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远”—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的存在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决定人的思维,而思维则决定艺术的表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建构正是中国人自身的存在实践及其所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画家的创作思维而进行的特有的艺术表现。
     通过对已有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研究材料的述评,本论文认为先前的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研究都是站在西方科学理性的思维模式下特别是西方绘画焦点透视的视野下进行的,因此并没有触及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根基,也不能真正反映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真正意涵。本论文认为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建构是中国人特有“大”的把握自然万物的方式及其所衍生的“远”的空间性观念作用下所进行的山水画艺术表现。“大”的把握自然万物的方式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原始表现形态,“远”是它的空间性把握的表现形式。
     本论文从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创作实践的梭理中得出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三种主要方法,即“远映”法、“三远”法、“以大观小”法。同时对这三种主要的建构方法进行分析阐释,并从中提升出支撑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根基性空间观念——远的观念。紧接着对远字进行考论,得出远的两种主要意涵,即物理空间之远、心灵空间之远。并对“远”和“大”的渊源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阐释,得出“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的别名,是中国人把握自然万物的一种方式,而“远”正是中国人“大”把握方式的空间表现形式。同时对在远的空间观念支撑下的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建构进行美学分析。并认为“体悟”是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建构的感知方式,“心象”是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建构的前提,而“意境”则是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建构的审美理想。
     为了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建构的意涵,论文的第二大部分对远的观念进行了历史文化背景的溯源。从中国文学文本中远式山水空间意象、自然审美经验中远式山水空间意识、山水画远式空间的哲学根源三方面系统深入地分析支撑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远的观念的渊源及其内在意蕴。在文学文本方面,主要分析《诗经》、《庄子》中自然审美的远式空间意象、中国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中远式山水空间意象、中国散文中的远式山水空间意象。并认为“天”是远的空间观念原始表现形态,“游”是远式空间体悟性感知的初级表现形式,而诗歌特别是山水诗和散文中远式山水空间意象则为中国山水画的远式空间建构奠定心象基础和意境理想提供了丰富的思维动力;在自然审美经验方面,主要分析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两大自然山水审美现象,即玄对山水、禅对山水。并认为玄对山水直接导致了山水画空间建构“远映”法的诞生,而禅对山水则直接导致了山水画空间建构“三远”法、“以大观小”法的产生,从而使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远的观念高度自觉,奠定中国山水画此后空间建构的基调,也丰富了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建构的意蕴;在山水画远式空间意蕴的哲学根源方面,主要从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空间性思想方面阐释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意蕴的哲学渊源。并认为儒家的仁、礼等社会人伦思想、道家的气本论思想、佛家的空论、佛性论等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远式空间意蕴及其远式空间建构。
     既然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建构是远的观念支撑下的远式空间建构,那么远的观念具体怎么样地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建构的呢?这正是本论文第三大部分的内容。本论文从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自然山水审美三方面具体深入破析远的观念对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影响。在创作上,本论文认为远的观念影响着中国山水画家对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视、造化与心源并重、笔墨的书性意识三大主要方面;在山水画审美上,本论文认为远的观念通过影响中国山水画“淡”的审美品格、“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意境”的审美理想进而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建构;在自然审美欣赏上,本论文认为远的观念通过影响着中国山水画家对山水性情的审美欣赏、山水之道的审美欣赏、山水之境的审美欣赏进而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建构。
     通过以上三大部分的论述,本论文即完成了远及其在远的观念作用下的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建构研究的全部内容。概而言之,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建构是远的观念作用下所进行的远式空间建构,远的观念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深刻的意涵,远的观念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建构。
Being of human being and its culture determine thinking,and thinkingdetermines expressing of arts.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painting is expression of arts that being of chinese man and their culture act on artist’thinking of art creation.
     The paper think the study about 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landscape painting before,isn’t perfect,don’t reflect the true meanings of spac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Their study is base on mode ofwestern scientific reason thinking, particular perspective view.The paper think Spac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is a kind of expression ofarts,basing on sense of chinese “da” and sense of chinese “yuan” from “da”.Sense ofchinese “da”is original form of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and“yuan” is form of its space expression.
     The paper obtain a result that the three main ways of space construction of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are “yuan ying”way、”san yuan”way、”yi daguan xiao”way,from 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painting.Meamwhile the paper think sense of “yuan “is basic sense of spac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through expounding the threemain ways.The paper think the two main meanings of “yuan” are physics’”yuan”andmind’”yuan”, by studying “yuan”.”dao”is another name of “yuan”,is a way of knownature and all things, and “yuan” is space form of “da”,by analyzing relationship of“yuan”and “da”.The paper think “ti wu”is a way of knowing space construction of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xin xiang”is a base of space construction of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and “yi jing”is an idea of space construction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by analysing 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which is base on the sense of “yuan”.
     For knowing all meanings of “yuan” 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landscape painting,the second part of paper study background of history and cultureof “yuan”.The paper analyse origin and main meanings of “yuan”,by studying “yixiang “of landscape of literature text、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landscape space of nature、philosophy thinking of space of “yuan”of landscape painting.On “yi xiang”oflandscape of literature text,the paper mainly analyse “yi xiang”of landscape spaceof “yuan”of 《shi jing》、《zhuang zi》、“yi xiang”of landscape space of “yuan”ofpoems、“yi xiang”of landscape space of “yuan”of prose.And the paper think“tian”is original form of space of “yuan”,”you”is initial form of knowing of“yuan”,and “yi xiang”of landscape space of “yuan”of poems and prose provide abase and thinking motive power for “xin xiang”and “yi jing” of space construction of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O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landscape spaceof nature,the paper mainly analyse the two kinds of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oflandscape space of nature,namely “appreciate nature by ‘xuan’”、” appreciate natureby ‘chan’”.And think that “appreciate nature by ‘xuan’”lead to produce of “yuanying”way of 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and“appreciate nature by ‘chan’”lead to produce of “san yuan”way and “yi da guanxiao”way of 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They leadto awareness of sense of “yuan”which is a basic sense of space of space construction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On philosophy thinking of space of“yuan”of landscape painting,the paper mainly analyse sense of space of theConfucianists、sense of space of Taoists、sense of space of Buddhism,and think thatthought of“ren”、”li”of Confucianists、 thought of “qi”of Taoists、 thought of“empty”and “nature of Buddha” and so on,affect meanings of space construction of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is about how the sense of “yuan” affect spac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The paper analynize how thesense of “yuan” affect 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painting,from three main fields which are crea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apprecia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appreciation of nature.On creation of landscapepainting,the paper think the sense of “yuan” affects painter pay attention topainter’culture、learning from nature and mind、Calligraphy Consciousness of penand ink.On apprecia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the paper think the sense of“yuan”affects 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throughaesthetic character of “dan”、aesthetic standard of “qi yun sheng dong”、aesthetic ideal of”yi jin”.On appreciation of nature, the paper think the sense of “yuan”affects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through painter payattention to appreciate temperament of nature landscape、 essence of naturelandscape、sense space of nature landscape.
     In one word, spac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is thekind of construction that is base on the sense of “yuan”,and the sense of “yuan”hasdeep history and culture meanings,and the sense of “yuan” affects all sides of spac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引文
①丰子恺:《丰子恺文集》(艺术卷2),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09页一第511页。
    ②丰子恺:《丰子恺文集》(艺术卷4),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00年版,第208页一第210页。
    ③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①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②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77页。
    ③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一第152页。
    ④傅抱石:《傅抱石谈中国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245-246页。
    ⑤傅抱石:《傅抱石谈中国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248页。
    ①吴甲丰:《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69页。
    ②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①伦纳德·史莱因(美),暴永宁等译:《艺术与物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②苏立文:《山水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③方闻:《心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①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②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85页。
    ②陆扬等译,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①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74页。
    ②吴甲丰:《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65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③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页。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289页。
    ⑤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369页。
    ⑥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69页。
    ①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①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页。
    ②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③傅抱石:《傅抱石谈中国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
    ④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448页。
    ①吴冠中:《画外文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4-635页。
    ①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0页。
    ②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83-584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4页。
    ②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85页。
    ②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57页。
    ①汪宏:《名作的中国绘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①参见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②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宋辽金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9页。
    ①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8页。
    ②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9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4-635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2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62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96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2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2-633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199页。
    ②李渝译,高居翰(美):《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印行,雄蛳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第37-38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25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4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209页。
    ③刘继潮:《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4页。
    ④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①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宋辽金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4页。
    ①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69页。
    ②杨涵:《读“梦溪笔谈”偶感——从“掀屋角”谈绘画透视学》,《新美术》,1986年第2期。
    ③樊莘森:《从“仰画飞簷”和“以大观小”的论争谈起》,《文艺研究》,1981年第1期。
    ④洪再新:《理论的证明,还是理论的发现——沈括“以大观小”说研究评述》,《新美术》,1986年第2期。
    ①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6页。
    ②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57页。
    ③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92页。
    ④成中英(美):《易学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⑤成中英(美):《易学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①参见[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2页。
    ②童强:《空间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
    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②[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全八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91页。
    ③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隋唐五代卷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①徐玲玲编著:《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②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一第152页。
    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②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4页。
    ①[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9页。
    ①[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全八册之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5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9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2页。
    ①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5页。
    ②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9页。
    ③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83页。
    ④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03页。
    ⑤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05页。
    ⑥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15页。
    ⑦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9页。
    ⑧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页。
    ⑨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页。
    ⑩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6页。
    11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5页。
    1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7页。
    ①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01页。
    ②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77页。
    ③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50页。
    ④[汉]许慎:《说文解字》(五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2页。
    ⑤[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144页。
    ①[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页。
    ②[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3页。
    ③[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3页。
    ④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36页。
    ⑤薛富兴:《山水精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页。
    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中·下)》,[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5—1099页。
    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中·下)》,[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7页。
    ①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
    ②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196-197页。
    ①李泽厚、刘钢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5页。
    ②李泽厚、刘钢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9页。
    ②[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5页。
    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5页。
    ①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93-294页。
    ②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93页。
    ③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二十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8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59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2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302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0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①徐玲玲编著:《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②徐玲玲编著:《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③苏立文(英),洪再新译:《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1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3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56-657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58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91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96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96-597页。
    ①腾守尭、朱疆源译,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0页。
    ①蒋勋:《美的沉思》,台湾雄狮美术,1998年版,第105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40-641页。
    ①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9页。
    ①陈池瑜:《论“意境”的内部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6期(40一47)页。
    ①陈池瑜:《论“意境”的内部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6期(40一47)页。
    ②陈池瑜:《论“意境”的内部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6期(40一47)页。
    ③陈池瑜:《论“意境”的内部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6期(40一47)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10页。
    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②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9页。
    ③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0页。
    ④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汉]邓玄注,[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①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七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页。
    ①薛富兴:《山水精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2页。
    ②薛富兴:《山水精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2页。
    ①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30页。
    ②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36页。
    ③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36页。
    ④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23页。
    ①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35页。
    ②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34页。
    ③黎翔凤撰:《管子校注》(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5-236页。
    ④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75页。
    ①顾颉刚:《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0页。
    ②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1页。
    ③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3页。
    ①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三),中华书局,1954年版。
    ①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页。
    ②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页。
    ③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8页。
    ④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8页。
    ⑤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29页。
    ①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9页。
    ②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三)),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70页。
    ③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三)),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40页。
    ①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38-139页。
    ②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40页。
    ③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6-217页。
    ①[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全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0-71页。
    ②周振甫著,刘勰:《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页。
    ③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3-64页。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宋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75页。
    ①许金榜:《历代山水田园诗赏析》,明天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②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9页。
    ①伍蠡甫主编:《山水与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页。
    ②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页。
    ①姚金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142页。
    ①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①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9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25~1227页。
    ①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7页。
    ①周振甫著,刘勰:《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4-248页。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1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9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3页。
    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171页。
    ②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10页。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199页。
    ①潘公凯等:《中国绘画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7页。
    ③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7页。
    ⑤[注]:“魏晋时期的佛学也可说是玄学”参见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⑥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⑦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5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0页。
    ①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7页。
    ②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7-368页。
    ③[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六十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48页。
    ④[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六十一),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34页。
    ①叶朗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魏晋南北朝卷(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②孙统:《兰亭》诗。
    ③[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六十一),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38页。
    ④[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一百六十七),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50页。
    ①孙绰:《答许询诗》。
    ②郭象:《老子》二十三章注。
    ③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8页。
    ④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5页。
    ①谭容培:《论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l期。
    ②盛源、袁济喜著:《六朝清音》(《中华审美风尚史》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125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①洪修平、吴永和:《禅学与玄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页。
    ②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③[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全二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95页。
    ④[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全二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03页。
    ①[宋]普济著:《五灯会元》(全三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35页。
    ②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页。
    ①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版。
    ②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页
    ③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页。
    ④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①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②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页。
    ③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3页。
    ④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页。
    ①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页。
    ②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1页。
    ③傅绍良:《禅宗与盛唐山水审美意识的转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①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2-153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①参见韩长生:《万物静观独自得——禅宗弘仁山水画精神》,《美术观察》,2007年第1期。
    ②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③列斐伏尔(Lefebvre,H):《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Blacekwell Press,1991年版,第30页。
    ①李小东、杨茳善:《中国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②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汉]邓玄注,[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②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0-131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9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9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4页。
    ⑤[清]朱彬:《礼记训纂》,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69页。
    ⑥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汉]邓玄注,[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⑦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汉]邓玄注,[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⑧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汉]邓玄注,[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⑨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汉]邓玄注,[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①[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中·下)》,[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5——1099页。
    ③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中·下)》,[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7页。
    ①[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5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41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63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35页。
    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42页。
    ⑤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60页。
    ⑥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65页。
    ①李泽厚、刘钢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5页。
    ②参见,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7页。
    ③参见,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7页。
    ④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全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9页。
    ①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全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9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46页。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73页。
    ④黄晖撰:《论衡校释》(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56页。
    ⑤黄晖撰:《论衡校释》(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75页。
    ⑥黄晖撰:《论衡校释》(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82页。
    ⑦黄晖撰:《论衡校释》(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4页。
    ⑧黄晖撰:《论衡校释》(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11页。
    ⑨黄晖撰:《论衡校释》(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71页。
    ①[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6-87页。
    ②[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③[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④[宋]朱熹:《朱子性理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⑤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859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96-197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87页。
    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149页。
    ⑤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439页。
    ⑥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899-900页。
    ②方立天:《佛教哲学》,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①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③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④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①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页。
    ②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3页。
    ③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5页。
    ④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①方立天:《佛教哲学》,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①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②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③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321页。
    ①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隋唐五代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②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魏晋南北朝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9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15页。
    ⑤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06页。
    ⑥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①周积寅:《论中国画家之修养》,《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226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①周积寅:《论中国画家之修养》,《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②周积寅:《论中国画家之修养》,《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③周积寅:《论中国画家之修养》,《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①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页。
    ②周积寅:《论中国画家之修养》,《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③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页。
    ④周积寅:《论中国画家之修养》,《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⑤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99页。
    ⑥周积寅:《论中国画家之修养》,《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⑦周积寅:《论中国画家之修养》,《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①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95-396页。
    ②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2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2页。
    ②傅抱石:《傅抱石谈中国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
    ③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4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2页。
    ②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龚贤语,见周二学《乙角编》乙编。
    ③杨振纲:《诗品解》引皋解司空图之《诗品·流动》。
    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85页。
    ⑤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⑥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92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③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④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⑤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⑥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75页。
    ⑦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27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994页。
    ③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4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56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23页。
    ①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②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51页。
    ③汪宏:《名作的中国绘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①潘运告:《中国历代书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②潘运告:《中国历代书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②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1982年版,第130页。
    ③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④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96页。
    ⑤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
    ⑥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⑦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26页。
    ①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2页。
    ②《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③黎翔凤撰:《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31页。
    ④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⑤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
    ②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92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②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6页。
    ③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9页。
    ④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3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149页。
    ③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宋辽金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①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②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全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3页。
    ③胡东放:《中国画黑白体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226页。
    ②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宋辽金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6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①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页。
    ③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
    ⑤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⑥蒋志琴:《论王原祁的“平中求奇”说》,《艺术百家》,2005年第5期。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55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58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页。
    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26页。
    ⑤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明代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859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8-1169页。
    ①俞剑华:《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57页。
    ②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38页。
    ①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②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③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④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592页。
    ⑤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①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②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7页。
    ①傅抱石:《傅抱石谈中国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39-41页。
    ②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7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28页。
    ①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②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清代卷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③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④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⑤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⑥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⑦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06页。
    ①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
    ②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页。
    ③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④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8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207页。
    ①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335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96页。
    ③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12页。
    ①张耕云:《生命的栖居与超越》,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②[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254页。
    ③[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全八册之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页。
    ④[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全八册之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页。
    ⑤[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编,徐德明等点校:《朱子全书》(第2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6页。
    ①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③[清]叶燮:《已畦集》,二弃草堂本。
    ④[清]叶燮:《已畦集》,二弃草堂本。
    ⑤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6页。
    ⑥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⑦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⑧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页。
    ②[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572-573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38页。
    ②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2页。
    ①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141页。
    ①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②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8页。
    ①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七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页。
    ①[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全二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24-526页。
    ①苏舆撰,锺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23-425页。
    ②[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二十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8页。
    ③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简体字本)(宋书卷六十七),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62页。
    ④[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16页。
    ⑤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6页。
    ⑥[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5页。
    ①汤用彤:《汤用彤全集》(第一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72页。
    ②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2)》(第四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③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5页。
    ④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26页。
    ①顾绍柏校:《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
    ②[宋]普济著,蘇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全三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04页。
    ③[南唐]静筠二禅师编撰,孙昌武等点校:《祖唐集》(全二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49页。
    ④[宋]赞寜撰,范详雍点校:《宋高僧传》(全二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22页。
    ⑤参见卢晓河:《“山水”成为中国古代文士“体道”的文化根由》,《宁夏社会科学》,2011第3期(总第166期)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160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57页。
    ①章沧授主编:《历代山水名胜赋鉴赏辞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②许金榜:《历代山水田园诗赏析》,明天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页。
    ③周淑芳:《山水诗:自然山水在诗人心灵中的造境》,《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④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8页。
    ①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01页。
    ②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0页。
    ③[清]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三卷),岳麓书社,湘西草堂藏版,第536页。
    ④[清]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三卷),岳麓书社,湘西草堂藏版,第534页。
    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24页。
    ②出自于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③出自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第九尊者德颂词。
    ④出自《五灯会元》第二卷。
    ①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①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页。
    ②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1]黄宾虹,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3]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4]于安澜:《画论丛刊》,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
    [5]于安澜:《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6]于安澜:《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7]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上海世界书局,1943年版。
    [8]赵怡元:《古代画论辑解》,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9]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1]许祖良,洪桥:《中国古典画论选译》,辽宁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2]王秀成:《中国历代画论选释》,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13]王振德:《中国画论通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14]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全十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999年版。
    [15]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16]潘运告,何志明:《汉魏六朝书画论》、《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17]潘运告:《宋人画评》,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18]熊志庭,刘城淮,金五德:《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9]潘运告:《元代书画论》、《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20]潘运告:《清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21]潘运告:《清人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22]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精选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23]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下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4]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上编、下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26]何楚熊:《中国画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潘运告:《中国历代书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1]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4]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王朝闻等主编:《中国美术史》,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
    [7]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0年版。
    [8]汪宏:《名作的中国绘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李松:《中国绘画断代史丛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0]李渝译,高居翰(美):《中国绘画史》,雄狮美术印行,雄蛳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11]大村西崖(日),陈彬龢译:《中国美术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1]伍蠡甫主编:《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2]郎绍君等主编:《中国书画鉴赏辞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3]刘国生主编:《中国绘画收藏与鉴赏全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刘根禾等主编:《中国书画鉴赏》,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单国强:《中国绘画鉴赏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6]徐玲玲编著:《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国名画》,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
    [1]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3]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4]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温肇桐:《中国绘画批评史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6]高木森:《中国绘画思想史》,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版。
    [7]伍蠡甫:《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8]胡东放:《中国画黑白体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9]文丹译,巫鸿(美)著:《重屏——中国绘画中媒材与再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11]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1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3]邓乔斌:《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楚默:《中国画论史》,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
    [15]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8]金绍健,钟信:《丹青见精神——中国画的境界》,济南出版社,2004年版。
    [19]张耕云:《生命的栖居与超越》,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贾涛:《中国画论论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21]张建军:《中国画论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高居翰(美),李佩桦等译:《气势憾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23]高居翰(美):《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24]高居翰(美),宋伟航等译:《隔江山色-元代绘画》,三联书店,2009年版。
    [25]高居翰(美),夏春梅等译:《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三联书店,2009年版。
    [26]李维琨译,方闻(美):《心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27]苏立文(英),洪再新译:《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28]蒋勋:《美的沉思》,台湾雄狮美术,1998年版。
    [29]詹姆斯·埃尔金斯(美),潘辉昌,顾冷译:《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30]伦纳德·史莱因(美),暴永宁等译:《艺术与物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俞剑华:《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32]吴冠中:《画外文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
    [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汉]邓玄注,[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汉]邓玄注,[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中·下)》,[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顾颉刚:《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8][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全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9][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
    [10][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全二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
    [11]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2]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3]《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14]黎翔凤撰:《管子校注》(全三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
    [15]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全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16]黄晖撰:《论衡校释》(全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17][宋]朱熹注:《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8][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宋]朱熹撰,朱傑人等主编,徐德明等点校:《朱子全书》(第2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全八册之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21][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22][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3][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4]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25]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2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27]范文澜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9][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1年版。
    [30]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31]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32]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33][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34]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5]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史料选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36][宋]普济著,蘇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全三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37][南唐]静筠二禅师编撰,孙昌武等点校:《祖唐集》(全二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
    [38][宋]赞寜撰,范详雍点校:《宋高僧传》(全二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39]姚金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40]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七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3]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李泽厚,刘刚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5]刘纲纪:《美学与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6]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7]朱立元,王振复:《天人合一-中国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9]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0]叶朗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2]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3]列斐伏尔(Lefebvre,H):《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BlacekwellPress,1991年版。
    [54]陆扬等译,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6]薛富兴:《山水精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7]张节末:《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8]童强:《空间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9]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0]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1]李小东,杨茳善:《中国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62]蔡锺翔,邓光东等主编:《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63]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版。
    [65]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7]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8][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全八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
    [69]腾守尭,朱疆源译,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0]伍蠡甫主编:《山水与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71]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72]洪修平、吴永和:《禅学与玄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3]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7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方立天:《佛教哲学》,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76]汤用彤:《汤用彤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8]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9]成中英(美):《易学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0]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81]盛源,袁济喜著:《中华审美风尚史》(第四卷)《六朝清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2][清]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三卷),岳麓书社,湘西草堂藏版(影印本)。
    [83][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84]许金榜:《历代山水田园诗赏析》,明天出版社,1986年版。
    [85]章沧授主编:《历代山水名胜赋鉴赏辞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1]陈池瑜:《论“意境”的内部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6期。
    [2]谭容培:《论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l期。
    [3]李宏雷:《山水画空间观的形成论》,《文教资料》,2008年第4期。
    [4]张郁乎:《中国画的“逸品”问题》,《文艺研究》,2011年第3期。
    [5]孙际垠:《论山水游记中自然风景的审美重构》,《作家杂志》2009年第7期。
    [6]傅绍良:《禅宗与盛唐山水审美意识的转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7]周积寅:《论中国画家之修养》,《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丰子恺:《丰子恺文集》艺术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画与远近法》1933年,《绘画概说》1935年,《中国画与西洋画》1941年)
    [2]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画的特点》1958年,《谈学山水画》1979年)
    [3]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谈谈中国传统画的风格》1957年,《关于构图问题》1963年)
    [4]傅抱石:《傅抱石谈中国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绘画之精神》1947年,《中国画的特点》1956年,《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1962)
    [5]吴甲丰:《对西方艺术的再认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游目骋怀—山水画空间处理手法的再认识》1995年)
    [6]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936年,《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1936年,《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949年)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八章第八节,形与灵的统一——远的自觉)
    [8]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三章第二节,时空意识)
    [9]姜今:《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10]刘继潮:《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1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十三章第三节,“远”——山水画的意境)
    [1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十二章,辩“远”)
    [1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王伯敏,童中焘:《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15]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四章,四,2,“远”,“逸”,“韵”: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寻求避世的天地)
    [1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卷第四章第三节四,“三远”)
    [17]冯晓:《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1]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比较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版。
    [2]朱剑:《道心绘境——中国传统道论与山水画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版。
    [1]曹明:《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研究述评及建构》,安徽大学,2007年版。
    [2]王远:《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的意识》,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版。
    [3]周晓:《论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版。
    [4]陈红:《浅探“以大观小”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作用》,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版。
    [5]马刚:《宋代山水空间形式分析》,清华大学,2007年版。
    [6]乔建业:《五代两宋山水画的空间构架研究》,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版。
    [7]冯炳超:《西方风景油画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版。
    [8]陈慧钧:《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版。
    [9]庞瑞方:《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表现形式的发展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版。
    [10]胡涛:《中国画的空间表达》,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版。
    [11]王蕾蕾:《中国山水画的时空意识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版。
    [12]张庆:《中国山水画中“黑白空间”的运用》,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版。
    [13]李建军:《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版。
    [1]黄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时空观》,《人文杂志》,2010年第6期。
    [2]苏丁:《空间信赖与空间恐惧—中西方艺术的空间意识比较》,《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
    [3]刘继潮:《建构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的话语体系——释“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美术研究》。2004年第2期。
    [4]张剑滨:《略论中国山水诗与山水画之空间意识》,《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5]孙宝林:《中西方绘画空间表现的差异》,《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
    [6]章利国:《论中国画的空白美》,《新美术》,1986年第2期。
    [7]赵建中,刘国芳:《论三远法的贡献》,《美术观察》,2009年第8期。
    [8]洪惠镇:《山水画三远法别解》,《美术研究》,1998年第4期。
    [9]郑立东:《寄啸烟墨话人生-从“三远法”看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理论月刊》,1997年第6期。
    [10]徐新红:《趣远之心——对中国山水画“远”的再释义》,《美术界》,2010年第4期。
    [11]吴同彦:《中国画“三远”再探》,《美术》,1997年第9期。
    [12]孔仲起:《山水画的境界》,《新美术》,2006年第2期。
    [13]刘晓纯:《绘画意境论》,《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
    [14]张晓刚:《艺术空间的凝望——宗白华先生论中西绘画艺术的空间意识》,《艺术百家》,1997年第3期。
    [15]陈友敬:《灵的空间——中国画的虚实之美》,《美术观察》,2010年第11期。
    [16]陈则怒:《“散点透视”论质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7]陈绶祥:《近大远小以大观小变时变空——中国画透视赱议》,《美术》,1982年第7期。
    [18]蒋立群:《沈括的以大观小之法》,《美术研究》,1986年第4期。
    [19]洪再新:《理论的证明,还是理论的发现——沈括“以大观小”说研究评述》,《新美术》,1986年第2期。
    [20]樊莘森:《从“仰画飞簷”和“以大观小”的论争谈起》,《文艺研究》,1981年第1期。
    [21]高定昆:《中国画意象空间的表现》,《艺术百家》,2004年第6期。
    [22]丁厚祥:《中国画造型之辨析》,《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
    [23]郝向炫:《中国画的造型与笔墨》,《美术研究》,2004年第4期。
    [24]朱立元:《中西古代艺术类型差异之文化探源》,《上海文化》,1995年第5期。
    [25]杨涵:《读“梦溪笔谈”偶感——从“掀屋角”谈绘画透视学》,《新美术》,1986年第2期。
    [26]孙奇峰,王颂余:《谈国画构图的三远法》,《中国画》,1960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