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实践的多样性,引起人们思想活动日趋复杂化,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已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尽管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已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管理论、载体论、教学论、环境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思路和办法,但从技术角度全面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专门系统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问题的学理性研究尚不多见,关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专门研究几乎一片空白。
     基于此,本文从技术视角明确提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试图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提升到技术层次,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含量,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开拓新领域。本研究对科学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全面深度融合、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加快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明确提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揭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实在性与内在规定性。通过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性进行学理性分析,厘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最大化的理论与实践。其本质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是人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策略方法、物质工具、操作规程和知识技能的综合体。
     第二,探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主要特点并予以合理分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主体性、创新性、系统性、协同性、综合性等主要特点。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说理教育技术、实践参与技术、自我教育技术、舆论引导技术、隐性教育技术、心理咨询技术、激励教育技术、综合教育技术等;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教学载体技术、文化载体技术、活动载体技术、管理载体技术、传媒载体技术、人际关系载体技术、综合载体技术等: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可分为系统设计与领导决策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实施技术、管理技术、评估技术等类型。
     第三,阐释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基本功能与适用原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具有系统整合与优化功能、媒体增效与强化功能、技术素养与思想品德塑造功能等基本功能,能起到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率、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扩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模等作用。其适用原则有:以人为本原则、以教育为本原则、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高效低耗原则等。
     第四,构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阐述了它的技术体系与使用技法。本文根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特点,借鉴现代教育技术一般模型,建立了由“系统设计与领导决策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管理与评价技术”等三类基本技术构成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与现代教育技术一般模型相比,该模型融入了“领导决策”、“载体选择”、“人员配置与培训”等三个环节。该模型中,系统设计与领导决策技术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建构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管理技术、评价技术涉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每个环节、贯穿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发挥着信息反馈和系统调控功能;而人员配置与培训技术则具有关键性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使用技法包括前端分析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分析与预测技术的使用技法和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选择载体与媒体、测试评估与反馈调节、确定方案与领导决策等各种技术的使用技法。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public's practical life has caused more complicated ideological activities which puts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severely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Although a great amount of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related fields have proposed many methods to the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he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ology, management theory, vector theory, teaching theory and environmental theory, a systematic and specialized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ather rare. This research playground is nearly a blank space.
     Basing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the notion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from a 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 which intends to include this notion to the fundament theoretical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attempts to ele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methods to technical level and enhance its technological contents; therefore,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to the effectiveness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could also extend its subject development. Academically and practically,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meaningful to a scientific cognition to the disciplines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a promotion of the deep combin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biculum, to an improving to its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and to an accelerating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esent study is expand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ly, a defined notion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is proposed to reveal its objective reality and its internal reg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technolog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a concept is provided from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objectiveness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technology:in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c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the educating disciplines, the modern educating theory and the modern educating technology are applied to the designing, developing, application, managing and evaluating of both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related applying materials. The maxim of the educating effectivenes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expected. The essence is to cultivate the new generation to have lofty ideals, moral integrity, good education and a strong sense of disciplin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practice, which is a complexity of all the methods, tools, regulations and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the activities.
     Secondl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are explored and a classification is provided.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is political, ideological, practical, subjective, innovative, systematical, coope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fundamental methods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the classification is as follows:the technology of reasoning education, the technology of practical involvement, the technology of self-educating, the technology of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the technology of recessive educating, the technology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technology of encouraging educating and the technology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ng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ypes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carriers, the techn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teaching carrier technology, culture carrier technology, activity carrier technology, management carrier technology, media carrier technolog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rrier technology and comprehensive carrier technology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basic links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the technology is classified into system design and decision making technology,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ing technology,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evaluating technology and so on.
     Thirdly, the basic function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ble principles are stated.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rocesses the basic functions such as systematic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function, media effectiveness improving and strengthening function, technological attainment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shaping function. It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enhance its reforming or developing and expand its scale. The applicable principles ar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educating-oriented principle, dredging and guiding principle of combining, and high effectiveness and low consuming principle and so on.
     Fourthly,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nstructed and its 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utilizing techniques are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system and the general modern educating model, the present research proposed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chnological Model",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three basic technologies named "System Design and Decision Making Technology","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nd Evaluating Technology".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modern educating model, this is a model which integrates the three links of "Decision Making","Carrier Chosen" and "Staff Configuration". In this model, system design and decision making are the core technolog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technology; educating media technology is the core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evaluating technology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which could give feedbacks and regulate the whole system; besides, staff configuration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are also crucial. The utilizing techniques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ng is composed of the techniqu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formation obtaining, analyzing and predicting techniques in the front-end analyzing process, and the techniques to the chosen of carriers, media, test evaluating, feedback regulation, program determi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design.
引文
①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224-269
    ① 杨明方.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N].人民日报,2012-09-06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66
    ① 唐克军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② 唐克军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9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61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61
    ③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61
    ① 刘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1
    ② 黄甫全.关于教学、课程等几个术语意义的中外比较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1993.7
    ③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263—264
    ①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71
    ② 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42
    ①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27.
    ① 高建国.科技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1998.5.8
    ②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79
    ③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224-269
    ①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225-226
    ②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225
    ③ 王韵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探析,电化教育研究[J],2010.3.1
    ④ 王韵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探析,电化教育研究[J],2010.3.1
    ⑤ 段为松,周生娣.情境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学术[J].2008.11.15.
    ① 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03-211
    ②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① [日]三木清.技术哲学[M].东京:岩波书店,1942.
    ② 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9,2
    ③ 陈万伯、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191
    ① 杨文珺.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新课程研究[J],(中旬刊),2012,06
    ② 魏晓文,王风志,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1-05-25
    ③ 韩留柱,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13--19
    ④ 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03
    ① 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30
    ② 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30
    ③ 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31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① 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② [苏]A.A.库津.马克思与技术问题.科学史译丛,1980,(1)
    ③ 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9,2
    ④ 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9,2
    ① 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9,2
    ② 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31
    ③ 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31
    ④ 李芒、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9
    ⑤ 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论教育技术的内涵[J].天津电大学报,1997.5.15
    ⑥ 李芒、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9
    ① 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9,2
    ② 张顺.钱学森社会技术思想及其启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4.15
    ③ 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与哲学输出(1979)
    ④ 王续琨、周心萍.日本哲学家三木清及其《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8月,第44-48页
    ① [日]三木清.技术哲学[M].东京:岩波书店,1942,1-145
    ② [日]三木清.技术哲学[M].东京:岩波书店,1942,1-145
    ③ [日]三木清.技术哲学[M].东京:岩波书店,1942,1-145
    ④ 张顺.钱学森社会技术思想及其启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4.15
    ⑤ 张顺.钱学森社会技术思想及其启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4.15
    ⑥ 张顺.钱学森社会技术思想及其启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4.15
    ① 李芒、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9
    ① 李芒、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9
    ② 李芒.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7.11.01
    ③ 李芒、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9
    ④ 南国农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9-11
    ⑤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第2页
    ⑥ 杨改学主编.教育技术教程——信息时代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
    ① 赵厚福、刘兆臻.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5.2.28
    ② 彭绍东.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命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③ 周平.政治文明建设应该重视政治技术的创新和设计.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④ 段志超.政治技术:一个文献的研究.学海.2006.4:194-202
    ⑤ 方盛举.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05期
    ⑥ 方盛举.政治技术研究论纲.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5期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23
    ②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4
    ③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116
    ④ 孙立娟.统计科学与实践[J],2005年第06期
    ⑤ 曹承志.人工智能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⑥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主编.百科全书.
    ⑦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7
    ① 李芒.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7.11.01
    ② 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29~).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③ E.G.Mestthene: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1970
    ④ 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C].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第236页
    ⑤ [旧]三木清.技术哲学[M].东京:岩波书店,1942,1-145
    ⑥ 王续琨,周心萍.日本哲学家三木清及其《技术哲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08.20
    ⑦ [日]三木清.技术哲学[M].东京:岩波书店,1942,1-145
    ① 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810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第214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98
    ④ 周光召《中国科学报》1996年4月10日第二版
    ⑤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⑥ 平全虎、孔庆新.对技术定义的思索.电力学报[J],2004,4.
    ①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225
    ① 李艳华.产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6.1
    ① 南国农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37
    ② 南国农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40
    ③ 黄维东.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方式的继承和超越[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30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页
    ① 陶德麟,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46
    ② 陶德麟,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46
    ③ 陶德麟,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46
    ④ 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① 吴在扬.中国电化教育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②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2
    ③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2
    ④ 南国农.追踪电教:难忘的回忆与未来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11.9.10
    ⑤ 南国农.追踪电教:难忘的回忆与未来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11.9.10
    ⑥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3
    ⑦ 南国农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9
    ⑧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3
    ①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4
    ②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3
    ③ 彭绍东.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命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④ 赵厚福,刘兆臻.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⑤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3
    ⑥ 杨改学主编.教育技术教程——信息时代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3
    ⑦ 李芒、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9:前言
    ① 南国农.追踪电教:难忘的回忆与未来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1.9
    ② 南国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① 南国农.追踪电教:难忘的回忆与未来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1.9.10
    ② 南国农.追踪电教:难忘的回忆与未来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1.9.10
    ①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5-6
    ② 钱学森.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文汇报.1980年9月39日
    ①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23
    ①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1页
    ③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18页
    ① 教育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24号部长令)2006年5月20日
    ② 新华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伟大历程”网上作品大赛综述”,2011年08月22日
    ① 新华网.习近平出席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和共产党员手机报开通仪式,2012年06月30日
    ②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360
    ③ 陈万伯、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① 陈万伯、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l.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2006.11
    ③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2006.11
    ①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1页
    ①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4.
    ① 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9,2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60
    ②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3
    ① 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7
    ①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①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1998年:1390
    ② 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① 杨瑞香.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5.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③ 列宁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78.
    ① 张澍军.试论德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长白学刊,2005-01-30
    ② 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探索,2003-06-28
    ③ 黄航.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识形态性的三个问题.理论与改革,2009-11-15
    ① 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页
    ② 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①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②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①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56
    ②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58
    ①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59
    ②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61
    ③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75-176
    ①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62
    ①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62
    ②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80
    ③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80
    ①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92
    ②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93
    ③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71-194
    ① 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365
    ② 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理论与改革,2003-11-28
    ③ 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理论与改革,2003.11.28
    ① 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理论与改革,2003.11.28
    ②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83
    ① 郑永廷.人际关系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5
    ②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5-02-28.
    ①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65
    ①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4
    ① 杨改学.教育技术教程——信息时代教与学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7-8
    ② 沙景荣.深入课堂深入教学深入学科——南国农先生媒传教学观.电化教育研究,2000.10.28
    ③ 沙景荣.深入课堂深入教学深入学科——南国农先生媒传教学观.电化教育研究,2000.10.28
    ④ 沙景荣.深入课堂深入教学深入学科——南国农先生媒传教学观.电化教育研究,2000.10.28
    ① 曹卫真.试论网络教学过程的延伸.中国远程教育,2000.3.21
    ② 郭淑娟.马克思、麦克卢汉技术观之比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①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50
    ② 骆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50
    ① 乜勇,王兰兰.有效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中学与教的e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1,2:19-22.
    ① Merrill, M. D., Drake, L., Lacy, M. J., Pratt, J.,& ID2_Research_Group. (1996). Reclaim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36(5),5-7.
    ① 郑旭东,余青兰,严莉.赛博学习:学习科学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支点[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3-38.
    ① 郑旭东,余青兰,严莉.赛博学习:学习科学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支点[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3-38.
    ②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①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②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① 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85
    ① 郝峰.基于网络学习的在线评价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1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M].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11
    ① 杨改学.教育技术教程——信息时代教与学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9
    ① 董武绍.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1.9:20
    ② 何克抗,黄荣怀.基于Intem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计算机世界报,1999.3.22
    ③ [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
    1.《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缩印本。
    2.《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版。
    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1998年。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1956.12-1985.12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
    5.《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1999年6月版。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文选》,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0年版。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1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
    1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S].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16.《周恩来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7.《刘少奇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1985年版。
    18.《邓小平文选》(1-2),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21.《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5.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
    2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
    2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11
    3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1991、1993年版。
    3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年版。
    3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2002、2003年版。
    3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年版。
    36.《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10
    3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38.《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3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
    40.《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S].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9
    4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S].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42.《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德育大纲》(试行),教育部1995年版。
    43.《思想政治工作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4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5.《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教育部2004年版。
    4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7
    47.《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4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9.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70年纪念文集[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S].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
    4.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8.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9.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
    10.秦在东.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11.秦在东.社会主义精神质量:逻辑关联与价值转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12.何祥林.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月.
    13.何祥林.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武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
    14.骆郁廷、项久雨、李斌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15.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6.龙静云.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s].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18.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9.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
    20.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2.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23.陶德麟、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
    24.王树荫、王炎.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6.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s].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7.王茂胜.中冲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简史[S].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28.王茂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9.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S].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30.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3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
    32.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3.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
    34.陈染君.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12
    35.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接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36.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7.靳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38.刘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1
    3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0.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2
    42.赵曜.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
    4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4.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5.风笑天等.社会管理学概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6.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1
    47.柏盛湘.领导技术学[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
    48.郑忠梅.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8
    49.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0.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1.孙运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52.李景治、熊光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3.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54.李爱华.现代政治学[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5.王惠岩.政治学原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56.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57.胡宗山.政治学研究方法[S].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5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版[s].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9.张礼建.逻辑学教程[S].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
    60.林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
    6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6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64.钱学森讲、吴义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65.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6.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7.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3
    68.宗良瑶、郝志功.当代高科技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2
    69.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0.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71.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7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73.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74.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
    75.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76.杨改学.教育技术教程——信息时代教与学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77.李芒、金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78.李世荣.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
    79.王洪录.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80.李运林、陈庆贵.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
    81.方正平、刘庆标等.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10
    82.霍福广,刘社欣等.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感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德]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0
    6.[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全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8.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研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10
    9.[美]詹妮弗·田.美国家庭的素质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6
    10.[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1.[法]爱弥尔·涂尔干.职业道德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3.[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14.[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修改版)[M].上海三联书店,1998,12.
    15.[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
    1.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形态与特征[J].高等函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5.
    2.陈万柏.关于提高思想政治效益的理性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1999,6.
    3.温汉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益评价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2.
    4.邓长青.也谈高校德育效益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5.余仰涛、赵继伟.论思想政治工作量的体系[J].江汉论坛,2006,5.
    6.杨鑫铨、谢士成、邱国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模型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7.张国汀.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3.
    8.固方华.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5,5.
    9.王敏.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成因与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杜会科学版),2005,5.
    10.何会宁、黄科.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几点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1.肖浩.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探索,2003,4.
    12.张丽霞.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参与性[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1.
    13.王永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思想政治教育,2004,3.
    14.徐文良茹苦含辛,锲而不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5,9.
    15.石国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和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
    16.林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7.胡斌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18.张耀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9.骆郁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
    20.杨鑫铨等.以人为本:建立新型的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5,2.
    21.程桃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式管理模式探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3.
    22.韩迎春等.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理论探讨,2005.4.
    23.姜仁屏.关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7,4.
    24.冯惠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2005,3.
    25.石云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6.
    26.朱少华、向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前沿问题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04,4.
    27.江易华.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4,9.
    28.谢四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29.郑春晔.从传播学视角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0.郑文涛.当代大学生政治教育: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6,10.
    31颜茵.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理念和方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3.
    32.宋丽华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及其科学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4.
    33.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J],2010,1
    34.南国农.追踪电教:难忘的回忆与未来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11.9
    35.胡钦太、林秀瑜.信息时代语境下教育传播过程的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36.雷钢.从AECT定义演变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
    37.平全虎、孔庆新.对技术定义的思索,电力学报[J],2004,4.
    38.殷雨萍.论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企业家天地[J],2008,9.
    39.肖峰.技术哲学中的信息主义,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1.
    40.王韵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探析,电化教育研究[J],2010,3.
    41.严晨.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无痕教育观”,高教论坛[J],2009,7.
    42.成英.浅谈无痕教育,中国电力教育[J],2009.
    43.叶林锋.思想政治课中的无痕教育,中国校外教育[J],2007,2.
    44.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教育研究[J],2002,3.
    45.段为松、周生娣.情境教育新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嵌入双“情”[J],理论导报,2010,8.
    46.何爱霞.情感教育价值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2
    47.辛星.论蔡元培的情感教育思想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48.朱莲.论高校德育方法的中心转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49.张顺.钱学森社会技术思想及其启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84-87.
    50.钱学森.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N].文汇报,1980.09.29
    51.吴慧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02
    52.张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53.廖达炎.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益[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04
    54.聂杜娟.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J].广东科技,2008-03
    55.王馨嫒.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趋向[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6-12
    56.李建军.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
    57.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
    58.黄红清.心理咨询原则与技术在大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02
    59.隋璐璐.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0-04
    60.陈刚.现代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61.赵亮.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8
    62.马蕾.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思考_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6
    63.朱志勇.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致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6
    64.王成礼.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
    65.赵君.网络技术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1-03
    66.安洁.团体咨询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7-21
    67.陈晓明.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网络信息技术化的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6
    68.陈春雷.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69.韦吉锋.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_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8
    70.钟舟海.试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05
    71.王英伟.社会技术哲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72.金国权.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73.丁闽江浅谈心理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4
    74.刘新剑.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整合[J].东方企业文化,2010-06
    75.余展洪.浅谈网络技术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J].现代计算机,2000-10
    76.高鑫.浅谈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技术[J].法制与社会,2009-34
    77.张海艳.论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办公自动化,2008-10
    78.谢玉进.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视野[J].学习论坛,2009-04
    79.吴保初.论网络技术条件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求索,2002-04
    80.周四平.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技术化手段的创新[J].企业家天地,2008-04
    81.王更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趋向[J].前沿,2010-14
    82.张瑜.理解网络技术_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7
    83.阚宝奎.借助新媒体技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5
    84.谢玉进.建构技术视野_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05
    85.汤耀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方式多样化_技术化的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2005-01
    86.尹海兰.高校辅导员工作借鉴心理辅导技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技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8
    87.蒋洁.Web3_0技术下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0-12
    88.李洪波.3G通信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
    89.王婧.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述要[J].高校理论战线,2009-05
    90.王加绵.“心理相容”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政工学刊,2005-07
    91.董世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博论].吉林大学,2009-06-16,2008
    92.刘兆军.“博客社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硕论].复旦大学,2009-07-07,2008
    93.杜亮.3G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硕论].山东大学,2010-07-15,2010
    94.张金华.BBS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硕论].西南大学,2009-08-29,2008
    95.靖守侠.博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硕论].上海师范大学,2010-02-022009
    96.寇嘉.传播学视野下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研究[硕论].西北大学,2010-07-282010
    97.周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_途径_机制的创新思考[硕论].合肥工业大学,2009-09-12,2009
    98.郑春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硕论].东北林业大学,2009-09-07,2009
    99.李佺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有效运行的研究[硕论].西南大学,2010-07-09,2010
    100.蔡继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硕论]湖南科技大学,2009-04-16,2007
    101.曲贵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硕论].吉林大学,2010-02-06,2009
    102.高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硕论].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05-18,2008
    103.张平媛.高校媒体整合传播研究[硕论].大连理工大学,2010-07-24,2010
    104.胡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媒环境研究[硕论].华东师范大学,2009-09-28,2009
    105.韩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平台研究[硕论].电子科技大学,2009-09-17,2007
    106.王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研究[硕论].山西财经大学,2009-08。11,2008
    107.刘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对策研究[硕论].兰州大学,2009-09-22,2009
    108.吕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硕论].大连理工大学,2010-01-20,2009
    109.曾富珍.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硕论].福建师范大学,2009-07-29,2008
    110.陆琴.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硕论].苏州大学,2009-03-03,2008
    111.代华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及其管理研究[硕论].北京交通大学,2010-07-28,2010
    112.李亮.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硕论].西南大学,2009-08-10,2009
    113.赵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_挑战及对策研究[硕论].山东大学,2009-11-25,2009
    114.李叶舟.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硕论].长春师范学院,2010-07-23,2010
    115.刘培荣.西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探析[硕论].兰州大学,2010-08-06,2010
    116.田志超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硕论].广州大学,2009-12-12,2008
    117.娄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硕论].西南交通大学,2010-07-28,2010
    118.孙伟伟.信息化条件下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硕论].合肥工业大学,2009-09-12,2009
    119.陈蕊.远程开放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硕论].河北师范大学,2009-04-14,2008
    120.曾贵宁.把信息技术引入德育工作[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0
    121.陈华.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_加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122.徐海心.刍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_工业化教育向信息化教育转折的历史原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9
    123.鲍丽娟、李光彬、夏富生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J].科技信息,2008
    124.张杰.高校教育技术与大学生隐性德育[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
    125.范忠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化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126.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J].中国电化教育,2005-08
    127.周亚萍.基于网络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
    128.袁群.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10-06
    129.鹿伟.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09
    130.沈建山、刘东.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创新机制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09
    131.林明儒.基于信息网络对高校德育改革影响的新思考[J].教学研究,2004-03
    132.吴太胜.技术伦理问题的逻辑解析与工科高校的德育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05-06
    133.潘清.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特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1
    134.彭艳玲.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德育实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06
    135.朱志刚.论信息化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月刊,2007
    136.刘春莉.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整合[J].当代教育论坛,2008
    137.向阳.浅谈网络技术与学校德育的整合[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138.邓贵林、黄梦雨.浅谈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8-07
    139.龙旭.浅析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维德育”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140.谭冬霞、黄山.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德育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9
    141.项华、毛澄洁.润物细无声-信息技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5-08
    142.张婷、李红波、张仙.渗透性德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01
    143.陈春雷、周斌芝.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144.乜勇、王兰兰.有效构建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中学与教的e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145.郑旭东,余青兰,严莉.赛博学习:学习科学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支点[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
    1.Gagne R.M..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M].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5.
    2.Ely, DP. 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70,(1):81-94.
    3.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shington DC:AECT,1977.
    4.Banathy. Designing Educational System:Creating Our Future in a Changing World.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2.
    5.Barbara B. Seels, Rita C. Riche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he Definition and Domain of the Field.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Washington DC:AECT,1994.
    6.AECT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 Document(June 1,2004)[EB/OL], http://www.indiana.edu/~molpage/meanings%/20of%20ET_4.0.pdf.2004-9-17.
    7.Jeroen J. G. van Merrinboer & Rob Martens. Computer-based Tool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2,(4):5-9
    8.Alan Ianuszewski, Michael Molenda. Educational Technology:a Definition with Commentary[M]. 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107-109.
    9.Galbreath, Jeremy.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n overview. Education Technology v40 n5 p28-33 Sep-Oct 2000.
    lO.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0).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 Eugene, OR.[Online].Available:http://cnets.iste.org
    11.Robert Heinich, Michael Molenda, James D.Russell, Sharon Smaldino.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Prentice-Hall, Inc.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07548,1999.
    12.Merrill, M. D.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J]. 2002,50(3),43-59.
    13.Gabriel, D. M..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M]. VA, US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2004.
    14.Glazer, E., Hannafin, M.J.,& Song, L.. Promot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Apprenticeship[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2005,53(4):57-67.
    15.Forrester, G., Motteram, G.,& Bangxiang, L.. Transforming Chinese Teachers' Thinking,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via E-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edagogy,2006,32(2):197-212.
    16.Galbaraith, M..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and the Delivery of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DB/OL]. http://www.eric.ed.gov/PDFS/ED385253.pdf
    17.Triggs, P.,& John, P.. From Transaction to Transformation: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4,(20):426-439.
    18.Dick, W.& Carey, L..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3rd ed).[M]. 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0.
    19.Robert D. Tennyson. Instruc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the Fourth Generation[A]. Robert D. Tennyson & Ann E. Barron(eds.). Automa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Computer-based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Tools[C]. New York: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1995.33-78.
    20.Don Ihd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1975-1995 [J]. Techne, Volume 1, Numbers 1-2,Fall 1995.
    21.Kostas Axelos. Alienation, Praxis and Techne in the Thought of Karl Marx[M]. Texas: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6:1.
    22.Don Ihd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n Introduction[M]. New York:Paragon House Publishers,1993:29-31.
    23.Robert E. McGinn, What is Technology? Larry A. Hickma, Technology As a Human Affair,10-15, copyright 1990 by Mc Graw-hill.
    24.Altshuller G.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Creativity[C]. Worcester:Technical Innovation Center, INC,1999.
    25.Elain Allen, Jeff Seaman. Online Nation:Five Years of Growth in Online Learning[DB/OL]. http://sloanconsortium.org,2011-11-29
    26.Helen Beetham & Rhona Sharpe. Rethinking Pedagogy for a Digital Age:Designing and Delivering E-learning[M]. Routledge-Taylor & Francis Ltd,2007.
    27.Eoin Whelan, David G. Collings, Brian Donnellan. Managing talent in knowledge-intensive setting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0,(14):486-5-4
    28.Alon Hasgall, Snunith Shoham. Digital social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complex organizational systems[J]. The i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2007,(37):180-191
    29.Preemkumar G, Bhattaeherjee A. Explai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8,(36):64-75
    30.Simpson, O.. Supporting Students in Online,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nd Edition)[M]. London: Routledge,2002.226.
    31.J. Ola Lindberg, Anders D. Olofsson. Signs for learning to perform in a digital environment[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0,(7):996-1011
    32.Selander. Designs for learning—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Design for Learning,2008,(1):10-22
    33.Wim Weatera. On the changing nature of learning context:anticipating the virtual extensions of the world[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2011,(2):201-212
    34.Trow Mart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J]. Daedalus,1997,126(4):293-314.
    35.Robert A. Reiser & John V. Dempsey.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M], New Jersey:Pearson Merrill Prentice Hall,2007.73-234.
    36.Richey, R., Fields, D.,& Foxon, M. Instructional Design Competencies:The Standards(3rd ed.)[M]. Syracuse, NY: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 Technology,2001.
    37.Howard, Rheingold. Common Ground and Critical Differences in Designing Technical Environment[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201-203.
    38.Hiltz. R and Wellman.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 as a Virtual Classroom[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40(9):44-49.
    39.Jonassen, D. H. Learning as activity[J].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2,(2):45-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