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市场经营主体替代与经济绩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本文选题的直接原因,具体而言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的经验总结和对当下较严重的国有经济替代民营经济现象的反思。二者似乎同时指向了一个结论,即市场经营主体之间的替代关系会对经济绩效产生明显的影响。鉴于目前尚未有对此问题进行长时间段的系统分析成果,本文拟对清末洋务运动以降的国营主体和民营主体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系统地梳理,并以工业化为纲,考察各时期的经济绩效,试图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所用研究方法以历史实证分析和历史比较研究为主
     本文的研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七个章节来展开。
     首先,以前四章分别对近代工业化以来四个时期内的市场经营主体展开研究,具体包括洋务运动时期官办、官督商办洋务派企业和民办企业的发展情况、北洋政府时期国家资本的形成和民族资本的迅速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民营工业的全面萎缩、新民主主义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的全面覆盖和私营企业的彻底消亡、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退出和民营经济的极大发展。同时考察各阶段的经济绩效情况,总体遵循“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生活—国际比较”分析范式,所选取的指标主要有经济总量、人均资本拥有量、企业数量、技术水平、产业产值、产业结构、城市人口数量、人均收入等,视情况而有不同。
     其次,通过一章内容对工业化各阶段经营主体之间的替代关系和经济绩效进行对比分析,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当民营企业得以发展,替代官营企业充当市场经营主体时,经济绩效为佳;当官营企业不断侵蚀民营企业,充当市场经营主体时,经济绩效为差。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其根源在于不同的市场经营主体将导致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发生变化。官营主体因产权链过长且界定不清而更容易陷入内部人控制和激励缺失之中,从而导致其绩效不及民营企业;低绩效的官营企业欲维持经营,其竞争策略必然是通过行政特权维持垄断地位,从而有害于公平的市场竞争;其本身的内部人控制和激励缺失问题亦无法通过市场力量解决,只能借助于政府的力量,从而导致政府职能扩大化,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由此,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向着不利于较佳绩效的方向变化,从而导致了整个经济绩效的下降。
     第三,再以两章内容进行纵向的历史分析和横向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官营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可追溯至汉代盐铁官营时期,此后历代,官营工商业对民营工商业的替代始终存在,清末洋务派军用工业多官办形式,源自历史上的官工业传统,民用工业多官督商办形式,与封建政府“招商”制度相关。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化,是对官营传统的巩固。1949年后,社会主义改造延续这一历史趋势,直至改革开放,才有所弱化。由此观知,中国经济之未来取决于民营经济之未来,取决于国企改革之未来。在这种纵向的梳理中,政府职能的边界也趋于明朗,即通过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式调节宏观经济,充当经营主体仅限于提供公共产品的非营利性行业。横向的比较研究,选择以日本和德国为比较对象,二者均是赶超型工业化国家,而且政府发挥的作用都较大,但是市场经营主体都依靠民营企业,极有说服力。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日本工业化前期成功的关键在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殖产兴业政策,其核心在于政府办示范型企业,鼓励民间投资办企业,德国工业化前期成功的关键是鼓励自由地竞争,政府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渥的环境,同时通过一系列反垄断措施保障竞争机制。
     基于上述论证,本文得出的核心观点是:当国营主体替代民营主体时,经济绩效趋差;当民营主体替代国营主体时,经济绩效趋佳;其原因在于国营企业充当市场经营主体时,将导致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向着效率较低的方向变化,反之则反是。
The direct cause of my topic selection is the thinking of the realistic problem, specifically to make an experience summary of achievements that got since China'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reflect on the more serious phenomenon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 instead of private economy. Both of them seem to point to a same conclusion, which is substitute relation between main bodies of market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re is not any long periods and system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problem, so we will make a system carding of the substitute relation between state-owned subject and private subject after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take the industry into the outline, study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try to find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will unfold mainly through three aspects、 seven chapters.
     Firstly, through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we will analysis the main body of market management respectively. Specific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run、government supervised and merchant manageds private enterprise in the period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e capital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apital in the period of northern warlords government; The formation of state monopoly capitalism and the overall contraction of private industry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coexist of various economic elements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cy; The universal coverage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demise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after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after the period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analyze every stage's economic developments, the selected indicators are the output value of industry、per capita capital quantity、number of the enterprise、technical indicators、 industrial structure、urban population、economic output、per capita income and so on, depend o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Secondly, we hav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ubstitute rel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etween main bodies of market through the content of the first chapter, the basic conclusion is:when privat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nstead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cts as a main body of market,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better; In the opposite, there is a poor economic performance. To this conclus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root cause is whether to set up the mechanism of fair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he lack of property right incentive mechanism Lead to low-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ts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mostly rely on its monopoly position endowed by administrative privilege, it is harmful to the market competition mechanism; Private enterprise efficiency is higher, it is useful to the market competition mechanism.
     Thirdly, use two chapters to get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horizontal comparative stud.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state-owned oper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date back to HAN dynasty period, since all previous dynasties, the truth that government-run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stead of private manufacturing and commercial is always there, most of military industry are official form, most of civilian industry are government supervised and merchant managed form in the period of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nationalization in the periods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government and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consolidate the traditional of state-owned operation. After liberation,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continued this historical trend until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has weakened. So, we can know that, the future of china's economic depends on the future of private economy. In this kind of vertical comb, the border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end to be more clear, that is, adjust the macro economy through fiscal、financial、industrial policy and so on, only to provide public products and operate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this kind of lateral comparative study, we will choose Japan and Germany as our comparative object, because both of them are overtaking-model industrial countries and the governments'role is big, but the market operators rely on private enterprises. After comparison, we found that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Japanese is industry breeding and business initiating policy in the period of Mejia restoration, its core lies in government-run demonstration enterprises, it encourage private investment in the busines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in Germany'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is to encourage free competition, the government provide superior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he key to rapid rise after world war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government run as a "referee", not a "competitor".
     Based on the above argument,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core viewpoint is:the situation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cts as an main body instead of private enterprises will reduce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opposite is not, the root cause is whether or not conducive to fair competition mechanism; th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must establish competition mechanism as core functions, and should not directly act as management body.
引文
① 楚河汉界式指国有企业聚集在少数上游产业,形成寡头垄断,而大量民营企业于下游产业红海厮杀,无法向上游演进。玻璃门式指一些行业虽然在准入政策上无硬性限制,但实际上所设置的准入门槛过高,而且不存在准入的现实基础,如同玻璃门,貌似敞开,实则不然。
    ① 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①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P225.
    ②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③ 威廉姆·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瓦尔拉斯,《纯粹经济普要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维克塞尔,《利息与价格》,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④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 约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⑥ 路德维希·艾哈德,《大众的福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① 姚开建,《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275.
    ② 阿萨尔·林德伯格,《新左派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③ 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 Boardman. Anthony and Vining. Aidan, Ownership vs Competition:Efficiency in Public Enterprise. Public Chioce,1992,73(2), P1-33.
    (?) Ehrlich. Issac, Gallais-Hamonno, Georges, Liu Zhiping and Lutter. Randal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Finn Ownership: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2(5), P1006-1038.
    (?) Dewenter. Katiryn and Malatesta. Paul, State-Owned and Privately Owned Finn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fitability, Leverage, and Labor Inten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 P320-334.
    (?) Karpoff. Jonathan, The Impact of Shareholder Activism on Target Companies:A Survey of Empirical Finding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2001.
    ⑧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 Albert Feuerwerker, 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Sheng Hsuanhuai,1844-1916 and Mandarin Enterpri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② 白乐日,《中国文明与官僚制度》,耶鲁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③ 段本洛.《简论“官督商办”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止作》,载《历史教学》,1982年第10期,P14-18.
    4 Wellington K.K.Chan, Merchants, Mandarins, and Mod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 Parks M. Jr. Coble.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1927-1937.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Dwight H. Perkins, Government as an obstacle to Industrialization:The Case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Economy History,1967,27,7 P478-492.
    Thomas G Rawski, 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89
    ④ 井上清,《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听做的学术报告.1984年4月
    ⑥ 黄逸峰,《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发展上的比较》,载《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P27-47.
    ⑩ 芾以山,《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P37-41.
    ① 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P308-318.
    ② Rawski. Thomas and Li Lilian,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③ Riskin Carl, Surplus and stagnation in modern China[A]. Perkins, China'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P56-61.
    ④ 小林文男,《中国现代史断章》,谷沢书房,1986年版
    ⑤ 吉泽南,《中国近代史讲座》,转引自,郭永学、吴祖鲲,《海内外学者关于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的研究综述》,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5期,P74-79.
    ① 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P4-16.
    ②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P29-35.
    Gary.Jefferson. Jian Su, 《Privat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in China:Evidence from Shareholding Ownership, 1995》,Joum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se,2010.34(1),P146-166:张军、陈诗一、Gary 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载《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P4-20.
    ④ 天则经济研究所,《煤炭成本、价格形成及其外部成本内部化》.2008年版: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的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及政策建议》,2010年版
    ⑤ 天则经济研究所,《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2011年版
    ① 吴敬琏,《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吴敬琏,《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 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载《中外企业家》,2008年第12期.P19-27
    ③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④ 高尚全,《改革历程献给改革开放3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⑥ 黄孟复,历年《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黄孟复等《中国民营经济史纪事本末》.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
    ⑦ 戴园晨,《中国经济的奇迹——民营经济的崛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⑧ 林毅夫、蔡昉、李周前引书
    ② 孟复等,《中国民营经济史纪事本末》,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
    ③ 天则经济研究所,《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2011年版
    ④ 吴太昌、武力、魏明孔、朱荫贵、剧锦文,《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⑤ 李德伟、吴碧波,《民营化是中国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最佳结合点》,载《领导者》,2012年第45期,P162-169.
    ① 瞿秋白(署名屈维它),《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载《前锋》,1923年第1期
    ② 吴太昌、武力、魏明孔、朱荫贵、剧锦文,《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2012年版,P245.
    同上,P166.
    吴承明,《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载《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P111-1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77.
    ① 罗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载《经济学杂志》,1943-06-09.
    ②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P1.
    ③ 吕贝尔特,《工业化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P1.
    ④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P191-193.
    ⑤ 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P132.
    ⑥ 法国经济学家布朗基认为蒸汽机代替人力和畜力作为动力,是产业革命的标志。资料参见布朗基,《欧洲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经济学史》,1880年版,P431;而马克思则认为工具机的发展标志着产业革命的来临:“十七世纪末工场手工业时期发明的、一直存在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种蒸汽机,并没有引起工业革命。相反地,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有什么形式。”资料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412-413.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P2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P232.此语为阿诺德·托因北所主,为诺思所作《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中引自哈特书尔的著作(1971年,P249.).资料参见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P189.
    (?) 按斯大林的说法,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达到70%的比重,即为实现工业化。见9P55-56.毛泽东也曾表示“什么叫国家基本工业化?工业化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少要达到51%,或者达到60%吧!”资料参见毛泽东,《毛泽东在中共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载《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P20-22.
    根据富永健一的观点.现代化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维度。经济的现代化足指通过工业化实现增长:政治的现代化即民主化:社会的现代化是指从乡上关系和血缘关系的集团(共同社会)向功能化集团(利益社会)的转变,从从封闭的村落向开放的都市转变:文化的现代化即从不合理的迷信、旧习等向科学的、合理化的思考方式转变。此剧富永健一,《日本的近代化与社会变动》,转引自,大野健一,《从江户到平成:解密日本经济发展之路》.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P15.
    罗斯托,《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① 如林毅夫以此分析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工业化进程,认为计划经济时期所选择的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违背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工业化阶段上本末倒置,从而导致绩效极差:而改革开放之后轻纺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理论,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上的修正,详见林毅夫、蔡昉、李周,前引《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② 随着一闲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至一定程度后,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③ 库兹涅茨,《各国经济的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④ 方甲,《西方经济发展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P170-172.
    ⑤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P26.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P223.
    克里特、梅迪克、施伦波姆,《工业化以前的工业化:资本主义产生时的农村工业》,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P6.
    讨论工业化的延续性,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一个概念——起飞(take off)。起飞,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于1950年代提出来的,它被定义为“一场与生产方式急剧变化直接有关的、并在较短时间内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产业革命”。见罗斯托,《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P1052.起飞这一概念的提出,似乎否定了工业化的延续性:而库兹涅茨、索洛等经济学家对此概念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起飞概念不过只具有术语学意义罢了,“除非我完全误解了罗斯托教授关于起飞的定义以及起飞的统计特征,否则我只能得出如下结论,即可以获得的证据不足以支持罗斯托教授的假设”。见索洛,《在国际经济学会召开的讨论会上的发言》,载罗斯托前引书,P474;库兹涅茨,《评起飞》,载罗斯托前引书,P39.事实上,“确实也没有事实证明,在二三十年内就可以达到经济起飞的目标,并且不存在相应可以用来衡量‘经济起飞特征的数据”。见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4卷上),商务印书馆,1989年,P133-134.由此可见,工业化是一个渐进的、延续的过程,已成共识。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P75.
    ①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1275.
    ② 《尔雅注疏》
    ③ 《说文解字》
    ④ 《战国策·秦策一》
    1938年,哈佛大学Mason和Bain教授等成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开始对关国不同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展开实证研究。
    Structure-Conduct-Perfonnance Paradigm.从市场结构分析市场行为,从市场行为分析市场绩效,从而发现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之间的联系。
    (?) 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2069年版,P6.
    (?)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P21.
    (?) 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P352.
    Putnam发现意大利北方社会是一种水平的社会结构,而南方社会是阶层的社会结构,北方的经济绩效要优于南方。 考察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变化情况。考察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经济效益、X非效率(垄断企业内部代理成本、激励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所导致的资源配置非效率)和产业技术进步情况。资本利润率是税后利润与资本的币值;技术进步率以a=Y-αK-βL计;勒纳指数以L=(P-MC)/P计,MC为边际成本,反映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率;贝恩指数以B=πβ/v计,v代表投资总额,πβ=πα-iv,代表经济利润,πα为会计利润,iv为正常投资收益率,以超额利润率反映市场的垄断性;托宾q值以q=(R1+R2),Q计,R1为股票市值,R2为债券市值,Q为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反映超额利润与社会福利损失之间的关系
    ② 考察企业变革是否改变了企业及其成员的适应力、行为弹性。
    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
    ③ 考察制度的实施对经济总量和各组成部分运行效率的改变。映射绩效考察制度的实施所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辐射绩效考察制度的实施对社会经济运行系统其他方面的影响,这些方面或非制度制定时的直接目标。
    ④ 考察政府行为对于其自身及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
    ①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P31.
    ②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P3-22.
    ③ 董志凯,《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源”、“流”之辩》,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P6-9.
    ① 同上
    ② 吴承明,《研究经济史的一些体会》,载《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P247-251.
    ③ 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P1-21.
    R. M. Solow, Economic History and Economics, Economic History, Vol.75, No.2,1985.
    ④ 美国经济史学会主席希德在其就职演说重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以往史学家所作质的研究,计量史学家也会走入歧途”。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512.
    ② 威廉·西维尔,《马克·布洛克与比较史学的逻辑》,原载《历史的理论》,1967年第6卷第2期,转引自,项观奇,《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P146.
    ③ 马克·布洛克,《论欧洲社会的历史比较》,原裁《历史文集》(法文版),巴黎贝林出版社,1963年版,转引自项观奇,《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P104.
    ④ 恩格斯曾说到:“在研究德国历史时,我始终认为,只有拿法国的相应时代来作比较,才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标准,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一切,正好和我们这里发生的相反。”资料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P503.
    ② 见马歇尔于1902年8月28日写给埃奇沃思的信,转引自,吴承明,《研究经济史的一些体会》,载《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P247-251.
    ① 就军工企业实际效果而言,其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不大,主要用来镇压国内动乱,如严中平先生所言,“总计在1863-1890年这27年间,各省所设这类工厂便达22家之多。洋务派官僚把这个浪潮称为‘自强’运动。我们不否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含有增强国力以抵御外侮的用心,但就其实际效果而论,主要还是镇压国内人民。”资料参见严中平,《关于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评价问题》,载《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P27-35.
    ② 上海洋炮局共设三局,其中一局1863年并入苏州洋炮局,其他两局1865年并入江南制造总局。苏州洋炮局1865年并入江南制造总局。即1865年后,四局合并为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制造局两局。
    ③ 此据孙毓棠1957年版《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陈真1961年版《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整理得。
    ④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册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1988年版,P379-380.
    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P412.
    ②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32),光绪四年七月初二日军火画一办法并报销口令事宜
    ③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35),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八日筹议购船选将折
    ④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1),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复曾相
    ①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P32.
    ②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筹议海防折
    ③ 《论制造局》,中外日报,1904年6月2日,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1988年版,P588.
    ④ 江南造船厂史编写组,《江南造船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48.
    ⑤ 同上,P103-104.
    ① 同上, P111.
    ② 《左宗棠全集·书牍》(卷8),上总理衙门函
    ③ 《海防档》乙福州船厂(1),同治六年七月初九日沈葆桢咨呈总理衙门
    ④ 《刘忠诚公遗集》(奏疏卷24),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整顿船政铁政片
    ①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②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0),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③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43),光绪八年三月初六日试办织布局折
    ④ 分别是台湾基隆煤矿、兰州机器织呢局、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及所属煤铁矿、台湾铁路、关东铁路、官线电报。
    ⑤ 分别是开平煤矿、贵州青谿铁厂、黑龙江漠河金矿、云南铜矿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华盛纺织总厂、湖北缫丝局、轮船招商局、天津铁路公司、电报总局。
    ① 郑观应,《盛世危言·开矿》,转引自,吴太昌、武方、魏明孔等前引书,P186.
    ② 招商制,即将原来由官府经营的事业招商人出资承办,而由政府加以控制或管制。招商制起初多见十盐政、后逐步拓展,清朝时期盐政、木政、铜政等均仃招商制形式.
    ③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45-446.
    ④ 张继圣,《张文襄公治鄂记》,1947年版,P31.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45.
    ① 《海防档》(购买船炮第3册),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总署收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函,P920.
    ②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0),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试办招商轮船折
    ③ 《洋务运动》(第6册),光绪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李鸿章片.P61.
    ④《开平矿务招商章程》,光绪三年版,第五条,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51.
    ⑤ 《开平铁路公司招股章程》,《中报》,光绪十三年四月初四日.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51.
    ⑥ 《上海机器织布局招商集股章程》,《申报》,光绪十三年四月初四日,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51.
    ⑦《交通史·航政篇》(第1册),P156.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50.
    ① 《张文襄公集·奏稿》(卷28).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铁厂招商承办议定章程折
    ② 《招商局隶部章程》P6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51.
    ③ 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卷26),P6.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51.
    ④ 郑观应,《商务叹》
    ⑤ 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卷12商务),P4.
    ⑥ 徐廷銮,《徐愚斋自叙年谱》,1927年版,P9.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02.
    ⑦ 聂宝璋、朱荫贵,《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747-782.
    《国民政府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下册),P21.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05.
    ① 经元善,《居易初集》(第2卷).上海占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P42.
    ② 马良.《改革招商局建议》.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13.
    ③ 金立成,《招商局史料》,载《学术月刊 》,1962年第8期,P12-22.
    ④ 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设立兰州机器织呢局。同年即差人赴上海采购机器、雇用匠师,并于1880年9刀开工生产。兰州机器织呢局未及开工就暴露出重重问题,及至开工时,所购进二十具机器,只有一半开织,第二年又减为六具机器开织,每日只能产呢8匹,质量也不过关。又因为管理混乱,成本颇高,导致其在市场上甚至竞争不过甘肃当地所织土布。1883年,厂内锅炉爆炸,兰州机器织呢局随即停产,仅维持三年即告失败。
    ① 盛宣怀,《愚斋存稿》(卷28),致李傅相
    ② 严格意义上,此三行业不属于工业产业范畴,但其对工业化进程影响极大,尤其在早期工业化阶段更是如此,因此做重点考察。待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此三行业均已为工业发展做好准备之后,即不再着重墨分析。
    ③ 两铁路分别是天津到山海关段、台北到新竹段。资料参见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P670.
    ④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42).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二日折
    ⑤ 宓汝成前引书,P344.
    ⑥ 宓汝成前引书,附录“铁路外债明细表” Ralph Willian Huenemunn, The Dragon and the Iron Horse——The Economies of Railroad in China,1984, F
    ①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P630.必汝成前引书,P189-190.
    ② 宓汝成前引书,P1149-1150.《清史纪事本末·铁路国有政策》
    ① 《海防档》(第8册),电线下,P2347.
    ② 《海防档》(第8册),电线下,P2811.
    ③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631.
    ①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633.
    ② 《愚斋存稿》,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634.
    ① 《光绪朝东华录》(卷186)
    ①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70.
    ② 同上,P477.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95
    原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79年版,P111;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辑,P593;第4辑,P852;《广东文史资料》,1965年版,第20辑,P146-151.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64.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83、485.
    1 对于民族资本规模的估计采用创办资本指标,即登记资本,自然是不准确的,但是这已是在既往统计和研究中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数据了。对此,吴承明先生文《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中曾有解释,引为所用:“过去对工商业资本的统计大都是指企业的登记资本额,即股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个数值只有资产阶级法律上的意义,和企业实际运用的资本数量相差很大…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实际运用的财产,不论它是企业自有的或是借入的,不论它是资本家投入的或是自剥削中积累的,不论它是实物形态或是货币、债权形态,都应当计算在内。但是实际上要精确地估计这个数值是非常困难的…企业的资本额(登记资本)虽然不代表它实际使用的资本数量,但是在一定的资本的社会结构之下,它时常跟企业的资产总值保持相当的关系,在不能取得其他材料的时候,也要用资本额来推算。”资料参见,吴承明,《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载《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P111-137.
    战前开设缫丝厂97家,投资额合520.84万元;战后至1913年共开设缫丝厂141家,投资额为1133.3万元。此据农商部《第一次农商统计表》、徐新吾,《中国缫丝工业史》、安原美佐雄《支那之工业与原料》、Robert Y. Eng《Economic Imperialism in China:Silk Production and Exports》。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665.
    ③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P9、10、892.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附录1.
    汪敬虞前引书,P870-876.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P223-225;《交通史航政篇》(第1、2册)。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前引《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79年版,P129、130.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687-688.
    ① 上海市粮食局,《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P418-426.
    ②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680-681.
    ① 视数据可得性,或以邻近年份指标代替。
    ② 本节数据除特别标明外,均来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1062-1072.
    ① 表中官僚资本数据为1911年值,外国资本数据为1914年值,民族资本部分为1913年值。
    ② August Maddison,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8, Table C-1.
    ① 同上
    ②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P4-5.
    ③ 《海防档》(购买船炮·1),1957年版,P20.转引自,吴太昌、武力、魏明孔前引书,P171.
    ④ 张之洞,《整顿南洋炮台兵轮片》,转引自,孙毓棠,前引《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年),P305-306.
    ⑤ 《李秀成自述》,裁从刊《太平天国》(2),P839.
    ⑥ 《江南制造总局记》,P66.转引自,汪敬虞,《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跋涉——<赫德日记>中的一个启示》,载《近代中国》第十九辑,2009-12-01,P227-239.
    ⑦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35),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八日筹议购船选将折
    ⑧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2),复曾相
    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P412.
    ② 《东华续录·光绪朝》(卷128),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上渝。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589.
    ① 自1905年到1911年是为前一时期,期间共造战舰136艘,总排水量21040吨,共修船524艘,共盈余76万元。
    ①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19.
    ② 武汉大学经济系,《汉冶萍公司史》,1962年原稿,P3-25.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20.
    ① 武汉大学经济系前引书,P10-35.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26、829.
    ② 武汉大学经济系前引书,P10-12;谢家荣、侯德封,《第二次中国矿业纪要》,1926年版.P133:谢家荣、侯德封,《第五次中国矿业纪要》,1926年版,P367、484、485.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25.
    ③ 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盛宣怀未刊信稿》,1960年版,P170.
    ④ 同上,P202、211.
    ① 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航政篇》(第1册),1935年版,P211-212.
    ② 交通史编纂委员会,前引书,P282-284.根据历年损益情况统计计算而得。
    ③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P252.
    ④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48.
    ⑤ 吴太昌、武力、魏明孔前引书,P196.
    ①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1957年版: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1961年版:北洋政府农商部,《农商统汁表》。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05.
    ② 丁文江,《中国官办矿业史略》,1928年版;胡荣铨,《中国煤矿》,1935年版:侯德封,《中国矿业纪要》(第4次),1932年版。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14-818.
    ③ 股款5100余万元,利息1700万元。
    ④ 宓汝成前引书,P225.
    ① 宓汝成前引书,附录一
    ② 雷麦,《外人在华投资》,1959年版,P99、127-128:Ralph W. Huenemann, the Dragon and the Iron Horse:The Economics of Railroads in China,1867-1937,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P214-215.
    ③ 邮电史编辑组,《中国近代邮电史》,1984年版。
    ① 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台湾传记文学社,1976年版.P203
    ② 同上
    ③ 姚崧龄前引书,P204.
    ④ 资本总额、官商股本比例数据来自中国银行总处档案卷397(2)*254,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56.营业纯益数据来自于《民国八年中国银行营业纪略》,《银行周报》(4卷33号):《民国九年中国银行决算公告》,《银行周报》(5卷17号);《中国国家银行与九年公债》.《银行周报》(4卷44号).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57.
    ⑤ 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中国重要银行最近十年营业概况研究》,1983年版,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 前引书,P860.
    ①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综合资料,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60.
    ② 刘厚生,《张謇传记》,1958年版,P216.
    ③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P845.
    ④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未刊资料(1983年)数据测算,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P851-852.
    ② 此据杜恂诚,《中国资本主义两个部分的发展,1840-1927》,杜恂诚博士论文,P171-172
    ① 华新纱厂联合会编,《已未年各厂盈余一览》,《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1920年第3期,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79.
    ② 此据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表5-42计算,P883.
    依次据《荣家企业史料》,1962年版、《华新档案》、《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1984年版、《永安纺织
    ① 青岛工商行政管理局编,《中国民族火柴工业》,中华书局,1963年版,P22.
    ② 同上,P37.
    ③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1933年)》(上册),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P53-54.
    ④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P304.
    ⑤ 《申报年鉴》,1936年版,P724.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2卷),P902.
    ① 南开大学经济所,《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P256、269.
    ②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化学先导范旭东》,1987年版,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2卷),P904.
    ③ 严中平前引书,P224-225.
    ④ 杜恂诚前引文,杜恂诚博上论文附录。
    ⑤ 《交通史船政篇》(第2册),P705-711.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2卷),P911-912.
    ① 《银行周报》.1920年.第200号增刊,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2卷),P914.
    ② 1920年全国银行存款总额约为5.7亿元,中交两行有存款2.5亿元,以二者差额估计私营银行存款应有3.2亿之规模。
    ③ 唐传泗、黄汉民,《试论1927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载《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第4辑),1986年12月。
    ④ 资力:原则上包括实收资本、公积金、存款、未分配盈余和发行兑换券金额。
    ⑤ 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P55-56.
    ⑥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2卷),P915-916.
    ⑦ 视数据可得性,或以邻近年份指标代替,本节数字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许涤新、吴承明估值。
    表中官僚资本数据为1911年值,外国资本数据为1914年值,民族资本部分为1913年值。
    ①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P9.
    ② 由于缺少对1911年左右的统计,本文在此只得以1920年数据予以说明,可以肯定的是,1911年新式产业产值和人均资本拥有量要小于1920年值。
    ③ 该数据中农业总产值是以生产值计算,若以市场值计算的话,新式产业所占比重更低,仅为5.96%。数据为许涤新、吴承明估计值,参见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2卷),P1071.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164.
    ② 阿瑟·恩·杨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P456.
    ③ 包括卷烟、棉纱、麦粉、火柴、水泥等税,纳税对象主要是民营工商业。
    ④ 阿瑟·恩·杨格前引书,P456.
    ① 中华民国财政部,《财政年鉴》,1947年版,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77.
    ② 同上。
    ③ 分别为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蓄汇业局、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四明银行、中国国货银行、新华信托银行和广东银行。
    ④ 此据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版,P818-823.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5.
    ① 阿瑟·恩·杨格前引书,附录19.
    ②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农民银行》,汕印稿,P196.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82.
    ③ 原引同上,P13.转引同上
    ④ 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版,P559、579.
    ① 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年版,P193-195.
    ② 《银行周报》,1935年3月28日。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79.
    ③ Chang Chia-ao, The Inflationary Spiral:The Experience in China,1939-1950, Cambridge,1958, P181.
    ① 蒋一生所任职务中,只有两个从小易人,一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二即是四联总处理事会主席.
    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交通银行简史》,1987年油印本。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496.
    ③ 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6)》,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P116、122.
    ① 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1980年版,P668-669、671.
    ② 同上,P671.
    ③ 有统计的1927-1929年间,总务费占总营业费用的24.8%,车务费用占14.6%,同期日本,前者仅为2.6%,后者占32.5%,此据严中平前引书,P199.
    ④ 阿瑟·恩·杨格前引书,P352、355.
    ⑤ Ralph W. Huenemann前引书,P191.
    ① 国民政府交通部,《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1946年版
    ② 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发展的概述》,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P97-118.
    ③ 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P671.
    ④ 金立成,《招商局史料·“李国杰破坏整理招商局及把持营私之供状”》,载《学术月刊》,1982年8月号,
    ① 江南造船厂史编写组,《江南造船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P183、186、199.
    ② 林庆元,《福州船政局史稿》,1986年版,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106.
    ① 陈真前引书(第3辑),P330;武汉大学经济系,《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上海民出版社,1985年版,P1122.
    ② 该段材料皆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109.
    ③ 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37年版.P9-22.
    ④ 陈真前引书(第3辑),P793-797.
    ⑤ 同上,P797-800.
    ⑥ 同上,P1034.
    ⑦ 孔经纬、傅笑枫,《奉系军阀官僚资本》,1989年版,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115.
    ① 《资源委员会公报》(10卷3-4期),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511-515.
    ①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P531.
    ② 同上,P631.
    ③ 战前法币,据陈真,前引书(第3辑),P803-805.
    ① 为与前文表1-8对照,资本额以1913年币值计,数据源自于《申报年鉴》1936年,P806-807.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3卷),P120.
    ② 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版,PA8、19.
    ③ 唐传泗、黄汉民前引文,P68.
    ① 孔经纬,《东北经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301.
    ② 上海市工商联史料档,《虞洽卿事略》,1983年版,P39.
    ③ 凌耀伦,《卢作孚与民生公司》,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P78-82
    ④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P230-231.
    ①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永安纺织印染公司》,中华书局,1964年版,P148-149.
    ② 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编辑组,《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68.
    ③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P614、642.
    ④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1933年)》(下册),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P132.
    ① 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史料组,《中国民族火柴工业》,中华书局,1963年版,P20-21、37.
    ②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P127、129.
    ① 陈真前引书(第4辑),P496-516.
    ②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化工先导——范旭东》,1987年版,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3卷),P164.
    ③ 上海市医药公司.《上海近代西药行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P122.
    ④ 资料参见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3卷),P121-123.
    ①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3卷),P547,表4-28.
    ① 1936年值不含东北,以1933年不变价格计算。
    ②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鸿生企业史料》(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465.
    ③ 全国经济委员会,《机械工业报告书》,1936年版,转引自,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3卷),P563.
    ① 陈真前引书(第4辑),P267.
    ② 同上,P259、261.
    ③ 上海市粮食局,《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附录11-12.
    ④ 国民政府交通部,《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1946年版
    ⑤ 凌耀伦前引书,P148-149.
    ①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P239.
    ② 张锡昌,《民族工业崩溃的一年》,载《经济周报》(4卷1期),1947年1月
    ③ 来自网易网,《以抗战为界的跷跷板,中国民族资本兴衰记》,http://money.163.com/05/0804/14/1QAN8GD800251 HGS.html
    ① 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936-1945)》(中册),龙门书店,1968年版,PL107-108.
    ① 数据源自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6))),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P101、102、104、108.
    ① 吴岗,《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P92-95.
    ② 同上,P122.
    ③ 此据郑昌淦先生考证,转引自《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四期,P6.
    ①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修正》,载《社会科学杂志》,9卷2期,1947.
    ②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P81.
    ③ 表中1947/1948年数值已折算成国统区1936年币值。
    ①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3卷),P731.
    ② 发电量数据源自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P97.其他数据源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P124、128、131、140.
    ③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3卷),P739、740.
    ④ 同上,P742.
    ⑤ 见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修正》,社会科学杂志,9卷2明,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1947.Ta-chung Liu and Kung-chia Yeh, The Econom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National Incom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933-195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9.
    ① 上海市机器工业史料组,《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79年版,P689.
    ② 《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1990年版,P40、46.
    ③ 巫宝三、汪馥荪,《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就业》,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P71-78.
    ④ 周绍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1998年第5期:转引自,吴承明、董志凯,前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P48.
    ⑤ 《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选编·综合卷》,1990年版,P64.
    ① 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231.
    ② 吴承明、董志凯前引书,P62.
    ③ 表A数据源自巫宝三、汪馥荪,《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就业》,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P71-78;表B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研究资料》,1956年9月13日。
    ① 董志凯,《1949-1952中国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导言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1254.
    ② 同上, P1457-1458.
    ③ 《陈云文选(1926-1949)》,人民出版社,1984,P269-270.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P469-499.
    ① 中财委,《中国经济简报(1949)》,1950。转引自,吴承明、董志凯前引书,P 139.
    ② 同上
    ③ 中国人民银行,《平津金融接管经验初步总结》,1946年6月
    ④ 杨坚自,《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P63.
    ⑤ 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P177.
    ① 中国社科院中央档粲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版,P115.
    ② 前引《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P793.
    ③ 冯筱才,《政治生存与经济生存:上海商人如何走上公私合营之路?(1949-1957)》,载《中国当代史研究》(二),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P91-138.
    ④ 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年中华大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商体制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P440.
    ① 《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统战人士安排问题》,载《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P209.
    ③ 陈叔通,《为实行国家总路线,正确地发挥私营工商业的积极作用而奋斗——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开幕词》,载《人民日报》,1953-10-24.
    ④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170-171.
    ⑤ 《毛洋东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统战人士安排问题》,载《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
    ⑥ 同上
    ① 石万鹏,《中国工业五十年》(第2部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P1785.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P1254.
    ① 前引《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商体制卷》,P732.
    ② 同上, P423.
    ③ 同上, P733.
    ① 同上,P938.
    ② 国营部分包括公私合营,但公私合营的比重极小,车辆部分约为2%的水平,船舶部分为0.05-0.10%的水平。数据源自于前引《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商体制卷》,P991-992.
    ① 《党的文献》,1988年第5期
    ② 表中除国民收入总额项目外,其余数据均源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P20-21、23-25、29.
    ③ 此项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编,《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①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P249.
    ② 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P76-79、117.
    ① 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工业产品拥有量比值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及《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79)》数据计算而来;工业产品总产量比值据《中国统计年鉴(1981)》及《联合国经济年鉴(1958)》数据计算而来。
    ② 《毛洋东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统战人士安排问题》,载《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P23-24.
    《毛泽东关十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统战人士安排问题》,载《党的文献》,2003年第4期
    《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写给斯大林的信》,载《党的文献》,1988年第5期
    ① 若做区分.冯筱才先生的观点最为恰当:“前者(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一个虚拟的话语系统里进行的,而后者(公私合营)是在现实世界中让商人与干部们所能感受到的”。资料参见冯筱才,《政治生存与经济生存:上海商人如何走上公私合营之路?(1949-1957)》,载《中国当代史研究》(二),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P91-138.
    ① 桂勇,《私有产权的社会基础——城市企业产权的政治重构(1949-1956)》,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P23-30.
    ② 杨奎松,《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P1-25.
    ③ 如公私合营早走派刘鸿生,虽对外声称“刘家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要带带头”,但实际上却是被迫合营。冯筱才先生对此有过考证:“据中共章华毛纺厂党总支委员会秘密报告,该厂经理刘念智为了应付厂工会的合营要求,谎称已经申请合营,后来工会向群众揭穿,刘无奈之下,只有真的向政府提出申请,但他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毛纺业困难重重,提出申请政府也可能不会很快批准,最后可能‘乐得出风头’。不料,政府接到其申请后,迅速批准,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类似于这样的公私合营案例还有很多,完全可以反映出私营企业参加公私合营过程的被迫性。资料参见冯筱才,《政治生存与经济生存:上海商人如何走上公私合营之路?(1949-1957)》,载《中国当代史研究》(二),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P91-138.
    ① 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
    ①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P23、27.
    ① 此外还有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援建的68个项目,一并称“156项”工程。
    ① 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P283.
    ②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计提要(1949-1957)》,1958年版
    ① 苏少之,《中国经济通史》(第10卷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265.
    ② 同上
    ③ 肖冬连,《共和国年轮——1961》,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91.
    ④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上卷),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P368.
    ⑤ 苏少之前引书,P266.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P276.
    ① 此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数字计算。
    ② 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P14-23.
    ①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1949-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P535.
    ② 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P242-248.
    ③ 投资部分数据源自《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1950-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P97:增速部分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P17.
    ① 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P20.
    ② 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P17-20.
    ① 人均年收入及人均年消费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P484;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工资数据源自庄启东,《新中国工资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P2日.
    ②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界定,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60-50%之间为温饱,50-40%之间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
    ① 粮食、食用油指标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贸易物价统计资料(1952-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P27-28;猪肉、家禽、鲜蛋、水产品、食盐、食糖、卷烟、酒、茶叶、棉布、针织内衣裤、鞋指标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P567-577:火柴、香皂、铝锅、手电筒、机制纸、自行车、收音机指标数据源自《中国统汁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P508.
    ② 数据源自商务部,《调研资料》,1981年第56期。
    ① 表中中国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1949-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P353:其他国家数据源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P17-30.
    ① 表内中国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1949-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发达国家数据源自刘国平,《中国’j世界经济发展的比较》.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发展中国家数据源自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册):国家统计局,《外国国民核算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① 《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关于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的暂行规定》、《关于提高国营工业企业固定定资产折出率和改进折出费用使用办法的暂行规定》、《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的暂行规定》
    ② 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2011年4月。
    ③ 赵凌云,《中国经济通史》(第10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174.
    首都钢铁公司研究与开发中心,《首钢承包制》,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年版,P114.转引自,吴太昌、武力、魏明孔前引书,P425.
    ① 赵凌云前引书,P182.
    ① 黄孟复等,《中国民营经济史纪事本末》,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P259.
    ②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企业改革十年》,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P318.
    ① 马建堂、刘海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102.
    ② 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P120.
    ① 吴太昌.武力,魏明孔前引书,P439.
    ② 《坚持国企改革方向规范推进国企改制》,载《人民日报》,2004-9-29.
    ③ 表引自吴太昌、武力、魏明孔等前引书,P438.原资料据金碚,《中英国有企业改革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P143.
    ① 《中国经济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P429.
    ①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载《领导决策参考》,2000年第26期,P29.转引自,吴太昌、武力、魏明孔前引书,P457.
    ② 吴太昌、武力、魏明孔前引书,P457-458.
    ①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探索与研究——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P165.
    ②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载《领导决策参考》,2001年第1期,P15.转引自,吴太昌、武力、魏明孔前引书,P460.
    ③ 吴太昌、武力、魏明孔前引书,P463-465.
    ① 除特别注明外,本节数据均源自历年《中国经济年鉴》
    ① 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P42.
    ①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上卷),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P794.
    ①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上卷),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P784.
    ② 《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P1203-1204.
    ① 赵凌云前引书,P159.
    ① 若非特别注明,本节所有数据均源自历年《中国经济年鉴》。
    ① 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P295.
    ② 收入的相当一部分用于了储莆,因此,若能准确量化储蓄水平,自然更能明确消费贡献:但是由于对储蓄情况的统计不分国企职员还是民企职员,因此研究也便无法进一步深入。但是,以凯恩斯需求函数将收入折算为消费,不失为一种有理论基础的科学粗估,仍是具有说服力的。
    ① 马赛厄斯、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307.
    ② 库兹涅茨前引书,P71.
    ③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P101.
    ④ 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P141.
    ① 同上,P141.
    ② 1978-1993年的税收收入指工商税收:1994年-1997年税收收入主要由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组成,另还包括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其他收入,但所占比重极小;1998-2007年税收收入指税务部门征收入库的各项税收,但臣包括农业五税和关税。数据源自历年《中国税务年鉴》。
    ① 民营上市公司数据源自Wind,SEEC,转引自,黄孟复,历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上市公司数量源自、Wind,载多期《证券时报》。
    ② 刘小玄、周晓艳,《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配置关系的检验——兼论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载《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P57-70.
    除特别注明,本节数据均源自历年《中国经济年鉴》,各机构数据均源自机构网站,主要有:世界银行(www.worldbank.org.cn),货币基金组织(mf.org),联合国统计司(unstats.un.org)、联合国粮农组织(www.fao.org)中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除此之外,还有谷类和其他两项,占总摄入量的66.91%。尽管占比重较大,但并不反映生活水平,亚洲国家该项值也基本如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图家几无区别。其中,各类别所包含食物如下所列:谷类:小麦,大米(碾米当量),大麦,玉米,黑麦,燕麦和其它谷物;糖类:砂糖,蜂蜜等甜味剂;薯类:土豆,红薯,木薯和其他块茎类;豆类:绿豆,豌豆及其他豆类,大豆和坚果除外;肉类,牛肉,绵羊及山羊肉,猪肉,家禽肉,其他肉类,包括内脏;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奶类:乳制品,黄油除外。
    ① 通常认为,改革开放之开放即对外开放,而事实上,开放格局从最一开始就是二元的,即包括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引进技术和外资、货币的国际化等均在此列,一言以蔽之,即走出去与引进来:但同时也包括内部的开放,其中最重要的即对于民营主体的放开。诚如文中所说,正足由于民营主体逐步成长起来,一方面培育了竞争机制,倒闭低绩效的国营企业逐步退出,从而使得市场取代政府来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在消费、投资和贸易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知,正是对民营企业的开放,才形成了对外的开放,正是对民营企业的开放,才顺利实现了改革,开放民营是关键,是核心。
    ①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P1029.
    ②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P276.
    ① 吴承明,《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载《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P111-137.
    ① 事实上,对于经济绩效的考察原本就无法精准量化,“通常我们是比谁最富裕,如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而这都无适当标准。麦迪逊用人均GDP是个硬指标,但明清的GDP怎么估算?他自己也说是guestimate(美国俚语:瞎猜)”。见吴承明,《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P3-5.而且,细考某个具体的数字,往往并无太大意义,惟有通过历史性的整体表述,方可得出一个有价值的结论,亦如马克思所言“在政治经济学中,任何时候都绝不能仅仅根据一年的统计材料就得出一般规律。常常需要引证六、七年来的平均数字。”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P450.
    ① 奥尔森,《取决于制度安排的经济发展》,载《世界经济译丛》,1993年第6期,P7-8.
    ① 费尔南多·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2年版,P440.
    ② 同上。
    ③ 《张文襄公全集》(卷133),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八日致海军衙门论修芦汉铁路电 盛宣怀档案材料:叶景葵,《汉冶萍史》,转引自汪熙,《从汉冶萍公司看旧中国引进外资的经验教训》,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6期,P16-30.
    《张文襄公全集》(卷135),光绪十六年四月初八日致上海盛道台
    ① 《张文襄公全集》(卷202),劝学篇
    ① 《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转引自张国辉,前引《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P202.
    ② 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180-181.
    Jefferson. Gary, Thomas Rawski, Wang Li, and Zheng Yuxin,2000, "Ownership, Productivity Chang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December,28(4), pp.786-813.
    ①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卷第2期,P263-296.
    ② 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P4-16.
    ③ 胡一帆、宋敏、张俊喜,《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P49-60.
    ① 刘小玄、周晓艳,《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配置关系的检验——兼论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载《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P57-70.
    ② 天则经济研究所,《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R],2011年4月
    ① 梁启超,《变法通议》,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P89.
    ② 同上,P89.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P3723.
    ④ 同上,P3708.
    《愚斋存稿》(卷2),P16.
    ① 《北华捷报》,1879-04-15.
    ② 郑观应,《禀北洋通商李傅相为织布局请给独造权限并免子口税事》
    ③ 《李文忠公全集》,试办织布局折
    ④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记行》(卷11)
    ①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48)
    ②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P407.
    ③ 梁义群、宫玉振,《试论甲午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载戚其章、王如桧.《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P1050.
    ④ 戚其章,《中日战争》(3),中华书局,1989年版,P481-493.
    ⑤ 郑观应,《盛世危言》(第3编第1卷),《商务二》
    ⑥ 康有为认为发展工业乃世界潮流,大势所趋,“夫今已入工业之世界矣,已为日新尚智之宇宙矣.而吾国尚以其农国守旧愚民之治与之竞,不亦乎?皇上诚讲万国之大势,审古今之时变,知非讲明国是,移易民心去愚尚智,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而讲求物质,不能为国,则所以导民为治,自有在矣”。资料参见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2),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P227.梁启超进一步明确了“以工立国”的关键所在,即广泛制造机器,“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各种机器,农、工、矿之机器也”。见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P39.
    ① 中国史学会,《戊戊变法》(2),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P3q.
    ② 同上,P440.
    ③ 《光绪政要》(卷21),P18.
    ④ 同上
    ⑤ 《刘坤一遗集》,转引自,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上册),P203.
    ⑥ 《光绪政要》(卷21),P18.
    ⑦ 中国史学会,《戊戊变法》(2),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P291.
    ⑧ 同上
    ① 同上,P141-142.
    ② 《接论商务》,载《申报》,1895-06-27.
    ③ 《自强续策前稿》,载《申报》,1895-03-15.
    ④ 《论和后事宜》,载《申报》,1895-05-27.
    ⑤ 严复,《原富》,P724.按语
    ⑥ 同上,P494.
    ⑦ 陈炽,《续富国策》,转引自,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P84.
    ⑧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5),P5013.
    ① 《商部奏定公司注册试办章程》,载《东方杂志》.第1年第5期
    ② 《上海商务总会致各埠商会拟开大会讨论商法草案书》,载《申报》.1907-09-10.
    ③ 朱寿朋,前引书,P5063.
    ④ 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608.
    ⑤ 朱寿朋,前引书,P5253.
    ⑥ 盛宣怀,《愚存稿》(卷7),请设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折
    ⑦ 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50.
    ⑧ 马敏、朱英,《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616.
    ① 同上,P617-618.
    ② 《商业发达论》,载《江苏》,第3期
    ③ 《辛亥革命资料》,载《近代史资料》,1961年第1号,P59.
    ④ 《袁大总统书牍汇编》,载《文辞》,P7.卷首
    ⑤ 周学熙,《周止庵先生别传》,P67.
    ⑥ 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P14.
    ① 黄逸平、虞宝堂,《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P12.
    ② 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P8-9.
    ① 综合计划处、基本建设处、财政金融计划处、贸易计划处、重工业计划处、燃料电力工业计划处、轻工业计划处、地方工业计划处、农业计划处、交通运输业计划处、天然财富处、统计处、物资供应处、秘书处。
    ① 许涤新、吴承明,前引书(第2卷),P1-2.
    ② 门德尔斯认为,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原始工业化和现代化工业化(也称工厂工业化)两个阶段,原始工业化可以解释为“传统组织的、为市场的、主要分布在农村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一股由区域经济内同时并存的三种因索构成:农村工业、外部市场与农村工业相辅相成的商业性农业。门德尔斯认为人口压力足原始工业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原始工业化的产生将打破波斯坦模型所指出的人口—经济自动调节机制,将在资本积累、市场联系、技术革新、农业进步和企业家五个方面为现代工业化创造条件,但是不必然顺利进入现代工业化。详见门德斯.《原始工业化: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载《经济史评论》,1972年第32卷第1期,P241-261.
    ③ 克毕特将工业化前的工业化定义为“其大量人口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为区间市场或国际市场进行大批量的工业商品生产的农村地区的发展”.工业化前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业商品生产的封建组织形式、小商品生产(购买制)、资本向生产的渗入(包买制、家内制)、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工业化前的工业工业化在五个方面为工业化准备了基础,首先是形成人数众多的手工业者,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其次是手工业者、商人、包买主形成资本原始积累,且成为企业家雏形:三是包买制把商业资本和生产资本连接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四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农业资本转移到新生的工业部门中来:五是在原始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详见,史建云,《工业化前的工业化简介》,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P153-159、146.
    ④ 奇拉波,《欧洲经济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P350.
    《汉书·百官公卿表》
    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358.
    ② 《盐铁论·本议》
    ③ 据《齐鲁封泥集存》,汉代有封泥“安城陶尉”传世,其中,安城为今河南正阳,陶尉是武官职称,当是制陶手工业的军事管理者。资料源自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P80.
    ① 赵德馨主编.何德章著,《中国经济通史》(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535-537.
    ② 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699.
    ③ 《隋收》(卷46),《苏孝慈传》
    ④ 《旧唐书》(卷42-44),《职官志》;《新唐书》(卷46-49),《百官志》
    ⑤ 《新唐书》(卷41),《地理志》
    ⑥ 《旧五代史》(卷146),《食货志》
    ① 《唐六典》(卷22),《北都军器监》
    ② 徐松,《宋会要辑稿·方域三》,中华书局,1953年版,P50-51.
    ③ 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中华书局,1953年版,P16-24.
    ④ 费著,《蜀锦谱》,载《巴蜀丛书》第1辑,P195.
    ⑤ 赵德馨主编,李干、周祉征著,前引书(第6卷),P421.
    ⑥ 《元史》(卷85),《百官志》
    ⑦ 曾坚:《中书省户部题名记》,《析津志辑佚》《朝堂公宇》,P24-25.
    ⑧ 《元史》(卷85),《百官志一》。
    ⑨ 《元史》(卷85),《百官志》
    ⑩ 陈高华、史卫民著,《中国经济通史》(元),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218.
    ① 吴量恺,《中闲经济通史》(第7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187.
    ② 王毓铃,《中国经济通史》(明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307.
    ③ 《新唐书·食货志》
    欧阳修,《河东奉使奏草》(卷上),《论矾务利害书》
    李纲.《梁溪集》(卷121),《与张枢密书别幅》
    (?) 《盐铁论·水早》
    (?) 《盐铁论·刺权》
    ① 《盐铁论·地广》
    ② 《旧唐书·令狐楚传》
    ③ 《后汉书·本传》
    ① 《后汉书·和帝纪》
    ② 《三国志》(卷21),《魏志·卫觊传》
    ③ 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728.
    ④ 《太平御览》(卷865)引,《晋令》
    ⑤ 《隋书·食货志》
    ⑥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下),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P523.
    ⑦ 《通鉴》(卷225),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五月条
    ⑧ 侯家驹,前引书,P523.
    ⑨ 盐、茶、酒、醋、矾等均为民营手工业产品,只有香是海外诸国泊来品,但因其利润丰厚(《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利为博”。),所以也受到宋廷控制。
    ⑩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655.
    ① 《宋史·食货志》
    ② 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中华书局,1953年版,二六之一至二
    ③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717-721.
    ④ 《宋史》(卷181),《食货志下三·盐上》
    ⑤ 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中华书局,1953年版,二三之一八
    ⑥ 同上,二三之三一
    ⑦ 漆侠,前引书,P723.
    ⑧ 载《大德昌国州志》(卷6);又《宋史纪事》(卷13)亦收录。
    ⑨ 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5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732. 盐钞通胀,本质上是以金融手段进一步侵蚀盐商利润,另外一旦旧钞废弃,盐商则“朝为豪商.夕济流丐有赴水、投环而死者。”
    ② 《元史·食货志》
    ③ 陈高华、史卫民,《中国经济通史》(元),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240.
    ④ 《明会典》(卷34),《盐法三》
    ⑤ 《明会典》(卷19),《户口一》
    ⑥ 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明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308-309.
    ⑦ 《明史》(卷80),《食货志·盐法》
    ⑧ 魏金玉、经君健、方行,《中国经济通史》(清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564.
    ⑨ 《清史稿》(卷123),《食货志·盐法》
    ① 盐业公司从生产商手中购买食盐的平均价格为400-500元/吨,加碘成本为20-25元/吨,国家为食盐加碘补贴30 元/吨,盐业公司批发价格为1500-2000元/吨.利润率最低为300%.最高估计达500%.此据冯海宁,《盐业专卖打破后仍需高举反垄断之鞭》,载《中国证券报》,2010-01-08
    ② 《续汉书·百官志》
    ① 《宋书·百官志》
    ② 《魏书·崔玄们传附棒僧渊传》
    ③ 葛金芳著,《中国经济通史》(第5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717.
    ④ 《宋会要辑稿·食货》
    ⑤ 《宋会要辑稿·职官》
    ⑥ 《宋会要辑稿·食货》
    ① 陈瓘,《四明尊尧集》(卷5),引王安石《熙宁奏对目录》
    ② 此据《四明尊尧集》(卷5),引邵伯温《闻见录》。
    ③ 李十、周祉征,《中国经济通史》(第6卷),湖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405.
    ④ 陈高华、史卫民,《中国经济通史》 (元).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224.
    ⑤ 《元史·食货志二·岁课》
    ⑥ 胡祗遹,《李公墓志铭》.《紫山大全集》(卷18)
    ⑦ 《万历明会典·冶课》
    ⑧ 魏金玉、经君健、方行,《中国经济通史》(清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550-551.
    ②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铁》
    ③ 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明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408.
    ④ 《清高宗实录》(卷240),乾降十年五月辛巳。
    ⑤ 《清宣宗实录》(卷404),道光二十四年四门乙巳。
    ⑥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下),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P804.
    ⑦ 官营手工业与此五方面所获得的利处,也是其得以维持的原因所在,对此,魏明孔先生曾有高度概括:“我国历史上官府手工业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下面的原因无论如何不可忽视:民间个体工匠保证了官府手工业生产人手的基本来源,民间手工业是官府手工业取之不尽的技术源泉,官府手工业机构能够通过国家 配置资源的能力提供所需的手工业原料,官府手工业具有不断吸取外来技术的便利条件,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在客观上为官府手工业的一些技术不断提高提供了可能”资料参见魏明孔,《中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载《文史哲》,2004年第6期,P79-85.
    ① 李晓,《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P69-78.
    ② 《宋史·列传四十三》
    ③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6),《布》
    ① 戴良,《九灵山房集》(卷9),《赋廉范五袴送马太守》
    ② 《史记·平准书》
    ① 《隋书》(卷24).《食货志》
    ② 《魏书》(卷2),《太祖纪》
    ④ 《隋书》(卷46),《苏孝慈传》
    ⑤ 《唐六典》(卷7),《工部尚书》(卷23),《将作监》
    ① 《全唐诗·织锦曲》
    ② 《白居易集》(卷4),《紫毫笔》
    ③ 《宋史》(卷285),《梁适传》
    ④ 《包拯集》(卷7),《乞开落登州冶户姓名》
    ⑤ 《华阳集》(卷58),《梁适墓志铭》
    ⑥ 《包拯集》(卷7),《乞开落登州冶户姓名》
    ⑦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P503-504.
    ① 《明会典》(卷34),《盐法三》
    ② 《明会典》(卷189),《工匠二》
    ③ 侯家驹前引书,P804.
    ④ 漆侠.《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148;陶绪,《宋代私营丝织业生产形态和地理分布》,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P8、78-84.
    ① 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P29-52.
    ① 陈家锟,《中国工业史》,中国图书公司,1917年版
    ①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② 此据与李晓先生交流。
    ①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P17.
    ② 这里仅仅是以粮食作为生活水平的唯一指标,事实上着装的情况与此趋势相同,明清时期,丝织品不再被视作奢侈品,穿丝着帛并不局限于帝王家,中产之家、走夫贩卒、市井小民也非与丝织品无缘。
    ① 《史记·平准书》
    ① 格辛克隆,《俄国工业化的早期:回顾和对照》,载罗斯托主编,《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1963年版,P152-153.
    ② 同上,P166-168.
    ①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P35.
    ② 石井宽治,《日本经济史》,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版,P93.
    ③ 同上,P99.
    ④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第1卷),东洋经济新报社,1968年版,P310-313.
    ⑤ 石井宽治,前引书,P94.
    ⑥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P224.
    ⑦ 关于这一问题,口本学界大致形成了三派观点。一派观点以梅棹忠夫的“比较文明论”为代表,坚定地相
    ⑤ 斋藤修,《原生工业化的时代——西欧与日本的比较史》,日本评论社,1985年版
    ⑥ 梅村又次、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岩波书店,P143.
    ① 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25.附论《(?)未经济的发展阶段——“严密意义的工厂手工业”论战》
    ② 大野健一,《从江户到平成:解密日本经济发展之路》,,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P26.
    ③ 享保改革,时间为1716-1735年,主要内容是鼓励农业,抑制商业,,整顿币制.精简财政(参(?)交替的滞留期由原来的一年缩短为半年)。
    ④ 宽政改革.始于1786年,大举复古大旗,强制归农还田,限制商品生产
    ⑤ 天保改革,始于1841年,内容与享保改革、宽政改革基本相同,延续重农抑商政策
    ⑥ 大野健一,《从江户到平成:解密日本经济发展之路》,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P25.
    ⑦ 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41.
    ⑧ 石井宽治、原朗、武旧晴人,《日本经济史》(第1卷),东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5.
    ⑨ 吕万和,《明治维新的再探讨》,载《世界历史》增刊,1981年版,P53.
    ① 哈渥,《德国实业发达史》,P1-2.
    ②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P219.
    ① 哈渥,《德国实业发达史》,P27-28.
    ① 所谓公武合体,即朝廷(公)与幕府(武)联合执政。
    ② 倒幕战争成功后,明治政府并未如同以往政权一样分封藩藩主,而是诱使(?)摩、长州、土佐、肥前四大强藩的藩主奉还版籍,将藩主改为藩知事,后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和西乡隆盛等人鼎力废除藩,设置县从而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此即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政权稳固的明治政府力推地税改革,打破封建领主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打破农民不得自由迁徙的限制,取清秽多、贱年身份,为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工商领域准备了制度条件;改实物地租为货币地租,改根据年产量收税为按照土地价格的固定比率定税,加速农业资本向工商业资本的转化。同时废除冥加金,打破工商业垄断格局,鼓励自由经营、自由买卖,允许且鼓励武士从事工商业。此即地税改革和自由经营。废藩置县之后,武士的俸禄由政府支付,本就紧张的财政又增一大包袱,明治政府通过发放金禄公债的方式一次性赎买了士族的家禄,随后又为丧失收入来源的士族提供资金支持,并鼓励其从事农工商业和银行业。此即秩禄处理和士族授产
    ③ 春亩公追颂会,《伊藤博文传》,统正社,1944年版,P595.转引自,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33.
    ④ 大久保利谦,《岩仓使节的研究》,宗高书房,1976年版,P161-162.
    ① 春(?)公追颂会,《伊藤博文传》,统正社.1944年版,P724转引自,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37.
    ② 久米邦武,《美欧回览实记》(第1卷),岩波书店,1978年版,P11.
    ③ 土屋乔雄,《明治前明经济史研究》(第1卷),日本评论社,1944年版,P37.
    ④ 久米邦武,《美欧回览实记》(第1卷),岩波书店,1978年版,P112-113.
    ⑤ 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54.
    ① 大久保利谦,《岩仓使节的研究》,宗高书房,1976年版.P184.
    ②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三联书店,1963年版,P64.
    ③ 《明治前期财政经济史料集成》(第3卷),P383-384.转引自,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55.
    ④ 大野健一,前引书,P36.
    ① 山口和雄,《日本经济史》,筑摩书房.1976年版,P127、147.转引自,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56.
    ② 石塚裕道,《日本资本主义成立史研研究》,吉川弘文馆,1973年版,P259.转引自,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56.
    ① 石塚裕道,《日本资本主义成立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73年版.P126-127.转引自,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56.
    ②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第2卷),东洋经济新报社,1968年版,P284.
    ③ 中村政则、石井宽治、春日丰,《日本近代史思想大系》(8:经济构想),岩波书店,1988年版,P109-111.
    ① 既往研究中有大量关于日本产业政策的内容,尤以美国学者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的奇迹》最为知名,本文对此不再赘述。
    ① 侨本寿朗、大杉由香,《近代日本经济史》,岩波书店,2000年版,P115-116.
    ② 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92.
    ③ 石井宽治、原朗、武田晴人.《日本经济史》(第1卷),东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10.
    ① 三和良 ,《概说日本经济史(近现代)》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年版,P73.
    杨栋梁,前引书,P61.
    (?) 住(?)正一.《海事史料丛书》,转引自,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62-63.
    ① 安藤良雄,《日本近代经济史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版,P72、87.
    ② 三和良一,《概说日本经济史(近现代)》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年版,P71.
    ① (?)西光速,《日本经济史大系》(6:近代下),东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版,P18.
    ② 桥本寿郎、大杉由香,《近代日本经济史》,岩波书店,2000年版,P85.
    ③ 数据源自石井宽治,《日本经济史》,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版,P209;安藤良雄,《日本近代经济史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版,P64.转引自,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P87.
    ①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4卷上),“工业社会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P61.
    ② 罗莹,《德国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版,P11.
    ③ 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80.
    ① 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81.
    ② 同上,P84.
    ①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联邦德国慕尼黑,1987年德文版,P103.转引自,《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P85.
    ② 托马斯·尼佩尔代,《德意志史,1800-1866》,联邦德国慕尼黑,1983年德文版,P192.转引自,《德国资 本主义发展史》,P85.
    ① 弗里德里希·亨宁,《德国的工业化,1800-1914》,联邦德国慕尼黑,1984年德文版,P180.转引自,《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P91.
    ② 汉斯·耶格尔,《德国经济秩序史》,联邦德国慕尼黑,1988年德文版,P51.转引自,《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P92.
    ①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31.
    ① 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110.
    ② 克劳斯·舒尔茨,《德意志的历史和文化:两千年组成五百幅画》,联邦德国柯尼斯泰因,1987年德文版,P103.
    ③ 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P303.
    ④ 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P205.
    ⑤ 格尔哈特·里特尔,《1871-1914德意志帝国:历史读本》,联邦德国哥廷根,1977年德文版,P30.
    ⑥ 如哈孟德夫妇在《近代工业的兴起》中所提到的,英国政府为英国工业化发展所做的三大贡献“工厂法、文官制度和职工联合会”,均非直接投资之举,而仅停留在为民营企业创造发展环境而已。
    ① 贝特兰,《纳粹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P27.
    ② 樊九、宋则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350.
    ③ 哈巴库克、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16.
    ④ 同上,P17.
    ⑤ 同上,P19.
    ① 费希尔,《德国的政府活动和工业化(1815-1870年)》,载罗斯托主编,《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1963年版,P183.
    ② 同上。
    ③ 拉什、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32.
    ④ 格辛克隆,前引书,P165.
    ⑤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3卷),“工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P242.
    ① 安藤良雄,《日本近代经济史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版,P2-4
    ② 同上,P8.
    ① 同上,P13.
    ② 根据《寻乌调查》,寻乌当地有彭万合、李祥仁两家制造纸伞,其中彭万合“在寻乌城开伞店,开了三代一百多年了”,“伞价从前每把二毛五,于今四毛五”。市场上的“洋伞有羽绸伞,洋布伞两种,羽绸伞通日本货,中国不能做”,“羽绸伞每把价一块大几(谓一块五毛以上),洋布伞每把一块二三纸伞、洋布伞、羽绸伞的销行比例是:纸伞、洋布伞各百分之三十,羽绸伞百分之四十”,由此可知日本丝绸伞极具竞争力,且销量极大。
    ③ 托马斯·尼佩尔代,《德意志史,1800-1866》,联邦德国慕尼黑,1983年德文版,P197.转引自,《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P87.
    ① 托马斯·尼佩尔代,《德意志史,1800-1866》,联邦德国慕尼黑,1983年德文版,P201,转引自,《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P89-90.
    ② 霍夫曼,《德国的起飞》,载罗斯托主编,《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1963年版,P115.
    ③ 同上,P92.
    [1]《白居易集》
    [2]《包拯集》
    [3]《大清会典事例》
    [4]《东坡志林》
    [5]《东华续录·光绪朝》
    [6]《古诗源》
    [7]《光绪朝东华录》
    [8]《光绪政要》
    [9]《韩非子》
    [10]《汉书》
    [11]《华阳集》
    [12]《旧唐书》
    [13]《旧五代史》
    [14]《论语正义》
    [15]《明会典》
    [16]《明史》
    [17]《清季外交史料》
    [18]《清史稿》
    [19]《清史纪事本末》
    [20]《全唐诗》
    [21]《三国志》
    [22]《商君书》
    [23]《史记》
    [24]《宋会要辑稿》
    [25]《宋史》
    [26]《隋书》
    [27]《太祖洪武实录》
    [28]《唐六典》
    [29]《魏书》
    [30]《新唐书》
    [31]《续汉书》
    [32]《易经》
    [33]《元史》
    [34]《战国策》
    [35]《周礼》
    [36]《资治通鉴》
    [37]《广东文史资料》,第20辑
    [38]《国营招商局七十五周年纪念刊》
    [39]《海防档》第1册、第3册、第8册
    [40]《李文忠公全集》卷10、卷11、卷19、卷20、卷24、卷32、卷35、卷43、卷48、卷78
    [41]《刘忠诚公遗集》卷24
    [42]《申报》(《开平矿务招商章程》、《开平铁路公司招股章程》、《上海机器织布局招商集股章程》、《招商局隶部章程》)
    [43]《申报年鉴》,1936年版
    [44]《新闻报》
    [45]《洋务运动》,第6册
    [46]《银行周报》卷4、卷5、第200号增刊
    [47]《愚斋存稿》卷28
    [48]《张文襄公全集》卷28、卷29、卷42、卷133、卷135
    [49]《左宗棠全集》卷8
    [50]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3辑,第4辑
    [51]丁文江,《中国官办矿业史略》,1928年版
    [52]胡荣铨,《中国煤矿》,1935年版
    [53]桓宽,《盐铁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
    [54]刘厚生,《张謇传记》,1958年版
    [55]聂宝璋、朱荫贵,《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2002年版
    [56]阮湘,《中国年鉴》第1回,1924年版
    [57]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58]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59]吴岗,《旧中国通货膨胀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0]谢家荣、侯德封,《第二次中国矿业纪要》,《第四次中国矿业纪要》,《第五次中国矿业纪要》
    [61]徐新吾,《,中国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2]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63]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4]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台湾传记文学社,1976年版
    [65]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6)》,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66]张继圣:《张文襄公治鄂记》,1947年版
    [67]郑观应,《盛世危言》
    [68]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卷7、卷12
    [69]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盛宣怀未刊信稿》,1960年版
    [70]北洋政府农商部,《农商统计表》
    [71]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企业改革十年》,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
    [72]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
    [73]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984)》、《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79)》、《联合国经济年鉴(1958)》
    [74]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1949-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75]国家统计局,《外国国民核算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76]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1950-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77]国家统计局,《中国贸易物价统计资料(1952-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
    [78]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79]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司编,《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80]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
    [8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探索与研究——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82]华新纱厂联合会编,《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
    [83]南开大学经济所,《启新洋灰公司史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84]江南造船厂史编写组,《江南造船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85]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航政篇》,第1册、第2册
    [86]青岛工商行政管理局编,《中国民族火柴工业》,中华书局,1963年版
    [87]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化学先导范旭东》,1987年版
    [88]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鸿生企业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9]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90]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91]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79年版
    [92]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永安纺织印染公司史料组,《永安纺织印染公司》,中华书局,1964年版
    [93]上海市粮食局,《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
    [94]上海市医药公司,《上海近代西药行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95]商务部,《调研资料》,1981年
    [9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97]武汉大学经济系,《汉治萍公司史》,1962年原稿
    [98]武汉大学经济系,《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9]邮电史编辑组,《中国近代邮电史》,1984年版
    [100]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编辑组,《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68.
    [101]中财委,《中国经济简报(1949)》,1950年版
    [102]中华民国财政部,《财政年鉴》,1947年版
    [103]中共中央文献编译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0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农民银行》,油印稿
    [10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交通银行简史》,1987年油印本
    [106]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
    [107]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08]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计提要(1949-1957)》,1958年版
    [109]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 编·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
    [110]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商体制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1]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
    [112]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版
    [113]中国社科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年版
    [114]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2)、(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15]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1937年版
    [116]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中国重要银行最近十年营业概况研究》,1983年版
    [117]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118]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研究室,《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社,1966年版
    [1]Albert Feuerwerker, 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Sheng Hsuanhuai,* 844-1916 and Mandarin Enterpri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2]August Maddison,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8.
    [3]Boardman. Anthony and Vining. Aidan, Ownership vs Competition:Efficiency in Public Enterprise. Public Chioce,1992,73(2), PI-33.
    [4]Chang Chia-ao, The Inflationary Spiral:The Experience in China,1939-1950, Cambridge,1958.
    [5]David Faure, The Rural Economy of Pre-Liberation China:Trade Expansion and Livelihood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1870-193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6]Dewenter. Katiryn and Malatesta. Paul, State-Owned and Privately Owned Fir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fitability. Leverage, and Labor Inten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 P320-334.
    [7]Ehrlich. Issac, Gallais-Hamonno, Georges, Liu Zhiping and Lutter. Randal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Firm Ownership: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2(5), P1006-1038.
    [8]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P308-318.
    [9]Hao Yen-ping, The Comprador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10]Karpoff. Jonathan, the Impact of Shareholder Activism on Target Companies:A Survey of Empirical Finding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2001.
    [11]Loren Brandt, Commerc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1870-193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2]Marie-Claire Bergere, The Golden Age of the Chinese Bourgeoisie,1911-193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3]Parks M. Jr. Coble,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1927-1937,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14]Ralph W. Huenemann, the Dragon and the Iron Horse:The Economics of Railroads in China,1867-1937,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5Rawski. Thomas and Li Lilian,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16]Riskin Carl, Surplus and stagnation in modern China[A]. Perkins, China'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P56-61.
    [17]Ta-chung Liu and Kung-chia Yeh, The Econom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National Incom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933-195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
    [18]Thomas G. Rawski, 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9.
    [19]Wellington K. K. Chan, Merchants, Mandarins, and Mod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20]William T. Rowe, Hankow: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89,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1卷,第3卷
    [2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3卷
    [2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
    [2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卷,第4卷,第5卷
    [26]毛泽东,《毛洋东文集》第5卷
    [27]刘少奇,《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
    [28]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
    [29]邓小平,《邓小平年谱》
    [30]陈云,《陈云文选》(1926-1949)、(1949-1956)
    [31]阿萨尔·林德伯格,《新左派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2]阿瑟·恩·杨格,《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3]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4]埃·鲍·根基娜著,《列宁的国务活动:1921-192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5]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6]白乐日,《中国文明与官僚制度》,耶鲁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
    [37]贝特兰,《纳粹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8]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0]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1]查莫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的奇迹》,株式会社TBS,1982年版
    [42]陈高华、史卫民著,《中国经济通史》(元),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43]陈家锟,《中国工业史》,中国图书公司,1917年版
    [44]陈锦江,《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大野健一,《从江户到平成:解密日本经济发展之路》,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46]戴园晨,《中国经济的奇迹——民营经济的崛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7]邓拓,《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48]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9]董志凯,《1949-1952中国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0]董志凯、剧锦文,《中华人民和国工业经济史(1958-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1]赵德馨主编,范传贤、杨世钰、赵德馨著,《中国经济通史》(第2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2]樊纲,《公有制经济宏观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53]樊亢,《主要资本义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54]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5]方甲,《西方经济发展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6]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57]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58]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59]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0]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61]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第1卷),东洋经济新报社,1968年版
    [62]高尚全,《改革历程献给改革开放3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赵德馨主编,葛金芳著,《中国经济通史》(第5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4]桂勇,《私有产权的社会基础——城市企业产权的政治重构(1949-1956)》,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65]哈巴库克、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7]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68]胡静林,《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与途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9]黄孟复,历年《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年版
    [70]黄孟复等,《中国民营经济史纪事本末》,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
    [71]黄逸峰、姜铎,《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2]黄逸平、虞宝堂,《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73]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4]金碚,《中英国有企业改革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75]金仁淑,《日本经济制度变迁及绩效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76]经元善,《居易初集》(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77]胡锦文,《非国有经济进入垄断产业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78]卡尔·艾利希·博恩,《德意志史: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卷上),商务印书馆,1991年中译版
    [79]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81]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82]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3]克拉潘,《1871-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1965年中译版
    [84]克里特、梅迪克、施伦波姆,《工业化以前的工业化:资本主义产生时的农村 工业》,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86]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
    [86]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87]孔经纬,《东北经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8]库兹涅茨,《各国经济的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89]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90]拉什、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1]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92]雷麦,《外人在华投资》,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93]雷鸣,《日本战时统制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4]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5]赵德馨主编,李干、周祉征著,《中国经济通史》(第6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6]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7]李晓,《商贾智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8]李晓,《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9]李晓,《宋代茶业经济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0]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101]李晓,《中国政治通史6:动荡与变迁的宋辽金政治》,泰山出版社,2003年版
    [102]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03]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4]林德伯克,《新左派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5]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106]林森木、程选,《民营经济投资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10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匕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8]凌耀伦,《卢作孚与民生公司》,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9]刘国平,《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比较》,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110]罗斯托,《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1]吕贝尔特,《工业化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112]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3]路德维希·艾哈德,《大众的福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4]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15]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116]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17]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8]马建堂,《世纪之交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9]马建堂、刘海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0]马建忠,《富民说》,《适可斋纪言纪行》卷1
    [121]马克壵,《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2]马丽娜、支小青、王一民,《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宏观调整和微观重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3]赵德馨主编,马敏、朱英著,《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4]马赛厄斯、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26]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27]宁可、漆侠等,《中国经济通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128]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29]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130]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1]普锐斯,《英国专利特许状》,剑桥出版社,1906年版
    [132]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卷,1989年版
    [133]戚其章,《中日战争》(3),中华书局,1989年版
    [134]漆侠,《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5]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136]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37]青木昌彦等,《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138]沈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评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139]沈志渔、罗仲伟,《21世纪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140]石井宽治,《日本经济史》,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版
    [141]世界银行,《官办企业问题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学和政治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42]石万鹏,《中国工业五十年》(第2部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43]首都钢铁公司研究与开发中心,《首钢承包制》,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年版
    [144]赵德馨主编,苏少之著,《中国经济通史》(第10卷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5]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6]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7]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936-1945)》(中册),龙门书店,1968年版
    [148]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1981年版
    [149]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50]托马斯·史密斯,《明治维新和工业发展》,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版
    [151]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52]汪敬虞,《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53]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侵华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54]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明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155]魏杰,《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6]魏金玉、经君健、方行,《中国经济通史》(清上),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157]维克塞尔,《利息与价格》,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58]威廉姆·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59]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1933年)》,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60]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161]吴承明,《市场化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2]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3]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64]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增订版上卷),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65]赵德馨主编,吴量恺著,《中国经济通史》(第7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166]吴敬琏,《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7]吴敬琏,《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8]吴太昌、武力、魏明孔、朱荫贵、剧锦文,《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9]吴易风等,《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70]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1]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2]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73]夏东元,《晚清洋务运动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4]项观奇,《历史比较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P146.
    [175]肖冬连,《共和国年轮——1961》,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6]小林文男,《中国现代史断章》,谷沢书房,1986年版
    [177]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78]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79]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007年版
    [180]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1988年版
    [181]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1993年版
    [182]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年》,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3]薛毅,《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版
    [184]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8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86]盐田潮,《岸信介》,讲谈社,1996年版
    [187]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188]杨坚白,《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89]姚开建,《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0]依田憙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1]约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92]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93]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4]斋藤修,《原生工业化的时代——西欧与日本的比较史》,日本评论社,1985年版
    [195]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96]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97]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98]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199]张忠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有企业》,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0]赵德馨主编,何德章著,《中国经济通史》(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1]赵德馨主编,李干、周祉征著,《中国经济通史》(第6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2]赵德馨主编,赵凌云著,《中国经济通史》(第10卷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3]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204]庄启东,《新中国工资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1]Dwight H. Perkins, Government as an obstacle to Industrialization:The Case of Nineteenth-Century Cl.ina, Journal of Economy History,1967,27,7.
    [2]Gary. Jefferson, Jian Su,《Privat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in China:Evidence from Shareholding Ownership,199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0.34(1), P146-166.
    [3]Jefferson, Gary, Thomas Rawski, Wang Li, and Zheng Yuxin,2000, "Ownership, Productivity Chang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December,28(4), pp.786-813.
    [4]R. M. Solow, Economic History and Economics, Economic History, Vol.75, No.2, 1985.
    [5]奥尔森,《取决于制度安排的经济发展》,载《世界经济译丛》,1993年第6期
    [6]常卫恒、吴建华,《论近代日中两国官营企业不同归宿的原因》,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7]陈叔通,《为实行国家总路线,正确地发挥私营工商业的积极作用而奋斗—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开幕词》,载《人民日报》,1953-10-24
    [8]车维汉,《日本在产权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明治政府处理官营企业论》, 载《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
    [9]董以山,《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0]董志凯,《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源”、“流”之辩》,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1]杜恂诚,《中国资本主义两个部分的发展,1840-1927》,杜恂诚博士论文
    [12]段本洛,《简论“官督商办”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止作》,载《历史教学》,1982年第10期
    [13]郭永学、吴祖鲲,《海内外学者关于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的研究综述》,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5期
    [14]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15]方福前,《关于公有企业经济绩效的争论》,载《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0期
    [16]冯筱才,《政治生存与经济生存:上海商人如何走上公私合营之路?(1949-1957)》,载《中国当代史研究》(二),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17]傅育宁,《效率:国企改革清晰和单一的目标》,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18]黄速建,《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演进与经验分析》,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19]黄逸峰,《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发展上的比较》,载《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
    [20]胡一帆、宋敏、张俊喜,《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21]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发展的概述》,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22]金碚,《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再定位》,载《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4期
    [23]金立成,《招商局史料·“李国杰破坏整理招商局及把持营私之供状”》,载《学术月刊》,1962年第8期
    [24]井上清,《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做的学术报告,1984年4月
    [25]兰日旭,《北洋政府时期我国官办银行商业化活动述评》,载《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6]李德伟、吴碧波,《“民营化”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点》,载《领导者》,2012年第4期
    [27]李晓,《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28]李晓,《论宋代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9]李晓,《宋朝江淮荆浙发运司的政府购买职能》,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30]李晓,《宋朝强制征购盛行的制度分析》,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
    [31]李晓,《宋朝政府购买的拨款系统研究》,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
    [32]李晓,《宋朝政府购买预算的基本依据》,载《文史哲》,2004年第1期
    [33]李晓,《宋代商品结构状况的变化》,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4]李晓,《王安石易法与政府购买制度》,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35]李晓,《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6]李晓、姜雪燕,《宋朝政府购买预算的基本形式》,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
    [37]李晓、姜雪燕,《宋朝政府购买资金的调拨方式》,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
    [38]李晓、姜雪燕,《宋朝政府购买中的承包制》,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11期
    [39]李晓、孙尧奎,《宋朝置场收购的法规与执行》,载《文史哲》,2003年第3期
    [40]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1]刘小玄、周晓艳,《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配置关系的检验——兼论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载《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
    [42]刘毅,《日本早期封建制的几个特点》,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43]鲁利玲,《德国国有企业股份化的成功案例——大众汽车股份公司的考察报告》,载《经济研究参考》,1993年第3期
    [44]罗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载《经济学杂志》,1943-06-09
    [45]吕万和,《明治维新的再探讨》,载《世界历史》增刊,1981年版
    [46]门德尔斯,《原始工业化: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载《经济史评论》,1972年3月,第32卷第1期
    [47]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48]前川启治,《文化与文明的连续性》,载《比较文明》,1994年第10期
    [49]钱颖一,《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载《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50]曲文轶,《从改制的角度看俄罗斯的转轨危机》,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3期
    [51]任鹏宇,《垄断“造就”央企高税负》[N],载《投资者报》,2010.04.19
    [52史建云,《工业化前的工业化简介》,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53]宋绍英,《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论纲》,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6期
    [54]陶绪,《宋代私营丝织业生产形态和地理分布》,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
    [55]天则经济研究所,《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2011年版
    [56]天则经济研究所,《煤炭成本、价格形成及其外部成本内部化》,2008年版
    [57]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的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及政策建议》,2010年版
    [58]童云扬,《日本畿内庄园解体过程中的商品经济》,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59]汪敬虞,《五四运动的经济背景》,载《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
    [60]汪敬虞,《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跋涉——<赫德日记>中的一个启示》,载《近代中国》第十九辑,2009-12-01
    [61]王素琴,《试论中国与英法封建官营手工业的不同地位和影响》,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62]汪熙,《从汉冶萍公司看旧中国引进外资的经验教训》,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6期
    [63]王文杰、左学德,《论中世纪日本与西欧庄园制的异同》,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64]魏明孔,《中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载《文史哲》,2004年第6期
    [65]巫宝三,《唐代重商思想的兴起》,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66]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年”修正》,载《社会科学杂志》,1947年九卷2期
    [67]巫宝三、汪馥荪,《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就业》,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68]吴承明,《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69]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70]吴承明,《研究经济史的一些体会》,载《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71]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72]吴承明,《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载《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
    [73]萧功秦,《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与前景》,载《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2期
    [74]谢丰斋,《13世纪英国庄园农业“商品化”刍论》,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5期
    [75]严中平,《关于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评价问题》,载《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
    [76]杨奎松,《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77]杨哲英,《主要转轨经济国家的所有制改革的比较》,载《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8期
    [78]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载《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79]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80]约翰·内利斯,《转轨国家如何进行国企改革》,载《经济管理文摘》,2002年第10期
    [81]张复纪,《北洋时期官办企业透视》,载《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P14-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2]张謇致袁世凯函,《张季子九录·政闻录》,载《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1期
    [83]张军、陈诗一、Gary 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载《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84]张笃勤,《洋务中的湖北官办工业》,载《武汉文史资料》,2009年第10期
    [85]郑大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来源及形成》,载《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86]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卷第2期
    [87]郑京海、刘小玄、Arne Bigsten,《1980-1994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技术进步和最佳实践》,载《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期
    [88]周其仁,《开放市场:经验与主张》,载《财经》,2002年第9期
    [89]周绍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载《重庆师范学院(哲社版)》,1998年第1期
    [90]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载《中外企业家》,2008年第12期
    [1]伊特维尔、米尔盖特、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郭璞、邢昺、王世伟,《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4年版
    [4]世界银行(www.worldbank.org.cn)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ww.imf.org)
    [6]联合国统计司(www.unstats.un.org)
    [7]联合国粮农组织(www.fao.org)
    [8]中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