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生态自由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由是人的本质追求,是人的生存应有的状态。自由既是人的认识能力,更是人的实践能力。由于自由与自然具有内在的相关性,自然是自由的基石,亦是自由展现的舞台,决定了对自由的研究除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维度,还有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自由的发展,应该是包括自然在内的、人自由也让物自由的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对自由的研究一般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维度,或者说仅仅是研究人在社会面前的自由,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的维度。然而,又恰恰是人在自然面前如何自由的问题,决定着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成功或者失败,决定着生态危机能否得以消除。人在自然面前的真正自由既不是古代人顺从自然的自由,也不是现代人征服自然的自由。因为古代人在自然面前的顺从与消极无为,听命于自然,遮蔽了主体自由意志。现代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极大地彰显了人的主体性,获得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巨大解放。然而,现代性自由却是征服自然的自由,建立在自然资源无限、自然空间无限的基础上,以机械的、原子的思维方式把自然当成物件来肢解、控制、支配和征服,因而潜藏着破坏自然的巨大张力,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对立、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断裂以及劳动的异化、科技的异化,最终造成对人的控制,使人陷入不自由之中。
     从征服自然的自由需要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由。生态自由是人与自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并实现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相处与保持动态平衡中生成的自由。人与自然相统一之所以能够生成生态自由,是因为自然本身自在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人类与这个有机整体达成统一,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与自然本身的对立,从整体的意义上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使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人与自然整体的和谐。生态自由的本质是人自由也让物自由,即人不仅在自然面前赢得自由,也让自然万物获得自由,物的自由是指让物能够按照其自身的自然本性存在,自主地进行自身的活动。生态自由是人以整体的、有机的、生态的思维方式去认识整体的自然,把握生态必然性以及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关系,是本体论自由与认识论自由的统一。生态自由有其哲学基础和现实基础,即对立统一规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生态劳动。生态自由能够指导人们进行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做到利用、改造自然与养育、保护自然的统一。生态自由可以为生态伦理学奠定新的哲学基础。从征服自然的自由走向生态自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桥梁。
Freedom is the essential pursue of man, and it is the state that people's survival should be. Freedom is not only people's cognitive ability, but also people's practice ability. Because of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dom and nature, na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freedom, and it is also the stage that freedom shows on, which determines the dimension to study freedom should include th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xcept th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man and society. What's more, the development of freedom should b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nature, and people free and let things free. However, the present study about freedom is only th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or man and society. In another version, it is just to study the freedom being in front of the society only, and ignore the dimension of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owever, it is how people can be free in front of the nature to decid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that people transform the nature, and to decide whether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n be eliminated. The people's real freedom in front of the nature is not the ancient freedom which was to obey nature, or the modern freedom which is to conquer nature. In front of the nature, the ancient did nothing but only obey and listen to the nature, which made the subject's free will shield. On the other hand, depending o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odern make full use of nature and transform nature, which demonstrates people's subjectivity greatly and people get the great liberation in front of the nature. But the modern freedom is to conquer nature, which based on the infinite natural resources and infinite natural space. Adopting mechanical and atomic way, the modern freedom takes the nature as one object to dismember, to control, to command and to conquer. That means the modern freedom has huge tension to destroy the nature potentially. So if let the modern freedom development without any restriction, it will lead to the outbreak of ecological crisis, the sharp op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fracture of natural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the alie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last, people will fall into being controlled and lose their freedom.
     It is necessary from the freedom of conquering nature to the ecological freedom that human and nature are harmonious. When human and nature are in the relationship that is mutual influence, mutual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striction, and human and the whole nature can achieve the harmony and keep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and then can generate the ecological freedom. The reason that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can generate ecological freedom is because the nature itself is a living organic whole at ease, and when human realize the unity with the organic whole, he can overcome the opposition fundamentally with nature itself and eliminate the opposi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whole sense. The essence of ecological freedom is people free and let things free, that is to say, it is not only people get their freedom in front of the nature, but also let all things get their freedom. The freedom of the things means the things can exis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ature and can carry out their own activities independently. The ecological freedom is man can recognize the whole nature with holistic, organic and ecological way of thinking, and grasp the ecological necessity and relationship of essential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ecological freedom is the unity between the ontology freedom and epistemology freedom. Ecological freedom has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which are the law of opposite and unity,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ecological labor. The ecological freedom can guide people to produce and live ecological, and realize the unity between using and transforming nature, raising and protecting nature. After all ecological freedom can lay the new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the ecological ethics. Passing from the freedom by conquering nature to the ecological freedom is the rout to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bridge by which we can fly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引文
①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修订版),胡传胜译,昆明: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48页。
    ② 参见[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页。
    ① [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2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88页。
    ②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③ 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④ [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⑤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① 卢风:《享乐与生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141页。
    ② 卢风:《科技、自由与自然——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第ii-v页。
    ③ 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① 黄富峰、彭立威:“论生态思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26页。
    ① 包庆德:“绿色视界:生态思维与节约型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3期,第10页。
    ② 参见刘湘溶:“生态思维及其基本原理”,《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232-235页。
    ① 王治河:“后现代自由观”,载于陈俊伟、谢文郁等主编:《自由面面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①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页。
    ② 转引自刘训练:“从‘古代人的自由’看‘自由的古今之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21页。
    ③ 李宏图:“在历史中寻找自由的定义”,载入《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5页。
    ① 吕廷君:“自由的两种含义及其对法治的意义”,《求是学刊》,2004年第5期,第70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6页。
    ① 沈顺福:“试论自然与自由之异同”,《文史哲》,2010年第2期,第32页。
    ②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62页。
    ③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63页。
    ④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①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修订版)》,胡传胜译,昆明: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48页。
    ②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修订版)》,胡传胜译,昆明: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70页。
    ②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7页。
    ③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⑤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页。
    ① 转引自李春仁:“西方哲学史中必然和自由范畴的演进”,《晋阳学刊》,1992年第3期,第43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69页。
    ③ 钟宇人、余丽嫦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四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7页。
    ①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页。
    ② 张志伟:《康德的道德世界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5-86页。
    ①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页。
    ②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①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
    ②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6页。
    ③ 邓晓芒:“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第26页。
    ④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7页。
    ①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2页。
    ②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④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5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页。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② [加拿大]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① 转引自陈刚:《马克思的自由观》,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页。
    ① 张汝伦:“什么是自然?”,《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84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页。
    ③ 转引自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① 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② 参见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①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3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3页。
    ① 熊十力:《体用论》,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3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7页。
    ③ [英]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④ 参见《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朱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03-100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② [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① 参见余治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第6页。
    ② Stauffer, R. Haecker, "Darwin, and Ecology".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1957(32):138-144.
    ③ Allee, W.C., et al.Principles of animal ecology. Philadelphia:Saunders,1949.
    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页。
    ① 参见[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7页。
    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页。
    ③ [加]E.温克勒:“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第56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67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68页。
    ③ 转引自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1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3页。
    ② [古希腊]亚里十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5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页。
    ① 转引自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64页。
    ②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③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① 参见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②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①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③ [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2页。
    ④ 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③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④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② 转引自杨富斌:“怀特海过程哲学基本特征探析”,《求是学刊》2012年第5期,第14页。
    ③ 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载《冯契文集》第三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32页。
    ① [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7页。
    ② [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3页。
    ③ [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①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① 张晚林、刘晓龙:“论罗素三个悖论的解决”,《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2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② 转引自袁轲:《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7-18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6页。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9页。
    ④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7页。
    ⑤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6页。
    ⑥ 转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而。
    ② 转引自张华金主编:《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页。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3页。
    ① 转引自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4-235页。
    ②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页。
    ③ 转引自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2页。
    ① 吴国盛:“自然概念今昔谈”,《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10期,第6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1961年版,第11-12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6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82年版,第46页。
    ① [前苏联]戈卢宾科:《必然和自由》,苍道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82页。
    ③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23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13页。
    ①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页。
    ②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6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7-48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37页。
    ④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7页。
    ①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① 参见[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22-323页。
    ②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26页。
    ③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④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067页。
    ⑤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① 参见自曹孟勤:“人是与自然界的本质统——质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第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②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22页。
    ③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26页。
    ④ 转引自许焕新、王训礼:《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唯心论、形而上学宗教观的对立》,《济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19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9-220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9页。
    ①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页。
    ② 转引自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页。
    ③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十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30页。
    ④ 转引自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① 转引自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② 参见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5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69页。
    ② 转引自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①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8页。
    ② 参见邓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9-90页。
    ① 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4页。
    ② 曹孟勤、徐海红:《生态社会的来临》,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2页。
    ③ [加拿大]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① Lynn White,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Science, No.155, P.1203-1206,1967.
    ② [古罗马]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成官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① [古罗马]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成官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② [古罗马]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成官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
    ③ 转引自邓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① [日]池田大作、[英]阿诺德·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朱继征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2页。
    ② 参见蔡普民:“人学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与逻辑”,《探讨与争鸣》,2006年第7期,第31页。
    ① 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的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193页。
    ① 参见李磊:“生态危机的宗教根源——莫尔特曼生态思想述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9期,第17页。
    ② 曹孟勤:“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① 参见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3页。
    ② 转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162页。
    ① 转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②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43页。
    ① 参见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① 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4页。
    ② 周辅成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19页。
    ① [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杨光仲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② 参见[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杨光仲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①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3页。
    ②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53-157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
    ①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② 转引自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页。
    ② 转引自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9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
    ② 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译注者序xxi-xxiii页、正文第3、23、171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③ 参见[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56页。
    ④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① 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1页。
    ② 参见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161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④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⑤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74页。
    ①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80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8页。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6页。
    ④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7页。
    ① 转引自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1页。
    ① 第二节与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参见曹孟勤、黄翠新:“从征服自然的自由走向生态自由”,《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0期。
    ②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96-897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99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5页。
    ③ 参见[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① 尚新建:“论‘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86页。
    ②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①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8页。
    ② [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2页。
    ③ [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3页。
    ④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①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② 转引自[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③ 转引自[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①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77页。
    ① 转引自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7页。
    ② 转引自[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中译者序第95-96页。
    ① 胡敏中:“为‘征服自然’辩”,《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3期,第108页。
    ① 转引自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②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① 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读书》,2004年第2期,第26页。
    ① 参见卢风:《享乐与生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186页。
    ① 参见[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杨光仲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② 参见[美]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80-90页。
    ①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页。
    ② [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 [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① 参见[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4-71页。
    ② [英]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张守东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③ 转引自[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 [德]汉斯·乔治·伽达默尔著:《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选集》,夏镇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2页。
    ② 参见[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杨光仲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1页。
    ③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2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①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360页。
    ① 曹孟勤、黄翠新:“从征服自然的自由走向生态自由”,《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0期,第84页。
    ②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5页。
    ③ 转引自卢风:《科技、自由与自然——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④ [美]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87页。
    ⑤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中译者序第95页。
    ①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7-148页。
    ① 这里的内容主要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6-207页,以及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60-464页。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③ [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下卷),白锡堃、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①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②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4页。
    ①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184页。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③ 高兆明:“生活世界视域中的现代技术——一个本体论的理解”,《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第102页。
    ④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⑤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932页。
    ①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② 韩孝成:《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③ 参见张弘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5期第64页。
    ④ 卢风:《科技、自由与自然——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②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③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6-7页。
    ④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 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932-933页。
    ① 参见陈蓉霞:“海德格尔技术观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25页。
    ②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311页。
    ①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③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④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页。
    ①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②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③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991年版导言第12页。
    ① 此章内容主要参见曹孟勤、黄翠新:《从征服自然的自由走向生态自由》,《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0期,第82-87页。
    ① [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政治论文选》,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② [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① 参见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153-154页。
    ② 参见[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①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6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页。
    ①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②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粱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页。
    ③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0页。
    ④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6页。
    ⑤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1页。
    ① 参见余治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第6页。
    ② 余治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第5页。
    ① 参见李慧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综述”,《生态学杂志》,2004年第3期,第110页。
    ①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②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① 参见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②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97页。
    ③ 参见卢风:“论自然的主体性与自然的价值”,《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99-100页。
    ① 以下内容参见宋言奇:“浅析‘生态’内涵及主体的演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5期,第103-106页。
    ①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991版导言,第19-20页。
    ②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991版导言,第42页。
    ③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991版导言,第30页。
    ① 韩水法:“自由的性质”,《学术月刊》2011年第1期,第40页。
    ② [德]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6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7页。
    ① 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版,第235页。
    ② 曹孟勤:“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4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3页。
    ① 以下内容参见徐向东:《理解自由意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7页。
    ①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① 此思想来源于洪涛对生态文明含义的解读一文:“生态与文明——生态文明的含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7页,在此表示感谢。
    ② 此节内容主要见拙文:“人自由也让物自由——论生态自由的审美本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07-111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 王燚:“环境美学视野下的身体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77页。
    ①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②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44页。
    ①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7页。
    ②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17页。
    ③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1页。
    ④ 参见郭继民:“生态伦理的本体论承诺——庄子与西方后现代生态哲学的会通”,《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2页。
    ① [美]小约翰·柯布:“文明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第19页。
    ② 参见[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2页。
    ① 参见张世英编著:《黑格尔<小逻辑>译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0-9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① 参见朱宝信:“本体论并非就是存在论”,《唯实》,2002年第Z1期,第11-12页。
    ②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4页。
    ③ 参见朱宝信:“本体论并非就是存在论”,《唯实》,2002年第Z1期,第11-12页。
    ① 余治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第5页。
    ② 参见李武林:《自由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页。
    ③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5页。
    ④ 俞吾金:《俞吾金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1页。
    ② James Dicenso, Hermeneutics and the Disclosure of Truth, a study in the work of Heidegger, Gadamer, and Ricoeur,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1990,59.转引自卢风:《科技、自由与自然——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
    ③ 张玉能:“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8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 张玉能:“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86页。
    ③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8-49页。
    ① 包庆德:“绿色视界:生态思维与节约型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3期,第10页。
    ② 黄富峰、彭立威:“论生态思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26页。
    ③ 刘湘溶:“生态思维及其基本原理”,《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232-235页。
    ① 参见俞吾金:《俞吾金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② [德]M.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孙美堂译,北京:华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5-76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 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④ 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第70页。
    ① 曹孟勤:“生态伦理:从对立走向统——生态伦理学发展趋势研究”,《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1期,第77页。
    ① 曹盂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学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252页。
    ②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7-268页。
    ①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页。
    ③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292页。
    ①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8页。
    ② 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① 参见[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0-27页。
    ② 参见[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与现代社会》,徐文瑞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1-12页。
    ③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5页。
    ④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18页。
    ①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8页。
    ② [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与现代社会》,徐文瑞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23页。
    ③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④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② 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学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③ 曹孟勤:《人向自然的生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74页。
    ① 参见[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10页。
    ②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页。
    ③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页。
    ④ [德]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81页。
    ⑤ [德]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5页。
    ① 张世英:“超越在场的东西—兼论想象”,《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第69页。
    ②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5页。
    ③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3页。
    ④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4页。
    ① 参阅张世英:“超越有限”,《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第73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5页。
    ③ [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10页。
    ④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6页。
    ①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7页。
    ②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6页。
    ①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7页。
    ② 张世英:“超越有限”,《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第77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页。
    ① [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与现代社会》,徐文瑞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4页。
    ② [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与现代社会》,徐文瑞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5-1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① 幸强国:“互补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32页。
    ②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① 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② 参见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① 郭剑仁:“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建构及其当代意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48页。
    ② 参见[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179页。
    ③ [德]尤·李比希:《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刘更另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4页。
    ④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9页。
    ①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9页。
    ②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8-929页。
    ③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①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页。
    ②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176页。
    ③ 转引自[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④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181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② [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下卷),白锡垄、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① 张华金主编:《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① 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② 曹孟勤,徐海红:“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第47页。
    ③ 徐海红:“从现代性劳动走向生态劳动——兼论生态劳动的特征”,《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56页。
    ④ 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① 曹孟勤、徐海红:“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第48页。
    ② 徐海红:“从现代性劳动走向生态劳动——兼论生态劳动的特征”,《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57页。
    ③ 徐海红:“从现代性劳动走向生态劳动——兼论生态劳动的特征”,《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58页。
    ① 此章内容主要参见拙文:“合乎生态自由的改造界”,《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0期,第45-46、95页。
    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页。
    ③ 曹孟勤、黄翠新:“从征服自然的自由走向生态自由”,《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0期,第86页。
    ④ 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6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2页。
    ① 这一内容主要参见拙文:“论生态自由意志——从黑格尔的自由意志谈起”,《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67-73页;“自由意志的生态意蕴与生态道德责任的生成”,《桂海论丛》,2012年第1期,第59-62页。
    ② 张汝伦:“什么是‘自然’?”,《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84页。
    ③ 张汝伦:“什么是‘自然’?”,《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84页。
    ④ 参见曹孟勤:“自然与自然界”,《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4期,第19页。
    ⑤ 参见[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257页。
    ⑥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页。
    ① 徐向东:《理解自由意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7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① [英]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 李笑春、王东:“略论古希腊的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9期,第113页。
    ③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页。
    ④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页。
    ①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页。
    ②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页。
    ③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页。
    ④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7页。
    ②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页。
    ③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页。
    ① 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0页。
    ② 参见[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4-149页。
    ③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④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①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候小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② [美]埃里希·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2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9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1页。
    ② 参见张世英编著:《黑格尔<小逻辑>译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6页。
    ③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5页。
    ④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1页。
    ① 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38页。
    ② [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下卷),白锡望、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①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6页。
    ② [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下卷),白锡堃、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① [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下卷),白锡堃、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②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38页。
    ③ 参见[美]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80-90页。
    ① 卢风:《科技、自由与自然——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② 卢风:“浅谈儒学对当代环境思想的启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6页。
    ③ 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① 参见曹孟勤、黄翠新:“从征服自然的自由走向生态自由”,《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0期,第86-87页。
    ②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32-933页。
    ③ [德]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9页。
    ①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②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0页。
    ③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3页。
    ④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① [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何意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② [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何意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7页。
    ③ 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
    ④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12页。
    ① 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
    ② 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5页。
    ①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② 徐向东:《理解自由意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①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3页。
    ② 徐向东:《理解自由意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③ 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④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24页。
    ⑤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页。
    ① 参见刘时工:“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2期,第39页。
    ② 刘时工:“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2期,第38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4-6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页。
    ①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08页。
    ② 罗国杰主编:《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1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1页。
    ④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0页。
    ⑤ 王小锡、郭广银:《伦理学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① 王小锡:“道德、伦理、应该及其相互关系”,《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第197页。
    ② 王小锡:“道德、伦理、应该及其相互关系”,《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第198页。
    ③ 郝亿春:“伦理学的基础与善的原则——从休谟、康德到布伦塔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10页。
    ④ 参见王小锡、郭广银:《伦理学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75-7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① 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学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② 参见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第65-66页。
    ③ 参见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24-27页。
    ①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页。
    ② 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25页。
    ③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页。
    ④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⑤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⑥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⑦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⑧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1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4页。
    ③ 邓晓芒:“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第2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①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① 傅华:《生态伦理学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① Ian G. Barbour. T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Hunman Values, New York:Praeger Press,1980:81.引自叶平:《生态伦理学》,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6页。
    ② 刘湘溶:“论生态伦理学的利益基础”,《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5期。
    ③ [日]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王雷泉、张汝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88-289页。
    ④ 参见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265页。
    ⑤ 转引自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① 曹孟勤:“人与自然:从主奴关系走向本质统一”,《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6期,第5页。
    ① 参见Sagoff M. On preserv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Yale Law Journal.1974(81):68-77.转引自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② 曹孟勤:“人与自然:从主奴关系走向本质统一”,《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6期,第5页。
    ① [法]施韦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 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① 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49页。
    ② 刘福森:“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80页。
    ③ 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 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② 曹孟勤:“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学术月刊》2003年第6期,第22页。
    ① [德]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17-418页。
    ② 郝亿春:“伦理学的基础与善的原则——从休漠、康德到布伦塔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17页。
    ③ 叶平:《生态伦理学》,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①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② 转引自陈真:“事实与价值之间——论史蒂文森的情感表达主义”,《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第100页。
    ③ 转引自陈真:“事实与价值之间——论史蒂文森的情感表达主义”,《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第100页。
    ①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① Allen Wood, "Kant on duties regarding non-ra-tional nature",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lementary Vol. LXXII (1998),转引自周治华:“‘尊重自然’何以可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78页。
    ②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③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④ 参见周治华:“‘尊重自然’何以可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79-81页。
    ⑤ 周治华:“‘尊重自然’何以可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80页。
    ⑥ 转引自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① 余谋昌:“人类文明:从反自然到尊重自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5页。
    ② 叶平:《生态伦理学》,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
    ③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78页。
    ① 郑慧子:《走向自然的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② 田海平:“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人类通往生态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伦理觉悟”,《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6页。
    ① [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② [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页。
    ③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页。
    ④ 易善锋,徐道一:“协同进化——生态的基础”,中国环境报,1994年4月12日。
    ①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参见曹孟勤、黄翠新:“生态道德责任源于生态自由意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9日;拙文:“自由意志的生态意蕴与生态道德责任的生成”,《桂海论丛》,2012年第1期。
    ① 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80页。
    ① 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下)”,《现代哲学》2003年第2期,第49-50页。
    ② 唐凯麟:《伦理学教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
    ③ 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下)”,《现代哲学》2003年第2期,第50页。
    ① [法]施韦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②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文版序第11页。
    ③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① 参见曹孟勤、黄翠新:“从征服自然的自由走向生态自由”,《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10期,第86-8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4页。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页。
    ① 陈刚:《马克思的自由观》,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758页。
    ①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②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第34页。
    ③ 转引自谢地坤:“哲学与自由——兼论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学刊》2005年第2期,第26页。
    ④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19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50页。
    ② [法]茄罗蒂:《论自由》,江天骥、陈修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62年版,第57页。
    1. Alexander von Humboldt, quoted in Loren Eisley, Darwin s Century, New York:Anchor Book,1961.
    2. Andrew Bard Schmookler, Fool's Gold (New York:Harper Collins David Blhm, Science,Spirituality, and the Present World Crisis",Revision,15:4,Spring 1993.
    3. Allen Wood,"Kant on duties regarding non-ra-tional nature",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Supplementary Vol. LⅩⅫ,1998.
    4. Edwin Grant Conklin,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A Biological View of Some Problems of Democracy,Literary Licensing, LLC,2011.
    5. Fischer, J.M. and Ravizza, M., Responsibility and Control Cambridge:Cambridge Uiversity Press,1998.
    6. Franz Brentano. The Found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thics.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73.
    7. Hans Jonas. Technology as a Subject for Etyics. Social research,49:4,1982:Winter.
    8. Hans Jonas, 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9. Ian G.Barbour.T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Hunman Values, New York:Praeger Press, 1980.
    10. James Dicenso, Hermeneutics and the Disclosure of Truth, a study in the work of Heidegger, Gadamer, and Ricoeur,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Charlottesville,1990.
    11. J.B.Foster."The Ecology of Destruction".Monthly Review.vol.58, Feb.2007.
    12. Jurgen Habermas, The Future of Human Nature, Polity Press,2003.
    13. J. Baird Callicott, In Defense of the Land Ethic, Essay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9.
    14. Mark Sagoff, The Economy of the Earth, New York:Cambridge Univ.Press,1988.
    15. Nicholas Rescher, Complexity:A Philosophical Overview,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
    16. Stauffer, R. "Haecker, Darwin, and Ecology".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1957(32).
    17. Theodosius Dobzhansky, Biological Basis of A Human Freedo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6.
    18. Van inwagen, P.,An Essay on Free Will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3.
    19. Wallace,R.J.,Responsibility and the Moral Sentiments,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0. Wolf,S.,Freedom within Reas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
    21. Waller,B.N.,Freedom without Responsibility,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0.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德]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3.[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3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16.[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7.[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册),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8.[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9.[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20.[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1.[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3.[德]马丁·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4.[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5.[德]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6.[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德]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28.[德]F.W.J.谢林:《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邓安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9.[德]E·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杨光仲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1.[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候小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德]M.石里克:《伦理学问题》,孙美堂译,北京:华厦出版社,2001年版。
    34.[德]尤·李比希:《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刘更另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35.[德]汉斯·乔治·伽达默尔著:《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选集》,夏镇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36.[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37.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8.叶秀山,傅乐安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0.[法]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2.[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政治论文选》,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法]茄罗蒂:《论自由》,江天骥陈修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62年版。
    44.[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许明龙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5.[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46.[法]施韦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1.[古罗马]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成官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2.[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53.[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4.[荷兰]布斯克斯:《进化思维:达尔文对我们世界观的影响》徐纪贵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5.[加]约翰·华特生:《康德哲学讲解》,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56.[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57.[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与现代社会》,徐文瑞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版。
    58.[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59.[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60.[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61.李秋零编:《康德书信百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6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4.[美]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李云龙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65.[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6.[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67.[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8.[美]洛克摩尔:《在康德的唤醒下:20世纪西方哲学》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9.[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70.[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71.[美]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72.[美]埃里希·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73.[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4.[美]刘易斯·贝克:《<实践理性批判>通释》,黄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5.[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罗马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6.[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7.[美]涛慕思·博格:《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刘莘、徐向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7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9.[美]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80.[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2.[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4.[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5.[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86.[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87.[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88.[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89.[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何意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0.[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前苏联]戈卢宾科:《必然和自由》,苍道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92.[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79年版。
    93.[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94.[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修订版),韩立新、张桂权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95.[日]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王雷泉、张汝沦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96.[日]池田大作、[英]阿诺德·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朱继征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97.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8.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99.[苏]阿尔森·古留加:《谢林传》,贾泽林、苏国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00.[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01.[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下卷),白锡堃、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02.[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修订版),胡传胜译,昆明: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0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04.[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5.[英]怀特海:《自然的概念》,张桂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06.[英]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107.[英]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厦出版社,1998年版。
    108.[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9.[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册),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0.[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11.[英]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张守东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12.[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3.[英]彼得·狄肯斯:《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和社会理论联系起来》,涂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5.[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1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17.[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潘光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18.[意]洛苏尔多:《黑格尔与现代人的自由》,丁三东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119.[印]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0.[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1.[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曹孟勤:《人向自然的生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2.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学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曹孟勤、徐海红:《生态社会的来临》,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曹孟勤、卢风主编:《资本、道德与环境》,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陈真:《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陈立胜:《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陈刚:《马克思的自由观》,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陈新夏:《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3.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傅华:《生态伦理学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5.冯契:《冯契文集》第三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7.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国风:《和谐的自由》,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22.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23.黄裕生:《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黄颂杰、章雪富:《古希腊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胡传胜:《自由的幻像——伯林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韩孝成:《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29.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0.李武林:《自由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卢风:《享乐与生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卢风:《科技、自由与自然——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3.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34.刘湘溶:《生态伦理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5.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6.梁峰:《知识与自由:哈耶克政治哲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37.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版。
    38.罗国杰主编:《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0.冒从虎、王勤田等:《欧洲哲学通史》(上、下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
    41.聂文军:《西方伦理学专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钱俊生、余谋昌主编:《生态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43.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4.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6.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9.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0.唐凯麟:《西方伦理学经典命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1.唐凯麟:《伦理学教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2.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万俊人:《政治哲学的视野》,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4.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
    55.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王小锡自选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6.王小锡、郭广银:《伦理学通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57.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8.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9.王晓升:《商谈道德与商议民主——哈贝马斯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0.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的出版社,1999年版。
    61.徐向东:《理解自由意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3.徐篙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4.薛华:《自由意识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5.谢庆绵:《西方哲学范畴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6.陈俊伟、谢文郁等主编:《自由面面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7.杨祖陶:《康德黑格尔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修订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
    69.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0.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1.郁建兴:《自由主义批判与自由理论的重建——黑格尔政治哲学及其影响》,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72.俞吾金:《俞吾金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3.俞吾金:《生存的困惑:西方哲学文化精神探要》,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74.叶平:《生态伦理学》,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5.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76.赵广明:《康德的信仰——康德的自由、自然和上帝理念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7.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78.张志伟:《康德的道德世界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9.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张之沧:《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2.张世英编著:《黑格尔<小逻辑>译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3.张华金主编:《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4.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85.郑慧子:《走向自然的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7.周尚君:《自由主义之后的自由——马克思<巴黎手稿>的法哲学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艾志强:“从‘全体知识’到‘科学的界限’——论卡尔·雅斯贝尔斯的科学观”,《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3期。
    2.安维复、王志扬:“人类困境:本质、由来及其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批判之一”,《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3.包庆德:“绿色视界:生态思维与节约型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3期。
    4.曹孟勤、徐海红:“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年第5期。
    5.曹孟勤:“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机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曹孟勤:“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与自然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1期。
    7.曹孟勤:“论人向自然的生成”,《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曹孟勤:“人与自然互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新解”,《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2期。
    9.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
    10.曹孟勤:“在成就自己的美德中成就自然万物——中国传统儒家成己成物观对生态伦理研究的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7期。
    11.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
    12.曹孟勤、窦佳卉:“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3.曹孟勤:“人与自然:从主奴关系走向本质统一”,《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6期。
    14.曹孟勤:“自然界:人类反观自照的中介——自然界价值新探”,《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
    15.曹孟勤:“人是与自然界的本质统——质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16.曹孟勤:“生态伦理:从对立走向统——生态伦理学发展趋势研究”,《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17.曹孟勤:“自然与自然界”,《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4期。
    18.曹孟勤:“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学术月刊》2003年第6期。
    19.陈爱华:“人与自然和谐视阈中的生命伦理”,《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0.陈爱华:“论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向度”,《学海》2006年第3期。
    21.陈爱华:“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2.陈爱华:“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德哲学审思——施密特自然概念的伦理解读”,《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3.蔡普民:“人学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历史与逻辑”,《探讨与争鸣》,2006年第7期。
    24.陈真:“事实与价值之间——论史蒂文森的情感表达主义”,《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
    25.陈蓉霞:“海德格尔技术观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6.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7.邓晓芒:“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28.丁三东:“主观自由及其限度——论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重构与批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9.邓安庆:“国外谢林自然哲学研究述介”,《哲学动态》1992年第3期。
    30.范志华:“‘追求个体的内在自由’——对古希腊晚斯哲学走向的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31.冯溪屏:“卢卡奇的劳动目的论及其缺陷——兼论历史辩证法的本体论根据”,《学术交流》2012年第1期。
    32.樊和平:“伦理—经济难题的道德哲学形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33.樊浩:“‘我们’的世界缺什么”,《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6期。
    34.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5.樊浩:“科技伦理的生态智慧”,《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6.龚群:“论古希腊的‘自然’观”,《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6期。
    37.龚群:“现代伦理的变奏:交互主体伦理与人的物化”,《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6期。
    38.高兆明:“生态保护伦理责任:一种实践视域的考察”,《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
    39.高兆明:“生活世界视域中的现代技术——一个本体论的理解”,《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40.高兆明:“罗尔斯、诺齐克之争的时代意蕴——兼论自由与平等”,《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41.葛晨虹:“真、善、美视界中的伦理学”,《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
    42.葛晨虹:“儒家对天地自然的德化”,《学术月刊》1996年第7期。
    43.郭广银:“十八大报告的伦理意蕴”,《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1期。
    44.郭菁:“尤纳斯的责任律令对环境哲学的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1期。
    45.郭继民:“生态伦理的本体论承诺——庄子与西方后现代生态哲学的会通”,《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46.郭剑仁:“评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建构及其当代意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7.宫玉宽:“唯物主义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的统一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6期。
    48.胡丽娟:“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研究的生态学视阈”,《文教资料》2011年3月号下旬刊。
    49.胡敏中:“为‘征服自然’辩”,《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3期。
    50.黄济鳌:“从理性到信仰:西方自由观的转向——对奥古斯丁信仰自由观的一种解读”,《现代哲学》2010年第3期。
    51.黄伊梅:“论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知识基础”,《理论学刊》2011年第5期。
    52.黄富峰、彭立威:“论生态思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3.韩志伟、倪娜:“黑格尔与现代自由——黑格尔自由概念的三个环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7期。
    54.韩美群:“和谐思维的本体诠释”,《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55.韩水法:“自由的性质”,《学术月刊》2011年第1期。
    56.洪涛:“生态与文明——生态文明的含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7.郝亿春:“伦理学的基础与善的原则——从休谟、康德到布伦塔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8.何建南:“论黑格尔的真无限和恶无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59.焦国成:“儒家爱物观念与当代生态伦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60.孔文清:“自由: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弗洛姆与伯林之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1.卢风:“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1997年第3期。
    62.卢风:“论自然的主体性与自然的价值”,《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63.卢风:“浅谈儒学对当代环境思想的启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4.刘湘溶:“人类共同利益:生态伦理学必须高扬的旗帜”,《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
    65.刘湘溶:“论生态伦理学的利益基础”,《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5期。
    66.刘湘溶、任建东:“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方式”,《求索》2000年第4期。
    67.刘湘溶:“生态化思维及其基本原理”,《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68.刘湘溶:“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9.刘训练:“‘两种自由概念’探微”,《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70.刘训练:“从‘古代人的自由’看‘自由的古今之争’”,《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1.刘明贤:“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探析”,《哲学动态》2004年第9期。
    72.刘孝廷:“实践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自由理论”,《河北学刊》2010年第5期。
    73.刘福森:“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74.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75.刘福森:“新生态哲学论纲”,《江海学刊》2009年第6期。
    76.刘森林:“从‘劳动’到‘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核心范式的演变”,《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77.刘家亮:“马克思主义实践与劳动范畴关系辨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78.刘建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论根源”,《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79.刘时工:“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2期。
    80.罗国杰:“伦理责任与生态环境”,《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81.龙霞:“从劳动逻辑到实践逻辑”,《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
    82.赖辉亮:“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3.李培超:“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性”,《哲学研究》2012年第5期。
    84.李培超:“论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5期。
    85.李培超:“‘天’—‘人’之间的迷惘——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历史命运”,《船山学刊》1998年第1期。
    86.李亮、王国聘:“超越主观主义与经验自然主义——布克钦生态伦理本体论思想解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7.李春仁:“西方哲学史中必然和自由范畴的演进”,《晋阳学刊》1992年第3期。
    88.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89.李慧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综述”,《生态学杂志》,2004年第3期。
    90.李繁荣:“《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江汉论坛》,2011年第5期。
    91.李笑春、王东:“略论古希腊的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 年第9期。
    92.陆树程、崔昆:“论人类中心论的本质——关于生态伦理学论争的一个反思”,《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3期。
    93.廖清胜:“生态世界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自由个性观”,《探索》2005年第3期。
    94.马驰:“论马克思的实践观——兼评实践美学论者的一些观点”,《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95.[美]小约翰·柯布:“文明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96.牛庆燕:“生态视域中的‘伦理——道德悖论’与生态难题,《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97.孙道进:“从‘理性模型’到动物的‘对象性价值’——康德环境哲学解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9期。
    98.沈顺福:“试论自然与自由之异同”,《文史哲》,2010年第2期。
    99.宋言奇:“浅析‘生态’内涵及主体的演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5期。
    100.尚新建:“论‘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01.唐凯麟:“建构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02.田海平:“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人类通往生态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伦理觉悟”,《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03.田海平:“‘环境进入伦理’的两种道德哲学方案——对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争的实践哲学解读”,《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104.唐代兴:“重审伦理基石——《新伦理学》研究(14)”,《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105.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106.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下)”,《现代哲学》2003年第2期。
    107.王庆节:“伦理道义的存在论基础与子女孝养父母的道德本分”,《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108.王小锡:“八论道德资本——道德在何种意义上成为资本”,《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6期。
    109.王小锡:“道德力与社会进步”,《阅江学刊》2009年第10期。
    110.王小锡:“和谐社会的道德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11.王小锡:“道德、伦理、应该及其相互关系”,《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112.王泽应:“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13.王泽应:“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探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14.王健崭、张锐:“浅析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A期。
    115.王健崭:“法哲学视阈下自由意志及其辩证发展”,《前沿》2009年第2期。
    116.王诺:“‘生态整体主义’辩”,《读书》,2004年第2期。
    117.王燚:“环境美学视野下的身体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18.王续琨:“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5期。
    119.吴兴华:“阿伦特现代性反思视域中的自然破坏”,《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3期。
    120.吴国盛:“自然概念今昔谈”,《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10期。
    121.肖群忠:“论和谐的理想与道德”,《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
    122.肖群忠:“人性与道德关系新探”,《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23.徐瑞康:“斯宾诺莎自由概念研究——读《伦理学》”,《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24.夏建国:“论和谐思维方式的实践价值”,《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125.谢阳举:“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26.谢地坤:“哲学与自由——兼论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学刊》2005年第2期。
    127.幸强国:“互补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28.许焕新、王训礼:“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唯心论、形而上学宗教观的对立”,《济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29.徐海红:“从现代性劳动走向生态劳动——兼论生态劳动的特征”,《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30.徐海红:“生态劳动何以可能——基于价值观、属性和限度的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31.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12期。
    132.余谋昌:“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社会转型”,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86年第12期。
    133.余谋昌:“人类文明:从反自然到尊重自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34.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135.[英]F.科普尔斯顿:“谢林的自然哲学”,《哲学译丛》,1987年第2期。
    136.余治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137.于忠涛:“无限有限关系新探”,《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6期。
    138.杨富斌:“怀特海过程哲学基本特征探析”,《求是学刊》2012年第5期。
    139.张汝伦:“什么是“自然”?”,《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
    140.周成泓:“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及其批判”,《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41.周治华:“‘尊重自然’何以可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42.张之沧:“论马克思早期的自由观”,《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43.张一兵:“马克思‘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的理论真谛”,《哲学研究》,1994年第8期。
    144.赵海月、王瑜:“海德格尔生态伦理思想考析”,《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45.郑忆石:“别尔嘉耶夫与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异度与共维”,《浙江学刊》,2008年第6期。
    146.左亚文:“和谐思维与矛盾思维异同关系再析”,《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147.张弘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5期。
    148.张全国、张大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进展与争论”,《生物多样性》2002年第1期。
    149.张玉能:“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50.朱宝信:“本体论并非就是存在论”,《唯实》,2002年第Z1期。
    151.张世英:“超越在场的东西——兼论想象”,《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
    152.张世英:“无限:有限者的追寻”,《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
    153.张世英:“超越有限”,《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
    易善锋、徐道一:“协同进化——生态的基础”,中国环境报,1994年4月12日。
    1.曹典顺:“自由的尘世根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
    2.曹永国:“自然与自由——卢梭与现代性教育困境”,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丁三东:“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对《法哲学原理》的一种解释”,武汉大学,2005年。
    4.付粉鸽:“自由与自然——老庄生命哲学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
    5.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
    6.罗干坤:“自由的必然性和现实性——黑格尔的权利哲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刘伟:“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南开大学,2009年。
    8.刘凯:“康德美学中的自由”复旦大学,2006年。
    9.刘乃源:“通往自由之路——自由主义的发展与马克思的批判与超越”,吉林大学,2011年。
    10.李剑虹:“自然与自由:庄子身体观研究—以《内七篇》为中心”,安徽大学,2011年。
    11.温晓春:“资本、生态与自由:安德烈·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
    12.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3.曾宇辉:“自由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探究”,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4.张剑抒:“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蕴及其当代境遇”吉林大学,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