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学校责任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审视学校的责任,无论是对于学校的改革、教师的发展还是学生的培养,都是一个颇有裨益的课题。从社会分工来看,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培养人是它的主要责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责任日趋复杂。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的新时期,学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学校直接相关的教育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那么,当代学校有哪些责任?这些责任是学校应该承担的吗?学校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本文试图依据“理论分析——现实审视——实践建构”的思路,对义务阶段的学校责任问题进行研究。全文除导论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我国学校责任的历史演变过程。古代社会的学校是古代社会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古代社会的学校发展与统治阶级选士紧密相连。通过学校选士又分为两类:一是学校直接选士;二是学校非直接选士。学校直接选士主要是在夏、商、西周,以及宋朝时期。非直接选士即把学校作为养士机构,作为选士的途径和来源。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和革新,如新式学堂的建立,新学制的颁布,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学校与教会的分离,公立学校运动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责任的发展。1949年后随着社会分工加速,作为社会机构的学校已经不再是仅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校作为社会机构的责任。
     第二章从法理和伦理两个层面论述了学校责任的理论基础。学校责任的法理基础主要是学校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教育责任和安全责任。学校责任的伦理基础包括道德责任和责任伦理两个方面。道德责任具有非制度性、习俗文化依赖性、自律性,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依据分别是主体自由论、角色身份论、社会历史论以及道德原债论。要想承担道德责任,主体必须具备道德知识、道德态度和道德意志。责任伦理与传统伦理的依靠力量、伦理视野、生长基础不同,它强调的是前瞻性、自律性、关护性和整体性的责任。
     第三章对学校责任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考察。目前学校责任的问题主要是学校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责任模糊不清、责任履行不足,学校责任问题的实质是多种责任间的的冲突。导致学校责任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和学校两个层面去探究和追问。社会层面的主要原因是作用于学校的强大行政力量、包围学校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多元价值观;学校层面的主要原因学校主体性的缺失、学校责任感的丧失、各方利益的诱惑。
     第四章论述了学校责任的实践诉求。学校责任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和学校的变革,但关键在责任主体。应从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制度三个维度来解决中小学校的责任问题。责任意识是前提,意识是所有行为的先决条件,是责任主体在理解一定条件下的自身角色和社会要求,把握自身行为及其后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责任行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责任能力是条件,责任能力为责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是责任担当的主体前提,是主体性问题在责任实现上的体现。责任制度是保证。责任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和道德制度,前者是正式约束,后者则是非正式约束,而规章制度则是学校责任的实施机制。
Researches on the school responsibility are very helpful for school reformation,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training. From the view of social division, school is a specialized agencies engaged in education. Students' training is the basic school responsibility. However, school responsibi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ese overall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 conditions have changed a lot,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directly related to school is also under continuous changes, such as education policy,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culture. So, in the present age, what responsibilities does school have? Should school have all these responsibilities? What kinds of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school have?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current studi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and conducted from theory analysis, reality perspective to practice construction.
     Chapter1reviewe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school responsibility. In ancient society, school was a part of state machine and was considered as the privilege tool for ruler to govern the lower people. The ancient school developmen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government official selection.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selected from school. Direct selection mainly happened in Xia, Shang, West Zhou and Song dynasty. Indirect selection means the school was the way and source for potential government official. When western learning came to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 in1840, the school was improved and innovated in China, such as establishment of new schools, promulgation of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ass teaching system, separation of school and church, rise of public school movement. All these measur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to some extent. With acceleration of social division since1949, the school not only had conditional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 The opinions of "school was society" and "society was school" enriched the meanings of school as a social organization.
     Chapter2addres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chool responsibilities from legal and ethical aspects. The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school responsibility are introduced from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safety responsibility in the part of legal basis of school responsibilities. Moral oblig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ethics are stated in the part of ethical basis of school responsibilities. Moral responsibility has the features of non-system, custom culture dependence and self disciplin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could be divided in different periods as the followings of subject freedom theory, role identity theory, social history theory and morally original debt theory. People must have moral knowledge, moral attitude and moral will to take moral responsibility.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ponsible ethic and traditional ethic, such as supporting strength, growing background and ethical view. So responsibility ethic emphasized expectation, self-discipline, care and entirety.
     Chapter3studi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chool responsibilities. The problems of school responsibilities were that school has so many responsibilities. In addition, some responsibilities were inexplicit and some was not performed well. The essence of school responsibility problems is the conflicts among several responsibilities. The cause of school responsibility problems could be explored from social aspects and school aspects. The social reasons should include strong administrative power on school, the market economic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school and multiple values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view. While the reasons of school level were missing of school individuality, loss of school responsibility, temptation of interests from all parties were the
     Last chapter was the practical appeal of school. The settlement of school responsibility was strictly related to innovation of society and school but dependent on the responsible subject. The responsible problems of middle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could be resolved by the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capability of responsibility and system of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is the prerequisite. Awareness is a prerequisite for all behaviors. Awareness could be formed on the basis of self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requirement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grasp of their own behavior and subsequent consequences. Awareness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responsible behavior. Capability of responsibility was the condition. Capability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to execute responsibility. System was the guarantee, including law system and moral system The law system was formal constraint while moral system was informal. But polices and regulations were the strategies to perform school responsibility well.
引文
① 刘春花.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与有限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9(21).
    ① 庄西真.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
    ② [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M].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
    ③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以《哈佛教育评论》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4-95.
    ① 沈晓阳.论责任的内涵、根据、原则[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1)
    ② 沈国桢.浅析责任的涵义、特点和分类[J].江西社会科学,2001(1).
    ① 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② 陈寿灿主编,当代中国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95—96页
    ③ 侯忠海,戴茂堂.中西道德责任观比较研究[J].江汉论坛,2007(9).
    ① 高湘泽.道德责任的负责和免责条件——评当代西方两种道德责任归因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② 邓志伟.应用伦理学中的责任问题刍议[J].湖湘论坛,2003(1).
    ③ 姜国平.美国学校的法律责任类型及其追究方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0).
    ④ 张贤明.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比较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0(1)
    ① 朱坚.从法律责任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J].教育发展研究,2006(17).
    ② 杨春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① 冯小宇.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②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7.
    ③ 胡博.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天津为例的经验分析[D].南开大学,2009.
    ① 沈玉顺.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② 杨挺,马永军.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2011(3)
    ③ 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1(4).
    ① 燕道成.传媒责任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
    ② 刘军茹.论媒体改革中媒体责任和功能的缺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③ 吴倬.人的社会责任与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的动力机制和实现形式[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① 宋周尧.责任人:人为社会存在物的一种理解[J].天府新论,2004(1).
    ② 钟启泉.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J].全球教育展望,2006(9)
    ③ 劳凯声,陈希.《侵权责任法》与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职责[J].教育研究,2010(9)
    ① 林鸿潮.论学校安全立法及其制度框架[J].教育研究,2011(8).
    ② 肖宝华,兰侨.成校车事故中的学校责任问题分析[J].中小学管理,2012(5).
    ③ 赵慧君,韩晶,杨清溪.美国中小学校车政策体系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5).
    ④ 李敏.校园伤害事故责任的法理基础与学校责任的承担[J].河南社会科学,2011(9).
    ⑤ 李晓燕,杨慰萱.中日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责任赔偿第三人支付制度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2)
    ① 杨秀朝.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制度研究——以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分析对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② 刘彭芝.认清学校社会责任的三个坐标[J].上海教育,2007(11B)
    ③ 毕国军.教师发展的学校责任与实践模式fJl.继续教育研究,2011(7)
    ① 康丽颖.学校的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6(12).
    ② 许杰.后普九时代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学校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③ 韩玉芬.培养公民:学校的责任与定位[J].新课程,2010(6).
    ① 石鸥.从学校批评看学校不能承受之重——兼论教育的责任分担[J].教育研究,2002(1).
    ② 同上.
    ③ 谢维和.简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学校的责任[J].教育研究,1997(5).
    ④ 刘春花.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与有限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9(21).
    ①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45.
    ① 陈桂生.学校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2.
    ① 曲铁华主编.中国教育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4.
    ① 曲铁华主编.中国教育史fM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4.
    ② 《礼记·王制》转引自:俞启定.中国古代学校与选士关系的发展[J].教育学报,2005(5)
    ① 曲铁华主编.中国教育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72.
    ① 俞启定.中国古代学校与选士关系的发展[J].教育学报,2005(5).
    ① 曲铁华主编.中国教育史[M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26.
    ②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223.
    ①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8.
    ② 方晓东,李玉非,毕诚,宋荐戈,王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12.
    ③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58.
    ① 方晓东,李玉非,毕诚,宋荐戈,王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43.
    ② 薛继民.论现代学校职能的价值定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
    ① [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代序第7页。
    ① 陈寿灿.当代中国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96.
    ① 陈寿灿.当代中国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04.
    ② 陈寿灿.当代中国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06.
    ① 陈寿灿.当代中国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118.
    ① 田秀云,白臣.当代社会责任伦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① 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6.
    ① 吴康宁.学校的社会角色:期待现实及选择——一种社会学的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
    ① 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
    ② 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① 傅涌国.过去的小学[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236.
    ② 尽管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也会懂得交友、礼貌、娱乐,但这些活动与要素都没有超越个人私己性情感、需求与欲望的界限,而让个体置身公共生活之中。他们今后也会求得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成功,他们置身社会之中的姿态乃是生产与消费,这样的结果是他们的政治性生存之维的沦丧。“他们沉浸在消费中而无力承担对人类世界的责任或不了解他们的政治能力。”(阿伦特:《人的条件》,王寅丽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导言第6页。)
    ① 2010年暑期南京市初中校长会议交流材料。
    ② 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9.
    ① 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② 陈佑清.学校变革的三种影响力量[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4).
    ③ 李斌.把学校交出来:——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4-56.
    ① 于述胜,李兴洲,倪烈宗,李涛.中国教育三十年:1978-2008[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170.
    ① 涂艳国主编.主体教育研究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序言.
    ① 谢军.责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9.
    ① 杨德东.社会主体责任意识的缺失及重塑[J].中州学刊,2007(2).
    ① 胡艳蕾.论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路径建构——基于民主心灵习性的理论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① 胡艳蕾.论公民公共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路径建构——基于民主心灵习性的理论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① 谢军.责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2.
    ① 谢军.责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5.
    ② 谢军.责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7.
    ① 谢军.责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9.
    ① 谢军.责任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3.
    1.庄西真.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以《哈佛教育评论》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John I. Goodlad.学校的职能[M].沈剑平译.台北市: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民1988).
    7.[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9.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到学校场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1.[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2.[苏]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佟景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13.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14.[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5.[挪威]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6.[英]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7.孙雪芬,王立强.现代学校章程建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8.[美]威廉·格拉瑟.没有失败的学校[M].唐晓杰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9.陈桂生.学校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0.杨秀朝.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制度研究——以中小学校、幼儿园为分析对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21.孙梅.中小学教师责任心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22.邱白莉.当代美国中小学教育绩效责任探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3.赵洲.主权责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4.胡娇.教育与就业—关于普通教育对就业问题的责任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0.
    25.[美]公民教育中心.责任[M].赵文肜译,北京:金城出版,2011.
    26.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7.周游.学校营销:战略设计与品牌经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8.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9.张恒山.义务先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0.[德]胡塞尔.伦理学和价值论的基本问题[M].艾四林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1.[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M].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陈寿灿.当代中国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33.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4.A.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5.宋希仁等.伦理学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36.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8.柏拉图.理想国[M].郭彬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9.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0.唐宜荣.责任与行动:中国城市反贫困责任伦理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1.窦炎国.伦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2.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4.
    44.程炼.伦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5.罗国杰.伦理学探索之路[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6.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7.[德]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8.[美]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伦理学与生活[M].程立显,刘建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9.陈金华.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0.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1.罗国杰.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52.[美]诺兰(Nolan,R T.)等.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姚新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53.费舜炜.伦理学、法学与德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54.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5.况志华,叶浩生.责任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6.B·维纳.责任推断[M].张爱卿,郑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美]约翰·马丁·费舍,马克·拉维扎.责任与控制[M].杨韶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8.唐凯麟.伦理大思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59.[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0.[美]伊万·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61.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2.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3.[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4.季苹.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5.[挪威]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6.[法]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学校社会学[M].汪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7.费舍尔,拉维扎.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8.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第1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9.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0.王世忠.学校的社会责任与校长智慧[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71.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2.[美]西蒙(Christopher A. Simon).学校运营:从行政型与学习型组织视角分析[M].徐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73.陈丽.学校发展策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74.[美]史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蒂莫西A·贾奇(Timothy A.Judge).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译,成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75.张楚廷.学校管理学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十一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76.[加]雷蒙德·艾伦·蒙罗,[美]卡洛斯·阿尔伯特·托雷斯.社会理论与教育:社会与文化再生产理论批判[M].宇文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7.李斌.把学校交出来: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78.约翰·Ⅰ·古得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智欣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9.朱小蔓.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0.[美]亚历克·克莱因.揭秘美国最好的中学[M].马蕾,李旭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1.罗慧燕,教育与社会发展:中国贵州省的一个个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82.李崇建,甘耀明.没有围墙的学校:体制外的学习天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9.010.
    83.田秀云,白臣.当代社会责任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4.龚群.社会伦理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5.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6.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7.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88.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89.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90.迈克尔·富兰.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91.安迪·格林.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朱旭东,徐卫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2.胡森.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93.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94.季萍.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5.季萍.学校管理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96.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7.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4版)[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8.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9.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中国教育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0.徐正福,吴华,徐晓东.现代学校制度探索——源于椒江实践的理性思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01.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触及学校管理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2.张济正,吴秀娟.教育学文集·学校管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03.王长纯,绕从满.国家基础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104.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05.田文利.国家伦理及其实现机制——从国家伦理到国家价值观及国家责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06.涂艳国.走向自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7.涂艳国.中国儿童教育30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8.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09.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0.吴黛舒.“新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指导纲要[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2.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14.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M].王孝惠、赵中将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18.龙应台.这个动荡的世界[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
    119.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0.杨小微.转型与变革: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0.
    122.[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3.[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4.[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5.[加拿大]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26.Howard A.Ozmon,Samuel M.Craver.教育的哲学基础[M].石中英,邓敏娜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127.[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8.[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29.[英]休漠.人性论(上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30.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131.孙孔懿.教育失误论(新世纪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32.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3.[美]戴维·T.康利.谁在管理我们的学校:变化中的角色和责任[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4.[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横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35.[美]S.斯特林费尔德等.重建学校的大胆计划[M].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36.吴志宏.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7.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8.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39.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0.《郊语》
    141.《经上》
    142.《老子》
    143.《论语》
    144.《孟子》
    145.《劝学》
    146.《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47.《辞海(3)》,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148.《辞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9.《大辞典》,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
    150.《中华大词典(6)》,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
    1.沈晓阳.论责任的内涵、根据、原则[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沈国桢.浅析责任的涵义、特点和分类[J].江西社会科学,2001(1)
    3.张文喜.对哈耶克自由与责任思想的一种阐释[J].学术研究,2000(5)
    4.时运生.论良心与责任[J].学术论丛,1997(3)
    5.沈晓阳.西方伦理学中的责任根据理论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3)
    6.邓志伟.应用伦理学中的责任问题刍议[J].湖湘论坛,2003(1)
    7.庄西真.公办中学学校行政人员文化研究:由布迪厄的惯习观点说开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8.张兆芹.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策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9.叶澜.实现转型: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J].探索与争鸣,2002(7).
    10.钱民辉.校长与教育变革关系的研究述评[J].高等教育讲究,1997(5).
    11.吴倬.人的社会责任与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的动力机制和实现形式[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12.宋周尧.责任人:人为社会存在物的一种理解[J].天府新论,2004(1)
    13.钟启泉.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J].全球教育展望,2006(9)
    14.劳凯声,陈希.《侵权责任法》与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职责[J].教育研究,2010(9).
    15.李敏.校园伤害事故责任的法理基础与学校责任的承担[J].河南社会科学,2011(9).
    16.林鸿潮.论学校安全立法及其制度框架[J].教育研究,2011(8)
    17.李晓燕,杨慰萱.中日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责任赔偿第三人支付制度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2)
    18.刘彭芝.认清学校社会责任的三个坐标[J].上海教育,2007(11B)
    19.吴康宁.为什么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J].教育研究,2007(12)
    20.王鉴.学校如何对学生的发展负责[J].教育科学研究,2008(3)
    21.郭振有.改变“应试教育”倾向之我见[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22.范国睿.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及其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23.庄西真.学校为什么要与其他组织发生关系—基于组织间关系理论的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24.吴康宁.学校的社会角色:期待、现实及选择—基于社会学的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
    25.吴仁英.影响美国20世纪教育变革的重要研究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
    26.肖远军,李春玲.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27.叶澜.终身教育框架下学校功能的变化[J].上海教育,2005(01B)
    28.肖雪慧.有必要从根本上检讨的教育政策:反思九十年代的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3(5).
    29.孙传宏.试沦毛泽东减轻学业课业负担的思想[J].中国教育学刊,1993(1).
    30.葛新斌,胡劲松.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现状与变革—以珠江三角洲公立中小学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31.葛新斌,胡劲松.关于我国学校“法人地位”的法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32.天晓.论教育的自主运行与社会适应[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3)
    33.赵学华.试论中国学校发展的内生机制[J].北京社会科学,1997(4)
    34.[德]柴特勒,李其龙.非中央集权化与教育质量—欧洲学制现代化路径、策略和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35.胡河宁,孙树平.论责任范畴的伦理内蕴[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36.王兆林.学会负责与学校责任教育再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37.褚宏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38.胡赤弟.教育质量:政府与学校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39.张志峰.学校“去行政化”与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40.许杰.后普九时代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学校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41.黄藤.学校教育基本功能新探[J].教育研究,2006(10)
    42.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43.侯忠海,戴茂堂.中西道德责任观比较研究[J].江汉论坛,2007(9)
    44.高湘泽.道德责任的负责和免责条件——评当代西方两种道德责任归因理论[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45.王群会,龚群.道德责任归因中的自主性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9(4)
    46.姜国平.美国学校的法律责任类型及其追究方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10).
    47.张贤明.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比较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0(1)
    48.朱坚.从法律责任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J].教育发展研究,2006(17).
    49.刘军茹.论媒体改革中媒体责任和功能的缺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0.肖宝华,兰侨.成校车事故中的学校责任问题分析[J].中小学管理,2012(5)
    51.赵慧君,韩晶,杨清溪.美国中小学校车政策体系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5).
    52.毕国军.教师发展的学校责任与实践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1(7)
    53.许杰.后普九时代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学校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54.孙筱泠.责任与应答—海德格尔原伦理学初探[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5.康丽颖.学校的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6(12)
    56.刘春花.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与有限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9(21)
    57.雷鸣强.教育的万能、无能、本能—对教育功能、价值认识的反思[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58.石鸥.从学校批评看学校不能承受之重—兼论教育的责任分担[J].教育研究,2002(1)
    59.魏安雄.论主体道德责任[J].现代哲学,1999,(1).
    60.张恒力,胡新和.福祉与责任—美国工程伦理学述评[J].哲学动态,2007(8)
    61.方秋.汉斯·约纳斯论现代技术与责任伦理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7(8)
    62.鲁新安.价值冲突下的道德责任能力建设[J].学术研究,2007(8).
    63.逯改.传媒社会责任的伦理审视[J].兰州学刊,2007(9).
    64.榻思,王恩华.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一个科学伦理视角[J].求索,2007(9)
    65.高月兰.现代人的价值处境与道德责任精神基础的自觉[J].前沿,2007(10)
    66.楚恒体,刘泽军.康德伦理学中的责任概念[J].陕西教育,2007(12)
    67.彭霞,钟海萁,黄英文.和谐视野下的商业伦理建设——探析商业自由与商业责任的契合[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68.牛凯,杨盛军.生态伦理何以可能:一种责任视角[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
    69.谢加书.转型时期大众传媒在道德建设中的责任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0.何云峰.网络信息责任与网络伦理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71.龙翔.从工程的自然属性谈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
    72.王旭凤.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2008(2).
    73.刘时工.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8(2).
    74.黄晓天.伦理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
    75.陈勇,郭玉松.论科技伦理责任的构建与实现的社会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8(2)
    76.郭卫华.论生命科学技术对道德责任的挑战与拓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2)
    77.陈元桂.责任伦理与现代自由人格实践探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
    78.李安林.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承担道德责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9.赵卫国.主题伦理学中伦理责任人的缺失—兼论海德格尔伦理学的实践特征[J].浙江学刊,2008(2).
    80.周谨平.论代际道德责任的可能性基础[J].江海学刊,2008(3)
    81.鲁西龙,陈燕妮.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对列维纳斯伦理学的几点思考[J].陇东学院学报,2008(3).
    82.邓波,王昕.建筑师的原始伦理责任—从海德格尔的视域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3.李建华,李好.论行政忠诚的责任困境及其消解——以艾希曼之“平庸的恶”为例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84.何花.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研究的一种视角[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3).
    85.[美]彼得·F·德鲁克著,王玉生译.知识人的道德责任决定知识的未来[J].吉首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6.郑淑娟,曾盛聪.责任伦理:自由裁量权公正行使的理性诉求[J].大连大学学报,2008(4).
    87.钱昌照.中国伦理学中的责任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88.郭金鸿.西方道德责任理论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8(4)
    89.刘颖.论伦理学范畴的责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90.孙金荣.权利与义务语境下的道德责任观[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91.马新龙.市场经济伦理要求与现代市场主体的道德责任问题探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92.卢智增.行政责任:规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路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2)
    93.郭广银.以道德责任为着眼点,彰显伦理学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品格——评郭金鸿的《道德责任论》[J].伦理学研究,2009(2).
    94.郑根成.论传媒社会责任理论的伦理意蕴及其困境[J].伦理学研究,2009(3).
    95.白臣,毕顺堂.康德责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96.高瑞泉.鱼和熊掌何以兼得——“义利之辩”与近代价值观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97.第一解读:择校千万家庭卷入实力比拼[N].人民日报,2005-05-25(11)
    98.方秋明.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述评[J].兰州学刊,2003(4)
    99.高洪源.对中、外中小学“自主管理”的几点比较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2(8)
    100.高洪源.战略性约束市场环境下中小学名校的社会伦理责任[J].教育科学研究,2004(12).
    101.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们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4).
    102.刘春花.对教育责任失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103.梁忠义,绕从满.市场机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基础教育改革[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104.曾晓洁,代俊.当代西方公立学校制度中的“国家观念”与“市场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
    105.佐藤学.转折时期的学校改革——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J].沈晓敏译,全球教育展望,2005(5)
    106.袁新海,孙锦明.校长责任:一个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4(11)
    107.周冬祥.对现行校长负责制决策责任分担机制的缺陷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5(6)
    108.余天平,龚卫东.组织伦理略论[J].伦理学研究,2005(5)
    109.曲恒昌.西方教育选择理论与我国的中小学入学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
    110.杜育红.论教育组织及其变革低效的制度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
    111.仇文玲.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伦理责任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
    112.袁小平.学校管理与伦理融合:中小学管理的应然追求[J].教学与管理,2003(34).
    113.马爱兵.中小学如何走出总当被告的困境[J].教学与管理,2001(3).
    114.高洪源.试论提升学校组织的执行力[J].教育科学研究,2007(1).
    115.高洪源.制度伦理与学校危机管理[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116.蒋国华.教育面临市场冲击波[J].21世纪,2001(7).
    117.胡锋吉.教师的教育责任界限[J].教育科学研究,2008(1).
    118.田海平.教育权·教育责任·教育角色——教育伦理的三大课题透析[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19.毛羽.凸显“责任”的西方应用伦理学——西方责任伦理述评[J].哲学动态,2003(9).
    120.张厚军,朱宏军.教育公正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121.[日]佐藤学.转折期的学校改革: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122.陈兴安.论政校关系的矛盾与依法治教[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6).
    123.葛新斌,胡劲松.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现状与变革: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公立中小学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124.胡劲松,葛新斌.关于我国学校法人地位的法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125.康永久.当代学校制度变革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126.李春玲.关于政府主导学校变革的教师问卷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127.李春玲.试论政府教育行政有限职能观[J].重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
    128.李春玲.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129.刘朋,宁彦锋.走向以人为本的学校:美国学校组织变革模型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8).
    130.毛亚庆.应注重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管理[J].教育研究,2002(4).
    131冯钢.责任伦理与信仰伦理[J].社会学研究,2002(4).
    132.李春玲.理想的现实建构: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33.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34.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来自个案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35.王雪梨.影响中国企业组织变革成功因素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3.
    136.王有升.理念的力量: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社会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2004.
    137.朱利霞.国家观念、市场逻辑与公共教育——转型期西方公立学校改革透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38.王震.转型期教育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139.杨春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40.冯小宇.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41.田虹.企业社会责任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42.胡博.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天津为例的经验分析[D].南开大学,2009.
    143.燕道成.传媒责任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
    144.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145.庄西真.学校行为的社会逻辑—关系网络中的学校[D].南京师范大学,2005.
    1. Dvaid T.,Conley Who Governs our Schools:Changing roles and Responsibility,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2003.
    2. 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0.
    3. John 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63.
    4. John Dewey.Logie:The theory of inquiry. New york: Holt,1938.
    5. Carl Knight, Zofia Stemplowska. Responsibility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6. John Martin Fischer, Mark Ravizza. Responsibility and Control-A Theory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7. Christopher Warn.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Reader's Guid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6.
    8. Coleman JS.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London:Westview Press,1990.
    9. Michael Strain. Schools in a Learning Society. Educational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2000,28.
    10. Massimiliano Vaira.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Higher Education,2004,48.
    11. M. Afzalur Rahim, Jan Edward Garrett, Gabriel F. Buntzman. Ethics of manag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2,11.
    12. K.E.Weick,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Ammu.Rev.Psyehol,1999.
    13. Louise Stoll,Dean Fink,Changing our Schools:Link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Buckingham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
    14. Mintzberg, H., On Management, NewYork:Macmillan,2000.
    15. Robert Evans, The Human Side of School Change:Reform,Resistance,and the Real-Life Problems of Innovation,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