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伦理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伦理问题研究是一个新课题。本研究在对新时期人才形势理解的基础之上,试图对高层次人才管理中的有关问题从伦理学研究的视角做出初步探索,厘清有关高层次人才管理伦理理论,探讨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伦理特性、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要求,从实践出发对当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突出的重点或者说开拓之处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高层次人才管理与伦理理论的交融,是对人才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的拓展;二是以人为本、以用为本、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竞争激励是当代高层次人才管理伦理新原则;三是社会责任、科研道德、科学精神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伦理新要求;四是公正、效率、尊重、服务,是人才工作管理者道德性的新选择;五是管理伦理渗透于高层次人才选拔、配置、交流、使用、评价等各个环节中,是高层次人才管理的新走向。以上五个方面聚合呈现了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伦理研究的基本镜像。
     导论部分和第一章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相关研究的进展,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明确论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在厘清关于人才、高层次人才、管理与伦理、高层次人才管理伦理问题等几个主要概念的基础上,阐明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伦理特性:主体性、人本性、价值性、自律性和非唯功利性,分析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伦理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专属功能。从而明晰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伦理蕴意,为整个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高层次人才管理的立论基础,从时间之维、空间之维把握历史的传承,考察不同时期和国家形成的传统人才思想、管理伦理思想,借鉴当代西方各国人才管理思想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伦理思想和中国几代领导人的人才管理伦理思想,从思想理论渊源梳理人才管理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章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伦理要求,也是本研究的理论构架部分。高层次人才作为科技活动和哲学社会科学活动的主体,在为人类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他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自身道德素养带来的影响尤为人们所期盼。勇于承担科学发展的历史责任,坚守学术道德,捍卫科学真理,是社会和管理组织对高层次人才新的伦理要求。管理伦理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用为本的原则、科学规范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竞争激励的原则是当代高层次人才管理伦理的新观念,剖析这五大原则的内涵和应用,旨在提出其普适而且独特的规律性的认识。相应地,管理者的职业道德操守,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们在管理实践中“正当”与“不正当”的行为伦理规范、职业伦理精神与责任、管理主体与次主体的权责、管理者上下之间、同事之间的道德要求等,成为影响决策、改善决策的直接因素。因此,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当做到公正、效率、尊重、合作、服务。只有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敬业、服务等品质修养,逐步把外部的制度约束、纪律要求内化为自律、向上、担当的自觉要求,才能做出有益于管理组织和管理效益的决策和行动,提升管理效率,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四章主要分析高层次人才管理的伦理实践过程。管理伦理渗透于高层次人才选拔、配置、交流、使用、评价等各个环节中,是高层次人才管理的新走向。在高层次人才选拔的标准和人才选拔的工作机制上,要把握好其中的伦理规范要求,使人才选拔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择优,要把握好德才关系、坚持公平正义和适合适用。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坚持优秀与适合的辩证统一,注意处理好功利价值与道义价值的关系,把握好全职引进与兼职引进的关系等。高层次人才使用要坚持“以用为本”,通过为高层次人才搭建高端科研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做到引才留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用好用活人才,发挥团队力量,做好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效能,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软环境”。要处理好平台建设和人文关怀的辩证关系,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主动关心人才的精神需求,有关爱人才的强烈的意识。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中要建立起完善的、务实的、符合伦理导向的评价机制,考核评价要促进科研创新,要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要发挥竞争激励的作用。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评价方法中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辩证关系,克服僵化的刚性评价,形成健康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高层次人才的产生和成长。高层次人才管理实践既有经验,也存在问题,主要的伦理问题包括:不懂高层次人地成长规律、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的心态比较普遍,缺乏调整利益目标的能力,说做不一,缺少实干精神,动力缺失,创新和开拓意识不强,等等,影响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发展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解决对策应从管理者和管理机制上着手,首先要提升管理人员的伦理境界,包括加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素养。其次要增强管理人员的伦理实践能力,包括提升突破自我的创新能力,提升勇于担当的开拓能力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履职能力。再次,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作为强化伦理管理的抓手。最后,通过建立高层次人才统筹管理机制,凝聚工作合力,促进任务落实。
     最后一章通过实证分析,探讨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伦理目标的设定、伦理方法的运用和伦理评价等。山东省教育系统职称工作自1978年起至今,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恢复、重建、规范化发展和调整改革4个历史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存制度本身、操作层面难以避免的问题。主要表现有4种现象:职称与待遇等同现象,职称层次与贡献大小倒挂的现象,评价方法滥量化现象,行政干涉学术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了青年人才受到压抑,助长了学术浮躁。加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伦理管理,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政策机制更加符合教师成长规律,更加符合教师的职业属性、职业特点,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二是通过学术查新、学术检索和研判研究方向等措施,加强科研道德,树立良好学风。三是通过分类评价,模糊评价、网络函评等方面,建立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学术评价机制,推动人才专业发展。四是坚持公平正义,提高评审公信力。具体方法有专家约谈、信息公开、严查问题等。另外,管理实践中应当注重伦理制度化、决策伦理化建设,加强管理组织的道德责任,建立符合伦理要求的运行机制。
Ethical problems on the management of high-level talents constitutes a focal point ofresearch in recent times. Based on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thepresent-day world,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problems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of talentsfrom the ethical and moral perspective and to straighten theories from various schools onthis subject. Additio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regulations, thestudy endeavors to provide som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building ofhigh-level personnel team on the basis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This study is pioneering in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One, the integr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management is theexpansion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Two, contemporary ethicaltheories of high-level talents management put people first, give emphasis to application,standar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pur talents on through competition; Three,social responsibility, moral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spirit are the new ethicaldemands for high-level talents; Four, fairness, efficiency, respect and service are the newemphasis of ethical aspect of talents management; Five, ethics management involves theselection, allocation, employment and evalu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a new direction inhigh-level talents management. The above gives a picture of ethics study in high-leveltalents management.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first chapt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newest developmentsfrom domestic and abroad scholars in this field, put forward methods of study and set thefocus and creative point of this paper. It clarifies some major concepts of management oftalents. It, proposes the fundamental method and way of thinking, and points out thepriority and innovations. The study clarifies the ethical features in management ofhigh-level talents, focusing close on this theme and embodying people-centered valueorient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The ethical values of managing top-level talents aremanifested in five aspects: moral orientation; moral motivation; moral cohesiveness; moralintegration; moral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elaborating on the ethical values of top-notchpersonnel paves the way for the whole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high-level talents management.The study is multi-dimensional, covering time and space. It includes Western managementthoughts in modern times, Marxist theories on ethic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reflections ofChinese leade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 China. It traces the path back to the origin ofmanagement to its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trajectory.
     The third chapter concerns the ethical demand on the management of high-leveltalents. For those intellectuals who bring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into fruition,they are contributing enormously to our wealth, thus shouldering greater responsibilitiesand expectations from their fellows. The criteria for ethical management lie in three parts:embracing responsibilities on advanc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estowed by the historicaltrend, upholding academic morality, defending science and truth. In order to satisfy thesecriteria, the following management practices must be observed. First, adhere to principlesof putting people first, respecting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standardizing regulations,focusing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ostering competition and incentives.Correspondingly, the managers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fairness, efficiency, respect,cooperation, service, etc. These requirements are reflected in their initiatives andcreativeness, their discretion of “proper” and “improper”,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ethic, the interaction among peers, colleagues and so on. No matter how excellent the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are or how widely the ethical principles are accepted, if thethoughts and actions of the managers are inappropriate and unethical, the prospect ofexcising these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would be nothing but a vain Utopia dream. Hencethe ethic and morality of managers hold the key to the fulfillment of this goal. Only do theyactively elevat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rvice-oriented awareness, can theygradually internalize these outward demands into inward requirements, which willremarkably enhance the management and be conducive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objective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high-level talents management.Ethical management exists in the promotion, allocation, communication, use and evaluationof high-level talents. With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justice, fairness, openness andexcellence, managers mus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ree principles: striking a proper balance between morality and capacity, abiding by justice and fairness, putting personnel topositions that best utilize their attributes. What’s more, managers must give thoughts totwo questions: what extent of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morality and capacityrespectively; how to place high-level talents in a suitable position. The utilization oftop-level talents should be guided under the ethical method of “putting people first”.Harnessing the potential of talents will yield vast amounts of benefits for their futuregrowth, such as further improvement, increasing qualit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etc.This will be instrumental in bringing about their self-actualization, and simultaneouslyproviding impetus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nagers should approach theutilization of talents in three perspectives: building cutting-edge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platform to attract talents and offering sound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to retain them. In other words, keep high-level personnel through sincerity, promisingcareer prospect and emotional bonds, following the natural law of personal growth, raisingthe efficiency of talents by optimizing the team structure,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scientificcommercialization and fostering an atmosphere that is benefi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talents. An inclusive, practical and ethic-oriented assessment must be established topromote scientific innov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Meanwhile, a fine line should be drawn betwee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 toavoid dogmatic appraisals. Therefore, a healthy academic atmosphere could be cultivatedto contribute to the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high-level talents. Ethical problems exist inthe management of high-level talents, such as ignorance of the rule of growth of high-leveltalents, haste towards success, inability in adjusting objectives, reluctance to act, shortageof motivation, creativity and pioneering spirit, which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talents and realization of managerial goals. To solve this, managers shall lift their ethicallevels, have a holistic view and a sense of commitment and responsibility, strengthen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Establish an objectives accountabilitysystem and high-level talents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last chapter, through evidence-based research, explores the establishment ofethical goals, the application of ethical methods and the evaluation of ethics. Workconcerning the professional title in educ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has undergone thirty year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historical period, namely,restoration, rebuilding, standardization and adjustment. Despite phenomenal success, thereare unavoidable problems pertaining to the system and operation: professional title linkedto salary,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title unmatched with contribution, overemphasis onquantity rather than quality in evaluation, administration interference with academics. Thisrepresses young talents and gives rise to the impetuous style of study. The ethicalmanagement of professional title for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be approached as follows: One,with a caring spirit,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shall comply with the rules of teachers’development and their professional properties and promote teachers’ development in allaspects; Two, put ethics first while doing research and curb plagiarism through educationand technical means; Third, for high-level talents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mechanismfeaturing detailed evaluation, overall evaluation and online evaluation to promote thei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urth, adhere to justice and raise public trust in evaluation.Methods concerned include talks with expert,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Besid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uilding of ethical systems and makedecision-making more ethical. Furthermore, manag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ethics andresponsibilities of administrations and foster an operating mechanism in accordance withethical requirements.
引文
①胡雪梅.大国崛起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②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5(4):1.
    ③付美榕.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
    ①里查德·科克,著.李汉昭,编译.帕累托80/20效率法则[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②吕不韦.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10.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72.
    ①张康译.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9.
    ①黎池.人才学刍议[J].伦理学研究,2007,1:60.
    ②黎池.人才学刍议[J].伦理学研究,2007,1:60-.62
    ①尹昱.关于伦理型企业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26(1):63.
    ②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3.
    ①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2-243.
    ②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6):16.
    ③曾山金.教育管理者的伦理品格述略[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22(1):29.
    ①杨鑫.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
    ②徐维群.伦理管理:现代管理的道德透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18-122.
    ③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2.
    ④戴木才.论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内在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2,3:24.
    ⑤杨伍栓.管理伦理与人本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24(4):12.
    ①陈春萍.高等教育管理的伦理审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117.
    ②卜爱华.高校教育管理原则的伦理审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8(3):132-134.
    ③张丹丹.教育管理的伦理向度探析[J].教育导刊,2006,11:15-16.
    ④戴军艳.科技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1-82.
    ①戴木才.西方管理伦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2:27-29.
    ②郅庭瑾,徐淑芹.西方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进展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35(6):27-29.
    ③金保华,陈萍.西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2009,33(3):22.
    ④金保华,孙绵涛.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09,8:89.
    ①孔丘.诗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225
    ②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61
    ③辞海(编印本),上海:上海乱辞书出版社1980:302
    ④雷祯孝,蒲克.应当建立一门“人才学”[J].人民教育,1979.16
    ⑤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8
    ⑥李新生.群体人才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8:21
    ⑦张家诚.人才问题初探[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
    ①钟祖荣.现代人才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5
    ②乔盛.人才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4.
    ③赵恒来,雷卫平.人才学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
    ①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59-60.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21.
    ①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5.
    ②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6.
    ①陈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05.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Z].礼记正义[A].北京:中华书局,1980:1528.
    ③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12.
    ④徐维群.伦理管理:现代管理的道德透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21.
    ⑤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①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81-8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7.
    ①[美]小詹姆斯·H·唐纳德,等.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18.
    ②陈子良.管理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
    ③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0.
    ④徐维群.伦理管理现代管理的道德透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30-31.
    ⑤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1.
    ⑥科学管理[G/OL].百度百科.2013年04月23日.http://baike.baidu.com/view/3143683.htm.
    ①科学管理[G/OL]维基百科.2013-3-10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AD%B8%E7%AE%A1%E7%90%86
    ②谭英华.人性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9.
    ③[美]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中国现代化的哲学反思[M].北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41.
    ①李冬銮.中国人才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1-2.
    ②胡光伟.人才管理学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1-22.
    ①江晓原,刘兵.伦理能不能管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①徐维群.伦理管理---现代管理的道德透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77.
    ①[美]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6,87.
    ①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3.
    ①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1.
    ①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1-10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②林志红.简论管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J].广西大学学报,2004,(24)5:21.
    ③徐维群.伦理管理现代管理的道德透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78.
    ①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78.
    ①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5-66.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13.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19.
    ①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9.
    ①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报告[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520.
    ②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5.
    ①戴艳军.科技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6.
    ①胡雪梅.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
    ②孔丘著;李浴华译注.论语(季氏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127.
    ③朱耀廷,李月修.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2、13.
    ④商鞅等著;章诗同注.商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
    ①朱耀廷,李月修.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5.
    ②朱耀廷,李月修.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7、18.
    ③王守谦,金秀珍,王凤春译注.左传全译(上)[M].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170.
    ④朱耀廷,李月修.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1、22.
    ①胡雪梅.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
    ②墨子十五卷卷2,明抄本
    ③荀子二十卷卷14,清刻本
    ④[清]董皓辑全唐文卷5
    ⑤魏源.魏源集上册[M].中华书局,1976:65.
    ⑥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57.
    ⑦刘逸生注.龚自珍已亥杂诗注[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0:176.
    ①杨国桢.林则徐书简(增订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9.
    ②曾国藩全集诗文M].长沙:岳麓书社,1986:182.
    ③刘逸生注.龚自珍已亥杂诗注[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0:176
    ④刘逸生注.龚自珍已亥杂诗注[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0:176
    ⑤孔丘著;李浴华译注.论语(季氏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89.
    ⑥孔丘著;李浴华译注.论语(季氏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3
    ⑦老子著.原注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116.
    ⑧老子著.原注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86.
    ⑨朱耀婷,李月修.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97.
    ⑩朱熹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3○11荀况.(唐)杨仒注.荀子(劝学)[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7.○12荀况.(唐)杨仒注.荀子(劝学)[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
    ①胡雪梅.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
    ②朱耀婷,李月修.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41-143
    ③胡雪梅.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
    ④清史稿卷106,选举志,[M].中华书局,1977:3361.
    ⑤陈寿撰.三国志六十五卷卷1,明抄本
    ⑥胡雪梅.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35.
    ①胡雪梅.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7、38.
    ②沈邦仪.人才生态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5.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0,宋刻本
    ④朱耀婷,李月修.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69.
    ⑤胡雪梅.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7.
    ①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②戴艳军.科技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
    ③徐天民等.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30-231.
    ④戴艳军.科技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
    ①周俊,何兆雄.外国医德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261.
    ②戴艳军.科技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
    ③[波]尼古拉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引发人类宇宙观变革的天文学大发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2.
    ④伽利略:星空下的对话[EB/OL]百度百科.
    ⑤戴艳军.科技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5、37.
    ①戴艳军.科技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4.
    ②李庆臻、苏富忠、安维复.现代科技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9.
    ③熊姣译.德国核物理学家们的哥廷根宣言[A].见:江晓原,刘兵.伦理能不能管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9、250.
    ④刁生富.论科学与研究的社会干预[J]社会科学家,2001(3):29.
    ①卢盛忠.管理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6-147.
    ②陈件辉,徐长香,赵静.关于西方管理思想史上人性探索的回顾[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4:10.
    ①赵有生.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7.
    ②赵春霞.公平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12.
    ③阿莱霍何塞G西松著;于文轩,丁敏译.领导者的道德资本--为什么美德如此重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1
    ④廖小平.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道德资本[J].道德文明,2009,5.
    ①黎池.人才学刍议[J].伦理学研究,2007,1:59
    ②王耀辉.海纳百川聚全球英才[N].光明日报,2010,6(18)
    ③胡雪梅.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2.
    ①张晓.独具特色的英国人才战略[EB/OL].:华军网“世界报道”,2000-10-31.
    ②于海洋.发达国家人才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师,2005,6.
    ③张倩.世界各国的人才战略经验[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3.
    ④印度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中组部《人才工作通讯》,2009,18.
    ⑤胡雪梅.大国崛起制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0-6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0.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0.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0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30、48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43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52.
    ⑦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1-8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9、403.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4.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9.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7-528.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109.
    ⑤蒋文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加快高教领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J].当代教育科学,2011(9):45.
    ⑥吴丹,李颍.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历史演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
    ①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③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J].共产党员,2003,6-11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
    ②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0〕6号)
    ①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0〕6号)
    ②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85.
    ①蒋文莉.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加快高教领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J].当代教育科学,2011(9):45.
    ①黎池.人才学刍议[J].伦理学研究,2007,1:61.
    ①[美]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刘华杰译.怎样当一名科学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9
    ②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③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J].科协论坛,2007(4):33-34
    ④戴艳军.科技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3
    ⑤黄涛.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3,5,(28):3
    ①温才妃.十八大代表张学记: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N].中国科学报,2012,11(6):A1.
    ②王国强,崔丽.人才争夺打响“世界大战”[N].中国青年报,2010:5(20)
    ③闫大鹏:为梦想转身[EB]:千人计划网,2012-8-15:
    ④郑伟安:回国“还债”[EB]:千人计划网,2012-6-30:
    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我的中国梦[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6.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我的中国梦[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1、3、5-6.
    ②[美]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刘华杰译.怎样当一名科学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0
    ③樊洪业.科学首先规范的古往今来[A].见:郭传杰,李士.维护科学尊严[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211.
    ①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
    ②[美]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刘华杰译.怎样当一名科学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18.
    ①齐涛:高等学校学术建设面临的八个问题[EB].:山东省教育厅,2008-11-21:
    ②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
    ③[美]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刘华杰译.怎样当一名科学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9
    ①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EB/OL].:中国网,2007-2-27:
    ①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
    ②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EB/OL].:中国网,2007-2-27:
    ③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EB/OL].:中国网,2007-2-27:
    ④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5-56
    ①龚天平.伦理驱动管理—当代企业管理伦理的走向及其实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9.
    ②齐涛:高等学校学术建设面临的八个问题[EB].:山东省教育厅,2008-11-21:
    ①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
    ①谭英华.人性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1.
    ②谭英华.人性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
    ①江泽民文选[M]第2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590.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6.
    ③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7.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34.
    ③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93.
    ④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91.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99.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18.
    ③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03.
    ④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02.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03.
    ②徐梦秋,李永根.科学规范:类型与功能[J].学术月刊,2006,38(11):18.
    ③胡延福.试论科学规范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J].求索,2012,7:189.
    ①徐梦秋,李永根.科学规范:类型与功能[J].学术月刊,2006,38(11):21.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9.
    ①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②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8.
    ③龚天境.追求卓越:现代西方管理伦理的走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4,6:31.
    ①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1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③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6-229.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②史瑞杰.效率与公平:社会哲学的分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4.
    ③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6.
    ①谭英华.人性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56.
    ②周治华.全面理解“四个尊重”[EB/OL].人民网,2005-5-24:
    ①[西]阿莱霍·何塞·西松,于文轩、丁敏译.《领导者的道德资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5:51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实践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5、49.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上.周记)[M].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3.
    ②坚持德才兼备提高人才素质[N].人民日报,2010年,6(4):1
    ①北京大学课题组.人才评价机制专题研究报告[A].见: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报告[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471.
    ②北京大学课题组.人才评价机制专题研究报告[A].见: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报告[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469.
    ①老子.原注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116.
    ①新华社记者:李亚杰谭浩.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京举行[J].中国人才,2010:6.
    ②评论员.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N].人民日报,2010,6(3):1.
    ①习近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N].人民日报,2011,61(23)
    ①[爱沙尼亚]玛丽·库斯科拉.论领导者道德[A].见:陆晓禾、[美]金黛如.经济伦理、公司治理与和谐社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482.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239-240.
    ①郭涛.《人才的引进、识别和风险控制》讲座,山东省委组织部人才处组织,2013年4月于山东省潍坊市
    ①美媒:中美人才战美落败近半旅美人才回中国[EB].:中国网2012-06-15:
    ①“千人计划”问卷调查报告综述,载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人才工作通讯》2011,7
    ①郭盛昌,王茵.构建和谐文化塑造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7,8(27)
    ①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331.
    ②[爱沙尼亚]玛丽·库斯科拉.论领导者道德[A].见:陆晓禾、[美]金黛如.经济伦理、公司治理与和谐社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479.
    ①“秀”应成为官员的必修课[N].人民日报,2012,6(4):11.
    ②汪太理,贺遵政.邓小平的治国艺术[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22.转引自(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①张兴民.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全省教育系统职称工作努力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山东教育,2009,12:4-5.
    ①张兴民.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全省教育系统职称工作努力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山东教育,2009,12:5.
    ①张兴民.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全省教育系统职称工作努力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山东教育,2009,12:6.
    ①[战国]孟轲.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09.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第1版):616-617.
    ①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4-6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年版。
    [18]《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年版。
    [19]《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
    [21]《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
    [2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3]《辞海》,上海乱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24]《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5]《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曹静:《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陈远敦、陈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1版)》,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中国现代化的哲学反思》,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程芳:《中国人才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崔建华:《人力资本制度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戴军艳:《科技管理伦理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樊洪业:《科学道德规范的古往今来》见郭传杰,李士:《维护科学尊严》,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范英:《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
    [11]付美榕:《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4]龚天平:《伦理驱动管理--当代企业管理伦理的走向及其实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5]关乐原:《新世纪中国人才战略发展的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6]郭广银:《应用伦理的热点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郭广银等:《伦理新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郭夏娟:《公共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何桂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1]胡光伟:《人才管理学基本原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22]胡君辰、郑绍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修订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胡雪梅:《大国崛起高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4]胡燕:《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胡又牧:《国际人才竞争》,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6]江晓原、刘兵:《伦理能不能管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金利萍:《转型中的人才思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刘华杰译:《怎样当一名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诚信知识读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0]兰德曼:《哲学人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1]劳伦斯·克雷曼著,孙非等译:《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32]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李宝元:《现代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李冬銮:《中国人才管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5]李光玉等:《科学研究与道德》,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36]李昆明:《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人才发展战略》,华文出版社,2009年。
    [37]李兰芬:《管理伦理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版。
    [38]李文正:《古圣哲理与现代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里查德·科克著,李汉昭编译:《帕累托80/20效率法则》,海潮出版社,2001年版。
    [4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廖洪元:《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廖泉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第1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人才供给非稀缺阶段的中国教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45]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倪愫襄:《伦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戚鲁:《人力资源能本管理与能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乔盛:《人才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49]沈邦仪:《人才生态论》,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
    [50]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史瑞杰:《效率与公平:社会哲学的分析》,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2]史仲文:《人才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53]宋斌:《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孙绵涛:《高校教育管理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5]谭英华:《人性化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7]田建国:《战略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万俊人:《伦理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59]王垒:《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1]王汉昌:《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版。
    [62]王建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64]王立平:《中关村人力资源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65]王前等:《中国科技伦理史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6]王通讯、李维平:《人才战略论》,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
    [67]王通讯:《人才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8]王通讯:《人才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9]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王雪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
    [71]威廉·弗兰克纳荠,关键译:《伦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72]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二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
    [73]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74]徐维群:《伦理管理-现代管理的道德透视》,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75]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76]杨志等:《人本管理》,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叶忠海:《人才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9]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0]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1]张国初:《人力资源管理定量测度和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2]张骇生:《人才学(第1版)》,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年版。
    [8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84]张康译:《公共管理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5]张彦:《科学价值系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86]章达友:《人力资源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7]赵恒来、雷卫平:《人才学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8]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9]赵希光:《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0]赵有生:《现代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1]郑道文:《人力资本国际流动与经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92]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3]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我的中国梦》,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4]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
    [95]钟祖荣:《现代人才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商务印书局,1987年版。
    [97]周中之:《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8]朱耀廷、李月修:《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99]朱耀廷:《中国古代人才观》,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00]朱耀廷:《诸子百家论人才》,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1]朱贻庭:《伦理学人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1]艾芫:《浅谈高校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2期。
    [2]卜爱华:《高校教育管理原则的伦理审视》,《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8期。
    [3]部山林、武俊杰:《论创新人才个性品质的培养》,《前沿》2004年第6期。
    [4]部绍清、罗洪铁:《试论创新型人才价值》,《中国人才》2008年第12期。
    [5]陈博、王媛媛:《高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赤峰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6]陈春萍:《高等教育管理的伦理审视》,《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7]陈春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8]陈华:《高校行政管理的伦理向度》,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陈件辉、徐长香、赵静:《关于西方管理思想史上人性探索的回顾》,《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8期。
    [10]陈仁霞:《南京大学积极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的实践与思考》,《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年第6期。
    [11]陈香、罗晓、王斌:《营造有利环境推进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科学之友》2010年第9期。
    [12]陈雪丽:《新时期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3]戴恩湘:《高校伦理管理的几个有效着力点》,《教育管理》2008年第12期。
    [14]戴木才:《论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内在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5]戴木才:《西方管理伦理的发展趋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2期。
    [16]董泽芳:《地方高校发展目标定位刍议》,《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期。
    [17]方建强:《构筑高校人才高地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35期。
    [18]刚旭:《试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考核评价机制》,《教育在线》2008年第9期。
    [19]龚天境:《追求卓越:现代西方管理伦理的走向》,《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0]郭盛昌、王茵:《构建和谐文化塑造大学精神》,《光明日报》2007年8月27日。
    [21]胡延福:《试论科学规范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求索》2012年第7期。
    [22]华东师范大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
    [23]黄津孚:《人才是高素质的人》,《中国人才》2001年第11期。
    [24]黄涛:《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8日。
    [25]金保华、陈萍:《西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启示》,《宁波大学学报》2009年第33期。
    [26]金保华、孙绵涛:《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启示》,《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8期。
    [27]蓝秀华:《我国高校在人才引进中使用的经济方法》,《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第2期。
    [28]雷祯孝、蒲克:《应当建立一门“人才学”》,《人民教育》1979年第8期。
    [29]雷忠:《我国高校人才战略绩效评价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30]黎池:《人才学刍议》,《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1期。
    [31]李璞:《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层次分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探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9期。
    [32]李光红:《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4期。
    [33]李家成:《论教育活动中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34]李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35]李璞:《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层次分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探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36]李少梅、龙宝新:《论高校高端人才的柔性管理策略》,《江苏高教》2013年第3期。
    [37]李薇:《关于人才引进对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影响的研究》,《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13期。
    [38]李卫星:《对高校人才引进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学术界》2008年第6期。
    [39]梁俊平,张舒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改良方法研究》,《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4期。
    [40]林健:《大学高层次人才挽留与稳定的对策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41]林志红:《简论管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广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2]刘军:《简论高校教师的两大职业伦理要求》,《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3]刘笳、高旭、杨振权:《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4]刘笳、王强:《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5]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8期。
    [46]鹿立:《中国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4期。
    [47]吕东伟:《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需要辩证思维》,《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期。
    [48]罗洪铁:《三代领导人的领导人才思想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9]罗洪铁:《研究青年成才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人事与人才》1995年第5期。
    [50]罗洪铁:《再论人才定义的实质问题》,《中国人才》2002年第3期。
    [51]牛亚芳:《高校行政管理伦理失范及对策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2]评论员:《“秀”应成为官员的必修课》,《人民日报》2012年6月4日。
    [53]评论员:《坚持德才兼备提高人才素质》,《人民日报》2010年6月4日。
    [54]评论员:《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人民日报》2010年6月3日。
    [55]戚太世:《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民日报》2010年5月20日。
    [56]申静、范海玉:《普通高校人才流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教育探索》2013年第2期。
    [57]沈荣华:《人才优先:一个时代性的战略思想》,《中国人事报》2010年6月28日。
    [58]史保东:《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9]单春艳:《俄罗斯高校人才战略的实施及其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1期。
    [60]宋永刚、杨鸿:《以观念创新为先导继续深化高校用人制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24期。
    [61]宋永刚:《人才战略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62]孙刚成、杜学元:《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延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63]孙同梅:《创新性人才引进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2004年第2期。
    [64]田子俊:《双因素理论与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65]王国强、崔丽:《人才争夺打响“世界大战”》,《中国青年报》2010年5月20日。
    [66]王景明:《高校管理行为的伦理审视》,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7]王世谊:《人才管理体制与人才激励的战略性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68]王旭东:《古代选用人思想对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借鉴》,《山两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9]王雪峰、李辉:《浅议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引进、培养与稳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0]王耀辉:《海纳百川聚全球英才》,《光明日报》2010年6月18日。
    [71]王振合:《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现状及对策》《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第3期。
    [72]温才妃:《十八大代表张学记: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中国科学报》2012年11月6日。
    [73]吴江:《中国人才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第一资源》2010年第1期。
    [74]吴丹、李颍:《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历史演进》,《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5]吴建成:《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开发》2004年第8期。
    [76]吴淑娟、梁朦朦:《关于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思考》,《出国与就业(成才就业)》2010年第12期。
    [77]夏彩云:《加强高校人才资源管理之我见》,《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8]夏志芳:《地方高校人才引进问题及措施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9期。
    [79]徐梦秋、李永根:《科学规范:类型与功能》,《学术月刊》2006年第38期。
    [80]徐振鲁:《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81]阎玉河、赫荣革:《开创高校人才资源管理工作新局面》,《理论界》2004年第6期。
    [82]杨伍栓:《管理伦理与人本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24期。
    [83]杨鑫:《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84]姚秀群:《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
    [85]叶忠海:《人才学基本理论及应用》,《中国人才》2007年第1期。
    [86]殷凤春:《论高层次人才的特点》,《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7]殷凤春:《人才学学科的发展与重构》,《人才开发》2008年第9期。
    [88]于海洋:《发达国家人才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师》2005年第6期。
    [89]曾场:《高校科技人才引进的模式与思考》,《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年第5期。
    [90]曾山金:《教育管理者的伦理品格述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年第22期。
    [91]翟亚军、王战军:《解析高水平大学》,《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8期。
    [92]张春楼、李玉华:《高等学校战略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93]张春英:《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探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94]张丹丹:《教育管理的伦理向度探析》,《教育导刊》2006年第11期。
    [95]张倩:《世界各国的人才战略经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96]张青竹:《当前国内高水平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形势的分析及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26期。
    [97]张亚玲:《高校党组织引导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模型与运行机制研究》,《教育界》2012年第27期。
    [98]张玉梅、赵家发:《高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年第9期。
    [99]赵春霞:《公平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2期。
    [100]赵金哲:《高校管理的伦理审视及现实路径》,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01]赵正兵、张宏斌:《如何完善高校师资引进机制》,《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4期。
    [102]郑旺全:《美国高校如何吸引优秀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7期。
    [103]郅庭瑾、徐淑芹:《西方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进展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35期。
    [104]郅庭瑾:《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05]郅庭瑾:《学校管理的伦理追问》,《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年第6期。
    [106]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21期。
    [107]钟秉林:《借鉴国外经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31日
    [108]钟书华、王炎坤:《我国科技个人奖设置探析》,《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7期。
    [109]钟怡祖:《人才强国战略与江泽民同志的人才观》,《党员干部之友》2007年第7期。
    [110]周达孙:《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文教资料》2007年第5期。
    [111]周青萍:《关于高校拟引进人才量化评价体系的思考》,《经济师》2004年第11期。
    [112]周艳辉:《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
    [113]朱建设:《高校人才队伍评价的建模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14]朱明珠:《高校管理制度的伦理缺失及对策》,《江苏高教》2010年第5期。
    [115]朱明珠:《高校管理制度伦理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6]祝木伟:《组织伦理化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7]邹美美、罗谨链:《创新型人才国内外研究进展》,《人才开发》2009年第8期。
    [118]邹颖:《伦理视野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理性审视》,南昌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 Johm W. Budd and James G. Scovill: The Ethics of Human Resources and IndustrialRelations. Champaign, Labo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2005.
    [2] JosephR.DesJardins“Environmental Ethics”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1999.
    [3] Jay D.Scribner&Donald H.Layton.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Politics.London:TheFalmer Press,1995.
    [4] ArchierB.Carroll.Business and Soeety:Ethiesand stoekholder Management.Cineinati,Ohio:South-WesternPublishingCo,1993.
    [5] Don Hellriegel John W. Slocum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West Publishing Co,1979.
    [6] Ryan AM, Schmit MJ, Johnson R. Attitudes and effectiveness:Examining relation at anorganizational level,Personnel Psychology,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