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性”是马克思思想的本源性的理论视域,“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的思想主题,也是马克思的实践课题。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最终价值旨向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因而,剖析、诊断“现代性”的历史命运,肯定、继承“现代性”的历史成果,批判、扬弃“现代性”的历史形态,思考、发现人类解放的“现实性”的历史道路就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关怀。
     考察马克思的一生及其思想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诗歌”、“资本”和“历史”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关键词和经纬线。这三个关键词对应于人的“情”、“知”、“意”心意结构,分别构成了马克思的感性学(或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因而,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也应该在由“诗歌”、“资本”和“历史”构成的“现代性问题关联域”中进行整体的考察。由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也就有了三个基本的维度或层面:即“体验的现代性批判”、“反思的现代性批判”和“实践的现代性批判”。
     以“诗歌”为中心所进行的现代性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的“体验的现代性批判”。这种考察的意义在于,它是将马克思作为一个“感性地”、“个体地“、“历史地”、“激情地”存在并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无表情”、“无面孔”的思想的机器;它有助于我们在“整体马克思”的意义上把握马克思思想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并揭示出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诗歌及其诗意世界观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始源性意义。“体验的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诗意的形态”和“美学的完成”。
     以“资本”为中心所进行的现代性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的“反思的现代性批判”的主要内容。“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灵魂、建构原则,是现代性问题的隐秘症结。马克思扬弃诗意世界观、“转向现实本身寻求真理”所进行的“对尘世的批判”、“对法的批判”,“对政治的批判”乃至于“对哲学的批判”,最终都归结于对“资本”的批判。通过“反思的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建立起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论证了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完成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哲学革命,哲学从此成为“力求成为现实”的“为历史服务的哲学”。这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思想的形态”和“逻辑的完成”。
     以“历史”为中心所进行的现代性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的“实践的现代性批判”。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是“在思想中”完成现代性批判还不能够真正地批判现代性。“人类解放”也不是在思想中“解放人类”,而只有实现人类的现实解放才能现实地实现人类解放。“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形成,将会最终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并最终由“世界历史性”地联合起来的解放主体——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这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实践的形态”和“历史的完成”。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最终以“历史发现”和“历史行动”为中心,在共产主义的行动的、实践的现代性批判中,实现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在现实的无产阶级运动中,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
     因而,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以及“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形成和最后实现乃是基于以下路径:兴于诗(入世之诗与现代性体验)、立于思(资本之思与现代性分析)、成于行(实践之史与现代性批判)。以“现代性”批判与“人类解放”追求为中心,揭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能够把握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美学的、逻辑的、历史的生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的思想贡献、哲学变革和“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历史实践。
Marx's thoughts originated in "Modernity" which worked as thetheory horizon."Critique of modernity" was both the theme of Marx'sthoughts and the practical activity. The ultimate value of Marx's “Critiqueof modernity” purported to liberate humanbeing,and make it possible forpeople to develop themselves freely and comprehensively.Therefore,what the purpose for Marx was to find the true road of humanliberation,by diagnosing the historical destiny, inheriting the historicalachievements, and sublating the historical form of "modernit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life and thoughts, we couldfind that "poetry","capital" and "history" were the keywords andgeographic lines for understanding Marx's thoughts.These three keywords corresponding to sentiment, knowledge and wish which composed mentalstructures, respectively formed Marx's aesthetics, logic, ethics. Therefore,Marx's critique of modernity had three basic dimensions or aspects.Namely,Critique which based on experience,Critique that grounded onreflection,and Critique by practice.
     The Poetry-centered critique of Modernity was Marx'sExperience-critique.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a study was that We couldtreat Marx not as an thinking-machine with no face and no emotion,but asa sensitive,individual,historical and passionate human-being.It would behelpful for us to grasp the process of Mark’s thoughts.It helped usunderstand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s,and revealthe original value of poetic worldview based on Marx's poetry for Marx’sthoughts.Experience-critique of modernity was the poetic form and theaesthetic finish of Modernity critique.
     Capital-based critique of modernity was the main part of Marx’sreflection-critique. Capital was the inner soul and construction principleof capitalist society,and also was the hidden crux of Modernity problems. After sublating poetic worldvie,Marx tried to find the truth inhuman-world by means of criticizing earthly reality,laws,politics andeven philosophy.But all of the critiques were eventually ascribed toCapital-critique.By Reflection-critique of modernity, Marx established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orld outlook, demonstrated the ScientificCommunism, and revolutionized philosophical mode of thinking withpractice-way. Since then,philosophy strived to become a reality andserviced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at was Marx’sReflection-critique of modernity which showed itself with a thoughtfulform and a logical completion.
     History-oriented critique constituted the Practice-critique ofmodernity. Exactly as Marx said,"philosophers interpreted the world indifferent ways, but what was the problem was to change theworld".Thinking critically could not really criticize modernity. Liberationalso was not a liberation in a thought form. Only by the means ofrealizing the reality of human liberation could we realistically achievehuman liberation."It was enough for us to abandon the idea of private property if we had the ideological communism. But a real privateproperty sublation did need a realistic communism." Along with historytrending to World History, there would eventually bring a realisticcommunist movement, and a world-widely united liberator,i.e.,theproletariat,would finally liberate people globally. This is Marx'spractice-critique of modernity,as a practice-form and a history-fulfillment.With "discovered history and historymovement"–centered,Marx's Critique of modernity ended in the realisticcommunist movements,sublating private property and realizing liberationof the proletariat.
     Thus,Marx’s Critique of modernity and the Communist Ideal ofhuman liberation originated from poetry,based on thoughts,and fulfilledthrough practice.With modernity–critique and human liberationcentric,revealing these three basic critique-dimensions, we would be ableto grasp the shaping-path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cientificCommunism as an aesthetic,logic and historic formation,and expoundmore deeply Marx's thoughts, the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and the communist movement aiming in human liberation.
引文
1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经典美学文选》,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43—244页。
    1[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7页。译文略有改动。
    2[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0页。
    3[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
    2[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75—76页。
    1毕飞宇在第八届中国青年作家、评论家论坛:“文学:回到思想前沿”上的发言,见《文学报》2009-12-03。
    2[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陈开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3[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陈开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4[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陈开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1贝魁尔:《社会经济[和政治经济]的新理论》,转引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1王振林:《人性、人道、人伦—西方伦理道德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8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2俞吾金:《资本诠释学—马克思考察、批判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1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9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1贺来:《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课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参考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2[法]福柯:《何谓启蒙》,引自《文化与公共性》,汪晖等主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0页。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3页。
    4[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5页。
    5参考[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1王振林、李晓勇:《理性主体与理性批判: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2期。
    2[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0页。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2[英]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3参考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1页。
    1[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页。
    1[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3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4[美]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总序第3页。
    1[美]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3[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参见鲁品越、骆祖望:《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钟明华、魏明超:《现代性是如何生成的—马克思和韦伯的视角》,《现代哲学》2009年第2期。
    1王善平:《现代性:资本与理性形而上学的联姻》,《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张一兵、蒙木桂:《神会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1汪传发:《资本:人性与物性的双向追问—全国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述评》,《哲学动态》2006年第10期。
    2参考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0—72页。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2页。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页。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97页。
    1[德]狄尔泰:《体验与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译者导读”第2页。
    2[德]狄尔泰:《体验与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译者导读”第2页。
    1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1页。
    2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1贺来:《“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4贺来:《“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5贺来:《“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1贺来:《“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说明”第4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说明”第1页。
    1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4页。
    2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1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4[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1转引自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43—244页。
    2转引自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页。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页。译文略有改动。
    2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3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2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1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德]谢林:《艺术哲学文选》,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2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4—83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346页。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217页。
    2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282页。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0—372页。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2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7页。
    2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294页。
    1[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3[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4[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5[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1[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2[美]爱多艾多阿多·卡达瓦:《文学前的马克思》,《外国文学》2009年第5期。
    1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1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1页。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2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1[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中的理性》,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2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1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2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3[德]诺瓦利斯:《断片》,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4[俄]加比托娃:《德国浪漫哲学》,王念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引言第3页。
    1[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2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2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1Martin Henkel:《究竟什么是浪漫?》,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1参见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3页。
    2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8页。
    1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58页。
    1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2页。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2页。
    3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1页。
    1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1页。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87页。
    1参考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6页。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3页。
    1孙正聿:《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关于终极关怀的本体论》,《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
    1[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2[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3[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1[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1[德]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何卫平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2[德]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何卫平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1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03页。
    2[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3[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译序第3页。
    4[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1[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2[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3[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0页。
    1[德]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断片》,《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卷一),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269页。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3[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4[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78页。
    1[英]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第4幕第3场。参阅:《莎士比亚全集》(五),朱生豪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158页。
    1[英]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第4幕第3场。参阅:《莎士比亚全集》(五),朱生豪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55—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76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74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74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45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70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70—5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71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71页。
    1[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7页。
    2参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7页。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50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1[德]施勒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李伯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4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7—88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5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5—86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6—87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7页。
    1[德]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断片》,《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卷一),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1[美]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2[美]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3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第8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第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第8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第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第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第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第9页。
    2[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3参考本文第二章第一节2:《马克思的浪漫派形象及马克思诗的阐释》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3—274页。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276页。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282页。
    1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页。
    2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页。
    1[英]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梅绍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4页。
    2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
    1参考[法]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王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888年英文版序言”,第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888年英文版序言”,第11—1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89—19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0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9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190页。
    4王振林:《人性、人道、人伦:西方伦理道德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1王振林:《人性、人道、人伦:西方伦理道德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42页。
    2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自然界和观念世界之间关系的矛盾性认识。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466页。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471页。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475页。
    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480页。
    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482页。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486页。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页。
    2[法]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王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页。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页。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2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3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1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2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页。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497页。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494页。
    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第501页。
    1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哲学的目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2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哲学的目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2页。
    1孙利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长白学刊》1993年第1期。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2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1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2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2孙利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长白学刊》1993年第1期。
    1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参考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4页。
    2俞吾金:《资本诠释学—马克思考察、批判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3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3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2白刚:《资本现象学—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问题》,《哲学研究》2010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2白刚:《资本现象学—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问题》,《哲学研究》2010年第4期。
    1转引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6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6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11—2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7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9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20—8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4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7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74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4页。
    1贺来:《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课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5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6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92页。
    2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9页。
    1俞吾金:《资本诠释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88页。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2参考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3参考王金福、庄友刚:《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的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2页。
    2贺来:《“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3贺来:《“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4贺来:《“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1贺来:《“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1参见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章。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95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0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1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8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37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3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7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7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82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81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3孙正聿:《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1孙正聿:《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7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0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2页。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9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7页。
    1参考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1[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1[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9—1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5,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德]席勒:《席勒美学文集》,张玉能编译,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9][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20][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1][德]海涅:《浪漫派》,薛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22][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下卷),荣震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3][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4][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5][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26][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2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8][匈]卢卡奇:《小说理论——试从历史哲学论伟大史诗的诸形式》,燕宏远、李怀涛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9][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2][美]劳伦斯·E.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3][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4][美]安东尼·J.卡斯卡迪:《启蒙的结果》,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5][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36][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37][法]科尔纽:《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王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8][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伍庆、王文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郑一明、陈喜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41][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42][英]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43][德]狄尔泰:《体验与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44][俄]加比托娃:《德国浪漫哲学》,王念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45][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德国的浪漫派》,刘半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46][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7][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8][德]鲍姆加登:《美学》,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49][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0][德]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1923年夏季学期讲座)》,何卫平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52][民主德国]汉斯·科赫:《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佟景韩译,漓江出版社1985年版。
    [53][苏联]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吴元迈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4][德]施勒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李伯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5][美]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6][英]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梅绍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57][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
    [58][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陈开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1-6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0]孙正聿:《哲学通论》(上、下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1]孙正聿:《哲学的目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2]孙利天:《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3]贺来:《边界意识与人的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4]王振林:《人性、人道、人伦——西方伦理道德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5]张一兵编:《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7]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追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9]陈先达:《走向历史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0]何中华:《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1]姜涌:《哲学的世界化: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选读》,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3]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4]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汪晖等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
    [76]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7]李鹏程:《马克思早期思想探源》,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8]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解读》,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79]王国有:《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0]陈伯海:《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81]王元骧:《论美与人的生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2]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83]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8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5]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6]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7]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经典美学文选》,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88]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90]李衍柱:《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1]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2]童庆炳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3]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9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95]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6]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卷一),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97]程代熙:《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的现实主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98]杨炳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上、下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99]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0]周国平编:《诗人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1]胡山林《: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2]陈玢、陈玉刚译:《马克思诗歌全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
    [2]孙正聿:《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学术月刊》,2002年第1期。
    [3]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5]孙正聿:《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关于终极关怀的本体论》,《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
    [6]孙正聿:《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
    [7]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8]贺来:《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课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9]贺来:《“现代性”的反省与马克思哲学研究纵深推进的生长点》,《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10]贺来:《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1]贺来:《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开辟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独特样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12]贺来:《马克思哲学与“人”的理解原则的根本变革》,《长白学刊》2002年第5期。
    [13]贺来:《论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而上维度的拯救”》,《哲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14]贺来、白刚:《“抽象对人统治”的破除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9年。
    [15]孙利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长白学刊》1993年第1期。
    [16]张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以现代性作为其问题背景》,《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17]张盾:《反现代性: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长白学刊》2004年第1期。
    [18]王振林、李晓勇:《理性主体与理性批判: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2期。
    [19]漆思:《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20]韩志伟:《现代性的自我批判与马克思哲学视野的变革》,《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21]王福生:《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的辩证法——以<共产党宣言>为例》,《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
    [22]汤剑波、谢坚:《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现代性体验——<共产党宣言>现代性维度之解读》,《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6期。
    [23]张琳:《现代性体验:另一种维度的现代性——试析伯曼的现代性理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4]鲁品越、骆祖望:《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5]钟明华、魏明超:《现代性是如何生成的——马克思和韦伯的视角》,《现代哲学》,2009年第2期。
    [26]王善平:《现代性:资本与理性形而上学的联姻》,《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7]汪传发:《资本:人性与物性的双向追问——全国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述评》,《哲学动态》2006年第10期。
    [28]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9]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0]俞吾金:《资本诠释学——马克思考察、批判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31]俞吾金:《论实践维度的优先性——马克思实践哲学新探》,《现代哲学》2011年第6期。
    [32]俞吾金:《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三大转向》,《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33]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34]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5]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36]白刚:《资本现象学——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问题》,《哲学研究》2010年第4期。
    [37]白刚:《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38]张雄:《现代性后果: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39]王东、贾向运:《马克思何时成为马克思——马克思哲学综合创新起点新探》,《哲学动态》2012年第7期。
    [40]王金福、庄友刚:《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的转变》,《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41]焦坤、邓福庆:《青年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解读》,《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8期。
    [42]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现代哲学》2004年第1期。
    [43]孙伯鍨、张一兵、唐正东:《“历史之谜”的历史性剥离与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4]颜岩:《现象学精神与“历史现象学”概念》,《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5]何中华:《马克思哲学与浪漫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46]张玉能:《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美学原则》,《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7]赖耀先:《青年马克思诗歌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12期。
    [48]袁明光:《马克思和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49]谭好哲:《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论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艺思想的转变》,《东岳论丛》1992年第3期。
    [50]张炜、张丽军:《保持“浪漫”是人类对于成长悲剧的本能反抗——从“古船”到“高原”的文学对话》,《文艺争鸣》2011年第7期。
    [51]舒绍福:《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反抗及其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2][美]爱多艾多阿多·卡达瓦:《文学前的马克思》,蔡新乐译,《外国文学》2009年第5期。
    [53][英]A.迈克莱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陈蓓洁译,《世界哲学》2005年第5期。
    [54]许崇信:《我译青年马克思的诗歌》,《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55]育民:《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巴尔扎克——马列文论学习札记》,《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56]聂运伟:《论马克思学说的形成与浪漫主义美学运动的关系》,《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57]罗晓颖:《从伊壁鸠鲁的愤怒到普罗米修斯的誓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现代哲学》2007年第3期。
    [58]彭富春:《康德、席勒、马克思的审美哲学》,《文艺研究》1989年第1期。
    [59]彭富春:《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意义》,《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60]应必诚:《<巴黎手稿>与美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61]应必诚:《再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的美学问题》,《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62]邓晓芒:《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63]邓晓芒:《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4]倪梁康:《现象学精神:为何?何为?》,《读书》1995年第10期。
    [65]李惠斌:《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述介》,《哲学动态》1992年第8期。
    [66]欧阳彬:《浅论共产主义的审美价值》,《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67]陆晓光:《马克思的审美情愫与社会理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68]刘成纪:《什么是审美体验——海德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审美体验理论的重建》,《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69]任昕:《哲学向诗学习什么?——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和文学思潮反思》,《哲学动态》2008年第12期。
    [70]徐辉:《马克思哲学诗性特质解读》,《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71]杨家友:《自由的人如何实现?——席勒与马克思的回答比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