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通俗史学”一词自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经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和采用。通俗史学是为了适应历史知识传播的需要,采用各种浅显易懂、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以达到普及历史知识的目的。对历史知识的加工改造,是在严格的历史学的规范下所进行的。史学是其本质特征,通俗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历史学家有两项任务,一是历史学的学术研究,二是历史知识的普及。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二者是同样重要的。而对于通俗史学的研究既有学术意义,又有实践意义。本文选择20世纪上半期的通俗史学为研究对象,对于这一时期的通俗史学进行初步的研究,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进行个案分析。
     各章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通俗史学概论》,需要对通俗史学的内涵进行严格的界定以避免史学与文学相混淆。通俗史学的基本特征有二:科学性和通俗性。中国古代的通俗史学开端于宋,明代则是通俗史学发展的高峰时期。
     第二章《20世纪上半期的通俗史学述论》,20世纪上半期的通俗史学,是新史学范式下的新型通俗史学,而历史教育的变革、白话文学的提倡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则对通俗史学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上半期的通俗史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历史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并且在编纂上有不少值得重视的特征。但是,这一时期的通俗史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缺陷和不足之处。
     第三章《新史学范式下的通俗史学——以梁启超、吕思勉、顾颉刚、黎东方为个案》,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学家,大多都是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事历史知识普及工作,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梁启超、吕思勉、顾颉刚和黎东方可以看作是新史学范式下从事通俗史学工作的代表人物。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通俗史学创作》,论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通俗史学方面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一贯重视历史知识普及工作,并且编纂了许多通俗史学作品,对于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争取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Popular history has accepted by academia and been a term in recent years after the 1980s.For the transmiss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historians adapt and transform professional historical knowledge into the popular readings which easy to understand by the strict academic discipline of historical norms.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popular history is scientific,and popularization is the external forms of popular history.
     There are two main tasks for historian:one is professional study, the other is transmiss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The two tasks are equally important.The study about popular history has both academic and social value.The topic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century,survey popular history in this period,and select some historians as the individual cases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The main idea of each chapter is as follows:
     Chapter 1:Introducing about popular history.
     There is a strict definition for popular history to prevent confusing history with literature.Popular history has two basic characters: scientific criticism and popularity.Popular history began in Song Dynasty and reached a peak in Ming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Chapter 2:A overview about popular 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Popular hist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Century was affected by the train of New Historiography thought.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dvocating bai-hua which is a literary style that used common expressions and vocabulary,and the modern publishing industr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history.Popular history covered the all branch of history and had some notable features about editorship of popular readings.But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of popular history in this period.
     Chapter 3:Popular history with the New Historiography paradigm.
     Most of historians engaged in transmiss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purposefully and had the obvious achievement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century.Liang Qi chao,Lv Si mian,Gu Jie gang and Li Dong fang were typical historians in the area of popular history.
     Chapter 4:Popular history of Marxist historians.
     Marxist Historians also had the obvious achievements in popular history.Marxist historians alway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adapted a number of popular readings which inspired the people fighting for Chinese revolution.
引文
[1]白寿彝:《在历史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
    [1]乔治忠:《明代史学发展的普及性潮流》,《文明演进源流的思考: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瞿林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1页。
    [2]瞿林东:《史学与大众文化》,《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2期
    [3]何成刚、陈业东:《民国时期的儿部历史普及读物》,《中华读书报》2007年12月15日
    [4]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1991年,第352页
    [5]何淑苹:《〈民国丛书〉述论》,《近现代新编丛书述论》,林庆彰主编,台湾学生书局2005年,第323-324页
    [1]史绍宾:《评吴晗的〈投枪集〉》,《红旗》1966年第6期。史绍宾是史哨兵的谐音。
    [2]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389,401页
    [1]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4-5页
    [2]吴趼人:《历史小说序》,《月月小说》第1号,1906年11月。上海书店出版社1980年影印出版晚清四大小说期刊《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本文所引即为影印本。
    [3]吕思勉:《小说丛话》,《论学集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1]张承宗:《鸦片战争史的通俗演义——〈罂粟花〉》,《江南文化与经济生活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88页
    [2]蔡福源:《历朝通俗演义作者蔡东藩》,《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第16卷第25-26页
    [3]舒焚:《两宋说话人讲史的史学意义》,《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钱茂伟在《论史学的普及化与娱乐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5年)一文中对于“通俗史学”这一概念的使用有过详细的梳理。
    [4]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第395页
    [1]朱维铮:《在中世纪晚期的〈三国演义〉》,《走出中世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7页
    [2]乔治忠:《明代史学发展的普及性潮流》,《文明演进源流的思考: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瞿林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6-297页
    [1]【德】伯伦汉著,陈韬译:《史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册第219页。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知识的性质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性质存在着差别,历史知识的检验也有着其特殊性。
    [2]【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著,李思纯译:《史学原论》,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192页。
    [1]朱大渭:《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六朝史论集续编》,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73-74页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七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50页
    [3]吴晗:《度牒》,《灯下集》,三联书店2006年,第65页
    [4]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全集·文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19卷第296页
    [1]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00页
    [2]梁启超:《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1]张连生:《史学论文写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页
    [2]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10-411页
    [3]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52-553页
    [1]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1页
    [2]吕思勉:《史学杂论》,《兼明月刊》1939年第1期
    [3]见《中华读书报》2008年5月21日“图书广告”
    [1]舒焚:《两宋说话人讲史的史学意义》,《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
    [2]彭卫:《中国古代通俗史学初探》,《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89页
    [3]瞿林东:《说野史》,《齐鲁学刊》2000年第1期
    [1]周梁楷:《大众史学:人人都是史家》,《当代》第206期,2004年1月
    [2]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第395页
    [3]瞿林东:《史学与大众文化》,《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2期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0页
    [1]李洪岩:《近代接受史学理论试说》,《学术研究》1997年第1期
    [2]钱茂伟:《论史学的普及化与娱乐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5年
    [3]顾颉刚:《古史杂记·讲史》,《顾颉刚读书笔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10卷第7646-7647页
    [1]向达:《唐代俗讲考》,《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7页。舒焚《两宋说话人讲史的史学意义》(《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从史学角度来对“说话”进行研究。其他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陈汝衡《评话研究》(《史学杂志》第2卷第5、6期,1931年4月),《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2003年)等等
    [2]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99-400页。以“历史演义”为名,但在撰述时以史料为依据,不超越史料范围的历史演义则可归入通俗史学范畴,已见前述。
    [3]张广智:《影视史学》,扬智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第74-75页。20世纪60年代,吴晗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剧的大讨论,代表性文章、研究综述收入了《历史剧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关于历史剧,最具争议的是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
    [1]蔡连卫:《“杨家将”故事传播情况综述》,《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2]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4页
    [3]陈四益:《草桥谈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4]代继华:《史学观念的检讨与史学普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5]吴晗:《卧薪尝胆的故事》,《春天集》,作家出版社1961年,第171页
    [1]张广智:《影视史学》,扬智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第90页
    [2]张晓校:《试论当代史学发展中的通俗史学》,《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4期
    [3]宁可:《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宁可史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83页
    [1]《忽悠的历史——历史上的忽悠》,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3,51,179-180页。此类读物,现大量充斥于各大书店、文化市场以及图书馆中,笔者只是从图书馆书架上随手抽取了一本,又随意摘引书中数句。
    [2]《历史学者要承担社会批评的责任——几位历史学家严责胡编乱造历史影视剧》,《中华读书报》2005年9月21日
    [3]田居俭:《影视编导应与史学家联袂》,《春泥集:田居俭论史文存》,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第98页
    [1]马宝珠:《让历史剧回归自身——历史题材影视剧漫谈》,《说不尽的历史话题》,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9页
    [2]朱政惠:《从接受角度研究史学》,《历史教学问题》1986年第5期
    [3]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第277页
    [4]王德毅:《宋代史学的教学》,《宋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赵雅书编,台湾大学历史系1993年,第128页
    [1]陈谷嘉、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上册第203-204页
    [2]对于明代通俗史学的介绍,主要参考了乔治忠《明代史学发展的普及性潮流》中的研究成果。
    [1]乔治忠认为“杂史的归类标准难以掌握,各书著录差距极大”。有些著作是否能归入“普及性史书”还需斟酌。
    [2]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38页
    [1]乔治忠:《明代史学发展的普及性潮流》,《文明演进源流的思考: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瞿林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9页
    [2]何兹全:《〈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自序》,《何兹全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2卷第1082页
    [1]张连生:《史学论文写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7页
    [2]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50-251页
    [3]彭卫:《中国古代通俗史学初探》,《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03-207页
    [4]张晓校:《试论当代史学发展中的通俗史学》,《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4期
    [1]张晓校:《简论当代中国史学的自律与自觉》,《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
    [2]潘叔明、许苏民:《〈万历十五年〉对李贽著作的误读》,《东南学术》2000年第5期。此外,在作者看来,黄仁宇所鼓吹的大历史观,也是“卑之无甚高论”。
    [3]张承宗:《要重视史学流派的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7年
    [1]许海云:《从西方史学的文化视角看我国当前的“史学大众化”》,《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2]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3]钱茂伟、王东:《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260页
    [1]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追忆梁启超》,夏晓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106-107页
    [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中国史学史论集》,吴泽、袁英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册第4页
    [3]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中国史学史概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1]对于20世纪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综述,可参看林甘泉《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周文玖《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吴怀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胡逢祥《史学史》(载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2000年)。瞿林东编《中国史学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末附有《20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主要论著目录索引》。
    [1]王树民:《脱离史实基础的历史知识》,《曙庵文史续录》,中华书局2004年,第156页
    [2]刘子健:《史学的方法、技术和危机》,《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康乐、彭明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黄留珠《传统历史文化散论》(三秦出版社2007年)将《“史学危机”刍议》和《时代呼唤通俗史学》编联在一起。黄留珠并编有《历史与企业家》对话一书,“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为桥梁,沟通历史研究和企业管理,用‘历史与企业家对话'加以概括”。从书中介绍来看,显然是个成功案例。对于通俗史学的致用,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
    [3]这些论文是《先秦两汉讲史活动初探》(《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魏晋南北朝民间史学活动探论》(《学术论坛》2000年第5期)、《中国史学的雅俗分流与俗史学的复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此外,作者还有《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封建传统史学的没落与通俗史学的兴盛:明代史学探论》(《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11-19世纪中国史学的大众化历程》(《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2期)等。
    [1]刘志琴:《历史普及读物出版的三次热潮》,《中华读书报》2008年2月27日
    [1]在中国近代史学史的语境中,“新史学”有下列几种含义:(1)所有不同于传统的史学;(2)资产阶级史学;(3)马克思主义史学;(4)鲁滨孙的《新史学》;(5)法国年鉴学派史学。(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齐鲁书社1995年,第14-15页)。西方史学史中,新史学是指不同时代都有有别于传统的“新史学”。从史学史的角度来看,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的过程。(周祥森:《新史学: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而当下又有“新新史学”的说法(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新旧历史学》,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1-2页)。也有学者认为史学的名称无所谓“新”和“旧”,重要的是不断更新其内涵。“今日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都比十九世纪以前进步得多,似乎没有人倡用‘新生物学'、‘新化学'、‘新物理学'之类的名称”。(张玉法:《史学革命论》,《历史学的新领域》,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第157页)
    [2]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9页。梁启超以后,继起的各派新史学,抨击和否定的对象已不再是传统的旧史学,而是在其之前出现的“新史学”。各派新史学,都有一个从批判前人到自我巩固的过程,而其巩固成熟时,便又成为后来者批判的对象。(桑兵:《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中华书局2008年,第66-67页)
    [3]梁启超:《变法通议·论译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70页
    [4]梁启超:《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59-60页
    [1]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史之界说》,《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2]彭卫:《中国古代通俗史学初探》,《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09页
    [3]梁启超:《新史学·史学之界说》,《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7-11页
    [4]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1-7页
    [5]【美】鲁滨孙著,何炳松译:《新史学》,《何炳松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卷第141页
    [1]“生活丛书”出47种,历史人物生活有《孙中山生活》、《孔子生活》、《王安石生活》等25种。“中国历史小丛书”第一集有《信陵君窃符救赵》、《曹操统一北方》等18种。
    [1]何炳松:《秦始皇帝》,《何炳松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卷第478页
    [2]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3]翦成文辑:《清末白话文运动资料》,《近代史资料文库》,上海书店2009年,第9卷第434页
    [1]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2]章炳麟:《章太炎的白话文》,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编者短言”。《章太炎的白话文》中《中国文字略说》一文,作者系钱玄同,编者误收。《中国文字略说》的文风与其他篇目同。
    [3]王尔敏:《中国近代知识普及运动与通俗文学之兴起》,《中华民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近史所编印,1984年,下册第923-925,970页
    [1]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第539页
    [2]吕思勉:《三十年来之出版界:1894-1923》,《吕思勉遗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上册第381页
    [1]民国时期的各家通史近期大量重版,引自重版的: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第42页;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上册第68页:王桐龄:《中国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上册第150页;张荫麟《中国史纲》,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4页;缪凤林《中国通史要略》,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60页。个别使用初版:王传燮《白话中国历史》,文明书局1923年,上册第33页:金兆丰《中国通史》,中华书局1937年,第16页;陈恭禄《中国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册第372页。吕思勉在《白话本国史·序例》中尚认为双行夹注是“最善之款式”。双行夹注在征引时都改为比正文小一号字体。
    [2]陈梦家:《评张荫麟先生〈中国史纲〉第一册》,《近代中国学术批评》,桑兵编,中华书局2008年,第158-160页
    [1]周一良:《由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想起的》,《周一良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卷第301页
    [2]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集第13-14页
    [3]参见徐蜀、宋安莉编《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中所收各书局售书书目。
    [1]梁宽、庄适选注:《左传》,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1页。原书竖排,本文征引时改为横排。
    [2]附注(footnote),即在正文中需要加注释之处依次标明编号,而将注释之内容写于段末,文末或页下,在前加以编号并和文中所标明之编号一一对应。读者可以依照文中之编号次第在附注中查找。
    [3]蒋梦麟:《历史教授法之研究》,《教育杂志》第10卷第1号,1918年1月。本文所引《教育杂志》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影印本。
    [4]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中册第522页。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3页。课程标准中之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以及高中部分俱从略。
    [2]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31-440页
    [3]何成刚、陈亚东:《民国时期的几部历史普及读物》,《中华读书报》2007年12月15日
    [1]胡哲敷:《汉武帝》,中华书局1935年,第1页
    [2]吴研因、王志瑞:《小学历史科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42页。张粒民《小学历史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48年)在补充读物一节里,完全转述了上述看法。
    [3]周谷城:《历史学习的途径与工具》,《中学各科学习法》,开明书店1932年,第84页
    [1]王芝九:《小学历史教学商榷》,《教育杂志》第16卷第2号,1924年2月。三书都为杜柏著。《树居人》,郑振铎、何其宽译。《前期穴居人》,沈志坚、何其宽译。《后期穴居人》,何其宽译。曾再版多次。
    [2]王云五:《十年来的中国出版事业:1927-1936》,《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张静庐辑注,上海书店2003年,第4册第347页
    [1]周振甫:《东汉党锢》,开明书店1935年,第6页
    [2]徐卓呆(傅霖):《民众读物》,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1页
    [3]邱治新、杨复耀、鲍维湘:《民众学校教材及教学法》,中华书局1948年,第155页
    [4]孙克刚:《历史教育要普遍化》,《历史教学》1937年第1期
    [5]初拓:《历史教育的改进问题》,《历史教学》1937年第1期
    [1]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中华书局1982年,第184页
    [2]孙毓修:《图书馆》,《教育杂志》第1卷第11号,1909年11月
    [3]王建辉:《文化的商务:王云五专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72-274页
    [4]王寿南:《王云五先生年谱初稿》,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册第406页
    [1]王云五:《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777-778页。
    [2]王云五:《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777页。此为王云五1942年12月21日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演稿。学生补充读物,其概念内涵与学生课外读物相同,与通俗读物略有区别。大体而言,通俗读物包括了学生补充读物。
    [1]黄林:《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出版业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2-193页
    [2]朱联保:《关于世界书局的回忆》,《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宋原放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卷上册第234页
    [1]辛雨:《三十年代书籍广告》,《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宋原放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卷第701页。书目式广告中,有些属图书预告。书目中的图书未必都会如期出版,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辨别。
    [2]《叶圣陶书写的广告文字》,《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宋原放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卷第686页
    [1]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中华书局1957年,第30-31页
    [1]周一良:《评介三部魏晋南北朝史著作》,《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96页
    [2]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彭卫:《中国古代通俗史学初探》,《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黄留珠:《时代呼唤通俗史学》,《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6期;周祥森、刘克辉:《当前中国历史学家的要务》,《史学月刊》1995年第3期
    [1]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09页
    [2]刘泽华主编《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对部分史学概论性的著作撰有书目解题。专文研究有赵世瑜《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回顾与评说》(《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张耕华《二十世纪中国大陆史学理论的回顾与展望》(载《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5年)。周文玖《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和刘龙心《学术与制度》(新星出版社2007年)中亦有相关章节涉及此问题。
    [1]胡哲敷:《史学概论》,中华书局1935年,第15页
    [2]刘静白:《何炳松史学批判》,辛垦书店1933年,第10页。《近九十年史学要籍提要》认为《史学概要》“作为一部通俗读物,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内容丰富而论述简明扼要。兼论中西史学,泛及读史、研史和教史诸问题……也有许多概念不清和理论含混的地方”。赵俪生认为史学概论先天就带有“拼盘”的性质,关键在于拼得好或拼得坏。(《我对“史学概论”的一些看法》,《赵俪生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册第71页)
    [1]【美】弗领著,薛澄清译:《历史方法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3页
    [1]方壮猷:《中国史学概要》,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第273页
    [3]赖福顺:《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材之研讨》,《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国史馆编印,1998年,第4册第967页
    [4]余逊:《中国史》,世界书局1969年,上册第2页
    [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6-277页。对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的研究,参见王家范《中国通史编纂的百年回顾》(《史林》2003年第6期),赵梅春《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港台地区中国通史的编纂情况见高明士主编《中国史研究指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和《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国科委2004年)。
    [2]金毓黻:《静晤室日记》,辽沈书社1993年,第4997页
    [1]胡绳:《〈中国近代史〉评介》,《胡绳文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卷第355页
    [2]李恩涵:《中国外交史研究》,《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近史所编印,1988年,上册第54页
    [2]谢彬:《中国丧地史》,中华书局1936年,第1页。中华书局“初中学生文库”中历史类有《中国近百年史》(卢绍稷),《国耻史纲要》(郭汝成),《现代中国》(卢文迪),《现代世界》(卢文迪),《世界七大强国》(许士毅、朱寿田),《欧战小史》(陈懋烈)
    [4]朱寿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小史》,中华书局1934.年,第3页。中华书局“常识丛书”,以“灌输一般常识,说明浅近明白”为宗旨,历史类有《道教源流》(小柳司气太),《华侨》(李长傅),《最近之日本》(陈 懋烈),《欧洲远古文化史》(李璜)等等。
    [1]朱谦之:《考今》,《朱谦之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卷第158页
    [2]郑鹤声:《中华民国建国史》,正中书局1943年,第2页
    [1]何伯言:《黄花冈》,青年出版社1946年,第59-60页
    [2]金毓黻:《静晤室日记》,辽沈书社1993年,第4627页
    [3]梁启超:《国民浅训》,《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14页
    [4]杨钟键:《地方志及地方陈列馆》,《博物馆历史文选》,李淑萍、宋伯胤编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1]林同济:《边疆问题与历史教育》,《独立评论》第127号,1934年6月
    [2]曹梦樵:《边省青年阅读兴趣之蠡测》,《边声月刊》第1卷第2期,1938年10月。《蒙古游牧记》,清人张穆所作的一部方志体著作,可能记录有误。
    [3]黄维英:《俄国小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2页
    [1]陈受颐:《拓恩贝论西洋的正统史学》,《益世报》(天津)1935年12月19日。拓恩贝即汤因比
    [2]侯仁之:《学习文件使我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思想改造文选》,光明日报社编印,1952年,第2册第50页
    [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2]刘绍唐:《漫谈传记文学》,《史学论集》,华冈出版公司1977年,第839页。1962年6月1日,刘绍唐在 台北创立《传记文学》杂志社,是一纯民间性质的机构,编辑出版《传记文学》月刊和“传记文学丛书”,提供了大量有关近现代史的珍贵文献史料。
    [1]黄大受:《传记的写作》,引自朱文华《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页。
    [2]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1卷第422-423页
    [3]朱东润:《张居正大传》,《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1卷第13页
    [1]【美】约翰生著,何炳松译:《历史教学法》,《何炳松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卷第643页
    [2]吴晗:《历史故事·序》,《历史故事》,北京出版社1963年,第1册第5页
    [1]关于历史叙事中的想象,参见张耕华《试论历史叙事中的想象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2]许伯逵:《中国近百年史问答》,广益书局1933年,第224-225页
    [1]中学生社编:《史话与史眼》,开明书店1935年,第35,39,48页。根据何兹全的回忆,陶希圣对历史知识普及有很高的热情,“曾想亲自动手,以通俗之笔写一本中国历史,分篇在《教育短波》上连续刊登”。(何兹全:《怀念我师陶希圣先生》,《何兹全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6卷第3132页)
    [1]许高鹏:《中国历史表解》,中华书局1935年,第1册第36-37页。原书使用括号竖排,本文征引时改为表格横排,各细目的简要叙述从略。
    [1]郑振铎:《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序跋》,《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张静庐辑注,上海书店2003年,第3册第478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合为一册,重新出版。
    [2]郑樵著,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下册第1825页
    [3]朱大渭:《〈中国通史图说〉前言》,《六朝史论续编》,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322页
    [1]萨空了:《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张静庐辑注,上海书店2003年,第4册第408页。《点石斋画报》的史料价值,参见王尔敏《中国近代知识普及化传播之图说形式——以〈点石斋画报〉为例》(载《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点石斋画报〉所展现之近代历史脉络》(载《画中有话:近代中国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2]陈平原、夏晓虹编注:《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3页。《图像晚清》选编《点石斋画报》160幅,分中外纪闻、官场现形、格致汇编、海上繁华四大类。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影印《点石斋画报》(1998),作为“中国古典影印精品集成”之一种。
    [3]阿英:《中国连环图画史话》,《阿英美术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46-47页
    [4]孙毓修:《圣迹图》,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4页。
    [5]何炳松:《历史研究法》,《何炳松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卷第21页。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照片、录影等的作伪也出现了可能,对其作为史料的运用,和文字一样需要辨别真伪,将视觉史 料与文字史料相结合,各种史料综合排比,互相印证。
    [1]舒宗侨:《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联合画报社1946年,第3页。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过不少以现当代史为题材的画史性质的历史通俗读物,如《中国现象:九一八后之中国画史》、《西班牙内战》、《苏联的党案》、《德意日的大战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太子画传》、《希脱拉(希特勒)画传》、《莫索里尼画传》、《帝王的没落》等等。
    [2]阿英:《阿英书话》,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254页
    [3]【美】弗领著,薛澄清译:《历史方法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9页。
    [1]陈天华:《猛回头》,《辛亥革命》,柴德庚等编,上海书店2000年,第2册第148,151页,“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本
    [2]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7页
    [3]潘抑强:《中国历史韵编》,中国孔圣学会1948年,第1页
    [1]黎东方:《平凡的我》,国史馆1999年,第2集第44页。“中国史学会”参见桑兵《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历史研究》2004年的5期),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兴起与运作》(《史林》2005年第3期)
    [1]潘光哲:《学习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吴晗个案研究》,《新史学》第8卷第2期,1997年6月
    [2]刘起釪:《顾颉刚先生学述》,中华书局1986年,第184-185页
    [1]【美】弗领著,薛澄清译:《历史方法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19-120页。
    [2]何炳松:《历史研究法》,《何炳松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卷第64页
    [3]叶圣陶、叶至善:《叶氏父子图书广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56页
    [1]冯尔康:《史学著作的图文配合与建构视觉史料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开明少年》,1936年创刊,原名《青少年》,顾均正主编,至“八一三”停刊。1945年复刊,由叶圣陶主编。《开明少年》是与《中学生》性质相同的杂志,以初中学生为对象,内容较浅。
    [2]崔粲、金元山:《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教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探讨》,周发增、臧嵘、孙恭恂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第28页
    [3]傅斯年:《闲谈历史教科书》,《教与学》第1卷第4期,1935年10月
    [4]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38页
    [1]冯尔康:《史学著作的图文配合与建构视觉史料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2]郑逸梅:《郑逸梅选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册第285-286页
    [1]贺昌群:《历史学的新途径》,《贺昌群文集》第1卷第287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开明书店的《中学生》创刊于1930年,主要由叶圣陶主持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是刊载青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文章的进步刊物。新中国成立以前,很多青年从这个刊物中受过教益,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
    [2]朱鉴秋主编:《百年郑和研究资料索引:1904-2003》,上海书店2005年,第1-2页
    [3]邹振环:《晚清航海探险史研究中的郑和》,《学术研究》2005年第12期
    [4]刘铭恕:《郑和航海事迹之再探》,《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193,196页
    [1]郑鹤声另编有《郑和遗事汇编》和《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从《郑和》、《郑和遗事汇编》到《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呈由简至繁之势,展现了郑鹤声搜集郑和史料和研究郑和之过程”。(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增订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册第425页)
    [2]张致远:《历史的教育价值》,《史学讲话》,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第252页
    [3]杨玉圣:《史学成果的知识转化问题》,《中国教育报》2001年1月18日。刘志琴《历史普及读物出版的三次热潮》(《中华读书报》2008年2月27日)曾举王(汪)直研究的例子。根据林仁川、樊树志等人的研究,可以认定明代商人王直所从事的海上活动是“私人海上贸易”而非“倭寇骚乱”。但这一研究结果只停留在专业学术领域,民间还沿袭三、四十年前的观点,以至王直墓被当作倭寇墓而被毁。
    [4]顾颉刚:《通俗读物的历史使命与创作方法》,《通俗读物论文集》,生活书店1938年,第4页
    [1]许立群:《许立群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下册第698页
    [2]徐文珊及其《历史教育论》,参见尤学工《“大时代”中的历史教育》(《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1]沈刚伯:《如何鼓励青年从事本国古代史之研究》,《沈刚伯先生文集》,中央日报出版社1982年,下册第532-534页
    [2]金毓黻:《静晤室日记》,辽沈书社1993年,第2541页。“ABC”丛书中不乏名家名作,细目见书中图书广告。研究通俗读物出版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全面考察通俗读物的印数、版次、销量、定价以及图书广告等,尤其是各出版社的相关文件档案,搜求不易。美国学者达恩顿曾对《百科全书》的出版和流通进行研究,狄德罗等编《百科全书》一直都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前的重要启蒙读物,但根据达恩顿的研究,在《百科全书》的出版过程中所展现的,是“启蒙运动的杰出的出版商们在生意中使用了各种手段:行贿、敲诈、造假账、窃取订购者名录、相互刺探以及充满了背叛和密谋的马基雅维利式的联盟”。(【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叶桐、顾杭译:《启蒙运动的生意》,三联书店2005年,第519页)。
    [3]金毓黻:《静晤室日记》,辽沈书社1993年,第2539页。金毓黻在其日记中还表示,对一些质量低劣的史学专著“无评论之必要”。很明显,民国时期许多的历史通俗读物还达不到被专业历史学家批评的水准。
    [1]吴晗:《〈明太祖〉和〈从僧钵到皇权〉》,《史事与人物》,生活书店1948年,第111页
    [2]吴晗:《记张荫麟》,《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251页
    [3]许冠三:《史学与史学方法》,香港龙门书店1975年,下册第240-241页
    [4]姜龢孙《商鞅——独裁政治的肇始人物商鞅》(1936),第58页;刘广惠《谢安——东晋安内攘外之谢安》(1936),第58页;刘沛霖《留胡节不辱的苏子卿》(1935),第32页。
    [1]沈刚伯:《史学与世变》,《沈刚伯先生文集》,中央日报出版社1982年,上册第64页
    [1]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1-7页
    [2]梁启超:《新史学·史学之界说》,《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7-11页
    [3]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4]梁启超:《国风报叙例》,《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5]梁启超:《说常识》,《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1-3页
    [1]梁启超:《东籍月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中华书局1989年,第90页
    [2]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19页
    [3]梁启超:《蒙学报演义报合叙》,《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中华书局1989年,第56-57页
    [4]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34页
    [5]梁启超:《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122页
    [1]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68-69页
    [2]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19页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七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2页
    [1]梁启超:《志三代宗教礼学》,《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四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15-17页
    [2]梁启超:《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122页
    [3]梁启超:《我对于女子高等教育希望特别注重的集中学科》,《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第5页
    [4]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报告》,《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合订本
    [1]梁启超:《中学国史教本改造案并目录》,《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十八,中华书局1989年,第26-27页
    [2]傅乐成:《中国通史》,大中国图书公司1983年,第2页
    [3]梁启超:《读书法讲义》,《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59页
    [1]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11-12页
    [2]梁启超:《张博望班定远合传》,《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五,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3]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八,中华书局1989年,第5页
    [1]梁启超:《论商业会议所之益》,《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中华书局1989年,第10页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四,中华书局1989年,第18页
    [3]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二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4]梁启超:《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附李牧传)》,《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5]梁启超:《明季第一人物袁崇焕传》,《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17页
    [1]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1,67,4页
    [2]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41页
    [1]梁启超:《越南亡国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2]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3]梁启超:《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2页
    [1]张荫麟:《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追忆梁启超》,夏晓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106-107页
    [2]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11页
    [3]梁启超:《波兰灭亡记》,《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第3页
    [4]梁启超:《雅典小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8页
    [1]梁启超:《斯巴达小志》,《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第6-7页
    [2]梁启超:《明季第一人物袁崇焕传》,《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七,中华书局1989年,第20页
    [3]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八,中华书局1989年,第4页
    [4]梁启超:《新史学·论书法》,《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26-29页
    [1]徐彬:《梁启超》,《追忆梁启超》,夏晓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2]赖光临:《梁启超与近代报业研究》,《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60页
    [3]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六,中华书局1989年,第59页
    [4]盛邦和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5页
    [1]吕思勉:《中学历史教学实际问题》,《吕思勉遗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上册第482页
    [2]吕思勉:《吕著史学与史籍》,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第35页
    [3]吕思勉:《吕著史学与史籍》,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第36页
    [1]李永圻、张耕华:《吕思勉先生简谱》,《现当代学人年谱与著述编年》,张强主编,三联书店2007年,第38-39页。本文引用时略作增补。
    [1]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
    [2]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书店1992年,第120页。《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重版,改名为《中国史》。2007年改名为《中国简史》收入中国工人出版社“大众历史经典馆”丛书的插图珍藏版。
    [1]吕思勉:《塞翁和管仲》,《中美日报》1949年5月24日
    [2]吕思勉:《治水的三阶段》,《正言报·学林副刊》,1945年第2期
    [3]吕思勉:《历史上的原子弹》,《新纪元》,1945年创刊号
    [4]吕思勉:《发见新世界者为谁》,《正言报·学林副刊》,1945年第8期
    [1]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52页
    [2]王家范:《吕著中国历史教材研究刍议》,《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1期
    [1]林甘泉:《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2]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上册第143页。
    [3]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上册第381-382页
    [4]李华瑞:《中日“唐宋变革”观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5]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上册第345页
    [6]张耕华:《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期的新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史学年报》第3卷第2期“新书介绍”,1940年12月。本文所引《史学年报》为线装书局2006年“中国近现代文史期刊汇编”影印本。
    [2]李有义:《史学界的一个新任务:写少数民族史》,《历史教学》第1卷第3期,1951年3月
    [3]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上册第74页
    [1]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上册第9页
    [2]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上册第284页
    [3]张耕华:《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期的新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吕思勉:《吕著史学与史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5]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上册第203页
    [1]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1997年,第133页。吕思勉中国文化起源的观点到30年代已经发生改变,1936年在曾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5卷第1-4期发表《中国文化东南早于西北说》,认为“中国文化,始于东南也”。(《吕思勉遗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上册第10页)
    [1]张孟伦:《刘知几〈史通〉评》,《中国史学史论丛》,兰州大学历史系1980年,第28页
    [2]周一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得〉序》,《周一良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卷第25-26页
    [1]李絜非:《历史教学法》,路明书店1945年,第86页
    [2]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书店1992年,第357页
    [1]吕思勉:《吕著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06年,第3页
    [2]吕思勉:《关岳合传》,中华书局1929年,第29页
    [3]章义和:《吕思勉〈三国史话〉的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4]吕思勉:《吕著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06年,第124页
    [1]吕思勉:《吕著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06年,第29页
    [2]吕思勉:《吕著三国史话》,中华书局2006年,第97-98页
    [3]孙立群:《三国史话·致读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页
    [1]刘起釪《顾颉刚先生学述》(中华书局1986年)和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对顾颉刚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活动有详细的介绍,顾潮并著有《历劫志教终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的传记。顾颉刚的通俗读物出版工作,较多的是回忆录和介绍性的文章,如郭敬《为悼念顾颉刚先生——记北平通俗读物编刊社和绥远分社》,王真《记顾颉刚先生领导下的通俗读物编刊社》,甘兰经《顾颉刚与通俗读物》(均载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6年),周霞《顾颉刚与编辑出版》(《出版史料》2004年第2期)等等。
    [2]顾颉刚:《顾颉刚日记》,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2007年,第1卷第140页
    [3]顾颉刚:《通俗读物的历史使命与创作方法》,《通俗读物论文集》,生活书店1938年,第1页。《通俗读物的历史使命与创作方法》原刊《民众周刊》第1期(1936年10月)
    [4]顾颉刚:《编印通俗读物的经过》,《河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1938年,冯玉祥也组织成立了名为三户书社的出版机构。后在武汉创办印刷厂和书店,定名为“三户图书印刷社”。
    [1]中山文化教育馆于1933年3月12日在上海成立,其章程规定是“阐明中山先生之主义与学说,树立三民主义文化与教育基础,培养民族之生命,为中山先生留文化上永远之纪念为宗旨”,孙科任中山文化教育馆委员长。
    [2]顾颉刚:《顾颉刚日记》,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2007年,第3卷第52页
    [3]顾颉刚:《我的事业苦闷》,转引自顾潮编《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70页
    [1]郭敬:《为悼念顾颉刚先生——记北平通俗读物编刊社和绥远分社》,《顾颉刚先生学行录》,王煦华编,中华书局2006年,第115页
    [2]王守真:《为什么要把新酒装在旧瓶里》,《通俗读物论文集》,生活书店1938年,第14-15页。王守真即王日蔚。
    [3]顾颉刚:《法华读书记·序》,《顾颉刚读书笔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5卷下册第3601-3602页
    [4]王真:《记顾颉刚先生领导下的通俗读物编刊社》,《顾颉刚先生学行录》,王煦华编,中华书局2006年,第105页
    [1]顾颉刚:《顾颉刚日记》,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2007年,第3卷第737页
    [2]王泽民:《民众读物研究》,中华书局1948年,第40-41页
    [3]向林冰:《通俗读物编刊社的自我批评》,《通俗读物论文集》,生活书店1938年,第76-84页
    [1]甘兰经:《顾颉刚与通俗读物》,《顾颉刚先生学行录》,王煦华编,中华书局2006年,第320-321页
    [2]顾颉刚:《景西杂记·上海古史编辑局》,《顾颉刚读书笔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1卷第333页
    [3]《民俗·发刊词》,《民俗》第1卷第1期,1928年3月。本文所引《民俗》为上海书店1983年出版影印本。
    [1]顾颉刚:《海光楼丛载·爱国主义与历史教育》,《顾颉刚读书笔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4卷第2457-2458页
    [2]顾颉刚:《通俗读物的历史使命与创作方法》,《通俗读物论文集》,生活书店1938年,第6页
    [3]顾颉刚:《琼东杂记·作文与作史》,《顾颉刚读书笔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1卷第115页
    [4]顾颉刚:《景西杂记·文言改为白话》,《顾颉刚读书笔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1卷第258页
    [5]顾颉刚:《顾颉刚日记》,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2007年,第3卷第738页
    [1]顾颉刚:《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法论》,《通俗读物论文集》,生活书店1938年,第8页
    [2]尹承管:《巴力门》,《民众周刊》第2卷第12期,1948年6月。巴力门,即Parliament(议院)。
    [3]顾颉刚:《郊居杂记·编中国历史之中心问题》,《顾颉刚读书笔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3卷第1568-1569页
    [4]顾颉刚:《顾颉刚日记》,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2007年,第5卷第65页。本文转引时对原有的格式稍加调整并略作删节。
    [1]顾颉刚:《我们为什么要编名人传》,转引自顾潮编《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14-315页
    [2]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古史辨自序中删去之一部分》,《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第160页
    [3]顾颉刚:《古史杂记·讲史》,《顾颉刚读书笔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10卷第7647页
    [4]顾颉刚:《淞上读书记·说书人编造配角》,《顾颉刚读书笔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2卷第720页
    [1]顾颉刚:《通俗读物的历史使命与创作方法》,《通俗读物论文集》,生活书店1938年,第3-5页
    [2]《本刊的名称、内容和立场》,《大众知识》第1卷第4期,1936年12月
    [1]《本刊的名称、内容和立场》,《大众知识》第1卷第4期,1936年12月
    [2]陶希圣:《由五四运动谈通俗文化》,《大众知识》第1卷第1期,1936年11月
    [3]王伯祥:《顾颉刚通俗论著集·序》,载《顾颉刚通俗论著集》,亚东图书馆1947年
    [4]《本刊的名称、内容和立场》,《大众知识》第1卷第4期,1935年12月
    [5]陈雷:《论沦亡五年的东北及东北人民》,《大众知识》第1卷第12期,1937年5月
    [1]齐思和:《民族与民族主义》,《大众知识》第1卷第5期,1936年12月
    [2]顾颉刚:《成吉思汗》,《大众知识》第1卷第10期,1937年3月
    [3]刚子:《李广》,《大众知识》第1卷第8期,1937年1月
    [4]顾颉刚:《赵延寿与杜重威:又是两个五代时的汉奸》,《大众知识》第1卷第6期,1937年1月
    [5]郑侃嬨:《寇准》,《大众知识》第1卷第1期,1936年11月
    [6]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第239页
    [1]顾颉刚:《顾颉刚日记》,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2007年,第6卷第258页。王奇可能是上引《民众读物研究》一书的作者王泽民。王泽民曾在通俗读物编刊社任职。
    [1]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第294页。《人类进化史》之第三部《罗马政治机制》黎东方翻译了一半,未曾完成。
    [2]黎东方:《关于大学中国通史课程的几个问题》,《教育杂志》第31卷第11号,1941年11月
    [1]黎东方:《平凡的我》,国史馆1998年,第2册第121-122页
    [2]黎东方:《平凡的我》,国史馆1999年,第2册第251页
    [1]常乃德:《蛮人之出现·谈谈刘备》,《常燕生先生遗集》,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7册第360页
    [1]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7年,第270、168页
    [2]黎东方:《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页
    [1]黎东方:《平凡的我》,国史馆1999年,第2册第251-252页
    [2]祁龙威:《考证学为近代史研究服务的几点经验》,《考证学集林》,广陵书社2003年,第123页
    [1]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1,93,132页
    [2]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29,600页
    [3]朱维铮:《在中世纪晚期的〈三国演义〉》,《走出中世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8页
    [4]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3,128,166,196,244页
    [1]黎东方:《细说元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10,35页。上述有些观点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看法,例如“成吉思汗”之名,有学者认为波斯学者拉施都丁《史集》中“‘最强壮可汗'之说,最为允当”。(哈勘楚伦:《“成吉思汗”非“大海汗”之论证》,《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第11期,1980)。通常说来,在历史通俗读物中,对于学术界的争议以及不同观点一般没有必要进行详细介绍。
    [1]黎东方:《细说元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7-188,190页
    [2]黎东方:《细说元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3]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0、129页
    [1]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9、301页
    [2]黎东方:《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1]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2-193页
    [1]黎东方:《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51,76页
    [2]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Bluffing,本义为诈唬,是扑克牌中的术语。意为手握一把小牌,却诈唬握有大牌的对手不敢跟庄。
    [1]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9、208、214-215页
    [2]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第2页
    [3]黎东方:《平凡的我》,国史馆1999年,第1册第184-185页
    [1]黎东方:《细说元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2]黎东方:《细说清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7页
    [3]黎东方:《细说清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5,95,424页
    [1]王鸣盛著,陈文和、王永平等点校:《十七史商榷》,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页
    [2]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页
    [3]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0页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七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第98-99页
    [2]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出版黎东方“细说”历史的同时,又出版细说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已出的有《细说秦始皇》(王子今),《细说汉高祖》(完颜绍元),《细说光武帝》(颜晨华),《细说曹操》(章义和),《细说隋炀帝》(刘善龄),《细说唐太宗》(黄纯艳),《细说宋太祖》(顾宏义),《细说明太祖》(冯绍霆),《细说明成祖》(王日根),《细说吕后》(臧知非),《细说杨贵妃》(刘建英),《细说萧太后》(顾宏义),《细说马皇后》(张海英),《细说孝庄》(张建安),《细说慈禧》(沈渭滨),上述“细说”,实际上都是通俗性的历史人物传记。
    [1]李小树:《李大钊与中国史学的大众化》,《学术研究》1999年第6期
    [2]洪认清:《抗战时期的延安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7-58页。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卷第708页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卷第862-863页
    [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卷第798页
    [2]吕振羽:《关于“怎样学习中国历史”等问题的解答》,《史学研究论文集》,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40页
    [3]曹国辉:《延安时期的出版工作概述》,《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卷第304页
    [4]敬之:《中国历史》,读书生活出版社1939年,第2-3页
    [1]曹伯韩:《中国近百年史十讲》,华华书店1942年,第1页
    [2]曹伯韩:《中国现代史读本》,文化供应社1947年,第3页
    [3]钱亦石:《中国怎样降为半殖民地》,生活书店1947年,第1页
    [4]莫志恒:《入桂访书记》,《出版史料》第2辑,1983年
    [5]俞鸿模:《海燕十三年》,《出版史料》第4辑,1985年
    [1]李石涵:《从“七七”到“八一五”》,东北书店安东分店1949年,第1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17页
    [1]翦伯赞:《中国史论集(第三辑)·评南北朝的幻想》,《翦伯赞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卷第19,21页
    [2]翦伯赞:《中国史论集(第三辑)·末代帝王的下场——逃跑、投降、自杀、被俘》,《翦伯赞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卷第22页
    [3]吴晗:《论南北朝》,《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287页
    [4]沈长洪:《世界史话》,华中新华书店1949年,第2页
    [1]翦伯赞:《中国史论集(第三辑)·关于历史知识的通俗化问题——兼答吴兰先生》,《翦伯赞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卷第275页
    [2]翦伯赞:《中国史纲·史前史、殷周史序》,《翦伯赞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卷第18页。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曾以《先秦史》、《秦汉史》为名分别出版。
    [3]许立群:《中国史话》,中华书局2005年,第213页
    [1]华岗:《社会发展史纲》,生活书店1947年,第4页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卷第400页
    [3]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上册第3页
    [4]艾思奇:《谈延安文艺工作的立场、态度和任务》,《艾思奇全书》,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卷第330页
    [1]吴玉章:《关于〈中国通史稿〉第一编的一封信》,《吴玉章文集》,重庆出版社1987年,下册第843页
    [2]钱亦石:《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生活书店1947年,第2页
    [1]顾颉刚:《法华读书记·历史主人》,《顾颉刚读书笔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5卷第3331-3332页
    [2]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下册第877页
    [1]容媛:《中国史纲第一卷书评》,《燕京学报》第31期,1946年
    [2]安志敏:《评〈中国史纲〉》,《燕京学报》第32期,1947年。
    [3]【德】罗梅君著,孙立新译:《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48-149页
    [4]刘茂林、叶桂生:《吕振羽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59页
    [5]蒋俊:《抗日战争与爱国主义史学》,《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范文澜:《大丈夫》,《范文澜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卷第169页
    [2]田居俭:《史学著述要深入浅出》,《春泥集:田居俭论史文存》,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3]陈训慈:《民族名人传记与历史教学》,正中书局1936年,第6-13页
    [1]李季谷:《抗战建国中的历史教育》,《教育杂志》第31卷第11号“历史教育特辑”,1941年11月
    [2]范文澜:《大丈夫》,《范文澜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卷第173页
    [3]范文澜:《大丈夫》,《范文澜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卷第228页
    [4]范文澜:《大丈夫》,《范文澜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卷第168页
    [5]范文澜:《大丈夫》,《范文澜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卷第220页
    [1]范文澜:《大丈夫》,《范文澜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卷第230页
    [2]范文澜:《大丈夫》,《范文澜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卷第256页
    [3]范文澜:《大丈夫》,《范文澜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卷第177页
    [4]范文澜:《大丈夫》,《范文澜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卷第249页
    [5]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1]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和翦伯赞《中国史纲》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中国通史领域中的开拓性的著作。从通俗化、大众化的角度来看,以《简明中国通史》最具代表性。
    [2]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下册第872页
    [3]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上册第3页
    [1]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9页
    [2]张广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3]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上册第67,95页
    [4]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下册第655页
    [5]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下册第657页
    [6]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下册第661页
    [1]桂遵义:《筚路蓝缕探道崎,立学传世志弥坚—纪念吕振羽同志诞辰100周年》,《吕振羽研究文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117页
    [2]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上册第252页
    [3]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下册第567页
    [4]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上册第355页
    [5]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东北光华书店1948年,第1页。当前学术界通常把中国民族史区分为广、狭义二义,广义的中国民族史就是指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的历史,狭义的中国民族史就单指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
    [1]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下册第876页。从1950年至199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多次组织民族识别工作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甄别和认定,最终确认中华民族有56民族。(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8页)
    [2]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上册第277-278页
    [3]翟清福:《论吕振羽的爱国主义思想》,《吕振羽研究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92-193页
    [4]史学史研究室编:《新史学五大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95页
    [5]柴德庚:《对吕著〈简明中国通史〉的几点意见》,《百年青峰》,何荣昌、张承宗、柴邦衡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页
    [1]吴晗:《记张荫麟》,《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255页
    [2]许立群:《许立群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下册第836页
    [1]许立群:《中国史话》,中华书局2005年,第210页。《许立群文集》中收《中国史话》,本文所用《中国史话》的版本为中华书局2005年版。
    [2]许立群:《中国史话》,中华书局2005年,第213页
    [3]许立群:《中国史话》,中华书局2005年,第99页
    [1]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41页
    [2]吴玉章:《〈中国史话〉序》,载《中国史话》,中华书局2005年,第2页
    [1]胡绳:《怎样结合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胡绳全书》,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卷上册第153页
    [2]胡绳:《论历史研究和现实问题的关联——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引论〉中评历史研究中的复古倾向》,《胡绳全书》,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卷上册第269-270页
    [3]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8页。《二千年间》“民国丛书”和《胡绳全书》都有收入。本文所用为中华书局2005年版,与《中国史话》同为“大家说史系列”本,末附吴晗的《读〈二千年间〉》。
    [1]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194-195、217页
    [2]翦伯赞:《历史哲学论丛》,《翦伯赞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卷第11页
    [3]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114页
    [4]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215、217页
    [5]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91页
    [1]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137-138页
    [2]吴晗:《读〈二千年间〉》,《史事与人物》,生活书店1948年,第106页
    [3]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141页
    [1]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2-3页
    [2]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3页
    [3]吴玉章:《〈中国史话〉序》,载《中国史话》,中华书局2005年,第1页
    [4]许立群:《中国史话》,中华书局2005年,第210页
    [1]许立群:《中国史话》,中华书局2005年,第56,75,81,150页
    [2]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23,25-26,31,35-36页
    [3]胡绳:《二千年间》,中华书局2005年,第201-204页
    [4]王宏志:《谈谈历史普及读物的编写》,《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33页
    [1]吴晗的传记,最常见的苏双碧.王宏志《吴晗传》曾修订重版多次。此外还有美国学者马紫梅《时代之子吴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和李又宁《吴晗传》(香港明报月刊社1973年)。
    [2]刘志琴:《历史普及读物出版的三次热潮》,《中华读书报》2008年2月27日
    [3]杨德华:《史家谈治史——吴晗同志访问记》,《吴晗的学术生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5页
    [4]吴晗:《中学历史教育》,《独立评论》第115号,1934年8月。本文所引《独立评论》为岳麓书社 1999年“中国近代期刊影印丛刊'本
    [1]徐文珊:《抗战以来中国史学之趋向》,《中国战时学术》,正中书局1946年,第132页
    [2]朱宗武:《中学校史地科教授之商榷》,《文史地杂志》第1卷第1期,1923年10月
    [3]吴晗:《中学历史教育》,《独立评论》第115号,1934年8月。
    [1]吴晗:《读〈二千年间〉》,《史事与人物》,生活书店1948年,第103-104页
    [2]吴晗:《春天集·序》,作家出版社1961年,第1页
    [3]吴晗:《投枪集·前言》,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1页。
    [4]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第280-281页
    [1]吴晗:《论贪污》,《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1页
    [2]吴晗:《三百年前的历史教训》,《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26页
    [3]吴晗:《论晚明“流寇”》,《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42页
    [4]吴晗:《论文化杀戮》,《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220页
    [5]吴晗:《两个赤字时代》,《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112页
    [6]吴晗:《论奴才——石敬瑭父子》,《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278页
    [1]吴晗:《“社会贤达”考》,《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272页。
    [2]吴晗:《论历史观点》,《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104页
    [3]吴晗:《论南北朝》,《投枪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284页
    [4]王学典:《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17页
    [5]吴晗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从事的历史知识普及工作,已经越出了本文所限定时间范围。但出于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和行文的完整性考虑,将此部分腰斩似不妥,因此用少量篇幅稍加简单的介绍。
    [6]吴晗:《一个倡议》,《春天集》,作家出版社1961年,第77页。
    [1]吴晗:《论历史知识的普及》,《学习集》,北京出版社1980年,第258页
    [2]吴晗:《中国历史常识·序言》,《中国历史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第1册第2-3页
    [3]苏双碧、王宏志:《吴晗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2页
    [1]吴晗:《灯下杂谈》,《灯下集》,三联书店2006年,第292页
    [2]吴晗:《谈烟草》,《灯下集》,三联书店2006年,第32页
    [3]张习孔:《吴晗的治学道路及其对普及历史科学的贡献》,《吴晗的学术生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1页
    [1]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38页
    [2]钱茂伟、王东:《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259-260页
    [1]翟清福:《论吕振羽的爱国主义思想》,《吕振羽研究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92-193页
    [2]胡绳:《论近两年来的思想和文化》,《胡绳全书》,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卷上册第49页
    白寿彝:《史学概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全2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杜经国、庞卓恒、陈高华:《历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瞿林东:《中国历史文化散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瞿林东编:《中国史学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瞿林东主编:《文明演进源流的思考: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柴德庚:《史学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
    吴泽:《吴泽文集》(全4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彭卫:《穿越历史的丛林》,北京:三联书店,1997
    乔治忠:《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黄留珠:《传统历史文化散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钱茂伟、王东:《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康乐、彭明辉编:《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严耕望:《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程毅中:《程毅中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6
    卞孝萱:《唐代文史论丛》,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吴秀明:《在历史与小说之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
    陈汝衡:《说书史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戏剧报》编辑部:《历史剧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朱政惠:《史之心旅:关于时代和史学的思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蔡鸿生:《学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承宗:《江南文化与经济生活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马宝珠编著:《说不尽的历史话题》,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卢建荣主编:《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中国新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
    张政烺:《讲史与咏史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
    何兹全:《〈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自序》,《何兹全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
    舒焚:《两宋说话人讲史的史学意义》,《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
    周朝民:《中国近代通俗史学论》,《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第2期
    周朝民:《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彭卫:《中国古代通俗史学初探》,《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张晓校:《试论当代史学发展中的通俗史学》,《学习与探索》1996年4期
    李洪岩:《近代接受史学理论试说》,《学术研究》1997年第1期
    王宏志:《谈谈历史普及读物的编写》,《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房德邻:《是学术创新,还是歪曲历史?——评〈温故戊戌年〉》,《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钱茂伟:《论史学的普及化和娱乐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5年
    邢贲思:《历史·历史学·历史剧》,《求是》2006年第1期
    许海云:《从西方史学的文化视角看我国当前的“史学大众化”》,《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刘志琴:《历史普及读物出版的三次热潮》,《中华读书报》2008年2月27日
    【德】伯伦汉著,陈韬译:《史学方法论》(全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法】朗格诺瓦、瑟诺博司著,李思纯译:《史学原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美】弗领著,薛澄清译:《历史方法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美】罗伯特。达顿:《阅读的历史》,《新史学》第4辑“新文化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美】劳伦斯·斯通:《历史叙述的复兴:对一种新的老历史的反省》,《新史学》第4辑“新文化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蒋大椿编:《史学探渊》,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赵吉惠编:《19-20世纪新史论选粹》,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金毓黻:《静晤室日记》(全10册),沈阳:辽沈书社,1993
    何炳松著,刘寅生、房鑫亮编:《何炳松文集》(全5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沈刚伯:《沈刚伯先生文集》(全2册),台北:中央日报出版社,1982
    杜维运、黄进兴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1-2),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吴泽:《中国近代史学史》(全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罗志田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全2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盛邦和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侯云灏:《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与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
    桑兵等编:《近代中国学术批评》,北京:中华书局,2008
    宋晞:《民国以来的中国史学论集》,台北:国史馆,1999
    张玉法:《历史学的新领域》,台北: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91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上海:新星出版社,2007
    张越:《新旧中西之间: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李春雷:《传承与更新:留美学生与民国时期的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李良玉:《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苏寿桐:《史编拾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王云五:《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戚福康:《中国古代书坊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全4册),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黄林:《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出版业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李明山主编:《中国近代版权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王家范:《史家与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赵梅春:《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周文玖:《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朱文华:《传记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张艳国编:《史学家自述:我的史学观》,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近代中国学术思想》,桑兵等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
    刘龙心:《七十年来对于“现代中国史学史”(1902-1949)的研究回顾与评析》,《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4届),台北:国史馆,1999
    朱仲玉:《漫话各级学校的历史课程设置》,《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1期
    王尔敏:《中国近代知识普及化之自觉及国语运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期
    王尔敏:《中国近代知识普及运动与通俗文学之兴起》,《中华民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近史所,1984
    杨玉圣:《史学成果的知识转化问题》,《中国教育报》2001年1月18日
    周祥森、刘克辉:《当前中国历史学家的要务》,《史学月刊》1995年第3期
    周祥森:《新史学: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
    张耕华:《论历史叙事中的想象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张致远:《历史的教育价值》,《史学讲话》,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
    尤学工:《“大时代”中的历史教育》,《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英】彼得·伯克著,杨豫等译:《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叶桐、顾杭译:《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北京:三联书店,2005
    梁启超著,林志钧编订:《饮冰室合集》(全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梁启超著,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全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李国俊:《梁启超著述系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宋学勤:《嬗变中的近现代史学:以学科互涉为视点的考察》,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全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全2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吕思勉:《吕著三国史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
    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李永圻、张耕华:《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上海书店,1992
    俞振基、汤志钧等编著:《蒿庐问学记:吕思勉生平与学术》,北京:三联书店,1996
    张耕华:《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章义和:《吕思勉三国史话的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顾颉刚主编:《通俗读物论文集》,武汉:生活书店,1938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全12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
    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共10卷全15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刘起釪:《顾颉刚先生学述》,北京:中华书局,1986
    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顾潮编:《顾颉刚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02
    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
    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87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彭明辉:《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黎东方:《平凡的我》(全2册),台北:国史馆,1999
    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黎东方:《细说元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黎东方:《细说明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黎东方:《细说清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黎东方:《细说民国创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黎东方著,陈文豪订补:《细说秦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大钊:《李大钊史学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吕振羽著,江明、桂遵义等编:《吕振羽史论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全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范文澜:《范文澜全集》(全10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翦伯赞著,张传玺编:《翦伯赞全集》(全10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侯外庐:《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1985
    吴晗:《投枪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吴晗:《春天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
    吴晗:《学习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吴晗:《灯下集》,北京:三联书店,2006
    胡绳:《胡绳全书》(共7卷全10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003
    何干之:《何干之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尚钺:《尚钺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许立群:《许立群文集》(全2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陈启能等:《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王学典:《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洪认清:《抗战时期的延安史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社科院史学史研究室编:《新史学五大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朱政惠:《吕振羽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陈其泰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黄敏兰:《20世纪百年学案:历史学卷》,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张书学:《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张剑平:《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白寿彝、瞿林东:《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1期
    卞孝萱:《范文澜先生的治学道路与方法》,《安徽史学》1992年第4期
    闻性真:《兰台发奇卉,史话祭英灵——吴晗与〈中国历代史话〉》,《光明日报》1992年8月23日
    刘大年:《范文澜同志的科学成就》,《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蒋俊:《抗日战争与爱国主义史学》,《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李小树:《李大钊与中国史学的大众化》《学术研究》1999年第6期
    李小树:《11-19世纪中国史学的大众化历程》《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2期
    张习孔:《吴晗的治学道路及其对普及历史科学的贡献》,《吴晗的学术生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李培栋:《读〈南北朝史话〉》,《魏晋南北朝史缘》,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美】德里克著,翁贺凯译:《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马紫梅著,曾越麟译:《时代之子吴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德】罗梅君著,孙立新译:《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吴怀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刘泽华主编:《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汪受宽、赵梅春编:《20世纪中国史学论著要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全5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姜义华、武克全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1949-1989)》,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肖黎主编:《中国历史学四十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高明士主编:《中国史研究指南》(全5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中研院近史所编:《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全2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8
    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0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历史、传记、考古、地理》(全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平心编:《全国总书目》,上海:生活书店,1935
    上海图书馆编印:《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索引》(全3册),1979-198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八十年来史学书目(1900-198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商务印书馆编印:《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1981
    中华书局编印:《中华书局图书总目(1912-1949)》,1987
    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引》(共3编全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吴泽、郑天挺、杨志玖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全2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蒋大椿、陈启能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明文书局编印:《中国史学史辞典》,1986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料》(全8册),上海:上海书店,2003
    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全13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006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全3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中华书局,1982
    徐蜀、宋安莉编:《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全28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韦力编:《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补编》(全24册),北京:线装书局,2006
    范军:《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2005
    王韬、顾燮光等:《近代译书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熊月之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上海书店,2007
    中央图书馆编:《近百年来中译西书目录》,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
    孙楷第编:《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