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清末民国的西北史地学看学人的边疆观与民族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历史的演进嬗变为纵线,通过对清末、民初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史地学发展概况的梳理,体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西北史地学的发展脉络及所取得的的成就。进而深入探究这一时段西北史地学不同发展状况的成因、西北史地学研究内容的变化、西北史地学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学人的边疆观与民族观的发展演变及其与中国近代疆域属性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从一个侧面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变迁的历程。
     全文共分绪论、正文(共三章)、结语以及附录等几部分。
     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等。
     第一章以清末西北史地学为主要研究内容。本章共分三个部分,首先,分析影响清末西北史地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介绍西北史地学的发展概况;第三,阐述西北史地学研究体现出来的学人的边疆观与民族观。本章认为,清末西北边疆形势严峻,大量国外考察者进入西北地区,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西北地区的主权、疆域进行解释。我国传统的边疆统治方式、边疆观念受到西方民族国家边疆观念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夷夏之防的民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巨大的的挑战引发了西北史地学研究回应性与经世性的研究高潮。
     第二章主要介绍北洋政府时期西北史地学的发展状况。此时的西北史地学并没有延续清末光宣时期的繁荣发展,而是转入发展的低潮期,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民国的成立,使中国开始由帝制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人们的边疆观念发生了变化,从地理意义上的边疆、文化意义上的边疆向政治意义上、民族国家框架下的边疆意识转变。人们对边疆各民族的认识,也逐渐由中国内部陌生、异样的文化族类群体,向国家意义上的同胞转变,甚至将以往的“边民”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成员。
     第三章介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至抗日战争结束)的西北史地学。这一时期,“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的爆发是影响西北史地学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九·一八”事变前西北边疆危机已普遍出现,“九·一八”事变后,西北形势日益恶化,出现了近代以来西北史地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表现在政府对西北的重视、研究团体和刊物的涌现、西北实地考察活动的增加、西北地区旅行行记的大量发行等方面。此时的西北史地研究者除了论述西北地区的重要性外,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建设西北地区,把西北地区构建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抗日战争爆发是影响西北史地发展的又一因素,西北地区被政府列为抗日战争的后方基地,地位不断提升,促使西北史地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一门新学科----边政学。此时西北史地学者在研究中所表现出来边疆观与民族观进一步深化,其研究改变了人们对西北的认知,客观上推动了西北社会近代变迁的历程。
     结语部分,主要对清末民国时期西北史地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整理,从其发展历程来分析每一时期西北史地学研究所反映出的学人的边疆观与民族观,从一个侧面窥探近代中国疆域转型的形态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形态。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s the vertical line to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I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from the end of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Then, it probes into the causes that lead 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the changes of research contents of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s and evolutions of the frontier viewpoints, ethnological viewpoints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scholars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territoriality of China that reflected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an instruction, the main content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a conclusion and the appendices.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describ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current status,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mainly researches on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t first, it analyze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Secondly, 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verview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Thirdly, it describes the frontier viewpoints and ethnological viewpoints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scholars that exhibited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explorers swarmed into the Northwest Area, they interpreted the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y of the Northwest area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Chinese traditional frontier governing rule, frontier viewpoint were strongly impacted by western nation-state frontier viewpoint. Chinese traditional ethnological viewpoint of defense Chinese against Barbarian had changed. These great challenges initiated a research climax in the responsivenes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Northern Warlords Government period. the prosperous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 Guangxu and Xuantong years did not continues to prosper, but fell into a depression period, and it did not achieved much succes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rought about china from imperial country to the modern nation-state. The frontier viewpoint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scholars began to Change. Frontier in geographical sense or cultural significance changed into frontier in political sense, the frontier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nation-state. People change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the ethnic minority people in the frontier, and even treated the "frontier residents" as a common memb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to the en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During this period, the "9·18" incident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the Anti-Japanese War were th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Before the "9·18" incident, the Northwest Frontier crisis had emerged. After the "9·18"incident,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Northwest situati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arrived to a second climax. The government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Northwest, relevant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publications sprang up, investigation activities in the Northwest were increasing, a large number of traveling diaries were published. At that time, the most popular topic wa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Northwest area, and to propose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west.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s another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The role of the Northwest area was enhanced as the government took it as the rear bas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s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and a new discipline-Frontier Politics has formed. The researchers strengthened the frontier viewpoint and the ethnological viewpoint, their research changed the Chinese citizens awareness of the Northwest area, thus promote the social change process in that area.
     The conclusion section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China betwee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it analyzes people's frontier viewpoint and ethnological viewpoint that reflected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orthwest area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it prob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n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territory,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and con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引文
①马大正,刘逖著:《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②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③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① 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学思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12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28页。
    ①沈社荣:《30年代国民政府的西北战略意识》,《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②李庆麐:《屯垦青海与开发西北》,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77、78页。
    ③马鹤天:《甘青宁边区考察记》,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辑第20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④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73页。
    ① 危兆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新进展----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研究员》,《光明日报》,2004年3月16日。
    ② 马大正:《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
    ① 贾建飞:《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第53页。
    ① 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06页。
    ②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马彪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① 赵夏:《民国时期国人西北研究之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2004年。
    ② 胡斯振:《西北学刍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③ 沈社荣:《东北事变与西北边疆之研究》,《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① 王荣华:《南京国民政府上层人士与“西北开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
    ① 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参见马大正《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
    ② 赵云田:《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
    ③ Jonathan N. Lipman, "Zhonghua Minzu:Ethnic Unity and Plurality in Modern Chin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kshop on RENEGOTIATING THE SCOPE OF CHINESE STUDIES, Santa Barbara, CA, March 13-15,2000.
    ① 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冯谊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 沈松侨:《江山如此多娇----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书写与国族想像》,《台大历史学报》第37期,2006年6月,第145-216页。
    ① 刘晓原:《重塑天下:中国边疆与20世纪的革命、战争、外交》(Recast All Under Heaven: Revolution, War, Diplomancy, and Frontier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连续国际出版发行集团,2010年。
    ① 贾建飞:《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第49页。
    ① 张振鹍:《近代中国的边患与边界问题——一个简要的回顾》,吕一燃等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2页。
    ① 《清乾隆内府舆图》又名《乾隆皇舆全图》、《钦定舆地全图》等,于乾隆21年(1756)始编,约于乾隆37年(1772)左右完成。是康熙《皇舆全图》的续编与修订版,对新疆、西藏等地进行了实地测绘,在内容和精确程度上要高于康熙《皇舆全图》,但仍不够完整。反映的是“昭中外一统之盛”的天朝观念和“昭代典章”的皇统目的。见金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58页。
    ② 王树柟等纂《新疆图志》,第54卷,《交涉志2》,见《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20册,香港: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第2页。
    ③ 王彦威编《清季外交史料》卷25,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0—42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著《沙俄侵华史》,第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87页。
    ② 卡鲍:《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莫斯科:苏联国家社会经济出版社,1934年,第134页,转引自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5页。
    ① 张立程,李红卫:《论晚清西北边疆危机与清廷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② 《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305,第5页。
    ③ 王树柟:《笺犊》卷3《致刘百泉》,中国史学会主编:《回民起义资料》(4),第436页。
    ④ 《新疆图志》,卷57,交涉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① 赵夏:《民国时期国人西北研究之考察》,博士论文,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2004年,第27页。
    ①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23,第26页,《王国维遗书》第4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卷20,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63页。
    ③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 沈垚:《落帆楼文集·与许海樵》,卷9,吴兴嘉业堂刊本,1922年。
    ⑤ 周丕显:《清代舆地学》,《社科纵横》,1994年第2期。
    ⑥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4页。
    ⑦ 魏源:《古微堂内外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年,第542页。
    ① 叶德辉:《龚定庵年谱外纪序》,转引自孙文光、王世芸:《龚自珍研究资料集》,合肥:黄山书社,1984年,第124页。
    ②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蔬园诗序》,光绪四年重刻本。
    ③ 奕訢等撰《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137,第403页,《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88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④ 张灏:《中国近代开发西北文论选》,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19页。
    ⑤ 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91页。
    ⑥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67页。
    ⑦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90页。
    ① 此处资料辑自邓衍林编《中国边疆图籍录》(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年);《中国边疆行纪调查记报告书等边务资料丛编(初编)》(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中国边疆研究资料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中国边疆行纪调查记报告书等边务资料丛编(初编)》(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① 贾建飞:《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第62页。
    ② 冯俊光:《西行日记》,跋,见《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第12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10、211页。
    ③ 陶保廉:《辛卯侍行记》,丁序。
    ④ 陶保廉:《辛卯侍行记》,王序。
    ⑤ 荣新江:《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132—148页。
    ⑥ 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7页。
    ⑦ 王廷襄:《叶柝纪程》,柝廨跋,《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第11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397页。
    ① 王廷襄:《叶柝纪程》,《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第11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27-228页。
    ② 王廷襄:《叶柝纪程》,《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第11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325页。
    ③ 王廷襄:《叶柝纪程》,《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第11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338页。
    ④ 王廷襄:《叶柝纪程》,《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第11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425页。
    ① 萧雄:《西疆杂述诗》黄运藩序,见《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第13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 萧雄:《西疆杂述诗》见《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第13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自序,第5、6页。
    ③ 萧雄:《西疆杂述诗》,例言,见《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第13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① 王廷襄在其《叶柝纪程》一书中,专门写有耿井辩误,指出耿井所在的疏勒城非南疆之疏勒城。
    ② 李中耀:《萧雄和他的<西疆杂述诗>》,《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①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37页。
    ②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25页。
    ③ 贾建飞:《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第69页。
    ①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② 参照刘晓原:《中国领土属性的近代转型》,提交于清华大学“多元视野中的中国历史”第二届中国史学国际会议,2004年8月。
    ③ 徐崇立:《西域舆地三种汇刻》序,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① 许景澄:《帕米尔图说》,《清朝藩属舆地丛书》第3册,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67年,第1547、1548页。
    ① Owen Lattimore,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Boston:Beacon Press.1940, pp.409.
    ② 郝时远:《边疆史地研究与民族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③ 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4页。
    ④石介:《中国论》,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6页。转引自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① 杜赫尔德编:《中华帝国全志》第1卷,第237页,转引自[美]M.G.C马森:《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1840-1876》,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2页。
    ② 易鼎:《五洲风俗异同考》,载《湘学新报》1898年5月1日,转引自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3页。
    ③19世纪的暹罗也是一样,据泰国学者颂猜维义查古(Thongchai Winichakul)的研究,在英国势力于19世纪20年代进入缅甸后,东南亚各国之间模糊的缓冲地带开始被西方列强势力范围之间明确的边界所取代,在和列强周旋竞争的过程中,暹罗确立了自己以近代主权观念界定的地缘实体(geo-body),开始以近代民族国家的步伐进入世界。Thongchai Winichakul, Siam Mapped: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pp.77,82,88-89,101.刘晓原:《中国的民族、边疆问题及其领±属性的近代转型》,李小兵、田宪生主编《西方史学前沿研究评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④“中国的领土属性”概念是刘晓原据哈佛学者查尔斯·梅尔(Charles Maier)的“领土属性”一词提出来的。近代的领土属性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的国家疆界和与这种疆界紧密相关的国家主权;二是在近代国家意识指导下对社会的组织、人口的管理、资源的利用等。刘晓原认为,中国领土属性的近代转型以确立国际边界、内外事务的区分、国内主权的 扩展、国际主权的确立为标志。参见Charles S. Maier, "Consign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History:Alternatives for the Modern Era,"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05, No.3, (June2000),pp.807-831;刘晓原:《重塑天下:中国边疆与20世纪的革命、战争、外交》(Recast All Under Heaven:Revolution, War, Diplomancy, and Frontier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连续国际出版发行集团,2010年,第6、10-14页。
    ①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24-330页,
    ② 《敬陈管见疏》, 《曾纪泽遗集》,长沙:岳麓书杜,1983年,第28页。
    ① 陈建锋:《从“筹边”到“筹俄”——析晚清西北边疆意识的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年,第56页。
    ② 《清史列传》卷28《洪钧传》
    ③ 刘晓原:《中国国家形态转型的边疆之维》,《文化纵横》2011年第6期。
    ④ 王树柟:《新疆国界图志》卷1,《边疆边务资料初编·西北边务》第3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⑤ 王树柟:《新疆国界图志》卷1,见《边疆边务资料初编·西北边务》第3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4页。
    ① 王廷襄:《叶柝纪行》,见《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第223页。
    ② 王廷襄:《叶柝纪行》,见《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第405页。
    ③ Charles S. Maier, "Consign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History:Alternatives for the Modern Era,"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05, no.3(June 2000), pp.807-831.
    ④ 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61页。
    ⑤ 王树柟:《新疆图志》袁大化序,见《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17册,香港:香港蝠池书院,2010年,第2065页。
    ⑥ 椿园七十一:《西域记》,见《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14册,香港:香港蝠池书院,2010年,第1838页。
    ⑦ 魏光焘:《勘定新疆记》,卷7,见《边疆史地文献初编》第2辑,第2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372页。
    ① 郑观应:《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② 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55-556页。
    ③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④ 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67--768页。
    ①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02页。
    ②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54页。
    ③ 仁和叶瀚:《西域帕米尔舆地考》,《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务》第1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95页。
    ④姚莹:《康牺纪行》,卷9,《西藏赋》“言疆域”条。转引自阮兴,杨永福:《试论晚清社会变迁与史家民族史观的嬗变》,《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① 胡斯振:《西北学刍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②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28页。
    ① 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编:《中俄关系资料选编》,呼和浩特,1976年,第28页。
    ① 沈云龙编:《鹿传霖奏稿》卷3,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第114页。
    ② 谢彬:《中国铁道史》,北京:中华书局,1934年,第1页。
    ① 林兢:《新疆纪略》,天山学会,1918年4月。
    ① 林兢:《西北丛编》(例言),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第186页。
    ② 林兢:《西北丛编》(例言),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第266页。
    ③ 林兢:《西北丛编》(例言),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第164页。
    ① 林兢:《对于西北应施行特殊教育案》,《开发西北协会第一届年会报告书》,1933年,第40页。
    ② 林兢:《西北丛编》,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第47页。
    ③ 林兢:《西北丛编》,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第393页。
    ① 谢彬:《新疆游记》,北京:中华书局,1923年,第131页。
    ② 谢彬:《新疆游记》,北京:中华书局,1923年,第128页。
    ③ 吕一燃:《爱国者谢彬及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 谢彬:《新疆游记》孙文序,北京:中华书局,1923年。
    ② 谢彬:《云南游记》,北京:中华书局,1924年,第1页。
    ① Michael E. Clarke, Xinjiang and China's Rise in Central Asia---A History, Routledge Press, 2011, pp.28.
    ② 刘晓原:《重塑天下:中国边疆与20世纪的革命、战争、外交》(Recast All Under Heaven: Revolution, War, Diplomancy, and Frontier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连续国际出版发行集团,2010年,第12页。
    ① 方素梅:《中华民国时期的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② 《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8卷第10号,1912年4月。
    ③ 陈荷夫:《中国宪法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366页。
    ④ 陈荷夫:前引书,第381页。
    ⑤ 陈荷夫:前引书,第404页。
    ⑥ 刘晓原:《中国国家形态转型的边疆之维》,《文化纵横》2011年第6期。
    ① 胡瑛:《西北杂志·序》,《西北杂志》1912年10月。
    ②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8页。
    ③ 含初:《我主张一部分的排外运动》,《共进》第8号,1922年1月25日,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版。
    ④ 尚季芳:《再造“西北”: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2卷第2期。《七笔勾》是在延安一带任官的一位南方人士所作,他为阻止儿子到西北来,而写了这首与事实极不相符的“作品”。文中充满蔑视、挖苦和讽刺之意。
    ⑤ 谢彬:《新疆游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① 西北协进会编:《西北杂志》第1期第3页。
    ②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
    ③ 《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3页。
    ④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30页。
    ⑤ 《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8卷第12号,1912年6月。
    ① 西北协进会编:《西北杂志》第1期第6页。
    ① 赵夏:《民国时期国人西北研究之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环境学院,2004年,第169页。
    ② 王聪之:《开发西北与革命》,《西北》1929年第1期。
    ① 洪涤尘:《新疆史地大纲》,《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40册,香港: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第13331页。
    ② 周宪文:《东北与西北》,《新中华》(上海)1933年第11期。
    ③ 杨希尧: 《西北经济概况及开发刍议》《边事月刊》1932年,第2期。
    ④洪瑞涛: 《开发西北交通计划》, 《开发西北》1934年第3期。
    ⑤ 《西北春秋》(发刊词),1934年4月1日。
    ⑥ 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⑦林鹏侠: 《西北行》(自序一),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⑧ 方秋苇:《中国边疆问题十讲》,上海:上海引擎出版社,1937年,第44页。
    ⑨ 当时明确主张“30年代新疆的社会动荡和政局混乱,与英苏日三国对新疆的野心有直接关系”的文章很多,如余贻泽:《新疆问题之症结》(《新亚细亚》1934年7卷5期);贺扬灵:《破碎的新疆》(《新中华杂志》1934年2卷8期);孟英庾:《英俄日角逐下之新疆问题》(《新亚细亚》1935年9卷2期);曾廷仲:《列强在新疆势力之解剖》(《时事月报》1935年13卷2期);陈言:《新疆俄日英三国角逐之形势》(《西北论衡》1937年5卷6期)等。
    ①纪大椿:《新疆近世史论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②樊自觉: 《开发西北应有的认识与基本原则》, 《生存月刊》1933年第4期。
    ③ 洪涤尘:《新疆史地大纲》,《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41册,香港: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第13329页。
    ④赵夏:《民国时期的西北研究之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环境学院,2004年,第18页。
    ⑤易海阳: 《急待建设之新疆》,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06页。
    ⑥居正:《东北沦陷中之西北边陲问题》,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9页。
    ①赵殿诰:《新疆之国际关系及其前途》,《新亚细亚》1934年第7卷第6期。(注:该文称民国二十一年正月,田中在热河附近被中国剿匪军队击毙,受日本军部接之松井清助大佐在他身上发现组织《大源共和国》的计划,包括东三省外蒙古及新疆)。
    ② 竟存:《西北会刊》(发刊词),1925年9月。
    ③ 洪涤尘:《新疆史地大纲》,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第240-241页。
    ④吴学衡:《西北在国防上的重要》,《西北论衡》1933年第2期。
    ⑤ 张瑞声:《发刊例话》,《帕米尔》月刊第1卷第1期,1937年4月1日。
    ⑥ 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冯宜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26页。
    ⑦ 葛承绪:《中国民族与西北》, 《西北论衡》1933年第1期。
    ①马鹤天:《开发西北与中国之前途》,《西北问题》(季刊)第1卷第3期,1935年5月。
    ② 葛承绪: 《中央应贯彻治新政策》, 《西北论衡》1933年第4期。
    ③ 华企云: 《一九三三年边疆之回顾》, 《新亚细亚》1934年第7卷第1期。
    ④朱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沈云龙编: 《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第26、27页。
    ⑤ 胡焕庸:《开发边疆与设立边疆博物馆之关系》,《边疆半月刊》第2卷第12期。
    ⑥ 洪瑞涛: 《开发西北交通计划》, 《开发西北》1934年第3期。
    ⑦李庆唐: 《屯垦青海与开发西北》,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中央文物供应社, 1981年,第80页。
    ① 徐旭《西北建设论》,《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卷9,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第247页。
    ② 西北研究社编《西北研究计划书导言》,北京大学善本室馆藏。
    ③ 邓云特: 《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4页。
    ④ 李文海编《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4页。
    ⑤ 子烈:《值得称赞之西北两大水利建设》,《西北言论》第1卷第1期。
    ⑥ 《西北春秋》(发刊词),1934年4月1日出版。
    ⑦ 顾颉刚:《考察西北后的感想》,吴丰培、王煦华供稿,《西北史地》1984年第2期。
    ⑧ 天雁:《陕西之今昔观》,《新西北》第1卷2期。
    ①参考孟宝春:《日人游历西北之重大意义》,《西北向导》1936年第9期。
    ② 韦清风:《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与国防战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3期。
    ③ 竺可桢:《我国地学家之责任》,《竺可桢文录》,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
    ④柯象峰:《中国边疆研究计划与方法之商榷》,《边政公论》第1卷第1期,1941年8月。
    ⑤ 刘家驹:《开发西北者应该怎样准备》,《开发西北》第1卷第2期。
    ①冯家升:《东北史地研究之已有成绩》,《禹贡》半月刊第2卷第10期。
    ② 言心哲:《边疆社会调查与边疆社会改造》,《边政公论》第1卷第5、6期合刊。
    ③ 徐炳昶:《西北史地》季刊《导言》,1938年2月。
    ④李寰:《新疆研究》(自序),《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78年,第49页。
    ⑤ 顾颉刚:《<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⑥ 《禹贡学会本会此后三年中工作计划》,《禹贡》第7卷第1、2、3合期。
    ①汪兆铭:《在洛举行国难会议之意义》,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3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第748页。
    ②宋子文:《西北建设》,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98页。
    ③林鹏侠:《西北行》,《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辑第14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④西安市档案馆编《民国开发西北》,内部印刷品,2003年,第69页。
    ⑤ 褚民谊:《建设西北之要点》,《大山月刊》1935年第1卷第5期。
    ①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9页。
    ②冯玉书:《评禹贡地康藏专号》,《边疆半月刊》第2卷第1期。
    ③ 马长寿:《中国十年来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央周刊》第9卷第11期,1947年3月。
    ④ 向达:《西征小记----瓜沙谈往之一》,《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① 童书业:《序言》,《禹贡》第7卷第6、7合期。
    ①从天生:《西北知识讲话》(二),《西北向导》第2期,1936年4月11日。
    ①赵夏:《民国时期国人西北研究之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2004年,第78页。
    ②目前介绍20世纪30、40年代的边疆研究学术团体的论文有:韦清风:《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与国防战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3期;房建昌:《简述民国年间有关中国边疆的机构与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朱慈恩:《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团体的出现及其意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王荣华:《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活动与西北开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等。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83页。
    ④王荣华:《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活动与西北开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⑤ 汪昭声:《西北建设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43年,第2—3页。
    ①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第382-383页。
    ② 孙喆:《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中州学刊》,2012年第4期。
    ③李化方:《为西北建设应做准备工作----要建设须先社会调查》,《西北论坛》创刊号,1947年7月。
    ④徐益棠:《西北建设纲领及其方案》,《边政公论》第2卷第1、2期合刊。
    ⑤尚季芳:《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家及其著作述评》,《中国边疆史地述评》2003年第3期。
    ①沈松侨:《江山如此多娇----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书写与国族相像》,《台大历史学报》第37期,2006年,第158页。
    ② 杨钟健:《西北的剖面》,翁文灏序,北京:中国地质图书馆,1932年,第1—3页。
    ①杨钟健:《剖面的剖面》自序,《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1—3合期,1937年。
    ②陈万里:《西行日记》,顾颉刚序,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 出自陈垣在1943年给方豪的一封信,转引自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1页。
    ④ 童书业:《序言》,《禹贡》第7卷第6、7合期。
    ① 汪洪亮:《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② 马长寿:《十年来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边疆通讯》1947年第4期。
    ③ 胡斯振:《西北学刍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④梁仁南、崔济猛:《理想之新绥远》,《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74辑,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⑤ 《西北问题研究会会刊》(兰州号)创刊号,《发刊词》。
    ①顾执中:《西行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②龚学遂:《新疆油矿与世界石油问题》,《学艺杂志》1924年第6卷第2号。
    ③向金磬:《西北资源的调查》, 《建国月刊》第14卷第2期。
    ④章勃:《垦殖问题与中国》, 《新亚细亚》1932年第3卷第4期。
    ⑤ 曾问吾:《苏俄对新疆的经济侵略》, 《新亚细亚》1934年第7卷第2期。
    ⑥ 吴蔼宸:《新疆记游》,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10册,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⑦华企云:《中国边疆之沿革与现状》, 《新亚细亚》1930年第1卷第3期。
    ⑧ 寇田: 《新疆之实况与其开发》, 《西北研究》1932年第6期。
    ⑨ 赵镜元:《新疆事变及其善后》,《新中华杂志》1933年第1卷第10期。
    ⑩马鹤天:《开发西北与中国之前途》, 《西北问题季刊》第1期第3页。
    ① 程鲁丁《新疆问题》,见《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76册,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第6377页。
    ② 魏明章: 《青海纪略》, 《边疆史地文献初编》第2辑第18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34页。
    ③ 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④《禹贡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1期。
    ①《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7卷第1、2、3合期。
    ②张印堂: 《地理与我国边政和外交》, 《边政公论》第1卷第5、6合刊。
    ③ 胡焕庸: 《开发边疆与设立边疆博物馆之关系》, 《边疆半月刊》第2卷第5期。
    ④林超: 《滇缅北段未定界边境之地理及政治问题》, 《地理学季刊》第1卷第2期。
    ⑤ 葛绥成:《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298页。
    ⑥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上海:上海书店,1938年。
    ① 葛绥成:《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3页。
    ②程鲁丁《新疆问题》,《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76册,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第6443页。
    ③ Hsiao-ting Lin, 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1928-1949,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06, pp.15.
    ④葛绥成:《十年来之中国边疆》,《地学季刊》第1卷第4期,上海中华地学会。
    ⑤ 顾颉刚:《考察西北后的感想》,《西北史地》1984年第2期。
    ⑥ 政治地理学者Richard Muir对于“边疆”与“边界”这两个概念有过清楚的界定:边界位于相毗邻的两国领土的交界处,对于决定主权界限及确定其所包含的政治区域的空间形式,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边界通常被宽松地形容为线状的(linear);它指的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垂直界面与地表相交叉之处。反之,边疆则是一个带状的(zonal)概念,从而包含着各色各样的地理特征与五花八门的人口现象。(Richard Muir, Modern Political Geography, London:Macmillan,1975, pp.114;cited from Winichakul, Thongchai, Siam Mapped: 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 pp.74)。简单的说,边界指的是一条明确界定彼我、本身并无实质内容的线;而边疆指的是一块范围模糊、广狭不定的地带。(J.R.V.Prescott, Boundaries and Frontiers,London:Croom Helm,1978.cited from Winichakul, Thongchai, Siam Mapped: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 pp.74)
    ⑦ David Hooson. "Introduction," in David Hooson ed, Geography and National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1994:6.
    ⑨ Nicos Poulantzas, State, Power, Socialism.trans, London:Patrick Camiller,NLB,1978, pp.114.
    ⑨ 沈松侨:《江山如此多娇----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书写与国族想像》,《台大历史学报》2006年第37期,第177页。
    ①魏明章: 《青海纪略》, 《边疆史地文献初编》第2辑第18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45页。
    ②高良佐:《西北随轺记》邵元冲序,《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辑第129册,兰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③王衍祜:《西北游记》,北京:清华印书馆,1936。
    ④马鹤天:《西北考察记》,南京:国民印务局,1936年。
    ⑤杨劲支《建设西部甘青宁三省刍议》, 《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北边疆》第2辑第15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45页。
    ⑥ 何新吾:《东北现状》,李罗庚序,《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71册,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第4073页。
    ⑦ 水建彤《伊犁河西》,《边疆史地文献初编》第2辑第12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11年,第7页。
    ⑧ 思幕:《中国边疆问题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第4页、13页等。
    ①徐位: 《西藏问题之解剖与今后解决之途径》,凌纯声等著: 《中国今日之边疆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第27页。
    ② 马长寿:《人类学在边政上的应用》,《边政公论》1947年第3期。
    ③ 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冯谊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43页。
    ④杨钟健: 《开发西北应从文化入手》, 《新青海》,1934年2月,第5页。
    ⑤ 杨钟健:《关于西北问题的我见》,《西北评论》第2卷第6期,1935年7月,第412页。
    ⑥ 傅作霖: 《宁夏省考察记》,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第119页。
    ⑦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天津:大公报馆,1937年,第44、59页。
    ①顾颉刚: 《续论“中华民国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 《益世报》1939年5月8日。
    ②《回汉问题和目前应有的工作》,《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4期。
    ③ 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2页。
    ④格桑泽仁:《亚洲问题与中国边疆问题》,《新亚细亚》1930年第1期。
    ⑤ 姜刚、储竞争:《国族内的“他者”:战时新疆族群书写与国族建构》,《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① Thongchai Winichakul, "The Others Within:Travel and Ethn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Siamese Subjects,1885-1910," in Andrew Turton ed. Civility and Savagery:Social Identity in Tai States. Richmond, Surrey:Curzon Press,2000. Jonathan Lipman也曾指出:当代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藉由与国内的“他者”,而非国族外部的“他者”的对照,来界定本身的族群与文化认同。见Jonathan N. Lipman, "Zhonghua Minzu:Ethnic Unity and Plurality in Modern China",转引自沈松侨:《江山如此多娇---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书写与国族相像》,《台大历史学报》第37期,2006年,第188页。
    ② 张恨水:《西游小记(十)》,《旅行杂志》第9卷第6期,1935年6月。
    ③ 孙媛贞:《一周间西北旅行记》,《禹贡半月刊》第3卷第2期,1935年2月16日。
    ④萨空了:《从香港到新疆》,香港:民主出版社,1946年,第123页。
    ⑤ 冯有真:《新疆视察记》,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第2页。
    ⑥ 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第37页。
    ⑦ 顾执中:《到青海去》,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51页。
    ⑧ 李烛尘:《西北历程》,文化印书馆,1945年,第126页。
    ①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2页。
    ②杨青田:《边疆纠纷与中国民族问题》, 《中华月报》1934年第2卷第10期。
    ③顾颉刚:《考察西北后的感想》,《西北史地》1982年第2期。
    ④《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7卷第1、2、3合期。
    ⑤林竞: 《对于西北应施行特殊教育案》, 《开发两北协会第一届年会报告书》,1933年,第41页。
    ⑥ 林鹏侠:《西北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9—210页。
    ⑦田生兰: 《建设新青刍议》, 《新青海》1933年第5期,第11页。
    ① 杨青田:《边疆纠纷与中国民族问题》,《中华月报》1934年第2卷第10期。
    ② 刘文海:《西行见闻记》,南京书局,1933年,第278页。
    ③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95页。
    ④ 陈赓雅:《西北视察记》,《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77册,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第6738页。
    ⑤ 王建民等著《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20页。
    ⑥ 林鹏侠: 《西北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⑦ 马霄石: 《西北回汉民族关系之检讨及其亲善办法》, 《西北开发之先决问题》,青海印刷局,1936年,第12页。
    ⑧ 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3页。
    ⑨ 林竞: 《对于西北应施行特殊教育案》, 《开发两北协会第一届年会报告书》,1933年,第21页。
    ⑩ 蒋经国:《伟大的西北》,蒋经国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蒋经国先生全集》,第1册,台 北:行政院新闻局,1991年,第228页。
    ①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5页。
    ② 范长江:《塞上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③ 范长江:《塞上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39页。
    ①唐景升: 《清儒西北地理学述略》, 《东方杂志》1931年第28卷第21号。
    ② 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③ 贾建飞:《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第68页。
    ④ 王利平,张原,汤芸等问,李绍明答:《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边疆和边政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2期。
    ①齐思和:《民族与种族》,《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7卷第1—3合期。
    [1]《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陈复光《有清一代之中俄关系》,云南大学文法学院丛书,1947年。
    [3]陈言:《新疆俄日英三国角逐之形势》,《西北论衡》1937年5卷6期。
    [4]褚民谊:《建设西北之要点》,《大山月刊》1935年第1卷第5期。
    [5]椿园七十一:《西域记》,《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14册,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6]邓衍林编《中国边疆图籍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7]樊自觉:《开发西北应有的认识与基本原则》,《生存月刊》,1933年第4期。
    [8]范长江:《塞上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9]方秋苇:《中国边疆问题十讲》,上海:引擎出版社,1937年。
    [10]冯家升:《东北史地研究之已有成绩》,《禹贡》半月刊第2卷第10期。
    [11]冯俊光:《西行日记》,《边疆史地文献初编》第1辑第12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12]葛承绪:《中国民族与西北》,《西北论衡》1933年第1期。
    [13]葛承绪:《中央应贯彻治新政策》,《西北论衡》,1933年第4期。
    [14]葛绥成:《中国近代边疆沿革考》,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15]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上海:上海书店,1938年。
    [16]含初:《我主张一部分的排外运动》,《共进》第8号,1922年1月25日,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版。
    [17]贺扬灵:《破碎的新疆》,《新中华杂志》1934年2卷8期。
    [18]洪涤尘:《新疆史地大纲》,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
    [19]洪瑞涛:《开发西北交通计划》,《开发西北》,1934年第3期。
    [20]胡焕庸:《开发边疆与设立边疆博物馆之关系》,《边疆半月刊》2卷12期。
    [21]华企云:《一九三三年边疆之回顾》,《新亚细亚》,1934年第7卷第1期。
    [22]华企云:《中国边疆之沿革与现状》,《新亚细亚》,1930年第1卷第3期。
    [23]竟存:《西北会刊》,1925年9月。
    [24]居正:《东北沦陷中之西北边陲问题》,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
    [25]柯象峰:《中国边疆研究计划与方法之商榷》,《边政公论》第1卷第1期,1941年8月。
    [26]寇田:《新疆之实况与其开发》,《西北研究》1932年第6期。
    [27]李庆麐:《屯垦青海与开发西北》,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
    [28]林兢:《西北丛编》,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
    [29]林鹏侠:《西北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30]刘家驹:《开发西北者应该怎样准备》,《开发西北》第1卷第2期。
    [31]马鹤天:《甘青宁边区考察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辑第20卷,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32]马鹤天:《开发西北与中国之前途》,《西北问题》季刊1卷3期,上海西北问题会,1935年5月。
    [33]马长寿:《中国十年来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央周刊》第9卷第11期,1947年3月。
    [34]孟宝春:《日人游历西北之重大意义》,《西北向导》第9期,1936年6月。
    [35]孟英庾:《英俄日角逐下之新疆问题》,《新亚细亚》1935年9卷2期。
    [36]齐思和:《民族与种族》,《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1、2、3合期。
    [37]仁和叶瀚:《西域帕米尔舆地考》,《边疆史地文献初编》第1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38]沈垚:《落帆楼文集》,吴兴嘉业堂刊本,1922年。
    [39]石介:《中国论》,见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0]唐景升:《清儒西北地理学述略》,《东方杂志》1931年第28卷第21号。
    [41]天雁:《陕西之今昔观》,《新西北》第1卷2期。
    [42]汪昭声:《西北建设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43年。
    [43]王聪之:《开发西北与革命》,《西北》,1929年第1期。
    [44]王树柟:《新疆国界图志》,《边疆边务资料初编》第3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45]王树柟等纂《新疆图志》,《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第15—23册,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46]王廷襄:《叶柝纪程》,见《边疆史地文献初编》第1辑第11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47]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8]魏光焘:《勘定新疆记》,《边疆史地文献初编》第2辑第2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49]吴蔼宸:《新疆记游》,《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10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50]吴学衡:《西北在国防上的重要》,《西北论衡》1933年第2期。
    [51]西北研究社编《西北研究计划书导言》,北京大学善本室馆藏。
    [52]向金磬:《西北资源的调查》,《建国月刊》第14卷第2期。
    [53]萧雄:《西疆杂述诗》,见《边疆史地文献初编》,第1辑第13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54]谢彬:《新疆游记》,北京:中华书局,1923年。
    [55]谢彬:《云南游记》,北京:中华书局,1924年。
    [56]谢彬:《中国铁道史》,北京:中华书局,1934年。
    [57]徐崇立:《西域舆地三种汇刻》,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58]徐旭《西北建设论》,见《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西北史地》,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
    [59]许景澄:《帕米尔图说》,见金匮浦氏辑《清朝藩属舆地丛书》第3册,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67年。
    [60]杨希尧:《西北经济概况及开发刍议》,《边事月刊》1932年第2期。
    [61]易海阳:《急待建设之新疆》,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
    [62]奕诉等撰《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88册,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
    [63]余贻泽:《新疆问题之症结》,《新亚细亚》1934年7卷5期。
    [64]曾廷仲:《列强在新疆势力之解剖》,《时事月报》1935年13卷2期。
    [65]曾问吾:《苏俄对新疆的经济侵略》,《新亚细亚》,1934年第7卷第2期。
    [66]张瑞声:《发刊例话》,《帕米尔》月刊第1卷第1期,193.7年4月1日。
    [67]章勃:《垦殖问题与中国》,《新亚细亚》,1932年第3卷第4期。
    [68]赵殿诰:《新疆之国际关系及其前途》,《新亚细亚》1934年第7卷第6期。
    [69]赵镜元:《新疆事变及其善后》,《新中华杂志》1933年第1卷第10期。
    [70]《中国边疆行纪调查记报告书等边务资料丛编(初编)》,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71]《中国边疆研究资料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7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73]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回民起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
    [74]周宪文:《东北与西北》,《新中华》(上海),1933年第11期。
    [75]朱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
    [76]子烈:《值得称赞之西北两大水利建设》,《西北言论》1卷1期。
    [1]David Hooson etc. Geography and National Identity, Oxford:Blackwell,1994.
    [2]Hsiao-ting Lin, 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1928-1949.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06.
    [3]Liu Xiaoyuan, Recast All Under Heaven:Revolution, War, Diplomacy,and Frontier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10.
    [4]Michael E. Clarke, Xinjiang and China's Rise in Central Asia---A History, Routledge Press,2011.
    [5]Owen Lattimore,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Boston:Beacon Press,1940.
    [6]Thongchai Winichakul, Siam Mapped: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
    [1]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陈荷夫:《中国宪法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3]陈万里:《西行日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4]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5]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7]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8]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9]顾执中:《西行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郭丽萍:《绝域与绝学——清代中叶西北史地学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1]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侯德仁:《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年。
    [13]纪大椿:《新疆近世史论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金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李文海编:《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17]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吴松等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19]林鹏侠:《西北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美]M.G.C马森:《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1840-1876》,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2]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23]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4]彭明辉:《历史地理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
    [25][日]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马彪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6]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编写组编著《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27]《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8]孙文光,王世芸:《龚自珍研究资料集》,合肥:黄山书社,1984年。
    [29]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30]王建民等著《中国民族学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31]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冯谊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2]王彦威编《清季外交史料》,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33]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34]魏源:《古微堂内外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年。
    [35]吴丰培:《吴丰培边事题跋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36]西安市档案馆编:《民国开发西北》,内部印刷品,2003年。
    [37]《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38]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39]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40]张灏:《中国近代开发西北文论选》,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
    [41]郑观应:《郑观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4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著《沙俄侵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43]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Charles S. Maier, "Consign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History:Alternatives for the Modern Era,"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05, no.3, June 2000。
    [2]Jonathan N. Lipman, "Zhonghua Minzu:Ethnic Unity and Plurality in Modern Chin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kshop on RENEGOTIATING THE SCOPE OF CHINESE STUDIES, Santa Barbara, CA, March 13-15,2000.
    [1]陈建锋:《从“筹边”到“筹俄”——析晚清西北边疆意识的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年。
    [2]方素梅:《中华民国时期的边疆观念和治边思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房建昌:《简述民国年间有关中国边疆的机构与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2期。
    [4]顾颉刚:《<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5]顾颉刚:《考察西北后的感想》,《西北史地》1984年第2期。
    [6]郝时远:《边疆史地研究与民族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7]胡斯振:《西北学刍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8]贾建飞:《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姜刚、储竞争:《国族内的“他者”:战时新疆族群书写与国族建构》,《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10]李寰:《新疆研究》,《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78年。
    [11]李中耀:《萧雄和他的<西疆杂述诗>》,《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2]刘晓原:《中国的民族、边疆问题及其领土属性的近代转型》,李小兵、田宪生主编《西方史学前沿研究评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13]刘晓原:《中国国家形态转型的边疆之维》,《文化纵横》2011年第6期。
    [14]吕一燃:《爱国者谢彬及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5]马大正:《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
    [16]荣新江:《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7]阮兴,杨永福:《试论晚清社会变迁与史家民族史观的嬗变》,《文山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18]尚季芳:《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家及其著作述评》,《中国边疆史地述评》2003年第3期。
    [19]尚季芳:《再造“西北”:民国时期旅外学人对西北形象的重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2期。
    [20]沈社荣:《30年代国民政府的西北战略意识》,《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1]沈社荣:《东北事变与西北边疆之研究》,《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2]沈松侨:《江山如此多娇----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书写与国族相像》,《台大历史学报》第37期,2006年。
    [23]孙喆:《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中州学刊》2012年第4期。
    [24]田志和:《民国初年内蒙古王公发分裂的爱国斗争》,《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6期。
    [25]汪洪亮:《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6]王利平,张原,汤芸等问,李绍明答:(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边疆和边政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2期。
    [27]王荣华:《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活动与西北开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8]王荣华:《南京国民政府上层人士与“西北开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9]危兆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新进展----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研究员》,《光明日报》,2004年3月16日。
    [30]韦清风:《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与国防战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3期。
    [31]向达:《西征小记----瓜沙谈往之一》,《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2]张立程、李红卫:《论晚清西北边疆危机与清廷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2011年第43卷第1期。
    [33]张振鹃:《近代中国的边患与边界问题——一个简要的回顾》,吕一燃等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论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34]章永俊:《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学思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
    [35]赵夏《民国时期国人西北研究之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2004年。
    [36]赵云田:《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
    [37]周丕显:《清代舆地学》,《社科纵横》1994年第2期。
    [38]朱慈恩:《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团体的出现及其意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9]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