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寻找民间:《今天》知识分子研究(1978-201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新中国第一本民间刊物,《今天》经历了从创刊、停刊到海外复刊的不断迁徙与漂泊的旅程,迄今已发行100期。在长期不安稳与漂泊的生存状态中,《今天》坚守着文学理想,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是时代背景与自身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重点关注杂志背后这群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精神历程。《今天》知识分子的写作跨越了两个历史时期长达三十年,由作品所构成的文学史必然折射出作家的精神线索,对作家精神世界的穿透同样也生动了文学史的景观。作为理解与把握《今天》知识分子写作的独特意义的关键,“民间”是贯穿本文的线索与核心概念。“寻找民间”是这些知识分子以写作努力去实现的文学梦想,它所指向的是一种价值存在与精神信念,那就是对文学尊严的坚守以及自由家园的寻找。这种不一定有最终目的地的寻找构成了他们三十年来迁徙、漂泊、放逐与自我放逐的苦难源头。无论处境如何,他们对于文学的坚守和崇高精神的执着却从未放弃,这使得他们对文学的“民间”的寻找在文学的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存在意义。
     考察七十年代的《今天》,关注其在压抑与暗涌二者所形成的张力之下的文学的动态活动,论述中没有刻意突出《今天》文学与时代中文学潮流的之间的“断裂”,而是从宏观叙述的“大历史”与个人化的“小历史”的叠合与辨析中来审视《今天》与它的群体。“游历”是一个关键词,从“游历”的角度来发现与关照《今天》,有助于呈现出一个动态的《今天》的共时态文学图景。
     《今天》在1980年已经停刊,但是《今天》文学真正在公众中发生影响却是在八十年代,因此探讨《今天》与八十年代文学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今天》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姿态与身份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今天》诗歌到“朦胧诗”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学史的叙述与经典化的过程,更要看到的是命名之争背后的权力话语与公共意志,由此牵引出的是对《今天》的“纯文学”立场与《今天》知识分子的写作姿态的思考。
     探讨九十年代海外复刊后的《今天》,立足于大量材料梳理与实证研究的基础,对复刊后的《今天》进行了较为系统与完整的考察与分析。试图通过对编者按等副文本的考察、作家群体的交往与聚散的统计与归纳以及对栏目设置与变化背后的旨趣的分析,来完成与八十年代的《今天》的一个精神上的承接,同时也在杂志的考察之外勾勒出海外《今天》群体的一些侧影。
     立足于杂志的文本分析,将国内与海外两个时期的《今天》衔接起来并视其为一个连续有机的整体,关注的是三十年来《今天》文学的完整的创作历程与《今天》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的线索。在这一部分,将作为诗人与主编的北岛放到了《今天》的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并对《今天》的三十年来的精神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对《今天》文学历史存档中的散文给予了深度分析,随着分析的推进再度引出对“大小历史”的辨析与“民间”理想的思考。
     再推进一步,将《今天》知识分了置于一种悖论式的写作处境之中,讨论《今天》知识分子写作以及出现在该群体写作中的一些相关问题,重点研究《今天》与两个时代的写作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趋向、体制与《今天》知识分子写作的关系等问题,最终强调其寻找文学的精神家园的意义。
     本文写作是伴随着《今天》的文学活动与《今天》知识分了精神旅程的一次“游历”过程,发现问题、辨析问题,但并不以解决问题并做出文学史的价值判断作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发现更多问题,在开放式的结尾里为进一步的研究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
As China's first nongovernmental Publication,"Today" has100issues so far, going though from the founded, closed to overseas resume publication. During long-term's insecurity and drift,"Today" adheres to the literary ideal, has accumulated wealthy spiritual connotation.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ts own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spiritual journey of the intellectuals working for the magazine."Today" goes across two historical periods up to thirty years, its literary history inevitably reflects the writer's spirit leads, as well, writer's spiritual world vivids literary history. As the key to make clear the unique meaning of the intellectual's writing, folk is the core of this Article. Those intellectuals write hard to achieve the literary dream of looking for folk, which points to a kind of value existence and spiritual beliefs, that is, the adherence to literature dignity and free home looking. Because of the aimlessness, this looking causes migration, drift, exile and self-imposed exile in thirty years. Regardless of the situation, they never give up, that's why they make the folk looking so meaningful. Based on Today in the seventies, this article concerns about the literary dynamic activity under the tension formed by repression and undercurrents, and its discourse doesn't deliberately highlight the fracture between Today Literature and the literary trend of the time, but reviews Today and its community from the overlap and analysis between macro history and micro history. Travel is the key word, which helps to present a dynamic temporal literary picture of Today.
     Despite Today has been ceased in1980, its literature impact among the public is mainly exerted in the eighties. Therefore, 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day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1980s, as well as the literary attitude and identity of Today's intellectuals. From Today poetry to misty poetry, it not only reflects a literary history of narrative and the classic process, but also embodies the power behind the naming arguing and the public will, from which gives rise to the thinking of Today's pure literature stand and the intellectuals'writing posture.
     In the nineties, Today is resumed oversea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materials combing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t tries to Undertake Today of the eighties' spiritually, and also brings forward overseas Today community.
     Based on text analysis of the magazine, this article combines domestic and overseas "today", regarding it as a continuous organic whole, and focuses on its complete literature cre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intellectuals's piritual development. As a poet and editor-in-chief. Kitajima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is part, also in which intensive study is carried out on both th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se of Today. Meanwhile,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study, the analysis between macro and micro history and the ideal thinking of folk are brought out again.
     One step further, the intellectuals are placed in a paradoxical writing situation in this article, which discusses Today intellectuals writing and some relevant problems in writing appeared in the group, focuses on the writing between today and two time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ulting mental tendency, system and Today's intellectuals writing, eventually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for the spiritual home of literary.
     To some extent, this article likes a kind of travel accompanied by Today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Today intellectuals spiritual journey, its final purpose is not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make a value judgment of literature history, but to find out more problems through dialogue, leaving more space to think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open end.
引文
①南帆:《民间的意义》,《文艺争鸣》1999年第2期。
    ①韩东:《论民间》.《芙蓉》2000年第一期。
    ②陈思和:《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上海文学》1993年第3期。
    ③王光东:《新文学的民间传统—“五四”至抗战前的文学与“民间”关系的一种思考》,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韩东:《论民间》,《芙蓉》2000年第一期。
    ①廖亦武编:《沉论的神殿》,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405.407-408页。
    ②刘禾主编:《持灯的使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ii页。
    ①张志国:《<今天>的创办与诗歌构型》,《诗探索》2010年第4辑。
    ①林贤治:《中国新诗五十年》,桂林:丽江出版社,2011年,第32页。
    ①刘禾:《持灯的使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iv页。
    李陀:《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ix页。
    ①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8页。
    ①李陀:《七十年代·序言》.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8页。
    ①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5—16页。
    ②刘志荣:《潜在写作1949-197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①李陀:《七十年代·序言》,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页。
    ②程光炜:《为什么要研究七十年代》.《文艺争鸣》2011年12期。
    ①鲍昆:《黎明前的跃动》,见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01页。
    ①郑先:《未完成的篇章》,见刘禾编:《持灯的使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0—72页。
    ①见梁艳博士毕业论文,第7页。
    ②陶东风:《“七十年代”的碎片化、审美化与去政治化—评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文艺研究》2010年第四期。
    ③程光炜:《为什么要研究七十年代小说》,《文艺争鸣》2011年第12期。
    ①程光炜:《为什么要研究七十年代小说》,《文艺争鸣》2011年第12期。
    ②陈丹青:《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见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9页。
    ③刘禾:《持灯的使者》,第Ⅳ页。
    ④同上。
    ①北岛、李陀:《七十年代》.第236页。
    ②[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38页。
    ③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第521页。
    ①刘禾:《持灯的使者》,第71页。
    ②同上,第110页。
    ③廖亦:《沉沦的圣殿》,第199页。
    ①宫留记:《资本:社会实践工具—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第141页。
    ②查建英:《八十年代访淡录》,第68—69页。
    ①北岛:《时间的玫瑰》,第2—3页。
    ②廖亦武:《沉沦的圣殿》,第340-341页、199-202页。
    ③同上,第294页。
    ④《实践的逻辑》一书中,布迪厄这样解释“社会炼金术”:把任何既定的资本转化为象征资本,既建立在所有人的本质的基础上的合法古有,就是社会炼金术的基本运作。
    ⑤廖亦武:《沉沦的圣殿》,第343页。
    ①程光炜:《文学的今天和过去》,第59页。
    ②见张志国博士论文《<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第141页。
    ①程光炜:《文学的今天和过去》,第59页。
    ②见《今天》第一期。
    ①见《今天》第一期。
    ②见《今天》第四期。
    ①见《今天》第九期。
    ②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中国翻译》2001年4期。
    ①见《今天》第一期。
    ①马国川:《我与八十年代》,第52-53页。
    ②参见格非的《文学史研究视野中的先锋小说》、韩东的《只有“今天”,没有“朦胧诗”》、柏华的《时间的玫瑰·序》、朵渔的《从<今天>的方向看》等文章。
    ③参见程光炜:《文学的今天和过去》,第63页。
    ④见梁艳博士论文:《<今天>1978—1980研究》第16页。 ①见《今天》第四期。
    ②[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60页。
    ③徐敬亚:《中国第一根火柴—纪念民间刊物、今天>杂志创刊三十年》,《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①许纪霖:《从特殊走向普遍—专业化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见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第30页。
    ②李润霞:《“文革”后民刊与新时期诗歌运动》.见《新诗评论》2006年第1辑。
    ③《薄去访谈录》,见http://comment.artron.net/20071218/n39427_3.html。
    ①朱朱:《北岛访谈》,见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15/n-2915.html。
    ②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①刘洪彬整理:《北岛访谈录》,见《持灯的使者》,第230-231
    ②万之:《也忆老<今天>》,见《今天》第52期。
    ①参考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第78—88页。
    ②同上,第88页。
    ③徐晓:《<今天>与我》,见《持灯的使者》,第47页。
    ①亚缩、陈家坪:《林莽访谈录》,见《持灯的使者》.第284页。
    ①参见:《持灯的使者》,第110页、284页、288页。
    ②刘禾编:《持灯的使者》,第111页。
    ③同上。
    ④参见:《十三路沿线》,见《持灯的使者》,第17-43页。
    ①李欧梵:《重绘上海文化地图》,见程光炜主编:《都市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第24页。
    ②许纪霖主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第32-32页。
    ③郑先:《未完成的篇章》,见《持灯的使者》,第77页。
    ①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第73页。
    ②万之:《也忆老<今天>》,见《今天》第52期。
    ①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第75页。
    ②亚缩等:《鄂复明访谈录》,见《持灯的使者》,第261页
    ①许纪霖:《导言:重建社会重心: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见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第20页。
    ②亚缩、陈家坪:《李南访谈录》,见《持灯的使者》,第261页。
    ③亚缩、陈家坪:《王捷访谈录》,见《持灯的使者》,第299页。
    ①徐敬业:《中国第一根火柴——纪念民间刊物《今天》杂志创刊30年》,见《今天》官方网站
    ②徐晓:《<今天>与我》,见《持灯的使者》,第50-51页。
    ③万之:《也忆老<今天>》,见《今天》第52期。
    ①许纪霖:《导言:重建社会重心: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见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第19页。
    ②同上。
    ③北岛:《火败之书》,第168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教研室编写:《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第132页。
    ②兴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1993),第401-402页。
    ③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潮流》,第276页。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1999),第294页。
    ②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2005),第199页。
    ①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第77页、74页。
    ①刘禾:《持灯的使者·序言》,第VI页。
    ①徐晓:《<今天>与我》,见《持灯的使者》,第48页。
    ①徐晓:《<今天>与我》,见《持灯的使者》.第47页。
    ①可参见李润霞文《“文革”后民刊与新时期诗歌运动》中关于哑默稿件未被刊用与万之文《也忆老<今天>》中《晚霞消失的时候》、《血色黄昏》等作品编选与刊登的部分,分别载于《新诗评论》2006年第1辑与《今天》第52期。
    ②朱朱:《北岛访谈》,见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15/n-2915.html。
    ③蔡翔:《何谓文学本身》,《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①唐晓渡:《芒克访谈录》,见《持灯的使者》,第240-241页。
    ①见万之《也忆老<今天>》,《今天》第52期。
    ②参见张志国博士论文《<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第179页。
    ③同上,第216页。
    ④参见《五人诗选》。
    参见梁艳博士论文:《<今天>1978—1980研究》第108页。
    ①万之:《也忆老<今天>》,见《今天》第52期。
    ②李陀:《持灯的使者》,第231页。
    ③翟頔:《游历,中文是我惟一的行李》,见《失败之书·附录》,第291页。
    ①见万之《也忆老<今天>》,《今天》第52期。
    ②参见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第34、36页
    ①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第46页。
    ②参见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了》,第53—54页。
    ①2013年春季刊是《今天》总期数的第一百期。
    ②从最初的北京到挪威的奥斯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美国的纠约、洛杉矶等城市,目前编辑部在香港。
    ①截至2013年春季号《今天》共发行一百期,笔者目前收集到的杂志包括为1978年——1980年国内时期的《今天》1-9期,《今天文学研究会》内部文学资料1-3期:海外《今天》由于1990、1991等早期期刊无法找到,1990年春季号至——2013年春季号中缺少的期刊数为1990年第3期、1990年第4期、1993年第春季号、1993年夏季号、1994年春季号、1994年夏季号、1994年冬季号、1995年冬季号、1997年春季号、1999年夏季号,共10本,为了论述的严密,因此对阶段的划分作了模糊处理,有待进一步补充完整。此外,全文的论述与数据统计是不包含上述10期,后面不再另外作注。
    ①于小星整理:《海外中国作家讨论纪要》.见《今天》1990年第2期。
    ①李陀、李欧梵、黄子平、刘再复:《<今天>意义》,见《今天》1990年第1期。
    ②《复刊词》,见《今天》1990年第1期。
    ①于小星整理:《海外中国作家讨论纪要》,见《今天》1990年第2期。
    ②《复刊词》,见《今天》1990年第1期。
    ③《复刊词》,见《今天》1990年第1期。
    ④刊前的《编者的话》、《致读者》等对杂志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描述、分析的文章页包含在杂志的编者按之中。
    ①见1990年第2期《编后语》。
    ②见1991年第2期《编后语》。
    ③见1991年3-4期的《致读者》。
    ①见1991年2期的《读者来信》。
    ①见1991年第1期、第2期的《设奖启事》。
    ②见1991年2期的《读者来信》。
    ①吴晓东:《从政治的诗学到诗学的政治》,见《新诗评论》第2009年第1辑.
    ②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第78页。
    ③刘禾主编:《持灯的使者·序》,第Ⅵ页。
    ①李欧梵:《世界文学的“今天”——《今天》复刊五周年》, 见《今天》1995年第2期。
    ②顾城:《给编辑的信》,见1992年第3期。
    ①李欧梵:《世界文学的“今天”——《今天》复刊五周年》,见《今天》1992年第2期。
    ①见《今天》1993年第3期,第98页.
    ②见《今天》1993年第3页。
    ①万之:《编后语》,见《今天》1992年第2期。
    ①万之:《编者的话》,见《今天》1995年第2期。
    ②李陀:《汪曾褀与现代汉语写作——兼谈毛文体·编者按》,见《今天》1997年第4期。
    ①北岛:《对未来发出的9封信——致2049的读者》,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780314/
    ②韩少功:《工具,有时也是价值》,见《今天》1999年第1期。
    ①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第266页。
    ①欧阳江河:《<今天>,一个故事》,见《今天》2009年第]期。
    ②李陀、李欧梵、黄了平、刘再复:《<今天>意义》,见《今天》1990年第l期。
    ①见《今天》2011年第4期。
    ①刘禾:《中国诗歌:困境与思考前言》,见《今天》2008年第一期。
    ①孟悦:《瞎了领瞎了穿过光明》,见北岛:《午夜之门·序》,第4页。
    ①见《青年作者小说专辑·编者按》,《今天》2002年第2期。
    ②见《青年作者小说专辑·编者前言》,《今天》2002年第4期
    ①见《今天》1991年3—4期。
    ①李陀:《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见《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序》,第Ⅳ页。
    ②同上。
    ③见《今天》1997年第4期。
    ①燎原:《飞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
    ①杨四平:《涪陵师范学院学院》2005年第6期。
    ①北岛:《失败之书》,第153页
    ①李润霞:《“文革”后民刊与新时期诗歌运动》,见《新诗评论》2006年第1辑。
    ②见http://www.jintian.net/109/d12.html。
    ③刘溜:《北岛与<今天>三十年》,见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45/n-3245-2.html。
    ①查建英:《八十年代访淡录》,第75页。
    ②万之:《也忆老<今天>》.见《今天》第52期
    ①刘溜:《北岛与<今天>三十年》,见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45/n-3245-2.html
    ②孟悦:《瞎子领瞎子,穿过光明》,见《午夜之门·序》,第5页。
    ③同1.
    ④北岛:《城门开·序》,第1页。
    刘小枫:《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见http://book.ifeng.com/psl/sztx/200807/0730_3949_685050.shtml。
    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第258页。
    ①谭桂林:《本上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第260页。
    ②北岛:《失败之书·自序》,第2页。
    ③高尔泰:《寻找家园·自序》,第1页。
    ①李陀:《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见《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第Ⅶ页。
    ①北岛:《游历,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见《失败之书·附录》,第290页。
    ②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第190-191页。
    ③欧阳江河:《19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特与知识分子身份》,第58页。
    ①《致读者》.见《今天》第1期。
    ②同上。
    ②《致读者》,见《今天》第1期。
    ④见《今天》第4期。
    ①徐敬亚:《中国第一根火柴:纪念民间刊物<今天>创刊30年》,见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48/n-1348.html。
    ②齐简:《诗的往事》,见刘禾:《持灯的使者》,第8页。
    ③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第58页。
    ①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第192页。
    ①马建:《麻木的舌头—中国散文的的心境》,见《今天》1997年第3期。
    ②北岛:《失败之书·序》,第2页。(注文的各项不应省略,全文要按统一的标准做)
    ①林闲治:《纸上的声音》,第86页。
    ①高尔泰:《哪敢论清白—《致<寻找家园>的读者,兼答默先生》,见《南方周末》电子版http://www.infzm.com/content/52118。
    ②高尔泰:《寻找家园·自序》.第3页。
    ③高尔泰:《寻找家园·自序》.第5页。
    ①高尔泰:《寻找家园》,第46页。
    ①高尔泰:《寻找家园》.第143页。
    ①赵野:《这些业余诗人》,见《今天》2011年第1期。
    ①赵野:《这些业余诗人》,见《今天》2011年第1期。
    ②《致读者》,见《今天》2009年第1期。
    ①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第18页。
    ①李杨:《没有“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何来“新时期文学”?》,见《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笔谈》,《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①柏桦:《一个时代的诗歌翻译与写作》,见北岛:《时间的玫槐·序言》,第6页。
    ①参考徐敬业:《中国第一根火柴——纪念民间刊物<今天>杂志创刊三十周年》,《当代作家评论》2009第1期。
    ②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第47—49页。
    ①北岛:《游历,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见《失败之书·附录》,第290页。
    ②同上,第291页。
    ③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第57页。
    ④万之:《在废墟上重建星空—纪念<今天>文学杂志创刊三十周年》,见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00/n-3100.html
    ①见《今天》1990年第1期《复刊词》。
    ②见《今天》1990年第1期《复刊词》。
    ③同上。
    ④见《致读者》.《今天》2009年第1期。
    ①见《致读者》,《今天》2009年第1期。
    ①萨义德:《知识分了论》,第100页。
    ①李陀:《先锋文学运动与文学史写作》,见《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序》,第Ⅳ页。
    ②《编者的话》,见《今天》1995年第2期。
    ①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100页。
    ①严力:《我在散文的形式里》,《今天》1996年第4期,第164页。
    ②参见沈容:《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了的精神流浪》,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69/n-2269.html。
    ①杨匡汉:《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第82页。
    ②万之:《在废墟上重建星空—纪念<今天>文学杂志创刊三十周年》,见
    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00/n-3100-2.html。
    ③万之:《在废墟上重建星空—纪念<今天>文学杂志创刊三十周年》,见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00/n-3100-2.html。
    ④万之:《在废墟上重建星空—纪念<今天>文学杂志创刊三十周年》,见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00/n-3100-2.html。
    ①万之:《在废墟上重建星空—纪念<今天>文学杂志创刊三十周年》,见http://www.jintian.net/today/html/00/n-3100-2.html。
    ②田晓青:《十三路沿线》,见《持灯的使者》,第29页。
    ③北岛:《城门开·序》,第2页。
    1、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许纪霖著:《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解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许纪霖等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98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林贤治:《午夜的幽光—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林贤治:《纸上的声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杨庆祥等著,程光炜主编:《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洪子诚等著,程光炜编:《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程光炜著:《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程光炜著:《文学的今天和过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13、徐责:《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许纪霖著:《启蒙如何起死回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许纪霖:《回归公共空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法]福柯著,杜小真选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拉塞尔·雅各比著,洪洁译:《最后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0、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21、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 王光东等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程光炜主编:《文人集团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程光炜主编:《都市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陆建德校:《知识分子论》,三联书店2011年版。
    26、甘阳主编:《八十年代文学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刘禾编:《持灯的使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三联书店2009年版。
    29,查建英主编:《八十年代访谈录》,三联书店2007年版。
    30、徐贲著:《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31、李陀编选:《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三联书店2011年版
    3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教研室编写:《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3、二十二院校编写组编:《中国当代文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4、洪子诚、刘登翰著:《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35、李新宇著:《中国当代诗歌潮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6、於可训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洪了诚、刘登翰著:《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杨剑龙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陶东风、和磊著:《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7、张新著:《20世纪中国新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洪了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同2007年版。
    50、洪子诚、刘登翰著:《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同2005年修订版。
    51、吴秀明主编:《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52、李新宇著:《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流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王庆生、王又平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第二版)(下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3、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5、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60年》(1949-2009)(卷四),上海大学出版2010年版。
    56、严月君、高岩、梁云、顾芳编选:《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57、北岛、江河、舒婷、顾城、杨炼:《五人诗选》,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58、洪子诚、程光炜编:《朦胧诗新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59刘铁群著:《现代都是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礼拜六>杂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0董丽敏:《想象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刘小枫著:《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62、丁文著:《“选报”时期<东方杂志研究>(1904-1908)》,上午印书馆2010年版。
    63、谢晓霞著:《<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64、洪九来著:《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5、李相银著:《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66、许纪霖等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7、赵亚宏著:《<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8、颜湘茹著:《层叠的现代<现代>杂志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9、张宝明著:《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上午印书馆2007年版。
    70、欧阳江河著:《站在虚构这边》,三联书店2001年版。
    71、柏桦著:《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72,杨匡汉著:《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73、[德]卡尔·曼海姆著,姚仁权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4、[英]乔治·拉伦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世界的在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5、陶家俊著:《思想认同的焦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6、高尔泰著:《寻找家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77、北岛.失败之书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8、北岛著:《时间的玫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版。
    79、北岛著:《青灯》,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版。
    80、北岛著《蓝房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版。
    81、北岛著:《午夜之门》,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版
    82、陈超著:《打开诗的漂流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版。
    1.唐晓渡、北岛:《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山花》2009年第2期。
    2.奚旺:《试论北岛散文的问题建树》,《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11期。
    3.北岛:《北岛新作(八首)》,《山花》2009年第2期。
    4.白杰:《归乡的迷途:北岛海外诗歌的情感旋律》,《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余世存:《我看北岛》,《青年作家》2007年第1期。
    6.康慨:《北岛的复归》,《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2期。
    7.陈超:《北岛论》,《文艺争鸣》2007年第8期。
    8.北岛:《时间的玫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9.洪子诚:《北岛早期的诗》,《湖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0.唐晓渡:《北岛: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11.陈宁:《精英意识和世俗关怀之间的焦虑与困顿——由新写实小说看文学在新时期的转型》,《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12.吕广利:《大众化文化思潮与精英意识的悖立、整合与共生》,《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3.于沐阳:《转型语境下精英意识的消解——对“新写实小说”生成动因的思考》,《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4.宋剑华:《论左翼文学运动的政治精英意识》,《云梦学刊》2002年第4
    15.马汉广,王雅君:《文化批判与精英意识》,《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
    16.何斯民:《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精英的生活状况及其报国途径——以迁滇文化精英为分析案例》,《学术探索》2006年第6期。
    17.陈琦:《当代中国社会精英与政治精英关系探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8.姚剑文:《政治、文化与社会精英——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及其解体与当代启示》,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9.关山:《社会精英理论的三位经典作家》,《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20.伍小涛:《帕雷托精英理论解读:辛亥革命的发起》,《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21.林平乔:《朦胧诗人与儒、道文化精神》,《求索》2007年第5期。
    22.翟頔:《中文是我惟一的行李——北岛访谈》,《书城》2003年第2期。
    23.罗云锋:《北岛诗论》,《华文文学》2006年第5期。
    24.林平乔:《北岛诗歌的三个关键词——北岛前期诗歌简论》,《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2期。
    25.邓鸣英:《北岛诗歌意象的情感寄托和美学意味》,《语文学刊》2004年第6期。
    26.一平:《孤立之境——读北岛的诗》,《诗探索》2003年Z2期。
    27.唐晓渡:《“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北岛访谈录》,《诗探索》2003年第3-4辑。
    28.张爱叶:《走近北岛——北岛诗歌浅析》,《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9.周长才:《北岛与诺贝尔文学奖》,《外国文学》1999年第2期。
    30.陈绍伟:《重评北岛》,《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第5期。
    31.丁宗皓:《人格的界碑:北岛的位置》,《当代作家评沦》1988年第4期。
    32.吴晓东:《“走向冬天”北岛的心灵历程》,《读书》1987年第1期。
    33.王干:《历史·瞬间·人——论北岛的诗》,《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34.张健、周维东:《散文研究:在“反规范”中求“规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5.王兆胜:《当前散文研究的瓶颈与突破——兼论陈剑晖的散文理论建构》,《江汉论坛》2007年第5期。
    36.陈啸:《混沌中的困惑——百年现代散文研究之弊及发展走向》,《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3期。
    37.楼肇明:《沙盘·平面图和当代散文研究之整体性思维——序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8.张道兵:《世俗的超越崇高的消解——张爱玲散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9.徐慧琴:《新时期散文研究综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0.龙建国:《散文研究领域的新里程——评<散文美学>》,《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第6期。
    41.谷海慧:《传统的人格理想与古典的美学精神——季羡林先生散文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2.王兆胜:《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的反思》,《山东文学》2002年第8期。
    43.郭景萍:《帕雷托:非逻辑行动中的情感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4.许苏明:《文化场域、文化资本与中国近现代精英流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5.于慧:《浅谈精英流动及其选择机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24期。
    46.陈旭:《社会精英流动及其选择机制初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5期。
    47.郏磊:《从帕累托的精英理论到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反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8.温龙:《精英理论概述》,《鲁行经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9.曾琼:《精英主义与多元主义——政治社会学两种基本理论模式述评》,《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20卷第2期。
    50.郎友兴:《精英与民主:西方精英主义民主理论述评》,《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
    51.许苏明、金迪:《精英流动与社会制度的建构》,《唯实》2005年第4期。
    52.徐小龙:《帕累托的精英理论评析》,《理论观察》2007年第5期。
    53.曾琼:《精英主义与多元主义——政治社会学两种基木理论模式述评》,《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4.金贻顺:《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55.左高山:《论拉斯韦尔的精英理论》,《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月第10卷第5期。
    56.邓玮:《当代中国精英流动机制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7.颜卿鸿:《和谐社会呼唤“良性精英循环”》,《人民论坛》2007年第9期。
    58.张慧、陈秀娟:《精英扦循环机制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9期。
    59.于建嵘:《精英政治的困惑》,《博览群书》2005年第3期。
    60.郑从金:《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利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61.谭桂林:《天涯诗学:漂泊诗人的寻根冲动》,《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62.奚旺:《文体学视野下北岛创作的意象复调》,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63.欧阳江河:《词与世界之间的文学跨度——读《失败之书》阅读随感》,《天涯》2006年第6期。
    64.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花城》1994年第5期。
    65.陈慧、李霞:《漂泊:寻回生命的方向——论北岛90年代诗歌》,《当代文坛》2010年第1期。
    66.翟月琴:《流散作家的语言危机——以朦胧诗人为例》,《作家》2009年第2期。
    67.徐晓:《北岛与革命话语》,《华文文学》2006年第5期。
    68.舒坦:《北岛出版<蓝房子>与<午夜之门>》,《文学教育》2009年第5期。
    69.高志强:《文化跨越与创作危机》,《理论界》2009年第9期。
    70.唐寻:《海外流散诗人的语言突围——以北岛为例》,《飞天》2009年第18期。
    71.赵瑜:《谁孤独,就永远孤独——午夜之门阅读笔记》,《书城》2009年第8期。
    72.王振羽:《点亮一盏青灯在历史深处》,《出版广角》2008年第5期。
    73.贾鉴:《北岛:一生一天一个句子》,《华文文学》2006年第5期。
    74.李宪瑜:《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白洋淀诗群”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75.黄平:《新时期文学的发生——以《今天》杂志为中心》,《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6.徐敬亚:《中国第一根火柴——纪念民间刊物《今天》杂志创刊三十年》,《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77.崔月萍:《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今天>诗歌》,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78.李润霞:《一个刊物与一场诗歌运动——论林戏诗潮中的民刊<今天>》,《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79.张志国:《<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80.李建立:《为何没有“西方现代派焦虑”:从译介的角度重估<今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81.梁艳:《朦胧诗、新诗潮与“今天派”:一段文学史的三种叙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82.王亚斌:《穿越地表的突围——民刊<今天>的意义》,《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第11卷第2期。
    83.王士强:《从“白洋淀”到<今天>:芒克访谈录》,《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1期。
    84.梁艳:《食指、多多与<今天>的关系再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5.朵渔:《从<今天>的方向看》,《名作欣赏》2010年第13期。
    86.梁艳:《如何面对“伤痕”?——重探<今天>与“伤痕文学”之关系》,《名作欣赏》2010年第15期。
    87.梁艳:《<今天>(1978-1980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88.冯若谷:《从大众媒介时代到新媒介时代的公共知识分r》,《东南传播》2011年第9期。
    89.赵勇、杨玲:《八十年代、公共领域、公共知识分子及其他——关于“文学公共性”的通信》,《粤海风》2010年第3期。
    90.王善平:《人人都是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无知大众”对立的扬弃》,《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期。
    91.陈迪强:《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突围——论上海时期鲁迅杂文的“公共性”》,《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92.汝绪华:《论公共知识分子精神与均衡阶层话语权》,《理论导刊》2010年第7期。
    93.邓雪琳:《”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简论》,《理论观察》2009年第2期。
    94.贺东航、储建国:《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领域的发展——读任剑涛<后革命时代的公共政治文化>》,《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9期。
    95.龚举善:《中国公共知识分了的当下状况及重建必要》,《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96.冉思玮:《透析萨义德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7.梅荣政、周志平:《“公共知识分子”论是怎样一种思潮?》,《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2期。
    98.刘继明:《公共知识分子:告别还是开始?》,《天涯》2005年第2期。
    99.吉方平:《透过表象看实质——析”公共知识分子论”》,《中华魂》2005年第2期。
    100.严帅:《公共知识分子的界定和探讨——读<中国知识分子十论>有感》,《民主与科学》2004年第5期。
    101.刘康、张慧敏:《向权力讲真话——萨依德和左翼公共知识分子》,《天涯》2004年第1期。
    102.苏立:《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03.徐德林:《阿诺德:文化精英主义者抑或有机知识分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37卷第6期。
    104.蒲平、李伊娜:《全球化语境下的精英文化和文化精英探析》,《新闻世界》2010年第3期。
    105.段怀清:《文化精英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抑或文化保守主义?——试论<学衡>前后胡先骗的思想文化主张》,《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06.汪振城:《从“大众文化”到“媒介文化”:精英主义式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第42卷第2期。
    107.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08.许士密:《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求实》2002年第6期。
    109.杨利景:《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与启蒙文学的兴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6期。
    110.彭晓芸:《寻找知识分子丢失了的人格力量——访<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作者林贤治》,《新文学史料》2009年第3期。
    111.蒋寅:《古典文学的精神史意义及其研究》,《中国文化》2009年第1期。
    112.霍俊明:《为历史提供坐标和坚硬的岩层:一代人的精神史与阅读史——<朦胧诗以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的诗歌史意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13.杨立华:《在谱系学与精神史之间——评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
    114.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文学精神史:记录与创造——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笔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15.温潘亚:《心理史?,精神史?——论勃兰兑斯的文学史观》,《江海学刊》1996年第3期。
    116.丁亚雷:《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德沃夏克艺术史方法论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17.北岛:《民族文化复兴之梦》,《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37期。
    118.王静:《时间在梦想的玫瑰中绽放——试论北岛的诗歌翻译观》,《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9月第25卷第5期。
    119.殷颖:《试论北岛的诗歌翻译观》,《山花》2006年第2期。
    120.北岛:《翻译与母语》,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180948/。
    121.王小波:《最好的文体都是翻译家创造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36ce00102dx1h.html。
    122.欧阳江河:《这本杂志拒绝某种所谓转型》,东方早报2011年5月16日。
    123.尚.布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4.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三联书店2003年1月。
    125.霍俊明:《当代诗歌语言的“惯性”机制——以“地下”诗歌、“今天”诗歌和“第三
    代”诗歌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0期。
    126.林贤治:《北岛与<今天>》,《当代文坛》2007年第2期。
    127.李友梅:《费孝通对今天知识分子的期许——文化自觉,历史责仟》,《社会观察》2010年第11期。
    128.张志国:《<今天>的创办与诗歌构型》,《诗探索》2010年第7期。
    129.龙扬志:《时间态度和文学见证——唐晓渡<今天是每一天>简评》,《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2008年第10期。
    130.荣光启:《历史的接续与当代诗歌话语差异性的对话——从<今天>到<明天>》,《诗歌月刊》2004年第7期。
    131.王光明:《想通与互补的诗歌写作——我看“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
    132.谭旭东:《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争综述》,《艺术广角》2002年第5期。
    133.戴皓:《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3卷第3期。
    134.明天编委会:《从<今天>到<明天>——<明天>第一卷首发式在京举行》,《明天》2004年第1期。
    135.朱明:《没有英雄的年代里的英雄——<今天>派诗歌片论之二》,《蒙自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136.朱明:《自我的张扬与寂灭——“今天”派诗歌片论》,《蒙自师专学报》1991年3月第8卷第1期。
    137.黄钰:《九十年代新诗与汉语母语关系论争述评》,《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38.朱明:《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今天>派诗歌片论》,《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0月第1卷第5期。
    139.张新颖:《中国当代文化反抗的流变——从北岛到崔健到工朔》,《文艺争鸣》1995年第3期。
    140.李林展:《震响之后的真实——北岛研究综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22卷第5期。
    141.刘登翰:《“朦胧诗”——昨天和今天》,《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4期。
    142.李咏吟:《文学的“民间方式”重估》,《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5期。
    143.张新颖:《民间的天地与文学的流变——谈对抗战到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新解释》,《社会科学》1994年第11期。
    144.韩东:《文人的敌意》,《作家》2000年第10期。
    145.林林:《陈思和论“民间的浮沉”》,《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2期。
    146.谢友祥:《“民间”的现代品格——对陈思和“民间”话语的理解》,《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
    147.王光东:《民间形式·民间立场·政治意识形态——抗战以后文学中的民间形态》,《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148.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149.兰爱国:《到民间去——九十年代文学的主潮》,《文艺评论》1995年第5期。
    150.李继凯:《走向批判和民间的文学》,《小说评论》1995年第5期。
    151.李新宇:《20世纪中国文学民间化走向的反思》,《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152.杨洋:《论90年代诗坛“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争》,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53.王士强:《无序的自由与溃败中的坚守——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民间化趋向》,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54.韩东:《论民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f46d40100fb7w.html。
    155.南帆:《民间的意义》,《文艺争鸣》1999年第2期。
    156.李零:《小人物与大事变——关于<七十年代>的讲话》,《读书》2010年第2期。
    157.李雪:《七十年代与<公开的情书>》,《小说评论》2012年第4期。
    158.程光炜:《为什么要研究七十年代小说》,《文艺争鸣》2011年第18期。
    159.陶东风:《“七十年代”的碎片化、审美化与去政治化——评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160.遆存磊:《<七十年代>:金色滤镜下的回眸》,《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1期。
    161.罗平汉:《反右派运动中的大字报》,《文史精华》2001年第8期。
    162.朱朱、王静、诺曼·斯班瑟:《诺曼·斯班瑟访谈录》,《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第11期。
    163.郑娜:《历史的回声:西南当代艺术的延续与变异》,《艺术与投资》2007年第10期。
    164.韩晗:《知识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话语范式——以1930-1937年<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为核心的学术考察》,《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3期。
    165.李陀:《反思“纯文学“》,《北京日报》2001年3月18日。
    166.李陀、李静:《漫说“纯文学”——李陀访谈录》,《上海文学》2001年第3期。
    167.蔡翔:《何谓文学本身》,《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168.李海霞:《“文学危机”和危机的政治性诉求——读蔡翔<何谓文学本身>》,《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1期。
    169.张闳:《北岛,或关于一代人的“成长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
    170.闫广英:《<寻找家园>之外》,《环境经济》2012年Z1期。
    171.王卫平、徐立平:《困顿行者与不安定的灵魂——新文学中知识分妇的 漂泊流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72.郑宝富:《栖居在精神家园的的诗人——读廖忆林的<寻找家园>》,当代文坛1998年第1期。
    173.李万武:《<为文学寻找家园>后记》,《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2期。
    174.黑正宏:《一位女性作家的心灵史——散文集<半生为人>的文本解读》,《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75.康慨:《高尔泰<寻找家园>在美国出版》,《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23日。
    176.程光炜:《<文艺报>“编者按”简论》2004年第5期。
    177.魏洪瑞:《文学场与政治场——以十七年(1949——1966)<文艺报>“编者按”为考察中心》,《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5期。
    178.孙晓忠:《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179.田焱:《<论语>杂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80.刘业伟:《<读书>杂志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第38卷第1期。
    181.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2.陈淼霞:《润物细无声——美学视野下的<读者>杂志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83.田晓英:《论<新月>之变》,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84.韩敏:《<收获>的90年代》,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85.周新顺:《<东方杂志>早期编辑者考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2期。
    186.陈斯华:《<新青年>杂志同人作者群的演化》,《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87.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摘选: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http://book.ifeng.com/psl/sztx/200807/0730_3949_685050_1.shtml。
    188.张桃洲:《去国诗人的中国经验与政治书写——以北岛、多多为例》,《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12月第30卷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