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采用系统科学浑沌学理论与方法,从蒙汉历史接触出发,考
    察中国蒙古族语言文化在自然地理、人文社会大环境中的整体性变
    化。利用翔实可靠的考古、传说、文献依据,分析蒙古族语言文化三
    大类型的产生。通过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变迁与语言文化变迁之间的
    相互关系,系统探讨中国蒙古族语言文化原生态、过渡态、次生态的
    变迁。通过蒙古语语音、语法、词汇演变分析,探求汉语言文化对蒙
    古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对蒙古族语言文化未来发展前景
    进行展望。
    本文共由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绪论)详细交待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以往成果以及本
    文采取理论与方法。绪论首先介绍了蒙汉历史接触所产生蒙古族语言
    文化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三大类型并存格局,指出牧区语言文化
    是蒙古族语言文化的原生态,半农半牧区语言文化是过渡态,农区蒙
    古族语言文化是次生态。绪论还从蒙古族语言文化三态、强势语言对
    弱势语言的作用、对母语危机语言的抢救和保护的意义等6个方面强
    调了研究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的重要意义。绪论认真总结以往成果,
    指出了研究蒙汉历史接触所产生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的重要性。绪论
    最终介绍本文采用理论与方法,充分解释张公瑾先生关于文化语言学
    的浑沌理论和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以及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
    整体环境进行多视角、多层面分析的功效。
    第二章具体分析蒙古族语言文化三大类型的产生。1. 从考古、神
    话传说、民族交往和相互影响史来分析原生态的产生,指出蒙古族语
    
    言文化原生态是吸收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绝、契丹、女真语
    言文化成分而形成,是漠北草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必然产物。2.
    关于蒙古族语言文化过渡态,笔者分析蒙古族地区半农半牧化和农业
    化过程及其结果,指出漠南草原先天具备可耕可牧条件,它不仅是自
    然界的浑沌区域又是农牧交替的浑沌文化区域;漠南蒙古人是鲜卑、
    契丹、女真浑沌文化的继承者,它先天具备实现半农半牧语言文化的
    内在随机性和对初始的敏感依赖性,又有外部环境作用因素。3.关于
    语言文化次生态的产生,笔者以清末民初以来蒙古族地区蒙汉民族人
    口失衡为主线,指出农业经济和农业汉族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加强了
    蒙古族接受汉语言文化的程度,促使蒙古族由半农半牧语言文化向农
    业语言文化的转变。
     第三章运用语言文化同构理论,探讨物质文化变迁和制度文化变
    迁在语言文化变迁中的表现。文章对蒙古族服饰、饮食、住所、生产
    等物质文化和对社会、宗教、法律、婚姻、人名姓氏、亲属制度等制
    度文化进行详细分析,展现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三个不同类型之
    间的差异。
     第四章从语言要素的角度分析蒙古族语言文化的变异。文章通过
    对蒙古族语言文化三大类型区语音、语法、词汇的仔细分析和比较,
    找出文化变迁在语言要素差异上的表现。
     第五章(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文章指出蒙古族地区农牧文化
    结合的必然性,分析过度农耕的后果,探讨蒙古族语言文化现状,最
    后,从历史贡献、语言活力、在中华语言文化整体格局中的角色展望
    蒙古族语言文化发展前景。
    关键词:蒙汉接触,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汉语言文化影响
This dissertation uses chaos theory and method of systematic science, and from points of view of historical contact between Mongolian and Han Chinese to discuss systematic changes among natural geograph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 analyze three types of origin of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using reliable archeology, legendary, and historical documentary evidence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 culture and changes of spiritual cultures with language and culture, I systematically explore changes of prototype, transition and subculture of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hina. I also discuss how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fluences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roughout analysis of sound,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changes. Finally, I prospect for study of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future. This thesis contains five chapters:Chapter 1 introduces framework of Prof. Zhang's chaos theory and method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and uses this framework to explore society, history, politics and economy of Mongolian culture. This chapter also provides historical contact between Mongolian and Han Chinese, which results in co-existence of husbandry, semi-husbandry and semi-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types of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It also introduces target of this study,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previous research, and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I propose nomadic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prototype of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semi-husbandry and semi-cultiva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transition of prototype, and cultiva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sub-culture. In this chapter, I emphasize on three language and cultural types in which
    
    dominant language influences deprived language, save and preserve mother tongu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al changes, etc.In chapter 2, we analyze origins of three types of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firstly, I propose prototype of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resulted from absorbing Xiongnu, Xianbei, Rouran, Tujue, Huihu, Qidan, and Nuzhen languages and cultuers in terms of archeology, Myth, legend and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of ethnic groups and influences each other.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Mobley prairie. Secondly, I come up with transition of prototype resulting from semi-husbandry and semi-cultivation, and argricultur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 provide natural condition for cultivation and husbandry. Not only is it the chaotic area of natural world, but it is a hybrid of arable and nomadic cultural area as well. Mongolian who inhabit in Mona are heirs of Iambi, Quean and Noshed chaotic culture. Finally, as for sub-culture, I focus on population asymmetry between Mongolian and Han Chinese in Mongolian area since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 of China. It promotes Mongolian learning and accepting Han Chinese culture with increase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Han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causes to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shift from semi-cultivation and semi-husbandry culture to cultivation completely.In chapter 3, I use the framework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isomorphism to discuss linguistic realiza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changes and spiritual culture changes. I show differences of three types of husbandry, semi-cultivation and semi-husbandry, and cultivation areas throughout in-depth analysis of material cultures, such as clothing, foods
    
    and drinks, dwellings, and manufac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s, i.e. society, religion, law, marriage, naming and kinship system, etc.Chapter 4 studies variations of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from linguistic element perspectives, concentrating on different realizations of linguistic elements in terms of analysis of sound, grammar and lexicon of Mongolian.Chapter 5 is the final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we discuss inevitability of combin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with husbandry culture in Mongolian area to explore current status of Mongol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Finally, we
引文
[001] [波斯]拉施特:《史集》(1-3卷,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002]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 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003]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004] [德]瓦尔特·海西格:《蒙古历史与文化》(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 版社,1986年
    [005]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006] [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沈阳,辽宁 人民出版社,1988年
    [007] [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008]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009] [蒙古]C·嫫嫫、ю·孟和-阿木古楞:《现代蒙古语及其方言》(蒙文),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
    [010] [蒙古]阿日雅苏荣、宁布:《蒙古习俗解释词典》(蒙文),海拉尔,内蒙古 文化出版社,1994年
    [011] [蒙古]博·仁亲:《蒙古书面语语法》(1-4册)(蒙文),呼和浩特,内蒙 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012] [蒙古]达·贡格尔:《喀尔喀史》(上、下)(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1年
    [013] [蒙古]达·迈达尔、拉·达力苏荣:《蒙古包》(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 化出版社,1987年
    [014] [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蒙古人民共和国史》(蒙文版),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015] [日]後藤十三雄:《蒙古游牧社会》(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0年
    [016] [日]梅棹忠夫:《蒙古游牧文化的生态人类学研究》(蒙文),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017] [日]小泽重男:《(蒙古秘史)的世界》(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 版社,1998年
    [018]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
    
    [019] [苏]波·雅·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刘荣焌译),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8年内部刊印)
    [020] [苏]波·雅·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西 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021] [苏]柯杜霍夫:《普通语言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
    [022] [苏]桑席叶夫:《蒙古语比较语法》,北京,民族出版社,1959年
    [023]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024] [英]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年
    [025] 《巴林左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026] 《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027] 《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上、中、下),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年
    [028] D·0·朝克:《满-通古斯诸语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029] 巴·斯钦巴特尔编《蒙古语文研究资料》(2) (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 人民出版社,1985年
    [030] 巴·旺吉乐:《青色的灯盏-蒙古族习俗辞典》,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0年
    [031] 巴雅尔标音:《蒙古秘史》(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年
    [032] 白音门德:《蒙古语方言与蒙古文化》(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1999年
    [033] 包智明:《科尔沁蒙古族农民生活》(蒙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年
    [034] 宝音和西格、托·巴德玛搜集整理《江格尔》(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 人民出版社,1982年
    [035] 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与语言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036] 波列沁·达尔罕:《蒙古文化奇观》(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9年
    [037] 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游牧文明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年
    [038] 卜·图力更等:《现代蒙古语研究概论》(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 版社,1988年
    [039] 蔡凤林:《中国农木文化结合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0年
    
    [040] 蔡志纯等:《蒙古族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041] 策·诺尔金:《标准音-察哈尔土语》(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2001年
    [042] 查干哈达:《蒙古语科尔沁土语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043] 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6年
    [044] 达·巴特尔:《蒙古语派生词倒序辞典》(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 版社,1988年
    [045] 达木林巴斯尔等编《蒙古族食谱》(蒙文),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
    [046]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
    [047] 道布:《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
    [048] 道润梯步编注:《喀尔喀律令》(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 年
    [049] 道润梯步校注《卫拉特法典》(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年
    [050] 丁石庆:《双语文化论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051]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达斡尔族个案研究》,北京,中 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学号B029169,2003年
    [052] 额德虎日亚奇:《蒙古贞土语》(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 年
    [053] 额尔登泰等:《<蒙古秘史>词汇选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年
    [054] 恩和巴图编著《达斡尔语和蒙古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年
    [055] 嘎拉桑:《蒙文诠释》(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056] 高·照日格图:《蒙古语族与突厥语族语词汇比较研究》(蒙文),呼和浩特,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
    [057] 高丙中等:《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
    [058] 高勒巴根、陶克腾巴雅尔主编:《蒙古贞姓氏与村名考》,呼和浩特,内蒙 古文化出版社,1991年
    [059] 格·海日汗、波·索德:《蒙古语与蒙古族传统文化》(蒙文),呼和浩特,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
    
    [060] 哈斯额尔敦等:《现代蒙古语》,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
    [061] 贺希格陶克陶:《蒙古族古典文学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 版社,1988
    [062] 贺希格陶克陶:《蒙古古典文学研究新论》(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1999
    [063] 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1年
    [064] 呼和宝音编著《蒙古风俗追溯》(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8 年
    [065] 纪流注译:《成吉思汗封赏长春真人之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 年
    [066] 李·巴特尔、乌·纳钦、明·额尔德穆图编:《搏克》(蒙文),北京,民族 出版社,1995年
    [067] 李保文编辑、整理、转写《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1600-1650) 》,内蒙 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068] 林斡等:《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069]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070] 留金锁整理注释:《十善福白史册》(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年
    [071] 罗布桑壳丹:《蒙古风俗鉴》(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年
    [072]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年
    [073] 马清华:《文化语义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074] 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年
    [075] 孟达来:《北方民族的历史接触与阿尔泰诸语言共同性的形成》,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076] 苗东升、刘华杰:《浑沌学纵横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077] 拿木四来 哈斯尔敦:《达斡尔语和蒙古语比较》(蒙文),呼和浩特,内蒙 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078] 内蒙古大学:《蒙汉辞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6年
    [079] 内蒙古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整理《二十一卷辞典》(蒙文),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
    [080] 清格尔泰:《蒙古语语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081] 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082] 绍敬敏:《文化语言学中国潮》,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083] 舍那木吉拉:《中国民族语文工作的创举:“八协”工作二十年回顾》,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084]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085] 双福:《古蒙古语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
    [086] 双山:《蒙古语科尔沁土语词汇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博士论 文,B01235号
    [087] 斯琴等:《蒙古语方言学》(蒙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088] 塔·额尔敦陶克套胡编《多维视野中的蒙古文化》(蒙文),呼和浩特,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089] 覃光广等主编《文化学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090] 特图克等:《科尔沁文化与蒙古语》(蒙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年
    [091] 图拉古尔等:《蒙古镇戏剧选》(蒙文),民族出版社,1988年
    [092] 王·满特嘎编注《蒙汉两文合璧檀丁“诗镜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2000年
    [093] 温都苏:《内蒙古蒙古语的语言混杂》(蒙文油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 1993年硕士论文
    [094] 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095] 乌·满达夫:《蒙古译语词典》(蒙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096]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097] 乌云巴图、葛根高娃:《蒙古族传统文化论》,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年
    [098]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099] 徐世明:《昭乌达风情》,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
    [100] 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1] 云峰:《蒙汉文化交流侧面观-蒙古族汉文创作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年
    [102]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3] 张公瑾等:《民族古文献概览》,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104] 张公瑾主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10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中国少数 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106] 邹珊刚等:《系统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7] 祝注先:《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01] 阿拉腾敖其尔:“突厥蒙古语词汇与畜牧业文化的联系”,《民族语文》1990 年第5期
    [02] 敖力玛扎布:“关于喀喇沁-土默特土语的x辅音的演变规律”,《内蒙古大学 学报》(蒙文)1991年第4期
    [03] 巴·斯钦巴特尔:“关于巴林土语”,《蒙古语言文学历史》(蒙文)1956年 第6期
    [04] 包力高:“蒙古书面语元音间未脱落的辅音γ-g”,《民族语文》1985年第1 期
    [05] 博·索德:“科尔沁土语中的满语借词”,呼和浩特,《蒙古语文》(蒙文)1993 年第6期
    [06] 布仁巴图:“《蒙古秘史》中的一段蒙古象棋术语考-‘人物’在特定语境中 的涵义”,《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1997年第1期
    [07] 布仁巴图:“《蒙古秘史》中与牧羊有关的骈文”,《蒙古语文》(蒙文)1996 年第10期
    [08] 曹道巴特尔:“喀喇沁土语词汇成分”,《蒙古语文》(蒙文)2003年第8期
    [09] 曹道巴特尔:“蒙古语方言土语的划分和喀喇沁-土默特土语研究”,《满语 研究》1999年第2期
    [10] 曹道巴特尔:“蒙古语农区蒙古语的辅音(?)、(?)、(?)”,《满语研究》2000年第 1期
    [11] 曹道巴特尔:“民族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满语研究》2001年第2期
    [12] 曹道巴特尔:“农区蒙古语土语词法学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1998 年第5期
    [13] 曹道巴特尔:“中国蒙古族的语言和文字”,周明朗、孙宏开编《中国的语言 政策:1949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英文),美国, 2004年
    [14] 朝克:“论达斡尔语中的满通古斯语借词”,《民族语文》1988年第4期
    [15] 朝克:“蒙古语的牧业文化特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三期
    [16] 陈高华:“论元代的称谓习俗”,《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
    [17] 陈光林:“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开创全区蒙古语文工作新局面”(蒙 文),《蒙古语文》2002年第1期
    [18] 成崇德:“清代前期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及清朝的政策”,《清代边疆开发 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9] 丁石庆:“游牧民族的物质文化”,张公瑾主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0] 杜克:“蒙古族游牧文化语言”,《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21] 高翔、刘凤云:“论古代中国北方的农耕与游牧:对两种文化关系及发展趋向 的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2] 哈斯巴特尔:“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等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黑龙 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1期
    [23] 哈斯巴特尔:“关于蒙古语某些亲属称谓词源”,《蒙古学研究》(蒙文)1993 年第1期
    [24] 哈斯巴特尔:“蒙古语‘母亲’‘妻子’‘女儿’等称谓词探源”,《内蒙古大 学学报》(蒙文)1995年第3期
    [25] 哈斯巴特尔:“蒙古语‘女婿’‘媳妇’‘嫂’等称谓词探源”,《内蒙古大学 学报》(蒙文)1994年第1期
    [26] 韩茂莉:“历史时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 4期
    [27] 郝维民 阿岩:“前半个世纪经济状况回眸”,呼和浩特,内蒙古党委宣传部 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百年风云内蒙古》网站,nmg.xinhuanet.com
    [28] 贺希格陶克陶:“成吉思合罕与札木合薛禅”,《民族文学论文选》,北京,中 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29] 何俊芳:“也论中国民族的语言转用问题”,北京,《民族研究》1993年第3 期
    [30] 何学娟:“依克明安旗额鲁特蒙古的调查报告”,黑龙江蒙古学研究会《蒙 古学通讯》总第17期
    [31] 贾晞儒:“蒙古语言与蒙古族历史、文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 1期
    [32] 金刚:“阿哈、额客的词源探”,《蒙古语言文学》(蒙文版)1999年第2期
    [33] 金刚:“虎狮民族鲜卑源流” (上、下),《满语研究》2003年第1、 2期
    [34] 金刚:“论哈敦称号”,《蒙古语言文学》(蒙文)1994年第4、 6期
    [35] 金刚:“论祭敖包的性质”,《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1999年第2期
    [36] 金刚:“论天单于”,《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1994年第2期
    [37] 金刚:“蒙古语中熊崇拜的遗迹”,《满语研究》2002年第1期
    [38] 金刚:“狮文化的象征蒙古象棋”,《蒙古语文》(蒙文)1995年第4期
    [39] 金刚:“再论天单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1997年第1期
    
    [40] 蓝色的草原网站:“蒙古族人口”,蓝色的草原网站,2004年12月
    [41] 李树辉:“bεg-beg语源再谈-兼论中原政治制度对突厥语族管制文化的影 响”,《满语研究》2002年第1期
    [42] 刘水龙:“汉族的发展和演化”,国学网站·学说连线·www.xslx.cn,2003-11-3
    [43] 满达夫:“再论蒙古族人名及其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1997年 第2期
    [44] 孟和宝音:“<蒙古秘史>中亲属称谓词研究”,《蒙古语文》(蒙文)1996年 第4期
    [45] 孟和达来:“关于《蒙古秘史》中突厥语词汇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蒙文)1992年第4期
    [46] 孟淑红:“草原畜牧业的兴衰与发展”,呼和浩特,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与新华 社内蒙古分社《百年风云内蒙古》网站,nmg.xinhuanet.com
    [47] 清格尔泰:“蒙古淤塞音q、k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85年第3期
    [48] 斯钦朝克图:“蒙古语‘库伦’的文化释读”,《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49] 斯钦朝克图:“蒙古语五种牲畜名称语义分析”,《民族语文》1994年第1期
    [50] 斯钦朝克图:“生殖器名称与原始宗教图腾文化-以蒙古语为例”,《民族语 文》1999年第6期
    [51] 斯钦朝克图:“祖先崇拜与生殖器名称”,《民族语文》2001年第4期
    [52] 图门吉日嘎拉:“关于《蒙古秘史》中与oki有关婚姻文化的几个词语探源”, 《蒙古语文》(蒙文)1996年第12期
    [53] 图门吉日嘎拉:“蒙古语xurken一词探源”,《蒙古语文》(蒙文)1998年第 12期
    [54] 图雅:“百年人口发展一览”,呼和浩特,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与新华社内蒙古 分社《百年风云内蒙古》网站,nmg.xinhuanet.com
    [55] 瓦·斯钦:“谈阿鲁科尔沁口语亲属称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 2000年第1期
    [56] 汪炳明:“清末新政与北部边疆开发”,《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0年,p66-67
    [57] 王关区:“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呼和浩特,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与新华社内 蒙古分社《百年风云内蒙古》网站,nmg.xinhuanet.com
    [58] 王建革:“近代蒙古族的半农半牧及其生态文化类型”,《古今农业》2003年 第4期。
    [59] 温都苏:“蒙古族居所文化变迁在复合词中的反映”,《事业之路 同仁之情》 (蒙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60] 乌其拉图:“《江格尔》与北方民族古代史若干问题的联系”,《蒙古语言文学》 (蒙文)1999年第4期
    [61] 乌其拉图:“《蒙古秘史》与汉文史籍中的几个姓氏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 (蒙文)2001年第2期
    [62] 乌其拉图:“《南齐书》中部分拓拔鲜卑语词的复原考释”,《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
    [63] 乌其拉图:“部分匈奴语词之文化复原考释-再探匈奴人语言所属”,《内蒙古 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64] 乌其拉图:“叱奴氏的源流”,《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2000年第4期
    [65] 乌其拉图:“关于蒙古语族古代文化研究”,《金迪》(蒙文),1999年第2期
    [66] 乌其拉图:“史诗《江格尔》中所反映的‘库列延’和‘察哈尔’制度”,《内 蒙古大学学报》(蒙文)1989年第3期
    [67] 乌其拉图:“匈奴人语言所属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68] 武·呼格吉勒图:“蒙古书面语唇元音与蒙古语族语言以及方言土语语音比 较”,《蒙古语文》(蒙文)1991年第7期
    [69] 武·呼格吉勒图:“蒙古语喀喇沁土语语音系统”,《民族语文》1987年第4 期
    [70] 项福生:“试论蒙古贞农牧经济的发展史”,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 文工作委员会网站,2004年
    [71] 萧爱民:“‘苏武牧羊’所反映的匈奴族养羊技术”,《农业考古》2003年 第3期
    [72] 新华网:“蒙古国概况”,新华网,2005年1月2日
    [73]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的时代课题和浑沌学在语言学中的运用-在‘语言文化 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北京,《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通讯》,2003年第3、 4期
    [74] 中国法官之窗网站:“论中国文明、民族、国家三大起源”,中国法官之窗网 站,2005年
    [75] 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复旦大学学 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