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徐渭文化心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摘要: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人的发现”成为中古社会向近古社会转型的标帜一样,中晚明文艺思潮也以对个体意识的张扬和人性、人欲的肯定,而成为一个载负着空前历史意义的历史时段。在复古与新变的交织、传统与异端的扭结中,徐渭以被袁宏道的发现和塑造为契机,以一个“文化英雄”的身份重新出现在晚明喧嚣的文坛上,文学史就此呈现出需要因之而深入反思和改写的趋向。
     徐渭“无之而不奇”(发狂、自残、杀妻、入狱)的经历和多向的才华,吸引了无数探究的目光。他突出狂士的身份和特殊的“心疾”即疯癫的病症,无意中展现出在文化和生活方面都失去平衡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症结。同时徐渭被时人赋予的“奇”和“异”的总定位,也显示出一种与封建正统文化既格格不入、又息息相关的新的价值观念和人文追求。以徐渭研究为个案,用文化研究的开阔视野多角度切入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症候分析,正为我们深度探究晚明文化转型的内在脉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契机。从审美到文化,徐渭研究思路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更加贴近生活、关注人性的学术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告诸往而知来者,以便能更理性地把握和创造好今天的人文生态。
     个社会会在它成员所展现的心智疾病之中正面地自我表达。本文的研究就以此为视点入手,将徐渭的个案研究置于整个晚明社会时代、心学与理学思潮、士人心态史的总体背景中,一方面考察其个体心灵、命运遭际、思想病变与社会时代的关系,揭示他在文化心理史上的典型意义;另一方面,从文艺创作及实践的角度,通过对作品的细读,以更深入地从把握作家、作品与时代思潮、文坛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借此透视晚明思想文化的演变轨迹和发展动力。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围绕徐渭之“病”进行了一个系统的社会文化考察。分别从社会经济与风俗的多样化趋向、皇权与私欲的顽固症结、科举取士的单向度选择等角度,分析徐渭所处的社会时代症候。徐渭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和价值预设,成年后受到的精神与物质的二重摧残、在古道与世情之间的文化选择,以及自我的理想勾勒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对造成他的“心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徐渭幕府政治的经历与病变的文化心理分析,准确而独到地揭示了徐渭之“病”所蕴含政治与文化的多重隐喻。第二章从徐渭哲学思想的渊源入手,追溯徐渭心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剖析他他旁涉佛、老,广泛汲取多种思想资源为己所用的思想图景。这在中晚明士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三章探及徐渭的文艺思想宗旨,既展示了徐渭在复古与创新方面的实绩和以“真我”与“本色”的为特色的文艺理论,又深入接橥了徐渭与文坛后七子的一段复杂的公案,探析了徐渭艺苑失位的社会文化缘由。第四章从徐渭的具体文艺实践入手,全面展示了徐渭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戏剧等五个方面所开辟的俗与趣的文艺新视域。第五章凸现徐渭与当时的山人群落和士大夫阶层的典型的恩怨交往,从与时人的命运、情感与心灵的共振中发掘时代的精神特质。第六章进一步拓宽视野,表现徐渭所处的纵向的时代思想景观,为中晚明的不同阶层狂士、畸人及其带来的尊“情”、求“趣”的文学观念传神写照,进而反思晚明文学思潮的是非功过,以此结束全文。
Late-Ming literature, born in the special social context where the regime and its rule were disintegrating, has arres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curren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houghts springing up in that period which was undergoing radical changes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thics and social morality had brought about unprecedented fission and bewilderment.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changes, with scholars'transgression against and contempt for social codes and customs, and their independence in both words and deeds interweaving with the clashes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the orthodox and heterodox, the open and closed, waves of thoughts alternating between restoration and reform, reverence for the classics and catering to the vulgarity were given birth. Xu Wei. emerging in this turning point, with his intractable and unruly personality, extremely queered experiences and great brilliance, has become a typical figure in this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recent antiquity culture to the modern culture.
     A society expresses itself in its member's mental morbidity. Xu Wei.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rbid society, has provided us with a pathological sample.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give a case study of Xu Wei. by putting him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te-Ming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inking currents of Yang Ming philosophy of the mind and neo-Confucianism. the mentality changes of the scholars. It reveals his representativeness in cultural-psychological history by investigating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s mental and life experiences,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the society of the times; meanwhile, it grasp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riter, his works and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the times, the ecology of the literary world by examining hi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practice, so as to shed light on the thinking and cultural evolution in late Ming Dynasty as well as its dynamics.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giv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ociety centering around Xu's "morbidity" to demonstrate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his "abnormality". Chapter two traces the shaping and development of Xu's idealistic thoughts back to the sources of his philosophy, and analyzes his mental prospect which evolved from extensive study on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wide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various mental sources. Chapter3explores Xu's literary principle. It displays his achievements both in restoring and innovating as well as his art and literary theories featured with "true me" and "naturalism", and also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for Xu's decline in the art and literary circle. Chapter four demonstrates the new vistas, both the vulgar and elegant, opened up by Xu Wei in poetry, essay,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drama.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Xu's friendship with and grudges against the hermit community and scholar bureaucrats to explore the mental idiosyncrasies of the time, in resonance with modern people in fate, emotions and psychology. Chapter six concludes the dissertation in a broader perspective by presenting Xu's thinking prospect in a longitudinal view, considering it a vivid reflection of literary conception upheld by those "mad" and "eccentric" scholars in the mid-and late-Ming Dynasty, who valued "feelings" and sought "interests", and hence reflects on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current of thought in late-Ming Dynasty.
引文
①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人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② 嵆文甫.晚明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
    ③ 徐渭.卖馨[A].徐文长三集卷七: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284.
    ① 衰宏道.与吴敦之[A],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05.
    ② 袁宏道曾一度搜求徐渭晚年的诗文在《答陶石篑》又郑重嘱托:“徐文长老年诗文,幸为索出,恐一口入醋妇酒媪之手,二百年云山,便觉冷落,此非细事也。”可见他对徐文长的推重。
    ④ 参见李鸣.袁宏道思想转变原因初探[J].南昌:南吕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年04期:91-96.
    ⑤ “《明史》卷二八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李梦阳传》
    ⑤ 钱谦益.袁稽勋宏道[A],袁宏道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67.
    ① 袁宏道.叙小修诗[A],袁宏道集笺校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7.
    ② 黄宗羲.黄梨洲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3, 79.
    ③ “想象的共同体”借自班纳迪克·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参见林宜蓉.中晚明文艺场域“狂士”身份之研究[D],台湾:台湾师人中文系,2003:4.
    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文曰:“盖渭本俊才,又受业于季本,传姚江纵恣之派。不幸而学问未充,声名太早,一为权贵所知,遂侈然不复检束。及乎时移事易,侘傺穷愁。自知决不见用于时,益愤激无聊,放言高论,不复问古人法度为何物。故其诗遂为公安一派之先鞭。”(卷一七八)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在《诠释学讲演》中指出,解释学的“任务也可以这样来表述,要与讲话的作者一样好甚至比他还史好地理解他的话语。因为我们对讲话者内心的东西没有任何直接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力求对他能无意识保持的许多东西进行意识,除非他自己己自我反思地成为他自己的读者。”(P61)这种“重构”(Nachkonstruiren)是保持理解的有效性、使解释者与作者处于同一层次的重要途径。参见载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
    ⑤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徐文长传》[M].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⑥ 陆云龙《翠娱阁评选十六家小品·袁宏道文选》,明崇祯刻本.
    ① 参见汪沛、梁道礼.文化的视野:对《徐文长传》的另一种解读[J],见《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②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四库全书本
    ③ 李开先.宝剑记后序[A],李开先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825.
    ④ 见徐渭.徐渭集: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540《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载,解缙因陷入帝王家事,招致成祖不满。“(永乐)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
    ① 李维桢.徐文长诗选题辞[A].人泌山房集[M],明万历刻本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稽勋宏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677.
    ①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A],吴成学、李光摩.20世纪晚明文学思潮研究[A].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② 嵆文甫左派王学[A],吴成学、李光摩.20世纪晚明文学思潮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③ 参见付琼.徐渭研究百年述评[J],南京:艺术百家,2004年01期:32-38.
    ① 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2.
    ②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对传统的理性力量进行深刻的质疑和反思他认为理性的求真精神只是有关总体性、压抑性的宏大话语霸权的另一种控制性力量而已。其知识考古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扰乱它,恢复话语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增殆性,给被排斥、遗忘、边缘化的主题如疯癫话语、惩罚话语、性话语、街头野史、小入流的作品足够的关注,用这些微观话语对抗宏大话语的霸权,取消整体历史的优先权。他的语系学强调谱系中断裂、小连续、分歧的高度建构性,追溯言说者权力之来源、立场、策略与日的。见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① [法]米歇尔·福科.古典时代疯狂史[A],北京:三联书店,2005: 75.
    ②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库恩的“范式”论作为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代表,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进行了大胆质疑和反叛,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变,同时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产生了重人影响。所谓范式(paradigm)就是一种共同的认识和法则,一种公认的范例和模式,包括被普遍接受的公理、定律、学说和其他理论成果。范式的出现是科学成熟的标志,同时,当某种范式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又会陷入危机,直到新的范式取而代之。而接受新的范式又意味着研究者必须调整他们过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甚至放弃他们从前格守的许多基本范畴和概念,推翻“常识”,打破“常规”,重新估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践中大量涌现的新因素,不得不对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新原理、新规范进行重新学习。
    ③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M],重庆出版社1993: 168.
    ④ 徐渭《自为墓志铭》中云:“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人处不浼袒褐似玩,人多病之,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徐渭集》,P638-639)正表现了这种理想的现实失败
    ④ 衰宏道《与徐汉明》:“弟观世间学道,有四种人。……独有适世一种人,其人甚奇,然也甚可恨。以为禅也,戒行不足:以为儒,口不道尧舜周孔之学,身不行羞恶辞让之事。于业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务,最天下不要紧人。……弟最喜此一种人,以为自适之极,心窃慕之。”见 衰宏道集笺校:卷五[M],钱伯城,笺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416.
    ① 高小康.文艺与人的生存活动[A],《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② 参见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③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 51-52.
    ① 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② 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42.以后直接标出页码者,均引自此书
    ③ 张汝霖.刻徐文长佚书序[A],王思任.徐文长先生佚稿序[A],徐渭集[M],附录:1384、1350.
    ④ 庄子在中晚明文人的心目中,具有解放思想和开启心灵自由的特殊意义。而徐渭对庄子,独有会心。他曾作《读庄子》诗,称叹“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P59)他的很多作品就仿庄而做。如《涉江赋》、《虚室生白斋扁记》、《借竹楼记》、《一吾说》、《自题小像》、《柳愚谷先生像赞》等十几篇文章,洒脱恣肆,颇有庄子风致。
    ① 王澹.哀八子·天池徐子[A],墙东集:卷四[M].明泰昌元年王氏刻本
    ②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73.
    ③ [俄]户那察尔斯基.艺术史中社会学因素和病理学因索[A],艺术及其最新形式[M],郭家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58.
    ④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N],上海:三联书店,2001.
    ⑤ 陈川.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⑥ 孟森.明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①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十二《熹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② 巴赫金.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纲要[A],巴赫金全集:第一卷[A].张杰、樊锦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84-385.
    ③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④ 沈朝阳.皇明嘉隆两朝闻见记:卷六[M].明万历二十七年江东沈氏原刊本影印
    ① 谢肇淛.五杂俎[M].卷六四地部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② 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三九,明嘉站九年刻本
    ③ 沈德符.勋戚·服色之僭[A],万历野获编: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④ 徐渭.会稽县志诸论[A],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997-998.
    ⑤ 尊卑有序是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至于什么是传统社会,这里有一个明晰的定义可资借鉴:“假如一个社会的行为方式代代相因.很少改变,那么这就是一传统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行为受习俗而非法律所支配,社会结构是有层阶性的,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通常是传袭的,而获得的。就世纪史而言,在这传统状态卜,经济的生产力是很低的。故简言之,一个传统性的社会是:‘习俗支配’,层阶性,身份取 向性及非生产性的。”(Everett E. Hagen, On the Theory of Socai] Change,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1962. P56)转引自金基耀.从传统到现代[M],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 15-23.
    ① 引自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C]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13.
    ② 张瀚.松窗梦语: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③ 李维桢.蒋次公墓表[A],人泌山房集:卷一0六[M],明万历刻本
    ④ 吴吉枯《丰南志》第五册《百岁翁状》,引自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251
    ⑤ 文微明《三学上陆冢宰书》云:“开国百有五十年,承平日久,人材日多,生徒日盛,学校廩增正额之外,所谓附学者不啻数倍。……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乡试所举不及三十。”见文微明.甫田集:卷二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⑥ 归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A],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⑦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41
    ① 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四十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② 韩邦奇.苑洛集:卷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汪道昆.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程公暨赠宜人闵氏合葬墓志铭[A],太函集:卷五十万[M],四库全书存目从书本.
    ④ 汪道昆.虞部陈使君榷政碑[A],太函集:卷六五[M],四库全书存目从书本.
    ⑤ 汪道昆.明故处士溪阳吴长公墓志铭[A],太函集:卷五十四[M].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⑤ 王世贞.清溪蒋次公基志铭[S],弇州山人续稿:卷九十三[M],四库影印本
    ⑦ 李维祯.大泌山房集:卷一0六[M],明万历刻本
    ⑧ 李维祯.董太公家传[A],大泌山房集:卷七[M],明万历刻本
    ⑨ 以上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A],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A],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① 徐渭《数年来,南雪甚于北,癸未(即万历卜一年),人戏谓南北之气互换,似贾人带之往来,理或然欤?边塞不易雨,而今每潦,十九韵》,见《徐渭集》322页。
    ② 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增补[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58: 1019.
    ①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财政与税收[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138.
    ②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十三“史九”[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③ 张居正《张太岳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④ 《明史》卷三百十五,列传第一百九三《宦官二》,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① 所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越严而寇愈盛。”
    见谢杰:《虔台倭纂》卷上[M].转引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7月:73.②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八章
    ④ 孟森.明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④ 《明史》卷十六《武宗纪》
    ⑤ 《明通鉴》卷四十二,正德二年八月丙戊
    ① 《明史》卷三百零七.列传第一百九十五《佞幸·江彬传》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0《大礼议》
    ③ 《明史》卷二0四列传第九十二赞
    ④ 《明史·本纪第十八·世宗二》
    ⑤ 孟森.明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02.
    ⑥ 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7.
    ①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上海:三联书店,1997:1-40. 254.
    ② 《明史·本纪卷二十·明神宗》
    ③ 张瀚《松窗梦语》卷七《人部四》
    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⑤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41.
    ① 王守仁.答储柴墟二[A],王阳明全集:卷二实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② 《王阳明全集》卷二,《语录》二《答聂文慰》
    ③ 《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
    ④ 祝允明.罪知录:自序[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从书影印万历刻本
    ① 吕坤.呻吟语:序言[M],北京:燕山出版社译注本,1996.
    ②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三,洪武二年十月辛卯
    ③ 《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一》
    ④ 归有光.曹子见墓志铭[A],震川先生文集:卷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⑤ 顾炎武.生员论[A],亭林文集: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① 参见刘晓东.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J],东北师人学报哲社版,2001(1):17-23
    ②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一者,沿唐宋之九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了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月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③ 黄宗羲:《黄梨洲文集·万公择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④ 李开先.痒生李松石合葬墓志铭[A],闲居集:卷七[M],明嘉靖刻本
    ⑤ 黄宗羲.东巽子墓志铭[A],皇梨洲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万历《金华府志》卷十,《学政》
    ⑥ 顾起儿,客座赘语:卷九[M],赖占堂藏书:甲集十种/(清)周在都编一刻本
    ⑧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山人·恩诏逐山人》记载:“恩诏内又一款,尽逐在京山人,尤为快事……”内云:“近来风俗专以私揭匿名,或虚捏他人姓名,阴谋巧计,无所小至。久不申饬,致令四方无籍棍徒.哭闲官吏,山人游客,潜往京师.出入衙门.拨置指使,及左道邪术,异言异服,煽惑挟诈.是非颠倒.纪纲陵夷,甚为政(?)。今后缉事衙门,不时驱逐访拿。”又见《明神宗实录》十年十月条
    ⑨ 见《明史·选举志一》、《明史》卷213《张居正传》。异言异服,煽惑挟诈,是非颠倒,纪纲陵夷.甚为政蠡。今后缉事衙门,不时驱逐访拿。”见《实录》十年十月
    ⑩ 顾炎武《目知录集释》卷十六“拟题”条、“经义论策”条,上海:中华书局.民国9-23年(1920-1934) 重印
    ① 颜钧.颜钧集:卷一[M],黄宣民点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② “心火”一词,原是汉代今古文之争的一个小题目,后渐渐地用来指心理问题。“心火”一般是指心生烦恼而躁动如火之上炎。它出现在历代诗文里,常和科举不第的情结相关。在心学家颜钧的种种文字中,“心火”一语一再出现,足见他对士人汲汲于“名利”而引发的心理症结的思考。(《程身道传》,《颜钧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2)。参见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① 袁帙.抑燥[A],世纬:卷下[M],上海:上海古书流通处,民国10年(1921)
    ② 参见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9.
    ③ 李开先:《闲居集》卷十,《荆川唐御史传》
    ④ 《明世宗实录》卷五十五
    ⑤ 《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二十
    ① 陈立.自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② 万斯同.书杨文忠传后[A],石园文集:卷五[M],四明从书本.
    ③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八廷杖[M].北京:中华书局,1997.关于晚明政治与士臣心理裂变的详尽中肯之分析,可参见费镇钟《刚峰先生逸语》P150、《献谄攻计》P163等篇。费镇钟.堕落时代[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1月。
    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⑤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八
    ⑥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八、卷六、卷二十四
    ⑦ 斯同.书霍稻传后[A],石园文集:卷五[M],四明从书本.
    ⑧ 《叶泉州公传》、《赠光禄少卿沈公传》和《寿徐安宁公序》956页,《逸稿》卷十五
    ① 《徐文长三集》卷二十五,该文被同时被收入《国朝献征录》卷九十一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云:“纯甫(沈炼字)与陈鸣野(陈鹤)、徐文长为意气之交。”
    ① 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四)[M],《四部从刊》本.
    ② [法]米歇尔·福科.古典时代疯狂史[M],北京:二联书店,2005: 75.
    ③ 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教、道教: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④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奎兹语,转引自[美]爱德华·W·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新星出版社,2006:101
    ⑤ 贾至原《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云:“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该诗极尽铺饰地表现了对身侍君王殊荣的感激自豪。时人杜甫、王维、岑参等皆有唱和并录入杜甫集中。
    ② 《明史》卷九二《兵志》四、《兵志》
    ③ 道光年间《贵阳府志》,《义苑传·徐文长传》
    ① 米歇尔·福科.梦与存在导言[A].古典时代疯狂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5: 83.
    ② 米歇尔·福科.古典时代疯狂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5:26.
    ①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马尔库赛的“单向度的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传统社会的压榨而发,但放到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强大封建意识形态对诸生的人格塑造方面,也仍未失去其理论的穿透力和有效性。
    ① [美]弗林斯.舍勒思想评述[M].王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此外,胡塞尔的生活世纪理论、米歇尔·都赛都的抵制理论、许茨的日常生活理论都为我们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反思社会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 陈确.学者以治生为本论[A].陈确集: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9.
    ③ 参见刘晓东.“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的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J].社会科学战线 2003年02期:97-102.
    ④ “八股文,又有“时文”、“时艺”、“四书文”等多种称法具形式则有严格规定,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各山二股文字组成,全篇计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故谓之“八股文”。
    ① 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0集部总集类五
    ② 杨古楼评唐氏《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见《一百二名家全稿》第三册
    ③ 黄宗羲《明文案序》云:“议者以震川(归有光)为明文第一,似矣。试除去其叙事之合作,时文境界,间或阑入,求之韩、欧集中,无是也。此无他,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十场屋之业,割其馀以为古文,其小能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
    ④ 洪武二年(1368)朱元璋诏令天下立学时,特命礼部刊定禁约十二条,传谕天下并众石于学宫。其前两条禁约明确规定:“国家明经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教人典实纯正为主……其有剽窃异端邪说、炫奇立异者,文虽工,弗录;天下利病,诸人皆午直言,惟生员不许。今后生员本身切己事情,许家人抱告。其事不干己,辄便出入衙门,以行止有亏革退。若纠众扛帮、詈骂官长,为首者问遣,余尽革为民。”在文教内容与文风方面,朱元璋沼谕下属:“汝等--以孔子所定经书为教,慎勿杂苏秦、张仪纵横之言!”(洪武六年)
    ① “国土”一词最旱出现于《管子》七臣七主第五十二篇:“夫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
    ② 方孝孺.豫让论[A],见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C].杭川: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李厚泽、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85.
    ① 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话语行动译从[M] 汪民安译,参见布莱恩·特纳《身体与哲学身体
    问题:社会理论的新近发展》[A],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② 我国古代幕府制度从汉代建立开始到明代为止.经历了从“辟署制”向“招聘制”的巨大变化。由长官自主配置僚属的制度,在我国古代政治中称为“辟署”,亦曰“讲除”、“辟召’‘和“端举”,体现了朝廷与地方军政长官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所辟人员虽为级长官办事构中的低级官员,但享受一定级别的国家待遇,固与长官的关系有相对的自由性。到了明代,明政府取消了“辟属制”,一切任命权力收归朝廷,但并不排斤官员以私人的名义用人行政,于是带有一定人身依附关系的“招聘制”出现,如胡宗宪以巡按御史和总督之职,在浙江招延徐渭、沈明臣、吕希周、茅坤等人“筦书记”、“与筹兵事”这时虽还可以将由此而成的行政组织称之曰“幕府”,却不能再越“雷池‘’一步——“幕下士,是可“辟”而不可“署”,终生 只能保持一种“客”的身份,而不能进一步署为僚职。参见郭润涛_中国幕府制度的特征、形态和变迁[J],原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01期.
    ①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兵部·军令》
    ① 永溶、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
    ② 光绪《富阳县志》卷二十一《流寓》徐渭传记载:“未几,门下客皆避匿,渭亦脱去。宗宪闻曰:‘渭亦弃我去耶?’已乃江行至京口士谒,时论者多言宗宪冒功侵饷,渭为条析端委,宗宪用具言竞得释。”“未几宗宪被逮……渭归,避迹富阳,客秦望赵某、灵泉高泾、:高泽家最久”
    ③ 《明史·胡宗宪传》载,嘉靖皇帝替胡宗宪开脱:“宗宪非崇党。联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嫉今若加罪,后谁为我任事者?其释令闲住”
    ④ 《明代宫廷人事年表》载:“削籍,籍没,子世藩以谋反罪诛。”“继而宗宪被逮,门下客皆避匿”,参《全浙诗话》。
    ⑤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茅坤《徐海本末》又云:“始贼盛兵围桐乡时,假令胡公持觖望,⑥ 不量彼已,而鼓兵以战,一蹶而愤,东南事去矣。”
    ⑦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沈记室明臣》
    ⑦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① 何良俊《四友斋琮说》(元史料笔记从刊)[M],中华书局,1997.
    ② 徐渭在为季本同门弟子李子遂所作的赠序中云:“古之人远矣,君之评设偶有不中焉,俱其无以自明也,今之人尚在也,君之评纵尤所不中焉,适足以自累矣。”(《送李子遂序》,见《徐渭集》520页。)在《仲虚将入燕临卷漫赠》中亦云:“道路殊室家,君子防未然。覆辙近可戒,慎毋处疑嫌。”(《徐渭集》58页)就表现出“疑惧”的性格特征。
    ① 邱天助.布尔迪厄文化再制理论[M].台北:桂冠图书,2002.
    ② 米歇尔·福科.古典时代疯狂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8.
    ① 参见《黄帝素问篇》和医书《杂病源流犀烛》,见清·沈金鳌撰《沈氏尊生书》上,刊于1773年。
    ① 柏拉图.斐多[M],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5.
    ② 《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编纂,商务印书馆.1921年
    ①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一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1
    ② 唐寅二伯虎自赞[A],六如居上全集[M].上海:广义书局,1929.
    ①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29.
    ② [法]米歇尔·福科.古典时代疯狂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5:289.
    ③ 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5: 55.
    ① 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② 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5: 30.
    ③ 徐渭杀妻缘由,猜测和记载颇多。有徐渭杀和尚因缘相报说,有缶甩失手说等多种。见张新建.徐渭论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① 《朱邦宪集》卷十五,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145,别集类。
    ① 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85.
    ②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第三章《嘉靖士人心态与王学之流变》
    ① 王文成言:“徐曰仁(爱)之温恭,蔡希渊(我斋)之深潜,朱守中(自浦)之明敏.皆予所不逮。”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一·浙江中王门学案》
    ① 王阳明《传习录》中
    ①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② 《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二《滁阳会语》云:“先师之学,凡三变而始入于悟,再变,而所得始化而纯。其少禀英毅凌迈,超侠不羁,于学无所不窥。尝泛槛于词章,驰骋于孙吴,其志在经世,办才有所纵也。及为晦翁格物穷理之学,儿至于殒。时苦其烦且难,自叹以为若于圣学无缘,乃始究心于老佛之学。……及至居夷处困,动忍之余,恍然神悟,不离伦物感应而是是非自见。徵诸四了六经,殊言而同旨。始叹圣人之学坦如大路,而后之儒者妄开迳窦,紆曲外驰,反出二氏之下,宜乎高明之士厌此而趋彼也。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地,亦复以此立教。……自江右以后,则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盎然出之,自有天则,乃是孔门易简直截根原。……逮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信而从者益众。时时知是知是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仁博士据清道光二年刻本标点
    ③ 王守仁传习录详注集评[M],陈荣捷集评.台北学生书局,1983:138. 37. 250. 241、337.
    ④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A],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54.
    ⑤ 张廷玉.明史[Z].卷二八三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① 《王阳明全集》卷一《知行录》
    ② 陈来先生认为:“知行本体”就是王阳明用来代替真知的概念“本体”指本来意义,是说知与行于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互相联系、互相包含的,一切使知行分裂的现象都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按照知行的本米.义,知包含了必能行.这是知行本体,也是真知行。(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6.)
    ③ 《明J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④ 王世贞《兖州史料后集》卷二五,《嘉隆江湖大侠》
    ⑤ 《明史·卷○四·列传第八十二·王守仁》
    ① 《饮于施学官斋,席卜有丹阳朱叟,叟,施之师也》,诗序注曰:“朱为王心斋之徒。”见《徐渭集》266页。作者按,朱叟即朱锡,见《王艮年谱》丙申条,仁博士点校
    ①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七一儒林二
    ② 《明史·《儒林二·王畿传》
    ③ 徐渭的《题徐大夫迁墓》文即以龙溪的口吻题写,知二人为表兄弟关系。
    ③ 钱德洪.刻文录序说[A],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575.
    ⑤ 王守仁.年谱二[A],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278-1279.
    ① 《天泉证道纪》,《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一,又见《王阳明全集·年谱二》亦记载:“德洪举与畿论辩请问。先生喜曰:‘正要二君有此一问!我今将行,朋友中更无有论证及此者。二君之见正好相取,小可相病。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废纤毫气力?德洪功夫须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功夫。……汝中见得此意,只好默默自修,不可执以接人。……二君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四句中人卜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有知识以来,己为习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士实用为善去恶功人,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著实。此病不是小小,不一可不早说破。”,
    ② 王畿《与阳和张子问答》,《龙溪工先生全集》卷五
    ③ 王畿.冲元会纪[A],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290.
    ① 王畿 《三山丽泽录》,《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一
    ② 王畿《趋庭漫语付应斌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十五
    ③ 刘宗周《证学杂解》二十五,《刘子全书》卷六,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9: 19.
    ③ 王畿.松原晤语[A],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92-293.
    ④ 王畿.致知议辩[A],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63.
    ① 用新话语言说旧内容,虽事涉庸俗.但古有先例。《世说新语·假潏》载:支憨度欲过江,与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在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859
    ② 《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二《答程方峰》
    ① 唐顺之《与王龙溪》,见《荆川集》卷四
    ② 《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
    ③ 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师说》称:“先生(指王畿)疏河导源於文成(王守仁)之学,固多所发明……龙溪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悬空期个悟,终成玩弄光景”对此牟宗三先生有专门辩析,与黄梨洲大异具趣:“良知心体圆而神,譬如一露水珠,真难把握。然如不悟此良知,还讲甚么顺适平常、眼前即是?眼前即是者,焉知其非情识之放纵恣肆耶?”他以为龙溪在四无句中显示了他的颖悟,描述了实践对治所至之化境,致成无所对治,忽略了后天之学,成了荡越,招人之讥。但他的颖悟乃系本阳明四句教而发挥,可以说是阳明底滴系,比当时其它王门任何人史精熟于阳明之思路。这是重境界轻工夫的结果。又云:“若不能使良知真实地只体地流行于日用之间,而只悬空地去描画它如何如何,则良知本身亦成了光景,此是光景之狄义。良知自须在日用间流行,但若尤真切工夫以支持之,则此流行只是种光景.此是光景之广义。”见牟宗三.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人出版社,2009.
    ① 赵锦《先生墓志铭》,《龙溪王先生全集》卷首
    ② 王畿《夏游记》,《明儒学案》卷九
    ③ 王畿《答李克斋》,见《龙溪先生文集》卷九
    ④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荀卿三为稷下祭酒,“最为老师”意义上的“老师”。
    ⑤ 月泉(1491-1563),名法聚,号玉芝,因兼采仙道又被友人称为“玉芝道人”。他是连接王阳明、王畿与徐渭的佛老思想的一个线索性人物。下文还要提到,姑略。徐渭曾有多首诗赠玉芝上人。如《和玉芝.上人兰亭诗》(《徐渭集》774页)即是。
    ① 王守仁.答舒国用[A],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90.
    ② 《明儒学案》卷十二
    ① 季本.说理会编[A],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3.
    ② 《明儒学案》卷十三《浙中三》
    ①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就评价川」代学风主观臆断,季本《诗经料一》也包含在内。见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三,浙中王门学案三
    ① 陆九渊.贵溪重修县学记[A],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② 王阳明《传习录》卜。此外,王学门人如钱德洪、张元忭、欧阳德等人都主张在事上“实心磨练”、“行著习察”,“务实”“躬行”以达到在“人情事变”或“见在功夫”卜泯灭“气拘物蔽”的目的。但他们的所谓“事’‘,也未能超出我那个阳明所说的道德实践范围内。作为对王学的补充,这种思想正如黄宗羲所说:“把缆放船,虽无大得,亦无人失”(见《明儒学案·员外钱绪山先生德洪》)
    ① 三篇均见《徐文长逸稿》,卷十三论
    ① 牟宗二先生认为,无论程朱陆王,在践履功夫上,皆最忌玩卉光景,簸卉精神,与气魄承当。而在陆王一系,此三病最为易显。见牟宗三.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人出版社,2004: 140.
    ② 他在二十多岁时《上萧副宪书》中提出:“渭小人也,材樗质秽,上之不能务学修躬以宣懿德,次之不能掇藻搜奇以以声通艺,外之不能泥俗和光以取容家人……”(《徐渭集》1110页。)
    ① 《书经》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的终命(《书经洪范》)
    ① 钱谦益晚年,每以晚明学风“萌于骄,甲于易,翳于昧.杀于欺’,、“才驳、心粗、见卑、胆横’.、“勇于自是,轻十辱昔”之嚣悍悍躁习气扼腕叹息。见其《湖外野吟序》、《娄江十子诗序》、《卜贻卜诗集序》、《赖古 堂文选序》,《有学集》卷18、卷20、卷17
    ① 袁宏道评点《徐文长文集》中《论中七首》云:“文长快语人,诸篇本色高奇处,非故为荒险欺人耳!” 见万历四十二年钟人杰刻本
    ② 《礼记正义》卷52《中庸第三十一》,阮儿校刻: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625.
    ③ 黎静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卷4-6《性理》、卷12《持守》、卷13《力行》、卷62-64《中庸》.
    牟宗三称孺学是“‘士’的宗教”,并称:“正宗儒学的经典依据是什么?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传》这五部书”。“至宋儒,始把儒家原有的真精神提炼出来,而成为一纯粹的‘内圣’之教。就社会阶层而言,它是一纯粹的‘士’的宗教,士即‘士、农、工、商’之士”。《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页83,11。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9。
    ② 《礼记正义》卷52《中庸第三十一》.阮儿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25、1626.
    ③ 《礼记正义》卷52《中庸第三十一》阮儿校刻:十二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26、1625.
    ① 黎静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2582.卷101《程子门人·胡康侯》
    ②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这条材料,牟宗三在讨论宋明理学的问题和发展时,多次征引。但是,他坚决反对因陆、王之学与释氏有某些相通处就指陆、王之学是“阳儒阴释”的说法:“许多不同的宗教都有相同的地方,或相通的地方,但不必是谁袭取谁的,更不必是某一教所专有的。思想方法与最高境界不是财富,可以垄断与囤积居奇,你可应用,我也可应用.你能达至,我也能达至,你能说出,我也能自动地契悟到而自行说出”。因此他认为,因陆、王之学与释氏有秘响旁通处,遂指其为‘’阳儒阴释”,是“社会人士的懵然无知”和“儒学内部的门户之见”,而不是思想史上的事实。至于泰州之学,其弊实在如刘蕺山说的“参之以情识”,混淆了“良知”和“情识”的界限,从而尤别于佛老,而不在“启瞿昙之秘”。龙溪之学,其弊实在如刘蕺山说的“荡之以玄虚”,仅满足于“形上之证悟”而忽视了“超越之证悟”必需的践履工夫。而龙溪学的底子,在“大《易》相传之圆而神”,也不在‘’启瞿昙之秘”。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18, 19, 29, 125, 144, 167, 168.
    ① “圆通小泥”至今仍足思想文化比较研究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执一拟万”至今仍是思想文化比较研究中极力去“解”的“蔽”举一个最近的例了,1988年.德国波思大学汉学系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在圣奥占斯廷会议卜介绍“波思学派”时,一此观点被关国同行指责为“欧洲中心主义”。顾彬十几年来一直耿耿于怀。以至在2005年11月台湾辅仁大学第三届汉学国际研讨会上,还以综合性报告《认识波思学派的;立场》来鸣冤叫屈。见上海《社会科学报》2006年1月26日第7版。
    ① 陈鼓应:庄了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8、107.
    ② 梁启超.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A],佛学研究十八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7.
    ③ 黎静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二持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① 从释、道两家决然“出世”、“间世”这个意义上说,释家近“狂”道家近“(?)”。朱了亦有此意。《朱子语类》卷4沈僴录下朱子门人一次有趣的讨论:敬子问:“神仙之说有之乎?”朱子曰:“谁人说无?诚有此理。只是他那工大大段难做,除非百事弃下,办得那段工夫,方做得。”又曰:“某见名寺中所画诸祖师人物,皆魁伟雄杰,宜共杰然有立如此。所以妙喜赞某禅师有曰:‘当初若非这个,定是做个渠魁。’观之信然。其气貌如此,则世卜之所谓富贵利达、声色货利,如何笼络得他住!他视之亦无足以动其心者。”或问:“若非佛氏收拾去,能从吾儒之教,不知如何!”曰:“他又未是那‘无文王犹兴’底,只是也须做个独立特行的人,所为必可观”。(80页)
    ②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捐乎!”钱穆引《孟子·尽心下》:“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并解之曰:“孟子所谓中道,即中行。退能不为,进能行道,兼有二者之长。后人舍狂捐而别求所谓中道,则误矣。”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44.
    ③ 梁启超.实践实用主义[A],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5: 104.
    ① 《周易正义》卷7《系辞上》,《礼记正义》卷37, 38《乐记第十九》,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5. 1527.
    ②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8、464.
    ① 荀况:荀子(杨谅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68.
    ② 董仲舒:春秋繁露(凌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385、435、439.
    ③ 黎静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61.
    ④ 荀况:荀子(杨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21.
    ⑤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8.
    ⑥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2.
    ⑦ 黎静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136.
    ⑧ 陆机《文赋》“极尤两致,尽不可益’,。钱鍾书:“‘极’如《书·洪范》‘皇建其有极’之‘极’,中也”。见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79:1196.
    ① 黎静德编:朱子语类卷78:《尚书一大禹谟》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014.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11蔡沈《书集传》“提要”云:“朱子属沈作《书传》”。但朱熹并不全部认可程氏“道心”、“人心”是二而非一之说。朱熹一方面说程子“此言尽之矣”、“圣人心法,尤以易此”。“圣人以此二者对待而言,正欲其察之精而守之一也。察之精,则两个界限分明:专守着一个道心,不令人欲得以干犯。譬如一物,判作两片,便知得一个好,一个恶”。另一方面又说:伊川之说“固是。但此不是有两物,如两个石头样,相挨相打”。“若说道心天理,人心人欲,却是有两个心!”“心,只是一个,只是分别两边说,人心便成了一边,道心便成了一边气“知觉从饥食渴饮,便是人心;知觉从君臣父子处,便是道心”。黎静德编:朱子语类卷78[M].北京,中华书局,1994:2010、2014、2018。
    ① 王阳明说,以“道心”、“人心”为二是蔡沈对小程子过度阐释的结果:“程子道心即天理,人心即人欲,语若分析,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人心听命’,是二心也”。《传习录》卷上第10条。
    ② 三国志卷28[M],“魏书·钟会传附王弼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795.按:王弼是在玄风大畅的氛围总言说的,且其言说重点落在圣人“神明茂于人”上。徐渭是在“程朱当道”的氛围中言说的,言说重点落在:圣人在“也有‘人心”’因而圣人治己、治人也只能“因其‘人’而人之,而不可以天之”上。朱子是在“圣人于此,择之也精,守得彻头彻尾”上承认“虽圣人不能无人心”的。是为了证明“圣人全是道心主宰”,才承认“虽圣人你能无人心”的:“然就人之所禀而言,又有昏明清浊之异故上知生知之资,是气清明纯粹,而无一毫昏浊,所以生知安行,不待学而能,如尧舜是也。其次则亚于生知者,必学而后知,必行而后至。又其次者.资禀既偏.又有所蔽.须是痛加工夫,‘人一己十,人十己千’,然后方能及亚于生知者”。又云:“格物是梦、觉关”,“诚意是凡、圣界分关”。圣、凡之间,“位格”自别。黎静德编:朱子语类卷78[M].北京,中华书局,1991:78、2010、2011、66、 298、299.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380
    ① 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肇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2-146.
    ① 《徐渭集》卷16《奉答玛宗帅书》、《答人问参同》《论玄门书》,470-480页。卷19《注参同契序》,453-454页 。徐渭浓厚的知识兴趣,可参梁一成.徐渭的文学与艺术·附录五[M].台湾艺文印书馆,197-1.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卷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6.
    ① 《明史》卷二十二《熹宗本纪》
    ② 铃木大拙.禅与生活[M],台湾:志文出版社,198-9: 23.
    ③ 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④ 《年谱》,《陆象山全集》卷三十六
    ③ 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二《滁阳会语》
    ①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289
    ② 王守仁.年谱[A],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289.
    ① 《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
    ② 《趋庭漫语付应斌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五
    ③ 《过丰城人问》,《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四
    ④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
    ⑤ 作者按:《论语·为政》有“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之说,本意泛指与自己有不同立场及意见的人与事。
    ⑥ 王畿《三山丽泽录》,《王龙溪先生个集》卷一
    ① 《祭少颠文》:“计子与予游,适三十年,淡如也,而独笃于今下狱之七年,了其几于忘生死者耶!即吾求交于世,得此亦难,而顾得之方之外耶!向来十余日而不死,我一送药于子,而竞断往来信耶!凡此者皆可痛也,而吾日哀,其尚能痛以泪耶!当浇之以酒耶!……子方外士耶,又反炎凉者耶,忘死生者耶!使有知而闻予之言耶,期亦悲也耶,其不悲也耶?”(《徐渭集》665-666页)
    ② 朱熹认为,佛教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以其有空寂之说而不累于物欲也,则世之所谓贤者好之矣。以其有玄妙之说而不滞于形器也,则世之所谓智者悦之矣。以其有死生轮回之说而自谓可以不沦于罪苦也,则天下之佣奴……盗贼亦甸旬而归之矣。”(《朱熹集》卷70《读大纪》)
    ① 参见毛文芳.晚明“狂禅”探讨[J].台湾:汉学研究,第19卷第2期.
    ② 参见张学智.明代思想史[M],北京人学出版社,2000.
    ③ 紫柏真可《长松茹退》,《紫柏老人集》卷九,见故宫珍本从刊了部释家,海南出版社2001年,以下同。
    ① 云栖株宏《竹窗三笔·李卓吾二》,《云栖法汇》第五册
    ② 憨山德清《观老庄影响论》,《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五
    ③ 藕益智旭《灵峰宗论》卷五,《蕅益大师全集》第六册
    ④ 憨山德清《达观大师塔铭》,《紫柏老人集》
    ⑤ 参见柳存仁.明儒与道教[A]、王阳明与道教[A],和风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809-846.878-923。彭国翔.王龙溪与佛道二教的因缘[J],中国哲学史,2001年04期:91-100.
    ⑥ 其生平见于徐渭《玉芝大师法聚传》、蔡汝楠(1516-1565)《玉芝大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二十六《玉
    ① 蔡汝楠《碧霞遗佩引》载:“《碧霞遗佩》,禅友月泉佩阳明先生良知二偈,友人龙溪王子题以识之者也。先生之论良知备矣。”见蔡汝楠《自知堂集》卷十五
    ② 参见钱明.王阳明的道教情结[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22-26.
    ③ 龙溪在《法华大意题词》中云:“予昔游江浦,访太虚故居,得此卷(《法华人念》)于石洞中,见其词近而旨远,意在扫去葛藤,欲人于言前直取向上一机,以悟为则,口谓全身领荷矣。因持归出示月泉,月泉读而珍之。”(见《王龙溪先生个集》卷十五)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玉芝法聚于天池举办法会,龙溪与蔡汝楠曾前往赴会,并各自诵偈。(见蔡汝楠《自知堂集》卷十五,《天池法会偈引》)龙溪集中也记载:“八山居士(钱楩)闭关云门之麓,玉芝士人往扣,以偈相酬答。时龙溪道人,偕皆浮峰子叔学生访(玉芝)士人于龙南山居。”(《王龙溪先生个集》卷十八)
    ① 《朱熹集》卷70《读大纪》
    ② 分别见钱明.王阳明的道教情结[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彭国祥.王畿与道教——阳明学者对道教内丹学的融摄[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2003年4月.
    ① 紫阳真人张伯端著《悟真篇阐幽》,见《道藏》
    ① 如《赠相士》、《将牧羊,庚戊元旦筮之,得明夷之土六》(《徐渭集》147页、226页) P等都是徐渭与道教濡染的例证。
    ②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七十八)[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1994.
    ④ 对此事的记录广泛见卜世贞《皇明盛事述》卷三《王氏奇迹》,《弇州山人续稿》卷十王世贞《赠李时珍诗》(“便睹仙真跨龙去”去)、卷六十六《昙鸾大师记》、《金母记》,卷七十八《昙阳大师传》,卷一百三十九《累封通议人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爱荆王府君行状》,卷一百七十三《与申相公》:卷二百五《(致)曾子澄》,王氏兄弟及王锡爵因此而受台谏论劾及世人物议。此事还见于明人谈迁《枣林杂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假昙阳”条,以及《四库总目提要》关于王世贞、王世懋时的介绍。
    ⑤ 郑利华《工世贞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世贞)时捐家累入昙阳观,与妻儿益疏。王锡爵、钱隆魁偕之。”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娄江四王》:初昙阳化去,与相公俱入道,退居昙阳观中,屏荤血,断笔砚,与家庭绝。其弟麟洲、和石两学宪,亦在其家薰修焚炼,谓乘鸾跨鹤特剩事耳。……和石初于昙阳事,与弇州俱不甚信,后屡著灵异,遂北面,而和石亦息喙矣。
    ① 如《祝佥事为神于南昌》、《金龙四大王祠》(《徐渭集》681页、1164页)等。
    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②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化京:中华书局. 1983.
    ① 《道藏》太玄部-
    ② [晋]葛洪.神仙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① 王畿《寿商明洲七袠序》,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十四
    ② 关于徐渭《参同契》的研究义理,参见周群、谢建华《徐渭评传》第一章第二节《诠解<参同契>方法蠡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及山东人学马宗军博士论文《<周易参同契>思想研究》2006年9月
    ③ 见《五灯会儿》“马祖道一”章次
    ① 《啸旨》收录于《夷门广牍》本,明万历周履靖辑刊。
    ① [美]哈罗德,布鲁姆著,徐文博译:《影响的焦虑》[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② 杨慎《升庵全集》卷五四《胡唐论诗》
    ① [德]雅思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华夏出版社1989: 14.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4.
    ① 对此唐宋八人家中的韩、柳有类似的分析。韩愈在《进学解》中表现出对古文“俱收并蓄”的勤勉态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贪多务得,细人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其日的在于“闳其中而肆其外”的“济于用”。柳宗儿《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亦云:“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握交通而以为文也”。参见《唐宋八人家散文》,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② 陆九渊.象山年谱三十七岁[A],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② 朱熹.诗集传序·卷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之《袁稽勋宏道》
    ① 见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② 哀宗道《论文上》,见《白苏斋类集》二十
    ③ 哀宏道《雪涛阁集序》,梨云馆类定《袁中郎个集》卷十.道光九年重刻
    ④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② 张少康.文赋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① 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序[A],阳明全集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7-143.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③ 王守仁.书诸阳卷[A],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① 尤西林.阐释并守护世界意思的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192-195.
    ② 《论语·为政篇第二》:“多闻阕疑,慎真其余,则寡尤:多见阅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① 袁宏道.冯侍郎座主[A],哀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70.
    ① 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卷51
    ② 徐祯卿.谈艺录[A].何文焕.历代寺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763-771.
    ③ 徐渭《畸谱》将唐顺之(1507-1560)列为《纪知》。并记载其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唐先生顺之之称不容口,无问时古,无小啧啧,甚至有不可举以自鸣者。”徐渭通过师王畿、季本得以认识唐。他曾有诗《壬 子武进唐先生过会稽》,诗序云:“时荆川公有用世意,故来观海于明,射于越圃……彭山、龙溪两老师为之地主。荆公为两师言,自宗师薛(应旅)所见渭文,因招渭。渭过从之始也。”(《徐文长三集》卷四,66页)徐渭有《咏冰灯》诗二首,为和顺之韵而作(见《徐文长逸稿》卷四,782页)。唐去世后,徐渭作《册年》诗哭之:“册年前有一相知,去矣思量不可回。哭既小回知久绝,请将一物付秦灰。”诗后自注:“吾欲尽焚旧草,故作此诗,一友止之,遂止,相知者是唐姓人。”(《集》卷十一,375页)
    ① 唐顺之《荆川集》卷四,《四库从刊》初编本
    ① 徐渭《青藤山人路史》卷上,明刻本
    ② 李梦阳《空同子集》卷首,明万历三十年邓云宵刻本
    ③ 李开先.词谑·论时调[M].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社,1959
    ④ 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Z].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 243.
    ⑤ 李开先.市井艳词序[A].见蔡景康.明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341.
    ⑥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63.
    ⑦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M].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① 冯梦龙.序山歌[M].冯梦龙全集:十八卷[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② 朱东润.中国文学论集·述钱谦益之文学批评[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8-89.
    ③ 徐希孟.隆庆间分巡人同佥事,万历间分守口北道。强干有威望,凛然以风纪自持。事见光绪《山西通志卷--0四《名宦录》。希孟能诗好文,徐渭在宣府期间与之交往密切。
    ① 李玉梅.徐渭解读兴观群怨[J],见《第五届诗经国际研讨会论文学术集》,1995: 282-299.
    ② 于慎行《谷山笔廛》卷八,子部第1128册,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于纬刻本。清初大儒顾炎武亦云:“盖自弘治、正德之际,天下之士,厌常喜新,风气之变,己有所自来。而文成以绝世之资,倡其新说,鼓动海内。嘉靖以后,从工氏而诋朱子者,始接踵于人间。”(《日知录》)
    ③ 分别见《历代文论选·明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232、277.
    ① 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① 参见张品《惊奇的审美功能及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呈现》[J],《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
    ②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633.
    ③ 周祖撰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P205、P216、P218、P271.
    ④ 朗加纳斯《论崇高》,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读》(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4-129
    ① 陆游.读近人诗[A],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② 李贽.焚书卷二·复耿侗老书[A],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③ 哀宏道,答李元善[A],衰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① 铭,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据清代学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所说,铭文一般含“圣贤所以自戒警之义”,因之,“其辞尤质,其意尤深。”“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慎德。义典则弘,文约为关。”《文心雕龙·铭箴第十一》)
    ① 袁宏道.喜逢梅季豹[A],袁宏道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87.
    ② 黄宗羲.南雷诗历·青藤歌[A],黄梨洲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3-74.
    ③ 王钟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云:“心理结构乃是思维方式、感受方式和情感取向之综合。”(重庆出版社,1991: 61)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从总体上说,表现为一种历时的变动,但是这种历时的变动乃是由一个又一个相互交接叠和的共时的结构所组成,新的圆周和旧的圆周在相当程度上重合着这当然是一种纯净话了的描述。在实际过程中,新的因子的发生、积聚往往是随时的、点滴的。在历史的前进中,这些新因子彼此相生、互相协同,在和旧因子的即排斥又相容的复杂关系中,导致系统的协变,从而组成一个新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中古诗歌史·前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④ 哀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78.
    ⑤ 黄宗羲.黄梨洲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3、74.
    ⑥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97.
    ① 沈德符《野获编》卷二十二《徐文长》云:“文文长自负高一世,少所许可。独注意汤义仍,寄诗与订交。推重甚至。汤时犹在公车也。余后遇汤,问文长文价何时,汤亦称赏,而口多微词。盖义仍方欲扫空王李,又何有于文长。”山此可见卓然自立强烈的个性特征是徐、汤不能定交的原由。
    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评价哀宏道诗文云:“其诗文所谓公安派也,盖明自三杨倡台阁之体,递相摹仿,日就庸肤。李梦阳、何景明起而变之,李攀龙、王世贞继而和之。前后七子,遂以仿汉摹唐,转移一代之风气,迨其末流,渐成伪体,涂泽字句,钩棘篇章,万一音,陈因生厌。於是公安“三袁”,又乘其弊而排抵之。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般一新,又复靡然而从之。然七子犹根於学问,三袁则惟恃聪明;学七子者不过赝古,学三袁者,乃至矜其小慧,破律而坏度,名为救七子之弊,而弊又甚焉。观於是集,亦足见文体迁流之故矣。”以此可见袁宏道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 衰宏道推介徐渭也引来反面的批驳。如“末五子”之一的李维祯就站在保守主义的立场认为:“衰中郎晚好之,盛为之题品,天下方宗。乡中郎群然推许。人雅之士,谓中郎逐臭嗜痂不可为训。夫诗文自有正法,自有至境。情理事物,孰有小经古人道者而取古人所不屑道?高自标帜,多见其不知量也。夫诗文自有正法,自有至境。情理事物,孰有不经古人道者而取古人所不屑道?高自标帜,多见其不知量也。”见《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三十二
    ① 付琼.徐渭与秦汉派决唐宋派关系重估[J],中州学刊,2003年02期:52-55.
    ① 参见陈书录.明代文学思想转型期徐渭与王世贞之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119-127.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23-424.
    ③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十四《谢茂秦集序》:“茂秦既已白卢柟事出狱,则士大夫争愿识之,河朔少年家传说矣。”
    ④ 谢榛《四溟山人全集》卷二十一《诗家直说》129、127、75条
    ⑤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24.
    ⑥《明史》卷二百八十七《谢榛传》
    ① 李攀龙.寄谢茂秦[A],沧溟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18.
    ② 阿切尔.文化与主体性:文化在社会理论中的位置[A],见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① 王世贞.觚不觚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6.
    ② 汤显祖.汤若士小品·答张梦泽[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221.
    ③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36.
    ④ 屠隆《鸿苞节录》卷三19、44、45《王元美先生》,清咸丰七年保砚斋刻本.
    ① 陈书录.明代文学思想转型期徐渭与王世贞之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119-128.② 付琼.徐渭与秦汉派唐宋派关系重估[J],中州学刊,2003年02期:52-55.
    ③ 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M],学林出版社,2003年9月:嘉靖三十四年,巡抚浙江御史胡宗宪、提学副使阮鹗在天真上院,建仰止祠,祀阳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宪邀请其师邹东廓讲学于杭州西湖之万松书院,来会者三百人。同年在天真任院重刻《阳明先生文录》、《传习录》。
    ① 《畸谱·纪知》云:“沈光禄(死后赐光禄少卿)錬谓毛海潮曰:‘自某某以后若干年矣,不见有此人(指徐渭)。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高自标志的徐渭自然对他充满感佩和知遇之情。沈錬去世后他编校沈錬遗著,作诗云:“囊昔曾蒙国士待,今朝幸校先生文。纵令潦倒扶红袖,不觉悲歌崩白云。”(《校沈青霞先生 集,醉中作此》,873页)
    ① 见《弇州山人四部从稿》卷八十六《明故锦衣卫经历赠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青霞沈公墓志铭》
    明季倭乱形成原因极为复杂.且来源已久。嘉靖皇帝因沉迷于道教养生术而长期小理朝政,文官集团也各为具利益形成小息的纷争。权价严嵩曲意逢迎皇帝,朝廷制度靡乱。而对远离朝廷的边疆人吏来说,如果不内结权臣处境势必孤危。所谓“东南重镇,责任诚难,海岛远臣,孤危特甚,重罹众口,孰与明心。”(《代贺严公生日启》,见《徐文长三集》卷十五, 447页)徐渭对这一点也很理解所以在行文中也格外用力笼络权臣以获得强大的支持,这也是其谀文的一个客观原因.
    ③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① 永溶、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
    ① 《即席赠孙相士》序云:“余时尚癯癖,呼余为鸡群鹤也”诗有“冉窥鹤侣混鸡群”句。见《徐文长三集》卷七,230页。
    ② 王寅《十岳山人集》集序为胡宗宪作,说明那时王寅尚在胡幕。而这首诗作于徐州渭入狱后:“一札西来慰所思,开缄东望泪低垂。狱中龙剑埋今日.人上金鸡下几时。小道佯狂逢祸异,岂无当路惜才奇。交游惟有丁仪在,意气从前尔自知。”(《答徐文长狱中寄书兼呈丁子范》)见《十岳山人集》卷四
    ③ 《明史》载:“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岁遣金箔子女珍奇淫巧尤数。文华死,宗宪结嵩益厚,威权镇东南性善宾客,招致东南士大夫预谋议,名用是起。至技术杂流,豢养皆有思,能得其力。然创编提均摇之法,加赋额外,民为困敝,而所侵官币、敛富人财物亦不货。”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汪侍郎道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41
    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五《沿海倭乱》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97.
    ③ 焦纮.国朝献征录卷57[M].上海:上海书店,1987.
    ④ 朱彝尊甲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⑤ 参见杨波,徐渭交游考[D],南开大学,1998.
    ⑥ 光绪《富阳县志》卷二十一《流寓》
    ① 《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王尚书世贞》
    ② 永瑢、纪昀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
    ③ 明李维祯《少泌山房集》一百三十卷《徐文长诗选题辞》,明万历刻本
    ④ 《邦宪死》:“远从黄浦自波边,泪尽枯鱼黑索前。共许相逢还几度,讵知此别即千年?自阳树下多风起,广柳车中少客眠。见说吴门塘上曲,才歌高士即潜然。”见《徐文长三集》卷七,242页。
    ① 明朱察卿.朱邦宪集[M],北京人学图书馆明万历六年朱家法刻增刻本,分别是《古鄞余寅上邵邵侍御乞崇祀云间朱察卿乡贤书》、潘恩《故太学生象冈朱君墓志铭》、王稚登《朱先生传》,见《附录》。
    ② 《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别集类、朱邦宪集[M],北京大学图书馆明万历六年朱家法刻增刻本
    ① 沈明臣《狱中访徐文长》:“急难徒然叹小平,相逢未尽可怜情。邹书可自通无主,汉法谁当初郦生?斜日圜墙时一曝,秋风嘉石吏来评。家人好听庭前树,昨夜鸟啼是儿史”见《丰对楼诗选》卷二十九。
    ② 见朱邦宪《用拙集序》,见《朱邦宪集》,北京大学图书馆明万历六年朱家法刻增刻本
    ① 戚继光有《止止堂集》五卷在《练兵实纪》之外流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亦伉健近燕、赵之音”。如其诗《马上作》:“南北驰驱报主情,江边花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① 据徐朔方《晚明曲家年滞》载:梅鼎祚(1549--1615)出身于古城(安徽)官僚家庭。得名早,但从19岁到43岁,九次参加秋试都没有中举。出入于内阁大臣王锡尚、申时行,许田的门下.并求得当时文坛领袖人物王世贞、汪道昆的赏识,无助于处境的改变。
    ② 王业贞《弇州山人续稿》卷I五《l|Jr]I三fJ作》
    ① 汪道昆《太函集》卷八十三《祭王长公》
    ① 付琼,《徐渭与秦汉派唐宋派关系重估》[J],《中州学刊》,2003年02期:52-55.
    ② 《畸潜·纪知》载:“唐先生顺之称之无问时古,无不啧啧,甚至有不可举以自鸣者”徐渭晚年《卅年》诗云:“卅年前有一相知,去矣思量哭不回。哭既不回知久绝,请将一物付秦灰。”下有小注云:“吾欲尽焚旧学,故作此诗,一友止之,遂比.相知者足姓唐人。”可见他对唐氏欣赏自己的终身感怀。
    ① 《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第15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② 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58.
    ③ 朱彝尊.静居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20.
    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李维祯《大泌山房集》
    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屠隆《白榆集》
    ⑥ 《四库全书总日提要》评邹迪光《郁仪楼集》
    ① 《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11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563.
    ① 《四部从刊》本《荆川先生文集》
    ② 茅坤.茅坤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191-192.
    ①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第三章《嘉靖士人心态与王学之流变》《明书·唐顺之传》:“时(嘉靖十二年)则王畿居京师,顺之见之,叩守仁之说,因留心圣贤之学。”黄宗羲视唐为南中王门的直接传人,云:“先生(唐顺之)之学,得之龙溪者为多,故言于龙奚.只少一拜”正是在与王龙溪、罗念庵等众多王门弟子的论学中,荆川逐步形成“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功夫、”的学术思想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第三册
    ② 李维祯.大泌山房集[M].明万历刻本
    ③ 朱庭珍.筱园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③ 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南词叙录朱释》,(明)徐渭撰(对作若问题,学界有争议而无定论,故从旧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① 徐渭青藤山人路史[M],明刻本
    ② 朱彝尊.静居志诗话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85-386.
    ①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八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1.
    ② 大学中庸:第十三章[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③ 王阳明.别诸生[A].王阳明全集:王阳明诗集卷三[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2122.
    ④ 王阳明.钱德洪录[A].传习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420.
    ⑤ 袁宏道.与吴敦之[A].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M].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05.
    ⑥ 袁宏道.徐文长传[A].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九[M].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15.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C].北京:中华书局,1965.
    ② 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王柏华、马晓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55.
    ③ 人们常用徐渭对“鬼才”李贺的推崇来证明这一点如《阴风吹火篇呈钱刑部君附书八山》诗,就是徐渭直接点明“戏效李贺体”.为钱刑部悯国殇召僧施食而作。从篇名到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表达手法的诡谲,极尽阴森恐怖想象之能事。
    ①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M].四库全书本
    ① 苏轼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见《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
    ① 唐顺之《答茅鹿门》,《荆川集》卷四,《四库从刊》初编本
    ① 李源、圆泽事见苏轼的《僧圆泽传》,三生石的故事即来源于此。故事的主人公唐朝官吏李登的儿子李源,自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中丧父后,一改纨绔习气,居寺中五十余年,与圆泽和尚结为知交,一日二人相约游青城峨嵋山,对选择水路还是旱路的路线发生冲突,圆洋坚持不过遂从水路行.后舟次南浦,圆泽见妇人锦档负瓮而汲者,不由得哭泣道。原来,他应当是这女人的儿了,现在缘分已到,便小能再逃脱:于是两人依依分手,圆泽嘱咐李源三日浴儿时来见,儿见源果笑。李源悲悔,为之沐浴易服.泽亡而妇乳。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再自洛适吴去杭州天竺寺外赴约。听到葛洪共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源欲近前,对方答“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小堕,乃复相见。”这就是李源、圆泽公案的原委。
    ①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② 参见许纪霖、陈思和、蔡翔、郜元宝等《道统、学统与政统》[A],《读书》[J],19995期
    ① 明·曹臣《舌华录卷二·狂语第四》中记载:“吴苑曰:会稽徐渭,嘉靖间为胡梅林公幕客,甚被亲遇。胡谓徐曰:‘君,文士;君无我不显。’徐曰:‘公,英雄;公,无我不传。’又语公曰:‘公惠我一时,我答公以万世。’徐渭真长者哉!”以此可见当时武将对文人的笼络的功利意图。
    ① 明代刘士鏻《明文霱》评选.明崇祯刻本
    ② 陆云龙《翠娱阁评选十六家小品·徐渭文选》,明崇祯刻本.
    ① 袁宏道评点徐文长文集[Z],明万历四十二年锤人杰刻本.今人徐艳疑钟刻袁宏道评点徐文长集仃伪,见徐艳《关于<余文长文集>评点的真伪问题—兼及评点在晚明文学发展中的作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2期,P75-81。该文认为袁评为钟人杰伪作。本文姑且还用川名。以下同。
    ① 刘士懃《明文霱》,明崇祯刻本
    ① 吴吕硕《题徐渭书画册》,见《中国画名家墨迹品赏》,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② 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以乌、方、光为特征的“台阁休”,书法十分拘谨。
    ③ 谢肇淛《五杂俎》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④ 丁文隽《书法精论》(上编)北京:中国书店,1983: 62.
    ⑤ 苏轼《石苍舒醉墨》,见《苏轼集》卷二
    ① 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见黄庭坚《山谷题跋》卷(?)② 顾恺之作为“六朝四大家”之一,作画意在传神,“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并在《古画品录》提出气韵生动、经营位置、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等“六法”,对中国画造型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书法也不无启发。
    ③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④ 张岱.陶庵梦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① 傅山《霜红龛集》卷卅七,山阳丁氏,清宣统3年(1911)刻本
    ② 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认为,美有平易的关和艰难的关两种。平易的美是那种不费力气就能欣赏,一眼就能看出的美;艰难的美是指那种具有错杂性、紧张性、广阔性的美。见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③ 苏轼.书文与可墨竹并叙[A]《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① 郑燮.郑板桥全集[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① 王国维.人间词话[M],黄霖等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②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M],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③ 参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2006.《古代经典的式微》一章
    ④ 米芾.海岳名言[M],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① 唐张怀灌.文字论[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11.
    ① 明末书法家傅山亦云:“余极小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士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见 董其吕《霜红龛集》卷廿五,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② 苏轼《东坡前集》卷一《和子由纶书》
    ①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M],《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② 马宗霍.书林藻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③ 朱履贞.书学捷要[M],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① 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六,参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董其吕和晚明书家[M],北京:二联书店2006: Z7-28.
    ① 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七[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② 《宣和书谱》云:“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善。初学王右军行法,既得其妙,乃摆脱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北宋欧阳修识得李邕笔法,经历了一个“譬如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试笔》)的漫长过程,可见其书法之深奥。
    ③ 虞世南《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唐虞世南笔髓论》
    ①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版社,1986.
    ② 董追《广川书跋》云: 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张旭,索虽驰骋绳墨外, 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今其书自谓真出钟(钟繇).草出张(张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扬雄《法言·问神》,清刻本重应
    ① 周亮工.赖古堂画跋[M],见黄宾虹,邓实编《中华华关术丛书》,第四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② 陈亮.又甲辰秋书[A],陈亮集卷二十八[M].中华书局, 1974.
    ③ 万薰.山静居画论[M],见黄宾虹,邓实编《中华美术丛书》二.第三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④ 郑燮.郑板桥全[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⑤ 齐自石《借山吟馆诗竿》,民国间影印本
    ⑥ 清·苦瓜和尚《题四时花果图卷》
    ①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65.
    ② 参见陈宝良《新名词与新生活——晚明社会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文史精华2004年04期“晚明社会与文化变迁专集”
    ③ “马先生”在徐渭集中出现为两个人。一为十峰山人马晋字白峰。徐渭《畸谱·纪师》中曾提到马白峰先生,并注“二四月”,当指习举业的时间。在白峰先生六十生辰时,徐渭受乡党之推,为作寿文,见《徐文长佚稿》卷十五,又作《寿马先生七十》诗,见《徐文长三集》卷七,271页。而此—“马先生”,据《绍兴府志》载嘉靖最后一任山阴训导马勋,华亭人。似为此人。
    ① 李德仁.徐渭[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 434.
    ① 参见李德仁.徐渭[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以下画作同。
    ① [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① 倪攒.清閟阁全集卷九·题画竹[M],见黄宾虹,邓实编《中华美术从书》二,第二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①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85: 80.
    ① 清陶元藻.越画见闻[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0: 4.
    ① 《新唐书·艺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② 周中明校注:四声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03.
    ① 袁宏道评点《徐文长三集》,明万历刻本
    ① 参见黄敬钦《谈徐渭四声猿的四种变相》[J],《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1年03期:73-96.
    ① 参见黄南珊《袮衡话语的文化符号总义》[J],《江汉论坛》,2005年12期79-82.
    ① 参见金秋菊《论明代的荒诞剧》[A],《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视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5-286.
    ① 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南词叙录注释》,(明)徐渭撰(对作者问题,学界有争议而无定论,故从旧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1.
    ① 见古诗库《鲍照全集》
    ① 张德建.明代山人文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6-24.
    ② 见《明史·选举志一》、《明史·江陵柄政》
    ③ 文徵明《甫田集》卷二,《金陵客楼与陈淳夜话》,千顷堂书庄,清宣统3年
    ①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34、584-587、630、638.
    ② 李贽《焚书卷二·又与焦弱侯》,见《李贽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③ 王世贞.觚不觚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6.
    ④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23.
    ⑤ 如王寅诗《戚继都护由蓟门移镇东海书约汪司马睦州附寄三首》其一云:“吴越平生燕赵气,中藏惟许自能知。”沈明臣诗《伤朱太学邦宪》云:“朱生鲁朱家,任侠盖浊世。”王世贞也有诗表示对侠者的敬慕。这是对封建专制不合理的专制体制和违背人性的伦理道德的一种有效补充。
    ① 阿英.阿英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78
    ② 费镇钟.堕落时代[M].上海:东方文化出版中心,2001:176.
    ③ 明王寅撰《十岳山人诗集》,明万历程开泰项仲连刻本
    ① 清朱彝尊.静居志诗话:下卷十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20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王寅传》
    ② 《十岳山人集》卷四《得徐文长狱中寄书兼呈丁子范》
    ① 王寅《王十岳乐府集》,明万历十三年刻本一册
    ① 《赠孙山人》:“龙津先生高角巾,多能不特是诗人。昨宵与客溪桥上,话到风平水不鳞:”《徐渭集》856页。
    ② 《寄京中诸友》:“乡里客燕京,无人小妙英。……空将数字寄,脉脉此时情。”《送汪君修良北上》:“别语日将移,朱榴入酒厄。知君必有合,而我独悲离。彤管为囊颖,青丝作剑维。迢迢梅雨足,津路正通时。(743页)诸如此类的诗作在《徐渭集》中还有很多。
    ③ 徐崘《徐文长》二《越中十子》。事见《明画录》卷八、康熙《绍兴府志》卷五十三《隐逸》、光绪《余姚县志》卷二十三《列传》。
    ④ 《黄宗羲全集》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⑤ 黄宗羲《南雷文定》卷十《醒泉府君传》,《黄宗羲全集》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⑥ 康熙《绍兴府志》卷五十七《方技》引
    ① 光绪《余姚县志》卷二十三《列传》引,亦见孙鑛《书画跋跋》六卷
    ② 《(狱中)寄答秘图山人二首》其二:“彼美苏门生,长啸鸾凤音。一朝逢鍜徒,戒哉免乎今。我无嵇生才.而遘吕安屯。经岁隔宵月,况得徒倡寻?缄词慰蚕室,长吟感孙登。羁绁不可脱,荏苒年年岁侵”《徐渭集》76集。
    ③ 《晋书卷九十四·孙登传》
    ① 袁宏道评点《徐文长集》,万历二十年刻本
    ② 沈明臣《丰对楼诗选》四十三卷,明万历24年刻本
    ① 康熙《上虞县志》卷十八《文苑·谢谠传》
    ① 陈鹤.陈鸣野集[Z],明嘉靖隆庆间刻本。今见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库
    ② 《钮给事中花园藏陈山人所画水仙花,次王子韵一首,而陈文学示我五首,故我亦如数》:“西子当年皖丛萝,山樊阿姊亦凌波。一从挂向黄门壁,二美容颜若个过?二、秦楼有女身姓罗,使君认马待迥波。正似水 仙初放雪.二十未足十五过。三、年年花药缚红罗,给谏池塘影亦波;争似黄冠瞥玉导,色虽不及丰神过。五、海樵笔能移泪罗,分明纸上皱鳞波。况添一种梅花妹,比较离骚香更过。”见《徐渭集》858页。
    ①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15、33.
    ② 特奥多尔·W·阿道诺在《逝去的音乐》中认为,不仅在个体的层次上,而且在属的层次上,艺术也许都是最显而易见的“被压抑物的回归”,艺术想象形成了对没有成功的解放、被抛弃的诺言的无意识记忆。在操作原则统治下,艺术使“作为自由主体的人的形象与制度化的压抑相对抗,但在一种非自由状态中,艺术只能通过否定非自由来维持自由的形象。”(原载《月报》.第五卷1953年第182,转引自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11)
    ③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0-71、140.
    ①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005:9.
    ② 费镇钟.堕落时代[M],东方出版中心,2004:9、89.
    ①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
    ②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50.
    ① 张岱.琅嬛文集[M],岳麓书社1985:195.
    ② 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六·任诞》,台北:明文书局,1991:408.
    ③ 明何三畏编《青浦令赤水屠侯传》,《云间志略》,1991年《明代传记从刊》第145期
    ④ 哀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A],衷宏道集笺校:附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672.
    ⑤ 费镇钟.堕落时代·末世幽默[M].上海:东方文化出版中心,2004:80-92.
    ① 事见《绍兴府志》、《山阴县志》、《皇明词林人物考》卷十
    ② 张元忭.张阳和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5:5.
    分别见卷七《驾归自阅群望于衢恭赋》、《重修乾清宫成迎慈圣再御四首》、《五色鹦鹉》、《驾幸乐坛群望西街一首》,及《徐文长二集》卷十词十六阕等。
    ② 张岱《琅嬛文集》卷五
    ③ 张元忭.张阳和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
    ① 丁家桐.东方畸:徐文长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45.
    ② 《张阳和文选卷》之三.《哭杨椒山》
    ③ 徐渭《拟送张翰林使楚》诗有“特借馆片殊代邸,专悬宫秩待归年”句,诗中极尽溢美之词,可见时_人关系还未破裂《徐文长三集》卷七,254页。
    ① 《张阳和先生不二斋文选》卷首,明万历刻本
    ② 《明孺学案》卷十五《浙中王门学案·张元忭传》
    ① 徐渭在《读龙惕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所病之人,所急在于工夫人也。”“戒惧者,固天命之性,工夫 本体何尝有二?此可以见先生之所谓惕矣。”《徐文长三集》卷二十九,677-679页。
    ① 《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五《与阳和张子问答》“知者寂之休,物者感之用,意者寂感所乘之机也。”
    ②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③ 后来的黄宗羲为聂氏“立案”不信有此事。但在自序里痛心疾首地写道:“今讲学而不修德,又何怪其举一废百乎?时风愈下,兔园称孺,实老生之变相;坊人诡计,借名母以行书。谁立庙庭之中正?九品参差,大类释氏之源流:五宗水火,遂使杏坛块土为一哄之市,可哀也夫!”芡宗羲.明孺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483.
    ④ 《明史》卷二百零五,《胡宗宪传》附《阮鹦传》
    ⑤ 明神宗实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730
    ⑥ 参见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23-147.
    ① 张元忭.张阳和文优选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②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89.
    ③ 黄宗羲.明濡学案·师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① 尚永亮、魏崇新.中国文化奇人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3-8.
    ② 唐寅《六如居士全集·漫兴之二》》[M],果克山房藏本.
    ④ 李贽《续焚书》卷五,《石潭即事诗》
    ④ 《太平御览》百三十九引《周书·黄帝阴符经》
    ①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义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5.
    ② 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与李中麓太常书》
    ③ 李开先《署月夜游忆旧》,《李中麓闲居集》卷
    ① 衰宏道《衰宏道集笺校》卷十一《张幼于》
    ① 宋登春《宋布衣集》,康熙二十四年王培来鸿堂刻本
    ② 文微明《甫田集》卷二,上海:千顷堂书庄,清宣统3年(1911)
    ③ 分别见文微明《南川集》卷八、卷四
    ④ 何良俊《何翰林集》卷十八.《上存翁相公书》,明嘉站44年刻本
    ⑤ 何良俊《何翰林集》卷十九,《与王槐野先生书》
    ⑥ 何良俊《与叔皮第二书》,《何翰林集》卷十八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83.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7983:453.
    ③ 冯梦龙,冯梦龙全集·古今概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6.
    ④ 郑仲夔《玉塵新谭·耳新·矜奇》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
    ⑤ 沈德符.士人·张幼于[A],万历野获编卷23[M].北京:中华书局,1959:582-583.
    ① 衰中道.书王伊辅事[A],珂雪斋集[M].上海:估计出版社,1989.
    ② 袁中道《心律》,《珂雪斋集》卷二十
    ③ 衰中道《珂雪斋集》卷二十五
    ① 张岱.会稽县志凡例[A],见夏咸淳校点《张岱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15_
    ② 徐蝙《徐文长》二《越中十子》。事见《明画录》卷八、康熙《绍兴府志》卷五十三《隐逸》、光绪《余姚县志》卷二三《列传》。
    ③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陈继儒》
    ④ 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36.
    ⑤ 《明史》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十八
    ⑥ 《明史》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
    ① 李贽《续焚书·与焦弱侯》,见《李贽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② 李贽《焚书》卷三《杂述》
    ③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
    ④ 李贽《藏书》卷十.《容人大臣·文彦博》
    ⑤ 连著名理学家的朱熹也认为:“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不及而守有余。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励裁抑之以进于道。”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七
    ⑥ [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6期
    ⑦ 李贽《藏书》卷三十二,《德业儒臣论·孟轲附乐克论》
    ① 李贽《续焚书》卷四《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② 李贽《焚书》卷一《答耿中承》
    ③ 李贽《续焚书》卷四《答周二鲁》
    ④ 李贽《李温陵集》卷四《寄答留都》
    ⑤ 王阳明《传习录》九《答聂文蔚》
    ⑥ 李贽《焚书》卷三《读律肤说》
    ⑦ 李贽.明灯道古录下卷十七,李贽文集卷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73.
    ① 李贽《与焦漪园太史》.《续焚书》卷一
    ② 李贽《焚书》卷三《何心隐论》
    ③ 黄宗羲《明孺学案》卷三十五《泰州学案四·耿定向传》
    ④ 李贽《焚书》卷一《答耿司寇》
    ⑤ 《明神宗实录校勘记》卷三百六十九
    ⑥ 汪本钶《续刻李氏书序》,见《李贽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⑦ 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六,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① 钱谦益《列潮诗集小传》闰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05
    ② 李贽《焚书》卷六《豫约》
    ③ 李贽《续焚书》卷一《与城老》
    ④ 李贽《焚书》卷二《为黄安二上人大孝》
    ⑤ 明沈瓒《近事从残载》,清乾隆59年(1799)
    ⑥ 袁中道《列雪斋集》卷十七《李温陵外传》
    ⑦ 董其吕《画禅室随笔》卷四《禅悦》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袁仪制中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68
    ② 《哀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二《与李宏甫》
    ③ 《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张幼于》
    ④ 《列朝诗集小传丁集·衰稽勋宏道》
    ⑤ 哀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与丘长孺书》
    ①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一《兰洋、云泽两叔》② 李贽《焚书》卷一
    ③ 《袁宏道集笺校·锦帆集》
    ④ 袁中道《李温陵传》“公为士居官,清节凛凛,而吾辈随来辄受,操同中人,一不能学也。公不入季女之室不登冶童之床,而吾辈不断情欲,未绝嬖宠,二不能学也。公深入至道,见其大者,而吾辈株守文字,不得玄旨,三不能学也。公自少至老,惟知读书,而吾辈泪没尘缘,不亲韦编,四不能学也。公直气劲节,不为人屈,而吾辈胆力怯弱,随人俯仰,五不能学也。若好刚使气、快怠恩仇,总所不可,动笔之书,不愿学者一矣。既已离仕而隐,即宜遁迹入山,而乃徘徊人世,祸逐名起,不愿学者二矣。急乘缓戒,细行不修,任情适口,鸾刀狼藉,不愿学者三矣。”夫其所不能学者,将终身不能学:而其所不愿学者,断断乎其不学之矣。故曰虽好之,不学之也。’见《珂雪斋集》
    ① 《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63
    ② 袁宏道《与龚惟长先生》:“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谈,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叫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继以田上,二快活也: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有正同心友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濡之陋,近完-代未竞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然人,浮家泛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用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主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并宜称“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也。
    ③ 《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8
    ① 《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卷五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542.
    ② 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32
    ③ 《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七《上马应台先生》,徐朔方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④ 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五十《艳异编序》
    ⑤ 《汤显祖诗文集》附录,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
    ⑥ 《明史》卷230《汤显祖传》
    ⑦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汤遂吕显祖》P562-563
    ⑧ 何三畏编《青浦令赤水屠侯传》,《云间志略》,1991年《明代传记从刊》第145册
    ⑨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屠仪部隆》
    ① 见汤显祖《长卿苦情寄之疡,筋骨段坏,号痛小可忍。教令阖舍念观世音稍定,戏寄十绝》
    ② 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6·任诞》
    ③ 爆隆《与吕心文》,《白榆集》卷十四
    ④ 屠隆《霍语·正风俗》,《鸿苞》,明万历刊本
    ① 徐祯卿《谈艺录》,清何文焕订《历代诗话》
    ② 王阳明《传习录》下,《王阳明全书》卷三
    ③ [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15
    ④ 参阅F·桑代克《基尔克戈尔手册》,美国约翰·诺克斯出版社1979:10-15
    ⑤ 《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一,《耳伯麻姑游诗序》
    ⑤ 《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五
    ① 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
    ② 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词》,见徐朔方笺校本《汤显祖诗文集》
    ③ 《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四
    ④ 李泽厚指出:“孔子把‘三年之丧.的传统礼教,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把‘礼’的基础直接诉之少心理依靠。这样,既把‘礼’的血缘实质规定为‘孝梯’,又把‘孝梯’建筑在日常亲子之爱卜,这就把‘礼’以及‘仪‘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把原来的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为人情日常之用,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4)
    ⑤ 《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四,《青莲阁记》
    ① 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二十八《寿方麓王老先生七十序》
    ② 《汤显祖诗文集》卷十六《哭娄江女子二首》
    ③ 王畿《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一《与梅纯甫问答》
    ④ 徐朔方笺校本《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四,上海:上古籍辣出版社,1982: 1236.
    ⑤ 徐朔方笺校本《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七
    ⑥ 李贽《焚书》卷三
    ⑦ 《汤显祖集》四十七卷《复甘义麓》
    ⑧ 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二)中华书局,1962: P1543.
    ⑨ 张坚《梦中缘·自叙》,《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三,齐鲁书社1989: 1688.
    ① 冯梦龙.警世通言序[A],冯梦龙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② 冯梦龙《情史》卷九《情幻类》总评
    ③ 冯梦龙《古今谭概·迂腐部第一》
    ④ 李贽《焚书》卷四
    ① 冯梦龙《情史序》
    ② 冯梦龙《情史类》总评
    ③ 冯梦龙《情史》
    ④ 李贽《焚书》卷三《读律肤说》
    ① 瓦西列大.情爱论[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6: 19.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③ 冯梦龙《情史》,《情痴类》“洛阳王某”条评
    ④ 冯梦龙《醒世恒言》,“以情度情”观点最早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
    ⑤ 明崇祯刻本《山歌》
    ① 冯梦龙十分推崇王阳明和李贽,他称王阳明为“儒家第一流人物”《三教偶拈叙》),并在自己的诸多作品中多次引用李贽的言论。参见聂付生《冯梦龙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① 李贽《焚书》卷二《寄京友书》
    ②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28.明世经堂万历5年(1577)刻本
    ③ 郑元勋《媚幽阁文娱》[明]崇祯刻本,卷首
    ④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古籍出版社,1981,
    ⑤ 哀中道《坷雪斋集》卷一
    ① 屠降《鸿位》卷十七,明万历刊本
    ② 钟惺《隐秀轩文昃集》,中国文学珍本丛书
    ③ 王思任《王季重先生文集》.明末刻本
    ④ 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五十
    ⑤ 袁中道《珂雪斋文集》卷十
    ① 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204-206.
    ②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41-242
    ③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26.
    ④ 钟惺.隐秀轩集:卷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95.
    ⑤ 张岱《陶庵梦忆·祁止祥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⑥ 张岱.五异人传[A],琅嬛文集卷四[M].长沙:岳麓书社,1985.
    ⑦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十五
    ① 江盈科.雪涛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② 狄德罗.狄德罗关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③ 李鸣选注《王季重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156.
    ④ 王思任《谑庵文饭小品》卷一,见《王季重先生文集》,明末刻本
    ① 陈继儒《晚香堂小品·王季重游唤叙》
    ② 屠隆《自榆集》卷十九《自赞》
    ③ 张岱《琅嬛文集》卷五
    ④ 陈继儒《小窗幽记》
    ①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3-19.
    ① 《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外集二
    ② 参见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③ 王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九
    ④ 欧阳德《答问五条》,《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卷一
    ⑤ 袁宏道《李湘洲编修》,《袁宏道集笺校》卷42。袁中道壮年之前也“好酒色兼好色”,以致血疾缠身:“吾因少年纵酒色,至有血疾。每一发动,咽喉雍塞,脾胃胀满,胃中如有积石,夜不得眠。见痰中血,五内惊悸,自叹必死。追悔前事,恨不抽肠涤浣,及至疾愈,渐渐遗忘,纵情肆意,辄复如故。”《答王章甫尺牍》,自辩:“但弟之病,实由少年谭无忌惮学问,纵酒迷花所致。年来血气渐衰,有触即发。”(《珂雪斋集》卷2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48.)
    汤显祖寄屠隆《长卿苦情寄之疡,筋骨段坏,号痛不可忍。教令阖舍念观世音稍定,戏寄十绝》,所谓“情寄之疡”,即为当时“梅毒”的雅称。
    ⑦ 《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
    ⑧ 沈懋学《郊居遗稿》卷六
    ① 《明世宗实录》卷九十七
    ① 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四是五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九,《子部杂家类三》,《艺觳三卷》条:1027.
    ③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三,《子部艺术类二》.《画史会要》条:965.
    ④ 章太炎.答梦庵[A],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395-396.
    ⑤ 紫柏达观卷首,同《达观大师塔铭》
    ① 《袁宏道集笺校》卷五《曹鲁川》
    ② 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十八。
    ③ 见黄卓越先生《佛教与晚民文学思潮》第二章第三节
    ④ 袁宏道《答顾秀才邵芾》,《袁宏道笺校》巷22:784.
    ⑤ 袁宏道《冯尚书作主》,《袁宏道集笺校》卷42:1241-1242.
    ① 《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三《答陶石篑》
    ② 袁中道.珂雪斋集卷2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07.
    ③ 袁中道.珂雪斋集卷23·张云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90.
    ④ 屠降《离境修行》,《鸿苞》卷二十八
    ⑤ 屠隆《与田叔》,《白榆集》卷六
    ⑥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屠仪部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45446.
    ⑦ 屠隆《鸿苞》卷三十九
    。① 王思任.王季重小品[M],李鸣选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158.
    费振钟在《巴想的黄昏·无家的文人们·思想的走失》中云:“也许,能够让明季文人得到安慰的,是‘我自是佛’的提出……他们以为这样可以达到对生命的体认,从而为生存僻出一条新道……如果说唐宋时期的文人们对于禅语还是浅尝慢缀,那么到户明季文人那简直就是不顾一切地痛饮而酩醉了。……正统社会并不足仅仅担心和看不惯‘我自是佛所代表的参禅之道,而是惧怕这四个字背后他们那种以人人可以成佛座圣为借口的为所欲为。在时代的误读之下,……正是由于他们对禅学的沉迷,导致了他们思想能力的阻滞和迷惘,因为神学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新的思想能源,而禅悟的本质始终只是语言之辩诱伏的幻哟和陷阱……在思想的创见上又哪里真的能够‘真空妙有’呢”见堕落时代[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9:58、60 61.
    ③ 《明史》卷三四三《高攀龙传》
    ④ 黄宗羲《明孺学案·东林学派》
    ①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四.见《顾端文公遗书》,清光绪3年
    ②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三
    ③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四
    ④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二
    ⑤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十八
    ⑥ 参阅《顾端文遗书》中《东林会约》关于“四要”一节
    ①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十
    ② 顾宪成《泾皋藏稿》卷八,见《顾端文公遗书》,清光绪3年
    ③ 《明史》卷二百三十六《顾宪成传》
    ①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
    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39.
    ③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7.
    ④ 顾炎武《目知录》卷七《夫子言性与天道》
    ① 参见尤西林.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M].巩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191-194.
    [1][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明]徐渭:《青藤山人路史》,明刻本
    [3][明]徐渭:《徐文长文集》三十卷,袁宏道评点,明万历四十二年锤人杰刻本。
    [4][明]徐渭:《文长杂记二卷》,明刻本
    [5][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明]李贽:《李贽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7][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8][明]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9][明]王龙溪《王龙溪先生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0][明]颜钧:《颜钧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1][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四库丛刊》初编本
    [12][明]李梦阳:《空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影印本,1987年。
    [13][明]李开先《李开先全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14][明]李开先:《闲居集》,明嘉靖刻本
    [15][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
    [16][明]王世贞:《觚不觚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7][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明诗话全编本》,江苏:江苏古籍出版,1997年。
    [18][明]李攀龙:《李攀龙集》,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9][明]谢榛:《四溟诗话》,《明诗话全编本》,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0][明]茅坤:《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21][明]沈明臣:《丰对楼诗选》,明万历24年刻本
    [22][明]王寅:《王十岳乐府》,明万历十三年(1585)刻本
    [23][明]王寅:《十岳山人诗集》,明万历刻本
    [24][明]陈鹤:《海樵先生全集》,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2年。
    [25][明]张元忭:《不二斋文选》,明万历刻本
    [26][明]张元忭:《张阳和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7][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28][明]文徵明:《甫田集》,上海:千顷堂书庄,清宣统3年(1911)
    [29][明]朱察卿:《朱邦宪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
    [30][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万历间晋陵孟纯礼刻本。
    [31][明]汪道昆:《太函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2][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3][明]袁中道:《珂雪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4][明]冯梦龙:《冯梦龙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5][明]屠隆:《鸿苞节录》,明万历38年(1610)茅元仪刻本。
    [36][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37][明]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38][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9][明]俞宪:《盛明百家诗》,明万历周时泰刻本。
    [40][明]郑元勋:《媚幽阁文娱》,崇祯刻本。
    [41][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42][明]王思任:《文饭小品》,湖南:岳麓书社,1989年。
    [43][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44][明]王澹:《墙东集》,明泰昌元年王氏刻本
    [45][清]张岱:《琅嬛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46][清]张岱:《陶庵梦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48][明]谢肇淛:《五杂俎》(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49][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50][明]陆容:《菽圃杂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1][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52][明]朱国桢:《涌幢小品》,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
    [53][明]张瀚:《松窗梦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4][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崇祯三年(1630)刻本
    [55][明]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菊秀轩刻本,日本明和8年(1771)
    [56][明]曹臣:《舌华录》,陆林校点,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
    [57][明]《顾端文公遗书》,清光绪3年
    [58][清]顾炎武:《日知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59][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60][明]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61][明]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北京:中国书店影印世界书局1939年版,1987年。
    [62][明]张惟贤等:《明神宗实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3][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6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65][清]永溶、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66][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7][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8][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69][明]朱彝尊:《明诗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3年。
    [70][明]陆云龙编:《明人小品十六家》,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71][清]陈田:《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72][明]嘉靖《开州志》
    [73][明]万历《顺天府志》
    [74][明]万历《金华府志》
    [75][清]道光《贵阳府志》
    [76][清]光绪《富阳县志》
    [77][清]《山阴县志》
    [78][清]《松江府志》
    [1]徐朔方:《晚明戏曲家年谱·徐渭年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孟森:《明清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4]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
    [5]黄仁宁:《十六世纪明代中国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
    [6]黄仁宁:《万历十五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7][美]牟复礼、[英]崔德瑞:《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8]骆玉明、贺圣遂:《徐文长评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9]丁家桐:《东方畸人——徐文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李德仁:《徐渭》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11]徐仑:《徐文长》,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59年。
    [12]张新建:《徐渭论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13]何乐之:《徐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14]李祥林、李馨:《徐渭——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上海书店,2000年。
    [16]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17]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19]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1994年。
    [20]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21]谢国祯:《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2]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孙之梅:《中国文学精神明清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24]滕新才:《且寄托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5]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6]吴调公、王恺:《自在·自娱·自新·自忏——晚明文人心态》,苏州:苏州大学,1998年。
    [27]廖肇亨:《明末清初的文艺思潮与佛教》: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研究科博十论文,2001年。
    [28]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29]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30]陈建华:《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31]王恺:《公安与竟陵——晚明两个新潮文学流派》,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32]郑利华:《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形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3]饶龙隼:《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诗文部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34]吴承学、李光摩编:《晚明文学思潮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5]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36]宋克夫、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37]出版社,2002年。
    [38]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39]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40]夏咸淳:《晚明十风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41]张德建:《明代山人文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王泛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王国良《明清时期儒学核心价值的转换》,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44]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5]牟宗三:《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
    [46]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47]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三联书店,2004年。
    [48]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9]许总:《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南昌:1999年。
    [50]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51]罗筠筠:《灵与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学美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53]尚永亮、魏崇新:《中国文化奇人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54]傅小凡:《晚明自我观研究》,成都:巴蜀出版社,2001年。
    [55]黄仁宁:《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
    [56]费镇钟:《堕落时代》,上海:东方文化出版中心,2004年。
    [57]赵十林:《心学与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8]朱维之:《中国文艺思潮史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
    [59]徐纪霖:《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年。
    [60]徐纪淼:《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7月
    [61]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
    [62]郭英德:《中国文学通论·明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
    [63]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1993年9版。
    [64]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明代时期》,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65]王钟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
    [66]费镇钟:《堕落时代》,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67]赵园:《明清之际十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68]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9]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十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70]赵园:《明清之际十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71]杨国荣:《心学之思》,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72]陈来:《有无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73]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74]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76]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7]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78]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79]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80]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8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12月
    [8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84]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济南:齐鲁出版社,1989年。
    [85]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8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87]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8]尤西林《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89][古希腊]柏拉图:《斐多》,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90][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三联书店,1989年
    [91][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92][瑞]布克哈特·雅各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93][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
    [9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95][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96][美]爱德华·W·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97][德]雅思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98][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99][法]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0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10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102]汪民安编译:《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话语行动译丛》,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103]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0-06
    [104]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黄彰健:《明世宗实录校勘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2]黄彰健:《明神宗实录校勘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3]梁一成:《徐渭的文学与艺术》,艺文印书,1977年。
    [4]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1992年。
    [5]林宜蓉:《中晚明文艺场域“狂士”身份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
    [6]邱天助:《布尔迪厄文化再制理论》,台北:桂冠图社,2002年。
    [7]毛文芳:《晚明“狂禅”探论》,《汉学研究》,2001年19卷第2期,第171-200页。
    [1]付琼 《徐渭散文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复旦大学,2004年。
    [2]赵美娟《徐渭的曲论与剧作之研究》,南京大学,2002年。
    [3]李桂生《徐渭绘画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0年。
    [4]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中山大学,1997年。
    [5]付琼《命运悲歌与人生恋歌——徐渭诗歌的双重解读》,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曾维芬《徐渭戏曲浅论》,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张慧群《徐渭本色论内涵及其在晚明文学思想演变中的地位》,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张金环《眼空千古,独立一时——论徐渭的文学思想与王学的渊源关系》,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9]陈志国《徐渭人格论》,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张瑞芳《论徐渭的诗文理论》,郑州大学,2002年。
    [11]杨波《徐渭交游考》,南开大学,1998年。
    [1]傅琼:《徐渭创作实践与“真我”理论的离合》,《南昌大学学报》(人民版),2005年第2期
    [1]傅琼:《从郁勃到颓放:徐渭真我理论与散文创作的偏离与合一》,《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傅琼:《徐渭研究百年述评》,《艺术百家》,2004年第1期
    [3]付琼.徐渭与秦汉派唐宋派关系重估[J],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
    [4]陈书海:《以徐渭与鲁迅为例谈现当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继承与创新》,《江海学刊》,2005年5期
    [5]李鸣:《袁宏道思想转变原因初探》,《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年第4期
    [6]宋克夫:《论徐渭的狂狷人格》,《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7]谢谦:《游于艺:徐渭的艺术精神》,《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8]吴琦:《论晚明异端思想的社会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郭润涛:《中国幕府制度的特征、形态和变迁》,《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0]金霞、吴春兰:《论徐渭诗文创作中的个性精神》,《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11]刘玉平:《旷世奇才的畸变心灵——徐渭的病态人格及其文学创作》,《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03期
    [12]陈望衡:《徐渭和他的“真我”说》,《理论月刊》,1997年第7期
    [13]周雨:《论“媚”》,《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14]何天杰:《论徐渭的散文创作及其对公安派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5]张金环:《徐渭的哲学思想与王学渊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6]陈书录:《“随其所宜而适”——论徐渭的文艺创作观》,《文艺研究》2006年第5期
    [17]左东岭:《从良知到性灵——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8]张晶:《惊奇的审美功能及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呈现》,《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
    [19]郭润涛:《中国幕僚制度的特征、形态及变迁》,《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0]潘承玉:《(金瓶梅)抄本考源——<金瓶梅)作者“徐渭说”新证之一》,《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04期
    [21]徐艳:《关于<徐文长文集>评点的真伪问题兼及评点在晚明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2期。
    [22]王成:《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3]谭坤:《论明代戏曲本体观念的演变和确立》,《艺术百家》,2005年Ol期
    [24]金丹元:《元明艺术思维中的民间色素对“理”与“情”的重注》,《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5]郑小雅:《论徐渭的戏剧形态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5期
    [26]陈庆纪:《论徐渭杂剧的悖逆意识》,《艺术百家》,2004年05期
    [27]李昕:《从<赵贞女)到<琵琶记)》,《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Ol期
    [28]胡天成:《从格式塔心理学看徐渭<四声猿)奇气异力的美学特征》。《文艺研究》,1987年02期
    [29]刘晓东:《“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的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2月
    [30]马鸿增:《徐渭——大写意水墨花鸟画的开创者》,《艺术百家》,1990年,01期
    [31]孟泽:《论徐渭的审美历程与古典精神的自足轮回》,《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4期
    [32]刘哲:《略说徐渭画论与中国写意画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