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侦查权的宪法控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侦查权的局部扩张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技术侦查、秘密拘留、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如实供述的义务都是侦查权介入公民基本权利的突出表现,侦查权扩张的背后体现了权力扩张的固有规律和历史惯性、立法民主的匮乏和公共安全的威胁。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权利都给侦查权的扩张设定了边界,从法治、人权的观念和宪法的整体结构出发解释法检公互相制约原则,应是法院居于首要地位、检察机关次之,而公安机关位于最后。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行使的侦查权均应受法院审判权的制约。新刑诉法在侦查领域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人权保障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上的通行标准,需要控制过于强大的侦查权;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威胁却又迫使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侦查权或者保持其灵活性。控制强大的侦查权仍是我国当前主要的立法任务,因为唯有此才能实现侦查权和基本权利的总体平衡;不过,我们也不能让这种立法平衡机制过于僵化以致无法应对各种安全危机,为此还要引入司法令状制度和宪法监督制度这样相对灵活的平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静态平衡机制和动态平衡机制的统一,进而实现健全的宪法秩序。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新刑诉法中侦查权的消长。我国刑诉法中的侦查权是一种侦查机关相对独立行使的、调查取证和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侦查权在权力外观上兼具行政性和司法性,在权力来源上则具有多元性,这决定了其本质属性的多元性。侦查权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侦查权的权力配置模式和国家宪法秩序有着密切的关联。新刑诉法在侦查权控制方面有很大进步,但侦查权也有不少局部扩张的情形,如让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成为羁押性措施,新增了批准手续疲弱的技术侦查措施。导致侦查权局部扩张的原因包括:权力扩张的固有规律和历史惯性,立法民主的匮乏、公共安全面临客观威胁。
     第二章、宪法对侦查权的制约。侦查权的扩张必然会影响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权利反过来也给侦查权的扩张设定了边界。同时,宪法基本原则也从宏观上给侦查权设定了界线,弥补了具体控权规范的不足。此外,面对侦查权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关系失衡的总体法权格局,我们在加强基本权利保障的同时,应当利用其他权力对侦查权进行限制,最终使得侦查权与公民基本权利之间达到平衡。
     第三章、技术侦查批准手续的合宪性困境与化解。技术侦查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专章规定的侦查措施。批准手续是控制技术侦查权、保障公民权利的关键所在。新刑事诉讼法尽管要求技术侦查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但是对批准手续的内容、主体、程序、监督机制均没有明确。历史上,技术侦查批准手续完全呈封闭状态,从批准权的设置、运行到批准文件的备案都由侦查部门自我授权,不受其他任何机关的监督和审查。这既不利于落实宪法中的法检公互相制约原则,又可能侵犯公民宪法上的多项基本权利。在宪法的框架下,批准手续应是中立、细化的并受到内外监督。同时,这个机制还应以公开的、明确化的法律形式出现,并且受到宪法和法律监督制度的保障。
     第四章、秘密拘留条款的合宪性困境与化解。秘密拘留是指,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的嫌疑人,在出现有碍侦查的情形时,不及时通知嫌疑人家属的拘留措施。当前这种在公安机关主导下的秘密拘留体制不利于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缺少有力的事前和事后制约,而事后制约的价值大为降低并可能遭到反制。同时,由于在秘密拘留下嫌疑人无法与家属取得联系,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是难以聘请律师给自己提供法律帮助的,即使人身自由受到侵犯,也无法有效行使辩护权、申诉权和控告权。为了化解秘密拘留遭遇的合宪性危机,我们可以借鉴域外的人身保护令制度和司法复审制度,在中国宪法框架下构建司法主导的羁押程序机制;同时将嫌疑人移交中立的拘禁场所,实行侦押分离;即时通知嫌疑人的家属,并让其聘请律师协助嫌疑人行使辩护权、申诉权和控告权;逐步建立非裁量性、即时性和奉行当事人主义的人身保护救济模式。
     第五章、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合宪性困境与化解。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一种适用于一些特殊且严重的罪行的、为了防范有碍侦查的情况而采取的、在侦查部门批准的居所内执行的监视居住,可折抵刑期的羁押性强制措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迁就了原法律执行中监视居住羁押化的现实,让名监实押的“潜规则”成为法定的“明规则”。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背后潜藏着基本权利危机,其比拘留和逮捕更容易失控,不能体现法检公互相制约的程序控制精神。为了化解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背后的基本权利危机,必须首先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定位于一种羁押措施,并比照拘留和逮捕这类羁押措施的人权保障要求,建立互相制约的决定、审查和救济程序,提高指定居所的保障程度,压缩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时间,让辩护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的行使更加充分,并且与其他羁押措施实行同等的抵扣和赔偿制度。
     第六章、如实供述义务的合宪性困境及化解。如实供述义务是与侦查机关讯问权相对应的被追诉人的法律义务。如实供述义务所面临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刑事诉讼法中,还进入到宪法层面。如实供述的义务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人格尊严等多项宪法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且与依法治国的宪法基本原则相悖。为了化解如实供述义务背后的合宪性困境,应当不再将如实供述作为一项法律义务,而应当按照免于自证其罪的要求,赋予嫌疑人完全的供述自由。同时,充分运用受宪法保障的沉默权,制约侦查机关的讯问权,避免刑讯逼供或变相逼供措施侵犯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此外,为了保障沉默权的实效,还应运用律师在场权、坦白从宽制度等各种辅助措施完善既有的沉默权制度。
     第七章、如何实现侦查权与基本权利之间的平衡。首先要构建法权平衡的规范体系。为此,一方面,在人权保障的具体制度设计上,应该立足于保障被追诉人的各项基本权利;另一方面,权力配置由公安独大向审判优位转变。其次要让司法令状制度成为法权平衡的能动性支点。为了兼顾社会安全的需要和人权保障的要求,我应当在本国宪法框架下借鉴法治发达国家的司法令状制度,让其成为实现法权平衡的能动性支点。最后,使宪法监督体制成为法权平衡的最终保障。宪法监督难以激活让刑诉法修改中的合宪性问题无法纠正,为此必须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局面,适时成立专门性的宪法监督机构,对各种作为式违宪和不作为式违宪采取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The expansion of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has become a world tendency. Thetechnical investigation, the custody in secret, the surveillance in designated residenceand the surveillance of the obligation of truthfully statement are all the examples ofthe intervening of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expansion of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just like the fixed rules and the historicalinertia of expansion of the power, lack of legislative democracy, public security facingobjective threats. The constitutional pricinples and the basic rights have set limits onthe expansion of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If we interpret the principle of thebalance of the internal justice system according the idea of the rule of law, the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constitution;we may findthat the court is in the first place, the procuratorate is in the second, and the police isin the last.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carried out by the procuratorate and the policeshould be controlled by the judicial authority of the court. The new code of criminalprocedure faces such a system predicament in the field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onehand, the level of guaranteeing human rights has not reached the general internationallevel, and we need to control the too strong power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other hand,in this increasingly global era, the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threats to security forces every country to enhance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or keep it’s flexibility tosome extent. Controlling the strong power of investigation is still the main task of ourlegislation, because only by this can we accomplish the balance of the power ofinvestigation and the basic right. But in mean time, we can not make this balancemechanism to be too rigid in order to avoid the crisis. Therefore, we should introducethe criminal warrant system and the co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Only by this can weunify the static balance and the dynamic balance into together and build a perfectconstitutional order. This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charts.
     Chart1.The reduc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in thenew Law of Criminal Procedure.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is a relativelyindependent power for collecting evidence and taking compulsory measures. Thepower of investigation has both judicial and administrative appearance, but it hasmultivariate sources and natures. The history variance of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reflects such a fact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investigative power and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 The new Law of Criminal Proceduretakes many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but the expansion of thepower of investigation is very serous in some area, for example, making surveillancein designated residence to be a pending custody measure, adding technicalinvestigation with less-stringent approval formalities. There are a couple of factorsthat give rise to these problems: the fixed rules and the historical inertia of expansionof the power, lack of legislative democracy, public security facing objective threats.
     Chart2.The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in the constitution.The expansion of the power of the investigation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citizens’basic rights, and the basic rights in turn will set a boundary for the power of theinvestigation. And in the meantime, the constitution principles control the power ofthe investigation in general ways, which make up for concrete standard. Furthermore,in the face of the imbalance of the power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basic rights, weshould limit the power of the investigation to protect the basic rights, so that we canrestore balance between the power and rights.
     Chart3.The unconstitutional problems of the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the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s. Ratification is the key link of controlling the state power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ng civil liberties. The new code of criminalprocedure requests a strict ratification, but it does not stipulate precisely the content,the subject, the procedure and the monitor of the ratification. In the past time, theratification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was developing in closed circles, and theinvestigation section authorized the design of the internal agency systems, theoperation and the filing procedure by itself. This not only broke the balance of theinternal justice system, but also infringed a number of basic civil liberties in theconstitution. The ratification should be neutral, detailing and supervised. In themeaning time, it should present itself by the form of laws, and be safeguarded by theconstitutional and law supervision system.
     Chart4.The unconstitutional problems of the custody in secret and the solutionsfor the problems. The custody in secret is one kind of custody which aims at thesuspects who are alleged the crimes of endanger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terrorismand interfering with investigation. Nowadays, the police-dominated custody system isadverse to the protection of basic rights and without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In themeantime, the suspects detained in secret can not contact with their close relatives, sothat they can not hire a lawyer freely under the present legal conditions in China.Even if their personal liberties are violated, they can not exercise their rights todefense, rights of petition, right of complaint.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unconstitutionalproblems of the custody in secret, we can learn from the habeas corpus and judicialreview system. First,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judge dominated custody system inframe of Chinese constitution, transfer the suspects to the neutral detention location,and discriminate the lo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from the location for detention. Second,we should also inform the relatives of the suspects and let them help suspects to hirelawyers. Last but not least, we should gradually establish an adversarial personalliberty protection model with high-efficiency and without discretion.
     Chart5.The unconstitutional problems of surveillance in designated residenceand the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s. The surveillance in designated residence is onekind of surveillance which aims at some suspects who are alleged some special and serious crimes and interfering with investigation. This kind of compulsory measure iscarried out in residence designated by the investigative organization and can subtractof term of penalty.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yields the reality that thesurveillance becomes a custody measure in the performance of law. There are basicrights crisis behind the surveillance in designated residence which is more likely thancustody or arrest to spin out of control, and can not reflect the principle of mutualrestriction among the court, the procuratorate and the police in the constitution. Inorder to deal with this crisis, first, we should posit the surveillance in designatedresidence at a custody measure and establish a process with mutual restriction fordecision making, checking and relief just like the custody or arrest process. Second,we should improve the guarantee degree of the designed residence and compress thetime of the surveillance. Last but not least, we should protect the right to defense, theright of petition and the right of complain.
     Chart6.The unconstitutional problems of surveillance of the obligation oftruthfully statement and the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s. The obligation of truthfullystatement corresponds with the power of interrogation. The obligation of truthfullystatement infringes the citizens’ many basic rights like the freedom of speech, thepersonal dignity, and abandon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rule of law. In order toresolve these unconstitutional problems, we should no longer posit the truthfullystatement at a legal obligation, and give the freedom of confession to suspectsaccording to the right from incriminating oneself. In the meantime, we should fullyexercise the right to silence in the constitution, control the power of interrogation andavoid offending the basic rights with extorting confessions by torture. Furthermore,we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silence by the presenceright of lawyer, the system about confessing leniently and the other support measures.
     Chart7.How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and thebasic rights. First of all, we should establish a system in which the power and thebasic rights are in balan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designthe human right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ccused. On theother hand, the power structure should transfer from the police dominated model to the judge dominated model. Second,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both publicsecurity and the human rights, we should make the system of judicial writ to be thefulcrum of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and the basic rights. Lastbut not least, we should make the co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 to be the ultimate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rights. The constitution is notfunctioning effectively in the process of revising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order todeal with this problem, we should on the one hand transit the ruling party's reignmanner and solve such questions as some leading cadres hold over centralized power;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establish special constitution supervision institutions inthe right time and handle all kinds of unconstitutional problems.
引文
①[美]理查德.波斯纳著:《并非自杀的契约:国家紧急状态时期的宪法》,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编者按语。
    ②参见[台]廖福特:《是共存,非冲突——欧洲理事会如何平衡打击恐怖主义与人权保障》,载《月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①See: Hamdi v. Rumsfeld,542U.S.507(2004);Rasul v. Bush,542U.S.466(2004).
    ②[美]理查德.波斯纳著:《并非自杀的契约:国家紧急状态时期的宪法》,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卷首语。
    ①[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②参见[加]布赖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7页。
    ③参见[台]陈新民著:《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8页。
    ④童之伟主编:《宪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8页。
    ⑤[美]理查德.波斯纳著:《并非自杀契约:国家紧急状态时期的宪法》,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①Boumediene v. Bush,553U.S.723(2008).
    ②[台]廖福特:《是共存,非冲突——欧洲理事会如何平衡打击恐怖主义与人权保障》,载《月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③Philips A. Thomas:Emergency and Anti-terrorist Powers, Fo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Vol.26:1193-1194].
    ①参见童之伟:《我们尚缺乏修改好刑诉法的认识基础》,《刑诉法当以保护人身自由为第一要务》,《保障人身自由应重点制约侦查权》,《刑诉法修改要切实贯彻民主人权法治》,《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对刑诉法的共同要求》,《法院审理案件必须按宪法规定公开》,《刑诉法草案勉强通过不如暂不交付》,载“法律博客“http://libertyzw.fyfz.cn/,2012年4月1日访问。
    ②参见[台]廖福特:《是共存,非冲突——欧洲理事会如何平衡打击恐怖主义与人权保障》,载《月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③参见韩大元于文豪:《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④参见陈光中:《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载《清华法学》2012年第3期;《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①刘家兴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3页。
    ②参见谢佑平:《宪政与司法—刑事诉讼中的权力配置与运行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③参见陈永生:《论侦查权的性质与特征》,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④参见朱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⑤参见童之伟:《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对刑诉法的共同要求——刑诉法修改宪法视角研究之五》,载“爱思想” 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698.html,2012年11月10日访问。
    ⑥参见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页。
    ⑦陈卫东:《推进侦查权配置的法治化》,载《法制资讯》2011年第Z1期。
    ⑧参见甘超英:《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大监听”判决》,载《法制日报》2004年6月17日刊。
    ⑨参见余凌云:《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载《法学家》2002年第2期。
    ①参见周伟:《保护人身自由条款比较研究——兼论宪法第37条之修改》,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②参见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③参见易延友:《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及其完善》,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④参见[台]廖福特李明峻:《反恐与人权——以美英两国的立法措施为中心》,载《台湾国际法季刊》,2006年6月刊。
    ⑤参见韩大元编著:《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249页。
    ⑥参见左卫民:《指定监视居住的制度性思考》,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
    ⑦参见李建明:《适用监视居住措施的合法性与公正性》,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⑧参见马静华,冯露:《监视居住——一个实证角度的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
    ⑨参见李钟,刘浪:《监视居住制度评析——以2011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期。
    ⑩参见周伟,汤晖:《从例外到寻常:英国的附条件保释》,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2期。
    ①潘金贵:《监视居住保留论:反思与出路》,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4期。
    ②参见郭道晖:《论权利推定》,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③殷啸虎,房保国:《沉默权的宪法思考》,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④参见孙长永:《沉默权的是非之争与正当根据(下)》,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⑤张松美:《中国尚不具备确立沉默权的社会条件》,载《法学》2001年第2期。
    ⑥参见[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⑦[美]阿西尔.里德.阿马著:《宪法与刑事诉讼基本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
    ⑧MIRANDA v. ARIZONA,384U.S.436(1966).
    ①[美]理查德.波斯纳著:《并非自杀契约:国家紧急状态时期的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
    ②Robert. M..Duncan: Surreptitious Search Warrant and the USA Patriot Act:“Thinking Outside theBox But Within the Constitution” Or A Violation of Fourth Amendment Protections New YorkCivil Law Review,[Vol.7:] Rev.52004.
    ③William Wetmore:Hijacking the Privilege: Balancing Fairness and Security When WarrantlessWiretapping Threatens Attorney-Client Communications, Harvard Law&Policy Review [Vol.2]2008
    ④Mike Wagner:Warrantless Wiretapping, Retroactive Immunity, and the Fifth Amendment, The GeorgeWashington Law Review [Vol.78:]2009.
    ①Michael C. Miller: A Modified Standard for Challenges to Secret Government SurveillanceRutgers Law Review [Vol.60:]2007-2008.
    ②S.A.Smith,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Penguin Education,2nd edition,1974,p452.
    ③Hamdi v. Rumsfeld,542U.S.507(2004).
    ④Rasul v. Bush,542U.S.466(2004).
    ⑤Hamdan v. Rumsfeld,548U.S.557(2006).
    ⑥Boumediene v. Bush,553U.S.723(2008).
    ⑦[美]佛洛依德.菲尼:《非法自白应否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英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简要历史》,郭志媛译,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⑧Mirana v. Arizona,384U.S.436(1966).
    ①Funke v France (ECHR),25February1993,Series A no256-A p22.
    ①Bryan A. Garner:“Black’s Law Dictionary”, Eighth Edition,8th ed.2004, p7.
    ②刘家兴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3页。
    ①宋英辉,陆敏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第171页。
    ②刘家兴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3页。
    ③宋英辉,陆敏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第173页。
    ②刘家兴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3页。
    ③陈光中:《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定位问题之探讨》,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1期。
    ①参见陈永生:《论侦查权的性质与特征》,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②谢佑平:《宪政与司法—刑事诉讼中的权力配置与运行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①闵钐:《检察权配置的历史变迁与反思》,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韩大元,于文豪:《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①谢佑平:《论我国强制措施的完善》,载《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读》2012年版,第142-143页。
    ①孙膺杰,吴振兴主编:《刑事法学大辞典》,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读》2012年版,第276页。
    ①陈光中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537页。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读》2012年版,第308页。
    ①杨春洗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页。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读》2012年版,第316页。
    ①宋英辉等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读》2012年版,第343页。
    ①参见《王兆国作关于刑诉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lh/2012-03/08/c_122806677.htm,2012年3月8日访问。
    ②高一飞,聂子龙:《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艰难平衡》,载《河北法学》2012年2月刊。
    ③杨宇冠:《<刑事诉讼法>修改凸显人权保障——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和非法证据排除条款》,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5期。
    ①陈有西:《秘密逮捕入法将中国国际形象抹黑》,载“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ingshisusongfa/content-1/detail_2011_09/26/9484159_0.shtml,2011年9月26日访问。
    ②童之伟:《刑诉法当以保护人身自由为第一要务》,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63538,2011年12月10日访问。
    ①吴丹红:《新刑诉法“73条”“83条”是进步》,载《人民日报》2012年3月15日刊,海外版。
    ①左卫民:《指定监视居住的制度性思考》,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
    ①《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条文及草案说明》,载“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2011-08/30/content_1668503.htm,2012年5月30日访问。
    ②陈有西:《秘密侦查法定化将严重扭曲政治清明》,载“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opinion.news.cntv.cn/20110927/114948.shtml,2012年11月1日访问。
    ③张洋:《聚焦刑事诉讼法修改:技术侦查从幕后走向台前》,载《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2日刊。
    ①[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
    ④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157页。
    ①童之伟:《保障人身自由应重点制约侦查权》,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fzyj/2011/1101/47971.html,2011年11月1日访问。
    ①韩大元,于文豪:《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②贺信:《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已基本定稿》,载“财新网”,http://economy.caixin.com/2012-03-11/100366687.html,2012年3月12日访问。
    ②丁未:《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载《新闻学与传播学》2000年第6期。
    ③蔡定剑:《扩大直选——节选自<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载《南风窗》2003年第6期。
    ①童之伟:《保障人身自由应重点制约侦查权》,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fzyj/2011/1101/47971.html,2011年11月1日访问。
    ②吴家麟:《论差额选举》,载《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①《申纪兰代表:我们是民主选举我不跟选民交流》,载“财经网”,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2-03-09/111732312.html,2012年4月1日访问。
    ①参见康海军:《试论我国反恐刑事特别程序立法之必要性与紧迫性》,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6期。
    ②胡润民:《两案谍战60年》,载《中外文摘》2011年第8期。
    ③陆卫东:《沃维汉特大间谍案对保密工作的警示》,载《办公室业务》2009年第9期。
    ①《最高检副检察长邱学强就惩治腐败犯罪等答记者问》,载“新华网”,http://www.gov.cn/jrzg/2013-03/04/content_2345118.htm,2013年3月4日访问。
    ②中国人民银行:《我国腐败分子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途径及监测方法研究》,2008年6月发布。
    ③《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条文及草案说明》,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2011-08/30/content_1668503.htm,2012年5月30日访问。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①佛洛依德.菲尼:《非法自白应否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英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简要历史》,郭志媛译,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②MIRANDA v. ARIZONA,384U.S.436(1966).
    ③甘超英:《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大监听”判决》,载《法制日报》2004年6月17日刊。
    ①张松美:《中国尚不具备确立沉默权的社会条件》,载《法学》2001年第2期。
    ①孙国华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页。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66页。
    ①肖蔚云,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学、行政法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②蔡定剑著:《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①参见孙长永:《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强制措施》,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②孙长永,高峰:《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制度探析》,载《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①参见汪建成:《论特定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建立和完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②孙煜华:《涉案财产没收程序如何才能经受宪法拷问》,载《法学》2011年第6期。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54页。
    ④殷啸虎,房保国:《沉默权的宪法学思考》,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①欧爱民:《言论类型及其法律保护》,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②佛洛依德.菲尼:《非法自白应否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英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简要历史》,郭志媛译,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66页。
    ①[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35页。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64页。
    ②Jonathan L. Hafetz:"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Reflections On the Home, the Family, and Privacy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William&Mary Journal of Women andthe Law.
    ③许崇德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①刘家兴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68-169页。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编著:《中国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70页。
    ①陈光中等:《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载《清华法学》2012年第3期。
    ①焦洪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分析》,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②李步云:《法理探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①童之伟主编:《宪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②童之伟:《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对刑诉法的共同要求——刑诉法修改宪法视角研究之五》,载“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698.html,2012年11月10日访问。
    ③金默生:《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载张友渔等著:《宪法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①黄少健著:《选定司法管辖区对截取通讯的规管》,香港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及图书馆服务部2005年版,第21-22页。
    ①童之伟主编:《宪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
    ②MIRANDA v. ARIZONA,384U.S.436(1966).
    ①童之伟:《保障人身自由应重点制约侦查权》,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fzyj/2011/1101/47971.html,2011年11月1日访问。
    ②杨佳瑜:《一部法律,各自解读?——新刑诉法如何施行面临考验》,载《南方周末》2012年4月6日刊。
    ①王金贵:《“双规”与自首:合宪性问题研究》,载《法学》2005年第8期。
    ①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0-441页。
    ②童之伟:《我们尚缺乏修改好刑诉法的认识基础》,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xzmj/article_2011092645992.html,2011年9月26日访问。
    ①童之伟:《刑诉法当以保护人身自由为第一要务》,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63538,2011年12月10日访问。
    ①韩大元编著:《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251页。
    ②李静睿:《刑诉法修改:侦查权扩张?》,载《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9月8日刊。
    ①童之伟:《保障人身自由应重点制约侦查权》,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fzyj/2011/1101/47971.html,2011年11月1日访问。
    ①童之伟:《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对立统一关系论纲》,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
    ②王锴:《论宪法上的程序权》,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3期。
    ①王锴:《论宪法上的程序权》,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3期。
    ②贺信:《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已基本定稿》,载“财新网”,http://economy.caixin.com/2012-03-11/100366687.html,2012年3月12日访问。
    ③童之伟:《保障人身自由应重点制约侦查权》,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fzyj/2011/1101/47971.html,2011年11月1日访问。
    ①童之伟:《我们尚缺乏修改好刑诉法的认识基础》,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xzmj/article_2011092645992.html,2011年9月26日访问。
    ①童之伟:《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对立统一关系论纲》,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
    ②S.A.Smith,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Penguin Education,2nd edition,1974,p452.
    ①邓思清:《技术侦查措施:依法使用与保障人权相得益彰》,载《检察日报》2012年11月21日第3版。
    ②张建伟:《技术侦查的程序规范和信息处理》,载《检察日报》2012年7月4日第3版。
    ③陈瑞华:《刑事诉讼法修改对检察工作的影响》,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①陈卫东:《推进侦查权配置的法治化》,载《法制资讯》2011年第Z1期。
    ①James Risen Eric Lichtblau, Bush Let U.S. Spy on Callers Without Courts, N.Y.TIMES, Dec.16,2005,at A16.
    ②小夏:《美国反恐监听有法有天》,载《南风窗》2006年第4期。
    ③Elizabeth B. Bazan and Jennifer K. Elsea Legislative Attorneys American Law Division, PresidentialAuthority to Conduct Warrantless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to Gather Foreign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January5,2006, http://www.fas.org/sgp/crs/intel/m010506.pdf, Retrieved2012-12-14.
    ④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et al., v.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Central et al.,493F.3d644(6th Cir.2007).
    ⑤"Prepared Opening Remarks of Attorney General Alberto R. Gonzales at the Justice Department OversightHearing of the Senate Judiciary Committee".Department of Justice. January18,2007.http://www.usdoj.gov/archive/ag/testimony/2007/ag_speech_070118.html, Retrieved2012-12-14.
    ①“Regulation of Investigatory Powers Act2000”,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0/23/contents,Retrieved2012-12-14.
    ②“Telecommunication(Interception) Act1979.”Act No.114of1979as amended.
    ③“Omnibus Crime Control and Safe Street Act of1968”, PUBLIC LAW90-351;82STAT.197.
    ④彭勃:《关于监听及其证据运用的法律思考》,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6期。
    ①陈晓辉:《刑事特情适用的若干争议焦点研究》,载《求实》2010年第2期。
    ②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③韩大元,于文豪:《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④金默生:《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载张友渔等著:《宪法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①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①黄少健著:《选定司法管辖区对截取通讯的规管》,香港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及图书馆服务部2005年版,第21-22页。
    ①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et al., v.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Central et al.,493F.3d644(6th Cir.2007)
    ②"Court Rejects ACLU Challenge to Wiretaps".Breitbart.com(AP).2008-02-19.
    ①Michael C. Miller:"A Modified Standard for Challenges to Secret Government Surveillance",Rutgers Law Review [Vol.60:4], P1040.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66页。
    ③[美]阿丽塔.L.艾伦托克音顿著:《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①朱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54页。
    ②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页。
    ③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et al., v.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Central et al.,06-CV-10204(E.D. Mich.)
    ①宋英辉:《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②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③赵晓秋:《文强妻子辩护律师自述:辩护委托如履薄冰》,载《法律与生活》2010年第6期。
    ①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5页。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64页。
    ③Jonathan L. Hafetz:"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Reflections On the Home, the Family, and Privacy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William&Mary Journal of Women andthe Law, vol:8, P179.
    ④范硕著:《叶剑英的非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⑤宋英辉:《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①Olmstead v. United States,277U.S.438.
    ②Berger v. New York,388U.S.41(1967).
    ①“Regulation of Investigation Powers Act2000”,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0/23/contents,Retrieved2012-12-10..
    ②“Telecommunication(Interception) Act1979.”Act No.114of1979as amended.
    ③http://intelligence.house.gov/AboutTheCommittee.aspx,http://intelligence.senate.gov/juris.htm,Retrieved2012-12-14。
    ①“Omnibus Crime Control and Safe Street Act of1968”, PUBLIC LAW90-351;82STAT.197.
    ②“Telecommunication(Interception) Act1979.”Act No.114of1979as amended.
    ③“Regulation of Investigatory Powers Act2000”,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0/23/contents,Retrieved2012-12-14.
    ①王琳:《论刑事诉讼中的监听》,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9期。
    ②程雷:《论检察机关的技术侦查权》,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5期。
    ①黄少健著:《选定司法管辖区对截取通讯的规管》,香港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及图书馆服务部2005年版,第21-22页。
    ②“Regulation of Investigatory Powers Act2000”, Part IV Scrutiny etc. of investigatory powers and of thefunctions of the intelligence services, Sec63-65, Published by the Stationery Office,2007.
    ③“Telecommunication (Interception) Act1979.”Act No.114of1979as amended, Part1-2-interpretation, Sec6D.Judges,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Legislative Drafting and Publishing, Attorney-General’sDepartment, Canberra,2005.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
    ②“Regulation of Investigatory Powers Act2000”, Part I Communications,6, Application for issue of aninterception warrant, Published by the Stationery Office,2007.
    ③“Omnibus Crime Control and Safe Streets Act of1968”, Sec2516, Authorization for interception of wire or oralcommunications, Public Law90-351;82STAT.197.
    ①“Regulation of Investigatory Powers Act2000”, Part I. Sec.7. Issue of warrants, Published by the StationeryOffice,2007.
    ②“Omnibus Crime Control and Safe Streets Act of1968”, Sec.2516(1), Authorization for interception of wire ororal communications,(a)-(r), Public Law90-351;82STAT.197.
    ③“Telecommunication(Interception) Act1979.”Act No.114of1979as amended, Part1-2-interpretation,Sec.5D.Serious offense,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Legislative Drafting and Publishing,Attorney-General’s Department, Canberra,2005.
    ④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⑤[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第17页。
    ①“Telecommunication(Interception) Act1979.”Act No.114of1979as amended, Part1-2-interpretation, Sec.5D.Serious offense,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Legislative Drafting and Publishing, Attorney-General’sDepartment, Canberra,2005.
    ②“Omnibus Crime Control and Safe Streets Act of1968”, Sec.2516(1). Authorization for interception of wire ororal communications,(a)-(r), Public Law90-351;82STAT.197.
    ①“Omnibus Crime Control and Safe Street Act of1968”, Sec.2518. Procedure for interception of wire or oralcommunications, Public Law90-351;82STAT.197.
    ①吴丹红:《新刑诉法“73条”“83条”是进步》,载《人民日报》2012年3月15日刊,海外版。
    ②童之伟:《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对刑诉法的共同要求——刑诉法修改宪法视角研究之五》,载“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698.html,2012年11月10日访问。
    ①金默生:《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载张友渔等著:《宪法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①童之伟:《重庆应当反思些什么》,载《财经》2012年第8期。
    ②邓智慧:《人身保护令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级博士学位论文,第166-167页。
    ①孙国华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页。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66页。
    ②沈彬:《欧洲历史上“密扎逮捕”制度的兴衰》,载《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18日刊。
    ①四一:《明代东西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防范和监视》,载《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18日刊。
    ②参见朱鸿召:《毛泽东救命恩人为何文革惨死:透露林彪大秘密》,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11/28/10954315_0.shtml,2013年1月1日访问。
    ①许崇德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编:《中国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278页。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68-169页。
    ①方政军,李植,彭勇:《劳模猝死反贪局》,载《四川监察》1998年第9期。
    ②《江苏响水公安局副局长强行将遭逼供死亡疑犯尸体火化》,载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society/1/detail_2012_02/04/12292791_0.shtml,2013年1月10日访问。
    ③参见:龙宗智:《李庄案法理研判——主要从证据学的角度》,载《法学》2010年第2期。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66页。
    ①邓智慧:《人身保护令与人权保障——以刑事诉讼为主视角》,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②姜士林等主编:《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5-1266页。
    ③S.A.Smith,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Penguin Education,2nd edition,1974,p452.
    ①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①纪国华:《不知尽头的黑洞:<纽约时报>披露关塔那摩囚徒的悲惨生活》,载《北京晨报》2002年9月14日刊。
    ②Hamdi v. Rumsfeld,542U.S.507(2004).
    ③Rasul v. Bush,542U.S.466(2004).
    ①Hamdan v. Rumsfeld,548U.S.557(2006).
    ②[台]廖福特李明峻:《反恐与人权——以美英两国的立法措施为中心》,载《台湾国际法季刊》,2006年6月刊。
    ①Boumediene v. Bush,553U.S.723(2008).
    ①薛竑:《人身保护令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②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③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①沈彬:《欧洲历史上“密扎逮捕”制度的兴衰》,载《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18日刊。
    ②理查德.波斯纳著:《并非自杀契约:国家紧急状态时期的宪法》,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③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①周伟:《保护人身自由条款比较研究——兼论宪法第37条之修改》,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②参见:易延友:《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及其完善》,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③钩沉:《苏联大清洗密件:八千多华人被捕失踪》,载《科技风》2007年第11期。
    ④杨奎松:《毛泽东如何评价斯大林对自己人的残暴屠杀》,载环球网,http://history.huanqiu.com/china/2012-10/3185267.html,2013年1与1日访问。
    ②《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苏方遒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条。
    ①韩大元编著:《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249页。
    ①易延友:《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及其完善》,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①刘磊:《从分权制衡原则审视羁押权之归属》,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3期。
    ①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①《检方公布“躲猫猫”案结论:“牢头狱霸”殴打致死》,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2/27/content_10915127.htm,2013年1月10日访问。
    ②黄秀丽:《看守所改革,26年后可重启》,载《南方周末》2009年3月26日刊。
    ③蔡方华:《要以改革力度检验“躲猫猫”事件的影响》,载《北京青年报》2009年3月13日刊。
    ①黄秀丽:《看守所改革,26年后可重启》,载《南方周末》2009年3月26日刊。
    ①吴丹红:《新刑诉法“73条”“83条”是进步》,载《人民日报》2012年3月15日刊,海外版。
    ①吴坤:《律师法修订草案起草工作完成草案已报送国务院》,载《法制日报》2005年12与21日刊。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美国的人权纪录》,载《人民日报》2010年3月13日刊。
    ②Rasul v. Bush,542U.S.466(2004).
    ①[台]廖福特:《是共存,非冲突——欧洲理事会如何平衡打击恐怖主义与人权保障》,载《月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①苏宁:《从立法进步到执法挑战》,载《人民日报》3月24日刊。
    ②左卫民:《指定监视居住的制度性思考》,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
    ①李建明:《适用监视居住措施的合法性与公正性》,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①李钟,刘浪:《监视居住制度评析——以2011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期。
    ①左卫民:《指定监视居住的制度性思考》,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
    ①童之伟:《重庆应当反思些什么》,载《财经》2012年第8期。
    ②See: Boumediene v. Bush,553U.S.723(2008).
    ①左卫民:《指定监视居住的制度性思考》,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
    ②李钟,刘浪:《监视居住制度评析——以2011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期。
    ①王金贵:《“双规”与自首:合宪性问题研究》,载《法学》2005年第8期。
    ①童之伟:《刑诉法当以保护人身自由为第一要务》,载法律博客,http://libertyzw.fyfz.cn/art/1041859.htm,2012年5月1日访问。
    ①左卫民:《指定监视居住的制度性思考》,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
    ②潘金贵:《监视居住保留论:反思与出路》,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4期。
    ①顾永忠:《<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名实辨析》,载《法学》2011年第12期。
    ②高一飞,聂子龙:《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艰难平衡》,载《河北法学》2012年2月刊。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54页。
    ②郭道晖:《论权利推定》,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①殷啸虎,房保国:《沉默权的宪法思考》,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②佛洛依德.菲尼:《非法自白应否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英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简要历史》,郭志媛译,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③孙长永:《沉默权的是非之争与正当根据(下)》,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63页。
    ②殷啸虎,房保国:《沉默权的宪法思考》,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①佛洛依德.菲尼:《非法自白应否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英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简要历史》,郭志媛译,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②MIRANDA v. ARIZONA,384U.S.436(1966).
    ③25February1993,Series A no256-A p22
    ①张松美:《中国尚不具备确立沉默权的社会条件》,载《法学》2001年第2期。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154页。
    ①孙长永著:《沉默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版,第207页。
    ②高一飞,聂子龙:《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艰难平衡》,载《河北法学》2012年2月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5页。
    ②郭海清:《“拒不认罪”不应成为“从重处罚”的理由》,载《法学》2011年第12期。
    ③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济刑二初字第犯号判决书,http://www.lawyee.net/Case/Case_Display.asp?RID=48780,北大法意,2013年1月1日访问。
    ①孙国华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①赵娟:《美国米兰达规则的适用及其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以2010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鲍威尔案为例的评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②高一飞,聂子龙:《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艰难平衡》,载《河北法学》2012年2月刊。
    ③MIRANDA v. ARIZONA,384U.S.436(1966).
    ①刘卫政著:《司徒颖怡.疏漏的天网——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第17-20页。
    ②Griffin v. California,388U.S.263(1967).
    ③United States v. Doe,465U.S.605(1984).
    ④United States v. Hubbell,120S.Ct.2037(2000).
    ⑤Fisher v. United States,425U.S.39191976).
    ⑥Florida v. Powell,559U.S.(2010).
    ①佴澎:《律师在场权研究》,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②[台]廖福特:《是共存,非冲突——欧洲理事会如何平衡打击恐怖主义与人权保障》,载《月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①佴澎:《律师在场权研究》,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①顾永忠:《<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名实辨析》,载《法学》2011年第12期。
    ②叶肖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结合》,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5期。
    ③龙宗智:《论坦白从宽》,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①童之伟:《刑诉法当以保护人身自由为第一要务》,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63538,2011年12月10日访问。
    ①参见韩大元于文豪:《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①孙长永,高峰:《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制度探析》,载《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②韩大元,于文豪:《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①Ohnson v. U.S,333U.S.10,13-14(1948).
    ②参见刘家兴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诉讼法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221页。
    ③U.S v. United States Dist. Court,407U.S.433,453(1971)
    ①孙长永,高峰:《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制度探析》,载《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②参见刘金友,郭华:《搜查理由及其证明标准比较研究》,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③孙长永,高峰:《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制度探析》,载《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①童之伟:《宪法独立审判条款的完善及其配套改革》,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①韩大元,于文豪:《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②周永坤:《政法委的历史与演变》,载《法学》2012年第5期。
    ①陈光中:《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②谢佑平,闫自明:《宪政与司法:刑事诉讼中的权力配置与运行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①韩大元,刘松山:《论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②韩大元,于文豪:《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①童之伟:《刑诉法草案勉强通过不如暂不交付表决》,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fzyj/2012/0310/55246.html,2012年3月10日访问。
    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第页。
    ①刘松山:《彭真与宪法监督》,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②刘松山:《1981年:胎动而未形的宪法委员会设计》,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5期。
    ①刘松山:《彭真与宪法监督》,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①童之伟:《宪法适用应依循宪法本身规定的路径》,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6期。
    ①刘松山:《彭真与宪法监督》,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①王金贵:《“双规”与自首:合宪性问题研究》,载《法学》2005年第8期。
    ②[德]鲁道夫.冯.耶林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美]理查德.波斯纳著:《并非自杀的契约:国家紧急状态时期的宪法》,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卷尾语。
    1.[台]廖福特:《是共存,非冲突——欧洲理事会如何平衡打击恐怖主义与人权保障》,载《月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2.[台]廖福特、李明峻:《反恐与人权——以美英两国的立法措施为中心》,载《台湾国际法季刊》,2006年6月刊。
    3.[美]佛洛依德.菲尼:《非法自白应否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英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简要历史》,郭志媛译,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4.朱苏力:《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5.郭道晖:《论权利推定》,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6.谢佑平,闫自明:《宪政与司法:刑事诉讼中的权力配置与运行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7.焦洪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分析》,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8.童之伟:《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对立统一关系论纲》,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
    9.邓智慧:《人身保护令与人权保障——以刑事诉讼为主视角》,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10.陈光中:《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11.童之伟:《宪法适用应依循宪法本身规定的路径》,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6期。
    12.孙长永:《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强制措施》,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3.易延友:《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及其完善》,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3期。
    14.童之伟:《“议行合一”说不宜继续沿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15.叶肖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结合》,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5期。
    16.龙宗智:《论坦白从宽》,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17.韩大元,于文豪:《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宪法关系》,载《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18.陈光中:《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定位问题之探讨》,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1期。
    19.陈永生:《论侦查权的性质与特征》,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20.张松美:《中国尚不具备确立沉默权的社会条件》,载《法学》2001年第2期。
    21.孙长永,高峰:《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制度探析》,载《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2.汪建成:《论特定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建立和完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3.孙煜华:《涉案财产没收程序如何才能经受宪法拷问》,载《法学》2011年第6期。
    24.殷啸虎房保国:《沉默权的宪法学思考》,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25.欧爱民:《言论类型及其法律保护》,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26.陈光中等:《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载《清华法学》2012年第3期。
    27.杨佳瑜:《一部法律,各自解读?——新刑诉法如何施行面临考验》,载《南方周末》2012年4月6日刊。
    28.王金贵:《“双规”与自首:合宪性问题研究》,载《法学》2005年第8期。
    29.谢佑平:《论我国强制措施的完善》,载《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0.高一飞,聂子龙:《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艰难平衡》,载《河北法学》2012年2月刊。
    31.杨宇冠:《<刑事诉讼法>修改凸显人权保障——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和非法证据排除条款》,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5期。
    32.左卫民:《指定监视居住的制度性思考》,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
    33.张洋:《聚焦刑事诉讼法修改:技术侦查从幕后走向台前》,载《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2日刊。
    34.丁未:《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载《新闻学与传播学》2000年第6期。
    35.蔡定剑:《扩大直选——节选自<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载《南风窗》2003年第6期。
    36.吴家麟:《论差额选举》,载《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37.康海军:《试论我国反恐刑事特别程序立法之必要性与紧迫性》,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6期。
    38.胡润民:《两案谍战60年》,载《中外文摘》2011年第8期。
    39.陆卫东:《沃维汉特大间谍案对保密工作的警示》,载《办公室业务》2009年第9期。
    40.中国人民银行:《我国腐败分子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途径及监测方法研究》,2008年6月发布。
    41.甘超英:《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大监听”判决》,载《法制日报》2004年6月17日刊。
    42.李静睿:《刑诉法修改:侦查权扩张?》,载《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9月8日刊。
    43.王锴:《论宪法上的程序权》,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3期。
    44.张洋:《聚焦刑事诉讼法修改:技术侦查从幕后走向台前》,载《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2日刊。
    45.陈磊:《对接新刑诉法与刑事司法:技术侦查措施的法治化》,载《检察日报》2012年4月27日刊。
    46.陈卫东:《理性审视技术侦查立法》,载《法制日报》2011年9月21日刊。
    47.陈晓辉:《刑事特情适用的若干争议焦点研究》,载《求实》2010年第2期。
    48.聂洪勇:《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检讨与重构》,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1期。
    49.童之伟:《重庆应当反思些什么》,载《经济观察家报》2012年3月16日刊。
    50.王斗斗,张学锋:《命案必破不会造成刑讯逼供》,载《法制日报》2007年2月6日刊,第5版。
    51.赵晓秋:《文强妻子辩护律师自述:辩护委托如履薄冰》,载《法律与生活》2010年第6期。
    52.甘超英:《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大监听”判决》,载《法制日报》2004年6月17日刊。
    53.小夏:《美国反恐监听“有法有天”》,载《南风窗》2006年2月刊下。
    54.邓智慧:《人身保护令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级博士学位论文,第166-167页。
    55.沈彬:《欧洲历史上“密扎逮捕”制度的兴衰》,载《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18日刊。
    56.四一:《明代东西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防范和监视》,载《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18日刊。
    57.方政军,李植,彭勇:《劳模猝死反贪局》,载《四川监察》1998年第9期。
    58.参见:龙宗智:《李庄案法理研判——主要从证据学的角度》,载《法学》2010年第2期。
    59.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60.纪国华:《不知尽头的黑洞:<纽约时报>披露关塔那摩囚徒的悲惨生活》,载《北京晨报》2002年9月14日刊。
    61.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62.沈彬:《欧洲历史上“密扎逮捕”制度的兴衰》,载《南方都市报》2012年3月18日刊。
    63.周伟:《保护人身自由条款比较研究——兼论宪法第37条之修改》,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64.钩沉:《苏联大清洗密件:八千多华人被捕失踪》,载《科技风》2007年第11期。
    65.刘磊:《从分权制衡原则审视羁押权之归属》,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3期。
    66.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67.黄秀丽:《看守所改革,26年后可重启》,载《南方周末》2009年3月26日刊。
    68.蔡方华:《要以改革力度检验“躲猫猫”事件的影响》,载《北京青年报》2009年3月13日刊。
    69.吴坤:《律师法修订草案起草工作完成草案已报送国务院》,载《法制日报》2005年12与21日刊。
    7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美国的人权纪录》,载《人民日报》2010年3月13日刊。
    71.苏宁:《从立法进步到执法挑战》,载《人民日报》3月24日刊。
    72.李建明:《适用监视居住措施的合法性与公正性》,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73.陈建新:《对监视居住措施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载《人大研究》2003年第1期。
    74.马静华,冯露:《监视居住——一个实证角度的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
    75.李钟,刘浪:《监视居住制度评析——以2011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视角》,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期。
    76.童之伟:《重庆应当反思些什么》,载《财经》2012年第8期。
    77.王金贵:《“双规”与自首:合宪性问题研究》,载《法学》2005年第8期。
    78.李建明:《适用监视居住措施的合法性与公正性》,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79.潘金贵:《监视居住保留论:反思与出路》,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4期。
    80.周伟,汤晖:《从例外到寻常:英国的附条件保释》,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2期。
    81.顾永忠:《<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名实辨析》,载《法学》2011年第12期。
    82.高一飞,聂子龙:《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艰难平衡》,载《河北法学》2012年2月刊。
    83.孙长永:《沉默权的是非之争与正当根据(下)》,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84.殷啸虎,房保国:《沉默权的宪法思考》,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85.张松美:《中国尚不具备确立沉默权的社会条件》,载《法学》2001年第2期。
    86.郭海清:《“拒不认罪”不应成为“从重处罚”的理由》,载《法学》2011年第12期。
    87.赵娟:《美国米兰达规则的适用及其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以2010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鲍威尔案为例的评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88.佴澎:《律师在场权研究》,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89.[台]廖福特:《是共存,非冲突——欧洲理事会如何平衡打击恐怖主义与人权保障》,载《月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90.佴澎:《律师在场权研究》,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91.顾永忠:《<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名实辨析》,载《法学》2011年第12期。
    92.刘金友,郭华:《搜查理由及其证明标准比较研究》,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93.童之伟:《宪法独立审判条款的完善及其配套改革》,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94.周永坤:《政法委的历史与演变》,载《法学》2012年第5期。
    95.韩大元,刘松山:《论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96.刘松山:《彭真与宪法监督》,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97.刘松山:《1981年:胎动而未形的宪法委员会设计》,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5期。
    98.王金贵:《“双规”与自首:合宪性问题研究》,载《法学》2005年第8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4.《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5.[美]理查德.波斯纳著:《并非自杀的契约:国家紧急状态时期的宪法》,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德]克劳思·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加]布赖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等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0.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苏方遒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台]陈新民著:《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刘家兴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宋英辉,陆敏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
    16.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读》2012年版。
    17.陈光中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18.杨春洗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孙膺杰,吴振兴主编:《刑事法学大辞典》,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
    2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22.孙国华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23.肖蔚云,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学、行政法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蔡定剑著:《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政治组主编:《宪法精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6.李步云:《法理探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金默生:《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载张友渔等著:《宪法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8.黄少健著:《选定司法管辖区对截取通讯的规管》,香港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及图书馆服务部2005年版。
    29.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0.韩大元编著:《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1.孙长永主编:《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中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2.张友渔等著:《宪法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3.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4.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范硕著:《叶剑英的非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许崇德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37.姜士林等主编:《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
    38.薛竑著:《人身保护令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9.孙长永著:《沉默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版。
    40.刘卫政著:《司徒颖怡.疏漏的天网——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41.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3.张千帆著:《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5.蔡定剑著:《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6.[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7.爱德华.S.考文著:《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48.[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9.[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最高法院史》2011年版。
    50.[美]罗伯特·麦克洛斯基著:《美国最高法院》(第三版),任东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参见张千帆著:《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美]罗伯特·麦克洛斯基著:《美国最高法院》(第3版),任东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3.殷啸虎主编:《宪法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英]戴雪著:《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55.[英] W. Ivor詹宁斯著:《法与宪法》,龚祥瑞、侯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56.[英]威廉布莱克斯通:《英国法释义》,游云庭、缪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美]马丁·夏皮罗著:《法院:比较法上和政治学上的分析》,张生,李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何勤华主编:《英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9.[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0.[英] M.J.C维尔著:《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61.[法]西耶斯著:《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2.[英] M.J.C维尔著:《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63.[法]贡斯当著:《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4.[法]莱昂.狄骥著:《宪法学教程》,王文利等译,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65.[美]路易斯.亨金等主编:《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66.吴天昊著:《法国违宪审查的历史背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7.参加[美]路易斯.亨金等主编:《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68.何勤华主编:《法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9.皮埃尔.米盖达著:《法国史》,蔡鸿滨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0.郭华榕著:《法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1.[日]佐藤功著:《比较政治制度》,刘庆林、张光博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72.韩大元主编:《外国宪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3.《“大法官会议”解释汇编》,三民书局2006年版。
    74.彭真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载肖蔚云主编:《宪法学参考资料》(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陈新民著:《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7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77.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
    78.[英]戴维·M·沃克著:《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79.[日]三浦隆著:《实践宪法学》,李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挪]朗内·斯莱格斯塔德、[美]埃尔斯特:《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谢鹏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81.[美]爱德华·S.考文著:《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82.[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83.何华辉著:《比较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4.李步云著:《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5.肖蔚云等著:《宪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胡锦光,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发展研究报告》(1982-2992),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7.陈斯喜主编:《中国人身权的法律保护及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8.龚祥瑞著:《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王兆国作关于刑诉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lh/2012-03/08/c_122806677.htm,2012年3月8日访问。
    2.陈有西:《秘密逮捕入法将中国国际形象抹黑》,载“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ingshisusongfa/content-1/detail_2011_09/26/9484159_0.shtml,2011年9月26日访问。
    3.童之伟:《刑诉法当以保护人身自由为第一要务》,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63538,2011年12月10日访问。
    4.《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条文及草案说明》,载“中国人大网”,
    5.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2011-08/30/content_1668503.htm,2012年5月30日访问。
    6.陈有西:《秘密侦查法定化将严重扭曲政治清明》,载“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opinion.news.cntv.cn/20110927/114948.shtml,2012年11月1日访问。
    7.童之伟:《保障人身自由应重点制约侦查权》,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fzyj/2011/1101/47971.html,2011年11月1日访问。
    8.贺信:《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已基本定稿》,载“财新网”,http://economy.caixin.com/2012-03-11/100366687.html,2012年3月12日访问。
    9.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刑诉法修正案第73条引发的网络争议》,载“艾利艾咨询“,http://www.iricn.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18:73&catid=28:2011-03-30-05-29-10&Itemid=32,2012年10月1日访问。
    10.童之伟:《保障人身自由应重点制约侦查权》,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fzyj/2011/1101/47971.html,2011年11月1日访问。
    11.《申纪兰代表:我们是民主选举我不跟选民交流》,载“财经网”,http://politics.caijing.com.cn/2012-03-09/111732312.html,2012年4月1日访问。
    12.《最高检副检察长邱学强就惩治腐败犯罪等答记者问》,载“新华网”,http://www.gov.cn/jrzg/2013-03/04/content_2345118.htm,2013年3月4日访问。
    13.童之伟:《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对刑诉法的共同要求——刑诉法修改宪法视角研究之五》,载“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698.html,2012年11月10日访问。
    14.童之伟:《我们尚缺乏修改好刑诉法的认识基础》,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xzmj/article_2011092645992.html,2011年9月26日访问。
    15.童之伟:《刑诉法当以保护人身自由为第一要务》,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63538,2011年12月10日访问。
    16.陈有西:《秘密侦查法定化将严重扭曲政治清明》,载“中国网络电视台”,http://opinion.news.cntv.cn/20110927/114948.shtml,2012年11月1日访问。
    17.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书:《私隐权:规管截取通讯的活动》,http://www.hkreform.gov.hk,2011年10月1日访问。
    18.参见朱鸿召:《毛泽东救命恩人为何文革惨死:透露林彪大秘密》,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11/28/10954315_0.shtml,2013年1月1日访问。
    19.童之伟:《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对刑诉法的共同要求——刑诉法修改宪法视角研究之五》,载“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698.html,2012年11月10日访问。
    20.童之伟:《刑诉法当以保护人身自由为第一要务》,载法律博客,http://libertyzw.fyfz.cn/art/1041859.htm,2012年5月1日访问。
    21.童之伟:《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对刑诉法的共同要求——刑诉法修改宪法视角研究之五》,载“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698.html,2012年11月10日访问。
    22.宋英辉:《日本关于犯罪侦查中监听的法律》,载“中国诉讼法律网”,http://www.procedurallaw.cn/wgf/200807/t20080724_40873.html,2012年12月1日访问。
    2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http://www.gov.cn/jrzg/2011-10/27/content_1979498.htm,2012年12月18日访问。
    24.《江苏响水公安局副局长强行将遭逼供死亡疑犯尸体火化》,载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society/1/detail_2012_02/04/12292791_0.shtml,2013年1月10日访问。
    25.杨奎松:《毛泽东如何评价斯大林对自己人的残暴屠杀》,载环球网,http://history.huanqiu.com/china/2012-10/3185267.html,2013年1与1日访问。
    26.《检方公布“躲猫猫”案结论:“牢头狱霸”殴打致死》,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2/27/content_10915127.htm,2013年1月10日访问。
    27.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济刑二初字第犯号判决书,http://www.lawyee.net/Case/Case_Display.asp?RID=48780,北大法意,2013年1月1日访问。
    28.童之伟:《刑诉法草案勉强通过不如暂不交付表决》,载“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fzyj/2012/0310/55246.html,2012年3月10日访问。
    1. Hamdi v. Rumsfeld,542U.S.507(2004);Rasul v. Bush,542U.S.466(2004).
    2. Boumediene v. Bush,553U.S.723(2008).
    3. Bryan A. Garner:“Black’s Law Dictionary”, Eighth Edition,8th ed.2004, p7.
    4. MIRANDA v. ARIZONA,384U.S.436(1966).
    5. Jonathan L. Hafetz:"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Reflections On the Home, theFamily, and Privacy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William&Mary Journal of Women and the Law.
    6. S.A.Smith,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Penguin Education,2ndedition,1974,p452.
    7.“Regulation of Investigatory Powers Act2000”,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0/23/contents, Retrieved2012-12-14.
    8. James Risen Eric Lichtblau, Bush Let U.S. Spy on Callers Without Courts,N.Y.TIMES, Dec.16,2005,at A16.
    9. DOJ/Attorney General Gonzales' responses to the House Judiciary Committee'soversight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NSA Terrorist Surveillance Program, March24,2006, http://www.justice.gov/archive/ag/testimony.html, Retrieved2012-12-14.
    10. Elizabeth B. Bazan and Jennifer K. Elsea Legislative Attorneys American LawDivision, Presidential Authority to Conduct Warrantless ElectronicSurveillance to Gather Foreign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January5,2006,http://www.fas.org/sgp/crs/intel/m010506.pdf, Retrieved2012-12-14.
    11.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et al., v.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Central et al.,493F.3d644(6th Cir.2007).
    12. Beth Nolan et al., On NSA Spying: A Letter to Congress, The New York Reviewof Books, Vol.53,No.2,Feb.9,2006, available at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archives/2006/feb/09/on-nsa-spying-a-letter-to-congress/?pagination=false, Retrieved2012-12-14.
    13."Prepared Opening Remarks of Attorney General Alberto R. Gonzales at theJustice Department Oversight Hearing of the Senate JudiciaryCommittee".Department of Justice. January18,2007.http://www.usdoj.gov/archive/ag/testimony/2007/ag_speech_070118.html,Retrieved2012-12-14.
    14.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et al., v.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Central etal.,06-CV-10204(E.D. Mich.)
    15.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et al., v.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Central et al.,493F.3d644(6th Cir.2007)
    16."Court Rejects ACLU Challenge to Wiretaps".Breitbart.com(AP).2008-02-19.
    17. Michael C. Miller:"A Modified Standard for Challenges to Secret GovernmentSurveillance", Rutgers Law Review [Vol.60:4], P1040.
    18.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et al., v.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Central etal.,06-CV-10204(E.D. Mich.)
    19. Jonathan L. Hafetz:"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Reflections On the Home, theFamily, and Privacy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William&Mary Journal of Women and the Law.
    20. Philips A. Thomas: Emergency and Anti-terrorist Powers, Fodham InternationalLaw Journal,[Vol.26:1193-1194].
    21. Olmstead v. United States,277U.S.438.
    22. Berger v. New York,388U.S.41(1967).
    23. Malone v. UK,(1984)7EHRR14.
    24.“Interception of Communication Act1985”., LONDON: PUBLISHED BY HER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25.“Regulation of Investigation Powers Act2000”,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0/23/contents,Retrieved2012-12-10..
    26.“Telecommunication(Interception) Act1979.”Act No.114of1979as amended.
    27. Josh Taylor,“Australian Government launches data retention inquiry”,http://www.zdnet.com/australian-government-launches-data-retention-inquiry-7000000522, Retrieved2012-12-10...
    28. Katz v. United States,389U.S.347(1967).
    29.“Omnibus Crime Control and Safe Street Act of1968”, PUBLIC LAW90-351;82STAT.197.
    30.“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Privacy Act of1986”,18U.S.C.§2510-22.
    31.“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 of1978”,50U.S.C.§§1801-11,1821-29,1841-46,1861-62.
    32.“Uniting and Strengthening America by Providing Appropriate Tools Required toIntercept and Obstruct Terrorism Act of2001”, PUBLIC LAW107–56—OCT.26,2001.
    33.50U.S.C.§1801(b)(1)(C).
    34. 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ct of1978Amendments Act of2008,PUBLIC LAW110–261—JULY10,2008.
    35. Anne Broache (2007-09-12)."President Bush rallies for immortal spy lawchanges, telco protection". CNET News.com.http://www.news.com/8301-10784_3-9781991-7.html. Retrieved2007-09-20.。
    36. Pamela Hes,"Congress Takes Up TerroristSurveillance".http://web.archive.org/web/20071116203436/http://ap.google.com/article/ALeqM5hJKgeE0Z-SivATjok-utYBdh9wDwD8SUD33G0. Retrieved2007-11-15.
    37. Mike Wagner, Warrantless Wiretapping, Retroactive Immunity, and the FifthAmendment, The George Washington Law Review [Vol.78], p204.
    38. S.A.Smith,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Penguin Education,2ndedition,1974,p452.
    39. Hamdi v. Rumsfeld,542U.S.507(2004).
    40. Rasul v. Bush,542U.S.466(2004).
    41. Hamdan v. Rumsfeld,548U.S.557(2006).
    42. Boumediene v. Bush,553U.S.723(2008).
    43. Rasul v. Bush,542U.S.466(2004).
    44. Boumediene v. Bush,553U.S.723(2008).
    45. MIRANDA v. ARIZONA,384U.S.436(1966).
    46.25February1993,Series A no256-A p22
    47. MIRANDA v. ARIZONA,384U.S.436(1966).
    48. Griffin v. California,388U.S.263(1967).
    49. United States v. Doe,465U.S.605(1984).
    50. United States v. Hubbell,120S.Ct.2037(2000).
    51. Fisher v. United States,425U.S.39191976).
    52. Florida v. Powell,559U.S.(2010).
    53. Ohnson v. U.S,333U.S.10,13-14(1948).
    54. U.S v. United States Dist. Court,407U.S.433,453(19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