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淑”为表征的传统女性教育合理性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以“淑”为表征的传统女性教育植根于中华文化儒道共生的土壤之中,尊崇阴阳和合的传世价值,隐行于我国两千年父权体制之下,成为一个匿名却顽强的亚文化影响着一代代中国女性的命运。本论文以后女性主义为视角,以“性别—社会性别体系”学说为根本立场,借鉴“历史本体论”、“和合论”、“和谐合理性”等理论资源,辩证地看待古往今来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推崇和批判,分拣“淑女教育”的精华与糟粕。结合当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提出重构“淑女教育”在应对当代女性境遇危机和女性教育观现代性焦虑问题上具有重要价值。
     本论文的主要论题和逻辑起点是以“淑”为表征的“淑女教育”的合理性问题,对应由此拆分的四个分问题,分四章进行分析、论证。
     导论部分集中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主题,阐释了核心概念,综述了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确定了研究的视角、立场、思路与方法,概述了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第一章,表征了现代女性在婚恋、职场、家庭教育、文化场域中多重角色之间的困顿失衡以及自我认同的障碍与不安,剖析了当代女性境遇出现总体危机的根本原因。回应“淑女教育”必要性问题。
     第二章,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以“淑”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淑女教育”的内容与标准。回应“淑女教育”重要价值问题。
     第三章,基于民国初年“妇女问题讨论”的核心议题,探析了传统“淑女教育”与西方女性观念冲突融合的过程,回答“淑女教育”传承的障碍和可能,为论证“淑女教育”合理性提供了历史镜鉴。
     第四章,从“和谐合理性”出发阐明了“淑女教育”在当代社会政治文化制度中的合宜性问题,强调重构“淑女教育”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主题创新。以“淑女教育”作为中国传统女性教育中一个名匿实存的、有鲜明价值取向的教育类型的指称,对其概念、内容、标准、价值进行归纳和梳理,并提出将其作为当下女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合理取径进行重构。
     二是研究视角创新。坚持以“后女性主义”为视角,反思现代女性教育观,审视传统女性教育观,站在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前沿,同时观照西方与东方文化,以更开阔的视野为“淑女教育”的价值定位。
A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male education,“Shu” is rooted in thesoi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 Respecting the most value of harmony of Yin andYang and hiding behind system of Patriarchy in two thousand years, Chinese traditionalfemale education has anonymous but tenacious subculture influences for the fate ofgenerations of Chinese women. This paper takes the view of feminism, basic the theory of“the sex-social gender system”, lessons from the theory sources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ontology”,“The theory of harmony”and “Harmonious rationality”, view the the promoting andcriticism through the ages in the traditional women concept dialectically, sorting the essenceand dross of “Lady Education”. Then it combines with the status of Chinese policies,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uts forward to reconstruct “Lady Education” ofimportant value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crisis of contemporary women and themodernity anxiety of the female education.
     The main topic of this paper an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s the rationality problem ofthe “Lady Education” with “Shu”as the characterization, correspondingly separate into fourproblems and in four chapters to analyze and demonstrate.
     The introduction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theme,illustrates the core concepts,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deficiencies determines the research Angle ofview,position,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basic point.
     Chapter one show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odern women in marriage,career,familyeducation and cultural fields stuck imbalances between multiple roles and the obstacle ofself-identity and uneasy, analyzes the root cause of the situation overall crisis of contemporarywomen. It shows the necessity of “Lady Education”.
     Chapter two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contents of the standard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Lady Education”which makes “Shu” as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Response to the importantvalue of “Lady Education”.
     Chapter three, based on the core issues of “Discussion of Women's Issues”of the earlyrepublic,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conflict and fus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LadyEducation”and western women idea. Answer disorders the possible of inheriting “LadyEducation”, and provides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demonstration the rationality of “LadyEducation”.
     Chapter four, starting from the“Harmonious rationality”, clarify the problem ofconformance of “Lady Education”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political culture system, emphasize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reconstructing“Lady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of this study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topic. It made “Lady Education” as a reference ofan education type which is an anonymous but real and has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traditional Chinese female education, furthermore, have concluded and combed its concept,contents, standards and value.In addition,have put forward reconstruct it as a reasonable path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esent female education.
     The second is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Took Post-feminism as theperspective to examine traditional female education concept, it has stood in the forefront ofthe feminist theory.At the same time,combined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 could locate the
引文
①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3.
    ②于伟.理性与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3.
    ①[美]朱迪斯·巴特勒著,郭劼译.消解性别[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1:5.
    ②程谪凡编.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M].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一一五.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1927)[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214.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册,1928)[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564.
    ⑤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8:531.
    ⑥妇女生活[J].2卷1期,1936.1.
    ⑦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8:542.
    ⑧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8:573-574.
    ①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C].法律出版社,1982.7:18.
    ②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8:738、740.
    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M].人民出版社,1979.3:116.
    ④中国妇女[J].1957(10):10.
    ⑤提高觉悟学好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奋勇前进.载于《中国妇女》[J].1958(18):10.
    ⑥王成英.马克思主义科学平等观对中国推进性别平等的现代启示.载于岳素兰主编.《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433.
    ⑦王成英.马克思主义科学平等观对中国推进性别平等的现代启示.载于岳素兰主编.《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433.
    ⑧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8:779.
    ⑨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尊严,反对自轻自贱;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反对妄自菲薄;自立,就是树立独立意识,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反对衣服顺从;自强,就是顽强拼搏,奋发进取,反对自卑自弱。参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四十年》[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82.
    ⑩陈慕华妇女儿童工作文集[C].中国妇女出版社,1999:415.
    ①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44.
    ②胡锦涛.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讲话(2010年3月7日)[N].人民日报,2010-3-8.
    ③习近平.在妇女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新华网,2011-11-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1/09/c_122258278_5.htm.
    ④习近平.在妇女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新华网,2011-11-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1/09/c_122258278_5.htm.
    ⑤2006年苏州复兴私塾的“小小淑女学堂”开课,首批学生共有6人,均是10岁以下的小女孩。主要教授中国古代典籍、弹琴、下围棋、吟诗、作画、刺绣、茶道等,旨在弘扬国学,培养具有独特文化气质和典雅行为风范的现代“小淑女”。据2008年《经理日报》报道类似的淑女课程不仅在课余辅导班上纷纷开设,而且正在走入正规大学甚至中学的课堂。上海以市三女中(前身是1881年创办的圣玛丽亚女中和1892年创办的中西女中)、同济大学女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妇女干部学院等为依托,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形成从中学、大学到“大学后”的女性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在现有或者将要开设的学校课程中,将含有加强女性修养、礼仪教育、家政技能等“淑女课程”。上海师范大学设立女子文化学院,其课程和教学计划专门根据女性特质设置。提倡在感悟中汲取知识,增加女性作家和女性角色的介绍。针对女性逻辑抽象能力方面的欠缺,设有语言叙事逻辑课程,培养学生缜密的文学写作思维。也很重视性别意识和妇女理论教育,并设有女性学、家庭伦理等课程。放眼全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纷纷开设“卓越女性高级研修班”、“完美女性高级研修班”、“白领女性塑形班”等,课程内容有:跳芭蕾、练仪态、学防身、讲美容、做西餐被社会各界形象地称为“淑女班”。详见淑女教育纷纷走进课堂,是时尚还是回归?[EB\OL].新华网http://edu.qq.com/a/20080320/000021.htm。
    ①[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Kristeva,J.)著;赵靓译.中国妇女[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7.
    ②这里所谓“经典女性主义之死”并不是否定经典女性主义(前两次浪潮中孕育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与价值,更不意味着其理论对于现今东西方的妇女问题失去奠基和启示的作用,而是指社会文化的后现代转向带来了新的女性问题,也把有关女性的研究推向了下一个阶段,在此情况下,经典女性主义的某些话语显现失效或式微,需要调整甚至重构,并且蕴含女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亟待找寻新的生存出路之意。
    ③胡术恒.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0-20
    ④胡术恒.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0-20
    ⑤甘永涛、王新华..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来龙去脉[J].比较教育研究,2008(3)
    ⑥李姗姗.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①胡术恒.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0-20
    ②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序4.
    ③[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168.
    ④[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168.
    ⑤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序4-5.
    ⑥陈骏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个问题[J].南方文坛,2002(9)
    ⑦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序5.
    ⑧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序5.
    ①这里的“突围”是借助于西克苏(Helene Cixous)用于表达其试图走出那种由男女差异决定的将女人置于二元体系中的结构时所用的词语,来表述后女性主义对于阳具中心主义主体优势的二元结构基础的动摇,以及打破传统女性主义当中对于妇女解放途径的统一性的观点的意图。
    ②女性主义向后女性主义过渡最初是以下述事件为标志的——1968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巴黎的精神分析与政治组织(后又命名为政治与精神分析组织)成员在全市游行,高举“打到女权主义”的标语。他们反对“女权主义”这一术语,但支持妇女运动。参见[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1-2.
    ③[法]利奥塔著,谈瀛洲译.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3.
    ④[美]索卡尔、德里达、罗蒂等编著,蔡仲、邢冬梅等译.“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
    ⑤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
    ⑥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
    ⑦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
    ⑧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4.
    ⑨[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Charlene Spretnak)著,张妮妮译.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
    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82.
    ⑩张晋.论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相遇[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
    ①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②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③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115-116.
    ④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
    ⑤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⑥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4.
    ⑦岳丽.后现代女性主义探析[J].探索,2009(12).
    ①[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85.
    ②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4.
    ③[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Kristeva,J.)著;赵靓译.中国妇女[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6.
    ①《辞源》(修订本)(一~四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983:1827.
    ①《说文》:“淑,清湛也。”
    ②《诗·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涉淑矣。”
    ③[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淑好之人,戚施之所妒也”。
    ④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27.
    ①参见《毛诗》注释“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雎鸠”是南方的一种水鸟,这种鸟雌雄有固定的配偶,挚情而又有别。用以比喻君子和淑女,彼此仰慕其美德,而又不贪恋其美色。行事谨慎因而居处幽深,如同关雎雌雄有别,无不和谐。有这样的品德才能够风化天下,成为世人的楷模和榜样。也只有这般幽静娴雅、贞节专一的好女子,才是君子最适合的好伴侣。
    ②参见《汉书·杜钦传》:“将军辅政,宜因始初之隆,建九女之制,详择有行义之家,求淑女之质,毋必有色声音技能,为万世大法。”以及颜师古注:“惟求淑质,无论美色及音声伎能,如此,则可为万代法也。”
    ③[清]李渔《慎鸾交·却媒》:“如今有个内相人家,养着两位淑女,都有倾城之色。”
    ④Woman:adult female human being.A 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Chinese Translation.(Revised Third Edition)《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三版)[Z].Hong Kong: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4:1352.
    ⑤Female:of the sex that produces off-spring.A 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Revised Third Edition)《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三版)[Z].Hong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431.
    ⑥Lady:(corresponding to gentleman),woman belonging to the upper classes;woman who has good manners andsome claim to social position.A 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Chinese Translation.(Revised Third Edition)《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三版)[Z].Hong Kong: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4:638.
    ①亚文化(subculture)指的是社会某一部分的人有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民德、民俗以及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亚文化可以被视为在主流社会中存在的一个子文化。亚文化通常会发展出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隐语(argot),也就是他们专属的语言,这种语言和主流社会有所不同。[美]理查德·谢弗(Richard T.Schaefer)著,马戎、杨文山审阅,刘鹤群、房智慧译,赵旭东译校.社会学与生活(插图第9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9:82.
    ①陆自荣.和谐合理性[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②Trigg,Rogger.Rationality and Science[M].Blackwell Publishers UK,Cambridge USA,1993.
    ①许从彬.宋代女训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①胡坤.蓝色的阴影——中国妇女文化观照[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
    ②刘锦涛.试论清代治娼理路、措施与成败[J].妇女研究论丛,2008(7).
    ③叶玉琴.关于传统女性观的几点解读[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6):57-60.
    ④程传荣.从《红楼梦》中的已婚妇女形象看曹雪芹的女性观[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5):62-65.
    ⑤宋瑛娜.走进金庸笔下的女性世界——兼论金庸的女性观[J].科技信息,2009(6):458.
    ①刘隽欣.“弱水三千”与“只选一瓢”——论金庸矛盾的女性观[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6):114-116.
    ②陈曦.论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③董珍兰、方红霞.试论体态成语的文化意蕴[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7).
    ④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1.
    ⑤董珍兰,方红霞.试论体态成语的文化意蕴[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4):100-102.
    ⑥谭再琼、唐祺.对话与思考:西方教育领域中的“女性主义”本土化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85-88.
    ①在某些方面(如体力劳动)女性有性别局限性,但在其它方面,女性也存在性别优势。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将女性心理倾向,如心境、预感、对非理性的感受、爱的能力、对自然的感受程度以及无意识领域的精神联系等,称为“女性原则”,并认为女性原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女性情感丰富、直觉敏锐、合群性强等优势会使女性在教育、医疗、管理、信息、人际沟通等许多领域占优优势。
    ②杨晓桦.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女性观教育的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8.
    ③薛彦华,张翠芳,张静.传统女性文化的表现及其在当代的演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20-23.
    ④薛彦华,张翠芳,张静.传统女性文化的表现及其在当代的演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20-23.
    ⑤薛彦华,马影,杨云云.传统女性文化在当代的变革及原因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00-103.
    ⑥刘增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现实尴尬——徐坤《厨房》中枝子形象的文化解读[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4-47.
    ⑦刘增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现实尴尬——徐坤《厨房》中枝子形象的文化解读[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4-47.
    ①吕凌.从关汉卿笔下的女性形象看其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1-3.
    ②朱惠明.女性素质的高低决定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J].华章,2012(1):15.
    ③唐娅辉.女性教育观念的传承与创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4):21-24.
    ④刘继华.谈女性教育中的双性化人格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2):20-22.
    ⑤李文东.社会规训与选择: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家庭性[J].兰台世界,2011(8).
    ⑥肖海英.“贤妻良母主义”: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主流[J].社会科学家,2011(8):41-47.
    ⑦徐艳,王校羽,赵振岗.日本的女性教育与“贤妻良母”观的形成[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72-73.
    ⑧徐艳,王校羽,赵振岗.日本的女性教育与“贤妻良母”观的形成[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72-73.
    ①陆银娣.举得性情之正——简析元代女诗人孙淑的生活与创作[J].科教文汇,2008(1):152.
    ②李笑莎.曾国藩女性教育伦理观思想研究[J].学理论,2013(12):58-59.
    ③李笑莎.曾国藩女性教育伦理观思想研究[J].学理论,2013(12):58-59.
    ④田汉族、吕莘.从民国女子教育反思当代女子性别教育缺失[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23-28.
    ⑤广东将试点对中小学女生实施女性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12):95.
    ⑥刘宝春.加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3(1):60-62.
    ⑦任松筠.男性视角里的新女性角色[N].新华日报,2005-03-08.
    ⑧强调这种智慧与才华决不是狭隘的文凭、学历等,而应该体现在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或层次。活得充实并为社会或家庭作出贡献,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才体现智慧和才华。任松筠.男性视角里的新女性角色[N].新华日报,2005-03-08.
    ①任松筠.男性视角里的新女性角色[N].新华日报,2005-03-08.
    ②此部分为博士论文开题时为确定选题所做的文献检索,表1.1、表1.2、表1.3、表1.4所反映的统计结果是日期截至2011年9月16日之前的研究状况。至截稿时,以“淑女教育”为关键词的检索,成果仅有两篇,分别为:关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断裂与传承[J].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2012(5);李荣庆.论《梅里迪恩》对黑人女性道德成见的反叙事[J].外国文学评论,2012(3)。
    ①于文全,杜学元.“淑女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学园.2011(6):83-87.
    ②于文全,杜学元.“淑女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学园.2011(6):83-87.
    ③许洁.倡导“现代淑女教育”彰显女校德育特色[J].江苏教育研究,2013(21):63-65.
    ④许洁.倡导“现代淑女教育”彰显女校德育特色[J].江苏教育研究,2013(21):63-65.
    ①何娜.将绿色融入幼师“淑女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3(11):184-185.
    ②何娜.将绿色融入幼师“淑女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3(11):184-185.
    ③邓晓红.在高中女生中开展“淑女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09(9):126.
    ④邓晓红.在高中女生中开展“淑女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09(9):126.
    ⑤邓文圣、储薪.绅士淑女教育请慢些走[J].教书育人,2004(3):15.
    ⑥逯守运.平民教育如何培养“绅士”“淑女”[J].吉林教育,2010(26):1.
    ⑦逯守运.平民教育如何培养“绅士”“淑女”[J].吉林教育,2010(26):1.
    ⑧吴小丽.高调,姿态还是策略——对话淑女学堂主人[J].读者,2010(3):21.
    ①吴小丽.高调,姿态还是策略——对话淑女学堂主人[J].读者,2010(3):21.
    ②吴小丽.高调,姿态还是策略——对话淑女学堂主人[J].读者,2010(3):21.
    ③雷康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女权主义[J].全国新书目,2003(11).
    ④雷康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女权主义[J].全国新书目,2003(11).
    ⑤女权革命运动小组(FR)是MLF中的一个派别,成立于1970年。她们借鉴被称为意识觉醒团体的美国模式而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FR要求平等,并带有主张独立的倾向。这种倾向特别得到这一群体中同性恋者的支持。
    ①[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
    ②董娟娟.苏青女子教育思想评述[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③伊丽莎白格罗茨(Elizabeth Grosz),性差异与本质主义问题(Sexual Difference and the Problem ofEssentialism).见内奥米肖尔(Naomi Schor)和伊丽莎白威德(Elizabeth Weed)编,本质的差异(The EssentialDifference)[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4:88.
    ④李晓光.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J].思想战线.2005(3).
    ①宋岩.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12).
    ②[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72.
    ③全新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6)[EB\OL].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n/data/2008/0803/article_141661_6.html,2008-08-03.
    ④赛伯空间:由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创造的一个术语,用以定义计算机产生的,对真实存在的多种感觉的经验,以及在因特网上全球性的互动空间。
    ⑤赛伯格:是通过化学药品、仿生修复和神经系统移植而得到加强的人类主体。赛伯格不同于较早期机械化的自动装置——自动仪器(robot,源于捷克语robota,意为强制劳动力,第一次出现在K卡夫卡的戏剧中),也不同于机器人——外观像人的自动仪器。
    ①全新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6)[EB\OL].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n/data/2008/0803/article_141661_6.html,2008-08-03.亦见杨纪平,堂娜·哈拉维和玛丽·雪莱的对话——《弗兰肯斯坦》的赛博女性主义解读[J].小说评论,2011-06-01
    ②[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139.
    ③[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140.
    ④李燕.全新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EB\OL].http://www.studa.net/zhongguo/070517/16334767-2.html,2007-05-17.
    ⑤全新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6)[EB\OL].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n/data/2008/0803/article_141661_6.html,2008-08-03.
    ⑥[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138-141.
    ⑦[美]汤尼·白露著,沈齐齐译,李小江审校.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37.
    ⑧[美]汤尼·白露著,沈齐齐译,李小江审校.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37-338.
    ①[美]汤尼·白露著,沈齐齐译,李小江审校.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39.
    ②万昆.新疆哈密地区女性公务员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③[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
    ④[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
    ⑤[美]阿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女人所生(Of Woman Born)[M].New York:W.W.Norton,1976.
    ①[美]朱丽叶米切尔(Juliet Mitchell),妇女地位(Woman’s Estate)[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1
    ②[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
    ③马元龙.女性主义的多样性[J].中华读书报,2002(10).
    ④郑美琴.女性的选择权与劳动参与决策的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⑤[法]西蒙德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第一卷:72.
    ⑥[法]西蒙德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第一卷:89-90.
    ①[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8.
    ②马元龙.女性主义的多样性[J].中华读书报,2002(10).
    ①[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118-119
    ②所谓软核心是无力的庸俗主义,充斥着消费文化的享乐主义。
    ③[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82.
    ④[美]卡罗尔S万斯(Carol S.Vance)编.快感与危险:探索女性的性(Pleasure and Danger:Exploring FemaleSexuality)[M].Boston:Routledge&Kegan Paul,1984.
    ⑤[美]罗斯玛丽童(Rosemarie Tong).妇女、性别与法律(Women,Sex and the Law)[M].Totowa,N.J.:Rowman&Littlefield,1984.
    ⑥[美]玛丽戴利(Mary Daly).妇科/生态学:激进女性主义的元伦理学(Gyn/Ecology:The Metaethics of RadicalFeminism)[M].Boston:Beacon Press,1978.
    ⑦[美]夏洛特邦奇(Charlotte Bunch).女同性恋在反抗(“Lesbians in Revolt”).见玛里琳皮尔索尔(MarilynPearsall)编,妇女与价值(Women and Values)[M].Belmont,Calif:Wadsworth,1986:128-132.
    ①[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80.
    ②[美]菲利帕福特(Phillipa Foot).德性与罪恶[M].1978.
    ③[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129.
    ①张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②张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③甘永涛.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女性主义教育的三重视野[J].教育科学,2007(4).
    ④李晔.高等教育中的女性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①王芳.性别差异与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②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J].民族研究,1999(7).
    ③本质属性就是只要事物和人存在就不能失去的属性,失去它们,人或事物就不能存在;而非本质属性却是可以失去的属性。
    ④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87.
    ⑤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5.
    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不完全是指引经据典地研究马克思或恩格斯关于女性解放的观点,经常用来泛指任何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结构影响女性的理论的学派,还可能包括对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妇女思想的批判。
    ⑦[美]汤尼·白露著,沈齐齐译,李小江审校.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68.
    ①女性主义的现实主义/本质主义意味着所有的妇女都必须是一样的。
    ②女性主义的唯名论/后现代主义暗示妇女没有共同之处,因此协力合作的政治行动缺乏基础。
    ③琳达阿尔科夫(Linda Alcoff),文化女性主义对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认同危机(Cultural Feminism VersusPoststructuralism:The Identity Crisis in Feminist Theory)[J].符号:文化和社会中的妇女杂志(signs:Journal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13,no.3,1988:434-435.
    ④特里萨德劳里提斯(Teresa de Lauretis),三角的本质,或本质主义的认真冒险(The Essence of the Triangleor,Taking the Risks of Essentialism Seriously).见Naomi Schor,Elizabeth Weed,The EssentialDifference[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4:10.
    ⑤特里萨德劳里提斯(Teresa de Lauretis),社会性别技术(Technologies of Gender)[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 Press,1987:X.
    ⑥特里萨德劳里提斯(Teresa de Lauretis),社会性别技术(Technologies of Gender)[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 Press,1987:48.
    ⑦[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06.
    ⑧[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11.
    ⑨[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12.
    ①[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05.
    ②[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14.
    ①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13.
    ①张立文著.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52.
    ②张立文著.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53-54.
    ③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0.
    ④张立文著.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54.
    ⑤颜玖,文献检索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1(6):44.
    ①汪峰.存在。收录于《生无所求》专辑。于2011年11月18日发行。
    ①参见《中国博士毕业平均年龄33.17岁女博士比例上升》[EB/OL].长江日报2010-12-07,http://bbs.gxsd.com.cn/archiver/?tid-444870.html.
    ①女人的幸福感来源于何处[EB/OL]http://www.yh31.com/Article/PKJRZ5/201206/0869317.html,2012-6-8.
    ②包括:广播电视台第七套广播FM95.6、大连市妇联、大连电视三套、大连晚报、大连广电移动频道、新浪大连、新魅力杂志。
    ③王燕婷,杨璐.幸福感大多来源于亲情[N].大连晚报,2013-10-28.
    ①王芳,陈福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
    ②参见《中国博士毕业平均年龄33.17岁女博士比例上升》[EB/OL].长江日报2010-12-07,http://bbs.gxsd.com.cn/archiver/?tid-444870.html.
    ①你是在哪个需求层面选择自己的配偶?[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db37b10101j6uw.html,2013-02-19.
    ②你是在哪个需求层面选择自己的配偶?[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db37b10101j6uw.html,2013-02-19.
    ①据2012年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离婚率排名前十的城市和比例分别为:1.北京39%,2.上海38%,3.深圳36.25%,4.广州35%,5.厦门34.9%,6.中国台北34.8%,7.香港特别行政区33.8%,8.大连31%,9.杭州29%,10.哈尔滨28%。参见“中国离婚率前10位城市排行榜”[EB/OL].扬子晚报网,2012-9-26,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2/09/26/014700857.shtml.
    ①中国离婚率增幅十年来首超结婚率[N].中国妇女报,2013-06-26.
    ②中国离婚率增幅十年来首超结婚率[N].中国妇女报,2013-06-26.
    ①江明.未来商界,女人的天下[EB\OL].环球人物, 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article_360504.html,2014(3).
    ⑤湖南红头文件:女公务员需双乳对称才合格?[EB/OL].http://bbs.tianya.cn/post-free-1599123-1.shtml,2009-6-22.
    ①湖南红头文件:女公务员需双乳对称才合格?[EB/OL].http://bbs.tianya.cn/post-free-1599123-1.shtml,2009-6-22.
    ①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9.
    ②[澳大利亚]薇尔普鲁姆德著,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75
    ③Rudman,L. A.,&Glick,P.. Feminized management and backlash toward agentic women: The hidden coststo women of a kinder,gentler image of middle manag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7,1004–1010.
    ①Eagly,A. H.,Makhijani,M. G.,&Klonsky,B. G.. Gender and the evaluation of leaders: A meta-analysis.[M].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2,111,3–22.
    ②[法]西蒙德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761-763.
    ③[澳大利亚]薇尔普鲁姆德著,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75.
    ④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9.
    ①[澳大利亚]薇尔普鲁姆德著,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73.
    ②[澳大利亚]薇尔普鲁姆德著,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73.
    ③Christian Metz,“The Imaginary Signifier,” Screen16,no.2[M].Summer,1975:60.
    ④[澳大利亚]薇尔普鲁姆德著,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74-75.
    ⑤[澳大利亚]薇尔普鲁姆德著,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74
    ⑥Gilligan,C.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⑦[澳大利亚]薇尔普鲁姆德著,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76.
    ①Hyde,J. S.,Fennema,E.,Ryan,M.,Frost,L. A.,&Hopp,C..Gender comparisons of mathematics attitudesand affect: A meta-analysis.[J].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1990,14,299–324.
    ②Barnett,R.,&Rivers,C. Same difference: How gender myths are hurting our relationships,our children,and our jobs.[M].New York: Basic Books.2004.
    ③参见Hedges,L. V.,&Nowell,A.. Sex differences in mental test scores,variability,and numbers ofhigh-scoring individuals.[J].Science,1995(7),269,41–45。Hyde,J. S.,Fennema,E.,&Lamon,S. Gender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7,139–
    155。Leahey,E.,&Guo,G.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al trajectories.[J].Social Forces,2000.80,
    713–732.
    ④Lummis,M.,&Stevenson,H. W. Gender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nd achievement: A cross-culturalstud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0.26,254–263.
    ⑤Kimball,M. M. A new perspective on women’s math achievement.[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9.105,
    198–214.
    ⑥Frome,P. M.,&Eccles,J. S. Parent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achievement-related percep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435–452.
    ⑦Janet Shibley Hyde.The Gender Similarities Hypothesis[J].American Psychologist:September2005:590.
    ⑧[澳大利亚]薇尔普鲁姆德著,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76.
    ⑨关景媛,于伟.母育的逻辑与传统文化的深植[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85-189.
    ①[美]蔡美儿著,张新华译,《虎妈战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译者序ⅩⅩⅠ.
    ②“在千难万难的‘开头’,许多西方父母都会选择放弃。”[美]Amy Chua,《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M].Published by the Penguin Group(USA) Inc.,2011:26.
    ③《易经》
    ④《国语·晋语》中记载晋文王母亲在妊娠期处事不惊,从而诞生了一位具备贤明君主一切优点的婴儿。晋问王母亲遂成为后世胎教文献提及模范母亲的象征。参见《国语·晋语》卷十,1978:第386-387页。
    ⑤孕妇早教课程包括孕期妇女胎教、孕期营养、孕期运动等的指导与心理调适。
    ⑥“确保你名列前茅,这样你才拥有谦虚的本钱。”[美]Amy Chua,《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M].Publishedby the Penguin Group(USA) Inc.,2011:23.
    ①原文为“What Chinese parents understand is that nothing is fun until you’re good at it. To get goodat anything you have to work.”“So a hardworking four-year-old can be ahead of a six-year-old,a six-year-oldcan be way ahead of a sixteenyear-old,and so on.”[美]Amy Chua,《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M].Published by the Penguin Group(USA) Inc.,2011:26,24.
    ②费孝通名言。
    ③原文为“The Chinese mother believes that (1) schoolwork always comes first;(2) an A-minus is a bad grade;
    (3) your children must be two years ahead of their classmates in math;(4) you must never compliment yourchildren in public;(5) if your child ever disagrees with a teacher or coach,you must always take theside of the teacher or coach;(6) the only activities your children should be permitted to do are thosein which they can eventually win a medal;and (7) that medal must be gold.”[美]Amy Chua,《Battle Hymnof the Tiger Mother》[M].Published by the Penguin Group(USA) Inc.,2011:11.
    ④《礼记·学记》
    ①《陈澔集》
    ②《史记·李斯列传》
    ③原文为“I'm going to count to three,then I want musicality!If the next time's not PERFECT,I'm goingto TAKE ALL YOUR STUFFED ANIMALS AND BURN THEM!In retrospect,these coaching suggestions seem a bit extreme.On the other hand,they were highly effective.”[美]Amy Chua,《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M].Publishedby the Penguin Group(USA) Inc.,2011:25.
    ④《韩非子·说林上》惠施语。
    ①原文为“I wanted her to be well rounded and to have hobbies and activities. Not just any activity,like“crafts,”which can lead nowhere—or even worse,playing the drums,which leads to drugs—but rathera hobby that was meaningful and highly difficult with the potential for depth and virtuosity.”“I don’t have time to improvise or make up my own rules. I have a family name to uphold,aging parents to makeproud. I like clear goals,and clear ways of measuring success.”[美]Amy Chua,《Battle Hymn of the TigerMother》[M].Published by the Penguin Group(USA) Inc.,2011:13,24.
    ②《老子·第五十章》
    ③冯天瑜著《中华元典精神》[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93.
    ①孔子首创“大一统”思想,“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后代学者对此段经文有进一步的诠释,如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代学者颜师古进而解释:“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把握“大一统”的原始意义,即以周朝天子为核心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使中国完成真正的政治统一。
    ②《韩非子·有度》
    ③袁野,“她们将来会跟我一样严格”——专访“虎妈”蔡美儿[J].中国新闻周刊,2011-3-21.
    ①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芭芭拉·金索尔夫名言。
    ②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名言。
    ③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7.
    ④失范(Anomie),涂尔干的术语,用以描述当社会控制个人行为无效时,社会所经历的失序感。[美]理查德·谢弗(Richard T.Schaefer)著,马戎、杨文山审阅,刘鹤群、房智慧译,赵旭东译校.社会学与生活(插图第9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9:477.
    ①ACG为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为华人地区常用的次文化词汇。
    ②在日文ACG界中以“男の娘”来对应伪娘。被称得上为伪娘者,虽生理上为男性,容貌多天生有女性化的美,身形也不会如一般男性般壮大,从外观上与女性相近甚至无异,甚至在非生理性别本位的社交场合采以女士身份打扮参与。详见伪娘[EB/OL].http://baike.soso.com/v70877.htm.
    ①北方方言中的贬义称谓,特指不男不女的中性人。
    ②韩贺南,张健主编.新编女性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9:22.
    ①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161
    ①参见“女汉子”[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650229/11263753.htm?fr=aladdin.
    ②网传“女汉子”的20个习惯不少姑娘“躺着中枪”[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09-04/5241867.shtml,2013-09-04.
    ②琼·雷维尔(Joan Hodgson Riviere,1883.6.28-1962.5.20),英国精神分析学家,作家。1921-1922年,与弗洛伊德及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是同事,负责把其著述翻译成英文,她是对精神分析做出巨大贡献的非女权主义者。
    ③[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28-29.
    ①Mulvey,“Afterthoughts inspired by Duel in the Sun,” Framework [M].Summer1981:13.
    ①Joan Riviere,“Womanliness as a Masquerade,” Psychoanalysis and Female Sexuality,ed. Hendrik M.Ruitenbeek[M].New Have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s,1966:213. My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masqueradediffers markedly from that of Luce Irigaray. See Ce sexe qui n’en est pas un (Paris: Les Editions deMinuit1977),pp.131-132. It also diverges to a great extent from the very important analysis of masqueradepresented by Claire Johnston in “Femininity and the Masquerade: Anne of the Indies,” Jacques Tourneur(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1975),pp.36-44. I am indebted to her for the reference to Riviere’s article.
    ②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6.
    ③Juduth Butler.Gender Trouble(性别麻烦)[M].New York,1990.
    ④赛勃克是美国电影Robocop(机械战警)中主人公的名字。赛勃克曾经是位英勇善战的警察。在一次任务中,不幸被所追击的匪徒打死。警察机关将其大脑取出,移植到一个机器人体内。这个新造就的警官不但具备按输入的程序冷静处理事端的能力,还具有人类爱憎情感,优于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
    ⑤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5:12.
    ①“镜像期”是拉康的核心概念和核心思想之意,揭露了“自我”的形成以及“自我”向“主体”的转化过程。他指出婴儿在6-18个月期间,工具手段智力方面低于黑猩猩,但仍可以认出镜中他自己的形象。这个辨认在儿童发出“啊哈”的富于启发性的拟态中表现出来。科勒视其为情景认知的表现,一个基本的智力行为阶段。参见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1:173.
    ②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1:175.
    ③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1:176.
    ①李欣媚.半数中学生挺未成年性行为[EB/OL].2013-08-01.http://sex.8615.cc/article/6138.html.
    ②李欣媚.半数中学生挺未成年性行为[EB/OL].2013-08-01.http://sex.8615.cc/article/6138.html.
    ③李欣媚.半数中学生挺未成年性行为[EB/OL].2013-08-01.http://sex.8615.cc/article/6138.html.
    ④李欣媚.半数中学生挺未成年性行为[EB/OL].2013-08-01.http://sex.8615.cc/article/6138.html.
    ⑤九成以上大学生认同婚前性行为[EB/OL].2013-08-01.http://sex.8615.cc/article/6137.html.
    ⑥九成以上大学生认同婚前性行为[EB/OL].2013-08-01.http://sex.8615.cc/article/6137.html.
    ⑦拯救女孩[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198bec01016x3j.html,2012-10-08.
    ①孙云晓,李文道.未成年人性行为与少女怀孕增加[EB/OL].2011-09-14.http://edu.people.com.cn/GB/8216/230040/15657734.html.
    ②广州女性整形市场调查报告[EB/OL].2011-04-21.http://www.gmzx.com/dt/15100.html.
    ③现代观念较开放女性私密整形比例增
    [EB/OL].2012.08.21.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HN_Yr=0&HN_Mon=0&aid=19683&sor=1.
    ④[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86.
    ⑤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29-30.
    ⑥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146.
    ①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216.
    ②[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87.
    ③力比多,指以性欲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参见[英]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29.
    ④Jeffrey Weeks,Sex,Politics and Society:Th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 Since1800[M].New York,Longman,1981:22.
    ①参见Pope Praises Couples for Self-Control[J].San Francisco Chronicle,October13,1980:5.;Pope SaysSexual Arousal Isn't a Sin If It's Ethical[J].San Francisco ChronicleNovember6,1980:33;Pope Condemns'Carnal Lust'As Abuse of Human Freedom[J].San Francisco Chronicle.January15,1981:2;Pope Again HitsAbortion,Birth Conctol[J].San Francisco Chronicle.January16,1981:13;Sexuality,Not Sex in Heaven[J].SanFrancisco Chronicle.Deceber3,1981:50.引自Gayle S.Rubin,Thinking Sex: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Politics of Sexuality.[J].First Published in Carol S.Vance,ed.,Pleasure and Dangei:Exploring FemaleSexuality.1984.
    ②[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01.
    ③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and Physical Disorders,3rd edn.[Z].Washington,DC,Amer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④[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04.
    ①香草型的(Vanilla)意为寻常的,相对于“虐恋的”而言的。
    ②《孔安国传》,参见王子今著.古史性别研究丛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35.
    ③[法]让-克鲁德·考夫曼著,谢强、马月译.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裸乳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165.
    ①[法]让-克鲁德·考夫曼著,谢强、马月译.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裸乳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169.
    ①玛丽·安·多恩,朱坤领译.电影与伪装——对女性观众的理论概括.载于复旦大学:视觉文化与社会性别,2010-4-28[EB/OL]http://jpkc.fudan.edu.cn/s/213/t/410/1e/fb/info7931.htm.
    ②就像笛克罗(Oswald Ducrot)与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在《语言科学百科词典》(Encyclopedic Dictionaryof the Science of Language)(trans. Catherine Potter,Baltimore and Lond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9)中,象形文字潜在的可理解性只是理论上的,只能被认为是象征系统里无法达到的理想:“既不能夸大形象与客体之间的相似性(这个设计方案迅速地成为一种风格),也不能夸大符号“自然”或“共通”的特点:苏美尔语、汉语、埃及语和赫梯语在指示同一个对象时,根本就不一样。”
    ③Freud,“Som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xes,” Sexualityand the psychology of Love,ed. Philip Reiff[M].New York: Collier,1963:187-188.
    ④Freud,“Femininity,”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ed.James Strachey [M].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1961:125.
    ⑤Freud,“Som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xes,” Sexualityand the psychology of Love,ed. Philip Reiff[M].New York: Collier,1963:187.
    ⑥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7fba20100du6z.html,2009-6-4.
    ①张敏.对女大学整容现象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6).
    ②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EB\OL].http://www.docin.com/p-11657212.html,2012-11-12.
    ①包含了《女诫》,汉代蔡邕的《女训》、《女论语》、《女小儿女语》(1522-1567),吕坤的《闺范》(1590),王孟箕的《家训御下篇》,温横之母所编的《温氏母训》,史搢臣的《颐体集》,唐冀修的《人生必读书》,王朝川的《言行汇撰》以及无名氏的《女训约言》。参见季家珍(Joan JUDGE)著,李涛、史静寰译,《女性教育中的文化与文本传播:历史情境中的20世纪早期女性课本》,载于《法国汉学(第八辑)——教育史专号》[M].北京:中华书局,2003:338-339.
    ①参见黄丽玲,《<女四书>研究》[D].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2.
    ②参见黄丽玲,《<女四书>研究》[D].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3.
    ③Meta-analyses,是一种通过同样问题而聚合众多研究成果的统计方法(Meta-analysis is a statistical methodfor aggregating research findings across many studies of the same question),Hedges,L. V.,&Becker,B. J.(1986). 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J. S. Hyde&M. C. Linn(Eds.),The psychology of gender:Advances through meta-analysis (pp.14–50).[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④Janet Shibley Hyde.The Gender Similarities Hypothesis[J].American Psychologist:September2005:592.
    ①《春秋·仪礼·丧服》
    ②《孟子·滕文公下》
    ③《女诫》
    ④参见崔娃,淑女的叛逆——论简·奥斯丁女性意识的双重性[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2.
    ⑤七出一词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于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去”,又称作“七弃”。内容如下:“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⑥参见季家珍(Joan JUDGE)著,李涛、史静寰译,《女性教育中的文化与文本传播:历史情境中的20世纪早期女性课本》,载于《法国汉学(第八辑)——教育史专号》[M].北京:中华书局,2003:334、347.
    ⑦在明代《女论语》、《女诫》、《女孝经》和《女训》合并为“女四书”。清代王相(1789-1852)稍微修改了“女四
    书”的成分,用他母亲编写的《女范捷录》替代了《女孝经》,这种组合在大多数版本的“女四书”中流传下来。
    ⑧参见季家珍(Joan JUDGE)著,李涛、史静寰译,《女性教育中的文化与文本传播:历史情境中的20世纪早期女性课本》,载于《法国汉学(第八辑)——教育史专号》[M].北京:中华书局,2003:335.
    ⑨1902年有马君武翻译的斯宾塞的《女权篇》、约翰·穆勒的《女人压制论》开始连载,1903年林乐知的《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出版,中国近代第一本讨论妇女的专著《女界钟》问世。
    ①从1901—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全国主要的女子团体达40余个,影响较大的刊物有《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神州女报》等。
    ②杜平,试论“五四”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困惑[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5.
    ③参见杜平,试论“五四”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困惑[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④参见季家珍(Joan JUDGE)著,李涛、史静寰译,《女性教育中的文化与文本传播:历史情境中的20世纪早期女性课本》,载于《法国汉学(第八辑)——教育史专号》[M].北京:中华书局,2003:358-359.
    ⑤如《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高诱注释为“君子,国君。”
    ⑥如《论语》中“不亦君子乎”、《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其中的“君子”指的是地位高、人格高尚的人。
    ①如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
    ②最初实行放足或不缠足的大多是那些不得温饱、需要得到教会女校衣食救济的女孩子。后来中国的维新人士接过了“废缠足”的口号,并将它作为改造中国的一个步骤。
    ③新式女子课本试图构建新型教科书,在文本和文化上与淑女教育传统决裂,读者群也转向关注所有受同一教育水平的年轻女性。参见季家珍(Joan JUDGE)著,李涛、史静寰译,《女性教育中的文化与文本传播:历史情境中的20世纪早期女性课本》,载于《法国汉学(第八辑)——教育史专号》[M].北京:中华书局,2003:340-341.
    ①[美]诺丁斯(Noddings).学会关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②刘丽霞.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③胡术恒.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0).
    ④刘丽霞.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⑤刘丽霞.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⑥刘丽霞.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⑦关景媛,于伟.后现代教育思想民主特征论析——基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0):7-8.
    ⑧关景媛,于伟.后现代教育思想民主特征论析——基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0):8.
    ①杨莉馨.试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走向[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
    ②杨莉馨.试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走向[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
    ③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00.
    ④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03.
    ⑤关景媛,于伟.后现代教育思想民主特征论析——基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0):9.
    ⑥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03.
    ⑦关景媛,于伟.后现代教育思想民主特征论析——基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0):10.
    ⑧关景媛,于伟.后现代教育思想民主特征论析——基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0):10.
    ⑨关景媛,于伟.后现代教育思想民主特征论析——基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0):10.
    ①周群.女性主义思潮对现代西方教育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2011(3).
    ②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08.
    ③[美]小威廉母·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④刘丽霞.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⑤胡术恒.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0).
    ⑥所谓“悖理逻辑”(paralogy),它是一种反对追求整体性、普遍性的现代哲学思想方法,它与“宏大叙事”的现代知识合法化模式针锋相对,它倡导规则的异质性、局部决定论、创生论。
    ⑦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 translation by Geoff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University of Minnesoda Press,Minneapolis,1984:63.
    ⑧关景媛,于伟.后现代教育思想民主特征论析——基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0):11
    ⑨女性主义认识论是指以女性主义为分析方法所形成的关于认识的理论。一些女性主义学者也用这个词来说明女性的体验、女性的知觉方式或者女性的知识。
    ⑩事实上,女性主义方法论属于认识论的一个分支。参见[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7.
    ①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74-77.
    ②“方法”主要指收集证据的技巧,主要包括观察、分析(即重新检验先前收集的材料)、采访(可能是被设计好的或半设计的)、参与观察;“方法论”则被看作一套研究方法的理论。
    ③1)女性主义是一种研究视角,而不是一种研究方法;2)女性主义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3)女性主义研究包括对非女性主义研究的持续批判;4)女性主义研究是由女性主义理论所引导的;5)女性主义研究是跨学科的;6)女性主义研究以创建社会变革为目标;7)女性主义研究努力代表人类的多样性;8)女性主义研究常常将作为人的研究者包括在研究范围之内;9)女性主义研究常常与被研究者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互动关系;10)女性主义研究常常与读者建立一种特殊的关联。详见Reinharz Shulamit,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M].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2:227.
    ④M.Devault,Liberating Method.Feminism and Social Research[M].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9:1-3.
    ①异化(Alienation),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但把这种现象提到理论高度的却是近代的事情。也指“一种与周围环境疏离分化的情形”。[美]理查德·谢弗(Richard T.Schaefer)著,马戎、杨文山审阅,刘鹤群、房智慧译,赵旭东译校.社会学与生活(插图第9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9:477.
    ②牛楠森.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①王春梅,关于中日两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诸多问题的探讨.载于岳素兰主编《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7.
    ②王春梅,关于中日两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诸多问题的探讨.载于岳素兰主编《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7.
    ③王春梅,关于中日两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诸多问题的探讨.载于岳素兰主编《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9.
    ④王春梅,关于中日两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诸多问题的探讨.载于岳素兰主编《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8.
    ①是周朝人赞颂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诗。高亨注.诗经今注(中国古典文学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1.
    ①邢燕萍,吴永社.汉字符号中蕴涵的中国传统女性观[M].大理学院学报,2009(7):45.
    ②邢燕萍,吴永社.汉字符号中蕴涵的中国传统女性观[M].大理学院学报,2009(7):45.
    ③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9.
    ④李勇.由《说文解字》“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妇女非主流的社会地位[M].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126.
    ⑤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解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68.
    ⑥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8.
    ⑦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①王燕.《说文·女部》字的文化意蕴[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77.
    ②[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①[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
    ②[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28.
    ③[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28.
    ④[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28.
    ⑤[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29.
    ⑥[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29.
    ⑦[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30.
    ⑧宋若莘,唐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人,擅长文辞诗文,志向高远,一生未嫁。唐德宗贞元中期,被召入宫中,封为“学士”,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诏宋若莘总领秘阁图藉,共著有《女论语》十篇。
    ①[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2.
    ②[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32.
    ③[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01.
    ④麒麟的脚,不踏生草,不踏生虫,比方那后妃的仁心;雎鸠的鸟,就有一定的配偶,同在水中游戏,两不轻狎,比方那后妃的仁德。
    ⑤“沩汭二女,绍际唐虞之盛”,沩汭是两条水名,当初大舜皇帝住的地方,从前唐尧因为舜能孝顺,所以把两个公主娥皇、女英嫁到沩汭给舜做妻子,后来二女孝顺公婆,恭敬丈夫,其父尧和其夫舜都是圣人,所以说是“际唐虞之盛”。
    ⑥周朝宣王坐朝迟了,他的皇后姜氏脱了发簪、耳环待罪,宣王从此便勤于政事。
    ⑦楚昭王一次出游,问妃子们寡人若是死了,你们哪个肯随我而去?妃子们都说肯跟他去,唯独越姬不说。后来昭王死了,这班妃子都不从死,越姬却就死从王,她说从前我虽不说从死的话但心里已经应许了,所以要践行这个约。
    ⑧金主亮遍淫宗族的妇女,只有葛王的妃子乌林氏不从,自己吊死在车子里,后来葛王登基,他终身不立皇后。
    ⑨宋朝灭亡后,太后谢氏到了元朝去,元世祖的皇后宏吉氏事奉她如同姐妹一样,恩礼有加。
    ⑩[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42.
    ①[东汉]班昭.《女诫》
    ②[东汉]班昭.《女诫》
    ③[东汉]班昭.《女诫》
    ④[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4.
    ⑤[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4.
    ⑥[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5.
    ⑦[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5.
    ⑧[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48.
    ⑨[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46.
    ⑩[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09.
    ①[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09.
    ②[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10.
    ③[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87.
    ④战国时齐王想请陈仲子为相,但他不肯受命,逃避到于陵的地方去了。他自己织鞋子,他的妻子就辟草结绳纫麻做线,跟他一起以此为衣食之计。
    ⑤汉朝时,桓少君嫁给鲍宣的时候从嫁的婢女和妆奁很多,但是鲍宣觉得少君生长在富贵之家,嫁入自己这种贫苦人家,他是当不起的,很不高兴,于是少君说“家父因你是个修德君子,所以叫妾事奉君子,现在你说这么,我都惟命是从。”便把婢女仆人衣裳首饰都还给了娘家,自己带了荆钗穿了布裙,与丈夫一起挽了鹿车,回到家中拜了公婆,就自己提着桶去河边汲水去了。
    ⑥[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89.
    ⑦[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9.
    ⑧[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30.
    ⑨[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8.
    ⑩[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9.
    11[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18-119.
    ①[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8-19.
    ②[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20.
    ③[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23.
    ④[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85-87.
    ⑤睦是作和顺反于家庭宗族间的讲。
    ⑥婣是作恩义及于亲戚邻里的讲。
    ⑦任是作受人之托,该他担任抚育赡养事情的讲。
    ⑧恤是作矜怜鳏寡孤独又周恤他们的讲。
    ⑨[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83.
    ⑩[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83.
    11[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21.
    12[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83.
    ①[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84.
    ②风俗通义,过誉第四
    ③[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83.
    ④[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57.
    ⑤是上天降下福禄之意。参见[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56.
    ⑥[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57.
    ⑦[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58.
    ⑧[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60.
    ⑨[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24.
    ⑩[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24-125.
    11[清]沈朱坤译注.女四书白话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126.
    ①叶玉琴.关于传统女性观的几点解读[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6):57.
    ②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台北学生书店,1963:87.
    ③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55.
    ④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1987:119.
    ⑤钱穆.孔子与论语.转引自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56.
    ①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59-60.
    ②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55.
    ③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84.
    ①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118.
    ②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138.
    ③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140.
    ④她运送丈夫的灵柩回家,夜投逆旅,旅店主人拒而不纳,牵了她的手臂,要她出去,她便拿起刀来斫去手臂,说是被男子污了。当时此事,受礼学先生的赞颂。
    ⑤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181.
    ⑥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183.
    ①叶玉琴.关于传统女性观的几点解读[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6):59.
    ②熊贤君编著.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4:序2.
    ③即视感(也作既视感,源自法语“Déjà vu”),指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①《后汉书》卷四〇上,列传第三〇上
    ②《毛诗序》
    ③疎,同“疏”
    ④[清]李晚芳.《女学言行録》.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279-280.
    ⑤[清]李晚芳.《女学言行録》.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279-280.
    ①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27.
    ②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27-28.
    ③《国语·周语上》
    ④李泽厚.李泽厚集——思想·哲学·美学·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9:72.
    ⑤李泽厚.秦汉思想简议[J].中国社会科学,1984(3).
    ⑥李泽厚.李泽厚集——思想·哲学·美学·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9:73.
    ⑦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说巫史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6.5.
    ⑧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28-29.
    ⑨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29.
    ①《礼乐》第十三。参见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136-137.
    ②李泽厚.李泽厚集——思想·哲学·美学·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9:103.
    ①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8.
    ①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三.
    ②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一.
    ③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一.
    ④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一.
    ①《尚书》曰“若作和羹,尔惟鹽(盐)梅”
    ②《诗·大雅·既醉》:“其告维何,边豆静嘉。”“静嘉”意为洁静美好。边豆,犹笾豆。宋沉括《故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张公墓志铭》:“后数岁某不幸失边豆之助,遂壻公门下。”
    ③《论语·乡党》
    ④薤(xiè),小蒜、薤白头、野蒜、野韭等,英文名Allium chinense G.Don.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一种蔬菜类植物。原产中国,汉书《龚逐传》就有记载。
    ⑤唐·骆宾王《帝京篇》中的“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⑥典故是宋代文豪范仲淹,少年时期生活清贫,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出自宋·释文莹《湘山野录》。齑(jī):酱菜或腌菜。指食物粗简微薄。
    ⑦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司马炎继承晋王位,以何曾为晋丞相。晋王受禅即帝位后,拜何曾为太尉,晋爵为公,后又进位太傅。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详见《晋书》卷三十三《何曾列传》。
    ⑧唐朝诗人杜甫所著《客至》一诗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是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不久,崔县令来访时作了这首诗。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盘飧(sūn):盘盛食物的统称。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旧醅:隔年的陈酒,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虽然王维后半生受仕途不畅影响,在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吃斋饭着素衣,但并无直接关于“无兼味”“愧盘飧”的诗作,因此推断此处应当是作者笔误,应当是“杜甫之家无兼味而媿盘飧”。
    ⑨郤缺(xì quē),姬姓,郤氏,名缺,即郤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东周时晋国冀(故里在今河津范家庄一带)人,因其食邑在冀(今山西河津东北),又称冀缺(这也是“冀”姓的来历)。
    ⑩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春秋时期,郤缺由于父亲得罪,而被贬为平民,务农为生,不因生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巨大变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恳耕作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其妻子甚为仰慕。一次郤缺在田间除草,午饭时间妻子将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臼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极力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大功,升为卿大夫
    11苏轼之妇是指其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苏轼曾写《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悼念亡妻的贤德:“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并感概“惟有同穴,尚蹈此言。”闰之跟随苏轼十六年,历经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官任,共同遭受责居黄州的生涯,后又从朝廷到州郡,再由州郡回朝廷,几起几落,颠沛流离,但她在苏轼的生活中,决不是可有可无之人。苏轼刚到密州当太守时,正值天下大旱,蝗灾四起。到任伊始,便投身灭蝗,接着扶困济危,沿着城墙拣拾弃婴,最后与百姓一道挖野菜,度饥荒,几乎到了身心交瘁的地步。苏轼有首《小儿》诗:“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讲述四岁小儿苏过见到父亲从外面回来,不知父亲疲惫,意欲纠缠撒娇。苏轼身心交瘁,于是就发了脾气。妻子闰之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就是“小孩子不懂事倒罢了,你怎么比他还任性?回到家就生气,干嘛不高兴点呢?”接着就给丈夫洗净杯盏,端上酒,用融融暖意让丈夫回到家庭的温馨之中。苏轼因此赞颂闰之的德行大胜于刘伶夫人,爱而不溺,怨而不肆。(晋代名士刘伶是个酒鬼,家里只要有点钱,就被他拿出去买酒喝。为帮他改掉酗酒的毛病,刘夫人常把酒给藏起来,甚至“捐酒毁器”。)
    12“孟光”是汉人梁鸿的妻子,是梁鸿同乡,“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而梁鸿“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孟氏正是梁鸿所想要的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贤良女子,因此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梁鸿在江南给人做随从时,妻子梁鸿亲自舂粮,以维持生计,她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13晋陶侃少家贫,一日大雪,同郡孝廉范逵往访,陶母湛氏剪发卖以治馔款客,并锉碎草荐以供其马。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14文正公即晚清名臣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清朝战略家、政治家。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①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私谥潜孝先生,明末清初文学家。治食之姬人为董小宛。
    ②[清]袁枚著,《随园食单》中记载:“程泽弓贩子家制蛏干,用冷水泡一日,沸水煮两日,撤汤五次。一寸之干,发开有二寸,如鲜蛏普通,秀士鸡汤煨之。扬州人学之,俱不能及。”
    ③尹继善(1695—1771)清代官吏。姓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谥号文端。满洲镶黄旗人,世居盛京。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之子。雍正元年进士,历官编修、云南、川陕、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理河务,参赞军务。有《尹文端公诗集》10卷等,曾参修《江南通志》。尹文端公督两江时,好平章肴馔之事。尝命袁子才徧尝诸家食单,时有所称引。至倪春岩治具,则攒眉而已。春岩以书抵之,末署“菜榜刘蕡(fén)”四字,闻者大笑。后子才撰诗话,未及春岩,唶曰:“岂诗榜亦作刘蕡耶?”子才索观其诗,惊曰:“此护世城中美膳也,过人远矣。”春岩,名廷谟,钱塘人,干隆时,官安庆府同知。
    ④“沽酒市脯,不食”见于《论语·乡党》第八段。“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羮,瓜祭,必斋如也。席不正,不坐。”于“沽酒市脯,不食”一句,朱熹《论语集注》云:“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或伤人也。”朱熹认为,孔子“沽酒市脯,不食”的原因是出于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有一说是孔子的这种态度受文王周公饮时代食制度的影响,孔子“酤酒不食”,原因或在于“沽酒”破坏了“酒酤在官”的制度;“市脯”亦“不食”,因为“市脯”违反了佐酒之物不得市买的规定。
    ⑤丁逢甲,中馈谈[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二十七.
    ⑥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一~三.
    ⑦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一~三.
    ①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一~三.
    ②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一~三.
    ①吴秉筠,女学宜注重缝纫烹调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九~十.
    ②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四.
    ③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四.
    ④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五.
    ⑤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四.
    ⑥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四.
    ⑦吴秉筠,女学宜注重缝纫烹调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九~十
    ⑧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四.
    ①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四.
    ②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四.
    ③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五.
    ④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四.
    ⑤吴秉筠,女学宜注重缝纫烹调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九~十.
    ⑥吴秉筠,女学宜注重缝纫烹调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十.
    ①吴秉筠,女学宜注重缝纫烹调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十.
    ②吴秉筠,女学宜注重缝纫烹调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十.
    ③林逸婨,女子工艺不可废绣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十一.
    ④林逸婨,女子工艺不可废绣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十一~十二.
    ⑤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四~三六五.
    ⑥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四~三六五.
    ⑦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四.
    ①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五.
    ②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三.
    ③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三.
    ④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三一页.
    ①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
    (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三一~三二页.
    ②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五.
    ③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五.
    ①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
    (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二三~二四页.
    ②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
    (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二四页.
    ③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
    (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二四~二五页.
    ④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
    (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二四~二五页.
    ①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九页.
    ②参看胡适之著,《美国的妇人》[J].言志,第三号。
    ③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〇页.
    ④范源濂(1875-1927),近代教育家。字静生。湖南湘阴人。1892年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学习。后赴日本留学,先后在大同学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弘文书院、法政学校学习。1904年回国,倡导妇女留学,并组织护送一批女学生到东京学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国,在北京任学部主事。1906年创办殖边学堂。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部次长、中华书局总编辑部部长、北洋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与蔡元培等人组织中结职业教育社。1923年赴英与英政府商洽将庚子赔款用于教育事业。回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董事长、南开大学董事、北京图书馆代理馆长。曾多次到美国考察教育,并邀请外籍学者到中国讲学。
    ⑤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
    ⑥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见于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3.
    ⑦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7.
    ①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见于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3.
    ②例如在《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的“寡妇”,以及老舍《四世同堂》四九:“她万想不到一个象欢龙似的孩子会忽然死去,而把年轻轻的女人剩下作寡妇。”中的“寡妇”都是指没了丈夫的妇人。
    ③例如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其中寡妇即指独居守候丈夫的妇人。
    ④例如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你既与了我休书,我和你便是各别世人。你知道么,疾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你若再上我门来,我挝了你这廝脸。”这便是离了婚的妇女,也属于寡妇。
    ⑤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见于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5.
    ⑥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见于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4-75.
    ⑦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见于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6.
    ①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见于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4.
    ②这里所谓“寡妇”是指和丈夫死别的;所谓“拟寡妇”是指和丈夫生离以及不得已而抱独身主义的。
    ③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见于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4.
    ④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即女高师)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杨任校长。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开除。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出校,并出版了《驱杨运动特刊》;同时请鲁迅、马裕藻等人出面伸张正义,维持校务。5月27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
    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5年冬,恢复女师大。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
    ⑤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7.
    ⑥陈友雄,关于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中的几个史实[J].破与立,1977(4):75-76.
    ①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见于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4.
    ②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见于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6.
    ③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76.
    ④蒋梅、宋晓茹.当代女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J].理论界,2008(1).
    ①蒋梅、宋晓茹.当代女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定位[J].理论界,2008(1).
    ②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9.
    ③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3.
    ④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教育名家。工于诗及骈文,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应党同妒真。光绪壬午(1882)科举人,后来四次赴京应礼部试均以失意告归,进士之梦终生未圆,屡次以“汗淋学士”自嘲,之后绝意功名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曾主讲桂阳州龙潭书院、江西南昌经训书院。他景仰西汉伏胜之治《尚书》,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之“师伏先生”。1898年春,任“南学会”会长,主讲学术。开讲三月,讲演十二次,所言皆贯穿汉、宋,溶合中西;宣扬保种保教纵论变法图强。其讲义及答问均刊于《湘报》上。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⑤皮嘉祐,湖南善化人,皮锡瑞之子、皮名振之父。著有《三礼注引汉制考证》。其子皮名振,字玉岩,著有《皮鹿门先生年谱》《治锑学》等。
    ⑥张肩任,广东女学堂学生,十六岁(1904)时应《女子世界》创刊第一期“女学悬赏征文”活动之《急救甲辰年女子之方法》一题,发表《欲倡平等先兴女学论》(1904年2月16日)获乙等奖。
    ⑦柳亚子(1887.5.28—1958.6.2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镇人,诗人。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录》、《柳亚子诗词选》。“南社”(1909年11月13日创立—1923年解体)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成立于苏州,其活动中心在上海。社员总数1180余人。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⑧曾兰(1875—1917)字仲殊,号香祖、香翁,生于成都。清末民初的女诗人、书法家、政论家与小说家,四川第一张妇女报纸《女界报》主笔,中国南社社员。她也是成都最早接受新文化洗礼的新女性,政论文章批判旧礼教、争取妇女权益,为成都妇女登上社会大舞台助力,还被《新青年》、《妇女杂志》等刊物转载。短篇小说《孽缘》作为一篇描写封建包办婚姻给妇女造成悲惨遭遇的白话小说,从形到神皆可视为新文学的萌芽之作。参见谢天开《曾兰,挥笔为剑争女权》[N].成都日报(人物专栏),2012-5-7,第22版.
    ⑨丁祖荫(1871—1930),原名祖德,字芝孙,一作之孙,号初我,初园居士,又号一行。江苏省常熟县(今市)城区人。少年就读江阴南箐书院,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庠生。中国近代知名官吏、学者、藏书家、文学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与曾朴、张鸿、徐念慈、殷崇亮等成立中西学社。1897年创办中西蒙学史,首开县内新学,并任教数年。1903年创办《女子世界》月刊,兼主编,伸张女权。宣统中被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并在常熟独自出资开办丁氏小学。1904年在沪创办《小说林》社。著有《丁芝孙日记》、《一行小集》、《松陵文陵》、《河东君轶事》、《初我日记》等。
    ⑩高燮(1878—1958),名燮,字时若(署见清末、民初《鸳江报》、《政艺通报》、《新民丛报》),又字吹万(见《女子世界》、《觉民》、《民权素》)、吹万,又号寒隐、葩叟、志攘、黄天、仰圣、蚁民、木道人等。江苏金山人。革命斗士、风流才子。与常州钱名山、昆山胡石亭合称“江南三名士”。著有《诗经目录》、《感旧漫录》、《思治集》、《国
    学丛选》、《黄华集》、《伤昙录》、《哀思录》、《金山邑志》、《诗经大义》、《吹万搂日记》等。是高旭的叔父,但比高旭年小一岁。
    ①高旭(1877-1925),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人,中国近代诗人、同盟会领袖之一、南社创始人之一。他早年倾向维新变法,后来转向支持革命。诗文由其弟高基编为《天梅遗集》。
    ②金天翮(1874—1947)初名懋基,字松岑,号鹤望,别署有麒麟、爱自由者、金一等,吴江(今属江苏)人。中国近代诗人。著有《孤根集》、《天放楼诗集》、《天放楼续集》、《天放楼文言》、《元史纪事本末补》、《鹤舫中年政论》、《三大儒学粹》等。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较系统的女权思想的杰出男性代表,他于1903年写成的《女界钟》一书,是中国第一部提倡女权的妇女专著。
    ③所谓“女权宣言书”实际是第二国际189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纲领条文:“凡我会员,皆公认女人与男人有同等之人民权及政治权,尽力以废除世界各国所有不与女人以同等权利之法律。”
    ④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01.
    ⑤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01.
    ⑥柳亚子.黎里不缠足会缘起[N].《女子世界》1904年第3期.
    ①《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著,韩兆琦评注.史记[M].中华书局,2010.
    ②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01.
    ③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01.
    ④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01.
    ⑤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01.
    ①[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Kristeva,J.)著;赵靓译.中国妇女[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25.
    ②[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Kristeva,J.)著;赵靓译.中国妇女[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26.
    ③起于汉武帝,汉武遗嘱,令立太子刘弗陵,是为昭帝,而杀其生母钩弋夫人,武帝对此做法的解释是:“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资治通鉴》.
    ①康同薇.《女学利弊说》.
    ②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99.
    ③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三六页
    ①黄菱舫,黄菱舫女士序,载于爱自由者金一(金天翮)著《女界钟》[M].上海:上海大同书局出版,1903年8月:1.
    ②龚圆常,男女平权说.载于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M].台北:龙文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404-405.
    ③龚圆常,男女平权说.载于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M].台北:龙文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405.
    ④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04.
    ⑤忆琴,论中国女子之前途.载于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M].台北:龙文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409.
    ①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99.
    ②[日]石川半山.论女权之渐盛[N].清议报,1900.6。后被蔡元培1902年编选的《文变》一书收录。1930年4月刊行的《女报》(《女学报》)2年2期也重印此文。
    ③罗家伦(1897.12.21-1969.12.25),字志希,笔名毅。“五四运动”的命名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民国年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之职。南京大学今天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1949年到台,先后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国民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
    ④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六页.
    ⑤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六页.
    ⑥教育权、经济权(同等的就业机会与同工同酬)、政治权、婚姻权、人民权(公民权)。
    ⑦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01.
    ①龚圆常,男女平权说.载于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M].台北:龙文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404.
    ②丁初我,女子家庭革命说.载于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926.
    ③亚庐,哀女界.载于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M].台北:龙文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465.
    ④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六页.
    ①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六、七页.
    ②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七页.
    ③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七页.
    ④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七页.
    ⑤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七页.
    ⑥[美]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著,沈睿译.激情的政治.[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5:3.
    ①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五页.
    ②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五页.
    ③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五页.
    ④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四页.
    ①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二二页.
    ②Darwin.The Descent of Man[M].1877:496.
    ③母职把妇女变成了奴隶。波伏娃表示:对所有那些希望自由和独立的妇女,对那些想要自己谋生的妇女,对那些希望为自己而思考和想要拥有自己的生活的妇女来说,母职是最危险的陷阱。参见西蒙斯和本杰明:《西蒙娜·德·波伏娃》,241.
    ④[法]西蒙德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571.
    ⑤[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70.
    ⑥[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66.
    ①参见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八页.
    ②参见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八页.
    ③参见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八页.
    ④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三页.
    ⑤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三、四页.
    ①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三页.
    ②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四页.
    ①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四、一五页.
    ②参看1919年7月初二日后,北京《晨报》罗家伦所记司密士夫人(Mrs.Smith)演讲“美国近来受高等教育女子的情形”。
    ①[美]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著,沈睿译.激情的政治.[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5:3.
    ②《周易·系辞下》
    ③《周礼·大宗伯》
    ④《说文》
    ⑤胡堃.蓝色的阴影——中国妇女文化观照[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3.
    ①[日]伊藤野枝著,亶素译.贞操观念的变迁和经济的价值.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〇四~一〇五页
    ②与谢野晶子(Akiko Yosano1878~1942)原名凤晶,笔名凤小舟、凤晶子等,日本女古典诗人、作家、教育家,和平主义者和社会改革家。热情的和歌人。与短歌一起渡过明治·大正·昭和时代。文学家与谢野铁干的妻子、11个孩子的母亲。
    ③[日]与谢野晶子著,周作人译.贞操论.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八七~九五页.
    ④胡适.贞操问题.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九七页.
    ⑤[日]与谢野晶子著,周作人译.贞操论.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九一页.
    ①[日]与谢野晶子著,周作人译.贞操论.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九四页.
    ②陈文联.“五四”思想界对封建贞操观的批判[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
    ③梁景和.五四时期思想界对“贞操观”的批判[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④[日]与谢野晶子著,周作人译.贞操论.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八八~八九页.
    ⑤[日]与谢野晶子著,周作人译.贞操论.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九四页.
    ⑥[日]与谢野晶子著,周作人译.贞操论.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九四页.
    ⑦胡适.贞操问题.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九七页.
    ⑧胡适.贞操问题.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九八页.
    ①[日]帆足理一郎著,杨贤江节译.新时代之贞操论.原刊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一七~一二七页.
    ②[日]帆足理一郎著,杨贤江节译.新时代之贞操论.原刊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二七页.
    ③胡适.贞操问题.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〇一页.
    ④[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
    ⑤胡适.贞操问题.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九九页.
    ⑥胡适.贞操问题.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〇〇页.
    ⑦雉经,指自缢。雉,通“絼”。《国语·晋语二》:“驪姬退,申生乃雉经於新城之庙。”
    ①参看胡适.贞操问题.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九五~九八页.
    ②胡适.贞操问题.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〇一页.
    ③胡适.贞操问题.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
    (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〇一页.
    ①[日]伊藤野枝著,亶素译.贞操观念的变迁和经济的价值.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〇五页.
    ②这是一个阿拉伯法律家发表的关于买卖婚姻的契约程式。参见[日]伊藤野枝著,亶素译.贞操观念的变迁和经济的价值.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
    [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〇八页.
    ③[日]伊藤野枝著,亶素译.贞操观念的变迁和经济的价值.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〇九页.
    ④[日]伊藤野枝著,亶素译.贞操观念的变迁和经济的价值.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一二页.
    ⑤周建人.性教育与家庭关系的重要.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七九页.
    ①周建人.性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七四页.
    ②周建人.性教育与家庭关系的重要.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八〇页.
    ③周建人.性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七三页.
    ④周建人.性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七四页.
    ⑤周建人.性教育与家庭关系的重要.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八四、一七九页.
    ⑥周建人.性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七四~一七五页.
    ①惠民.婚姻之起源.原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四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八二页.
    ②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二七页.
    ③惠民.婚姻之起源.原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四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八二页.
    ④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二八页.
    ①惠民.婚姻之起源.原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四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八三~八八页.
    ②惠民.婚姻之起源.原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四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八九页.
    ③惠民.婚姻之起源.原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四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八八页.
    ④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四一页.
    ⑤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原刊载于《妇女杂志》.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六七页.
    ①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原刊载于《妇女杂志》.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六七~六八页.
    ②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原刊载于《妇女杂志》.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六九页.
    ③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原刊载于《妇女杂志》.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七〇页.
    ④易家钺.中国的离婚问题.原载于《学灯》1922年4月.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五~六页.
    ①陈望道.自由离婚的考察.原刊载于《妇女评论》.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页.
    ②陈望道.自由离婚的考察.原刊载于《妇女评论》.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四页.
    ③易家钺.中国的离婚问题.原载于《学灯》1922年4月.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〇页.
    ④易家钺.中国的离婚问题.原载于《学灯》1922年4月.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一页.
    ①陈望道.自由离婚的考察.原刊载于《妇女评论》.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五页.
    ②易家钺.中国的离婚问题.原载于《学灯》1922年4月.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二五页.
    ③参看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ⅩⅩⅠ.中之The Mobility of The German Woman.摘自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七、一八页.
    ④B.Russell. Principles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M].Allen&Unwin,1916.12:184.
    ①参见Ellen Key的“Love and Marriage”和“Love and Ethics”二书,其中数欧洲现代婚制罪恶最痛快的有十二条。
    ②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九页.
    ③“男女同教”、“男女同学”和“男女同校”三个概念之间的异同:“男女同教”指男女受相同的教育,不应因性别而有所差别;“男女同学”指男女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男女同校”,杜威夫人在谈到美国的这种教育时给它下定义说:“男女同校,Co-cducation,是女子和男子一同在大学受教育。Co-eds而兼收男女的大学教育,就称为男女同校教育。”(刘国钧译.美国的男女同校教育[J].《觉悟》,1920年9月3日。)而在中国,“男女同校”则是指从幼稚园开始,自小学,而中学,后大学均男女同校。从这三个概念的理解来看,“男女同教”忽略了男女个性的存在,将其所受教育趋于一同,这不免有偏颇之义;而后两者则均有男女在一个学校受教育、学习的意思,所以“男女同学”和“男女同校”基本同义。参见任雅洁.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①罗家伦.妇女解放.载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〇页.
    ②吕型伟.为什么复办女子中学.载于吕型伟著《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156.
    ③张慧敏.又见女校[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zhonghuawenzhai/2001-10-01/txt/1.htm.
    ④李鹤鸣.女子解放论[J].《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3号.
    ⑤李鹤鸣.女子解放论[J].《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3号.
    ⑥仲九.男女同学和性欲[J].《觉悟》,1920年7月5日。
    ⑦罗家伦.妇女解放.原发表于《新潮》第二卷,第一号,1919年10月.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一页.
    ⑧胡适之.大学开女禁的问题[J].《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四期。
    ⑨我们为什么要做男女共同教育的运动[J].《南风》,第l卷第1号。
    ①罗家伦.妇女解放.原发表于《新潮》第二卷,第一号,1919年10月.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一页.
    ②罗家伦.妇女解放.原发表于《新潮》第二卷,第一号,1919年10月.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二页.
    ③潜龙.我国妇人问题[N].《晨报》,1919年5月27日.
    ④袁昌英.大学男女同校说[J].《太平洋》,第2卷第5号,1920年6月5日。
    ⑤仲九.男女同学和性欲[J].《觉悟》,1920年7月5日。
    ⑥沈雁冰.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J].《妇女杂志》.第6卷第2号。又见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二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五六页.
    ⑦罗家伦.妇女解放.原发表于《新潮》第二卷,第一号,1919年10月.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一页.
    ⑧沈雁冰.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J].《妇女杂志》.第6卷第2号。又见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二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五五页.
    ⑨李鹤鸣.女子解放论[J].《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3号
    ①罗家伦.妇女解放.原发表于《新潮》第二卷,第一号,1919年10月.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一页.
    ②李鹤鸣.女子解放论[J].《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3号
    ③罗家伦.妇女解放.原发表于《新潮》第二卷,第一号,1919年10月.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二页.
    ④李鹤鸣.女子解放论[J].《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3号.
    ⑤周炳琳.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J].《少年中国》,第l卷第四期.
    ⑥李鹤鸣.女子解放论[J].《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3号.
    ⑦屠哲隐.男女共同教育之研究[N].《时事新报》,1919年12月6日。
    ⑧震汉.男女同学的我见[J].《觉悟》,1920年7月20日.
    ①王德熙.南京高等师范男女共校之经过[J].《少年世界》.第l卷第7号.
    ②孟禄.女子教育[N].《晨报》,1921年12月22日。
    ③[英]格里康.结婚的心理。转引自任雅洁.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8
    ④邬翰芳.男女同校的原理[N].《晨报》,1921年4月21日。
    ⑤屠哲隐.男女共同教育之研究[N].《时事新报》,1919年12月6日。
    ⑥西冷.异性社交的态度问题.原刊载于《觉悟》。见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
    (第二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五一页.
    ①西冷.异性社交的态度问题.原刊载于《觉悟》。见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二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五二页.
    ②沈雁冰.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J].《妇女杂志》.第6卷第2号。
    ③仲九.男女同学和性欲[J].《觉悟》,1920年7月5日。
    ④屠哲隐.男女共同教育之研究[N].《时事新报》,1919年12月6日。
    ⑤屠哲隐.男女共同教育之研究[N].《时事新报》,1919年12月6日。
    ⑥男女教育平等之请愿[N].《民国日报》,1919年l月18日。
    ⑦震天.与校长再论男女同学书[J].《觉悟》,1920年12月3日。
    ⑧秋霖.男女同学问题[N].《民国日报》,1920年3月9日。
    ⑨男女教育平等之曙光[N].《民国日报》,1920年2月27日.
    ⑩任雅洁.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1任雅洁.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2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史[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00.
    ①吕型伟.为什么复办女子中学.载于吕型伟著《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157.
    ②吕型伟.为什么复办女子中学.载于吕型伟著《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157.
    ③关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断裂与传承[J].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2012年05月:29-44.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22.
    ②参见王新田,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概说[J].镇江师专学报,1990(4):16-18.
    ①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7.
    ②刘慧英编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25.
    ③刘慧英编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25.
    ④刘慧英编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33.
    ⑤参见韩志俊等,我国近代史上三次女性文化教育运动探讨[J].唐都学刊,1989(3):71-76.
    ⑥要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要求实现男女平等;二、要求婚姻自由;三、反对女子缠足;四、提倡女学和主张女性经济自主;五、主张女性走向社会,参与国事。参见沈智,辛亥革命时期的女知识分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4):57-66.
    ⑦参见程绍珍,宋庆龄民主革命时期的女性解放思想[J].郑州大学学报,1991(5):80.
    ①刘慧英编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59.
    ②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7.
    ③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7.
    ④现代性的启动导致了传统神义论对生命意义以及幸福的解答都失效,人类一方面获得了对自我、对世界的控制权、解释权,但是,也失去了由宗教庇护而带来的归宿感和永恒感,从而陷入了恐惧与焦虑中,于是性别神话再次被创造出来,性别差异或者说性别身份被视作可以超越工具性、理性社会制约的人的本真本质,赋予动荡变的世界和人生以秩序和意义,从而在性别差异的想象中建立自己强大、有意识的身份,获得安全感。参见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14.
    ⑤[英]乔治·拉伦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4.
    ①[美]波利·扬-艾森卓著,杨广学译,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4.
    ②李银河著,《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3.
    ③李银河著,《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3.
    ④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7.
    ①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M].中华书局,2012.7:13.
    ②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载于岳素兰主编,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58.
    ③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载于岳素兰主编,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58.
    ④《皮鹿门学长南学会第九次讲义》[N].《湘报》第57号,1898年5月11日。
    ①《平等说》[N].《湘报》第58-60号,1898年5月12-14日。
    ②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00.
    ①黄忠敬.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J].教育科学.2003.6.
    ②参见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03-104.
    ③Amanda Coffey&Sara Delamont,Feminism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M].Routledge Falmer,2000:58.
    ①Patti Latter,The Absent Presence,Patriarchy,Capitalism,and the Nature of Teacher Work.in Lynda Stoneedt.,The Education Feminism Reader[M].Routledge,1994:245.
    ②《国语·晋语》中记载晋文王母亲在妊娠期处事不惊,从而诞生了一位具备贤明君主一切优点的婴儿。晋问王母亲遂成为后世胎教文献提及模范母亲的象征。参见《国语·晋语》卷十,1978:386-387.
    ③《大戴礼记》卷三,《保傅》,第16页,《四库全书》版,卷128:426.
    ④参见戴思博(Catherine DESPEUS)著,顾晓燕译,刘阳校审,《生命的良好开端:中国胎教》,载于《法国汉学(第八辑)——教育史专号》[M].北京:中华书局,2003:11.
    ⑤此书是文帝(公元前179-156)的谋士贾谊(公元前201-169)的文集,共十卷,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收集编成的,贾谊是有文字记载的“胎教”一词的始用者。
    ①参见戴思博(Catherine DESPEUS)著,顾晓燕译,刘阳校审,《生命的良好开端:中国胎教》,载于《法国汉学(第八辑)——教育史专号》[M].北京:中华书局,2003:9.
    ②刘向《列女传》,卷一:4-5.
    ③参见戴思博(Catherine DESPEUS)著,顾晓燕译,刘阳校审,《生命的良好开端:中国胎教》,载于《法国汉学(第八辑)——教育史专号》[M].北京:中华书局,2003:12-13.
    ④《万国公报》乃西方传教士所创办,是十九世纪末西学东渐的主要平面媒体,是西方传教士在华的舆论喉舌。
    ⑤林乐知,《振兴女学之关系》,《万国公报》。光绪卅年十一月号。转引自《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605.
    ⑥美而文撰、林乐知译、任保罗述《论西国振兴女人之成效》,《万国公报》。光绪卅年十月号。转引自《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228.
    ⑦林乐知著、任保罗述《论欧洲古今女人地位》,《万国公报》。光绪卅年九.十月号。转引自《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211.
    ⑧秀耀春,《缠足论衍义》,《万国公报》。光绪十五年四月号:第19-20页。转引自《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485.
    ④务本女塾是曾任上海县知府的开明士绅吴怀疚(吴馨)奉母命出资于1902年在上海创办的。(也有人说,此塾实际始于1900年吴延请教师来家教其女。)类似务本女塾这样的家塾型女校,因办学人有一定社会身份和财力,学生由家庭成员逐步向社会招生,在当地有良好的声誉,学校发展平稳而规范,为女校的建立和扩展提供了可行的示范。参见刘慧英编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30.
    ⑤1902年底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设。开办伊始曾得到当时在上海的犹太富商哈同夫人罗迦陵的经费赞助。爱国女校刚创建时,学生才10余人,多系发起人之家属或亲戚朋友,以后前来求学者逐渐增多。
    ⑥此前清政府面对“废缠足、兴女学”的历史潮流依然守旧故我,1904年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重申了清廷对女子教育的原则,依然将女子教育归入家庭教育的范围,同时将女子教育严格限制在持家教子之内,反对女性多读西书。1905年清廷成立学部,第二年明定官制,不得不改变策略将女学纳入学部职掌。1906年由西太后面谕学部实行女学,正式宣布女学开禁。参见刘慧英编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34.
    ①刘慧英编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29.
    ①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29.
    ②罗家伦.妇女解放.原发表于《新潮》第二卷,第一号,1919年10月.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二一页.
    ①陈顺馨、戴锦华选编.译后余话,见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290.
    ②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29.
    ③胡堃.蓝色的阴影——中国妇女文化观照[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3-4.
    ④胡堃.蓝色的阴影——中国妇女文化观照[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1.
    ①张岱年,中国启蒙思想文库总序,写于1994年1月北京大学。载于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系列丛书中郑大华等编选《强学——戊戌时论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7:2.
    ②张岱年,中国启蒙思想文库总序,写于1994年1月北京大学。载于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系列丛书中郑大华等编选《强学——戊戌时论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7:2.
    ①“立美”乃是“规律性与目的性在行动中的同一”,是人类依据“天时、地气、材美”而进行主动创造,是人在行动中、物质活动和生活行为中“度”的建立。参见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63.
    ②此处“辩正”与“辩证”有相同之处,亦有所区别,“辨正”强调辨明是非,纠正谬误;“辩证”意指辨析考证,是哲学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虽然二者都是试图运用理性把握事物的本质、整体及其交互关系,但前者更偏重客观的结果判断,后者更偏重考证的思维过程。
    ③黄囇莉.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理论与研究[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97.
    ④黄囇莉.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理论与研究[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102.
    ⑤黄囇莉.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理论与研究[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106.
    ⑥陆自荣.儒学和谐合理性——兼与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22.
    ①陆自荣.儒学和谐合理性——兼与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23.
    ①关景媛,张诚.清末民初“淑女教育”断裂之原因探析[J].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号),2013年12月:70-71.
    ①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62.
    ②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61.
    ③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62.
    ④“庸,用也”,“庸”者指“平常地行为”而言,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实际是指“有普遍妥当性的行为”而言。参见李泽厚.论语今读[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166.
    ⑤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67.
    ①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69.
    ②参见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70-71,86-87.
    ③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93.
    ①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63.
    ②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66.
    ①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68.
    ②关景媛,于伟.从角色占取到众趋人格——从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看中国国民性的塑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12-16.
    ①刘再复,林岗著,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407..
    ②庄泽宣,陈学恂著,民族性与教育[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28.
    ③庄泽宣,陈学恂著,民族性与教育[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3.
    ④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5:1.
    ⑤《论语·宪问》,《十三经注疏》本[M].中华书局影印,1980:2541.
    ⑥《孟子·离娄上》,《十三经注疏》本[M].中华书局影印,1980:2718.
    ⑦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8.
    ①[英]伊文·奈,维克托·杰卡斯,《角色概念:描述及评介》,载于苏国勋,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Ⅱ社会理论的诸理论[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6:398.
    ②庄泽宣,陈学恂著,民族性与教育[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28.
    ①孩子的智力由妈妈决定[EB/OL].http://yy.nen.com.cn/xwjb/1774947.html,2013-06-10.
    ②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J].学术探索,2004(1).
    ③古代中国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帝权力)称为“临朝称制”,由西汉时的吕后所开创。后世有【西汉】高祖吕太后、孝元王太后;【东汉】章德窦太后、和熹邓太后、安思阎太后、顺烈梁太后、桓思窦太后、灵思何太后;【东晋】明穆庾太后、康献褚太后;【北魏】文明太后、灵太后;【唐】则天皇太后、顺天皇太后;【辽】应天皇太后、承天皇太后、法天皇太后;【西夏】没藏太后、大梁太后、小梁太后;【北宋】刘太后、高太后;【北辽】萧德妃;【西辽】感天皇后、承天太后;【南宋】谢太后;【元】乃马真后、海迷失后、卜答失里后;【清】孝庄皇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隆裕太后。
    ④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四种家庭形式:血缘婚家庭、族外婚家庭、对偶婚家庭与一夫一妻制家庭。前三种是群婚制家庭,后一种为个体婚制家庭。群婚制家庭婚姻关系松散、不稳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亲不承担子女教育责任,因而也没有现代意义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始于黄帝时期,是与一夫一妻制家庭几乎同时产生。参见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5:3-4.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2:60-61.
    ①《礼记·内则》,影印《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79:1471.
    ②《论语·季氏》,影印《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79:2522.
    ③美国社会学家A.英克尔斯在《民族性格》(1969)一文中把民族性格定义为成年人中最频繁出现的比较持续的人格特点或方式,并称之为“众趋人格”,即本文所指国民性。Alex Inkeles and Daniel J.Levinson.“NationalCharacter:The Study of Modal Personality and Sociocultural Systems”[J].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gy,Ⅳ,2nd ed.,G.Lindzey and E.Aaronson,eds.,McGraw-Hill Publishing Inc.,New York.
    ④王梓,从“场域—惯习”论视角来理解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J].北方教育,2013(5).
    ①[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M].中华书局,2012:2787.
    ②熊贤君编著,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7:9-10.
    ③《礼记·礼运》
    ①刘再复,林岗著,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408.
    ②《四书集注·大学》
    ③德、容、言、功是“四德”的内容,“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德”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功”,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参见《周礼·天官·九嫔》)。
    ④关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断裂与传承[J].上海: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2012.
    ①《孟子·滕文公下》,影印《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79:2710.
    ②刘再复,林岗著,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409.
    ③刘再复,林岗著,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155.
    ④刘再复,林岗著,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351.
    ①《韩非子·八说》,《韩非子集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975.
    ①《毛诗序》
    ②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51.
    ③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51.
    ④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51.
    ①罗慧兰著.女性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7:125.
    ②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51.
    ③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52.
    ④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52.
    ⑤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297.
    ⑥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297.
    ⑦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297-298.
    ①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3.
    ②祓(fú),古时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亦泛指扫除。
    ③《文选》卷四六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艺文聚类》卷四、《初学记》卷四、《太平御览》卷三,“衅浴”均作“疾病”。
    ④《风俗通义·祀典》,亦可参见《周礼·春官宗伯·女巫》
    ⑤絜(jié),同“洁”,干净。絜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絜之矣。
    ⑥疢(chèn),热病,亦泛指疾病。
    ⑦《续汉书·礼仪志上》
    ⑧[日]小南一郎,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M].中华书局,1993:276.
    ⑨縠hú,古称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起绉的平纹丝织物为縠。《周礼》疏:“轻者为纱,绉者为縠。”
    ⑩《艺文类聚》卷四
    11《文选》卷四
    12《艺文类聚》卷四
    13《春秋繁露·求雨》
    ①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18.
    ②季羡林.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的问题[J].世界历史.1985(10).
    ③罗慧兰著.女性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7:126.
    ④罗慧兰著.女性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7:126.
    ①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一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
    ②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一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4.
    ③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一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
    ④陆自荣.儒学和谐合理性——兼与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19.
    ⑤[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中华书局,1978.
    ⑥陆自荣.儒学和谐合理性——兼与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20.
    ①师襄是春秋时卫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亦称师襄子。《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襄的父亲也是一位乐官,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琴学家,他想把琴艺传给儿子,师襄却一直学不成,为了断除眼睛左右攀缘有碍专注的毛病,师襄狠狠心把自己的双眼刺瞎了,专心学琴,终于学成绝代琴艺。《淮南子》说:“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
    ②顾梅羹.琴学备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4.
    ①泛音的奏法是用左手一指或多指正对徽位轻点琴弦,一触即起,同时右手拨弦,发出清越的琴音。古琴有119个常用泛音。散音,即空弦音,奏法是右手拨弦,左手无动作,可听到较长时间的余音。按音,又称走手音、案音、实音、走音,奏法是左手将弦按在琴面上,右手拨弦出音;继而左手揉弦以产生吟音,或移向其他音位产生滑音。
    ②顾梅羹.琴学备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876.
    ③(1)轻——论音之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间相互之关系);(2)松——论吟猱动荡之妙(技巧论);(3)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论);(4)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技巧论);(5)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意境论);(6)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道德论);(7)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意境论);(8)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9)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品德论);(10)奇——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表现论);(11)古——论琴乐古朴之风格来自和澹宽大之气度(风格论);(12)澹——论琴音雅淡的本质(风格论);(13)中——论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表现论);(14)和——论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
    (本质论);(15)疾——中论指法徐疾之处理(兼论技巧与意境);(16)除——论指法舒徐之变化(本质论)。
    ①徐上瀛,别号为青山,娄县东仓人,其《溪山琴况》见于《大还阁琴谱》。
    ②(1)和——论调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论本质与技巧);(2)静——论琴音之简静在于调气与练指(兼论品格修养与风格之配合);(3)清——提出贞静宏远为琴度之内涵,并指出气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论木质与技巧);(4)远——论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论);(5)古——论琴音雅俗之辨(形式与风格论);(6)澹——论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论);(7)恬——论恬之为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趣味论);(8)逸——论琴音之超逸实来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与修养论);(9)雅——论琴之雅得于静远澹逸而不媚俗(风格论);(10)丽——论琴音丽与媚之别在于古淡与妖冶(风格论);(11)亮——论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音色论);(12)采——论琴音之采得之于几经锻炼後指下之神气(音色论);(13)洁——论琴音之意趣实得之于修指之严净(境界论);(14)润——论琴音之中和温润(音色论);(15)圆——论吟猱、按弹、乐句转折间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之处理(技巧论);(16)坚——论用指之坚必清劲和无力不觉乃可得金石之声(技巧论);(17)宏——论琴音必冲和闲雅、下指必宽裕纯朴,始能合乎古调(境界论);(18)细——论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细微之处理和把握(技巧与趣味论);(19)溜——论技巧之熟练无滞得于指之坚实灵活(技巧论);(20)健——论指之灵活刚健与琴冲和闲雅之配合(技巧论);(21)轻——论音之轻重变化皆不离中和之旨(音量与趣味论);(22)重——论弹琴重抵轻出之法和情气之并兼(音量与技巧论);(23)迟——论希声与迟趣之关系(趣味与意境论);(24)速——论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与意境论)。
    ③杨宗稷.《琴学丛书》
    ④[唐]刘藉《琴议篇》
    ⑤后汉书卷四〇上,列传第三〇上
    ⑥《风俗通义》
    ①“古琴美学”[EB\OL].http://wenda.chinabaike.com/html/20103/q1419302.html
    ②金蔚.响山集——金蔚古琴专辑[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5:44.
    ③金蔚.《琴度卷之三·阴阳》载于响山集——金蔚古琴专辑[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5:62-63.
    ①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62-63.
    ②苏东坡.《书吴道子画后》
    ③爱好书法的,是什么样的人?[J/OL].中国书法微刊,2014-03-24.
    ④何乔《心术篇》
    ⑤黄匡《瓦瓯北医话》
    ⑥郑利权.现代人,为什么需要书法[J/OL].新消息报,2012-05-06.
    ⑦智永习书百岁而寿乡,欧阳询享年85岁,柳公权88岁,文征明99岁尚习小楷,梁书同93岁,近现代书法家中齐白石97岁、林散之90岁,陈叔亮91岁、沙孟海93岁,费新我90岁,启功94岁等等,最为典型的是上海书法老人苏局仙年过百岁仍临池不辍,其养生之道,他自言:“唯书画而已。”105岁时无病寿终。参见郑利权.现代人,为什么需要书法[J/OL].新消息报,2012-05-06.
    ⑧[汉]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
    ⑨郑利权.现代人,为什么需要书法[J/OL].新消息报,2012-05-06.
    ①历代名家书法经典教程:颜真卿楷书九十二法[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版),2010.9.
    ②历代名家书法经典教程:颜真卿楷书九十二法[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版),2010.9.
    ③爱好书法的,是什么样的人?[J/OL].中国书法微刊,2014-03-24.
    ①李泽厚.李泽厚集——思想·哲学·美学·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9:113.
    ②李泽厚.李泽厚集——思想·哲学·美学·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9:113.
    ③陆自荣.儒学和谐合理性——兼与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20.
    ④陆自荣.儒学和谐合理性——兼与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21.
    ⑤朴门永续设计.[DB/OL].农盟网,2012-10-4。http://www.24ag.com/mudanjiang/partners/pmsj.html.
    ①韩贺南,张健主编.新编女性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9:1.
    ②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2.
    ①李凌,田贵兴,王之月.女生“来袭”,大学阴盛阳衰?[N].中国教育报(第3版),2013-10-17.
    ②李凌,田贵兴,王之月.女生“来袭”,大学阴盛阳衰?[N].中国教育报(第3版),2013-10-17.
    ③教育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EB/OL].中国日报社(今日要闻)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8-19/content_9893995.html#I-http%253A%252F%252Fwww.chinadaily.com.cn%252Fhqgj%252Fjryw%252F2013-08-19%252Fcontent_9893995.html%2F2942318409%2F1.
    ④高等教育政策专家马丁·特罗教授根据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呈现出来的特征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根据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变化,分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低于15%)、大众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
    15%~50%)、普及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或超过50%)。
    ⑤韩贺南,张健主编.新编女性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9:21.
    ①蒋哲.核心价值观——接续传统文化“断层”[N].长江日报,2014-03-20.
    ②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N].中国青年报,2014年03月17日02版.
    ③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一定能实现[EB/OL].人民网(北京),2012-11-30.http://news.163.com/12/1130/07/8HHR8F2O00014JB6.html.
    ④习近平:中国梦,人民的梦。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EB/OL].新华网,2013年03月18日.
    ⑤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N].中国青年报,2014年03月17日02版.
    ⑥叶小文.民族复兴与传统文化[N].http://news.qq.com/a/20120308/001418.htm。
    ⑦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N].中国青年报,2014年03月17日02版.
    ①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N].中国青年报,2014年03月17日02版.
    ②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N].中国青年报,2014年03月17日02版.
    ③谢东平主编,傅学文著.现代妇女[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重庆初版,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上海初版:第一页。
    ④辜鸿铭.《中国妇女》中国人的精神[M].中华书局出,1998.
    ⑤钟茂森.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1.
    ⑥像法国女人一样优雅[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6fa0e0100ue4i.html.2011-11-01.
    ①《女诫·妇行第四》
    ②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134.
    ③《弟子规》
    ④《弟子规》
    ①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38.
    ②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135.
    ③力争做一个高情商的女人![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812e7c01015ixb.html,2012-4-23.
    ①[东汉]班昭.《女诫》.
    ②[东汉]班昭.《女诫》.
    ③做个“三箱女人”[EB/OL].http://www.i-part.com.tw/diary/diary_viewpage.php?o=3023151&d=282,2013-6-21
    ①参见附录《诗意合理性教育观的人性假设:“求生”与“求我”之在》.
    ②所谓有限理性主义就是指理性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理性,理性不占主导地位也是万万不能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理性是有局限性的。有限理性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有限理性绝不从所谓的“理性原则”出发,相反它拒绝任何超越历史现实的先验理性。认为理性来自于历史现实,理想化的理性反过来又促进历史现实的发展,二者有着辩证互动的关系;第二,有限理性不盲目迷心理性,它信赖并依靠理性,但对理性的相对性质有充分的和清醒的了解,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身的历史局限性;第三,有限理性是灵活的和辩证的理性主义,它将尽力避免理性作茧自缚的可能,在自己的“历史性”中认识到自己的相对性和暂时性。第四,有限理性不排斥非理性因素,而是给予这些因素恰当的地位,容纳它们并使之转化为积极的建设性力量,可见它是试图引导非理性的。详细参见于伟.现代性与教育——后现代语境中教育观的现代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0-111.
    ①关景媛.以人的诗意的在为出发点的浪漫主义教育观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②彭淑媛,邓晖,蒋慧,论教育与幸福追求——对中国女性教育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
    ①张慧敏.又见女校[EB/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zhonghuawenzhai/2001-10-01/txt/1.htm.
    ②张慧敏.又见女校[EB/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zhonghuawenzhai/2001-10-01/txt/1.htm.
    ③张慧敏.又见女校[EB/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zhonghuawenzhai/2001-10-01/txt/1.htm.
    ④张慧敏.又见女校[EB/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zhonghuawenzhai/2001-10-01/txt/1.htm.
    ⑤张慧敏.又见女校[EB/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zhonghuawenzhai/2001-10-01/txt/1.htm.
    ⑥张慧敏.又见女校[EB/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zhonghuawenzhai/2001-10-01/txt/1.htm.
    ⑦韩诗外传,卷四.
    ⑧亲子共读33条[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4f20750101aml0.html.2013-3-12.
    ①亲子共读33条[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4f20750101aml0.html.2013-3-12.
    ②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133.
    ③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7.
    ①[清]李晚芳.《女学言行録》(1786),参见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276.
    ①何震.女子解放问题[J].《天义》第七卷,1907.9:202.
    ②刘慧英.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96.
    [1]安树芬主编.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艾丽斯沃克.陶洁译.紫颜色[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8.
    [3][美]艾丽斯埃克尔斯(Alice Echols).新的阴阳女性主义(“The New Feminism of Yin and Yang”).载于安斯尼托(Ann Snitow)、克里斯廷斯坦塞尔(Christine Stansell)、莎伦汤普森(Sharon Thompson)编辑,欲望的权力:性的政治(Powers of Desire: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C].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83.
    [4][美]阿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女人所生(Of Woman Born)[M].New York:W.W.Norton,1976.
    [5][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法]西蒙德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
    [2][法]波伏娃.马振骋译.人都是要死的[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英]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3.
    [2]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年3月.
    [3]陈方.失落与追寻——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变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陈慕华.陈慕华妇女儿童工作文集[C].中国妇女出版社,1999.
    [5]程谪凡编.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M].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
    [6][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Charlene Spretnak)著,张妮妮译.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陈顺馨、戴锦华选编.译后余话,见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
    [1][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杜学元.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通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8.
    [5]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史[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
    [1][美]菲利帕福特(Phillipa Foot).德性与罪恶[M].1978.
    [2]冯沪祥著.两性之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1]干朝端,郭珣.法官办案手记婚姻家庭卷[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顾世光等.生殖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顾梅羹.琴学备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4]高瑞泉著.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
    [5]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史敬环著,妇女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2.
    [1]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胡堃.蓝色的阴影——中国妇女文化观照[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
    [3]黄敬亨主编.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4]黄育馥,刘霓.e时代的女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郝铭鉴,孙为.应用礼仪[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6]郝军,焦宏昌主编.大众礼仪[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7]韩少功.韩少功文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8]韩贺南,张健主编.新编女性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9.
    [9]荒林,翟振明著.撩开你的面纱:女性主义与哲学的对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10]何震.女子解放问题[J].《天义》第七卷,1907.9.
    [1]蒋孔阳.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金蔚.响山集——金蔚古琴专辑[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5.
    [4]金蔚.《琴度》,载于响山集——金蔚古琴专辑[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5.
    [5][美]贾雷德·戴蒙德著,江滢、叶臻译.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
    [6][美]J.J.克拉克著,于闽梅、曾祥波译.东方启蒙:东西方思想的遭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美]卡罗尔S万斯(Carol S.Vance)编.快感与危险:探索女性的性(Pleasure and Danger:Exploring FemaleSexuality)[M].Boston:Routledge&Kegan Paul,1984.
    [2]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M].中华书局,2012.7.
    [1]鲁迅著,顾明远解读.鲁迅作品里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
    [3]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4]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2版.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
    [5]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M].北京:三联书店,2006.5.
    [6]李泽厚.李泽厚集——思想·哲学·美学·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9.
    [7]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
    [8]罗慧兰.女性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7.
    [9]吕美颐,郑永福.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0]李小江.平等与发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1]李小江.主流与边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2]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13]刘慧英.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14]骆晓戈.性别的追问[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骆晓戈主编.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
    [16]骆晓戈主编.从神话走进现实[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8]刘宏.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9]陆自荣.儒学和谐合理性——兼与工具合理性、交往合理性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20][法]利奥塔著,谈瀛洲译.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1][美]丽莎斯冈茨尼,约翰斯冈茨尼,潘建国等译.角色变迁中的男性与女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2][美]L.达维逊,L.K.果敦,程志民等译.性别社会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3]刘文明.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4][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5][美]罗斯玛丽童(Rosemarie Tong).妇女、性别与法律(Women,Sex and the Law)[M].Totowa,N.J.:Rowman&Littlefield,1984.
    [26]历代名家书法经典教程:颜真卿楷书九十二法[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版),2010.9.
    [2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1987.
    [28][美]理查德·谢弗(Richard T.Schaefer)著,马戎、杨文山审阅,刘鹤群、房智慧译,赵旭东译校.社会学与生活(插图第9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9.
    [29][清]李晚芳.女学言行録[M].1786.
    [1][美]玛丽戴利(Mary Daly).妇科/生态学:激进女性主义的元伦理学(Gyn/Ecology:The Metaethics of RadicalFeminism)[M].Boston:Beacon Press,1978.
    [2][英]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
    [4]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二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
    [5]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三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
    [6]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四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
    [7]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
    [8]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六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
    [9]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10]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台北学生书店,1963.
    [1]牛宏宝.美学新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1]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秋瑾.致女子世界记者书.载于秋瑾.秋瑾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美]乔伊斯特里比尔科特(Joyce Trebiloct)编,母职:女性主义理论文集[C].Totowa,N.J.:Rowman&Allanheld,1984.
    [1][法]让-克鲁德·考夫曼著,谢强、马月译.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裸乳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
    [1][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意]索菲亚罗兰,谢舒译.女性与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3][英]索菲亚·孚卡(文),瑞贝卡·怀特(图),王丽译.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
    [4][美]索卡尔、德里达、罗蒂等编著,蔡仲、邢冬梅等译.“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
    [5]人文的冲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7]孙中欣,张莉莉主编.女性主义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
    [8]邵台新.中国文化史[M].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97年5月.
    [1]陶春芳等.中国妇女主人地位概观[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2]谭琳,陈卫民.女性与家庭——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唐娅辉主编.女性家庭精神文明[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4]唐娅辉,刘东发.妇女工作知与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5]田书义等.性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郑大华等选注.《砭旧危言——唐才常、宋恕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7]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8]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徐素华选注.《筹洋刍议——薛福成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9]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康有为著,邝柏林选注.《大同书——康有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10]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牧之等选注.《建国方略——孙中山》[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11]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胡伟希选注.《论世变之亟——严复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12]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郅志选注.《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13]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胡伟希编选.《民声——辛亥时论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14]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赵丽霞选注.《默觚——魏源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15]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郑大华等编选.《强学——戊戌时论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7.
    [16]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章炳麟著,向世陵选注.《訄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17]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加润国选注.《仁学——谭嗣同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18]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郑观应著,陈志良选注.《盛世危言》[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19]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陆玉林选注.《使西纪程——郭嵩焘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20]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张延华、冯东红选注.《睡的人醒了——朱执信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21]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王韬著,楚流、书进、风雷选注.《弢园文录外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22]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张骏严编选.《新潮——民初时论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23]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梁启超著,宋志明选注.《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24]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25]张岱年主编.中国启蒙思想文库.康沛竹选注.《尊隐——龚自珍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
    [26]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下)(1901-1904)[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60.4.
    [27]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下)(1905-1907)[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63.1.
    [28]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1908-1911)[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7.12.
    [29][英]提摩太·贝维斯著.胡继华译.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0]曾艳兵著.东方后现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1][澳大利亚]薇尔普鲁姆德著,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
    [2]王政.女性的崛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3]巫昌祯.妇女权益的法律保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万鄂湘.妇女权益论[M].太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吴亚平.女职工劳动权益维护[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6]吴全华著.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6.
    [7]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魏国英,王春梅主编.教育:性别维度的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6.
    [9]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在行动[M].北京:中国经济时代出版社,2003.
    [11]王凤华.女性心理与健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2]王子今著.古史性别研究丛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13]王成英.马克思主义科学平等观对中国推进性别平等的现代启示.载于岳素兰主编.《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
    [14]吴贵明著.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15]吴庆宏著.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权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
    [1]熊贤君编著.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4.
    [2]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
    [3]肖卫主编.女性的资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4]许自强.美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5]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徐玉珍.女子世界.载于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美]夏洛特邦奇(Charlotte Bunch).女同性恋在反抗(“Lesbians in Revolt”).见玛里琳皮尔索尔(MarilynPearsall)编,妇女与价值(Women and Values)[M].Belmont,Calif:Wadsworth,1986.
    [9]谢东平主编,傅学文著.现代妇女[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重庆初版,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上海初版。
    [1]岳素兰主编,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
    [2]叶嘉莹.中国词学的现代观[M].长沙:岳麓书社,1992.
    [3][美]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Elizabeth Cady Stanton).妇女的圣经(两卷本)(The Woman’s Bible,2vols.)[M].New York:Arno Press,1972;originally published1895and1899.
    [4][美]伊丽莎白·格罗兹著,胡继华、何磊译,王小晴校.时间的旅行——女性主义,自然,权力[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5][日]小南一郎,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M].中华书局,1993.
    [6]杨明华编著.有关文化的100个素养[M].台北:驿站文化,2009.7.
    [7]衣俊卿著.现代性的维度[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5.
    [8]于伟.理性与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9]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一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1927)[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册,1928)[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8.
    [3]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编.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C].法律出版社,1982.7.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M].人民出版社,1979.3.
    [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四十年[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6]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7]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9]张健伟,张振军.女性禁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
    [10]朱坚,苗林.性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1]赵晋湘,吴霞主编.大学生卫生与健康[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12]郑新蓉.现代教育改革理性批判[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郑桂珍主编.女性与家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5]周时奋.市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16]周鸿铎.传媒经济导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7]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18]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美]朱迪思霍尔(Judith Hole)和埃伦莱文(Ellen Levine).女性主义的复兴(Rebirth of Feminism)[M].NewYork:Quadrangle,1971.
    [20][美]朱丽叶米切尔(Juliet Mitchell),妇女地位(Woman’s Estate)[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1
    [21]张立文著.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
    [22]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3]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文化(第1版)[M].凤凰出版社,1991年6月.
    [1] Athol Hughes ed.,The Inner World and Joan Riviere: Collected Papers1920-1958[M].London:Printed in Great Britainby BPCC Wheatons Ltd,Exeter.1991.
    [2] Amanda Coffey&Sara Delamont,Feminism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M].Routledge Falmer,2000.
    [3] B.Russell. Principles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M].Allen&Unwin,1916.12.
    [4] Barnett,R.,&Rivers,C. Same difference: How gender myths are hurting our relationships,our children,and our jobs.[M].New York: Basic Books.2004.
    [5] Gayle S.Rubin,Thinking Sex: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A].First Published in CarolS.Vance,ed.,Pleasure and Dangei:Exploring Female Sexuality.1984.
    [6] Gray,J. Men are from Mars,women are from Venus: Apractical guide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and getting whatyou want in your relationships.[M]. New York: HarperCollins.1992.
    [7] Gilligan,C.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M].Cambridge,M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82.
    [8] Gottman,J. Why marriages succeed or fail.[M].New York: Simon&Schuster,1994.
    [9] Jeffrey Weeks,Sex,Politics and Society:The Regulation of Sexuality Since1800[M].New York,Longman,1981.
    [10] Joan Riviere,Melanie Klein.Developments in psycho-analysis[M].Da Capo Press,1983.
    [11] Joan Riviere,Melanie Klein.Love,hate and reparation; two lectures[M].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psycho-analysis,1967.
    [12] J. S. Hyde&M. C. Linn Eds.,The psychology of gender:Advances through meta-analysis[M].Baltimore: Johns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13] Lynda Stone edt.,The Education Feminism Reader[M].London:Routledge,1994.
    [14] Lyotard,Jean-Fran ois.The Inhuman.Trans.Geoff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91.
    [15] Mills,Patricia Jagentowicz.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G.W.F.Hegel.[M].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Press.1996.
    [16] Mitchell,Juliet.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M].Londn:Allen Lane.1974.
    [17] Mortenson,Ellen.The Feminine and Nihilism:Luce Irigagry with Nietzsche and Heidegger.[M].Oslo:ScandinavianUniversity Press.1994.
    [18] M.Devault,Liberating Method.Feminism and Social Research[M].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9.
    [18] Nicholson,Linda J.,ed.Feminism/Postmodernism.[M].New York:Routledge,1990.
    [19] Naomi Schor,Elizabeth Weed,The Essential Difference[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4.
    [20] Oliver,Kelly.Womanising Nietzsche:Philosophy’s Relation to the “Feminine”[M].New York:Routledge,1994.
    [21] Oyama,Susan.Evolution’s Eye:A Systems View of the Biology-Culyure Divide.[M].Durham,N.C.:Duke UniversityPress,2000
    [22] Pearson,KeithAnsell.Philosophy and theAdventure of the Virtual:Bergson and the Time ofLife.[M].London:Routledge,2002.
    [23] Pope Praises Couples for Self-Control[J].San Francisco Chronicle,October13,1980.
    [24] Pope Says SexualArousal Isn't a Sin If It's Ethical[J].San Francisco ChronicleNovember6,1980.
    [25] Pope Condemns 'Carnal Lust'AsAbuse of Human Freedom[J].San Francisco Chronicle.January15,1981.
    [26] PopeAgain HitsAbortion,Birth Conctol[J].San Francisco Chronicle.January16,1981.
    [27] Reinharz Shulamit,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8] Reisman,Judith,et al.Kinsey,Sex,and Fraud.[M].Lafayette,La:Huntington House,1990.
    [29] Rosser,Sue V.Biology and Feminism:ADynamic Interaction.[M].New York:Twayne,1992.
    [30] Rubin,Paul H.Darwinian Politics: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Freedom.[M].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Press,2002.
    [31] Sayers,Janet.Biological Politics:Feminist andAnti-Feminist Perspectives.[M].London:Tavistock,1982.
    [32] Shildrick,Margrit,and Janet Pryce,eds.Vital Signs:Feminist Reconfigurations of the Biological Body[M].Edinburgh:University of Edinburgh Press,1999.
    [33] Sexuality,Not Sex in Heaven[J].San Francisco Chronicle.Deceber3,1981.
    [34] Trigg,Rogger.Rationality and Science[M].Blackwell Publishers UK,Cambridge USA,1993.
    [35] Tannen,D.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M].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1991.
    [36] Teresa de Lauretis,Technologies of Gender[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7.
    [37] Thornhill,Randy,and Craig T.Palmer.ANatural History of Rape:Biological Bases of Sexual Coercion.[M].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0.
    [38] Travis,Cheryl Brown,ed. Evolution,Gender,and Rape.[M].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3.
    [39] Val Plumwood.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Nature[M]. Routledge,1993.
    [40] Acontribution to the analysis of a negative therapeutic re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7,1936:304-320.
    [41] Eagly,A. H.,Makhijani,M. G.,&Klonsky,B. G.. Gender and the evaluation of leaders: 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2,111,3–22.
    [42] Frome,P. M.,&Eccles,J. S. Parent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achievement-related perceptions.[J].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435–452.
    [43] Hyde,J. S.,Fennema,E.,Ryan,M.,Frost,L. A.,&Hopp,C..Gender comparisons of mathematics attitudes andaffect: A meta-analysis.[J].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1990,14,299–324.
    [44] Hedges,L. V.,&Nowell,A.. Sex differences in mental test scores,variability,and numbers of high-scoring individuals.[J].Science,1995(7),269,41–45.
    [45] Hyde,J. S.,Fennema,E.,&Lamon,S.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7,139–155.
    [46] Hedges,L. V.,&Becker,B. J.(1986). 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J.S. Hyde&M. C. Linn(Eds.),The psychology of gender:Advances through meta-analysis (pp.14–50).[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47] Janet Shibley Hyde.The Gender Similarities Hypothesis[J].American Psychologist:September2005:581-592.
    [48] Jealousy as a mechanism of def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3,1932:414-424.
    [49] Kimball,M. M. Anew perspective on women’s math achievement.[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9.105,198–214.
    [50] Leahey,E.,&Guo,G.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al trajectories.[J].Social Forces,2000.80,713–732.
    [51] Lummis,M.,&Stevenson,H. W. Gender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nd achievement: Across-cultural stud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0.26,254–263.
    [52] Mary Mellor.Women,nature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man”[J].Ecological Economics.Volume20,Issue2,February1997:129–140.
    [53] On the genesis of psychic conflict in earliest infan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7,1936:395-422.
    [54] Linda Alcoff,Cultural Feminism Versus Poststructuralism:The Identity Crisis in Feminist Theory[J].signs:Journal of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13,no.3,1988.
    [55] Rudman,L.A.,&Glick,P.. Feminized management and backlash toward agentic women: The hidden costs to womenof a kinder,gentler image of middle manag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7,1004–1010.
    [56] The inner world in Ibsen's "Master Buil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33,1952:173-180.
    [57] Womanliness as a masquerad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10,303-313. Reprinted in Hurly-Burly,3,75-84.
    [1][俄]Anna Pavlowa女士原著,春城译,美容术[J].妇女杂志(家政),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一三~二十二.
    [1][日]本间久雄著,玉深译,恋爱观的变迁[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四二.
    [1]陈望道.自由离婚的考察.原刊载于《妇女评论》.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五页.
    [2]陈友琴,妇女经济独立的基础[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五一~五七.
    [3]陈德征,告知识阶级的妇女[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〇八.
    [4]蔡静媛,嫁之心得[J].译日本《妇人世界》六卷二号。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三十三~三十四.
    [1] DZ,先母顺德记[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三〇.
    [2]丁逢甲,中馈谈[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二十七~三十三.
    [1]冯飞.妇人问题概论.原载于《妇女杂志》。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二三~五六页.
    [2][日]帆足理一郎著,杨贤江节译.新时代之贞操论.原刊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一七~一二七页.
    [3]非指,蒙台梭利教育法释义[J].妇女杂志(女学商榷),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一~四.
    [1]高山,谁是公民[J].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十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3年12月:八~十.
    [2][英]格里康著,许敬尘译,爱情与健康——一封给姪的信[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一二.
    [3]高山,求婚漫评[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零四.
    [4][美]格莱哥里女士著,樊仲云译,女性道德的变迁[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五四.
    [5]光义,良妻贤母主义的不通[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五.
    [6]高旭,孝女何爱文传[J].妇女杂志(传记),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一~二.
    [7]关景媛,于伟.母育的逻辑与传统文化的深植[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8]关景媛,于伟.后现代教育思想民主特征论析——基于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的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3(10).
    [9]关景媛,于伟.从角色占取到众趋人格——从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看中国国民性的塑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
    [10]关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断裂与传承[J].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2012年05月.
    [11]关景媛,张诚.清末民初“淑女教育”断裂之原因探析[J].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号),2013年12月.
    [1]黄石,家庭组合论[J].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十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3年12月:二〇~二六.
    [2]黄亚中,恋爱的悲剧[J].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十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3年12月:三七~四一.
    [3]黄忠敬.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J].教育科学,2003.6.
    [4]胡适.贞操问题.原刊载于《新青年》.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
    [5]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九五~一〇四页.
    [6]胡适之.大学开女禁的问题[J].《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四期.
    [7]黑龙江省立女子教养院院长刘墭,妇女杂志发刊辞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二~四.
    [8]黑龙江省立女子教养院文告章程一束[J].妇女杂志(纪载),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一~四.
    [9]胡锦涛.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讲话(2010年3月7日)[N].人民日报,2010-3-8.
    [10]惠民.婚姻之起源.原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四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八二~九〇页.
    [1]警予,妇女的国民革命运动[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二八~三一.
    [2][美]纪尔曼夫人著,陈佩华译,妇女的新时代[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五四.
    [3]教育部禁女子剪发[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二九七.
    [4]倦鹤,原口氏之女子参政论[J].妇女杂志(译海),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一~四.
    [1]罗家伦.妇女解放.原发表于《新潮》第二卷,第一号,1919年10月.现收录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二三页.
    [2]罗家伦.大学应当为女子开放[N].《晨报》,1919年5月11日.
    [3]陆镒之,女子受了教育当怎样[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三八.
    [4]凌汉,妇女运动之先决问题[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六五~六九.
    [5]龙今吾,太戈尔的恋爱观[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一二.
    [6]两性的阶级意识[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二九八.
    [7]鲁迅.寡妇主义[J].《京报》附刊《妇女周刊》周年纪念特号。1925年12月20日.
    [8]刘国钧译.美国的男女同校教育[J].《觉悟》,1920年9月3日.
    [9]李鹤鸣.女子解放论[J].《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3号.
    [10]吕型伟.为什么复办女子中学.载于吕型伟著《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157.
    [11]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原刊载于《妇女杂志》.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六七~七五页.
    [12]李凌,田贵兴,王之月.女生“来袭”,大学阴盛阳衰?[N].中国教育报(第3版),2013-10-17.
    [13]刘墭,女子教育宜谋经济独立策[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十二~十四.
    [14]李素筠①,论女子宜通小学[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三~六.
    [15]凌蕊珠,化妆品制造法略说[J].妇女杂志(学艺),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十五~十八.
    [16]刘墭,妇女迷信宗教与道德关系[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七~九.
    [17]林逸婨,女子工艺不可废绣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十一~十二.
    [18]林淑慧,《诗经》中所见钟鼓在礼乐上的作用[J].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五期.
    [19]李素筠,论女子宜通小学(续)[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四~八.
    [20]梁雪颖,论近今之女学[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九~十.
    [1]孟禄.女子教育[N].《晨报》,1921年12月22日.
    [2]马世复,男女平权当自私权始[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三六.
    [3][美]马龙麦尔柯原著,调均译述。女子发育时代之运动[J].妇女杂志(家政),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十一~十六.
    [4]马恩绍,女子宜广习各项工艺说[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十~十二.
    [1]男女教育平等之请愿[N].《民国日报》,1919年l月18日.
    [2]男女教育平等之曙光[N].《民国日报》,1920年2月27日.
    [1]平湖淑英女学教习张芳芸,妇女杂志发刊辞三[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四~五.
    [1]潜龙.我国妇人问题[N].《晨报》,1919年5月27日.
    [2]秋霖.男女同学问题[N].《民国日报》,1920年3月9日.
    [3]秋星,北京师大附中男女同学纪实[J].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十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3年12月:三五~三六.
    [4]乔峰,妇女运动的过去及将来[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二二~二七.
    [5]前人,论学校成绩[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十一.
    [6]秦之葆,艾迪演说记略[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十三~十四.
    [1]任雅洁.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瑞华,参观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附属小学笔记[J].妇女杂志(调查),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三~六.
    [1]沈雁冰.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J].《妇女杂志》.第6卷第2号。又见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
    [2]《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二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五五~一五九页.
    [3]苏甲荣.我们不可“因噎废食”[N].《晨报》,1919年12月27日.
    [4]瑟卢,最近十年的妇女界[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六~二一.
    [5]邵力子,勉诸位女同学[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〇八.
    [6]宋步洲,旧家庭的改革[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三九.
    [7]生殖之美丽与神圣[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卷头言)。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二九三.
    [8]司法部限制离婚[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二九六.
    [9]上海函授国文学校校长倪无齐,妇女杂志发刊辞四[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五~六.
    [10]苏州正本女学校校歌[J].妇女杂志(译海),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十二.
    [11]沈维桢,论小半臂与女子体育[J].妇女杂志(家政),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一~二.
    [12]沈芳女士,妇女卫生谈[J].妇女杂志(家政),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二~十.素琴,妇女劳动感[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五~七.
    [1]屠哲隐.男女共同教育之研究[N].《时事新报》,1919年12月6日.
    [2]陶怡,妇女教育的永久计划[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四二~五〇.
    [3]汤苍园,与女儿论修学择业[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〇〇~一〇五.
    [4] TCT女士,牺牲者的悲哀[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七〇.
    [5]屠哲隐,贤妻良母的正义——为“贤妻良母”四字辩护[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三~三六五.
    [6]汤修慧,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同学録序[J].妇女杂志(文苑),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二.
    [7]无逸,桐邑妇女职业谈[J].妇女杂志(调查),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一.
    [8]提高觉悟学好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奋勇前进.载于《中国妇女》[J].1958(18).
    [1]王德熙.南京高等师范男女共校之经过[J].《少年世界》.第l卷第7号.
    [2]王会吾.中国妇女问题—圈套—解放[J].《少年中国》,第l卷第四期.
    [3]邬翰芳译.男女同校的原理[N].《晨报》,1922年4月30日.
    [4]邬翰芳.男女同校的原理[N].《晨报》,1921年4月21日.
    [5]我们为什么要做男女共同教育的运动[J].《南风》,第l卷第1号.
    [6]王庚,妇女体育刍议[J].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十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3年12月:一一~一九.
    [7]王方淑女士,今后妇女地位的改进[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六三~六四.
    [8]渭川,对于妇女界的希望[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七三~七六.
    [9]吴燮臣,妇女与娱乐[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七七.
    [10]汪精卫,对于女界的感想[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一〇六~一〇七.
    [11]吴峥嵘,女子职业造福社会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九.
    [12]吴秉筠,女学宜注重缝纫烹调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九~十.
    [13]王三,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一~四.
    [14]王三,妇女职业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一~四.
    [1]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西冷.异性社交的态度问题.原刊载于《觉悟》。见于梅生编辑,蔡又培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二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再版:第一五一~一五二页.
    [3]谢远定,促妇女彻底的觉悟[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七〇~七二.
    [4]侠侬女士,从旧婚姻发生的新爱情[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六.
    [5]徐珂,天足考略[J].妇女杂志(杂俎),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一~三.
    [6]谢授,论泥古之非[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八.
    [7]华慧纬,论游历有益于文学[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九.
    [8]遐珍,余之忠告于女学生[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四~五.
    [1][日]伊藤野枝著,亶素译.贞操观念的变迁和经济的价值.原刊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〇四~一一六页.
    [2]袁昌英.大学男女同校说[J].《太平洋》,第2卷第5号,1920年6月5日.
    [3]颜实,对于新女子的罪言[J].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十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3年12月:二~八.
    [4]幼雄,合宜的家庭经济生活[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二七四.
    [5]杨莉馨.试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走向[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
    [6][日]与谢野晶子著,周作人译.贞操论.原刊载于《新青年》,1915(11).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八七~九五页.
    [7]易家钺.中国的离婚问题.原载于《学灯》1922年4月.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
    [8]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五~二六页.
    [9]詠唐,未来社会的妇女[J].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十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3年12月:二七~三一.
    [10]晏始,黎明期妇女的烦闷[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二九九.
    [11]虞琬正,读荀子劝学篇[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七~八.
    [12]韵唐,英国女子之经商实验谈[J].妇女杂志(译海),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八~九.
    [13]虞琬正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论[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2月:十二
    [14]叶玉琴.关于传统女性观的几点解读[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6).
    [15]余天遂(上海澄衷学堂教员),余之女子教育观[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一~三.
    [1]周建人.性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原刊载于《教育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七三~一七九页.
    [2]周建人.性教育与家庭关系的重要.原刊载于《妇女杂志》.载于梅生编辑,黄宪章、蔡又培、抱恨生、董寿芝校订,樊春霖发行.《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续集》(第五册)[C].上海:新文化书社,中华民国十六年一月:第一七九~一八四页.
    [3]周建人,男女的差别[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二四七.
    [4]仲九.男女同学和性欲[J].《觉悟》,1920年7月5日.
    [5]震汉.男女同学的我见[J].《觉悟》,1920年7月20日.
    [6]朱锡昌.男女同学的利益[N].《时事新报》,1920年7月11日.
    [7]朱枕薪,妇女劳动问题[J].妇女杂志,第九卷第十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3年12月:三二~三四.
    [8]周剑虹,妇女生计问题的将来[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五八~六二.
    [9]知识阶级的结婚难[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二九四.
    [10]张春浩,乡村妇女教育问题[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〇.
    [11]张娴,妇女解放的我见[J].妇女杂志,第十卷第二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2月:三六二.
    [12]专农,玉台艺乘[J].妇女杂志(美术),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一~五.
    [13]周闵,论推广幼稚园之必要[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四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4月:十~十一.
    [14]震天.与校长再论男女同学书[J].《觉悟》,1920年12月3日.
    [15]周炳琳.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J].《少年中国》,第l卷第四期.
    [16]周石华、朱文叔,今后妇女教育的改造[J].妇女杂志,十年纪念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1月:三二~四一.
    [17]赵尚达,记许樨梅先生之演说[J].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15年1月:十二~十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