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
     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Beginning with the Sci-Tech industry cooper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zone of the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e upgrading based on theories such as regional economics, industri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like, moreover, the paper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e perfectly interactive pattern in terms of Game Theor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Normat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sho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ional evolution and trend of Taiwan tech industry investment, concluding the factors of location selection when Taiwan tech industry wants to invest in china mainland, and deeply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 demand, risks consideration of such investment based on cross-strait research and survey report by Association of Taiwan' 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industry. In the paper, the writer puts the emphasis on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operation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of this zone and another three cluster of Taiwan businessmen, and concludes the constraints inside and outside while the zone accept the sci-tech industry removing from Taiwan, then discusses specific constraints of Fujian province, south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southeast of Jiangxi province respectively. Contributing to both theory and positive analysis, considering the strategy direction of the zone making by the government,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plans to certain extent on regional gradation, regional arrangement, industry position, strategy of acception and pattern of acception, moreover,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investment environment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hardware, software and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poi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sci-tech industry transfer will be the only way to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integration, while considering the zone' s sci-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as a whole is a novel field of study.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is confined to simple analysis of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position and acception focus of the zone especially those sub-region, and based on this bring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tech industry in the zone as a whole.
引文
[1]曹小衡.关于两岸经济合作之研究[J].经济前沿,2006,(2):25-33.
    [2]曹小衡.两岸直航对产业发展策略、企业全球布局的影响[J].两岸关系,2006,(5):25.
    [3]曹小衡.海峡两岸IT业现况及合作展望[J].南开经济研究,2002,(6),39-44.
    [4]陈恩.新世纪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新特点[J].东南亚研究,2002,(6):23-28页.
    [5]陈恩、李雪琪.台商在大陆融资策略管窥[J].特区经济,2006,(2).
    [6]陈恩、汪书军、罗睿.台商投资大陆的区位选择分析与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8).
    [7]陈舒、张明火.台湾科技政策的演替及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7,(4).
    [8]蔡秀玲.台湾科技与产业发展策略论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36-39.
    [9]林.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农业科技发展问题[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10]代明:台湾科技产业竞争力评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2期,43-47.
    [11]戴淑庚.台湾风险投资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机制研究——兼论其对大陆的启示[J].台湾研究集刊,2003,(3):37-43.
    [12]戴淑庚、翁成受.厦门与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01,(2).
    [13]邓利娟.论台资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J].福建金融,2007,(8):19.
    [14]葛顺奇.中国利用FDI的业绩与潜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3,(6):11-15.
    [15]关文瑜.推进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对策探对[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4).
    [16]关文瑜、杨军、曾玉荣.闽台科技交流合作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05,(1).
    [17]胡鞍钢.“第一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会议论文稿[J],2005年9月.
    [18]黄德春.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区位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2,(6).
    [19]黄德春.北移与西进:台资的区位比较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2,(7).
    [20]黄庆森、鲁明泓.台湾大型企业投资大陆途径模式之调研[J].现代管理科学,2006,(9).
    [21]黄绍臻.论闽台经济的互补性与经济互动的可能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3):34-36.
    [22]李非.两岸入世对台商投资中国大陆的影响[J].亚太经济,2003,(1):41-43.
    [23]李非.关于“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构想[J].台湾研究25年精粹两岸篇(李非主编),九州出版社,2005,第169页.
    [24]李非.当前台湾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台湾研究,2006,(4).
    [25]李非.当前台湾产业转移的特点与对大陆投资趋势[J].两岸关系,2005,(9):25-28.
    [26]李非.台湾高科技产业与两岸产业合作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27]李非.台湾经济发展模式论[J].代亚太,1994,(6):51—55.
    [28]李非、熊俊莉.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合作[J].亚太经济,2007,(1).
    [29]李非、熊俊莉.闽台制造业对接研究[J].福建金融,2007,(4).
    [30]李非、李继翔.台商投资中国大陆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1]李非、林坚、刘澈元.影响和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软因素分析[J].开发研究,2008,(5):118-121.
    [32]李秋斌.闽台高科技产业的比较分析与发展启示[J].亚太经济,2007,(5)
    [33]李秋斌.闽台产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6,(5):117.
    [34]李秋斌.从互补性透析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前景[J].东南学术,2007,(5):110.
    [35]李小玲、朱斌.台湾企业在闽投资情况研究[J].发展研究,2001,(5).
    [36]李烨、李传昭.透析西方企业转型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4,(3).
    [37]李宗卉、鲁明泓.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世界经济,1999,(7).
    [38]林坚.台湾科技对外合作模式和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09,(2)。
    [39]林坚.发挥福建区位优势,推进两岸经贸合作[J].福建“两岸共同市场高端论坛”论文,2005,(7).
    [40]林世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闽台科技合作[J].亚太经济,2005,(2).
    [41]林世渊、林其屏、汤书昆.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与闽台科技合作[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11).
    [42]林毅夫、易秋霖.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6,(2):5-18.
    [43]刘震涛、李应博.台资企业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的转型升级[J].国际经济评论,2008,(7-8):52-57.
    [44]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4,(2):64-70.
    [45]鲁明泓.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分布[J].经济研究,1997,(12):64-70.
    [46]鲁明泓.制度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一项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7):57-66.
    [47]吕斌.台湾的创业投资体系[J].现代台湾研究,2005,(1).
    [48]毛汉英.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6):363-371.
    [49]聂华林、王彩云.循环经济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5 (2):38-40.
    [50]王宇辉、聂华林.论区域经济板块——基于区域经济系统的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07,(4):56-59.
    [51]商务部和中国社科院联合课题组.我国外商投资梯度转移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2004,(4):5-12.
    [52]单玉丽.国台科技园区比较与合作互动的研究海峡农业探索[J].2006,(3):1-4.
    [53]石培基等.企业创新与区域发展关系[J].现代企业,2007,(1):55-56.
    [54]石培基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6):635-645.
    [55]石正方、邓利娟.海峡经济区的空间演进:结构、特征与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56]石正方.台湾企业集团大陆投资现况与策略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06,(2).
    [57]唐永红:《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发展态势的定量考察》,《台湾研究》2007年第2期.
    [58]王慧,台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同济大学2005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59]王华:《近期台湾服务业投资大陆的趋势及影响》,《台湾研究》2007年第4期.
    [60]王建民.台湾三大科学工业园区发展概况[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 (3).
    [61]王鹏.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互补关系及发展策略[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5,(3):23-26.
    [62]王腰.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竞争力比较及分工合作模式[J].国际经贸探索,2005,(2):26-29.
    [63]王知桂、黄淑玲.承接台湾产业外移实现两岸资源互补与共赢——台湾产业外移动因与 福建的承接[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64]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4,(5):15-22.
    [65]魏后凯.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动机与区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1,(2):67-94.
    [66]伍长南.闽台两岸产业对接研究[J].亚太经济,2007,(2).
    [67]吴德进、林旭华.《闽台信息产业的对接与转移[J].亚太经济,2007,(3).
    [68]吴德进.闽台信息产业对接:前景、方向与重点[J].发展研究,2007,(2).
    [69]许合先.海峡两岸高技术产业的互补性及合作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
    [70]严正.闽台产业对接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7).
    [71]殷存毅.大陆经济转型与台商投资演变趋势——以昆山市为例[J].台湾研究集刊,2007,(3):53-54.
    [72]殷华方、鲁明泓.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有效性研究管理世界[J].管理世界,2004,(1).
    [73]张传国.中国大陆利用台资政策的有效性评价[J].台湾研究,2007,(3).
    [74]张传国.大陆台商直接投资的空间扩散[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61-64.
    [75]张传国.大陆台商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异与成因研究[J].世界经济,2003,(10):28-36.
    [76]张传国.台商直接投资对大陆沿海地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3,(4):66-71.
    [77]张冠华.台湾经济转型与两岸经济贸易[J].台声,2004,(9):54-55.
    [78]张冠华.台湾IT产业祖国大陆投资格局与两岸分工[J].台湾研究,2003,(1).
    [79]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80]张玉冰.中国大陆沿海与台湾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与整合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1]张玉冰.台湾产业结构升级与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证研究[J].亚太经济,2007(5):120.
    [82]赵蓓.海西产业集群发展与利用台资:基于嵌入性的分析[J].亚太经济,2008,(1).
    [83]赵奕山.台湾产业外移特点与我省对策[J].亚太经济,2001,(5).
    [84]祝健、柴宇平.建立“海西区”科技投融资体系的战略构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
    [85]王鹏.新经济增长理论与台湾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6]段小梅.台商投资大陆的区位选择及其投资环境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5年.
    [87]洪国基.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的转移及撤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8](台湾)高长.台湾产业转型对昆山产业发展的启示[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1).
    [89](台湾)高长.两岸贸易发展与展望[J].13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台北)论文,2008,(7).
    [90](台湾)王佳煌.雁行理论与日本的东亚经验[J].问题与研究,2004,(43卷第1期):1-31.
    [91](台湾)吴思华、沈荣钦.台湾积体电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J].管理资本台湾(蔡敦浩主编),台湾远流出版,1999.
    [92](台湾)魏上凌.台商对大陆投资进入时机、区域群聚与绩效关系之研究[D].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博士毕业论文,2001.
    [93](台湾)张德君.中国大陆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政策、法令对台商投资大陆影响之研究[D].东吴大学会计学系硕士毕业论文,2002.
    [94](台湾)吕维智.中国大陆外资企业获利变动之决定因素[D].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2年.
    [95](台湾)郑希辰.影响厂商选择响并或筹建新厂因素之探讨——以开发中国家对己开发国家之逆向投资力例[D].成功大学国际企业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1年.
    [96](台湾)林世彬.外人直接投资、技术移转与经济成长[D].中国文化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2.
    [90](台湾)张企中.两岸外人直接投资趋势与相关性分析[D].世新大学经济学系硕士毕业论文,2002年.
    [97](台湾)洪晨翔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倾向之决定因素——台湾制造业中小企业之实证研究[D].淡江大学产业经济学系硕士毕业论文,2001年.
    [98](台湾)萧士尧.台湾厂商对外投资区位选择与销售策略之研究[D].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2年.
    [99](台湾)程永明.中国人陆市场进入模式权变模型建构之研究——台湾制造业之实证分析[D].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博士论文,2002.
    [100](台湾)林长庆.台湾半导体厂商是否应进军大陆——以八时晶圆为例[D].东吴大学经 济学系硕士毕业论文,2001年.
    [101](台湾)余章宏.中国大陆市场进入模式之研究——以笔记型计算机产业为例[D].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工程硕士毕业论文,2002.
    [102](台湾)吴赞庭.交易成本、制度环境、国际化经验对海外进入模式与经营绩效之影响——台商赴海外投资之实证研究[D].元智大学管理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2.
    [103](台湾)何华伦,大陆台商资源组合类型对经营绩效之影响——进入策略与组织能力之干扰效应[D].大叶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学系硕士毕业论文,2002.
    [104](台湾)林盈助,对外投资、产业空洞化与生产力变动——台湾制造业之实证研究[D].台北大学财政学系硕士毕业论文,2002.
    [105](台湾)陈美佳,技术移转与经营绩效影响因素之研究——以台湾中小型制造业厂商赴大陆投资为例[D].铭传大学国际企业学系硕士毕业论文,2002.
    [106](台湾)林捷盟.台湾信息业制造商投资中国人陆之因素研究[D].大同大学事业经营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2.
    [107](台湾)麦嘉容.零售商在大陆市场的进入模式[D].台湾中山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1.
    [108](台湾)徐国峰.台湾计算机游戏厂商进入中国大陆之策略研究[D].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1.
    [109]CK Prahalad,Jan P Oosterveld.“Transforming internal governance:The challenge for ultinationals”,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1999;40,3.
    [120]John Humphrey,Hubert Schmitz.“Trust and Inter- Firm Relation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Apr1998;34,4.
    [121]李非.台湾经济发展通论[M].九州出版社,2004.
    [122]李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研究[M].九州出版社,2000.
    [123]李非.21世纪初期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与对策[M].九州出版社,2002
    [124]李非.海峡两岸经济关系通论》[M].鹭江出版社,2008年.
    [125]邓利娟.21世纪以来的台湾经济——困境与转折[M].九州出版社,2004
    [126]黄绍臻.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7]段小梅.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区位选择及其投资环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28]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9]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130]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1]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1.
    [132]李新春.企业联盟与网络[M].产东人民出版社,2005.
    [13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34]迈克尔·E·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135]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136]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两岸关系理论福建研究基地.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R].2006年12月.
    [137]中央台办海研中心、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两岸经贸论坛文集[R].九州出版社,2006年4月.
    [138]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2007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R].
    [139]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2008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R].
    [140]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2009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R].
    [141]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课题组.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若干战略问题研究[R].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142]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高新技术发展研究报告[R].2004.
    [143]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新形势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对策建议[R].2004.
    [144]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振兴福建制造业:背景、思路与对策[R].
    [145]赣南日报.当前制约工业园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N].2005年7月27日.
    [146]汕头大学台湾研究所.对台资源调研》调查报告[R].2002.
    [147]徐永昌等.我国高科技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2006)[R].国家科学技术部网站.
    [148]吴辰.OECD高技术产品统计方法及借鉴意义(2006)[R].国家科学技术部网站.
    [149]台湾区电电公会.2007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R].2007年9月1日.
    [150]台湾区电电公会.2006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R].2006年8月1日。
    [151]台湾区电电公会.2005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R].2005年9月1日。
    [152]台湾区电电公会.2008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摘要报告)[R].2008年8月28日。
    [153]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核准华侨及外国人、对外投资、对中国大陆投资统计年报.2005.
    [154]龚明鑫.2015台湾制造业发展愿景与规划[R].“台湾经济永续发展会议”论文,2006年7月1日。
    [155]台湾“经济部”技术处.2006产业技术白皮书[R].2006年9月.
    [156]丁锡镛主编.2008年台湾12大明星产业发展计划(岚德智库研究报告RC205)[R].岚德出版社,2004年1月.
    [157]丁锡镛主编.台湾总体竞争力提升大战略(岚德智库研究报告RC109)[R].岚德出版社,2001年7月.
    [158]丁锡镛主编.台湾科学技术产业发展之危机与转机(岚德智库研究报告RC118)[R].岚德出版社,2001年7月.
    [159]丁锡镛主编.台湾的产业科技研究发展政策(岚德智库研究报告RC119)[R].岚德出版社,2001年10月.
    [160]陈信宏、史惠慈.科技产业聚落之发展:硅谷、新竹与上海[R].台湾工业研究院产业经济与资讯服务中心出版,2003年.
    [161]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
    [16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63]国务院.2005~2009年政府工作*告.
    [164]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
    [165]福建省.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
    [166]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167]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68]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海西建设实践要领的若干意见(闽政[2006]35号)
    [169]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70]福建统计年鉴编辑部.福建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71]福建省统计局.2008年福建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72]浙江温州.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173]广东汕头: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174]江西赣州: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175]广东省委、省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176]广东省统计局.2008年广东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77]上海市统计局.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78]江苏省统计局.2008年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79]浙江省统计局.2008年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0]天津市统计局.2008年天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1]北京市统计局.2008年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2]河北省统计局.2008年河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3]温州市统计局.2007年温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4]上饶市统计局.2007年上饶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5]汕头市统计局.2008年汕头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6]赣州市统计局.2008年赣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7]金华市统计局.2008年金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8]衢州市统计局.2008年衢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89]丽水市统计局.2008年丽水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0]汕头市统计局.2008年汕头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1]揭阳市统计局.2008年揭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2]梅州市统计局.2008年梅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3]潮州市统计局.2008年潮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4]抚州市统计局.2008年抚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5]鹰潭市统计局.2008年鹰潭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6]北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关于“大陆地区城市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的分析报告.2007年7月,http://www.beihai.gov.cn/4769/2007_7_30/4769_28830_1185779969859.html.
    [197]南都网.2008年广东全省宏观经济数据,2009年1月16日,http://www.nddaily.com/nandoubobao/photo/200901/t20090116_964115.shtml.
    [198]国家统计局.2008年长三角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研网,2009年3月3日,http://www.dre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id=1901438&leafid=4180&chnid=1037&searchquerystring=长三角&SearchItem=keyword
    [199]韦常春.台商钟情长三角珠三角不再受宠[N].新浪网赢周刊,2008年9月9日.
    [200]舒凯.两岸经济合作预期——访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孙升亮.《中国外资》,2008年,(7):16.
    [201]张苏.IC产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关系——基于两部门模型的分析[J].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论文,2006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