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学生心理痛苦的哲学治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意识形态性功能和非意识形态性功能。非意识形态性功能,是指它的非阶级性的一面,如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①。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阈,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痛苦、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已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倍加关注的问题。
     论文②研究内容分为上下两篇,共十四章。上篇为心理痛苦的哲学治疗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研究现状的述评,研究的方法,创新之处及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第三章,心理痛苦的基本涵义及其来源。“心理痛苦”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基于人的体验,认为心理痛苦是一种悲伤的情绪体验;基于作用的效果,认为心理痛苦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包括善和恶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反映了使人受其摆布的恶和毁灭力,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拯救人的善和活力;基于认识论的理解,认为心理痛苦促进人的认识更加深邃,但认识的方向不确定,最后导致的结果也不同;基于表现的形式,认为心理痛苦是人在外界事件影响下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每个人感知的程度有差异。同时,研究发现,心理痛苦主要来源于:抽象的思虑、怨恨、爱的冲突、信念体系的冲突、不好的性格、失去无法代替的东西、缺乏改变的力量、对权力的嗜好、良心的谴责、学习的异化、孤独、绝望,等等。
     第四章至第七章,哲学治疗的理论研究。哲学治疗并不是要消灭心理痛苦,也不是要完全接受心理痛苦,而是提供一种认识、理解、分析和应对痛苦的思维、理念、途径和方法,即提供一种哲学智慧,最终使大学生战胜痛苦,成为不被痛苦压垮的人。研究内容和观点涉及到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哲学治疗的核心是进行思想观念的治疗,也即认识论的治疗,思想贯穿于人的一生,时刻影响着人,思想观念治疗的本质是使大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赋予生活以积极的目的和意义,这需要对导致问题的信念、价值观以及思维假定进行考察和替换;第二,哲学治疗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加法治疗、减法治疗和辩证治疗三种思维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哲学治疗的核心策略是反思,大学生的当代生活困境迫切需要辩证的智慧,它从根本上说,就是反思的智慧,是基于生命活动和基于生活体验的反思;第四,哲学治疗的核心路径是话语治疗,通过求助于语言这个资源,获得一种治疗困惑的路径方法,即对话和思想交流本身才是真正的哲学治疗,它是一种劝说,需要某种劝说的技巧和方法,具有特定的话语模式,而使用不同的语言体系,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而就会有不同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视角;第五,哲学治疗的效果评判依据主要是个体内在的感知,从享受痛苦的幸福、生活方式的改变、认识视角的改变、责任感、生命的意义和创造性的勇气等方面进行评判。
     论文下篇为大学生痛苦事件的哲学治疗实践研究,包括七章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第八章,大学生受苦教育的误区及其调适的意义。首先剖析了当前受苦教育的误区;其次,研究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自找苦吃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吃苦,而是因为他们把吃苦作为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一种手段,或者是出于无私的目的为他人的快乐而吃苦。痛苦本身虽然与生活相伴,但人只有在发现苦中有乐,或苦尽甘来时,才对自己、对生活、对前途有信心。但是,不是痛苦使人生具有意义,而是生命使人生、甚至有可能使痛苦具有意义。人生不是因为有了痛苦便没有了意义,确切地说,因为存在痛苦,人生应该更具有意义。
     第九章至第十四章,大学生痛苦事件研究。哲学家冯友兰曾提出学哲学有以下功能:可以养成清楚的思想;可以养成怀疑的精神;可以养成容忍的态度;可以养成广大的眼界。一些研究人生哲学的著名哲学家对于心理痛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随着文明的发展人所承受的痛苦和不幸在广度和深度上也在不断增长?痛苦固然不受人欢迎,但从痛苦中人们又能学到些什么呢?论文借鉴某些哲理来分析大学生所遭遇的痛苦事件。研究选取了大学生常遭遇的无聊、孤独、失恋、嫉妒、快乐异化、幸福异化等六类典型案例,剖析其痛苦的表现、成因,以及应对的策略,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
A broa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es som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such as ideological education,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o on. It has the ideological and non-ideological functions. The latter refers to a non-class nature, such a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etc.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ecomes the development content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ighteen Party Congress report proposed that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pay attention to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foster the social mentality that is self-confidence, rational calm and positive".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pain, shaping the health psychological and optimize the personalities has become the closed problem of the education circle and whole society.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includes fourteen chapters. The part one is the theory research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pain and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elected topic, the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methods, innovation and deficiency of existing.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basic meaning and sour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Mental pain" is a complicated concept about connotation. From the human experience, it is a kind of sad emo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effect, it is a kind of power that includes two aspects of good and evil. On the one hand, it reflects people affected by the evil and destructive force. On the other hand, it reflects the good and vitality to save the human. From the epistemological understanding, it promotes people to understand more deep, but the uncertain direction can lead to the different result. From the expression, it is considered the inner spiritual activ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events and the perception degree of each person is differen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found that psychological pain comes from:abstract thinking, hatred, love and belief systems conflict, bad character, losing irreplaceable things, lack of needed power, the power of habit, conscience condemn, the alienation of learning, loneliness, despair, etc.
     The fourth to the seventh chapter is about the theory research of the philosophical treatment. Philosophical treatment is neither to eliminate the mental pain nor to completely accept it, but to provide a kind of ideas, thinking ways and methods that to understand and analysis the painful events, which provide the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eventually make students to overcome suffering and to not be pain down. It involves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first, its core is the treatment of ideological concept, namely the epistemological treatment. Thinking is throughout the person's life and always affects the people. The nature of ideological concept treatment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judgment and to make life purposed and meaning. Second, its thinking methods mainly include three thinking ways:addition, subtraction and dialectical treatment. It needs specific issues to analysis specifically i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Third, its core strategy is to reflect. The students' existence dilemma urgently needs dialectical wisdom. Basically,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wisdom that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life activity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Fourth, its core path is the speech therapy that with the help of language resources to obtain the method for curing confusion. Namely the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itself is the real philosophy treatment. It is a kind of persuasion that need some skills and methods and with a particular discourse mode. And using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 may lead to different thinking ways and the view of observ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world. Fifth, its effect evalu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individual inner perception that judge it from these aspects, such as enjoying happiness from pain, lifestyle changes, cognition perspective change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creative courage, etc.
     The part two is about the practice study of philosophy treatment for pain ev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ncludes seven chapters and the content is as follows:
     The eighth chapter is about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adjustment significance of students suffering education.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suffering education; secondly,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ome college students ask for hard in real life is not because they like to endure hardship, but they put it as a means to achieve happy life or for the purpose of selfless for the happiness of others. Although the pain accompany with life, people only have confidence in the life and the future when finding joy and reward form bitter. However, not the pain makes life meaningful, but life makes life even makes sense of pain. Life is not has no meaning because of the pain. Precisely, life should be more meaningful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pain.
     The ninth to the fourteenth chapter is about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painful event. Philosopher Feng Youlan once proposed the philosophy ha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forming clear mind; forming the doubt spirit; forming the tolerance attitude and forming a broad horizon. Some of famous philosophers studying the life philosophy have carried on the profound reflection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or examp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why the pain and misfortune is growing on the breadth and depth? Pain is not popular, but what can we learn from it? The thesis referring to some philosophy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pain that students encountered and provide some explanation. Six typical cases including boring, lonely, love, jealousy, alienation of happy and joy are chosen and to analyze the painful performance, causes strategies and the typical cases.
引文
① 骆郁廷 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
    ② 本论文研究得到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ZYGX003)资助。
    ① 孙正聿著.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8.
    ① 何仁福.从尼采的“治疗哲学”到罗蒂的“教化哲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134-139.
    ② 周枫.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治疗”概念[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2):74-77.
    ③ 亓奎言.认识论和心灵的宁静[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3):24-26.
    ④ 章雪富.斯多亚主义的治疗性哲学和自我的观念[J].现代哲学,2009(2):85-91.
    ⑤ 丁智琼.哲学是一个诊所——谈塞涅卡对发怒的哲学治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5(3):33-35.
    ⑥ 毛华萍.伊壁鸠鲁的“哲学治疗”解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7(2):16-18.
    ⑦ [古罗马]塞涅卡著.哲学的治疗:塞涅卡伦理文选之二[M].吴欲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⑧ 曹欢荣著.伊壁鸠鲁派灵魂治疗的“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⑨ 欧阳谦.当代西方应用哲学的新发展——关于“哲学咨询”的思想治疗之道[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329-338.
    ① 樊召锋俞国良刘聪慧.心理痛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631-638.
    ② 冯周卓黄渊基.孔子的人生哲学咨询方法初探[J].船山学刊,2009,74(4):104-107.
    ③ 傅佩荣.孟子说:用快乐哲学治疗心病[J].老国土之友,2009,(2):52-53.
    ④ 葛荣晋.中国古代的人生快乐哲学智慧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刊,2011(6):69-73.
    ⑤ 陈晓凤.用哲学智慧舒展师生心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2):31-33.
    ⑥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当今世界的病态与治疗化解之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33-40.
    ⑦ 刘胜江.哲学引导——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治疗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25-126.
    ⑧ 陈英敏高峰强.以有机哲学的视角看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J].心理学探新,2009(2):15-18.
    ⑨ 刘明矾姚树桥贺达仁.精神疾病时代心理治疗的哲学反思[J].医学与哲学,2005(4):11-12.
    ⑩ 林安梧.道教哲学与身心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J].运城学院学报,2006(4):1-10.
    ① 付晓云.心理痛苦感探析.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开封:2007:432.
    ② 武宏璞高申平.心理痛苦的最终解脱——陶渊明后期田园诗探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2-56.
    ③ 史继荣.诉说——减轻心理痛苦的一剂良药[J].教育艺术,2010(5):7.
    ④ 晓寒.顺境中的心理痛苦[J].祝您健康,2003(6):19.
    ⑤ 李健马光涛.大学时代——大学生心理痛苦的转型期[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 99-100.
    ⑥ 刘晓琳.大学生爱情冲突与痛苦的心理学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① 宋锦添著.人生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82-183.
    ② 樊召锋俞国良刘聪慧.心理痛苦研究述评:聚焦5·12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心理痛苦[J].心理科学进展,2009(3):631-638.
    ③ 刘爱萍李琦.更糟糕的“心理痛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3-30(9)
    ④ 张志平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7.
    ① 张岱年著.人生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3.
    ② [德]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24.
    ③ 本案例来自某大学三年级学生自己撰写的故事,所在学校为理工科为主的大学.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
    ② [德]尼采著.偶像的黄昏[M].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2.
    ③ 本案例来自某大学一年学生的故事,入学第二个学期的感受.
    ①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著.论人的使命: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M].张百春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4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② 这则案例是一名大三学生通过观察,通过归纳和反思整理出的自己的感受.
    ① 这则案例是一名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所撰写的故事.
    ①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论文明[M].何桂全 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76.
    ① [德]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09.
    ② [德]尼采著.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上卷)[M].魏育青,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4.
    ③ 这则案例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撰写的回忆与总结.
    ①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著.论人的使命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M].张百春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0.
    ② 孙帅.论别尔嘉耶夫的时间学说[J].学习与探索,2008(5):45-48.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① 周来顺 石文学.诱惑与奴役——别尔嘉耶夫论客体化世界观的表现形态[J].甘肃理论学刊,2007(4):34-38.
    ②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著.论人的使命 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M].张百春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9.
    ③ 这则案例是一名大二学生撰写的生活感受.
    ④ [英]伯特兰·罗素 著.权威与个人[M].肖巍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1.
    ①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论人的使命——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M].张百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8.
    ② 这则案例是一名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后,通过观察周围其他同学的生活以及对比自己的生活,撰写的感受.
    ① 王晓升郭世平著.后期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74.
    ② 这是一名大一学生经过军后的感想.
    ③ [德]叔本华著.人生的智慧[M].张尚德,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
    ① 这则案例是一名大一学生因依赖心理而不适应大学生活所撰写的故事.
    ② 冯友兰著.一种人生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
    ③ 这则案例是一名家庭离异的二年级学生所撰写的.
    ① [德]阿·叔本华著.叔本华思想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1.
    ② [美]吉纳·E.霍尔雪莱·M.霍德 著.吴晓玲译.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7.
    ① [德]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19.
    ② [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健全的社会[M].蒋重跃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106.
    ③ 这则案例是刚刚结束一年级生活的大二学生所撰写的感受.
    ④ [英]米尔顿等著.精神分析导论[M].施琪嘉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3.
    ① [德]尼采著.朝霞[M].田立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5.
    ② 涂纪亮著.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52.
    ③ [荷]斯宾诺莎著.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8.
    ④ 这是一名学生干部所撰写的案例.
    ① [德]尼采著.人性的,太人性的(下卷)[M].李晶浩高天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42.
    ② 李海平.别尔嘉耶夫论善恶不可定义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6.
    ③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论人的使命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M].张百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1.
    ①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论人的使命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M].张百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6.
    ② [奥]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6.
    ③ 这是一名学习工科的学生所撰写的案例.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51.
    ② 这是一名一年级学生所撰写的案例.
    ① 骆光林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112-115.
    ②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生命之书——365天克里希那穆提禅修[M].陶稀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65.
    ③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于自强吴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2.
    ① [丹]日兰·克尔凯郭尔著.恐惧与颤栗[M].一谌 肖聿 王才勇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
    ② 翁绍军著.人的存在——“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戈尔述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173.
    ③ [法]萨特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7.
    ① 冯友兰著.一种人生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2.
    ② 包利民著.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11.
    ③ [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
    ① 石敏敏章雪富著.斯多亚主义(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
    ② 曹欢荣著.伊壁鸠鲁派灵魂治疗的“药”:《奥伊诺安达的第欧根尼铭文》译注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
    ③ 曹欢荣著.伊壁鸠鲁派灵魂治疗的“药”:《奥伊诺安达的第欧根尼铭文》译注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9.
    ④ 曹欢荣著.伊壁鸠鲁派灵魂治疗的“药”:《奥伊诺安达的第欧根尼铭文》译注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3-84.
    ①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文化和价值[M].黄正东唐少杰译.武汉:华中科技咨询公司,1984:67.
    ②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文化和价值[M].黄正东唐少杰译.武汉:华中科技咨询公司,1984:25.
    ① 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9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78.
    ② [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1.
    ③ [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
    ④ [美]罗·马里诺夫著.哲学是一剂良药——用思想大师的智慧开解日常生活的难题[M].黄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6.
    ⑤ [美]罗·马里诺夫著.哲学是一剂良药——用思想大师的智慧开解日常生活的难题[M].黄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5-36.
    ①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80.
    ② [美]罗·马里诺夫著.哲学是一剂良药——用思想大师的智慧开解日常生活的难题[M].黄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
    ③ [法]贝尔特朗·维尔热里著.论痛苦——追求失去的意义[M].李元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223.
    ① [德]E·弗洛姆著.生命之爱[M].罗原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45.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③ 王幼殊主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431.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7.
    ①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论文明[M].何桂全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74.
    ① 包利民.西方哲学中的治疗型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1997(2):42-52.
    ② 葛荣晋.中国古代的人生快乐哲学智慧及其当代启迪[J].理论学刊,2011(6):69-73.
    ③ 包利民.西方哲学中的治疗型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1997(2):42-52.
    ④ 葛荣晋.中国古代的人生快乐哲学智慧及其当代启迪[J].理论学刊,2011(6):69-73.
    ① 包利民.西方哲学中的治疗型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1997(2):42-52.
    ② 葛荣晋.中国古代的人生快乐哲学智慧及其当代启迪[J].理论学刊,2011(6):69-73.
    ③ 高亨著.老子注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4.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1.
    ① 王幼殊主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431.
    ② 傅梅蓉.心理健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J].教育评论,2007(6):68-70.
    ③ 郑日昌.阴阳辩证疗法——一种东方的积极心理辅导[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1(2):30-37.
    ④ 龚群著.人生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17.
    ① 孙正聿著.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0.
    ①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65.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③ 刘小枫 选编.舍勒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52.
    ④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4.
    ① [奥]弗兰克著.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19.
    ② 赵又春张建军译.幸福而短暂的人生——塞涅卡道德书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48.
    ③ 宋锦添著.人生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89.
    ① [德]尼采著.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2.
    ② 这是一名二年级学生坐撰写的案例.
    ③ [印]克里希那穆提 著.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张春城 唐超权 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86.
    ④ [荷兰]斯宾诺莎 著.知性改进论[M].贺麟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20.
    ① [荷兰]斯宾诺莎著.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22.
    ② [荷兰]斯宾诺莎著.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24.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
    ① [德]尼采著.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下卷)[M].李晶浩,高天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71.
    ① [俄]别尔嘉耶夫著.精神与实在[M].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14.
    ② [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健全的社会[M].蒋重跃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34.
    ① [德]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郑惠卿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5.
    ② [德]尼采著.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上卷)[M].魏育青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8.
    ③ 这是一名二年级女生所撰写的案例.
    ① [德]尼采著.李晶浩高天忻译.人性的,太人性的(下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94.
    ② 塞涅卡著.强者的温柔:塞涅卡伦理文选[M].包利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06
    ①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于自强吴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
    ②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于自强吴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7.
    ①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著.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于自强 吴毅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9.
    ② [俄]别尔嘉耶夫 著.论人的使命 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M].张百春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5.
    ③ [俄]别尔嘉耶夫 著.精神与实在[M].张百春 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22.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① 武永江.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阈的思想治疗观[J].医学与社会,2010(5):1-3.
    ② [德]罗姆巴赫著.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结构存在论的问题和解答[M].王俊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207.
    ③ [美]罗杰斯等著.当事人中心疗法:实践、运用和理论[M].李孟潮李迎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6.
    ④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文化和价值[M].黄正东唐少杰译.武汉:华中科技咨询公司,1984:67.
    ① [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
    ② [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1.
    ③ [法]本维尼斯特著.普通语言学问题(选译本)[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98.
    ④ [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9.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⑥ [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2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8.
    ② 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全集(第9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69.
    ① 王晓升郭世平著.后期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73.
    ② 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0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26.
    ③ 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全集(第9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84.
    ① 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2.
    ① 赵又春张建军译.幸福而短暂的人生——塞涅卡道德书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76.
    ② [德]马丁·布伯著.人与人[M].张健,韦海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54.
    ① [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著.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0.
    ② [德]威廉·冯·洪堡特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6.
    ④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2.
    ⑤ [美]埃里希·弗罗姆著.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24.
    ① 严平编选.伽达默尔集[M].邓安庆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183.
    ② [日]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2.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④ [法]塔尔德著.[美]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1.
    ⑤ [美]甘布尔等著.有效传播[M].熊婷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7.
    ① [英]费尔克拉夫著.话语与社会变迁[Ml.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6.
    ② 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2.
    ③ [法]巴依著.语言与生命[M].裴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
    ④ [美]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17.
    ①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7.
    ②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① [美]甘布尔等著.有效传播[M].熊婷婷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8.
    ① [美]艾德勒著.大观念:如何思考西方思想的基本主题[M].安佳,李业慧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270.
    ② [英]安德鲁·埃德加著.哈贝马斯:关键概念[M].杨礼银,朱松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73.
    ③ 彭运石著.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心理学述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39.
    ① 汪建钊编选.别尔嘉耶夫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86.
    ② [美]Raymond M. Nakamura著.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M].王建平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
    ③ 爱尔五德·卡普曼著.生活是一种态度[M].吴璟译.昆明:云南出版社,2003:93.
    ④ [英]伯特兰·罗素著.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1.
    ① [美]韦恩·w·戴埃著.你的误区[M].崔京瑞王南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67.
    ① [美]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M].于海生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5.
    ① [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
    ① 武永江.论导师与研究生探究型对话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1(6):56-58.
    ② [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2.
    ③ [加]卡罗琳·希尔兹马克·爱德华著.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M].文彬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9.
    ① [苏]E·N·戈洛瓦哈H·B·帕尼娜著.社交心理咨询[M].王英杰张新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41.
    ① 罗文进王小锋.安全感概念界定、形成过程和改善途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5):5-9.
    ② 安莉娟等.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0):717-722.
    ③ [美]G.Ivan Hannel著.高效提问[M].黄洁华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35.
    ① 武永江.论导师与研究生非指导型谈话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0(5):33-35.
    ② 王青.关于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的调查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6):62-65.
    ① [美]卡尔·罗杰斯著.霍华德·吉尔申鲍姆 瓦莱丽·兰德·亨德森编.罗杰斯著作精粹[M].刘毅钟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5-259.
    ① [美]卡尔·罗杰斯著.霍华德·吉尔申鲍姆 瓦莱丽·兰德·亨德森编.罗杰斯著作精粹[M].刘毅钟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6.
    ① 江光荣著.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96.
    ① 江光荣 著.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93.
    ② [美]约翰·杜威 著.评价理论[M].冯平 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9.
    ③ 方展画著.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39.
    ④ 方展画著.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47.
    ①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赛特著.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4.
    ① [英]伯特兰·罗素著.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48.
    ② [英]伯特兰·罗素著.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50.
    ③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4.
    ④ [德]叔本华著.人生的智慧[M].张尚德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3.
    ① [美]卡伦·荷妮著.神经症与人的成长[M].陈收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
    ② 这是一名学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三年级学生所撰写的案例.
    ①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文化和价值[M].黄正东唐少杰译.武汉:华中科技咨询公司,1984:39.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① 石敏敏章雪富著.斯多亚主义(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5-57.
    ② 这是一名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三年级学生所撰写的案例.
    ③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
    ① [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9.
    ② 石敏敏章雪富著.斯多亚主义(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
    ① [法]阿尔贝·雅卡尔皮埃尔·玛南阿兰·雷诺著.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M].张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
    ② 这是一名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干部撰写的案例.
    ① [美]弗洛姆著.爱的艺术[M].亦非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27.
    ② [丹]基尔克果著.或此或彼(下)[M].闫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741.
    ③ 这是一名二年级女生所撰写的案例.
    ① [奥]弗兰克著.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沈锦惠朱晓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19.
    ② [德]鲁道夫·奥伊肯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4.
    ③ [德]鲁道夫·奥伊肯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
    ④ [奥]弗兰克著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沈锦惠朱晓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1.
    ⑤ 这是一名三年级男生所撰写的案例.
    ① [美]罗洛·梅著.创造的勇气[M].杨韶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
    ② [美]罗洛·梅著.创造的勇气[M].杨韶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8.
    ③ [美]罗洛·梅著.创造的勇气[M].杨韶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
    ④ 这是一名三年级女生党员所撰写的案例.
    ① [法]贝尔特朗·维尔热里著.论痛苦——追求失去的意义[M].李元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32.
    ② [法]贝尔特朗·维尔热里著.论痛苦——追求失去的意义[M].李元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15.
    ③ [奥]弗兰克著.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沈锦惠朱晓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
    ④ 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637.
    ① [法]贝尔特朗·维尔热里著.论痛苦——追求失去的意义[M].李元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1.
    ② 张应杭著,人生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36.
    ① [英]肖恩·塞耶斯著.马克思主义与人性[M].冯颜利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65.
    ② 张志平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1.
    ③ [英]肖恩·塞耶斯著.马克思主义与人性[M].冯颜利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47.
    ①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7.
    ② [美]内尔·诺丁斯著.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4.
    ③ 周来顺石文学.诱惑与奴役——别尔嘉耶夫论客体化世界观的表现形态[J].甘肃理论学刊,2007,(4):34-38.
    ① 赵又春 张建军译.幸福而短暂的人生——塞涅卡道德书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7.
    ② 革命领袖论青年和青年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5.
    ③ 这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历程和感悟.
    ① [德]尼采著.疯狂的意义:尼采超人哲学集[M].周国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6.
    ② 这则案例来自某大学三年级学生的故事.
    ①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亚里士多德[M].张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82.
    ② 本案例来自一名大二女生的回顾和反思.
    ③ 张志平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3.
    ① [苏]季塔连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遇生重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87.
    ② [奥]弗兰克著.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沈锦惠朱晓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71.
    ③ 这是一名大一新入学的学生自己的感受.
    ① 张志平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4.
    ② 张志平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8.
    ① 王锐生景天魁著.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221.
    ② 这则案例来自一名大一学生的军训生活故事.
    ① 黄时华等.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308-314.
    ② [美]芬克著.创造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经历[M].胡美馨刘颖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4.
    ③ 江帆何伟强.大学生无聊症候群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79-82.
    ④ [挪威]拉斯·史文德森著.无聊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
    ① 这是一名一年级学生听完报告后所撰写的感受.
    ② 陈赞著.现时代的精神生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41.
    ③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54.
    ① [挪威]拉斯·史文德森 著.无聊的哲学[M].范晶晶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3.
    ① 这是一名学生在作业中描述的自己感受.
    ② [德]鲁道夫·奥伊肯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31.
    ① 这是一名学习建筑专业的二年级学生所撰写的感受.
    ②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8.
    ③ 这是一名二年级所撰写的感受.
    ① 贾林祥著.意义与人生--意义治疗的理论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55.
    ② 贾林祥著.意义与人生--意义治疗的理论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77.
    ③ [奥]弗兰克著.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17.
    ④ 贾林祥著.意义与人生——意义治疗的理论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77.
    ① [德]鲁道夫·奥伊肯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4.
    ② [德]鲁道夫·奥伊肯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
    ③ [美]弗克兰.G-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3.
    ① [奥]弗兰克著.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 沈锦惠 朱晓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15.
    ② [美]埃里希·弗罗姆著.健全的社会[M].蒋重跃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221.
    ③ [奥]弗兰克著.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 沈锦惠 朱晓权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1.
    ④ [西班牙]奥德嘉·贾塞特著.生活与命运[M]].陈昇 胡继伟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37.
    ⑤ 这是一名三年级女生所撰写的感悟.
    ① [美]沃尔多·爱默生著.论和谐生活的准则[M].任晓晋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10.
    ② 这是一名刚参加完军训生活的一年学生所撰写的感受.
    ① 童彭庆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79.
    ② 骆光林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112-115.
    ① 这是一名二年级学生所撰写的感悟.
    ② 这是一名对哲学感兴趣的大学生所撰写的对孤独的感悟.
    ③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于自强吴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2.
    ①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于自强吴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9.
    ①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生命之书[M].陶稀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4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②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于自强吴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7.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
    ①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著.单纯的品质——生命的注释Ⅲ[M].徐文晓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77.
    ①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爱与思——生命的注释Ⅰ[M].范佳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4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① 张秋陵 肖光宏.当代大学生恋爱调查与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99-101.
    ② 王希华 张瑞.失恋对大学生恋爱态度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5):598-600.
    ③ 苟萍.论女大学生失恋心理困扰的认知改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32):73-74.
    ④ 张文.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对失恋大学生摆脱情绪困扰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5):66-68.
    ⑤ 郑学琴.女大学生被动失恋后自我意识的调整研究——基于韦纳归因理论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57-158.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4.
    ⑦ 瓦西列夫 著.情爱论[M].赵永穆 范国恩 陈行慧 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5.
    ⑧ 张应杭 著.人生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73.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5.
    ② [保]瓦西列夫著.情爱论[M].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202.
    ① [保]瓦西列夫著.情爱论[M].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212.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9.
    ① 张应杭著.人生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74.
    ② 刘伯山选编.美学人学研究文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77.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④ 这是一名失恋女生的感悟和心理痛苦.
    ①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1995:77.
    ① [丹麦]基尔克果著.或此或彼(下部)[M].阎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690.
    ① [俄]弗·索洛维约夫等著.关于厄洛斯的思索[M].赵永穆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63.
    ① 张学广著.维特根斯坦与理解问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61.
    ① 科尔纽 著.马克思恩格斯传[M].刘磊 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148.
    ① [美]弗洛姆著.爱的艺术[M].萨茹菲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58.
    ② [美]Neil S.Jacobson著.夫妻心理治疗与辅导指导[M].贾树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6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6.
    ①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当今世界的病态与治疗化解之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4-40.
    ② 武开蕾欧阳文珍.大学生嫉妒现状调查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1(7):15-17.
    ③ 曹蓉王晓钧.社会心理学嫉妒研究评析[J1.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54-158.
    ④ 涂纪亮著.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53.
    ⑤ [英]弗兰西斯·培根著.培根论人生[M].龙婧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38.
    ⑥ 这是一名二年级学生所撰写的感悟.
    ① [奥地利]赫尔穆特·舍克著.嫉妒与社会[M].王祖望张田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37.
    ② 王晓钧著.嫉妒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58.
    ③ 王晓钧著.嫉妒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3.
    ①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浩渺无垠——生命的注释Ⅱ[M].李立东史芳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4.
    ② 张志平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6.
    ③ 张志平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7.
    ④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浩渺无垠——生命的注释Ⅱ[M].李立东史芳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4.
    ① [英]弗兰西斯·培根著.培根论人生[M].龙婧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34-35.
    ② [英]休谟著.人性论[M].张晖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03-104.
    ① 王晓钧著.嫉妒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5-16.
    ② 张志平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6.
    ③ 王晓钧著.嫉妒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6.
    ① 张志平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4-135.
    ② [奥地利]赫尔穆特·舍克著.嫉妒与社会[M].王祖望张田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55.
    ① [美]古尔德著.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M].常晓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63.
    ② [英]伯特兰·罗素著.幸福之路[M].曹荣湘倪莎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31-32.
    ③ 这是一名三年级女生所撰写的生活感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①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7.
    ② 这是一名三年级学生所撰写的感悟.
    ①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5.
    ②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47.
    ③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亚里士多德[M].张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97.
    ④ [英]W.D.罗斯著.亚里士多德[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2.
    ①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0-11.
    ②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6.
    ③ 罗国杰 宋希仁 编著.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87.
    ④ 这是一名三年级学生回顾过去两年多生活的时自己的感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
    ②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60.
    ③ [荷]斯宾诺莎著.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41.
    ① 这是一名二年级学生所撰写的感受.
    ②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5.
    ①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导论讲演[M].周泉严泽胜赵强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313.
    ②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亚里士多德[M].张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80-81.
    ③ [英]W.D.罗斯著.亚里士多德[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10.
    ④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亚里士多德[M].张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96.
    ① [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亚里士多德[M].张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100.
    ② 罗国杰宋希仁编著.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88.
    ③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61.
    ④ 这是一名三年级学习广告专业的女生所撰写的感悟.
    ① 张尚仁.庄子哲学的快乐论[J].江汉论坛,2012(1);64-68.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8-99.
    ③ 这是一名二年级女生所撰写的大学生活规划与感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5.
    ① [德]鲁道夫·奥伊肯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6.
    ② 武永江.论叔本华痛苦哲学视阈的幸福观[J].医学与社会,2012(6):1-4.
    ③ [德]叔本华著.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
    ① 高亨著.老子注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7.
    ② 这是一名三年级女生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
    ① [德]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24.
    ① [德]叔本华 原著.叔本华的智慧[M].刘烨 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03.
    ② [德]叔本华 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37-438.
    ③ [德]叔本华 著.叔本华思想随笔[M].韦启昌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
    ④ [德]叔本华 原著.叔本华的智慧[M].刘烨 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5.
    ① [德]叔本华原著.叔本华的智慧[M].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8.
    ②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著.叔本华与尼采[M].朱雁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8.
    ① [德]叔本华著.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8.
    ② [德]叔本华著.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8.
    ① [德]叔本华著.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2.
    ② [德]叔本华原著.叔本华的智慧[M].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7.
    ③ 杨楹.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诉求:“人民的现实幸福”[J].哲学研究,2012(2):9-12.
    ① [德]叔本华原著.叔本华的智慧[M].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
    ② [德]叔本华原著.叔本华的智慧[M].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1.
    ③ 这是一名一年级学生所撰写的生活感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1.
    ② [德]叔本华著.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7.
    ③ 这是一名三年级的女生所撰写的生活感悟.
    ① [德]叔本华著.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
    ② [德]叔本华著.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6.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① [德]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38.
    ② [德]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29-439.
    ① [德]叔本华原著.叔本华的智慧[M].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08.
    ② 这是一名二年级女生所撰写的生活感悟.
    ① [苏]季塔连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遇生,重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88.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8.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列宁.列宁全集(第32,38,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8.
    [9][古罗马]塞涅卡著.哲学的治疗:塞涅卡伦理文选之二[M].吴欲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论人的使命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M].张百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英]C.S.路易斯著.痛苦的奥秘[M].林菡,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德]叔本华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德]叔本华著.人生的智慧[M].张尚德,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14][德]叔本华著.叔本华思想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德]尼采著.偶像的黄昏[M].卫茂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法]贝尔特朗·维尔热里著.论痛苦—追求失去的意义[M].李元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7][奥]弗兰克著.活出意义来[M].赵可式沈锦惠朱晓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8][德]尼采著.疯狂的意义:尼采超人哲学集[M].周国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9][德]尼采著.朝霞[M].田立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亚里士多德[M].张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21]王锐生,景天魁著.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22][德]尼采著.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上卷)[M].魏育青,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3][英]伯特兰·罗素著.权威与个人[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4]王晓升,郭世平著.后期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5]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8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6][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M].褚思真,刘晖,译.北京:2005.
    [27]涂纪亮著.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8][德]尼采著.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下卷)[M].李晶浩,高天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9][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于自强,吴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0][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生命之书——365天克里希那穆提禅修[M].陶稀,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1][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自由是什么[M].唐发铙,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32][丹]日兰·克尔凯郭尔著.恐惧与颤栗[M].一谌,肖聿,王才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3]翁绍军著.人的存在——“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戈尔述评[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34]包利民著.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5][美]弗克兰·G·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6]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著.文化和价值[M].黄正东,唐少杰,译.武汉:华中科技咨询公司,1984.
    [37][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8]张应杭著.人生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9]张志平著.情感的本质与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0][德]尼采著.快乐的科学[M].黄明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1][英]W.D.罗斯著.亚里士多德[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2][俄]别尔嘉耶夫著.精神与实在[M].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3][丹]基尔克果著.或此或彼(下)[M].闫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4]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9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5]塞涅卡著.强者的温柔:塞涅卡伦理文选[M].包利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6][丹]日兰·克尔凯郭尔著.恐惧与颤栗[M].一谌,肖聿,王才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7][俄]别尔嘉耶夫著.精神与实在[M].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8][英]伯特兰·罗素著.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9][加]卡罗琳·希尔兹马克·爱德华著.学会对话:校长和教师的行动指南[M].文彬,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0][苏]E·N·戈洛瓦哈H·B·帕尼娜著.社交心理咨询[M].王英杰,张新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51][美]G.Ivan Hannel著.高效提问[M].黄洁华,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52][美]约翰·杜威著.评价理论[M].冯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3][美]卡尔·罗杰斯著.霍华德·吉尔申鲍姆瓦莱丽·兰德·亨德森编.罗杰斯著作精粹[M].刘毅,钟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4]江光荣著.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5]方展画著.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56][西班牙]奥尔特加·加赛特著.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7][美]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M].刘青,颜子龙,李静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8][德]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9][英]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0]张学广.维特根斯坦与理解问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61][英]戴维·伯姆著.李·尼科编.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2][美]琳达·埃利诺格伦娜·杰勒德.对话:变革之道[M].郭少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3]彭运石著.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心理学述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4]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M].褚思真,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5]汪建钊编选.别尔嘉耶夫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66]爱尔五德·卡普曼著.生活是一种态度[M].吴璟,译.昆明:云南出版社,2003.
    [67][美]韦恩·W·戴埃著.你的误区[M].崔京瑞,王南,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68][美]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M].于海生,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69][美]内尔·诺丁斯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0]闫玉双,李奕主编.反思教育习惯[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71][苏]E·N·戈洛瓦哈H·B·帕尼娜著.社交心理咨询[M].王英杰,张新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72][英]伯特兰·罗素著.权威与个人[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3][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4][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亚里士多德[M].张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75][德]叔本华著.人生的智慧[M].张尚德,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76][英]约翰·希顿著.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7][法]阿尔贝·雅卡尔 皮埃尔·玛南 阿兰·雷诺著.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M].张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8][挪威]拉斯·史文德森著.无聊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9]陈赞著.现时代的精神生活[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80][德]鲁道夫·奥伊肯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81][德]卡尔·雅斯贝斯著.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82]贾林祥著.意义与人生——意义治疗的理论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83][西班牙]奥德嘉·贾塞特著.生活与命运[M]].陈异,胡继伟,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84][美]沃尔多·爱默生著.论和谐生活的准则[M].任晓晋,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85][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生命之书——365天克里希那穆提禅修[M].陶稀,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6][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单纯的品质——生命的注释Ⅲ[M].徐文晓,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7][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爱与思——生命的注释Ⅰ[M].范佳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8][俄]弗·索洛维约夫等著.关于厄洛斯的思索[M].赵永穆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89]张学广著.维特根斯坦与理解问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90][美]弗洛姆著.爱的艺术[M].萨茹菲,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58.
    [91][美]Neil S.Jacobson著.夫妻心理治疗与辅导指导[M].贾树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92][美]加勒特·汤姆森马歇尔·米斯纳著.亚里士多德[M].张晓林,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93][英]W.D.罗斯著.亚里士多德[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2
    [94]罗国杰,宋希仁编著.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95][德]叔本华著.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6][德]格奥尔格·西美尔著.叔本华与尼采[M].朱雁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7]塞涅卡著.强者的温柔:塞涅卡伦理文选[M].包利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8]塞涅卡著.哲学的治疗:塞涅卡伦理文选之二[M].吴欲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9]赵又春张建军译.幸福而短促的人生——塞涅卡道德书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100]塞涅卡著.塞涅卡三论[M].丁智琼,译.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01]瓦西列夫著.情爱论[M].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102]刘伯山选编.美学人学研究文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103]冯友兰著.一种人生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4]张岱年著.人生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5]龚群著.人生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06]宋锦添著.人生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07]高亨著.老子注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08]肖恩·塞耶斯著.马克思主义与人性[M].冯颜利,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109][苏]季塔连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遇生,重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110]包利民.西方哲学中的治疗型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1997(2)
    [111]樊召锋,俞国良,刘聪慧.心理痛苦研究述评:聚焦5·12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心理痛苦[J].心理科学进展,2009(3)
    [112]丁智琼.哲学是一个诊所——谈塞涅卡对发怒的哲学治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3)
    [113]毛华萍.伊壁鸠鲁的“哲学治疗”解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7(2)
    [114]冯周卓,黄渊基.孔子的人生哲学咨询方法初探[J].船山学刊,2009(4)
    [115]傅佩荣.孟子说:用快乐哲学治疗心病[J].老国土之友,2009(2)
    [116]孙帅.论别尔嘉耶夫的时间学说[J].学习与探索,2008(5)
    [117]周来顺,石文学.诱惑与奴役——别尔嘉耶夫论客体化世界观的表现形态[J].甘肃理论学刊,2007(4)
    [118]李海平.别尔嘉耶夫论善恶不可定义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19]罗文进,王小锋.安全感概念界定、形成过程和改善途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5)
    [120]安莉娟等.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0)
    [121]王青.关于学生教师指导行为的调查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6)
    [122]安世遨.对话共同体: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0(7)
    [123]张欣兰,刘鸿,肖云龙.论教师与学生交往关系的转变[J].学位与学生教育,2007(9)
    [124]田建国.树立以学生为本核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125]黄时华等.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
    [126]江帆,何伟强.大学生无聊症候群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127]张秋陵,肖光宏.当代大学生恋爱调查与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128]王希华,张瑞.失恋对大学生恋爱态度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5)
    [129]苟萍.论女大学生失恋心理困扰的认知改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32)
    [130]张文.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对失恋大学生摆脱情绪困扰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131]郑学琴.女大学生被动失恋后自我意识的调整研究——基于韦纳归因理论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132]谢春红.毛泽东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探索[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133]陆国强.马克思恩格斯政绩观论析[J].领导科学,2010(9)
    [134]岑忠干.毛泽东政绩观探析[J].各界文论,2006(12)
    [135]骆光林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
    [136]丁智琼.塞涅卡“论行善”解读[J].理论建设,2006(6)
    [137]欧阳谦.当代西方应用哲学的新发展——关于“哲学咨询”的思想治疗之道[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
    [138]刘晓.从“寂寞”出发解析马克思异化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J].前沿,2012(6).
    [139]马建青.苦难意识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历史目的之维[J].社会科学辑刊,2012(3)
    [140]王露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情婚姻家庭道德观[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41]李艳艳.幸福与快乐界限的探讨及其当代意义[J].学习论坛,2011(7)
    [142]李荣梅,陈湘舸.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本质与幸福构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
    [143]种海峰.马克思的幸福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
    [144]闫顺利.关于痛苦的伦理省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45]吴华钿.苏霍姆林斯基论学生的心理疾病及其防治[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
    [146]邓来送.略论佛对心理疾病的认识[J].五台山研究,2002(2)
    [147]韦正翔.精神痛苦的诞生[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2)
    [148]吴洪斌,沈琴.癌症患者的痛苦心理与抑郁症[J].上海医药,1998(6)
    [149]吴明.《人类理解论》中的快乐与痛苦[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3)
    [150]文辉.痛苦的意义[J].高教论坛,2006(4)
    [151][德]沃尔夫冈·顾斌.受难的重要性[J].当代作家评论,2007(5)
    [152]蒋长好,赵仑.悲伤及其应对的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53]秋浦.从民族学材料看恩格斯关于嫉妒问题的论断[J].思想战线,1991(4)
    [154]颜世安.论庄子的人生痛苦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1998(4)
    [155]朱荣珍.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消极影响及调解[J].社会心理科学,2004(6)
    [156]曹荣,王晓钧.社会心理学嫉妒研究评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57]王向华.学习的意义及其实现[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158]李丽.“学习异化”问题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7(2)
    [159]赵凡.大学生孤独心理的成因与防治[J].思想教育研究,1998(6)
    [160]刘美丹.大学生孤独心理透视[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61]黄枬森.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62]吴佩贞.心理咨询中的辩证法[J].思想理论教育,2008(22)
    [163]阙之煐.试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分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164]汪一江.用辩证法指导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J].医学与哲学,2004(4)
    [165]傅梅蓉.心理健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J].教育评论,2007(6)
    [166]杨宏飞.心理咨询的哲学基础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167]周宇,刘将.哲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另类选择[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68]冯周卓.论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互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69]徐吉吉.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7(3-4)
    [170]余展洪.论哲学辅导与心理咨询的交融[J].思想理论教育,2005(7-8)
    [171]张立文.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当今世界的病态与治疗化解之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