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蒙古语诗歌批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蒙古语诗歌批评在蒙古语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蒙古语诗歌批评,对撰写蒙古语诗歌批评史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中所作的描述和论析,可提供一种作为参照的评说。论文从蒙古族诗人的诗学观念入手,描述当代蒙古语诗歌批评的概况后,从诗人的意图、作品的潜能、读者的制约等三个方面对当代蒙古语诗歌批评的文本进行了诠释。
     论文由绪论、正文(1-4章)、结语、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以诗人的意图作为切入点,对有关诗人的批评文本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和第三章对诗歌批评的文本进行分析后,从诗歌批评的文本和诗学建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中,第二章对当代蒙古语诗歌批评中屡次提到的传统诗和新诗、直白诗和朦胧诗、现代诗和后现代诗等不同的诗歌命名进行辨析和诠释,在澄清概念的过程中对批评家的思维模式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对诗歌审美原则的嬗变进行总体的论述。在此过程中,重点围绕着新时期以来备受批评家们关注的现代诗问题,从它的产生寻根溯源,对涌现的现代诗诸多争论及争论的焦点“明白清楚”与“看不懂”之辨为中心,试图挖掘出隐藏在现代诗背后的深层问题。第三章在熟读当代蒙文语诗歌批评的基础上,结合诗人们的诗学观点和诗歌实践,总结梳理出抒情主义诗学、生命诗学和语言诗学等三个诗学问题,试图对当代蒙古语诗学之建构做出一番努力。因注重理论概括,论文的诠释具有了判断评价、分析总结、拓展论述的特点。第四章,把诗歌艺术的评阅人分为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两种,重点对专业读者-批评家进行了细述,对所占蒙古语诗歌批评主流的“学院式批评”进行特征的概括外,提出“学院式批评”所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诗歌批评的公信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论文的构思方面以诠释学统摄全文,对诗歌批评的标准作理论的预设,以诗人、诗歌和读者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这种理论预设下展开的诠释带有假设、论证和否定的特点,由此引发出标准阐释和过度诠释的两个概念。这也是在结语部分解决的问题。
The paper from the Mongolia poet poetics concept, description of Contemporary Mongolian poetry criticism,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of the contemporary Mongolian poetry criticism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poet's intentions, the potential of the work and the reader constraints.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several parts, include introduction, the text (chapters1-4), conclusion, references and appendices. The first chapter, with the intention of the poet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criticism about the poet's texts were studied. The second chapter and the third chapte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text crit icism of poetry, launches the elaboration from text of poetry criticism and poetics construct in two aspects. Among them, the second chapter of contemporary Mongolian poetry criticism repeatedly mentioned the traditional poetry and new poetry, white and Misty poetry, modern poetry and postmodern poetry three relative appella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critics thought pattern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us the changes overall aesthetic principles discussed in poetry. Among them, the focus on the issue of modern poetry critics much attention since the new era, produced from its roots traceable, the focus of debate and controversy for the emergence of many modern poetry underst and clearly and do not understand the Debate as the center, trying to dig out hidden behind the deep problems of modern poetry.The third chapter based on familiar contemporary poetic texts on Mongolian, Combined with the poets poetic point of view, summarize the lyrical poetics, life poetics and language poetics as three poetics issues, make efforts to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Mongolian poetics.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poetry advocates of poets and their poetry practice,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 interpretation h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expand interpretation, judgment and evaluation features. The fourth chapter, the Mongolian poetry reader is divided into ordinary readers and professional readers, focusing on professional readers-critics were detailing,on the Mongolian poetry criticism of mainstream academic criticism feature generalization, put forward academie criticism of the problem and how to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poetry criticism are discussed.
引文
[3]《镜与灯》.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页.
    [15]王宏印:《新诗话语》.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页.
    [38]金海:《蒙古诗学史的逻辑建构》.《蒙古学信息》.2003年第2期.
    [10][美]理查德·E.帕尔默著潘德荣译.诠释学.商务印书馆.2012年115页.
    [19][11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75.80页.
    [20][清]焦循注:《孟子正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428页.
    [21]刘蕾蕾:《中国的知人论世和西方的传记式批评比较》.《大学英语》2009年第1期.
    [5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215页:
    [91]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52页:
    [48]马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节庆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173页.
    [58]威廉.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王作虹、邓鹏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3页:
    [60]转引自陈文忠:《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第228页.
    [6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448页.
    [87]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语文出版社.2009年23页.
    [94]《青年诗人谈诗》.《福建文学》.1980年12期.
    [9]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203页.
    [6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172页.
    [66]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88页.
    [70]海日寒:《跨文化写作与现代性焦虑》.《文艺报》.2012年11月07日.
    [72]谭桂林:《现代中国生命诗学的理论内涵与当代发展》.《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73]胡风:《四年读诗小记》.《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75]陈超:《生命诗学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79]胡风:《现实主义在今天》.《胡风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80]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第二卷第五号.
    [112]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205页.
    [11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351页.
    [127]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9页.
    [135]康金根:《20世纪美国诗歌大观》.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250页.
    [1]冈特·格里姆:《接受美学研究概论》.《接受美学译文集》.刘小枫选编.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71页.
    [8]斯坦利费什:《读者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13]蒂博代著《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前言第2页.
    [28]哈斯宝著.亦领真译《<新译红楼梦>回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9]张学昕:《学院批评-始终是中坚力量》,《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月27日.
    [34]W.L.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陈捷译.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117-118.
    [48]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59]何玉蔚:《对过度诠释的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60]杨乃乔:《偏见与误读-文学阐释的哲学反思》.《文艺争鸣》.1996年第3期.
    [1]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2]保罗.利科:《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1页.
    1.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l心sx年版.
    3.《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赵毅衡《新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6.杨匡汉《缪斯的空间》.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7.钟文《诗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荣格《文学与心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
    9.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0.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1.《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2.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13.袁可嘉等编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徐敬亚《生命.第三次体验》.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李黎、陆坪选编《诗的超越》.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潘知常《生命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骆寒超《骆寒超诗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9.谢冕《地火依然运行》.三联书店.1991年版.
    19.洪子城、刘登翰著《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中国诗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1.陈超《生命诗学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2.谭楚良《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23.朱栋霖主编《文学新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4.叶潮著《文化视野中的诗歌》.巴蜀书社.1997年版.
    25.蒋孔阳《美在创造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南帆《文学的维度》.三联书店.1998年版.
    27.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陈圣生著《现代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9.郑敏著《诗歌和哲学是近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吴忠诚《现代派诗歌精神与方法》.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31.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大出版社.1999年版.
    32.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34.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荣苏和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胡家祥《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骆寒超《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38.让一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9.张俊才《中国毖世纪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0.罗振亚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1袁可嘉著《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陈超《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3.《镜与灯》.埃布拉姆斯.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常文昌《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郑敏《思维文化诗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6.姜耕玉《汉语智慧:新诗形式批评》.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西川《深浅》.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
    49.常文昌《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0.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雷体沛《艺术与生命的审美关系》.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52.赵金钟《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与民间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1.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3.杨四平《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4.王昌忠《中国新诗中的先锋话语》.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55.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蒙古族文学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7.张新《20世纪中国新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陈均《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9.吴晓东《二十世纪的诗心:中国新诗论集》.2010年版.
    60.蒋登科《中国新诗的精神历程》.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版.
    61.易彬《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2.《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南帆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3.孟泽《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64.朱光潜《诗论》.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
    65.张桃洲、孙晓娅《内外之间: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66.张桃洲《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67.张松建《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8.李骞《20世纪中国新诗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69.刘波《第三代诗歌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0.北岛《时间的玫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71.萧开愚 臧棣张 曙光《中国诗歌评论-细察诗歌的层次与坡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奎曾:《纳·赛音朝克图的诗歌创作》.《中国民族》.1963年第5期.
    陶立璠:《澎湃的激情清新的风格-读巴.布林贝赫的诗集-星群》.《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z1期.
    郭超:《略论巴.布林贝赫的抒情诗》.《内蒙古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巴·布林贝赫:《心声寻觅者的札记(诗论三十则)》.《民族文学》.1982年第8期
    建磊:《论巴·布林贝赫的诗歌艺术及其贡献》.《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扎拉丰嘎·思特格奇:《杰出的蒙古族诗人巴.布林贝赫和他的作品》.《内蒙古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巴·布林贝赫:《心声寻觅者的札记(诗论三十则)》.《民族文学》.1985年第3期
    屈正平:《诗论巴·布林贝赫的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权夫:《巴·布林贝赫艺术风格浅析》.《民族文学研究》.1985年第4期.
    那仁格日勒阿迪雅:《新时期的蒙古文创作》.《民族文学》.1986年第6期.
    陶立璠:《巴·布林贝赫的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毕力工:《一曲小草的壮歌-从纳·赛音朝克图的三首诗谈起》.《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创刊号.
    巴·布林贝赫:《论蒙古厌世主义诗歌》.《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
    张辰:《巴·布林贝赫诗论的美学思想》.《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4期.
    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中马文化及马形象的整一性》.《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
    宋生贵:《生活与艺术在心灵中交融-巴·布林贝赫创作散论》.《阴山学刊》.1994年第3期.
    蒲惠民:《当代蒙古族的优秀诗人—巴·布林贝赫和他的诗》.《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翦新民:《构建中国诗学体系展示古老诗学辉煌-评中国诗学批评史》.《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5期
    托娅彩娜:《内蒙古当代诗歌发展纪程》.《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巴·布林贝赫:《梦想的诗学》.《民族文学》.1997年第5期.
    策·吉日嘎拉:《蒙古族文学五十年》.《民族文学》.1997年第5期.
    巴·苏和:《蒙古文学发展史研究概述》,《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傅中丁:《巴·布林贝赫史诗诗学的研究方法》·《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图·巴待尔:《漫游于蒙古文学天地—记蒙古族文学家纳·赛西雅拉图教授》.《党建与人才》.2000年第10-11期.
    金海:《蒙古诗学史的逻辑建构》.《蒙古学信息》.2003年第2期.
    高明霞:《新时期内蒙古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杜艳:《近代蒙占族汉文诗作的爱国主义思想初探》.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巴·苏和:《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概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巴·苏和:《全福教授诗歌理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苏尤格:《著名诗人巴·布林贝赫及他的诗学理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满全:《继承创新建构-对蒙古诗学知识谱系的考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海日寒:《论阿尔泰的诗歌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白图亚:《论新时期蒙古语诗歌创作的艺术追求》.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刘志中:《文革后内蒙古诗歌批评综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满全:《蒙古语诗歌三十年-选择与超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海日寒:《巴·布林贝赫诗歌创作新论》.《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乌日斯嘎拉:《2009年蒙古族文学研究热点与主要进展》.《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满全:《文化领导权与诗人角色-再读巴·布林贝赫的长诗<生命的礼花>》.《文艺论坛》.2011年第1期.
    铁木日真:《震撼心灵的生命诗章》.《文艺论坛》.2012年第1期.
    查娜:《抒情选择与心灵镜像》.《文艺论坛》.2012年第1期.
    铁木日真:《诗性穿越的风度-论海日寒的诗歌创作》.《文艺论坛》2012年第2期.
    天涵水:《作为诗思精神的族性缘结与话语型构》.《文艺论坛》.2012年第3期.
    查娜:《雪山的遥望与诗意的穿越》.《西北军事文学》.2012年第5期.
    满全:《蒙古族文艺理论学科的奠基人-巴·格日勒图教授的文艺理论研究述评》.《创作评谭》.2005年第8期.
    海日寒:《现代性追求与蒙古族诗歌转型-评特·官布扎布的诗》.《中国作家网》.2012年07月29日.
    海日寒:《跨文化写作与现代性焦虑》.《文艺报》.2012年11月7日.
    查娜:《物化时代的精神守望》.《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第二卷第五号.
    《青年诗人谈诗》.《福建文学》.1980年第12期.
    木成畦.《创作动机的心理机制》.《汉中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
    杨乃乔.《偏见与误读-文学阐释的哲学反思》.《文艺争鸣》.1996年第3期
    张军:《知识分子论-一种当代诗歌观念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谭桂林:《现代中国生命诗学的理论内涵与当代发展》.《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刘蕾蕾:《中国的知人论世和西方的传记式批评比较》.《大学英语》.2009年第1期.
    周志强:《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张学昕:《学院批评:始终是中坚力量》.《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月27日
    王金胜:《<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期.
    葉维廉:《台湾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两种文化错位的现代诗》.台湾文学研究集刊.第2期.2006年1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