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公平看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将人类发展问题涉及到的三个主要领域,即人与自然之间、人类各民族国家相互之间、今天人类和后代之间关系中的基本伦理设定在公平的基础上,为之限定了种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三个维度。
     在种际伦理关系上,主张人类和其他物种间的公正关系,并不是将人类完全视为与其他物种同等地位、同等权利,而是要公正对待自然界其他生物,要尊重其他生物的价值,要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责任,要做生态圈负责任的参与者,要自觉约束人类过度的生态侵略行为,将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降到尽可能低。要倡导适度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人类的积极努力,使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维持永久可持续运转。
     国际关系伦理的公平诉求涉及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集中在经济秩序和环境责任两个方面,经济上的公平性缺陷主要表现为现行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公正性。现行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和规则都是在西方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主要反映了西方国家的观点,体现了西方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经济上的公平性诉求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环境责任的公平诉求,是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责任和环境负担能力差别,考虑历史排放责任和污染产业的国际转移因素,确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代际公平是着眼于当代人对后代应负责任的伦理诉求,引发人们思考代际问题的正是生态危机、资源耗竭、环境破坏、文明多样性危机等日益突出的危及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问题。代际伦理是不对等的单向度伦理关系,与其它社会伦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伦理关系和伦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代际公平的伦理原则要求当代人能够为后代进行必要的财产、知识、技能等财富性储备,将得自前代的财富传递给后代,要对地球现有资源的利用和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自觉设置道德底线,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永久保持,非生物资源耗损的速度和新勘探储量、可替代资源的开发保持协调,使环境质量走上不断改善的通道。
     公平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种际公平发展、国际公平发展、代际公平发展都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公平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发展实践中要不断地扩展人们的实质自由,消除各种造成不自由的因素,从而使人们能够按照自已的意愿过有价值的生活,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提升幸福感。只有这样,社会的发展才真正有人性的意义,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才能不断得到提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The human development issues related to three main areas, man and nature, international and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There should be a common fair basis on these different rel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interspecies, international, and intergenerational dimensions.
     A fair ethical relationship should be established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other species. This does not mean human being and other species have equal rights and equal status. Fair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other species means that other species should be treated fairly, and their values in nature should be respected. Human being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balance and ecosystem stability. We should take a responsible attitude in the ecological circle. Human should consciously restrain their ecological aggression behavior and reduce their destructive activities on the ecosystem. We should advocate moderate consumption and low carbon lifestyle, to reduce unnecessary consumption, to reduce the waste of resources, to improve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So that the whole earth ecosystem would be maintained perman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fair ethics includes many aspects, bu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he current world economic system is unfair. The current world economic system structure and rules are established by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y mainly reflect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reflect the western countries'interests. The interest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not been respected and reflected fairly. The appeal of economic justice is to establish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The fair appeal of environment responsibility is that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burden ability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of carbon emission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is the ethical appeal to the contemporary generation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To rethink the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is because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resource deple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the crisis of civilization diversity, of which endanger the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of the mankind. Intergenerational ethics is of unequal, single dimensioned ethical relations,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of ethical principles demand that the contemporary generation should reserve necessary property, including wealth, knowledge, skills and so on to offspring. A moral deadline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using of existing earth resources and the pollution of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should be continuously on the way of improvement.
     The ultimate goal of fair development is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being. The fairness between species, nations, and generations are the means of development instead of ultimate goals. The ultimate goal of development is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as Karl Marx wrote. In the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we should expand people's essence free, and to eliminate all sorts of obstacles of free development. The people should be able to live a valuable and happy lif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wishes. Only in this wa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as real humane meaning, and the people's happiness index could be improved continuously, and the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uld be truly realized.
引文
①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5页。
    ②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06页。
    ①参见谭崇台:《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①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①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②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③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朱成全:《以自由看发展——马克思自由发展观视阈中的人类发展指数扩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②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罗尔斯顿:《尊重生命:禅宗能帮助我们建立一门环境伦理学吗?》,初晓译,《哲学译丛》,1994年第5期。
    ②Holmes.Rolston, Environmental Ethics:Values in and Duties to the Natural,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8, P198-199.
    ③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④包庆德,夏承伯:《走向荒野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第1期。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①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田力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八卷,第106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③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6页。
    ④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17页。
    ⑤休谟:《道德原理探究》,王淑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⑥休谟:《道德原理探究》,王淑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③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②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页。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168页。
    ②萨克塞:《生态哲学》文滔等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6-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7页。
    ②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页。
    ①康德:《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卷,第437页。
    ②约翰·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①赵维田:《协调共同与特殊利益——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与优惠待遇》,《国际贸易》,2002年第1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②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对帝国主义贸易的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Multi-period analysis with declining terms of trad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volutionary Economics. Chicago, IL, January 3-5,1998.
    ①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李林等:《外国企业在华中药专利申请及其申请策略分析》,《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年第7期。
    ②齐芳等:《中医药知识产权应如何保护》,《光明日报》,2009年7月10日。
    ①爱蒂丝·布朗·魏伊丝:《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世代公平》,汪劲、于方、王鑫海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② Edith Brown Weiss, Intergenerational Fairness and Rights of Future Generations,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Review 3/2002,p.5.译文转引自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95页。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页。
    ①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155页。
    ②廖小平等:《论代际公平》,《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廖小平:《论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代际伦理》,《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①(美)希拉里·弗伦奇:《消失的边界: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李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①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730页。
    ①朱成全:《以自由看发展——马克思自由发展观视阈中的人类发展指数扩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定义了两种不同的分工:一种是自发分工或叫旧式分工,主要体现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另一种是工艺学意义的分工,企业内部工序工艺分工,随着劳动者可以从一种岗位自由转移到另一种岗位,它不再对人有限制意义。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5页。
    ①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p.11-12.
    ①阿马蒂亚·森:《简论人类发展的分析路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6期。
    1.(埃)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埃)萨米尔·阿明:《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理论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4.(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德)赖纳·汉克:《平等的终结》,王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德)萨克塞:《生态哲学》,文滔等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7.(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8.(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4年版。
    9.(美)爱蒂丝·魏伊丝:《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世代公平》,汪劲、于方、王鑫海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高铦、高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美)赫尔曼·戴利、肯尼思·汤森:《珍惜地球》,马杰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5.(美)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6.(美)理查德·乔治:《经济伦理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美)乔治·恩德勒:《国际经济伦理》,锐博慧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特里·库拍:《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美)希拉里·弗伦奇:《消失的边界: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李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20.(美)约翰·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美)迈克尔·桑德尔《公证该如何是好?》,朱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24.(挪)艾德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6.(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7.(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8.(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陈泽亚:《经济人与经济制度正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韩丹:《发展的伦理审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34.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何中华:《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6.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
    37.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政府中的作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雷毅:《生态伦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0.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林春逸:《发展伦理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2.刘光明:《经济活动伦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刘伟等:《冲突与和谐的集合一经济与伦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陆晓禾:《走出丛林: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5.唐凯麟:《伦理大思路》,湖南人民出版,2000年版。
    46.王小锡等:《现代经济伦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7.王小锡:《经济的德性》,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8.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9.武天林:《马克思人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周文文:《伦理理性自由——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理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51.朱成全:《以自由看发展——马克思自由发展观视阈中的人类发展指数扩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2.严强等《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尊重生命:禅宗能帮助我们建立一门环境伦理学吗?》,初晓译,《哲学译丛》,1994年第5期。
    54.包庆德,夏承伯:《走向荒野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第1期。
    55.薄燕:《国际环境正义与国际环境机制:问题、理论和个案》,《欧洲研究》,2004年第3期。
    56.陈江进:《正义感及其进化论解释》,《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6期。
    57.陈学明:《马克思的公平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58.陈忠:《发展伦理学的范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9.陈忠:《全球发展公正性:伦理本质与历史建构——兼论“中国新殖民论”的实质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60.陈忠:《资本的逻辑本性及其发展伦理约束》,《哲学动态》,2009年第4期。
    61.陈忠:《走向深层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伦理学意蕴》,《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
    62.陈忠:《走向资本批判的深层发展伦理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年第2006年第7期。
    63.陈忠等:《发展伦理学的“选择论”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4.陈忠:《回到历史本身:新全球史的发展伦理学意蕴》,《学术研究》,2009年第8期。
    65.董慧:《空间、生态与正义的辩证法》,《哲学研究》,2011年第8期。
    66.段忠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67.冯鹏志:《时间正义与空间正义: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1期。
    68.高峰,廖小平:《论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与经济效率》,《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69.高清海,胡海波:《人类发展的正义追寻》,《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期。
    70.高文武:《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的两个问题》,《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
    71.高兆明:《生态保护伦理责任:一种实践视域的考察》,《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
    72.韩永进:《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之生态阐释》,《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73.韩跃红:《普世伦理视域中的公平与正义》,《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74.何建华:《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比较及启示》,《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5期。
    75.何志鹏:《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5期。
    76.侯铁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制度解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77.胡万钟:《个人权利之上的平等与自由》,《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
    78.黄荟:《发展的价值规范与实践可行性:德尼·古莱与阿玛蒂亚·森的发展伦理思想比较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6期。
    79.江胜珍,李建华:《经济公平与道德公平:马克思公平思想的两个维度》,《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80.李伯军:《WTO框架与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理论探索》,2006年第1期。
    81.李兰芬:《公正标准体系的批判与重构》,《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82.李培超:《论环境伦理学的“代内正义”的基本意蕴》,《伦理学研究》,2002第1期。
    83.廖申白:《西方正义概念:嬗变中的综合》,《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84.廖小平:《论代际伦理及其关涉视阈和基本原则》,《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5.廖小平等:《论代际公平》,《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4期。
    86.廖小平:《论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代际伦理》,《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87.林春逸:《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期。
    88.刘福森,孙忠梅:《“发展伦理学”: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哲学动态》,1995年第11期。
    89.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90.刘福森:《发展伦理学的人学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3期。
    91.刘怀光:《发展伦理的伦理反思》,《自然辩证法》,2001年第8期。
    92.刘少杰:《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重建》,《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93.刘莘:《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哲学研究》,2008年第11期。
    94.刘新刚,吴倬:《西方发展理论新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意蕴及审视》,《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95.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96.刘雪斌:《正义、文明传承与后代人:代际正义的可能与限度》,《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6期。
    97.陆树程,刘萍:《关于公平、公正、正义三个概念的哲学反思》,《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98.聂文军:《正义的伦理:在德性与规范之间》,《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
    99.乔洪武,柳平生:《现代西方经济正义理论的演进及其启示》,《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00.邱耕田:《发展伦理学基本问题新论》,《哲学动态》2009年第2期。
    101.邱耕田:《发展伦理学视域中的社会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102.邱耕田:《从高代价发展走向低代价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7期。
    103.邱耕田:《维护公正:基于代价论视角的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04.邱耕田:《发展的意义:基于发展哲学视域的一种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05.邱耕田:《中国模式与低代价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106.舒建中:《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争鸣: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2期。
    107.宋文新:《发展伦理学的和谐价值观与实践指向》,《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108.孙莉颖:《发展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3期。
    109.孙小林:《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主体际性维度》,《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10.唐海燕:《财富追求正当性的发展伦理原则探析》,《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3 期。
    111.唐正东:《社会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河北学刊》,2007年第1期。
    112.陶万辉:《公平观与公平的概念界定》,《哲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13.王冬梅,李德:《对公正与公平伦理学意义的解读》,《理论观察》,2005年第6期。
    114.王世春:《从发展中成员角度看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公平性》,《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10期。
    115.王小锡:《论经济与伦理的内在结合》,《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16.万俊人:《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哲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17.夏学銮:《社会发展与代际公平》,《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118.鲜开林:《马克思主义人文发展观的新境界》,《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19.肖巍:《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复旦学报》,2000年第2期。
    120.徐犇:《环境与发展——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公平》,《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4期。
    121.杨寄荣:《发展的伦理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22.杨通进:《论正义的环境——兼论代际正义的环境》,《哲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23.杨信礼:《发展伦理学:引导人类生活向上的伦理学》,《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124.姚伟:《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新趋势》,《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9期。
    125.叶平:《生态哲学的内在逻辑:自然(界)权利的本质》,《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26.易小明,曹晓鲜:《正义的效率之维及其限度》,《哲学研究》,2011年第12期。
    127.张晓明:《公平和效率:一个历史和理论的分析》,《哲学研究》,1995年第7期。
    128.张正霖:《分配公平观的历史演变及其矛盾》,《哲学研究》,1997年第10期。
    129.赵昆:《正当与相称:公正之内涵界定》,《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9期。
    130.赵维田:《协调共同与特殊利益——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与优惠待遇》, 《国际贸易》,2002年第11期。
    131.曾建平,彭立威:《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视点》,《哲学动态》,2004年第6期。
    132.钟明华,黄荟:《发展的伦理涵义解析》,《现代哲学》,2008年第2期。
    133.周长城:《发展理论的演变》(上、下),《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4、5期。
    134.周毅:《现代化理论的六大学派及其特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
    135.朱步楼:《可持续发展伦理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36.朱成全,蒋北:《基于HDI的生态文明指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8期。
    137.朱成全,汪毅霖:《自由发展视野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138.朱成全,汪毅霖:《基于HDI的政治文明指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39.朱成全,邢银华:《我国物质文明指标体系构建、测量与提升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7期。
    140. A. Sen, Values and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41. Cypher, James M. and James L. Dietz.1998. Static and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Multi-period analysis with declining terms of trad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volutionary Economics. Chicago, IL, January 3-5,1998.
    142. Des Gasper and Thanhdam Troung, Deepening Development Ethics:From Economism to Human Development to Human Security,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17. No.3, September 2005.
    143. Hans Kung, A Global Ethic for Global Politics and Economics,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44. Holmes.Rolston, Environmental Ethics:Values in and Duties to the Natural,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8.
    145. Ivan Marquez, Development, Ethics and the Ethics of Development, World Futures, Vol.61,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