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Researches on the Northeastern Style Bronze Dagger in China
  • 作者:吕军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学位年度:2006
  • 导师:林沄
  • 学科代码:060102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6-10-01
摘要
论文从依据青铜短剑的前后比数值的不同,参考其它形制的变化情况,对东北系青铜短剑的类型学研究入手,分别探讨了青铜短剑(剑身、剑柄)的类型、铜斧的类型、铜镜的类型;并且对具备断代条件的材料做了年代的分析,总结归纳了青铜短剑的各型式的流行年代;依据组合关系从空间上探讨了青铜短剑的分布以及青铜短剑与已知考古学文化的关系;重点讨论了东北系青铜短剑的起源问题,本文认为东北系青铜短剑起源于辽西地区的大小凌河流域,随着燕文化对东北地区的不断影响而逐渐向东北腹地推进;并通过辽东北部地区向辽东半岛传播,再通过辽东半岛影响到朝鲜半岛;还就朝鲜半岛出土的东北系青铜短剑及细形剑的关系问题做了一定的讨论,分析朝鲜半岛细形剑的特点,阐述了细形剑与东北系铜剑的关系,从而解决了朝鲜半岛细形剑的来源问题;并提出了东北系青铜短剑向朝鲜半岛传播的路径;最后,还就与短剑相关的古代人群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在西周中晚期辽西地区大小凌河流域的古代民族,是东北系青铜短剑的创造者。
The objects this paper would discuss are northeastern daggers of China. This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bronze daggers in the aspects of typology, distrib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all-known archaeology cultures, the period and the people who owned these dagger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e origins and pedigrees of these bronze daggers, and then several problems about northeastern bronze daggers unearthed in Korea peninsula.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nine parts:
     The preface defines the objects of this paper and the spatio-temporal range, the diagram of every part. And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also made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n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Chapter one is the basic materials and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data.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firstly introduced the situation of all the daggers she would research, including the excavated situation. And secondly, she made analysis on statistical data. Because the methods used formerly, that is, the ratio of length to width, or the ratio of length of the back part to that of the front part, cannot be applicable to all the dagger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uses the ratio of the length of the front part to that of the back part. And therefore, the typological division of daggers has the unified standard.
     Chapter two is typological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standard of typological division with the ratio. And then on the first, she classifies according to the body and the handle of the dagger. The body of dagg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types, that is, A, B and C, when we notice whether there are points and prominence at the ridge. And type A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types, Aa and Ab. Concerned with the ratio of the length of front part to that of the back part, and other changes of forms, Aa has six forms. Type Ab, on the other
引文
[1] 鸟居龙藏:《南满洲调查报告》,1910 年,日本。
    [2]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43—63 页,《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 年。
    [3] 岛田贞彦:《满洲国新出の古银铜面及二三の青铜遗物につぃこ》,日本《考古学杂志》28 卷 2 号,1938 年。《考古学上よリ见ドる热河》第三十七页图。
    [4]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43—63 页;图二四:1、三〇:1;1931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 1997 年,1829—1836 页。
    [5] 岛田贞彦、森修:《南满洲老铁山麓郭家屯附近发见の铜剑に就いて》,日本《考古学杂志》28 卷 11 号,1938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 页。
    [6] 森修:《南满洲发现の汉代青铜器物》《考古学》8 卷 7 号,1937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 页。
    [7] 江水波夫、驹井和爱、水野清一:《旅顺双台子山新石器时代遗迹》,《人类学杂志》49 卷 1 号,1934 年,1—11 页。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 页。
    [8] 岛田贞彦、森修:《望海埚——关东州亮甲店附近望海埚先史遗迹》,《羊头洼》,《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第三册,附录,1942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页。
    [9] 岛田贞彦:《大长山岛の贝冢》,《鸡冠壶》1944 年;澄田正人:《辽东半岛的先史遗迹——大长山岛上马石贝冢》,《人间文化》(一、二、三),1986 年 2、3、4号。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 页。
    [10] 滨田耕作:《貔子窝》,《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一册,1929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年,1829—1836 页。
    [11]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 年,图二三:1、12。
    [12] 滨田耕作:《貔子窝》,《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一册,1929 年。
    [13] 如京都大学文学部博物馆藏品编号№3518、№3996、№4077 等标本。
    [14] 如江上波夫在其《径路刀考》一文中,(日本《东方学报》东京第三册,1932 年)把东北系铜剑中的“触角式”剑统归在他的“径路刀”一名之下,并得出这类剑产于南朝鲜和北九州,属于“斯基泰系统”的结论就是十分错误的。
    [15] 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墓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年 6 期,277—285 页。
    [16]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 年 1 期,63—71 页。
    [17]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 年 1 期,63—71 页。
    [18] 林沄:《东北的突脊曲刃剑问题》,北京大学毕业论文,1962 年 6 月。
    [19] 参见张近山:《北大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基本结束·学生严肃认真刻苦努力,论文质量比过去提高》,《光明日报》1962 年 7 月 28 日,第一版。
    [20] 尹武柄:《韩国青铜短剑的型式分类》,《震檀学报》29、30 合集,震檀学会,1966年;又见于《韩国青铜器文化研究》,首尔:艺耕产业社,1987 年,47—58 页。
    [21] 秋山进午:《中国东北地方の初期金属文化の样相》,日本《考古学杂志》53 卷 4号;54 卷 1 号、54 卷 4 号,1968、1969 年;又见于秋山进午:《东北ァジァ民族文化研究》,(日本)同朋舍,2000 年 2 月,161—233 页。
    [22] 乌恩:《关于我国北方的青铜短剑》,《考古》1978 年 5 期,324—333 转 360 页。
    [23]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24] 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 年 5 期,4—22 页。
    [25] 王成:《内蒙古伊敏河煤矿出土曲刃青铜短剑》,《考古》1996 年 9 期,94 页。
    [26] 陈家本、范淑贤:《黑龙江省双城市出土曲刃青铜短剑》,《北方文物》1991 年 1期,25 页。
    [27] 全景阎:《黑龙江省阿城市出土青铜短剑》,《北方文物》1992 年 3 期,15 页。又见王春雷:《阿城出土“触角式剑柄”青铜剑》,《中国文物报》921 期,2001 年6 月 24 日。
    [28] 王成生:《辽河流域及邻近地区短铤曲刃剑研究》,《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 年,92—99 页,沈阳。
    [29]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下)》,《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387—426 页;1983 年 1 期,39—54 页。
    [30] 迟雷:《关于曲刃青铜短剑的若干问题》,《考古》1982 年 1 期,54—59 页。
    [31] 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8 年 3 期,277—299 页。
    [32] 森本六尔:《铜剑铜矛の研究》,《日本考古学研究》,桑名文星屋,1948 年。
    [33] 森贞次郎:《弥生时代における细形铜剑の流入につぃて》,《日本民族と南方文化》,平凡社,1968 年。
    [34] 冈崎敬:《铜剑?铜矛?铜戈》,《日本考古学讲座》,河山书房,1956 年。
    [35] 三木文雄:《青铜器》,《日本文化史大系》,小学馆,1965 年。
    [36] 近藤乔一:《朝鲜?日本における初期金属器文化の系谱と展开》,《史林》52 卷 1号;《武器から祭器へ》,《古代史发掘 5》,讲谈社,1974 年。
    [37] 杉原庄介:《日本青铜器の研究》,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72 年。
    [38] 岩永省三:《弥生时代青铜器形式分类编年再考》,《九州考古学》55 号,1980 年。
    [39] 宫井善朗:《铜剑の流入と波及》,《东アヅアの考古と历史(中)》,同朋社,1987 年。
    [40] 尹武炳:《韩国青铜短剑的型式分类》,《震檀学报》29、30 号合集,1966 年。
    [41] 金廷鹤:《韩国の考古学》,河出书房新社,1972 年。
    [42] 朴晋煜、黄基德、姜仁淑:《琵琶形短剑文化的研究》,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87年,平壤。
    [43] 秋山进午:《中国东北地方の初期金属文化の样相》,日本《考古学杂志》53 卷 4号;54 卷 1 号、54 卷 4 号,1968、1969 年。
    [44] 冈内三真:《朝鲜における铜剑の始源と终焉》,《小林行雄博士古稀记念论文集—考古学论考》,东京平凡社,1982 年。
    [45] 王建新:《东北亚系青铜剑分类研究》,《考古学报》2002 年 2 期,175—202 页。
    [46]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北京。
    [47] 朱凤瀚:《再论有关短茎曲刃青铜短剑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年 2 月版,587—598 页。
    [48] 吴江原:《琵琶形铜剑文化的成立和展开过程研究》,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韩国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朝文),2002 年 9 月。
    [1] 岛田贞彦:《满洲国新出の古银铜面及二三の青铜遗物につぃこ》,日本《考古学杂志》28 卷 2 号,1938 年;《考古学上よリ见ドる热河》第十九图 1—4。
    [2]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 年 2 期,27—39 页。
    [3] 李逸友:《内蒙昭乌达盟出土的铜器调查》,《考古》1959 年 6 期,276—277 页;又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 年 1 期,123 页。
    [4] 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 年 5 期,4—22 页。
    [5] 刘冰:《试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短剑》,《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 年 1、2 期,26—33 页。
    [6]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7]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8]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9]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10]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11]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12]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期,389 页。
    [13]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北方文物》1993 年 1 期,18—25 页。
    [14] 郭治中:《水泉墓地及相关问题之探索》,《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 年,297—309 页。
    [15]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北方文物》1993 年 1 期,22 页。
    [16] 邵国田:《敖汉旗乌兰宝拉格战国墓地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 年 1、2期,55—81 页。
    [17] 王成:《内蒙古伊敏河煤矿出土曲刃青铜短剑》,《考古》1996 年 9 期,94 页。
    [18] 张静、田子义、李道升:《朝阳小波赤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期,15—17 页。
    [19]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 年 1 期,63—71 页。
    [20]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36—137 页。
    [21]a)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392—394 页;b)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42 页;c)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历史与文物》,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年,72—73 页。
    [22] 省文物普查训练班:《一九七九年朝阳地区文物普查发掘的主要收获》,《辽宁文物》1980 年 1 期,22—23 页。
    [23] 王成生:《辽河流域及邻近地区短铤曲刃剑研究》,《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 年,92—99 页,沈阳。
    [24]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4—35 页。
    [25] 朝阳博物馆编:《朝阳历史与文物》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 月,73 页。
    [26] 朝阳博物馆编:《朝阳历史与文物》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 月,73 页。
    [27] 朝阳博物馆编:《朝阳历史与文物》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 月,73 页。
    [28]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9—30 页。
    [29]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7 页。
    [30]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8 页。
    [31]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8 页。
    [32]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8 页。
    [33]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8 页。
    [34]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8 页。
    [35]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6 页。
    [36]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6 页。
    [37]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期,415 页。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期,29 页。
    [38] 均见于: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39]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37—139 页。
    [40]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43 页。
    [41]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图四:16;图三:3。
    [42]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图五:1。
    [43]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北票喇嘛洞青铜时代墓葬》,《文物》2004 年 5 期,26—30 转 77 页。
    [44] 朝阳市博物馆编:《朝阳历史与文物》,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 月,沈阳,179 页。
    [45]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3—684 页。
    [46]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 期,1—3 页。
    [47]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6—687 页。
    [48]a)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6 页。b)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朝阳地区博物馆文物组:《辽宁建平县喀喇沁河东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 年 11 期,979 页。
    [49]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 期,3—6 页。
    [50]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 期,6—8 页。
    [51]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41 页。
    [52]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期,392 页。
    [53]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6—687 页。
    [54]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 687—688 页。
    [55] 均见于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56]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41 页。
    [57]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考古》1985 年 2 期,125—130 页。
    [58]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8—29 页。
    [59]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期,415 页;又见于: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年 11 期,30 页。
    [60] 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喀左南洞沟石椁墓》,《考古》1977 年 6期,373—375 页。
    [6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喀左县博物馆:《喀左和尚沟墓地》,《辽海文物学刊》1989 年 2 期,110—115 页。
    [62] 刘大志、柴贵民:《喀左老爷庙乡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 期,18—21 页。
    [63]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期,398 页文、415 页图。
    [64] 省文物普查训练班:《一九七九年朝阳地区文物普查发掘的主要收获》,《辽宁文物》1980 年 1 期,21—22 页。
    [65] 省文物普查训练班:《一九七九年朝阳地区文物普查发掘的主要收获》,《辽宁文物》1980 年 1 期,21 页。又见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 期,396 页图、398 页文。也见于王成生:《辽宁出土铜戈及相关问题研究》,《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 7 月,217—241 页。
    [66] 傅宗德、陈莉:《辽宁喀左出土战国器物》,《考古》1988 年 7 期,663—664 页。
    [67]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图五:2。
    [68] 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 年6 期,1—5 页。
    [69] 李品清、佟宝山:《阜新地区先秦古遗存研究综述》,《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525 页。
    [70] 赵振生、纪蘭:《辽宁阜新近年来出土一批青铜短剑及短剑加重器》,《辽宁文物》1996 年 11 期。
    [71] 义县文物管理所:《义县出土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3—15 页。
    [72] 义县文物管理所:《义县出土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3—15 页。
    [73] 义县文物管理所:《义县出土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3—15 页。
    [74] 义县文物管理所:《义县出土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3—15 页。
    [75] 义县文物管理所:《义县出土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3—15 页。
    [76] 义县文物管理所:《义县出土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3—15 页。
    [77] 义县文物管理所:《义县出土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3—15 页。
    [78] 锦州市博物馆:《辽宁锦西乌金塘东周墓调查记》,《考古》1960 年 5 期,7—9 页。
    [79] 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 年6 期,277—285 页。
    [80] 朱永刚:《锦西邰集屯小荒地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与屠何故城》,《文物春秋》2000年 1 期,6—10 转 32 页。
    [81] 朱永刚:《锦西邰集屯小荒地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与屠何故城》,《文物春秋》2000年 1 期,7 页。
    [82] 王振来:《戟》,《葫芦岛文物》1996 年 156 页;又见王成生:《汉且虑县及相关陶铭考》,《辽海文物学刊》1997 年 2 期,81 页。王成生:《辽宁出土铜戈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 7 月,218—219 页。
    [83] 方殿春、万欣:《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 年,文物出版社,141—142 页。
    [84] 方殿春、万雄飞、白宝玉:《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群》,《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年,文物出版社,143—144 页。
    [85] 王云刚:《辽宁绥中县近年发现的青铜剑》,《北方文物》2002 年 4 期,11 页。
    [86] 王云刚:《辽宁绥中县近年发现的青铜剑》,《北方文物》2002 年 4 期,11—13页。
    [87] 沈阳市文物工作组:《沈阳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资料》,《考古》1964 年 1 期,44—45 页。
    [88] 沈阳市故宫博物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 年 1 期,141—156 页。
    [8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沈阳肇工街和郑家洼子遗址的发掘》,《考古》1989 年 10 期,885—892 页。
    [90] 沈阳市文物工作组:《沈阳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资料》,《考古》1964 年 1 期,44—45 页。
    [91] 裴耀军:《辽宁昌图县发现战国汉代青铜器及铁器》,《考古》1989 年 4 期,375—376 页;又见李矛利:《昌图发现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6—18 页。
    [92] 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辽宁西丰县发现的几座石棺墓》,《考古》1995 年 2期,118—123 页。
    [93] 裴跃军:《西丰和隆的两座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创刊号,1986 年,30—31 页。
    [94] 孟庆忠:《试述铁岭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遗存》,《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 年,69 页。
    [95] 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抚顺市发现青铜短剑》,《考古》1981 年 5 期,471 页。
    [96] 徐家国:《辽宁抚顺市甲帮发现石棺墓》,《考古》1983 年 5 期,44 页。
    [97] 抚顺市博物馆考古队:《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文物》1983 年 9 期,64 页。
    [98] 抚顺市博物馆考古队:《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文物》1983 年 9 期,64 页。
    [99] 抚顺市博物馆考古队:《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文物》1983 年 9 期,64 页。
    [100] 抚顺市博物馆考古队:《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文物》1983 年 9期,64 页。
    [101] 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考古》1989 年 2 期,144—145 页。
    [102] 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考古》1989 年 2 期,144—145 页。
    [103] 清原县文化馆:《辽宁清原县门脸石棺墓》,《考古》1981 年 2 期,189 页。
    [104] 清原县文化馆、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清原县近年发现一批石棺墓》,《考古》1982年 2 期,211—212 转 164 页。
    [105] 魏海波:《本溪梁家出土青铜短剑和双钮镜》,《辽宁文物》1984 年 6 期,25—26页;又见,魏海波:《辽宁本溪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7 年 2 期,181—182 页。
    [106] 魏海波:《辽宁本溪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7 年 2 期,181—182 页。
    [107] 齐俊:《本溪地区发现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4 年 2 期,99—100 页。又见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北方文物》2003 年 1期,6—14 页。
    [108] 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北方文物》2003 年 1 期,11 页。
    [109] 梁志龙:《辽宁本溪刘家哨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92 年 4 期,315—317 页。
    [110] 魏海波、梁志龙:《辽宁本溪县上堡青铜短剑墓》,《文物》1998 年 6 期,18—22转 30 页。
    [111] 本溪市博物馆梁志龙、魏海波:《辽宁本溪县朴堡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2005年 10 期,88—90 页。
    [112] 曾昭藏、齐俊:《桓仁大甸子发现青铜短剑墓》,《辽宁文物》1981 年 1 期,27—28 页;又见梁志龙、王俊辉:《辽宁桓仁出土青铜遗物墓葬及相关问题》,《博物馆研究》1994 年 2 期,72—78 转 96 页。
    [113] 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椁墓》,《考古》1964年 6 期,277—285 页。
    [114] 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二道河子石椁墓》,《考古》1977 年 5 期,302—305 页。
    [115] 许玉林、王连春:《丹东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考古》1984 年 8 期,712—714转 708 页。
    [116] 许玉林、王连春:《丹东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考古》1984 年 8 期,712—714转 708 页。
    [117] 许玉林、王连春:《丹东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考古》1984 年 8 期,712—714转 708 页。
    [118] 许玉林、王连春:《丹东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考古》1984 年 8 期,712—714转 708 页。
    [119] 许玉林、王连春:《丹东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考古》1984 年 8 期,712—714转 708 页。
    [120] 许明纲、许玉林:《辽宁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墓》,《考古》1983 年 4 期,293—295 页。
    [121] 许明纲、于临祥:《辽宁新金县后元台发现铜器》,《考古》1980 年 5 期 478—479 页。
    [122] 刘俊勇:《新金县马小店西山曲刃青铜短剑窖藏》,《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 年,文物出版社;又见刘俊勇:《大连地区曲刃青铜短剑遗存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 期,71—75 转 143 页。
    [123]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43—63 页;图二四:1、三○:1;1931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 页。
    [124] 森修:《南满洲发现の汉代青铜遗物》《考古学》8 卷 7 号,1937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 页。
    [125] 森修:《南满洲发现の汉代青铜器物》《考古学》8 卷 7 号,1937 年。
    [126]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51—61 页,1931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 页。
    [127] 森修:《南满洲发现の汉代青铜遗物》《考古学》8 卷 7 号,1937 年;又见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 年。
    [128] 岛田贞彦:《南满洲老铁山麓郭家屯附近发见の铜剑に就いて》,日本《考古学杂志》28 卷 11 号,1938 年;森修:《南满洲发现の汉代青铜遗物》《考古学》8卷 7 号,1937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 页。
    [129] 鸟居龙藏:《南满洲调查报告》图版 48:B,“汉—三国—晋代的汉族遗迹”一章,1910 年,日本。
    [130]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8 页。
    [131]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8 页。
    [132]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8 页。
    [13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119—131 页。
    [134]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8 页。
    [135] 旅顺博物馆:《旅顺口区后牧城驿战国墓清理》,《考古》1960 年 8 期,12—17页。
    [13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98—111 页。
    [137] 江水波夫、驹井和爱、水野清一:《旅顺双台子山新石器时代遗迹》,《人类学杂志》49 卷 1 号,1934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 页。
    [138] 朝·中联合考古队(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会译):《岗上、楼上——中国东北地方遗迹发掘报告书(1963——1965)》,六兴出版社,1986 年 4 月;又见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51—53 页。
    [13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67—86 页。
    [140]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9 页。
    [141]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9 页。
    [142] 王丹:《吉林大学藏北方青铜器》,《北方文物》1992 年 3 期,16—23 页。
    [143] 岛田贞彦、森修:《望海埚——关东州亮甲店附近望海埚先史遗迹》,《羊头洼》,《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第三册,附录,1942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 1829—1836 页。
    [144]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9 页。
    [145]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9 页。
    [14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112——118 页。
    [147]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10 页。
    [148]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10 页。
    [149] 刘俊勇:《大连地区曲刃青铜短剑遗存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 期,71—75 转 143 页;又见赵云积:《瓦房店市曲屯出土曲刃青铜短剑》,《大连文物》1997 年 2 期,11—13 页。
    [150] 岛田贞彦:《大长山岛の贝冢》,《鸡冠壶》1944 年;澄田正人:《辽东半岛的先史遗迹——大长山岛上马石贝冢》,《人间文化》(一、二、三),1986 年 2、3、4 号。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 年,1829—1836 页。
    [151] 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长海县上马石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82年 6 期,591—595 页。
    [152]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10 页。
    [153]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11 页。
    [154] 滨田耕作:《貔子窝》,《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一册,1929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年,1829—1836 页。
    [155] 滨田耕作:《貔子窝》,《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一册,1929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1997年,1829—1836 页。
    [156]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四章 B 节,《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年,图二三:1、12。又见森修:《南满洲发现の汉代青铜遗物》,《考古学》8卷 7 号,1937 年。
    [157] 森修:《南满洲发现の汉代青铜遗物》,《考古学》8 卷 7 号,1937 年。
    [158] 滨田耕作:《貔子窝》,《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一册,1929 年。
    [159] 解放前出土。具体情况已不详。据许明纲介绍,参见:旅顺博物馆:《旅顺口区后牧城驿战国墓清理》,《考古》1960 年 8 期,12—17 页。
    [160] 陈家槐:《吉林永吉乌拉街出土“触角式剑柄”铜剑》,《考古》1984 年 2 期,189转 191 页。
    [161] 吉林市博物馆、永吉县文化馆:《吉林永吉星星哨石棺墓第三次发掘》,《考古学集刊》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109—125 页。
    [162] 刘振华:《永吉杨屯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73 年 8 期,63—68 转 40 页。
    [163] 董学增:《吉林蛟河发现“对头双鸟首”铜剑》,《北方文物》1987 年 3 期,33—34 页。
    [164] 董学增:《吉林舒兰发现一件青铜剑》,《考古》1987 年 4 期,375—376 页。
    [165] 董学增:《吉林市长蛇山出土一件青铜短剑》,《考古》1996 年 2 期,65 页。
    [166]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磐石吉昌小西山石棺墓》,《考古》1984 年 1 期,51—58 页。
    [167]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桦甸西荒山屯青铜短剑墓》,《东北考古与历史》第 1 辑,文物出版社,1982 年 9 月,141—152 页。
    [168]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猴石山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93 年 3 期,311—348 页(图和墓葬登记表的单位有差)。
    [169] 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吉林怀德大青山发现青铜剑》,《考古》1974 年 4 期,276 页。
    [170] 《双辽县文物志》95—96 页;又见于金旭东:《东辽河流域的若干种古文化遗存》,《考古》1992 年 4 期,347—356 页。
    [171] 朱永刚:《吉林省及相邻地区出土铜剑的聚类分析——兼论东北系铜剑的区系与流变》,《边疆考古研究》第 1 辑,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0 月,92—93 页。
    [172] 《东辽县文物志》224—226 页;另见金旭东:《东辽河流域的若干种古文化遗存》,《考古》1992 年 4 期,347—356 页。
    [173] 朱永刚:《吉林省及相邻地区出土铜剑的聚类分析——兼论东北系铜剑的区系与流变》93 页,《边疆考古研究》(第 1 辑),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0 月,北京,91—102 页;又见张桂元、高秀华等:《吉林省出土的古代兵器——剑》,《博物馆研究》2005 年 1 期,43—56 页。
    [174] 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1 年 5 期,467—468转 470 页。
    [175]《长白县文物志》124—125 页。
    [176] 均见于郑绍宗:《河北省发现的青铜短剑》,《考古》1975 年 4 期,226—227 转248 页。
    [177] 陈家本、范淑贤:《黑龙江省双城市出土曲刃青铜短剑》,《北方文物》1991 年 1期,25 页。
    [178] 全景阎:《黑龙江省阿城市出土青铜短剑》,《北方文物》1992 年 3 期,15 页。又见王春雷:《阿城出土“触角式剑柄”青铜剑》,《中国文物报》921 期,2001年 6 月 24 日。
    [179]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180]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再论》,《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234—250 页。
    [181] 参见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
    [1] 林沄:《东北的突脊曲刃剑问题》,北京大学毕业论文,1962 年 6 月。
    [2] 林沄:《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3] 林沄:《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再论》,《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 4 月,234—250 页。
    [4] 尹武炳:《韩国青铜短剑的型式分类》,《震檀学报》29、30 合集,1966 年;又见于《韩国青铜器文化研究》,首尔,艺耕产业社,1987 年,47—58 页。
    [5] 秋山进午:《中国东北地方の初期金属文化の样相》,日本《考古学杂志》53 卷 1号,54 卷 1 号、4 号,1968、1969 年。
    [6] 金用玕、黄基德:《纪元前一千纪前半期的古朝鲜文化》,朝鲜《考古民俗》1967年 2 号。
    [7] 金元龙:《沈阳郑家洼子青铜时代墓的副葬品》,《东洋学》6,1976 年。
    [8] 金廷鹤:《韩国青铜器文化的编年》,《韩国考古学报》5,1978 年。
    [9]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下)》,《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387—426 页、1983 年 1 期,39—54 页。
    [10] 朴晋煜、黄基德、姜仁淑:《琵琶形短剑文化研究》,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87年,平壤。
    [11] 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8 年 3 期 277—299 页。
    [12]a)李荣文:《韩半岛出土琵琶形铜剑型式分类试论》,《博物馆纪要》7,檀国大学博物馆,1991 年,61—110 页。b)李荣文:《对于韩国琵琶形铜剑文化的考察——以琵琶形铜剑为中心》,《韩国考古学报》38,1998 年,63—104 页。
    [13] 姜仁旭:《辽宁地域琵琶形铜剑型式的一考察》,《韩国上古史学报》21,1996 年,173—247 页。
    [14]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 年 162—179 页。
    [15] 王建新:《东北亚系青铜剑分类研究》,《考古学报》2002 年 2 期,175—202 页。
    [16] 吴江原:《琵琶形铜剑文化的成立和发展过程研究》,韩国精神文化学院、韩国学大学院,博士论文,2002 年 9 月。
    [17]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 10 月。
    [18] 林沄:《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19] 林沄:《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再论》,《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 4 月,234—250 页。
    [20]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6 页。
    [21]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22]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7—28 页。
    [23] 张静、田子义、李道升:《朝阳小波赤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期,15—17 页。
    [24] 义县文物管理所:《义县出土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3—15 页。
    [25] 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 年 5 期,4—22 页。
    [26]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 期,3—6 页。
    [27]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 期,1—3 页。
    [28]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29]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7 页。
    [30]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北方文物》1993 年 1 期,18—25 页。
    [31]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6 页。
    [32]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36—137 页。
    [33]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 年 2 期,27—39 页。
    [34]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 年 1 期,63—71 页。
    [35]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喀左县博物馆:《喀左和尚沟墓地》,《辽海文物学刊》1989 年 2 期,110—115 页。
    [3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112——118 页。
    [37]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38]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北票喇嘛洞青铜时代墓葬》,《文物》2004 年 5 期,26—30 转 77 页。
    [39] 刘俊勇:《大连地区曲刃青铜短剑遗存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 期,71—75 转 143 页;又见赵云积:《瓦房店市曲屯出土曲刃青铜短剑》,《大连文物》1997 年 2 期,11—13 页。
    [40] 省文物普查训练班:《一九七九年朝阳地区文物普查发掘的主要收获》,《辽宁文物》1980 年 1 期,22—23 页。
    [41] 锦州市博物馆:《辽宁锦西乌金塘东周墓调查记》,《考古》1960 年 5 期,7—9 页。
    [42] 刘俊勇:《新金县马小店西山曲刃青铜短剑窖藏》,《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 年,文物出版社。又见刘俊勇:《大连地区曲刃青铜短剑遗存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 期,71—75 转 143 页。
    [43] 沈阳市故宫博物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 年 1 期,141—156 页。
    [44]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8 页。
    [45]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6—27 页。
    [46]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8 页。
    [47] 岛田贞彦:《满洲国新出の古银铜面及二三の青铜遗物につぃこ》,日本《考古学杂志》28 卷 2 号,1938 年;《考古学上よリ见ドる热河》第十九图 1—4。
    [48]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8 页。
    [49]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50]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四章 B 节,《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年,图二三:1、12。又见森修:《南满洲发现の汉代青铜遗物》《考古学》8 卷7 号,1937 年。
    [51]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6 页。
    [52]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53] 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 年6 期,1—5 页。
    [54] 义县文物管理所:《义县出土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3—15页。以下凡义县出土者均出自此文献,不再另行注明。
    [55]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56]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6—687 页。
    [57]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4 页。
    [58]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59]a)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392—394 页;b)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42 页;c)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历史与文物》,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年,72—73 页。
    [60]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37—139 页。
    [61]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期,392—394 页。
    [62]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63]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期,392—394 页。
    [64]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6—687 页。
    [65]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66]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6—687 页。
    [67] 王云刚:《辽宁绥中县近年发现的青铜剑》,《北方文物》2002 年 4 期,11 页。
    [68] 王成:《内蒙古伊敏河煤矿出土曲刃青铜短剑》,《考古》1996 年 9 期,94 页。
    [69] 朱永刚:《锦西邰集屯小荒地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与屠何故城》,《文物春秋》2000年 1 期,6—10 转 32 页。
    [70] 陈家本、范淑贤:《黑龙江省双城市出土曲刃青铜短剑》,《北方文物》1991 年 1期,25 页。
    [71] 李逸友:《内蒙昭乌达盟出土的铜器调查》,《考古》1959 年 6 期,276—277 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 年 1 期,123 页。
    [72] 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长海县上马石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82年 6 期,591—595 页。
    [73]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期 392—394 页;又见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年 11 期,30 页。
    [74] 《双辽县文物志》95-96 页;又见于金旭东:《东辽河流域的若干种古文化遗存》,《考古》1992 年 4 期,347—356 页。
    [75]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76]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北方文物》1993 年 1 期,22 页。
    [77]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 期,1—3 页。
    [78]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79]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8—29 页。
    [80]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6—687 页。
    [81]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82]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4—35 页。
    [83]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4—35 页。
    [84]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85] 包括此前北票的 2 件均出自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86]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6—687 页。
    [87] 包括此前朝阳的 8 件均出自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88]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期,392—394 页;又见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年 11 期,29 页。
    [89] 朝阳市博物馆编:《朝阳历史与文物》,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 月,179 页。
    [90]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9 页。
    [91] 董学增:《吉林蛟河发现“对头双鸟首”铜剑》,《北方文物》1987 年 3 期,33—34 页。
    [92] 王云刚:《辽宁绥中县近年发现的青铜剑》,《北方文物》2002 年 4 期,11—13 页。
    [93] 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喀左南洞沟石椁墓》,《考古》1977 年 6期,373—375 页。
    [94]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11 页。
    [95]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9 页。
    [96] 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二道河子石椁墓》,《考古》1977 年 5 期,302—305 页。
    [97] 清原县文化馆:《辽宁清原县门脸石棺墓》,《考古》1981 年 2 期,189 页。
    [98] 旅顺博物馆:《旅顺口区后牧城驿战国墓清理》,《考古》1960 年 8 期,12—17 页。
    [99]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 8 页。
    [1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67—86 页。以下凡岗上墓地出土者,均出自此文献,不再另注。
    [101]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9 页。
    [102] 清原县文化馆、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清原县近年发现一批石棺墓》,《考古》1982年 2 期,211—212 转 164 页。
    [103]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9 页。
    [104] 岛田贞彦:《南满洲老铁山麓郭家屯附近发见の铜剑に就いて》,日本《考古学杂志》28 卷 11 号,1938 年;森修:《南满洲发现の汉代青铜遗物》《考古学》8卷 7 号,1937 年。又见许明纲:《大连地区的青铜短剑文化》,《中国考古集成·青铜时代(二)》,北京出版社 1997 年,1829—1836 页。
    [105]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8 页。
    [106]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磐石吉昌小西山石棺墓》,《考古》1984 年 1 期,51—58 页。
    [107] 郑绍宗:《河北省发现的青铜短剑》,《考古》1975 年 4 期,226—227 转 248 页。以下凡河北出土的剑,均出自此文献,不再另注。
    [108] 尚晓波:《辽西青铜曲刃剑的发现与比较分析》,辽宁省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2005 年 10 月。
    [109] 吉林市博物馆、永吉县文化馆:《吉林永吉星星哨石棺墓第三次发掘》,《考古学集刊》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109—125 页。
    [110] 朝·中联合考古队(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会译):《岗上、楼上——中国东北地方遗迹发掘报告书(1963——1965)》,六兴出版社,1986 年 4 月;又见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51—53 页。
    [111]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8 页。
    [112] 徐家国:《辽宁抚顺市甲帮发现石棺墓》,《考古》1983 年 5 期,44 页。
    [113] 许明纲、许玉林:《辽宁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墓》,《考古》1983 年 4 期,293—295 页。
    [114]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考古》1985 年 2 期,125—130 页。
    [115] 刘大志、柴贵民:《喀左老爷庙乡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 期,18—21 页。
    [116] 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年 6 期,277—285 页。
    [117]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6—687 页。
    [118] 旅顺博物馆:《旅顺口区后牧城驿战国墓清理》,《考古》1960 年 8 期,12—17 页。
    [119] 沈阳市文物工作组:《沈阳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资料》,《考古》1964 年 1 期,44—45 页。
    [120] 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长海县上马石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82年 6 期,591—595 页。
    [121] 许玉林、王连春:《丹东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考古》1984 年 8 期 712—714转 708 页。以下凡丹东地区出土的剑均出自此文献,不再另注。
    [122] 《双辽县文物志》95—96 页;又见于金旭东:《东辽河流域的若干种古文化遗存》,《考古》1992 年 4 期,347—356 页。
    [123] 梁志龙:《辽宁本溪刘家哨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92 年 4 期,315—317 页。
    [124] 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吉林怀德大青山发现青铜剑》,《考古》1974 年 4 期,276 页。
    [125] 王成生:《辽河流域及邻近地区短铤曲刃剑研究》,《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 年,沈阳,92—99 页。
    [126] 齐俊:《本溪地区发现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4 年 2 期,99—100 页。又见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北方文物》2003 年 1期,6—14 页。
    [127] 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北方文物》2003 年 1 期,6—14 页。
    [128]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 年。
    [129]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桦甸西荒山屯青铜短剑墓》,《东北考古与历史》第 1 辑,文物出版社,1982 年 9 月,141—152 页。
    [130] 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抚顺市发现青铜短剑》,《考古》1981 年 5 期,471 页。
    [131]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 年。
    [132] 梁志龙:《辽宁本溪刘家哨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92 年 4 期,315—317 页。
    [133] 魏海波、梁志龙:《辽宁本溪县上堡青铜短剑墓》,《文物》1998 年 6 期,18—22 转 30 页。
    [134] 裴耀军:《辽宁昌图县发现战国汉代青铜器及铁器》,《考古》1989 年 4 期,375—376 页;又见李矛利:《昌图发现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6—18 页。
    [135] 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1 年 5 期,467—468转 470 页。
    [136] 董学增:《吉林市长蛇山出土一件青铜短剑》,《考古》1996 年 2 期,65 页。
    [137] 本溪市博物馆梁志龙、魏海波:《辽宁本溪县朴堡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2005年 10 期,88—90 页。
    [138] 全景阎:《黑龙江省阿城市出土青铜短剑》,《北方文物》1992 年 3 期,15 页。又见王春雷:《阿城出土“触角式剑柄”青铜剑》,《中国文物报》921 期,2001年 6 月 24 日。
    [139] 抚顺市博物馆考古队:《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文物》1983 年 9期,64 页。
    [140]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8 页。
    [14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131 页。
    [14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沈阳肇工街和郑家洼子遗址的发掘》,《考古》1989 年 10 期,885—892 页。
    [143]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9 页。
    [144] 许明纲、于临祥:《辽宁新金县后元台发现铜器》,《考古》1980 年 5 期,478—479 页。
    [145]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 10 页。
    [146]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10 页。
    [147] 旅顺博物馆:《旅顺口区后牧城驿战国墓清理》,《考古》1960 年 8 期,12—17 页。
    [148] 魏海波:《辽宁本溪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7 年 2 期,181—182 页。
    [149]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 年。
    [150] 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考古》1989 年 2 期,144—145 页。
    [1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98—111 页。
    [152] 曾昭藏、齐俊:《桓仁大甸子发现青铜短剑墓》,《辽宁文物》1981 年 1 期,27—28 页;又见梁志龙、王俊辉:《辽宁桓仁出土青铜遗物墓葬及相关问题》,《博物馆研究》1994 年 2 期,72—78 转 96 页。
    [153] 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年 6 期,277—285 页。
    [154] 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年 6 期,277—285 页。
    [155] 傅宗德、陈莉:《辽宁喀左出土战国器物》,《考古》1988 年 7 期,663—664 页。
    [156] 朱永刚:《吉林省及相邻地区出土铜剑的聚类分析——兼论东北系铜剑的区系与流变》,《边疆考古研究》第 1 辑,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92—93 页;又见张桂元、高秀华等:《吉林省出土的古代兵器——剑》,《博物馆研究》2005 年 1期,43—56 页。
    [157] 朱凤瀚:《再论有关短茎曲刃青铜短剑的几个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 年 2 月版,587—597 页。
    [158]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4 期,392—394 页;朝阳市博物馆编:《朝阳历史与文物》,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 月,沈阳,72—73 页。
    [159]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36—137 页。
    [160]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41 页。
    [161] 郭治中:《水泉墓地及相关问题之探索》,《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 年,297—309 页。
    [162]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79—693 转 713 页。
    [163]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9 页。
    [164] 秋山进午:《中国东北地方の初期金属文化の样相》,日本《考古学杂志》53 卷4 号;54 卷 1 号、54 卷 4 号,1968、1969 年。
    [165] 刘冰:《试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短剑》,《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 年 1、2 期,26—33 页。
    [166]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79—693 转 713 页。
    [167]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 年。
    [168] 邵国田:《敖汉旗乌兰宝拉格战国墓地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 年 1、2期,55—81 页。
    [169]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43 页。
    [170]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 年;又见梅原末治:《剑柄形铜器の新例》,日本《考古学杂志》27 卷 11 号,751 页图 3。
    [171] 沈阳市文物工作组:《沈阳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资料》,《考古》1964 年 1 期,44—45 页。
    [172] 《双辽县文物志》95—96 页;又见于金旭东:《东辽河流域的若干种古文化遗存》,《考古》1992 年 4 期,347—356 页。
    [173] 裴耀军:《辽宁昌图县发现战国汉代青铜器及铁器》,《考古》1989 年 4 期,375—376 页;又见李矛利:《昌图发现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6—18 页。
    [174] 董学增:《吉林蛟河发现“对头双鸟首”铜剑》,《北方文物》1987 年 3 期,33—34 页。
    [175] 梅原末治:《支那出土の有柄铜剑》,日本《人类学杂志》48 卷 2 号,第 115 页插图。
    [176]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桦甸西荒山屯青铜短剑墓》,《东北考古与历史》第 1 辑,文物出版社,1982 年 9 月,141—152 页。
    [177] 陈家槐:《吉林永吉乌拉街出土“触角式剑柄”铜剑》,《考古》1984 年 2 期,189 转 191 页。
    [178] 《长白县文物志》124—125 页。
    [179] 本溪市博物馆梁志龙、魏海波:《辽宁本溪县朴堡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2005年 10 期,88—90 页。
    [180] 董学增:《吉林舒兰发现一件青铜剑》,《考古》1987 年 4 期,375—376 页。
    [181] 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 年 5 期,4—22 页。
    [182]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79—694 转 713 页。
    [183]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北方文物》1993 年 1 期,18—25 页。
    [184]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北票喇嘛洞青铜时代墓葬》,《文物》2004 年 5期,26—30 转 77 页。
    [185] 沈阳市文物工作组:《沈阳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资料》,《考古》1964 年 1 期,44—45 页。
    [186]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10 页。
    [187]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 年 2 期,27—39 页。
    [188] 锦州市博物馆:《辽宁锦西乌金塘东周墓调查记》,《考古》1960 年 5 期,7—9 页。
    [189]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190]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83—684 页。
    [191]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期,6—8 页。
    [192]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期,3—6 页。
    [193] 沈阳市故宫博物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 年 1 期,141—156 页。
    [194]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考古》1985 年 2 期,125—130 页。
    [195]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11 页。
    [196] 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四章 B 节,《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年,图二三。
    [197]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 年 1 期,63—71 页。
    [198] 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二道河子石椁墓》,《考古》1977 年 5 期,302—305 页。
    [199] 裴跃军:《西丰和隆的两座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创刊号,1986 年,30—31 页。
    [200] 旅顺博物馆:《旅顺口区后牧城驿战国墓清理》,《考古》1960 年 8 期,12—17 页。
    [201] 许明纲、许玉林:《辽宁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墓》,《考古》1983 年 4 期,293—295 页。
    [202] 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辽宁西丰县发现的几座石棺墓》,《考古》1995 年 2期,118—123 页。
    [203] 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年 6 期,277—285 页。
    [204]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磐石吉昌小西山石棺墓》,《考古》1984 年 1 期,51—58 页。
    [205] 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考古》1989 年 2 期,144—145 页。
    [2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119—131 页,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112—118 页。
    [20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119—131 页,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67—97 页。
    [208] 靳枫毅:《朝阳地区发现的剑柄端加重器及其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2 期,136—137 页。
    [209]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79—694 转 713 页。
    [210] 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建平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 2 期,11—29 页。
    [211]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期,1—9 转 77 页。
    [212] 建平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建平县的青铜时代墓葬及相关遗物》,《考古》1983 年 8 期,679—694 转 713 页。
    [213] 李逸友:《内蒙昭乌达盟出土的铜器调查》,《考古》1959 年 6 期,276—277 页。
    [214] 清原县文化馆:《辽宁清原县门脸石棺墓》,《考古》1981 年 2 期,189 页。
    [215] 裴跃军:《西丰和隆的两座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创刊号,1986 年,30—31 页。
    [2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119—131 页,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112—118 页
    [217] 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1 年 5 期,467—468转 470 页。
    [218] 张殿甲:《白山市原始社会遗址调查述略》,《博物馆研究》2000 年 3 期,70—76 页。
    [219] 满承志:《通化县小都岭出土大批斧范》,《博物馆研究》1987 年 3 期,68—70 页。
    [220] 阎素义:《对吉林省馆藏石范的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7 年 3 期,66—67 页。
    [221]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期,1—3 页。
    [222]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期,3—6 页。
    [223]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 年 1 期,63—71 页。
    [224] 沈阳市故宫博物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 年 1 期,141—156 页。
    [225] 魏海波:《本溪梁家出土青铜短剑和双钮镜》,《辽宁文物》1984 年 6 期,25—26 页;又见,魏海波:《辽宁本溪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7 年 2 期,181—182 页。
    [226]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桦甸西荒山屯青铜短剑墓》,《东北考古与历史》第 1 辑,文物出版社,1982 年 9 月,141—152 页。
    [227] 张英:《吉林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1990 年 6 月,图 2、图 3。
    [228] 许玉林、王连春:《丹东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考古》1984 年 8 期,712—714转 708 页。
    [229] 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1 年 5 期,467—468转 470 页。
    [230] 梁志龙:《辽宁本溪刘家哨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92 年 4 期,315—317 页。
    [231] 魏海波、梁志龙:《辽宁本溪县上堡青铜短剑墓》,《文物》1998 年 6 期,18—22 转 30 页。
    [232] 朱永刚:《大、小凌河流域含曲刃短剑遗存的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 7 月,362—374 页。
    [233]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0 月。以下本节凡涉及赵宾福先生的观点,均出自此文献,不再另注。
    [234] 郭治中:《水泉墓地及相关问题之探索》,《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 年,297—309 页。
    [235] 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8 年 3 期 277—299 页。
    [236]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4 期,387—426 页。
    [237](日)郑汉德著,姚义田译:《论美松里型陶壶》,《辽海文物学刊》1994 年 1 期,145—158 转 126 页。
    [238] 王建新:《东北亚系青铜剑分类研究》,《考古学报》2002 年 4 期,175—202 页。
    [239] 王巍:《双房遗存研究》,《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7 月,402—411 页。
    [240] 吴世恩:《关于双房文化的两个问题》,《北方文物》2004 年 2 期,19—28 页。
    [241] 朱凤瀚:《再论有关短茎曲刃青铜短剑的几个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文物出版社,587—597 页。
    [242] 吴世恩:《关于双房文化的两个问题》,《北方文物》2004 年 2 期,19—28 页。
    [243] 刘焕珉、周阳生:《沈阳老虎冲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博物馆研究》2005年 2 期,38—42 页。
    [1]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图版伍陆:3。
    [3]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 年 2 期,27—39 页。
    [4]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 期,3—6 页。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6]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青岛市崂山郊区东古镇村东周遗址》,《考古》1959 年 3 期,143—146 页。
    [7] 乌恩:《论我国北方古代动物纹饰的渊源》,《考古与文物》1984 年 4 期,46—59转 104 页。
    [8]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6—28 页。
    [9] 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 年 5 期,4—22 页。
    [10] 扶风县图博馆 罗西章:《陕西扶风发现西周厉王害夫 簋》,《文物》1979 年 4 期,89—91 页。
    [1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 年 1 期,117—140 页。
    [12]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
    [13] 张静、田子义、李道升:《朝阳小波赤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期,15—17 页。
    [14]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
    [1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 年。
    [16] 石岩:《青铜三棱镞与三翼镞出现年代考》,《北方文物》2005 年 1 期,15—16 页。
    [17]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 年 2 期,27—39 页。
    [18]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 年 2 期,37—38 页。
    [19]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 年 4期,391—392 页。
    [20]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21]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北京。
    [22] 锦州市博物馆:《辽宁锦西乌金塘东周墓调查记》,《考古》1960 年 5 期,7—9 页。
    [23] 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年 4 月,238 页。
    [24]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北京。
    [25] 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二道河子石棺墓》,《考古》1977 年 5 期,302—305 页。
    [26]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404 页。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78—81 页。
    [28]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四章第三节,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年 6 月。
    [29]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 年 1 期,63—71 页。
    [30] 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8 年 3 期,277—299 页。
    [31]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再论》,《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4月,234—250 页。
    [32]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33]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北京。
    [34] 沈阳市故宫博物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 年 1 期,141—156 页。
    [35] 金殿士:《沈阳市南市区发现战国墓》,《文物》1959 年 4 期,73—74 页。
    [36]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 年 5 期,图一二:1。
    [37] 靳枫毅:《军都山山戎文化墓地的发现及埋葬制度特征》,《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
    [38]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
    [39] 刘大志、柴贵民:《喀左老爷庙乡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 期,18—21 页。
    [40] 张颔:《万荣出土错金鸟书戈铭文考释》,《文物》1962 年 4、5 期,图一、二、三。又见林沄:《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图四。
    [41] 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 年 1 期,73—104 页。
    [42]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93 年 1 期,13—56 页。
    [43] 朱永刚:《大小凌河流域含曲刃青铜短剑遗存的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369 页。
    [44]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凌源县三官甸青铜短剑墓》,《考古》1985 年 2 期,125—130 页。
    [45]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北京。
    [46] 山西考古研究所:《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95—96 页。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131 页。
    [48] 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6,图版五,4,1953 年。
    [49] 原田淑人:《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图一二:10、图版二八:5;1931 年。
    [50] 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喀左南洞沟石椁墓》,《考古》1977 年 6期,373—375 页。
    [51] 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年 4 月。
    [52] 郭治中:《水泉墓地及相关问题之探索》,《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 年,297—309 页。
    [53] 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 年6 期,277—285 页。
    [54] 刘大志、柴贵民:《喀左老爷庙乡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2 期,18—21 页。
    [55] 邵国田:《敖汉旗乌兰宝拉格战国墓地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 年 1、2 期,55—81 页。
    [56] 郭治中:《水泉墓地及相关问题之探索》,《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 年,297—309 页。
    [57] 邵国田:《敖汉旗乌兰宝拉格战国墓地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 年 1、2期,55—81 页。
    [5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106 页;又见于旅顺博物馆:《旅顺口区后牧城驿战国墓清理》,《考古》1960 年 8 期,12—17 页。
    [59]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60]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北京。
    [61] 李亨求:《旅顺后牧城驿楼上 3 号墓出土琵琶形青铜短剑的年代商榷》,《考古》2002 年第 10 期,78—83 页。
    [62]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 1 期,11 页。
    [63]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北京。
    [64] 齐俊:《本溪地区发现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4 年 2 期,99—100 页;又见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北方文物》2003 年 1 期,6—14 页。
    [65] 魏海波、梁志龙:《辽宁本溪县上堡青铜短剑墓》,《文物》1998 年 6 期,18—22转 30 页。
    [66] 王增薪:《辽宁抚顺市莲花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 年 6 期,286—293 页。
    [67] 铁岭市文物管理办公室:《辽宁铁岭市邱台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6 年 2 期。
    [6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 年 2 期,215—243 页。
    [69] 四平市博物馆、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吉林省梨树县二龙湖古城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8 年 6 期,507—512 页。
    [70]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燕下都第 22 号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5 年 11期,562—570 页。
    [71] 许玉林、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 年6 期,277—285 页。
    [72] 本溪市博物馆梁志龙、魏海波:《辽宁本溪县朴堡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2005年 10 期,88—90 页。
    [7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 年 2 期,215—243 页。
    [74] 金用玕、黄纪德:《纪元前一千年纪前半期的古朝鲜文化》,《考古民俗》(朝文)1967 年第 2 号。
    [75] 曾昭藏、齐俊:《桓仁大甸子发现青铜短剑墓》,《辽宁文物》1981 年 1 期,27—28 页;又见梁志龙、王俊辉:《辽宁桓仁出土青铜遗物墓葬及相关问题》,《博物馆研究》1994 年 2 期,72—78 转 96 页。
    [76]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桦甸西荒山屯青铜短剑墓》,《东北考古与历史》第 1 辑,文物出版社,1982 年 9 月出版,141—153 页。
    [77] 裴耀军:《辽宁昌图县发现战国汉代青铜器及铁器》,《考古》1989 年 4 期,375—376 页;又见李矛利:《昌图发现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 年 1 期,16—18 页。
    [78] 许明纲、于临祥:《辽宁新金县后元台发现铜器》,《考古》1980 年 5 期,478—479 页。
    [79] 黄胜璋:《旅大市所出启封戈铭的国别、地理及相关问题》,《考古》1981 年 4 期,332 转 345 页。
    [80] 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1 年 5 期,467—468转 470 页。
    [1] 张忠培:《辽宁古遗存的分区、编年及其他——“环渤海考古”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1 期,8 页。
    [2] 朱永刚:《青铜时代考古》,载《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张博泉、魏存成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 月版,256 页。
    [3] 朱永刚:《吉林省及邻近地区出土铜剑的聚类分析》,《边疆考古研究》第 1 辑,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0 月,91—102 页。
    [4] 郑绍宗:《河北省发现的青铜短剑》,《考古》1975 年 4 期,226—227 转 248 页。
    [5] 全景阎:《黑龙江省阿城市出土青铜短剑》,《北方文物》1992 年 3 期,15 页。又见王春雷:《阿城出土“触角式剑柄”青铜剑》,《中国文物报》921 期,2001 年6 月 24 日。
    [6] 陈家本、范淑贤:《黑龙江省双城市出土曲刃青铜短剑》,《北方文物》1991 年 1期,25 页。
    [7]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8]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9]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下)》,《考古学报》1982 年 4 期,387—426 页、1983 年 1 期,39—54 页。
    [10] 乌恩:《关于我国北方的青铜短剑》,《考古》1978 年 5 期,324—333 转 360 页。
    [11] 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1,文物出版社 1987年 12 月,99—128 页。
    [12] 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8 年 3 期,277—299 页。
    [13]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14]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下)》,《考古学报》1982 年 4 期,387—426 页、1983 年 1 期,39—54 页。
    [15] 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 年,79—98 页。
    [16]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 年,99—128 页;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8 年3 期,277—299 页。
    [17] 王成生:《辽河流域及邻近地区段铤曲刃短剑研究》,《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 年,沈阳,92—99 页。
    [18] 卜箕大:《辽西地区青铜文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年 8 月。
    [19]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0 月,112 页。
    [20] 王巍:《双房遗存研究》,《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7 月,402—411 页。
    [21]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0 月,112 页。
    [22]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0 月,112 页。
    [23]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402 页。
    [24] 王巍:《双房遗存研究》,《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 年7 月,402—411 页。
    [25]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0 月,112 页。
    [26] 王成生:《东北亚地区短铤曲刃青铜短剑的年代与族属》,《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193—216 页。
    [27]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28] 王成生:《东北亚地区短铤曲刃青铜短剑的年代与族属》,《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193—216 页。
    [29]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401 页。
    [30]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0 月,112 页。
    [31]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401 页。
    [32]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401 页。
    [33] 朱凤瀚:《再论有关短茎曲刃青铜短剑的几个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文物出版社,2006 年 2 月,587—597 页。
    [34] 金旭东:《吉林省文物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 年 12 月 8 期,3—11页。
    [35]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387—426 页。
    [36] 朱永刚:《吉林省及邻近地区出土铜剑的聚类分析》,《边疆考古研究》第 1 辑,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0 月,91—102 页。
    [37] 金旭东:《西团山文化辨析》,《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 年 12 月,285—293 页。
    [38] 金旭东:《西团山文化辨析》,《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 年 12 月,285—293 页。
    [39]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桦甸西荒山屯青铜短剑墓》,《东北考古与历史》第 1 辑,文物出版社,1982 年 9 月,141—152 页。
    [40] 金旭东:《东辽河流域的若干种古文化遗存》,《考古》1992 年 4 期,347—356页;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85 年吉林东丰考古调查》,《考古》1988 年 7期,584—591 页。
    [41] 朱永刚:《吉林省及邻近地区出土铜剑的聚类分析》,《边疆考古研究》第 1 辑,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0 月,91—102 页。
    [42] 金旭东:《西团山文化辨析》,《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 年 12 月,285—293 页。
    [43] 金旭东:《东辽河流域的若干种古文化遗存》,《考古》1992 年 4 期,347—356 页。
    [44] 金旭东:《吉林省文物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 年 8 期,3—11 页。
    [45] 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1 年 5 期,467—468转 470 页。
    [46]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387—426 页。
    [1] 秋山进午:《中国东北地区の初期金属文化の样相》,《考古学杂志》53 卷 4 号、54 卷 1 号、54 卷 4 号,1968、1969 年。
    [2] 迟雷:《关于曲刃青铜短剑的若干问题》,《考古》1982 年 1 期,54—59 页。
    [3]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下)》,《考古学报》1982 年 4 期,387—426 页、1983 年 1 期,39—54 页。
    [4]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下)》,《考古学报》1982 年 4 期,387—426 页、1983 年 1 期,39—54 页。
    [5] 王成生:《概述近年辽宁新见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1 期,74—81 页。
    [6] 吴江原:《琵琶形铜剑文化的成立与展开过程研究》,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 9 月。
    [7] 本文此章节有关韩国学者的部分研究资料,由现在韩国国立全南大学校人类学科就读的成璟瑭博士提供并翻译。
    [8] 姜仁旭:《对于韩半岛出土琵琶形铜剑的登场与地域性》,《韩国上古史学报》49,2005 年,59—98 页。
    [9]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10] 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8 年 3 期,277—299 页。
    [11] 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 年 2 期,133—152 页。
    [12] 徐光辉:《论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的起源问题——以辽东地区的考古学资料为中心》,《边疆考古研究》(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67—75 页。
    [13]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年,162—179 页。
    [14] 朴晋煜、黄基德、姜仁淑:《琵琶形短剑文化的研究》,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87年,平壤。
    [15] 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8 年 3 期,277—299 页。
    [16] 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 年 2 期,133—152 页。
    [17] 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 年 2 期,133—152 页。
    [18] 徐光辉:《论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的起源问题——以辽东地区的考古学资料为中心》,《边疆考古研究》(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67—75 页。
    [19] 秋山进午:《辽宁省东部地域の青铜器再论》,《东北ァジァの考古学研究(日中共同研究报告)》,同朋社,1995 年。
    [20]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再论》,《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 年,234—250 页。
    [21] 姜仁旭:《对于韩半岛出土琵琶形铜剑的登场与地域性》,《韩国上古史学报》49,2005 年,59—98 页。
    [22] 吴江原:《琵琶形铜剑文化的成立与展开过程研究》,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 9 月。
    [23] 宫本一夫:《古式辽宁式铜剑の地域性とその社会》,《史渊 135》(九州大学文学部),1998 年。
    [24] 村上恭通:《辽宁式(东北系)铜剑の生成と变容》,《先史学考古学论究(熊本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创设 25 周年记念论文集)》,1997 年。
    [25] 千叶基次:《古式辽宁式铜剑—辽东青铜器文化考二—》,《生产の考古学》,1997 年。
    [26] 金廷鹤:《韩国民族及文化的起源》,《韩国上古史研究》首尔,汎友社,1990 年,77—146 页。
    [27] 金廷鹤:《韩国民族及文化的起源》,《韩国上古史研究》首尔,汎友社,1990 年,77—146 页。
    [28] 李清圭:《辽宁地方青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韩)《博物馆纪要》7,1991 年,47—59 页。
    [29] 许明纲、许玉林:《辽宁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墓》,《考古》1983 年 4 期,293—295 页。
    [30] 姜仁旭:《对于韩半岛出土琵琶形铜剑的登场与地域性》,《韩国上古史学报》49,2005 年,59—98 页。
    [31]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10 月,113 页。
    [32]a)刘俊勇:《大连市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年,文物出版社,1989 年 10 月,139—140 页;b)许明刚、刘俊勇:《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发掘记略》,《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1 期,98—101 页;c)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 1987 年发掘报告》,大连出版社,2000 年,第 108 页。
    [33]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 1987 年发掘报告》,大连出版社,2000 年。
    [34] 金关丈夫、三宅宗悦、水野清一:《羊头洼》,东亚考古学会,1943 年。
    [35] 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大连于家砣头积石墓地》,《文物》1983 年 9 期,39—50 页。
    [36] 抚顺市博物馆考古队:《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青铜文化遗存》,《文物》1983 年 9 期,58—65 页。
    [37] 王成生:《辽宁出土铜戈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 7 月,217—241 页。
    [38] 陈光:《羊头洼类型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 年,113—151 页。
    [39] 王巍:《双房遗存研究》,《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7 月,402—411 页。
    [40] 卜工:《辽宁东部地区商周时期的陶壶谱系及相关问题》,《北方文物》1999 年第4 期,13—21 页。
    [41]《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 年 12 期,1110—1120 转 1097 页。
    [42] 郭大顺:《赤峰地区早期冶铜考古随想》,《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年 8 月,278—282 页。
    [4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 年,188—189 页。
    [44] 齐亚珍、刘素华:《锦县水手营子早期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 1 期,102—103 页。
    [45] 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 年 5 期,420—429 页。
    [46]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考古学报》1992 年 4 期,437—475 页。
    [47] 王云刚、王国荣、李飞龙:《绥中冯家发现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 1 期,51—55 页
    [48]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 1976 年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7,文物出版社。
    [49] 王立新:《辽西区夏至战国时期文化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演进》,《考古学报》2004年 3 期,243—270 页。
    [50] 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 年 2 期,133—152 页。
    [51] 魏营子文化遗存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已陆续有所发现,并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1987 年郭大顺先生提出魏营子类型,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参见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 年,79—98 页;1990年初,有学者开始将其改称魏营子文化,参见韩嘉谷:《燕史源流的考古学考察》,《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年,1—24 页;2000 年董新林作了系统研究,参见董新林:《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0 年1 期,1—30 页。
    [52] 王立新:《辽西区夏至战国时期文化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演进》,《考古学报》2004年 3 期,243—270 页。
    [53] 董新林:《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0 年 1 期,1—30 页;但董新林把喀左和尚沟 B、C、D 地点出土的青铜短剑也归入魏营子文化,本文不能认同,正如王立新先生所说,郭大顺先生当初未将和尚沟 B、C、D 地点墓葬归入魏营子文化,现在看仍是颇有道理的。
    [54] 王立新:《辽西区夏至战国时期文化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演进》,《考古学报》2004年 3 期,243—270 页。
    [55] 李恭笃:《试论辽河流域青铜文化与燕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北京出版社,1997 年,1322—1326 页。
    [56] 村上恭通:《燕与周边的铜剑文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 年 10 月,310—316 页。
    [57] 甲元真之:《燕の成立と东北ァヅァ》,《东北ァヅァの考古学[天池]》,六兴出版,1990 年。
    [58] 参见李恭笃:《试论辽河流域青铜文化与燕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北京出版社,1997 年,1322—1326 页。
    [59] 李恭笃:《试论辽河流域青铜文化与燕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北京出版社,1997 年,1322—1326 页。
    [60] 靳枫毅:《大凌河流域出土的青铜时代遗物》,《文物》1988 年 11 期,24—35 页。
    [61]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发现的青铜器及有关遗物》,《北方文物》1993 年 1 期,18—25 页。
    [62]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387—426 页。
    [63]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 年 1 期,63—71 页。
    [64]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 期,1—3 页。
    [65] 李殿福:《建平孤山子、榆树林子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 年 2 期,3—6 页。
    [66] 宁城县文化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东北考古专业:《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9,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 月,23—58 页。
    [67] 董文义:《巴林右旗发现青铜短剑墓》,《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 年 10月,153—154 页;贾鸿恩:《翁牛特旗大泡子青铜短剑墓》,《文物》1984 年 2期,50—54 页。
    [68] 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1,文物出版社 1987年 12 月,99—128 页;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的探讨》,《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年 2 月,65—103 页。
    [69] 齐晓光:《夏家店上层文化空首青铜斧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年 8 月,317—326 页。
    [70] 孙守道:《“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现》,《文物》1960 年 8、9 期,25—32 页。
    [71] 刘升雁:《东辽县石驿公社古代墓群出土文物》,《博物馆研究》1983 年 3 期,84—88 页。
    [72] 林沄:《西岔沟型铜柄铁剑与老河深、彩岚墓地的族属》图一,3,《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353 页。
    [73] 吉林市博物馆藏品,藏品号 K039。
    [74]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榆树老河深》,图七二,文物出版社,1987 年。
    [75]《吉林市郊区文物志》149 页,现藏吉林市博物馆,收藏号 681。
    [76]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河文明展文物集萃》,2006 年,97 页。
    [1] 王建新、刘瑞俊:《先秦时期的秽人与貊人》,《民族研究》2001 年 4 期,63 页。
    [2] 金志铁著、李慧竹译:《与琵琶形短剑和细型铜短剑有关遗迹遗物的新发现》,《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9 年 1 期,1—4 页。
    [3] 沈奉槿:《庆南地方出土青铜遗物新例》,《釜山史学》1980 年 4 期;韩炳三:《传龙兴里出土铜剑と伴出遗物》,《考古学》1,1968 年。
    [4]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8 页。
    [5] 梅原末治:《朝鲜发现の“平形系剑”》,日本《人类学杂志》45 卷 8 号。
    [6]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
    [7] 朝鲜总督府:《大正十一年度古蹟调查报告》155 页,图版 71、72;榧本杜人:《朝鲜の考古学》,同朋舍,1980 年,图 183。
    [8] 宋正铉:《关于我国出土的细形剑(1)》,《朝鲜考古研究》1993 年 2 期,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32—37 页。
    [9]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8 页。
    [10] 冈内三真:《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发見の新资料》,《考古学ジヤ—メル》1975 年115 号。
    [11] 冈内三真:《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发見の新资料》,《考古学ジヤ—メル》1975 年115 号。
    [12] 榧本杜人:《朝鲜の考古学》,同朋舍,1980 年,图 177、图 178。
    [13] 尹光洙:《土城洞 486 号木椁墓发掘报告》,《朝鲜考古研究》1994 年 4 期;又见吴江原:《关于辽宁——朝鲜半岛西北部中细形剑的研究》,《北方文物》2005 年1 期,102—112 页,李慧竹译。
    [14] 郑永吉:《新坪郡仙岩里石箱墓》,《考古学资料集》6,1983 年 2 期。
    [15] 李奎泰:《白川郡大雅里石箱墓》,《考古学资料集》6,1983 年 2 期。
    [16] 冈内三真:《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发見の新资料》,《考古学ジヤ—メル》1975 年115 号。
    [17] 黄基德:《最近新发现的与琵琶形铜剑和细形铜短剑有关的遗迹遗物》,《考古学资料集》4,1974 年。
    [18] 黄基德:《最近新发现的与琵琶形铜剑和细形铜短剑有关的遗迹遗物》,《考古学资料集》4,1974 年。
    [19] 黄基德:《最近新发现的与琵琶形铜剑和细形铜短剑有关的遗迹遗物》,《考古学资料集》6,1983 年。
    [20] 王盛洙:《开城附近出土的琵琶形短剑和细形铜短剑相关遗物》,《考古民俗》1988—1。
    [21] 梅原末治、藤田亮策:《朝鲜古文化综鉴》第一卷,养德社,1946 年;又见吴江原:《关于辽宁——朝鲜半岛西北部中细形剑的研究》,《北方文物》2005 年 1 期,102—112 页,李慧竹译。
    [22] 金永培、安承周:《扶余松菊里石棺墓出土辽宁式铜剑》,《百济文化》7、8 合辑,1975 年;《扶余松菊里出土一括遗物》,《考古学》第 3 辑,1974 年;姜仁求等:《松菊里》,《国立博物馆古跡调查报告》第 11 册,1979 年。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 年 7 月,19 页。
    [23] 有光教一:《朝鲜扶余新发现の石剑·铜剑·铜矛》,《考古学杂志》28 卷 1 号,1938 年。
    [24]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26 页,图版 44 左 1、左 2。
    [25] 池健吉:《礼山东西里石棺墓青铜一扩物》,《百济研究》9,1974 年。又见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30 页,图版 49—1、49—2。
    [26] 宋正铉、李荣文:《牛山里ネウ支石墓》,《住岩水库水没地域文化遗迹发掘调查报告书 2 号》,全南大学校博物馆,1988 年。
    [27] 梅原末治、藤田亮策:《朝鲜古文化综览》第 1 卷,养德社,1947 年。
    [28]a)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 年 7 月版,14 页。b)尹德香:《寳城·德峙里支石墓》,《住岩水库水没地域文化遗迹发掘调查报告书Ⅲ号》,全南大学校博物馆,全罗南道,1988 年。
    [29] 李荣文:《全南地方出土青铜遗物》,《韩国上古史》3 号,1990 年。又见于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2 页。
    [30]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6 页。
    [31]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7 页。
    [32]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7 页。
    [33] 沈奉槿:《庆南地方出土青铜遗物新例》,《釜山史学》第 4 辑,1980 年。又见于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1 页。
    [34]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9 页。
    [35] 金锺徹:《庆尚北道清道郡礼田洞出土的辽宁式铜?罚匦√锔皇啃邸⒑啵?《日韩交涉考古学》,六兴出版,1991 年 6 月;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 年 7 月版,18 页。
    [36]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8 页。
    [37]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9 页。
    [38] 小田富士雄、韩炳三编:《日韩交涉考古学》,六兴出版,1991 年 6 月,102 页;又见《金元龙教授论朝鲜青铜时代(之一)》,顾学铭编译,载《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0 年第 1 期。
    [39] 有教光一:《朝鲜江原道の先史时代遗物》,《考古学杂志》28 卷 11 号,1938 年,日本。
    [40]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0 页、18 页。
    [41]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汎友社,1992年 7 月版,18 页。
    [42]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品。
    [43]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品。
    [44]《嶺南大学校博物馆图录》26 页,图版 13 左起第 5,1982 年。
    [45] 为购入品,编号 206 号,出土地不详。
    [46] 朝鲜遗迹遗物图鉴编撰委员会:《朝鲜遗迹遗物图鉴》2,古朝鲜扶余辰国篇,1989年,图版 614、615。
    [47] 国立中央博物馆参考资料。
    [48] 受资料所限,短剑尺寸多不详,只能大略划分;为了与东北地区的相对比,完全采用前文东北地区短剑型式划分标准,所以出现了式别衔接不上的现象。
    [49] 秋山进午:《中国东北地方の初期金属文化の样相》,日本《考古学杂志》53 卷 4号;54 卷 1 号、54 卷 4 号,1968、1969 年。
    [50]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51]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52]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下)》,《考古学报》1983年 1 期,44—46 页。
    [53] 王建新:《东北亚系青铜剑分类研究》,《考古学报》2002 年 2 期,175—202 页。
    [54]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
    [55] 原田淑人:《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 年,插图 34—1;插图34—5。
    [56] 黄基德:《最近新发现的与琵琶形铜剑和细形铜短剑有关的遗迹遗物》,《考古学资料集》4,1974 年。
    [57] 宋正铉:《关于我国出土的细形剑(1)》,《朝鲜考古研究》1993 年 2 期,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32—37 页。
    [58]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
    [59]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 139—161 页。
    [60]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下)》,《考古学报》1983年 1 期,39—54 页。
    [61] 彩色照片上,锉磨痕迹清晰可见。参见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河文明展文物集萃》,2006 年 6 月,第 82 页。
    [62] 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 年6 期,277—285 页。
    [63] 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光州博物馆:《韩国的青铜器文化·特别展·1992》汎友社,1992 年 7 月版,66 页,图版 93—6。
    [64] 朴晋煜:《关于琵琶形短剑相关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创造者》,朝鲜《历史科学》1984年 4 期;又见《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85 年第一期,16—23 页,李云铎译。
    [65] 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下)》,《考古学报》1983年 1 期,39—54 页。
    [66] 王建新:《东北亚系青铜剑分类研究》,《考古学报》2002 年 2 期,175—202 页。
    [67]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
    [68] 秋山进午:《中国东北地方の初期金属文化の样相》,日本《考古学杂志》53 卷 4号;54 卷 1 号、54 卷 4 号,1968、1969 年。
    [69] 村上恭通:《燕和周边的铜剑文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 年,310—316 页。
    [70] 姜仁旭:《对于韩半岛出土琵琶形铜剑的登场与地域性》,《韩国上古史学报》49,2005 年,59—98 页。
    [71]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 月,162—179 页。
    [72] 姜仁旭:《对于韩半岛出土琵琶形铜剑的登场与地域性》,《韩国上古史学报》49,2005 年,59—98 页。
    [73] 梅原末治:《朝鲜古文化综鉴》第一卷,1947 年,81—82 页,图版第四三。
    [74](朝鲜)社会科学考古学研究所:《南京遗址研究》17 卷 4 期,1971 年。
    [75] 金用玕:《美松里洞穴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资料集》3,1962 年。
    [76] 朱凤瀚:《论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出土的短茎曲刃青铜短剑》,《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 年,162—179 页。
    [1]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 年 1 期,63—71 页。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 年 12 月版,72 页。
    [3] 秋山进午:《中国东北地方の初期金属文化の样相》,日本《考古学杂志》53 卷 4号;54 卷 1 号、54 卷 4 号,1968、1969 年。
    [4] 迟雷:《关于曲刃青铜短剑的若干问题》,《考古》1982 年 1 期,54—59 页。
    [5] 金用玕、黄基德:《纪元前一千纪前半期的古朝鲜文化》,朝鲜《考古民俗》1967年 2 号。
    [6] 宋镐晸:《韩国古代史中的古朝鲜史》,青史出版社,2003 年。
    [7]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 年 12 月,72 页。
    [9]a)王成生:《辽河流域及邻近地区短铤曲刃剑研究》,《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 年 92——99 页,沈阳。b)王成生:《东北亚地区短铤曲刃青铜短剑的年代与族属》,《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3 年 7 月,193—216 页。
    [10] 靳枫毅:《论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上、下)》,《考古学报》1982年 4 期,387—426 页、1983 年 1 期,39—54 页。
    [11] 王建新、刘瑞俊:《先秦时期的秽人与貊人》,《民族研究》2001 年 4 期,55—64 页;王建新:《东北亚系青铜剑分类研究》,《考古学报》2002 年 2 期,175—202 页。
    [12] 林沄:《戎狄非胡论》,《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年 4月,101—108 页。
    [13] 朱泓:《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的种族类型及其相关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 1 期,111—122 页。
    [14] 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2 月,387—396 页。
    [15]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 年内蒙古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发掘纪要》,《考古与文物》2004 年第 1 期,6—18 页。
    [16] 朱泓:《东胡人种考》,《文物》2006 年 8 期,75—77 转 84 页。
    [17] 朱泓:《东胡人种考》,《文物》2006 年 8 期,75—77 转 84 页。
    [18] 林沄《“燕亳”和“燕亳邦”小议》,《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12 月,184—189 页。
    [19] 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 年第 1 期,29—46 页。
    [20] 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 年第 1 期,29—46 页;佟柱臣:《东北历史和考古中的几个问题》,《东北考古与历史》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82 年,8—22 页。
    [21] 董学增:《西团山文化研究》,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史学会,1984 年,119 页。
    [22] 林沄:《肃慎、挹娄和沃沮》,《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12 月,418—423 页。
    [23] 林沄:《肃慎、挹娄和沃沮》,《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12 月,418—423 页。
    [24] 林沄:《肃慎、挹娄和沃沮》,《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12 月,418—423 页。
    [25] 李健才:《夫余的疆域和王城》,《社会科学战线》1982 年 4 期。
    [26]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 年 2 期,139—161 页。
    [27] 林沄:《说貊》,《史学集刊》1999 年 4 期,53—60 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