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在一批才华卓越、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领衔扛鼎之下,我国优秀艺术家群体自觉融入社会建设与时代进步大潮,主动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碰撞,从而造就的中国声乐艺术的辉煌。本文结合社会现实,深入阐述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社会价值。文章通过我本人在这一体系指导下的民族声乐表演实践分析,证明了该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展望在金铁霖民族声乐体系推动下,中国声乐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本文第一章分析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形成发展的历程,它是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在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在步履维艰中逐渐完成现代化嬗变与转型的过程。进入当代以来,本文从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视野着眼,分析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时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传统、借鉴西方,全新发展的现状以及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应运而生。
     第二章主要阐述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是金铁霖教授几十年勤勉钻研、准确把握时代脉膊和人民需要而建立起的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为对象,综合运用美学、教育学、表演学、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本质、规律和表现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总结。它是金铁霖教授以及学生们共同努力、综合实践的成果。该体系提出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原则,是金铁霖教授在研究中、西方声乐艺术宏观发展史的过程中,总结发现的艺术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规律。金铁霖教授以此为出发点,将它运用于指导当代中国民族声乐的表演实践,并用以解决民族声乐的技术功能、社会功能、存在价值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同时,将它作为民族声乐表演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标准,赋予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其中,“科学性”是共性,民族性是个性,艺术性是审美需要,时代性是与时俱进,四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统一体,并通过“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具体呈现出来。
     金铁霖民族声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出我国民族声乐人才百花齐放的奇迹。同时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在学术研究、艺术造诣、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民族声乐作为时代主旋律,在国民政治文化生活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为实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阶段过渡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阶段,构建中国声乐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三章通过回顾我近二十年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表演历程,结合我的演唱作品和表演实例,具体阐述我在金铁霖民族声乐体系指导下,对具体声乐表演方法--“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的理解和实践。七字标准虽然语言概括极其精练,其含义却无比丰富,七个方面环环相扣,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深度和广度上体现了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整体面貌。“声”指混合声,是掌握科学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下,符合中国民族语言、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的声音形象。“情”是体现作品内涵、表现表演情感的“真与美统一”。“字”是歌唱中的体现汉语特点的吐字方法。“味”是对作品风格韵味的把握与展现。“表”是歌唱中的形体表演,“养”是歌唱者的综合素养,“象”是歌唱者的舞台形象气质。七个方面应当在歌唱者的二度创作中实现协调统一,带给观众美的艺术享受。
     除对了声乐表演技艺的努力锤练,我同时在歌唱实践中致力于中国民族声乐的推广和传播。文中以我的儿场国外音乐会为例,分析我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的探索,阐述“走出去”的紧迫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期待更多艺术家能将承载中国文化的民族声乐艺术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文中结合当前文化全球化形式,以我近年的国内音乐会为例,通过我对民族声乐产业化之路的尝试,探讨打造民族声乐表演优质品牌、创新民族声乐表演内容和形式的途径,为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走上健康的产业化之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一份贡献。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arts is the splendor create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 group of outstanding music artist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who take the initiatives to integrate themselves into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s. Based on social reality, this paper presents Jin Tielin's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eaching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in great detail and analyzes its social and historical value. Through my own folk vocal music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ch a system, this paper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ty of the system while looking into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promoted by Jin Tielin's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eaching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folk vocal music, which is a process of completing gradual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music with great difficulty confronted with a strong invasion of Western culture in recent and modern times. The paper, from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perspective, analyses how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enters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by learning from the West while inheriting traditions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national unity, political stability, economic and cultural boom, and how Jin Tielin's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eaching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emerged in such a context.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my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Jin Tielin's folk vocal music teaching system. In my opinion, Jin Tielin's folk vocal music teaching system is a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eaching Chinese vocal music performing arts established by Professor Jin Tielin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diligent research, accurate grasp of the pulse of the times and people's needs. With Chinese vocal music performing arts being its objective, the system conducted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summary of the nature, rules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performing arts by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esthetics, education, performance studies, and psychology.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joint efforts and integrated practice of Professor Jin Tielin as well as his students. The main principles of system, namely,"Scientificalness, Ethnicity, Artisticality and Contemporaneity" are the nature and basic law of arts development discovered and summarized by Professor Jin Tielin in his research into the macro-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vocal music. With this as a starting point, Professor Jin Tielin uses the system to guide contemporary Chinese vocal music performance practice and to solve problems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 concerning the technical capabilities, social function, value of folk vocal music etc. Meanwhile, used as the aesthetic thought and aesthetic standards of the Chinese vocal music performances, Jin Tielin's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eaching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lends vibrant vitality to the ar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Among them, scientificalness represents commonality, ethnicity is uniqueness, artisticality satisfies aesthetic requirements and contemporaneity means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four elements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form a complete unity, and are embodied by the seven-character standards of "voice, feeling, enunciation, flavor, performance, cultivation and image".
     The formation of Jin Tielin's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eaching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works wonders in leading to our national vocal talents flourishing. At the same time, it promotes leaps and bounds in academic research, artistic skills, social influence of Chinese vocal music, making the Chinese vocal music the main theme of the era and putting it in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nation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fe at home and exerting a wide-range and far-reaching impact abroad. Therefore, it has great academic value, artist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in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Chinese folk vocal music art to Chinese vocal music art and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hinese vocal music theories.
     The third chapter pres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of the seven-character standards of "voice, feeling, enunciation, flavor, performance, cultivation and image" by reviewing the course of my Chinese folk vocal performing arts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s exemplified by my concert works and performances. The seven-character standard is very concise, but it is enormously rich in its meanings, with the seven aspects interlocking, mutually reinforcing, indispensable to each other, thus reflect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overall outlook of the national vocal performing arts."Voice" refers to the mixed sound produced by scientific vocal methods and singing skills, in line with the sound image of pronouncing China's national language, national feelings and national aesthetic."Feeling" reflects the work content and performance of emotional unification of truth and beauty."Enunciation" is to reflect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inging."Flavor" is the grasp and display of the style of the work."Performance" is 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singing,"cultiv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singer, and "image" refers to the singer's temperament on stage. The seven aspects should achieve harmonization in the second creation of the singing, bringing the audience artistic beauty and enjoyment.
     In addition to hammering my vocal performance skills, I am also committed to the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vocal music in my singing practice. In the paper, several of my concerts abroad are used to analyze my exploration in spreading Chinese vocal music to the world and to express the urgency and issues worth attention,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more artists will be able to take national vocal music 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o a wider world stage. Taking the current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nto accoun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approaches to building a high quality brand for our national vocal music performances, innovating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our national vocal music as illustrated by my domestic concerts in recent years and through my attempts on the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in order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the healthy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ese vocal music, and flourishing socialist culture.
引文
①梁启超著,饮冰室诗话,1959年4月第一版,超星数字图书馆,77节,P58
    ①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P43
    ②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P48
    ①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②韩雪静,建国十七年中国声乐艺术土洋之争的历史回顾与研究,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声乐艺术研究硕士论文
    ①胡郁青,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国音乐,2007年第4期
    ②居其宏著,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P14
    ①舒强,新歌剧表演演唱问题,舒强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P248
    ②舒强,新歌剧表演演唱问题,舒强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P248
    ①郭建民、赵世兰,六十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土”“洋”关系的微妙变化,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周小燕,当代世界音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对我国声乐艺术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声乐表演艺术文选P8
    ①韩雪静,建国十七年中国声乐艺术土洋之争的历史回顾与研究,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声乐艺术研究硕士论文;李焕之主编,当代中国音乐P350,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①《人民音乐》记者.记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人民音乐,1957年3月号要,转引自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P233
    ②孟新洋,柯林著,民族声乐理论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P264
    ③居其宏著,共和国音乐史(1949-2008),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P255
    ①刘麟,彭丽媛的演唱艺术J,声乐艺术2003,P49
    ②法国《百科全书》
    ①中国当代音乐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P3-4
    ②杨仲华,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学术定位,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
    ③关于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评述和展望,刘雪妍 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5月音乐学硕士毕业论文
    ①金铁霖,再第三届中国民族声乐研讨金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2008(1),P46、47
    ②蒋英,西欧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声乐论文集,人民音乐编辑部,1959年08月第1版,超星数字图书馆P151-152
    ③周小燕,当代世界音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对我国声乐艺术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声乐表演艺术文选
    ④蒋英,西欧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声乐论文集,P143
    ⑤金铁霖第四届民族声乐论坛发言稿,金铁霖声乐艺术中心网站http://www.jtlsyyszx.com/Web/Clist/5.aspx
    ①金铁霖、邹爱舒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23
    ②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4)P27
    ①周小燕,当代世界音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对我国声乐艺术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声乐表演艺术文选。
    ②金铁霖、邹爱舒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23
    ①周小燕,当代世界音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对我国声乐艺术若十问题的再认识,声乐表演艺术文选。
    ②金铁霖、邹爱舒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23
    ③金铁霖、邹爱舒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26
    ④金铁霖、邹爱舒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26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26
    ②金铁霖、邹爱舒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87
    ①金铁霖、邹爱舒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6
    ②余秋雨,借我一生A,余秋雨语录C,时代文艺出敞社,2005,P138-139
    ③刘云山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12月16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④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27
    ①李鸣镝著,中国古代歌唱的历史与审美,2006年9月出版,(超星数字图书馆)
    ②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28
    ①汤雪耕,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提高,声乐表演艺术文选 喻宜萱主编 1980年9月第1版,P19
    ②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剖析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内涵和意义:文化强国需“造血”民族之“根”要保护,2011年10月27日。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①金铁霖主编,金铁霖声乐教学访谈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5月北京第1版,P50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138
    ②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139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30
    ②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30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30
    ①金铁霖主编,金铁霖声乐教学访谈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5月北京第1版,P50
    ②论语·为政
    ①郭建民、郭兆龙、赵世兰: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变奏曲——王品素与金铁霖,连载-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150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北京第一版,P63
    ②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北京第一版,P63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北京第一版,P59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148
    ①金铁霖主编,金铁霖声乐教学访谈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5月北京第1版,P34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41
    ②孟亨全:歌唱的发声,声乐表演艺术文选C学报编辑部主编 1981年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43
    ①清,徐大椿,乐府传声A,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从编C,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P220
    ②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72
    ③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74
    ④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77-78
    ①邹本初著,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月,北京。P205
    ①郭建民、郭兆龙、赵世兰: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变奏曲——王品素与金铁霖,连载一
    ②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95
    ①邹本初著,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月,北京,P140
    ②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96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96
    ②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98
    ①邹本初著,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月,北京,P207
    ②孟新洋,柯林著,民族声乐理论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P225
    ③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112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115
    ①柴山大全集卷八黄氏诗卷序
    ②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130
    ①金铁霖著,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133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①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2011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1.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金铁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2. 金铁霖教学声乐艺术,金铁霖、邹爱舒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 金铁霖声乐教学访谈录,金铁霖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4. 金铁霖声乐教学,经典珍藏DVD八碟装,理论篇、示范篇,广州市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发行
    5. 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第一集),金铁霖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6.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李萍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7. 中国民族声乐概论程天健编著 (文字部分、谱例部分两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8. 中国民族声乐史,管林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7月第1版
    9. 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硕十学位论文集(音乐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10.郭兰英的歌唱艺术,黄俊兰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11.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2.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技巧王硕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3.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 (美)詹姆斯弗兰契斯库克编;章枚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
    14.中国古代乐论选辑,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1981年5月第1版
    15.乐海真情宋祖英演唱歌曲精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6.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饶文心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17.声乐文化学,郭建民著,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声乐学术委员会组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18.声乐艺术美学,余笃刚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9.人的音乐性,约翰·布莱金(英)著,马英王珺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20.中国传统音乐,乔建中主编·导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21.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李吉提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22.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编译者 张伯瑜,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23.民族音乐学概论,伍国栋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4.音乐人类学, [美]艾伦·帕·梅里亚姆著,穆谦译,陈铭道校,人民音乐出版社
    25.民族声乐理论教程,孟新洋、柯林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6.声乐理论与实践,殷进良主编(超星数字图书馆)
    27.民族声乐理论与艺术实践,丁爱华著(超星数字图书馆)
    28.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黄友葵著(超星数字图书馆)
    29.声乐表演艺术文选,喻宜萱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80年9月(超星数字图书馆)
    30.声乐表演艺术文选,学报编辑部选编,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81年12月(超星数字图书馆)
    31.声乐的鉴赏,伊庭孝,1958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
    32.我怎样唱——歌唱家保留曲目的演唱经验第一集,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1985年4月(超星数字图书馆)
    33.民族歌唱方法研究,白秉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超星数字图书馆)
    1. 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2011年研讨会发言稿
    2. 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3. 金铁霖,实现艺术教育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有机统——在沈阳音乐学院70周年校庆之国际院校长论坛上的发言,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 金铁霖,第四届民族声乐论坛发言稿
    5. 杨仲华,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学术定位,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
    6. 杨仲华,融会贯通批判继承,振奋精神——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历史地位,中国音乐,2006第1期
    7. 杨仲华,声情并茂,唱演俱佳,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8. 杨仲华尤志国:中国气派 民族神韵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
    9. 郭建民、郭兆龙、赵世兰:中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变奏曲——王品素与金铁霖,连载一、二
    10.刘玉亭,铁苏潍,简论金铁霖的民族声乐艺术,中国音乐2009年第2期
    11.关于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评述和展望,刘雪妍 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5月音乐学硕士毕业论文
    12.赵世兰,金铁霖及其民族声乐教学艺术,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
    13.段友芳,金铁霖声乐教学评述,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增刊
    14.李小平孙德俊,金铁霖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探微,中国音乐,2007年第2期
    15.孙德俊,浅论金铁霖教授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
    16.王雪敏,歌唱的投情体验与抒情体现——金铁霖民族声乐教育思想探微
    17.郭建民、赵世兰,六十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土”“洋”关系的微妙变化,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8.姚立华.论中国近代文化观念冲突下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音乐创作J.2010.5
    19.韩雪静,建国十七年中国声乐艺术土洋之争的历史回顾与研究,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声乐艺术研究硕士论文
    20.林改峰:宋祖英歌唱艺术探析,河财师范大学音乐学2010年硕士论文
    21.邹微:宋祖英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年6月,第24卷
    22.文丽丽:宋祖英音乐作品的审美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美学2007硕十论文
    23.李琴:论宋祖英的民族歌唱艺术特色
    24.关于演唱中国歌曲的问题 张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7-04-02 期刊
    25.表演理论新概念二题——作为一个动态系统的表演艺术 王昆;徐英子; 戏剧艺术2007-08-15期刊
    26.歌唱艺术与思维 黄友葵艺术百家 1988-03-01 期刊
    27.文化自觉与文化多样性 田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20期刊
    28.雅乐、俗乐的对立、转化及其在当代的存在格局 乔建中; 文艺研究 1995-11-21 期刊
    29.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 乔建中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4-05-25 期刊
    30.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 赵宋光;金湘;乔建中;谢嘉幸; 人民音乐 2007-01-01 期刊
    31.中国民族音乐十年 乔建中 人民音乐 1990-05-01 期刊
    32.在当代音乐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吕骥;王安国;乔建中;梁茂春;居其宏曹火星;戴鹏海人民音乐 1987-12-27 期刊
    33.世纪音乐感言-—在中西之交、世纪之变中的中国20世纪音乐 乔建中 福建艺术2000-02-15期刊
    34.对有关民族音乐问题的一些看法 杨荫浏人民音乐 1956-10-27期刊
    35.谈中国音乐的特点问题 杨荫浏;李妲娜 中国音乐 1981-04-02 期刊
    36.西方民族音乐观 杨荫浏 中国音乐学2004-10-15 期刊
    37.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抉择(上)——“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之争”论评 居其宏;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6-04-25期刊
    38.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抉择——“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之争”论评(下) 居其宏;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6-07-25期刊
    39.历史的批评批评的历史——“当代音乐研究”学科构想之我见 居其宏; 中国音乐学2006-01-15期刊
    40.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关于“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问题之我见 居其宏; 艺术广角 1999-08-15期刊
    41.抗战时期的“新音乐” 李凌; 人民音乐 1958-06-24期刊
    42.音乐的民族风格杂谈及续谈 李凌中国音乐学 1994-04-15 期刊
    43.漫谈音乐的民族化和群众化 李凌: 前线1962-06-15期刊
    44.乐坛上的畸形发展和民族音乐艺术的前途问题 李凌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5-12-31期刊
    45.音乐的社会功能问题 李凌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04-01 期刊
    46.浅析音乐与文化发展的关联性 李凌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06-25 期刊
    47.音乐民族化的理论与实践 李焕之人民音乐 1956-11-26
    48.民族音乐的新崛起 李焕之 人民音乐 1982-05-31 期刊
    49.熊秋玲《才旦卓玛的歌唱艺术及其贡献河南大学2006年音乐学硕十论文
    50.李同生:从郭兰英的演唱看继承与发展传统问题
    51.吴俊廷:李谷一演唱风格研究,河南大学2006年音乐学硕士论文
    52.李敏:论彭丽媛的歌唱艺术,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音乐学硕士论文
    53.毕海燕:对当代民族声乐代表性个案研究一论彭丽嫒声乐艺术风格及特征,东北题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4.张霞:彭丽嫒声乐艺术初探,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2007年硕十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