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公平合作体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为政的准绳,也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只有把公正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伦理目标和首要价值,创造正义的制度环境基础,达到全社会最大程度的正义,社会发展才最有效率,才能协调、均衡发展并实现长治久安。
     作为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正义论从正义的规则→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公平合作体系→良序社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始终以良序社会为社会发展的现实关注。众多学者在支持或者批评其正义原则,往往忽略了其正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忽略了他一直强调的基本理念:社会作为一个世代相继的公平的社会合作体系的理念。因此如何协调人们的合作,解决社会可能出现的冲突,避免一场优胜劣汰的零和博弈,形成每个参与者都能从合作中获益的良序社会无疑就成了贯穿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主线和核心,更是罗尔斯社会发展理念的核心。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城乡二元体制、社会失衡发展、群体性事件持续爆发,社会矛盾隐隐有激化的势头,这些都威胁着整个社会基本的和谐稳定。因此,罗尔斯的社会公平合作理念及其理论体系,不仅对解决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其进行充分有效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也可填补当前国内学界对社会公正问题研究的空白。
     但就整个中国现实而言,倘若要建构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合作体系,无疑有相当的难度。因此,选择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合作体系进行研究,无疑也有相当的难度,而且容易浮于表面,无法揭示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所以,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把研究的范围缩小至一个有限的共同体范围,以农村基层社区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公平合作体系对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意义所在。
     文章先从浙江省农村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现象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良序社会实现的基本路径。尔后寻求理论的解读与分析路径,把目光投向了罗尔斯的社会公平合作体系理念,实现了“大理论,小问题”的切入。在深入细致研究罗尔斯社会公平合作体系理念之后,再以典型案例研究的方式,验证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化的意义,并结合国际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先进经验,得出最终结论——多中心协作治理机制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化的必然选择,完成了从问题到理论再到实证的一体化研究。相对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而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各主体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解决基层矛盾冲突的视角从单纯的解决对立矛盾转向在合作共荣基础之上的协作治理与优化,无论在思路上还是解决问题的实践途径上,无疑都往前推进了一步,具有创新性。
     文章的研究框架如下:
     1.引言:研究缘起以及现实问题的思考。主要介绍全文研究的出发点和对问题的把握,首先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公现象出发,探讨不公导致的社会问题:失衡发展、两极分化、群体性事件持续爆发等。但令人深思的是在浙江省的农村社区也存在着持续繁荣现象:共富、共享、稳定、和谐,如奉化滕头村等。经过分析,本文认为其核心的因素在于公正的社会基本结构以及公平的社会分配。因此提出:构建公平的社会合作体系,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现良序社会是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2.社会公平合作体系:内涵的界定。主要研究罗尔斯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合作体系的基本要素、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公平的社会合作实现的基本前提——公民德性与公共理性——以及社会公平合作体系之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3.社会公平合作体系的规则体系。罗尔斯的社会公平合作体系以两个正义原则为基础建构。然而,从实现或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合作来看,仅仅依靠两个正义原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本章对社会公平合作体系具体治理原则的研究,对完善罗尔斯正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国内外其他对罗尔斯正义论研究的成果而言,无论是内容还是理论体系都具有一定的创新。
     4.社会公平合作体系的制度架构。从权力与权利体系、公共协商体系、决策体系、利益分配体系渐次深入研究,对罗尔斯社会公平合作体系与社会基本结构理念进行创新与完善。
     5.社会公平合作体系的实现:协作治理机制。社会公平合作体系或良序社会条件下的公共治理,应该是正义原则与公共理性规导之下的公共协商+合作治理,即多中心的协作治理模式。本章以农村社区,有限范围内的共同体为基本研究落脚点,结合当前社会转型与地方政府治理变革之现实,探讨基层社会公平合作体系实现的路径:协作治理,一种建立在公共论坛协商、博弈、整合基础之上的治理模式,以及构建农村社区协作治理机制所必须的规则再造与角色重塑问题。协作治理理论的提出,本身既具有原创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治理与协商民主的理论框架。
     6.社会公平合作体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化——基于浙江瑞安农业专业合作协会的实证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公平合作体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以浙江瑞安农业专业合作协会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瑞安农协的制度架构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及其对实践的意义,证明社会公平合作体系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所发挥的重大意义。
     7.结语——多中心协作治理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必然选择。在规范分析与案例论证的基础上,本文再结合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经验,进一步探讨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化的路径并得出结论:多中心协作治理是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必然选择。
Justice is the first virtue of social institutions, the yardstick for politics and also the best status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ly taking justice as the essential ethical objective and first valu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create impartial basis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and reach the greatest degree of justice of whole society, ca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e most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and equilibrium, and can sustainable stability be possible.
     A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er with greatest influence in contemporary United States,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 has been being concerned widely at home and abroad. His theory of justice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from principles of justice to social basic structure then to a fair social system of cooperation and finally to realize a well-ordered society. While many scholars supported or criticized his principles of justice, they usually neglected the inherent logic of his theoretical system of justice. The essential one is that they neglected one basic notion that society is as a society of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in successive generations, which was always emphasized by Rawls. Therefore, how to coordinate people's cooperation to solve social conflicts that may arise, avoid a zero-sum game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shape a well-ordered society that all participants can be benefited from the cooperation undoubtedly is the main line and core of Rawls's justice theory and the core of his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Judging from the status of our country, Urban-rural dual system,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ontinuous outbreak of mass disturbance show that social contradictions have been faintly intensified, which all endanger fundament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whole society. Thus, Rawls's notion that society as a fair cooperative system and its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only meaningful to solve current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but also meaningful to fill the blank to a certain extent that academic circles lack in the field of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in China.
     However, as long as the whole status of China is concerned, it is in great difficulties for us to construct a fair social justice of cooperation in a macro sense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n the fair social justice in a macro sense, which may be superficial and unable to disclose its inherent connection. Based on such consideration, the dissertation taking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as its main target narrows the research scale to a limited community and discusses what a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means to the optimization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Beginning from two totally different governance phenomena in rural area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dissertation arrives at a conclusion on the fundamental pathways to realize a well-ordered society for all and universally benefited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n it turns to Rawls's notion of a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to seek for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analytical pathway, and realizes cut-in of "large theory, small problem". After the meticulous research on Rawls's notion of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the dissertation tests and verifies its use for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via method of typical case study, then combining with internationally advanced experience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draws the final conclusion that multicenter deliberative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 optimizing the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which completes the integrated research from problem to theory then to empirical research. Compared to other concerned research outcomes in China, it is innovative to a certainty. Furthermore, it is also innovative both on the trait of thought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for problem solving that taking each supply subject in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as an integrated wh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which makes the perspective of solving rural contradictory conflicts changed from solutions for opposite contradiction to deliberative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and optimization on the base of cooper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s as following:
     1. Introduction: reasons for research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and explanation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irst it discusses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resulted from social injustice such a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polarization, social exclusion,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inuous outbreak of mass disturbance in rural areas. But what deserve careful reflection is that there also exists sustainable prosperous phenomenon in rural commun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ommon prosperity, co-share, stable and harmonious, such as Tengtou Village in Fenghua, Huayuan New Village in Dongyang etc.. Through careful analysis, the dissertation believes its core elements consist in fair social basic structure and social distribution. Therefore, the dissertation put forward that to construct a fair social cooperative system to optimize the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form a well-ordered society is the core to facilitate the rural development, maintain rur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and build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2. A fair social system of cooperation: definition. This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basic elements of Rawls's fair social system of cooperation, basic social structure ofjustice, basic preconditions for fair social cooperation------public reason and citizenvirtue, and the meaning of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3. Rule system of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Rawls's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his two principles of justice. However, it is not enough if we merely rely on two principles of justice for the realization or maintenance of a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Therefore, the chapter's research on the concrete principles of social governance is meaningful to perfect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 Compared to other researches on Rawls's justice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innovative both in the contents and theoretical system.
     4.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This chapter probes into power and right system, public deliberation system, decision-making system of public affair governance, which try to perfect Rawls's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and notion of social basic structure and realize innov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5. The realization of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deliberative andcooperative system. Public governanc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or a well-ordered society should be public deliberation + cooperative governance regulated by principles of justice and public reason, that is to say, multicenter deliberative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Taking rural community, a community with limited scal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governance innov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this chapter probes into concretepathway to realize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at basic level——a governancemodel based on deliberation, game-playing and integration in the public forum——aswell as the reinvention of rules and roles for the rural community to construct deliberative and cooperative mechanism.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itself has originality and perfe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governance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6. The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rural public goodssupply——empirical study on the basis of rural specialist cooperatives in Ruian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empirical point of view,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and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via the study on its fundamental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running mechanism to verify the function of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to the optimization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7.Conclusion : Multicentre deliberative an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is a necessary choice for public goods supply in rural China. This chapter first researches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multicenter cooperative governance in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its reference meaning to the optimization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in China, which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in the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then als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in China.
引文
[1]莫基切夫主编:《政治学说史》(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页。
    [2]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52-253页。
    [3]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页。
    [4]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1]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2-43页。
    [2]罗尔斯所主张的社会基本善(primary goods)的“善”与公共产品(common goods)的“物品”在英文中乃是同一个单词,尽管译法有异,但其所表示的意思,实际上是相同的。
    [3]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62页。
    [1]程刚:彻底摒弃城乡二元分割政策取向[N],中国青年报,2006-3-1
    [1]李羚:公共绩效考验政府服务的质量--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谈起[J],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6期。
    [2]周乐,杨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童大焕:《中国城乡差距的真实面目》,东方早报,2008-9-1,B07版。
    [1]李蓓蓓: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对于案例的描述主要摘编自郎友兴:商议性民主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以浙江农民抗议环境污染事件为例[OL],2006年。详见:http://www.law-frontier.com/ReadNews.asp?NewsID=198&BigClassID=18&SmallClassID=22&SpeciallD=17。
    [1]陈利华:《中国“群体性事件”10年增6倍》,新华每日电讯,2005-07-31,第5版。
    [2]黄建荣等。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3]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1]郎友兴:商议性民主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以浙江农民抗议环境污染事件为例[OL],2006年。详见:http://www.law-frontier.com/ReadNews.asp?NewsID=198&BigClassID=18&SmallClassID=22&SpeciallD=17。
    [2]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79页。
    [1]傅企平:创业创新,科学发展--滕头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发言[G],浙江大学卡特中心、浙江省农业厅主编:“2005中国三农发展(杭州)论坛暨首届浙江村官论坛”会刊,第22页。
    [1]看滕头怎么花钱--剖析滕头发展经验[OL],http://www.chinatengtou.com/jingji/news_detail.asp?id=44。
    [1]吴忠民:社会公正原则[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3]阿马蒂亚.森:能力、贫困和不平等:我们所面临的挑战[A],载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检索统计更新到2009年3月,详见中国知网:www.cnki.com。若无特别说明,下文的检索统计时间更新也为2009年3月。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0页。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页。
    [2]毛丹:修昔底德的正义论--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一种政治思想史读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8页。
    [5]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序言第12页。
    [6]引自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1]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
    [2]徐显明主编:法治与社会公平[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塞缪尔.弗里曼:罗尔斯(英文版)[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页。
    [2]这个检索是模糊的相关检索,也即它只要是涉及到罗尔斯的文章都可能囊括进去了。
    [3]李小科:当前国内外罗尔斯研究介绍[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检索统计更新到2009年3月,详见中国知网:www.cnki.com。
    [2]主要是笔者本人对此进行的检索与统计分类,实际上题名中没有涵盖罗尔斯的相关研究成果更多。限于检索技术以及统计的繁琐程度,笔者只能对此进行简略的统计。
    [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2]吴忠民:社会公正原则[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1]吴忠民:社会公正原则[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25页。
    [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
    [1]对于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这个问题,目前学界形成了比较高的共识,几乎所有涉及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的文献都有类似观点,也可参见匡远配,汪三贵: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理论综述[J],兰州学刊,2006年,第3期;
    陈永新: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等文献。
    [2]谢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第17页。
    [1]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J],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2]候江红: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矛盾与财政支农的政策取向[J],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1期。
    [3]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1]谢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第21页。
    [1]王小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困境与重构[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第44页。
    [1]塞缪尔.弗里曼: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1页。
    [2]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29页。
    [1]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2页。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29-530页。
    [2]参见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23页。在这个版本中,译者把venture 译为冒险,显然不能准确的表现罗尔斯的原意。香港中文大学周保松先生则把它译为“计划”,但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译为项目应该更妥帖。因此,本文采取这样的译法。
    [1]为引文方便起见,下文皆简称为《正义新论》。
    [2]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页。
    [3]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页。
    [4]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页。
    [5]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页。
    [2]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2页。
    [1]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2页。
    [2]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页。
    [1]V.奥斯特洛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中译本序言。
    [2]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3]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07页。
    [1]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页。
    [2]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0页。
    [1]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21页。
    [2]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59页。
    [3]尹松波:理性与正义--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第82页。
    [4]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4页。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60页。
    [2]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56页。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56页。
    [2]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57页。
    [3]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7页。
    [1]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7页。
    [2]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8页。
    [3]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5页。具体的平等正义线参见《正义新论》第100页,D点是最接近于平等的效率点,N点是纳什均衡点(Nash)点,B点是边沁(Bcntham)点,即功利总量最大化点,而F点是封建制度(feudal)。平等正义线主要表达由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应该如何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它们反映了互惠性的理念,也即合作体制满足了正义原则优于差别原则的条件下,在OP曲线上所达到的任何一点都是平等可接受的(从坐标原点到D点的区间)。
    [4]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00页。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55页。
    [2]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页。
    [3]对于这三点意思,本文综合了《政治自由主义》和《正义新论》中的不同表述。具体参见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15页。
    [1]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21页。
    [2]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8页。
    [2]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7页。
    [3]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页。
    [4]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5页。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2]这个界定可参见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2002年版,第10页,第225页。罗尔斯本人对社会基本结构的论述散见于其著作不同的地方。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上),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页。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2]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228页。
    [3]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91页。
    [1]转引自:教章军:行政伦理的双重维度[A],载郭济主编《行政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2]同上文,第168-169页。
    [1]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237页。
    [1]胡玻、肖长富: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N],光明日报,2006-11-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31页。
    [4]引自潘伟杰:制度、制度变迁与政府规制研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页。
    [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6页。
    [2]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2]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页。
    [3]邵智颖: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探究--从《正义论》到《万民法》(硕士毕业论文)[D],扬州大学,2007年5月。
    [4]这两个词在《正义论》及《政治自由主义》的中译本中存在着译法混乱的情况,rational在《正义论》中被译为“理性的”,在《政治自由主义》则被译为“合理的”;而reasonable在《正义论》中被译为“合理的”,在《政治自由主义》则被译为“理性的”。而从经济理性人的理性计算以及道德判断等角度看,显然rational译为“理性的”,reasonable译为“合理的”更为妥当。本文如没有特殊说明,都将采取这种译法。
    [1]约翰.密尔:论自由[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2]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3]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4]Onora O'Neill:" 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Public Reason:A Critical Notice of 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Vol.106,No.3,(Jul.1997 ),p.413.
    [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2]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3]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4]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32页。
    [5]转引自陈嘉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J],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21页。
    [1]陈嘉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J],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2]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2页。
    [3]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5页。
    [4]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1]Charles Larimore:Public Reason[A],载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第368页。
    [2]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A],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3页。
    [3]关于citizens'checking的翻译,在《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与《万民法》中分别译为公民克制与公民制约。在英文的表述中,checking主要是指主体内在的一种自我约束与控制,类似于中文表达的“内省”。制约 则主要指外在客体对主体的束缚,因此,翻译成制约,显而易见是不妥当的。翻译为克制倒是表达出了主体自我约束与控制的内涵,但是笔者觉得自律应该更传神些。而且,更符合伦理意义上的规范表述。
    [1]参见罗尔斯:万民法[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A],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页。
    [2]参见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1]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A],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页。
    [2]张逸云,詹世友:从公共意志到公共理性--对西方政治伦理发展的鸟瞰式论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2]相关论述参见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A],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8-9页。
    [3]参见罗尔斯:万民法[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2页。
    [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03-604页。
    [2]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A],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8页。
    [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2]陈嘉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J],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3]谢金林,王晓玲,李建华:公共理性--现代执政党伦理建设的理性基础[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参见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2]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A],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42页。
    [3]由于译者的理解不同,virtue既有被译为德性也有被译为美德的。如麦金太尔After Virtue:A Study in Moral Theory一书中的virtue既被译为德性又被译为美德。不同的译法参见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M],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7页。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7页。
    [3]转引自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50页。
    [4]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页。
    [6]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7]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08页。
    [2]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3]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A],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42页。
    [4]Terry L.Cooper: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M],New York,Marcel Dekker,1994,p p.107-121。
    [5]Terry L.Cooper: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M],New York,Marcel Dekker,1994,p 13.107-121。
    [6]Terry L.Cooper: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M],New York,Marcel Dekker,1994,pp.107-121。
    [7]转引自黄岩,吴瀚:捍卫公共理性-论罗尔斯“政治的正义”的基础[J],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6期。
    [1]珍妮特.V.登哈特,罗们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正义论原文即是virtue。详见:William Ebenstein & Alan Ebenstein主编:政治哲学经典选读(英文影印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39页。
    [3]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序言第12页。
    [4]徐显明主编:法治与社会公平[C]。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页。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2]引自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125页。
    [3]引自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125-126页。
    [1]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120页。
    [2]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57页。
    [1]阿克顿:自由史论[M],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
    [2]万斌,罗维:论政治妥协[J],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3]李海涛:论政治妥协的功能[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万斌,罗维:论政治妥协[J],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5]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A],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0页。
    [6]杨明伟:政治宽容:政治文明的内在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1]罗许成:论政治宽容[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6页。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6页。
    [3]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5月,第7页。
    [4]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5月,第7页。
    [1]约翰.密尔:论自由[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4页。
    [1]以赛亚.柏林:自由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89页。
    [2]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00页。
    [3]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60-61页。
    [4]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0页。
    [1]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2]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42页。
    [3]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4]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6]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00页。
    [1]万斌:《万斌文集》(三),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198页。
    [1]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82页。
    [1]塞缪尔.弗里曼:《罗尔斯》(英文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2-23页。
    [2]塞缪尔.弗里曼:《罗尔斯》(英文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9页。
    [1]转引自吴忠民:社会公正原则[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2]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0页。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69页。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1页。
    [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3页。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4-135页。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7页。
    [1]引自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1]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1]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2]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
    [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02页。
    [1]参见迈克.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辩[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5月版,中文版序,第1-3页。
    [2]迈克.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8页。
    [3]迈克.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2页。
    [1]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2]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02页。
    [1]万斌:万斌文集(三)[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197页。
    [2]采缪尔.弗里曼:《罗尔斯》(英文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9页。
    [3]吴忠民:社会公正原则[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1]译见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57页。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40页。
    [2]慈继伟:正义的两面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3]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读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读书,2002年第5期。
    [1]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读慈继伟《正义的两面》[M],读书,2002年第5期。
    [2]引自慈继伟:正义的两面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页。
    [3]慈继伟:正义的两面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页。
    [1]引自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1]丹尼斯.朗: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3页。
    [2]万斌:万斌文集(四)[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136页。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8页。
    [1]迈克尔.罗斯金:政治学[M],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2]罗素:权力论[M],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7页。
    [1]何显明:权力与市场--转型期权力交易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古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2页。
    [2]何显明:权力与市场--转型期权力交易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4-45页。
    [1]范进学:《权利政治论:一种宪政民主理论的闸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页。
    [1]刘丽萍:论权力的分解及其结构的重建-兼论市场经济与分权的关系[J],理论探索,2003年,第3期.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1]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25页。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2-25页,。
    [1]迈克尔.萨沃德:罗尔斯与协商民主[A],载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第61页。
    [2]梅维.库克:协商民主的五种观点[A],载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第29页。
    [1]乔舒亚·科恩:审议与民主的合法性[A],载谈火生编:审议民主[c],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4页。
    [2]对于协商责任的表述,可参见马修.费斯廷斯泰因:协商、公民权与认同[A],载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第44-45页。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38页。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33页。
    [1]梅维.库克:协商民主的五种观点[A],载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7页。
    [1]卢瑾: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5期。
    [2]马修.费斯廷斯泰因:协商、公民权与认同[A],载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第52页。
    [3]参见卡罗琳.亨德克里斯: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A],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26页。
    [4]参见卡罗琳.亨德克里斯: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A],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5]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389页。
    [1]实事项目八成来自市民建议[N],杭州日报,2006-6-23。
    [1]刘熙瑞主编: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1]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1]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7页。
    [2]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4页。
    [3]王京韬:如何让农民看得起病[N],《钱江晚报》,2004年11月10。
    [4]V.奥斯特洛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版,中译本序言。
    [1]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二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24页。
    [2]肖勇:行政伦理失范的克服途径:行政伦理制度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9-152页。
    [2]刘熙瑞主编: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第30-32页。
    [3]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9-152页。
    [1]郭夏娟:公共行政伦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3页。
    [2]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1]王承云:当前我国推进行政决策民主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崔迎秋:浅谈决策民主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
    [1]转引自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A],“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2006年,第368页。
    [2]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M],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1]李强彬:论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议程建构[J],求实,2008年第1期。
    [2]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和民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引自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M],1995年版,第55页。
    [1]余逊达:利益和谐是礼会和谐的核心[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余逊达: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赵士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提高社会整合的能力[J],学习论坛,2006年,第1期。
    [1]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2006年版,第51-53页。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1]俞可平:作为一种新政治分析框架的治理与善治理论[J],新视野,2001年第5期。
    [2]滕世华:公共治理理论及其引发的变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2]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3]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4]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薛冰.广东财政厅长:我国城镇贫富收入差距达10倍[N/OL],信息时报,2006-12-28。亦见中国外汇网:http://www.chinaforex.com.cn。
    [2]相关数据来自《瞭望》新闻周刊》: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扩大 分配秩序混乱伤及公平[N/OL].详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1/14/content_7419132.htm。
    [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
    [1]Jan.Kooiman:Modern Governance.New Govo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M],London,sage,1993:p.1
    [2]Jan.Kooiman: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M],London,sage,1993:p.5.
    [1]张康之:走向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李砚忠: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合作式治理--以公民与政府关系的和谐为视角[J],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3]张润君:合作治理与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4]李砚忠: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合作式治理--以公民与政府关系的和谐为视角[J],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318页。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
    [3][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2-14页。
    [1]Geert Bouckaert:Governance Between Legitimacy and Efficiency: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Belgian Fire Service[A],Edited by Jan Kooiman,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C]。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p.174.
    [1]Martijn Van Vliet:"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Business:Options and Constraints for Communication Governance"[A],Edited by Jan Kooiman,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C]。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p.192.
    [1]D.Kettle:Sharing Power: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M],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p.22。
    [2]参见保罗A.萨缪尔森和威廉D.诺德豪斯著: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英文)版.p.148。
    [1]张润君:合作治理与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1]李砚忠: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合作式治理--以公民与政府关系的和谐为视角[J],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1]乔舒亚.科恩:审议与民主的合法性[A],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C],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7页。
    [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45页。
    [1]阿马蒂亚.森:能力、贫困和不平等--我们所面临的挑战[A],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1]郭正林: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俞可平,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
    [1]田春芳:发展中国家社会均衡发展与政府作用比较研究--以拉美五国为分析案例[D],第11页,吉林大学,2007年4月。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
    [2]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22页。
    [4]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5]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1]罗小锋: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合作--以闽西客家首府长汀县马坪村村民合作修路为例[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5年8月。
    [1]数据来自习近平同志2006年10月24日在杭州听取瑞安农协汇报后的讲话,根据当时讲话的录音整理。非常感谢瑞安农协会长、瑞安市副市长陈林博士提供的材料。
    [2]陈圣祥,陈忠卫:抓好“三个工程”发展农业经济协会--宁波市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总结[N/OL],宁波:宁波市民政局,2004年10月8日。
    [3]林远锦:台州西兰花打赢山口翻身仗[N/OL],台州商务网:http://www.tzsw.cn。
    [4]乡村試验的“温州模式”[N],温州商报,2006-10-13.
    [1]于璐娜、刘小萃、何昊东:瑞安“三位一体”农村协会实验调查(四)--对话陈林:我希望农民是农协的真正参与者[J],中国合作经济,2007年第2期。
    [2]李鹏:瑞安综合农协这两年“三位一体”整合农村资源[N],中国经济时报,2007-1-13.
    [1]参见瑞安农村协会、浙南农村合作中心编印: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新型合作理论与实践(意见征求稿),未刊印稿,第96页。
    [1]参见瑞安农村协会、浙南农村合作中心编印: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新型合作理论与实践(意见征求稿),未刊印稿,第31页。
    [2]参见瑞安农村协会、浙南农村合作中心编印: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新型合作理论与实践(意见征求稿),未刊印稿,第32页。
    [3]祝阅武:从“三自一包”到“三位一体”:新型合作化建设新农村[J],经济,2007年第5期。
    [1]引自习近平同志2006年10月24曰在杭州听取瑞安农协汇报后的讲话。
    [2]陈林:探索新型合作化道路--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理论与实践[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1期。
    [1]潘勤勇:瑞安农协“三位一体”综合试点入选2007年度十大改革探索[N],瑞安日报,2007-12-28.
    [1]陈林:探索新型合作化道路——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理论与实践[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1期。
    [2]李鹏:瑞安综合农协这两年“三位一体”整合农村资源[N],中国经济时报,2007-1-13.
    [3]陈林:探索新型合作化道路——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理论与实践[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1期。
    [1]中国合作经济编辑部:陈林:开路难 行路更难[J],中国合作经济,2008年第9期.
    [2]参见瑞安农村协会、浙南农村合作中心编印: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新型合作理论与实践(意见征求稿),未刊印稿,绪论,第6页。
    [1]参见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1]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页。
    [2]转引自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97页。
    [1]转引自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11页。
    [2]高培勇,崔军编著:公共部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7页。
    [3]详见《瑞安农村合作协会会员通则》,引自瑞安农村协会、浙南农村合作中心编印: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新型合作理论与实践(意见征求稿),未刊印稿,第90-95页。
    [1]参见瑞安农村协会、浙南农村合作中心编印: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新型合作理论与实践(意见征求稿),未刊印稿,绪论,第6页。
    [2]参见瑞安农村协会、浙南农村合作中心编印: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新型合作理论与实践(意见征求稿),未刊印稿,第47页。
    [3]为什么“公司+农户”80%以上不成功[J],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第23期。
    [1]陈林:瑞安农协:新型合作化之路[J],人民论坛,2006年第17期.
    [2]张凤安,秦旭东:农协三位一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4-16.
    [1]韩俊: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
    [2]韩俊:建设新农村的两个重大课题[OL],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drenet.channel.web/expert/showdoc.asp?doc_id=198737,2006-03-03。
    [1]李成贵: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步曲[N],光明观察,2007-8-8。详见光明网:http://guancha.gmw.cn。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个村庄调查[J],中国农村金融,2007年第8期。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个村庄调查[J],中国农村金融,2007年第8期。
    [1]具体的制度设计与操作,可参见陈林:探索新型合作化道路--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理论与实践[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1期。
    [1]案例主要摘编自蒋蕴,方海:瑞安农协的乡村合作实验[N],浙江日报,2006-11-i4.也可参见《喜听农家夸农协》[N],瑞安日报,2006-10-30.
    [2]蒋蕴,方海:瑞安农协的乡村合作实验[N],浙江日报.2006-11-14.
    [1]喜听农家夸农协[N],瑞安日报,2006-10-30.
    [1]案例摘编自:喜听农家等农协[N],瑞安日报,2006-10-30.
    [1]陈林:探索新型合作化道路--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理论与实践[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1期。
    [2]案例摘编自:瑞安组建全国首家“农协”,金融、流通、生产“三位一体”服务新农村[J],温州商报,2006-10-13.
    [1]李郑民:社会结构变化及利益代表方式试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赖亦明:现时期党如何代表人民利益的几点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韦文浩:浙江省瑞安市“农协”放慢行进速度[N],法制日报,2008-3-9.
    [2]韦文浩:浙江省瑞安市“农协”放慢行进速度[N],法制日报,2008-3-9.
    [3]韦文浩:浙江省瑞安市“农协”放慢行进速度[N],法制日报,2008-3-9.
    [1]韦文浩:浙江省瑞安市“农协”放慢行进速度[N],法制日报,2008-3-9
    [2]韦文浩:浙江省瑞安市“农协”放慢行进速度[N],法制日报,2008-3-9.
    [1]陈家刚.德国地方治理的公共品供给--以德国莱茵-法尔茨州A县为例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第1期.
    [1]芬兰地方政府法案(The Finnish Loca]Government Act),详见:http://www.kunnat.net/k_peruslistasivu.asp?path=1;161;279;280;60393.
    [1]刘震、吴栋、孙咏梅。新农村建设:韩国经验与中国实践[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年第4期。
    [2]杨生胜、王晓峰:日本对农业的扶持政策[J],农业经济,1997年第3期。
    [3]匡远配、汪三贵:日本农村公共产品自供给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2005年第4期。
    [4]杨生胜、王晓峰:日本对农业的扶持政策[J]。农业经济,1997年第3期。
    [1]匡远配、汪三贵.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2005年第4期。
    [2]R.Slater(英)等:“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partnerships in municipal waste management in England”[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volume51,2007,pp.643-664。
    [3]陈家刚.德国地方治理的公共品供给--以德国莱茵-法尔茨州A县为例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第1期.
    [1]R.Slater(英) 等:"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partnerships in municipal waste management in England"[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volume51,2007,p.p.643-664。
    [2]Dennis Epple & Richard Romano:"Collective Choice and Voluntary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3年第2期。
    [3]Geert Bouckaert.:"Governance between Legitimacy and Efficiency: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Belgian Fire Services "[A],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C],edited by Jan Kooiman.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3.p.159-0.172。
    [4]曲文俏,陈磊.日本的造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年第7期。
    [1]详见:荷兰设施农业的特点,http://www.cnsp.org.cn/hqlylw/gkhn.htm。
    [2]陈林:探索新型合作化道路——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理论与实践[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1期。
    [3]陈林:探索新型合作化道路——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理论与实践[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1期。
    [4]赵慧峰:中国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1月。
    [1]艾云航:日本农协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方式[J],世界农业,2005年第10期。
    [2]曲文俏,陈磊:日本的造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年第7期。
    [3]金英姬:韩国的新村运动[J],当代亚太,2006年第6期。
    [1]张晔:德国的农业职业培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1997年第10期。
    [2]杨瑞梅:从地方治理角度看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杨瑞梅:从地方治理角度看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Suman Ghosh 等:"A Case for Bundling Public Goods Contribution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7(3),pp.425-450。
    [1]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J],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1]顾正喜:农村先富群体参政的激励结构及规范之道[J]。北京: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4年第7期。
    [2]毛剑杰,张辉:浙江试行国内首个农村监委会制衡基层权力[N/OL]。中国选举和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1]葛耘娜、许静、何征:后税赀时代:新农村建设再求解[N],《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北京论坛·迎“两会”系列,2006年3月1日。
    [1]Anthony Laden.Games,Faimess,and Rawls's A Theory of Justice[J].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20,No.3,1991,pp.189-222.
    [2]B.Guy Peters and John Pierre.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J-PART,Vol.8,No.2.April 1998.
    [3]Barry S.Gardiner.Rawls on Truth and Toleration[J].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38,No.150,1988,pp.103-111.
    [4]Bernd Wegener.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Structural Constraints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Judgments[J].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7,No.1,1991,pp.3-18.
    [5]Christine Swanton.Is the difference Principle a Justice Principle?[J].Mind,New Series,Vol.90,No.359,1981,pp.415-421.
    [6]DAIL FIELDS etc.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as predictors of employee outcome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21,2000,pp.547-562.
    [7]Dennis Epple and Richard Romano.Collective Choice and Voluntary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No.2,2003,pp.545-572。
    [8]Francis J.Schweigert.The Priority of Justice:A Framework approach to Ethics in Program Evaluation[J].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Vol.30,2007,pp.394-399.
    [9]Jan Kooiman.Modem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C].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3。
    [10]Leonard Choptiany.A Critique of John Rawls's Principle ofjustice[J].Ethics,Vol.83,NO.2,1973,pp.146-150.
    [11]LI,XIAORONG.A Critique of Rawls's 'Freestanding' Justice[J].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V01.12,No.3,1995,pp.46-58.
    [12]Matthew Potoski and Aseem Prakash.The Regulation Dilemma: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64,No.2,2004,pp.152-163.
    [13]Martin F.Hellwig.Public-Good Provision with many Participant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70,2003,pp.589-624.
    [14]Marcus Ander Melo and Giancarlo Baiocchi.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Local Governance:Towards a New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ume 30,No.3,2006,pp.587-600.
    [15]Nabil I.Al-Najjar.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Governance of Complex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5,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Hundredth and 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Washington,DC,January 6-8,1995,pp.432-436.
    [16]Leif Wenar.Political Liberalism:An Internal Critique[J].Ethics,Vol.106,No.l,1995,pp.32-62.
    [17]Onora O'Neill.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Public Reason:A Critical Notice of 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Vol.106,No.3,Jul.1997.
    [18]Rabia Karakaya Polat.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local governance:The context of Britain[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Volume 37,Issue 2,June 2005,Pages 87-97.
    [19]Peter J.Steinberger.A Fallacy in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J].The Review of Politics,Vol.51,No.1,1989,pp.55-69.
    [20]Richard Norman.Equality,Priority and Social Justice[EB].Blackwell Publisher,1999.
    [1]阿克顿.自由史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2]阿马蒂亚.森.能力、贫困和不平等--我们所面临的挑战[A].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艾晓红.透过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看中国学者的正义观[D].贵阳,贵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5]安东尼.言登斯.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奥特弗里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基础[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7]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英文)版。
    [8]边沁.政府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曹海军.文本与语境: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1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2]慈继伟.正义的两面性[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3]崔迎秋.浅谈决策民主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2-33页。
    [14]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5]陈利华.中国“群体性事件”10年增6倍[N].新华每日电讯,2005-07-31。
    [16]陈桂棣、春桃著.中国农民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7]陈嘉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J].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第72-77页。
    [18]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19]陈家刚.德国地方治理中的公共品供给--以德国莱茵-法尔茨州A县为例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第1期,第100-106页.
    [20]陈江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探析[J].理论导刊,2007年第7期,第64-67页.
    [21]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
    [22]陈林.瑞安农协:新型合作化之路[J].人民论坛,2006年第17期,第37-38页。
    [23]陈林:探索新型合作化道路--瑞安农村合作协会的理论与实践[J].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1期,第8-21页。
    [24]陈永新.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5-9页.
    [25]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0]丹尼斯.朗.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1]范进学.权利政治论:一种宪政民主理论的阐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32]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高培勇,崔军编著.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5]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6]龚冬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37]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8]郭夏娟.公共行政伦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3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个村庄调查[J].中国农村金融,2007年第8期,第10-23页。
    [40]郭正林.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24-31页。
    [41]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4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4]韩俊.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J].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第10-14页.
    [45]何建华.经济正义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6]何显明.权力与市场一一转型期权力交易现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沈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7]何增科等.基层民主与地方治理创新[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48]贺雪峰.差序格局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第114-118页.
    [49]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3年版。
    [50]侯江红.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矛盾与财政支农的政策取向[J].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1期,第120-124页。
    [51]胡税根.论新时期我国政府规制的改革[J].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70-78页。
    [52]胡真圣.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4]黄丽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探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
    [55]贾中海.社会价值的分配正义[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 004年.
    [56]蒋蕴,方海.瑞安农协的乡村合作实验[N].浙江日报,2006-11-14.
    [57]景天魁等著.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8]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59]克鲁泡特金.互助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60]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1]匡远配、汪三贵.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2005年第4期,第49-54页。
    [62]匡远配,汪三贵.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理论综述[J].兰州学刊,2006年第3期,第173-177页.
    [63]郎友兴.商议性民主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以浙江农民抗议环境污染事件为例[OL].2006年.详见:http://www.lawfrontier.com/ReadNews.asp?NewsID=198&BigClassID=18&SmallClasslD-22&SpecialID=17.
    [64]菜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华夏出版社,2001年。
    [65]赖亦明.现时期党如何代表人民利益的几点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0-13页。
    [66]李羚.公共绩效考验政府服务的质量--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谈起[J].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6期,第71-75页。
    [67]李蓓蓓.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0-63页。
    [68]李成贵.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步曲[N].光明观察,2007-8-8。
    [69]李培林等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0]李志江.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年。
    [71]李海涛.论政治妥协的功能[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1-54页。
    [72]李鹏.瑞安综合农协这两年“三位一体”整合农村资源….中国经济时报,2007-1-1 3.
    [73]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4]李小科.当前国内外罗尔斯研究介绍[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93-95页。
    [75]李砚忠.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合作式治理--以公民与政府关系的和谐为视角[J].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第101-104页。
    [76]黎石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77]李郑民.社会结构变化及利益代表方式试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63-64页。
    [78]林畅,陆海燕.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乡村治理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97-100页.
    [79]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80]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J],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第62-68页。
    [81]蔺明照.乡村冲突、乡村治理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政治学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
    [82]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刘翠.功利与公正的伦理走向与现实思考[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84]刘云升、任广浩.农民权利及其法律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刘震、吴栋、孙咏梅.新农村建设:韩国经验与中国实践[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年第4期,第46-48页。
    [86]刘熙瑞主编.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87]刘须宽.罗尔斯“分配正义观”与诺齐克“持有正义观”的对照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论文,2003年.
    [88]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9]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A],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90]罗尔斯.万民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1]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92]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93]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94]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95]罗许成.论政治宽容[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15-120
    页。
    [96]罗素.权力论[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版。
    [97]罗小锋.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合作--以闽西客家首府长汀县马坪村村民合作修路为例[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5年8月。
    [98]卢瑾.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 99-107页。
    [99]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0]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111]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2]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1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4]毛胜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公平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15]莫基切夫主编.政治学说史(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16]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17]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8]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页。
    [119]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120]迈克尔.罗斯金.政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21]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2]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123]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24]毛胜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公平性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125]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二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6]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27]宁晓璐.论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念[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
    [128]牛京辉.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9]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0]潘勤勇.瑞安农协“三位一体”综合试点入选2007年度十大改革探索[N].瑞安日报,2007-12-28.
    [131]潘伟杰.制度、制度变迁与政府规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132]彭燕.罗尔斯《正义论》思想的研究与批判[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133]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134]皮伟兵.“和为贵”的政治伦理追求--“和”视域中的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35]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6]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第35-43页。
    [137]乔舒亚.科恩.审议与民主的合法性[A].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C],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8]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39]青莲斌.分配制度改革与共同富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0]秦瑜.从《正义论》到《万民法》[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
    [141]睢党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142]瑞安农村协会、浙南农村合作中心编印.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新型合作理论与实践(意见征求稿),未刊印稿。
    [143]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44]塞缪尔.弗里曼主编.罗尔斯(英文版)[C].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6年。
    [14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46]苏时鹏.转型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147]宋惠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阈下的基层政府职能解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148]邵智颖.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探究--从《正义论》到《万民法》[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5月。
    [149][奥]斯蒂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0]石彤.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以国企下岗失业女工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1]孙柏英.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1]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52]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3]滕世华.公共治理理论及其引发的变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54]田春芳.发展中国家社会均衡发展与政府作用比较研究--以拉美五国为分析案例[D]。 吉林大学,2007年4月。
    [155]童大焕.中国城乡差距的真实面目[N].东方早报,2008-9-1,B07版。
    [156]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57]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58]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
    [159]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0]王京韬.如何让农民看得起病[N].《钱江晚报》,2004-11-10。
    [161]王承云.当前我国推进行政决策民主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17-19页。
    [162]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3]王小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困境与重构[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164]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65]万斌,罗维.论政治妥协[J].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第62-69页。
    [166]万斌.和谐论纲(J].学术界,2005年第4期,第7-19页.
    [167]万斌,王满荣.论冲突与和谐[J].求索,2006年第8期,第59-61页.
    [168]万斌.万斌文集(三)[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169]万斌.万斌文集(四)[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170]万斌,钟其.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调节机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35-39页.
    [171]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一一读慈继伟《正义的两面》[J].读书,2002年第5期,第21-30页。
    [172]王春玉.论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重叠共识”理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173]汪海霞.追求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174]汪荣有.当代中国经济伦理[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5]王维.政治正义及其价值功用[J].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1期,第42-43页.
    [176]王晓升.正义制度建构中道德因素的作用--罗尔斯和哈贝马斯方案剖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第18-22页.
    [177]王天意.社区权威与乡村治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108-111 页.
    [178]汪志芳.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179]韦文浩.浙江省瑞安市“农协”放慢行进速度[N].法制日报,2008-3-9.
    [180]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年。
    [181]吴三萍.乡村治理中,克服国家政策介入失灵的路径选择[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182]吴忠民.社会公正原则[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3]谢金林,王晓玲,李建华.公共理性——现代执政党伦理建设的理性基础[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546-551页。
    [183]谢金林.公共理性与现代政治文明[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4-7页。
    [184]徐显明主编.法治与社会公平[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85]徐潇.哈耶克与罗尔斯:从自由到平等[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186]夏庆波.理性多元与政治正义——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
    [187]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8]徐勇.中国农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9]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0]徐勇.建构“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乡村治理机制[J].理论学刊,2007,第4期,第85-86页.
    [191]肖勇.行政伦理失范的克服途径:行政伦理制度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36-40页。
    [192]谢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193]薛冰.广东财政厅长:我国城镇贫富收入差距达10倍[N].信息时报,2006-12-28。
    [194]薛晓明。转型期的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9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96]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19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8]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9]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00]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7页。
    [201]杨明伟.政治宽容:政治文明的内在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第150-152页。
    [202]杨瑞梅.从地方治理角度看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4-18页。
    [203]姚大志.何谓正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其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45-51页.
    [204]姚得峰.平等的正义--罗尔斯正义理论新探[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205]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6]以赛亚.柏林.自由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207]尹松波.理性与正义--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年。
    [208]尹焕三等著.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对全国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的追踪考察[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9]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第71-76页。
    [210]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1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12]俞可平主编.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3]俞可平,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期,第13-26页。
    [214]于璐娜、刘小萃、何昊东.瑞安“三位一体”农村协会实验调查(四)--对话陈林:我希望农民是农协的真正参与者[J].中国合作经济,2007年第2期,第18-22页。
    [215]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第108一112。
    [216]余逊达.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34-35页。
    [217]袁亚平,鄂平玲.瑞安农协:农村“三位一体”新实验[J].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47期,第36-38页。
    [218][英]约翰.邓思编.民主的历程[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9][澳大利亚]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20]约翰.密尔.论自由[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1]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2]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223]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24]詹姆斯.M.布坎南,罗杰.D.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3月版。
    [225]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226]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7]张逸云,詹世友.从公共意志到公共理性--对西方政治伦理发展的鸟瞰式论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59-63页。
    [228]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9]张润君.合作治理与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第56-59页。
    [230]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31]张凤安,秦旭东。农协三位一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4-16.
    [232]张江海.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效率与公平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
    [233]张晓忠,杨嵘均.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和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第133-136页.
    [234]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5]赵慧峰:中国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236]赵士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提高社会整合的能力[J].学习论坛,2006年,第1期,第76-77页。
    [237]浙江大学卡特中心、浙江省农业厅主编.“2005中国三农发展(杭州)论坛暨首届浙江村官论坛”会刊[G].杭州,2005年。
    [238]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一一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9]郑茂刚.乡村善治与和谐乡村--我国乡村治理目标选择与路径依赖[J].凯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4-16页.
    [240]郑哲.罗尔斯正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公平正义[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
    [241]中国合作经济编辑部:陈林:开路难行路更难[J].中国合作经济,2008年第9期,第42-45页.
    [242]钟英法.罗尔斯公共理性思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243]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44]周乐、杨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0-62页。
    [245]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46]周松强.乡村社会治理变迁与多中心民主协作治理制度的创新--以浙江省温岭市村级“民主恳谈会”为例[J].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5期,第50-52页。
    [247]朱长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建设研究[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
    [248]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249]朱武雄.罗尔斯国家正义思想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