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行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的历史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宪国民大会是1948年南京政府为了实施宪政而召开的,台湾方面称为“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按照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国民大会代表之选举,以普通、平等、直接及无记名单记法投票行之。”1947年11月至1948年2月,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了行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对行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现代选举制度,探讨南京政府政治制度的走向,体察国民党统治末期的种种乱象,透视国民党统治必然崩溃的内在原因和历史必然性。本文旨在全面系统考察与分析南京政府行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的实际过程,从中分析这次选举在现代选举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这次选举所处的政治局势及选举对于国民党南京政府统治的作用与影响。
     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选题的意义、回顾学术界研究的动态、界定相关概念、说明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思路和结构。
     第二部分为第一章“选举的背景及历史条件”,分四节。第一节介绍了选举思想在中国的引进与介绍的情况。从林则徐在《四洲志》中提到英国由“各部落议举”之人组成的巴里满(议会)开始,魏源对英国、美国、瑞士等国的议会进行了进一步介绍,说明“大酋”和议会都是由选举产生的,汤震、何启、胡礼垣、薛福成、郑观应、陈炽等则主张设立上议院和下议院,下议院实行选举制度。第二节介绍了中国现代选举制度的产生与演变的状况。中国现代选举制度自1905年商会选举开始,1908年咨议局选举进入到国家机构层面,中华民国建立后,先后进行了第一、二届国会选举,各地方参议会选举、总统副总统选举,南京政府进行了国民会议代表选举、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选举、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地方参议会选举等,选举制度在不断的向前推进。第三节、第四节分别介绍了南京政府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和行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时的政治局势,以为进一步考察论述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为第二、三、四章,主要是考察行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的全过程。第二章为“选举的法律法规及选举准备”,共分四节,第一节考察介绍了《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法律法规中的主要涉及的选举区域、选举权、现任官吏不得在其任所竞选国大代表、候选人提名、职业团体代表之选举和一些技术等六个问题进行了主要介绍。第二节考察分析了选举总事务所及各级选举机构的成立与过程、组成状况和相关工作情况。第三节考察分析了选民登记的过程和基本情况,既肯定了一些地方认真工作的过程,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节主要考察了代表名额分配的主要原则和具体分配数额。《国民大会代表名额分配表》把名额分为“(一)各县市及同等区域选出之代表;(二)蒙古选出之代表;(三)西藏选出之代表;(四)各民族在边疆地区选出之代表;(五)侨民选出之代表;(六)内地生活习惯特殊国民选出之代表。”六种。第五节为“候选人提名与登记”,主要阐述了国民大会代表候选人的条件、候选人产生办法和候选人提出的过程。国民大会代表候选人有两种提名办法,一是选民签署提名,二是政党提名。国民大会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审核、登记过程中,签署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工作平稳进行,政党提名候选人却屡有风波,主要是各政党候选人数额问题在国民党、青年党、民社党之间一起纠结着,后经过协商才获得妥协。三是党政党提名的候选人名单是由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的。第三章考察了投票的过程,分为四节。第一节为上海平津等地的选举过程,其方式是分设区域、职业妇女团体两种投票所,各种选举同时举行,选民根据其是区域选民还是团体选民分别到不同投票所投票。第二节是南京、重庆等地的选举,与上海、北平、天津的选举不同,南京、重庆等地的选举是把区域、妇女、职业团体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某一时段专门进行区域选举,某一时段专门进行妇女团体选举,某一时段专门进行职业团体选举。第三节是华侨及“绥靖”区的选举,华侨选举是由所在地的领事馆或者华侨团体组织的。“绥靖”区的选举则时间大大延后,并且多在异地举行,其进展情况非常复杂。第四章为“逼让风波及当选证的发放”,共分四节。第一节考察了签署提名代表和政党提名代表出现纠纷的原因和过程。主要是在选举过程中,许多民社党、青年党和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没有当选,而签署提名的国民党籍候选人却当选,于是出现了纠纷。第二节则主要是是考察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决定让签署提名当选的国民党籍代表退让,在让其主动退让不得的情况下,实行逼让的过程。国务会议通过《政党提名补充规定》,提出“一、凡中国国民党、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党员参加国大代表及立法委员竞选者,均须由各所属政党提名;二、用选民签署手续登记提名者,以无党派者为限。”并且付诸实施,遇到签署当选代表的强烈反弹。第三节主要是写签署当选代表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当选权益,实行了和平条件下最强烈的抗争方式,抬棺和绝食,从而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做出一定让步:除了应该让与友党的,国民党内互让的采取自愿方式,不自愿的则以开票结果为决定。第四节则是阐述了国民党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糊里糊涂地解决此事,给政党提名没有当选的和签署提名当选的都发给当选证书,但签署提名当选的要填写不出席国民大会的自愿后才能发给当选证书。
     第四部分是第五章,从各个方面对此次选举进行多角度的剖析,既包括本次选举在制度上的推进,也深入探讨了其中出现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力求对这次选举在中国现代选举制度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一个定位。我们认为,此次选举在制度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推进:第一,普遍、平等、直接选举原则的确立使现代选举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二,候选人产生原则第一次提出了选民签署提名的办法,从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竞选;第三,竞选手段的现代化是此次选举突出的一个特点;第四是这次选举公布的法律法规远远多于以前的历次选举,从而使各项操作尽量做到有法可依。第二节主要阐述国民党对选举的控制。为了达到控制选举的目的,国民党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办法,一方面由国民党中常会决定未经正常提名的国民党党员一律不得参加竞选,并由各级党部出面进行劝阻,劝阻不成者则电同级选举事务所,要求其撤销此类竞选者的候选人登记资格;另一方面,则发动舆论攻势,劝导他们为了实现民主宪政作“无名英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然使其对选举的控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的。第三节是揭示舞弊、贿选选举中存在的及其他问题。提出:国民党的要员们在上层利用“圈”的办法,通过控制候选人提名操控选举,下面的人没有这样的权力,但仍然有办法左右选举的局势和结果,这个办法就是控制选举权证和选票,为此而不惜执法违法,大面积出现了贿选、威胁,甚至直接截留选票的情况。为了深入了解此次选举在当时的影响,专设了一节,介绍当时舆论对本次选举的分析和评价。
     第五部分是结论,在前文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综观此次选举的全过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内部充满了无法解决的矛盾:第一,是法律法规的的周详与实际运行极度混乱之间的矛盾;第二,是国民党的控制与失控的矛盾;第三,之所以出现上述两个矛盾,实质上是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与国民党现实政治需要的矛盾和国民党内部固有矛盾的反应。由于有了上述矛盾,所以这次选举出现了诸多问题,选举的结果是南京政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既然不能实行真正的选举,也就不能实行真正的宪政,也就无法加强其政权的合法性,树立戡乱的合法性,反而暴露了政治上崩坏,加剧了内部的矛盾。必须指出的是,这次选举中最能反映其违反时代潮流,违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在其选举本身,而是这次选举是在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战争的状态下进行的,是国民党宣布中共、民盟是非法的前提下召开,因而,其战场上失败决定了其统治的崩溃,政治上的崩溃使这次选举成为一场闹剧。当然,就选举制度来说,此次选举仍然有许多可以总结和借鉴的地方。
The National Assembly of Constitution Actualization was held in1948byNanjing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the constitution, which was called the FirstNational Assembly by Taiwan and “the national assembly representatives should beselected through common, equal, direct, secret and single vote method” according tothe R.O.C.Constitution in1946. From Nov. of1947to Feb. of1948, the representativeelection of National Assembly of Constitution Actualization was conducted inKuomintang area. The research on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of National Assembly ofConstitution Actualization can help study Chinese modern electoral system, discuss thepolitical system trend of Nanjing Government, observe the chaotic phenomena duringthe end of Kuomintang period and grasp the underlying causes and historicalinevitability of the collapse of Kuomintang government.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observ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process of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of National Assemblyof Constitution Actualization of Nanjing Government so as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function of this election in the electoral syste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is electionand the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is election on the Nanjing Government ofKuomintang.
     The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at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re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trends, definitions of relevant concepts and innovationpoints, difficult points, thought and structure.
     The second part is chapter one,“The Election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Conditio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introduction of election ideology is introduced. In Geography of the World, Lin Zexupresented the congress composed of people elected by all the tribes in England; WeiYuan introduced the congresses in England, America and Switzerland and explained that the “chiefs of tribes” and congress were all selected; Tang Zhen, He Qi, Hu Liyuan,Xue Fucheng, Zheng Guanying and Chen Chi proposed to set up House of Lords andHouse of Commons, and House of Commons implemented electoral system. Thesecond section introduced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modern electoralsystem. Chinese modern electoral system began from the Commerce Chamber Electionin1905and came into state institution level by Provincial Assembly Election in1908;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first and second congress elections,provincial assembly election, president and vice president elections were conductedand national assembly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national political assembly memberelection, national constituent assembly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provincial assemblyelection were conducted by Nanjing Government and the electoral system was pushedahead continuously. The third section and fourth section introduce the evolutionprocess of Nanjing Government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for NationalAssembly of Constitution Actualization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so as to lay foundation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third part includes chapter two, three and four, which mainly investigates thewhole process of National Assembly of Constitution Actualization representativeelection. Chapter two is “El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Election Preparation”,including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nvestigates and introduces Recall Act ofNational Assembly Representative Election and the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six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election region,right to vote, the impossibility of current official to be the national assembly candidatein the place where he took office, candidate nomination, professional grouprepresentative election and some techniques. The second part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constitution and work situation of election office and theelectoral machinerie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third section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voter registration process and basic information, confirms the serious work process ofsome areas and poses the problems. The fourth part investigates the main principles forrepresentative quota allocation and the specific allocation amount. According toAllocation List of National Assembly Representative Quota, the quota can be dividedVI into:“(I)representatives selected by the counties, cities and equal areas;(II)representatives selected by Mongolia;(III)representatives selected by Tibet;(IV)representatives selected by all the nationalities at border areas;(V)representativesselected by foreign residents;(VI) representatives selected by the citizens with specialliving habits.” The fifth section is “Candidate Nomination and Registration”, whichelaborates the requirements for National Assembly representative candidate, candidateselection methods and candidate nomination procedure. There are two candidatenomination methods for National Assembly representative candidate, one is voternomination through signing, the other one is political party nomination. During thenomination, verification and registration processes of National Assemblyrepresentative candidate, the nomination work of signed representative candidate wasstable and that of political party nominated candidates was unsmooth; there wascandidate amount problem of all the political parties between Kuomintang, YouthParty and 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 and it was compromised through negotiation. Thelist of candidates nominated by the three political parties was determined by CentralStanding Committee of Kuomintang. Chapter three investigates the vote process,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election process ofShanghai, Beiping and Tianjin, the major way was to set up two vote stations,including regional vote station and vote station for professional women’s groups; allthe elections were held together and the voter came to different vote stations accordingto their category.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election of Nanjing and Chongqing which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hanghai, Beiping and Tianjin; the regional, women andprofessional group elections were held at different periods; a certain period was usedfor regional election, the other for women elections and another for professional groupelection. 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elections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appeasement”region; the overseas Chinese election was organized by the local consulate or overseasChinese group. The election period in “appeasement” region was increased and theywere held in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was complex. Chapter four is the“Forced Concession and Issuing of Election Certificate”, which includes four sections.The first section investigates the reason and process for the disputes between nominated representatives through signing and political party nominatedrepresentatives. During the election process, many candidates nominated by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 Youth Party and Kuomintang were not elected and thenominated Kuomintang candidates through signing were elected, therefore, disputeappeared. The second section mainly presents that owing to the functions of differentaspects, the central leading body of Kuomintang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determined to ask the nominated Kuomintang candidates through signing to make aconcession and investigates the forced concession process when the candidates did notmake a concession forwardly. Supplemental Provisions for Political Party Nominationwas put forward in State Conference, which posed that:“I, all the Kuomintang, YouthParty and 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 members who wanted to be the delegate to thenational assembly and legislature committee candidate should be nominated by hispolitical party; II, the candidate who used voter signing procedure to register andnominate should be nonparty personage.” It was put into effect and strongly opposedby the elected candidates through signing. The third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at theelected candidates through signing struggled for their legal rights though the strongeststruggle methods under the peace condition, including funeral and apastia so as toforce the Kuomintang authority to make a concession: besides the one that should begiven to the coalition party, the selection within Kuomintang should be determined byvoluntary method; for the involuntary one, it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ballot result.The fourth section presents that since there were no methods, Kuomintang had to solvethe problem unwittingly and issue election certificate to the candidate nominated bythe political party who was not elected and the elected candidate who was nominatedthrough signing, however, the election certificate was issued to the elected candidatewho was nominated through signing after filling in the document for not attendingNational Assembly.
     The fourth part is chapter five; in this part, the election is analyzed from multipleangles,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lection on system and the profounddiscussion on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acquire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of this election in Chinese modern electoral system. It is believed that from the aspectVIII of system, several aspects of the election should be advanced: firstly, common, equaland direct vote principle was posed, which made the modern electoral system comeinto a new stage; secondly, voter nomination through signing method was posed incandidate selection principles and thus the actual election was realized; thirdly,modernization of election means w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theelection; fourthly, there were much mor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nounced by theelection than the other elections so that there were laws to abide by. The second sectionelaborates the control of Kuomintang on the election.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election,the stick and the carrot methods were applied by Kuomintang; on the one hand, it wasdetermined that the Kuomintang member who had not been nominated normallyshould not run for election and the party headquarters of all levels should dissuade; forthe member who could not be dissuaded, call the election office of the same level torepeal the registration qualification of the candidates; on the other hand, launchedpublic opinion offensive, and advised them to realize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ism andbe “unknown hero”; however, the desired aims were not obtained due to many reasons.The third section uncovers the problems in fraudulent practice and bribery election. Itwas posed that the important officials of Kuomintang applied “enclosure” method onthe upper level to manipulate election through controlling candidate nomination andthe people on the lower level did not have such right, however, the election situationand result could be controlled through controlling vote right certificates and ballots andthus bribery, menace and even interception of vote appear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nfluence of the election, this section was established to introduce the analysis and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s on the election.
     The fif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part; in this part,the own cognition is acquired andthe own opinion is posed based on the abo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rough thecomprehensive survey on the election process, it is acquired that the most outstandingfeature is the internal inextricable contradiction: the first one is the contradiction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confused operation; thesecond one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runaway of Kuomintang; thethird one is that the above two contradictions are actually the reflection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end of the tim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actualpolitical needs of Kuomintang and the internal inherent contradiction of Kuomintang.Due to the above contradiction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of the election andNanjing Government did not acquire the desired aim for election results; the actualelection was not conducted and thus actual constitution was also not conducted,therefore, the legality of its political power could not be enhanced and the legality forsuppressing a rebellion could not be established; on the contrary, its politicaldisaggregation was exposed and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was aggravated. It must bepointed out that the election was held when combating wi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and declaring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wereillegal, which reflected that the election violated the trend of times and social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however, it was not the election itself; therefore, its failureon the battleground caused the collapse of its government which made the election afarce. Of course, for the electoral system, there are many aspects for summarizing andusing for reference.
引文
①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6页。
    ②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0页。
    ③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1页。
    ①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66页。
    ②《思与言》第5卷第6期,1969年5月,此文先后收入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16编“清季立宪与改革”和2008年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专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049晚清以来历届方议会选举述论》中。
    ①《中国现代史论》第四辑民初政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7月版。
    ②《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③《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④《安徽史学》2003年第3期。
    ⑤《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1期。
    ⑥《历史足音》2006年第1期。
    ⑦《学术界》2006年第5期。
    ⑧《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
    ⑨《史学月刊》2008年第11期。
    ⑩《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
    11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第2期;同年由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民会议之选举》。
    13《史学月刊》2012第4期。
    14《民国档案》2008第2期。
    15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6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②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③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⑤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⑧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⑩上海,世界书局1947年版。
    11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12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13台北,正中书局1976年版。
    14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15台北,扬智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版。
    16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4版。
    17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8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②《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③《东岳论丛》2000年第4期。
    ④《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⑤《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517、521页。
    ⑥《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⑦《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五期。
    ⑧《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
    ⑨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①林则徐:《四洲志》,转引自张学仁、陈宁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宪政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魏源撰、陈华等点校注释:《海国图志》中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408-1409页。
    ③魏源撰、陈华等点校注释:《海国图志》中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422页。
    ①魏源撰、陈华等点校注释:《海国图志》下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632-1633页。
    ②徐继畲:《瀛寰志略》,卷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页。
    ③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①胡礼垣:《新政真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6-198页。
    ②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③郑观应著、陈志良选注:《盛世危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49页。
    ①陈炽:《庸书议院》,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4-235页。
    ②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①朱英:《民初苏州商会的发展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②《宪政编查馆会奏各省咨议局章程及暗语并选举章程折》,《政治官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③《咨议局章程》清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1908年7月22日)颁行,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7页。
    ①张朋园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76页。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施行,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6-157页。
    ①《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中华民国政府2012年8月10日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②《修正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中华民国政府2018年2月17日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93页。
    ①《修正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中华民国政府2018年2月17日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91页。
    ①《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39-840页。
    ②《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法施行法》1931年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42页。
    ③《中国国民党出席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施行程序》1931年1月29日第三届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125次常务会议通过,《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出版地、出版单位及时间不详,第187-188页。
    ④《姓名录·国民会议出席者姓名录》、《姓名录·国民会议列席者姓名录》,《国民会议实录·选举事务所总报告》,出版地、出版单位及时间不详,第220-241页。
    ⑤《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1936年5月14日国民政府公布,同年7月4日修正,同年9月17日再修正,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01页。
    ⑥按1936年5月14日公布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区域选举候选人上报后,应由国民政府就中指定应选代表名额3倍的候选人,再进行选举,1937年5月21日公布的修正后的《选举法》取消了此规定。
    ①《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施行细则》1937年6月4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国民大会秘书处编印《国民大会实录》,1946年12月,第48-50页。
    ②《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1936年5月14日国民政府公布,同年7月4日修正,同年9月17日再修正,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01页。
    ③《国民大会代表选举补充条例》1946年11月27日修正公布,国民大会秘书处编印:《国民大会实录》,1946年12月,第59页。
    ④国民大会秘书处编印《国民大会实录》,1946年12月,第126页。
    ⑤国民大会秘书处编印《国民大会实录》,1946年12月,第326页。
    ①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215页。
    ②《修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1931年12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94页。
    ①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260页。
    ①《周恩来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321页。
    ②《国共谈判文献资料选辑1945.8-1947.3》,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01页。
    ③《国民政府公报》第2881号,1947年7月9日。
    ①《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12月25日国民大会通过,1947年1月1日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06页。
    ①《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1947年3月31日国民政府公布,同年7月5日修正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1-1133页。
    ②《选务周刊》,第2期,1947年9月15日出版,第5页。
    ③《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1947年3月31日国民政府公布,同年7月5日修正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5-1136页。
    ④《选务周刊》,第1期,1947年9月8日出版,第5-6页。
    ①《选务周刊》,第1期,1947年9月8日出版,第2页。
    ②《选务周刊》,第1期,1947年9月8日出版,第3页。
    ③《选务周刊》,第2期,1947年9月15日出版,第3页。
    ④《选务周刊》,第10期,1947年11月10日出版,第3页。
    ⑤《选务周刊》,第10期,1947年11月10日出版,第3页。
    ⑥《选务周刊》,第10期,1947年11月10日出版,第3页。
    ⑦《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1947年3月31日国民政府公布,同年7月5日修正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2页
    ①《选务周刊》,第1期,1947年9月8日出版,第3页。
    ②《选务周刊》,第2期,1947年9月15日出版,第5页。
    ③《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3页。
    ④《选务周刊》,第18期,1948年1月5日出版,第4页。
    ⑤《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3页。
    ⑥《选务周刊》,第8期,1947年10月27日出版,第2页。
    ①《选务周刊》,第11期,1947年11月17日出版,第3页。
    ②《选务周刊》,第13期,1947年12月1日出版,第1页。
    ③《选务周刊》,第13期,1947年12月1日出版,第3页。
    ④《选务周刊》,第4期,1947年9月29日出版,第4页。
    ⑤《选务周刊》,第4期,1947年9月29日出版,第4页。
    ⑥《选务周刊》,第10期,1947年11月10日出版,第2页。
    ⑦《选务周刊》,第10期,1947年11月3日出版,第2页。
    ⑧《选务周刊》,第16期,1947年12月22日出版,第2页。
    ①《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2页。
    ②《选务周刊》,第17期,1947年12月229日出版,第2页。
    ③《选务周刊》,第6期,1947年10月13日出版,第4页。
    ④《选务周刊》,第5期,1947年10月6日出版,第4页。
    ⑤《选务周刊》,第5期,1947年10月6日出版,第4页。
    ⑥《选务周刊》,第6期,1947年10月13日出版,第4页。
    ⑦《选务周刊》,第6期,1947年10月13日出版,第5页。
    ⑧《选务周刊》,第14期,1947年12月8日出版,第3页。
    ⑨《选务周刊》,第6期,1947年10月13日出版,第5页。
    ⑩《选务周刊》,第7期,1947年10月20日出版,第4页。
    11《选务周刊》,第17期,1947年12月29日出版,第2页。
    ①《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总事务所条例》,《申报》1947年4月25日,第2版。
    ②《选务周刊》,第1期,1947年9月8日出版,第1页。张朋园先生在其著作中关于选举总事务所的的表述为:“1945年8月20日,国民党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中常会)发布国大选举事务总所委员名单,委员:叶楚伧、邵力子、吴鼎昌、张厉生、张道藩、陈立夫,由叶楚伧为主任委员,张厉生为副主任委员。次年二月叶楚伧逝世,改由张厉生任主任委员,加派张维翰为总干事,金体乾为副总干事。”(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75页)这里面有几个提法应该更正:一是行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总事务所和此前的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总事务所不是一回事,是在原有基础上改组成立或重新成立的,1947年5月5日国民政府下令“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总事务所条例着即废止。”同日“制定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总事务所条例公布之。”(《选务周刊》,第1期,1947年9月8日出版,第1页);二是其名称已改为“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总事务所”,而不是以前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总事务所”;三是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总事务所的委员已经与前不同,并一开始就是由张厉生为主席委员(非主任委员),金体乾为总干事的。
    ③《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总事务所条例》,《申报》1947年4月25日,第2版。
    ①《选务周刊》,第2期,1947年9月15日出版,第6页。
    ①《选务周刊》,第2期,1947年9月15日出版,第6-7页;《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1-2页。
    ②《选务周刊》,第2期,1947年9月15日出版,第6-7页;《选务周刊》,第4期,1947年9月29日出版,第1-3页。
    ③《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4-5页。
    ④《选务周刊》,第9期,1947年11月3日出版,第5-6页;《选务周刊》,第10期,1947年11月10日出版,第7页;《选务周刊》,第11期,1947年11月17日出版,第5页。
    ⑤《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6-7页。
    ⑥《选务周刊》,第9期,1947年11月3日出版,第6页。
    ⑦《选务周刊》,第13期,1947年12月1日出版,第6页。
    ①《选务周刊》,第1期,1947年9月8日出版,第8页。
    ②资料来源:《选务周刊》第2期第1页、第3期第1-2页、第6-7页国民政府令及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总事务所委员会会议纪要。
    ①《选务周刊》,第7期,1947年10月20日出版,第2页。
    ②《国民大会代表选举进行程序》,《选务周刊》,第1期,1947年9月8日出版,第5页。
    ①《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3页。
    ②《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3页。
    ③《选务周刊》,第2期,1947年9月15日出版,第7页。
    ④《选务周刊》,第4期,1947年9月29日出版,第7页。
    ⑤《选务周刊》,第5期,1947年10月6日出版,第7页。
    ⑥《选务周刊》,第7期,1947年10月20日出版,第7页。
    ①《选务周刊》,第9期,1947年11月3日出版,第6页。
    ②《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7页。
    ③《选务周刊》,第4期,1947年9月29日出版,第7页。
    ④《选务周刊》,第7期,1947年10月20日出版,第7页。
    ⑤《选务周刊》,第7期,1947年10月20日出版,第7页。
    ⑥《选务周刊》,第8期,1947年10月27日出版,第6页。
    ⑦《选务周刊》,第7期,1947年10月20日出版,第7页。
    ⑧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75-176页;其所引文为钟济民:《云梦县国大代表竞选经过纪实》,《[湖北]云梦文史资料》,期3(1987年1月),第65页。
    ①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76-177页;
    ②本表为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第168-172页表4-1《人口、选民人数与国会议员数》的一部分,其资料来源见该书第172页。
    ①《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1947年3月31日国民政府公布,同年7月5日修正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1页。
    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29-330页。
    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5页。
    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8页。
    ⑤《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1947年3月31日国民政府公布,同年7月5日修正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1页。
    ①《选务周刊》,第15期,1947年13月15日出版,第1-2页;《国代立委职团名额分配办法》,《申报》1947年8月27日,第1版;1947年8月28日第2版。
    ②《地方自治》第1卷第10期,第21页。
    ①《国大妇女代表名额分配表》,《申报》1947年7月5日,第1版。
    ②《选务周刊》,第2期,1947年9月15日出版,第1页。
    ②《地方自治》第1卷第7期,第20-21页;《国大代表名额分配表》,《申报》1947年7月16日,第1版。
    ③本表为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第168-172页表4-1《人口、选民人数与国会议员数》的一部分,其资料来源见该书第172页;代表名额又见《国大代表配额表/府令制定公布》,天津《大公报》1947年7月16日第2版。
    ①《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罢免法》,1947年3月31日国民政府公布,同年7月5日修正公布,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1-1133页。
    ①《选务周刊》,第1期,1947年9月8日出版,第6页。
    ②《国大代表选举程序/选举委会昨重新修正》,《大公报》1947年9月28日第2版。
    ③《选务周刊》,第1期,1947年9月8日出版,第8页。
    ④《选务周刊》,第2期,1947年9月15日出版,第7页
    ⑤《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7页。实际经过审核后国民党提出的南京市国民大会代表候选人为7人,见附表2-4。
    ⑥《选务周刊》,第2期,1947年9月15日出版,第7页
    ⑦《选务周刊》,第3期,1947年9月22日出版,第7页。
    ⑧《选务周刊》,第4期,1947年9月29日出版,第7页。
    ⑨《国代候选人各地名单公布》,《大公报》1947年11月8日第2版。
    ⑩《选务周刊》,第10期,1947年11月10日出版,第7页。
    ①《选务周刊》,第10期,1947年11月10日出版,第6页;《国代候选人全国选区公告》,《大公报》1947年11月6日第2版。
    ②《选务周刊》,第10期,1947年11月10日出版,第7页。
    ③《各地国代候选人/名单部分发表》,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8日第2版;《各地国代候选人/部分名单公布》,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9日第2版;。
    ④《全国性职业团体妇女团体国代候选人名单》,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0日第3版。
    ⑤《各地国代候选人公布一批》,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0日第3版。
    ①《全国职妇选所/发表两公告》,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3日第2版。
    ②《三党提名选举办法/决定成立小组会讨论》,《申报》1947年7月4日,第1版。
    ③《普选比例商定》,《大公报》1947年7月29日,第2版。
    ④《主席指示五院院长/大选必如期完成/国民党决协助友党竞选》,《申报》1947年10月15日,第1版。
    ⑤《各地选举所陆续成立/民社党候选人资格限制严》,《申报》1947年8月10日,第1版。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3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3-284页。
    ①《党派提名僵持中/民社党坚持配额拒提名单/张厉生表示不久可获协议/国大代表候选人下周发表》,《大公报》1947年10月18日,第2版。
    ②《中央临时会议通过党员竞选实施办法》,《申报》1947年8月1日,第1版。
    ③《民社党国大名单先提条件/徐傅霖面交吴铁城》,《大公报》1947年10月21日,第2版。
    ④《三党人士在京集会/商普选提名问题/候选人名单分配事获初步同意》,《申报》1947年9月21日,第2版。
    ⑤《候选人提名欠公允/监院请政府矫正》,《大公报》1947年10月24日,第2版。
    ⑥《国代候选人公告延期/民青两党考虑分配办法》,《大公报》1947年11月7日,第2版。
    ①《大选投票决不再延期/三党候选人分配可望协议/俟民青党提出后今同时公告》,《大公报》1947年11月8日,第2版。
    ②《民社党名单发表/共二百三十八人》,《大公报》1947年11月15日,第2版。
    ③《选务周刊》,第11期,1947年11月17日出版,第5、6页;《选务周刊》,第12期,1947年11月24日出版,第6页。。
    ①资料来源:《选务周刊》,第11期,1947年11月17日出版,第5-7页;《选务周刊》,第12期,1947年11月24日出版,第6页。除本表人数外,湖南省另有国民党籍边区民族候选人2人,四川省省另有国民党籍边区民族候选人2人,西康省省另有国民党籍边区民族候选人6人,青海省另有国民党籍藏族候选人4人,广西省另有国民党籍边区民族候选人2人,云南省另有国民党籍边区民族候选人3人,贵州省另有国民党籍边区民族候选人3人;青年党全国性妇女团体与各种职业团体一起提出为9人,边疆民族1人。
    ①《国代选举昨演习投票/秩序未善有待改进/估计大选投票人数可达选民六成以上》,《申报》1947年11月16日第4版。
    ①《本市选举国大代表/廿一日起分区投票/选举所昨开会商讨技术问题/各区督导名单经决定》,上海《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8日,第4版。
    ②《职工参加选举投票/应准公假照给工资/社会局通令各业公会遵办》,上海《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8日,第4版。
    ③《投票所地点公布/社局昨开联席会议/讨论各项技术问题》,上海《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0日,第4版。
    ④《本市选举国大代表/今晨起开始投票/投票开始及截止均鸣汽笛/市长亲自参加常熟区投票》,上海《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1日,第4版。
    ①《国代选举第一日/投票约五六十万/全市投票所秩序多良好》,《申报》1947年11月22日第2版。
    ①《工友出动/声势浩大》,上海《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2日,第4版。
    ②《本市选举国大代表/今晨起开始投票/投票开始及截止均鸣汽笛/市长亲自参加常熟区投票》,上海《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1日,第4版。
    ③《国代选举大势已定/明晨两处隆重开票/张晓崧将于今午投最后一票》,《申报》1947年11月23日第4版
    ④《两重大典一般兴奋/选贤与能如鼓瑟琴》,《申报》1947年11月23日第4版
    ①《记者公会投票/顺利完成/冯有真赵群豪等得票最多》,《申报》1947年11月23日第4版
    ②《八二老翁阮伯萍亲投潘议长一票》,《申报》1947年11月23日第4版
    ③《国代选举圆满结束/今起开票三日可毕》,《申报》1947年11月24日第4版。
    ④《上海十国代产生/潘公展荣居首位/郑子良等十人当选候补代表》,《申报》1947年11月29日第4版。
    ⑤《开始启箱计选票/市长勉着重将事/区域开出仅占全部七分之一/职团亦只农渔工矿等一部分》,《申报》1947年11月25日第4版。
    ⑥《本市大选圆满完成/区域代表昨揭晓/潘公展,方治,杜月笙,钱大钧,钱新之,刘维炽,陈启天,汪子奎,金振玉当选。》,上海《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9日,第4版。
    ⑦《上海十国代产生/潘公展荣居首位/郑子良等十人当选候补代表》,《申报》1947年11月29日第4版。
    ①《本市国代当选人正式名单昨公布》,《申报》1947年12月4日第4版。
    ②本报记者:《看北平市民投票》《大公报》1947年11月22日第2版。
    ③《北平开票/区域职团名单公布》,《大公报》1947年11月25日第2版。
    ④《国代选举昨日开始/各区投票所选民不甚踊跃/农会选民曾一度发生纷扰/代书人写票有自作主张者》,《大公报》1947年11月22日第5版。
    ①《国代选举昨完成/投票者将及选民总数一半/情形良好定今晨八时开票》,《大公报》1947年11月24日第5版。
    ②《看大选/安定和教育是急务/我们可以实现民主》,《大公报》1947年11月24日第5版。
    ③《国代选举区域代表/票未计完大势已定/张伯苓时子周李淑敏当选》,《大公报》1947年11月25日第5版。
    ④《职妇团体代表/地方性工会农会妇女团体自由职业揭晓/商业工矿业尚未计出》《大公报》1947年11月25日第5版。
    ⑤《京市国大代表选举/今日妇女团体投票/全市投票所共设有三十一处》,《大刚报》1947年11月21日第5版。
    ⑥《普选开始顺利/各地选民投票稍欠热烈/国民大会筹委会组织规程公布》,《大公报》1947年11月22日第2版。
    ⑦《南京市妇女投票盛况/职团选举今日举行》,《大公报》1947年11月22日第2版。
    ⑧《京市国大代表选举/今日妇女团体投票/全市投票所共设有三十一处》,《大刚报》1947年11月21日第5版。
    ①《选举第一日:贫妇投票念念有词/曾琦一问拢袖而去》,《大刚报》1947年11月22日第5版。
    ②《蒋夫人选王涌德》、《选举第一日:贫妇投票念念有词/曾琦一问拢袖而去》,《大刚报》1947年11月22日第5版。
    ①《京国代选举最后一日/区域选举今投票/昨日职业团体选举情况热烈/当选国代名单定廿五日公布》,《大刚报》1947年11月23日第5版。
    ②《京沪新闻界昨投票情形》,《大公报》1947年11月23日第版。
    ①《选举第二日:一马占山二马占海/扶危济困豪侠蜂起》,《大刚报》1947年11月23日第5版。
    ②《国代选举昨圆满闭幕/京市代表即可产生/昨日区域选举情形较前冷落/立监委选举定下月三日举行》,《大刚报》1947年11月24日第5版。
    ①《选举最后一日:有口皆碑禅心已作沾泥絮/无孔不入二水中分白鹭洲》,《大刚报》1947年11月24日第5版。
    ②《国代选举顺利完成/今日开票旬内公告/府令公布国大筹备委员》,《大公报》1947年11月24日第2版。
    ①《国代普选圆满结束/蒋主席昨莅投票所投票/立委政党提名问题仍僵持中》,《大公报》1947年11月24日第1版。
    ②《本市国大代表选举竣事》,《南京市政府公报》第3卷第11期,第347页。
    ③《京记者国代选举/昨开票揭晓/马星野冯有真得票最多》,《大公报》1947年11月25日第5版。
    ①《渝市大选日期将临/投票办法已有规定》,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1日第3版。
    ②《国代选举昨起开始/职轩投票顺利完成/定今在市选所大礼堂票开[开票]/妇女团体投票今日分七处举行》,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2日第3版。
    ③《投票所门前》,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2日第3版。
    ④《实行民主政治的开始/国代选举今起投票/地院检察官出去巡视各投票场所/治安机关人员出去维持票场秩序/曾扩情盛赞本党同志服从中央中央命令》,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1日第3版。
    ①《投票所门前》,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2日第3版。
    ②《三十万人踊跃投票/国代选举顺利完成/昨分一六六处投票秩序甚佳/朱主任张市长等均亲临视察》,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4日第3版。
    ①《选场花絮》,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3日第3版。
    ②《选场花絮》,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4日第3版。
    ③《渝市国代选举/结果正式公布》,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6日第3版。
    ①《职业团体国大代表/选举结果昨已揭晓》,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3日第3版。
    ②《各地选举竣事/闽林木森县起纠纷投票所被毁》,《申报》1947年11月24日第1版。
    ③《各地投票情形民众认识尚有未足》,《大公报》1947年11月22日第2版。
    ④《各地投票情形民众认识尚有未足》,《大公报》1947年11月22日第2版。
    ⑤《国代选举顺利完成/今日开票旬内公告/府令公布国大筹备委员》,《大公报》1947年11月24日第2版。
    ⑥《国大代表普选/各地相继开票》,《申报》1947年11月25日第1版。
    ⑦《各地竞选渐白热化》,《申报》1947年11月18日第2版。
    ⑧《国大代表普选/各地相继开票》,《申报》1947年11月25日第1版。
    ⑨《选务周刊》第19期,1948年1月12日出版,第7页。
    ①《皖汴国代选举/今日处长一天》,《大则报》1947年11月24日第1版。
    ②《开封国代选举昨已圆满结束/开票日期尚未决定》,《正义报》1947年11月25日第2版。
    ①《汴国代选举揭晓/程文熙果真当选/职妇团体亦同时开票完毕》,《正义报》1947年11月29日第2版。
    ②《全美各地华侨分别选举国代/并未公开活动亦未受干涉》,《申报》1947年11月23日第1版。
    ①苏耀文:《华侨参与祖国行宪问题》,《华侨月刊》第1卷第2期第6、7页。
    ①《选务周刊》第12期,1947年11月24日出版,第1、2页。
    ②《选务周刊》第13期,1947年12月1日出版,第4页。
    ③《沈国代选举今开票/昨日投票完成/当选名单明日可能发表/未收复省市定廿一日选举》,沈阳《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4日第3版。
    ①《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辽北省选举事务所公告》1947年11月23日,沈阳《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7日第1版。
    ②《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安东省选举事务所公告》,沈阳《中央日报》1947年12月2日第1版。
    ③《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大连市选举事务所公告》,沈阳《中央日报》1947年12月12日第1版。
    ④《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松江省嫩江省黑龙江省合江省兴安省哈尔滨市各选举事务所联合公告》,沈阳《中央日报》1947年12月20日第1版。
    ①《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松江省嫩江黑龙江省合江省安东省兴安省哈尔滨市各选举事务所联合公告》,沈阳《中央日报》1947年12月23日第1版。
    ②《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松江嫩江黑龙江合江兴安安东省哈尔滨市各选举事务所联合公告》,《东北民报》1948年1月26日第1版。
    ①具体名单见《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松江省嫩江省黑龙江省合江省兴安省安东省哈尔滨市各选举事务所联合公告》,《东北民报》1948年1月26日第2版。
    ②《龙江省区国代立委/昨发表开票结果表明》,《东北民报》1948年2月2日第2版。
    ③《东北绥靖区国代立委/五省一市同时开票/兴安嫩江松江合江安东哈市揭晓》,《东北民报》1948年2月3日第2版。
    ④《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盖平、复县、庄河、岫岩、旅顺市、金县选举事务所联合公告》1947年12月6日,沈阳《中央日报》1947年12月10日第1版。
    ①〈热河未收复区国代选举分在承德等地投票/赣定廿三日选举监委》,沈阳《中央日报》1947年12月11日第2版。
    ②《鲁省四十九县市国代当选人名单》,《申报》1948年1月27日,第2版。
    ③《选务周刊》第23期,1948年2月9日出版。
    ④《选务周刊》第23期,1948年2月9日出版。
    ⑤《选务周刊》第24、25期合刊,1948年2月23日出版。
    ⑥《选务周刊》第24、25期合刊,1948年2月23日出版。
    ①《豫国代选举变通办法/国务会议准予备案/苏省立委选举正式揭晓》,《申报》1948年2月7日第2版。
    ①资料来源:《各地国代候选人/名单部分发表》,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8日第2版;《各地国代候选人/部分名单公布》,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9日第2版;《各地国代候选人公布一批》,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0日第3版;《国代候选人登记已截止》,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4日第3版;《全国性职业团体妇女团体国代候选人名单》,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0日第3版。
    ①《宪政促进会昨会议中/竞选问题展开激辩/李鸿儒等对党派提名有所责难/孙科曾琦等解释提名并非包办》,《大刚报》1947年11月9日第1版。
    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3册第140-141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3册第143页。
    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3册第144页。
    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3册第146页。
    ④《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3册第282-284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3册第332页。
    ②17《响应总裁剀切指示/党政要员放弃竞选/四川省杨森王陵基孙元良等三员/蒋总裁亲电勉誉为本党同志表率》,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8日第2版。
    ①社论:《积极支持本党提名同志》,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1日第2版。
    ①《遵从本党纪律/候选同志未经中央提名者/市党部函市选所予以注销》,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0日第1版。
    ②《王履冰对记者谈话/放弃竞选国代望会员服从党的决定》,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1日第3版。
    ③《曾扩情电威远父老/请支持民社党代表/足证本党与友党协和谋国之精神/尤望竞选诸公领导选民全力赞助》,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1日第3版。
    ①《国民党候选人拥护总裁指示》、《陈果夫放弃国代竞选》,《申报》1947年11月16日第4版。
    ②《戴传贤、胡宗南等放弃国代候选人》,《申报》1947年11月17日第1版。
    ③《未经中央核定竞选人/市选所业已注销登记/市党部请中央嘉奖放弃竞选同志》,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1日第3版。
    ①社论:《为大选再告本党同志》,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2日第2版。
    ②《孙科官邸昨开会商讨/国代当选名额问题/将提出今日国务会议中讨论/政党立委提名技术尚有困难》,大刚报1947年11月28日第1版。
    ①《国代签署提名当选人/请政府承认当选资格》,申报1948年1月9日第4版。
    ②褚光明:《国代和立委的选举纠纷》,《观察》第4卷第6期第18页。
    ③观察特约记者:《国大毕竟召开了》,《观察》第4卷第7期第10页。
    ④《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115-116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18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21-723页。
    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3册第442页、453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9-10页。
    ②《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助友党竞选国代/未经提名党员必须退让/签署当选国代赴中央党部请愿》,《申报》1947年12月31日第1版。
    ③《国代签署提名当选人/请政府承认当选资格》,《申报》1948年1月9日第4版。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112-114页。
    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131-133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138-139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152-154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141-143页。
    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158页。
    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183-185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215页。
    ②《三党举行联席会/商国代名单及立委选举等问题/行宪国大积极筹备开会》,《申报》1948年1月24日第1版。
    ③《当选国代退让问题/商谈结果有成就/余家菊对此发表谈话/强调国法应支持党纪》,重庆《中央日报》1948年2月22日第2版。
    ④《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155-156页。
    ⑤《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158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P173-174页。
    ②《国代问题解决/签署国代如不退让/开除党籍始可当选》,重庆《中央日报》1948年2月27日第2版。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213-214页。
    ②《对职妇团体国代名单/民青两党将有所表示/国大筹委会设立各地招待站》,《大刚报》1948年3月8日第1版。
    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218页。
    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219-220页。
    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223-226页。
    ④《中常会临时会议/续商国代退让问题/国代定十八日起报到》》,重庆《中央日报》1948年3月16日第2版。
    ①《董显光待招记者/答复有关国大诸问题》,重庆《中央日报》1948年3月18日第2版。
    ②《全国选出国代二千八百人/美洲华侨国代六人昨报到》,《大刚报》1948年3月24日第1版。
    ①《民选国代昨谒陈部长/要求发给当选证/恳谈结果决面请蒋总裁决定》,《大刚报》1948年3月22日第1版。
    ②《候补民主烈士赵遂初谈护宪》,《新民报》1948年3月25日第1版。
    ③《川桂国大代表/将取同情行动/要带棺材出席大会》,《建设日报》1948年3月25日第1版。
    ④《国代纠纷解决/总裁召见提名落选同志,勖其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各同志感动,表示决服从总裁命令/签署国代当选证书昨可签发》,重庆《中央日报》1948年3月26日第2版
    ①《国民大会开会前夕/蒋主席昨发表声明/说明解决国代纠纷原则/深望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重庆《中央日报》1948年3月28日第2版。
    ①《国代选举诉讼案/首都高院开审/张厉生谷正纲受审/当庭宣判原诉驳回》,《大刚报》1948年3月28日第2版。
    ②《选举纠纷诉讼案/高院昨开审讯/两部长出庭请依法裁判/当庭宣判原告诉讼驳回》,《建设日报》1948年3月28日第1版。
    ③《以党让党国代纠纷/民青两党让步/徐傅霖余家菊昨报到》,《建设日报》1948年3月29日第1版。
    ①《民主大道树一里程碑/国民大会今晨揭幕/报到代表已达千七百人/民青两党代表参加国大》,重庆《中央日报》1948年3月29日第2版。
    ②《主席接见民选代表/谆谆勖勉共体时艰》,《新民报》1948年3月30日第1版。
    ③《民选国民大会代表临时会议紧要启事》,《新民报》1948年3月30日第1版。
    ①《退让纠纷亟待解决/绝食代表八人情形愈坏/更多签署代表也要参加/已出席的拟请大会考虑挽救》,《大公报》1948年4月3日第2版。
    ②《指绝食为苦肉计/民青两党不让步/陈立夫昨劝慰绝食代表/国代纠纷将交大会解决》,《新民报》1948年4月4日第1版。
    ③《退让纠纷有转机/蒋主席将请大会准列席/再承认他们的国代资格/八绝食代表仍拒绝进食》,《大公报》1948年4月5日第2版。
    ④《国代纠纷胶着/民青两党反对提付国大/签署提名代表已有联系》,《大刚报》1948年4月9日第1版。
    ①《提名国代不惜流血?!》,南京日报1948年4月16日第2版。
    ②《绝食已经八天了/代表精神极萎顿/复旦等校部分学生昨电慰问》,《建设日报》1948年4月6日第1版。
    ③《国代千余人联合提案/请准签署代表出席/将于今日提出大会讨论/总统候选人提名签署书分发各单位》,
    《申报》1948年4月8日第1版。
    ④《签署国大代表/昨赴会场请愿/僵持数小时无结果散去/王云五等今谒主席请示》,《大刚报》1948年4月18日第1版。
    ①《全体签署代表/发表紧急呼吁》,《南京日报》1948年4月18日第1版。
    ①《刍狗选民玩弄选政/集古今乱政之大成/以此建国,国已可知/以此行宪,宪如之何?/酆都参会暨全体民众紧急代电》,《南京日报》1948年4月19日第2版。
    ②《证书日内即发下/绝食代表复食了/昨并发表复食宣言》,《新民报》1948年4月19日第1版。
    ①304《解决选举纠纷办法/待完成立法程序/签署代表获得证书后须写退让书》,《申报》1948年4月20日第1版。
    ②《国务会议昨通过/增加国代立委名额/立委将增加一五〇人,国代增三百人,于职妇团体中产生》,重庆《中央日报》1948年4月23日第2版。
    ③《签署国代当选书/选总今可发出/由各代表出具声明书换领》,《新民报》1948年4月26日第1版。
    ④《签署国代纠纷/已告圆满解决》,《建设日报》1948年4月27日第1版。
    ①《提名及签署国代/昨向大会报到/签署代表犹未领当选证书/并已同意暂不列席大会》,《大刚报》1948年4月28日第2版。
    ②《签署国代成立组织/总理灵前拈阄定名》,《大公报》1948年5月6日第2版。
    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4册第284页。
    ①《宣传车到处奔驰/舞狮队锣鼓喧天》,《申报》1947年11月23日第4版。
    ②《天堂民主第二课》,《申报》1947年11月24日第5版。
    ①本刊广西岑溪特约通讯员陈雄子:《民主的习作——广西岑溪县大选工作报道》,《地方自治》1947年第12期第19页。
    ②《用公开合法手续投票/才是上海市民的光荣/议长在参议会电台广播演讲》,《申报》1947年11月22日第4版。
    ③社论《争取我们的选举权》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0月24日第2版。
    ④社论《正告选举人与候选人》,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8日第2版。
    ⑤《选务周刊》第24-25期合刊,第6页。
    ①按《修正人民团体组织方案》规定:“凡欲组织职业团体者,须于上列各职业有同业关系并于当地有住所之发起人五十人以上之连署;推举代表,具备理由书,先向当地高级党部申请许可。接受申请之党部,应即派员前往视察,如认为不合格,当据理训斥;认为合法时即核发许可证,并派员指导。发起人领得许可证得组织筹备会,推定筹备员并呈报主管官署备案”。“筹备会应照民法第四十七条及其他法令之所拟定章程呈请当地高级党部核准并呈报政府后始得进行组织。”王云五总编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335-1336页。
    ②《关于国选之三要电》,《申报》1931年3月19日,第7版。
    ③参见刘会军、杨磊:《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与产生述论》,《民国档案》2008年第2期。
    ①张起钧:《论大选前夕的各党作风》,《正论》第9期,第4页,1947年11月1日出版。
    ②楼邦彦:《如何能粉饰得了太平?——由召集行宪国大想到的种种》,《观察》第4卷第5期,第4页,1948年3月27日出版。
    ③《国大代表两党提名之公布》,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4日第2版。
    ④《为大选再告本党同志》,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2日第2版。
    ①《时与文》1947年第13期第19页。
    ②《时与文》1947年第14期第17页。
    ③《清议》1947年第8期第18页。
    ④王仁:《陈立夫先生畅谈选举》,《中央周刊》第9卷第44期,第26页。
    ①李斯政:《党纪与“竞选”——杭州市区域选举波折记》《创世》1947年第6期,第21-22页。
    ②观察特约记者:《国大召开前夕》,《观察》第4卷第4期,第15页,1948年3月20日出版。
    ①《区民要求补领选证/教员身畔搜出空票》,《申报》1947年11月22日第4版。
    ②《各地选举竣事/闽林森县起纠纷投票所被毁/选民无从投票》,《申报》1947年11月24日第1版。
    ③《北平大选一风波/进修班一工友投票被挡/全体员生往争选所认错》,《大公报》1947年11月24日第2版。
    ④《区民要求补领选证/教员身畔搜出空票》,《申报》1947年11月22日第4版。
    ⑤《选举集锦》《中国评论》1947年第6期第15页。
    ⑥黄炳寰:《“国大”代表选举奇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2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375页。
    ⑦《地方自治》第1卷第12期,第18页。
    ①《是选举还是指派》,《时与文》1947年第13期第20页。
    ②《选举官司打到法院/刘守英竞选未列入名单/控告汪祖华违反选举法》,新民报1947年11月28日第2版。
    ③《地方自治》第1卷第12期第18页。
    ④社论《选政与选风》,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9月27日第2版。
    ①《国大代表普选/各地相继开票》,《申报》1947年11月25日第1版。
    ②《各地国代选举》,《申报》1947年11月24日第2版。
    ③《四川一选灾/陈立夫调查》,新民报8-1947年11月28日第1版
    ①崔玉庄:《国大代表选举的回忆》,天津市汉沽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天津市汉沽区地方志编辑室:《汉沽文史资料》第2辑,出版单位不详,1988年,第64-66页。
    ①《选举集锦》,《中国评论》1947年第6期第16页。
    ②《再生周刊》第177期第15页。
    ①崔锡麟:《我是怎样贿选为伪国大代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扬州市委员会编:《扬州文史资料》第4辑,1985年,出版单位不详,第131-132页。
    ②赵遂初:《陈棺竞选国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3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崔锡麟:《我是怎样贿选为伪国大代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扬州市委员会编:《扬州文史资料》第4辑,1985年,出版单位不详,第131-132页。
    ②赵遂初:《陈棺竞选国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3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87年版,第232页。
    ①《南京市政府公报》1947年第11期第344页。
    ②赵遂初:《陈棺竞选国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3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页。
    ③龚屏:《一九四七年南昌市选举“国代”纪实》,政协江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西文史资料》第2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9-82页。
    ①社论:《宪政的开始》,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3月25日第2版。
    ②社论:《常人的政治活动》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7日第2版。
    ③曾琦:《行宪定国论》,《选务周刊》第9期第8页,1947年11月3日出版。
    ①社论:《积极支持本党提名同志》,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1日第2版。
    ②社论:《民主宪政的开始》,上海《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1日第2版。
    ③《选务周刊》第14期,1947年12月8日出版,第6-7页。
    ④《京沪苏浙青平津闽台等九省市选务视导结果简报辑要》,《选务周刊》第24-25期合刊第6页。
    ①社论:《国代选举经过的检讨》,上海《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4日第2版。
    ②《张君劢谈大选/此次选举关系民主宪政前途/投票情形良好希望益加奋勉》,上海《中央日报》1947年11月23日第2版。
    ③建国评论:《踏入民主宪政第一步》,《建国月刊》第1卷第4期,第2页。
    ①《京沪苏浙青平津闽台等九省市选务视导结果简报辑要(续)》,《选务周刊》第26-27期合刊第4-5页。
    ②程天放:《竞选归来》,《中央周刊》第10卷第10期第5页,1948年3月7日出版。
    ③社论:《国大圆满闭幕》,重庆《中央日报》1947年3月25日第2版。
    ④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第358-361页。
    ①徐汉豪:《当前之选举问题》,《中国评论》创刊号第9页,1947年7月10日出版。
    ②丁作韶:《我也赞成普选缓办》,《中国评论》第3期第5页,1947年9月10日出版。
    ①止一:《民主第一课的教训》,《中国评论》第6期第1页,1947年12月10日出版。
    ②吴痕素:《此之谓选举?》,《周末观察》第8卷第2期第5页,1947年11月22日出版。
    ③储安平:《国大评论》,《观察》第4卷第9期第5页,1948年4月24日出版。
    ④楼邦彦:《如何能粉饰得了太平?——由召集行宪国大想到的种种》,《观察》第4卷第5期第3-4页,1948年3月27日出版。
    ①时评:《行宪观感》,《正论》新1期第2页,1948年1月1日出版。
    ①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第358-359页。
    ②莫萱元:《戡乱与行宪》,《革新月刊》第17、18期合刊,第6页,1948年1月15日出版。
    ①《国民大会开会前夕/蒋主席昨发表声明/说明解决国代纠纷原则/深望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重庆《中央日报》1948年3月28日第2版。
    ②观察特约记者:《国大召开前夕》,《观察》第4卷第4期第15页,1948年3月20日。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43、44册[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Z].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二、有关资料集
    [1]孙中山全集第1-11卷[Z].北京:中华书局,1981-1986.
    [2]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集刊[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
    [4]秦孝仪:革命文献第79辑[Z].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
    [5]蒋总统集编辑委员会编:蒋总统集[Z].台北:“国防研究院”出版发行,1963年10月增订初版.
    [6]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Z].台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
    [7]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
    [8]王云五总编篡: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9]国民会议实录编辑委员会编印:国民会议实录[Z].出版地及时间不详.
    [10]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Z].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
    [11]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2]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M].台北:“国史馆”,2007.
    [13]谢幼田整理:居正日记书信未刊稿第3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王世杰日记第5、6册[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15]徐永昌日记第8、9册[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16]王子壮日记第10册[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17]胡适日记全编第7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8]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与友人书[M].台北:“国史馆”,2009.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整理:黄炎培日记第9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20]上海市档案馆编:陈光甫日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1]方定国:民意论集[M].出版地及单位不详,1947.
    [2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3]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贾廷诗、马天纲、陈三井、陈存恭访问兼纪录: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5]白崇禧:白崇禧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6]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M].台北:正中书局,1994.
    [7]蒋经国:蒋经国自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张治中回忆录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
    [9]洪朝辉编校: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1907-1949)[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8.
    [10][美]裴斐(Nathanielpeffer)、韦慕庭(Martinwilbur):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吴国桢口述回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姚崧龄编注: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7.
    [12]程思远:政坛回忆[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13]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
    [14]刘建群:银河忆往[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15]李璜:学钝室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16]张潜华:国民党行宪立法初期二三事[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38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17]钟济民:云梦县国大代表竞选经过纪实,[湖北]云梦文史资料3[M].1987.
    [18]黄炳寰:“国大”代表选举奇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19]孙东明:第一届“国大”代表竞选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20]何煜荣:仁寿县“国大”代表选举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21]王尚质:我被签署提名当选“国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22]崔玉庄:国大代表选举的回忆,天津市汉沽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天津市汉沽区地方志编辑室:汉沽文史资料第2辑[M].出版单位不详,1988.
    [23]崔锡麟:我是怎样贿选为伪国大代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扬州市委员会编:扬州文史资料第4辑[M].出版单位不详,1985年.
    [24]赵遂初:陈棺竞选国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3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25]龚屏:一九四七年南昌市选举“国代”纪实,政协江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西文史资料第2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1]国民政府公报.
    [2]南京市政府公报.
    [3]北平市政府公报.
    [4]上海市政府公报.
    [5]青岛市政府公报.
    [6]南京中央日报.
    [7]上海中央日报.
    [8]重庆中央日报.
    [9]沈阳中央日报.
    [10]申报.
    [11]天津大公报.
    [12]建设日报.
    [13]东北民报.
    [14]新民报.
    [15]南京日报.
    [16]大刚报.
    [17]长白日报.
    [18]正义报.
    [19]选务周刊.
    [20]观察.
    [21]中国评论.
    [22]宪政月刊.
    [23]东方杂志.
    [24]中外杂志.
    [25]地方自治.
    [26]求是月刊.
    [27]社会月刊.
    [28]新闻半月刊.
    [29]新闻杂志.
    [1]陈之迈:中国政府[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2]吴经熊、黄公觉著:中国制宪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4]陈茹玄:增订中国宪法史[M].上海:世界书局,1947.
    [5]张友渔:宪政论丛[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6]张君劢:中华民国宪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7]张君劢:中华民国宪法十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8]刘会军等著:南京政府宪政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9]蒋匀田著:中国近代史转折点[M].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1976.
    [10]张学仁、陈宁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宪政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1]徐祥民著:中国宪政史[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12]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13]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4]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5]刘伟:中国近现代政体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6]罗志渊:中国宪法与政府[M].台北:正中书局,1976.
    [17]荆知仁:中国立宪史[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18]齐光裕:中华民国的宪政发展[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公司,1998.
    [19]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M].台北:中国近代出版社印行,1985.
    [20]牛彤:孙中山宪政思想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1]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2]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23]宝泰:中国国民党与中国民主宪政[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4.
    [24]郎裕宪、陈文俊:中华民国选举史[M].台北:“中央选举委员会”,1987.
    [25]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26]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7]姜平: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28]萧公权:宪政与民主[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29]李敖:中国现代史正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30]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专政:1944~1946年国共政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1]汪朝光: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2][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张朋园:清季咨议局议员的选举及其出身之分析[J].思与言,5卷6期.
    [2]傅怀锋:试析清末民众的政治参与──基于清末江浙谘议局议员选举的个案研究[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4(2月).
    [3]路子靖:地方政治现代化的尝试:清末福建谘议局选举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瞿骏:清末咨议局选举中的资格调查[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0(2月).
    [5]瞿骏“:走向现代的悖论”——论清末江浙地区的咨议局、地方自治选举[J].史林,2006(2).
    [6]刁振娇:论地方议会制度在清末的实验——以江苏咨议局为核心的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7]张朋园:从民初国会选举看政治参与一兼论蜕变中的政治优异分子[J].中国现代史论第四辑民初政局,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8]徐辉琪:论第一届国会选举[J].近代史研究,1988(2).
    [9]王继平:民初第一届国会选举评议[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10]刘劲松:第一届国会选举再论[J].安徽史学,2003(3).
    [11]熊秋良:论民国初年的选举法[J].社会科学辑刊,2005(1).
    [12]余育国、齐玉东:民国初年的四次选举[J].历史足音,2006(1).
    [13]严泉:宪政起步:民初筹备国会事务局与第一届国会选举[J].学术界,2006(5).
    [14]张永:民初第一次国会选举竞选活动研究[J].史林,2006(2).
    [15]刘会军、吕雪飞:奉天省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析论[J].史学月刊,2008(11).
    [16]张朋园:安福国会选举——论腐化为民主政治的绊脚石[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0).
    [17]陈之迈:民国二十年国民会议的选举[J].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2).
    [18]刘会军、张雪:1931年国民会议代表选举述论[J].史学月刊,2012(4).
    [19]刘会军、杨磊: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与产生述论[J].民国档案,2008(2).
    [20]谢创: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1]张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举法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2]牛彤:孙中山五权宪制中的国民大会[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
    [23]于宝:孙中山的国民大会设计[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4]司桂梅,孙启周: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J].东岳论丛,2000(4).
    [25]聂鑫:国民大会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法研究,2008(5).
    [26]马小泉、彭雪琴:浅论孙中山的选举思想[J].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7]孙桂珍:战后国民党对国民大会的制度设计[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8]李云霖、欧志文:国民大会:在有形与无形之间[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9]邓丽兰:民国宪政史上追求“直接民主”的尝试及论争——从“国民大会”观民国政制的演变[J].人文杂志,2004(2).
    [30]高阳:制宪国大述评[J].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