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天津近代建筑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天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九国租界的设立使得近代天津有着中国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特殊地位,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租界地的设置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涌入,打破了天津原有的中国北方传统建筑城市风貌。
     论文探析天津近代时期城市中本土建筑文化在接触到西方建筑文化后,产生的碰撞和交融,即天津近代建筑产生之本源,究其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脉络。论文的研究以社会历史背景、中西方文化理论、建筑文化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持,并带入了文化人类学术语——文化涵化的概念,来解读近代天津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结合建筑案例分析,对形成近代天津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发展进行论证。研究内容包括西方建筑风格与天津地方文化的结合,以及西方建筑文化对天津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四条渠道方面,搭配具有突出特点的建筑实例进行归类和分析,探讨西方建筑文化在近代天津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克隆和变异现象,以及在建筑实体上的体现,围绕建筑本体的风格、形式、空间、材质方面,以及建筑相关的周边影响因素,包括近代园林景观,和中西方建筑师及其事务所发展,还有天津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办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天津近代建筑的形成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与天津地方特色的融合,两者交相辉映,在这方面也反映了天津建筑文化与天津地方文化同样有着开放性多元吸收的特点。天津近代建筑可以说是在承载了传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附加了西方文化因素的融合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多元文化兼收并蓄,融汇杂糅。
     通过对近代天津建筑研究,总结中西文化融合下形成的建筑文化特色,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锤炼,已形成本土与西方风格相结合的天津城市风貌特征。论文以天津本土优秀的建筑创作为例,探讨其中蕴含的近代建筑文化在现今天津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体现,与当代天津城市形象的发展进行接轨。
Tianjin ha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setup ofnine countries’ concession enabled modern Tianjin to possess a special status whichother cities could not compare with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or all countriesin the world. Setting up concession district introduced western culture and brokeTianjin’s original urban building style of traditional Northern Chin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after Tianjin’s local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modern period accessed to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namely, the origin of Tianjin’s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finds out the influentialfactors and context of its development. Based on social history background, theory of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as theoretical support,as well as cultural anthropology terminology-the concept of cultural acculturation,the paper unscrambles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culture of modern Tianjin. By com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architecture case and theauthor’s personal academic understanding, it demonstrated the development ofarchitecture forming into modern Tianjin’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integration.The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west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Tianjin’s local culture as well as four aspects of influence of western architectureculture on Tianjin’s modern architecture. By classifying and analyzing the livingarchitecture examples with outstanding featur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lone andvariation phenomena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dissemination inmodern Tianjin, as well as their reflection in architectonic entities. Besides, it alsoprobes into the collis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revolvingaround aspects such as the style, form, space, and material of architecture noumenon,surrounding architecture-related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ing modern landscape, the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ure office, as well as thelaunching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al cause in Tianjin.
     The formation of Tianjin’s modern architecture is the integration ofmutually-enhancing Chinese-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Tianjin’s local features,which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and multi-absorption of both Tianjin’s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Tianjin’s local culture. It can be said that Tianjin’s modernarchitecture is based on carry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factors and added with theintegration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advancing of modernization, includingall-embracing diversified culture.
     Through studying modern Tianjin’s architecture, the paper finally concludes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formed under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and western culture. After nearly a century, Tianjin’s local urban features combininglocal style with western style have come into being. By taking Tianjin’s localexcellent architectural creation for example,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flection ofmodern architecture culture in modern architecture culture, to access to thedevelopment of Tianjin’s modern urban image.
引文
①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1页.
    ②罗澍伟:《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页.
    ①Waterson, Roxana, The Living House: An Anthropology of Architecture in South-East Asia, London:Thames andHudson,1997.
    ①薛柱斗:《天津卫志》“序”.
    ②谢让志.《天津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城市》1991年第01期,50-54.
    ①资料来自网络:http://baike.baidu.com/view/617671.htm.
    ②《宋史》卷九一—九三《河渠志》一---三.
    ①李经汉,《天津市现存碑刻中的天津地名资料》,《地名工作》(天津)1985年03.
    ②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59页.
    ③《续天津县志》卷16,“艺文”.
    ④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44页.
    ①罗澍伟:《天津史话》,8页.
    ②《天津县志》卷22,“艺文”.
    ①《天津县志》卷22,“艺文”.
    ①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53页.
    ②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77页.
    ①《梓里联珠集》,第65页.
    ②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108页.
    ①雷姆森O.D.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天津租界史(插图本)》10页.
    ②[美]缴纳森.斯彭斯著王改华译《利玛窦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7页.
    ③雷姆森O.D.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天津租界史(插图本)》10-11页.
    ④罗澍伟《百年中国看天津》,第3页.
    ①雷姆森O.D.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天津租界史(插图本)》12-13页.
    ②注:这里指的“皇帝的行宫”建筑为崇禧观。该建筑于1869年拆除,在旧址上建成了天津第一张天主教堂——胜利圣母堂,今望海楼教堂.
    ③雷姆森O.D.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天津租界史(插图本)》,13页.
    ①雷蕾.《近代开埠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创作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②曾国藩.《预筹修约事宜疏》,见《皇朝经济文编》,卷七十四,第1页.
    ①尚克强《九国租界与近代天津》,第2页.
    ②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130页.
    ①《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145页.
    ②《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148页.
    ③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134页.
    ①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4页.
    ①荆其敏,张丽安编著,《建筑师之笔——天津建筑启示录》,机械工业出版社:86页.
    ②荆其敏荆浩,《天津的建筑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52页.
    ③荆其敏荆浩,《天津的建筑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52页.
    ①荆其敏,张丽安编著,《建筑师之笔——天津建筑启示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81页.
    ②注:估衣街的谦祥益是由山东章丘县旧军镇孟氏家族的财主孟广宦在民国四年(1915)年投资兴建,历经三年,1917年正式开张纳客。谦祥益保记的“保”字,是孟广宦之子孟昭斌的小名。谦祥益建楼时的监工为孟昭斌的外公陈建侯,曾因参与修建颐和园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后赏识,时任直隶建造局总办,对建筑十分内行,且对建筑质量要求极严.资料来源于网络: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35359d0100o14j.html.
    ①注:因陈建侯的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严格,谦祥益盖楼所用青砖全部在山东定窑烧制再运抵天津,使用时将磨好的青砖用豆浆浸泡晾干后再使用,磨砖对缝,用江米汁灌墙缝,异常坚固。资料来源于网络: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35359d0100o14j.html.
    ①林耕,刘辉.天津老城传统民居[J].城市,2003(03):50-52.
    ②高仲林主编,《天津近代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48页.
    ①梁家贵,浅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8-19页.
    ①张妍妍.《从文化冲突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4期239-240页.
    ①刘燕凌.《冲突与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95-97页.
    ②来新夏.《天津近代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77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国,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1-32.
    ②张忠利.《中西文化纵横论》天津大学出版社32页.
    ③注:西方文化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涵盖了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指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较深的欧洲文化,此处取狭义的范围.
    ④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15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①莫丽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阳朔西街为例》,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24页.
    ②Anthony Giddens,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③任秀芹张仁福《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147-150页.
    ①莫丽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阳朔西街为例》,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①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17页
    ②陈佳伟《试论中西传统建筑审美特征的差异》,工业建筑,2007(04):106-108.
    ①Liang Ssu-cheng,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Its Structural Syetem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Type, Wilma Fairbank ed.(Cambridge,Massachusette:MIT Press,1984).
    ②Nancy Shatzman Steinhardt, Chinese Imperial City Planning(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Press,1990),33.
    ③侯幼彬.《文化碰撞与“中西建筑交融”》,华中建筑,1988(03):6-9.
    ④谈炳和.《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之异同》,当代世界,2007(05):46-48页.
    ①梁思成,林徽因著《梁思成、林徽因讲建筑》,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0:3页.
    ②转引自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18页.
    ①R.F.Jordan.A CONCISE 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Thames and Hadson Limited,1969.
    ②孙洁,李向辉,张长平《试论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工程建筑与设计,2007(10):1-5.
    ①资料来源于网络http://www.hudong.com/wiki/%E5%BD%A2%E5%BC%8F.
    ②黄华,郑东军《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05):5-8页.
    ③注:立贴式,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用穿枋联系,并以
    ①李远智.中国建筑设计趋势动态解读——从建筑杂志看近二十年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发展[D].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139页.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95-107页.
    ①罗澍伟《百年中国看天津》,21页.
    ①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304页.
    ②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305页.
    ①来新夏《天津近代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53页.
    ②来新夏《天津近代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55页.
    ③来新夏《天津近代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55页.
    ④来新夏《天津近代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55页.
    ①罗澍伟《百年中国看天津》,92-93页.
    ①彭克宏主编;马国泉.社会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第346页.
    ①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361-362页.
    ①高仲林《天津近代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4月,47页.
    ②高仲林《天津近代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4月,48页.
    ③资料来源于网络:维基百科:河北新区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B3%E5%8C%97%E6%96%B0%E5%8C%BA
    ①傅东雁.中国城市近代化的缩影——20世纪初的天津河北新区[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9.
    ①戴学艳《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以近代租界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3月,18页.
    ②[美]丁匙良《花甲记忆》,沈弘译.第一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①孙永青.天津原意租界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与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①刘娟.天津建筑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6.
    ①杨大辛《天津的九国租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47页
    ②戴学艳《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以近代租界为中心》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42页.
    ①[日]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编侯振彤译《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出版,1986年4月印刷:18-19页.
    ①李东晔.从“租界”到“风情区”——一个中国近代殖民空间在历史现实中的转义[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刘海岩.租界、社会变革与近代天津城市空间的演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36-41.
    ②宋瑞琴.天津商会与清末民初天津城市社会生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③朱泳霏.城市交通与空间形态、地土利用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④刘海岩.《租界、社会变革与近代天津城市空间的演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36-41页.
    ⑤同上.
    ①刘海岩.《租界、社会变革与近代天津城市空间的演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36-41页.
    ①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95页.
    ②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95-96页.
    ①罗文华.《消逝的天津风景》,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6页.
    ②资料来源于网络: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1780.htm
    ③荆其敏张丽安编著,《建筑师之笔——天津建筑启示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2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07:4页
    ①罗文华《消逝的天津风景》,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12页
    ①荆其敏张丽安编著,《建筑师之笔——天津建筑启示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2页.
    ②张晓波.中国的文庙[J].工会博览,2003(04):71.
    ①注:近代天津城区分为旧城区、河北新城区、南市区与租界区.
    ②杨炳德,《天津近代建筑史的断限与分期》,《华中建筑》1988年03期:26-30页
    ①B.Zevi ARCHITECTURE AS SPACE.
    ②李琦.杂陈、共生与融合——联系西方近代建筑发展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解析[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9.
    ①徐娅.现代性与地域性在建筑体验中融合——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马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①Rowe.L. Asia e il Moderno,62.
    ②高仲林.天津近代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2.
    ①刘娟.天津建筑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6.
    ①滕邵华荆其敏主编,《天津建筑风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153页
    ①资料来源于网络“维基百科——大清邮政津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B8%85%E9%82%AE%E6%94%BF%E6%B4%A5%E5%B1%80
    ①注: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在天津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并创办新式教育,使天津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鉴于他对天津近代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李鸿章继任者袁世凯于河北新区窑洼修建了李公祠,即天津李鸿章祠堂,建筑风格仿照李鸿章合肥家乡祠堂的建筑风格,该建筑群现已不存在。
    ②孙占元,“天津机器局述论”,《天津史研究》1986年第二辑,42页
    ①:周学熙(1856-1947),字缉之,安徽至德人。当时任直隶工艺总局首任总办,是北洋实业的奠基人.
    ②注:天津考工厂建于1904年,位于北马路。厂内陈列各种中外商品,以激励工业打造,为我国最早的商品展览馆。1907年迁入坐落于河北新区的劝业会场新址内,更名劝工陈列所.
    ③注:教育品制造所建于1905年,初址位于北马路,1907年迁入劝业会场.
    ④注:实习工场成立于1904年,是一所制造多种日用品的示范工场,设有织布、制皂、造纸、火柴等十余个工种.
    ⑤注:北洋劝业铁工厂成立于1906年,位于河北西窑洼,是当时最大的机器制造厂.
    ⑥《天津历史资料》第十六辑,第49页。转引自《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95页.
    ①和春芳,“北洋母校大楼被焚目睹记”,《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73页.
    ①汪寿松.李鸿章与天津近代工业企业的创办[J].天津经济,2004(04):77-78.
    ②资料来源于网络:维基百科——天津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9%E6%B4%A5%E7%AB%99
    ①高仲林主编.《天津近代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57页.
    ②赖瑛.兴梅侨乡近代建筑美学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①章臻颖.杭州近代建筑史及其建筑风格初解[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①注:雉堞墙的风格手法源自英国肯特郡重建的府第式样(Hever Castle, KENT1462),在英国中世纪十分流行。
    ①杨秉德著《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30页.
    ①路红,赵建波.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之居住建筑概述[J].中国房地产,2010(12):70-75.
    ②同上
    ③李长虹.天津近代城市住宅地域性特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①杨秉德著《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6页.
    ①荆其敏张丽安.建筑师之笔——天津建筑启示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45.
    ②高仲林主编.天津近代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8-69.
    ①[日]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编,侯振彤译.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M].天津: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出版,1986:342-343.
    ①黄媛.汉口原租界区历史建筑表皮保护的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6.
    ①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3.
    ②吴延龙主编.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居住建筑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58.
    ①王华棠.天津—一个城市的崛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53页.
    ②来新夏主编天津的园林古迹.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3页.
    ③来新夏主编天津的园林古迹.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20页.
    ①资料来源:《今晚报》盐商园林与津沽文化.作者:章用秀2012年6月5日.
    ②郭喜东.天津城市园林风格特色探究.中国园林,2007年03期:65-72页.
    ①陈蕴茜.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05):83-96.
    ①杨乐,朱建宁,熊融.浅析中国近代租界花园——以津、沪两地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17-21.
    ②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卷).转引自中国近代公园营造中的中西文化交流新建筑2012年05期:50-54页.
    ③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卷).转引自中国近代公园营造中的中西文化交流新建筑2012年05期:50-54页.
    ①Madeline Yue Dong,“Defining Beiping: Urban Re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Identity,1928-1936,”in Esherick ed. 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121-138.
    ①注:蔡家花园为清末津海关道台蔡绍基所有,位于河北新区,园区景色秀丽,是前清遗老和达官们游乐之所.
    ②注:曹家花园位于河北区五马路与黄纬路交汇处,原为1903年军火商人孙仲英所造命名孙家花园,1922年园主以低廉的价格转卖给了直系军阀曹锟,后者又在此进行扩建修葺.
    ③注:李公祠建于1905年2月,坐落在金钢桥西子牙河畔,园内建有碑林、亭池,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有“天津小故宫”之美誉.
    ①刘娟.天津建筑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6.
    ②路红,李如.天津近代风貌建筑[J].天津建设科技,2005(1):19-26.
    ③李治镇.武汉近代建筑与建筑设计行业[J].华中建筑,1988(3):36-39.
    ①黄定福.宁波与天津汉口杭州近代城市及建筑发展至比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0(5):44-48.
    ②陈卓.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历史演进研究(1840-1949)——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历程[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
    ③张捷,张培富.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形式的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11.
    ④武玉华.天津基泰工程司与华北基泰工程司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0.
    ①赵春婷.闫子亨与中国工程司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0.
    ①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44页.
    ①资料来源于网络: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tjw/201005/t20100513_841010.html.
    ①李琦.杂陈、共生与融合——联系西方近代建筑发展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解析[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9.
    ①王华锋.黄宽: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91-195.
    ②(清)容闳著,《西学东渐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89页.
    ③杨秉德著,《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97页.
    ①刘昭.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刘福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②卫莉,张培富.近代留日学生与中国建筑学教育的发轫[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1):68-70.
    ③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论[J].建筑师,1987(10):72页.
    ④潘谷西,单踊.关于苏州工专与中央大学建筑科——中国建筑教育史散论之一[J].建筑师,1999(10):92页.
    ⑤魏秋芳.徐中先生的建筑教育思想与天津大学建筑学系[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①赖德霖主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8月:39页.
    ①张鎛,《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60页.
    ①张鎛,《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61页.
    ①高仲林主编《天津近代建筑》,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年:78页.
    ①刘延川编AA中国同学会著《在AA学建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1月.
    ②GREEN O M.Shanghai of today: a souvenir album of thirty-eight van Dyke prints of the Model Settlement[M].Shanghai: Kelly&Walsh Ltd,1927.
    ①杨秉德著《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湖北教育出版社:338页.
    ②伍江著《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第二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162页.
    ③贺海芳.高校建筑学系教学楼设计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④宋昆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史》,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13页.
    ⑤注:沈理源于1937-1949年受聘兼任私立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1946年与刘福泰商议创建北洋大学建筑系事宜,后在北洋大学北平部任建筑教师,他对中国早期建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⑥注:刘福泰(1893-1952),曾留学美国,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创建了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并担任系主任,是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还担任国贵州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及教授,创办国立北洋大学建筑工程系的系主任及教授。其建筑教育及建筑设计思想对现今的建筑系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刘福泰研究》。
    ①注:陈炎仲早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铁路管理系,1923-1928年留学英国,就读于伦敦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建筑学院(AA)。毕业回国后曾就职于阎子亨经营的天津中国工程司,后经营自己的事务所——陈炎仲建筑师事务所。1937-1940年期间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
    ②李白羽.我国近代建筑教育先驱——华南圭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6月:29页.
    ①庄乐峰(1873-1949年),民国时期的天津实业家,耀华中学的创始人。他早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后留校任教。20世纪20、30年代任职天津英租界纳税会董事长多年,并提倡抽出税款中的部分资金用于社会募捐,兴办租界内华人子弟学校。资料来源于《维基百科》。
    ①李沉.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建筑——访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周凯[J].建筑创作,2001(03):60-63.
    [1]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
    [2]罗澍伟.《百年中国看天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3]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月.
    [4]罗澍伟《.近代区域文化系列——天津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8月.
    [5]来新夏,张宪春等.《梓里联珠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6][英]雷姆森O.D.Rasmussen著.许逸凡,赵地译.《天津租界史(插图本)》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7][美]缴纳森.斯彭斯著.王改华译.《利玛窦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8]尚克强.《九国租界与近代天津》[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9]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6月.
    [10]荆其敏,张丽安.《建筑师之笔——天津建筑启示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
    [11]荆其敏,荆浩.《天津的建筑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
    [12]高仲林.《天津近代建筑》[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年4月.
    [13]来新夏.《天津近代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
    [1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国,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5]张忠利.《中西文化纵横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16]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17]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讲建筑》[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18][美]丁匙良著.沈弘译.《花甲记忆》[M].第一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杨大辛.《天津的九国租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20][日]中国驻屯军司令部编,侯振彤译.《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M].天津:天津市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出版,1986年4月.
    [21]罗文华.《消逝的天津风景》[M].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
    [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
    [23]滕邵华,荆其敏主编.《天津建筑风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12月.
    [25]杨秉德著.《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26]吴延龙主编.《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居住建筑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27]王华棠.《天津—一个城市的崛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28]来新夏主编.《天津的园林古迹》[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29]赖德霖主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8月.
    [30]张鎛.《我的建筑创作道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31]刘延川编,AA中国同学会著.《在AA学建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1月.
    [32]伍江著.《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3]宋昆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34]吴延龙主编.《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居住建筑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35]吴延龙主编.《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公共建筑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36]吴延龙主编.《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公共建筑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37]杨大辛主编.《近代天津图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38]刘景樑主编.《天津建筑图说》[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12月.
    [1]谢让志.天津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J].城市,1991(01):50-54.
    [2]林耕,刘辉.天津老城传统民居[J].城市,2003(03):50-52.
    [3]梁家贵.浅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18-19.
    [4]张妍妍.从文化冲突看近代中西文化交[J].流科技创新导报,2010(04):239-240.
    [5]刘燕凌.冲突与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06):95-97.
    [6]任秀芹,张仁福.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47-150.
    [7]陈佳伟.试论中西传统建筑审美特征的差异[J].工业建筑,2007(04):106-108.
    [8]侯幼彬.文化碰撞与“中西建筑交融”[J].华中建筑,1988(03):6-9.
    [9]谈炳和.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之异同[J].当代世界,2007(05):46-48页.
    [10]孙洁,李向辉,张长平.试论中西建筑文化差异[J].工程建筑与设计,2007(10):1-5.
    [11]黄华,郑东军.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05):5-8.
    [12]刘海岩.租界、社会变革与近代天津城市空间的演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36-41.
    [13]张晓波.中国的文庙[J].工会博览,2003(04):71.
    [14]杨炳德.天津近代建筑史的断限与分期[J].华中建筑,1988(03):26-30.
    [15]汪寿松.李鸿章与天津近代工业企业的创办[J].天津经济,2004(04):77-78.
    [16]路红,赵建波.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之居住建筑概述[J].中国房地产,2010(12):70-75.
    [17]郭喜东.天津城市园林风格特色探究[J].中国园林,2007(03):65-72.
    [18]陈蕴茜.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05):83-96.
    [19]杨乐,朱建宁,熊融.浅析中国近代租界花园——以津、沪两地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17-21.
    [20]赵纪军,王妍.中国近代公园营造中的中西文化交流[J].新建筑,2012(05):50-54.
    [21]路红,李如.天津近代风貌建筑[J].天津建设科技,2005(1):19-26.
    [22]李治镇.武汉近代建筑与建筑设计行业[J].华中建筑,1988(3):36-39.
    [23]黄定福.宁波与天津汉口杭州近代城市及建筑发展至比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0(5):44-48.
    [24]张捷,张培富.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形式的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11.
    [25]王华锋.黄宽: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91-195.
    [26]卫莉,张培富.近代留日学生与中国建筑学教育的发轫[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1):68-70.
    [27]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论[J].建筑师,1987(10):72.
    [28]潘谷西,单踊.关于苏州工专与中央大学建筑科——中国建筑教育史散论之一[J].建筑师,1999(10):92.
    [29]李沉.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建筑——访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周凯[J].建筑创作,2001(03):60-63.
    [30]章用秀.盐商园林与津沽文化[N].今晚报,17版,2012-06-05.
    [1]雷蕾.近代开埠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创作手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6.
    [2]莫丽琴.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阳朔西街为例[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李远智.中国建筑设计趋势动态解读——从建筑杂志看近二十年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发展[D].深圳: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傅东雁.中国城市近代化的缩影——20世纪初的天津河北新区[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9.
    [5]戴学艳.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以近代租界为中心[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3月.
    [6]孙永青.天津原意租界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与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刘娟.天津建筑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6.
    [8]李东晔.从“租界”到“风情区”——一个中国近代殖民空间在历史现实中的转义[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9]宋瑞琴.天津商会与清末民初天津城市社会生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朱泳霏.城市交通与空间形态、地土利用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李琦.杂陈、共生与融合——联系西方近代建筑发展的天津历史风貌建筑解析[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9.
    [12]徐娅.现代性与地域性在建筑体验中融合——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马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赖瑛.兴梅侨乡近代建筑美学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章臻颖.杭州近代建筑史及其建筑风格初解[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李长虹.天津近代城市住宅地域性特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黄媛.汉口原租界区历史建筑表皮保护的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论文,2006.
    [17]武玉华.天津基泰工程司与华北基泰工程司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10.
    [18]赵春婷.闫子亨与中国工程司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10.
    [19]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20]刘昭.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刘福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1]魏秋芳.徐中先生的建筑教育思想与天津大学建筑学系[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2]贺海芳.高校建筑学系教学楼设计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3]李白羽.我国近代建筑教育先驱——华南圭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10.
    [1]薛柱斗:《天津卫志》“序”.
    [2]《宋史》卷九一—九三《河渠志》一—三.
    [3]李经汉.《天津市现存碑刻中的天津地名资料》,《地名工作》(天津)1985年03.
    [4]《续天津县志》卷16,“艺文”.
    [5]《天津县志》卷22,“艺文”.
    [6]曾国藩.《预筹修约事宜疏》,见《皇朝经济文编》,卷七十四.
    [7]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彭克宏主编;马国泉.《社会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10]孙占元,“天津机器局述论”,《天津史研究》1986年第二辑.
    [11]《天津历史资料》第十六辑.
    [12](清)容闳著,《西学东渐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 Waterson, Roxana, The Living House: An Anthropology of Architecture inSouth-East Asia, 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97.
    [2] Anthony Giddens,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Press.
    [3] Liang Ssu-cheng,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 Study of theDevelopment of Its Structural Syetem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Type, Wilma Fairbanked.(Cambridge,Massachusette:MIT Press,1984).
    [4] Nancy Shatzman Steinhardt, Chinese Imperial City Planning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0),33.
    [5] R.F.Jordan.A CONCISE 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Thamesand Hadson Limited,1969.
    [6] B.Zevi. ARCHITECTURE AS SPACE.
    [7] Madeline Yue Dong, Defining Beiping: Urban Re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Identity,1928-1936, in Esherick ed. Remaking the Chinese City,121-138.
    [8] GREEN O M.Shanghai of today: a souvenir album of thirty-eight van Dykeprints of the Model Settlement [M].Shanghai: Kelly&Walsh Ltd,1927.
    [1]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2]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4]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5]天津档案网:http://www.tjdag.gov.cn
    [6]天津北方网:http://www.enorth.com.cn
    [7]渤海论坛:http://bohaibbs.net/portal.php
    [8]天津网:http://www.tianjinwe.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