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变迁中的壮文教育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在参加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壮族部分)的基础上完成的。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中,在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教育设置除了遵循自身的社会责任之外,还顺应了市场需求与人才需求的双重规律进行自身调整以便与社会发展同步。然而这个过程给壮文教育和其他民族文字教育的发展除了带来动力,还带来了一种难以诉说的隐痛。在这个变迁的社会中,民族语文教育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将如何继续生存,民族学校将如何调整,怎样能够更好发展,教育如何继续其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在主流文化和社会压力的冲击之下,学校能否在传承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的发展选择了教育,同时教育也执行着选择文化的功能。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机构,直接承担着这一系列的责任。因此笔者特地在研究中选取广西壮文学校作为个案研究,以期能够更好的考察学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选择和适应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本研究通过广西壮文教育五十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及对广西壮文学校的个案研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全面回顾、整理广西壮文教育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的变迁对其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如何产生的?以市场为导向后,民族学校是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和发展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学校如何能够完成其传承民族语言与文字的责任?民族学校对社会变迁的应对与选择,对民族教育有何启示?学校教育在保留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发展、普及壮文教育?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价值与意义,介绍壮族语言和新创文字的历史概况,在阐述本研究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的同时界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概念,并附有本课题研究的详细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壮族及其语言文字的概况,对广西地理及民族分布、壮族源流、广西壮族人口分布和语言分布情况、多语和双语掌握情况和壮族文字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广西壮文教育发展现状及田野调查情况。首先回顾了五十多年来,新创壮文的推行与发展历史,尤其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后新创壮文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情况。其次,针对新创壮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对几所壮文实验小学所在的田野点进行了调查,发放了教师、学生和入户问卷,讨论了目前新创壮文在学校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新创壮文在扫盲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目前广西壮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四章运用布迪厄的场域及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以广西壮文学校为个案,研究了社会变迁下的广西壮文教育发展。首先对广西壮文学校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场域,即影响壮文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然后运用文化资本理论透视了广西壮文学校毕业生的个人生活境遇与壮文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对壮文教育的前景进行了分析。首先讨论了推广壮文教育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目前推广壮文教育的消极因素,结合田野调查结果,分析了民委部门、教育部门、政府其他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等对壮文前景的看法;最后结合多元整合教育理论带来的启示,提出民族教育应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以开发以壮文教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为壮文教育的发展铺就普及发展之路。
     第六章是本文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The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ject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Use and Problems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ake charge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current use of new-created writings of Zhuang ethnic minorities in schooling and eliminating illiteracy education in Guangxi.
     Our society is changing greatly now, on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economy , education structure has to not only take the its own society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develop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However, this process brings motivity and pressure to the education of characters of ethnic minority. How does the education of characters of ethnic minority develop in this changing society? How do schools of ethnic minority survive? And how can the education take its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ing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y?
     Today, multi-culture is accepted by more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chooses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is also the executive which choose the culture. As the main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schools take the direct responsibility. So the author chooses the Ethnic Minority School of Guangxi as a case to study the foundation of schools in developing culture for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The dissertation is trying to make historical review and summary on the above the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used in schooling and eliminating illiteracy education in Guangxi and takes the Ethnic Minority School of Guangxi as a case study. The author tried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How does the changing society affluent education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in Guangxi? How does the school of ethnic minority develop and change with the market economic? How does the schools take its responsibility in developing the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y? How can we develop the education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in Guangxi?
     The conte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origin and aim, background, researc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literature summary, theory structure and methodology, concepts analysis and definition.
     Chapter Two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population, tradition, language use, characters, culture and history of Zhuang ethnic minority.
     Chapter Three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encircling the Zhuang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to present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Makes a detailed fieldwork by virtue of varies of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observation participated, case study etc, and achieved the first-hand original data. Makes a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used in schooling and eliminating illiteracy education through fieldwork, and makes an attributiv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trouble of teaching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and gives some advice.
     Chapter Four takes the Ethnic Minority School of Guangxi as a case study. The author uses the field and the culture capital theory of Bourdieu to analyze the developing of Zhuang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in changing society.
     Chapter Five analyzes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of Zhuang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the existing significance and needs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data;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and lim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for the above three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author has the opinion that the school courses can be an efficient way in developing the Zhuang new-created writing system.
     Chapter Six is the part of conclusion, research contribution and the author's research plan in the future.
引文
2王远新著.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330页
    3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转引自王远新著.中国民族语言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336页
    4金星华主编.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北京:民族出版.2005年版:90-91页
    5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编印,《广西区情手册》,2006年版:10页
    6摘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xzfgov.cn/
    7覃尚文,陈国清.壮族科学技术史。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1页
    8姚舜安,衰少芬.广西民族大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8页
    9姚舜安,衰少芬.广西民族大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9页
    10姚舜安,衰少芬.厂西民族大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8-50页
    11姚舜安,衰少芬.广西民族大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48-49页
    12姚舜安,衰少芬.广西民族大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78页
    13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90-491页
    14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91页
    15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166页
    16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广西语言文字使用问题调查研究》.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61页
    17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167-168页
    18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96页
    19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97,498页
    20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99页
    21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99页
    22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00页
    23张声震.《壮族通史》.1997年版:1158页
    24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00页
    25张声震.《壮族通史》.1997年版:1160页
    26张声震.《壮族通史》.1997年版:1161,1162页
    27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104-105页
    28部分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732-734页
    29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32页
    30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742-743页
    31覃晓航.壮文教育史略.民族教育研究,2004(03)
    32参见桂政办文件[1984]9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韦纯束(笔者注: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张声震(笔者注: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同志在1984年全区壮文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印《壮文工作文件选编》,2003年。
    33该部分的相关数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供
    34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民族语文政策法规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400-403页
    35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民族语文政策法规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403-405页
    36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736、737页
    38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民族语文政策法规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400页
    39郑作广,《广西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页
    40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民族语文政策法规汇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414-416页
    40桂政办[1983]23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区语委、区民委、区教育局<关于在民族师范开设壮文课的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印《壮文工作文件选编》,2003年
    41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民族语文政策法规汇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403-405页
    43郑作广.《广西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页
    44郑作广.《广西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页
    45郑作广.《广西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页
    46郑作广.《广西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页
    48郑作广.《广西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5页
    49郑作广.《广西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65页
    50黄可铿.忆广西壮文学校前期的办学情况.民族教苑(广西壮文学校内刊).2006年第10期
    53廖秉常.往事琐忆.民族教苑(壮校内刊).2006年第10期
    54屈有予.回顾广西壮文学校创办.民族教苑(壮校内刊).2006年第10期
    55屈有予.忆广西壮文学校创办.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6年第10期
    56屈有予.忆广西壮文学校创办.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6年第10期
    57屈有予.忆广两壮文学校创办.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6年第10期
    58黄新兴.求真务实,努力开创民族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6年第10期
    59黄新兴.求真务实,努力开创民族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6年第10期
    60邓仕敏.求实创新和谐发展--兼议广西壮文学校办学状况.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6年第10期
    61邓仕敏.求实创新和谐发展--兼议广西壮文学校办学状况.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6年第10期
    6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33-134页
    63王有升著.理想的限度--学校教育的现实建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6页
    65邓和平著.教育社会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64页
    66邓和平著.教育社会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64页
    67王有升著.理想的限度--学校教育的现实建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2页
    6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00页
    69阳文炜.壮校学子遍八桂.光辉五十年--广西壮文学校 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历程(内刊).第194页
    70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印.壮文工作文件选编.关于我区大专、中专毕业生中的壮族学生学习壮文的指示(1983年)
    71转引自: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53页
    72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Suzanne Keller,Sociology,McGraw-hill,Inc.,1994,P.215
    73转引自: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l版:54页
    74杨旭东,蒋凯.《教育危机新论》.《现代教育论丛》.2000第5期
    75韦统斌.让理想飞扬.光辉五十年--广西壮文学校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历程(内刊):114页
    76张和平.我对推行民族文字的认识.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77郑作广主编.广西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161页
    78唐国富.壮文的实用问题.广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79哈经雄,滕星等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570页
    80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94页
    81 韦星朗.论推行新方块壮文的必要性.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82 据1995年的数据,这部分人口大约仅占全县壮族人口的30%--参见覃乃昌《试论拼音壮文推行困难的基本原因一以广西武鸣县为例》.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83 对于这一点,一些语言学家和壮文学者给出了建议:可以先不要求各地的学习者必须使用标准音来进行学习,而是学会拼写方法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以此来提高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壮文的应用率。但这样也存在一个弊端,就是方言差异较大的地区之间就无法交流书面材料。
    84 周耀文.论语言社会功能大小与教学语言使用层次高低.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
    85 周耀文.论语言社会功能大小与教学语言使用层次高低.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
    86 周耀文.论语言社会功能大小与教学语言使用层次高低.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
    88 哈经雄,滕星等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580页
    89 哈经雄,滕星等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580页
    90 哈经雄,滕星等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575页
    91 冯增俊主编.教育人类学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308-309页
    1.李娜.神树林的守护者--云南壮族(英文).Women of China.2005年第10期
    2.龙耀宏.能歌善舞的壮族.初中生辅导.2004年第7期
    3.桂东北地区壮族的分布、迁徙及与其他各族的相互影响.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
    4.赵明龙.壮族现代化:概念、目标、难点和途径--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谈会综述.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5.张声震.建立壮学体系刍议.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6.李彦福.何龙群.浅论壮族教育发展的分期及其特点.中国民族教育.1994年第3期
    7.梁杏云.壮族麽教挂图与壮族民间信仰.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0期
    8.安铮.春风先到彩云南.中华儿女(海外版).2004年第2期
    9.农彩文.充分发挥壮族干部在民族区域自治中的作用.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10.罗秋平.阻碍壮文推广的成因及对策初探.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1.赵益真,林少棉.实事求是 确立壮汉双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中国民族教育.1996年第2期
    12.杨启标.广西双语工作的探索.中国民族.2002年第10期
    13.贺明辉,蒙元耀.谈壮文在开发壮族儿童智能中的作用.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14.许菊.壮族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及对策.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15.覃晓航.壮文教育史略.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16.罗炳正,张元生,梁庭望.一个战略性的任务--在壮乡推行壮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17.林少锦.广西实施壮汉双语文教学应把握的几个要点.中国民族教育.1999年第1期
    18.李彦福,何龙群.壮族教育史略论.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
    19.覃乃昌.论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异同及原因(上).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20.毛彩宏,赵益真,林少棉.壮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的现状及展望.广西教育.1996年第2期
    21.韦永强,蓝明生.试论新世纪的壮文推行使用工作.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22.纳鲁密·索素,素拉蓬·纳塔平图,黄翊.泰族壮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23.赵明龙.壮族现代化:概念、目标、难点和途径--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谈会综述.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24.周庆生.中苏建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比较.民族语文.2002年第6期
    25.张声震.建立壮学体系刍议.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26.覃圣敏.关于壮泰民族的起源问题--壮泰传统文化比较总论之一.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27.贺明辉,蒙元耀.谈壮文在开发壮族儿童智能中的作用.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28.许菊.壮族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及对策.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29.覃晓航.壮文教育史略.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30.林少锦.广西实施壮汉双语文教学应把握的几个要点.中国民族教育.1999年第1期
    31.李彦福,何龙群.浅论壮族教育发展的分期及其特点.中国民族教育.1994年第2期
    32.唐国富.壮文的实用问题.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33.韦艺.发挥壮文优势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中国民族教育.1995年第11期
    34.韦以强.关于壮语文使用和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35.丰又戈.言微蓄底蕴 意赅有余韵--读壮文小说《Roen Rungh》.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36.韦以强.李从式.壮文小说的创作情势.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5期
    37.韦星朗.论推广新方块壮文的必要性.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38.Maragaret.Milliken(美).三种壮文的比较.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39.覃乃昌.试论拼音壮文推行困难的基本原因--以广西武鸣县为例.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40.韦艺.发挥壮文优势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中国民族教育.1995年第1期
    41.丰又戈.言微蓄底蕴 意赅有余韵--读壮文小说《Roen Rungh》.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42.韦达.壮族族称音义探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黄革.风趣优美的壮族情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43.莫家裕.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及其工作机构.民族语文.1993年第2期
    44.韦艺.发挥壮文优势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中国民族教育.1995年第11期
    45.刘丽娜.浅谈壮文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中国民族教育.1996年第5期
    46.覃泽长.蒙公乡“壮文讲校”实验效果显著.基础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47.潘绍素.待到山花烂漫时--记全国优秀教师韦珍兰.广西教育.2000年第3期
    48.丰又戈.言微蓄底蕴 意赅有余韵--读壮文小说《Roen Rungh》.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49.韦光化.谈谈推行壮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50.梁廷望:壮文教育的兴起与展望.民族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
    51.杨启标:壮族地区实施双语文教学的成效辨析与思考.云南民族教育.1992年第3期
    52.梁庭望:壮文--壮族人民可以迅速掌握的信息载体.壮文工作通讯.1986年第1期
    53.巴战龙.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历史与未来--访著名民族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54.陈杰岚.张巧.湖南教育.2005年第5期
    55.庄司博史.晓晴.从文字创制改革看中国少数民族政策.青海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56.阿杰.文字与国运.百姓.2005年第5期
    57.周庆生.中苏建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比较.民族语文.2002年第6期
    58.张文渤.民族文字与少数民族的扫盲及普及小学教育问题.大理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59.陈涛.民族地区的普及教育和民族语言文字.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
    60.沙玛·加甲.民族语文教学的重要保证--谈我国中小学民族文字教材建设问题.中国民族教育.1998年第3期
    61.石建国.云南省德宏州民族语文专家报告会侧记.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
    62.夏孟.国家八五重点研究项目我国新创与改进少数民族文字试验推行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结题.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
    63.郭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和文字问题调查研究课题组学术讨论会简述.民族语文.1988年第4期
    64.刘文.裴英.语言文字立法与民族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65.罗美珍.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语文研究1983年第2期
    66.祁德川.汉、载瓦双语文教学实验分析.中国民族教育.1994年第1期
    67.罗美珍.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语文研究.1983年第2期
    68.易丰.前苏联社会语言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的基本问题.语文研究.1992年第4期
    69.朱文旭、肖雪.《彝族地区双语教育类型现状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70.么加利《少数民族地区扫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71.张传燧、黄立志.西南少数民族扫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72.孙诚、杨红、张竺鹏.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扫盲教育调查报告--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扫盲教育个案研究.成人教育.2005年第1期
    73.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语言与翻译.1992年第1期
    74.徐世璇.德宏傣文、景颇文、载瓦文试行效果总结调查工作简报.民族语文.1993年第4期
    75.刘玉伦.母语文与民族基础教育.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
    76.傅懋??.汉语拼音方案促进了民族文字的创制工作.语文建设.1988年第2期
    77.陈康.重视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78.国务院发文要求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语言与翻译.1992年第2期
    79.赵龙正学.浅谈民族文字的重要性.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
    80.道布.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民族语文.1993年第6期
    81.张和平.我对推行民族文字工作的认识.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82.覃华儒.推行民族拼音文字是迅速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科学方法.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3期
    83.周昌武.苗族、侗族语文史上的创举.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84.傅懋??.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讲话十八.民族语文.1986年第3期
    85.刘宝俊.少数民族母语在双语教育中的意义及发展前景.民族语文.1993年第3期
    86.和丽峰.母语教学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工作.1985年第11期
    87.[美]桑德拉H弗拉德著.李小平译.语言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民族教育.1987年第2期
    88.郑国乔.王德温.黔湘两省民族文字试验推行情况调查.民族语文.1984年第8期
    89.张人位.苗文、布依文、侗文在贵州的推行实践.民族语文.1986年第6期
    100.鲜松奎.开展双语教学首先应重视民族文字的推行.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101.周耀文.《汉语拼音方案》与我国少数民族新创的拼音文字方案.语文建设.1988年 第4期
    102.马黑木呷、姚昌道.彝文在凉山的普及给人们的启示.民族语文.1993年第2期
    103.杨汉基.试谈黔东南州民族文字试行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
    104.周庆生.规范彝文理论实践价值评估.民族语文.1993年第4期
    105.何炳坤.试析哈尼文推行受挫的原因与发展前景.1993年第5期
    106.欧阳觉亚.扬长避短.发挥新创民族文字的作用.民族语文.1989年第4期
    107.龙明耀.侗文的创立与推行.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
    108.郭阳.民族语文工作纪事1989.12-1990.12.民族语文.1991年第6期
    109.郭阳.民族语文工作纪事1991.12-1992.12.民族语文.1993年第4期
    110.胡书津.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研究.民族语文.1993年第2期
    111.曼俣.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字在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民族语文.1992年第3期
    112.徐世璇.论文字系统的科学性-对文字创制改革的理论思考.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113.喻世常.《走民族语和汉语兼懂兼通的路.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稳步发展.》.《民族语文》.1994年第2期
    114.黄行.我国新创与改进少数民族文字试验推行工作的成就与经验.民族语文1996年第6期
    115.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综述.民族语文.1992年第1期
    116.戴庆厦、贾捷华.对民族文字创、改、选经验教训的一些认识.民族研究.1993年第6期
    117.苏金智.语言的声望计划于双文字政策.民族语文.1993年第8期
    118.马学良.论双语与双语教学.民族语文.1986年第6期
    119.田家乐、今旦.推行民族文字.开展母语教学.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
    120.覃华儒.推行民族拼音文字是迅速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科学方法.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3期
    121.孙宏开.论羌族双语制.民族语文.1988年第4期
    122.杨应新.民族文字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问题.民族语文.1994年第2期
    123.覃耀庭.壮语文在新时期中的作用.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
    124.席元麟.土文的价值及其推行工作-兼议土族教育.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
    125.伍精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民族语文》.1992年第1期
    126.禹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民族语文.1989年第2期
    127.陈其光.语言、文字和民族.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6期
    128.徐志淼.民族识别中的语言调查.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3期
    129.张文之.搞好双语双文教学.发展苗族教育文化.民族论坛.1988年第3期
    130.车金明.总结经验、完善实验、稳步推广-红河州哈尼、汉双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云南民族语文.1988年第1期
    131.潘年鼎.论双语教学与民族心态问题.民族教育.1989年第3期
    132.伍文义.论布依文在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133.周庆生.中苏建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比较.民族语文.2002年第6期
    134.肖方.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创立.民族团结.1999第7期
    135.刘征祥.我国少数民族文字趣谈.四川统一战线.2000第5期
    136.清格尔泰.解决民族文字问题的一个途径.民族语文.1991第4期
    137.黄行.我国新创与改进少数民族文字试验推行工作的成就与经验.民族语文1996第4期
    138.周庆生.中苏建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比较.民族语文.2002第6期
    139.张人位.积极开展民族文字教学.贵州民族研究.1984第3期
    140.李锦芳.中国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人权2005第5期
    141.鲜松奎.民族文字在试验推行中应趋于完善.贵州民族研究.1984第3期
    142.罗平先.浅谈民族语言与民族融合问题.贵州民族研究.1984第3期
    143.庄司博史.从文字创制改革看中国少数民族政策.1989第1期
    144.邓佑玲.互联网时代的少数民族语言.中国民族.2001第2期
    145.许寿椿.母语的命运--浅谈网络时代的民族语文(之二).民族团结.1998第3期
    146.刘援朝.电脑的多文种支持技术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字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2第4期
    147.李如龙.二十世纪汉语方言学的经验值得总结.语言研究.2001第1期
    148.王利宾.十年来的少数民族语文工作.民族研究.1959第10期
    149.吴启禄.贵州民族语言概况.贵州文史丛刊.1997第2期
    150.钟南.试论语言文字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第5期
    151.成绩辉煌 任重道远--民族语文工作和民族语文研究五十年回顾.民族语文.1999第5期
    152.梁先学.湖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机构及工作概况.民族语文.1995/03
    153.马学良.谈谈民族文字与双语教学.贵州民族研.1986/02
    154.陈云华.当代新疆两次重大文字改革刍议.语言与翻译.2002/01
    155.钟廷雄.中国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民族团结.1998/02
    156.吴启.贵州省民族语言综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
    157.杨盛中.学习民族文字的意义和作用.贵州民族研究.1985/03
    158.季文.《汉语拼音方案》及语音理论研究.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3
    1.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2
    3.祝畹瑾编著.《社会语言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G.D.麦克康奈尔.谭克让.格兰特D.麦克康奈尔主编.《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第4卷.中国.第1册.语言.文字.拉瓦尔大学国际语言规划研究中心.魁北克.1995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7.王远新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世界语言报告》.中国部分.2000年版
    9.周耀文著.《中国少数民族语文使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何俊芳著.《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国家语委政策法规室编.《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汇编》(1949-1995年).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12.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志 卷59.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地方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杨光远.赵岩社主编.《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4.和丽峰主编.《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5.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编.《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民语文献][壮文]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司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简表》.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司.1958
    17.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海南分队编.《黎语调查报告初稿一》[不详]黎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1957年版
    18.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海南分队编.《黎语调查报告初稿二》[不详]黎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1957年版
    19.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一工作队海南分队编.《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作黎文的意见》北京.黎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1957年版
    20.罗常培等著.《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21.阿尔宾达赉.沙玛·甲加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概况》.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3.民族文字出版中心编.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的历史与现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4.阿尔宾达赉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概况.1996年版
    25.白润生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1994年版
    2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1992
    27.郝苏民主编.西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1990年版
    28.小学壮汉双语文教学法.慕朝京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和丽峰主编.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双语现象与双语文教育》.云南
    30.所民汉双语文教学实验成果.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31.周庆生主编.《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编.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32.李晋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3.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奇异独特的信息符号--云南民族语言文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3.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民族语文理论政策讲座》.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34.周庆生著.《语言与人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戴庆厦著.《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6.戴庆厦著.《语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7.朱崇先、王远新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王远新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王远新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戴庆厦、滕星、关辛秋、董艳著.《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41.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双语言九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4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会编.《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43.王远新著.《中国民族语言学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44.丁石庆著.《双语文化论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余惠邦主编.《双语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6.滕星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滕星、王军主编.《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48.滕星、胡鞍钢主编.《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9.滕星主编.《中国民族教育50年》.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50.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51.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董艳著.《文化环境与双语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53.戴庆厦主编.《汉族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54.王红曼著.《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铁木尔主编.《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56.王戈柳主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7.文精主编.《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80年民族工作历史回顾》.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8.吴仕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读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1.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2.[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吴志成、韦苏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3.[英]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64.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6.杨侯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民族地区教育司编.《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文件选编(1949-1988).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8.阿拉坦等著.《论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69.郝时远、阮西湖主编.《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70.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1.杨雪冬著.《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2.何怀宏著.《公平的正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3.[美]诺姆.乔姆斯基著.徐海铭、季海宏译.《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4.[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75.谢立中 孙立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6.周勇著:《少数人权利的法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7.梁进杰主编:《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78.陈海伦.李连进主编.广西语言文字使用问题调查与研究.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79.郑贻青.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之--靖西壮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80.韦以强主编.壮文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版
    81.覃国生:壮语方言概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版
    82.覃国生:壮语概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版
    83.王均等: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版
    84.壮族百科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壮族百科辞典.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85.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上、中、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86.和丽峰主编:《民族文字的创制与改进》.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