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大量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矛盾因此日益加剧,使得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成为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地非农化导致农民土地权益严重流失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然而,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流失,也是严重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本文将同时从这两个方面,全面地分析农民土地权益的流失与保护问题。
     本文认为,忽视农民权益的农地制度安排,是导致我国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本文试图在公平与效率的分析框架下,思考如何通过农地制度创新,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既能保障经济进程健康发展,又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从重视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视角研究农地制度创新,这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提出了一个新思路。
     本文将努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从战略高度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与中国有着相似农地制度安排与演变背景的匈牙利为例,通过比较分析,阐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民土地权益状况的密切关系;从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视角,分析我国土地征收以及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流失与保护问题;突出强调农民组织作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主体的作用;从土地产权、市场机制、法律规范三个层面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进行构思,旨在努力构建一个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体系。
It has been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 Chinese farmers have been losing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wning the rural lan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using increasing social conflicts and thus making it an issue which profoundly influences the process of our n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loss of the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caused in the process of not using farmland for farm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concern.
     Yet it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that the loss of the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 of rural land use right is also another aspect of the serious problem. 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loss and protection of the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two aspects mentioned abov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pres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agricultural land which neglect the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los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flect upon how to improv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system and thus guarantee both the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Research into the system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not only 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bu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in the innovation of China's rural land system.
     This thesis tries to use the Marxist theory to guide 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practice and from a strategic heigh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Hungary which has similar background to China, this thesis clarifi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ral land system and the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From both equity and efficiency perspective,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loss and protection of the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acquisition and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right. The thesi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farmers'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tection of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market mechanisms and legal norms, the thesis sets out innovative thinking for China's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aimed at building an effective system of protecting the farmers' 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引文
[1]李成贵.中国的二元结构与“三农”困境[J].古今农业,2003(4):15
    [2]2000年3月,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朱熔基直言上书说:“我向总理说实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封信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引发了中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
    [3]林翊,林卿,谢代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8(4):78-80
    [1]本文根据习惯,将“农村土地”简称为“农地”,其主体部分为农业用地。
    [2]韩俊.征地已成为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途径、农民最不满的领域.中国农业信息网[EB/OL].[2005-05-13]http://www.agri.gov.cn/JJPS/t20050513_371359.htm
    [3]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思考[J].古今农业,2003(4):4
    [4]韩俊.征地已成为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途径、农民最不满的领域.中国农业信息网[EB/OL].[2005-05-13]http://www.agri.gov.cn/JJPS/t20050513_371359.htm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7页
    [2]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1]陈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1]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产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如果没能协调发展,容易引发社会动荡。所谓“拉美陷阱”,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但由于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严峻现实,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群众抗争,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使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出现了持续衰退的情形。我们将此现象称之为“拉美陷阱”。
    [2]中国目前正处于双重转型中,即从发展角度来看,由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的转型,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两种转型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引自:商晨.利益、权利与转型的实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总序第7页
    [1]林翊,林卿,谢代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8(4):78-80
    [1]钱忠好,曲福田.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J].中国农村观察,2004(12):5
    [2]卢太平.控制耕地非农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6):58
    [3]冀名峰.关于解决农民失地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5):14
    [4]唐烈英,施润.集体土地征用中的利益主体解读及其法律规制[J].中州学刊,2007(3):88
    [5]陈波翀,郝寿义.征地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6):34
    [1]顾益康,邵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2
    [2]王志林.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重庆江北网[EB/OL].[2008-04-09]http://www.jbnews.gov.cn/Article/200804/6058.htm
    [3]肖屹,钱忠好.交易费用、产权公共域与农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侵害[J].农业经济问题,2005(9):58
    [4]吴晓洁,黄贤金等.征地制度运行成本分析—以通启高速公路征地案例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2):55
    [5]李平,徐孝白.征地制度改革:实地调查与改革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2004(6):42
    [6]陈波翀,郝寿义.征地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6):39
    [1]赵淑琴.农地征用制度与实践:问题及征用补偿方略[J].农业经济问题,2004(4):55
    [2]周诚.论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分配的全面产权观[J].中国地产市场,2006(8):76-79
    [3]周诚.周诚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5-101页
    [4]黄征学.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06(5):14
    [5]李建建.我国征地过程中集体产权残缺与制度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0
    [6]李建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农地征购市场的构建[J].当代经济研究,2002(10):51
    [7]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J].经济学,2004(4):194
    [1]曾令秋,杜伟,黄善明.对土地价格“剪刀差”现象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6(4):40
    [2]蔡继明,苏俊霞.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的三重效应[J].社会科学,2006(7):135
    [1]靳相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的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3(2):19
    [2]陈征.土地价值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4-6
    [1]蒋伏心.体制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J].江海学刊,1995(5):29
    [2]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7):8-18
    [3]许崇正.“三农”出路,加快发展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J].经济学家,2005(1):94
    [4]杨小凯.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2(5):1-4
    [5]骆友生,张红宇,高宽众.土地家庭承包制的现状判断与变革构想[J].经济研究,1988(11):69
    [6]骆友生,张红宇,高宽众.土地家庭承包制的现状和判断[J].农村金融研究,1989(2):60
    [1]郭铁民,林善浪.农地股份合作制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01(12):30
    [2]“两田制”在1984年首先出现在山东省平度市,“两田”,即口粮田和承包田。口粮田按人均分,其标准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体现公平和社会保障:承包田则是引入效率机制,由农民适度竞争投标承包。
    [3]骆友生,张红宇.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1995(1):71-73
    [4]1992年,山西吕梁地委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出发,制定了《关于拍卖荒山、荒坡、荒沟、荒滩使用权,加快小流域治理的意见》,对拍卖“四荒”使用权做出明确规定,即谁购买、谁治理、谁收益,拍卖期为50-100年。可继承,可转让。这是中国农村“四荒”使用权拍卖的首例。
    [5]郭铁民,席晓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一种生产力[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2):39
    [6]文贯中.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论文集[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1]Ensminger.J.and Rutten.A.(1991).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anging Property Rights:Dismantling a pastoral commons.American Ethnologist 18(4).
    [2]Rose.现行征地制度的弊端和地方改革探索经验[R].“中国征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简报四,2004年3月
    [1]J·B·巴雷尔.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引自:张红宇,陈良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135页
    [2]Louis Putterman,"The rule of ownership and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s Economic Transition",The China' s Quarterly,Vol,144,PP1045-1065
    [3]Kung.JK.(2002)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0).
    [4]Brian.征地制度改革政策建议讨论[R].“中国征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简报六,2004年3月
    [1]Ellickson.土地制度概述[R].“中国征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资料,2004年3月
    [1]洪远朋等.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2]石莹,赵昊鲁.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3]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4]胡培兆.协调经济关系,日臻社会和谐[J].理论前沿,2005(17):8
    [1]胡培兆.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性[J].经济学家,2006(2):5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文第1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3页
    [3][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2页
    [4]肖莉.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6页
    [5]这是学术界关于利益概念界定的众多观点中的一种,笔者赞同该观点。转引自: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
    [6]熊谞龙.权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权本质的再讨论[J].比较法研究,2005(2):52
    [7]江怡.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哲学[N].学习时报,2007-9-13(6)
    [1]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莫斯科苏维埃联席会议上关于对外政策的报告.引自: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2]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文第2版),第78-7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6]列宁.同个人利益结合和个人负责的原则.引自: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文第2版),第6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文第2版),第84页
    [3]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
    [6]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页
    [7][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675页
    [8]彭劲松.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9]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文第2版),第249-250页
    [1]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4页
    [4]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1]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4页
    [2][俄]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496页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4-16页
    [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5页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页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16页
    [3]邹海林.责任保险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2页
    [5][英]杰里米·边沁.政府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2页
    [1][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2][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3]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1][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页
    [2]季建业.农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3]叶剑平.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4][美]R·科斯,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66页
    [5][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04页
    [1][美]R·科斯,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97页
    [2][美]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引自: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3]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4][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68页
    [5][南]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0-41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2]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3页
    [3]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吴易风文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7页
    [6]林国先.市场化制度变迁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7]刘鹏,田广研.马克思产权与我国产权改革[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3):28
    [8]陈建兵,王宏波.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产权理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文第2版),第68页
    [1]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页
    [1]Coase,Ronald.The Nature of the Firm.In Coase,1988.The Firm,the Market and the Law,33-55.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7,33-55.
    [2]1991年科斯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讲话中说,“奥利弗·威廉姆森把我在《企业的性质》中的论题未能使用或用得有限归因于未能使它具有‘操作性',所谓操作性是指交易成本的概念未被纳入某种通论。我想这是对的。”
    [3]李仁君.科斯定理的理论贡献与基本缺陷评述[J].中州学刊,1999(1):14
    [4]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和完善的。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格里高利·曼昆,1998),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外部性具有两种效应: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如果是不利的,则称为“负外部性”。
    [1]何新.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何新最新经济论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2]高淑泽.谈谈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0):35
    [3]高淑泽.谈谈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0):33-36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96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96-697页
    [3]陈征.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98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14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14页
    [1]石莹,赵昊鲁.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2]陈征.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49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54页
    [1]石莹,赵昊鲁.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874页
    [3]陈征.《资本论》解说(第3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79页
    [4]陈征.《资本论》解说(第3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7-608页
    [1]石莹,赵昊鲁.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2]观点参考:石莹,赵昊鲁.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71页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558页
    [2]转引自:韩冰华.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3]转引自:马爱锄.农业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06):19
    [4]韩冰华.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1]林翊.《资本论》的资源配置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8
    [2]李景刚.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09):4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4]李冬梅.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实证研究[D].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03):7
    [5]李国英.企业资源配置力与企业竞争力[J].理论月刊,2001(11):88-89
    [6]李冬梅.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实证研究[D].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03):8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文第2版),第580页
    [2]林翊.《资本论》的资源配置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8
    [1]林翊.《资本论》的资源配置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1):28-30
    [1]盖国凤.资源配置效率测度与前沿生产函数[J].财经问题研究,1998(11):8
    [1]于洪宁.政府科技投入与税收政策国际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3):10-11
    [1]吴宣恭.实现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J].经济纵横,2007(1):2
    [2]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页
    [3]罗能生.产权公平论[J].天府新论,2003(01):15-19
    [4]吴宣恭.实现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J].经济纵横,2007(1):2
    [5]李海青,赵玉洁.效率与公平—追求和谐的统一[J].山东经济,2005(09):10-13
    [6]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3-14页
    [7]黄泰岩.构建公平与效率的新关系[J].求是,2003(11):10-12
    [1]洪银兴.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改革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03):27-30
    [2]刘国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与建立和谐社会不相容[N].中华工商时报,2005-10-14
    [3]谭希培,何子英.公平与效率——优先性与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J].伦理学研究,2004(6):70-73
    [4]吴宣恭.实现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J].经济纵横,2007(1):2-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121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4]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1-772页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页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1]黄国华.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的现代解析[D].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5):20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9-150页
    [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1-152页
    [3][英]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引自: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页
    [1][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2][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4][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5]吴宣恭.实现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J].经济纵横,2007(1):2
    [6]吴宣恭.实现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J].经济纵横,2007(1):4
    [1]徐秀红.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101-103
    [2]耦合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这里强调两者的相关性与依赖性。
    [3]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页
    [1]陈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2]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3][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6页
    [4][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39页
    [5][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7]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
    [8][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页
    [9]李杰.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6):12-13
    [1]陈艳文.建国以来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变迁的特点及绩效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8页
    [2][美]戴维.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引自: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8页
    [3][美]诺思,戴维斯.制度变迁的理论.引自:R·科斯,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4页
    [1]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页
    [2]徐加胜.论会计准则的稳定与变迁[J].山东经济,2000(5):76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引自: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74页
    [1]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315页
    [2]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5-321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03页
    [2][美]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页
    [3][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中文版),第157页
    [1]转引自: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2]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页
    [1]林翊,林卿,谢代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8(4):79
    [1]林翊,林卿,谢代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8(4):79
    [2]杨杨,吴次芳,郑娟尔.土地资源约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技术经济,2007(11):34-38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57页
    [2][奥]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6页
    [3]钱津.论经济发展的本质与动力[J].经济经纬,2006(6):1-3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杨敬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315页
    [2]转引自: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经济·利益·政治.马克思主义研究网[EB/OL].[2006-01-16]http://myy.cass.cn/file/2006011622202.html
    [3]理论界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
    [1]谢代详,林翊,林卿.经济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J].中国集体经济,2008(5):111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权益保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1]同春芬.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2][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郭熙保、张进铭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3]李伟,张占斌.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经验及其发展道路探索[J].中共党史研究,2008(3):35
    [1]杜小军,苌花荣.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加剧的成因[J].商业研究,2006(1):52
    [2]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首破万元.网易财经[EB/OL].[2009-1-16]http://money.163.com/09/0116/05/4VOMUPJP00252G50.html
    [3]数据转引自:王景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观点综述[J].产权导刊,2004(2):17
    [1]管仲.《管子》曰: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
    [2][美]斯诺,洛易斯·惠勒.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1]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高层研讨会专家观点汇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9
    [1]林翊,林卿,谢代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8(4):79
    [1]王晓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推动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J].中国经贸导刊,2007(18):15
    [1]笔者以为,政府对农民的补助应该尽量落实到具体的惠农、强农的项目上,通过项目带动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
    [1]林翊,林卿,谢代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8(4):78
    [2]谢代详,林翊,林卿.经济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J].中国集体经济,2008(5):111-112
    [1]谢代详,林翊,林卿.经济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J].中国集体经济,2008(5):111-112
    [2]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源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25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李小云,左停,李鹤等.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状况分析—《农业法》第九章“农民权益保护”实施情况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7(1):55
    [2]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高层研讨会专家观点汇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李小云,左停,李鹤等.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状况分析—《农业法》第九章“农民权益保护”实施情况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7(1):55
    [1]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2]林翊,林卿,谢代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8(4):78-80
    [3]亦有学者将其归结为四次制度变迁,主要是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分开讨论。笔者认为,二者都是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因此本文将其合而为一。
    [1]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2]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1]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页
    [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1]高汉.集体产权制度下的农地征用[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4):38
    [2]王世联.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07(9):28
    [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7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
    [4]引自:中共中央1953年12月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5]罗夫永.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7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2]林翊,冯秀萍,林卿.匈牙利农地变革对我国农地规模经营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286
    [1]林翊,冯秀萍,林卿.匈牙利农地变革对我国农地规模经营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286
    [2]万振凡,肖建文.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制度创新的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9):2
    [3]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0年:回眸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08(6):5
    [4]“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专用名词,1982-1986年,连续颁发的第一轮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依次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和《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5]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0年:回眸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08(6):5
    [1]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0年:回眸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08(6):6
    [2]宋洪远.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历程和主要成就.红网新闻中心[EB/OL].[2008-04-24]http://news.rednet.cn/c/2008/04/24/1492118.htm
    [3]叶剑平等.2005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2006(7):77
    [1]第二轮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依次是:《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0年:回眸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08(6):6
    [1]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2]王洪友.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与债权论者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44-45
    [3]屈茂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债权性质的驳议[J].法制与经济,1998(1):17-18
    [1]王小映.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承包权物权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0(1):45
    [2]引自:秦勇,李凤霞.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改革与战略,2007(4):101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4-40页
    [2]胡汝银.低效率经济学:集权体制理论的重新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94-96页
    [1]许月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0):56-76
    [2]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肖利平.中国农地制度变革及其绩效分析[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5):28
    [2]毛墉.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16
    [3]肖利平.中国农地制度变革及其绩效分析[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5):28
    [1]《土地管理法》第10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2][美]罗伊·普罗斯特曼,蒂姆·汉斯达德,李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地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经济,1995(3):43
    [3]《土地管理法》第10条的规定顾及了我国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肯定了农村土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现状,但在实践中却造成了集体土地依法没有所有权主体,因为:乡(镇)农业集体经济在人民公社解体后大多不存在;村民小组也不是原来的生产队,没有独立法律地位;村委会它既不是经济法人,也不是一级政府,只是村民的社区性自治组织。
    [1]王小映.土地承包权:债权还是物权[J].经济研究参考,2000(35):31-32
    [2]常明明,李汉文.中国农地产权:缺陷、逆向淘汰及改革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7(3):90
    [3]杨学成,罗伊·普罗斯特曼,徐孝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J].中国农村经济,2001(1):58
    [1]资料来源:匈牙利中央统计局Hungarian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KSH),2007年7月笔者访问匈牙利时由匈方课题组提供。
    [2]陈静.匈牙利土地管理基本情况.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资源网[EB/OB].[2006-11-15]http://www.lrn.cn/bookscollection/magazines/trendsandreference/2006trendsandreference/2006_33/200611/t20061115_1947.htm
    [1]除特别注明的之外,本节数据来源均为西匈牙利大学地理信息学院(College of Geoinformatics,Unive rsity of West Hungary)提供的合作交流资料。
    [1]资料来源:Bela Markus & Judit Nyiri,Organisational structur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processes of the real property transactions,Hungarian National Report,2007年7月笔者出访匈牙利时由第二作者本人提供。
    [2]当时爆发的冲突实际上也是由于匈牙利人民为摆脱苏联模式束缚而直接引发的。
    [3]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4]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5]林卿,林翊,王荧,Gombas Katalin.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东南学术,2009(2):73-74
    [6]这一时期的数据主要取自美国农业部1983年11月出版的Agricultural Statistcs of Eastern and Soviet Union,1960-1980(1960-1980年东欧及苏联农业统计)。
    [1]迟福林.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402页
    [2]KovachI.(1994).Privatisation and Family Far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Sociologia Ruralis,34(4):369-382.
    [3]王景新.俄罗斯、匈牙利农地改革和农村经济转轨:赴俄罗斯、匈牙利转轨考察子报告[J].经济管理文摘,2002(9):41
    [4]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东欧国家农业私有化的两大任务是:土地私有化和建立私人农场。(Csaba Csaki,世界银行专家、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主席、匈牙利经济学家)资料参考:胡长明.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3):30
    [1]参考:迟福林.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403-405页
    [2]资料来源:匈牙利乡村发展中的土地利用计划(2003 Bela Markus and Judy Nyiri)
    [3]陈静.匈牙利土地管理基本情况.国土资源部部信息中心资源网[EB/OL].[2006-11-15]http://www.lrn.cn/bookscollection/magazines/trendsandreference/2006trendsandreference/2006_33/200611/t20061115_1947.htm
    [4]资料来源:Bela Markus、Judit Nyiri.匈牙利乡村发展中的土地利用计划[J].作者系西匈牙利大学地理信息学院教授,资料由第二作者本人提供。
    [5]林卿,林翊,王荧,Gombas Katalin.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东南学术,2009(2):75-76
    [1]林卿,林翊,王荧,Gombas Katalin.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东南学术,2009(2):76
    [1]迟福林.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页
    [2]林卿,林翊,王荧,Gombas Katalin.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东南学术,2009(2):73-74
    [3]参考:林翊,张燕梅,林卿.匈牙利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及其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2):93-95
    [1]张名恢.东欧各国的农业经营形式与经营规模[J].世界农业,1987(9):9-11
    [2]杨少平.匈牙利合作社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中发展.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网[EB/OL].[2008-04-14]http://qsqp.chinacoop.gov.cn/web/shouye/news/news_detail.jsp?classid=75&infoid=5210.
    [3]杨少平.匈牙利合作社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中发展.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网[EB/OL].[2008-04-14]http://qsqp.chinacoop.gov.cn/web/shouye/news/news_detail.jsp?classid=75&infoid=5210.
    [4]这部分数据主要取自《Agricultural Statistcs of Eastern and Soviet Union,1960-1980》(1960-1980年东欧及苏联农业统计),美国农业部,1983年11月出版。
    [5]Ha(霍尔特),匈牙利度量衡,1霍尔特=8.55市亩=0.57公顷。
    [1]按照1968年-1971年美元贬值前的汇率计算,1美元约合30福林;到1975年12月31日,按官方汇率计算,1美元可兑换8.51福林。
    [2]王景新.俄罗斯、匈牙利农地改革和农村经济转轨:赴俄罗斯、匈牙利转轨考察子报告[J].经济管理文摘,2002(9):41
    [3]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2页
    [4]林翊,张燕梅,林卿.匈牙利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及其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2):94
    [5]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194页
    [6]笔者以为,这一点十分值得我国借鉴采用。
    [1]迟福林.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页
    [1]林翊,张燕梅,林卿.匈牙利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及其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2):95
    [1]田国强.内生产权所有制理论与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J].经济研究,1996(n):11-12
    [1]王兴运.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J].中国法学,2005(3):136-137
    [2]引自:严文萍.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之解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2):78
    [3]胡建淼,邢益精.公共利益概念透析[J].法学,2004(10):3
    [1]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诠释[J].法学论坛,2005(1):17
    [2]规制是由英文Regulation翻译过来的,其意为以法律、规章、政策、制度来加以控制和制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译为管制,其反义词“放松规制”(Deregulation)译为放松管制或放松规章限制(朱锡平,2007)。
    [3]引自:[美]罗杰·佛朗茨.X效率:理论、证据和应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4]1976年,佩尔兹曼在对市场失灵、对政府规制结果的预测以及进而推断政府规制在经济上的有效性的三个层次上进一步发展了规制俘虏理论。他认为无论规制者是否获得利益,被规制产业的产量和价格并没有多大差异,其主要差别只是收人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刘建华,199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为了解决城市重建和土地开发所带来的土地征收问题,同时也为了减少人口和工业遭受空中打击的威胁,创立了土地发展权转移的法律思想。1947年英国的《城乡规划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了土地发展权制度。
    [2]刘明明.论我国土地发展权的归属和实现[J].农村经济,2008(10):94
    [3]Danner.TDRS—Great Idea but Questionable Value[J].The AppraisalJournal,1997(4):136
    [4]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6-71
    [5]周诚.论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分配的全面产权观[J].中国地产市场,2006(8):79
    [6]沈守愚.论设立农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J].中国土地科学,1998(1):17-19
    [1]刘永湘,杨明洪.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的压抑与抗争[J].中国农村经济,2003(6):16-24
    [2]周诚.周诚自选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5-89页
    [3]陈利根,陈会广.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与创新: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2003(6):40-47
    [4]肖屹,曲福田,钱忠好,许恒周.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3):77
    [5]郭书田.读2008年中央1号文件.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乡村建设网[EB/OL].[2008-03-18]http://rcc.zjnu.net.cn/Article/TypeArticle.asp?ModeID=1&ID=1134
    [6]刘英团.浅谈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体现和保障.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资源网[EB/OL].[2006-07-05]http://www.lrn.cn/sy/200607/t20060705_79356.htm
    [1]袁仁标.阻击第三次圈地运动[N].中国建设报,2004-01-06
    [2]袁一泓.土地暴利最后晚餐:第三次“圈地运动”凶猛.新浪网财经纵横[EB/OL].[2003-12-27]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1227/1530580463.shtml
    [3]李燕琼,嘉蓉梅.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征用与管理问题的理性反思[J].经济学家,2006(5):84
    [4]许慧萍.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安置[J]决策,2008(7):8
    [5]王春光,陈雷.淄博失地农民调研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HSSYS)调研报告集,2003(02):2
    [1]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J].古今农业,2003(4):4
    [2]吴玲.我国征地制度的制度悖论与创新路径[J].农业经济导刊,2006(2):41
    [1]计算公式参考: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7-68
    [2]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不过是资源向资本化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只能产生于不同的利益主体中的强势集团在资源向资本转化的过程中占有或者分享资本增值收益的需求(温铁军,2006)。
    [1]笔者强调,过低的地价不能准确反映资源相对稀缺,导致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反而会造成浪费。
    [2]周庆隆.浅谈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59
    [1]王富博.土地征收的私权保护—兼论我国土地立法的完善[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1):108、112
    [2]谭术魁.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6):47
    [3]2006年下半年,《半月谈》记者在安徽、江苏、浙江、重庆、河南、陕西等地采访大量土地纠纷案件时,发现一个新动向:无论在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都有各式各样的“护地组织”在活跃着。
    [4]廖小军.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5):103
    [5]新华社.定州征地血案震惊全国,重点项目岂能成野蛮借口.雅虎资讯网[EB/OL].[2005-6-21]http://news.cn.yahoo.com/050621/1308/2cyw0.html
    [1]朱道林.现行征地补偿制度的五大误区[J].国土资源,2004(06):41
    [1]温铁军,朱宋银.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J].经济研究资料,1996(1):58-62
    [2]海峡都市报.征地补偿费,大家都来分?.福州市房地产联合信息网[EB/OL].[2005-09-20]http://www.fzfdc.gov.cn/article/shownews.asp?id=9986
    [3]2004年我国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71元
    [4]2004年我国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483元
    [1]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1]李集合,彭立峰.土地征收:正当程序的缺失与构建[J].理论导刊,2008(8):16-19
    [2]陈立新,章辉美.论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J].求索,2004(02):45
    [3]陈立新,章辉美.论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J].求索,2004(02):45
    [4]谢树清.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市场经济国家土地征用制度的比较[J].开放时代,2005(5):117-134
    [1]这里的“征用土地”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征收土地”,因为法律原文使用“征用”一词,本文在此依法律原文引用。
    [2]程洁.土地征用纠纷的司法审查权[J].法学研究,2004(2):50-56
    [3]陈铁,吕映辉.7农民不满土地补偿标准状告国土部[N].沈阳今报,2004-10-18,转引自谢清树.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市场经济国家土地征用制度的比较[J].开放时代,2005(5):121
    [4][英]杰里米·边沁.政府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9页
    [1]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2]这一点完全可以从现行征地补偿的办法和补偿的内容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最早的农村土地征用政策《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953年12月)内容变化不大得到佐证。
    [3]土地出让金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7%[N].每周文摘,2008-10-21(2)
    [1]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以及《农业法》等相关法律都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是对集体组织的界限、集体组织权利的分配等具体问题均未明确。
    [1]据专家估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至少蒙受了2万亿元损失。
    [2]李晓峰.关于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7):30
    [3]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页
    [1]赵奉军.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9):61
    [2]蒋省三,刘守英.让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解读南海模[J].政策,2003(07):54-56
    [1]汪先平.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05):15
    [2]赵奉军.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9):61-63
    [3]赵奉军.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9):61-63
    [1]参考:刘海云,李改英.可资借鉴的四种失地农民安置模式[J].集团经济研究,2007(18):201-202
    [2]陈良钦.长沙咸嘉湖模式: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的创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9):9-11
    [3]陈良钦.长沙咸嘉湖模式: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的创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9):9-11
    [1]上官敫铭.全国土地一年卖9000亿,地方政府“吃”地为生.三农中国网[EB/OL].[2008-03-15]http://www.snzg.net/article/show.php?itemid-9442/page-1.html
    [2]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00
    [1]笔者认为,将收归中央的土地征收净收益必须专项用于农村发展,以此“还富于农民”,增进农民利益,推进城乡一体化,否则最终依旧是“以农补工”。
    [1]李建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农地征购市场的构建[J].当代经济研究,2002(10):54
    [1][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7页
    [2]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200页
    [3]依据“涨价归公”的理论,英国工党政府曾经于1947-1953年实行土地开发权国有化,即政府通过征收土地开发权将土地增值全部收归国有。但是,此种举措未能长期坚持,除了执政党更迭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此种政策造成了地产市场萎缩而不得不放弃,即恢复“涨价归私(农)”制。
    [4]周诚.周诚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5-103页
    [1]200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38号)文件,同年11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
    [2]钟水映,黄建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引发的新困境[J].国土资源,2007(6):42
    [1]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
    [2]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6-71
    [3]韩俊.征地已成为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途径、农民最不满的领域.中国农业信息网[EB/OL].[2005-05-13]http://www.agri.gov.cn/JJPS/t20050513_371359.htm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第4条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对其相关规定为:①第11条第2款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②第43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1]马士鹏.农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3
    [1][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译者序言第41页
    [2][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译者序言第42页
    [3]几个牧主共同拥有一块牧地,亦即没有人拥有排他权,由此没有一个人能对其他人使用牧地收费。我们还可以假设这块牧地是自然(未开垦)的土地,从而可以避免这一问题的动态方面。即使这样,牧牛数量的增长也会加大所有牧主的成本:为了使牛吃到同量的牧草,不得不增加放牧时间和范围,而这将降低牛的体重。但由于没有一个牧主对牧地的使用支付成本,所以谁也不会在决定牧地牧牛增加量时考虑这种成本,结果是牧牛的数量超过了有效率的牧牛数量。
    [4]农民拥有土地并种有庄稼,但由于他不是一个耕作的能手,他的土地如果在其他人手中会有更高的生产率。效率就要求有这样一种机制:通过它可以诱导这一农民将财产权转让给某些能更有效使用它的人,而可转让性财产权就是这么一种机制。
    [5][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译者序言第41页
    [1]引自:江平.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9页
    [1]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页
    [2]张卫东.土地转让性与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5):44-53
    [1]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64
    [2]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57
    [3]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58
    [4]余翼鹏,李善民.中国发达地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性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2):25
    [5]高民庆,冯文成,文亚军.成都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J].四川改革,2007(8):25-28
    [1]高民庆,冯文成,文亚军.成都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J].四川改革,2007(8):25-28
    [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进行考察后得出“农民也是经济人”的结论。
    [2]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户现有的农村土地数量是在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时就已经明确了的,考虑到农户承包经营权日益稳定、承包期长久,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假定农村土地规模既定。
    [3]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1]即使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了,但是这部分粮食补贴还是归农民所有。
    [2]刘春香.安徽小岗村土地流转现状:每亩500元—签20年.中国经济网[EB/OL].[2008-10-10]http://www.ce.cn/cysc/fdc/fc/200810/10/t20081010_17021839.shtml.
    [3]肖建.小岗村再启程.南方农村报[EB/OL].[2008-11-20].http://www.nfncb.cn/newsdetail.aspx?newsId=5282
    [1]数据来源:高民庆,冯文成,文亚军.成都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J].四川改革,2007(8):25-28
    [2]此数据截止至2007年2月份
    [3]Besley,T."Property Rights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Ghan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3,1995,pp.903-937.
    [1]刘科研.安徽小岗村:土地流转不是“重返大集体”.人民网[EB/OL].[2008-12-08]http://nc.people.com.cn/GB/8475554.html
    [2]刘春香.安徽小岗村土地流转现状:每亩500元—签20年.中国经济网[EB/OL].[2008-10-10]http://www.ce.cn/cysc/fdc/fc/200810/10/t20081010_17021839.shtml.
    [1]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2]李成贵.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步曲[N].学习时报,2007-11-7(4)
    [1]陈锡文.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两项农村基本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EB/OL].[2001-12-5]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
    [1]参考:张照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2(2):24
    [2]参考:张照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2(2):19-24
    [3]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4]蔡贤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92
    [5]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1]王学斌.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世界经济情况,2007(3):54
    [2]数据来源:段羡菊.鱼米之乡,你为何弃耕[J].半月谈,2001(2)
    [1]翟建松.集体土地市场化流转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05):48
    [2]转引自:迟福林.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3]数据转引自:许恒周,曲福田.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J].农村经济,2007(4):30
    [1]徐元明.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创新——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08(1):36
    [1]钱忠好.农业用地市场化之我见[J].经济研究,1993(7):63-65
    [2]陈锡文.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仍未解决[N].21世纪 经济报道,2001-7-13(4)
    [3]邾鼎玖,许大文.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0(12):11
    [1]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7页
    [2]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7页
    [1]陈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1]姚丽,魏西云,章波.北京市郊区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2007(2):36
    [1]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1]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4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3页
    [1]贺振华.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5
    [2]2009年2月1日新华社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
    [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页
    [1][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27页
    [2]朱巧玲,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构建:核心和框架[J].经济评论,2006(5):86
    [3]政府被视为是一种万能的、仁慈的机构,它控制着赋税、津贴和各种数量,以实现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引自:[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2]刘先江,李长真.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域中的政府体制创新[J].理论导刊,2005(1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4]张慧芳.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J].理论前沿,2004(7):24-26
    [1][英]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2][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1][英]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38页
    [1]陈锡文.农村改革再出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节目,2008年11月8日
    [2]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26-227页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318页
    [2][美]G.A.阿尔蒙德,G.B.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
    [1]石磊.三农问题的终结:韩国经验与中国“三农”问题探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110页
    [1]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3-84
    [2]林华.我国农地征收中利益相关者制约机制研究—以淄博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6):29
    [3]作者不详.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合作社网[EB/OL].[2007-7-2]http://www.hezuochina.org.cn/news12/html/?231.html.
    [4]韩俊,秦中春,张云华,罗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J].调查研究报告,2006(144):4
    [5]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4
    [6]吴玲.中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04):22
    [1]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4
    [2]刘燕.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2006(06):104
    [3]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4-85
    [4]徐晓刚.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组织的重构[J].维实,2007(11):63
    [1]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4-85
    [1]庄培帅.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呼之欲出.中国社会组织网[EB/OL].[2006-06-21]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type=next&id=22921&dictionid=1940&catid=
    [2]翟昪.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纵览.江苏人大网[EB/OL].[2008-05-31]http://www.jsrd.gov.cn/jsrdportal/portal/portalShow.html?siteNumber=l&classKey=10392&articleNo=38690
    [3]庄培帅.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呼之欲出.中国社会组织网[EB/OL].[2006-06-21]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type=next&id=22921&dictionid=1940&catid=
    [1]吕明宜.“与农共存”的日本日本农协.中国农村研究网[EB/OL].[2008-07-02]http://www.ccrs.org.cn/show_2436.aspx
    [1]李振义.论农民合法权益的自我保护[J].农村经济,2006(8):79
    [1]王方玉,杨春福.中国农民权利保护途径及其成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法学研究),2003(3):75-76
    [2]刘效仁.失地农民权利贫困是土地违法高发的深层动因.光明日报[EB/OL].[2008-01-07]http://www.gmw.cn/01gmrb/2008-01/07/content_719580.htm
    [1]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5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3]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08页
    [1]林翊,林卿,谢代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8(4):78-80
    [2]2009年1月22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08年GDP为人民币30.06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0%,增速大大低于2007年最终核实的13.0%,为2002年以来最低年度增速。其中,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速仅为6.8%,低于2007年第四季度修正前的11.2%。
    [3]日本内阁府2009年2月16日公布的数据,日本去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实际下降12.7%,为35年以来最大季度降幅。同季度,日本出口下降13.9%,企业设备投资下降5.3%,个人消费下降0.4%。受此拖累,日本去年GDP下降0.7%,为1999年以来首次转为负增长。
    [1]姚均芳,王宇,周小川:扩大内需应着力扩大消费内需.中国台湾网[EB/OL].[2008-12-26]http://www.chinataiwan.org/jinrong/gjpl/yj/200812/t20081229_807183.htm
    [2]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
    [3]周天勇.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几个问题[J].理论视野,2006(4):17
    [1]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261页
    [1]罗必良.土地流转:城乡一体化新路径.新华网[EB/OL].[2008-10-15]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0/15/content_10195859.htm
    [2]林翊,林卿,谢代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理论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8(4):80
    [1]参考: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97-498页
    [1]靳相木,董继刚.21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的目标与方针[J].农业经济问题,2003(8):57
    [1]程之胜.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状况及对策建议[J].党史博采,2008(07):38
    [1]刘凡.产权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1]叶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05):32
    [1]洪运.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房地产,2008(7):48-49
    [2]转引自: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导刊,2007(7):39
    [3]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导刊,2007(7):39
    [1]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导刊,2007(7):35-46
    [1]周诚.周诚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0-468页
    [2]王海宏.中国地价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126页
    [3]闫天龙,曹照平.土地估价知识问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4]具体公式可参阅:闫天龙,曹照平.土地估价知识问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288页
    [1]王海宏.中国地价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2]估价方法的具体运用可参考财政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印发的《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
    [3]佴玲莉.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6):45
    [1]支大成,唐康.城市土地产权市场结构及地价体系构成探求[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123-124
    [2]刘荣材.关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07(1):85
    [1]王宏琳.论和谐社会理念下有限政府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7(7):47-48
    [2]转引自:王宏琳.论和谐社会理念下有限政府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7(7):48
    [1]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3-84
    [2]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6
    [1]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6
    [1]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5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3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4]陈征.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李建平.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李建平.《资本论》辩证法探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李建建.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胡培兆.经济学本质论——三论三别[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胡培兆.《资本论》概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3]胡培兆.《资本论》研究之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4]胡培兆.胡培兆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25]陈征,李建平,李建建,郭铁民.《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6]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27]林卿.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郭铁民,林善浪.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问题探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9]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30]林卿.农地利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31]刘义圣,李建建.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2]林卿,高继红,于琳,金彦平.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
    [34][俄]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
    [3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36][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7][南]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9][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0][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2][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43][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4][美]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5][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中文版)
    [46][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7][奥]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8][美]斯诺·洛易斯·惠勒.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版
    [49][美]罗杰·佛朗茨.X效率:理论、证据和应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50][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郭熙保、张进铭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53][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4][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55][英]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57][英]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8][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9][美]R·科斯,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60][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1][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2][美]史蒂文·C·布拉萨,康宇雄.公有土地租赁制度——国际经验[M].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63][英]杰弗里·M·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M].任荣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德]克劳斯·丹宁格.促进增长与缓减贫困的土地政策[M].贺达水、张惠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年版
    [65][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66]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68]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70]张五常.佃农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71]林毅夫.中国农业家庭责任制改革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引自: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72]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年版
    [73]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74]周诚.周诚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5]洪远朋等.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许月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77]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8]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9]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0]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81]商晨.利益、权利与转型的实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2]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张红宇,陈良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4]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5]文贯中.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论文集[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86]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87]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8]王海宏.中国地价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版
    [89]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杨晓猛.经济秩序的制度理性——以转型国家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比较研究·应用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王文贵.互动与耦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3]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4]刘金海.产权与政治——国家、集体与农民关系视角下的村庄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5]靳涛.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7]刘国臻.论我国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98]郑景骥.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9]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吴易风文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01]石莹,赵吴鲁.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2]季建业.农民权利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3]谢双明.马克思主义东方农民问题理论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5]李龙浩.土地问题的制度分析—以政府行为为研究视角[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年版
    [106]林国先.市场化制度变迁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7]赵阳.共有与私有—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08]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9]楼培敏.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10]叶剑平.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
    [111]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2]李小云,左停.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3]刘建华.中国市场新秩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4]周小亮等.深化体制改革中的利益兼容问题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5]乡镇论坛杂志社.农民土地权益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116]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7]彭劲松.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8]莫宏伟.苏南土地改革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9]江平.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0]王国林.失地农民调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121]王景新.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22]迟福林.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23]操小娟.土地利用中利益衡平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4]韩冰华.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125]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126]陈明.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7]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5年版
    [128]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9]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0]牛若峰等.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1]王一江等.国家与经济—关于转型中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2]蒋省三,韩俊.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南海发展模式与制度创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33]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4]王克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化运作与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权益保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36]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137]田传浩.农地制度、农地租赁市场与农地配置效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8]迟福林.走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39]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
    [140]林善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1]闫天龙,曹照平.土地估价知识问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4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143]石磊.三农问题的终结——韩国经验与中国“三农”问题探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4]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45]于海涌,丁南.物权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6]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7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
    [148]陈征.土地价值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4-6
    [149]胡培兆.协调经济关系,日臻社会和谐[J].理论前沿,2005(17):8-10
    [150]吴宣恭.按产权关系的特征认识所有制的性质[J].高校理论战线,2004(5):30-35
    [151]李建平.矛盾观视阈下的和谐社会[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6):38-39
    [152]吴宣恭.产权、价值与分配的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2002(2):17-22
    [153]李建建.城市绝对地租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0(11):44-48
    [154]严正.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32-34
    [155]郭铁民,席晓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一种生产力[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2):39-42
    [156]林卿.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不能离开对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0-32
    [157]陈征.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6):12-16
    [158]胡培兆.共同富裕与良性两极分化[J].理论前沿,2003(22):27-29
    [159]李建建.我国征地过程中集体产权残缺与制度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0-104
    [160]吴宣恭.实现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J].经济纵横,2007(1):2-5
    [161]林卿.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学文摘,1999(7):30-31
    [162]严正.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J].政协天地,2005(12):7-8
    [163]李建建.城镇国有土地租赁制探析[J].发展研究,1999(1):14-15
    [164]严正.台湾的农业合作社和产销班[J].台湾研究集刊,2000(3):42-47
    [165]林卿.台湾农地制度改革之分析与借鉴[J].台湾研究(经济),2001(1):56-62
    [166]李建建.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若干思考[J].东南学术,2004(增):148-150
    [167]严正.小城镇还是大城市——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J].东南学术,2004(1):60-66
    [168]李建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农地征购市场的构建[J].当代经济研究,2002(10):51-55
    [169]华启清,林卿.创新农地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5-19
    [170]郭铁民,林善浪.农地股份合作制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01(12):30-37
    [171]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J].中国农村观察,1999(2):16-37
    [172]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30年:回眸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08(6):5-11
    [173]钱忠好.农业用地市场化之我见[J].经济研究,1993(7):63-65
    [174]支大成,唐康.城市土地产权市场结构及地价体系构成探求[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121-124
    [175]靳相木,董继刚.21世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的目标与方针[J].农业经济问题,2003(8):57-60
    [176]李小云,左停,李鹤.中国农民权益保护状况分析—《农业法》第九章“农民权益保护”实施情况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7(1):53-61
    [177]李松龄,黄玉龙.我国制度变革中的产权安排及其公平效率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5):17-20
    [178]覃美英,程启智.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研究[J].理论导刊,2007(3):67-69
    [179]李松龄.制度安排与公平效率的辩证关系及其产权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2-10
    [180]肖屹,钱忠好.交易费用、产权公共域与农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侵害[J].农业经济问题,2005(9):58-63
    [181]钱忠好,马凯.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J].管理世界,2007(6):38-44
    [182]王景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中改院改革形势分析会观点综述[J].产权导刊,2004(2):17-20
    [183]程同顺.利益集团理论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J].社会科学,2005(3):17-23
    [184]胡莹.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6(3):144-147
    [185]李松龄,栾晓平.公平与效率的理论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3(4):27-32
    [186]陈锡文.关于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5):13-19
    [187]李冬梅.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实证研究[D].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03):3-11
    [188]于洪宁.政府科技投入与税收政策国际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3):4-13
    [189]李景刚.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09):37-57
    [190]刘冰.企业并购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05):9-20
    [191]马爱锄.农业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06):7-30
    [192]黄国华.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的现代解析[D].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5):15-26
    [19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课题组.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9):9-12
    [194]李杰.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6):7-33
    [195]陈定洋.公平与效率: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的博弈——兼谈土地规模经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70-74
    [196]顾吾浩.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运作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11-14
    [197]洪运.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房地产,2008(07):48-49
    [198]朱巧玲,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构建:核心和框架[J].经济评论,2006(5):85-91
    [199]贺振华.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5-103
    [200]许恒周,曲福田.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J].农村经济,2007(4):29-31
    [201]王学斌.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世界经济情况,2007(3):53-60
    [202]高民庆等.成都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做法及成效[J].四川改革,2007(8):25-28
    [203]姚洋.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演化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2):11-19
    [204]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65
    [205]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6-71
    [206]钟水映,黄建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引发的新困境[J].国土资源,2007(6):42-45
    [207]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00-115
    [208]陈良钦.长沙咸嘉湖模式: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的创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9):9-11
    [209]李燕琼,嘉蓉梅.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征用与管理问题的理性反思——对我国东、中、西部1538个失地农户的调查分析[J].经济学家,2006(5):84-90
    [210]王小映,贺明玉,高永.我国农地转用中的土地收益分配实证研究—基于昆山、桐城、新都三地的抽样调查分析[J].管理世界,2006(05):62-68
    [211]周诚.论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分配的全面产权观[J].中国地产市场,2006(8):76-79
    [212]屈茂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债权性质的驳议[J].法制与经济,1998(1):17-18
    [213]秦勇,李风霞.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改革与战略,2007(4):101-104
    [214]王洪友.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与债权论者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43-45
    [215]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高层研讨会专家观点汇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9
    [216]钱津.论经济发展的本质与动力[J].经济经纬,2006(6):1-3
    [217]杨杨,吴次芳,郑娟尔.土地资源约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技术经济,2007(11):34-38
    [218]任庆恩.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2):67-182
    [219]胡元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2):23-98
    [220]汪先平.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05):8-27
    [221]佴玲莉.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6):8-54
    [222]叶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05):23-36.
    [223]刘燕.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06):99-141
    [224]林华.我国农地征收中利益相关者制约机制研究—以淄博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5):23-44
    [225]吴玲.中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21-27
    [226]翟建松.集体土地市场化流转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05):39-93
    [227]马士鹏.农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1-25
    [228]廖小军.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5):76-152
    [229]肖利平.中国农地制度变革及其绩效分析[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5):17-43
    [230]毛墉.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7-21
    [231]高汉.集体产权制度下的农地征用[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4):38-68
    [232]纪昌品.农地制度创新与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6):54-67
    [233]华彦玲,施国庆,刘爱文.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6(9):10-12
    [234]徐峰,邱隆云,魏敏.国内关于农地流转的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9-62
    [235]陈波翀,郝寿义.征地补偿标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6):34-39
    [236]华颜玲,余文学.制度分析层面的农地流转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07(2):3-6
    [237]刘甲朋,崔嵬.中国农地流转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3(6):55-59
    [238]吕艳红,陈建辉.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综述[J].宁夏党校学报,2007(2):34-37
    [239]陈艳文.建国以来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变迁的特点及绩效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5-32
    [240]陈丽洁.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典型观点[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2):187-194
    [241]刘刚,王辉.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公平与效率性分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78-81
    [242]张泽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5):13-16
    [243]李旭辉.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利益理论[J].经济评论,2004(3):27-31
    [244]肖屹,钱忠好.交易费用、产权公共域与农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侵害[J].农业经济问题,2005(9):58-63
    [245]彭诚信.从利益到权利—以正义为中介与内核[J].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4(5):73-88
    [246]王鹏翔.中国土地政策改革的选择与取向—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6(6):72-77
    [247]董栓成.论未来中国农地变革的路径选择—基于中日土地变革的比较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2):85-89
    [248]冀名峰.关于解决农民失地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5):13-16
    [249]邱莉莉.匈牙利私有化的特色与得失[J].东欧中亚研究,1997(6):53-56
    [250]马志卓.匈牙利的土地管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决策借鉴,1994(6):34-35
    [251]熊开金.从我国土地利用历程看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J].甘肃农业,2007(7):48-49
    [252]周诚.论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分配的全面产权观[J].中国地产市场,2006(8):76-79
    [253]黄征学.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06(5):13-15
    [254]王碧峰.公平与效率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76-80
    [255]林建华,任保平.西方经济学经济利益和谐理论的述评及其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6):10-15
    [256]周天勇.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几个问题[J].理论视野,2006(4):16-17
    [257]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J].经济学,2004(4):193-210
    [258]张忠明,钱文荣.农民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3):61-67
    [259]蔡继明,苏俊霞.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的三重效应[J].社会科学,2006(7):135-138
    [260]曹斐,霍维巍.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路径选择及公司治理结构——以匈牙利、捷克为例[J].财经界,2006(7):31-32
    [261]谭术魁.中国频繁暴发征地冲突的原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6):44-50
    [262]曾令秋,杜伟,黄善明.对土地价格“剪刀差”现象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6(4):37-41
    [263]王永莉.国内土地发展权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7(3):69-73
    [264]徐元明.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创新—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08(1):34-38
    [265][美]罗伊·普罗斯特曼,蒂姆·汉斯达德,李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地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经济,1995(3):38-44
    [266]王小映.土地承包权:债权还是物权[J].经济研究参考,2000(35):31-32
    [267]张名恢.东欧各国的农业经营形式与经营规模[J].世界农业,1987(9):9-11
    [268]朱米均,郭春华.试论我国征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51-55
    [269]林红玲.国家利益与产权制度的变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7-70
    [270]王富博.土地征收的私权保护—兼论我国土地立法的完善[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1):108-112
    [271]陈美球,魏晓华,刘桃菊.国外土地利用规划中各方利益协调的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5):43-47
    [272]方晓利.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J].财经研究,2000(7):18-23
    [273]黄兴年,刘路扬.利益集团的特征、国家的作用与产权失灵—兼与卢现祥教授商榷[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2):44-47
    [274]韩俊,秦中春,张云华,罗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J].调查研究报告,2006(144):1-21
    [275]侯风云,张风兵.不平衡发展与中国新型城乡二元经济[J].理论学刊,2006(11):59-62
    [276]罗能生.产权公平论[J].天府新论,2003(1):15-19
    [277]倪丹容.中国二元经济的历史逻辑和结构刚性[J].经济问题探索,2004(3):9-11
    [278]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4(12):50-59
    [279]温铁军,朱宋银.县以下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J].经济研究资料,1996(1):58-62
    [280]程宗璋.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权利及保护机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9
    [281]蒋省三,刘守英.让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解读南海模[J].政策,2003(07):54-56
    [282]王方玉,杨春福.中国农民权利保护途径及其成因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法学研究),2003(3):75-76
    [283]刘喜广,刘朝晖.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经济解释[J].土地经济与管理,2006(3):94-97
    [284]叶剑平等.2005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 界,2006(7):77-84
    [285][德]普雷乌.转轨制国家的私有化及对中国的启示[J].财经科学,1999(1):58-60
    [286]马逾际.匈牙利三十年改革历程回顾与启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56-60
    [287]李晓峰.关于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7):30
    [288]刘守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真的一本万利吗[J].中国改革,2005(7):22-25
    [289]杜江涌.农地使用制度的永佃权模式选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129-131
    [290]郑金英,金茂霞.福建省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2-14
    [291]黄丽萍.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帕累托最优选择[J].东南学术,2006(5):56-61
    [292]刘克春,苏为华.农户资源禀赋、交易费用与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基于江西省农户调查[J].统计研究,2006(5):73-77
    [293]胡小平,孔喜梅.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利益保护[J].经济学家,2005(6):39-43
    [294]钱忠好,曲福田.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经济解析[J].管理世界,2006(8):47-55
    [295]谭希培,何子英.公平与效率——优先陆与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J].伦理学研究,2004(6):70-73
    [296]盖国凤.资源配置效率测度与前沿生产函数[J].财经问题研究,1998(11):7-10
    [297]刘艳,高兴民.农地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86-90
    [298]田国强.内生产权所有制理论与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J].经济研究,1996(11):11-20
    [299]徐秀红.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101-103
    [300]洪银兴.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统筹公平与效率的改革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3):27-30
    [301]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导刊,2007(7):35-46
    [302]熊谞龙.权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权本质的再讨论[J].比较法研究,2005(2):51-57
    [303]肖来青.地权: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6-5-12(5)
    [304]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7
    [305]牛若峰.将土地产权还给农民[J].调研世界,2004(7):3-7
    [306]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要解决五大失衡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4(4):3-6
    [307]许崇正.“三农”出路,加快发展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J].经济学家,2005(1):91-96
    [308]王习明.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11):82-86
    [309]黄泰岩.构建公平与效率的新关系[J].求是,2003(11):10-12
    [310]杨小凯.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2(5):1-4
    [311]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7):8-18
    [312]肖屹等.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3):77-83
    [313]陈艳文.建国以来我国农地所有权制度变迁的特点及绩效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1-32
    [314]常明明,李汉文.中国农地产权:缺陷、逆向淘汰及改革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7(3):89-91
    [315]李平,徐孝白.征地制度改革:实地调查与改革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2004(6):40-45
    [316]谢代详,林翊,林卿.经济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J].中国集体经济,2008(5下):111-112
    [317]林卿,林翊,王荧,Gombas Katalin(匈).匈牙利土地管理制度及其对中国借鉴[J].东南学术,2009(2):72-82
    [318]林翊,张燕梅,林卿.匈牙利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及其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95(99)
    [319]林翊,严美玲,吴远华.农民组织化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J].闽江学院学报,2009(1):83-86
    [320]林翊,冯秀萍,林卿.匈牙利农地变革对我国农地规模经营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285-290
    [321]高淑泽.谈谈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0):33-36
    [322]李成贵.中国的二元结构与“三农”困境[J].古今农业,2003(4):12-19
    [323]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J].中国改革,2005(07):31-35
    [324]Perry Smit.Land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mt[M].Paris,1994.
    [325]Carter,M.R.and Yang Yao.Adiministrative vs.Market Land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M].Mimeo,1998.
    [326]Becker,G.S.A Treatise on the Famil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327]Dahlman,Carl.The Open Field System and Beyongd:A Property Rights of an Economic Institution[M].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328]Barzel.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29]Knight,Frank.Risk,Uncertainty,and Profit[M].Reprints of Economic Classics,Augustus M.Keller,Bookseller,New York,1964.
    [330]Lardy,Nicholas.Agriculture in China's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31]Randolph Barker.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y[M].Boulder Colorado Press,1982.
    [332]Hayami Yujiro and Ruttan Vernon W.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333]Potter S.H.And Potter J.M.:China's Peasants: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M].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34]Jacoby,H,G.Li and Rozelle.Hazards of Expropriation:Tenure Insecurity and Investment in Rural China,American Economic Studies,2002(60):903-921
    [335]Liu, Shouying, Micheal R. Cater, and Yang Yao. Dimensions and D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 Dilemmas on the Road to Further Reform, World Development, 1998, 26(10): 1789-1806
    [336]Bell.C, Raha. A. and Srinivassn. T. N, "Matching and Centractual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Tenancy in Northern India.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llied social science meetions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1994, January 3-6
    
    [337]Benda-beckmann, F. and K. von,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 In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Oceania" , T. van Mei j1 and F. von Benda-Beckmann, (eds), Kegan Pan1, London, 1999.
    [338]KovachI. Privatisation and Family Far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Sociologia Ruralis, 1994, 34(4): 369-382.
    [339] Rung. JK. 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30)
    [340]Ensminger. J. and Rutten. 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anging Property Rights:Dismantling a pastoral commons. American Ethnologist, 1991, 18(4).
    [341]Kung J. K. Egalitarianism, Subsistence Provision and Work Incentive in China' s Agricultural Collective. World Development, 1994, 22(2): 175-188
    [342]Deininger, Klaus, Jin Songqing. The potential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 78(1): 241-270
    [343]Feder, Gershon, Lawrence J. lau, Lin J. Y., and Xiaopeng Luo. The Determinants of Farm Investment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 Post-reform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92, 41(1)
    [344]Kung, J.K. and Shouying Liu. Famers' Preference regarding ownership and land tenure in post-Mao China: unexpected evidence from eight counties. The China Journal, 1997, (38).
    [345]Kung, James Kai-sing, 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 30:395-414
    [346]Dong. X, "Two-tier Land Tenure System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in Post-1978 Rural China, " World Development, Vol 24, No5, pp915-928
    
    [347]Louis Putterman, "The rule of ownership and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s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China' s Quarterly, Vol (144) , pp1047-10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