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共产品在社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现代社会政府功能定位的逐渐清晰和社会发展机制的日臻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充当的角色和作用日趋复杂,科学的供给机制能够使公共产品的供给达到效率最优化和公平最大化,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提高供给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但是公共产品理论的框架里并不包含精神产品,而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点,精神产品又有其独特属性,因此,本文以公共产品概念为理论平台,结合精神产品的特性,提出了公共精神产品的概念。按照文中设定的概念内涵,本文把公共精神产品的种类分为报刊、广播电视和公共图书馆。电影和剧院演出可以在技术上对消费者进行限制,不能满足“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的非排他性条件,况且每次消费的成本支出与消费次数成正比,而报刊和图书的重复阅读不会增加成本开支,边界成本很低,这是本文设定公共精神产品范畴的重要依据之一。
     按照这样的理论建构,本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1949年以后的精神产品输出体制进行了研究,探究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的内在发展规律,并以《湖南日报》为个案,研究其发行体制改革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路径。
     本文主要以公共产品概念为理论支撑,以湖南日报发行体制改革为例证,以两者的交叉为创新点,研究了我国公共精神产品的供给体制。通过分析我国建国以来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并以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为参照,结合湖南日报自办发行的内容、成绩,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本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是公共精神产品的学理界定。本章是论文的理论平台。第一节,通过研究公共产品理论和精神产品的特点,拟定公共精神产品的概念;第二节,根据公平含义和公平原则,建立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的价值观——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第三节论述公共精神产品的供给体制,对政府、市场和第三方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几种供给模式的优劣,提出“对公共产品进行分级是政府和市场角色分工的关键”,并从技术上合理区分普通精神产品与公共精神产品,实现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即按照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规律供给公共产品。
     第二章对美、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国家的报刊、广播电视和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体制进行探讨,研究发达国家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的共性特征,提取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对我国的公共精神产品输出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三章是对我国公共精神产品的输出体制研究。本章对我国1949年以来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进行了研究,按照各个历史节点对形成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的影响,论文把我国的公共精神产品的供给体制沿革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通过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状况,探寻我国当下公共精神产品体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判断其是否随着历史背景的更迭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为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改革提供思路。
     第四章是对作为公共精神产品的党报的自办发行体制改革论述。通过对《湖南日报》发行体制改革的过程、内容和成绩进行研究,分析改革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
     第五章是我国公共精神产品输出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本章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发行体制改革的具体策略和路径。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我国公共精神产品供给体制是社会发展逻辑支配下的必然产物,其公共性一直没有真正实现,供给水平的提高与供给对象的不平衡性并存是我国公共精神产品输出最基本的特点。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思路是供给水平提高和体制改革并举。
     附录是我国城市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状况调查,在全国18个城市采集了1160份调查问卷,首次全面考察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公共精神产品供给状况。调查述明了调查方法、测量方式和样本构成,然后对公共精神产品供应状况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以及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Public produc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with modern social government function positioning of gradually clear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is perfected, the main supply of public goods shown a trend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government, market, the third sector as the role and fun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e scientific supply mechanism can make the public product the supply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reach maximum i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and found a relative stability of the equilibrium point, increase the supply of all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so as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public products.
     But before the public product theory are based on material products based on, although Marx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classical economics refers to a spiritual product, but in the public product theory framework is not included mental product, but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products is the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of two BP, and spiritual products its unique properties, therefore taking the concept of public goods as the theoretical platform, combined with the spirit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roduct of public spirit.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setting, public spirit product types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e press, radio and television and public library, cinema and theatre because the site factors, can be technically for consumers to limit, does not meet the "once is provided, it is not possible to rule out any of it without paying the price. Consumption" non-exclusive conditions, and it is every consumer are accompanied by new cost expenditure, and spiritual products, repeated consumption of gratuitous sex is contrary to, such as newspapers and books repeated reading does not increase costs, marginal cost is very low, it is the set of public spirit product category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a in1949after the mental product supply system to undertake research, summed up the spirit of the public product supply system inherent laws, and to the "Hunan daily" as a case study,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of the wins and losses and experience lesson,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path.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concept of public goods theory, taking Hunan Daily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reform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cross for innovation, studied our country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yst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 after founding a state public mental product supply system, and to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ystem for reference, combining with the Hunan daily publishing content, achievement,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each chapter's main content is:
     The first chapter is public spirit product academic definition. This chapter is the theoretical platform, firs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public product and mental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develop the public spirit of the concept of the product. Then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fair and fair meaning, establish the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values--fair and preferential, give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The third section is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ystem, first to the government, market and the third parties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the role of analysis, respectively study several kinds of supply modes of public goods", put forward the classification is the key role of governments and markets divi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upply system of public spirit product, first is technically reasonable differentiate between ordinary spiritual products and the public spirit product, the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and social sharing of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laws to supply.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est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France, through to these national newspapers, radio and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library of the supply system ar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developed the public spirit in product supply system features, extracted from the reference value for China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the hope of our country's public mental products to provide beneficial inspir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our country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ystem history, this chapter of the our country after1949public mental product supply system are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nodes on the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ystem, our country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ystem evolu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respectively:1949--1976,1992,1977--1993--ha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ituation, seek our country present public spirit product system forms the historical reason, the current supply system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determine the time but still very reasonable, or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hange has been lost the existence necessity. Then take targeted measures to reform,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ystem reform idea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Hunan daily" of publishing system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Hunan daily" the issue system reform process, content and result of study, find the problems in the reform,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Hunan daily" published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that system reforms, put forwar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reform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issue of the specific reform strategy and the path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final conclusion, and further thought.
     The appendix is our country city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in the country's18city collects1160questionnaire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hinas city residents of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ituation.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investiga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composition of sample, then the public spirit product supply situation overall situatio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引文
①梁庆寅:《精神产品的界定、评价及其对精神文明的影响》,《现代哲学》,1996年第2期,第18贞。
    ②林泰、董立人:《精神产品及其分类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20卷。
    ③刘云章、武菊芳:《论精神产品的价值特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40页。
    ①刘国章:《对精神产品的理性反思》,《岭南学刊》2003年第6期,第60页。
    ②杨晓鸣:《论精神产品的生产及其性质、功能》,《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61页。
    ③唐祥来:《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之比较》,《山东经济》,2009年第6期。
    ④唐祥来:《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之比较》,《山东经济》,2009年第6期。
    ①马恩涛:《公共产品识别:基于本源属性还是现实属性》,《财经科学》,2009年第12期。
    ②徐增辉:《全球公共产品供应现状及我国的策略》,《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③卓成刚、曾伟:《试论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方式》,《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④张馨、郝联峰:《我国公共产品最佳供应数量研究》,《管理世界》,1997年第3期。
    ⑤陈亦骏:《党报发行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95----99页。
    ①白皋:《省级党报发行的困难与对策》,《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89页。
    ②武智勇、周尚科:《中国报刊发行体制变迁历史的现实启示》,《新闻大学》,2011年第4期,第17—24页。
    ③张春华:《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反思与中国启示——基于公共利益与体制变迁的视角》,《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第247—252页。
    ④禹建强:《对媒介经济的经济学分析》,《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4期。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j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4页。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③[美]曼柯·奥尔逊:《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美]詹姆斯·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②[美]萨缪尔森:《经济学》,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③[美]萨缪尔森:《经济学》,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①[美]萨缪尔森:《经济学》,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②[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③[美]詹姆斯·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①[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02页、303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45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374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61页。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84页。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96页。
    ②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694页。
    ③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页。
    ④林泰、董立人:《精神产品及其分类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20卷。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③陈立旭:《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56页。
    ①魏雅华:《低稿费带来了什么?几乎消灭J’自由撰稿人行业》,中国青年报,2011年,9月20日。
    ②杨晓鸣:《论精神产品的生产及其性质、功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61页。
    ③杨晓鸣:《论精神产品的生产及其性质、功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第61页。
    ①波普尔:《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5页。
    ①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②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①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页。
    ②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15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4页。
    ①[俄]A·古谢伊诺夫:《道德与市场》,贾泽林译,《哲学译从》,1999年第4期。
    ①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一非营利部门的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① Goldin Kenneth:Equal Access VS Selective Access, A:Critique of Public Goods Theory, Public Choice, 29(Spring),1979, pp:55-71.
    ①[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83页。
    ①[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0年版,第219页。
    ②林喆:《权力的交换与交换的权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③ Robert Higgs, Charlotte Twight.National Emergency and the Erosion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Catojoural, 1987,6; 751
    ④[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50页。
    ①[美]艾伦·B·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谢新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56页。
    ①[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34页。
    ①[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50页。
    ①柯平:《美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与趋势》,《图书馆研究》,2001年第1期,第86页。
    ② Barbara H. It's The Economy.Library Journal,2009,134(3):34—36.
    ③郭瑞璜编译:《法国公营广播电视:“政府之口”“国家之声”》,《今传媒》,2005年第6期,第52页。
    ①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年版,第117页。
    ②郭镇之:《电视传播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版,第24页。
    ①王世伟:《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年版,第75页。
    ③胡正荣:《媒介寻租的背后》,《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第42期。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李景源、陈威主编:《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①邹华享、施金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2页。
    ①李大钊:《平民教育》,1919年第10号。
    ①李良荣:《论中国新闻改革的优先目标》,《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第3页。
    ②陆地:《2003: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南方电视学刊》,2003年第1期,第21页。
    ①陈积银、彭金山:《中国公共电视频道的缺位与策略探析》,《视听界》,2005年第6期,第28页。
    ②刘建新、强月新:《中国广播电视规制的历史检视及其改革路径》,《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183页。
    ①范并思:《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百年》,《图书馆》,2004年第2期。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①[法]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韩刚译,作家出版社1994年版.
    ②[俄]雅科夫·贝格尔:《中国:没有围墙》,参见袁殿池编选.《海外望神州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王柯平等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宁国富、刘云山、唐艳:《实力捍卫邮发主渠道地位》,2009年12月8日。
    ①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1]张馨:《公共财政学论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林喆:《权力的交换与交换的权力》[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郭镇之:《电视传播史》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第六版)仁[M],赵志耘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王世伟:《图书馆管理与服务》[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刘习良:《中国电视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10]邹华享、施金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美]丹尼思·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袁岳:《公道:公共管理新主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5]谢进川,《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谷荣:《中国城市化公共政策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8]卢子博:《跨世纪的思考》[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9]唐娟:《政府治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1][英]休漠:《人性论》[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3][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胡企林等泽,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4][美]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杨晓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25][英]加雷斯·D·迈尔斯:《公共经济学》[M],匡小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英]安东尼·B·阿特金森、[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M],蔡江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27][美]詹姆斯·布坎南:《民主过程中的财政》[M],唐寿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28][美]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M],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0][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0年版.
    [31][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美]美埃尔斯特、斯莱格斯德:《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M],潘勤、谢鹏程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3]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的视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4][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3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6][奥]波普尔:《客观知识》[M],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8][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M],李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美]艾伦·B·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M],谢新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M],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美]萨缪尔森:《经济学》[M],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42][美]曼柯·奥尔逊:《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3][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4][美]詹姆斯·布坎南:《民主财政论》[M],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45]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6]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三联书店,1995年版.
    [47][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48][法]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M],韩少功、韩刚译,作家出版社,1994年版.
    [4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英]霍布斯利维坦:《利维坦》[M],黎思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52][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N],王柯平等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美]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三联书店.2001年版.
    [54]马科斯·韦伯:《科学方法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5][美]威廉·N·邓思:《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年版.
    [56][美]托马斯二·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版.
    [58]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59]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60][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澳]休·史卓顿:《公共物品》[A],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C],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俄]雅科夫·贝格尔:《中国:没有围墙》[A],袁殿池:《海外望神州外国人眼中的中 国改革开放》[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1]卢洪友:《公共品调节机制研究》[J],财经论丛,2002(6).
    [2]陈立旭:《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J],中国社会科学,1998(4).
    [3]柯平:《美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与趋势》[J],图书馆研究,2001(1)
    [4]范并思:《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百年》[J],图书馆,2004(2)
    [5]梁庆寅:《精神产品的界定、评价及其对精神文明的影响》[J],现代哲学,1996(2).
    [6]刘建新、强月新:《中国广播电视规制的历史检视及其改革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1).
    [7][俄]古谢伊诺夫:《道德与市场》[J],哲学译丛,1999(4)
    [8]郭瑞璜编译:《法国公营广播电视:‘政府之口’‘国家之声’》[J],今传媒,2005(6).
    [9]林泰、董立人:《精神产品及其分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0]刘云章、武菊芳:《论精神产品的价值特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1]刘国章:《对精神产品的理性反思》[J],岭南学刊,2003(6)
    [12]杨晓鸣:《论精神产品的生产及其性质、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11(5)
    [13]陈亦骏:《党报发行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14]白皋:《省级党报发行的困难与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01(3)
    [15]武智勇、周尚科:《中国报刊发行体制变迁历史的现实启示》[J],新闻大学,2011(4).
    [16]张春华:《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反思与中国启示——基于公共利益与体制变迁的视角》[J],中州学刊,2011(5)
    [17]蒋永福、王清远:《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特点——以西方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特点为背景的分析》[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0(13)
    [18]李良荣:《论中国新闻改革的优先目标》[J],现代传播,2007(4).
    [19]陆地:《2003:中国电视产业大解码》[J],南方电视学刊,2003(1)
    [20]陈积银、彭金山:《中国公共电视频道的缺位与策略探析》[J],视听界,2005(6).
    [21]胡正荣:《媒介寻租的背后》[J],中国新闻周刊,2003(4)
    [22]肖红缨、刘建平:《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瓶颈问题与对策》[J],求索,2004(6)
    [23]禹健强:《对媒体产品的经济学分析》[J],媒介经济,2003(4)
    [24]邓力平:《对我国现阶段公共产品提供的几种看法》[J],财政研究,2007(10)
    [25]唐祥来:《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之比较》[J],山东经济,2009(1).
    [26]马恩涛:《公共产品识别基于本源属性还是现实属性》[J],财经科学,2009(12)
    [27]马芝蓓:《公共产品特性及定价有关问题的探讨》[J],价格月刊,1996(6)
    [28]龙新民、江庆:《论公共产品概念的现实意义.[J],当代财经,2007(1)
    [29]徐增辉:《全球公共产品供应现状及我国的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8(6)
    [30]付志华、徐航敏:《全球公共产品与国际财经合作》[J],经济研究参考,2005(36).
    [31]卓成刚、曾伟试:《论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方式》[J],中国行政管理,2005(4)
    [32]黄庆杰:《试论公共产品的特征、类型及其提供方式》[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1).
    [33]张馨、郝联峰:《我国最佳公共产品供应数量研究》[J],管理世界,1997(3)
    [34]于红燕:《政府与公共产品》[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8)
    [35]尹世杰:《再论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2005(9).
    [36]段华明:《精神产品的品位追求》[J],岭南学刊,2004(5)
    [37]李文成:《精神产品存在的形式及其传播与消费》[J],中州学刊,1987(4)
    [38]金惠玲:《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产品属性问题的思考》[J],西航教育,1991(2).
    [39]陈永胜:《电子商务中精神产品开发的伦理初探》[J],商业研究,2007(4)
    [40]沈国芳:《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J],艺术百家,2006(6)
    [41]罗志勇:《普及与提高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五大主题》[J],图书馆杂志,2000(7)
    [42]王萍:《西北经济文化振兴与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2)
    [43]王鸣镝:《图书馆在新世纪的走向》[J],图书馆学刊,2001(1)
    [44]孙继林:《九五期间的上海图书馆事业》[J],图书馆杂志,2001(1)
    [45]刘平:《公共图书馆自我发展的新路:办馆外流通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1)
    [46]顾亚奇:《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三个历史阶段》[J],现代传播,2008(1)
    [47]李向阳:《创新规制:发展广播电视先进文化的制度保障》[J],现代传播,2008(1).
    [48]李波、胡正荣:《垄断与“解放”的历史:法国广播电视制度的两次转型》[J],现代传播,2008(3).
    [49]姜红:《几次变革的法国广播电视体制》[J],电视研究,1998(8)
    [50]罗治平:《法国广播电视的历史分期与体制变革》[J],法国研究,2000(1)
    [51]吴立武:《公私产品界定标准局限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52]秦颖:《论公共产品的本质一兼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局限性》[J],经济学家,2006(3).
    [53]段一:《公共产品的边界》[J],当代财经,2003(11).
    [54]王延惠:《公共物品边界的变化与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
    [55]马恩涛:《公共产品识别:基于本源属性还是现实属性》[J],财经科学,2009(12).
    [1]冯斌星:《论精神产品的价值》[D],西北大学,2002.
    [2]罗文雄:《报纸自办发行初探》[D], 暨南大学,2000.
    [3]游梦华:《制度变迁与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研究》[D], 暨南大学,2007.
    [4]潘艳桃:《近60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D], 中山大学,2010.
    [5]樊远翔:《论政府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措施选择》[D],西南师范大学,2002.
    [6]张颖:《美国公共产品供给演进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08.
    [7]殷致:《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8]寿学军:《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2.
    [1]魏雅华:《低稿费带来了什么?几乎消灭了自由撰稿人行业》[N],中国青年报,2011-9—20.
    [2]宁国富、刘云山、唐艳:《实力捍卫邮发主渠道地位》[N],2009—12—8.
    [3]李大钊:《平民教育》[N],1919年第10号.
    [4]杨力行:《提高精神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N],长江日报,2012—1—11.
    [1]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R],2003.
    [1]http://news.163.com/10/1111/09/6L6T05MS00014JB6.html。
    [2]http://rund2funkoek1uni-koeln1de/institut/pdfs/20005china1pdf。
    [3]http://www.czlgj.com/teachers/lib/lib/library/111.htm,2005.6.10.
    [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5]http://media.people.com.cn/GB/8815068.html.
    [6]http://www.chinapostnews.com.cn/epaper/html/2009-12/08/content_13641.htm.
    [7]http://baike.baidu.com/view/4085144.htm.
    [8]http://www.museum.tv/archives/etv/F/htmlF/financialint/financialint.htm.
    [9]Orrl, L,(1976)Income Distribution as A Publie Goods; An Application to AFDC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http://www.ccitimes.com2012-02-27 11:08:16
    [1]Samuelson, P. 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36).
    [2]W. Ver Eecke. Public goods; An ideal concept[J].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1999(28).
    [3]Enke, S. More on the misuse of mathematics in economics:A re-joinder[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5 (37).
    [4]Robert Higgs,Charlotte Twight.National Emergency and the Erosion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Catojoural,1987,6:751
    [5]Goldin Kenneth:Equal Access VS Selective Access, A:Critique of Public Goods
    [6]Theory, Public Choice,29(Spring),1979, pp:53-71。
    [7]Financial interest and Syndication rules,
    [8]Barbara H. It's The Economy [J]. Library Journal,2009,134 (3):34-3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