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共治理范式下的地方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共治理理论萌生于20世纪70年代,自90年代起开始盛行至今。今天,“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已经成为世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大趋势,我国也不例外。在走向教育公共治理的过程中,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是关键。然而,公共治理范式下教育行政职能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过程,其中,教育行政组织需要合理定位自身职能,需要让渡“不该管”也“管不好”的职能。学校和教育社会组织作为职能的承接组织,需要通过自主发展承接起教育行政组织让渡出来的职能。只有这样,教育公共治理的格局才可能得以实现。
     在我国,县教育行政组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行政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功能,同时承担着最为繁杂的教育行政事务。其教育行政职能的定位与履行关系到整个教育的兴衰。因此,本文以公共治理理论为核心的理论工具,以县级地方教育行政职能转变为研究对象,着力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几组核心概念进行澄清,通过PEST宏观环境分析工具,对当前我国教育行政环境进行剖析,构建出公共治理范式下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的变量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之内,择取教育行政组织、教育社会组织和学校这三大变量,通过文献研究法(包括文件编码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呈现当前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在“做什么”和“怎么做”、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公共治理意识及其职能履行状况、学校与教育社会组织的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现状等,描绘出我国教育公共治理的真实图景,从而较为系统地把握当前我国教育公共治理的准备程度。并且在调查结论的基础上,运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对公共治理范式下地方教育行政职能转变这一教育变革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公共治理范式下地方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的四种战略选择,即“优势+机遇”、“优势+威胁”、“劣势+机遇”和“劣势+威胁”,在每一个战略中,提供地方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的路线图。此外,针对教育行政职能转变这一复杂变革,笔者进一步提出变革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三大战略重点,即一是提高政府治教能力中,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二是构建教育公共治理,政府责任何在;三是公共治理范式下地方教育行政组织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如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顾客回应与行政责任之间的关系、国际教育变革与国内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社会变革与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统一与多元之间的关系等。
The public governance theory was proposed in the 1970's and has been popular since 1990's. Nowadays, the "less government, mor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 major reform trend of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worldwide, while China could not be an exceptional.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governance in education, the key way is to modify the functionalities of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However, the function changes of education sectors under the public governance paradigm is a complex,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For example,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s need to allocate themselves in the correct way so that to be functioning reasonably, and try to avoid those functions that "should not be controlled" or "can not be regulated". As the function carriers,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have to develop for themselves and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functions that transfer out of the hand of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s. Only in this way, the strategy of public governance in education sector could be achieved.
     In China, the count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which are also the links between the higher and lower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while taking the most complex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asks. Its allocation and functionalities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ire n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base on the theory of the public governance, and target for the local county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changes. We will start from the clarification of some core concepts of a few educational groups, use the analytical tools (PEST) to analyze the current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construct the variable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changing the functionalities of loc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from public governance paradigm. In this framework, we will pick up three variables such as: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schools,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ncluding the file encoding method),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the other related methods, try to discover the answers for:"What are the current loc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doing?" and "How they are doing?", "To what extent that the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governance by the local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How they are functioning on this,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s and social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so as to get a full picture of the systematic educational status and current public governance in China today. After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strategic use of SWOT analysis, we will analyze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he local public governance change. Accordingly, we will propose our strategy of the function chang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public governance paradigm shift in education, which are four strategic options:"advantage+opportunity", "advantage+threat" and "inferior+opportunity" and "inferior+threat". In each strategy, we will provide a roadmap guided to the function changes in the loc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addition,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changes in loc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we will focus further on the change process and pay our attention to the three strategic priorities. The first priority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cap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 loc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to strengthen the self-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second one is to build up the public education governance, where the government has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The third one is tha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aradigm shift of the public governance, the loc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have to deal with the several relations such as: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ustomer respons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social change and the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unity and diversity.
引文
1、褚宏启等.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建设与培训制度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2、马明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3、龚怡祖.教育行政体制中的基本结构关系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2)
    4、褚宏启.漫漫现代路:我国基础教育管理60年简评[J].中小学管理,2009(10).
    5、龙耀,黄崴.论教育行政权力的专业边界[J].学术论坛,2009(9).
    6、黄建洪,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共行政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之关系——从行政价值、行政体制和行政行为的视角所作的一项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8).
    7、叶忠.政校关系的转型:从国家管理到公共治理[J].教育科学研究2009(8)
    8、姜美玲.教育公共治理:内涵、特征与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9、罗朝猛.政府教育分权与放权:公立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的必要前提——美、日、澳政府教育分权与放权考察.基础教育参考,2009(4)
    10、余芳,贺江群.当代法国教育行政职能的转变及其启示研究——系统的观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1、蒲蕊.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9(3)
    12、庄西真.论地方政府教育管理制度变迁——以无锡市“管办分离”改革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9(3)
    13、范炜烽.制度变迁视角下政府职能的系统分析[J].江汉论坛,2008(11)
    14、孟繁华.从竞争到合作——教育公共治理的运行机制[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8-11-13,第12版.
    15、刘孙渊,马超.治理理论视野下的公共教育治理[J].外国教育研究,2008(6)
    16、马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17、金忠明、杨千菊、李福春.冲突与协调: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路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5)
    18、王蓉.“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一个关于中小学校的民众满意度调查[J].北大教育评论,2008(4).
    19、傅京生.公共教育管理体制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3)
    20、郁建兴.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张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21、.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
    22、陈学军.公民与政府:走向合作型教育行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1)
    23、吴景松.教育行政职能转变下的教育公共治理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4、陆相欣.治理理论与我国地方治道变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25、从春侠等.地方教育行政变革的关键:教育局长能力建设研究——来自220位教育局长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3)
    26、李轶.教育行政:是什么,做什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27、娄成武,张建伟.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地方治理之内涵与模式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7)
    28、孔繁斌.多中心治理诠释——基于承认政治的视角[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9、王乐夫、蒲蕊.教育体制改革的公共利益取向[J].中山大学学报,2007(6).
    30、王晓辉.关于教育治理的理论构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1、尹彩、张爱华:美国教育中介组织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5).
    32、张锐昕/杨国栋.网络时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对策及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33、周国华.近十年来中国教育分权与公立学校改革研究简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8).
    34、张娜.论科层制改革与学校自主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8B)
    35、周光礼.论中国政府与教育中介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法学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36、李伟胜.试析学校自主发展的四种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37、杨凤英、毛祖桓:美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功能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
    38、褚宏启.教育行政专业化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人民教育2005(21)
    39、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6)
    40、李梦玲.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
    41、颜丙峰、宋晓慧.教育中介组织:解决高校两难困境的组织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0
    42、王永林.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大学与学院联合会——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个案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3、王洪才.论教育中介组织的培育与教育制度创新[J].江西教育科研,2004(4)
    44、李轶.公共管理范式下的教育行政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45、许杰.教育分权:公共教育体制范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4(2)
    46、岳昌君,丁小浩.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03(5).
    47、齐名山.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职能[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5).
    48、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49、滕世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改革[D].中共中央党校,2003.
    50、李成言、郭丽岩.政府权能的行政生态学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
    51、杨庆东.中国农村地方治理中基层政府行为方式变革初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52、葛新斌.胡劲松.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现状与变革——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公立中小学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53、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第一期全国县教育局长培训班.157名教育局长眼中的教育问题[J].中小学管理,2001(9)
    54、卢乃桂,许庆豫.我国90年代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4)
    55、唐兴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新华文摘,2001(01)
    56、柳国辉.由集权到分权的展望——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普教处权力运作情况的考察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0(6)
    57、唐兴霖.里斯特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3)
    58、刘熙瑞/宋世明.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三个基本方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02).
    59、张康之.建立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J].新视野,2000(1)
    60、何炜.西方政府职能理论的源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1999(7).
    61、魏志春.县级教育行政运作的环境、机制与成效简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2)
    62、刘振天.西方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参与[J].比较教育研究,1996(3)
    63、金东海.发达国家教育中介组织及其借鉴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1)
    64、Baker, G.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cy: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ossibility[J]。 Politics,1998,18(2)
    65、Janowitz M. Observation on the sociology of citizenship. Social Forces,1980(59).
    66、Tim Plumptre & John Graham,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International and Aboriginal Perspectives, Institute on Governance, December3,1999.
    67、Thomas Lynch and Susan Day.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6,19(4)
    68、World Bank.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2。
    69、Young, Lisa, Civic Engagement, Trust and Democracy:Evidence from Alberta,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to the Trends Seminar on Value Change and Governance, Toronto, Ontario, June 1999.
    1、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中国教育改革前沿报告——浦东新区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与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王晓辉.全球教育治理——国际教育改革文献汇编[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刘明珍.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2、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6、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7、汝信等: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3、张康之.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陈永明.主要发达国家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6、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04、2005、2007版
    8、彭国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M],长沙:湖南人们出版社2005年版
    27、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8、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保罗·C·莱特著.张秀琴译.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李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3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刘智峰.第七次革命:1998—2003年中国政府机构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陈永明.教育行政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谢文全.教育行政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3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冯大鸣编.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汇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刘靖华等.政府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9、孙立平.民间公益组织与治理:“希望工程”个案[A].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0、陈永明.教育行政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42、王善迈、袁连生.2001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拉塞尔.M.林登著.汪大海、吴群芳等译.无缝隙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15、秦德君.政治设计研究—对一种历史现象之解读[M].上海:上海社会学科院出版社2000年版.
    16、王浦幼、徐湘林主编.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5、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0年版
    46、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毛寿龙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8、康晓光.创造希望[M].南宁:漓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谢安邦、谈松华.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0、谢奎河.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51、刘军宁:市场、道德与国家理念[C].上海:三联书店,1995.
    52、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周敦仁等译.统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3、张成福等.现代政府管理大辞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54、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5、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56、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57、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58、B.盖伊.彼得斯著.吴爱明等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戴维.奥斯本、彼德.普垃斯特里克著.谭功荣、刘霞译.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61、Benjamin Levin著.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63、E.S.萨瓦斯著.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5、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6、赫尔穆特·沃尔曼等编.王锋等译.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主要传统与现代化的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杰夫·惠迪等.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康保锐、Berthold Kuhn著.隋学礼泽.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政策:公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与界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9、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1、凯瑟琳·麦克德莫特著.周玲等译.掌控公立学校教育:地方主义与公平[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李侃如著.胡国成、赵梅译.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1、莱斯特·M·萨拉蒙等.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2、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4、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丘伯·默.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乔伊斯·P.高尔M.D.高尔 沃尔特@R.博格著.屈书杰等译.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指南(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年版
    77、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著.孙迎春译.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型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8、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79、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著.孙迎春译.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型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著.王巧玲等译.新有效公共管理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1、韦恩·K.霍伊.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2、威廉·G坎宁安.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3、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4、詹姆士·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5、Issac-Henry, Kester, Chris Painter and Chris Barnes (ed.)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Challenge and Change (Second edition) (London: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7
    86、MARSHALL T H.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87、Michael Armstro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London:Sage,1994
    88、Porman, W. C. & Motowidlo, S. J.,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IN:N. Schmitt,& W. C. Bormaned,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3
    89、Thomas A. Wolf.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entice Hall Press,1990.
    1 Jan.Koolman.Governance and Governability:Using.Complexity,Dynamics and Diversity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3.p252.
    2张锐昕,杨国栋.网络时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对策及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3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A].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4赫尔穆特·沃尔曼等编.王锋等译.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主要传统与现代化的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5刘孙渊,马超.治理理论视野下的公共教育治理[J].外国教育研究,2008(6)
    6转引自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中国教育改革前沿报告——浦东新区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与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7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走向[DB/OL].新浪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0/060013546442s.shtml
    8柏晶伟.公共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03-11.
    9胡伶.我国教育行政职能变革:趋势、难点和对策——透析上海浦东新区“管办评”分离与联动改革的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B).
    10新思考网.思想会客厅.http://blog.cersp.com/index/1005547.jspx?articledl=8055340
    11“全国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及制度创新研究”经验交流会青羊区书面交流汇报材料。
    12司洪昌.教育行政职能转变和局长能力建设—第二十期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第三阶段学习综述[DB/OL]. http://www.naea.edu.cn/news/detail.asp?newsid=399
    13尹后庆.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内涵发展[DB/OL].郑州教育信息网:http://news.zzedu.net.cn/rwft/01/150156.shtml
    14转引自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1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页.
    16张郧等.中国政府管理百科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17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页.
    18 Anthony Pagden, The genesis of "governance" and Enlightenment conceptions of the cosmopolitan world order,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89,1p55.p7.
    19詹姆士·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A].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106页.
    21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51页.
    22 Salamon L.. The Tools of Government: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46.
    23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A],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24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25姜美玲.教育公共治理:内涵、特征与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26 Thomas-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Chapter One.
    27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28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页.
    29赫尔穆特·沃尔曼等编.王锋等译.比较英德公共部门改革——主要传统与现代化的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30孙锦明.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7页.
    31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94页.
    32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3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34引述自斯托克教授2006年10月21日在浙江大学所作题为"Local Governance Research Paradigms, Theories and Implications"的演讲内容,转引自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3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一种崭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
    36滕世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改革[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第55-58页.
    37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503-505页.
    38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2-86页.
    39杰夫·惠迪等.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40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中国教育改革前沿报告——浦东新区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与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2页.
    41王晓辉.全球教育治理:鸟瞰国际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7)
    42徐君。公共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街政改革的启示[J],.学海,2007年第6期.
    43转引自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4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88页
    45转引自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46颜丙峰、宋晓慧.教育中介组织:解决高校两难困境的组织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0)
    47王洪才.论教育中介组织的培育与教育制度创新[J].江西教育科研,2004(4)
    48周光礼.论中国政府与教育中介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法学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49胡伶.教育社会组织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50颜丙峰、宋晓慧.教育中介组织:解决高校两难困境的组织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0)
    51金东海.发达国家教育中介组织及其借鉴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1).
    52尹彩、张爱华:美国教育中介组织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5)
    53杨凤英、毛祖桓:美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功能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
    54王永林.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大学与学院联合会——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个案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55葛大汇.教育评估中的法团主义:行政力与专业联盟——改革、重构教育评估院等中介组织的设计与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5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118页.
    57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8页.
    58杰夫·惠迪等.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59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8-515页.
    60转引自杰夫·惠迪,等.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61转引自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62杰夫·惠迪等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63转引自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64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148页.
    65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章.
    66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91页.
    67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68李轶.教育行政:是什么,做什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69李轶.教育行政:是什么,做什么[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70蒋著明.我国教育行政职能变革的理性思考.江西教育科研1990(6)
    71从春侠等.地方教育行政变革的关键:教育局长能力建设研究——来自220位教育局长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
    72褚宏启.教育行政专业化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人民教育2005(21)
    73褚宏启.教育行政专业化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人民教育2005(21)
    74余芳,贺江群.当代法国教育行政职能的转变及其启示研究——系统的观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
    75周进.中美教育行政的比较及其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
    76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191页.
    77张振改.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J].教育与管理,2002(13)
    79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中国教育改革前沿报告——浦东新区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与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0孟繁华.从竞争到合作——教育公共治理的运行机制[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8-11-13,第12版.
    81胡伶.教育社会组织发展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82胡伶.教育行政职能变革:趋势、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8(11B)
    83叶忠.政校关系的转型:从国家管理到公共治理[J].教育科学研究2009(8)
    84王凤秋.政府职能转变后——校长管理职能的新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1(2)
    85范国睿.从时代需求到战略抉择: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86摘自李伟胜.试析校自主发展的四种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87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8菲利普·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页.
    89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D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_7.htm
    90黄建洪,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共行政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之关系——从行政价值、行政体制和行政行为的视角所作的一项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8)
    91张康之.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93岳昌君,丁小浩.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03(5).
    94 中国教育竞争力报告:中国综合排名第29位[D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Id=2085016&leafId=3164& chnId=&version=Integrated&viewMode=content
    95教育部财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页.
    96王善迈,袁连生.2001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1页.
    97谢安邦,谈松华.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5页.
    98施发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特点及对策[J].经济要参,2003(23).
    99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105页.
    100周文叶等.批判教育学视野中的美国教育政策——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阿普尔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9(12).
    101马明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102胡伶.教育社会组织发展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103池松军。社会变革中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
    104张劲松.论西方政府职能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6):82-86。
    105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评点2009年教育大事记[DB/OL].http://edu.sina.com.cn/1/2010-01-29/1109184680_5.shtml
    1062010年教育部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0-2-10
    10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公告[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l8/56/info1270177231870756.htm
    108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9-13页.
    109 钮怿。上海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近4亿[DB/OL],上海媒体特快http://whb.eastday.com/w/20091117/ula657150.html
    110王蓉.“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一个关于中小学校的民众满意度调查[J].北大教育评论.2008(4).
    111汝信等.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3-74页.
    112胡伶.教育公共治理与公民参与[J].教育探索2009(10)。
    113褚宏启等.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建设与培训制度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114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手机网民年增1.2亿[DB/OL].腾讯网:http://tech.qq.com/a/20100115/000293.htm
    115王恩海.数字鸿沟依然存在[DB/OL].全球传媒观察:http://www.owmo.net/news_view.asp?id=13394
    116池松军.社会变革中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发展趋势[M].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
    117张冀生.信息空间里的教育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3(1)
    118数据来源:杭州市T区地方志办公室,《T区年鉴》(2009),方志出版社,2009
    119《品质杭州:T区卷》,杭州汉书数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39-41页
    120笔者注:从接受单位来看,这些正式通知文本大部分是发送到全体学校,少部分是分别具体发送到中学、小学、幼儿园、直属单位等,为便于统计,将所有都纳入到统计范围;同时,除了正式文本通知之外,具体部门负责人还会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告知学校,此处不纳入统计范围,特此说明。
    12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9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D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_6.htm
    130 Benjamin Levin.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31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D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_6.htm
    133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134唐兴霖.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述评.新华文摘,2001(01)
    13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意见征求稿.
    136王左利.教育电子政务框架已初步建成——访教育部政务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曾德华[J].中国教育网络,2008(4)
    137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206页。
    138丛春侠.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路径研究——基于对地县教育局长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9(6)
    139陈永明,等.比较教育行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140丛春侠.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路径研究——基于对地县教育局长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9(6)
    141增强公共行政能力以执行《联合国千年宣言》.联合国公共行政专家委员会第二届会议文[],2003.8.
    142转引自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页。
    143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144胡伶.教育社会组织发展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145胡伶.教育社会组织发展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146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著.孙迎春译.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型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147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97443.htm
    148 董康.无锡:教育职能“管办分离”改革激发学校活力[N].中国教育报,2007-4-11,第1版
    149 董齐,叶辉.“名校集团化”:杭州教育均衡公平改革第一步[N].光明日报2009-3-25,第5版.
    150上海通过委托管理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DB/OL].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5/info1229058950230855.htm151新加坡以政府主导的教育公共治理与服务模式,充分体现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服务多样化,在教育体制上公私并立,以公立为主,使得新加坡的教育在全民覆盖和精益求精两个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新加坡的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国情,也与其本身所具备的亚洲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因而对于我国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与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152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中国教育改革前沿报告——浦东新区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与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153韦森.站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十字路口[J].读书,2008(11).
    154谈松华.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探析[N]。光明日报,2010-3-25
    155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156杰夫·惠迪等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与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57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155页
    158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159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160龚怡祖.教育行政体制中的基本结构关系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2)
    161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变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