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八至十八世纪闽东北开发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八至十八世纪闽东北开发进程的考察,主要以“地域开发——政区设置”的模式为研究途径。尽管设定的研究时段是从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笔者试图就此对福建东北部地方的开发历史展开通史式的考察。相反地,在此长达千年的时间跨度中,诸如闽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过程等问题,才是本文研究所力图揭示的。
     就此问题,笔者将以闽东北历史上县的设置过程为线索,通过对其时代背景与地域特征的阐释,试图从三个阶段分别予以考察:(一)公元八世纪先后设立的长溪县、古田县作为最初的开发动力,各自从东部滨海、西部山区的方向推动了闽东北的开发进程,奠定了这一地区滨海、山区相互影响的开发格局,以位于沿海丘陵地带的宁德县、福安县的设立为标志:(二)自十五世纪开始,以银矿开采为代表的山区商品性经济生产逐渐取代了前一阶段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农业开发,在“重商”与“缺粮”、官方与盗寇交互影响之下,闽东北地区的开发进程经历了从山区到沿海的动荡波折,在此过程中高山地区得到了初步开发,寿宁县的设置;(三)十六、十七世纪以来,由于长期面临来自海上的威胁与挑战,官方就此主导的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客观上促使内陆山地、沿海平原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新设的福宁府在沿海地区增设了霞浦、福鼎两县,并将原建宁府寿宁县的改隶新府。
     在各阶段的具体研究实践中,笔者试图揭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对闽东北区域一体化进程究竟有何影响和意义。在以上分阶段的论述过程中,则将三个阶段的内容相互联系,试图以山海经济之间天然联系作为贯穿区域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脉络。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ern Fujian from the mid-8th century to the mid-18th, mainly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exploitation" and the "district setting". Although the period this paper supposes to examine is from the mid-8th century to the mid-18th century, it doesn't mean that the author intends to be engaged upon a gener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Fujian. On the contrary, the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phase character of the region'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grative process of this development in the thousand-year-long period of time.
     As for the above aspects, the author will take the establishment of Xian(县)in the history of north-eastern Fujian as a clue. Through the elucidation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tries to examine the three phases individually:first, as an initial impetus of exploitation, the successive establishment of Changxi(长溪)and Gutian(古田)in the 8th century ma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ern Fujian from the directions of eastern seashores and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respectively, which in turn served as a fundamental mutual influencing pattern of this region's development, primarily embodying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Ningde (宁德) and Fu'an(福安)along the coastal foothills; seco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5th century, the montane commercial production represented by the silver mine gradually replaced the agricultural exploitation based on the foodstuff production in the last phase. Under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he "mercentilism" and "shortage of foodstuff'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and bandit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astern Fujian underwent a turbulent twists and turns from the mountainous to the coastal areas. In this process, the highlands received a primary exploit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houning(寿宁)can be seen as an example; third, since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y, because of the perennial threat and challenge from the sea,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regional adjustment, which objectively urged the incorporating of inland countries and coastal plains into a single zone in the local ministerial institution--the new established Funing Fu(福宁府)comprised two new county, Xiapu(霞浦)and Fuding(福鼎),as well as a converted Shouning(寿宁) formerly belonging to Jianning Fu(建宁府)
     Through the above grading discussion, in linking the three phases together, the author tries to take the natur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mountane and coastal economic as a intrinsic skeleton in the regional developing integration. In th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dividual phase,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the impact of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conomic and historical culture on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Fujian,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m.
引文
①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黄山书社,2001年5月。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朱华友、徐宝敏:《钱塘江流域经济开发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
    ②侯家驹:《中国经济史》(全二册),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1月,第12页。
    ③《汉书·孙宝传》:“时帝舅红阳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略皆开发,上书愿以入县官”,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3258页。
    ④《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767页。
    ①两篇论文先后发表于《艺文》第五年第10号,1914年10月,及《雄辩》第十卷第5号,1919年4月,均收录于《桑原骘藏全集》(第卷),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另,桑原(?)藏后综合两篇论文,增补著成《历史上所见之南北中国》(1925年),参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7月,第19-68页。
    ②桑原氏认为,“过去一千六百年间,北方野蛮夷狄的入侵和南方优秀汉族的移住这两个事实,是解释南北盛衰原因的必要和最重要的关键。”参见《历史上所见之南北中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7月,第34页
    ③张家驹:《中国社会中心的转移》,《食货半月刊》第2卷11期,1935年11月,第20-35页。李子信:《三国时孙吴的开发江南》,《食货半月刊》第5卷4期,1937年2月,第14-28页。
    ④[日]北山康夫:《关于唐宋时代福建的开发》,《东洋史研究》第四卷第2期,1938年,及《有关唐宋时代福建省的开发一考察》,《史林》第24卷3期,1939年。[日]日比野丈夫:《唐宋时代福建的开发》,《东洋史研究》第4卷3期,1939年。是文又收录于氏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东洋史研究丛刊之三十,京都:同朋舍,1977年,第229-255页。
    ⑤有关历史上南北中国差异形成的原因,桑原氏将其归结为南北之间种族与政治的对立,而张家驹提出经济中心南移的观点,认为是南北双方经济上此消彼长的历史过程。参见张家驹:《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
    ①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省各地区的开发过程》,后收入《长水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98-416页。
    ②[美]毕汉思:《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周振鹤译,《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第279页。原文The Chinese Colonization of Fukien until the End of Tang,收入顾迩素(Else Glahn)与易家乐(Soren Egerod)主编的《汉学研究:向高本汉致敬》,哥本哈根,1959年。
    ③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297页。
    ④郑学檬:《福建历史上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福建经济发展简史》“代序”,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4页。
    ⑤林汀水:《福建政区建置的过程及其特点》,《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222-227页。
    ⑥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⑦周振鹤:《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古代航海活动》,《历史地理研究》(2),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 第304-311页。
    ①[日]前村佳幸:《南宋时期新县的建立——以江西、江浙、广东为中心》,《史林》83-3,2000年。
    ②[日]青山一郎:《明代的新县设置与地域社会——福建漳州府宁洋县为例》,《史学杂志》101编第2号,1992年,第240-267页。
    ③许怀林:《江西古代州县建置沿革及其发展原因的探讨》,收入《中国地方史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6页。
    ④张善余:《人口垂直分布规律和中国山区人口合理再分布研究》,中国人口研究丛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7页。
    ①以上说明,据《中国自然地理》与《福建自然地理》综合而成。详参《中国自然地理》(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3月,第69-70页。以及《福建自然地理》,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2-43页。
    ②据《福建战时经济地理》的划分:“(一)在海拔二百公尺以下者,其关系地区,为全省各平原之全部,沿海各县及闽清、永泰、古田、尤溪、南平、永春、德化、安溪、南靖、平和、漳平、永定、上杭、武平各县之平野,以及与县城附近沿河流以下之波状平地等。(二)在海拔二百公尺至五百公尺者,为除了上述各县之山岭及山地之丘陵,峡谷平原。(三)在海拔五百公尺以至一千公尺者,为各县之山岭及高地。(四)在海拔一千公尺以至二千公尺者,系沿寿宁、经屏南、古田至闽清、安溪以西,及长泰、华安、龙岩、武平等县,至沿边一带之高山。”参见徐天胎、陈庚孙:《福建战时经济地理》,南平:福建人文出版社,1943年2月,第28-29页。
    ③据《福建省自然地理》可知,“鹫峰山脉分布在松溪、政和、建瓯与寿宁、周宁、屏南、古田等县之间……山地中可见有高程分别为1600--1700米、1100-1200米和700--800米的三级剥蚀面,而最低的一级就是周宁、屏南、寿宁、柘荣等县城的所在地。”参见《福建自然地理》,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3页。
    ④夏湘蓉、李仲均、王根元:《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年,第292-293页。
    ①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19页。
    ②[明]邱濬:《大学衍义补》,卷八十六,“都邑建制”下。
    ③宋代的“闽浙”指两浙东、西路与福建路,含苏州、常州、润州在内,而明代的“闽浙”大体与今福建省、浙江省范围相当。
    ④《明史纪事本末》中有“平浙闽盗”,《皇明世法录》中有“平处州寇篇”等
    ⑤谭其骧:《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参见《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15-216页。
    ⑥ Paul Jakov Smith在与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联合主编的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a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一书中提出宋元明变革期的新说,反映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欧美宋史学界与明清史研究相互对话的学术潮流。
    ⑦[日]中岛乐章:《宋元明移行期论》,徐谷芃译,参见《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2页。
    ⑧按“近世”的时代划分概念,最初由内藤湖南提出。他在1910年发表的《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认为,唐代是中世(medieval),宋代是近世(modern).是文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0-18页。
    ⑨[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方健、何忠礼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23页。
    ① 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pp.203-234.
    ②[美]施坚雅:《中国历史的结构》,王旭等译,参见《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5-10页。
    ③ Robert M. Hartwell: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No.2,1982, pp.365-442.
    ④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5月,第216页
    ⑤[明]何乔远:《闽书》卷四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003页。
    ⑥ Eduard. B. Vermeer (ed.),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Brill, Leiden,1990.
    ⑦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收入《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8页。
    ①桑原骘藏认为,“南宋时代福建的地方开发,理应刮目相看。唐中世时代还是尚未开化之地的福建,到了三四百年后的宋代,成为道学者的渊薮。”[日]桑原(?)藏:《历史上所见中国南方的开发》,收入《东洋史说苑》(选译本),钱婉约、王广生译,日本中国学文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第19页。
    ②含台湾地区在内,共计明代方志230种,清代方志242种。参见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17-554页。
    ③李金强:《导论:福建区域研究述略》,收入《区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论》,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初版,第11-12页。
    ④陈锡襄:《闽学会的经过》,《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1卷7期,1927年12月13日,第196-198页。
    ⑤王治心:《福建文化研究誌盛》,《协和大学半月刊》第2卷2期,1931年,第11-13页。
    ⑥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邵武:福建私立协和大学,1944年。
    ①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9页。原文载于《文史哲》第2期,1983年。
    ②朱维斡:《福建史稿》(全二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③傅衣凌:《<福建史稿>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2页。
    ④林仁川:《近年来福建地方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第2期,1987年,第6-12页。
    ①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室主编:《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郑学檬:《福建历史上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福建经济发展简史》“代序”,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7页。唐文基:《古代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第2期,1995年,第32-42页。
    ③山区开发研究主要有,郑学檬、魏洪沼:《论宋代福建山区经济的发展》,《农业考古》第1期,1986年,第62-72页。陈衍德:《论唐代福建的经济开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1987年,第42-47页。陈友良:《略论唐宋元时期闽北山区的开发与发展》,《南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6年,第34-38页。海上贸易交通的研究主要有,李东华:《海上交通与古代福建地区的发展》,收入《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二),台北:中研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6年,第59-74页。林仁川:《福建对外贸易与海关史》,厦门:鹭江出版社,1991年4月。《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9月。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11月。
    ④ Billy K.L So: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the South Fukien Pattern,946-136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Hugh R. Clark:Community, Trade, and Networks: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Third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⑤苏基朗:《评柯胡<社会、贸易及组织:3至13世纪的闽南>》,《海交史研究》,第1期,2009年,第118页。
    ⑥施坚雅:《中国历史的结构》,收入《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王旭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8页。
    ⑦傅衣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考察》,收入《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7-59页。原载于《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
    ①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例,主要有曾玲《明清福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1991:1)、林仁川《明清福建烟草的生产与贸易》(1999:3)、林汀水《明清福建经济作物的扩种问题》(2000:4)等。此外,戴一峰:《试论明清时期福建林业经济》,《中国农史》第4期,1991年,第23-28页。
    ②周翔鹤:《台湾北部山区与平地经济的定量比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第90页。
    ③徐晓望:《明清闽浙赣边区山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收入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93-226页。
    ④曾玲:《试论明清时期福建手工业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2年,第60-67页。
    ⑤杨国桢:《明清东南区域平原与山区经济研究序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第7页。本期其他七篇文章分别为,林汀水《晋江流域山海经济的特点》、陈支平《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刘永华《九龙江流域的山区经济与沿海经济》、周翔鹤《台湾北部山区与平地经济的定量比较》、刘正刚《汀江流域与韩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李长弓《徽州山区与太湖平原经济开发的异同》、郭润涛《钱塘江流域山区与平原产业结构的比较》。
    ⑥有关明清时期福建农村市场的研究,主要有陈铿:《福建的墟期》,《东南文化》第1期,1986年,第78-80页。陈铿:《明清福建农村市场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期,1986年,第52-60页。徐晓望:《明代福建市镇述略》,《史林》第1期,1999年,第25-37页。
    ①[明]王世懋:《闽部疏》(全册),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第47页。
    ②范金民《明清时期汀南与福建广东的经济联系》、徐晓望《晚明福建与汀浙的区域贸易》,参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2004年,第12-30页。
    ③有关明代福建银矿开采及海外白银流入,具体参看以下研究相关部分:龚化龙:《明代采矿事业的发达与流毒》(上、下),分载于《食货半月刊》第一卷第11期、第12期,1935年4月、5月,第29-42页、第37-48页。梁方仲:《明代银矿考》,原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6卷第1期,1939年6月,收入刘志伟主编:《梁方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39-178页。白寿彝:《明代矿业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956年,第95-129页。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原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2卷第1期,1969年,第59-80页,收入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第435-450页。
    ④庄为玑:《福建历史地理》(油印本),福建省地图编纂委员会,1976年7月。卢美松主编:《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年4月。
    ⑤陈及霖:《福建经济地理》,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月。陈佳源:《福建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6月。何绵山:《福建区域经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黄公勉:《福建历史经济地理通论》,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⑥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月。
    ⑦王双怀认为李金强所著《区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论》是“清代福建历史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但是书 仅为一系列清代福建研究论文的合集,并非严格意义匕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①林汀水:《福建人口迁徙论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2003年。徐定水:《历代福建迁温人口姓氏述略》,《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2003年。
    ②钟建安:《明清时期畲族对闽粤浙赣山区的开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4期。此外有关福建地区人口与移民的研究,主要有林汀水:《也谈福建人口变迁的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3年。林剑华:《明清时期福建省内再次移民及动因探析》,《东南学术》第1期,2006年。
    ③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第6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第4期,1985年第4期。
    ⑤牛建强:《明清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⑥宋惠中:《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清代前期闽浙赣交界地区的个案分析》[D],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2004年。张建民:《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变迁——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⑦韩茂莉:《宋代东南丘陵地区的农业开发》,《中国考古》第3期,1993年。
    ⑧吴松弟:《宋代福建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1988年,第87页。
    ①万历《福州府志》共有两种,一为万历己卯志(1579年),一为万历癸丑志(1613年)。
    ①滨海新县有罗江、东平、始阳、温麻、原丰、同安等。闽江上游新县则有吴兴、建安、延平、建阳、将乐、邵武等。参见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298页。
    ②[美]毕汉思:《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周振鹤译,《历史地理》第5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第284页。
    ③[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717、718、722、723页。
    ①唐代福建统县二十四。其中,唐代设县十二。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设新县有:长乐县(武德六年析置,623年)、万安县(圣历二年析置,699年)、长溪县(长安二年割置,702年)、尤溪县(开元二十九开置,741年)、古田县(开元二十九年开置,741年)、永泰县(永泰二年开置,766年)、晋江县(开元六年析置,718年)、仙游县(圣历二年析置,699年)、漳浦县(垂拱三年,687年)、长汀县(开元二十一年开置,733年)、宁化县(开元二十二年开置,734年)。按《全唐文》卷五百一十三《漳州图经序》云,“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潮州寇,奏置州县。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初在漳浦水北,因水为名。”故州县设置应不晚于明年,即垂拱三年(687年)置漳州,领漳浦、怀恩二县。
    ②《唐陈元光请建州县表》:“其本则在创州立县,其要只在兴庠序。盖伦理谨则风俗自尔渐孚,治法彰则民心自知感激。”参看乾隆《福建通志》卷六十九“艺文二”,“表疏”。
    ③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282页。
    ④徐晓望:《闽国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6月,第179页。
    ①[日]佐竹靖彦:《唐宋时期福建的家族与社会——山洞和洞蛮》,《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277,1997年3月。
    ②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二“人物·文苑”:“林(?),闽县人。博学,善讲贯,属文尤美。初尝俯从乡举,竟养高不仕,搜寻异闻,作《闽中记》十卷。”
    ③陈庆元、陈炜:《林(?)<(?)中记>辑考》,《闽江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第6页。
    ④万历《古田县志》卷十二,收入《万历福州府属县志》,福建文史丛书,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87页。
    ⑤《太平寰宇记》“尤溪县”,“其地与漳州龙岩县、汀州沙县及福州侯官县三处交界。山洞幽深,溪滩峻峻,向有千里,其诸境逃人,多投此洞。开元二十八年,经略使唐修忠使以书招谕其人,高伏等千余户请书版籍,因为县,人皆胥悦”。参看[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2000页。
    ①[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1995页。
    ②葛剑雄:《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三期,1995年,第170页。
    ③[唐]刘禹锡:《唐故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收入《全唐文》卷六○九,[清]董浩等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6115页。
    ④[唐]独孤及:《福州都督府新学碑铭(并序)》,《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中华书局,1983年,第3964页。
    ⑤[日]佐竹靖彦:《宋代福建地区的土豪型物资流通和庶民型物资流通》,收入《佐竹靖彦史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月,第201页。
    ①“伏承永淳二年八月一日,制臣进阶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者,受命战兢……爰从视职以来,不敢少有宁处。况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参看[唐]陈元光:《请建州县表》,收入《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第1674页。
    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汀州”条下,“福州长史唐循忠”,与“开元二十八年福建经略使唐修忠”,似同为一人。今从《元和志》中“唐循忠”,以唐说为是。
    ③[美]毕汉思:《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周振鹤翻译,《历史地理》第5辑,1987年5月,第279页。
    ④万历《闽都记》卷三十,“郡西北古田胜迹”,道光十年刊本,中国地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2月,第181页。
    ⑤张小军、余理民:《福建杉洋村落碑铭》,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9页。
    ⑥除福建一州四县外,尚有思州思邛县,珍州夜郎、丽皋、洛源三县,嘉州罗目县,当州谷和县,(?)州苏祁县,荣州和义、威远等县,分布于川、黔等边远地区,分别为“招缉生夷”、“招慰生獠”、“开生羌”、“招和夷獠”、“招抚生獠”等开置。
    ⑦[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1983年6月,第744页。
    ⑧曾雄生:《唐宋时期的畲田与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古今农业》第4期,2005年,第30页。
    ①有关解释具体参看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7月,第347、350页。曾运乾:《尚书正读》,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5月,第185页。
    ②[宋]李堪:《古田县记》,万历《古田县志》卷二十二,“艺文志”。
    ③万历《古田县志》卷一“建置”,“永泰中,又析侯官、尤溪之地以益之。”
    ④弘治《八闽通志》卷一,“建置沿革”,福建地方志丛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⑤乾隆《屏南县志》卷一,“建置沿革”,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4月。
    ①崇祯《寿宁待志》卷上“疆域”、卷下“都图”,陈煜奎点校,福建古典文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2、63页。又据福安穆阳缪氏族谱记载,八世祖缪绿于唐僖宗广明间迁居长溪之犀溪,故知今寿宁犀溪以南一带原属福安地,参看光绪十年《福安县志》卷终“氏族”。
    ②永乐《政和县志》卷一,“县治”,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9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5月。
    ③万历《古田县志》卷一“建置”,“又传田中曾产青玉,因名青田乡,故名‘玉田县’。”
    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1998页
    ⑤嘉靖《延平府志》卷三“乡都”,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⑥万历《古田县志》卷三,“乡都”。
    ①万历《古田县志》卷一,“建置”
    ②万历《古田县志》卷一,“建置”。
    ③万历《古田县志》卷十二,“艺文志”。
    ④崇祯《玉田识略》卷一,“建置”,崇祯六年(1633年)刻印,南京图书馆藏本。
    ⑤乾隆《古田县志》卷一,“建置”。
    ①周振鹤:《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古代航海活动》,《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304-311页。
    ②[美]毕汉思:《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历史地理》第5辑,1987年5月,第282页。
    ③[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八,“人物”,“唐薛令之,长溪人,神龙二年及第,仕至太子侍读,闽中名士。”宋代地理书四种之一,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10月,第676页。
    ①据《唐会要》,“温麻县,长安四年置,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长溪县。”参看[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274页。
    ②胡菊兴:《温麻、连江与长溪县》,收入《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29-430页。林汀水:《闽东、闽北若干地名沿革考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8年,第103-104页。
    ③《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福宁州长溪废县”,“今(福宁)州治。本晋温麻县地”
    ④[美]毕汉思:《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历史地理》第5辑,1987年5月,第285页。
    ⑤《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连江县”。
    ①嘉靖《福宁州志》卷二“山川”,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
    ②民国《平阳县志》卷十九,“民族”,民国十四年(1925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③乾隆《福宁府志》卷一“形胜”,“霞浦县附郭赤岸环东,玉岩峙西”;民国《霞浦县志》卷六“城市”中有“赤岸堡”,且林爱民《赤岸堡记》称“迩州松山、赤岸”,故赤岸应在今霞浦县城附近。
    ④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209页至第210页。
    ⑤本表制作主要据民国《平阳县志》“艺文”,民国《瑞安县志稿·氏族》,《泰顺县志》、《文成县志》“姓氏源流”,《永嘉县志》等温州地方志书及宋明时期温州地方文人笔记中相关内容,并参考徐定水所撰《历代福建迁温人口姓氏述略》一文。
    ①《瓯海轶闻·氏族》“瑞安陈氏自闽徙”,“维陈氏自福之长溪县劝儒乡擢秀里,徙温州瑞安县帆游乡固义里,谱凡七世”参看[清]孙衣言:《瓯海轶闻》(上、下册),张如元校笺,温州文献丛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062页。
    ②《瓯海轶闻·氏族》“瑞安朱氏自闽迁”,“其先闽人。始祖唐昭宗天祐二年拜紫金光禄大夫,封义阳侯,讳材,由闽赤岸徙居温瑞安之独峰”
    ③《愚翁墓志铭》:“温平阳凤江之南曰夏较里,顾氏世居焉。其先李唐末自闽之长溪赤岸避乱始迁。族后蕃衍。”
    ④《吴府君墓表》:“维吴氏其先闽之长溪人,后唐时远祖又新擢进士第来令平阳,遂家焉。”
    ①《徐氏族谱序》:“徐氏自晋天福间,于闽之秦川徙居平阳县西。其后散居不一,独邑居蕃衍,登名桂籍,代不乏人,故志称‘昆山下孔、徐多青紫’,则其世族可知矣。”收入民国《平阳县志·文征内编三》卷六十三。
    ②《郑处柳先生行状》:“先生讳昂,字处柳,一字崇阳。其先自高密迁闽之长溪赤岸。石晋时,徙温之平阳宰清乡。世为望族。”
    ③《谢氏西山阡表》:“谢氏之居平阳,由泰来上溯始祖胜十二世矣……初胜当五代之际避乱,自长溪来平阳因占籍焉。”收入民国《平阳县志·文征外编十四》卷九十。
    ④《韩君墓志铭》:“韩氏上世河南人,初迁光之固始,再迁闽之长溪。五代之际,名硕者又自长溪迁温之平阳,其占籍于平阳也。”收入民国《平阳县志·文征外编十四》卷九十。
    ①[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三十四,李勇先、王小红校注,宋元地理志丛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060页。又同卷“中,宁德县,五代置。有大海。”第1058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十九“征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9月,第186页。[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七“职官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979页。
    ③朱维斡:《福建史稿》(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127、165页。
    ④[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一“州县改置下”,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274页。
    ⑤“(汤华)再调授福州侯官丞兼总感德场,人不告劳,征赋皆集。伉驯雉之化,致象雷之声。谋而有方,简以莅事。授亮而庶务皆决,正色而群吏瞻风”,参见[唐]林埏:《福州候官县丞汤府君墓志铭并序》,收入[清]董浩等主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8283-8284页。
    ①[明]黄裳、郭斯垕:《政和县志》卷一“镇务”,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9册),方宝川、陈旭东主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5月,第22-23页。
    ②《太平寰宇记》卷一○○。
    ③[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五,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年8月,第50页。
    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第716页。
    ⑤朱维斡:《福建史稿》(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140页。
    ⑥《福建自然地理》,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9页。
    ①淳熙《三山志》卷五,“驿铺”,第55-56页。《三山志》疏文曰:“崇宁元年,废西门路,行北门,由土岖、葛崎、别仕、鸡菜、雪峰、杉仓、北望、青田、船岭、中馆、龙爬、林换、营顶,凡十四铺,至建州。”又“西路”条下,“营顶铺,西取南剑界首五里,又八里至武步,去金沙六十里,金沙至南剑五十里”。参照万历《古田县志》卷三“经略志”中“铺舍”,“云顶铺在竹园铺之西一十五里,宋名营顶,元改今名,俱西往延平府路。”可知竹园在今古田黄田,故营顶铺应在其西一带。考其方位与志疏“营顶铺”有所出入,疑其有误。据《三山志》,镇安驿在古田县北,且去建宁府七十里,推知其方位应在今屏南县西境。
    ②张小军、余理民:《福建杉洋村落碑铭》,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20页。
    ③永乐《政和县志》卷一,“岭路”,第72页。
    ④道光《政和县志》卷十“艺文”,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2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5月,第353页。
    ⑤乾隆《宁德县志》卷二“建置志”,“道路”
    ⑥嘉靖《宁德县志》卷二“山川”,“麻岭”,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续编(第41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674页。
    ①[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一,“银”,秦克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2月,第396页。
    ②[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二十四,“坑治”,福建地方志丛刊,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697、699、701页。
    ①据万历《古田县志》卷五“食货”,“宝兴银场在(古田县)新俗里二十九都,天禧二年法。明道元年岁收银九百二十五两,天圣四年收银九十五两,绍圣二年废。建中、靖国元年岁收课钱六十一千五百省。国朝宣德、正统、景泰、天顺等年累发累罢,成化间照民丁粮,岁输其课,后因利尽,弘治五年尚书林聪题准蠲免。”
    ②[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中华书局,1998年5月,第27-28页。
    ①《太祖实录》卷二○六,“(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先是,福建延平府尤溪县银屏山场局煎炼银矿,置炉冶四十有二座,置炉首二人。岁办银二千一百两。洪武二十年增其额并闰月银一百八十五两。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又增额一十两。至是,所收银课凡二千二百九十五两。
    ②永乐《政和县志》卷三,“坑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116-117页。
    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五金第八”,第266页。
    ④夏湘蓉、王仲均、王根元:《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年,第286页。
    ⑤[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5-176页。
    ①永乐《政和县志》卷三,“坑冶”,第115-116页。
    ②宋应星《天工开物》:“其高下有数等,商民凿穴得砂,先呈官府验辨,然后定税”。
    ①《英宗实录》卷248,“景泰五年十二月壬辰”。
    ②[明]梁材:《梁端肃公奏议》卷二,“驳议差官采矿疏(开复矿场)”参看[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927页。
    ③《英宗实录》卷四十九,“正统十三年十月乙丑”
    ④[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六册《福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160页。
    ⑤[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闽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第461-470页。
    ⑥[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92,明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1991年。
    ①[明]何乔远:《闽书》卷四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003页。
    ②[明]冯梦龙:《寿宁待志》,陈煜奎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第1-2页。
    ③[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闽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68页。
    ④[明]张孚敬:《温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⑤[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闽盗”,第469页。
    ⑥康熙《寿宁县志》卷一,“疆域”
    ①《寰宇通志》卷四十八,玄览堂丛书续集,第五十六册,1947年。
    ②康熙《寿宁县志》卷七,“南溪公馆记”。
    ③康熙《寿宁县志》卷七,“鼋潭公馆记”。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六册,“福建”,第2148页。
    ②民国《政和县志》卷七,“明代布司郭子章报张县尹修城议”。
    ①[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八,《续修四库全书》第5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5页,“闽中八郡,建剑汀邵号上四州,其地多溪山之险。福泉漳化号下四州,其地坦夷”。
    ②[美]毕汉思(Hans Bealunstine):《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周振鹤译,《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9页。
    ③郑学檬、魏洪沼:《论宋代福建山区经济的发展》,《农业考古》,1986年第一期,第62-72页。
    ①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98-416页。
    ②表中数据主要依据网络资源http://www.fjta.com。其中,山区县城海拔高度以其城关所在位置为准:沿海县城(主要有宁德、福安二县)海拔则取其境内鹫峰山麓东南坡的平均高度。
    ③汉建安元年(196)析侯官县北乡置建安县,历属会稽郡南部、建安郡、建州、永安军、建州。宋治平三年(1066)析建安、浦城、建阳县地置瓯宁县,境内建安、瓯宁二县并立。1913年二县并为建瓯县。
    ④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自然地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9页。
    ①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第19-40页。
    ②以上所引分别见诸《古田县图说》、《玉田竹枝词》、《水口修路记》等,参看乾隆十六年刊《古田县志》。
    ①民国《政和县志》,“明邑令车鸣时申请革炉议”、“明副史邑人陈桓民情书”等。
    ②[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二十,“食货”,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389页。
    ③傅衣凌:《从农民斗争到资本主义萌芽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学术研究》,1983年第2期。
    ①主要有《八闽通志》、乾隆《屏南县志》、乾隆《古田县志》、乾隆《宁德县志》、民国《周墩区志》等。
    ②按康熙二十五年《寿宁县志》:“大宝坑,景泰年千百户二员旗军二百名把守本坑。弘治二年留军一百名。嘉靖年奉文封闭。”
    ①[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六册“福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160页。
    ②[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①[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92,明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
    ②引自陈桓《民情书》、王贵《报功祠记》,林聪《请除杂差疏》等,详见民国《政和县志》、康熙《寿宁县志》、乾隆《宁德县志》。
    ③《明万历县令车鸣时革炉议》,收录于《政和县志》,1919年修。
    ①陈赞勋等修:《周墩区志》,1938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
    ①据民国《政和县志》。
    ②据康熙《寿宁县志》。
    ①[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166-2167页。
    ②分别据[明]郭子章《修城议》,[明]陈时范《南溪公馆记》。
    ③[明]冯梦龙:《寿宁待志》,福建人民出版社。其中,《都图》条下,各甲百姓多以往浙江种麻为主业。
    ④[美]罗威廉(William T.Rowe):《长江中下游的城市与区域》,收录于《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①《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六册,福建,第2148页。
    ①《雍正朱批谕旨》卷二一四,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②据万历《古田县志》卷三,“古田之兵,又有设在杉洋、双溪而统于捕盗馆者,其兵盖可数也。杉洋旧 设有巡检司,只统弓兵三十名防缉奸盗,厥后坑矿利兴,啸聚滋起……万历十七年,二十八都有贼张廷希弄兵都内,齐民吴希尧等奔投军门,道府会议下县,于双溪地方另立公馆”。
    ①《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六册,福建,第2149页。
    ②《周墩区志》卷二,建置志。
    ③《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六册,福建,第2149页。
    ①奏折内容引自中研院史语所明清档案工作室之“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登录号051339-001,内容提要“提报霞浦县所辖之桐山地方改设县治事宜”,网址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index.htm.
    ①[清]林枫:《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市第二”,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第54页。
    ②http://www.xianzongwang.cn/?action-viewnews-itemid-168
    ③包久法编:《长桥包氏宗谱》,1996年油印本,今藏于屏南县长桥镇包厝。
    ④[清]沈钟:《屏南县志》卷七,“寺观”,乾隆五年。
    ①王秋桂、李丰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第一辑),《三教源流圣帝佛祖搜神大全》,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第179页。
    ①民国《屏南县志》卷十五,“江夫人庙”
    ②[清]辛竟可:《古田县志》,“凡例“,乾隆十六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2页。
    ③乾隆《屏南县志》卷三,“城隍庙”
    ④道光《屏南县志》卷五,“人物”。
    ⑤民国《屏南县志》卷十五,“城隍庙”。
    ①熊相:《泰顺县建置沿革记》,载《温州历代碑刻二集》(下),第1201-1203页。
    ①中研院史语所明清档案工作室之“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登录号051339-001,内容提要“提报霞浦县所辖之桐山地方改设县治事宜”。网址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index.htm.
    01.《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
    02.《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03.《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
    04.《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
    05.《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06.[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
    07.[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8年5月。
    08.[元]陈高:《不系渔舟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09.[明]苏伯衡:《平仲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明]邱溶:《大学衍义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明]郑真:《荥阳外史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明]王直《抑庵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明]陆深:《俨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宋]曾丰:《缘督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明]陆容:《菽园杂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6.[明]张萱:《西园闻见录》,明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
    17.[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8.[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秦克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2月。
    19.[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月。
    20.[清]董浩等主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2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全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
    0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
    02.[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
    03.[宋]欧阳态:《舆地广记》卷三十四,李勇先、王小红校注,宋元地理志丛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0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10月。
    05.景泰《寰宇通志》,玄览堂丛书续集,1947年。
    06.[清]顾炎武:《肇域志》(全四册),谭其骧、王文楚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07.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史部。
    08.[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五,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年8月。
    09.[明]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建地方志丛刊,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10.[明]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11.民国《福建通纪》,民国十一年刊本,台湾:大通书局印行,1968年。
    12.永乐《政和县志》,黄裳、郭斯垕编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5月。
    13.嘉靖《延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14.嘉靖《尤溪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15.嘉靖《建阳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16.嘉靖《温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17.嘉靖《福宁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
    18.嘉靖《宁德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
    19.万历《福州府志》,林燫等纂修,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北京:书日文献出版社,1991年11月。
    20.万历《福州府志》,喻政等纂修,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
    21.万历《福安县志》,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11月。
    22.万历《古田县志》,收入《万历福州府属县志》,福建文史丛书,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11月。
    23.万历《闽部疏》,三十三卷明王应山纂修,明万历间修清道光十年重刊本。
    24.万历《闽大记》,王应山纂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5.崇祯《玉田识略》,杨德周纂,崇祯六年(1633年)刻印,南京图书馆藏本。
    26.崇祯《寿宁待志》,冯梦龙纂、陈煜奎点校,福建古典文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
    27.康熙《寿宁县志》八卷,赵廷玑修,柳上芝等纂,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
    28.乾隆《福州府志》七十六卷,[清]徐景熹修,[清]鲁曾煜等纂乾隆十九年刊本。
    29.乾隆《福宁府志》四十四卷,李拔纂修,乾隆二十七年修光绪六年重刊本
    30.乾隆《延平府志》四十二卷,傅尔泰修,陶元藻纂,乾隆三十年修,同治十二年重刊本。
    31.乾隆《屏南县志》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32.乾隆《古田县志》七卷,辛竟可修,林咸吉等纂,清乾隆十六年刊本。
    33.嘉庆《福鼎县志》八卷、图一卷,谭抡等纂修,清嘉庆十一年刊本。
    34.道光《屏南县志》,梅鼎臣主编,清道光丙戊年纂修。
    35.道光《榕城考古略》,林枫辑,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
    36.同治《分疆录》十二卷,林鹗、林用霖编纂,清光绪四年刊本。
    37.光绪《福安县志》三十八卷,[清]张景祁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刊本。
    38.光绪《屏南县志》,黄学波纂,汪若干修,清光绪三十四年。
    39.光绪《竹间十日话》,郭柏苍辑,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7月。
    40.光绪《瓯海轶闻》,孙衣言辑纂,温州文献丛书,第二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1.民国《闽侯县志》一百六卷,欧阳佣民修,陈衍纂,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42.民国《政和县志》三十五卷,钱鸿文等修,李熙等纂,民国八年排印本。
    43.民国《霞浦县志》四十卷罗汝泽等修,徐友梧等纂,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44.民国《屏南县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
    45.民国《南平县志》二十四卷,吴栻等修,蔡建贤等纂,民国十年排印本。
    46.民国《尤溪县志》十卷, 卢兴邦修,洪清芳纂,民国十六年排印本。
    47.民国《周墩区志》六卷、首一卷,陈赞勋等纂修,民国二十七年排印本。
    48.民国《平阳县志》,刘绍宽等纂修,民国十四年铅刊本。
    49.民国《瑞安县志稿》,瑞安修志委员会编,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
    01.《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
    02.《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9月。
    03.《福建自然地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04.《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7月。
    05.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第6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06.陈及霖:《福建经济地理》,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月。
    07.陈佳源:《福建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6月。
    08.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邵武:福建私立协和大学,1944年。
    09.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北京:中
    10.华书局,2008年5月。
    11.何绵山:《福建区域经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侯家驹:《中国经济史》(全二册),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1月。
    13.黄公勉:《福建历史经济地理通论》,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14.卢美松主编:《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年4月。
    15.牛建强:《明清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施坚雅:《中国历史的结构》,收入《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王旭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
    17.谭其骧:《长水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3-404页。
    18.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黄山书社,2001年5月。
    20.王治心:《福建文化研究誌盛》,《协和大学半月刊》第2卷2期,1931年。
    21.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22.夏湘蓉、李仲均等:《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年。
    23.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室主编:《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24.徐天胎、陈庚孙:《福建战时经济地理》,南平:福建人文出版社,1943年。
    25.徐晓望:《闽国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6月,第179页。
    26.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11月。
    27.曾运乾:《尚书正读》,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5月。
    28.张家驹:《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
    29.张建民:《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变迁——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0.张善余:《人口垂直分布规律和中国山区人口合理再分布研究》,中国人口研究丛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7页。
    31.张小军、余理民:《福建杉洋村落碑铭》,香港:华南研究出版社,2003年。
    32.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7月。
    34.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35.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36.朱华友、徐宝敏:《钱塘江流域经济开发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
    37.朱维斡:《福建史稿》(全二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
    38.庄为玑:《福建历史地理》(油印本),福建省地图编纂委员会,1976年7月。
    39.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月。
    40.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41.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42.《中国自然地理》(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3月。
    01.白寿彝:《明代矿业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956年。
    02.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第4期,1985年。
    03.陈铿:《福建的墟期》,《东南文化》第1期,1986年。
    04.陈铿:《明清福建农村市场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期,1986年。
    05.陈庆元、陈炜:《林(?)<闽中记>辑考》,《闽江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
    06.陈锡襄:《闽学会的经过》,《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1卷7期,1927年12月13日。
    07.陈衍德:《论唐代福建的经济开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1987年。
    08.陈友良:《略论唐宋元时期闽北山区的开发与发展》,《南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6年。
    09.陈支平:《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
    10.戴一峰:《试论明清时期福建林业经济》,《中国农史》第4期,1991年。
    11.范金民:《明清时期江南与福建广东的经济联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2004年。
    12.傅衣凌:《<福建史稿>序》,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2页。
    13.傅衣凌:《从农民斗争到资本主义萌芽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弹性》,《学术研究》,1983年第2期。
    14.傅衣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考察》,收入《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原载于《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
    15.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收入《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16.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9页。原文载于《文史哲》第2期,1983年。
    17.高耘晖:《分工研究的方法(通信)》,《食货半月刊》第2卷第2期,1935年6月。
    18.葛剑雄:《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三期,1995年。
    19.龚化龙:《明代采矿事业的发达与流毒》(上、下),分载于《食货半月刊》第一卷第11期、第12期,1935年4月、5月。
    20.郭润涛:《钱塘江流域山区与平原产业结构的比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
    21.韩茂莉:《宋代东南丘陵地区的农业开发》,《中国考古》第3期,1993年。
    22.胡菊兴:《温麻、连江与长溪县》,收入《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23.李长弓:《徽州山区与太湖平原经济开发的异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
    24.李东华:《海上交通与古代福建地区的发展》,收入《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二),台北:中研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6年。
    25.李金强:《导论:福建区域研究述略》,收入《区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论》,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初版。
    26.李世众:《宋代东南山区的农业开发——以温州为例》,《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2006年。
    27.李子信:《三国时孙吴的开发江南》,《食货半月刊》第5卷4期,1937年2月。
    28.梁方仲:《明代银矿考》,原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第6卷第1期,1939年6月,收入刘志伟主编:《梁方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年10月。
    29.林剑华:《明清时期福建省内再次移民及动因探析》,《东南学术》第1期,2006年。
    30.林仁川:《福建对外贸易与海关史》,厦门:鹭江出版社,1991年4月。
    31.林仁川:《近年来福建地方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第2期,198733.年。
    32.林仁川:《明清福建烟草的生产与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1999年。
    33.林汀水:《福建人口迁徙论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2003年。
    34.林汀水:《福建政区建置的过程及其特点》,《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35.林汀水:《闽东、闽北若干地名沿革考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8年。
    36.林汀水:《也谈福建人口变迁的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3年。
    37.林汀水:《晋江流域山海经济的特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
    38.林汀水:《明清福建经济作物的扩种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2002年。
    39.刘永华:《九龙江流域的山区经济与沿海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
    40.刘正刚:《汀江流域与韩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
    41.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原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2卷第1期,1969年,收入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
    42.宋惠中:《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清代前期闽浙赣交界地区的个案分析》[D],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2004年。
    43.苏基朗:《评柯胡<社会、贸易及组织:3至13世纪的闽南>》,《海交史研究》,第1期,2009年。
    44.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省各地区的开发过程》,原载杭州《东南日报》,1947年10月4日。
    45.唐文基:《古代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第2期,1995年。
    46.陶希圣:《食货学会本年六项工作草约》,《食货半月刊》第1卷6期,1935年2月,第2页。
    47.吴松弟:《宋代福建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3期,1988年。
    48.徐定水:《历代福建迁温人口姓氏述略》,《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2003年。
    49.徐晓望:《明代福建市镇述略》,《史林》第1期,1999年。
    50.徐晓望:《明清闽浙赣边区山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收入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
    51.徐晓望:《晚明福建与江浙的区域贸易》,《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2004年。
    52.许怀林:《江西古代州县建置沿革及其发展原因的探讨》,收入《中国地方史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3.杨国桢:《明清东南区域平原与山区经济研究序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
    54.曾玲:《试论明清时期福建手工业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2年。
    55.曾玲:《明清福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期,1991年。
    56.曾雄生:《唐宋时期的畲田与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古今农业》第4期,2005年。
    57.张家驹:《中国社会中心的转移》,《食货半月刊》第2卷11期,1935年月。
    58.郑学檬、魏洪沼:《论宋代福建山区经济的发展》,《农业考古》第1期,1986年
    59.郑学檬:《福建历史上经济发展的若十问题》,《福建经济发展简史》“代序”,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60.钟建安:《明清时期畲族对闽粤浙赣山区的开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4期。
    61.周翔鹤:《台湾北部山区与平地经济的定量比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5年。
    62.周振鹤:《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古代航海活动》,《历史地理研究》(2),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
    63.谭其骧:《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参见《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15-216页。
    01. Billy K.L So: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the South Fukien Pattern,946-136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02. Eduard. B. Vermeer (ed.),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Brill, Leiden,1990.
    03. Hugh R. Clark:Community, Trade, and Networks: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Third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04. 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pp.203-234.
    05. Paul Jakov Smith&Richard von Glahn: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a Hist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06. Robert M. Hartwell: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750-155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No.2,1982, pp.365-442.
    07.[美]理查德·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黎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08.[美]施坚雅:《中国历史的结构》,王旭等译,参见《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5-10页。
    09.[日]北山康夫:《关十唐宋时代福建的开发》,《东洋史研究》第四卷第2期,1938年
    10.[日]北山康夫:《有关唐宋时代福建省的开发—考察》,《史林》第24卷3期,1939年。
    11.[日]本田治:《宋元时代温州平阳县の开发と移往》,收入《佐藤博十退官纪念—中国水利史论丛》,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编,东京:国书刊行会,1984年。
    12.[日]前村佳幸:《南宋时期新县的建立——以江西、江浙、广东为中心》,《史林》83-3,2000年。
    13.[口]青山一郎:《明代的新县设置与地域社会——福建漳州府宁洋县为例》,《史学杂志》101编第2号,1992年。
    14.[日]日比野丈夫:《唐宋时代福建的开发》,《东洋史研究》第4卷3期,1939年。
    15.[日]日比野丈夫:《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东洋史研究丛刊之三十,京都:同朋舍,1977年。
    16.[日]桑原骘藏:《历史上所见中国南方的开发》,收入《东洋史说苑》(选译本), 钱婉约、王广生译,日本中国学文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7月。
    17.[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方健、何忠礼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23页。
    19.[日]中岛乐章:《宋元明移行期论》,徐谷芃译,参见《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日]佐竹靖彦:《宋代福建地区的土豪型物资流通和庶民型物资流通》,收入《佐竹靖彦史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月。
    21.[日]佐竹靖彦:《唐宋时期福建的家族与社会——山洞和洞蛮》,《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277,1997年3月。
    22.[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长江中下游的城市与区域》,收录于《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3.[美]毕汉思:《唐末以前福建的开发》,周振鹤译,《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原文The Chinese Colonization of Fukien until the End of Tang,收入顾迩素(Else Glahn)与易家乐(Soren Egerod)主编的《汉学研究:向高本汉致敬》,哥本哈根,1959年。
    25.[日]桑原騭藏:《历史上所见中国南方的开发》,《雄辩》第十卷第5号,1919年4月。
    26.[日]桑原騭藏:《晋室之南渡与南方之开发》,《艺文》第五年第10号,1914年10月。
    27.[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