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为研究对象,考察国人在与东、西洋以外的异域交接时的别种文学风貌,进而从一个时代的社会进程中考察个体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流亡、抵抗、挣扎、遗忘等命运。分为现代南洋书写与当代南洋书写。现代南洋书写以南洋为空间,考察1920——194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启蒙与革命之间的复杂抉择,以五四留洋作家群、海派作家群与革命作家群的南洋书写为主要研究对象。当代南洋书写较为驳杂,从题材与主题上开始走向深沉博大,洋溢着悲辛慷慨之气。在对其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从远征军书写、传统作家群的南洋书写及南洋书写的多元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当代南洋书写对战争、历史、民族、现代性等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革命开始占据主导,其中消费性开始凸显。
     绪论阐述了本研究的缘起、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并将现代南洋书写与同时期的东、西洋书写进行比较。相对于后者的理性、幽默、洋派而言,现代南洋书写普遍较为闲适,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得以舒缓。
     第一章主要探讨五四留洋作家群的南洋书写。这一群体的书写在想象中兼有启蒙与家国之思,显示了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启蒙之间的复杂心态。老舍的南洋书写是对康拉德帝国神话的逆写,其间有革命隐喻,老舍所建构的乌托邦形象有着明显的大中华倾向。徐志摩借南洋展开情欲想象,这种想象在海派作家中进一步发展。郁达夫在自我放逐南洋的过程中,其书写带有明显的故国之思与家园之痛,其古典诗词也是流亡者心曲的反映。
     第二章主要从传奇浪漫的故事、宗教精神的多元表现、南洋弃妇中的男权话语、南洋风景及南洋形象这五个方面对许地山的南洋书写进行探讨。在五四作家中,许地山是少有的从文化视角对南洋表达真实的热爱的作家,其南洋书写在宗教思想的烛照下显示出传统文化的趣味与情怀,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深邃的宗教感,在20世纪有特别的意义。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海派作家群的南洋书写。张爱玲的南洋书写是一种基于“他者”的文化想象,徐訏与刘呐鸥都对南洋进行了情欲化处理,显示出经传媒塑造与定型的南洋对中国现代作家南洋书写的影响。总体而言,这一群体的书写未能接近真实的南洋,带有较大的虚幻性与想象性,缺少对南洋的社会历史思考,展示出来的只是单向度的南洋。
     第四章对南洋游记作家群的书写进行分析。在梁启超、斐儿、巴金笔下,南洋被赋予了一种浪漫想象,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归隐之地。他们既表现出传统游记文学的闲逸,对山水风光的悠然沉醉,也带有现代理性的思考,南洋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暂时越界,以生活政治抵抗解放政治的媒介。
     第五章主要考察1920——1940年代流浪或逃亡至南洋的革命作家的南洋书写,并与五四留洋作家、海派作家的南洋书写及国内左翼文学进行比较。革命作家群的南洋书写展现了南洋的社会历史面貌,在表达方式上开始由虚构向写实过渡,其中依然有着革命知识分子的浪漫想象。它凸显了革命的主题,呈现出一股悲壮的气息。杨骚的南洋书写忧愤深广,从中可以梳理出其思想史线索。流亡作家洪灵菲、沈兹九、胡愈之、巴人的南洋书写,浪漫而悲壮,形态纷呈。西方作家的流亡书写对自由、强权、暴政、战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中国革命作家在流亡中感时忧国,思考民族命运,对新中国进行浪漫想象。
     上篇总结旨在对现代作家的南洋书写进行一番文化学考察,通过这些南洋文本所展现的域外图景来透视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现代作家的南洋形象既部分反映了南洋的现实,也传递了其自身所代表的文化正统。简要地对近现代中西方作家的南洋书写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相比于西方知识分子用“异”的眼光来观照南洋或者东方,中国现代作家多的是“同”的视角,这其中有南洋与国内文化、历史、社会形态的相似,也与这些知识分子较为封闭的思维结构有关,这造成的是文本较为狭隘,缺乏宏观的视野。
     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当代南洋书写的基本特征,挖掘出远征军、原国军与流亡知青这三大群体。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表现出启蒙、革命与消费三大主题。当代南洋书写中,革命占据主导,南洋革命不同于国内革命,主要是以失败为底色;表现出悲壮、崇高与深沉之美;当代南洋书写抵制遗忘、仰望父辈,在世俗化时代弘扬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情怀;它具有反思战争、政治、历史、人性的意义。80年代末期以来,当代南洋书写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中,消费话语开始蔓延。
     第七章主要对20世纪的远征军书写进行基本的梳理,这一书写经历了战地报道、史料与纪实文学上的历史还原、文学想象与虚构三个阶段。现代远征军书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情感基调昂扬悲壮,表现出对战争中个体的关怀,对生命的深切哀痛,具有一定的哲理意蕴。西南联大写作群体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政治情怀。当代远征军书写塑造了传统军人群像,形成一种悲剧的文本体验,在异域元素的渲染中,它或承担着作家对新国民性的反思,或表达一种消费主题。现代远征军书写重个体,语言有古朴之美;当代远征军书写重理性之思,苦难意识稍弱。以周梅森、张廷竹为代表的80年代远征军书写,无论是对人性的挖掘还是对传统文化品格的弘扬都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
     第八章主要探讨了传统作家群的南洋书写。其中有岭南归侨作家群(黄浪华、陈残云、杜埃),闽籍作家群(司马文森、杨金远),侨生王啸平,也有以写中缅边地小说闻名的反映南洋流亡、展示异域奇风异俗的苗族作家李必雨。这一群体普遍以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对往昔岁月进行回顾,表达“回归”祖国的主题,他们通常对南洋风情及家乡风俗较为熟稔,在写作中表现出一种现代的家园感,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感,具有传统的忧患意识与现代反思精神。
     第九章主要从多元化角度对南洋书写进行分析。探讨了新时期以来的南线书写,挖掘其文学史意义及写作前景,南线书写经历了从人性到战争本体的反思,但迄今尚未产生有足够分量的文本。当代南洋书写在启蒙与革命的主题中高扬起理想主义的旗帜。陈河的书写具有寻找历史记忆的意味,王安忆以南洋华侨展示了南洋从战乱到和平时期的嬗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表达,邓一光将理想与现实倾注在主人公天赫与天扬身上,讲述了后革命时代理想主义者人生选择的殊途同归。其中王安忆的后期书写反映了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多元化,并与曾焰的知青日常生活叙事共同构成当代南洋书写的生活政治追求。
     下篇总结认为,相比于现代南洋书写的士大夫浪漫情怀而言,当代南洋书写更为关注民族命运、人类生存等重大课题,呈现出深沉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总体而言,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南洋书写展示了青春、理想、英雄、革命、漂泊、流亡等精神性话语,呈现出浪漫传奇、悲壮热烈的审美风格,显示出对世俗化时代的反拨。
The paper chooses "Nanyang Writing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20th Century" as the subject, observing and studying the special literary appearance when the Chinese associate themselves with foreign lands besides the West and Japan, inspecting the fate of exile, resist,struggle and forget of individuals in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from an era social process. The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modern Nanyang writing and contemporary Nanyang writing. The former sets nanyang as a space to construct the complex choices between enlightenment and r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from the1920s to the1940s, and chooses the Nanyang Writing of Five four group of writers that study abroad, Shanghai group of writers, Revolutionary group of writers and the modern writers' travel stories about Nanyang as the main targets. The latter is more complex, it begins to become heavier and more profound from the subject and the theme, filling with touching and vehe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the paper will analyse the contemporary Nanyang writing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Army, the traditional group of writers and diverse nanyang writings. The contemporary Nanyang writing makes a deep thinking about war, history, nation and modernity, and revolution begins to play a dominative part, among which consumer begins to be foregrounding.
     The introduction firstly sets forth the origin of the study,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approaches, then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dern Nanyang writing and western, Japanese writing of the same period. Compared to reason, humor, exoticism of the latter, the former is generally more negligent, the anxiety of Modernity of the intellectuals can be relieved.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ive four group of writers who have studied abroad'Nanyang writing. The writing in this group contains imagination, enlightenment and national affairs, showing the complex mentality of intellectual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r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Lao She's Nanyang writing is on the back of Conrad' Empire myth writing, the former implys the revolutionary metaphor, the utopian he builds implicit image of central plains state of mind significantly. Xu Zhimo makes Nanyang for sexual imagination, the imagination will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Shanghai group of writers. Yu Dafu's Nanyang writing contains many thoughts of the motherland and hometown in the exile, and his classical poetry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exile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focuses on aspects of the romantic story, multi-dimensional performance of religious spirit, male discourse in Nanyang deserted wives, Nanyang landscape and Nanyang image to explore Xu Dishan' Nanyang writing. Among Five four group of writers, Xu Dishan is one of the few writers that express the real love of Nanyang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his Nanyang writing shows interest and feeling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cerning the religious thought, the artistic image that he has made of possessing deep religious feeling and convey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hanghai group of writers'Nanyang writing. Eileen Chang'Nanyang writing takes cultural imagination of'the other", for Xu Xu and Liu Naou, Nanyang is be sexualized, their writing shows the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modern writers'Nanyang writing that shaped and set by media. Overall, the group clearly has not reached the real Nanyang, their writing takes on a greater fantasy and imagination, and therefore is short of the social history consideration on Nanyang, the Nanyang that they display is only one-dimensional.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odern writers'travel stories about Nanyang. For Liang Qichao, Fei er and Ba Jin, Nanyang is given a romantic imagination, which become a place where the modern intellectuals could live in solitude. They show the leisure of traditional travel literature and also be intoxicated on the landscape scenery, but they never give up thinking the modern rationality, Nanyang become the media that modern intellectuals could overstep their bounds temporary and turn life politics into emancipatory politics.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assesses the Nanyang writing of revolutionary group of writers who roam or exile to Nanyang from the1920's to the1940's, then compares it with the Nanyang writing of Five four group of writers that study abroad, Shanghai group of writers, and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of China. The Revolutionary group of writers'Nanyang writing shows the features of social historical of Nanyang, and the ways of expression have changed, which from fabrication to writing realistically, but it still presents romantic imagination of revolutionary intellectuals. The group'writing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revolution and takes on a tragic atmosphere. Yang Sao'Nanyang writing is worried and indignant, from which we could sort out the clue of the history of his thought. The Nanyang writing is romantic and tragic and diverse among exile writers of Hong Lingfei, Shen Zljiu, Hu Yu zhi and Ba Ren. Western exile writers'writing think on freedom,power, tyranny and war deeply, which is transcendent, Chinese exile revolutionary writers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country and people,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ate of the nation and show romantic imagination for the new china.
     Part one aims at inspecting modern writers'Nanyang writing from the view of culturology,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of intellectuals through the extraterritorial images of Nanyang texts, which partly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nanyang from the Nanyang image of modern writers, bu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ir writing also sends culture of the orthodox that they themselves represent. Compared with Nanyang writing of China and the West in modern times briefly, while the western intellectuals seize "different" in thinking about Nanyang or the east, modern Chinese writers are accustomed to using the "same"perspective, this is partly because the similarity that exist between Nanyang and China from a domestic culture, historical and social patterns, and it is also linked to the more closed structure of thinking in these intellectuals, which lead to the small-minded in these texts and show the lack of broad canvas.
     The six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Nanyang writing and discoveries of three major groups, which are 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Army, the original Kuomintang army and the educated youth of exiles. In the Nanyang Writing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20th Century, it shows three major themes, which are enlightenment, revolution and consumption. Among them, revolution occupies the dominant, and Nanyang revolution is different from domestic revolution, its background color is a failure; it shows tragic, sublime and deep beauty; it resists to be forgotten, looks up to father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idealism and heroism in a secular age; and it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reflecting the war, politics, history, humanity. Since the late1980's, contemporary Nanyang writing shows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among which, the discourse of consumption begins to spread.
     The seventh chapter mainly sets out to clear the writing of Expeditionary Ar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asically, the writing has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which are the battlefield reports, historical sources, historical reduction of documentary writing,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fiction. Modern writing of Expeditionary Army has carried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showing a tone of high-spirited and tragic, demonstrating individual care against the war, and taking on a deep sorrow of life. Therefore, it appears certain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The writing group of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shows the political sentiments of intellectuals. Contemporary writing of Expeditionary Army has shaped the traditional military group, bringing a tragic text experience, under adorning of foreign elements, the writing or undertaking reflection on new national character, or expressing a theme of consumption. Modern writing of Expeditionary Arm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s, there is a simple beauty in language; contemporary writing of Expeditionary Arm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rational thinking, but it shows the lack of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The writing of the80's Expeditionary Army, taking Zhou Meisen, Zhang Tingzhu as the representative, reflects the consciousness of enlightenment of intellectuals, not only about mining the human nature, but also on promo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eigh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raditional group of writers'Nanyang writing. Among them, there are Chinese overseas that returned of Ling Nan group of writers(Huang Langhua, Chen canyun, Du Ai), Fujian group of writers(Si Mawensen, Yang Jinyuan), Chinese overseas that returned of Wang Xiaoping, and Miao writer Li Biyu, who devotes to showing the borderland, reflecting the exile of Nanyang, showing exotic exotic customs. This group generally employs the traditional realism and reviews the past years, and expresses the theme of "Returning" to the motherland, they are usually more familiar with the customs of Nanyang and their hometown, the writing convey a modern sense of home,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emotion, and holding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impending doom", and the modern spirit of reflection.
     The ninth chapter mainly analys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Nanyang writing. It discusses the southern writing since the new period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prospect of this writing, the southern writing has gone through humanity to the reflection of war-in-itself, but there aren't enough convincing satisfactory works so far. Contemporary Nanyang writing conveys the theme of enlightenment and revolution and signals the idealistic banner. Chen He's writing tries to find the historical memory; Wang Anyi demonstrates the evolution of Nanyang from truceless to peace with the overseas and conveys a profound expression in human nature; Deng Yiguang devotes ideal and reality into his hero Tian He and Tian Yang, narrating the different life of idealist in Post Revolutionary Era. Wang Anyi's later writing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thought and literary thought, together with Zeng Yan's the educated youth of daily life narration constitute the pursuit in life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Nanyang writing.
     Part two concludes that, compared to the scholar-officials'romantic feelings in modern Nanyang writing, contemporary Nanyang writing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propositions as to national destiny and survival of mankind.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verall, Nanyang Writing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20th Century shows the discourse of spirit of youth, ideal, hero, revolution, drift, exile and so on, reveals romantic, legendary, tragic and heartily aesthetic style and shows the washback of the secular era.
引文
1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1.
    2徐志摩.致南洋中学同学书[A].见: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一卷·散文(1)[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8.
    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见:鲁迅.南腔北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06.
    5“中国是一个世界闻名古国,中国文化传播东南亚并对这一地区的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这是历史事实。……在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侨还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43.
    7“中国人是在公元7世纪即唐朝时开始移居南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鼎盛的时代,对外贸易、航海事业都很发达。……唐朝的高僧义净,公元671年从广州出发去印度研究佛经,归途中,两度在苏门答腊岛南部的室利佛逝(Sriwijaya)居住,前后共十二三年。有学者认为,他可算是最早的印度尼西亚华侨之一。公元10世纪时,阿拉伯人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记述了公元943年他经过苏门答腊时,看见许多中国人在该岛上从事种植业。南部的巨港(Palembang)中国人最多,他们是在黄巢起义(9世纪末)失败后避居在这里的。这说明,唐朝末年已有一批华侨因政治原因而在南洋定居。”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
    8丘立本.从世界看华人[M].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19-22.
    11陈中行.中国人到东南亚[M].香港:自由出版社,1956:2.
    12王赓武著,张亦善译.南洋华人简史[M].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7-8.
    13李长传认为,“所谓‘南洋’者,以其在我国之南方,而远隔重洋也。其地理位置殊难确指,说者谓有广义狭义二说:广义之说自后印度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以迄澳大利亚、纽丝伦,东括太平洋群岛,西包印度,皆谓之南洋。狭义之说则仅指马来半岛及马来群岛为南洋。”李长传.南洋史纲要[M].香港:南华出版社,1959:1.许云樵认为,“南洋者,中国南方之海洋也,在地理学上,本为一暖昧名词,范围无严格之规定,现以华侨集中之东南亚各地为南洋。”许云樵.南洋史(上卷)[M].吉隆坡:世界书局,1961:3.
    14引自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15南治国.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之旅[D].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2005:11-12.
    16沈庆利.陶醉在“东洋的趣味”中——论陶品孙早期以日本为背景的域外题材小说[J].江苏社会科学,2000,(2):137.
    18乇富有仁.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A].见:沈庆利.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19德里克(Arif · Dirlik)对萨义德东方学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指“东方文化身份的作家,以西方想象自己的方式来想象自己、创造自己,从自己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或者差异里去肯定自我和确认自我,在跨文化传播中进行‘自我再现’,而这种‘自我再现’往往与西方论述东方的刻板印象,或固定形象,也就是形象学所说的‘套话’发生吻合,形成了与西方口味相同的‘共谋’关系”。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09.
    25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9.
    26周宁.异想天开:西洋镜里看中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
    28沈庆利.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
    29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31.
    32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62.
    33林贤治.沉思与反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66.
    36古世仓,吴小美.老舍与中国革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
    37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
    38梁启超.梁启超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二三.
    39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7.
    40班固编撰,顾实讲疏.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5.
    43林贤治.沉思与反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34.
    44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04.
    47作者为这部作品写了两篇两篇创作谈,似乎感觉他已有些阐释过度,学界对他的这部作品的解读并不多,目前只有两篇,即:朱崇科.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马亮静.试论《小坡的生日》创作动机[J].龙岩师专学报,2003,(1).
    48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A].见: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1.
    49“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的一年多里,老舍昼夜读小说,好像落在小说阵里,主要阅读近代英法小说第一流作家的作品,英国的威尔斯、康拉德、梅瑞狄斯和法国的福楼拜与莫泊桑。”张钟.老舍研究[M].澳门:澳门大学图书馆出版中心,1995:21.
    50老舍.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我最喜爱的作家康拉得[A].见: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360.
    51同上。
    52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A].见: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2.
    53他在山东大学一次纪念孙中山“总理纪念”周会上作题为《中国民族之力量》的讲演,再次列数中国人开发南洋的伟大功绩,最后确信:“中国人与其他民族相比较,的确是伟大的。”吴小美,魏韶华.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25.
    54老舍.还想着它[A].参见:胡洁青编.老舍写作生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18.
    55巴人、司马文森、曾焰、杨金远等作家都展现了华侨在南洋的生存图像,这些作家普遍具有较为深厚的南洋生活基础。
    56正如许杰在《椰子与榴莲》的前言中所提到的,他原本有宏大构想,想借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南洋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最后只从个人在南洋的生活切入,有针对性地表现了南洋当时的思想动向与时代变迁。老舍当初设想写一部南洋华侨创业史,但素材不够,也缺乏时间积累:“这有三件必须预备的事:第一,得在城市中研究经济的情形。第二,到内地观察老华侨的生活,并探听他们的历史。第三,得学会广东话、福建话与马来话。哎呀,这至少须花费几年的工夫呀!我恰巧花费不起这么多工夫。”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A].见: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2.
    58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A].见: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3.
    61老舍.还想着它[A].见:胡洁青编.老舍写作生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17.
    62老舍.还想着它[A].见:胡洁青编.老舍写作生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18.
    63老舍.还想着它[A].见:胡洁青编.老舍写作生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20.
    64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A].见: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6.
    65“自战后以来,华侨中学一直是新加坡少数几间最著名的学府。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而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反抗殖民地与抗日时期,学生都在扮演着领导地位。”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27.
    66引自张钟.老舍研究[M].澳门:澳门大学图书馆出版中心,1995:21.
    67吴小美,魏韶华.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7.
    68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A].见: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1.
    69(法)塔基耶夫著,高凌翰译.种族主义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2005:14.
    72徐志摩.致胡适[A].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六卷·书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50.
    73这是徐志摩第二次到达新加坡。1923年9月下旬,第一次留学回国的他经过此地并游览了新加坡植物园。
    74一般认为它作于1928年11月1日至2日。最早刊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号,目录题为《浓得化不开》,正文题为《“浓得化不开”》,后收入1930年4月上海书局出版的小说集《轮盘》,改为《“浓得化不开”(星加坡)》,本文即采用此标题。
    75如杨振声.与志摩最后的一别[A].见:舒玲娥编选.云游:朋友心中的徐志摩[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65.
    76徐志摩.“浓得化不开”(星加坡)[A].见: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五卷·小说戏剧日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5.
    77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8.
    78陈思和,李辉.巴金研究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08.
    79为《巴黎的鳞爪》中的一则,后独立成《肉艳的巴黎》收入作者1930年4月上海书局出版的小说集《轮盘》。
    80徐志摩与创造社同人、鲁迅等都有过交锋,其文艺观和文学创作也被评论界一再质疑。
    81[德]狄泽林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J].中国比较文学,1993,(1):179.
    83徐志摩.致恩厚之[A].见: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六卷·书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32.
    84奥威尔在《缅甸岁月》中展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缅甸殖民国驳杂的社会图景,既有热带性的迷乱,也有殖民帝国的没落,带有深刻的反思性,延续着他一贯的政治思考。
    85顾倩.国民政府电影管理体制(1927——193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92.
    87[马来西亚]温梓川著,钦鸿编.郁达夫别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84.
    88黎烈文.关于郁达夫[A].见:陈子善,王自立编著.回忆郁达夫[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308.
    891937年,他七十多岁的老母在日寇攻占富阳之际绝食而亡;两年后,他的大哥因坚持正义被汪伪汉奸暗杀。
    90郁达夫.致王映霞[A].见:郁俊峰,陈其强主编.郁达夫全集(6)[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96.
    92参见王润华.郁达夫卷[M].台北:远景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
    93郁达夫.关于沟通文化的信件[A].见:郁俊峰,陈其强主编.郁达夫全集(6)[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12-313.
    94姚梦桐.郁达夫旅新生活与作品研究[A].新加坡新社,1987.参见:曾华鹏,范伯群.郁达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0.
    96旅新后的1940年3月,他与王映霞的婚姻走向尽头。
    97《星洲日报》给他每月的薪资为叻币200元,担任英国情报局《华侨周报》主编有同样的报酬。
    98他在南洋办肥皂厂、造纸厂、酒厂。
    99他表示:“去年夏天,在武汉和郭沫若氏在一道工作的时候,就定下了创造社复兴的计划,初步的动作,便打算出一个文艺杂志。但后来因抗战局面的转移,友人四散了,所以一直到我来星洲时候为止。这计划终没有实现。”郁达夫.《星洲文艺》发刊的旨趣[A].见: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11)[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83.
    100参见郁风.盖棺论定的晚期(编后随笔)[A].见:郁达夫.郁达夫海外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6:695.
    101从流离不定的战时生活到歌舞升平的都市,每日的冲凉和逛小吃,让他体会一种世俗的快乐。作为不征关税的自由港,新加坡有物美价廉的国外原版图书可供选购,欧美名烟美酒可足供应。在海天一色的美景中,他心境放松。
    102关于郁达夫南洋时期的书写的收集,代表性的有:温梓川编.郁达夫南游记[M].香港:香港世界出版社,1956.秦贤次编.郁达夫南洋随笔[M].台北:台北洪范书店,1978.秦 贤次编.郁达夫抗战文录[M].台北:台北洪范书店,1978.郁风编.郁达夫海外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0.
    103原载于一九三九年一月十一日《星槟日报》和《星洲日报·晨星》。
    104原载于一九三九年一月四日《星槟日报》。
    105原载于一九四0年六月七日、八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晨星》。
    106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A].见:鲁迅等著,刘运峰编.1927-193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132.
    107姜静楠.江湖之忧更潇洒——论郁达夫及其纪游文学[A].见:李杭春,陈建新,陈力君主编.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88.
    108郁达夫.马六甲游记[A].见:李杭春,陈建新主编.郁达夫全集(4)[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49.
    109高嘉谦.时间与诗的流亡:乙未时期汉文学的离散现代性[A].见:王德威,季进.文 学行旅与世界想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5.
    110郁达夫.达夫自选集·序[A].见:郁达夫小说集(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836.
    111即“故园归去已无家,传舍名留炎海涯。一夜乡愁消未得,隔窗听唱后庭花。”
    112许子东.郁达夫新论(增订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117.
    113从1938年底抵达南洋到1942年2月初离开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先后主编过《星洲日报早版·晨星》、《星洲日报晚报·繁星》、《星洲日报星期刊·文艺》、《星洲日报星期刊·教 育》、槟城《星洲日报星期刊·文艺》等五个副刊,还主编过《星洲日报半月刊·星洲文艺栏》、《华侨周报》,担任《星洲日报》出版的《星洲十年》,并两度负责《星洲日报》代主笔。还担任过《繁华日报》、《星期画报·文艺栏》、《大华周报》的编务。
    114郁达夫.看稿的结果[A].见: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11)[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46.
    115郁达夫.看稿的结果[A].见: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11)[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46-347.
    116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1.
    117朱崇科.丈量旁观与融入的距离——郁达夫放逐南洋心态转变探因[A].见:李杭春,陈建新,陈力君主编.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76.
    118他担任新加坡抗敌运动委员会委员,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
    119郁达夫.“文人”[A].见:李杭春,陈建新主编.郁达夫全集(3)[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69.
    120郁达夫.印人张斯仁先生[A].见:李杭春,陈建新主编.郁达夫全集(3)[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67.
    121郁达夫.关于戏剧演出时的接吻问题吴秀明[A].见: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11)[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41.
    122郁达夫.悼胞兄曼陀[A].见:李杭春,陈建新主编.郁达夫全集(3)[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63.
    123
    124王瑶.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东南亚[A].见:庄钟庆等编.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2.
    125郁达夫.毁家诗纪[A].见:黄杰,远村主编.郁达夫全集(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78.
    126新加坡文艺青年骂他是“逃避现实的颓废者”,是“逃难作家”。他也不为海外左派人士理解,在女友李小瑛推荐下于1941年兼任《华侨周报》主编,他认为是多开辟一块海外阵地,并利用这一身份促使英方在新加坡沦陷前夕释放政治犯。“左派”人十则表示:“为什么要给英帝当雇员?”
    1271938年:4首;1939年:13首;1940年:29首;1941年:30首;1942年包括《乱离杂诗》在内的怀人恋乡的诗歌16首;1943年:4首;1944年:1首;1945年:1首。参见:黄杰,远村主编.郁达夫全集(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28他留日时创作了近200首旧体诗。
    129[韩]洪焌荧.郁达夫文类选择及其文学理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1):163.
    130郁达夫写小说只有15年(19211935年)的历史,而旧体诗词,从九岁开始一直到他南洋流亡的岁月,写了40年。
    131伍立杨.词人身世雨潇潇——论郁达夫飞旧体诗[A].见:李杭春,陈建新,陈力君主编.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98.
    132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2.
    133顾倩.国民政府电影管理体制(1927193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93.
    1351913年,许地山赴缅甸仰光中华学校任教,1915年12月回国。域外生活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对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33年,利用休假,他去了台湾、印度、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
    136陈平原.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3):15.
    137沈从文.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A].见: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23.
    138桑简流.怀念落华生[A].见:周俟松,杜汝淼.许地山研究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136.
    139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11.
    140陈漱渝在《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序<现代小说风格流派>》(王平编《现代小说风格流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中称许地山的小说为传奇小说。
    141如“他的初期的作品,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到了最近,他的文风,竞一变而为苍劲坚实的写实主义”。郁达夫.敬悼许地山先生[A].见:李杭春,陈建新主编.郁达夫全集(3)[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91.
    14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2.
    146(英)庄士敦(Johnston, R. F.)著,潘崇,崔萌译.儒学与近代中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137.
    147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M].长沙:岳麓书社,1998:93.
    148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7.
    149林俐达.现代闽籍三作家散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3
    150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J].新青年,4(3).
    152郑振铎在(许地山选集》序中记录了他与许地山的交往。燕京大学求学时期的许地山比同班同学不仅是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上都要成熟得多,他出生于一个爱国的世家,个人社会经历复杂。郑振铎.(许地山选集)序[A].见:徐迺翔,徐明旭编.许地山选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708-709. 从基督教教义中占取一片来造成自己的人生哲学罢了。可参看:陈平原.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A].见:陈平原.在东西文化碰撞中[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王列耀.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茅盾.落华生论[A].见:徐迺翔,徐明旭编.许地山选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154因日本侵台,许地山幼时被迫返大陆,随父辗转各地。家道中落后不得不自谋生活,在佛风甚浓的缅甸任教。结婚未久爱妻病残,更使他感到痛苦异常。
    155许地山.《空山灵雨》弁言[A].见:徐迺翔,徐明旭编.许地山选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331.
    156许地山.《解放者》弁言[A].见:徐迺翔,徐明旭编.许地山选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448.
    157不少篇章如《愿》、《香》流露着佛教思想,《七宝池上底乡思》直接就是宗教宣言。
    158如成仿吾.《命命鸟》的批评[J].创造季刊,2(1).潘垂统.对于超人命命鸟低能儿的批评[J].小说月报,12(11).
    159参见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
    160参见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7-68.
    161引自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5.
    162许地山.宗教的生长与灭亡[J].东方杂志,19(10).
    163引自(英)庄士敦(Johnston, R. F.)著,潘崇,崔萌译.儒学与近代中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133.
    164吴锦廉,姚春树.许地山先生的家世及其他[A].见:周俟松,杜汝淼.许地山研究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53.
    165在学术研究上面,用力最深的是印度的哲学、文学与佛学。发表的《陈那以前中国观与瑜伽派之因明》与《大乘佛教之发展》都是见解精湛的佛学论文;又编纂《佛藏子目引得》;并准备编一部梵文辞典,惜未完成而殒身,当时所抄的卡片已成三箱。老舍曾回忆许地山为他开了一张佛学入门必读的经书目录,共介绍了八十多部佛经。可见许地山对佛学研究的深入。
    166丁敏.中国佛教文学的古典与现代:主题与叙事[M].长沙:岳麓书社,2006:229.
    167刘勇.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4.
    168刘保昌.汹涌的潜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3.
    169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10.
    170洪修平.中国儒佛道三角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4.
    171阿英.落华生小品序[A].见:周俟松,杜汝淼.许地山研究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748.
    172徐志摩在国内有一次与梁实秋一起观看中国版的《哈姆雷特》时,从始至终伴随着嘲笑,这也说明了本土在遭遇西方时的文化断裂。
    173王富仁.蝉声与牛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41.
    174齐宏伟.文学·苦难·精神资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08.
    176许地山.命命鸟[A].见:徐迺翔,徐明旭编.许地山选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18.
    177陈寅恪曾表示,“寅恪昔年略治佛道二家之学,然于道教仅取以供史事之补证,于佛教亦止比较原文与诸译本字句之异同,至微言大义之所在,则未能言之也。后读许地山先生所著佛道二教史论文,关于教义本体具有精深之评述,心服之余,弥用自愧,遂捐弃故技,不敢复谈此事矣。”陈寅恪.论许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学[A].见:周俟松,杜汝淼.许地山研究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367.
    178郭济访.论道家思想对许地山的影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99.
    179许地山.道家思想与道教[J].燕京学报,2.
    182[法]保尔科利.在话语和行动中想象[A].见: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5-59.
    183许地山.命命鸟[A].见:徐迺翔,徐明旭编.许地山选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6-7.
    18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72-373.
    185勃兰兑斯著,李宗杰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
    187冯友兰.哲学简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76-177.
    188(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著,高凌翰译.种族主义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2005:4.
    189沈庆利.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8.
    190沈庆利.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5.
    191王瑶.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东南亚[A].见:庄钟庆等编.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5-6.
    192如学者杨扬等认为,认为海派文学的不确定性,刘呐鸥等新感觉派作家,走红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的张爱玲、苏青等作家,以及鲁迅、巴金、茅盾、傅雷等已上海作为文学基地的作家是否也可以化入这一范畴。参见杨扬,陈树萍,王鹏飞.海派文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6.
    193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
    194参见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3-85.
    195[美]李欧梵,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74.
    196[美]李欧梵,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02.
    197一些出版机构(如上海的中华书局)出版了大量关于南洋的游记作品、介绍南洋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的南洋系列丛书以及关于南洋旅行的旅行指南之类的书籍,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以南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长夏的南洋》、《二十世纪之南洋》、《南洋丛谈》、《南洋游记》、《南洋恋歌》、《南洋奇观》、《南洋女的恋情》等文本。
    198[澳大利亚)王赓武著,姚楠编译.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236.
    199她有为数不少的对上海进行细致描绘,表达对其情感态度的散文,如《公寓生活记趣》、《到底是上海人》等。
    200司马新.张爱玲二三事——访张爱玲姑丈记[A].见:陈子善编.记忆张爱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00.
    201参见张爱玲.对照记——看老照相簿[A].见:张爱玲著.对照记:1952年以后的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24.
    202黄康显.张爱玲的香港大学因缘[A].见:陈子善编.记忆张爱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64.
    203李君维.且说炎樱[A].见:陈子善编.记忆张爱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38.
    204张子静,季季.我的姊姊张爱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11-112.
    205张爱玲.红玫瑰与自玫瑰[A].见:张爱玲著.中短篇小说:1944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19.
    206张爱玲.烬余录[A].见:张爱玲著.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22.
    207同上。
    208张爱玲.烬余录[A].见:张爱玲著.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28-29.
    209张爱玲.谈跳舞[A].见:张爱玲著.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29-130.
    210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A].见:张爱玲著.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35.
    211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A].见:张爱玲著.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36.
    2121943年9月10日在《杂志》月刊第十一卷六期发表。
    2131944年五月至七月的每月十日在《杂志》月刊第十三卷二、三、四期连载。
    214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的流变1898—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4.
    216张爱玲.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A].见:张爱玲著.对照记:1952年以后的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21.
    217张爱玲.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A].见:张爱玲著.对照记:1952年以后的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22.
    218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A].见:张爱玲著.中短篇小说:1944年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15.
    219(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
    220许子东.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A].见:许子东.许子东讲稿.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50.
    221许子东.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A].见:许子东.许子东讲稿.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51.
    224周宁.历史的沉船·引言[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3.
    225她坦承自己大概是向往“遥远与久远的东西”(the faraway and the long ago)。张爱玲.谈看书[A].见:张爱玲著.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76.
    226崔丕,姚玉民.日本对南洋华侨调查资料选编(19251945):第一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227崔不,姚玉民.日本对南洋华侨调查资料选编(19251945):第一辑[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228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518.
    229参见孔庆东.雅俗互动的宁馨儿——四十年代小说的新面貌[J].文学评论,1997,(4):154.
    230他从哲学观到思维方式,从审美观到表达方式都非常西化,除情调营造外,他的作品也蕴含着独特的哲理性。
    231其中篇小说《阿拉伯海的女神》写于1936年赴法的海上之旅中,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情调无疑是作者心造的幻影。
    232徐舒.徐訏文集(9)[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33徐舒.徐舒文集(12)[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34他还有《我在英国时的房东》、《漫话巴黎》、《印度的鼻叶与巴黎的小脚》等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的书写。
    235引自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代序)[A].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
    236他一生情感坎坷,经历过三次婚姻,巴黎之恋的得而复失使他的异国书写一直表现一种缺憾的东方美学。博士学历的放弃固然是爱国情感下的民族选择,此后的漂泊生涯中,尤其是在功利气息强烈的香港,其默默耕耘换取的是清贫与孤寂,不能不说这是他的最大遗憾。参见吴义勤,王素霞.我心彷徨:徐舒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37徐善福,林明华.越南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5.
    238徐訏.马来亚的天气[A].见:徐訏.徐訏文集(12)[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03.
    241参见(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
    242(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
    243吴叡人.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A].见:[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
    24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4.
    245引自车永强.徐訏小说中的西方文化反思[J].茂名学院学报,2006,(5):47.
    246《风萧萧》中的美国N舰医官C.L史蒂芬爱上了中国式生活;《犹太的彗星》、《炉火》中爱上东方绅士的异国女子。英国人多赛雷、帕亭西教授也是此类形象。
    247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M].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6:226-228.
    248“刘呐鸥小说的意义在于说明:现代都市要用现代情绪来感受。”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26.
    249原载《现代》一九三二年第二卷一期。
    251刘呐鸥.赤道下[A].见:刘呐鸥.刘呐鸥小说全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88.
    252张鸿声.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132.
    253彭小妍.海上说情憨:从张资平到刘呐鸥[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65.
    256戴望舒的初恋为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诗人对其展开热烈的追求,但施绛年早有所属,历尽波折后,她终于在1931年9月与戴望舒订婚,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施绛年要求诗人出国谋取学位以便回国后找到体面工作)。10月8日至11月8日途中的《航海日记》记载着诗人对施绛年的思念。参见刘保昌.戴望舒传[M].武汉:崇文书局,2007:100-102.北塔.雨巷诗人:戴望舒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80-81.
    257北塔.雨巷诗人:戴望舒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83.
    258北塔.雨巷诗人:戴望舒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84.
    259(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7.
    260引自周宁.异想天开:西洋镜里看中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9.
    261张廷琛.拨开性的历史迷雾——译序[A].见:[法]米歇尔·福柯著,张廷琛,林莉,范千红等译.性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5-6.
    263(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263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代序) [A].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
    264引自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代序)[A].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
    265杂志1933年1月1日,刘呐鸥、黄天始、吴云梦、陈炳洪、黄嘉谟、宗惟庚共同编辑《现代电影》,16开本,每期附图数页,共出版发行了七期。
    266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代序)[A].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267周宁.异想天开:西洋镜里看中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6.
    268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代序)[A].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269祖籍广东的侣伦的“南洋畅销书”——短篇集《黑丽拉》(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41) 中《黑丽拉》(后改为《永久之歌》)也展现了一出洋场浪漫悲剧,它讲述了“我”在经历青春劫难时,不期在孔雀咖啡店遇到了带点南洋野蛮风味的女侍者黑丽拉,作为都市情感悲喜剧,她与“我”时离时合。作品以黑色服饰为情调和色彩为文本带来象征性意象。南洋黑女一再成为作家们表达热带情欲的符号。
    270[波]埃娃·多曼斯卡编,彭刚译.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6.
    271德里克(Arif · Dirlik)对萨义德东方学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指“东方文化身份的作家,以西方想象自己的方式来想象自己、创造自己,从自己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或者差异里去肯定自我和确认自我,在跨文化传播中进行‘自我再现’,而这种‘自我再现’往往与西方论述东方的刻板印象,或固定形象,也就是形象学所说的‘套话’发生吻合,形成了与西方口味相同的‘共谋’关系”。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09.
    272(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
    273新加坡第一家华文日报出版于1881年,1890年《星报》创刊,1897年在吉隆坡的《南洋时务报》创立。
    274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00.
    275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代序)[A].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
    276《梁启超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中题名为《舟行之乐》,《梁启超游记:欧游心影录新大陆游记》(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中题名为《南洋所感》。钱谷融对后 者进行节选,题为《游锡兰岛》收入《现代作家国外游记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本文参照的即为后者。巴金也写了《锡兰岛上的哥伦波》。
    279李欧梵提及Charles Tayler《两个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定义:“所谓现代性,就是着重于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发展出的一套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理论……从西方的启蒙主义以后,理性的发展,工具理性、工业革命到科技发展,甚至到民族国家的建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资本主义,这一系列的潮流似乎已遍及世界各地,无论你是否喜欢它,是否反抗它,这个潮流是不可避免的。”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
    281胡适.追悼徐志摩[A].见:舒玲娥编选.云游:朋友心中的徐志摩[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4.
    282梁启超.《大中华》发刊辞[A].引自李茂民.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8.
    283引自易鑫鼎.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0-181.
    284(美)列文森著,刘伟,刘丽,姜铁军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17.
    285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A].见: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M].长沙:岳麓书社,1985:94-95.
    287魏源.西洋人玛吉士地理备考叙[A].见:魏源撰.海国图志(四)[M].长沙:岳麓书社,2011:1889.
    288温梓川,陈毓泰.南洋恋歌·译者序[M].上海:华通书局,1930:
    291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1.
    292最初发表于1935年8月5号第三十三期的《人间世》。
    293[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49.
    294夏菁.欲望与思考之旅:中国现代作家的南洋与英美游记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79.
    2951934年4月5日,林语堂与徐訏、陶亢德与伍联德的良友公司合作,创办了提倡性灵小品的《人间世》,1935年12月停刊。
    296择其要者,有刘熏宇的《南洋游记》(1930)、藤山雷太的《南洋丛谈》(1931)、沈厥成的《南洋奇观》(1932)、许瀚的《南洋丛谈》(1937)、陈枚安的《南洋生活》(1933)、邱致中的《南洋概况》(1937)。1920年代、1940年代国内出版的南洋书籍也是洋洋总总,从南洋的政治、交通、华侨史角度挖掘抗战中南洋与国内的密切关系。
    297知识分子在英美或南洋旅居或游观期间,写下大量的旅行游记或笔记。据钟叔河统计,先后刊刻者不下百余种(钟叔河编《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5),如王韬的《漫游随录》、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胡适的《胡适留学日记》、徐志摩的《我知道的康桥》、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
    298他写道:“这次欧行,颇有一点小希望。(一)希望把自己所要研究的文学,作一种专心的正则的研究。(二)希望能在国外清净的环境里做几部久欲动手写而迄今因上海环境的纷扰而未写的小说。(三)希望能走遍各国大图书馆,遍阅其中之奇书及中国所罕见的书籍,如小说,戏曲之类。(四)希望多游历欧洲古迹名胜,修养自己的身心。”郑振铎.欧行日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2-3.
    299其中前半部写于邮船的餐厅,后半部写于巴黎拉丁区的一个旅舍。
    300原题为《海行》(新中国文艺丛书),上海新中国书店1932年出版;上海新中国书局1933年再版;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出版改题《海行杂记》,本文即采用后者。这部游记此后被多次出版并选入不同文集。
    301王振科认为,“这可能就是出自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第一篇有关新加坡的游记。”王振科.中国现代作家在新马的文学活动[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2):63.
    巴金.西贡[A].见:巴金.海行杂记[M].上海:开明书店,1935:14.
    303“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直地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预备贡献出我底一切……”巴金.两封信[A].见:巴金.海行杂记[M].上海:开明书店,1935:57.
    304(法)库贝兹著,曹丹红译.流浪的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30-331.
    305(法)库贝兹著,曹丹红译.流浪的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7.
    306(法)库贝兹著,曹丹红译.流浪的历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37.
    307参见王卫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5-146.
    308引自陶东风.导言[A].见:陶东风主编.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3.
    309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1.
    312如杜埃曾表示读蒋光慈的一系列作品后产生的灵魂悸动,从而走上文学道路和漂泊的道路。杜埃.我的创作历程(代序)[A].参见:杜埃.杜埃自选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3-5.
    316受周恩来部署,1941年五至八月,国内一批进步文化人十陆续南来,其中有沈兹九、杨骚、巴人、王纪元、邵汉宗、刘尊棋、张企程、郑楚耘、蔡高岗等。如皖南事变后,杨骚受周恩来接见,要求他去南洋向华侨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参见杨西北编.杨骚的文学创作道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23.
    317除胡愈之主编的《南洋商报》外,辟荒南洋的革命者创办了《南侨日报》、《前进》周刊、《风下》周刊、《马反》等刊物。
    318艾芜、许杰、杜埃、马宁等左翼文化人在南洋的文化活动也是围绕着文化教育、指导青年的文艺创作。许杰“在吉隆坡以《益群日报》的文艺副刊《枯岛》为阵地,积极倡导‘新兴文艺’运动,明确宣布要以《枯岛》为‘马来半岛革命的文艺青年的大本营’。”王瑶.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东南亚[A].见:庄钟庆等编.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0.马宁在南洋出版《南洋文艺》并在上面发表文章,指导南洋文学创作,他要求南洋文艺青年“应该抓住南洋的现实,……要开展南洋的文艺运动非着力于个民族生活文化的交流不可。”朱德模编著.作家马宁传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262--263.
    3191902年间,清廷割地求和,孙中山第一次到暹罗号召革命,第二次再化名杜嘉诺抵暹组织同盟会。1908年,孙中山率领胡汉民三度莅临泰国曼谷发表演说,宣传革命,同盟会在此先后创办了《华暹新报《》《启南日报》。
    326袁少杰.最后的告白——巴人(王任叔)遗嘱解读[J].丹东师专学报,2003,25(1):16.
    3271950年4月在雅加达《生活报》工作至1952年9月,在此期间写了大量的社论、评论和杂谈。
    329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A].见: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5-206.
    330王瑶.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东南亚[A].见:庄钟庆等编.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8.
    334巴人.五祖庙[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140.
    335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3.
    336林明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33.
    340引自董之林.小说故里——论当代“精神还乡”的一种写作动因[J].新文学评论,2012,(4):138.
    341[美]李欧梵.五四文人的浪漫精神[A].见:王跃,高力克编.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83.
    342符杰祥.知识与道德的纠葛: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学者的选择[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42.
    343[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7.
    344[美]华莱十·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6.
    345[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7:3-4.
    346德里克(Arif · Dirlik)对萨义德东方学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指“东方文化身份的作家,以西方想象自己的方式来想象自己、创造自己,从自己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或者差异里去肯定自我和确认自我,在跨文化传播中进行‘自我再现’,而这种‘自我再现’往往与西方论述东方的刻板印象,或固定形象,也就是形象学所说的‘套话’发生吻合,形成了与西方口味相同的‘共谋’关系”。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09.
    347作为殖民者,他们享受着政治特权及其他一切优惠。在马宁的《南洋风雨》中,每个北婆罗洲的英国人,不管其出身、资格如何,每月的收入至少有500根币,他们高踞在政府的大小机关内做上司。一位最能干的华侨职员,不管工作了多久,其收入还不如一位刚入职的英国人的五分之一。此类描写在许杰的《我的房东》、《K女校的风潮》中都有出现。
    348弗莱十在1819年登陆新加坡岛时,岛上只有150个渔民,其中在岛上森林中耕种为生的华人至少有30家,他在当年写给伯爵夫人的信中说:“我的殖民地迅速繁荣起来。开埠不到四个月,人口增加到五千余人,其中主要是中国人,移民每天都在增加。”次年8月,新加坡人口增加到12000左右,中国人还是占绝大多数。随着英国在马来半岛设立殖民行政署,大力开拓橡胶园及发展橡胶工业,南来的中国移民突然猛增,1895年后,新抵达的中国移民每年约在15万到25万之间,1927年一年之间的中国移民突破历年的记录,竟达36万。1911年。新马华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三,1941年同样达到这个比例。参见[新加坡)王润华.论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发展阶段与方向[A].见:庄钟庆等编.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65-66.
    349南洋华人之所以越来越具有民族主义意识,完全是由于那些事实上生活在他们社会之外的人所进行的活动。一方面是出国华人,他们被邀请或被派遣出来进行宣传工作;另一方面是反抗殖民政权的本地土著民族主义者。他们都是长期从事教育、新闻和宣传工作的一系列著名人物,他们在东南亚有职业,但主要是认为肩负着传播文化和民族主义的任务。从1912年到1941年,有数以千计的人来到或被派到东南亚工作,其中有些人为期甚短,影响不大。另一些人则呆了多年,办报纸,办学校,激励老一代,培养新一代。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人负有专门的政治和筹款任务,有些人是流亡者,或是叛乱者,或是某一政党的代表,前来避难,寻求援助,谋取道义支持和金钱,争取政治上的拥护者;他们继承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陶成章、汪精卫、黄兴、胡汉民等在1911年革命之前就形成的光辉传统,但是不管这些新集团的成员是反叛者、流亡者,还是什么代表,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加深了南洋华人对于中国问题的兴趣和理解,并且组织起支持中国民族政治事业的一些小团体。引自[澳大利亚】王赓武著,[中国)姚楠编译.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144-145.
    351如艾芜根据真实事件写的《欧洲的风》,反映英殖民者占领我国云南片马一带,引起当 地景颇人的反抗,殖民主义者为了支援白人远征队,征集中国马头哥,从缅甸八莫一带运送物资到当地去。这部作品反映的就是当地马头哥的反抗,表现了西方“文明风”已经侵蚀到刀耕火种的东方“野人”身上。周立波在《一九三五年中国文坛的回顾》认为这部作品展现了“欧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劳苦大众的反帝的情景。”四川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艾芜专辑[M].1979:102.
    352丸山昇.通过鲁迅的眼睛回顾20世纪的“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A].见:王风,(日)白井重范编.左翼文学的时代:日本“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2.
    353参见[美]邦尼·麦克杜哥.从倾斜的塔上瞭望:朱光潜论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美学和社会背景[J].新文学史料,1981,(3):237.
    354引自李晓宁.左翼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一次意味深长的转向[A].见:汕头大学文学院新国学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103.
    355郁达夫化名为赵廉开酒厂;张楚琨、胡愈之、沈兹九、巴人等自制肥皂、蔗糖,开厂自 救;杨骚则成为胶农,躬耕之梦、桃源之梦以这样一种苦涩的方式展现出来。
    356林枫.相知十四载魂牵四十年[A].见:高迅莹编.永远的纪念——高云览和<小城春秋>纪念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11.
    357林枫.相知十四载魂牵四十年[A].见:高迅莹编.永远的纪念——高云览和《小城春秋》纪念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13.
    358王卫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44.
    359引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0.
    360[新加坡]王润华.论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发展阶段与方向[A].见:庄钟庆等编.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66.
    361(美)萨义德(Said. E. 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4.
    362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62.
    365杨骚.受难者的短曲[M].上海:开明书店,1928.
    366完成于1927年12月16日,发表于《北新》第2卷第8号。
    367完成于1928年1月13日,收入1928年上海北新书店出版的剧本集《他的天使》。
    368两幕,写于1946年5月1—15日间。
    369杨骚的南洋政论数量至今未得到统计,代表性如《三民主义、“绝对”及其他》、《事实告诉我们》、《民主运动在中国》、《加强团结、反对分裂》、《散谈民主》、《第三势力》、《怎样庆祝国庆》等。在《风下》发表《杨德乐的农妇》、《夜半低吟》等诗歌、随笔。1947年,写《华侨青年进行曲》。《生活报》工作时期写了大量的社论、杂谈、时评等,署名“北溪”、“丰山”、“素”,表达对祖国、家乡和友人的怀念之情。
    370引自青禾.杨骚传[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84.
    371他曾对白薇讲过自己的愿望:“发几百万的财回来,不但我自己要去欧洲各国留学,就是我喜欢的几个朋友,也都叫他们到欧洲留学,我帮助他们学费。学成归国后,我就在西湖建筑一座艺术的魔宫,我住在里面,每月招待一两次我所接近的艺术家,一年半载召集一次全国的艺术家,在里面讨论、研究。里面辟一个全国艺术品的展览场,让爱好艺术的人去游览。我自己住在魔宫的最高一层,或者把那层给我爱人住。”引自杨西北.流云奔水话杨骚——杨骚纪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91.
    372引自青禾.杨骚传[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77.
    373赵景深.两种曲——杨骚与王文川[A].见:杨西北编著.杨骚的文学创作道路(续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92.
    374杨骚的性格气质、人生态度和审美观的嬗变都带着时代与社会痕迹。在人生道路上,他与郁达夫相近,同是激荡变动的时代、留日经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同样对屠格涅夫的倾心,作为杨骚的老师,杨骚与郁达夫也长期漂泊不定,二者都有着忧郁敏感与孤独感伤的性格气质。“零余者”形象成为二者作品中的典型。
    375这种惨状在马宁1930年代的独幕剧《一个女招待之死》、《绿林中》同样有所反映。
    377庄浩然.生命形式的符号与投影——杨骚对中国现代话剧的独特贡献[A].见:杨西北编著.杨骚的文学创作道路(续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7.
    378杨骚.略谈作家的敏感性[A].见:杨西北编.杨骚选集(下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698.
    379陈敏.白薇和杨骚:话剧的性别比较研究献[A].见:杨西北编著.杨骚的文学创作道路(续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6.
    380陈敏.白薇和杨骚:话剧的性别比较研究献[A].见:杨西北编著.杨骚的文学创作道路(续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6.
    381杨骚.新街[A].见:杨西北编.杨骚选集(下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412.
    382刊于1928年《语丝》第四卷第十三、十四期。
    384杨骚.十日糊记[A].见:杨西北编.杨骚选集(下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618.
    385朱立立.论杨骚作品中的感伤和愤世[A].见:杨西北编.杨骚的文学创作道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109.
    386李工真.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4.
    387(丹麦)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
    388参见(美)萨义德(Said.E.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8.
    389引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0.
    390引自卢瓦耶.水的故事[A].见:(法)卢瓦耶著,张文敬译.流亡的巴黎:二战时栖居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
    391(美)萨义德(Said.E.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4.
    392即《流亡曲》(又名《爱你的临人》)、《凯旋门》、《里斯本之夜》和《天堂里的影子》。
    393李工真.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5.
    395(丹麦)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4.
    396卢瓦耶.水的故事[A].见:(法)卢瓦耶著,张文敬译.流亡的巴黎:二战时栖居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
    397(丹麦)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01.
    398(丹麦)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02.
    399即李小瑛女十,她当时担任新加坡广播电台播音员。胡愈之认为郁达夫从新加坡出走是为了追寻她。“达夫从不肯陈瑞跟这件事。但从他的乱离杂诗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把燃烧着的热情寄托在这位年轻的小姐身上,正如但丁之于比德丽斯一眼,达夫是拿她作为形象,以表现他的伟大的理想和爱。”胡愈之.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A].见:胡愈之,沈兹九.流亡在赤道线上[M].北京:三联书店,1985:75.
    400(丹麦)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00.
    403秦静.忆洪灵菲烈士[A].见:洪灵菲.大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8.
    404洪灵菲的《流亡》经过昔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老师郁达夫作序并介绍,1928年春天在现代书局出版,并在全国各地甚至南洋获得很好的销路。
    405《在木筏上》、《在俱乐部里》均收人短篇小说集《归家》,1929年8月10日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这也是中国现代作家笔下较早描写新加坡华人生活的小说.。
    406此外,他在1930年创作的《大海》中塑造了三个性格鲜明的自发革命者的形象,他们在怒烧当地恶霸清闲叔的屋舍后远走南洋。其中的锦成叔有十下南洋淘金的奇特经历,鸡卵叔在南洋挣扎十年回来,一无所获。他感受到的是:“在皮鞭下面做工并不会比在猛烈的太阳光下耕田更加闲易些。资本家的脸孔和田主的脸孔同一样是狰狞可怕的啊!”洪灵菲.大海[A].见:洪灵菲.大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16.
    408引自卢瓦耶.水的故事[A].见:(法)卢瓦耶著,张文敬译.流亡的巴黎:二战时栖居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
    409(丹麦)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7.
    410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5.
    411洪灵菲.流亡[A].见:洪灵菲.大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9.
    412钱杏邨.野祭[J].太阳月刊,1928.茅盾.“革命”与“恋爱”的公式[A].见:茅盾.茅盾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13陈贤茂在《洪灵菲传》中展示了洪灵菲上海时期作为革命家的成熟。对左联时期的一些“左”的革命行为,“他(即洪灵菲)认为革命工作也应该讲究斗争的艺术,莽撞胡来对革命没有丝毫的好处。”陈贤茂.洪灵菲传[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168.
    414(美)萨义德(Said.E.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5.
    415洪灵菲.流亡[A].见:洪灵菲.大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59.
    416陈贤茂.洪灵菲传[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132.
    417李工真.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4.
    418列维-斯特劳斯因犹太人身份,被迫离开法国,1941年3月由马赛登上海运公司的轮船去纽约。
    419引自卢瓦耶.水的故事[A].见:(法)卢瓦耶著,张文敬译.流亡的巴黎:二战时栖居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4201946年写于新加坡。
    421沈兹九.流亡在赤道线上[A].见:胡愈之,沈兹九.流亡在赤道线上[M].北京:三联书店,1985:1.
    422(美)萨义德(Said. E. 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3.
    429胡愈之.我的回忆[A].见:胡愈之.胡愈之文集(第六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6:390.
    430引自张颐武.第三世界文化:新的起点[J].读书,1990,(6):30.
    431引自张又君.胡愈之南洋流亡的一个侧影[J].新文学史料,1986,(2):106.
    432高嘉谦.时间与诗的流亡:乙未时期汉文学的离散现代性[A].见: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
    434引自谷斯范.编后记[A].见:巴人.印尼散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337.
    435同是逃亡者的郁达夫与胡愈之的南洋书写以政论和文艺评论为主,杨骚的创作同样服务于这两个主题,且数量不多。
    436陈子善.王任叔在新加坡报刊作品目录(初稿)[J].新文学史料,1986,(3).
    437巴人是一位特别多产的作家,作品总数达1000多万。其南洋题材作品,出版的有《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上海:海燕书店,1950)、(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邻人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0、1951、1953);《群岛之国——印尼》(石家庄:新中国书局,1949)、(上海: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印尼散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和《五祖庙》(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其中,《印尼散记》收小说5篇,即《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浮罗巴烟》、《从棉兰到蒂加笃罗》、《邻人们》、《在泗拉巴耶村》。《五祖庙》除收录剧本《五祖庙》,还收小说8篇:《一家的故事》、《水客和工头》、《一个头家》、《萨拉山》、《第二代》、《章鹤鸣和方子明》、《“南洋伯”》和《月亮的由来》。这八篇小说也收入《巴人文集》(短篇小说)(宁波出版社,2000)中的“海外见闻”部分。
    438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只考察了巴人自1922年到1941年的国内创作。更多的文学史关注的是巴人在的乡土小说创作与杂文创作。
    439大型话剧《五祖庙》(亦称《五个被吊死的苦力》)是巴人根据早期华工悲惨遭遇和英勇反抗荷兰殖民者的历史事件,1946年在印度尼西亚写的,反映了第一代华工不堪荷兰殖民主义者的压榨迫害,团结印尼人们进行斗争的史实。曾由印尼华侨组织的中华艺术剧社在印尼各地演出,轰动苏门答腊全岛。
    440“四幕历史剧《五祖庙》是巴人南洋题材创作中最重要、艺术成就也最高的作品。”曹惠民.巴人南洋题材创作略评[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3):38.
    443汪雅梅.跟随胡愈之伯伯南洋逃难[J].纵横,2008,(2):50.
    444汪雅梅.跟随胡愈之伯伯南洋逃难[J].纵横,2008,(2):51.
    450巴人.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A].见:巴人.印尼散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65.
    451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74.
    452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96-297.
    453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引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454(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
    455高嘉谦.时间与诗的流亡:乙未时期汉文学的离散现代性[A].见: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
    456高嘉谦.时间与诗的流亡:乙未时期汉文学的离散现代性[A].见: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
    457张哲俊.东亚比较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28.
    参见黄兴涛编.辜鸿铭印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71-72.
    459引自方爱武,吴秀明.文学的中国想象与跨越——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塑造及传播[A].见:吴秀明主编.文化转型与百年文学“中国形象”塑造[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9.
    460引自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代序)[A].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
    461参见引自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代序)[A].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462引自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翻译、研究札记(代序)[A].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463(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08.
    464“小伙子,你不会吹儿口烟,你会中瘴气的!这彝方坝子不比我们汉人地方,雨水毒得很!”艾芜.我的旅伴[A].见:艾芜.南行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202
    465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29.
    466陈梦熊.巴人流亡南洋遗札二篇[J].文教资料,2001,(6):104.
    468夏菁.欲望与思考之旅:中国现代作家的南洋与英美游记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61.
    469彭小妍.海上说情慾:从张资平到刘呐鸥[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35.
    470参见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68.
    474参见(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5.
    476老舍.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A].见: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1.
    47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A].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40.
    478茅盾.《南洋周刊》及其他[A].见:茅盾.茅盾全集(卷二十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491.
    479引自(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23.
    480(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7-98.
    4811897年,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由省督统治。
    482(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18.
    48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84参见吴叡人.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A].见:[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
    485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1-172.
    486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36.
    487[荷兰]D·w佛克马、E·贡内——易布思著,林书武、陈圣生、施燕等译.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8:211.
    488林明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33.
    499 (美)萨义德(Said.E.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3.
    501据笔者考察,有:张伯金.亡命金三角——国民党残军写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赵勇民,解柏伟.蒋介石梦断金三角[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
    502廖全京.绿色的家园感[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52.
    503[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69.
    504符杰祥.知识与道德的纠葛: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学者的选择[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75.
    505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4.
    506李清华.译本前言[A].见:[德]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著,李清华译.西线无战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3.
    507(美)萨义德(Said. E.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2.
    508(美)萨义德(Said. E. 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7.
    513(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514如(美)沃尔夫·里纳,曹明伦译.东方财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美]罗伯特·戴利.金三角幽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515[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7:4-5.
    516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7:25.
    517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7:34.
    518易水寒.恋爱与革命——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例[A].见:汕头大学文学院新国学研究中心主编.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368.
    51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74.
    520吴秀明.序[A].见: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
    521赵一凡.现代性[J].外国文学,2003,(2):54.
    522李欧梵认为,在中国,现代性这个新概念似乎在不同的层面上继承了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若干常见的含义:进化与进步的思想,积极地坚信历史的前进,相信科学和技术的种种一处,相信广阔的人道主义所制定的那种自由和民主的理想。参见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6-287.
    52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A].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4-235.
    524高嘉谦.时间与诗的流亡:乙未时期汉文学的离散现代性[A].见: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
    525参见(英)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46-249.
    526(英)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1.
    527(英)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2.
    528(英)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3.
    529周宁.异想天开:西洋镜里看中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3.
    530周宁.异想天开:西洋镜里看中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1.
    532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47.
    533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79.
    534孟繁华.启蒙角色再定位——重读“寻根文学”[J].天津社会科学,1996(1):58.
    537(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0.
    538引自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7.
    539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33.
    540南帆.五种形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4.
    541(台)曾焰.我在金三角的蛮荒岁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180-181.
    542[美]华莱十·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5.
    543洪治纲.俗世生活的张扬与理想主义的衰微——新世纪文学十年观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2):35.
    548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5.
    552“流行的大众论述对我们阿拉伯人生活的核心部分是那么的无知而又那么的藐视,以致我们不得不把它们视为对我们文化与文明的一种攻击。”[美]爱德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著,梁永安译.文化的抵抗——萨义德访谈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17.
    553引自本书刘小新.华文文学与文化政治[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52.
    554西方最早开始了这一写作模式,如(美)沃尔夫·里纳,曹明伦译.东方财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555如《大历史下的文学想象》(《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关于“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
    556中国先后承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等一系列重大的显示国家实力的事件给整个民族带来的心理强大感。
    557“新国民”不同于建国以来的革命英雄的正统形象,而开始有丰富的蕴含,其中正统(如《中国远征军》中的韩绍功)、民间(《远征》中的岳昆仑)与现代(《大国之魂》中的孙立人)构成了远征军“新国民”形象的三种类型。
    558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5.
    562(美国)浦安迪教授讲演.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4.
    563引自吴义勤.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
    564邓贤.向大树致敬(代自序)[A].见:邓贤.邓贤文集(八卷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2-3.
    565参见何启治.从《古船》到《自鹿原》[A].见:陈思和,虞静主编.艺海双桨——名作家与名编辑[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115.
    566参见孟蔚红.邓贤:家族史就是我的写作世界[J].青年作家,2011,(6):4-9.
    567张廷竹.总要有人去写——后记[A].见:张廷竹.黑太阳[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292.
    571如熊良钟.血祭野人山:一个远征军老兵的自述[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朱锡纯.野人山转战记:一位远征军老兵的战地日记[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572此外还有两次远征军司令长官、国民党陆军上将卫立煌的后代卫道然等主编的《中国远征军(1943—1945)》。
    573宗匠.传统的否定与传统的新维度[J].南方文坛,1996,(2):16.
    574孟悦.历史与叙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6.
    576蔚蓝.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38.
    577邓一光.我是我的神(上)[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234.
    578郭小东.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30.
    579(美)萨义德(Said.E.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3.
    580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0.
    581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1.
    582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5.
    583参见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2.
    584参见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85(美)萨义德(Said.E.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0.
    586(美)萨义德(Said. E.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1.
    587陈颖.中国战争小说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1.
    588房福贤.中国抗日战争小说史论[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193.
    589邓晓芒.灵魂之旅: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存意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268.
    590引自南帆.五种形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
    591陈晓明.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J].文学评论,2001,(5):72.
    592陈晓明.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J].文学评论,2001,(5):74.
    593房福贤.中国抗日战争小说史论[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196.
    5934(美)萨义德(Said.E.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8.
    595马克斯·舍勒著,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9:252.
    596潘海军.“流亡”意识与诗性之美——简谈宗璞小说《南渡记》的审美风格[J].现代交际,2009,(4):98.
    597“八十年代的文学转型,在1977到1984年间的症状是,在‘十七年’中寻找资源,很多提法和主张,如‘反封建’、‘新启蒙’等等都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十七年’而存在的。”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1.
    598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6.
    599[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8.
    60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黄忠晶译.一个与他人相当的人[M].北京:光明日版出版社,2007:186.
    603这场战争,对国民党政府而言,“是中国领袖一种压抑已久的大国冲动,它表明中国人不仅渴望获得更多的援助,而且更渴望恢复昔日在世界上的盟主地位”。杜聿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述略[A].见:文史资料选辑[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313-357.
    604引自蔡宏俊.从民国档案看抗战末期知识分子从军运动[J].兰台世界,2007,(19):71.
    605易彬.穆旦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8.
    609黄泽佩.庄重情深的颂歌——谈毛泽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J].安顺师专学报,1998,(1).
    610最初刊行时题为《森林之歌——祭野人山死难的兵士》
    611他自言“被朋友们逼得没办法了”才说出“对于大地的惧怕”。
    612参见钱理群主编,吴晓东点评.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中学生导读本·诗歌卷[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613滇缅公路的起点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终点是缅甸腊戌,全长1,453公里(在中国境内即是320国道,从昆明起点至瑞丽畹町口岸出境,全长为850公里;出口岸至终点缅甸腊戌为603公里),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南后方的一条历时最久,运量最大的国际通道。
    61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条公路被作家们一再书写
    6151940年3月刊于《七月》第5卷第2期“速写”栏目。
    6161941年1月刊《华商报》。
    617钱钟书的诗歌《乡人某属题哭儿记儿从军没缅甸其家未得耗叩诸乩神降书盘曰归去来兮胡不归》(《槐聚诗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618房福贤.“二战”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文学[J].文艺争鸣,2011,(15):48.
    619陈思广.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5:12.
    622支宇.历史还原·元叙述·问题混杂——邓贤长篇纪实文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10).
    623支宇.历史还原·元叙述·问题混杂——邓贤长篇纪实文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10):72.
    624吴秀明主编.当代历史文学生产体制和历史观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1.
    626吴义勤.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
    630参看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6.
    634黄仁宇.缅北之战(第2版)[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177.
    638(德)韦伯著,钱永祥等译.学术与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0-263.
    639(德)韦伯著,钱永祥等译.学术与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3.
    640邱对.中国远征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7-8.
    641张廷竹.黑太阳[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244.
    赵陨雨.铁血远征军[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219.
    643黄国柱.军事文学: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生存——中国革命斗争报告文学丛书的启示[A].见:黄国柱.圣土并不遥远——当代军事文学新潮[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33.
    644张志忠,李坤,张细珍.长篇小说<西征记)笔谈[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2):144.
    645吴义勤.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
    648刘俐俐.隐秘的历史河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1.
    9周梅森.冷血[A].见:周梅森.冷血[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255.
    650丁帆,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35.
    651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8.
    652最早由李星提出(《新历史神话:民族价值观念的倾斜——对儿部新历史小说的别一解释》,《当代文坛》,1988年第5期。)其后学者洪治纲、陈思和李建国都对此进行了探讨。
    653陈思广.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5:51.
    656《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9期。
    657《解放军文艺》,1987年第1期。
    658《解放军文艺》,1988年第7期。
    659《华人世界》,1988年第2期。
    660《芒种》,1995年第1期。
    661“一种威力极大的神鸟”,“形象类似于我国传说中的鲲鹏。它能刮起致死的阴风,使先知的亡魂现形,令沧桑递嬗,海水负载沉重的坟茔。”张廷竹.黑太阳[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177.
    662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0.
    663同上。
    664陈顺宣,张艺声.民族抗战文学的悲剧意识——评张廷竹抗日系列短篇小说[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17.
    665张廷竹.黑太阳[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191.
    666廖全京.绿色的家园感[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8.
    (?)廖全京.绿色的家园感[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49.
    668丘立本.从世界看华人[M].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2.
    669方金英.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于发展——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案例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17.
    670方金英.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于发展——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案例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1.
    671如司马文森、杜埃。革命作家群中的巴人也如此,考虑到其相对较为自由的书写是在现代完成,包括南洋戏剧《五祖庙》的最初稿也是完成于建国前,作为与五四同步的作家,论者将其置于现代便于与许杰、艾芜等进行平行研究。
    672任贵详.华侨第二次爱国高潮[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299.
    673徐善福,林明华.越南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50.
    674不难从诸多反映华侨抗战的题材中看到华侨全面投入抗战洪流,这种投入比国内更为强
    677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78.
    678如张瑾第一次在域外的晚餐为:“煮蜂儿,干炕竹蛆,酸笋煮鸡枞,红蚂蚁‘楠枇’,一大堆麂子肉末拌饭。”李必雨.野玫瑰与黑郡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16.
    680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5.
    681仅以马来亚为例,“全马二百三十八万华侨,在总会领导下,为了支持祖国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1938年至1942年,四年多的时间,就向中国政府筹捐了四亿元法币,三十万套寒衣,组织了三千多名华侨四季和一千多名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黄浪华.星洲屠城录——海外华侨漂泊纪实[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19.
    683黄浪华.漂泊南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884黄浪华.客家人的性格[J].海内与海外,2009,(2).
    685黄浪华.南洋丛林历险记[M].蔚氏:中原农民出版社,1987.
    686黄浪华.星洲屠城录——海外华侨漂泊纪实[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
    689黄浪华.星洲屠城录——海外华侨漂泊纪实[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41.
    690黄浪华.星洲屠城录——海外华侨漂泊纪实[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139.
    691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三岁随父母去新加坡,在此生活十年,幼年时常与姊妹在马来亚的热带果园居住,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性情。“九·一八”后,华侨也掀起爱国运动,培养了其爱国情感。1930年代经济的不景气,他接触了底层人民。参见陈衡,袁广达主编.广东作家传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283.
    692秦牧.黄金海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经作者修改后,改为《远洋归 客》(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
    693秦牧.愤怒的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694秦牧.秦牧华侨题材作品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695陈衍德,卞凤奎主编.闽南海外移民与华侨华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30.
    696陈衍德,卞凤奎主编.闽南海外移民与华侨华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20.
    697柏杨.丑陋的中国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
    698徐善福,林明华.越南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704司马文森.南洋淘金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3.
    705高伟浓.下南洋:东南亚丛林里的淘金史[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
    706张岩雨等.北大评刊[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7.
    708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2.
    709艾芜书写了南洋妇女的殉夫自焚,王曦、李必雨则对缅甸生番食生腥的陋习有所表现。
    710司马文森.小城生活[M].乐山:三五书店,1943.
    712方宝璋.闽台民间习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02.
    713(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2:15.
    714王福湘.司马文森的华侨和侨乡社会文学—纪念司马文森逝世三十周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998,(1):35.
    71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恩论艺术(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395.
    717司马文森.南洋淘金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03.
    718鲁迅、艾芜、许杰、巴人、蹇先艾等乡土作家一再书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经济的崩溃,如《故乡》、《一个女人的悲剧》、《驼背运秧》等作品。
    721陈衍德,卞凤奎主编.闽南海外移民与华侨华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01.
    7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934.
    726王啸平.南洋悲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728杨金远.下南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
    729王啸平.客自南洋来[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0.
    730王安忆.话说父亲王啸平[J].上海戏剧,1987,(1).
    731“当地华侨喜欢在酬酢往来时,用旧体诗词互相唱和,内容则是互相吹捧,种种腴词陈腐而且令人肉麻。他自己坚决不去参加这种在他看来庸俗无聊之至的聚会。”刘保昌.聂绀弩传[M].武汉:武汉崇文书局,2008:49.
    732参见林万菁.中国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响[M].新加坡:万里书局,1978:29.
    733老舍.我怎样写《二马》[A].见: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99.
    738参见王安忆.话说父亲王啸平[J].上海戏剧,1987,(1).
    739“所谓‘东方意识流’文学,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上,并未完全摈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中国传统美学所渗透、消溶、改造了的意识流文学。”李春林.东方意识流文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27.
    740王啸平.南洋悲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350.
    741引自黄浪华,夏善彬.为振兴新加坡华文文学而扎实奋斗的骆明[J].河北学刊,2000,(1):71.
    742类似的研究并不少见,如李志.境外的新文学园地——五四时期南洋地区文艺副刊<新国民杂志>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李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起点——略论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的历史贡献[J].甘肃社会科学,2003,(3).
    743“海外华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华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 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任贵详.华侨第二次爱国高潮[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39.
    744曾玲.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一0二——一0三.
    745杨金远.下南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
    746方金英.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案例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10.
    747廖全京.绿色的家园感[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50.
    750如贵州人民出版社编.烈火熊熊:援越抗美剧本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5.杨嘉编剧.越南儿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5.福建人民出版社编.槟榔树下的战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6.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仇恨的火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6.还有鼓词、诗画集、诗歌集等,均带有文革时期的极左色彩。
    751如王贤根.援越抗美实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吴防.丛林轶事:援越抗美散记[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尚力科,邢志远主编.血洒越南——60年代援越抗美战地采访记实[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肖祖厚,李丹慧.云南与援越抗美:档案文献[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罗选优.中越战争:征战纪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752即南疆自卫反击战。狭义的南线战争持续时间为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广义的南线战争则从19791989年。
    753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6,(1).
    754张鹰.反思当代军事小说[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139.
    755分别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的人物。
    756参见李迎丰.《西线轶事》:80年代初军旅小说世界性因素案例研究[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4):31.
    75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亦春译.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1.
    758张志忠.花环与坟莹前的美学思考—论李存藻笔底的英雄悲剧[J].当代作家评论,1985,(4):62.
    759引自李迎丰.《西线轶事》:80年代初军旅小说世界性因素案例研究[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4):30.
    760徐怀中.序[A].见:何继青.遥远的黎明[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3.
    761何继青.溶洞[A].见:何继青.遥远的黎明[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8.
    764张志忠主编.中国当代文学6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
    765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1.
    766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3.
    767朱向前.军旅文学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8.
    768引自徐亚东.继承·突破·超越——20世纪80、90年代军旅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
    769徐怀中.并非一条狭窄的路——在当代文学研究会1981年暑期讲习班的讲话[A].见:刘金镛,陆思厚,房福贤编.徐怀中研究专集[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3:51.
    770黎汝清.丛林战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542.
    771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1998:86.
    774最先刊于《人民文学》2009年第12期“海外新华人作家专号”,后由作家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775陈河.南方兵营[J].收获,2011,(5).
    776郭佳琪等.北大刊评(年选点评之一:中篇)[J].西湖,2010,(3):108.
    777参见陈河.布偶的前世今生[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0,(6):217.
    778陈河.哲学之门[J].花城,2012,(4):200.
    779赵园.想象与叙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62.
    781陈河.米罗山营地[J].中国作家,2012,(8).
    783(意大利)伊塔诺·卡尔维诺著,黄灿然译.新千年文学备忘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8.
    783杨雄.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28.
    787王安忆.漂泊的语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20.
    788王安忆.夜走同安[J].寻根,1997,(5).
    789她在《话说父亲王啸平》与《忧伤的年代》中表达过幼年时突然间得知父亲右派身份时的伤痛欲绝。
    790《纪实与虚构》与《伤心太平洋》一同编为《父系和母系的神话》(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791王啸平在曾祖父一代开始下南洋,其长篇自传小说《南洋悲歌》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南洋侨生的青春理想与抗战热情。
    792王安忆.纪实与虚构·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59.
    793参见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7.
    79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5.
    795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2.
    796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7.
    797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9.
    798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276-277.
    799在此之间的书写中,王安忆一向将民族历史隐逸在民间话语背后,在《长恨歌》这部同样跨越半个世纪的作品中,文革被处理得极为轻逸。
    800李洁非.王安忆的新神话——一个理论探讨[A].见:张新颖,金理.王安忆研究资料(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484.
    801参见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21.
    802[捷]米兰·昆德拉著,孟湄译.小说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92:42.
    803王进.魅影下的“上海书写”:从“抗战”中张爱玲到“文革”后王安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2.
    804王安忆.纪实与虚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37.
    805韩毓海.“悲剧的诞生”与“谎言的衰朽”——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及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A].见:张新颖,金理.王安忆研究资料(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455.
    807王安忆.乌托邦诗篇[A].见:王安忆.王安忆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84.
    808周立文.陈映真:做祖国忠诚的儿子[N].光明日报,2006,12(17):5
    809吴芸茜.论王安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8.
    810陈映真.孤兄的历史·屋史的孤兄[M].新北:速景出版社,1984.他书写了一系列背负历史重负的孤儿,如三角脸、小瘦丫头儿、贺大哥。王安忆也一再书写作为历史与家族孤儿的遗憾。
    811黄重添,庄明萱,阙丰龄.台湾新文学,概观(上册)[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6:199.
    813王进.魅影下的“上海书写”:从“抗战”中张爱玲到“文革”后王安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4.
    8142002年的上海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如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榜首、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启动等表明它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正日益彰显出其重要性并成为世界日光的中心。
    815陈晓明.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从《新加坡人》看王安忆的叙事艺术[A].见:张新颖,金理.王安忆研究资料(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806.
    817张柠.上海市民的身份焦虑[A].见:朱大可,张闳主编.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1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7.
    819王安忆.寻找上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821张旭东,王安忆.对话启蒙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2008:4.
    822参见王安忆.吞书长大[A].见:王安忆.我读我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
    823参见蔚蓝.血脉、父辈、英雄:邓一光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826邓一光.我是我的神(下)[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913.
    827孙小宁.邓一光写作就像过三峡[N].北京晚报,2008,5(25)
    828邓一光.我是我的神(下)[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712.
    829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06.
    830程亚林.悲剧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86.
    831袁楠.法则重构:历史话语的新生——试论邓一光的历史小说[J].小说评论,1999,(3):63.
    832樊星.邓一光的世界——邓一光小说集《遍地菽麦》跋[A].见:邓一光.遍地菽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372.
    833蔚蓝.血脉、父辈、英雄:邓一光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70-71.
    834商昌宝.由中国作家的思想情怀看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J].文艺评论,2010,(1):30.
    835杨鸥.邓一光:永不言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5(2):7
    836杨建兵,邓一光.仰望星空,放飞心灵——邓一光访谈[J].小说评论,2008,(2):37.
    83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亦春译.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3-4. 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5.
    839(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亦春译.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6.
    830贺绍俊.新世纪十年长篇小说四论[J].文艺争鸣,2011,(7):7.
    841邓一光.我是我的神(上)[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86.
    842王吴.从想象到趋实:中国域外题材小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73.
    84320世纪以来,海外华人中东南亚华人有上千万,这种事实本身对考察南洋与中国在历史进程中的各种交接都有重要的意义。
    844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75-276.
    847“更显都市性,更洋气,20世纪文学的‘世纪’气息更加浓冽”。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225.
    848巴人.五祖庙[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463.
    850如杨联芬的《流勤的瞬间:晚清舆五四文学关系论》(台北:秀威资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陈绪石的《海派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杨益群,司马小莘,陈乃刚编:《司马文森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7.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增订版),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8.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全国巴人学术讨论汇编:《巴人研究》,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10.丁帆,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夏菁:《欲望与思考之旅:中国现代作家的南洋与英美游记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版。
    12.王又平:《转型中的文化迷思和文学书写:20世纪末小说创作潮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贾振勇:《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张桂兴编注:《老舍文艺论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17.[俄]巴赫金著,白仁春,晓河译:《小说理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8.[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1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5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0.[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1.周俟松,杜汝淼编:《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2.许道明:《海派文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王欣荣:《王任叔巴人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24.吴小美、魏韶华:《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唐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刘介民:《类同研究的再发现: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沈庆利:《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朱德发:《中国现代记游文学史》,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版。
    29.樊星:《世纪末文化思潮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0.赵园:《想象与叙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杨西北编:《杨骚的文学创作道路(续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32.王卫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王德威,季进:《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4.彭小妍:《海上说情欲:从张资平到刘呐鸥》,台北:三联书社1984年版。
    35.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刘勇:《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孟悦:《历史与叙事》,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9.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李杭春,陈建新,陈力君主编:《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2.古世仓,吴小美:《老舍与中国革命》,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43.房福贤:《中国抗日战争小说史论》,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年版。
    44.符杰祥:《知识与道德的纠葛: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学者的选择》,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45.陈思广:《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论》,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
    46.(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法)卢瓦耶著,张文敬译:《流亡的巴黎:二战时栖居纽约的法国知识分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李工真:《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0.洪修平:《中国儒佛道三角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1.李茂民:《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2.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惠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4.[法]让·波德里亚著,刘富成、全志刚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周宁:《历史的沉船》,上海: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56.[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57.周宁:《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58.(美)萨义德(Said. E. W.)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59.(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61.梁英明:《东南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2.[美]温迪·J.达比著,张箭飞,赵红英译:《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63.(美)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他们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叙述:a narrative history》,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4.胡秋原:《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65.(美)马克·里拉:《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第2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66.闻黎明:《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7.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修订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8.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69.(英)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70.廖文辉:《马新史学80年:从“南洋研究”到“华人研究”:1930-2009:from "Nanyang studies""to"Chinese studies"(1930—2009)》,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71.黄贤强:《跨域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2.高伟浓:《下南洋:东南亚丛林里的淘金史》,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73.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4.刘小枫:《儒教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75.[美]约瑟夫·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6.王赓武著,张亦善译:《南洋华人简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版。
    77.(日)铃木正夫:《苏门答腊的郁达夫》(第2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78.(英)朱利安·汤普森:《远征军:二战缅甸正面战场亲历者口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9.谭兴国:《艾芜的生平与创作》,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80.郁达夫:《风雨茅庐:郁达夫回忆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81.陈贤茂:《洪灵菲传》,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82.杨西北:《流云奔水话杨骚——杨骚纪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3.钱英才:《巴人的生平与创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84.胡洁青编:《老舍写作生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85.艾芜:《艾芜文集》(1—3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6.洪灵菲:《洪灵菲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87.洪灵菲:《大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88.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89.老舍:《老舍文集》(1—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90.邱对:《中国远征军》,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1.[美]黄仁宇:《缅北之战》,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92.无住:《虎出南亚:太平洋战争之中国远征军》,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93.黄浪华:《漂泊南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94.周梅森:《冷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95.黎汝清:《丛林战争》,北京:大众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96.陈河:《沙捞越战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97.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98.[英]E.M.福斯特著,杨字俭译:《印度之行》,南京:凤凰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99.[英]乔治·奥威尔著,李锋译:《缅甸岁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0.邓贤:《邓贤文集》(1—8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01.邓贤:《父亲的一九四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2.金满:《远征·流在缅北的血》,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年版。
    103.[英]约瑟夫·康拉德著,黄雨石,熊蕾译:《黑暗的心吉姆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4.曾焰:《闯荡金三角》,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105.(台)曾焰:《孤女独闯金三角》,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
    106.(台)曾焰:《我在金三角的蛮荒岁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
    107.王啸平:《南洋悲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108.司马文森:《南洋淘金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9.王曦:《红飞蛾·萨尔温江绝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
    110.王曦:《红飞蛾·丛林炼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版。
    111.王曦:《红飞蛾·金三角畸恋》,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版。
    112.巴人:《邻人们》,北京:三联书店1950年版。
    113.巴人:《任生及其周围的一群》,上海:海燕出版社1950年版。
    114.杨金远:《下南洋》,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年版。
    115.徐迺翔,徐明旭编:《许地山选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16.徐舒:《徐訏文集》(1—16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17.张廷竹:《落日困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118.张廷竹:《黑太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119.[英)奥威尔著,黄磊译:《奥威尔经典文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
    120.宗璞:《西征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1.穆旦:《穆旦自选诗集:1937-1948》,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2.邓一光:《我是我的神》,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123.何楚:《远征军·生命线》,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24.金满:《远征》,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125.黄东平:《赤道线上》,厦门:鹭江出版社1987年版。
    126.李葆琰选编:《张资平小说选》,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
    127.张楚云:《南洋旅行漫记》,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
    128.许杰:《椰子与榴莲》,上海:现代书局1931年版。
    129.刘呐鸥:《刘呐鸥小说全编》,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30.赵陨雨:《铁血远征军》,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31.何楚:《碧血千秋:大反攻》,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年版。
    132.李必雨:《亡命异邦——缅共游击队十年亲历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33.杜埃:《风雨太平洋》,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134.陈残云:《热带惊涛录》,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135.李必雨:《流血的菩提树——“掸邦纪事”之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36.白刃:《南洋漂流记》,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137.胡愈之,沈兹九:《流亡在赤道线上》,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
    138.胡愈之:《胡愈之文集》(第六卷).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139.黄浪华:《南洋丛林历险记》,蔚氏:中原农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0.郁风编:《郁达夫海外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版。
    141.郁达夫:《郁达夫全集》(1—12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2.王安忆:《纪实与虚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3.钱谷融:《现代作家国外游记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44.徐怀中:《西线轶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45.何继青:《遥远的黎明》,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
    146.徐志摩:《徐志摩全集》(1—8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7.高迅莹编:《高云览选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48.杜埃:《杜埃自选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149.王安忆:《伤心太平洋》,安徽:黄山书社2010年版。
    150.艾芜:《漂泊杂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1.巴金:《海行杂记》,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版。
    152.(德)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著,李清华译:《西线无战事》,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53.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154.王安忆:《新加坡人》,《收获》,2002年第4期。
    155.王安忆:《一家之主》,《大家》,2004年第3期。
    156.陈河:《米罗山营地》,《中国作家》,2012年第8期。
    157.陈河:《怡保之夜》,《江南》,2011年第2期。
    158. Edward W.Said Orientalism New Yark vintage books,1979.
    159. Ellekd Boehmer, Col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60. Fogel, Joshua A. The literature of Travel in the Japenese Rediscovery
    (1862-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1996.
    1.南治国:《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南洋之旅》,新加坡国立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2.沈庆利:《陶醉在“东洋的趣味”中——论陶晶孙早期以日本为背景的域外题材小说》,《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李直飞:《历史的记忆与悲壮的叙述——论中国远征军的文学书写》,《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张志忠:《花环与坟莹前的美学思考—论李存藻笔底的英雄悲剧》,《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4期。
    5.赵一凡:《现代性》,《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
    6.张颐武:《第三世界文化:新的起点》,《读书》,1990年第6期。
    7.王振科:《中国现代作家在新马的文学活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8.王福湘:《司马文森的华侨和侨乡社会文学——纪念司马文森逝世三十周年》,《黎明职业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9.孟繁华:《启蒙角色再定位——重读“寻根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10.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11.林明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第1期。
    12.李迎丰:《(西线轶事>:80年代初军旅小说世界性因素案例研究》,《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3.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14.洪治纲:《俗世生活的张扬与理想主义的衰微——新世纪文学十年观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
    15.房福贤:《“二战”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文学》,《文艺争鸣》,2011年第5期。
    16.(美)邦尼·麦克杜哥:《从倾斜的塔上瞭望:朱光潜论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美学和社会背景》,《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3期。
    17.(韩)洪焌荧:《郁达夫文类选择及其文学理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1期。
    18.陈顺宣,张艺声:《民族抗战文学的悲剧意识——评张廷竹抗日系列短篇小说》,《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