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冲突迭起,社区成为了新时期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的聚焦点。社会工作如何立足于社区回应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对民族社会工作的系统性研究还很薄弱,民族社会工作在中国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国内民族社区中开展的社会工作实践还比较少,有关社会工作应用于民族社区的研究(即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还较为单薄、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以民族社区为切入点,探讨社会工作如何应用于民族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是一次探索性尝试。
     本文以建构主义、证据为本和行动研究为研究范式,采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参与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民族社区社会工作开展了系列的探讨:一是对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简评。二是初步梳理了社会工作在国内外民族社区的发展史和实践史。三是立足于中国城市基层民族社区的现实处境,探讨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城市散杂居社区民族工作、如何介入城市社区少数民族困境群体的社区照顾服务。四是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探讨了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灾害管理时的文化敏感问题,分析了社会工作如何在基层民族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五是立足于民族社区,建构民族社会工作的哲学思想、价值观、伦理规范、理论、知识和实务体系等。六是探讨了社会工作在中国多民族情境下的本土化问题。文末,笔者还基于田野调查探讨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中国境内的外国族裔社区。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当社会工作遇到少数民族时,民族社会工作就出现了。民族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工作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协助少数民族个体、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解决各种问题的、专业的助人活动。民族社区社会工作是指社区里的民族社会工作,也就是社会工作在民族社区中的应用。
     2.国外的民族社会工作实践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其实践和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原住民和移民中的少数族裔,反压迫、反歧视、民族敏感是其主要视角。研究成果集中于英美两国,多为宏大叙事,缺乏系统的、基于社区的深度研究,且许多成果尚未翻译到国内。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被认为是国内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的起点,但至今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尚未进入主流视野、研究队伍薄弱,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概念和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系统的和实操性的成果,立足于某一具体的民族社区的研究更少。
     3.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基础主要是社会工作而非民族学。遵照国外社会工作的传统和基于社会工作实践视角,本文认为广义上的民族社区如城乡民族聚居社区、少数民族散杂居社区及中国境内的外国族裔社区也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对象。
     4.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方社会工作最早是由美国传教士步济时(John Stewart Burgess)于1909年借由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处于发展加速期。西方社会工作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有与本土文化相契合的、有效的、制度化的本土性社会工作,包括民政等行政性的本土性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从事的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工作等。助人自助的目标、长期性的助人活动、接受过社会工作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培训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助人活动的重要标准。
     5.民族社会工作主要面对的是发展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本土民族社区的多个实践个案的研究认为,社会工作可以成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乃至统战工作的新力量;社会工作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穆斯林长者服务等方面可大有作为;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是社会工作介入重大灾害救援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作为地方性知识可以被社会工作充分利用于开展基层社区治理。
     6.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民族社区社会工作亦是如此。西方社会工作、行政性的本土性社会工作、民间性的本土性社会工作及社会组织的本土实践等都是中国社会工作营养来源。多源流性是中国社会工作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宗教和文化的多元、区域文化的差别等使社会工作针对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民族社区应用时,必须面对多重的实务系统。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社会工作体系在中国情境下急需进行本土性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建构。
     7.中西方国家社会文化土壤的差异、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要求、西方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嵌入式发展现状等使社会工作的中国本土化成为必然,并需处理好西方社会工作与中国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关系。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具有多元性。社会工作应用于中国的民族社区可能面临多次本土化的任务,并以服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为重要目标,对民族社会工作教育也提出了诸多要求。
Since the mid-1990-s, China has entered a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led to more and more social conflicts and ethnic issues in china. Commun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point and field of the social conflicts and ethnic issues.Social work how to respond to the problem above in ethnic community has hi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People pay less attention on the study of the ethnic social work in China, which is not systematic and abundant. The ethnic social work in China is primary development.The practice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work in ethnic community are poor and not systematic too. To discuss social work how to be applied in ethnic community is so significant and innovative.
     Therefore,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subject s:Subject1is to define related concepts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social work in the ethnic community and their correlations. Subject2is to carding the practical and educational history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he ethnic community in China and abroad. Subject3starts from the reality analysis to China's urban ethnic communities, using the method of case analysis to discuss about how the social work intervene ethnic work in mixed community and how to intervene the predicaments in the ethnic community. Subject4discusses about social work how to intervene the protecting of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how to face disaster social work with high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how to make use of local knowledges to carry out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Subject5is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work system of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values, code of ethic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ndencies etc. Subject6discusses the social work how to localize successfully in the multi-ethnic field in China. At the end,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d the subject on social work how to intervene i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China.
     The main conclusions and viewpoint of the dissertation as follow:
     Ⅰ.When social work encounter the ethnic minority or ethnic groups, the ethnic social work appears, which applies social work and the related theory, knowledges and method to face the problems and the needs in the ethnic communities. Ethnic community social work is just the applications of social work in the ethnic community.
     Ⅱ.The history of social work practices on the ethnic group has more than100yeas, which mainly focus on the minorites of the immigrant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s. Anti-oppressive practice, anti-discrimination practice and the ethnic sensitivity are the main social work practice views. Lots of the studies have not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The Social Work in the Borderland writeen by Lee an-zhai is considered to the origin of the ethnic social work study in China. Current studies on the ethnic social work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social work in ethnic communities is not systemic and too theoretical.
     III The subject basis of ethnic social work is social work not ethnology. Comply with the tradition of social work, live in a compact community, the mixed or scattered community and the foreign community are all the objects of the ethnic social work.
     Ⅳ Academic world in China think that western social work was introduction to China by a American missionary named John Stewart Burgess in1909, who taked office in Peking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After100years of development, social work in China is entering a speedup time. Before western social work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China has developed the local social work. Help people to help themselves, Long lasting and be trained on the social work and the related theory and method are the significant standards which are the differences from other helping activities.
     Ⅴ.Ethnic social work must face the subjects lik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e-maintain. Social work can become the new power for the urban community ethnic affairs, also can help the floating children and the old who are the ethnic minorities effectively. When social work intervene to the disaster-aid, social worker must have high cultural sensibilities. Local knowledges in the ethnic communities should be mad use of effectively to carry out ethnic community governance.
     Ⅵ.Social work is a proces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n essentially. Multi-origin is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 work in China. China is a united multi-ethnic country, which lead to that local and systemic social wok system must be reconstructed in urgent.
     Ⅶ.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China and the western, the professional values etc., localization is necessarily in China. When social work applied to ethnic community, the task of localization must face the culture, religion and others.
引文
1 何乃柱.他者眼中的拉卜楞社会—民国时期汉地旅行者拉卜楞考察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 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M].上海:中华书局,1944.
    2 王思斌.走近应该留意的历史.蒋旨昂著,载彭良秀校.社会工作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序.
    3 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真相[EB/OL].新华网,2008-3-22,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22/content_7837535.htm
    4 陇南市武都区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EB/OL].甘肃日版,2008-11-18,一版.
    5 乌鲁木齐“7·5”事件中死亡人数达到140人[EB/OL].新华网,2009-7-6,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7/06/content_11662783.htm
    1 汪曙申.“莫拉克”台风风灾重创台湾各方救灾简评[EB/OL].中国网,2009-8-18,http: //www.china.com.cn/news/tw/2009-08/18/content 18355601.htm
    2 青海玉树“4·14”地震二周年纪念特别专题[EB/OL].青海新闻网,http://www.qhnews.com/2012zt/yscj
    3 甘肃舟曲陇南特大泥石流灾害[EB/OL].新华网甘肃频道,http://www.gs.xinhuanet.com/zhuanti/2010/zq/index.htm
    4 甘肃“7·22”岷县漳县交界处6.6级地震专题[EB/OL].甘肃民政信息网http://www.gsmz.gov.cn/xwzq/mzfc/dz/index.html
    5 笔者未亲身经历此事件,但笔者居住在集镇下面的村子,通过对经历此事的本村村民和事件相关村子的同学的电话访谈以及从网络等途径了解了此事。关于此事件的起因,两个民族、几个村庄各持己见,可参阅红豆社区网站的讨论http://hongdou.gxnews.com.cn/viewthread-6616090-3.html
    6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孙唐水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7.
    1 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
    2 (英)Malcolm Payne著,何雪松等译.现代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5.
    1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 (美)戴维·A·哈德凯瑟等著,夏建中等译.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6.
    2 夏林清.一盏够用的灯——辨识发现的路径[Z].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资料打印稿,2003.
    1 郝时远.从希腊语“民族”到英语“族群”[A].载郝时远.族类辨物:“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中西对话[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4.
    2 常宝,兀·巴特尔.民族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
    3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3.
    4 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学界把ethnic group作为学术用语引入国内时,起初就翻译成“民族群体”、“民族”、“族体”、“种族”等,后来就ethnic group是翻译成“民族”、“族群”抑或其它中文词汇存在较大争议。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3月:2-3.把ethnic group翻译成民族并为政界所使用的现象也有,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英文表述由The State Nationalities Affairs Commission,改为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但改法也存在争议。
    5 常宝,兀·巴特尔.民族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4.
    6 联合国1950年对“少数民族”(Minorities)的界定是:“少数群体一词只包括一国人口中那些具有并希望保持明显地有别于该国人口其余部分的稳定的民族、宗教或语言传统或特征的群体;这种少数群体应包
    1 笔者2013年10月7日浏览国家民委网站时发现,“国家民委”的英文表达中药表述的中文的“民族”-词,在英文上选择了ethnic而非nation,也不使用nationality或ethnic group。
    2 郝时远.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2(5):65.
    3 郝时远认为这种民族和族群的划分方式虽然可以在国际上找到实例但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如英国的英格兰人甚至包括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都认为自己不属于ethnic group,而是nations.
    4 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学界把ethnic group作为学术用语引入国内时,起初就翻译成“民族群体”、“民族”、“族体”、“种族”等,后来就ethnic group是翻译成“民族”、“族群”抑或其它中文词汇存在较大争议。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3月:2-3.把ethnic group翻译成民族并为政界所使用的现象也有,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英文表述由The State Nationalities Affairs Commission,改为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但改法也存在争议。
    5 翟德胜.“民族”译谈[J].世界民族,1999(2).
    6 郝时远.台湾的“族群政治”与“国家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6年9月29日第六版.
    7 台湾的原住民和中国国内的少数民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
    1 郝时远认为学术界对ethnos和ethnic group属于“民族共同体”范畴的概念理解达成了基本共识。郝时远先生在分析了中文语境中的“族”、“群”、“裔”等概念后认为,认为应该采取技术性直译的方式将ethnic直译理解为“族裔”。他认为ethnic的含义包含了基于种族的、民族的、族体的、部落等“族裔”背景和因宗教、历史、语言等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差异性特征。对ethnic进行“族裔”的直译之后,郝时远认为对“族裔”的具体化,必须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社会或国情来加以理解和使用。郝时远.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2(5):63
    2 郝时远.概念是理论的支点[A].载郝时远.族类辨物:“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中西对话[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
    3 郝瑞认为'ethnic group"和中文语境中的“民族”不是一个概念,笔者赞同。但中文语境的“民族”ethnic在探讨美国的“民族”问题时必须引进ethnic group,尊重地方惯习,才能形成学术话语上的对接。参见[美]郝瑞著,杨志明译.论一些人类学专门术语的历史和翻译[J].世界民族,2001(4).
    4 Devore,W&Schesinger.E.G.(1990)Ethnic-Sensitive Social Work Practice(5th edn),NewYork:Allyn&Bacon,
    5 Cox.C.B.&Ephoss P.H.(1998)Ethnicit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据统计,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帕克,于1929、1932-1933、1937年三度访华,倡导城市社区研究。
    7 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8 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44-145.
    9 (美)F·埃伦·内延、彼得·M·凯特纳、史蒂文·L·麦克默特里著,刘继同等译.宏观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7.
    1 (美)F·埃伦·内延、彼得·M·凯特纳、史蒂文·L·麦克默特里著,刘继同等译.宏观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8.
    2 转引自(美)F·埃伦·内延、彼得·M·凯特纳、史蒂文·L·麦克默特里著,刘继同等译.宏观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0.
    3 (美)戴维·A·哈德凯瑟、帕翠霞·R·鲍沃斯、斯坦利·温内科著,夏建中等译.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128.
    4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
    5 高永久.民族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49.
    6 童星,赵夕荣.“社区”及相关概念辨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6(2):69.
    1 高永久.民族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53.
    2 高永久.民族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146.
    3 本定义参考了郑杭生的“民族社区”定义,但郑杭生定义的民族社区似乎只是指少数民族或有少数民族为主体多民族混居的社区。
    1 罗肖泉.践行社会正义——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导论.
    2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2):98.
    3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Standars for Social Service Manpower(Washington, D.C.: NASW,1973),pp.4-5.
    1 宋林飞.社会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2 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
    3 土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
    4 王思斌.试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J].浙江学刊,2001(2):2.
    5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57.
    6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57.
    7 香港称为义务工作者即“义工”:台湾称为志愿服务工作者即“志工”。
    1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57.
    2 一些接受过西方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社工所在社会组织,其名称未以“社会工作”命名,但其实其专业性已经很强,如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成立于2008年,一开始就有专业社工介入。
    3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4 罗肖泉.践行社会正义——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1 北京市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社工督导.民间组织将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社会报,2008-01-11,引自民政部社会工作网http://sw.mca.gov.cn/
    2 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J].社会科学研究,2008(5):109.
    3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综合处.民间组织:社工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N].中国社会报,2007-11-29.
    4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
    5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
    6 梁祖彬.社区工作方法[A].载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 (美)0·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1.
    3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413.
    4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181.
    1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2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0.
    3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1.
    4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多面一体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80.
    1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多面一体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81.
    2 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获得性及其发展[A].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1.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
    4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7.
    1 民政部.关于加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意见[Z],民发(2013]13号.
    2 郑杭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美)莫拉莱斯著、谢弗主编,顾东辉、王承恩高建秀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24.
    4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3.
    1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3(5):161.
    2 张丽剑,王艳萍.从民族的角度审视社会工作[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6).
    3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8.
    1 常宝,元·巴特尔.民族社会工作[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1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11(2):16.
    2 何雪松.重构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本土思想资源的可能贡献[J].社会科学,2009(7):78.
    3 何雪松.迈向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建设[J].江海学刊,2012(4):140.
    4 钟桂男.儒家社会工作学的教育与实践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1):24.
    5 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一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
    6 Yin K.S. Vol49 (2004).The Empowerment Mode:A Critical Reflection of Empowerment in Chinese culture. Social Work
    1 Midgley. James, (1995)Soci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Welfare,Sage.
    2 罗肖泉,齐飞.论中国社会工作之和谐价值理念[J].社会科学家,2009(5):45.
    3 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2008(5):77-80.
    4 吴怡荣.当社工遇到济公——社会工作员将民间信仰视为社会资源之初探[D].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2002.
    5 童敏.东西方的碰撞和交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与和谐社会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4):137.
    6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11(2):56.
    7 王思斌.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A].载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2.
    8 王思斌.转型期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参与[A].载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06.
    9 唐晓英,李精华,郑克岭.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解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90.
    10 刘斌志.社会工作中人与环境的实务取向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4):16.
    11 孙健.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58-61.
    12 徐丽亚.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D].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0.
    13 闫涛.信任与双重关系: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中的专业界限[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14 罗肖泉,尹保华.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议题[J].学术论坛,2003(3):33.
    15 刘丽.论儒家社会保障伦理思想[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4):34.
    1 刘丽.儒家社会保障伦理思想探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
    2 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等.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3 黄耀明.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目录.
    4 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1):24.
    5 刘俊清,甘开鹏.论妇女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途径:人种方法论的视角[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99.
    6 庄勇,吕德文.社会工作视野下的新乡村建设运动[J].贵州社会科学,2005(3):75.
    7 陈芳,金志鹏.社会工作木土化背景下的社区矫正模式探析[J].理论界,2009(1):197.
    8 陈和.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及其本土化过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5):95-97.
    9 刘威.内源性发展范式中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2):170.
    10 李同.本土社会工作实务中个别化原则的思考[J].社会工作,2010(11):4.
    1 汪群龙.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本土化诉求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8(1):30.
    2 崔效辉.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本土来源与贡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48.
    3 张昱.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逻辑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5):81.
    4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1.
    5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63.
    6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1.
    7 任国英,焦开山.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J].民族研究,2012(4):11.
    8 Devore,W&Schesinger,E.G.(1990)Ethnc-Sensitive Social Work Practice(5th edn),NewYork:Allyn&Bacon.
    9 Cox.C.B.&Ephoss P.H.(1998)Ethnicit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Domineli.L.(2002) Anti-Oppressive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Basingstock:Palgrave Macmillan.
    11 李明.唯一真正的美国人——印第安人[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1):53.
    12 (美)罗伯特·施耐德,洛丽·莱斯著,韩晓燕等译.社会工作倡导:一个新的行动框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8
    1 T.L. Cross. B.J. Bazron, K.W. Dennis, and M.R. Isaace,Torwards a culturally Competent System of Care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1989).
    2 (美)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54-369.
    3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1.
    4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孙唐水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7-428.
    5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6 (美)Nan Van Den Bergh, Lynn B. Cooper Lynn B. Cooper.(1986)Feminist visions for social work,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PP.29-61.
    7 Denny.D.(1983)"Some dominant perspective in the literature relationg multi-racial social work".British Jonalr of Social Work.13(2).149-174.
    8 Ely,P.and Denney.D.(1987)Social Work in A Multi-Racial Society, Aldershot:Gower,England,H.(1986).Social Work As,Art,London:Allen&Unwin.
    9 Jenkins,S.(1988)Ethnicity:Theory Based and Practice Link, in Jacobs,C.and Bow les.D.D(eds)Ethnicity and Race: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al Work. Silver Spring.MS:NASW.
    10 Gould.N.(1994)"anti-racist social work:a framwork for teaching and action",Issue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14(1),2-17.
    11 Domineli.L.(1997)Anti-Racist Social Work, Bashingstoke:Macmillan-now Palgrave.Macmillian.
    12 Carlton-laney.I.(ed.).(1994)the Legacy of African-American Leadership in Social Welfare.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ork Welfare,21(1).
    13 Carlton-laney,I.P.(ed).(2001)African American Leadership:An Empoerment Traditional in Social Welfare History.,Washington,DC.NASW Press.
    1 Martin,E.P. and Martin J.M.(1995)Social Work and the Blcak Experience, Washington,DC,NASW Press.
    2 Ahmad,B.(1990)Black Perspectives in Social Work, Birmingham:Venture.
    3 Ahmad,B.(1991)"Developing Anti-racist Social Work Education Practice",in CD Project Steering Group(1991) Eetting the Contex for Chang (London:CCETSW):166-182
    4 Thompson,N.(1993) Anti-Discriminatory Practice,Aasingstoke:Machmillan-now Palgrave Macmillan.
    '5 Thompson,N.(1995) "Men and Anti-Sexism",British Jounal of Social Work,25(4):459-476.
    6 Lum,D.(1999)Culrual Competence Practice:A Framework for Frowth and Action,Pacific Grove,CA,Books/Cole.
    7 O'Hagan,K.(2001)Cultual Competence in the Caring Professions,London:Jessica Kingsley.
    8 Seeley.K.M.(2004)"Short-term intercultural psychotherapy:ethnographic inquiry",social work,49(1):121-130.
    9 (美)丹尼尔·P·哈拉汉等著,肖非等译.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3-87.
    10 黄际英.尊严的诉求——美国华裔族群心态探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11 (美)托马斯·索威尔著,沈宗美译.美国种族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
    1 马莉.美国穆斯林移民——文化传统与社会适应[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1.
    2 (英)帕梅拉·特里维西克.社会工作技巧实践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62.
    3 (英)马尔科姆·派恩著,冯亚丽,叶鹏飞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5-311.
    4 Lena Dominelli著,王瑞鸿等译.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
    5 常宝,亓·巴特尔.民族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7-9.
    6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研究—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
    7 柏贵喜,龙运荣.社会工作与新时期民族事务管理的创新[A].载杨圣敏.纪念费孝通先生民族研究70年论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88-189.
    1 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J].上海:中华书局,1944:1.
    2 邓杰.李安宅与边疆服务运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3.
    3 吴文藻.边政学发凡[A].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63.
    4 何乃柱.他者眼中的拉卜楞社会—民国时期汉地旅行者拉卜楞考察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
    5 汪洪亮.1940年代川西羌族地区的教会教育——以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为例[J].抗日战争研究,2010(3):106-116.
    6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和文化视角[J].民族研究,2012(4):1.
    7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
    8 李林凤.多元文化下的民族社会工作[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2):15.
    1 常宝,亓·巴特尔.民族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
    2 任国英,焦开山.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J].民族研究,2012(4):8.
    3 王旭辉,柴玲,包智明.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路径:边界跨越和文化敏感,[J].民族研究,2012(4):17.
    4 张丽剑.从民族的角度审视社会工作[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50.
    5 张丽剑.社会工作者个人素质在民族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的地位[J].社会工作,2008(1):22.
    6 张丽君.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民族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2011(1):55.
    7 刘继同.会通与更新: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5(1):85.
    8 童斌.会通:伊斯兰宗教道德原则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一致性[J].学理论,2009(16):24.
    9 赵慧珠.民族传统与中国社会工作的特色[J].理论与现代化,1997(9):12.
    10 库少雄.民族社会工作中的治疗关系[J].社会工作,2005(12):38.
    11 金昱彤.文化多元与民族敏感——西方民族社会工作中的东方思想[J].社会工作,2012(9):30.
    12 焦若水.精神性与社会工作[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3(1):19.
    13 李林凤.论社会工作者的族群文化敏感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28.
    14 胡阳全.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4.
    15 武扬帆.社会工作在台湾[J].政工研究动态,2008(8):17.
    16 曾名芹.社会工作在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功能分析[J].社会工作,2007(4):28.
    17 周甜.社会工作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必要性分析[J].传承,2008(9):102.
    18 郭瑞,刘华.探析西部地区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J].社会工作,2010(5):12.
    19 柏贵喜.社会工作与新时期民族事务管理的创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4):14.
    20 杨建国.论西部民族地区驻军的社会工作[J].学术探索,2001(5):89.
    1 黄达远.社会工作:构建多民族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思路[J].新疆大学学报,2008(1):79.
    2 袁鸿.四川藏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启示[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63.
    3 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1.
    4 余满华,冯淑仙.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5 赖两阳.都市原住民社会住宅问题[C].载中山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学院.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6 黄树民.台湾原住民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1:33.
    7 向运华.台港澳地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6.
    8 庄静文.原住民籍社会工作者对原住民社会工作的想法——一位汉籍研究生的初探[D].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2007.
    9 方昱.反思性社会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区实践与社工教育[J].东吴社会工作学刊,2010(21):83.
    10 陈穆仪.从社工员的实务经验思考台湾原住民社会工作教学内涵——花莲卓溪布农族为例[D].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11 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出版.全国原住民家庭暨妇女服务中心服务手册[M].台北: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2002:1.
    12 王增勇.原住民社会工作[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240.
    13 (美)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72-383.
    14 (美)莫拉莱斯著,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5 (美)F·埃伦·内廷(F.Ellen Netting),彼得·M·凯特纳等著,刘继同,隋玉杰等译.宏观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1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孙唐水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7-428.
    2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孙唐水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3 (美)罗伯特·施耐德,洛丽·莱斯著,韩晓燕等译.社会工作倡导:一个新的行动框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4 Christenson,J and Robinson,J.ed.1980,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American,4Ames, I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5 Soloman,B.(1976)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6 Simon, B. L.(1994)The Empowerment Tradition in American Social Work:AHistor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7 Martin,R.R.(1995)Oral History in Social Work:Research, A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Thousand Oaks,CA: Sage.
    8 (美)戴维·A·哈德凯瑟等著,夏建中等译.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7.
    9 马莉.美国穆斯林移民——文化传统与社会适应[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1.
    10 O.William Farley. Kenneth A. Griffiths.Rex A.Skidmore.Milton G. Thackeray. (1982). Rural Social Work Practice.New York:The Free Press.
    1 宋丽玉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1.
    2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0-83.
    3 王阔.求知、实感与期盼:在美国体验社会工作(上)[J].神州学人,2002(2):34.
    4 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5 (英)马尔科姆·派恩著,冯亚丽,叶鹏飞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5-311.
    6 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6.
    7 杨荣.加拿大的社区居民参与——以渥太华市森玛锡西社康中心为例[J].中国民政,2005(10):29-30.
    8 (挪威)欧文·图特维特,劳伦斯·杨著.邹学银等译.社会工作和挪威福利国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1.
    9 陶志良.荷兰社区社会工作[J].中国民政,1999(3):46.
    10 光程.种族隔离政策及其变革的处理——南非社会工作述评[J].中国社会福利,2002(7):50-54.
    11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
    12 陈宇佳.原住民部落社区老人日间关怀站的推动经历之反思与开展[C].载中山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学 院.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1 传从喜.台湾农村地区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挑战[C].载中山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学院.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2 王增勇.我国原住民社会工作教育之初探[J].社会工作学刊,2001(7):47-73.
    3 黄盈豪.台湾原住民族需要一侗怎样的社会工作专业[N].原声报,2001-921专刊.
    4 黄盈豪.社会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实践与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经验[D].东吴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
    5 陈怡洁.台湾“莫拉克”风灾中社会工作的介入经验[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9(11).
    6 周思萍.台湾社区发展政策演变之研究——论国家对社区发展的介入[D].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96:1.
    7 庄晓霞.原住民社会工作之反思,台湾社会工作学刊,2009(6):149.
    8 陈淑妃.灾变社会工作重建模式之研究——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的案例分析[D].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2007.
    9 莫岳.香港澳门政府对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管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4):48.
    10 周云.澳门宗教团体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4):54.
    11 王卓圣.台湾与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比较分析[J].台大社工学刊,2004(9):137.
    12 彭良秀.守望与开拓: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13.
    13 李林凤.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1):51.
    14 李林凤.论社会工作方法在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2007(7):20.
    15 闫丽娟.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回族社区建设之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07(3):25.
    16 王雪竹.城市民族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介入[C].载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1 柴雪.喀什民族社工站与少数民族社会工作[Z].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绿皮书(2011),深圳: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2011:111.
    2 王红月,奥斯曼·麦合木提等.深圳少数民族社会工作实务概述[A].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绿皮书(2011),深圳: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2011:57.
    3 王珍.“三社”联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EB/OL].中国民族报,2010-12-24.
    4 拉毛才让.玉树,呼唤民族社会工作[J].中国社会工作(上),2010(7):35.
    5 林白.古丈民族社会工作试点[J].社会工作(上半月),2009(1):6.
    6 曲正.回族地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以宁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6):137.
    7 张和清等.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6):174.
    8 张和清等编.文化和发展的践行——平寨故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
    9 古学斌等.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中的实践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161.
    10 田金娜.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发展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
    11 钱宁.农村发展中的新贫困与社区能力建设:社会工作的视角[J].思想战线,2007(1):20.
    12 钟富国等.探讨整合取向的民族社会工作[J].甘肃社会科学,2011(1):26.
    13 郝雪云.发展主义背景下羌绣文化变迁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汶川县某羌寨为例[C].载中山大学人类学院与社会学学院.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14 李彬宁.农村社区参与式发展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
    15 宗喀·漾正冈布,何乃柱.地方性知识与藏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民间或非政府组织为视角[J].藏学学刊(4),2010:6.
    16 常宝,亓·巴特尔.民族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
    1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
    2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中的实践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161.
    3 张和清,裴谕新,古学斌等.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4 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1.
    5 王丽霞.社会转型时期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与乡村治理[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
    6 宋婷婷.桂林农村回族养老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
    7 段继业.宗教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功能[J].青海社会科学,2005(6):122.
    8 曾豪杰,卢金菊.浅析我国民间文化禁毒模式[J].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1.
    9 庄孔韶,杨洪林,富晓星.小凉山彝族“虎日”民问戒毒行动和人类学的应用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2):38.
    10 宗喀·漾正冈布,刘铁程.复活的记忆——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的应用人类学研究[J].民族研究,2009(3):32.
    11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1.
    1 乐施会.扶贫毅行:乐施会在中国内地二十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
    2 何俊.参与式农村社区综合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社区内的实践经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
    3 2013年9月笔者借助CNKI系统输入“社会工作本土化”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共有279篇相关论述。
    1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1.
    2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 Devore,W&Schesinger,E.G.(1990)Ethnic-Sensitive Social Work Practiced edn).NewYork:Allyn&Bacon.
    4 Domineli.L.(2002) Anti-Oppressive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Basingstock:Palgrave Macmillan.
    1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研究—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1.
    1 何俊.参与式农村社区综合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社区内的实践经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
    2 庄孔韶,杨洪林,富晓星.小凉山彝族“虎日”民间戒毒行动和人类学的应用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2):38.
    3 宗喀·漾正冈布,刘铁程.复活的记忆——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的应用人类学研究[J].民族研究,2009(3):32.
    4 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
    5 罗惠翾.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以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为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
    6 2013年9月13日,笔者借助CNKI系统输入“民族社会工作”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共有39篇论文,以境外民族社会工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为零篇;同时输入“民族”和“社会工作”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共有79篇文章:同时输入“种族”加“社会工作”或“族群”加“社会工作”进行检索时,论文数为零。
    1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研究—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 (英)布赖恩·科尔比著,刘东等译.社会工作研究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9.
    2 (英)布赖恩·科尔比著,刘东等译.社会工作研究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7.
    3 王增勇.原住民社会工作[A].载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C],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230.
    4 (英)布赖恩·科尔比著,刘东等译.社会工作研究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5.
    5 (英)布赖恩·科尔比著,刘东等译.社会工作研究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5.
    6 (英)布赖恩·科尔比著,刘东等译.社会工作研究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5.
    1 (美)0·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4.
    2 张红霞.教育行动研究的原理及其应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2):33.
    3 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J].应用心理研究,2014(23):39.
    4 陈向明.在参与和对话中理解和解释[A].载艾米娅·利布里奇等著,王红艳译.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总序Ⅺ页.
    5 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J].应用心理研究,2014(23):39.
    6 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J].应用心理研究,2014(23):38.
    7 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J].应用心理研究,2014(23):40.
    8 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J].应用心理研究,2014(23):41.
    1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151.
    1 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概念是美国学者William F. Whyte1989年提出来的,参与式行动研究方法提出后很快被西方社会工作界认可和运用。参见刘丝雨,许健.论参与式行动研究在社会工作需求评估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2012(7):171.
    2 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J].应用心理研究,2014(23):42.
    1 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7.
    1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2-3.
    2 任国英,焦开山.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J].民族研究,2012(4):10.
    3 (美)戴维·A·哈德凯瑟等著,夏建中等译.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1 (美)戴维·A·哈德凯瑟等著,夏建中等译.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
    2 (美)戴维·A·哈德凯瑟等著,夏建中等译.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
    1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7.
    1 笔者根据李迎生的社会工作分类知识制成本表。参见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10.
    2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3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原文出自林振春.社会工作[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32-34.
    4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5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315
    6 李明.唯一真正的美国人——印第安人[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1):53.
    1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315.
    2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4.
    3 刘继同.国内外医院社会工作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院,2008(5);谢克凡.中国医院社会会工作的先行者——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个案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
    4 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25-31.
    5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17.
    6 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害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 金炳镐,张勇.中国城市民族区运行现状的调研报告[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59.
    2 金炳镐,龚学增.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纲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6.
    3 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
    4 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关系[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65.
    5 李吉和.武汉市民族关系研究[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97.
    1 金炳镐,龚学增.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纲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9.
    2 参考张丽剑.新时期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86.
    3 参见良警宇.西宁市回族状况——城东区金牛社区调查[A].载张海洋,良警宇.散杂居民族调查:现状与需求[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41;王树春.山东省中小城市回族状况——临清市桃园社区调查[A].载张海洋,良警宇.散杂居民族调查:现状与需求[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68.
    4 周传斌.宁夏吊庄移民的民族关系和宗教生活[J].宁夏社会科学,2011(4):52.
    5 徐平,王平.75事件与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Z].民族宗教研究动态,2010(3):50.
    1 张丽剑.新时期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84-85.
    2 姚卫坤,张涛.单一少数民族聚居村与“民汉杂居”村文化建设对比研究——以阿克陶县乌尔都隆窝孜村与托尔塔依农场为例[J].实事求是,2012(2):78.
    3 国少华,冉婧.城市化进程中多民族聚届社区秩序构建探析—基于北京魏公村社区的调研[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3):26.
    4 参考张丽剑.新时期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85.
    5 李志刚.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8(2):209.
    1 侯均生.西方社会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26-155.
    1 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0-21.
    2 侯均生.西方社会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264-348.
    3 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0-21.
    4 (英)伊丽莎白·拉蒙德.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0.
    5 侯均生.西方社会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57.
    1 陈红霞.社会福利思想[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81.
    2 (美)0·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22.
    3 陈红霞.社会福利思想[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82-83.
    1 黄红梅.英国《济贫法》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分析[J].中国市场,2011(1):155.
    2 (美)0·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23.
    3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6.
    4 陈红霞.社会福利思想[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84-85.
    1 (美)0·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23.
    2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等译.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4.
    3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9.
    1 Esther Lucile Brown, Social Work As A Profession (New York:russel sage foundation,1942),p.29
    2 (美)0·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30.
    1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6.
    2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8.
    1 该表是笔者参照莫拉莱斯《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历史大事时间列表》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绘制的。
    2 英国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中央委员会成立,被视为英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分水岭
    1 (美)戴维·莱文森编,葛公尚,于红译.世界各国的族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651.
    2 (美)戴维·莱文森编,葛公尚,于红译.世界各国的族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655、658.
    3 (美)戴维·莱文森编,葛公尚,于红译.世界各国的族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665.
    4 (美)戴维·莱文森编,葛公尚,于红译.世界各国的族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666.
    5 (美)戴维·莱文森编,葛公尚,于红译.世界各国的族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673.
    1 (美)托马斯·索威尔著,沈宗美译.美国种族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
    2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2.
    3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著,孙唐水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65.
    4 王阔.在美国体验社会工作(上)[J].神州学人,2002(2):35.
    1 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8.
    2 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7.
    3 (美)戴维·莱文森编,葛公尚,于红译.世界各国的族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554.
    1 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9.
    2 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3.
    3 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6.
    4 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9.
    5 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8-34.
    6 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8.
    1 杨荣.加拿大的社区居民参与——以渥太华市森玛锡西社康中心为例[J].中国民政,2005(10):29-30.
    2 (美)戴维·莱文森编,葛公尚,于红译.世界各国的族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544.
    3 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7.
    4 蓝仁哲等.加拿大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132.
    5 有关美国原住民社会工作、加拿大原住民社会工作、新西兰原住民社会工作的论述李林凤已经做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在此不再重复。请参阅: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1 向运华.台港澳地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4-65.
    2 关于七个阶段的具体论述请阅读:黄哲.香港社会工作发展与历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3 孙立亚.从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过程看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目前的任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1):51-52.
    4 向运华.台港澳地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6.
    1 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42-43.
    2 黄哲.香港社会工作发展与历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16.
    3 张著名.香港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与启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2):17.
    4 黄哲.香港社会工作发展与历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11月:16.
    5 朱宇.香港的新市镇建设与人口再分布[J].城市规划,1996(1).
    6 陈荣书.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5.2人口主要指标[Z].中国工会统计年鉴,2008:218.
    7 张车伟.2006-2010年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主要指标[Z].中国人口年鉴,2011:479.
    8 郎维伟.漫话香港的民族与宗教[J].文史杂志,1997(3).
    9 王苍柏.重塑香港华人的族群地图[J].社会学研究,2004(6)
    10 莫岳.香港澳门政府对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管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4):48.
    11 香港人称香港的穆斯林为回教徒。对于内地常用的“清真”,在香港是不表意义的,回教徒食品为"Halal”,无论是广东话还是英文都通用。
    1 马建福.香港华人穆斯林的族群性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4).
    2 向运华.台港澳地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8.
    3 周云.澳门宗教团体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4):54.
    4 向运华.台港澳地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30-132.
    5 杨文俊.澳门社会工作局的变迁与发展[J].社会工作,2008(2)上:22.
    6 向运华.台港澳地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34.
    7 向运华.台港澳地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64.
    1 向运华.台港澳地区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99.
    2 周大鸣,孙九霞.澳门人口与族群[J].南方人口,1996(3):45.
    3 黎熙元.澳门土生葡人族群及其文化特点[J].学术研究,2001(12).
    4 何修文.澳门土生葡人的民族特征[J].文史博览,2005(6):60.
    5 袁理.澳门客家源流及其族群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
    6 莫岳.香港澳门政府对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管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4):48.
    7 王春霞.当前澳门华商群体的宗教信仰[J].观察与思考,2013(4):62.
    8 王春霞.当前澳门华商群体的宗教信仰[J].观察与思考,2013(4):65.
    9 有关澳门宗教组织开展社会工作的详细情况参见周云.澳门宗教团体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探析[J].华 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4):56.
    1 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1-2.
    2 梁永章.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的意义与成就.中国劳工.1971(492):18-27:转引自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4.
    3 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6.
    4 彭良秀.守望与开拓: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13.
    5 (美)蒲爱德著,唐佳其译.医务社会工作者工作与专业训练[J].医药世界,2007(7)
    1 1946年(民国35年)言心哲出版《现代社会事业》一书,其初版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2 毕天云.台湾社区发展政策的演进历程[EB/OL].http://www.docin.com/p-41915727.html
    3 周思萍.台湾社区发展政策演变之研究——论国家对社区发展的介入[D],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96.
    4 转引自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
    5 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12-15.
    6 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17-21.
    1 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22-28.
    2 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5.
    3 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11:8.
    4 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11:5.
    5 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11:8.
    6 1951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了390D号议案,计划建立社区福利中心,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久又将“社区福利中心计划”改为“社区发展计划”。1954年,联合国改组社区组织与发展小组,建立 联合国社会事务局社区发展组,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社区发展运动。1955年联合国在发表《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文件,提出社区发展的10条基本原则。
    1 林万亿.台湾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8.
    2 谢庆达.战后台湾社区发展运动之历史分析[D],台湾大学上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128.
    3 周思萍.台湾社区发展政策演变之研究——论国家对社区发展的介入[D],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96年.
    1 苏丽琼、田基武.“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与“社区营造条例草案”的介绍[J],社区发展季刊,2004(107).
    2 毕天云.台湾社区发展政策的演进历程[EB/OL].http://www.docin.com/p-41915727.html
    3 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101.
    1 王增勇.原住民社会工作[C].载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231.
    2 郝时远.台湾的“族群政治”与“国家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6-9-29.
    3 尹章义.台湾开发史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
    1 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112.
    2 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116.
    3 郝时远.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2(5):65.
    4 [美]郝瑞著.巴莫阿依等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5 卢小平.族群工具化:理论探讨与中国现状[J].广西民族研究,2012(3):80.
    1 黄树民.台湾原住民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1:30.
    2 黄树民.台湾原住民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1:37.
    3 黄树民.台湾原住民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1:33.
    4 王增勇.原住民社会工作[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230.
    1 李明政.文化福利权:台湾原住民社会福利政策之研究[M].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1.
    2 王增勇.原住民社会工作[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240.
    3 案例材料来源于王增勇.原住民社会工作[A].吕宁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240;黄盈豪.社会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实践与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经验[D].台北:东华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硕士论文.笔者在这两份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做了统筹和修改。
    1 李明政.文化福利权:台湾原住民社会福利政策之研究,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1:12.
    2 黄树民.全球化与台湾原住民基本政策变迁与现况[A].黄树民.台湾原住民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1:23.
    1 王增勇.原住民社会工作[A].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236-237.
    2 黄树民.全球化与台湾原住民基本政策变迁与现况[A].黄树民.台湾原住民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1:23-27.
    3 引自附表1-1《原民会与各相关部门所推动之行政、立法配套措施》,见黄树民.台湾原住民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1:48-50.
    1 “西方”一词最初是一个地理名字,是相对于表述主体的地理方位而言的:后来它的文化概念氛围越来越浓厚。文化概念意义上的“西方”指经济上的资本市场经济,政治上的民主共和体制,文化上的基督教地区,指西半、北半球的国家,主要指欧美各国。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于南欧、北欧;盛行于西欧、北欧、北美、澳洲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3 “西学”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最先是指在西方产生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现在所说的“西学”不只是指“西方人的学问”,而应该被理解为“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问”
    4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
    5 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1
    6 王思斌.走进应该留意的历史[代序].载蒋旨昂著,彭秀良整理.社会工作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2.
    1 需要注意的是:有学者认为,专门服务西方来华青年的“基督教青年会”在1870-1880年在上海建立;以发展中国青年为对象的第一个“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大约建于1885年;中国第一个城市基督教青年会大约于1895年12月成立。参见:贾永梅,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史实考略[J].史学月刊,2008(2):131-133.
    2 参见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网页[EB/OL].http://www.ymcabj.org.cn/gk_jianjie.html
    3 参见世界基督教青年会网站[EB/OL].http://www.ymca.int/who-we-are/history
    4 李颜伟.美国“社会福音运动”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9年1月:91-95.
    5 赵晓阳.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专辑.
    6 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3.
    1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3.
    2 左芙蓉.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历史研究现状与档案资料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4/3:49.
    3 赵晓阳.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专辑
    4 程韶荣,黄杰.郑振铎传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86(4):53.
    5 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4.
    1 关于北京实进会的资料参见Shirley S.Garret.Social Reformers in Urban China:the Chinese Y.M.C.A.,1895-1926,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p.133.
    2 燕京大学由四所教会大学即北京汇文大学、北通州协和大学、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及神学院在1915-192年间合并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担任校长。
    3 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2.
    4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17.
    1 左芙蓉.一位外国社会学家眼中的民国初期北京社会服务[J].广州社会主义学报,2007(3):37.
    2 左芙蓉.一位外国社会学家眼中的民国初期北京社会服务[J].广州社会主义学报,2007(3):40.
    3 派克曾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始都市社区研究之前,美国的乡村社会研究已经很发达。派克提出,美国社会不是农业社会而是工业社会,对都市社区的研究更为重要,于是他和同事以芝加哥市为试验田开展开辟了都市社会学研究,发现了芝加哥市的同心圆模式;提出了人文区位学理论。
    4 (美)席与亨.罗伯特埃兹拉派克[J].社会,1982(4):47-48.
    5 费孝通先生将《社会学绪论》译为《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引论》。参见:费孝通.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 会学[A].载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80.
    1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Jessie G. Lutz,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1850-1950,Ithaca&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1.
    2 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6.
    3 分别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湘雅医科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协和大学等。
    4 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9.
    1 Tus, Andrew Ye-yue. 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A Study in Multual Aia, Ph.D. dissertation, Colunmbia University,1912.
    2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
    3 详情请阅读:C.B.Malone,J.B.Taylor.The Study of Chinese Rural Economic.Peking:China International Relief Ccomission Publications, Ser.B.No.10.1924.
    1 孟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2.
    2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6.
    3 吴泽霖.吴泽霖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1 杨开道.农村自治·自序[M].世界书局,1931.
    2 参见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0;吴景超.都市之研究[J].留美学生季报,第11卷第3号,1927:1-13.
    3 薛立若.潘光旦:救救社会学[J].看历史,2012.
    4 参见赵承信.实地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建设[J].天津益世报·社会研究,1984(25).
    1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0-83.
    2 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2.
    3 李安宅著,彭秀良整理.边疆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1 参见燕大社会学会及其工作[A].载《社会学界》,卷一,1927:249-250;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5.
    2 参见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金陵大学文学院迁蓉后事业报告[J].抗战时期之高等教育,革命文献第60辑,台北:1972:197;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5.
    3 参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简史[EB/OL].http://www.sociology.fudan.edu.cn/view.php?aid=2
    4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与河北工学院)三所院校于9月10日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南,不久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这时全校共设6院23个系,教学开始步入正轨。
    5 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蒋昱,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西北联合大学,人民政协报,2010-8-16。
    1 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
    2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六月,西北儿童教养院更名为“社会部陕西第一育幼院”,七月奉国民政府社会部命令开始接收陕西第二育幼院(即由长安、平陆两教养院合并之西安儿童教养院)。西北儿童教养院所需经费,均由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和社会部专款拨给。该院为抗战期间西北最大的教养院,先后收容难童3000多人。详细请阅读:汉中档案市档案局,抗战烽火中的汉中,http://daj.hanzhong.gov.cn
    3 参见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7-48;孙本文.七年来的社会学[A].载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抗战时期之学术[C],1972:49-50.
    4 李洪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简史初探[J].才智,2009(8):258.
    1 张克非.兰州大学校史(上编,1909-1976)[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135.
    2 何乃柱.他者眼中的拉卜楞[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6-178.
    4 王青山.雷静琼与中国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4(9):16.
    5 北京大学1987年设立了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6 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招生56所院校信[EB/OL].http://www.doc88.com/p-017651688863.html.
    7 华东理工大学新增8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EB/OL].http://www.ccug.net
    8 董川峰,江华社工专业毕业生,仅三成就业对口[EB/OL].http://news.163.com/11/0611/08/768L44DE00014AEE.html
    1 李宝库,王青山.社会工作在中国[J].社会工作研究1994(1):7.
    2 北平协和医院被称为“老协会”指1917-1951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按照美国模式,由美国人主板的哦医学院和高级护士学校。195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中国协和医学院,被称为“新协和”。
    3 刘继同.国内外医院社会工作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院,2008(5);谢克凡.中国医院社会会工作的先行者——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个案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0).
    4 参见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言心哲.现代社会事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3;吴桢.我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A].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话说老协会[Z].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375.
    1 高鹏程.民国医疗社会工作述评与当代启示[J].社会工作,2012(4):89-93.
    2 (美)蒲爱德著,唐佳其译,刘继同审.医务社会工作者工作与专业训练[J].医药世界,2007(7).
    3 关于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资料推荐几个论著: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张中堂.社会服务部二十年[A].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话说老协和[Z].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讴歌.协和医事[M],北京:三联书店,2007;陈洁.平津两个医院社会服务部的调查[D].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49;李槐春.医院社会服务之功用[D].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41;齐耀玲.北平协议医院个案分析[D].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41。
    4 参见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25-31;周秋光.,熊希龄传[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441-442;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编.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内部印刷)[Z].1993年,16-17.
    1 蒋旨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划整理.社会工作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2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
    3 参见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害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血毅,章鼎.章元善于华洋义赈会[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5.
    2 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6-178.
    3 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2-183.
    1 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2-189.
    2 王青山.雷静琼与中国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4(9):15.
    3 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8.
    4 李洪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简史初探[J].才智,2009(8).
    5 王青山.雷静琼与中国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4(9):16.
    1 沈林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
    2 沈林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8.
    3 沈林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
    4 沈林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9
    5 沈林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0
    1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5.
    2 中国红十字会始建于1904年,1950年进行改组;1952年恢复其在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合法席位。
    3 共青团中央希望工程网站[EB/OL].http://www.cydf.org.cn/about.asp
    4 2013年8月29日,笔者采访乐施会兰州办公室经理郭慧玲女士获知的信息。
    1 韩俊魁.全球公民社会语境下的境外在华NGO:兼论中国本土NGO的国际化[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35.
    2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白皮书虽然得到了民政部的肯定,但最后还是夭折了。
    3 沈林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5.
    4 王青山.雷静琼与中国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4(9).
    1 王青山.雷静琼与中国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4(9):18.
    2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9-41.
    3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0.
    4 韩俊魁.全球公民社会语境下的境外在华NGO:兼论中国本土NGO的国际化[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f2] dee0100xi3d.html
    5 常红.中国共有民间组织44.6万个基金会2200个吸纳618万人就业[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6800/17941434.html
    1 参加民政部社会工作专题网[EB/OL].http://sw.mca.gov.cn/article/gzdt/?2
    2 文军.谨防社会工作的泛化[J].社会工作,2008(1):59.
    3 《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EB/OL].http://code.fabao365.com/law_574094_2.html
    4 半月谈.我国社工总量目标到2015年达200万三年翻十番[EB/OL].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4-06/104224230029.shtml
    1 马晓晗.广州:“映秀母亲”羌绣小组[EB/OL].http://www.cncasw.org/sgsw/sgswxw/200905/t20090526_8901.htm
    2 中国社会报.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验——江西省万载县农村社会工作试点经验报道(下)[EB/OL].http://sw.mca.gov.cn/article/mtgz/200901/20090100025839.shtml
    3 林白.古丈民族社会工作试点[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9(01).
    4 张和清.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EB/OL].http://www.green-coop.org/articleinfo/detail_20_118_436.html
    5 柴雪.喀什社工站:深圳培育、新疆绽放的社工之花[J].中国社会工作,2012(27).
    6 上海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上海开展民族宗教社工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EB/OL].转自http://www.shmzw.gov.cn/gb/mzw/mrxw/syxw/userobjectl ai4180.html,2009-02-11.
    7 社工,城市民族工作的新尝试[EB/OL].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233598-1.htm
    1 张钟汝.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1.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 刘国光.中外城市知识辞典[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4 关于城市、城镇、乡村、农村等概念的区别以及设市、设镇、设县的标准详细请阅读杨瑞青.对城镇化及相关指标概念的的探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狭义的城市只含城市不含各级镇,广义的城市含城市和建制镇;狭义的城镇含城市和建制镇,广义的城镇含城市、建制镇和集镇等。
    5 国务院于2008年7月12日国函[2008]60号批复《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对城乡的界定进行了统一:(1)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辖区为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2)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3)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区域。
    6 该法于2008年1月1日执行。
    7 沈林.中国城市里的少数民族聚落[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68.
    1 郭书田,刘纯彬等.失衡的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7-8.
    2 高学军.试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户籍制度的变革[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2:5-7.
    3 陈吉元.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104.
    4 高学军.试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户籍制度的变革[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2:11-13.
    1 关于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学者们做了较多的讨论。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于198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上,明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并建议以“城市化”替代“城镇化”,以避免误解;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只发展小城镇。但温铁军认为城市化与城镇化是不同的概念。本文统一使用城市化。
    2 关于城市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将其界定为:“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 张钟汝等.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4.
    4 关于费孝通的小城镇的研究参见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J].1996(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4-28.
    6 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可持续生计与文化[EB/OL].http://www.lvgeng.org/
    1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共养过年猪[EB/OL].http://www.lvgeng.org/index.php/article/186/893
    1 张建松等.千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期待融入城市[N].中国民族报,发布日期:2011-02-15.
    2 兰州市政协.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EB/OL].兰州政协之声,2012-07-16.
    3 王平.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2):45.
    4 高翔等.城市中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2(6):62.
    5 汤夺先.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若干特点分析[J].民族研究,2006(1),32.
    6 陈玮,任晓军.西宁市流动人口的调查与城市社会融合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9(5):97.
    7 徐平,王平,“7.5”事件与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J].民族宗教研究动态,2010(3):51.
    8 王鹤.广州现有55个少数民族[N].广州日报,2013-07-12.
    1 参见网页http://www.jianghan.gov.cn/pub/minzujie/index.htm
    2 沈林,张继焦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55-58.
    3 沈林等.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 沈林,张继焦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09-113
    2 李吉和.我国中东部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刍议[A].载雷震杨.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39.
    3 沈林,张继焦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74-77.
    4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1 王增勇.原住民社会工作[A].载吕宁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C]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235.
    2 张建松等.千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期待融入城市[N].中国民族报,2011-02-15.
    1 沈林,张继焦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9.
    1 中国都市人类学处.城市中的少数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63.
    2 阮西湖.多伦多大都市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形成及其民族特点的保留与和失落[A].载李德珠.走向世界的中国都市人类学[C]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95.
    3 何乃柱,王丽霞.西北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10)
    4 深圳市的东西方社会工作服务社.深圳劳务工社会工作实务概述[Z].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1):54.
    1 中共北京市社委.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周竟红指出,人口迁移是为了定居的目的而越过一定地界的一栋,迁出原居住地并随迁户口;人口流动是人口越过一定地界而不改变定居地和户口性质,进入迁入地后寄居或暂住。参见周竟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4-28.
    4 张建松等.千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期待融入城市[N].中国民族报,2011-02-15发布.
    5 国家统计局认可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6 参考周竞红的分析绘制而成,笔者做了改动。周竟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 2001(4):8.
    1 雷震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 雷震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3 周竟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4):13.
    4 范志海,肖光鹏.城市民族社会工作机制初探—以上海L社工机构少数民族服务项目为例[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1):1.
    1 沈林,张继焦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 沈林等.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 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晓玲.新疆披露热比娅及”世维会”密谋策划煽动”7·5”事件[EB/OL].新华网,2009-7-9.
    5 赵民,林钧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管理创新机制研究——以唐山市为例[C].载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编.第二届西北民族学论坛论文集:2013.
    1 王珍.“三社”联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EB/OL].中国民族报,2010-12-24.
    2 雷开春.上海城市新移民与本地人群体关系的交往策略研究.社会,2012(2)
    3 张琪浦.浦东首推统战社工[N],浦东时报,2012-12-18.
    1 范志海,肖光鹏.城市民族社会工作机制初探—以上海L社工机构少数民族服务项目为例[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1):3.
    2 王珍.“三社”联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EB/OL].中国民族报,2010-12-24.
    1 王珍.“三社”联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EB/OL].中国民族报,2010-12-24.
    2 肖存良.党的社会工作视野下社区统战的战略性价值研究[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3 张琪浦.浦东首推统战社工[N],浦东时报,2012-12-18.
    4 上海市卢湾区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关于建立完善的社工介入社区统战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34.
    1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2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孙唐水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彭善民.由外及里: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的认同发展探微[J].福建论坛,2011(12).
    4 王珍.“三社”联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EB/OL].中国民族报,2010-12-24.
    1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王珍.“三社”联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EB/OL].中国民族报,2010-12-24.
    3 王珍.“三社”联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EB/OL].中国民族报,2010-12-24.
    1 周竟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4):14.
    2 任一飞,雅森.吾守尔等.北京“新疆村”调查报告[z].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4.
    1 马戎.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J].民族宗教动态,2010(3).
    2 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绿皮书(2011)(印刷版),2011.
    3 中共北京市社委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 王珍.“三社”联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EB/OL].中国民族报,2010-12-24.
    2 范志海,肖光鹏.城市民族社会工作机制初探—以上海L社工机构少数民族服务项目为例[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1):3.
    3 杨团.民办社工机构十年发展之路论坛内容选摘[EB/()L].中国社工时报.2013-06-02.
    1 李伟栋,陈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65.
    2 李伟栋,陈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70
    1 笔者在参考夏建中《社区工作》一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经验编制了此表格。参见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4.
    1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8.
    2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0.
    3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9.
    1 王思斌.试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J].浙江学刊,2001(2):2.
    2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7.
    1 伊斯玛以.一朵绽放的民族教育之花——兰州C组织心[N].穆斯林通讯,2011-11-02.
    2 引自笔者2012年8月对兰州C组织创办人MYL的调查笔记。
    3 引自笔者2013年3月对兰州C组织创办人MYL的调查笔记。
    1 参见方奕霖,阮曾媛琪.社区照顾的概念反思及对香港的启示[A].载夏学鉴.社区照顾的而理论、政策和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4.
    1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2.
    1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2 兰州市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gs.people.com.cn/GB/183362/210749/211505/14738347.html
    3 人大代表们认为:宁夏应建穆斯林养老院[EB/OL]. http://www.musilin.net.cn/2011/0124/632f6.html
    4 张戎.兰州马大胡子投资2亿元进军海南国际旅游岛[N].兰州日报,2011-07-08.
    5 建议增加穆斯林虚拟养老院餐厅[EB/OL].http://www.2musli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4967
    1 王忠德.兰州七里河区投资建设首家穆斯林养老院[EB/OL].摘自中国甘肃网2012-11-20.
    2 茉莉花开.兰州市首家穆斯林养老院小记[EB/OL].中穆网,2005-8-3.
    3 引自2013年8月4日笔者对养老院创办人B先生的访谈笔记。
    4 康乐老年公寓简介[EB/OL].http://www.52kangle.net/aspcms/about/about-19.html
    5 兰州穆斯林志愿者义仓慰问康乐养老院[EB/OL].http://www.2musli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1573
    6 王忠德.兰州七里河区投资建设首家穆斯林养老院[EB/OL].摘自中国甘肃网2012-11-20.
    1 民政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养老机构建设工作的通知.民发[2011]143号.
    1 参考中国伊协确定捐助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敬老院项目名单及其他资料绘制的表格[EB/OL]http://www.chinaislam.net.cn/cms/news/xhxw/201212/29-5250.html
    2 回民养老院简介EB/OL].http://www.gcpayly.com
    1 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5.
    1 莫兴邦.兰州马大胡子餐饮公司向城关区虚拟养老院捐款100万元[EB/OL].每日甘肃网2010-07-20.
    1 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6.
    2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 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5.
    2 杨明.6万穆斯林在穗生活工作[EB/OL].http://www.2muslim.com
    3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7.
    1 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60.
    1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4.
    2 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91-93.
    3 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98.
    1 笔者依据杨建新先生的观点绘制成此图。
    2 杨建新先生还把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层面。参见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03-104.
    1 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 刘阿荣.多元文化与族群关系[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16.
    3 苏景辉.弱势者人权与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6-8.
    1 苏景辉.弱势者人权与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119-12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8807-1.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解读[EB/OL].请阅读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265086-1.htm
    4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和文化视角[J].民族研究,2012(4):5-6.
    1 卡瓦格博文化社简介[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a2e5901008w01.html
    2 中国发展简报,国际NGO名录[EB/OL].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go_info.php?newclass=102000000
    3 康青.在甘孜州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现状、问题、对策[A].载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编.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14.
    1 中国发展简报.国际行动援助简介[EB/OL].摘自http://www.actionaid.org/china
    2 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知识保护现状调研与社区行动案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
    3 桥梁基金会[EB/OL].http://thebridgefund.oinsite.cn/_d269734990.htm
    1 参见桥梁基金会The Bridge Fund宣传海报,2006.
    2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多面一体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24-25.
    3 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6-7.
    1 宗喀·漾正冈布,‘刘铁程.复活的记忆——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的应用人类学研究[A].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341.
    2 (美)格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22.
    1 宗喀·漾正冈布,刘铁程.复活的记忆——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的应用人类学研究[A].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341.
    2 宗喀·漾正冈布,刘铁程.复活的记忆——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的应用人类学研究[A].载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342.
    1 林万亿编.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10.
    1 张和清,裴谕新,古学斌等.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2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年7月第二版:13.
    3 杨建松,粟才全.社区灾害管理[M].气象出版社,2008:14.
    4 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10.
    5 张和清,裴谕新,古学斌等.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1 图片摘自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11.
    2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11.
    3 杨建松,粟才全.社区灾害管理[M].气象出版社,2008:15.
    1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42.
    2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44.
    1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16.
    2 林万亿编.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20.
    1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年7月第二版:16.
    2 张和清,裴谕新,古学斌等.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
    3 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11.
    4 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21-29.
    1 侯宇.甘肃定西地震:少数民族民兵参与重灾区救援[EB/OL].http://big5.chinanews.com: 89/tp/hd2011/2013/07-24/227741.shtml
    2 摘自http://pic.news.sohu.com/group-210528.shtml#g=210528&p=1834527
    1 转自http://tieba.baidu.com/p,2476029488
    1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30.
    2 壹基金救援联盟玉树地震救援300小时大事记[EB/OL].摘自http://tieba.baidu.com/p/774224469#frs_nav
    1 赵善如.家庭与社区重建[A].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39-40.
    2 赵善如.家庭与社区重建[A].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42.
    3 玉树地震遇难藏人葬礼:坦然面对向死而生[EB/OL].http://www.sinonet.org/news/china/2010-04-21/72918.html
    4 希热多吉.玉树地震遇难者集体火葬纪实[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d94f40100hxzi.html
    1 南方人物周刊.火葬——玉树的另一种拯救[EB/OL].http://news.163.com/10/0426/11/656M1H8100011SM9.html
    2 玉树地震遇难藏人葬礼:坦然面对 向死而生[[EB/OL].http://www.sinonet.org/news/china/2010-04-21/72918.html
    3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10dbe0100i12z.html
    4 余满华.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5 房毅等.岷县永光村为遇难群众举行集体葬礼[EB/OL].引自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13/07/24/014544243.shtml
    6 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30.
    7 秦惠彬.伊斯兰教知识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40.
    2 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31.
    3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12.
    4 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丁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33.
    5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4.
    1 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36.
    2 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6.
    1 金炳镐.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刚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06.
    2 杨文顺,金炳镐.近年来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M].民族论坛,2013(2):214.
    3 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90.
    4 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57.
    5 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65.
    6 中国口报.新疆暴乱已致27人死亡[EB/OL].摘自21世纪新闻网http://news.21cn.com/hot/focus/a/2013/0626/13/22343193.shtml
    7 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302-305.
    1 甘肃L组织.“寻找格桑花”社区学习项目项目建议书[Z].2012年2月.
    1 图片摘自甘肃L组织网站[EB/IL].http://www,gcbcn.org/news/article.php?articleid=6266
    1 见“雪域阳光图书室计划”项目组申报2007年阿拉善生态奖材料。
    2 宗喀·漾正冈布,何乃柱.地方性知识与藏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民间或非政府组织为视角.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藏学学刊(第四辑)[J].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9.
    3 曾豪杰,卢金菊.浅析我国民间文化禁毒模式[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1.
    1 陆学艺.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分析与思考[A].我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4.
    2 周芙蓉等.十八大代表表示: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EB/OL].新华网,20212-11-11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1/c_123940114.htm
    3 宋贵伦.社会建设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A].载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代序):3.
    4 龚维武.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十大关系[A].载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5.
    1 蔡华伟.十六大以来社会管理工作大事记[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7919659.html
    2 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90.
    3 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
    5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
    6 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概论[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66.
    7 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59.
    2 李安宅,彭秀良整.边疆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23-24.
    3 李安宅,彭秀良整.边疆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23-24.25
    4 李安宅,彭秀良整.边疆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23-24.26
    1 摘自新华社发展论坛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09195239/1.html
    2 龚维武.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十大关系[A].载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编.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6-28.
    3 《民政部关于做好首批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87号.
    1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 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M].高雄:巨流图书公司印,2011:1.
    3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1 王思斌.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A].载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8.
    1 王思斌.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士化[A].载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0.
    2 王思斌.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A].载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1.
    1 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2 张妹.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115.
    1 Biestek F.P. Basic Values in Social Work. In:NASW, ed. Value in Socail Work:A Re-examination. New York:NASW,1967.11
    2 “取向”的英文是orientation,最初是化学学科的用词,指在外场作用下聚合物中几何形状不对称的单元(如分子链、链段、晶体等)沿外场择优有序排列的过程。
    3 此属于珀尔曼(Perlman H.H.)的观点,转引自白秀雄.社会工作[M].台北:三民书局,1976:4.
    4 廖荣利.动态的社会工作[M].台北:环球书社,1973:3.
    5 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9.
    6 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0.
    7 Siporin M.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Pratice.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75.79-80.
    1 王涛.试论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EB/OL].引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2004-08-16.
    2 (美)詹姆斯·希尔顿著,吴夏汀、朱红译.消失的地平线[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5.
    4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7.
    5 引自民政部网站[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1301/20130100404285.shtml
    1 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3:23。
    2 Battlett H.M. The Common Base Social Work Pratice. Washington D.C. NASW,1970.63
    3 Siporin M. Introduction to Soc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NASW,1975.65
    4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7.
    5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8.
    2 喻明.试析从我国传统文化角度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NASW standard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prepared by the NASW Task Force on
    1 台湾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伦理守则[EB/OL]. http://www.cncasw.org/sgwh/shgzll
    2 香港社会工作注册局.香港社会工作注册局工作守则[Z].1998年10月3日.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1:691.
    2 (美)莫拉莱斯谢弗,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2.
    3 IASSW/IFSW.Global Standard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Adelaide, Australia,2004.
    1 (美)莫拉莱斯谢弗,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4.
    2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出版社,2009:141.
    3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而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5.
    4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4.
    5 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指引[EB/OL].民政部网站,2013-1-8.
    11 (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247.参见Wolfgang Franke, China und das Abendland,S.53.
    2 参见孟子·告子上.载严金东.“天命之谓性”一也谈孟子性善论[J].文学界,2010(6).
    1 (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43.
    2 (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46.
    3 《论语·述而篇》;参见中华书局编辑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52.
    4 《论语·学而篇》;参见中华书局编辑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2.
    5 《论语·学而篇》;参见中华书局编辑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2.
    6 《论语·为政篇》;参见中华书局编辑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8.
    7 《论语·泰伯篇》:参见中华书局编辑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64.
    1 《论语·泰伯篇》;参见中华书局编辑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64.
    2 《论语·里仁篇》;参见高华平编.论语集解校释[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
    3 《论语·子路篇》;参见高华平编.论语集解校释[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
    4 周延良.“和而不同”新解[EB/OL].引自公祭轩辕皇帝网http: //www.huangdi.gov.cn/content/2012-09/13/content 7249058.htm
    5 宋荣培认为,在儒家思想中统治者被称为“大人”或“君子”;被支配者被蔑称为“小人”:被统治劳动百姓被称为“民”、“庶人”、“庶民”、“黎民”;农民被称为“氓或甿”。“君子”的所指在不同的年代有差别。(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29,38,43.
    6 《论语·学而》;参见中华书局编辑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2.
    1 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A].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14-316.
    2 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456.
    1 黄树民.全球化与台湾原住民基本政策变迁与现况[A].载黄树民.台湾原住民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1:334.
    1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2.
    1 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3:28.
    2 Canadian Association Social Works, Association Canadienne des travailleuses et Travailleurs Sociaux, "Guidelines for Ethical Practice" 2005
    3 美国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守则[EB/OL].NASW网站http://www. socialworkers. org/pubs/code/code. asp:有关其他国家的社会工作者伦理规范、职业道德等可以从IFSW网站上获得http://ifsw.org/resources/publications/national-codes-of-ethics
    1 IFSW, Statement of Ethical Principles[EB/OL]参见网站http: //ifsw.org/policies/statement-of-ethical-principles/
    2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112.
    1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作者守则[EB/OL].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官方网站,2012-12-26.
    2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上海注册社会工作者守则[EB/OL].参见网站:http://www.cncasw.org/hyz1
    3 高永久.民族社会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53.
    1 (美)莫拉莱斯,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8-119.
    2 NASW. NASW.Standers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2001.
    1 IFSW, Statement of Ethical Principles[EB/OL].http://ifsw.org/policies/statement-of-ethical-principles
    2 《香港社会工作注册局工作守则》“第一部分基本价值观及信念”第二条写到:“社工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和尊严,并不因个人的族裔、肤色、家庭、社会/国家本源、国籍、文化、出生、性别、年龄、语言、信仰、政治或其他主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残疾、教育程度、对社会的贡献或性倾向而有所分别。”
    1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2.
    2 Murry G·Ross,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eory, Principles and Pratice.2nd ed.pp.86-93.
    3 (美)O·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5.
    4 (美)C.F. McNeil, "Community Organization for Socail Welfare," in Social Work Year Book,1954, p.123;参见(美)0·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5.
    1 参见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民政部网站,2000年11月3日。
    3 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20.
    4 高永久.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83-184.
    1 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初版社,2000:32.
    2 E.Greenwood,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2 (July 1957).pp.45-55
    3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1.
    4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2.
    5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6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1 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2008(5):79.
    2 参见廖荣利.社会个案工作[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15-16.
    1 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5.
    2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02.
    3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2.
    4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2.
    1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03.
    2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3.
    3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4.
    1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05-306.
    2 方文.社会行动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180.
    1 参见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2008(5):89-90.
    2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9.
    3 参见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初版社,2000:33.
    1 (美)O·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6-129.
    2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0-216.
    3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1-203.
    4 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3:68-73.
    1 详细的社区分析工具"Know Your C ommunity"的具体知识参见(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0-312.
    2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8.
    3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4.
    4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7.
    1 本案例依据本文作者的亲身经历编写而成.
    1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网站.台湾社会工作伦理守则[EB/OL].http://www.cncasw.org/sgwh/shgzll/200903/t20090313_8496.htm
    2 沈黎,刘斌志.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历史经验与文本解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12)
    1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9.
    2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5.
    1 (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儿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翻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8:92.
    2 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35.
    3 Turner, V.W.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NewYork:Colunbia Univesity Press1987:158.
    4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3.
    5 (英)帕梅拉·特里维西克著,肖莉娜译.社会工作技巧实践手册(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2.
    6 帕梅拉·特里维西克(Pamela Trevithick),1972年开始从事社会工作。1980年接受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先后在伯明翰、伦敦和布里斯托尔担任院舍社会工作者、教育福利官员、专业社会工作者等职务。她是布里斯托尔大学政策研究院的高级讲师,同时也是小组合作实践者、教练和顾问。她参与主编《小组合作》
    1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29.
    1 (美)格尔兹著,王海龙 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42.
    1 陈武宗.台湾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A].载发展·探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研究论文集[C].北京:和平出版社,1996.
    2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11年(2):56.
    3 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4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11(2):57.
    1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207.
    2 高小贤,江波,王国红.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96.
    3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4.
    4 张雄编著.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初版社,2000:20-21.
    1 (美)格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43.
    2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A],载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14.
    3 (美)格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4.
    4 费梅苹.社会工作案主自决原则在中国社会的实践[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2):71.
    5 黄耀明.传统观文化与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44.
    6 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出版社,2006:314.
    1 高小贤,江波,王国红.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88.
    1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2 吕宁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11:230-247.
    1 统计标准是居住时间至少3个月及以上者。但不包括出差、旅游等在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的是我国海关关境以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主要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4-29.
    1 党国锋.甘肃省人口规模及地区分布变化[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4):19.
    2 李玮.论新法下的“三非”外国人管控[J].2013(4):75.
    3 程路,陈宇鹏.国际贸商人的社会融入机制研究——以浙江义乌市JMS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2):62.
    4 陈宇鹏.社会资本与城市外国人社区的形成—以义乌市XX国际社区与广州黑人聚集社区的比较分析,[J].前沿,2012(4):114.
    5 程路,陈宇鹏.国际贸商人的社会融入机制研究——以浙江义乌市JMS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2):63.
    1 程路,陈宇鹏.国际贸商人的社会融入机制研究——以浙江义乌市JMs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2):64.
    2 数据根据程路和陈宇鹏2012年对浙江JMs社区开展的118个样本分析结果制作而成。参见程路,陈宇鹏.国际贸商人的社会融入机制研究——以浙江义乌市JMs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2):62.
    1 数据根据程路和陈宇鹏2012年对浙江JMs社区开展的118个样本分析结果制作而成。参见程路,陈宇鹏.国际贸商人的社会融入机制研究——以浙江义乌市JMS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2);62.
    2 陈宇鹏.社会资本与城市外国人社区的形成—以义乌市XX国际社区与广州黑人聚集社区的比较分析,[J].前沿,2012(4).
    3 覃泽敏.新形势下广西外国人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4.
    4 百度百科.阳朔西街[EB/OL].http://baike.baidu.com
    5 赵琳露等.外国人在中国:探访阳朔“地球村”里的“洋雷锋”[EB/OL].中新社网站,2012-3-9.
    1 莫丽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阳朔西街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1.
    2 莫丽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阳朔西街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3 公安部.2005年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63.
    4 香港中国新闻处,广州警方重点较强在穗外国人的管理,2006.http://www.hkcna.hk/doc/2006/2006-12-14/3809.shtml
    5 李志刚.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8(2):209.
    6 CNSWSP广州市外籍人士服务研讨会报名通知[EB/OL].http://cncasw.blog.163.com/blog/static/1691379682013118995395/
    1 李志刚.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8(2):211.
    1 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5.
    1 香港中国新闻处,广州警方重点较强在穗外国人的管理[EB/OL].2006.http://www.hkcna.hk/doc/2006/2006-12-14/3809.shtml
    1 李志刚.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8(2):214.
    2 李玮.论新法下的“三非”外国人管控[J].2013(4):75.
    3 覃泽敏.新形势下广西外国人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4.
    4 李玮.论新法下的“三非”外国人管控[J].2013(4):76.
    1 百度广州黑人贴吧[EB/OL].http://tieba.baidu.com/p/2529422298
    2 伪娘是一个ACG界名词,指容貌美丽且酷似女性的正常男性。ACG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
    3 广州警方:“广州伪娘coser遭黑人强奸”系谣言![EB/OL].人民网社会频道,2013年07月02日.
    4 程路,陈宇鹏.国际贸商人的社会融入机制研究——以浙江义乌市JM为例,赤峰学院学报,2012(2):63.
    1 2013年7月3日笔者在广州市越秀区登封街某小巷做调查后的调查手记。
    2 莫丽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阳朔西街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8.
    3 孔博,刘万利.广州:警察查护照引发冲突上百黑人围堵派出所[EB/OL].新华网,2009-715;广州上百非洲裔人员因同伴死亡冲击派出所[EB/OL].南方日报,转自新浪网新闻,2009年07月15日18:31.更多详细报道请阅读凤凰网的专题网页: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guangzhouheiren
    1 庄会宁.“三非”外国人究竟有多少[J].人民公安,2007(5):24.
    2 照片引自南方日报的专题报道[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9-07-15/183118228705.shtml
    1 广州黑人群体事件现场曝光 逾千人对峙警察[EB/OL].加拿大华人网,http://www.sinonet.org/news/china/2012-06-20/209698.html
    1 帮老外男友带“盒饭”中国女孩运毒判死缓[EB/OL].人民网,2012-8-13.
    2 青海警方破获首例外国人境内传销案[EB/OL].法制日报,2006-5-10.
    3 林诚彦,张妙娟.社区工作视域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的目标定位探讨—以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2(6):20.
    4 张骁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困惑[J].社科纵横,2012(1):42.
    5 登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是传统的、本土性的社会工作服务;具体有出租屋管理中心、房屋租赁登记、交纳出租屋税、办理暂住证、暂住证验证、办理临时计生证、残联、劳动保障、退管服务、失业登记、社区就业、社区服务、职业指导、法律咨询、综合救助中心等.
    1 黄茜.登峰街助老外融入社区[EB/OL].广州日报,2012-06-11,A18版.
    2 阳朔县文明办.桂林阳朔西街的外国人志愿者义务服务队[EB/OL].http://www.glwmw.com,2011-9-5.
    3 桂林生活网.阳朔西街里的“洋雷锋”[EB/OL].http://news.longhoo.net/gn/content/2013-03/05/content_10564758.htm
    1 桂林生活网.阳朔西街里的“洋雷锋”[EB/OL].http://news.longhoo.net/gn/content/2013-03/05/content_10564758.htm
    2 杨陈,何其弘.外国人在中国:洋消防员活跃在阳朔“地球村”[EB/OL].人民网,2013-3-5.
    3 赵琳露等.广西阳朔请老外当电力志愿服务者[EB/OL].中国新闻网,2013-07-06.
    4 朱静,西街故事[J].对外大传播,2004(2):53-54.
    5 莫丽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阳朔西街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5.
    6 阳朔县委宣传部.到阳朔西街“留洋”[J].当代广西,2011(3):5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主要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4-29.
    1 阳朔县委宣传部.到阳朔西街“留洋”[J].当代广西,2011(3):57.
    2 方其.商务交流要了解外国人的禁忌[J].经济论坛,1996(7):45-46
    1 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40.
    2 程路,陈宇鹏.国际贸商人的社会融入机制研究——以浙江义乌市JMs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2):63.
    1. 常宝,亓·巴特尔.民族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 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 陈红霞.社会福利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 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等.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 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方文.社会行动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 高华平.论语集解校释[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
    8. 高永久.民族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9. 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知识保护现状调研与社区行动案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0.国家统计局认可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1.何俊.参与式农村社区综合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社区内的实践经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2.侯均生.西方社会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黄际英.尊严的诉求——美国华裔族群心态探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4.黄树民.台湾原住民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1.
    15.黄耀明.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6.蒋旨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划整理.社会工作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17.金炳镐,龚学增.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纲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8.金炳镐.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纲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9.乐施会.扶贫毅行:乐施会在中国内地二十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0.雷震杨.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1.李安宅,彭秀良整理.边疆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22.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M].上海:中华书局,1944.
    23.李德珠.走向世界的中国都市人类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
    24.李明政.文化福利权:台湾原住民社会福利政策之研究[M].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1.
    25.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6.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27.林万亿.灾害管理与社会工作[M].高雄: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
    28.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9.刘阿荣.多元文化与族群关系[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30.吕宝静.社会工作与台湾社会[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11.
    31.罗惠翾.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以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为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2.罗肖泉.践行社会正义——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3.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4.马莉.美国穆斯林移民——文化传统与社会适应[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35.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6.
    36.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37.彭良秀.守望与开拓: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38.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9.秦惠彬.伊斯兰教知识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40.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1.邵金华.加拿大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2.沈林等.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3.宋丽玉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
    44.宋林飞.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5.苏景辉.弱势者人权与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
    46.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47.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出版.全国原住民家庭暨妇女服务中心服务手册[M].台北: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2002.
    48.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49.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0.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1.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302-305.
    52.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53.吴文藻.边政学发凡[A].载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54.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55.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6.夏学鉴.社区照顾的而理论、政策和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7.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8.血毅,章鼎.章元善于华洋义赈会[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59.阎明.中国社会学史: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0.杨建松,粟才全.社区灾害管理[M].气象出版社,2008.
    61.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2.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3.尹章义.台湾开发史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
    64.余满华,冯淑仙.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5.张岱年.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66.张和清,裴谕新,古学斌等.灾害社会工作—中国的实践与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7.张和清.农村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8.张和清等.文化和发展的践行——平寨故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9.张克非.兰州大学校史(上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70.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1.张雄.个案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72.张钟汝等.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73.章华英.台湾原住民政策变迁与社会发展[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11.
    74.赵利生.民族社会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6.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7.郑永强.英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78.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80.中国都市了人类学处.城市中的少数民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81.周传斌.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8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 (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美)F·埃伦·内延、彼得·M·凯特纳、史蒂文·L·麦克默特里著,刘继同等译.宏观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美)Malcolm Payne著,何雪松等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 (美)布迪厄,华康德著,李猛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孙唐水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 (美)戴维·A·哈德凯瑟、帕翠霞·R·鲍沃斯、斯坦利·温内科著,夏建中等译.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8. (美)戴维·莱文森编,葛公尚,于红译.世界各国的族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9. (美)丹尼尔·P·哈拉汉等著,肖非等译.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美)格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1. (美)拉莱斯著,谢弗主编.顾东辉等译.社会工作:一体多面的专业[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2. (美)罗伯特·施耐德,洛丽·莱斯著,韩晓燕等译.社会工作倡导:一个新的行动框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3. (美)蒲爱德著,唐佳其译.医务社会工作者工作与专业训练[J].医药世界,2007(7)
    14. (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儿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翻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5. (美)塞勒伯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6. (美)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之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7. (美)托马斯·索威尔著,沈宗美译.美国种族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18. (美)威廉·法利等著,隋玉杰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9. (挪威)欧文·图特维特,劳伦斯·杨著.邹学银等译.社会工作和挪威福利国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20. (以色列)艾米娅·利布里奇等著,王红艳译.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1. (英)Dominelli著,王瑞鸿等译.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
    2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1.
    23.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4. (英)布赖恩·科尔比著,刘东等译.社会工作研究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5. (英)马尔科姆·派恩著,冯亚丽,叶鹏飞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6. (英)帕梅拉·特里维西克著,肖莉娜译.社会工作技巧实践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 柏贵喜,龙运荣.社会工作与新时期民族事务管理的创新[A].载杨圣敏.纪念费孝通先生 民族研究70年论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 柏贵喜.社会工作与新时期民族事务管理的创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4).
    3. 柴雪.喀什社工站:深圳培育、新疆绽放的社工之花[J].中国社会工作,2012(27).
    4. 陈芳,金志鹏.社会工作本土化背景下的社区矫正模式探析[J].理论界,2009(1)
    5. 陈和.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及其本土化过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5).
    6. 陈丽云.身心灵互动健康模式:小组辅导理论与应用[J].民族出版社,2003.
    7. 陈美萍.共同体(community):一个社会学话语的演变[J].南通大学学报,2009(1)
    8.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
    9. 陈武宗.台湾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A].载发展·探索·本士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研究论文集[C].北京:和平出版社,1996.
    10.陈怡洁.台湾“莫拉克”风灾中社会工作的介入经验[J].社会工作(实务),2009(11).
    11.程韶荣,黄杰.郑振铎传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4)
    12.崔效辉.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本土来源与贡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13.邓杰.李安宅与边疆服务运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6).
    14.段继业.宗教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功能[J].青海社会科学,2005(6).
    15.范志海,肖光鹏.城市民族社会工作机制初探—以上海L社工机构少数民族服务项目为例[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1):1.
    16.方昱.反思性社会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区实践与社工教育[J].东吴社会工作学刊,2010(21)
    17.费梅苹.社会工作案主自决原则在中国社会的实践[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18.费孝通.关于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A].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C].重庆出版社,2006.
    19.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J].调研世界,1996(3)
    20.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J].北京大学学报,1995(2)
    21.高丙中.“公民社会”概念与中国现实[J].思想战线,2012(1).
    22.高鹏程.民国医疗社会工作述评与当代启示[J].社会工作,2012(4).
    23.高嵩.族群与族群性:两个概念的再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5)
    24.高翔等.城市中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0(2)
    25.古学斌等.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中的实践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
    26.光程.种族隔离政策及其变革的处理——南非社会工作述评[J].中国社会福利,2002(7)
    27.郭瑞,刘华.探析西部地区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J].社会工作,2010(5)
    28.国少华,冉婧.城市化进程中多民族聚居社区秩序构建探析—基于北京魏公村社区的调研[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3)
    29.郝时远.从希腊语“民族”到英语“族群”[A].载郝时远.族类辨物:“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中西对话[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0.郝时远.概念是理论的支点[A].载郝时远.族类辨物:“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中西对话[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1.郝时远.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2(5)
    32.何雪松.迈向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建设[J].江海学刊,2012(4)
    33.何雪松.重构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本土思想资源的可能贡献[J].社会科学,2009(7).
    34.胡阳全.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6).
    35.黄达远.社会工作:构建多民族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思路[J].新疆大学学报,2008(1).
    36.黄红梅.英国《济贫法》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分析[J].中国市场,2011(1)
    37.黄耀明.传统观文化与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8.黄哲.香港社会工作发展与历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39.贾永梅,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史考[J].史学月刊,2008(2)
    40.姜振华,胡鸿保.社区概念发展的历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
    41.焦若水.精神性与社会工作[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3(1)
    42.金炳镐,张勇.中国城市民族区运行现状的调研报告[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3.金昱彤.文化多元与民族敏感—西方民族社会工作中的东方思想[J].社会工作,2012(9)
    44.库少雄.民族社会工作中的治疗关系[J].社会工作,2005(12).
    45.拉毛才让.玉树,呼唤民族社会工作[J].中国社会工作(上),2010(7).
    46.李宝库,王青山.社会工作在中国[J].社会工作研究1994(1)
    47.李洪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简史初探[J].才智,2009(8).
    48.李吉和.我国中东部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特点刍议[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9.李利平.社工“助人自助”—基于陈光标灾后慈善分析[J].商业文化,2011(5).
    50.李林凤.多元文化下的民族社会工作[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2).
    51.李林凤.论社会工作方法在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2007(7)
    52.李林凤.论社会工作者的族群文化敏感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
    53.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3(5).
    54.李林凤.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1).
    55.李明.唯一真正的美国人——印第安人[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1).
    56.李同.本土社会工作实务中个别化原则的思考[J].社会工作,2010(11)
    57.李伟栋,陈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8.李颜伟.美国“社会福音运动”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9(1)5.
    59.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2011(5)
    60.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J].社会科学,2008(5).
    61.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J].社会科学研究,2008(5)
    62.李迎生.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8(7).
    63.良警宇.西宁市回族状况——城东区金牛社区调查[A].载张海洋,良警宇.散杂居民族调查:现状与需求[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4.梁祖彬.社区工作方法[A].载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C].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65.廖鸿冰.灾后重建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索[J].社会工作,2009(10)
    66.林白.古丈民族社会工作试点[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9(01).
    67.林诚彦,张妙娟.社区工作视域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的目标定位探讨—以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为例[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2(6).
    68.刘斌志.20年来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2009(1)
    69.刘斌志.社会工作中人与环境的实务取向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4)
    70.刘继同.国内外医院社会工作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院,2008(5).
    71.刘继同.会通与更新:基督宗教伦理道德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5(01).
    72.刘俊清,甘开鹏.论妇女社会工作木土化的途径:人种方法论的视角[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
    73.刘丽.论儒家社会保障伦理思想[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4)
    74.刘丝雨,许健.论参与式行动研究在社会工作需求评估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2012(7)
    75.刘威.内源性发展范式中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2)
    76.罗肖泉,尹保华.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议题[J].学术论坛,2003(3).
    77.马建福.香港华人穆斯林的族群性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
    78.马戎.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J].民族宗教动态,2010(3)
    79.莫岳.香港澳门政府对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管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04).
    80.彭善民.由外及里: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的认同发展探微[J].福建论坛
    81.钱宁.农村发展中的新贫困与社区能力建设:社会工作的视角[J].思想战线,2007(1).
    82.曲正.回族地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以宁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6).
    83.任国英,焦开山.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J].民族研究,2012(4)
    84.上海市卢湾区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关于建立完善的社工介入社区统战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85.沈黎,刘斌志.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历史经验与文本解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12).
    86.苏丽琼、田基武.“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与“社区营造条例草案”的介绍[J],社区发展季刊,2004(107)
    87.苏明,李昌阳.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及本土化对策的探讨[J].社会工作,2010(4)
    88.孙健.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
    89.覃泽敏.新形势下广西外国人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90.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关系[A].载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91.汤夺先.西北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若干特点分析[J].民族研究,2006(1).
    92.唐晓英,李精华,郑克岭.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解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
    93.陶蕃瀛.行动研究: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J].应用心理研究,2014(23)
    94.陶志良.荷兰社区社会工作[J].中国民政,1999(3)
    95.田毅鹏,刘杰.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社会科学,2008(5).
    96.童斌.会通:伊斯兰宗教道德原则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一致性[J].学理论,2009(16).
    97.童敏.东西方的碰撞和交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与和谐社会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4)
    98:童星,赵夕荣.“社区”及相关概念辨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6(2)
    99.汪洪亮.1940年代川西羌族地区的教会教育——以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为例[J].抗日战争研究,2010(3).
    100.汪群龙.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本士化诉求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8(1).
    101.王红月,奥斯曼·麦合木提等.深圳少数民族社会工作实务概述[A].载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绿皮书(2011)[Z].深圳: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2011.
    102.王阔.求知、实感与期盼:在美国体验社会工作(上)[J].神州学人,2002(2).
    103.王铭铭.汉族传统社会结构与家族[A].载王铭铭.永远的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4.王平.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2).
    105.王青山.雷静琼与中国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4(9)
    106.王瑞鸿.综合支持:上海戒毒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与创新[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107.王绍光,何建宇.中国式的社团革命:对社团全景图的定量描述[A].载高丙中等.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8.王树春.山东省中小城市回族状况——临清市桃园社区调查[A].载张海洋,良警宇.散杂居民族调查:现状与需求[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9.王思斌.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A].载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0.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1).
    111.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
    112.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
    113.王思斌.试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J].浙江学刊,2001(2)
    114.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115.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116.王旭辉,柴玲,包智明.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路径:边界跨越和文化敏感,[J].民族研究,2012(4)
    117.王雪竹.城市民族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介入[C].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118.王增勇.我国原住民社会工作教育之初探[J].社会工作学刊,2001(7).
    119.王章华,黄丽群.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教育模式探索[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8,(5).
    120.王卓圣.台湾与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比较分析[J].台大社工学刊,2004(9)
    121.文军.谨防社会工作的泛化[J].社会工作,2008(1).
    122.翁雪,郑广怀.台湾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开放时代,2011(6).
    123.吴景超.都市之研究[J].留美学生季报,第11卷第3号,1927.
    124.吴桢.我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A].载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话说老协会[C].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125.武扬帆.社会工作在台湾[J].政工研究动态,2008(8).
    126.席与亨.罗伯特埃兹拉派克[J].社会,1982(4)
    127.向德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取向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5)
    128.肖存良.党的社会工作视野下社区统战的战略性价值研究[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
    129.谢克凡.中国医院社会会工作的先行者—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个案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0).
    130.徐平,王平.“7.5事件”与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J].民族宗教研究动态,2010(3).
    131.闫丽娟.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回族社区建设之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07(3).
    132.杨建国.论西部民族地区驻军的社会工作[J].学术探索,2001(5)
    133.杨文俊.澳门社会工作局的变迁与发展[J].社会工作,2008(2)上:22.
    134.杨文顺,金炳镐.近年来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J].民族论坛,2013(2)
    135.杨笑思.西方思想中的“个人”—“社会”模式及其宗教背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5)
    136.姚卫坤,张涛.单一少数民族聚居村与“民汉杂居”村文化建设对比研究——以阿克陶县乌尔都隆窝孜村与托尔塔依农场为例[J].实事求是,2012(2).
    137.袁鸿.四川藏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启示[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
    138.曾豪杰,卢金菊.浅析我国民间文化禁毒模式[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139.曾名芹.社会工作在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功能分析[J].社会工作,2007(4).
    140.翟德胜.“民族”译法[J].世界民族,1992(2).
    141.张和清等.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6).
    142.张丽剑.从民族的角度审视社会工作[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
    143.张丽剑.社会工作者个人素质在民族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的地位[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8(1)
    144.张丽君.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民族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
    145.张骁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困惑[J].社科纵横,2012(1)
    146.张昱.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逻辑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5)
    147.张著名.香港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与启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2).
    148.赵承信.实地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建设[J].天津益世报·社会研究,1984(25)
    149.赵慧珠.民族传统与中国社会工作的特色[J].理论与现代化,1997(9)
    150.赵晓阳.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
    151.钟富国.探讨整合取向的民族社会工作[J].甘肃社会科学,2011(1)
    152.钟桂男.儒家社会工作学的教育与实践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1).
    153.周竟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4)
    154.周甜.社会工作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必要性分析[J].传承,2008(9)
    155.周云.澳门宗教团体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
    156.庄孔韶,杨洪林,富晓星.小凉山彝族“虎日”民间戒毒行动和人类学的应用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2)
    157.庄晓霞.原住民社会工作之反思[J].台湾社会工作学刊,2009(6)
    158.庄勇,吕德文.社会工作视野下的新乡村建设运动[J].贵州社会科学,2005(3)
    159.宗喀·漾正冈布,何乃柱.地方性知识与藏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民间或非政府组织为视角[A].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藏学学刊第四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160.宗喀·漾正冈布,刘铁程.复活的记忆——却西德哇传统村运会的应用人类学研究[J].民族研究,2009(3)
    161.左芙蓉.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历史研究现状与档案资料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4(3).
    162.左芙蓉.一位外国社会学家眼中的民国初期北京社会服务[J].广州社会主义学报,2007(3).
    1. Ahmad,B.(1990).Black Perspectives in Social Work, Birmingham:Venture.
    2. Ahmad,B.(1991).Developing Anti-racist Social Work Education Practice,in CD Project Steering Group(1991) Eetting the Contex for Chang (London:CCETSW):166-182.
    3. Battlett H.M. The Common Base Social Work Pratice. Washington D.C. NASW,1970.63.
    4. Biestek F.P. Basic Values in Social Work. In:NASW, ed. Value in Socail Work:A Re-examination. New York:NASW,1967.11.
    5. C.B.Malone,&J. B.Tayl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ural Economic.Peking:China International Relief Ccomission Publications, Ser.B,No.10,1924.
    6. C.F. McNeil, Community Organization for Socail Welfare,in Social Work Year Book,1954, p.123.
    7. Canadian Association Social Works, Association Canadienne des travailleuses et Travailleurs Sociaux,Guidelines for Ethical Practice2005.
    8. Carlton-laney,I.(ed.).(1994).the Legacy of African-American Leadership in Social Welfare,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ork Welfare,21(1).
    9. Carlton-laney,I.P.(ed).(2001) African American Leadership:An Empoerment Traditional in Social Welfare History, Washington,DC,NASW Press.
    10. CASW, Core Social Work Values and Principles, Guidelines for Ethical Practice,2005.
    11. Christenson,&J.Robinson.J.ed.,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merican, Ames, I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0.
    12. Cox.C.B.,&Ephoss P.H.(1998).Ethnicit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Denny,D.(1983). Some dominant perspective in the literature relationg multi-racial social work,British Jonalr of Social Work,13(2),149-174.
    14. Devore.W,&Schesinger.E.G(1990).Ethnic-Sensitive Social Work Practice(5th edn),NewYork:Allyn&Bacon.
    15. Domineli.L.(1997) Anti-Racist Social Work, Bashingstoke:Macmillan-now Palgrave.Macmillian.
    16. Domineli.L.(2002).Anti-Oppressive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Basingstock:Palgrave Macmillan.
    17. E.Greenwood,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Social Work,2 (July 1957),pp.45-55.
    18. Ely,P.&Denney,D.(1987).Social Work in A Multi-Racial Society,Aldershot:Gower,England,H.(1986).Social Work As Art,London:Allen&Unwin.
    19. FSW, Statement of Ethical Principles. [EB/OL/http://ifsw.org/policies/statement-of-ethical-principles.
    20. Gould,N.(1994).anti-racist social work:a framwork for teaching and action,Issue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14(1),2-17.
    21. IASSW/IFSW.Global Standard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 Adelaide, Australia,2004.
    22. IFSW, Statement of Ethical Principles[EB/OL].http://ifsw.org/policies/statement-of-ethical-principles.
    23. Jenkins,S.(1988).Ethnicity:Theory Based and Practice Link, in Jacobs,C.and Bowles,D.D(eds)Ethnicity and Race:Critical Concepts in Social Work, Silver Spring,MS:NASW.
    24. Jessie G.Lutz,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1850-1950,Ithaca&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1.
    25. Lum,D.(1999).Culrual Competence Practice:A Framework for Frowth and Action,Pacific Grove, CA,Books/Cole.
    26. Martin,E.P. and Martin J.M.(1995).Social Work and the Blcak Expericence,Washington,DC,NASW Press.
    27. Midgley. James,Soci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Sage, 1995.
    28. Morrisett.V.Mckenzie,B.,& Morrisett,L. Towards an aboriginal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Cultural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practices. Canadian Social Work Review,(1993) 10(1),91-108.
    29. Murry G·Ros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eory, Principles and Pratice,2nd ed.pp.86-93.
    30. Nan Van Den Bergh,Lynn B. Cooper Lynn B. Cooper.(1986)Feminist visions for social work,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PP.29-61.
    31. NAS W, Code of Ethics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http://www.socialworkers.org/pubs/code/code.asp.
    32. NAS W, Standers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2001.
    33. NASW. standard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prepared by the NASW Task Force on Sector Force Classification, (1981)
    34.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Standars for Social Service Manpower(Washington, D.C.:NASW,1973),pp.4-5.
    35. O'Hagan, K.(2001).Cultual Competence in the Caring Professions,London:Jessica Kingsley.
    36. Seeley.K.M.(2004),Short-term intercultural psychotherapy:ethnographic inqu\ry,social work,49(1):121-130.
    37. Shirley S.Garret,Social Reformers in Urban China:the Chinese Y.M.C.A., (1895-1926),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p.133.
    38. Simon, B. L.(1994).The Empowerment Tradition in American Social Work:AHistory, 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9. Siporin M.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Pratice.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75.79-80.
    40. Soloman,B.(1976).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1. T.L. Cross, B.J. Bazron, K.W. Dennis, and M.R. Isaace, Tonvards a culturally Competent System of Care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 (1989)
    42. Thompson,N.(1993). Anti-Discriminatory Practice,Aasingstoke:Machmillan-now Palgrave Macmillan.
    43. Thompson,N.(1995) Men and Anti-Sexism,British Jounal of Social Work,25(4):459-476.
    44. Turner, V.W.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NewYork:Colunbia Univesity Press1987:158
    45. Tus, Andrew Ye-yue, 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A Study in Multual Aia, Ph.D. dissertation, Colunmbia University,1912.
    46. United Nations Bureau of Social Affairs, Social progress thro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 1955.
    47. Wilensky Harold(1964).,The professinalization of everyone?, the american joural of sociology,lxx:2,pp.137-158.
    48. William Farley, Kenneth A. Griffiths,Rex A.Skidmore,Milton G. Thackeray.(1982).Rural Social Work Practice.New York:The Free Press.
    49. Yin K.S. The Empow-erment Mode:A Critical Reflection of Empowerment in Chinese culture, Social Work, Vol49,2004.
    1. 柴雪.喀什民族社工站与少数民族社会工作[A].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绿皮书(2011)[Z].深圳: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2011.
    2. 陈穆仪.从社工员的实务经验思考台湾原住民社会工作教学内涵——花莲卓溪布农族为例[D].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3. 陈淑妃.灾变社会工作重建模式之研究——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的案例分析[D].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2007.
    4. 陈宇佳.原住民部落社区老人日间关怀站的推动经历之反思与开展[C].中山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 传从喜.台湾农村地区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挑战[C].中山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 范家荣.跨文化助人工作者之经验分析——以慈济委员访视原住民照顾户之经验为例[D].花莲: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7. 高学军.试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户籍制度的变革[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2:11-13.
    8. 郝雪云.发展主义背景下羌绣文化变迁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汶川县某羌寨为例[C].中山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年两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9. 何乃柱.他者眼中的拉卜楞社会—民国时期汉地旅行者拉卜楞考察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黄盈豪.台湾原住民族需要一個怎样的社会工作专业[N].原声报,2001-921专刊.
    11.黄茜.登峰街助老外融入社区[EB/OL].广州日报,2012-06-11,A18版.
    12.黄盈豪.社会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实践与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经验[D].台北:东华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硕士论文
    13.康青,在甘孜州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现状、问题、对策[A].载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等.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14.
    14.赖两阳.都市原住民社会住宅问题[C].中山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5.兰州市政协.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EB/OL].兰州政协之声,2012-07-16.
    16.乐施会.不是天意:灾害与贫穷[Z].2008:1.
    17.李彬宁.农村社区参与式发展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李林凤.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9.民政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养老机构建设工作的通知.民发[2011]143号.
    20.民政部.关于加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意见[Z],民发[2013]13号.
    21.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指引[EB/OL].民政部网站,2013年1月8日.
    22.民政部关于做好首批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87号)[EB/OL].引自民政部网,2013-03-14
    23.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综合处.民间组织:社工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N).中国社会报,2007-11-29.
    24.莫丽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阳朔西街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5.莫兴邦.兰州马大胡子餐饮公司向城关区虚拟养老院捐款100万元[EB/OL].每日甘肃网2010-07-20.
    26.深圳市的东西方社会工作服务社.深圳劳务工社会工作实务概述[A].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1):54.
    27.宋婷婷.桂林农村回族养老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8.田金娜.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发展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9.王鹤.广州现有55个少数民族[N].广州日报,2013-07-12.
    30.王红月,奥斯曼·麦合木提等.深圳少数民族社会工作实务概述[A]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绿皮书)(印刷版),2011.
    31.王丽霞.社会转型时期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与乡村治理[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2.吴怡荣.当社工遇到济公——社会工作员将民间信仰视为社会资源之初探[D].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2002.
    33.谢庆达.战后台湾社区发展运动之历史分析[D],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128.
    34.徐丽亚.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D].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5.闫涛.信任与双重关系: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中的专业界限[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6.张慧霞.国际人权法视野下少数群体权利保护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37.张建松等.千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期待融入城市[N].中国民族报,发布日期:2011-02-15.
    38.张琪浦.浦东首推统战社工[N],浦东时报,2012-12-18.
    3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
    4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民政部网站,2000年11月3日。
    41.中国发展简报.国际行动援助简介[EB/OL],摘自http://www.actionaid.org/china
    42.庄静文.原住民籍社会工作者对原住民社会工作的想法—一位汉籍研究生的初探[D].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