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反行政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面临自身改革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正确认识、客观分析银行业存在的症结和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改革方向和路径,不仅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运转,而且与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
     纵观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中国人民银行独家统治,到四大国有银行居于垄断地位,再到如今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地方法人机构等各类银行机构并存,银行业对宏观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其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与此同时,关于银行业的关注和争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经济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的功过是非问题,还是当前银行业存在的症结,抑或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都与行政垄断问题密切相关。为此,本文采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判断标准,对当前中国银行业的行政垄断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反行政垄断的路径和方法。
     为使分析对象有一个清晰的范畴,本文首先从分析银行业、行政垄断和银行业垄断的概念入手,对银行业行政垄断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即政府机构或银行为达到特定目的,凭借行政权力对银行业竞争进行限制或排斥。此定义包括以下含义:第一,拥有行政权力的政府机构或受行政权力保护和支持的银行是行政垄断的主体,即在政府行政权力庇护的惯性作用下,即使行政权力不再发挥作用,银行的垄断行为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或者银行根本没有改革垄断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行政垄断可以是一种市场结构,也可以是一种行为。第二,行政垄断的手段是运用“行政权力”排斥竞争,而不是基于市场竞争的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第三,行政垄断的“特定目的”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和职能,或是为了实现银行内部的垄断利益。
     第二步,在测度判定方面,基于对银行业行政垄断概念的界定和银行业产业特征的把握,建立了银行业行政垄断的RSCP评价指标体系。其中,R表示政府机构颁布的行政法规中确立的规制制度或措施;S表示由一系列参数指标构成的产业特征矩阵;C代表在位垄断厂商的行为;P表示行政垄断的预期目标或垄断绩效。上述指标体系着重从以下方面对行政垄断进行判定和测度:一是行政权力如何得以实施和保证,通常,行政权力都是政府机构通过颁布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保证实施的;二是行政权力通过排斥竞争使市场呈现怎样的特征;三是在行政权力的庇护下,在位垄断银行具有怎样的垄断行为;四是行政权力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对照指标体系,本文对中国银行业行政垄断的程度进行了测度和衡量,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中国银行业呈现明显的行政垄断特征;二是中国银行业行政垄断的程度不断降低;三是与成熟市场条件下的银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行政垄断程度仍然较高;四是当前中国银行业的行政垄断更多地体现为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的市场结构。
     第三步,在理论分析方面,通过建立银行业行政垄断的微观和宏观作用模型,分别就行政垄断对银行业微观经营和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政府通过出资控制银行所有权、运用行政权力两种方式对银行经营进行干预。行政干涉的方式是,政府通过建立行政化的银行内部组织制度、按行政区划设置银行机构、规定银行贷款规模和投向等方式对银行的微观经营进行干预,由此导致银行产生一系列负效应,例如经营目标多元化,盈利性目标常常要受制于政府的政策性目标;没有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的惯性作用导致银行风险意识薄弱;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不良贷款比重较高;金融创新能力差等。
     行政垄断的银行业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是,行政垄断作为国家施加于银行业的一种外力,强化或异化了银行的融资、资源配置等功能,使银行业成为国家实现宏观目标的工具,对宏观经济产生特殊的影响。具体来说,行政垄断的银行业通过筹资市场上的国家隐性担保和信贷市场上的关系型信贷配给,在促进国有大企业发展的同时挤占了非国有经济发展所需的宝贵资金;在抑制宏观经济波动的同时又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行政垄断的影响和效应具有双重性,需要实证结论进行检验。
     第四步,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对传统的SCP框架进行了修正,修正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用行政垄断的各项因素替代单纯的市场结构因素,二是引入银行业综合绩效的概念替代原模型中的微观绩效。修正后的SCP框架的基本含义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家的行政垄断影响了银行行为,继而影响了银行包括微观绩效和宏观绩效在内的综合绩效。其中,微观绩效用来衡量行政垄断对银行业微观经营的影响,宏观绩效用来衡量行政垄断的银行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运用修正的SCP分析框架对1998年—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行政垄断的代表指标与宏观绩效指标显著正相关,说明行政垄断的银行业在经济转轨这一特定时期对宏观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行政垄断因素与银行业微观指标显著负相关,说明行政垄断的银行业在支持宏观经济增长和发展、实现国家宏观政策目标的同时,严重损害了银行业的微观经营效果,是以牺牲微观绩效为代价的。为保持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行反行政垄断和促进竞争的政策。实证分析的结果为理论分析提供了补充。
     最后,在政策研究方面,本文首先对反行政垄断的背景进行了论述,指出行政垄断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现象,是政府行政权力在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延伸,也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局部利益分化加剧的现实反映。行政垄断的银行业尽管客观上对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必须看到,这是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不完备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行政垄断妨碍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破坏了市场机制,延缓了市场发育,而且容易滋生腐败,扰乱国家行政秩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尤其是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视角看,必须打破行政垄断。
     对于反行政垄断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必须首先对行政垄断背后扭曲的政银关系进行重新界定,保持银行监管的独立性。为此,本文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政府干预与银行监管的理论边界进行了界定,并进而对银行监管的现实边界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银行业监管中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现象并存,行政性色彩浓重、对银行经营干预过度、市场自我监管缺位、规范化的持续银行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等银行监管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存在。对中国银行业监管来说,下一步改革最重要的是减少政府干预,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持续、有效监管;处理好提高银行竞争力与实现其他银行监管目标的关系,从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入手,积极鼓励银行参与竞争,提高银行竞争能力。此外,努力实现角色定位转变、加强强制执行力、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建立金融同业间自律体系,为实行原则导向监管做好制度准备。
     由于当前银行业行政垄断的主要表现是银行的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的市场结构,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结构进行改革,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是银行业反行政垄断的重中之重。下一步银行业改革的途径有:分离政策性业务,由政策性银行承担起宏观调控的职能,将国有商业银行“解放”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使银行自觉将承担社会责任纳入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内,以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履行部分公共职能;深入进行股份制改造,在股改过程中尝试引入“金股”,使入股各方达到共赢;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银行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缓解代理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
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and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main body of financial industry. Our country's banking industry is presently facing the dual pressure which is its own reform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alysing the question objectively and proposing a correct reform direction and way of banking industry, is both important to the healthy work of the whole financial sector and to the safety of the entire economical system.
     Looking over the banking industry's development of China, from at first People's Bank's own rule, to state-owned banks' monopoly status, until now all kinds of banking organizations coexis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banking industry to macro-economy is obvious, an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also obtained widely approval. At the same time, the argument about banking industry has never stopped. All questions are closely relative to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the economic methodology and economic judgment to analyse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theoretically and positively, and on the basis of conclusion proposes the policies of anti-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of banking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y.
     To have a clear analysis basis, this article first defines the concept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The definiti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meanings: On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can be a kind of market structure, and can also be a kind of behavior; Two, the method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s to exclude competition by using authority, not by using concent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based on competition; Three, the goal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s to achieve government's goal or to realize the bank's internal monopoly benefit.
     The second step, in the measurement aspect,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the RSCP index system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based on banking industry's general characteristic. Among them, R indicates regulation system and measures that government issues; S indicates matrix of industrial feature; C indicates behavior of the monopoly manufacturer; P indicates target or benefit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The index system measures and determines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How to use and guarantee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What characteristic the market is by excluding competition; What behaviors the administrative bnaks have; Whether does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goals.
     Through assessment, this article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One is that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presents an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Two is that the degree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was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Three is that the degree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s still high comparing to which of other banks under the mature market condition. The last conclusion is that it is the monopoly behavior but the monopoly market structure that embodies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The third step, in theoretical analysis aspect, relying on the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function model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unc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fluence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n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angle separately. Analysis indicats that, the government interferes with the bank's management by controlling the bank's property rights and using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causes the bank to have a series of negative effects. For example, multiple management goals, uneffe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weak risk consciousness, unreasonable restraint mechanism, inferior financi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o on. The macro-function mechanism is that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strengthens some kinds of functions which have special influence to the macroscopic economy.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influence and effect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s ambiguous. It needs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further.
     The fourth step, in posi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modifies the traditional SCP framwork in two ways:one is to substitute single market structure index with some indexs of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the other is to substitute micro-performance with synthetical performance index. The meaning of Modified SCP framework is that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y of 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affects the bank behavior, then determines the synthetical performance which including the micro-performance and macro-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modified traditional SCP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and the synthetical performanc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the banking industry with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does harm to its own micro-performance.
     At last, in the aspect of policy research, the background of anti-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s dissertated.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does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is the product under the spe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 Moreover, it takes the micro-performance as the price. In the long term, it will do ha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nking industry and the whole economy. As a result, it is necessary to counter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There are two ways: One is to limit the government authority reasonably, the other is to reform the commercial banks. Suggestions which are made to reform the banks are separating the policy-type service, Carrying on the stockholder's rights transformation and optimiz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引文
[1]陆磊:“银行:推动真实变革”,《财经》[J],2007年第4期,第47页。
    [1]张晓阳:“社会主义经济垄断初探”,《贵州财经学院学报》[J],1987年第4期,第27页。
    [2]陆德明:“改造产业组织建立垄断竞争市场”,《经济研究》[J],1988年第10期,第38页。
    [3]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48页。
    [4]具体参见王保树:“论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的规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1988年第5期,第32页。
    [4]石淑华:《行政垄断的经济学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66页。
    [1]杨大光:《中国银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第85页。
    [1]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第69页。
    [2]肯尼思·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M],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第563页。
    [3]Bain,J.S.,1956,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3.
    [4]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46页。
    [4]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主编:《产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154-155页。
    [1]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主编:《产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166页。
    [2]杨德勇:《金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第152页。
    [1]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主编:《产业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107页。
    [1]《中国金融年鉴(2006年)》,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第36页。
    [1]参见中国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1]本部分内容参考王朝弟:《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7年9月,第107-114页;刘波:“产权结构与中国商业银行绩效差异研究”,《经济研究参考》[J],2006年第60期,第32-42页。
    [1]夏大慰:《产业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4页。
    [1]李利明:“国有商业银行离一流还有多远 年报展现股改成绩”,《经济观察报》,2007年4月22日。
    [1]周小全:“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金融参考》[J],2003年第8期,第5页。
    [1]张珩:“我国转轨体制下的政府作用与银行风险积聚”,《特区经济》[J],2006年第9期,第29页。
    [1]杨大光著:《中国银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第26-27页。
    [1]约瑟夫·F·辛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译本)[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1]Stiglitz J,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1]参考中国银监会网站相关资料 http://www.cbrc.gov.cn.
    [1]此部分参考白钦先、剑眉:“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关系”,《上海金融》[J],2005年第1期,第8-11页。
    [1]龚将军:《我国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万方论文数据库,第8页。
    [1]此部分参考扬有振著:《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29-136页。
    1.石淑华:《行政垄断的经济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孙德岩:“论行政垄断概念的界定”,《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胡小红:“行政垄断的概念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4.胡鹏:“论我国行政垄断及其规制",《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8期。
    5.易定、陈雯:“行政垄断是银行业行政垄断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1期。
    6.严爱玲、江宏:“对我国反行政垄断的几点思考”,《贵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文杰、张丽琴:“反行政垄断中若干基本问题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8.张小强、徐明月:“行政垄断的经济分析及其对策”,《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
    9.韩晶、蓝庆新:“行政垄断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管理现代化》,2002年第6期。
    10.杨兰品:“行政垄断问题研究述评”,《经济评论》,2005年第6期。
    11.杨大光:“银行垄断效应分析”,《理论研究》 2003年第3期。
    12.杨兰品:“中国行政垄断问题研究”,万方学术论文数据库。
    13.漆多俊:“中国反垄断立法问题研究”,《法学评论》,1997年第4期。
    14.褚伟:“透视‘国有银行'的垄断结构”,《政策与管理》,2001年第8期。
    15.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16.王立谦:“对国有商业银行应慎言反垄断”,《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7.Bain,J.S."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P3.
    18.固野:“银行业行政垄断的终结”,《新财经》,2007年第1期。
    19.Alhadeff,D.A."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in Banking",Berkeley.US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4:2-69.
    20.姚军营、丁春华:“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垄断浅析”,《开发研究》,2003年5月。
    21.刘志彪、姜付秀:“我国产业行政垄断的制度成本估计”,《江淮学刊》,2003年第1期。
    22.Guzman Mark G."The Economic Impact of Bank Structure: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Second Quarter,2000.
    23.叶欣、郭建伟、冯宗宪:“垄断到竞争: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金融研究》,2001年第11期。
    24.周小全:“垄断与竞争:‘十五'期间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投资研究》,2001年第10期。
    25.孔松泉、达庆利:“西方银行业兼并的垄断力评估方法述评”,《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26.张慧:“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与中国银行业发展”,《统计与决策》,2006年6月(下)。
    27.Gilbert,RA."Bank 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A Survey"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4,(16-4):617-644.
    28.杨德勇、王桂贤:“中国银行业垄断与效率的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01年第12期。
    29.杨德勇:“垄断与效率: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分析”,《现代财经》,2001年第11期。
    30.Nicola Cetorelli."Banking Market Structure",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Industry Data.Journal of Finance,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2001,(56):617-648.
    31.杜莉、姚鑫:“论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再造”,《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32.张晓阳:“社会主义经济垄断初探”,《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33.陆德明:“改造产业组织建立垄断竞争市场”,《经济研究》,1988年第10期。
    34.杨大光:《中国银行业反垄断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35.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
    36.肯尼思·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
    37.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38.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主编:《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39.杨德勇:《金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40.Neuberger,D."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Banking:a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88,(5):97-118.
    41.王朝弟:《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7年9月。
    42.刘波:“产权结构与中国商业银行绩效差异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60期。
    43.夏大慰:《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4.刘伟、黄桂田:“银行业的集中、竞争与绩效”,《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45.张珩:“我国转轨体制下的政府作用与银行风险积聚”,《特区经济》,2006年第9期。
    46.谈儒勇、叶海景、范坤祥:“我国各地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6年第12期。
    47.王红:“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05年第5期。
    48.杨有振著:《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
    49.尚教蔚著:《国有商业银行:困境、出路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50.谢平、焦瑾璞著:《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 一版。
    51.虞群娥:“政府参与地方商业银行的经济学分析”,《金融研究》,2004年第7期。
    52.辛子波、张日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银行行为分析”,《财政问题研究》,2001年12期。
    53.潘立志、刘超颖:“从‘中国之谜'看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与银行信贷问题”,《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
    54.金花:“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政府性分析”,《市场论坛》,2006年第2期。
    55.王学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与期间政府干预行为演变的经济学分析”,《商业研究》,2003年第16期。
    56.焦瑾璞著:《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57.约瑟夫·F·辛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58.Petersen,M.A.and R.G.Rajan."Trade Credit:Some Theories and Evidenc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10:661-692.
    59.穆争社:“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金融研究》,2005年第1期。
    60.Stiglitz J,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61.张杰:“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62.张杰:“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63.盛松成:“商业银行的筛选功能与宏观调控”,《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64.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
    65.李健主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宏观视角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66.虞群娥:“商业银行国有股权绩效探析”,《财经论丛》,2006年第1期。
    67.赵旭、蒋振声、周军民:“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分析”,《金融研 究》,2001年第3期。
    68.秦宛顺、欧阳俊:“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经济科学》,2001年第4期。
    69.Maudos,J."Mark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spanish banking using a direct measure of efficiency",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1998,8:191-200.
    70.何韧:“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上海地区银行业的考察”,《财经研究》,2005年第12期。
    71.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
    72.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产业绩效水平的决定因素”,《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73.袁鹰:“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效应分析——兼论其对中小商业银行市场的影响”,《财经研究》,2000年第12期。
    74.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75.杨德勇、曹永霞:“中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
    76.高辉、刘灿:“转轨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实证分析”,《财经科学》,2004年第5期。
    77.周小全:“中国银行业经济绩效决定因素——市场结构与产权结构”,《投资研究》,2003年第7期。
    78.涂万春、陈奉先:“产权、市场结构与中国银行业绩效”,《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79.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6月。
    80.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公共性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比较”,《金融论坛》,2004年第5期。
    81.孙志华、丁一波:“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背离':一个理论误 区”,《山东经济》,2005年第5期。
    82.陈春光著:《金融一体化条件下银行业监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83.郭庆旺、赵志耘著:《财政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84.李兵著:《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85.佘春宁:“我国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与对策”,《南方金融》,2007年第一期。
    86.施其武:“谈银行监管的边界和效率”,《商业银行》,2004年第3期。
    87.孟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银行监管的市场化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21期。
    88.潘昌尚:“银行监管独立性探讨”,《海南金融》,2004年第3期。
    89.谢玉梅:“银行监管研究:动态分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月。
    90.Barth J.R.,Caprio G.Jr.and R.Levine."Bank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What Works Best?"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forthcoming,2003.
    91.尚教蔚著:《国有商业银行:困境、出路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7月。
    92.单忠东、中井德太郎著:《2004中日经济高级论坛——金融改革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93.焦瑾璞著:《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
    94.王桂堂:“新加坡金融监管体系、监管目标演变及其效率的分析”,《海南金融》,2002年第1期。
    95.Furfine C.H."Banks as Monitors of Other Banks:Evidence from the Overnight Federal Fund Market." Journal of Business,2001,74,P33-57.
    96.John K.A.Saunders and L.Senbet,"A theory of Bank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Compensation."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0,13,No1:P 95-125.
    97.郭武平:“金股,国有银行吸引战略投资者的有效途径”,《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98.Berger Allen N.and Gregory F.Udell,"Collateral,Loan Quality,and Bank Risk",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0,25:P 21-42.
    99.丁志杰:“国有银行改革中设置金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2期。
    100.史建平、刘艳妮、张航:“对国有银行股改中的股权结构的缺陷分析及优化模式的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
    101.周茂清:“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势在必行”,《经济参考报》,2004年第9期。
    102.周宗安、高晓辉:“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中设置‘金股'的探索”,《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4期。
    103.贤成毅:“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政策性银行”,《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10期。
    104.白钦先、剑眉:“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关系”,《上海金融》,2005年第1期。
    105.王伟:《中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8月。
    106.王伟:“当前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启示”,《上海金融》,2006年第7期。
    107.辛波:“政策性银行对我国农业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108.李靖:“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海南金融》,2007年第5期。
    109.张伟、张大勇:“国外政策性银行运作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经纬》,2003年第1期。
    110.王兰军、司璞:“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经营风险及其原因分析”,《海南金融》,2001年第4期。
    111.赵怡:“我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
    112.刘波:“浅析政策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武汉金融》,2002年第7期。
    113.国家开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政策性银行功能的思考”,《武汉金融》,2002年第1期。
    114.梁江波:“我国政策性银行行为边界的理性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15.钱晖:“政策性银行不能偏离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16.郭宝宁:“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问题研究”,《海南金融》,2001年第8期。
    117.杨达远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