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农村,村社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地理空间,对于世居在村社中的少数民族来说,村社政治体系成为了他们表达自身利益、维护公共秩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最直接、最经常的场合。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村社社会大多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范围之外,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建国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乡、村一级的管理体制,把国家权力延伸到了村社之中,从而将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纳入了国家政治体系之内。经过解放初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期的改造和变化,我国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经历了由多元异质性向同一性的发展过程。我国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和大力帮助,是少数民族社会改造得以迅速实现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村社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对农村政策和少数民族政策的重大调整。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society political system was independent of the state's political system and retain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society political system displayed self-government, bloodiness, self-contained and customs and so on. A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society was very unbalanced, the ethnic minority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as dissimilar, the ethnic minority cultural and beliefs were different, the state power strength to the minority areas was unbalanced, the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kept within their ow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formed a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
     The chang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political system was the process of the state’s political power extending to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Under strongly promotion of the state power, the minority village political system became identity from Multiple heterogeneous. Earl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had gone through a great change on cooperatives movement and land reform. The land reform had abrogated all kinds of exploitation institutions, reallocated land, overturned the original communal social structure and established a new power structure in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society.
     A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 the process of land reform is to build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new political power had set up a modern political organization to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won the support of the majority of the exploited and oppressed masses ethnic minority, some of them became the loyal supporters and activists of the state power through land reform, so the state’s will can be successful infiltration into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d adopted a more moderately attitude to the ethnic minority authoritative, retained their position and power, and take a number of ways in the progres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society transition, with full respect to the ethnic minority actual situation which reduced the resistance to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some extent.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the work on the ethnic minority had been erred, it emerged some aggressive and "indiscriminate" ac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which had caused some damage to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The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political system had experienced a tortuous process on the period of the people's commun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people's commune system is centralized highly and displayed government-in-one agency, the government-in-one. The people's Commune had made the majority of the farmers under its control by dominating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e and militia forces. The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political system displayed high unity on the period people's commune; the village's traditi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withdraw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The people's commune had broken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traditional ties of blood, strengthen the individual dependence to the commune organization's and established of a new commun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opolitical with a view to eliminate the traditional family and the clan forces. The fundament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community party, government, Chinese community young pioneer, Chinese women union, militia and other political or mass organizations had extended to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established a broad political network that took the villagers under its control. The states also continued to wage a political campaign to eliminate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which would erase to the people's commune system in order to maintain and consolidate the people's commune system.
     The people's commune had suppressed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made a person subordinate to the collective, which made personal autonomy lack. On the people's commune period, the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had been mobilized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objec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lso out of its own internal interests of the village, displayed a high-leve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work on the ethnic minority has suffered damage. However, the Chinese community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corrected some of the wrong ways, to ensure the equality, uni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policy on the ethnic minority to continue. Chinese assistance to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all aspects had made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polity,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continuing to develop with difficulties.
     The state power and village social power had been adjusted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ract reform in Chinese rural areas. First of all, the state power withdrawn from the areas of the economy, compared with the state power’s control to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society on the period of the People's Commune, the state power’s focus withdrawn back to the township. The battalion and the production team paralysis as a result of lost collective economic base and the dominance of the villagers. So the ties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village occurr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traditional political organization started a comeback and filled the village’s political vacuum due to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paralysis.
     However, had been modified repeatedl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ower base of traditional authority in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had changed that its declin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and its comeback is only a special phenomenon. The state re-established the township (town) system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resumed the administrative control to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However, as Chinese democratic reform being carried forward, the villagers’self-government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commission of villagers changed from the subordinate of the township administrative system to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s’self-government gradually,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restored its autonomy, back to the village autonom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village had taken a new change. As a result of the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s, the building of villagers’self-government was still going through a difficult stage of developmen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00,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d being attached a great importance on the“three-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as Chines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creasing and the state’s strategic changing into "Feeding agriculture through industry", that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to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areas also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was also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as far behind the national level, a massive outflow of capital and labor, the ethnic minority’s cultures were on the brink of disappearing, the villagers’self-government system was not perfect in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and so on.
     The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political development should keep with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and it should be through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process, not just a single break. The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as not only by virtue of their own strength but also the national help and support,“three-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 involved the adjustment of the national urban and rural system,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e in the national strategy, reform to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the policy on the ethnic minority and so on.
     From a macro-view,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need the state to continue to push forwar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get rid of the urban and 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increase the benefits of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regional ethnic minority autonomy. From a meso-view,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ultimately depending on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s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ety, which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benefits of agricultural policy, alleviating poverty policy, reform on rural and urban political system, calling off the urban-rural dual system and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From a micro-view,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ultimately depending on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anches of Chinese Community Party and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and improving their political system and functions, cultivating and using high-quality village cadres, enriching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creasing the ethnic minority’s culture and aware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ability of participation, expanding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cope , using of the ethnic minority’s culture.
引文
1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
    2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237页。
    5江泽民:1995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农民日报1995年2月28日。
    6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7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267页。
    8我国学者把农村的一切政治现象或者与农村有关的政治问题都泛称为为农村政治。农村政治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层次的,包括当代中国农村的政治变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政治民主化建设、政治制度化建设、农村基层政府的效能等。二是中观层次的,包括当前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及政策,农村的阶层分化、政治参与等。三是围观层次的,包括对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政治分析、农村的村民自治等。参见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9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页。
    10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1截止2005年底,我国有农业人口9.2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0.8%。参见《中国年鉴2006》。
    12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上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14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71页。
    15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J].学术月刊,2007(08)。
    16徐勇:《序言》,参见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第3页。
    17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18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2页。
    19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20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2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368页。
    22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3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38页。
    24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38页。
    25参见徐勇为《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作的序言,参见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第3页。
    26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页。
    27第一种类型类似于传统社会,社会成员都从事相同的职业,靠血缘关系凝聚为一个整体。社会的封闭程度很高。第二种类型是类似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社会,全部社员都务农,靠以地域为基础的组织把农民联系在一起。国家对社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第三种类型社会与改革后发展较快的农村相像,社会已经形成某种运行机制,各个不同社会成员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形成相互之间的配合。第四种类型可能是未来农民社会与外界社会融为一体时才会发生。参见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28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11月版。
    29陈吉元、胡必亮:当代中国的村庄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30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31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32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33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4张跃:中国民族村寨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35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6页。
    36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云南省边疆地区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但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景颇、傈僳、独龙、怒、德昂、布朗、基诺和部分拉祜、哈尼、瑶等民族约66万人居住的地区,采取特殊的“直接过渡”方式,即不进行土地改革,以“团结、生产、进步”为方针,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生产,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对这些少数民族分部的云南省边疆的23个县区,统称为“直过区”。
    
    37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38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4—46页。
    39万晔:云南农村聚落分类体系与建设整治研究[J].经济地理,2002(12)。
    40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41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42 [美]加布里埃·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43郑杭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44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7页。
    45加布里埃·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46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47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48马曜: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见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编:西南民族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49宋蜀华:中国少数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50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51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8页。
    52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53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8页。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54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8页。
    5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5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57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80页。
    58陈吉元、胡必亮: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59 [美]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6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61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62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63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64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65郑杭生主编:民族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66参见宋蜀华: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67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页。
    70宋蜀华:中国少数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71羁縻一词的含义,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了解释,“羁,马络头也,糜,牛络头也”,“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参见《史记》卷117,《司马相如传》。
    72参见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陈吉元、胡必亮: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1页。
    
    75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
    7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丛书: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77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68页。
    78参见马志敏博士论文:中国共产党云南民族工作研究,第71——77页。
    
    79魏益华:农村基层党政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80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81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82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8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丛书:当代云南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84林耀华:民族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78页。
    85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86《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8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88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
    
    89《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358页。
    90廖光珍:建国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其历史意义,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91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92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2002年版,第151页。
    93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94张凯峰: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J].二十一世纪,2004(09)。
    95杨世梅:论土地改革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意义[J].前沿,2006(11)。
    96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417—418页。
    97王连芳在回忆云南少数民族试办合作社时举了不少典型例子。比如有的少数民族村社中好不容易有能够用阿拉伯数字记账的会计,可是在干部帮查账时,却发现会计账上的阿拉伯数目竟像天文数字一样,比如1500这个数字,他先写1000,再写上500,就成了1000500这样一长串。有的社长可以一户一户地叫出社员的姓名,甚至能叫出每一头耕牛的绰号,但却无法说清楚全社的户口、人口、劳力、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的大数。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不会记数字,每天出工回来,则在竹筒里投一颗豆子,或者在绳子上结一个疙瘩,或在木头上刻一条道印。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257页。
    98刘敏:山村社会,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1页。
    100洪朝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101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1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103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10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
    105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106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107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8页。
    108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09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10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111《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112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113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114同上。
    115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1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11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3页。
    118马曜:云南民族工作4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119《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120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121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122《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123马曜:云南民族工作4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124《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363页。
    125马曜:云南民族工作4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
    126如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寨,在1954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的三年时间内,为做“看牛尾巴鬼”而杀了874头水牛和黄牛,全寨平均每户杀牛2头。参见徐亚非:民族宗教经济透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127《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128参加徐勇为《岳村政治》作的序言,参见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页。
    129关于人民公社制度的划分,学界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代表性的观点有“二阶段说”、“三阶段说”和“五阶段说”。“二阶段说”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辛逸为代表,主张将以1962年为分界,分为“大公设”和“小公社”两个阶段。“三阶段说”以中央对农村政治的调整为线索,将人民公社划分为1958—1966年的建立和调整阶段、“文革”时期公社管理体制混乱阶段、1979—1985年公设管理体制的改革阶段。“五阶段说”是在“三阶段”基础上的细化,它将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作为单独阶段,然后以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为界,将1958—1966年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本人以为,人民公社历史阶段的划分既要依据事件的典型性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力,又要考虑到学术研究的不同目的和内在逻辑。因此,把人民公社制度的历史划分为创立、调整、稳定和瓦解四个阶段。参见:辛逸: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分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01);刘庆乐:人民公社研究状况评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刘德军:近十年农村人民公社研究综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03);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2003年版。
    130 [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5-1965),第72页。
    131马曜:云南民族工作4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132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179页。
    133廖光珍:建国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其历史意义,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34同上。
    135马曜:云南民族工作4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136马曜:云南民族工作4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137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180页。
    138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页。
    13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1页。
    14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14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
    142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143从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144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页。
    14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08页。
    
    146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2页。
    147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148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149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150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15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152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
    153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154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155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156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 1996年版,第328页。
    157黄光学: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 1996年版,第133页。
    158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159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160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J]学术月刊,2007(08)。
    161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162参见刘国光:《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凌志军:《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一1997),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8页。但也有研究者估计,30年来在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形式内隐藏的农民贡赋达8000亿元。(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1988版,第7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认为,1952一1986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拿走5823.74亿元,年平均为200一300亿元。(王梦奎主编:《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979一202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163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61页。
    164王颖:新集体主义:农村社会的再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165于建荣: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92页。
    166张岱年:中国文化传统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167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96页。
    168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97页。
    169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170马曜:云南民族工作40年(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171 1962年9月中国共产党八届十次会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农业六十条)》中,专门就社会家庭副业做了规定。第四十条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以下的家庭副业生产:(一)耕种由人民公社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生产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长期归社员家庭使用。在有柴山和荒坡的地方,还可以经营由人民公社分配的自留山。经过生产大队批准,开垦零星荒地。开垦的荒地一般可以相当于自留地的数量,在人少地多的地方可以少一点,在人多地少的地方也可以略多一点。(二)饲养猪、羊、兔、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也可以饲养母猪。在条件许可的地方,还可以饲养一两头大牲畜。(三)进行编织、缝纫、刺绣等家庭手工业生产。(四)从事采集、渔猎、养蚕、养蜂等副业生产。(五)经营由人民公社分配的自留果树和竹木。在屋前屋后种植果树和竹木。这些作物永远归社员所有。
    17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15页。
    173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174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6——97页。
    175徐国普:人民公社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J].江汉论坛,2004(07)。
    176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37页。
    
    177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46页。
    178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49页。
    179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49页。
    180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37页。
    18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45页。
    18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97页。
    18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18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185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186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10页。
    187如我国云南的苦聪人聚居的红河州绿春县猓沙村,在集体经营时,猓沙村生产发展不断提高。1972年,该村开田18亩,人均粮食350斤,1974年,人均产粮650斤,1975年首次试种早稻20亩成功1979年开田总数已经达到105亩,且基本上能按节令种植。土地承包后,全村又搬进深山老林,105亩良田全部荒废。后经多方动员才陆续搬出,但定居问题始终未解决,原有田也未种完,1985年种田35亩,1986年种田36亩,1987年种田39亩,1988年种田45亩,人均产粮316斤。参见杨进田:试论苦聪人“和”的扬弃[J].云南社会科学,1991(04)。
    188参见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417页。
    
    189张跃:中国民族村寨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90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91郑晓云:农村生产责任制对西南部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的影响[J].民族研究,1989(04)。
    1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19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94谢志岿:论人民公社体制的组织意义[J].学术界,1999(06)。
    19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45页。
    196参见徐国普:人民公社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J].江汉论坛,2004(07)。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 2002年版,第97——98页。
    197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 2002年版,第97页。
    198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199目前,我国公认的是安徽小岗村承包到户的实践是我国农村改革的起点。但是,有人错误地理解小岗村包产到户是我国农村生产制度的创举,本文认为这缺乏对我国农村生产制度变迁的历史地了解,早在1960年代初,对人民公社制度进行调整过程中,各地就出现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实践,如安徽1962年搞“包产到户”的占全省生产队的85.4%,后来在“农业学大寨”的活动中,终止了以上行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即使是在70年代,仍然允许个别地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00林毅夫: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49——60页。
    20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页。
    202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203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15页。
    204张乐天:同上。
    205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
    206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61页。
    207马曜:云南民族工作4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208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页。
    209白益华:中国基层政权的改革与探索,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448页。
    210我国村民会议的权力具体包括:(1)创制权,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精神讨论、审定、修改和通过村民自治活动的基本章程和规则。(2)选举权,即选举村民委员会,撤换和补选村民委员会成员。(3)决策权,包括审议和通过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并作出相应决议;讨论、决定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4)监督权,包括监督、审查村财务,监督自治组织工作机构和人员。(5)否决权,即否决和修改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议和决定。参见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211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村民委员会具体的的权力和职责包括:(1)办理日常村务,领导和管理本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工作与事务。(2)召集和主持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3)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提出议案。(4)监督、执行本村村民共同制定的村规民约等村级章程。(5)统一领导下属专门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的工作。(6)协助完成政府布置的任务,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教育和推动村民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政令,履行应尽的义务。(7)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授予的其他职权,乡镇政府委托需要协助办理的其他工作。
    212我国省一级政府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职责具体包括:确定选举时间;确定村委会届次;规定村委会选举组织领导体制;规定选举基本步骤;提出选举工作的主要措施和办法;监督选举工作,纠正违法现象等。参见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213县成立的村委会选举机构的主要职能有:宣传动员;规范试点;培训指导;财政支持;确定规划;监督仲裁。参见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7页。
    214村选举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宣传和组织村民学习有关法律文件;登记、审查和公布选民名单;确定本村选举办法;提名、推荐正式候选人名单;组织召开选举大会;确定选举结果,公布当选人名单。参见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215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216张跃:中国民族村寨政治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217参见刘锋、龙耀宏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调查丛书:侗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157页。
    218王沪宁将村落家族的基本结构分为族居、宗姓、辈分、族老、亲属六个方面。参见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8页。
    219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页。
    220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页。
    221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222刘锋、龙耀宏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调查丛书:侗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223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04)。
    224吴理财: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1999(04)。
    225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2页。
    226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2页。
    
    227彭真:通过群众自治实行基层直接选举,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1页。
    228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488页。
    229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138——154页。
    23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2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页。
    232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变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9页。
    233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变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9页。
    234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235 [美]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236美国社会学者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区别了三重文化形态,即前喻型文化、并喻型文化和后喻型文化。“前喻型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型文化,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型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参见[美]米德:文化与承诺,周晓红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转引自王晓毅:血缘与地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23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238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239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页。
    240陆学艺指出,当前我国农民已经分化成了8个阶层,分别是: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参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241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242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6页。
    
    243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244徐勇: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245赵树凯: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思考,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246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210页。
    247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219页。
    248达尔认为,政治资源是一个人可以用于影响他人行为的手段。政治资源包括金钱、信息、食物、武力、威胁、职业、友谊、社会地位、立法权、投票权以及形形色色的其他东西。参加[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7页。
    249所谓配置性资源,指的就是社会中的生产和消费的经济资源。而所谓权威性资源,就是行政权力制度和社会控制制度的资源。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8页。
    250我国大多数省份都实施了村财乡管制度,在我国西南贵州、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实施了村财乡管制度。村财乡管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多种形式,但是都是依靠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力自上而下的监督、制约村级财务。村财乡管不同于财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主要是依靠农民的民主力量自下而上地管理村级财务。
    251中共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一支部三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面临的新挑战[J].学习时报,2006年12月25日。
    252一件是2008年4月20日,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组织工作组在对该县猛硐乡洒西片区矿山进行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生一起聚众暴力抗法事件,当地70余名村民对工作人员进行围攻,造成5名民警受伤,聚众袭警人员10人受伤、1人死亡。参见南方都市报:村民聚众抗法打伤5民警,民警鸣枪无效使用防暴枪等警械致1死10伤,2008-04-25。另一件是2008年7月19日,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当地500多名群众与公安民警发生冲突,致使2人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车辆不同程度损毁。参见中新网普洱7月23日电:云南省普洱市政府今天举行“云南孟连县‘七·一九’事件”新闻发布会。
    253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254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255郑杭生主编: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256中共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一支部三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面临的新挑战[J].学习时报,2006年12月25日。
    257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258杜玉亭:传统与发展,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259周芙蓉:贵州世居民族仡佬族语言正在消失,新华网贵阳电,2006年,6月12日。
    260桂杰:一种语言的消失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亡[N].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21日。
    261秦晖:少数民族语言每一两年就消失一种[N].广州日报,2005年,4月25日。
    262宋蜀华: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263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264徐湘林:三农问题困扰下的中国乡村治理[J].战略与管理,2003(04)。
    265徐湘林:三农问题困扰下的中国乡村治理[J].战略与管理,2003(04)
    
    266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267徐勇: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J].战略与管理,2003(04)。
    268项继权:后税改时代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改革[J].学习与探索,2006(03)。
    269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9(06)。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0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27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二)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三)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四)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五)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六)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七)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72白钢:中国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平议[J].中国社会科学,1998(03)。
    
    273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40页。
    27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275刘娅:村民自治进程中两委职权矛盾探析[J].中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03)。
    276党国英:两委合一:乡村政治民主的重要发展[J].中国改革,2001(05)。
    277党国英:两委合一:乡村政治民主的重要发展[J].中国改革,2001(05)。
    278大学生村官计划活动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由海南省谵州市政府率先在全国推行,当时谵州市政府选派了150名大学毕业生到市内的各村当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助理。2001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新乡市、鹤壁市、南阳市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活动。之后,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安徽、四川、北京等省市也都开展了大学生村官活动,派遣了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农村基层组织,仅北京在2005至2006年,两年就招聘了2000大学毕业生村官。2008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中央计划在未来5年内安排10万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开展“十万大学生村官”工程。
    279这些困难包括:(1)根据《村组织法》规定,我国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即委员必须是本村村民,经过村民选举产生;(2)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3)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农村工作环境的了解,在短期内难以做出大的成绩;(4)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大量村一级社区不免要走向衰落,村官作为一种职业,也是要消亡的。参见党国英:村干部专职化趋势冷思考[J].人民论坛,2008(03)。
    280中组部将实施十万大学生村官人才工程,转自http://www.cyol.net 2008-03-11。
    281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282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283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比较有影响性的成果有: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曹征海:合和加速论——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陈庆德: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开发概论,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刘敏:山村社会——西北黄土高原社会发展动力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曹征海、马飚:起飞前的战略构想,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施正一主编:民族经济学与民族地区四个现代化,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赵延年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90年代发展战略探讨,广西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284郑杭生主编: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285洪朝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286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287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288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289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290孙正甲:政治文化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200页
    291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267页。
    292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36页。
    293所谓“文化自觉”,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传统地方性文化如何适应新的世界文化的发展等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旨在保护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想,它强调的是每个民族认识自身文化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其自身的文化来历、形成过程以及特点、发展趋势等能做出认真思考和反省。参见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294胡振民: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03)。
    295徐勇:中国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双重性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4(0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白钢:《选举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白益华:《中国基层政权的改革与探索》,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3.宝成关:《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渐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薄贵利:《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6.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曹锦清、张乐天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8.曹沛霖:《比较政府体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曹征海:《和合加速论——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吉元、陈家麒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2.陈吉元:《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3.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14.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戴小明:《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9.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变迁为研究对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22.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仝志辉:《乡村关系视野中的村庄选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贺雪峰、范瑜:《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9.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1.李秀潭、田忠林、汪开国主编:《西部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2.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3.李维汉:《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三联书店,1994年版。
    3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8.刘靖华等:《政府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1.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府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5.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施正一:《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47.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9.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1.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52.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3.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1994年版。
    54.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5.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和权力》,三联书店,1997年版。
    56.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7.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王振耀:《中国村民自治理论与实践探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59.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0.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61.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
    62.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63.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64.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库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5.伍精华:《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凉山的变迁》,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66.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7.晓根:《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8.谢庆奎、燕继荣、赵成根:《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69.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70.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构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1.熊坤新:《民族伦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版。
    72.徐杰舜、覃乃昌:《民族自治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3.徐平:《羌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4.徐迅:《民族主义(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5.徐勇:《变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徐勇、项继权:《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版。
    78.徐湘林主编:《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79.徐湘林主编:《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80.杨海蛟:《新中国政治学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81.杨弘、刘彤:《现代政治学分析基础》,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2.杨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3.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4.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5.张厚安:《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6.张厚安、徐勇、项继权:《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7.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9.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0.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东方出版社, 1998年版。
    91.张贤明:《论政治责任:民主理论研究新视角》,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2.张跃:《中国民族村寨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3.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94.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5.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
    96.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7.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8.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9.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2007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0.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2.[德]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0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0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05.[美]G·A·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06.[美]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07.[美]V·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08.[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9.[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0.[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1.[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册),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
    112.[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
    113.[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版。
    114.[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115.[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116.[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7.[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118.[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和后毛泽东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9.[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20.[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12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22.[美]詹姆斯·R·汤森等:《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3.[英]伯兰特·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2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25.[英]弗里德曼·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
    1.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Editions and New Left Books, 1982.
    2.Bantom M., Racial and Ethnic Compet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Birch A.H., 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London: Unuin Hyman.1989.
    4.Eberhard W., China’s Minorities: Yesterday and Toda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82.
    5.Friedmen, Edward, Chinese village , socialis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6.Gellner, Ernest,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5.
    7.Gries, Peter Hays, China's new nationalism: 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8.Harrell S., Ethnicity, local interests and the state: Yi Commun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Society for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 1990 32:3.
    9.Heber T., China and its National Minorities: Autonomy or Assimilation? Armonk, NY.: M.E.Sharpe,1989.
    10.Kelliher, Daniel Roy, Peasant power in China: the era of rural reform. 1979-1989,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11.Mackeras, Colin,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and globaliz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3.
    12.Oi, Jean Chun,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13.Richard Madsen,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4.Roach, Steven, Cultural autonomy, minority rights and globalization, England: Ashgate, 2005.
    15.Russell F.M.,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Arno Press,1972.
    16.Ryan S.,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rokfield,Vt.: Dartmouth Publishing Co.,1995.
    17Rabushka A. and Shepsle K.A.,Politics in Plural Societies: a Theory of Democratic Instability, Columbus: Charles E.Merrill,1972.
    18.Siu, Helen F.,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19.Smith A., 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1987.
    20.Walzer M.,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Cambridge: Belknap Press,1982.
    21.Yu, Chunghsun, Ethnic Chinese: their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Tokyo: The Japan Times, 2000.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云南》(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广西》(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新疆》(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内蒙古》(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6.《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西藏》(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贵州》(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8.《羌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9.《布衣族社会历史调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0.《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1.《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2.《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册),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3.《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三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4.《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5.《独龙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16.《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17.《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18.《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9.云南民族村寨调查组:《瑶族:河口瑶山水槽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云南民族村寨调查组:《苗族:金平铜厂乡大塘子村》,云南大学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1.云南民族村寨调查组:《拉祜族:澜沧糯福乡南段老寨》,云南大学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2.云南民族村寨调查组:《布朗族:勐海布朗乡新曼峨村》,云南大学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3.云南民族村寨调查组:《阿昌族:陇川户撒老芒东下寨》,云南大学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24.中国民族村寨调查组:《仡佬族:贵州大方县红丰村调查》,云南大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5.中国民族村寨调查组:《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云南大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6.中国民族村寨调查组:《土家侗族:湖南永顺县双凤村调查》,云南大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