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前期建州女真历史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蒙古建立的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北方民族—满洲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政权。清朝入关前的历史,被称为“清朝前史”,亦即清朝势力的兴起史。“清朝势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建州女真”发展为“满族”这个民族共同体,再到“清朝势力”的兴起,这三者是“清代前史”这一历史阶段中三个历史时期连续发展的产物。
     本文首先着重于对建州女真早期发展史的研究。本文试图探究建州女真在明朝统治下在东北地区的活动,以建州女真早期发展的历史为主线,涉及建州三卫及毛怜卫的的概况,包括其崛起、发展和中衰的过程以及建州女真的具体活动情况,并试图揭露出清先世曾经臣服明廷,曾受建州卫指挥之职的一系列史实。本文的时间断限从明朝建立的洪武元年(1368)至成化三年(1467),内容包括百年间建州女真从兴起到衰落的经过,从洪武年间阿哈出归降,永乐元年建立建州卫到成化三年董山伏诛、李满住被杀,建州女真中衰的这一历史过程。
     其次,本文利用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对于建州女真早期历史的具体问题,如关于建州女真的居地和迁徙,建州女真首领家族谱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对于孟森先生在《明元清系通纪》中的观点、结论加以评论,从而来检讨孟森先生对清先世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本文第一章通过对《明实录》和《朝鲜李朝实录》中相关史料的梳理,对明前期建州女真的卫所的初置地点、居地变迁,建州女真首领的家族谱系做一考察,并对孟森先生等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评价。
     本文第二章着重论述洪武、永乐年间设立建州卫、毛怜卫及建州左卫的过程,建州女真这三个卫所的建立,标志着建州女真这个集团的形成。
     本文第三章着重论述建州女真发展的过程。永乐末年,建州女真(建州卫、建州左卫和毛怜卫)的首领及部众跟从永乐帝征讨蒙古,得到明朝的恩赏;仁宣时期,建州卫女真人寇掠朝鲜、被朝鲜攻伐,被迫移居婆猪江;建州左卫首领猛哥帖木儿帮助明朝招谕叛逃之杨木答兀,与长子阿古同被杀害;由于建州左卫无主,猛哥弟凡察与猛哥子董山争卫印,明朝析置建州右卫以解决建州左卫女真的内部争端。
     本文第四章着重论述建州女真发展到正统后期,凡察、董山、李满住任建州女真首领。由于这些人贪欲渐生,见利忘义,不断寇掠明朝辽东和朝鲜,招致明朝愤怒,与朝鲜军队联合讨伐建州女真,诛杀了李满住和董山,凡察的继任者纳郎哈也于次年被杀,建州女真这些首领的被杀,导致了建州女真的一度中衰。
     本文的附篇中就《明元清系通纪》中提出的满洲源流、清世祖及爱新觉罗家族世系问题,在爬梳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
     建州女真的早期历史不仅对清朝的建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Qing Dynasty is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 and was established by the northern ethnic group—Manchues. The history before its entering the Shanhai Pass is called "Pre-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means the rise of the Qing forces in history. The formation of the Qing forces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includes the process from the history of" Jianzhou Nuzhen ", and then to a national community which is called "Manchues", and finally to the "Qing forces".These three are the product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Pre-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perio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Jianzhou Nuzhen, and attempting to explore this issue from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o its decline. This article covers the first year of Hongwu period(1368) in Ming Dynasty to the third year of Chenghua period (1467), which includes one-hundred-year history.
     ChapterⅠuses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ed results to do some research on some specific issues of Jianzhou Nuzhen, such as the original address of the location and its changes. As well this thesis is attempting to make comments on Mr. Meng Sen'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on the ancestor of the Emperor's family in Qing Dynasty.
     ChapterⅡfocuses on the issue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formation of Jianzhou Wei, Maolian Wei and Jianzhouzuo Wei in Yongli period. The establisnment of the above three Wei is a symbol of the group of Jianzhou Nuzhen。
     ChapterⅢfocuses o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Jianzhou Nuzhen. In Yong Le period, Jianzhou Nuzhen followed Emperor Yongle to conquer the Mongolia. In Hongxi and Xuande periods, Jianzhou Nuzhen moved to Pozhu River. Monge Temur-the leader of Jianzhouzuo Wei helped the Ming government to pacify a beyrayed armyman--Yangnmudawu, and at last he himself and his eldest son were killed by Yang. After Monge's death, the Ming government settled another Wei-Jianzhouyou Wei.
     ChapterⅣfocuses on the decline period of Jianzhou Nuzhen. In Tianshun and Chenhua periods, Fancha, Dong Shan and Li Manzhu were the leaders of Jianzhou San Wei. Because of their greed, they led their group people to invaded and robbed in Korea and Liaodong in China. The Ming army jointed Korean forces to crusade against Jianzhou Nuzhen. Dongshan and Li Manzhu were killed in this battle. This led Jianzhou Nuzhen once in decline.
     The last part is attachments, including two articles, discussing the issues of the source term, time of occurr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Manchu, and the ancestors, the heritage of the Aixinjueluo family. And also analyzes and evaluates Mr. Meng Sen's the point of view.
     The early historuy of Jianzhou Nuzhen influnced the history of not only the Qing Dynasty, but also the procession of China.
引文
①李洵、薛虹主编:《清代全史》第一卷绪论,第8页,王戎笙主编:《清代全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李洵、薛虹主编:《清代全史》第一卷绪论,第8页。
    ①吴相湘:《我的业师:孟心史先生》,何龄修编:《孟心史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9页。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5,太宗三年六月辛未。此敕谕为翻译成朝鲜语后使用汉语所作的记载,“吾都里”即《明实录》中的“斡朵里”,“兀良哈”,朝鲜以建州女真为兀良哈,明朝则以此为对蒙古“兀良哈部”的称呼,也专指福余、泰宁、朵颜三卫;兀狄哈即海西女真,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92页,“丸者、兀者互用,皆即兀狄哈也,此为海西女真。”
    ②《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7,太宗四年四月甲戌、丁酉。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7,太宗四年五月己未。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7,太宗四年六月己卯。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春正月庚子。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四月己酉。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四月乙酉。
    ⑤《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五月庚戌。
    ⑥同上。
    ⑦《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五月庚戌。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五月丁卯。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一年正月辛巳。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一年四月丙辰。
    ④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152页。
    ⑤《明太宗实录》卷148,永乐十二年二月庚戌。
    ⑥《明太宗实录》卷173,永乐十四年二月壬午。
    ⑦《明元清系通纪》,第158-159页。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五月庚戌。
    ②《明太宗实录》,卷49,永乐三年十二月甲戌。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28,世宗六年四月辛未。
    ④朝鲜以一服为一寸。三寸叔都督是莽哥不花。宣德二年(1427)正月丁亥,毛怜等卫掌卫事都督同知猛哥不花等进马。四年三月壬子,命故掌毛怜卫事都督同知猛哥不花子撒满答失里袭为都督佥事,仍掌毛怜卫。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39,世宗十年二月丁丑。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39,世宗十年三月丁亥。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77,世宗十九年六月戊子、七月己巳、七月丙午。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77,世宗十九年九月辛丑。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80,世宗二十年正月丙申。
    ⑤《明英宗实录》卷43,正统三年六月癸丑。
    ①《李朝文宗实录》卷9,文宗元年八月辛未、甲戌。
    ②《李朝文宗实录》卷12,文宗二年二月壬申。
    ③《鲁山君日记》卷13,端宗三年二月丙申。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36,世祖十一年五月丁未、六月丁卯。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37,世祖十一年十月丙戌。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20,世宗五年四月乙亥。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58,世宗十四年十月壬辰。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64,世宗十六年六月乙亥。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65,世宗十六年八月癸亥。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67,世宗十七年二月丙寅。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68,世宗十七年四月壬子。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68,世宗十七年十一月丁巳。
    ④《明英宗实录》卷27,正统二年二月辛酉。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80,世宗二十年正月辛卯。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80,世宗二十年正月甲辰。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81,世宗二十年四月辛卯。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81,世宗二十年五月甲申。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82,世宗二十年七月己丑。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82,世宗二十年八月癸丑。
    ⑥《明英宗实录》卷54,正统四年四月丁亥。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89,世宗二十二年五月壬寅。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89,世宗二十二年六月丁亥。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89,世宗二十二年六月丁酉。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90,世宗二十二年七月辛丑。
    ⑤《明英宗实录》卷71,正统五年九月庚子。
    ⑥《明英宗实录》卷71,正统五年九月己未。
    ①《明英宗实录》卷35,正统二年十一月戊戌。
    ②《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二月甲辰。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37,世祖十一年十月丙戌。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五月庚戌。
    ③《明太宗实录》,卷49,永乐三年十二月甲戌
    ④《明太宗实录》卷119,永乐九年九月辛酉。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28,世宗六年四月辛未。
    ②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57页。
    ③《明太宗实录》卷248,永乐二十年四月庚寅。
    ④《明太宗实录》卷269,永乐二十二年三月壬辰。
    ⑤《明仁宗实录》卷3,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己卯。
    ⑥《明仁宗实录》卷4,永乐二十二年九月丙戌。
    ⑦《明宣宗实录》卷13,宣德元年正月甲寅。
    ⑧《明宣宗实录》卷21,宣德元年九月丁巳。
    ⑨《明宣宗实录》卷25,宣德二年正月丁亥。
    ⑩《明宣宗实录》卷27,宣德二年四月己巳。
    ①《明宣宗实录》卷49,宣德三年十二月乙巳。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39,世宗十年二月丁丑。
    ③《明宣宗实录》卷52,宣德四年三月丁未、壬子。
    ④《明宣宗实录》卷64,宣德五年三月壬子、甲寅、丁卯。
    ⑤《明宣宗实录》卷75,宣德六年正月辛巳、戊子。
    ⑥《明宣宗实录》卷76,宣德六年二月庚子。
    ⑦《明宣宗实录》卷76,宣德六年二月丁未。
    ⑧《明宣宗实录》卷85,宣德六年十二月甲辰。
    ⑨《明宣宗实录》卷103,宣德八年六月癸未。
    ⑩《明英宗实录》卷43,正统三年六月癸丑。
    11 《明英宗实录》卷43,正统三年六月癸丑。
    ①《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正月己巳。
    ②《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正月庚辰。
    ③《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正月辛巳。
    ④《明英宗实录》卷90,正统七年三月丁丑。
    ⑤《明元清系通纪》第532页,上条为“丁巳”,此条为“是日”;《实录》中为“戊午”。
    ⑥《明英宗实录》卷112,正统九年正月戊午。
    ⑦《明英宗实录》卷125,正统十年正月辛卯。
    ⑧《明元清系通纪》第546页,此条为“辛巳”;《实录》中为“癸未”。
    ⑨《明英宗实录》卷127,正统十年三月癸未。
    ①《明英宗实录》卷35,正统二年十一月戊戌。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94,世宗二十三年冬十月丙寅。
    ③《明英宗实录》卷125,正统十年正月丁亥。
    ④《明英宗实录》卷138,正统十一年二月壬寅。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16,世祖五年正月庚寅。
    ⑥《李朝世祖实录》卷17,世祖五年六月辛丑。
    ⑦《李朝世祖实录》卷17,世祖五年七月乙未、己亥。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17,世祖五年八月壬子、壬申、癸酉、乙亥、丙子、丁丑、甲午。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19,世祖五年十一月甲辰、十二月壬申。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19,世祖五年十二月丙午。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二月癸丑。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二月癸丑。
    ⑥《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二月戊午。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三月己卯。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三月丁亥。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三月庚辰。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四月辛未。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四月甲戌,五月丁丑。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六月甲子;卷29,七月辛丑。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七月己卯、戊午、乙卯。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八月壬戌。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八月己巳。
    ⑥《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九月丁丑、甲申。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九月丁亥。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九月甲午。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十月己卯。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十月戊午。
    ⑤《明英宗实录》卷321,天顺四年十一月庚申。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高丽恭让王三年十二月。
    ②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10页,日本稻叶岩吉《清朝全史》所引。
    ③《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11,太宗六年三月丙申。
    ⑤《明太宗实录》卷107,永乐八年八月乙卯。
    ⑥《明太宗实录》卷119,永乐九年九月辛酉。
    ①《明太宗实录》卷242,永乐十九年十月丙申。
    ②《明宣宗实录》卷52,宣德四年三月丁未、壬子。
    ③《明宣宗实录》卷64,宣德五年三月壬子、甲寅、丁卯。
    ④《明英宗实录》卷262,景泰七年正月丁亥。
    ①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3页。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37,世祖十一年十月丙戌。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106,世宗二十六年十二月癸酉;卷111,二十八年正月癸巳;卷123,三十一年二月壬申。
    ④《李朝文宗实录》卷9,文宗元年八月辛未;《鲁山君日记》卷8,端宗元年八月庚午;《明英宗实录》卷261,景泰六年十二月丁卯。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12,世祖四年五月庚戌;卷13,八月癸亥;卷16,世祖五年四月丁卯。
    ⑥《李朝睿宗实录》卷3,睿宗元年正月癸未;卷3,二月丙戌;卷6,五月乙巳。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高丽恭让王三年十二月。
    ②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10页,日本稻叶岩吉《清朝全史》所引。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82,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
    ④《明太宗实录》卷173,永乐十四年二月壬午。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33,世宗八年十一月癸卯。
    ①《朝鲜李朝实录》原注:即童权豆。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世宗十五年闰八月戊午。
    ③《明英宗实录》卷2,宣德十年二月壬子。《李朝世宗实录》卷68,世宗十七年十一月丁巳。《明英宗实录》卷113,正统九年二月壬寅。
    ④《明英宗实录》卷35,正统二年十一月戊戌、甲寅。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80,世宗二十年正月辛卯。
    ⑥《李朝世宗实录》卷82,世宗二十年七月己丑。
    ⑦《李朝世宗实录》卷84,世宗二十一年正月丙午。
    ⑧《明英宗实录》卷225,景泰四年正月癸酉。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16,世祖五年四月己未。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36,世祖十一年五月癸巳。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1,世祖二年二月癸卯;卷37,世祖十一年十月癸未。
    ④《明英宗实录》卷138,正统十年二月庚子。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1,世祖二年二月壬子。
    ②《明英宗实录》卷302,天顺三年四月丁卯;《李朝世祖实录》卷28,世祖八年四月丁丑;卷34,世祖十年七月壬子;卷33,四月丙申。
    ③《明宪宗实录》卷55,成化四年六月壬子;卷56,七月丁亥。
    ④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784页。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111,世宗二十八年正月癸巳。
    ⑥《明英宗实录》卷203,景泰二年四月丁酉;卷214,景泰三年三月丁未。
    ①《明太祖实录》卷66,洪武四年六月壬寅。
    ①《明太祖实录》卷61,洪武四年二月壬午。
    ②《明太祖实录》卷65,洪武四年五月丙寅。
    ③《明太祖实录》卷67,洪武四年七月辛亥。
    ④《明太祖实录》卷101,洪武八年九月癸丑。
    ⑤杨旸、袁闾琨、傅朗云:《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22-38页。
    ⑥《明太祖实录》卷153,洪武十六年四月乙亥。
    ⑦《明太祖实录》卷156,洪武十八年九月甲申。
    ⑧《明史》卷3,《本纪》第3。
    ①《明史》卷129,《列传》第17。
    ②《明太祖实录》卷187,洪武二十年十二月癸亥。
    ③《明太祖实录》卷193,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戊申。
    ①《明太祖实录》卷193,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甲寅;卷194,洪武二十一年十月庚申;卷195,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庚寅;卷197,洪武二十二年八月癸卯;卷199,洪武二十三年正月癸未;卷221,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庚寅;卷223,洪武闰十二月乙酉。
    ①《明太祖实录》卷175,洪武十八年九月甲申。
    ②《明太祖实录》卷187,洪武二十年十二月癸亥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高丽恭让王三年十二月。
    ②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10页,日本稻叶岩吉《清朝全史》所引。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5,太宗三年六月辛未。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7,太宗四年三月戊申、甲寅、己未、壬戌。
    ⑤《李朝太宗实录》卷7,太宗四年四月癸酉。
    ①《明太祖实录》卷227,洪武二十六年四月壬午。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5,太宗三年六月辛未。此敕谕为翻译成朝鲜语后使用汉语所作的记载,“吾都里”即《明实录》中的“斡朵里”,“兀良哈”,朝鲜以建州女真为兀良哈,明朝则以此为对蒙古“兀良哈部”的称呼,也专指福余、泰宁、朵颜三卫;兀狄哈即海西女真,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92页,“丸者、兀者互用,皆即兀狄哈也,此为海西女真。”。
    ③《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
    ④《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
    ⑤《明太宗实录》卷26,永乐元年十二月辛巳;卷二十八,永乐二年二月癸酉。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7,太宗四年四月甲戌。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7,太宗四年五月己未。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7,太宗四年四月癸酉。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8,太宗四年秋七月癸丑。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春正月庚子。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春正月甲辰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二月己丑。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三月丙午。
    ⑤《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四月己酉。
    ⑥《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四月乙酉。
    ⑦《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四月庚寅
    ⑧《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五月丙申。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五月庚戌。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9,太宗五年六月庚午。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10,太宗五年七月丙辰。
    ④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98页。
    ⑤《李朝太宗实录》卷10,太宗五年八月辛卯。
    ⑥《李朝太宗实录》卷10,太宗五年九月乙巳。
    ⑦《李朝太宗实录》卷10,太宗五年九月己酉。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0,太宗五年九月壬戌。
    ②《明太宗实录》卷47,永乐元年十月己卯
    ③《明太宗实录》卷49,永乐元年十二月庚午。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11,太宗六年三月丙申。
    ⑤《李朝太宗实录》卷10,太宗五年九月乙未。
    ⑥《李朝太宗实录》卷10,太宗五年九月乙未。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0,太宗五年九月乙未。
    ②《明太宗实录》,卷49,永乐三年十二月甲戌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11,世宗六年二月己卯。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11,世宗六年五月己亥。
    ①《明太宗实录》卷133,永乐九年二月甲辰。
    ②《实录》中为“束”,但《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中没有“木束河”卫。
    ①《明太宗实录》卷109,永乐八年九月丁卯、十月乙未。
    ②《明太宗实录》卷120,永乐九年三月庚午、三月癸酉、五月乙酉、六月癸巳、九月癸酉、九月丁亥、十月丁巳。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8,太宗四年十二月庚午。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10,太宗四年九月己酉。
    ⑤《明太宗实录》卷107,永乐八年八月乙卯。
    ①《明太宗实录》卷129,永乐十年六月辛酉。
    ②《明太宗实录》卷144,永乐十一年十月己巳。
    ③《明太宗实录》卷144,永乐十一年十月甲戌。
    ④《明太宗实录》卷173,永乐十四年二月壬午。
    ⑤《明太宗实录》卷144,永乐十一年十月甲戌。
    ⑥《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二月庚子。
    ⑦《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二月丁未。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三月乙亥。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三月乙亥。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三月乙亥。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三月乙亥。
    ⑤《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三月壬午。
    ⑥《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三月乙亥
    ⑦《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三月乙亥。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三月辛卯。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四月壬寅。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三月戊子。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三月壬辰。
    ⑤《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四月辛卯。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四月辛卯。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四月丁未。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四月己酉。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四月辛亥。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四月甲子。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五月丁卯。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五月辛巳。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九月丁卯。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一年正月庚午。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一年四月丙辰。
    ③《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年五月丁卯。
    ④《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一年二月丙申。
    ⑤《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一年三月壬申。
    ⑥《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一年三月庚寅。
    ⑦《明太宗实录》卷119,永乐九年九月辛酉。
    ①《明太宗实录》卷173,永乐十四年二月壬午。
    ②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158-159页。
    ①《明太宗实录》卷210,永乐十七年三月戊辰。
    ②《明太宗实录》卷220,永乐十八年正月乙巳。
    ③《明太宗实录》卷221,永乐十八年闰正月甲戌。
    ①《明太宗实录》卷242,永乐十九年十月丙申。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18,世宗四年十一月庚申。
    ③《明太宗实录》卷248,永乐二十年四月庚寅。
    ④《明太宗实录》卷253,永乐二十年十一月丙辰。
    ⑤《明太宗实录》卷269,永乐二十二年三月壬辰。
    ⑥《明仁宗实录》卷3,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己卯。
    ⑦《明仁宗实录》卷3,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己卯。
    ⑧《明仁宗实录》卷4,永乐二十二年九月丙戌。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3,世宗元年春正月庚戌。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3,世宗元年春正月己酉。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10,世宗二年十二月乙未。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11,世宗三年春正月癸酉。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16,世宗四年秋七月癸酉。
    ⑥《李朝世宗实录》卷17,世宗四年九月戊寅。
    ⑦《李朝世宗实录》卷18,世宗四年冬十月庚戌、辛亥、壬子。
    ⑧《明宣宗实录》卷12,洪熙元年十二月癸未。
    ⑨《明宣宗实录》卷12,洪熙元年十二月甲午。
    ①《明宣宗实录》卷13,宣德元年正月甲寅。
    ②《明宣宗实录》卷13,宣德元年正月乙未。
    ③《明宣宗实录》卷21,宣德元年九月丁巳。
    ④《明宣宗实录》卷25,宣德二年正月丁亥。
    ⑤《明宣宗实录》卷27,宣德二年四月己巳。
    ⑥《明宣宗实录》卷49,宣德三年十二月乙巳。
    ⑦《明宣宗实录》卷52,宣德四年三月丁未、壬子。
    ⑧《明宣宗实录》卷64,宣德五年三月壬子、甲寅、丁卯。
    ⑨《明宣宗实录》卷65,宣德五年四月己卯。
    ⑩《明宣宗实录》卷75,宣德六年正月辛巳、戊子。
    ①《明宣宗实录》卷76,宣德六年二月庚子。
    ②《明宣宗实录》卷76,宣德六年二月丁未。
    ③《明宣宗实录》卷85,宣德六年十二月甲辰。
    ④《明宣宗实录》卷99,宣德八年二月壬子。
    ⑤《明宣宗实录》卷103,宣德八年六月癸未。
    ⑥《李朝世宗实录》卷28,世宗六年四月辛未。
    ⑦《明宣宗实录》卷75,宣德六年正月辛巳。
    ⑧《明宣宗实录》卷75,宣德六年正月戊子。
    ⑨《李朝世宗实录》卷27,世宗七年正月辛卯。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27,世宗七年三月丁亥。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27,世宗七年三月丁亥。
    ③朝鲜以一服为一寸。三寸叔都督应是莽哥不花。宣德二年(1427)正月丁亥,毛怜等卫掌卫事都督同知猛哥不花等进马。四年三月壬子,命故掌毛怜卫事都督同知猛哥不花子撒满答失里袭为都督佥事,仍掌毛怜卫。五年(1430)三月壬子,辽东毛怜卫故都督莽哥不花子官保奴等来朝贡马。据此分析,三寸叔都督应是莽哥不花。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39,世宗十年二月丁丑。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39,世宗十年三月丁亥(?未)。
    ⑥《明宣宗实录》卷65,宣德五年四月己卯。
    ⑦《李朝世宗实录》卷29,世宗七年七月辛未。
    ①《明宣宗实录》卷103,宣德八年六月癸未。
    ②《明宣宗实录》卷12,洪熙元年十二月丁亥。
    ③《明宣宗实录》卷35,宣德三年正月癸卯。
    ④《明宣宗实录》卷49,宣德三年十二月乙巳。
    ⑤《明宣宗实录》卷87,宣德七年二月丁酉、庚戌。
    ⑥《明宣宗实录》卷88,宣德七年三月壬午。
    ⑦《明宣宗实录》卷99,宣德八年二月丁亥、丁酉、戊戌、戊申。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20,世宗五年四月乙亥。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20,世宗五年四月乙亥。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20,世宗五年四月乙亥。
    ④《明元清系通纪》,第169页,“肇祖所言达达,即是兀狄哈。在明人口语中谓之达达,非谓蒙古”。董万 仑:《清肇祖传》,第96页,认为达达是指兀良哈蒙古。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20,世宗五年六月癸酉。
    ②《明元清系通纪》,第170页。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21,世宗六年七月癸丑。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22,世宗六年八月庚戌。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22,世宗六年八月辛亥。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22,世宗五年十一月丙子。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22,世宗五年十二月戊午。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23,世宗六年正月乙酉。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28,世宗六年四月己巳。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28,世宗六年四月己巳。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28,世宗七年闰六月庚申。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29,世宗七年闰七月戊戌。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30,世宗七年十月戊辰。
    ④《明宣宗实录》卷13,宣德元年正月壬子。
    ⑤《明宣宗实录》卷13,宣德元年正月癸丑。
    ⑥《明宣宗实录》卷13,宣德元年正月戊午。
    ①《明宣宗实录》卷15,宣德元年三月丁酉。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31,世宗八年正月丙申。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32,世宗八年六月丁丑。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37,世宗九年四月癸亥。
    ①《明宣宗实录》卷36,宣德三年二月戊午。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48,世宗十二年四月辛巳。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53,世宗十三年七月辛巳。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53,世宗十三年七月辛亥。
    ⑤《明宣宗实录》卷87,宣德七年二月丁酉、庚戌。
    ⑥《明宣宗实录》卷88,宣德七年三月壬午。
    ⑦《明宣宗实录》卷99,宣德八年二月丁亥、丁酉、戊戌、戊申。
    ⑧《李朝世宗实录》卷59,世宗十五年三月戊寅。
    ⑨《明宣宗实录》卷102,宣德八年五月辛巳。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61,世宗十五年闰八月戊午。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61,世宗十五年闰八月壬申。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61,世宗十五年九月甲申。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62,世宗十五年十月戊寅。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62,世宗十五年十月己巳。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33,世宗八年十一月癸卯。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34,世宗九年正月丙申。
    ④《明元清系通纪》,第209页。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58,世宗十四十正月壬辰。
    ⑥《李朝世宗实录》卷59,世宗十五年三月戊寅。
    ⑦《李朝世宗实录》卷60,世宗十五年四月戊子。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60,世宗十五年六月辛酉。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60,世宗十五年六月丙申。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62,世宗十五年十月戊寅。
    ①《明宣宗实录》卷108,宣德九年二月癸酉。
    ②《明宣宗实录》卷110,宣德九年四月庚申。
    ③《明宣宗实录》卷110,宣德九年四月庚申。
    ④《明元清系通纪》,第335页。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63,世宗十六年三月己亥。
    ⑥《李朝世宗实录》卷64,世宗十六年六月乙亥。
    ⑦《李朝世宗实录》卷64,世宗十六年六月乙亥。
    ⑧《李朝世宗实录》卷64,世宗十六年六月乙亥。
    ⑨《李朝世宗实录》卷64,世宗十六年六月乙亥。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67,世宗十七年二月丙寅。
    ②《明英宗实录》卷2,宣德十年二月壬子。
    ③《明英宗实录》卷2,宣德十年三月戊子。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68,世宗十七年四月壬子。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68,世宗十七年十一月丁巳。
    ⑥《明英宗实录》卷27,正统二年二月辛酉。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77,世宗十九年六月丁未。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78,世宗十九年八月癸亥。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79,世宗十九年十二月丙子。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80,世宗二十年正月辛卯。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80,世宗二十年正月甲辰。
    ⑥《李朝世宗实录》卷81,世宗二十年四月辛卯。
    ⑦《李朝世宗实录》卷81,世宗二十年五月甲申。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82,世宗二十年七月己丑。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82,世宗二十年七月己丑。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82,世宗二十年七月辛亥。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82,世宗二十年八月癸丑。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82,世宗二十年八月甲寅。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84,世宗二十一年正月丙午。
    ②《明英宗实录》卷54,正统四年四月丁亥。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86,世宗二十一年八月壬午。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86,世宗二十一年九月癸酉。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87,世宗二十一年十月壬午。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89,世宗二十二年五月壬寅。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89,世宗二十二年六月丁亥。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89,世宗二十二年六月丁酉。
    ⑤《李朝世宗实录》卷90,世宗二十二年七月辛丑。
    ⑥《明英宗实录》卷71,正统五年九月庚子。
    ①《明英宗实录》卷71,正统五年九月己未。
    ②《明宣宗实录》卷114,宣宗九年十一月庚寅。
    ③《明英宗实录》卷11,宣德十年十一月壬辰。
    ④《明英宗实录》卷11,宣德十年十一月壬辰。
    ⑤《明英宗实录》卷11,宣德十年十一月壬辰。
    ⑥《明宣宗实录》卷117,宣宗十年二月戊申。
    ⑦《李朝世宗实录》卷72,世宗十八年六月丁巳。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77,世宗十九年六月戊子。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77,世宗十九年七月己巳。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77,世宗十九年九月辛丑。
    ④《李朝世宗实录》卷80,世宗二十年正月丙申。
    ⑤《明英宗实录》卷39,正统三年二月戊寅。
    ⑥《李朝世宗实录》卷81,世宗二十年四月辛酉。
    ⑦《明英宗实录》卷43,正统三年六月癸丑。
    ⑧《明英宗实录》卷43,正统三年六月癸丑。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82,世宗二十年八月庚申。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84,世宗二十一年三月壬子。
    ③《明英宗实录》卷54,正统四年四月丁亥。
    ④《明英宗实录》卷66,正统五年四月乙未。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89,世宗二十二年五月己未。
    ②《明英宗实录》卷71,正统五年九月庚子。
    ③《李朝世宗实录》卷91,世宗二十二年十一月癸亥。
    ④《明英宗实录》卷35,正统二年十一月戊戌。
    ⑤《明英宗实录》卷35,正统二年十一月甲寅。
    ⑥《明英宗实录》卷38,正统三年正月癸丑。
    ①《明英宗实录》卷73,正统五年十一月乙丑。
    ②《明英宗实录》卷80,正统六年六月癸酉。
    ③《明英宗实录》卷82,正统六年八月丁丑。
    ①《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二月甲辰。
    ①《明英宗实录》卷,正统五年十一月乙丑。
    ①《明英宗实录》卷73,正统六年二月壬辰。
    ②《明英宗实录》卷73,正统六年二月壬辰。
    ③《明英宗实录》卷73,正统六年二月丁酉。
    ④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492页。
    ⑤《明英宗实录》卷81,正统六年七月己卯。
    ①《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二月甲辰。
    ①《明英宗实录》卷113,正统九年二月壬寅。
    ②《明英宗实录》卷136,正统十年十二月己未。
    ③《明英宗实录》卷137,正统十一年正月癸巳。
    ④《明英宗实录》卷174,正统十四年正月丁亥。
    ⑤《明英宗实录》卷190,景泰元年三月己未。
    ⑥《明英宗实录》卷203,景泰二年四月丁酉。
    ⑦《明英宗实录》卷204,景泰二年五月戊戌。
    ①《明英宗实录》卷214,景泰三年三月丁未。
    ②《李朝文宗实录》卷12,文宗二年三月壬戌。
    ③《明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三年三月壬申。
    ④《明英宗实录》卷227,景泰三年六月甲申。
    ①《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正月己巳。
    ②《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正月甲申。
    ③《明元清系通纪》,第510页,为“是日”,是指上条的“庚子”,而《实录》中是“甲辰”。
    ④《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二月甲辰。
    ⑤《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二月甲辰。
    ⑥《明英宗实录》卷109,正统八年十月丁未。
    ①《明英宗实录》卷112,正统九年正月癸亥。
    ②《明史》卷328,《列传》第216,《外国》9,《瓦刺、朵颜、福余、泰宁》。
    ③《明英宗实录》卷112,正统九年正月丁丑。
    ④《明英宗实录》卷124,正统九年十二月癸酉。
    ⑤《明英宗实录》卷138,正统十年二月庚子。
    ⑥《明英宗实录》卷142,正统十一年六月戊申。
    ①《明英宗实录》卷147,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壬辰。
    ②《明英宗实录》卷147,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己卯。
    ③《明英宗实录》卷149,正统十二年正月癸未。
    ④《明英宗实录》卷156,正统十二年七月庚戌。
    ⑤《明英宗实录》卷159,正统十二年十月辛酉。
    ⑥《明英宗实录》卷160,正统十二年十一月癸卯。
    ⑦《明元清系通纪》,第564页。
    ①《明英宗实录》卷162,正统十三年正月戊午。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128?,世宗三十二年四月甲戌。
    ③《明英宗实录》卷192,景泰元年五月癸丑。
    ①《明英宗实录》卷192,景泰元年五月戊午。
    ②《明英宗实录》卷193,景泰元年六月癸未。
    ③《明英宗实录》卷200,景泰二年正月丙午。
    ④《李朝文宗实录》卷6,文宗元年正月壬午。
    ⑤《明英宗实录》卷201,景泰二年二月丁亥。
    ⑥《李朝文宗实录》卷7,文宗元年四月壬申。
    ⑦《李朝文宗实录》卷7,文宗元年六月壬午。
    ①《李朝文宗实录》卷9,文宗元年八月辛未。
    ②《明英宗实录》卷209,景泰二年十月乙酉。
    ③《明英宗实录》卷209,景泰二年十月丁亥。
    ④《李朝文宗实录》卷12,文宗二年二月壬申。
    ①《鲁山君日记》卷13,端宗三年二月丙申。
    ②《鲁山君日记》卷14,端宗三年五月乙酉。
    ③《明英宗实录》卷261,景泰六年十二月丁卯。
    ④《明英宗实录》卷262,景泰七年正月丁亥。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1,世祖二年二月壬寅、癸卯。
    ⑥《李朝世祖实录》卷1,世祖二年二月壬子。
    ⑦《李朝世祖实录》卷4,世祖二年七月己卯。
    ①《李朝世宗实录》卷92,世宗二十三年三月丙寅。
    ②《李朝世宗实录》卷94,世宗二十三年冬十月丙寅。
    ③《明英宗实录》卷125,正统十年正月丁亥。
    ④《明英宗实录》卷138,正统十一年二月壬寅。
    ⑤《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正月己巳。
    ⑥《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正月庚辰。
    ①《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正月辛巳。
    ②《明英宗实录》卷90,正统七年三月丁丑。
    ③《明元清系通纪》第532页,上条为“丁巳”,此条为“是日”;《实录》中为“戊午”。
    ④《明英宗实录》卷112,正统九年正月戊午。
    ⑤《明英宗实录》卷125,正统十年正月辛卯。
    ⑥《明元清系通纪》第546页,此条为“辛巳”;《实录》中为“癸未”。
    ⑦《明英宗实录》卷127,正统十年三月癸未。
    ⑧《明英宗实录》卷274,景泰八年正月壬午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8,世祖三年秋七月己丑。
    ②《明英宗实录》卷286,天顺二年正月辛巳。
    ③《明英宗实录》卷287,天顺二年二月壬辰。
    ④《明英宗实录》卷287,天顺二年二月壬辰。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11,世祖四年二月壬辰。
    ⑥《李朝世祖实录》卷11,世祖四年二月戊申。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13,世祖四年六月壬午、七月乙未、七月甲辰、七月辛亥、七月壬子、七月癸未。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13,世祖四年八月庚辰、九月辛亥。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13,世祖四年十月甲子、十月丁卯、十月戊辰、十月庚午、十月壬申、十月丙子。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15,世祖五年正月戊申、二月己未、二月癸亥、二月丁卯。
    ⑤《明英宗实录》卷300,天顺三年二月乙亥。
    ⑥《明英宗实录》卷301,天顺三年三月癸未。
    ①《明英宗实录》卷302,天顺三年四月己未、丁卯、庚辰。
    ②《明英宗实录》卷303,天顺三年五月辛丑、壬寅,卷304,六月辛亥。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17,世祖五年七月戊戌。敕谕内容见前,此文只是将“董山”写作“童山”。
    ④《明英宗实录》卷311,天顺四年正月丙午。
    ⑤《明英宗实录》卷321,天顺四年十一月壬戌。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16,世祖五年正月庚寅。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17,世祖五年六月辛丑。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17,世祖五年七月乙未、己亥。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17,世祖五年八月壬子、壬申、癸酉、乙亥、丙子、丁丑、甲午。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19,世祖五年十一月甲辰。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19,世祖五年十二月丙午。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二月癸丑。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二月癸丑。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二月戊午。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三月己卯。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三月丁亥。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三月庚辰。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四月辛未。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四月甲戌,五月丁丑。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20,世祖六年六月甲子;卷29,七月辛丑。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七月己卯、戊午、乙卯。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八月壬戌。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九月丁丑、甲申。
    ⑥《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九月丁亥。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九月甲午。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十月己卯。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21,世祖六年十月戊午。
    ④《明英宗实录》卷321,天顺四年十一月庚申。
    ⑤《明英宗实录》卷358,天顺七年九月丁丑。
    ①《明宪宗实录》卷4,天顺八年四月乙未。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26,世祖七年十月丙子。
    ③《明英宗实录》卷335,天顺五年十二月壬申。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29,世祖八年十二月丁亥。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35,世祖十一年正月乙丑。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35,世祖十一年三月癸丑。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35,世祖十一年三月戊午。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36,世祖十一年五月丁未、六月丁卯。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36,世祖十一年五月庚午。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37,世祖十一年九月己巳。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37,世祖十一年十月丙戌。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37,世祖十一年十二月丙戌。
    ①《明宪宗实录》卷13,成化元年正月乙亥。
    ②《明宪宗实录》卷14,成化元年二月丁酉。
    ③《明宪宗实录》卷13,成化元年正月辛未。
    ④《明宪宗实录》卷14,成化元年二月庚子、癸卯。
    ①《明宪宗实录》卷17,成化元年五月乙卯。
    ②《明宪宗实录》卷20,成化二年八月壬寅。
    ③《明宪宗实录》卷21,成化二年九月丁酉。
    ④《明宪宗实录》卷36,成化二年十一月辛未。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40,世祖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庚寅、甲午。
    ⑥《明宪宗实录》卷36,成化二年十一月丁酉。
    ⑦《李朝世祖实录》卷40,世祖十二年十二月乙酉、庚戌。
    ①《明宪宗实录》卷38,成化三年正月庚午。
    ②《明宪宗实录》卷38,成化三年正月辛未。
    ③《明宪宗实录》卷38,成化三年正月癸酉。
    ④《明宪宗实录》卷38,成化三年正月庚辰。
    ⑤《明宪宗实录》卷38,成化三年正月癸未。
    ⑥《明宪宗实录》卷39,成化三年二月己亥。
    ⑦《李朝世祖实录》卷41,世祖十三年二月乙丑。
    ①《明宪宗实录》卷40,成化三年三月己巳、戊寅。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41,世祖十三年三月戊子。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41,世祖十三年三月甲午;卷42,四月癸卯。
    ④《明宪宗实录》卷42,成化三年五月己丑。
    ⑤《明宪宗实录》卷42,成化三年五月癸巳。
    ⑥《明宪宗实录》卷43,成化三年六月癸丑。
    ⑦《明宪宗实录》卷43,成化三年六月癸亥。
    ①《明宪宗实录》卷44,成化三年七月甲子。
    ②《明宪宗实录》卷44,成化三年七月庚辰。
    ③《明宪宗实录》卷44,成化三年七月庚辰、癸巳。
    ④《明宪宗实录》卷45,成化三年八月庚子。
    ⑤《明宪宗实录》卷45,成化三年八月庚子。
    ①《明宪宗实录》卷45,成化三年八月辛丑、丙辰。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43,世祖十三年八月戊申。
    ③《李朝世祖实录》卷43,世祖十三年八月庚戌。
    ④《李朝世祖实录》卷43,世祖十三年八月庚申。
    ⑤《李朝世祖实录》卷43,世祖十三年九月癸酉。
    ⑥《李朝世祖实录》卷43,世祖十三年九月丙子。
    ⑦《李朝世祖实录》卷43,世祖十三年九月丁丑。
    ①《李朝世祖实录》卷43,世祖十三年九月丁丑。
    ②《李朝世祖实录》卷44,世祖十三年十月壬寅。
    ③《明宪宗实录》卷55,成化四年六月壬子;卷56,七月丁亥。
    ④《明宪宗实录》卷63,成化五年二月丙戌;卷69,七月壬午。
    ①《明宪宗实录》卷75,成化六年正月辛丑;卷76,二月癸丑;卷79,五月甲申;卷81,七月己亥:卷82,八月戊申。
    ①《孟心史学记》,吴相湘:《我的业师:孟心史先生》
    ②《孟心史学记》,郑天挺:《孟心史先生晚年著述述略一纪念孟心史先生》
    ③《孟心史学记》,杨向奎、何龄修:《孟森学案》
    ①孟森:《满洲名义考》,《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②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2页。
    ③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2页。
    ④关嘉禄、佟永功、关照宏:《天聪九年档》,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9页。
    ⑤孟森:《满洲名义考》,《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第2页。
    ⑥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2页。
    ⑦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2页。
    ⑧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2页。
    ⑨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2页。
    ⑩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2页。
    ①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2页。
    ②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2页。
    ③王锤翰:《王锤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1312-1313页。
    ④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2页。
    ⑤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3页。
    ⑥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3页。
    ⑦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⑧郑天挺:《清史探微》,第4页。
    ①郑天挺:《清史探微》,第4页。
    ②郑天挺:《清史探微》,第4页。
    ③郑天挺:《清史探微》,第4页。
    ④郑天挺:《清史探微》,第4页。
    ⑤郑天挺:《清史探微》,第4页。
    ⑥郑天挺:《清史探微》,第5页。
    ⑦郑天挺:《清史探微》,第5页。
    ⑧郑天挺:《清史探微》,第5页。
    ⑨吴承仕藏:《章炳麟论学集》,第414页。
    ⑩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正文第4页。
    ①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正文第4页。
    ②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正文第4页。
    ③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正文第四页。
    ④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正文第4页。
    ⑤吴承仕藏:《章炳麟论学集》,第415页。
    ⑥王俊中:《“满洲”与“文殊”的渊源及西藏政教思想中的领袖与佛菩萨》,第125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
    ⑦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一满洲名义考,第3页。
    ①(北齐)魏收:《魏书》卷2,《帝纪》第二;《魏书》卷4上,《帝纪》第四上;卷24,《列传》第十二;卷40,《列传》第二八;卷100,《列传》第八八;卷103,《列传》第九一。
    ②(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四,列传八十二《室韦传》。
    ③朱学渊:《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中华书局,2004年,第143-148页。
    ④郑天挺:《清史探微》,第3页。
    ⑤郑天挺:《清史探微》,第3页。
    ⑥王锤翰:《王锺翰清史论集》,第3页。
    ①《清太祖实录》卷1,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第21-23页。
    ②王锤翰:《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王锺翰清史论集》,第29页。
    ①孟森:《清始祖布库里英雄考》,《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二,第12页。
    ②孟森:《清始祖布库里英雄考》,《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二,第12页。
    ③孟森:《清始祖布库里英雄考》,《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二,第11页。
    ④孟森:《清始祖布库里英雄考》,《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二,第14页。
    ①孟森:《清始祖布库里英雄考》,《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二,第24页。
    ②孟森:《清始祖布库里英雄考》,《明元清系通纪》前编第二,第24页。
    ③《清太祖实录》卷4,明往来四十年十月辛酉,第54页。。
    ④《清太宗实录》卷15,天聪七年九月丁巳。
    ⑤(清)魏源:《圣武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上册,第2页。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高丽恭让王三年十二月。
    ②孟森:《明元清系通纪》,第10页,日本稻叶岩吉《清朝全史》所引。
    ①《李朝太宗实录》卷11,太宗六年三月丙申。
    ②《李朝太宗实录》卷19,太宗十一年四月丙辰。
    ③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第2页。
    ④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第2页。
    ⑤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第2页。
    ⑥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第3页。
    ⑦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第3页。
    ⑧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第3页。
    ①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第3页。
    ②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第3页。
    ③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第3页。
    ④章太炎著:《清建国别记》,第3页。
    1.《明代辽东残档》,辽宁大学历史系:《清初史料丛刊》第五种,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
    2.《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上、下),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
    3.关嘉录、佟永功、关照宏:《天聪九年档》,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
    1. (朝)郑麟趾:《高丽史》,平壤:朝鲜科学院出版,1957年影印;
    2.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3.莫东寅:《满族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4. (台)《明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
    5. (日)末松保和:《朝鲜李朝实录》,东京:日本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64年影印;
    6. 《清实录满洲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
    7. 《清实录太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
    8. 《清实录太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
    9. (清)阿桂等撰,孙文良、陆玉华点校:《满洲源流考》,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
    10.(日)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编:《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满洲篇》,1954年;
    11.吴晗:《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2.王其榘:《明实录邻国朝鲜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
    13.马文升:《抚安东夷记》,潘喆、孙方明、李鸿彬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 (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4.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潘喆、孙方明、李鸿彬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5.茅瑞徵:《东夷考略》,潘喆、孙方明、李鸿彬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6.张鼐:《辽夷略》,潘喆、孙方明、李鸿彬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7.瞿九思:《万历武功录》,潘喆、孙方明、李鸿彬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8.李澍国、张云樵、王崇时:《海西女真史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19.潘喆、孙方明、李鸿彬:《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二、三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1989、1991年;
    20.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先清史料》(《长白丛书四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21.吉林社科院历史所编:《明实录东北史料辑》(一至五册),沈阳:辽沈书社出版,1990年;
    22.王锺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王锺翰:《王锺翰清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唐邦治:《清皇室四谱》,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1923年(民国十二年);
    2.章太炎:《清建国别记》,聚珍仿宋印,1924年(民国十三年);
    3.谢国桢:《清初史料四种》,国立北平图书馆,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4.金毓黻:《东北通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41年;
    5.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7.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台北:艺文印书馆,1968年;
    8.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 通史翻译组:《朝鲜通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
    9.《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0.郑天挺主编:《明清史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11.金毓黻:《东北通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
    12.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杨旸:《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14.萧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5.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李健才:《东北史地考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7年(1996年重印);
    17.孙进己等:《女真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18.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1987年;
    19.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20.陈佳华:《满族史入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1.吴晗:《吴晗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22.杨旸:《明代辽东都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23.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4.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明代疆域概述》),《民国丛书》第三编,第69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影印;
    25.董万仑:《清肇祖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
    26.王锺翰:《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7.王戎笙:《清代全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28.朴真爽等著:《朝鲜简史》,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
    29.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0.《清朝兴亡史》(外八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31.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
    32.程妮娜主编:《东北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李治亭主编:《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4.李燕光、关捷:《满族通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
    35.李德山、栾凡:《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6.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7.王锺翰:《王锺翰清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8.袁闾琨:《清代前史》,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年;
    39.董万仑:《建州三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40.王臻:《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41.孟森:《明元清系通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2.孟森:《满洲开国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3.孟森:《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4.李花子:《清朝与朝鲜关系史——以越境交涉为中心》,香港:香港亚洲出版社,2006年;
    45.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杨旸:《明代东北疆域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7.孟森:《清朝前纪》,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48.(日)稻叶君山著,但焘译:《清朝全史》,北京:中华书局,1914年;
    49.(日)稻叶君山:《光海君时代的满鲜关系》,京城大阪屋书店,1933年,东京图书刊行会翻印,1976年;
    50.(日)稻叶君山:《增订满洲发达史》,东京:日本评论社,1939年;
    51.(日)稻叶君山著,杨成能译,《满洲发达史》,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69年;
    52.(日)箭内亘:《元代经略东北考》,上海商务书局,1934年;
    53.(日)园田一龟:《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续篇》,东京:国立书院,1948年;
    54. (日)和田清:《东亚史研究·满洲篇》,东京:东洋文库,1955年;
    55.(日)三田村泰助:《清朝前史研究》,京都:东洋史研究会,1965年;
    56.(日)前田正名:《东西伯利亚史概况》,文化书房博文社,1977年;
    57. (日)河内良弘:《明代女真史研究》,同朋舍出版,1992年;
    58. (日)江岛寿雄:《明代清初女真史研究》,江岛先生米寿纪念著作集出版委员会编,福冈,中国书店,1999年;
    59.(美)赫伯特·A·吉里斯:《满与汉》,剑桥大学出版社,1912年;
    60.(美)弗朗兹·米歇尔:《满族在中国统治的起源》,Biltimore:the Johns Hopkins,1942年;
    61.(美)柯娇燕:《满洲》,Blackwell,1997年;
    62.(美)魏斐德,薄小莹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朱希祖:《后金汗国姓氏考》,作者自刊,1932年;
    2.张维华:《明代辽东卫所建置考略》,顾颉刚、冯家升编:《禹贡》:北平:禹贡学会,1934年,第一卷;
    3.冯家升:《肃慎系之民族》,顾颉刚、冯家升编:《禹贡》:北平:禹贡学会,1935年,第三卷第七期;
    4.冯家升:《述东胡之民族》,顾颉刚、冯家升编:《禹贡》:北平:禹贡学会,1935年,第三卷第八期;
    5.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之李满住》,吴晗:《读史劄记》,北京:三联出版社,1956年;
    6.吴晗遗稿《明史讲座》,北京师范学院学报丛刊;
    7.杨保隆:《肃慎改称挹娄考略》,《民族研究》1982年第2期;
    8.蔡美彪:《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9.吴晗:《后金的兴起》,吴晗:《吴晗文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10.吴晗:《明初卫所制度之崩溃》,吴晗:《吴晗文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11.滕绍箴:《先金后裔琐谈》,金基浩、葛荫山主编《满族研究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12.李健才:《明代扈伦四部》,金基浩、葛荫山主编《满族研究文集》,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13.金启宗:《爱新觉罗姓氏之谜》,金启宗著《沈水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年;
    14.金启宗:《从满洲族名看清太宗文治》,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三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年;
    15.(台)王俊中:《“满洲”与“文殊”的渊源及西藏政教思想中的领袖与佛菩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
    16.郑天挺:《清代皇室之氏与血系》,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郑天挺:《满族的统一》,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郑天挺:《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看满族族源》,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郑天挺:《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郑天挺:《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续探》,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徐丹俍:《努尔哈赤姓氏问题》,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五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22.谢肇华:《评析朝鲜对建州卫的第一次用兵》,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五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23.王锺翰:《明代女真人的分布》,《王锺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
    24.王锺翰:《从满洲的命名谈起》,《王锺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
    25.王锺翰:《谈谈满洲名称问题》,《王锺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
    26.王锺翰:《满族先世的发祥地问题》,《王锺翰清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
    27.刁书仁:《论朝鲜光海君时期与后金、明朝的关系》,《清史论丛》2006年号;
    28.曹文琦:《努尔哈赤四世祖—锡宝齐篇古》,抚顺清前史迹与人物考察,宋 辉等主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
    29. (台)赵振绩:《女真族系考》,台湾《史学集刊》第7期;
    30.(台)李学智:《清朝姓氏考》,《大陆杂志》第10卷第12期,台湾;
    31.(台)李学智:《肃慎与挹娄之商榷》,台湾《大陆杂志》第14卷第6期;
    32. (台)李学智:《对于勿吉、靺鞨种族与名称之管见》,台湾《大陆杂志》第15卷第6期;
    33.(台)李学智:《释女真》,台湾《大陆杂志》第16卷第2期;
    34.(台)陈捷先:《清国姓爱新觉罗考》,台湾《大陆杂志》第20卷第10期;
    35.(台)陈捷先:《说“满洲”》,陈捷先:《满洲丛考》论集,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出版社,1963年;
    36.(台)陈捷先:《清国姓爱新觉罗考》,陈捷先:《满洲丛考》论集,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出版社,1963年;
    37.(台)陈捷先:《清景显二祖死难考》,陈捷先:《满洲丛考》论集,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出版社,1963年;
    38.(台)黄彰健:《满洲国国号考》,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
    39.(台)黄彰健:《努儿哈赤所建国号考》,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
    40.(台)庄吉发:《清太宗汉文实录初纂本与重修本的比较》,《清代史料论述》(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41.(台)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台湾《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85年;
    42.(日)市村瓒次郎:《清朝国号考》,《支那史研究》;
    43.(日)和田清:《明初的满洲经略》,《东亚史研究·满洲篇》;
    44.(日)白鸟库吉:《塞外民族》,蔡志纯译,《蒙古史参考资料之二》;
    45.(日)鸟居龙藏:《满洲的史前居民》,《鸟居龙藏全集》;
    46.(日)鸟居龙藏:《挹娄即肃慎》,《人类学杂志》一一卷九期;
    47.(日)鸟居龙藏:《东北亚洲搜访记》,燕京学报第33期;
    48.(日)鸟居龙藏:《奴儿干都司考》,燕京学报第3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