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汉文经纬》(Chinesische Grammatik)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此篇博士论文研究探讨了德国汉学家和语言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1840-1893)撰写于1881年的《汉文经纬》(《ChinesischeGrammatik》)。笔者作为汉语非母语的研究者,选择具体分析研究德国同胞甲柏连孜撰写于19世纪下半叶的古汉语语法经典著作《汉文经纬》一书。
     第一章中,笔者主要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视角出发,由此得出结论: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虽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享有盛誉,被视为古汉语语法描写和分析的杰出、经典之作,但迄今尚未有人对这部著作中的语法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而这篇博士论文也意在填补这方面的空缺。
     第二章中,笔者指出甲柏连孜在撰写《汉文经纬》时,所参考的主要作品和前人对甲柏连孜汉语语法体系的影响。一方面,我们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和斯塔恩塔尔(Heymann Steinthal,1823-1899)关于汉语语法的思考和论述,对甲柏连孜的影响;另一方面,笔者也研究论述了19世纪法国汉学杰出代表人物:雷慕萨(Jean-Pierre Abel-Rémusat,1788-1832)和儒莲(Stanislas Aignan Julien,1797-1873),以及德语范畴中汉学界的杰出汉学家硕特(Wilhelm Schott,1802-1889)和恩德利希(Stephan Ladislaus Endlicher,1804-1849)对甲柏连孜的影响。此外,在这章中,读者也将了解到甲柏连孜对这些前人汉学贡献的评价。
     第三、四、五、六章是本文的重点,在具体的分析和论述过程中,笔者也把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与现代古汉语研究著作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笔者突出《汉文经纬》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也为现代语法研究提供了很强的语料参考价值。
     第三章主要从现代语法学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汉文经纬》一书的结构。此章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汉文经纬》一书的目录。随后,笔者论述了《汉文经纬》中第二卷“分析系统”和第三卷“综合系统”的区别,并特别突出“综合系统”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讨论中的意义和价值。此外,笔者还从词类划分、词类活用、语序等汉语特色出发,阐述这些汉语特色对《汉文经纬》的重要性。
     在第四章中,笔者对实词做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主要从现代古汉语研究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现代研究中属于实词的具体字词:之、其、者、是、何等。在这部分,笔者主要论述的实词有代词(主要包括了第一、二、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动词和数词。
     第五章与第四章相呼应,以现代古汉语研究的视角,论述了虚词。具体分析和研究了连词、介词、句末语气词和助词。所具体涉及到的虚词有:以、与、也、乎、哉、所等。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论述,笔者突出甲柏连孜在《汉文经纬》中对虚词的论述接近现代汉语研究水平,代表了当时语法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对现代研究也具有参考和启迪作用。
     在第六章中,笔者着重论述了句法。在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句法结构,其中特别研究分析了短语和词序。笔者具体论述甲柏连孜《汉文经纬》中所涉及的短语,以及具体的词序,其中特别突出了宾语前置这个典型的古汉语语法特色;在第二部分中,笔者分析了《汉文经纬》中涉及到的句类,主要论述三种主要句类:否定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在第三部分中,笔者研究了甲柏连孜《汉文经纬》中的复句。复句主要分为两部分:联合复句(连贯复句、递进复句)和偏正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让步复句和转折复句)。
     这些语法分析表明:甲柏连孜《汉文经纬》中所论述的古汉语语法,不仅在19世纪下半叶显得卓越出色,而且在此后以及当今的古汉语语法研究中也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在第七章中,把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与马若瑟(Joseph Henri de Prémare,1666-1736)的《汉语札记》作对比。在这章中,笔者还具体对比了虚词:“者”和“也”,同时笔者也强调了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的独立性。
     在最后第八章中,通过本论文第三至第七章对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一书详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总结《汉文经纬》对汉语语法研究所作的贡献、意义和价值。突出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对古汉语语法研究所作的贡献意义深远,不仅在德语汉学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对外汉语教学和学习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现代研究的视角来看,《汉文经纬》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仍然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启迪作用!
This doctorate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Chinese Grammar (1881)written by the distinguished German sinologist and linguist Georg von der Gabelentz.As a researcher whose mother tongue is not Chinese, the author of this dissertation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great work: Chinese Grammar, written by his Germancompatriots Georg von der Gabelentz at the second half of the19th century.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Georg von der Gabelentz’sChinese Grammar is presented, thus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hineseGrammar is indeed more frequently mentioned and quoted as an outstanding work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in the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and study. But noone, so far, has analyzed this work with the approach of specific grammatical detailsin the whole sense. Therefore, this doctorate dissertation shall fill this vacancy.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researches the decisive foundations uponwhich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Grammar has been built, amongwhich are the linguistical-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and concept of the Chinesegrammar from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and Heymann Steinthal (1823–1899), as well as the works of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French andGerman Sinology in the19th century: Jean-Pierre Abel-Rémusat(1788-1832),Stanislas Aignan Julien(1797-1873),Wilhelm Schott(1802-1889)and StephanLadislaus Endlicher(1804-1849). This chapter also includes how Georg von derGabelentz classifies the sinological creative power of his predecessors.
     The third, 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s are the main chapters of this doctoratedissertation. I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Chinese Grammarwith the modern grammatical works written by the renowned Chinese linguists,through which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Chinese Grammar is emphasized.It also contains and provides the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modern Chinesegrammatical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hinese linguistic research, the third chapter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Grammar. At first,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Grammar is presented. Furthermore, the author highlights Volume IIISynthetical System of the Chinese Grammar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values of this synthetical system in modern Chinese grammar study. Moreover, fromthe aspects of word categories, flexible use of the vocabulary and the word order, theauthor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Chinese grammatical features inGabelentz’s work.
     It follows by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particular words from thecategory of notional word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notionalwords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linguistic research: Zhi, Qi, Zhe, Shi, He etc. in details.This chapter covers the pronouns, verbs and numerals, which all belong to thenotional words nowadays.
     In concert with the previous chapter,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functional/structural words. On the basis of modern Chinese word categories, thefunctional words, which the author analyzes, mainly are in the categories ofprepositions, conjunctions, the modal particles and auxiliary words. In thesecategori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pecific functional words: Yi, Yu, Ye, Hu, Zai, Suo,etc. Through the detailed research, the author gives the prominence to the fact that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functional words in the Chinese Grammar by Georg vonder Gabelentz are close to the modern research standard. It has not only representedthe highest level at the end of19th century, but provides the value of reference andinspiration to the modern Chinese linguistical research as well.
     The author lays the emphasis on the syntax in the sixth chapter. In the first partof this chapter,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with the detail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phrases and word order are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analyzessentence categories from the Chinese Grammar and mainly researches the threemain sentence types: negative, interrogative and imperative sentences; In the thirdpar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mplex sentences in the Chinese Grammar. Thecomplex sentence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joint compound sentences(coherent complex sentences, progressive complex sentences) and prejudicedcomplex sentences (conditional clause, causal complex sentences, concessional complex sentences and transitional sentences).
     The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this chapter shows that the Chinese Grammar hasnot only been a remarkable work at the second half of19th century, but also enjoysthe outstan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modern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and study.
     In the chapter7of the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mak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Chinese Grammar by Georg von der Gabelentz and the Notitia Lingae Sinicae byJoseph Henri de Prémare.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compares two functional wordsspecifically: Zhe and Ye. In the meanwhile, the author confirms and emphasizes theindependence of the Chinese Grammar.
     In the final chapter,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Grammarby Georg von der Gabelentz, the author of this doctorate dissertation summarizesthe contributions and the profound values of the Chinese Grammar to the classicalChinese grammar study and research,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t values andmeaningful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Chinese Grammar. This work has not onlyenjoyed a pivotal position in German Sinology, but also has made an outstandingcontribution to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to the Foreigner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grammar research, the Chinese Grammar plays animportant role of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throughoutthe world!
引文
[东汉]许慎1963《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清]刘淇1954《助字辨略》,北京:中华书局。
    [清]段玉裁注2006《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古代汉语词典》编委会编2013《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白玉林、迟铎2008《古汉语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柏寒夕(Michael Bauer)2009《20世纪初德国在华传教士赫德明<汉语语法>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蔡丽2012《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程观林主编、徐时仪主审2006《古代汉语》第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昌来、李传军等著2012《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陈一2012《汉语语法研究十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崔山佳2011《近代汉语动词重叠专题研究》,四川:巴蜀出版社。
    崔应贤2011《汉语动词重叠的历史考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法]保罗·戴密微著、秦时月译1993/1994《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一文上、中、下,见《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冬之卷,第131-139页;《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春之卷,第129-136页;《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夏之卷,第126-131页。
    邓思颖2010《形式汉语句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房玉清2008《实用汉语语法》(第二次修订本第三版),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傅惠均2011《明清汉语疑问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董海樱2003《16-17世纪中期西方汉语研究的历史分析》一文,见《浙江学刊》第6期,第140-144页。
    ———2009《雷穆萨与法国汉学》一文,见《法国汉学》第3期,第55-57页。
    ———2011a《近十年来中国的西方汉学(中国学)研究》一文,见《世界历史》第3期,第125-133页。
    ———2011b《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人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董秀芳2011《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方光焘1958a《体系与方法》,见《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北京:中华书局。
    [英]傅熊著,王艳、[德]儒丹墨译2011《忘与亡:奥地利汉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58b《问题的简单化与复杂化》,见《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北京:中华书局。
    冯晓虎2007《从“论汉语的语法结构”谈起》一文,见《外国语》第5期,第41-49页。
    [瑞典]高本汉2010《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北京:商务出版社。
    高名凯2011a《汉语语法论》(1948年初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b《语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龚千炎1997《中国语法学史》,北京:语文出版社。
    关山2005《德国汉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见《国外社会科学》第2期,第57-65页。
    顾钧2009《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1999《古代汉语》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锡良2007《古代汉语语法讲稿》,北京:语文出版社。
    甘莅豪2012《空间动因作用下的对举结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胡建敏2012《20世纪前的德国汉学研究回顾》一文,见《文学界(理论版)》,6月,第257-258页。
    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2000《〈马氏文通〉以前的西方汉语语法书概况》一文,见《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洪堡特著,姚小平译2011a《论汉语的语法结构》见《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19-137页。
    ———2011b《致阿贝尔·雷慕萨先生的信:论语法形式的通性以及汉语精神的特性》见《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38-202页。
    何九盈2008《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何乐士2004《左传虚词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贺阳2008《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洪波2010《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壮麟主编2010《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意大利]卡萨齐(Giorgio Casacchia)、莎丽达(Mariarosaria Gianninoto)2011《汉语流传欧洲史》,上海:学林出版社。
    李葆嘉2008《中国转型语法学——基于欧美模板与汉语类型的沉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木谢子2009《早期德国汉语教育史简要综述——明朝后期至1887年的德国汉语教育》一文,见《商业文化(学术版)》第9期,第229-230页。
    李凤杰2012《韵律结构层次:理论与运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李保平2010《加贝伦茨<汉文经纬>(Chinesische Grammatik von Hans Georg Conon von derGabelentz)汉文引例校笺——以<书>、<诗>、<论语>为中心》,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临定2011《现代汉语句型》,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秀编2012《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述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雪涛2006《对德语区汉学历史的回顾与前瞻——“首届德语区汉学史国际研讨会”综述》一文,见《世界汉学》第四期,第175-180页。
    ———2007《德国汉学史的分期问题及文献举隅》一文,见《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第112-120页。
    ———2008《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真2005《<汉语札记>对世界汉语教学史的贡献》一文,见《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总第74期)》,第105-109页。
    ———2012《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Henri de Prémare, S.J.)生平及学术成就钩沉》,日本关西大学《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第5号,第131-160页。
    李佐丰2013《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黎锦熙1924《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
    林海权2010《古汉语研究论集》,北京:语文出版社。
    刘景农1994《汉语文言语法》,北京:中华书局。
    刘永华2008《马氏文通研究》,四川:巴蜀出版社。
    刘亚辉2013《<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文言虚词对比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上海。
    ———2013《<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之”字隐现问题对比研究》一文,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一期,第138-143页。
    ———2013《<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中的语气词“也”对比研究》一文,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第125-155页。
    [丹麦]龙伯格著,李真、骆洁译、张西平审校2009《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河南:大象出版社。
    陆俭明1993《汉语句子的特点》一文,见《汉语学习》第1期(总第73期),第1-6页。
    ———200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常培、王均2009《普通语音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90《吕叔湘文集第一卷: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2005《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王海棻著1986《马氏文通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彭宜维2011《语言与语言学概论——汉语系统功能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孟德卫著、[中]陈怡译2010《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河南:大象出版社。
    [德]马汉茂、汉雅娜、[中]张西平、李雪涛主编2005《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河南:大象出版社。
    马建忠1983《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庆株2004《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2007《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莫东寅2006《汉学发达史》,河南:大象出版社。
    麦劲生1998《德国汉学家的清代社会研究的演变》一文,见《清史研究》8月,第113-120页。
    潘文国、谭慧敏2005《重建西方对比语言学史——洪堡特和沃尔夫对开创对比语言学的贡献》一文,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6期,11月,第70-75页。
    [加]蒲立本著,孙景涛译2006《古汉语语法纲要》(《Outline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北京:语文出版社。
    [加]蒲立本著,潘悟云、徐文堪译1962《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北京:中华书局。
    彭宣维2011《语言与语言学概论——汉语系统功能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裴学海1932《古书虚词集释》,北京:商务印书馆。
    钱宝琮1933《古算源考》,北京:商务印书馆。
    齐沪扬2007《现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现代汉语短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与名词动词相关的短语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齐沪扬主编、陈昌来、吴为善、张谊生副主编2010《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沙平1999《形态、词序、虚词——关于语言类型学分类及汉语语法特点的检讨》一文,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85-91页。
    邵敬敏2006《汉语语法学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家煊2011《汉语语法研究摆脱印欧语的眼光》,见沈家煊《语法六讲》,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语法十讲》,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认识与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石定栩2011《名词和名词性成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锓2010《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日]市川勘、小松岚2012《现代中国语史新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孙景涛2008《古汉语重叠构词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孙霄宾2011《汉语词律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2002《音韵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康瑞琮2008《古代汉语语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谭渊2009《百年汉学与中国形象——纪念德国专业汉学建立一百周年(1909-2009)》一文,见《德国研究》第4期第24卷总第92期,第69-88页。
    [英]汤森著、[中]王振华译2002《马礼逊——在华传教士的先驱》,河南:大象出版社。
    [西]万济国(瓦罗)著,姚小平、马又清译2003《华语官话语法》,北京:外语研究出版社。
    王力1944《中国语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
    ———1980《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王艳2000《甲柏连孜<汉文经纬>伦略》,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汪国胜、谢晓明主编2009《汉语重叠问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意]卫匡国著,白桦译2011《中国文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魏若望著,吴莉苇译2006《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大象出版社。(Claudian von Coliani, P. Joachim Bouvet, S.J. sein Leben und sein Werk,Styeyler Verlag,1985.)
    [波兰]魏思齐2006《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文,见《世界汉学》第四期,第37-66页。
    魏红2009《汉语重叠动词带宾语的特点及制约机制》,见:徐杰、姚双云《动词与宾语问题研究》一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福祥主编2005《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2003《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徐烈炯1998《上海方言语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杰、姚双云主编2009《动词与宾语问题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许明龙2007《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徐光华2009《法国汉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
    许征主编2010《古代汉语教学参考》,北京:中华书局。
    许威汉2012《古汉语概述》,北京:商务印书馆。
    解惠全、崔永琳、郑天一编著2008《古书虚词通解》,北京:中华书局。
    修刚主编2011《外来词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姚小平1991《洪堡特的语言研究道路》一文,见《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第65-71、28页。
    ———1993《洪堡特论汉语和汉字》一文,见《黑龙江大学学报》第3期,第1-6页。
    ———1995a《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b《西方的语言学史学研究》一文,见《西安外语学院学报》第16卷第12期,第1-7、43页。
    ———1996《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一文,见《国外语言学》第3期,第39-48页。
    ———1998《语言学与科学的历史姻缘——17-19世纪科学对语言学的影响》一文,见《福建外语(季刊)》第4期,第1-10页。
    ———1999《<汉文经纬>与<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历史功绩重议》一文,见(当代语言学)第1卷第2期,1-16页。
    ———2000《再读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编后》一文,见《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11月第32卷第6期,第450-455页。
    ———2001《现存最早的汉语语法著作——瓦罗著<华语官话语法>简介》一文,见《中国语文》第5期,第475-478页。
    ———2003《作为人文主义语言思想家的洪堡特》一文,见《外国语》第1期,第36-42页。
    ———2005《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一文,见《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3月第37卷第2期,第116-118页。
    ———2008《欧洲汉语教育史之缘起——早期传教士的汉语学习和研究》一文,见《长江学术》第1期,第114-120页。
    ———2011a《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b《西方语言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c《17-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d《先秦语言思想三题》一文,见《语言研究》1月第31卷第1期,第121-126页。
    杨伯峻、何乐士2001《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
    杨伯峻1981《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
    杨树达2007《词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叶蜚生、徐通锵1997《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殷国光2008《吕氏春秋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斌主编2010《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斌2008《现代汉语语法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斌、胡裕树2003《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斌主编、陈昌来著2000《现代汉语句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博主编2008《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桂琴2009《法国汉学发展史概述》一文,见《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6月,第11-13页。
    张双棣、张联荣、宋绍华、耿振生编著,蒋绍愚审定2002《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庆翔、刘炎主编、任丽青副主编2008《现代汉语概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张西平2005《传教士汉学研究》,河南:大象出版社。
    ———2009a《世界汉语教育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b《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
    ———2009c《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一文,见《清史研究》,5月第2期,第40-47页。
    ———2011《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海外汉学研究》一文,见《中国比较文学》第一期,第28-34页。
    张西平、罗莹主编2012《东亚与欧洲文化的早期相遇——东西文化交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西平主编、李雪涛副主编2011《西方汉学十六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国宪2006《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宝胜2007《语法研究论稿》,上海:学林出版社。
    赵克勤1994《古代汉语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钟兆华2011《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钟吉娅2001《洪堡特的词类划分理论及其意义》一文,见《语文学刊》第5期,第58-60页。
    周光午1959《先秦否定句代词宾语位置问题》,见《语法论集》(三),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中华书局,第128-192页。
    周丽颖2008《现代汉语语序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有光2004《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志平2005《汉语双音复合词属性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2010《语法分析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斌2008《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Arendt,Carl,1891: Handbuch der nordchinesischen Umgangssprache, Stuttgart&Berlin.
    阿恩德(CarlArendt)1891《官话手册》,斯图加特和柏林。
    ——,1894: Einfuehrung in die nordchinesische Umgangssprache,W. Spemann Verlag,Stuttgart&Berlin.
    阿恩德(CarlArendt)1894《官话简介》,斯图加特和柏林:W·史贝曼出版社。
    Bazin, Antoine-Pierre-Louis,1845: Memoire sur les principes generaux du chinois vulgaire, ChezBenjamin Duprat, Paris.
    巴赞(Antoine-Pierre-Louis Bazin)1845《官话口语》,巴黎:切孜·本杰明·杜兰特出版社。
    ——,1856: Grammaire mandarine, ou Principes généraux de la langue chinoise parlée, AugusteDurand Libraire, Paris.
    巴赞(Antoine-Pierre-Louis Bazin)1856《汉语语法——中国语言的一般原则》,巴黎:奥古斯特·杜兰图书馆。
    Coseriu, Eugenio,Georg von der Gabelentz und die synchroni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Gabelentz, Georg von der: Die Sprachwissenschaft. Ihre Aufgaben, Methoden und bisherigeErgebnisse. Mit eine rneuen Studie neu herausgegeben von Gunter Narr und Uwe Petersen.Tue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1984,3. Auflage (Tuebinger Beitraege zur Linguistik,1).
    尤金·克塞里吾(Eugenio Coseriu)1984《甲柏连孜和共时语言学》见《甲柏连孜:语言学及其任务、方式和迄今研究成果》,图宾根:纳尔出版社,第三版。(由君特·纳尔和尤惟·彼特森按最新研究出版,图宾根语言学贡献第一卷)
    Edkins, Joseph,1853(first edition),1868(second edition): A Grammar of Colloquial Chinese–As Exhibited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Shanghai.
    艾约瑟(Joseph Edkins)1868《汉语口语语法——以上海方言的形式展现的口语语法》,1853年第一版,1868年的第二版),上海:美华书馆。
    艾约瑟(Joseph Edkins)著、察剑峰等编,钱乃荣等译2011《上海方言口语语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64: 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Colloquial Language Commonly Called the MandarinDialect, Second Editio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Shanghai.
    艾约瑟(Joseph Edkins)1864《汉语文法》(《官话口语语法》)第二版,上海:美华书馆。
    Endlicher, Stephan,1845: Anfangsgruende der chinesischen Grammatik, Wien.
    恩德利希(Stephan Endlicher)1845《汉语语法基础知识》,维也纳。
    Erkes, Eduard,1956: Chinesische Grammatik Nachtrag zur Chinesischen Grammatik von G.v.d.Gabelentz, VEB Deut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 Berlin.
    叶乃度(Eduard Erkes)1956《甲柏连孜<汉文经纬>一书的补遗》,柏林:VEB德国科学出版社。
    Ezawa,Kennosuke/von Vogel, Annemete,2013: Georg von der Gabelentz: Ein biographischesLesebuch,Gunter Narr Verlag,Tübingen.
    江沢建之助(Kennosuke Ezawa)、安娜梅特·冯·福格(Annemete von Vogel)2013《甲柏连孜传记式读本》,德国图宾根:君特·纳尔出版社。
    Gabelentz, Georg von der,1881: Chinesische Grammatik mit Ausschluss des niederen Stiles undder heutigen Umgangssprache, VEB Max Niemeyer Verlag, Halle1960,4. UnveraenderetAuflage (1. Auflage), Leipzig.
    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1960《汉文经纬——不包括俚语和当今口语的中文文言文法》,第四版修订本,德国哈雷:VEB Max Niemeyer出版社。(第一版,德国莱比锡,1881年)
    ——,1883:Anfangsgruende der chinesischen Grammatik, T.O. Weigel Verlag, Leipzig.
    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1883《汉语语法基础》,德国莱比锡:韦格尔出版社。
    ——,1878: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Grammatiken und zur Lehre dergrammatischen Behandlung der Sprache,in: ZDMG32, S.601ff.
    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1878《论汉语语法史以及汉语语法教学》,见《华裔学志》32号,第601-603页。
    ——,1884: Zur grammatischen Beurteilung des Chinesischen, in: 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uerallgemeine Sprachwissenschaft (hrsg. v. F. Techmer)1, S.272-280.
    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1884《汉语语法评论》,见《国际语言学期刊》,v. F. Techmer出版社,第272-280页。
    ——,1887: Zur chinesischen Sprache und zur allgemeinen Grammatik, in: InternationaleZeitschrift fuer allgemeine Sprachwissenschaft (hrsg. v. F. Techmer)3, S.93-109.
    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1887《汉语和普通语法学》,见《国际语言学期刊》,v. F. Techmer出版社,第93-109页。
    ——,1891: Die Sprachwissenschaft. Ihre Aufgaben, Methoden und bisherigen Ergebnisse, Weigel,2. Aufl, Leipzig.
    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1891《语言学的任务、方法和迄今为止的成果》第二版,德国莱比锡:韦格尔出版社。
    Grube,Wilhelm,1905: Gabe e Yz, Ha X Ge Wg C [deW“,i: A ge ei e DeZYXcheBiographie, hrsg. Von der Historischen Kommission bei der Bayrischen Akademie derWissenschaften, band50, S.548-555.
    顾路柏(Wilhelm Grube)1905《甲柏连孜》,见《德国人物志》,巴伐利亚科学协会历史研究协会出版,第50卷,第548-555页。
    Harbsmeier, Christoph,1998: Civilisation in China (hrsg. von Joseph Needham), Volume VII:1:Language and Log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1998《中国文明》第7卷:语言和逻辑,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Hesser, Joseph,1905:Chinesische Grammatik nebst einem Anhang der gebraeuchlichstenVokabeln fuer Deutsche zur Erlernung der chinesischen Sprache, Druck der KatholischenMission, Jentschoufu.
    赫德明1905《汉语语法——对德汉语语法及常用词汇附录》(第一版),山东兖州府:天主教传教社。
    Humboldt, Wilhelm von,1906a: Ueber den grammatischen Bau der chinesischen Sprache, in:Wilhelm von Humboldts Werke, Band5, hrsg. von Albert Leitzmann, B. Behr s, Berlin,S.309-324.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906《洪堡特全集》第五卷中《论汉语的语法结构》一文,莱茨曼编,柏林:贝尔出版社,第309-324页。
    ——,1906b:Lettere a monsieuer Abel-Remusat sur la nature des forms grammaticales en generalet sur le genie de la langue chinoise en particulier”, in: Wilhelm von Humboldts Werke,Band5, hrsg. von Albert Leitzmannn, B. Behrs, Berlin.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906《洪堡特全集》第五卷《Lettre a MonsieuerAbel-Remusat sur la nature des forms grammaticales en general et sur le genie de la languechinoise en particulier》,莱茨曼编,柏林:贝尔出版社。
    ——,2008:Ueber die Verschiedenheit des menschlichen Sprachbaues und ihren Einfluss auf diegeistige Entwicklu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es, in: Schriften zur Sprache,Zweitausendundeins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Seiten291-549.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2008《洪堡特语言集》中《论不同语言的性质及其对文学和精神教养的影响》简称《论不同语言的性质》(1821),法兰克福:21世纪出版社,第291-549页。
    ——,1980:Schriften zur Sprache, Reclam Verlag, Stuttgart.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980《洪堡特语言集》,斯图加特:热克拉姆出版社。
    Julien, Stanislas,1869/1870:Syntaxe nouvelle de la langue chinoise fondee sur la position desmots, suivie de deux traites sur les particules et les principaux termes de grammaire, d`unetable des idiotismes,de fables, de legends et d`apologues, traduits mot a mot par StanislasJulien, Bd.1/2, Librairiie de Maisonneuve, Paris.
    儒莲(Stanislas Julien)1869/1870《汉文指南》,巴黎:Maisonneuve图书馆出版。
    ——,1842: Exercices pratiques d`analyse de syntaxe et de lexigraphie chinoise, Paul RenouardDruck, Paris.
    儒莲(Stanislas Julien)1842《实用性地分析汉语句法和汉字》,巴黎:保罗·雷纳德出版社。
    Kaden, Klaus,2002: Analythisches und synthetisches Herangehen in Grammatiken undLehrbuechern der chinesischen Sprache, in: Linguistik jenseits des Strukturalismus: Aktendes II. Ost-West-Kolloqiums Berlin1998, hrsg. von Kennosuke Ezawa, Narr Verlag,Tübingen, Seiten219-240.
    贾腾(Klaus Kaden)2002《从分析和综合的视角论述语法以及撰写汉语教课书》,见《研究主义语言学:1998年柏林第二届东西方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江沢建之助编,德国图宾根:君特·纳尔出版社,第219-240页。
    Klaproth, Heinrich Julius,1928: Dr. Wilhelm Schott`s vorgebliche Uebersetzung der Werke desConfuzius aus der Ursprache, eine litterarische Betruegerei mit fuenf lithographischenTafeln chinesischer Texte, Leipzig-Paris.
    柯恒儒(Heinrich Julius Klaproth)1928《硕特博士宣称把<论语>从古文翻译过来,一个只有五页汉语的文学骗局》,莱比锡-巴黎。
    Lundbuk, Knud,1991: Joseph de Premare,1666-1736,S.J. Chinese Philology and Figureism, p63,Aarhus University Press.
    Lessing,Ferdinand/Othmer,Wilhelm,1912: Lehrgang der nordchinesischen Umgangssprache,Deutsch-Chinesische Druckerei und Verlagsanstalt, Tsingtau.
    费尔南德·莱辛和威廉·欧特曼著(Ferdinand Lessing/Wilhelm Othmer)1912《汉语通释——官话教程》第一册和第二册,青岛:中德印书馆和瓦尔·施密特(Walter Schmidt)出版社。
    Neumann, Karl Friedrich,1834: P. Premare, Marshmann und Abel Remusat Wuerdigung derVerdienste dieser Sinologen um die chinesische Grammatik, München.
    卡尔·弗里德里希·诺伊曼(Karl Friedrich Neumann)1834《评议马若瑟神父、马士曼和雷慕萨对汉语语法的贡献》,慕尼黑。
    Orkowski, Stefan, Die Bedeutung des Georg von der Gabelentz fuer die synchroneSprachwissenschaft, Diplomarbeit Universit t Wien2009.
    史蒂芬·奥科夫斯基(Stefan Orkowski)2009《甲柏连孜对历时语言学的意义》,奥地利维也纳:维也纳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Prémare, Joseph Henri de,1831: Notia Linguae Sinicae, Academiae anglo-sinensis (lateinischeAusgabe), Malacca.
    马若瑟(Joseph Henri de Prémare)1831《汉语札记》(拉丁文版),马六甲:中英协会。
    ——,1847: Notia Linguae Sinicae, Printed at the 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 Canton.
    马若瑟(Joseph Henri de Prémare)1847《汉语札记》,广州:由中国仓库办事处印刷。
    Marshman, Joshua,1814: 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 Mission Press, Serampore.
    马士曼(Joshua Marshman)1814《中国言法》,塞兰坡:传教出版社。
    Morrison, Robert,1815: 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Mission Press, Serampore.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815《汉语语法》塞兰坡:传教出版社。
    M llendorf P.G.,1880: Praktische Anleitung zur Erlernung der hochchinesischen Sprache,Shanghai.
    穆麟德(P.G. M llendorf)1880《汉语学习实用指南》,上海。
    Rémusat, Jean Pierre Abel,1811: Essai sur la langue et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Treuttel und WurtzVerlag, Paris.
    雷慕萨(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1811《论汉语语言和文学》,巴黎:特洛特和伍兹出版社。
    ——,1822:Ele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ou, principes generaux du kou-wen ou styleantique: et du kouan-hoa c`est-a-dire, de la langue commune generalment usitee dansl`empire chinoise, Imprimerie Royale (K nigliche Druckerei), Paris.
    雷慕萨(Jean PierreAbel Rémusat)1822《汉文启蒙》,巴黎:皇家出版社。
    Ringmacher, Manfred,2002: Analythisches und synthethisches System: Georg von Gabelentz unddie Grammatische Tradition, in: Linguistik jenseits des Strukturalismus: Akten des II.Ost-West-Kolloqiums Berlin1998, hrsg. Von Kennosuke Ezawa, Narr Verlag, Tübingen,Seiten155-172.
    曼弗莱德·林马赫(Manfred Ringmacher)2002《分析和综合系统:甲柏连孜和语法传统》,见《研究主义语言学:1998年柏林第二届东西方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江沢建之助编,德国图宾根:纳尔出版社,第219-240页。
    Sacy, Antoine Isaac Silvestre de,1834:Notice sur la vie et les ouvrages de M. Abel Rémusat.
    萨西(Antoine Isaac Silvestre de Sacy)1834《雷慕萨的生平和著作介绍》。
    Seidel, A.,1923: Chinesische Konversations-Grammatik im Dialekt der nordchinesischenUmgangssprache.(2. Auflage), Julius Groos Verlag, Heidelberg.
    奥古斯特·赛德尔1923《北方方言中的汉语会话语法》,Julius Groos出版社,海德堡(第二版)。
    Steinthal, Heymann,1850: Die Klassifikation der Sprachen dargestellt als die Entwicklung derSprachidee, Berlin.
    斯塔恩塔尔(Heymann Steinthal)1850《语言理念发展中的语言分类》,柏林。
    ——,1860: Charakteristik der hauptsaechlichen Typen des Sprachbaues, Berlin.
    斯塔恩塔尔(Heymann Steinthal)1860《语言结构主要类型的特征》,柏林。
    Schott, Wilhelm,1857: Chinesische Sprachlehre. Zum Gebrauche bei Vorlesungen und zurSelbstunterweisung, Ferdiand Duemmlers Verlagsbuchhandlung, Berlin.
    硕特(Wilhelm Schott)1857《汉语语法教科书——适用于大学授课和自学》,柏林:费尔南德·多姆勒出版社书店。
    Varo, Francisco,1703: Art de la lengua Mandarina, Canton.
    万济国(瓦罗)1703《华语官话语法》,广东。
    Vissering, Willem,1877: On Chinese Currency. Coin and Paper Money,Leiden.
    卫斯林(Willem Vissering)1877《中国货币硬币和纸币》,荷兰莱顿。
    Wade, Thomas Francis,1867: A progressive course 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 of colloquialChinese, Trubner Verlag, London.
    威妥玛1867《语言自迩集》,伦敦:图纳出版社。
    Walravens, Hartmut,2008:(HWXg.), FWei ich ag i de zZ ZebeW\i de de Sch\ieWig eiYe eibeX deWeW Reiz“. Briefwechsel der Sprachwissenschaftler Hans Conon von der Gabelentz,Wilhelm Schott und Anton Schiefer1834-1874(Sinologica Coloniensa26), HarrasowitzVerlag, Wiesbaden.
    魏汉茂(Hartmut Walravens)主编2008《语言学家甲柏连孜、硕特和安东·西佛1834年至1874年间的书信往来》,海德堡大学汉学院期刊26号,威斯巴登:海拉所惟茲出版社。
    ——,1999: Zur Geschichte der Ostasienwissenschaften in Europa. Abel Rémusat (1788-1832) unddas Umfeld Julius Klaproths (1783-1835), Harrasowitz Verlag, Wiesbaden.
    魏汉茂(Hartmut Walravens)主编1999《欧洲的东亚学术史,雷慕萨(1788-1832)和柯恒儒(1783-1835)》,威斯巴登:海拉所惟茲出版社。
    ——,2007: Sch YY, Wi he ChWiXYia “, i: NeZe DeZYXche Bi graphie23, S.491-498(Onlinefassung).
    魏汉茂2007《硕特是基督徒》,见《新德国人物志》第23卷,第491-498页。(网络资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