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土改背景下的乡村社会秩序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水县位于豫东平原、淮河支流的沙河中游,是今河南省周口市管辖下的一个省级农业贫困县。县境内沟河纵横,湖坡相连,易形成坡洼内涝;沙河流经县境北部,是一条过境泄洪河道,客水压境、沙河决口,也易造成洪涝灾害。近代以来,商水县一带经济文化落后、日益闭塞,尤其民元以后,在水患、匪患的打击下,商水县乡村政治黑恶化、经济残破不堪,农民生计艰难、苦不堪言。
     1947年,商水县的历史开始了转折。随着刘邓大军过境南下,1947年12月,共产党在商水县建立了革命政权。新政权在进入乡村之初,一边进行激烈的军事斗争,一边进行土地改革.希望武装斗争与土改互为因果:以军事手段强行推行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发动群众、从而更好的支援军事斗争,为夺取与巩固地方政权、为争取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胜利奠定基础,同时,毕其功于一役——实现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但是,在军事局势变幻不定、新政权与乡村之间缺乏内外互动的情况下,急性土改失败了。为了从乡村汲取资源支援急迫的战争,新政权采取了较为稳健的手段——一方面停止土改、缩小打击面,另一方面通过征粮、支前,以军事、政治、经济手段,坚定不移的打击乡村旧当权派势力,剥夺其优势的政治、经济资源,树立共产党新政权的权威,发动并依靠贫雇农积极分子,重新确立并稳定乡村秩序。在此过程中,新政权有意识的避免政权深入基层后的内卷化以增强其合法性与权威性,同时也显示出新政权以军事动员与命令手段,将乡村纳入既定目标之下的有效性。
     1949年初,随着淮海战役结束、商水县全境解放之后,共产党新政权开始了对商水县乡村的全面改造。首先开展全面的剿匪、反霸、清算工作,接着在匪霸肃清之后,转入全面减租、减息清算阶段,直至1950年10土地改革前。在此阶段,主要由上级下派工作队进村,依靠贫雇农,扎正根子,重新建立或改造乡、村政权,建立或改造贫农协会、姊妹团、儿童团、民兵等地方基层群众组织,发展党、团员。先由重点村庄开始,逐渐由点到面扩展开去。剿匪、反霸清算与双减清算是外力强行建构乡村社会秩序的开始,也是新解放区土改的第一阶段。在利益的诱导与外力的推动下,贫苦群众被初步发动起来,旧的当权派与精英被打倒,贫雇农的政治优势被树立起来,新的精英群体开始崛起,全新的伦理道德进入乡村。
     在以军事手段消灭了乡村的旧权威并与乡村建立了互动关系之后,1950年10月,商水县组织专门的土改工作队进入村庄,发动群众对地主诉苦、斗争并分配土地。接着,通过整编革命队伍、划分阶级,把地主的土地、房屋、牲畜、粮食、农具等所谓的五大财产以及富农一部分土地征收并分给贫雇农。虽然地主富农占有土地并不很多、土地集中程度并不高,但土改毕竟切中了当时乡村社会的关键问题——贫困阶层的生存问题。这样,新政权得到贫困阶层的高度认同,而且在利益诱导下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造就了一个对党—国家有高度的依赖性的获益阶层。1951年9月,商水县普遍开展一次土改复查、民主建政运动,详细调查土改后的乡村情况、整顿乡村政权组织,逐步把政权转移到基层党支部手中,其意在于巩固土改成果、确立乡村新秩序。
     在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涉及乡村所有人的社会秩序变动中,几乎每一个亲历者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从档案里所见的谣言案例、县区政府及工作队的工作报告中所列举的不觉悟群众的言行及商水县各界代表大会上代表的提案,可以解读村民的心声。显然,面对变革,这些不同表达除了源于得失的不同及预期的差异之外,还有新政权深入乡村后的国家正式制度与民间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乡土秩序与国家秩序的冲突以及乡土文化与新兴主流文化的冲突、现实的低下的生产力与农民迫切的物质生活需求的矛盾,等等。
     党—国家通过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全面控制了乡村,并以其强大的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压力,重新构建了乡村秩序。就政权结构来说,商水县解放初期,基本与全国一样,实行县、区、乡、村4级管理,即党—国家成功实现政权下乡、党团下乡与行政下乡:以党团组织为乡村基层的权力中心、从运动中发现积极分子、以整顿组织或纯洁组织的名义进行干部替换、以运动的方式来完成中心工作,同时,结合中心工作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总之,党—国家实行一种动员群众的运动—命令模式来推进各项中心工作及社会改革事业。
     党—国家重新构建了乡村秩序,给昔日的贫困阶层以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相对优越的政治地位。就经济条件而言,土改之后,乡村成为一个小农均质化的社会、农民处于基本同等的经济水平上,生存机会基本上是均等的。可以认为,在人口—耕地矛盾尖锐的条件下,党—国家给了崩溃的乡村以稳定和生机。但党—国家重构乡村秩序的过程,伴随着急切的、大规模的资源汲取——从初期的大规模支前到以后数量不菲的经常化夏、秋二征;同时,依旧肆虐的水患还在危及着农户的生产、生活,这一方面给政府在乡村的资源汲取带来直接的限制,另一方面,无力抵御灾害、生产力低下的乡村农户需要国家的帮助——需要赈灾救济、发放贷款、种子等。
     面对贫困的乡村现实,党—国家在社会管理上凸显了政治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行为取向。一方面,利用其基层组织的力量,积极介入生产活动,不但大力推动有利于贫困阶层的互助合作,而且发放农贷、倡导生产新技术,积极组织挖沟、排水及修河堤等工作,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避免或减轻灾害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面对商水连年遭受灾害侵袭这一历史性难题,在生产力水平依旧的情况下,在乡村秩序重构的基础之上,党—国家采取了全新的应对方式:在必要的救济之外,领导群众、开展生产救灾运动,以其统一而强大的动员能力成功地领导灾民应对了灾荒。
     在革命的背景下,乡村中发生的革命大同而小异,而且这种革命也只是党—国家对乡村秩序的初步重构。但是,在此基础上,在党—国家的动员模式下,革命的内在逻辑必然推动着乡村革命的步步深入。
Shangshui County, a poverty agriculture county in the province, which lies in the East-Henan pla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Shahe River which is the Huaihe River's branch i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Zhoukou City, Henan Province now. On the one hand, the County which is crisscrossed by rivers and canals and the depressions connected to the lakes is easy to bring out floo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hahe River which runs through the north County is a floodway and easily lead to floods. Since the modem times, economic and civilization of Shangshui County is poverty and backwardness. Especially after 1911, the village politics is worsening day by day, economy is on the verge of broken, and the peasants' livelihood is difficult and miserable beyond description by the strike of floods, scourge of banditry in the Shangshui County.
     Shangshui County's history turned a new leaf in 1947. After the Liu-Deng army went down sou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ry has established the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power in Shangshui County in December, 1947.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 new political power waged the intense military struggle and carried on the land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It wished that the armed struggle and the land reform could cause effective relationship: carried out the land reform forcefully by the military means and mobilized the populace through the land reform in order to better support military struggle and capture with the consolidated local organs of state power, to lay the successful foundation for the war of nationwide liberation, simultaneously, accomplished the whole task at one stroke - realized rural society order reconstructed. But, because of the military situation fluctuated and between the new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village lacked the inside and outside interactive in the situation, the acute land reform was defeated. To derive the resources support urgent war from the village, the new political power has adopted a steadier method - - on the one hand, stopped land reform, reduced scope of attack,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levied grain taxes, the forward, by the military, politics, the economic means to attack old person in power influence in the village, eliminate its superiority politics, the economic resource, set up the communist party's authority of political power and depended upon the poor and landless peasants' activist, re-established and stabled the village's order.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new political power consciously avoided the political power's involution when it gone down to the basic unit to strengthen its validity and the authority, simultaneously, it also demonstrated the validity to integrates the village into the given goal by the military mobilization and the order's mold.
     At the beginning of 1949, the Shangshui County liberated throughout after the Huaihai campaign, the communist party-new political power began to reconstruct the Shangshui County village overall. Firstly, the new political power eliminated the bandits, attacked the bully and criticized their property, then changed to reduce the rent rate that the stage was continuance before the land reform in October, 1950. In this stage, the work teams were dispatched by the higher authority to enter the villages, depended upon the poor and landless peasants, established or transformed the village political power, the poor peasants' association, the sisters' association, the children's corps, the militiamen, developed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youth league. Usually, they started their work from the key village firstly, and then expanded from one point to entire area gradually. The work was the first step that the external force constructed the rural society order forcefully, was also the new liberated area land reform's first stage by which the poor populace was mobilized preliminarily in the benefit's induction and under the external force's impetus, so that, the old person in power and the outstanding person were overthrown, poor and landless peasant's political superiority was set up, the new elite groups begun to emerge in the villages and the brand-new ethics and morals entered in the villages.
     After eliminated the village's old authorities by the military means and establish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illages and the party-state, in October, 1950, the party committee of Shangshui County organized the special land reform work teams to enter the villages, mobilized the populace to complain to the landlord, to struggle and distributes their land. Then, through reorganization the revolutionary ranks, the division social class, landlord's land, domestic animals, the grain, the farm tool and so on what so-called five big properties as well as rich farmer's part of land was levied and assigned to the poor and landless peasants. Although the landlord and rich farmer hold the land not many, and the degree of centralization of land was not high, but the land reform solutes the rural society's key question that is the impoverished social stratum's survival question after all at that time. Thus, the new political power obtained the impoverished social stratum's high approval, from them a large quantity of activists emerged, accomplished a benefit social stratum which had the high dependent to the party-state under the benefit induction. In September, 1951, the party committee of Shangshui County developed a land reform reexamination, a movement to establish the basic unit government democratically, the close investigation of the village's situation after the land reform, reorganization the village's political power organization, and shifted gradually the political power to the party's basic unit, it intended to the consolidated land reform achievement and established the village's new order.
     In involved in the village's all person's in the social order change for the land reform movement, each man who had experience of it would have their feeling and understanding so that the villagers' aspiration may be explained from the rumor case which could be found in the county area governments' and work teams' work report and the backwardness' words and deeds and the all walks of life representative's proposals in the Shangshui County Representative assembly. Obviously,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these different expresses not only stemmed from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differently and the anticipation differently, but also from the national official system and the folk unofficial system's conflict, the local order and the national order conflict as well as local culture and the emerging mainstream cultural conflict, from the reality's low productive forces and fanner's urgent material life demand's contradiction, and so on.
     Through eliminated the bandits, attacked the bully and criticized their property, implemented the land reform, the suppressed counter revolutionaries, the party-state comprehensive controlled the village, constructed the village's order by its formidable military, political and ideology pressure. On the 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 the Shangshui County implemented the county, the Qu, the Xiang, the village 4 levels of management like other area of the nation basically in early days of liberation, namely the party-state realized the political power, th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to go to the village successfully—the party-state took the organization of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youth league as the village's basic unit authority center, discovered the activists from the movement, replaced the cadres on the name of the reorganization or the becoming the chaste organization's name, completed the main task by the way of movement, simultaneously, the main tasks were carried on the widespread thorough propaganda. In brief, the party-state implemented each main task and the social reform enterprise through one kind of the movement - order model by mobilization the popula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arty-state had constructed the village order, lived the basic safeguard and the relatively superior political status for former impoverished social stratum. Speaking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condition, the village became a small homogenization's farmer's society, the farmer was in the same level economic level and the chance of survival was equal basically after the land refor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arty-state had given stability and vitality to the collapsing village which is under incisive condition of the contradictory of population - cultivated land. But in the course of the process of the party-state restructured the village's order, the large-scale resources was derived and the flood was also endangering peasant's household, production and life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one hand, it brought the direct limit for the government derived resources in the vill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peasants could not resist the disaster and need national help to relief disaster, to provide loan, the seed and so on.
     Facing the reality of the impoverished village, the party-state had highlighted the behavior's orientation that political method solved the economic problem and the social question in the social management. On the one hand, the party-state used its Basic-level organization's strength to involve the production activity positively, not only promoted the mutual cooperation that it would be advantageous to the impoverished social stratum vigorously, moreover provided agricultural loan, advocated the new technology, the positive organized the peasants to trench and drain water and repair stream bank and so on,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to avoid or to reduce the loss which the disaster destroyed. On the other hand, facing years of successive disaster which is a historical difficult problem, the party-state adopted the brand-new way to deal with the disaster and famine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level as before and the village order restructuring foundation: beside the essential relief, the party-state led the populace to develop a produc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movement and the party-state deal with the famine successfully by its unification and formidable mobilization ability.
     Under the revolutionary background, the revolutions that occurred in the villages had minor difference, moreover this kind of revolution also was the party-state restructured the village's order preliminarily, but the revolutionary intrinsic logic would promote the village revolution thoroughly inevitably step by step under the party-state's mobilization model based on it.
引文
1 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M].商务印书馆,2003:66-67.
    2 这里梳理的土地改革研究成果,以解放初期全国性的土改运动--解放新区的土地改革为主,并兼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3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出版社,1980年:[加]伊莎贝尔·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M],安强,高建/译,北京出版社,1982年;张永泉,赵泉均:《中国土地改革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陈荷夫:《土地与农民--中国土地革命的法律与政治》[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M],青岛出版社,1993年;成汉昌:《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M],人民出版社,2005年;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除专著外,还有众多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史》等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及大量的论文成果,不一一列出。
    1 张佩国:《20世纪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王思明,姚兆余主编:《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M],中国农业出版杜,2003年,第24页。
    2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美]德怀特·希尔德·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 张佩园:《20世纪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王思明,姚兆余主编:《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4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秦晖:《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 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李放春:《北方土改中的“翻身”与“生产”--中国革命现代性的一个话语--历史茅盾溯考》/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黄荣华:《农村地权研究:1949-1983--以湖北新洲县为个案的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陈益元:《零陵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南县为个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永发:Making Revolution: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1937-1945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6;李康:《西村十五年:从革命走向革命1938-1952--冀东村庄基层组织机制变迁》,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 商水,本名溵水。[宋]赵匡胤为避父(赵宏殷)讳而改名商水。见《商水县志沿革叙(序)》//[民国]徐家璘重修,杨凌阁等纂:《民国商水县志》(二五卷),1918年(民国七年)刊本,第6页。
    2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1 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2201页。
    2 李立峰.变动中的国家、精英与民众--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1945-1953)[R].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未刊稿),2004:7.
    [1]这里的“无序干扰”借用马若孟的概念:“这种农民经济特别容易受到4种重要的外部打击,农民不能预知也没有能力控制这些打击。我把这些打击称作无序干扰,因为它们与内部发展和周期性变化的一般模式无关,它们没有先兆,突然地发生,对农村的经济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干扰是自然灾害、战争、税收增加和价格波动。”见:[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12.
    [2]商水县地图//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1.
    [3]1958年河南省商水县行政区域简图//商水县人民委员会:《商水县统计资料汇编1949--1957》[C],1958年12月30日制(内部资料):1.
    [1]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1-2.
    [2]《商水县志沿革叙(序)》//[民国]徐家璘重修,杨凌阁等纂:《民国商水县志》(二五卷)[M].1918年(民国七年)刊本:6.
    [3]今河南周口市川汇区所在地。贾鲁河在周家口注入沙河,正好把周家口镇分为三部分--明清沙河北岸隔贾鲁河有东西二寨、沙河南有南寨,颇类武汉三镇之分布,由是人称小武汉。
    [4]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J].中国史研究,2003(1):131-143.
    [5]商水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商水县志〉清乾隆十二年版校注本一二卷[M].1996年11月(未刊稿):36.
    [6]商水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商水县志〉清乾隆十二年版校注本一二卷[M].1996年11月(未刊稿):31.
    1 沙河在商水县境内频繁决口之原因:1)沙河发源于豫西山地,流域内夏秋季节往往暴雨连连,山洪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沙河,上游山区丘陵,水流较急,河床稳定耐冲刷;而下游项城以下河道宽深、流稳;唯中游郾城、商水地段,两岸地势低洼,河道落淤沉沙,河床日高,仅靠筑堤束水,终成“悬河”,极易溃决,故像黄河一样,沙河亦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2)沙河流域上游,解放前并无蓄洪滞洪工程,沿岸土堤又缺乏固堤防浪林木,水土流失严重。3)沙河入商水县境内至周口一段数十公里.河道窄、多陡弯,行洪不利,出现许多险工,汛期防不胜防。此外,沙河的“悬河”状况又给商水县造成连锁灾难:本地雨水过大,便无地可排,低洼之处积水成灾、多日不去。
    2 究其历史流变,汾河即大溵水,隋唐为其盛期,唐朝时为洋洋大观的运粮河,隋朝以大溵水设溵水县(今商水县)。后华北地理环境日渐恶化,元、明、清黄河多次泛滥、夺淮入海,商水、西华、项城诸县屡遭黄泛之灾,大溵水因之逐渐淤塞而变化纷繁、旧踪难寻,根据解放后治理汾河时出土的船板、铁锚、柳桩、龙骨等物推测,今商水县境内之汾河、枯河、漕河等都是大溵水的遗迹,似应通称汾河。
    3 商水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商水县志〉清乾隆十二年版校注本一二卷[M].1996年11月(未刊稿):33.
    4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83.
    1[民国]徐家璘/重修,杨凌阁/纂.卷24:杂事·九//民国商水县志(二五卷)[M].民国七年(1918)刊本.
    2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91.
    3 行政院新闻局印行.豫皖苏泛区复兴计划书.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月:21.
    4 河南善救分署周报--两年业务纪念特刊[J].善救河南分署秘书室编印,1947:13.
    5 简讯[N].解放日报,1944-01-24(1).
    6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92.
    1 张衡石.难忘的民国三十二年--商水灾荒记略//政协河南省商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商水县文史资料(第三辑)[G],1989:62-67.
    2 这里元及以下未特别注明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元均指法币元,注明“洋”的元指银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法币、银元比价大约是1:1.
    3 山东、河南、河北三省水灾查勘报告(附表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馆藏档案,全国经济委员会全宗,水力处副全宗(1935年),馆藏号:26-21-035-10.
    4 二十五年份河南灾振统计·前言[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七期,民国二十六年七月:136.
    5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各县社会调查--商水[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六年六月:75.
    6 二十五年份河南灾振统计·前言[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七期,民国二十六年七月:142.
    7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各县社会调查--商水[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六年六月:33
    1 张衡石.难忘的民国三十二年--商水灾荒记略//政协河南省商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商水县文史资料(第三辑)[C],1989:62-67.
    2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92.
    3 1942年群众遭灾情况统计表(第1、2页).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汤庄乡档案全宗,卷1,文件1.
    4 张衡石.难忘的民国三十二年--商水灾荒记略//政协河南省商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商水县文史资料(第三辑)[C],1989:62-67.
    5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各县社会调查--商水[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六年六月:67-68.
    1 山东、河南、河北三省水灾查勘报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馆藏档案,全国经济委员会全宗,水力处副全宗(1935年),馆藏号:26-21-035-10.
    2 袁世仁等具呈续修沙河堤岸办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馆藏档案,全国经济委员会全宗,各省水 利系列 河南副全宗 工程业务册(1933年),馆藏号:26-00-03-010-01.
    1 何一平.救灾[J].农民(河南大学农学院编印,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1.
    2 黄泽苍.中国天灾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57.
    3 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略论[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1-7.
    4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各县社会调查--商水[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六年六月:74.
    1[民国]徐家璘/重修,杨凌阁/纂.卷24:杂事·十一//民国商水县志(二五卷)[M].民国七年(1918年)刊本.
    2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13-14.
    3 王惕安.关于史万成//周口文史资料第三辑[G].政协河南省周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7:71-73.
    1 张祯祥.史万成火烧张楼//张祯祥.商水县汤庄乡张楼村村志[M].2000(未刊稿):264-265.
    2 贾名山.回忆史万成陷商水城//商水文史资料第三辑[G],政协河南省商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9:104-111.
    3 鲁雨苍口述,鲁先芝整理.周口劫匪记//周口文史资料第一辑[G].政协河南省周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5:117.
    4 赵以浩.我所知道的赵圭//上蔡县文史资料第二辑[G].政协河南省上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9:57.
    1 商水县十二区官坡乡相(杨)庄破案了窝匪廿八名的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29,文件26:200-207.
    2 商水县剿匪反霸工作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文件4:40.
    1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461.
    2 中共商水县委党史办公室.商水风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91-94.
    3 施道连.张豁子其人//周口文史资料第一辑[G].政协河南省周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5:74-76.
    4 商水情况与下半年工作布置.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文件1:1.
    5 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略论[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1-7.
    1 敖文蔚.民国时期土匪成因与治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69-75.
    2 第四区匪霸伪人员登记表(1949年9月25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委宣传部全宗永久卷1.文件5.
    3 娄冲村村制(志).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汤庄乡档案全宗,卷4,文件15:73.
    4 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全一册)[M].中华书局,民国十六年:200.
    5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1 商水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商水县志〉清乾隆十二年版校注本一二卷[M].1996年11月(未刊稿):41.
    2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各县社会调查--商水[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六年六月:68-76.
    1 汤庄志编纂领导组:《汤庄志》,1985年(未刊稿):89-91.
    2 张祯祥.商水县汤庄乡张楼村村志[M].2000(未刊稿):145-146.注:有关机构变动时间,张祯祥所述与《汤庄乡志》、《商水县志》所述不尽一致,此处存疑,遵原文不改。
    1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M].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八月:75-76.
    2 张祯祥.商水县汤庄乡张楼村村志[M].2000(未刊稿):146.
    3 商水县第四区牛滩乡复查漏网阶级请示报告(1952年1月1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6,文件6.
    4 第四区匪霸伪人员登记表(1949年9月25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委宣传部全宗永久卷1,文件5.
    5(商水县第)六区委.匪霸杨凤台之罪行:第六区杨河村于农民解放运动中遭受反动者的残杀事实.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3,文件5.
    1 以上所引,见: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M].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八月:88-96.
    1 城北八里湾乡老庄村典型调查材料//五区工作汇报,第172页.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文件11.
    2 商水县第一区三里长乡重点土改试验第一步工作综合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文件3:第2页.又,关于李清被史文相、李天庭指示人乱枪打死一事,笔者2007年4月30日在当地访谈中,听李东仁老人讲起此事,尚且唏嘘不已。时间大概在1942年前后,春天青黄不接之时,李清家里没有吃的,偷扒夏庄王继权(地主)家的红芋母子,被抓住送回三里长寨交史文相处理,史文相、李天庭说,像这样的坏人,丢我们寨的人,拉出去敲了算了。然后一帮打手把李清拉到寨西门外庙后,这个说,我打,试试枪,那个说,我也试试枪,就这样把李清乱枪打死.李清当时30多岁,被打死致使其一家绝户:其母自尽、两个孩子饿死、其妻另嫁他人。但类似事件在当时似乎有一定的普遍性。如,鲍庄乡庙王村的王德安,1943年春荒当看青队长时,贫农李由偷蒜苗,被看青队抓住痛打,伤重死去;又把偷蒜苗的贫民王来打得昏过去两次,火燎一次(未死);又因吕树金偷蒜苗将吕的房子没收充公……(见:商水县档案馆藏:县政府永久卷全宗一,卷12,文件1:《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商水县错判王德安的处理决定》,1950年4月21日,第2页。)同时在访谈中,还提到王教庄人向李天庭要布袋一事--那时装粮食都是用袋子,较厚的土布作的,能装七八十公斤的样子。他把一户人家的一布袋粮食强行扛走了。多年后,在剿匪反霸的诉苦斗争会上,事主终于找到机会向他要,你把我粮食扛走了,袋子也不还我,粮食不说了,袋子你什么时候还我?当时他正被押在台上挨斗,说,一会儿就还你。此事在本地传为笑谈,其无赖行径可见一斑。
    1 商水县委午征总结、重点发动群众工作初步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第8件:78.
    2 中共河南省商水县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商水县组织史资料(1927-1987)[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1.
    3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各县社会调查--商水[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六年六月:69-70.
    1 崔宗埙.河南省经济调查报告[M].财政部直接税署经济研究室,民国三十四年三月:6.
    2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河南省各县人口统计[J].河南统计月报,第二卷第七期,民国二十五年七月:3-5.
    3 商水县人民委员会.商水县1949-1957年户数、人口、耕地统计表//商水县统计资料汇编1949-1957(内部资料)[G].1958:2.
    4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1838-1949[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0.
    5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各县社会调查--商水[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六年六月:69-70.
    6 彭南生.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46.
    1 表中数字单位:户数为户,人口为人,耕地为亩,牲口为头,大车为辆,房屋为间。
    1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各县社会调查--商水[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六年六月:77-78.
    2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125.
    3 田赋志·十七(卷八)//[民国]徐家璘重修,杨凌阁等纂:《民国商水县志》(二五卷)[M].1918年(民国七年)刊本。
    1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各县社会调查--商水[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民图二十六年六月:76.
    2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杜出版,1990:429.
    3 曹仲植.河南省地方财政[M].重庆:文威印刷所,民国三十年九月:144.
    4 韩若雪.杀人魔王朱国衡//周口文史资料第四辑[G].政协河南省周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9:136-138.
    5 赵名凡.繁荣兴盛的周口陆陈市场//周口文史资料第三辑[G].政协河南省周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7:31.
    6 豫皖苏七地委关于《商水情况》的资料(1948年5月1日)//中共商水县委党史办公室.商水风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209.
    1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各县社会调查-商水[J].河南统计月报,第三卷第六期,民国二十六年六月:70.
    2 商水县十一区二府乡魏集庄村大地主郭德元的剥削事迹.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3,第14件:96.
    3 有把握地,根据本地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指的是有较强的抗早、淹条件的上等肥沃耕地。
    4 郭德元的出租地租课是每亩地秋麦二季7斗粮食,秋麦各半。另加10个秫秫、10个谷草、1升芝麻,麦子非晒三天不要;把握地是主7佃3。其中出租地可能是分成租,根据郭德元360亩地,共收租300余石及租额情况,推算出出租地租率大约是超过丰收年景时的50%左右。又根据另一件档案记载,1949年共产党新政权午征时,按平均产量把地分成三等纳粮,其中上等地按每亩产量二百斤、中等地每亩产量一百五十斤、下等地每亩产量一百斤计算(商水县档案馆藏:商水县人民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午征通报(第二期),民国三十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同时,这里有个单位换算问题,解放前,乡村度量衡单位混乱,以小麦为例,商水县乃至周边一些县的石、斗、升所折合的市斤数极不一致。比如商水西邻的上蔡县一石合140市斤小麦,那么一斗便是14市斤了(见:尚景熙《旧闻琐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上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上蔡文史资料(第四辑)》.1991年10月:124页)。而笔者对三里长李东仁老人的访谈中,老人回忆三里长附近遥桥集上一斗小麦是36斤,稍远些的化河集上,一斗小麦是32斤。郭德元所在的固墙(十一区)二府乡魏集邻近上蔡县,以一斗小麦合14斤计算(秋粮大致相当),7斗粮食也有近100斤。以此对比,郭德元的地租超过上等地正常年景收成的50%。
    1 三里长村基本情况统计表.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文件1:4.
    2 三里长重点土改试验第二步整顿扩大组织工作综合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文件9:65-66.
    3 夏王乡解放以来的历史经过.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汤庄乡档案全宗,卷4,文件17;80.
    4 言心哲.农村家庭调查[M].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
    1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1838-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91,344.
    [1]表1各省人口数、户口数及每户平均人数1840-1947年//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1838-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
    1 以上四幅地图:《1947年(共产党政权)商水县境域示意图》、《1947年(共产党政权)郾商西县境域示意图》和《1952年商水县地图》、《1954年商水县地图》//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45-47.
    1 邱有功.对举办三次干部培训班的回忆//中共商水县委党史办公室.商水风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01-105.
    1 中共河南省商水县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商水县组织史资料(1927-1987)[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17-20.
    1 五里堡乡大张庄典型调查材料//一区几个典型村的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167.
    1(商水县第)六区委.匪霸杨凤台之罪行;第六区杨河村于农民解放运动中遭受反动者的残杀事实.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3,文件5.
    1 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执行中央五月二十五日指示的指示//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下)[G].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印,1979:128-135.
    2 中共河南省周口地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周口地区组织史资料(1927-1987)[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104-110.
    3 瞿庆荣.周口“拉锯”情况//周口文史资料·第六辑[G].政协河南省周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9:33.
    1 豫皖苏七地委关于《商水情况》的资料(1948年5月1日)//中共商水县委党史办公室.商水风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210.
    2 楚向红.豫西解放区政策研究[J].学习论坛,2006.7:25-29.
    3 罗平汉.邓小平与新解放区急性土改的停止[J].文史天地,2004.3:12-16.
    4 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374.
    1 商水县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决议(1948年6月24日)//中共商水县委党史办公室.商水风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203-205.
    1 关于各区须将处罚的逃亡担架粮交县统一管理的通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12件:17.
    2 郾(商西)县担架队工作小结(1949年1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第3件:13-30.
    1 商水县民主县政府训令:令各区政府(1949年1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第55件:82.
    2 关于九纵二十五旅到我县供应的通知(1949年2月1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 久卷3,第62件:96.
    3 紧急通知(1949年3月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第59件:91-92.
    4 中共商水县委党史办公室.商水风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31.
    1 中原临时政府、中原军区.关于成立中原支前司令部的联合命令(民国38年3月).政府全宗一长期卷2,第3件:3.
    2 中共商水县委党史办公室.商水风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32.
    3 商水县战勤指挥部紧急命令(1949年3月1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第1件:1-3.
    4 通知(1949年3月3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4件:5-8.
    5 县司令部关于目前支前工作的指示(1949年5月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0件:56.
    6 紧急通知(1949年4月2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29件:40.
    7 全民动员完成支前准备开展群众运动[N].支前报(商水县支前司令部印),第三期,1949-04-28.
    1 商水县战勤指挥部紧急命令(1949年3月1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第1件:1-3.
    2 司令部关于抓紧时机充分准备支援第二批过境南下东野大军的决定.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3件:14.
    3 紧急通知(1949年3月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第58件:87-90.
    4 通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第65件:99.
    5 通知(1949年3月3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4件:5-8.
    1 紧急通知(1949年3月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第58件:87-90.
    2 司令部关于抓紧时机充分准备支援第二批过境南下东野大军的决定.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3件:14.
    3 通知(1949年5月8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17件:23-24.
    4 指令(1949年二月二十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第61件:95.
    5 司令部关于抓紧时机充分准备支援第二批过境南下东野大军的决定.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3件:14.
    6 中共商水县委党史办公室.商水风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33.
    1 司令部关于抓紧时机充分准备支援第二批过境南下东野大军的决定.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2件:5.
    2 商水县人民民主县政府通知(民国三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29件:40.
    3 通知(1949年3月3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4件:5-8.
    4 通知(1949年4月15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11件:16.
    5 县司令部关于目前支前工作的指示(1949年5月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0件:56.
    6 司令部关于抓紧时机充分准备支援第二批过境南下东野大军的决定.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2件:5.
    1 1949年公粮负担与1948年负担对比表.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7,第6件:6.
    2 各阶层负担后的概况及税率表.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7,第5件:5.
    3 商水县人民民主县政府通知(民国三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29件:40.
    4 商水县民主政府训令(民国三八年五月六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4件:64.
    5 基本经验教训.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5件:65.
    6 通知(1949年3月3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4件:5-8.
    7 司令部关于抓紧时机充分准备支援第二批过境南下东野大军的决定.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 全宗一永久卷6,第2件:5.
    1 基本经验教训.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5件:65.
    1 基本经验教训.商水县档案馆鼠,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5件:65.
    2 全民动员完成支前准备开展群众运动[N].支前报(商水县支前司令部印),第三期,1949-04-28.
    1 林彪同志在汉口(七一)纪念会上关于华中今后工作方针的报告(一九四九年七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23-26.
    2 河南省人民政府布告--为实行土地改革由(1950年2月7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204.
    3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
    1 商水情况与下半年工作布置.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文件1:1-4.
    1 午征总结大会纪录(第二册).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5,文件1:10-49.
    2 商水县午征布置与总结(1949年6月18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9件:82.
    3 “行政不下乡”是“行政下乡”的对应概念,指新中国以前的皇权不下县对应的“行政不下乡”与民国时期的“行政下乡失败”。见: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EB/OL].[2007-11-14].http://www.citychinese.com/bbsl/dv_rss.asp?s=xhtml&boardid=350&id=83238&page=1&star=2&count=18.
    1 商水县午征委员会编印.午征通报,第七期,(民国)三十八年七月十二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1949年)-1949年各项工作文件,第78件.
    2 商水县在午征大会上评功表模.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4:69.
    3 午征总结大会纪录(第二册).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5,文件1:10-49.
    1 李德龙/口述,杜朝思/整理.在沙南一带的对敌斗争//政协河南省商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商水县文史资料(第二辑)[G],1987:24-28.
    2 笔者注:肉头,华北一带骂人的话,指妻子和别人有染而无能为力、肉头地主富农指旧乡村中有钱而无权势、受人欺压的富户。
    1 商水县委在区书联席会上关于剿匪反霸、发动群众几个问题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4:45.
    1 李副司令对剿匪现阶段提出的几个问题.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6-60.
    1 问题样答.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45.
    1 商水情况与下半年工作布置.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文件1:1-27.
    2 商水县委在区书联席会上关于剿匪反霸发动群众几个问题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文件6:49-62.
    3 商水县九月一日至廿日廿天的工作汇报(1949年9月2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3:121.
    4 《商水县甲种区概况表》、《商水县乙种区概况表》,/为划分甲乙两种区请予鉴核由.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82-83.
    1 西张明群众运动典型材料存根.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4:70.
    2 商水县在午征大会上评功表模.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4:60.
    1 商水县人民政府综合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久卷6,第32件:129-132.
    2 河南省人民政府布告--为实行土地改革由(1950年2月7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204.
    3 河南省人民政府布告--为实行土地改革由(1950年2月7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2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G].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2:338.
    1 一个乡的土改具体做法与步骤.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8件:52-5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G].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2:343.
    3 三区陈楼土改重点乡工作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3:第12件.
    4 商水县委向淮阳专署党委的报告(1950年11月8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88.
    1 三区陈楼土改重点乡工作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3:第12件.
    1 一个乡的土改具体做法与步骤.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8件:53.
    2 《河南省土地改革条例(一九五零年二月八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210.
    3 三区陈楼土改重点乡工作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3:第12件.
    1 商水县委办公室对四区薛套乡划阶级没受分配两个问题的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9件:57.
    2 一个乡的土改具体做法与步骤.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8件:55.
    3 一个乡的土改具体做法与步骤.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56.
    4 三区陈棱土改重点乡工作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3:第12件.
    5 商水县委向专署党委的回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88.
    1 笔者注:铁,周口一带方言,有货真价实、能干、合适等意思.
    2 三区陈楼土改重点乡工作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3:第12件.
    3 土改初步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3:第3件:18.
    4 一个乡的土改具体做法与步骤.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56.
    5 商水县委土改初步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0,第6件:62.
    1 商水县委土改初步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0,第6件:63.
    2 社论:动员起来,完成土地改革复查运动![N].河南日报,1951-10-22(1).
    3 关于三个重副点复查工作向地委的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0,第2件:2.
    1 吴芝圃.开展民主运动的几点意见(1952年1月20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573-581.
    2 笔者注:由于运动发展的不平衡性,商水县的民主建政运动在有的区乡也叫民主团结运动或干部“洗脸擦黑”(意为向群众认错、改正错误,取得群众谅解、继续工作)运动,往往与整党相结合。这一运动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1952年底。见:商水县档案馆藏商水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4,各区民主运动总结报告。
    3 1951年4月,商水县根据中南局规定,以2000人到3000人划为1个乡,10个乡到15个乡组成一个区的精神,将原10个区169个乡改划为15个区201个乡。1952年8月,周口市由专辖市改为县辖镇,划归商水。见:中共河南省商水县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商水县组织史资料(1927-1987)[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32.
    4 松懈、退坡,不愿意继续革命的思想,相当于湖南省的的李四喜思想.所谓李四喜思想,是指土改以后出现的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的松气思想。见:王瑞芳.“李四喜思想”讨论:建国初期中共教育农民的尝试[J].史学月刊,2006(9):50-58.
    1 商水县县委检查组对三区宋王乡发动群众打倒敌人介绍(1952年2月5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9,第2件.
    1 商水一区干河涯乡民主团结工作总结报告(1952年1月25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长期卷16第1件.
    2 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250.
    3 李立峰.变动中的国家、精英与民众--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1945-1953)[R].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未刊稿),2004:141.
    1 商水党的组织情况(1951年5月18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组织部全宗一永久卷8.
    2 组织工作目前情况与今后计划(1951年11月24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组织部全宗一永久卷4,第2件:2.
    3 商水县八区党的组织统计表.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组织部全宗一永久卷8.
    4 当时商水县约有527,000人、砖桥区约有53,000人.见:《为划分甲乙两种区请予鉴核由》(1949年7月5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4:82.
    5 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的农村普通党员指除去担任乡长、乡农协主席的党员群体。
    6 砖桥区农村党员登记表(1951年6月28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组织部全宗一永久卷8.
    7 砖桥区农村党员的基本情况见本章后附表:附表3-1至附表3-8。
    1 中共商水县委第二期党训班学员统计表(1951年10月3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组织部全宗一永久卷8.
    1 党组织情况(1951年9月1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组织部全宗一永久卷8.
    2 商水县委土改初步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0,第6件:62.
    3 河南省土地改革条例(1950年2月8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207-211.
    4 笔者注:40位乡长、乡农协主任的个人材料见本章后附表:附表3-5到附表3-12.资料来源:《党员、干部登记表(1951年8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组织部全宗一永久卷8.
    1 商水县人民政府综合报告(1949年11月1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9,第32件:130.
    2 通知:为通告九、十两份公作计划既精简节约实施情形由(1949年9月19).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第92件:149-151.
    3 训练武装干部统计表//县委训练班每期学员统计表(1952年2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组织部全宗一永久卷8,第5件.
    1 陈国和.乡村政治与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35-138.
    2 汪木兰.中央苏区文化模式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33-37.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4 河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告全省农民书(1950年3月21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331-333.
    5 阚枫.许昌专区前六县土地改革中整编农民队伍经验介绍(1950年4月18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470.
    1 一个乡的土改具体做法与步骤.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8件:53.
    2 河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告全省农民书(1950年3月21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331-333.
    3 商水县复查运动总结报告(1952年5月4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7,第5件:22-35.
    4 几个区、乡的民主运动总结(1952年11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14,第5-12件.
    5 河南省农民协会组织章程(草案)(1950年2月)//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319.
    1 商水县城关区重点群运总结报告(1949年9月26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第4件:19-38.
    2 程秀英.诉苦、认同与社会重构--对“忆苦诉甜”的一项心态史研究[M].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9:19-23.
    1 三区陈楼土改重点乡工作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3:第12件:36-50.
    2 一个乡的土改具体做法与步骤.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8件:53.
    3 樊红敏.日常政治视角下的地方权力运作研究--河南省黄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7年博士论文:146-147.
    4 蒜张村档案(1958年12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汤庄全宗一卷4,第2件:4-8.
    5[美]瓦戈.社会变迁[M].王晓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1.
    1 郭金华.有差异的诉苦与土改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社会主义运作机制的公共表达[D].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1:23.
    2 双路田乡总结教育(1952年2月14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7.
    3 回味对比:比过去苦现在甜;两追:追地主根子、蒋介石后台;四比:比新旧社会、新旧政府,十一师(蒋匪军)与解放军、国民党与共产党。
    1 得法:豫东一带方言,有“心里感到高兴、合适、舒服”等意思。
    2 招呼:河南方言.这里有关心、关怀、安捧好生活工作等意思.
    1 区书、区长联席会议组织工作报告(1950年4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9,第2件:93-113.
    2 商水县九区双路田乡抗美援朝检查材料//批转九区双路田乡总结教育(1952年2月2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7,第2件:7-10.
    1 商水县一区三里长乡是1950年土地改革试点乡,共有十个自然村,既不靠近县城(距今商水县城关镇约十几华里)、也不邻近商贸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和土地占有状况在全县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曾于2006年、2007年三次前往作口述调查。
    2 人口调查统计表//商水县一区三里长村群运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第1件:3.
    1 商水县一区三里长村群运工作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3:1-22.
    2 笔者2007年4月30日在当地访谈中,听李东仁老人讲,他家6口人(父母、本人和二弟一妹),解放前十几年间,仅靠其父在姚桥集杀猪为生。
    3 商水县一区三里长村群运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第1件:12-13.
    4 内聚指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和性。相关论述见:王建革.近代华北乡村社会内聚及其发展障碍[J].中国农史,1999(4):15-27.
    5 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一乡村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3.
    1 周锡瑞.论义和拳运动的社会成因[J].文史哲,1981(1):22-30.
    1 笔者2007年4月30日在三里长村访谈中,听人讲,大概是1946或1947年,国民党军队某部在三里长村征集的军粮放在三里长小学校里,夜间被人偷了,联保主任史文相等汇报说是李石头等偷的,因为他们几家穷、没吃的,估计是他们干的。该国军某部就把李石头、李南、史明等抓了起来,后来这几家设法赔了麦子,但李石头还是被当众活活勒死在三里长村寨沟东南边、以儆效尤。
    1 商水城关(乡)区重点群运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文件4:32.
    1 商水城关(乡)区重点群运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文件4:37.
    2 商水县委在区书联席会上关于剿匪反霸发动群众几个问题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文件6:61.
    1 商水县三里长庄材料调查:一区三里长群工调查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文件3:11-18.
    1 三里长点工作报告(1950年6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文件5:51-61.
    1 三里长村互助组组织情况(1950年6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247-249.
    1 三里长、王教庄、西郭庄三村的党团情况.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244-245.
    2 三里长材料:夏种情况.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260-261.
    3 商水县三里长庄材料调查:一区三里长群工调查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文件3:11-18.
    1 商水县第一区三里长乡重点土改试验第一步工作综合报告(1950年10月2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149-159.
    2 商水县第一区三里长乡重点土改试验第二步整顿扩大队伍工作综合报告(1950年11月8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62-80.
    1 商水县三里长拉鞭地材料及意见.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28-30.
    2 笔者注:此种情形在三里长乡其他村也有,如王教庄的王汉民。上台开口即说:“老少爷们,邻居父老们!我是地主,尽剥削大家,吃好的,对不起大家啦.我情愿把地分了,给我赖好留几亩,好上生产.我说得不对,请大家原谅。”见:三里长土改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123.
    1 三里长土改总结.商水县档案馆 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122-123.
    1 商水县三里长乡土改重点试验第四步没收征收与分配工作综合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162.
    2 商水县三里长乡土改重点试验第四步没收征收与分配工作综合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162-164.
    3 商水县三里长乡土改重点试验第四步没收征收与分配工作综合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164-167.
    1 三里长乡土改重点总结报告(1950年12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11-26.
    1[美]奥尔波特,等著.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9.
    1 商水县支前司令部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26件:106.
    2 午征通报·第一期(1949年6月23日)//关于午征部署的补正.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第71件:106-112.
    1 城关区麦征人民代表会议总结报告(1949年6月26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8,第2件:12-21.
    2 通报//950年商水县教育工作上半年总结及下半年计划(1949年7月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23件:51.
    1(一区三里长乡)王教庄材料初稿(1950年7月14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191.
    2 城北八里湾乡老庄村典型调查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172-179.
    3 《中南区惩治不法地主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造谣惑众,挑拨农民与人民政府之间的关系,致发生严重影响者.按其情节轻重,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见: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长期卷11:6.
    4 中共商水县第七区委员会关于民主运动工作总结报告(1953年2月1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12件:114-132.
    5 县委会关于六个区的区书碰头的总结报告(1952年11月1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7,第12件:79-90.
    6 商水县委三四月份工作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卷永久29,第3件:9.
    7 商水县九区双路田乡抗美援朝检查材料//批转九区双路田乡总结教育(1952年2月2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7,第2件:7-10.
    1 商水县七区逮捕反革命分子经过报告(1952年12月18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卷永久卷60,第9件:38-41.
    2 县委关于生产、治安、扩军等工作的指示(1952年3月2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 卷60,第1件:1.
    3 结束改革转建设必须做好农村春季互助合作的报告(1953年3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1,第1件:1-5.
    4 对一、四、六、九、十四等区匪霸敌特火烧抢劫偷盗谣言活动的通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2:96.
    5 县委关于生产、治安、扩军等工作的指示(1952年3月2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0,第1件:1.
    1 中共许昌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商水县三区赵寨乡在生产救灾中因群众烧香被干部持枪打死赵袁氏事件的调查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纪检委全宗一卷永久卷3.
    2 刘萍.谣言:源于恐慌止于智者--谈谈产生谣言的社会心理机制[J].中国改革,2003(6):12.
    3 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34.
    4 李若建.社会变迁的折射:20世纪50年代的“毛人水怪”谣言初探[J].社会学研究,2005.5:182-246.
    1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剿匪反霸宣传的指示(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一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36.
    2 河南省人民政府布告--为实行土地改革由(一九五零年二月七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204-205.
    3 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J].学术月刊,2007.8:13.
    4 见:第三章第四节。
    1 王教庄材料初稿.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191-200.
    2 商水县第一区三里长乡三等村西郭庄典型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257.
    3 三里长点工作总结(1950年6月1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87.
    4 三里长点工作总结(1950年6月1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88.
    5 商水县第一区三里长乡三等村西郭庄典型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258.
    1 商水县委调查材料(1950年9月1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1,第3件:15-19.
    2 商水县三里长重点土改乡第四步抽补调整分配工作简单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58.
    3 商水县三里长重点土改乡第四步抽补调整分配工作简单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214.
    1 八里湾乡老庄村分配果实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6,第1件:1-6.
    2 商水县生产重点五里堡乡由土改转生产的几个问题(1951年9月8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8件:69.
    3 商水县四区第三坡八个乡民主运动进展情况报告(1953年1月6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7件:65-73.
    4 商水县生产重点五里堡乡由土改转生产的几个问题(1951年9月8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8件:70.
    1 商水县四区第三拨八个乡民主运动进展情况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7件:65-73.
    2 1951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华东局关于颁布《发展农业生产十大政策》的请示。十大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农民土地财产与合法劳动所得,贯彻中央奖励生产的负担政策,根据自愿和等价交换原则发展农村互助合作,借贷与雇佣劳动自由,督促地主、懒汉积极参加生产,等.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7-19.
    3 商水县四区第三坡八个乡民主运动进展情况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7件:65-73.
    4 商水县四区第三坡八个乡民主运动进展情况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7件:65-73.
    1 三里长乡第二类型村南郭庄情况.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210-21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10-522.
    3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胜利结束土地改革开展民主建政与生产运动的指示(此指示适用于黄河以南地区)(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下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715-718.
    1 商水一区乌沟庙乡民主运动工作检查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2件:11-19.
    2 姚集乡民主运动工作进展情况//商水县第五区民主运动进展情况(1953年1月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9件:105-113.
    1 商水县委关于扩军工作的总结报告(1952年4月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0,第2件:4-14.
    1 姚集乡民主运动工作进展情况//商水县第五区民主运动进展情况(1953年1月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9件:105-113.
    2 第四区扩军报告(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12,第3件:11-18.
    3 商水县第一区动参工作总结报告(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12,第2件:7-12.
    4 商水县六区张庄乡生产救灾工作//地委第二次工作检查团第三次报告(1953年6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8,第21件;113-120.
    1 第五区黄冲乡生救工作简结回报(1953年1月2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5,第1件:1-4.
    2 商水县四区第三坡八个乡民主运动进展情况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7件:65-73.
    3 具体研究成果可参阅以下著作相关各章对当时华北小农生存状况的描述:弗里曼,毕克伟,塞尔登,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9-30;
    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5-172;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0-212;
    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80-417.
    4 商水第一区春耕生产总结(一九五一年五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3件:32-38.
    5 商水县委指示:开好各代会,是完成政治任务必需的组织形式,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决定--县每三个月要召开一次各代会,也是群众发动地区开展民主运动、提高群众民主认识的方式……会议的决议,要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见:一九五0年上半年民政工作任务与要求.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1件:1-3.
    1 通知(1950年1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2件:4-9.
    2 农民代表提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6:30-41.
    3 河南省民政厅公函.函复商水县政府有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几个问题.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3件:10-11.
    1 通知(1950年1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2件:4-9.
    1 作风问题//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反映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6,第1件:1-10.
    2 贪污问题//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反映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6,第1件:1-10.
    3 作风问题//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反映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6,第1件:1-10.
    1 魏特夫认为:东西方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东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治水是分不开的。由于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和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的需要,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至少是遍及全国人口中心的组织,“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统治权力”,于是便产生了专制君主,东方专制主义。“治水社会”又可以划分为核心地区、边缘地区和次边缘地区,而中国正是这样一个“核心地区”,“治水社会”的一切本质特征在中国便得到集中而充分的体现(见: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M].徐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另见: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J].读书,2005.8:55-62.
    2 谢觉哉.关于人民民主建政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1950-09-12(1).
    3 商水县人民政府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1件:1-3.
    1 商水县第五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总结报告(一九五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6,第2件:11-19.
    2 商水县第五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总结报告(一九五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6,第2件:13-20.
    1 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4-9.
    2 李立峰.变动中的国家、精英与民众--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1945-1953)[R].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未刊稿),2004:182.
    3 中共河南省商水县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商水县组织史资料(1927-1987)[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31-35.
    1 商水县五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对五二年冬季任务的决议案(一九五二年十月九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6:第3件.
    2 张举.新中国初期农民协会兴起与隐退原因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16-18.
    1 邱有功.对举办三次干部培训班的回忆//中共商水县委党史办公室.商水风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01-105.
    2 郏县选拔干部的几个问题(一九四九年二月九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83-85.
    1 一九五0年上半年民政工作任务与要求.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1件:1-3.
    2 基本经验教训.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5件:65.
    3 商水县区政府干部统计表(1949年).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7,第4件:4.
    4 商水县人民政府通令--翻印午征工作中三个文件,希各区遵照执行由(1949年6月25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第77件:124-125.
    1 请示信//文件底稿(1949年9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4.第11件:77-78.
    2 关于增加供给标准的通知(1949年12月24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长期卷2,第35件:37-38.
    3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429.
    1 陈益元.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醴陵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144-145.
    2 王教庄材料初稿(1949年7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191-200.
    1 一九五0年上半年民政工作任务与要求.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1件:1-3.
    2 一九五0年上半年民政工作任务与要求.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1件:1-3.
    3 结束改革转建设必须做好农村春季互作的报告(1953年3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1,第1件:1-5.
    4 基本经验教训.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5件:65.
    5 相关论述,见: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2;
    刘一臬.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视[J].战略与管理,1999.4:82-89;
    黄道炫.洗脸--1946年至1948年农村土改中的干部整改[J].历史研究,2007(4);等.
    1 一区五里堡乡土改后健全各种组织报告(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1件:1-6.
    1 商水县复查运动总结报告(1952年5月4日).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7,第5件:22-35.
    2 商水县一区五里堡乡生产抢种情况报告(1951年7月1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6件:51-62.
    3 县委会关于六个区的区书碰头的总结报告(1952年11月1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7,第12件:79-90.
    4 商水县三区重点区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2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宣传部全宗一永久卷1,第4件:27-43.
    1 王瑞芳.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建国初期中共克服“李四喜思想”的成功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4):21-29.
    2 陈益元.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醴陵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163.
    3 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100.
    4 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EB/OL].[2007-11-14].http://www.citychinese.com/bbsl/dv_rss.asp?s=xhtml&boardid=350&id=83238&page=1&star=2&count=18.
    1 部务会议记录(1951年6月1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宣传部全宗一永久卷2:21-22.
    2 宣传员统计表(1951年).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宣传部全宗一永久卷5,第1件:1.
    3 部务会议记录(1951年6月1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宣传部全宗一永久卷2:23-25.
    4 商水县人民教育馆一九五零年工作总结(1950年12月26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22件:46-50.
    1 一九五零年商水县教育工作上半年总结及下半年计划(1950年8月3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23件:51-58.
    2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剿匪反霸宣传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一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36-39.
    3 部务会议记录(1951年6月1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宣传部全宗一永久卷2:22.
    4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剿匪反霸宣传的指示(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一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36-39.
    1 商水县午征布置与总结(一九四九年六月十八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9件:82-85.
    2 商水县人民教育馆一九五零年工作总结(1950年12月26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22件:46-50.
    3 一九五零年商水县教育工作上半年总结及下半年计划(1950年8月3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23件:51-58.
    1 商水县第八区委会夏征总结报告(一九五一年八月三十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3,第3件.
    1(商水县)第十三区白寺乡马庄村工作汇报(1950年4月28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宣传部全宗一永久卷1,第1件:1-17.
    1 施炎坤.关于党的农村思想工作的心理学研究--入心入脑的认知机理及应对策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5):59-62.
    2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为彻底剿灭土匪打倒恶霸向全省党政军民的号召(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册[G].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1954:29.
    1 商水县午征总结重点发动群众工作初步总结(1949年9月1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第8件:72.
    2 一个乡的土改具体做法与步骤.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0,第1件:1-5.
    3 全民动员完成支前准备开展群众运动//支前报(第三期),1949-4-28.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第10件:14-15.
    4 午征工作通报(1949年6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第78件:126-134.
    5 商水县委关于扩军工作的总结报告(1952年4月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0,第2件:9-14.
    6 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EB/OL].[2007-11-14].http://www.citychinese.com/bbsl/dv_rss.asp?s=xhtml&boardid=350&id=83238&page=1&star=2&count=18.
    7 商水县1953年农业生产计划(1953年3月14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3,第1件:1-10.
    8 分别见:禁烟禁毒总结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7,第1件:1-6;商水县取缔 反动会道门总结报告(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五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7,第2件7-16.
    1 1951年5月,土地改革结束后,商水县农会共有会员120,900人,选举出5,468名基层干部(其中半脱产600名、不脱产4868名),共有农民党员650名、团员2391名。商水县全县团员人数1952年达到1.2万人,党员人数1953年达到2624人--1951年数字见:商水县委土改初步总结报告(1951年年5月5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1952年、1953年数字见: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287,259.
    1 午征布置计划(1949年).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件:1-4.
    1 各区吊打情况统计(1951年2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0,第8件;13.
    2 县委关于运动中死人问题的通报(1952年1月14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7,第19件:117.
    3 违反政策情况统计表(1952年1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5,第3件:7.
    4 商水县工作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第7件:63-71.
    5 第九区八月份汇报(1949年8月2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4,第4件:20-25.
    6 中共商水县第七区委员会关于民主运动工作总结报告(1953年2月1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12件:114-132.
    1 商水县午征总结重点发动群众工作初步总结(1949年9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第8件:72.
    2 作风问题//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反映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6,第1件:1-10.
    3 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EB/OL].[2007-11-14].http://www.citychinese.com/bbsl/dv_rss.asp?s=xhtml&boardid=350&id=83238&page=1&star=2&count=18.
    1 李音.“革命”的伦理学[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101-107.
    1 这里的元以及以下未特别指出者,均指旧人民币元,即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
    2 为了解个县农业生产及水利水患情况通令(1949年4月2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2:第20件:21.
    3 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2.
    1 阵往:河南方言,有“现在”,“到现在”,“而如今”,“这一阵子”,等意思.
    2 一区五里堡乡解放前的生产情况与现在的互助情况//一区五里堡乡各种情况调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2件:12-31.
    1 商水县一区五里堡乡生产抢种情况案报(1951年7月12日)//一区五里堡乡各种情况调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2件:12-31.
    1 河南省委关于今冬明春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计划方案(1953年11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20:第14件.
    2 结束改革转建设必须做好农村春季互助合作的报告(1953年3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1:第1件:1-5.
    3 商水县对目前互助的初步检查报告(1952年7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2,第6件:38.
    4 温锐.农民平均主义?还是平均主义改造农民?--关于农村集体化运动与中国农民研究的反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1-10.
    5 中共商水县第七区委员会关于民主运动工作总结报告(1953年2月1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12件:115-132.
    6 县委对当前几个主要工作的意见(1953年7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1,第17件:87-91.
    1 商水县一区五里堡乡生产抢种情况案报(1951年7月12日)//一区五里堡乡各种情况调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2件:12-31.
    2 夏征农代大会布置总结(1952年7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13:第6件:36-38.
    3 商水县委关于雨后抢种的紧急通知(1952年7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2:37.
    1 常明明.建国初期国家农贷的历史考察--以中南区为中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3):77-86.
    2 商水县生产重点五里堡乡由土改转生产的几个问题//一区五里堡乡各种情况调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2件:12-31.
    3 商水县实业科九、十、十一、十二四个月工作计划(1949年8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4,第3件:14-19.
    4 地委第二次工作检查团第三次报告(1953年).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8,第22件:113-120.
    5 1951年王县长安排生产计划.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49,第1件:1-8.
    6 1952年6-10月农业生产成绩.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5,第4件:15-29.
    7 在五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6.
    1 1951年王县长安捧生产计划.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49,第1件:1-8.
    2 商水县人民政府召开生产会议总结(1953年9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长期卷13,第6件:34-38.
    3 关于目前情况与秋季工作安排(一九五三年九月二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1,第19件:96-106.
    4 地委第二次工作检查团第三次报告(1953年).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8,第22件:113-120.
    1 在五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6.
    2 商水县生产重点五里堡乡由土改转生产的几个问题//一区五里堡乡各种情况调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2件:12-31.
    3 结束改革转建设必须做好农村春季互助合作的报告(1953年3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1:第1件:1-5.
    4 1951年王县长安排生产计划.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49,第1件:1-8.
    5 商水县政府办公室.通知:为县水利委员会工作队到各区工作希切实协助由.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永久卷6,第21件:95.
    1 县人民委员会.综合报告[R].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永久卷6,第32件:129
    2 商水县三、四月份工作报告(1950年4月24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3件:9-17.
    3 中共商水县委员会.关于目前情况与秋季工作安排(1953年9月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永久卷71,第19件:96.
    4 商水县民主政府通知--关于生产救灾挖河赈灾的决定(1949年4月2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永久卷2,第9件:13.
    5 为通告九、十两份公作计划既精简节约实施情形由(1949年).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永久卷3,第92件:149-151.
    1 商水县实业科九、十、十一、十二四个月工作计划(1949年8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4,第3件:14-19.
    2 国家水利部.商水县水利勘察报告(1951年10月2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2.
    3 在五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6.
    1 商水县52年6至10月份农林生产工作成绩.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5,第4件:15-19.
    2 商水县52年农林生产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5,第5件:20-32.
    3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113.
    4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231.
    1 商水县午征布置与总结(一九四九年六月十八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19件:82-84.
    2 河南省典型村负担概况统计表(1949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49年永久卷,28卷,1号.
    3 一等产量定为年亩产240市斤,二等230市斤,依此类推,至十九等定为60市斤,税率定为13%或15%.见:商水县1953年农业土地查田定产分区统计表.商水县人民委员会.商水县统计资料汇编1949--1957[C],1958年12月30日制(内部资料);又据商水县志载:(商水县)丰收的民国21年(1932年),粮食平均亩产183市斤,灾年粮食产量更低.见: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125.
    4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233.
    5 七区对目前各项工作汇报(一九五一年八月四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6,第2件.
    6 商水县第八区委会夏征总结报告(一九五一年八月三十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6,第3件.
    1 夏征农代大会布置总结(1952年7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13,第6件:36-3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83.
    3 相关论述见:陈益元.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醴陵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174-178.
    1 商水县二区杨寨乡重点检查报告(1951年4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4件:18-29.
    2 商水县生产重点五里堡乡由土改转生产的几个问题//一区五里堡乡各种情况调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2件:12-31.
    3 一区五里堡乡解放前的生产情况与现在的互助情况//一区五里堡乡各种情况调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2件:12-31.
    4 一区五里堡乡解放前的生产情况与现在的互助情况//一区五里堡乡各种情况调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 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4,第2件:12-31.
    1 商水县委夏收夏种总结报告(1951年7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8,第1件:1-17.
    2 郊区王营乡北地根倪文魁农业合作社组织情况.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13,第1件:1-9.3
     商水一区乌沟庙乡民主运动工作检查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2件:11-19.
    1 典型户生产消费情况调查材料(1951年10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8,第5、6、7、8件:53-78.
    2 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殷月兰.建国初期抗水灾[J].纵横,2000(4):52-54;
    杨士泰,于为山.新中国成立首年度的生产救灾[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6:99-102;
    李勤.1954年湖北水灾与救济[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9:89-93;
    蒋志强.建国前后苏北水灾及救灾工作述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9-73;
    郝平.论太行山区根据地的生产自救运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39-43,等。
    1 沙河柴湾决口及其抢险简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永久卷78,第1件:1-3.
    1 省委:兹奖商水县水灾情况生产救灾的防治办法报告如下(五三年九月十四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5,第4件:19-21.
    2 第五区黄冲乡生救工作简结回报(1953年1月2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5,第1件:1-4.
    1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92-93.
    2 中共河南省商水县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商水县组织史资料(1927-1987)[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14-18.
    3 短评:预防新的灾荒[N].人民日报,1950-06-12(1).
    4 内务部通知各地总结生产救灾工作经验[N].人民日报,1950-06-12(1).
    5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加强增产粮食和救灾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3-05-16(1).
    6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加强生产救灾工作的指示[N],河南日报,1953-01-07(1).
    7 商水县政府建设科.商水县五三年生产救灾工作主要经验教训总结(1954年11月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建设科全宗长期卷3,第10件:2.
    1 中共商水县委会.关于目前情况与秋季互助安捧(1953年9月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1,第19件:96.
    2 生救工作组.第五区黄冲乡生救工作简结汇报(1953年1月2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5,第1件:2.
    3 商水县民主政府通知--关于生产救灾挖河赈灾的决定(民国三十八年,4月2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县政府1949年各项工作文件),第20件.
    1 商水县人民政府生救会议总结(1952年3月2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长期卷13(1951年),第9件.
    2 这里的元以及以下未特别指出者,均指旧人民币元,即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与1955年3月1日以后发行的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0000:1.
    3 商水县第一区马庄重灾乡生救总结(1951年9月1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长期卷13(1951年),第15件.
    4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426.
    5 中南行政委员会河南灾区视察组.河南省商水县水灾视察报告(草稿,1953年11月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政府全宗一长期卷30(1953年),第9件.
    6 商水县民主政府通知--关于生产救灾挖河赈灾的决定(民国三十八年,4月2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县政府1949年各项工作文件),第20件.
    7 商水县水灾情况与生产救灾的方针办法向省委的报告(1953年9月14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5,第4件:19.
    1 1949年商水县元二月份工作综合总结报告//商水县第一区三里长村群运工作总结(1949年11月2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3:99.
    2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加强增产粮食和救灾工作的指示[N].河南日报,1953-05-18(1).
    3 商水县人民政府生产救灾工作报告(1953年1月2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3(1953年).
    4 商水县政府办公室.商水县人民政府生产救灾工作方案(1953年11月1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3(1953年).
    5 商水县人民政府生产救灾工作报告(1953年11月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3(1953年).
    6 商水县政府办公室.通知:为县水利委员会工作队到各区工作希切实协助由.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6,第21件:95.
    7 中共商水县委员会关于目前情况与秋季工作安捧(1953年9月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1,第19件:96.
    8[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4.
    1 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J].学术月刊,2007.8:13-20.
    2 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26.
    3 关于政权下乡、行政下乡的论述,见: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4-9;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EB/OL].[2007-11-14].http://www.citychinese.com/bbsl/dv_rss.asp?s=xhtml&boardid=350&id=83238&page=1&star=2&count=18.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J].学术月刊,2007.8:13-20.
    4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891.
    5 商水县四五月份生产救灾工作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建设科全宗一卷2,第1件:4-8.
    6 商水县民主政府通知--关于生产救灾挖河赈灾的决定(1949年4月22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永久卷2,第9件:13.
    7 中共商水县委书记秦春阳同志在商水县生产救灾工作代表会议上的报告(1953年11月1).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建设科全宗一卷2,第1件:12-18.
    1 三四月份生产救灾的紧急措施.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政府建设科全宗一永久卷2,第1件:9-11.
    2 县委对当前几个主要工作的意见.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1,第9件;45-50.
    3 李立峰.变动中的国家、精英与民众--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1945-1953)[R].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未刊稿),2004.118.
    4 商水县关于一九五三年午征工作总结报告(1953年11月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9,第1件;1-4.
    5 三里长材料.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250.
    1 商水县二区杨寨乡重点检查报告(1951年4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4件:18-29.
    2 商水县人民政府元月终报告(1950年).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5件:13-22.
    3 为责成十三区委立即调查处理救贷款发放中的错误与及时处理贪污分子的通报(1953年1月2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24,第10件.
    4 关于五区刘村乡生产救灾工作重点报告(1953年7月2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5,第3件:9-18.
    5 商水县五三年生产救灾工作主要经验教训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建设科全宗一卷2,第1件:46-49.
    1 商水县三、四月份工作报告(1950年4月25日).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3件:9-17.
    2 一九五0年上半年民政工作任务与要求//商水县人民政府报告(呈报首届人代会).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4,第1件:1-3.
    3 生救会关于贯彻省府十项政策的通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建设科全宗一卷2,第1件:1-3.
    4 县委对当前几个主要工作的意见(1953年7月17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总一卷71,第17件:87-91.
    5 商水县委土改初步总结报告(1951年年5月5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商水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
    6 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287,259.
    1 杨尤庄档案.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汤庄全宗一卷4,第14件:63-72.
    2 姚集乡民主运动工作进展情况//商水县第五区民主运动进展情况(1953,6,9).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80,第11件:105-113.
    3 商水县关于一九五三年午征工作总结报告(1953年11月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9,第1件:1-4.
    4 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2.
    5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857.
    6 中共商水县委书记秦春阳同志在商水县生产救灾工作代表会议上的报告(1953年11月1).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建设科全宗一卷2,第1件:12-18.
    7 商水县五三年生产救灾工作主要经验教训总结.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建设科全宗一卷2,第1件:46-49.
    1 商水县第一区马庄重灾乡生救总结(1951年1月3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长期卷13(1951年),第23件:23.
    2 河南日报社论.供销合作社要大力支持灾区的生产自救运动[N],河南日报,1954-12-07(1).
    3 关于目前生产救灾情况及今后工作的报告(1953年5月1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3(1951年),第4件.
    4 省委:兹奖商水县水灾情况生产救灾的防治办法报告如下(1953年9月14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5,第4件:19-22.
    1 1949年商水县元二月份工作综合总结报告//商水县第一区三里长村群运工作总结(1949年11月20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3:99.
    2 商水县政府建设科.商水县五三年生产救灾工作主要经验教训总结(1954年11月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建设科全宗长期卷3,第10件:4.
    3 生救工作组.第五区黄冲乡生救工作简结汇报(1953年1月2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5,第1件:2.
    4 商水县人民政府生产救灾工作报告(1953年11月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3(1953年).
    1 商水县三、四月份工作报告(1950年4月25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第3件:9-17.
    2 商水县关于半年来沙河柴湾决口的工作情况报告(1953年8月21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78,第2件:4-9.
    3 商水县第五区民主运动进展情况(1953年2月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第11件:105-113.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04.
    5 关于目前生产救灾情况与今后工作报告(1953年5月10).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5,第2件:5.
    1 商水县关于粮食和副业生产工作情况及打算意见的报告.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委全宗一长期卷25,第2件:14.
    2 商水县政府建设科.商水县五三年生产救灾工作主要经验教训总结(1954年11月9日).商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县政府建设科全宗长期卷3,第10件:5.
    1 注:这里借用瓦戈的概念,即社会变迁指文化和社会制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转型.研究变迁所关注的因素主要是:群体行为、结构和功能以及社会关系等.见:[美]瓦戈.社会变迁[M].王晓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7.
    2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
    1 见:李康.西村十五年:从革命走向革命1938-1952--冀东村庄基层组织机制变迁[D].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论文,1999;
    李立峰.变动中的国家、糟英与民众--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1945-1953)[R].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陈逸达.暴风骤雨--中共东北土地改革1945-1948[D].台湾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研究所,2005年硕士论文,等。
    1[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361.
    2 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5.
    3 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南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172.
    4 李良玉.苏南土改与现代化传统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2.
    1 刘一臬认为:大规模高强度的社会动员,需要有相当的社会危机感,需要有明确的斗争对象和界限,这在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运动的动员中,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见:刘一臬.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思[J].战略与管理,99.4:82-89.
    2 贺雪峰.中国农村社会转型及其困境[J].东岳论丛,2006.3:54-61.
    3 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C]//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6-95.
    1 从早年家书看蒋经国内心世界[N].参考消息,2008-01-15(12).
    2 尹红群.南京国民政府乡村制度变革:政治结构及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04(6):102-107.
    3 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7.
    1、赵效民:《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土地改革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
    3、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5、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6、董志凯,陈廷煊:《土地改革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7、彭南生:《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8、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9、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0、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1、苑书义:《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陈荷夫:《土地与农民--中国土地革命的法律与政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高军:《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徐双敏:《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左”倾错误及其根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01年。
    15、温锐:《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之变革》[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
    16、王先明,郭卫民:《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变迁--“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8、景天魁:《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王贵宸,陆学艺:《农村经济典型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20、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2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2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河南》(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7年。
    25、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张俊义,王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6、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7、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一,第二辑),2003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三辑),2005年。
    28、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9、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30、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1、[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2、[美]弗里曼,毕克伟,马克·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3、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抬头》[M],张雄,沈炜,秦美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4、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35、张鸣:《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1924-1934)》[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37、何友良:《中华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38、黄正林:《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9、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40、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M],北京:编译出版社,1996年。
    41、[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M],午晴,唐军/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42、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3、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44、[美]张信《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M],岳谦厚,张玮/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45、赵立彬:《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46、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7、[美]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M],马俊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8、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49、李泽厚:《历史本体论 已卯五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50、孙江:《事件·记忆·叙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5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2、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
    53、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4:黄琨:《从暴动到割据:1927-1929--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55、陈益元:《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以湖南醴陵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56、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南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57、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58、中共商水县委党史办公室:《商水风云》[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59、商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60、[民国]徐家璜重修,杨凌阁等纂:《民国商水县志》(二五卷),民国七年(1918)刊本。
    61、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62、[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李惠斌,杨冬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63、[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64、[美]查尔斯·蒂利:《集体暴力的政治》[M],谢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65、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66、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67、赵泉民:《政府·合作社·乡村社会--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68、汪民安:《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9、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0、[英]大卫·麦克利兰:《意识形态》[M],孙兆政,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71、[英]彼得·卡尔佛特:《革命与反革命》[M],张长东,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72、[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3、[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宪,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74、[美]杰克曼:《不需暴力的权利: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M],欧阳景根/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75、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76、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77、[英]马克·J.史密斯:《文化--再造社会科学》[M],张美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78、王晓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79、[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
    80、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8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8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83、[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84、[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韩惊/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85、[加]伊莎贝尔·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安强,高建/译,北京出版社,1982年。
    86、[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个新的社会分析》[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
    87、王科:《政治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88、[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89、[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90、李立峰:《变动中的国家、精英与民众--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1945-195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未刊稿),2004年。
    91、李康:《西村十五年:从革命走向革命1938-1952--冀东村庄基层组织机制变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92、陈逸达:《暴风骤雨--中共东北土地改革1945-1948》,台湾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研究所,2005年硕士论文。
    93、林勋:《民生经济思想理性观之探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三民主义研究所,在职进修硕士班,2002年硕士论文。
    94、李金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合的比较研究:从战后两岸推动农地改革的经济分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三民主义研究所,2000年博士论文。
    95、程秀英:《诉苦、认同与社会重构--对“忆哭诉甜”的一项心态史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96、李放春:《历史、命运与分化的心灵--陕北骥村土改的大众记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97、郭金华:《有差异的诉苦与土改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社会主义运作机制的公共表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1、李风华:《民国时期河南水灾及其发生原因探究》[J].平原大学学报,2006.9:30-32。
    2、郝红暖:《环境压力下的陕北乡村社会--以米脂县三村庄考察为基础》[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9-84。
    3、罗平汉:《邓小平与新解放区急性土改的停止》[J].文史天地,2004.3:12-16。
    4、何之光:《<土地改革法>的夭折》[J].炎黄春秋,2006(8):14-30
    5、杨军:《土改第一村,走过暴风骤雨》[J].南风窗(半月刊),2006.6(下):38-41。
    6、郎近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前前后后》[J].纵横,200l(1):28-30。
    7、何军:《20世纪50年代初关中农村的土地改革》[J].中国农史,2006.2:115-124。
    8、吕新民,王兰英:《保护土地成果维护农民利益--记河北镇压地富倒算的斗争》[J].档案天地,2000年增刊:21-30。
    9、苏俊才:《邓子恢“中间不动两头平”土地分配原则述评》[J].党史研究与数学,2002(6):31-37。
    10、程云:《关于土地改革的回忆》[J].武汉文史资料,2005.4:8-11。
    11、温小雁:《关于土改后农村“两极分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65-68。
    12、黄荣华:《国家一农民关系的新建构:以建国初期中南区的查田定产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5.3:70-77。
    13、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9-44。
    14、李春宜:《建国初期平江县土改的群众发动》[J].云梦学刊,2006.7:58-60。
    15、佘君:《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5):33-37。
    16、李从娜:《建国初期土改运动中的妇女动员》[J].福建史月刊,2006.8:130-131。
    17、钱文艳:《建国后土地与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历史演变》[J].安徽史学,2002(3):80-83。
    18、冯绍庭:《解放初期上海新更土地改革实证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2:90-98。
    19、莫宏伟:《饶漱石与华东新区土地改革》[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0-27。
    20、莫宏伟:《苏南土地改革前农村雇佣关系的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2):97-106。
    21、王瑞芳:《土地改革与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以建国初期的苏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99-104。
    22、张振朝,韩能跃:《晋翼鲁豫边区政府土地改革政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2.11:153-155。
    23、王先明:《晋绥边区的土地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变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社会变动的个案分析》[J].中国农史,2003.1:79-91。
    24、孙平:《论党的土改政策的成熟和完善--兼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4):55-57。
    25、余国,陆亚玲:《论土地改革后农村阶级关系的新变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55-57。
    26、刑乐勤:《论土改后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J].浙江学刊,2003(3):222-224。
    27、赵黎,张兰英:《解放初四川土地改革及其意义》[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1):47-52。
    28、宇赞:《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改立法》[J].广西社会科学,2003(6):75-76。
    29、周安敏:《我国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的宪政意义》[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708-711。
    30、江红英:《试析土改后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及道路选择》[J].中共党史研究,2001(6):54-59。
    31、杨民,杨献东:《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研究》[J].社会科学,2005(11):35-40。
    32、贾果袅:《从土改到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山西农村》[J].文史月刊,2005(1):56-58。
    33、高文恒:《民富国强之路--土改运动后和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之比较》[J].党史纵横,1999(7):38-40。
    34、杜润生:《关于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1996(6):15-17。
    35、蒋吉昌:《回眸土地改革运动》[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1999.10:34-36。
    36、董国礼:《土地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社会效应》[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59-64。
    37、孙瑞鸢:《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动因、政策和成就--对<剑桥中国史>第14卷有关部分的评析》[J].中共党史研究,1994(5):43-50。
    38、陈益元:《建国初期中共政权建设与农村社会变迁--以1949年-1952年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J].史学集刊,2005(1):46-52。
    39、李立峰:《经纪模式的消解:土地改革与赋税征收》[J].江苏社会科学,2005(6):160-166。
    40、李金铮:《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6(4):76-94。
    41、曲丰霞:《毛泽东土地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综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6):128.132。
    42、李昌远:《全国土地会议: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J].党史博采,2002.8:27-30。
    43、佘君:《土地改革的现代化透视》[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2(11):76-77。
    44、吴风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富农政策的形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4):17-18。
    45、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土地研究改革综述》[J].研究动态,2000(6):93-97。
    46、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J].中共党史研究,2002(4):31-36。
    47、白云涛:《土地改革与中国的工业化》[J].学术论坛,2002(1):15-17。
    48、何建:《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社会大变革》[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4:47-50。
    49、柯有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改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改革》[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2-16。
    50、陈国和:《乡村政治与四五十年代的土改小说》[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35-138。
    51、申端锋:《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一个导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3-109。
    52、田新文,万小平:《建国初期毛泽东对“三农”问题的若干认识》[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7:476-480。
    53、赵雪梅:《论新中国的农业制度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02-308。
    54、郎友兴:《政治精英与中国的村民自治:经验与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6(6): 15-25。
    55、甘庭宇,徐薇,廖祖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模式重构》[J].天府新论,2006(4):99-104。
    56、陈洪生:《当代中国乡村治理中政府主导力量嵌入乡村社会的政治逻辑》[J].求实,2006.7:86-90。
    57、李巨澜:《略论民国时期的区级政权建设》[J].史林,2005(1):90-96。
    58、陈胜勇,孟军:《20世纪以来中国乡镇体制的变革与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6(4):16-23。
    59、张新光:《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4-39。
    60、王立华:《贫富分化下的乡村伦理困惑及其犯罪成因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6-38。
    61、刘一臬:《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视》[J].战略与管理,1999.4:82-89。
    62、邓万春:《制度变迁,还是动员是改革--社会动员视野下的中国农村改革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0。
    63、林伟京:《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动员》[J].齐鲁学刊,2007(1):51-55。
    64、钟霞:《苏南农村抗美援朝运动》[J].党史研究与数学,2006(1):54-60。
    65、陈洪胜:《传统乡村治理的历史视阈:政府主导与乡村社会力量的对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0-25。
    66、魏文享:《乡村控制与农业建设--试论南京政府时期湖北省的农会组织》[J].中国农史,2006.4:112-124。
    67、张冠军:《牺盟会与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4):98-101。
    68、罗兴平,张其鸾:《乡村权力关系的规范与调整》[J].山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8。
    69、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框架与反思》[J].学海,2006.2:20-25。
    70、盛凌振:《社会运动的政治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1):75-78。
    71、孔繁斌:《政治动员的行动逻辑--一个概念模型及其应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79-84。
    72、温波,李小萍:《新生活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以南昌为中心的讨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35。
    73、康晓光:《中国现代化的脉路与出路》[J].战略与管理,1994(1):10-12。
    74、罗会光:《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看“三农”问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65-67。
    75、季芳桐,钟海莲:《试论毛泽东农村革命思想与梁漱乡村建设理论的根本分歧》[J].党史文苑,2004.10:7-10.
    76、崔玉婷:《延安教育模式与邹平教育模式:近代中国乡村教育的不同路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91-98。
    77、何建华:《“社会”而非“政权”: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立场》[J].社会主义研究,2007(1):80-82。
    78、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J].社 会科学,2007(1):54-62。
    79、王国胜:《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文化变迁探微》[J].理论探索,2006(5),12-14。
    80、李秀芳:《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与科技,2006.11:42-43。
    81、陈非:《两种身份两种写作--比较赵树理与知识分子作家对乡村与农民的不同解读》[J].学术论坛,2006(9):142-146。
    82、张佩国:《多学科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革命、宗族与方法讨论》[J].社会,2007.2:104-118。
    83、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J].近代史研究,2006(4):95-110。
    84、李庆真:《从社会变迁的视角解析乡村青年知识分子“公”之观念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45-50。
    85、汪萍:《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动员问题探讨--以河北定州翟城村为例》[J].理论月刊,2006(12):155-158。
    86、贺雪峰:《行动单位与农行动逻辑的特征》[J].中州学刊,2006(5):129-133。
    87、莫宏伟:《建国前后中共防腐反腐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1):68-70。
    88、胡清宁:《解放初期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学习活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76-84。
    89、张菊香:《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双重影响》[J].江淮论坛,2006(3):23-28。
    90、张一平:《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演变》[J].兰州学刊,2006(6):182-185。
    91、赵雪梅:《论新中国的农业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02-308。
    92、吴敏先,张永新:《建国后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4):5-10。
    93、陈锋:《大陆建国后土地改革和台湾土地改革之比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122-125。
    94、马凯:《揭开台湾土地改革神话的面纱》[J].(台湾)历史月刊(210期),2005.07:52-54。
    95、马凯:《中共成也土改、败也土改?》[J].(台湾)历史月刊(211期),2005.08:38-41。
    96、张维一:《公有土地放租--台湾土地改革的第一大步》[J].(台湾)土地问题研究季刊(二卷三期),2003.09:2-12。
    97、黄树仁:《台湾农村土地改革再省思》[J].(台湾)台湾社会研究(47期),2002.09:195-248。
    98、张景森:《虚构的革命:国民党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与转化(1905-1989)》[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十三期(1992年11月):161-194。
    99、Woodside,Alexander:Land Reform in China and North Viemam(Book Review).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Feb84,Vol.89 Issue l,p.184,2p
    100、Ladejinsky,Wolf:CARROT AND STICK IN RURAL CHINA.Foreign Affairs,Oct57,Vol.36 Issue 1,p.91,14p
    101、Chang,C.M:FIVE YEARS OF COMMUNIST RULE IN CHINA.Foreign Affairs,Oct54,Vol.33 Issue 1,p.98,13p
    102、Chagn,C.M:MAO'S STRATAGEM OF LAND REFORM.Foreign Affairs,Jul51,Vol.29Issue 4,p.550,14p
    1、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编印:《河南省土地改革文献》(上、下)[C],1954年。
    2、商水县人民委员会:《商水县统计资料汇编1949--1962》[C],1963年10月制(内部资料)。
    3、商水县人民委员会:‘商水县统计资料汇编1949--1957》[C],1958年12月30日制(内部资料)。
    4、汤庄志编纂领导组:《汤庄志》,1985年(未刊稿)。
    5、张祯祥:《商水县汤庄乡张楼村村志》,2000年(未刊稿)。
    6、商水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商水县志>清乾隆十二年版校注本一二卷》,1996年11月(未刊稿)。
    7、中共河南省周口地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河南周口地区组织史资料(1925-1987)》[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
    8、中共河南省商水县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商水县组织史资料(1927-1987)》[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9、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C],第十一册、第十二册。
    10、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二室:《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时期文献资料选编(一)》[C],1987年。
    11、政协河南省商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商水县文史资料(第二辑)》[C],1987年12月。
    12、政协河南省商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商水县文史资料(第三辑)》[C],1989年12月。
    1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3--1957》(农业卷)[C],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第二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15、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辑: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开封河南省政治讨论会干事会:《河南政治月刊》(共7卷),1931.09-1943.06。
    河南公署建设厅:《河南建设月刊》(1卷),1938.09。
    《人民日报》、《河南日报》、《长江日报》
    (一)河南省商水县档案(商水县档案馆藏)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1950年)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4:县委关于土地改革、反匪、反坝(霸)群众运动工作计划,报告简报及区书会议总结报告(1949年)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1949年):县委关于各项工作的文件和报告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1950年):县委关于土改、夏秋两季征收工作、灾情问题的统计表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9(1950年):关于召开区书会议报告、会议记录和组织工作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3(1950年):县委关于向上级各项工作请示与下级各项工作报告总结,通知,草底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5(1950年):县委土改重点一区三里长各项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典型调查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17(1950年):商水县第六区(邓城)关于各项工作总结报告、县委对六区报告中几个问题的答覆(复)并转各区委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0(1950年):商水县第一区关于各项工作总结报告,数字统计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29(1950年):县委关于各项工作的打算,报告,土改和重点材料,镇压,减租减息,县委整风,农业生产,灾情调查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0(1951年):县委关于土地改革覆查(及当前)工作的指示报告总结(1951年)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1(1951年):县委关于全县外逃地、坝(霸)、匪首调查登记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3(1951年):三区关于土地改革覆查总结报告
    县委全宗一,卷37(1951年):县委检查组关于对区乡土改复查前后及其运动中情况的调查、检查报告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38(1951年):县委工作组关于土改生产问题的报告和农村各阶级生活情况调查报告及会议总结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49(1951年):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0(1951年):县委关于反霸斗争及镇压、土改等统计表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2(1951年):县委关于各省人民代表会农业调查,互助合作,生产救灾,敌人活动,干部违法乱纪事故工作的报告,总结,通报统计表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3(1951年):镇反学习各种文件统计表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一53(1951年):县委关于综合报告总结,整风,镇反土改,覆查,诉苦,抗美援朝报告总结统计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4(1952年):县委向上级请示和报告会议记录,工作报告,县级干部津贴调整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59(1952年):县委关于民主运动、整风、整编工作报告总结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2(1952年):县委关于农业灾情、农业生产、互助组问题的调查报告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3(1952年):县委关于今冬明春农业生产、处理麦苗地工作的计划意见报告和对典型重点灾情村的调查报告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5(1952年):县委关于土改复查运动中的各种统计登记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6(1952年):县委关于各任民主运动中分配斗争果实的情况报告总结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67:县委关于土改展览、典型调查(县委1952年复制件)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6(1953年):县委关于受灾后灾民缺粮供应、支持救灾和买(卖)小孩逃荒要饭的统计登记表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78(1953年):省地县委对柴湾决口和霜灾的调查报告
    县委全宗一永久卷80(1953年):商水县各区关于民主运动复查工作的总结报告
    汤庄全宗一永久卷4(1958年):村史家史
    政府全宗一永久卷7(1949年):商水县各种数字表格
    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9(1949年):
    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2(1949年):
    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卷13(1951年):
    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5(1951年):
    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6:商水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提案
    政府全宗一永久卷17:
    政府全全宗一永久卷22:商水县查勘报告
    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5
    政府全宗一永久卷27:
    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0
    县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1
    县委宣传部全宗一永久卷1:(1949)五0年宣传工作总结,四区匪坝伪人员登记名单
    宣传部全宗一永久卷卷2:1950年宣教工作总结和有关材料
    商水县委宣传部全宗一永久卷卷5:全县宣传员和邓城镇捐献统计表
    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2-通报、批复、报告、决定
    政府全宗一永久卷32:
    政府全宗一长期卷2:通知、通令
    县委全宗一长期卷17(1952年)
    1、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1(1949年):县委工作日志:秋屯、积极分子训练、划阶级等问题
    2、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2(1949年):县委关于剿匪、群运、夏屯工作总结经验介绍
    3、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3(1949年):县委关于政党反蜕化、生救灾情、剿匪报告
    4、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5(1949年):县委关于整军、扩军工作的报告
    5、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6(1949年):县委关于群运工作的报告总结
    6、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7(1949年):县委关于各区剿匪反霸群运工作的情况统计表
    7、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8(1949年):城关镇关于政剿工作的报告
    8、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9(1949年):县委关于土改、减租生产、救灾等工作的报告
    9、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10(1949年):县委关于刁河、白牛、汲滩、裴营、穰东的工作总结
    10、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15(1949年):公安局关于剿匪反霸的报告
    11、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16(1950年):县委各届代表大会决议总结
    12、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19(1950年):县委关于召开各区书、长联席会议总结
    13、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18(1950年):县委关于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提案报告
    14、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25(1950年):县委会关于个县工作的简报、总结
    15、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26(1950年):县委关于生救、麦征、秋征工作的通报、报告
    16、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45(1950年):县委对基层土改夏屯的检查总结报告
    17、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45(1951年):河南省委、南阳地委关于镇反、土改、民主建设工作的方案、指示、规定、总结、意见
    18、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53(1951年):南阳地委关于抗美援朝全区工作任务的指示
    19、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55(1951年):县委关于镇反土改工作的总结报告方案简报
    20、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63(1951年):裴营区工作汇报
    21、中共邓县委员会档案永久卷76(1952年):县委关于土改复查扩干会议、整风学习的工作总结、报告意见
    22、邓县人民政府永久卷34(1951年):县政府关于生产救灾工作的指示
    23、邓县人民政府永久卷35(1952年):中央国务院省人委关于转业军人安置、农业税、生产救灾、劳动就业、干部福利待遇工作的报告、指示、办法、决定、通知
    24、邓县人民政府永久卷49(1952年):省农林水利厅关于生产防汛工作的意见总结
    25、邓县人民政府永久卷50(1952年):县政府关于农业生产的指示、简报
    1、《河南目前形势与任务提纲》,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49年永久卷2,第1件。
    2、《剿匪工作报告》,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49年永久卷2,第2件。
    3、《河南经济现状及今后建设方案》,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49年永久卷2,第3件。
    4、《财政会议上几个问题的决定》,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49年永久卷25,第1件。
    5、《河南省夏征工作情况》,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49年永久卷28,第1件。
    6、《华中局对陈留地委“秋征结合减租指示”的指示》,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49年永久卷28,第2件。
    7、《目前河南情况与党在一九五0年的任务》,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50年永久卷31,第41件。
    8、《许昌后七县土改经验介绍--裴孟飞同志三月七日在省第三次党代会上的发言》,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50年永久卷31,第2件。
    9、《剿匪报告提纲》,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51年永久卷72,第5件。
    10、《土改会议总结报告提纲》,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51年永久卷79,第3件。
    11、《张玺同志关于土改后农村情况向中南局的报告》,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51年永久卷84,第1件。
    12、《河南省1951年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运动方案》,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51年永久卷85,第8件。
    13、《三年来的民主建政工作和今后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52年永久卷209,第3件。
    14、《河南省人民政府生产救灾委员会关于增产救灾工作的报告》,中共河南省委档案1954年永久卷384,第6件。
    1、ZNH-1586河南省农林厅:《河南省农业调查报告》,1950。
    2、ZNH-1587河南省农林厅:《河南省农业调查报告》,1950。
    3、ZNH-1588河南省农林厅:《河南省农业调查报告》,1950。
    4、ZNA-728河南省政府土改委员会:《河南省十四个典型乡调查》,1952.12。
    5、ZNA-729河南省政府土改委员会:《河南省十四个典型乡调查》,1952.12。
    6、ZNB-115 中南土委会:《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1953.04。
    7、ZNB-116 中南土委会:《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1953.04。
    8、ZNB-117 中南土委会:《土地改革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1953.04。
    9、ZNB-121 中南土委会:《中南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1953。
    10、ZNB-122中南土委会:《中南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1953。
    11、ZNB-123中南土委会:《中南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1953。
    12、ZNB-124中南土委会:《中南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195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