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际航空侵权责任制度是现代侵权法的一个分支,也是现代国际航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20世纪初期人类发明飞机以来,伴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产生的一个独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法律领域。航空侵权损害事故具有突发性、灾难性的后果。作为国际航空私法与民法之侵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航空侵权法,其侵权责任理论在法学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综合采用了法解释学的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法社会学方法、判例研究方法以及国内法与国际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全文由八章组成,共约30万字。
     第一章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的基本问题阐释,研究了民用航空器及其国籍、空间主权、国际航空等与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问题,分析了国际航空侵权的概念及其种类,探讨了国际航空侵权的法律特征,阐述了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的性质以及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理论,回顾了华沙体制及其发展与《罗马公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国际航空侵权行为具有的特殊性、国际性、复杂性、法律适用的冲突性等特点;研究认为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是侵权责任与合同责任的竞合,并有向完全的侵权责任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比较分析了国际航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概念,论述了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研究认为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是航空侵权责任归责的两个基本原则,并且航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具有严格化的趋势;过错推定原则本质上是以过错为归责的基础,只是赋予原告举证责任倒置的权利,是过错责任原则的特例;在航空事故和航空侵权法中广泛适用的事实自证规则是普通法中的一项证据规则,不是航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在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人责任、航空产品责任等领域的适用较为普遍。
     第三章国际航空侵权行为与责任人,以航空侵权行为的类型为标准分别论述了国际航空运输中的侵权行为、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人的侵权行为、航空器空中碰撞行为、航空产品侵权行为以及政府检测、空管人员的侵权行为等,并分别阐述了不同的侵权责任人;结合司法案例着重分析了国际航空运输中的人身损害事故和行李、货物损失事件的各自概念、相互区别、构成条件以及人身损害事故与劫机、旅客间的伤害行为的区别与联系;介绍了航空运输承运人在实践中的不同类型,论述了在雇主责任与代理责任的理论基础上,加害行为与责任主体的分离;分析了承运人的责任期间因人身损害与行李或货物损失的不同有所区别;分析了飞行中的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人的损害的责任主体有航空器经营人、航空器所有人、保险人与担保人;介绍了航空器空中碰撞行为的原因与种类,分析了航空器空中碰撞的多重责任关系;结合产品责任的一般原理,论述了飞机生产、销售、维护过程中的产品责任,探讨了飞机制造人、设计人、维护人、维修人、零部件供应商等涉及缺陷产品的侵权责任,介绍了航空器的适航性、耐撞性要求,分析了航空产品设计缺陷、制造缺陷、警示缺陷或指示缺陷的构成条件;探讨了涉及国家或政府的侵权责任,其一是与飞机适航管理相联系的航空产品检测责任,其二是与航空空中交通管制相联系的侵权责任。
     第四章国际航空侵权损害与受害人,阐释了作为损害事实的航空事故、国际航空侵权损害的实质,探讨了人身损害、精神损害、财产损失和航班延误损失等四类损害;论述了侵权损害与受害人具有同一性,但受害人和赔偿权利主体不同;分析了直接受害人与间接受害人的基本分类,研究认为侵害生命权的直接受害人具有二重性,应当包括生命丧失者本人及其近亲属;探讨了作为胎儿的受害人与航空环境侵权中的受害人的特殊性。
     第五章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探讨了因果关系的概念,分析了确定因果关系的各种学说,研究了因果关系适用的方法;研究认为相当因果关系说区分事实上的原因和法律上的原因,并依此确认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可以适用于一般航空侵权责任;法规目的说与相当因果关系说可以并存而补充;在特殊案件中,以有无相当因果关系为基础和前提,并以是否符合法规目的进一步确认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的抗辩,从侵权责任抗辩的一般理论、侵权责任方、受害方、第三方、不可抗力、意外事故、原因不明等方面论述了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与发展,阐述了航空侵权责任抗辩与一般侵权责任抗辩的不同与特点,重点论述了航空侵权责任抗辩对传统侵权法理论的冲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认为在国际航空侵权责任归责严格化的过程中,抗辩事由的范围越来越狭窄。
     第七章国际航空侵权损害赔偿,在论述国际航空侵权损害赔偿的价值目标、赔偿限额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立法与实践研究了人身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失赔偿和航班延误赔偿;研究认为侵权损害赔偿既是一种民事责任,又是一种损害赔偿之债;国际航空侵权损害赔偿的价值目标应当追求公平与效率的衡平、补偿与惩罚的协调;当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应当强调公平价值的优先地位;损害赔偿的原则包括全部赔偿原则、财产赔偿原则、衡平原则、限额赔偿原则;研究认为限额赔偿具有非正当性;华沙体制自诞生以来所面临的数次危机,归根结底是赔偿限额的危机,《蒙特利尔公约》取消对人身损害赔偿的限额是追求公平价值目标的体现;我国目前在国际航空运输与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中采取“内外有别”的赔偿限额是不合理的;有关国际航空侵权损害赔偿具体的赔偿范围、赔偿项目、赔偿标准等,依据受诉法院所在地法确定;人身损害赔偿依其损害后果为标准可分为一般伤害赔偿、残疾赔偿与死亡赔偿;着重研究了我国有关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计算、请求权发生依据、立法沿革,指出我国在死亡赔偿金方面存在理论、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误解;认为死亡赔偿金具有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的二重性,死亡赔偿金请求权的发生依据应当采双重受害人理论,研究认为我国应当消除在死亡赔偿金计算上的“城乡差别”;探讨了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晚近以来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认为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具有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具有对受害人精神痛苦或失去生命的补偿功能;分析认为财产损失赔偿与航班延误赔偿在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中均设有赔偿限额,具体的赔偿范围、计算标准依据法院地法。
     第八章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了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的国际统一化趋势,总结认为国际航空侵权责任制度具有归责原则严格化、构成要件简洁化、抗辩事由狭窄化、赔偿范围扩大化、赔偿限额宽松化、赔偿责任社会化的发展走向;提出了我国构建航空侵权责任体系的立法构想及完善具体制度的思考,也是全文的结论部分。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system is a branch of modern tort law, and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aviation law. Since the invention ofaircraft in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system has become a particular and energetic areaof law. The results of damage accident of aviation tort is characterized by unforeseenand catastrophe. Though aviation tort la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private law and torts of civil law, not enough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theory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in the academe of law. This dissertationstudies on basic theoretic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by means ofhermeneutic of law, historical method, comparative study, legal sociology, precedents,as well as researching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laws together.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300,000 words approximately.
     Chapter One deliberated on basic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Elementary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issu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liability are examined, such as civil aircraft and its nationality, sovereignty of airspace, international aviation, etc.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concept and category of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probes into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tort; expounds on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air carriers' liability, and the concurrenttheory of contract liability and tort liabilit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Warsawsystem and evolvement of Roman Convention; expatiated on characteristics of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which is special, international, complex and havingconflicts of laws. In conclusion, li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air carriers is the concurrenceof tort liability and contract liability, and it tends towards absolute tort liability.
     Chapter Two is given to criterion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Bycomparing concepts regarding the criterion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addressing criterion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the author holds that fault liability and strict liability ar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imputation of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and the criterion tends to be stricter. The authoralso maintains that presumptive tort doctrine is essentially based on fault inimputation, in despite of removing the burden of proof from plaintiff; it could be seenas an exception of fault liability. The rule of res ipsa loquitur, which is widely used inaviation accidents and aviation tort law, is a rule of proof in common law; it is not arule of imputation in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The principle of strict liability is relativelypopular in areas like the li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air carriers, the liability on damageby foreign aircrafts to third parties on the surface, and the aviation product liability.
     Chapter Three is about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ious act and person liable.According to categories of aviation tortious act,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ortious act ininternational aviation carriage, tortious act by foreign aircrafts towards third parties onthe surface, midair collisions of aircrafts, aviation product tortious act and tortious actof governmental inspection & testing and air-control etc. and expounded on personliable of those aviation tortious act respectively. Referring to judicial cases, thischapter pays attention to accident of personal injury and event of baggage or cargodamage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aviation carriage. Each concepts, differencesbetween and requirements are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between personal injury accident and hijiaking or harming between passengers. Theauthor introduced various types of air carriers in practice;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separating injurious act from person liable,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employer's liability and agency's liability; analyses that the liability period of carriersis different between personal injury and baggage or cargo damage; explains thatsubjects liable of damages by foreign aircrafts to third parties on the surface includesoperator of the aircraft, possessor of the aircraft, insurer and security; introducescauses and categories of aircrafts midair collisions; analyzes multiple liabilityrelationships of aircrafts midair collisions; discusses, combining general principle ofproduct liability, product liabil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aircrafts' produce, sale andmaintenance; explores aircrafts' manufacturer, designer, maintain, repairman andaccessory supplier in tort liabilities involving defective product; introduces the requirement of aircrafts in airworthiness and crashworthiness; analyzes conditionsof defective design, defective manufacture, and failure or inadequacy of warning orinstructions in aviation products; examines tort liability involving state or government,one is the inspection and testing liability of aviation products relating to airworthinesscontrol, the other is the tort liability regarding air control.
     Chapter Four is on damage and the injuried in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In thischapter, the author expounded on the aviation accident as facts of damage, and theessential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ious damage; explores four kinds of damages, ie.personal injury, mental injury, property damage and damage of delay; explains thatdamage of tort and the injuried are identical, while the injuried and the subject ofcompensation right are distinguished; analyzes the basic sorts of direct injuried andindirect injuried. In the author's view, the direct injuried in the infringement of rightof life is twoness, including the person died and his next-of kin. The specialness offetus as the in juried and the injuried in aviation environment tort are also dealt within this chapter.
     Chapter Five covers causation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Bydiscussing the concept of causation, analyzing various theories on determining thecausation, and examining way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ausation, the author comes to aconclusion that the adequate cause theory could be applicable to general aviation tortliability. This theory determines causation of facts and causation of law, on the basis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ause of facts and cause of law. Normzweck and theadequate cause theory can be alongside and be sup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Whendetermining causation in special cases, whether there is the adequate cause isfundamental and pre-conditional, and whether it is in line with the aim of law issupplementary.
     Chapter Six is involved with defenses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Thischapter studies on the facts of defenses and its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aviationtort liability, in aspects of general theory of tort liability defenses, person liable, partyinjured, third person, Act of God, casus fortuitus, the cause unidentified, and so on.The author discusses commons and distinctions between defenses of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and defenses of general tort liabilit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ends ofdefenses of aviation tort liability, and its challenge towards traditional tort law theory.In conclusion, the scope of defenses would be narrower and narrower, in the trends ofstricter criterion of liability.
     Chapter Seven expounds on the compensation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Based on the value aim and limit li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compensation,combining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P. R. of China, the author studies on thecompensation to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 to mental injury, compensation toproperty damage and compensation to damage of delay.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ortcompensation is a sort of civil liability, and also a sort of obligation of compensation.The value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compensation should be in pursuit of thebalance between justice and efficiency, and the harmony of recouping and punishing.In case of conflicts between justice and efficiency, the value of justice should be inpriority. Doctrines of compensation are full compensation doctrine, propertycompensation doctrine, equity doctrine and limit liability doctrine. The authorconsiders limit liability as unjust. Several crises of Warsaw System since itsestablishment were the crisises of limit liability in the final analysis. MontrealConvention canceled limit liability on personal injury. That is in pursuit of the valueaim of justice. As to the current law of China, it's unreasonable to adoptdiscriminating limit liability between international air carrier and domestic air carrier.Specific extent, item and standard of compensation in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 are tobe determined in compliance with lex fori. Compensation to personal injury could bedivided into compensation to the common injuried, compensation to the disabled andcompensation to the died.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nature, calculation, right of claim,grounds and legislative evolution of death compensation in China. Pointing out themisunderstanding in theory,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in respect of deathcompensation,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death compensation is both compensation tomental injury and compensation to property damage, the double-injuried theoryshould be adopted to explain the ground of right to claim for death compensation, and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hould be abandoned in calculating death compensation. After examining recent judicial practice about compensation to mentalinjury, the author holds that disability compensation and death compensation arecompensation to mental injury in nature, in function of compensating the mentaldistress or losing life of the injuried. Both compensation to property damage andcompensation to damage of delay are limit liability; specific extent and calculationstandard of the compensation conforms to lex fori.
     Chapter Eight is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ortliability and its enlightening to the P. R. of China.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zesthe tendenc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ludes that the criterion of liability is stricter,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liability is more concise, defenses facts is less, extentof compensation is larger, limit liability is looser, and compensation liability is moresocialized. This dissertation ends with legislative suggestion to the system of aviationtort liability of P. R. C.
引文
① 第一个航空器是由芒戈菲埃(Montgolfier)兄弟制造的热气球。
    ② [英]彼得·马丁等修订:《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徐克继摘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①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第1页。
    ②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第260页。
    ③ http://news.sina.com.cn/w/2006-5-3/14479475076.shtml, 2006年5月3日访问。
    ① L. S. Kreindler, Aviation Accident Law, 1973.
    ②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3,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1980.
    ③ Peter Martin, Shawcross & Meaumout, Air Law, 4th.,1977.中文版为[英]彼得·马丁等:《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徐克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④ H. Drion, Limitation of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Law, Martinus Nijhoff, Hague, 1954.
    ⑤ Georgette Miller,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The Warsaw System in Municipal Courts, Kluwer, 1977.
    ⑥ I. H. Ph. Diederiks-Verschoor, An Introduction to Air Law, 1997, 6th. Ed.其中1983年版已有中文版:[荷兰]迪得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⑦ Bin Cheng,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1962, 1977.中文版为[英]郑斌著:《国际航空运输法》,徐克继译,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版。
    ① Pau Stephen Dempsey, European Aviation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4.
    ② L. S. Kreindler, Aviation Accident Law, 1973.
    ③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3,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1980.
    ④ 参见刘伟民:“论国际航空运输的责任制度”,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年卷;赵维田:“国际航空承运人对旅客伤亡的责任范围”,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4年卷;赵维田:“航空法上的‘有意或不顾后果不良行为’”,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5年卷;赵维田:“美国的松绑政策与自由式双边航空协定”,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7年卷。
    ⑤ 参见刘伟民:“论国际航空法中的刑事管辖权”(上、下),载《法学研究》1983年第1、2期;赵维田:“国际航空运输责任规则的发展与现状”,载《法学研究》1984年第4期;赵维田:“论双边航空协定的三种模式”,载《法学研究》1988年第2期。
    ⑥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台湾水牛出版社1991年版,200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⑦ 刘功仕:《航空运输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5年版。
    ⑧ 刘伟民主编:《航空法教程》,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5年版。
    ⑨ 曹三明、夏新华著:《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①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董宏:《国际定期航班运输合同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唐明毅:《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①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67页。
    ② 1958年《联邦航空法》第101条第5款。
    ③ 参见《日本航空法》第2条第1款。
    ④ 参见《俄罗斯航空法典》第31条。
    ⑤ 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民用航空法》第2条第1款。
    ⑥ 参见我国《民用航空泫》第5条。
    ① 曹三明,夏新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② 1919年《巴黎公约》系在战后巴黎和会上制定的第一个国际航空法典——《航空管理公约》的简称。依该公约第34条建立的“国际空中航行委员会”(ICAN),作为常设性国际机构,是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的前身。《巴黎公约》后被1944年的《芝加哥公约》所代替。
    ③ 1944年《芝加哥公约》附件二《:空中规则》部分。
    ④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⑤ 依据1944年《芝加哥公约》附件七《航空器国籍和登记标志》,航空器依其机械构造分为两类,一类为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另一类为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⑥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⑦ 该说认为凡用于国家军事、司法、行政事务的航空器,均属于国家航空器。国家航空器以外的航空器则是民用航空器。这种区分标准过于抽象、缺乏明确性。况且航空器的使用目的会因时而变。
    ⑧ 此说认为,凡经登记为国家的航空器即为国家航空器,登记为一般公民或企业所有的航空器为民用航空器。登记说只揭示了航空器的表面性质,难以揭示其本质特征。而且,二者亦有因不同目的使用的。
    ⑨ 此说同时采目的说和登记说作为区分标准。凡登记为国家所有而为国家控制,并由国家用于其专门目的使用的航空器属于国家航空器,国家航空器以外的其他属于私人所有,用于个人或者商业目的的航空器是民用航空器。
    ① 曹三明,夏新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② 参见李浩培:《国籍问题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页。转引自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③ 由于西班牙不满1919年《巴黎公约》的某些规定,于1926年拉拢20各拉丁美洲国家签订了《伊比利亚——美洲航空公约》,但基本规则和《巴黎公约》相同。后被1944年《芝加哥公约》代替。
    ④ 美国因对1919年《巴黎公约》不满,遂于1928年在古巴哈瓦那与若干美洲国家签订了《泛美商业航空公约》,通称《哈瓦那公约》。后被1944年《芝加哥公约》代替。
    ⑤ 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31条。
    ① 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12条。
    ② 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30条。
    ③ 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16条。
    ④ 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9条。
    ⑤ 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5、6条。
    ⑥ [英]郑斌:《国际航空运输法》,徐克继译,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f996年版,第99页。
    ⑦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⑧ [英]郑斌:《国际航空运输法》,徐克继译,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① 1994年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有关问题的通知》。依该通知规定:外商投资航空运输企业,外商在该航空运输企业的注册资本或实收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不得超过35%,其代表在董事会的表决权不得超过25%;并且外商投资设立的航空运输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均为中方人员担任。
    ② 参见ICAO Doc.8787—Lc/156—1,156—2;理事会决议,ICAO Doc.8900/2。
    ③ 关于“空间主权”的词语使用,不同学者稍有不同。有“领空主权”、“空域主权”和“空间主权”等用法。参见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梁西主编:《国际法》(修订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228页。笔者认为:几种用法并无实质差异,但就《芝加哥公约》的文本来看,以“空间主权”较合适。
    ④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⑤ 空间自由论较早以法国学者福希尔为代表,他借鉴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论,认为:空气按其属性,谁都无法完全占有,国家也无法控制或统治,所以,空气空间是自由的。当时,法国、德国等国家持自由论的态度。
    ⑥ 英国的法院与学者认为领土国对其上空拥有主权。并认为其理论依据来源于罗马法“谁占有土地,就占有土地上空”的法律格言。参见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2页。
    ① 我国著名国际法学者梁西教授将其分为五种学说,即完全自由论、有条件自由论、海洋比拟论、国家主权论和有限主权论。参见梁西主编:《国际法》(修订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225页。
    ② 地理含义的用法来自于国际常设法院在东格陵兰案(1933)中就“格陵兰”一词的解释,指出“该名词的自然含义是其地理含义”。参见[英]郑斌著:《国际航空运输法》,徐克继译,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③ 参见[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131页。
    ④ 由于海洋法的变化,特别是许多国家对领海宽度的不同理解,从3海里、12海里、24海里甚至200海里不同,从而导致了国家空气空间的领海宽度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规则。这对《芝加哥公约》第2条的适用也提出了挑战。参见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⑤ 1919年《巴黎公约》第2条曾有外国飞机“无害通过”一国领空的权利,但此条在1944年《芝加哥公约》时被废止了。1982年的《海洋法公约》第19条规定领海无害通过的条件之一是“不得在船上起落与接载任何飞机”。
    ⑥ 参见梁西主编:《国际法》(修订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223页。
    ⑦ 参见赵理海:《当代国际法问题》,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304页。
    ⑧ 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8条。
    ⑨ 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国一架军用侦察机飞抵中国海南岛近海海域上空活动,由于美机违反飞行规则,突然转 向,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与对其进行跟踪监视的中国飞机相撞,致使中方飞机坠毁。事发后,美机未经中方许可,擅自飞入中国领空并降落在海南陵水机场,严重侵犯了中国领空主权。
    ① 叶乃锋:“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析论”,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6期,第93页。
    ② H. A. Wassenbergh, "Aviation Policy and a New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Holand], Air Law, 1979, p. 169.
    ① Peter Martin,Shawcross and Beaumount:Air Law(4th)1977,p.11.中文版参见[英]彼得·马丁等修订:《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徐克继摘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② Andeep Gopalan, "The Cre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Sovereignty Felled?", San Diego Internatioal Law Journal, 2004(5), p. 267.
    ③ [英]郑斌:《国际航空运输法》,徐克继译,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07条。
    ①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②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③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91页。
    ④ 前述1952年《罗马公约》的适用范围即为“飞行中”的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人造成的损害。依公约第1条第2款:航空器自起飞使用动力时起,至降落终结时止,都被认为在飞行中。如为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在飞行中”一词指该航空器离开地面时起至重新系留地面时止的期间。
    ⑤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91页。
    ⑥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页。
    ① See Stuart M. Speiser and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②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③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④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⑤ 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修订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⑥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 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331页。
    ② 《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因故意或者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者其他权利者,对他人因此而产生的损害负赔偿义务。”
    ③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④ [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上卷),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⑤ 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⑥ 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⑦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⑧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7—96页。
    ⑨ 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⑩ [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上卷),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11 [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上卷),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 John G Fleming, The Law of Torts, 5th ed. The Law Book Co. Ltd., 1977, p. 1.
    ② Winfield & Jolowicz, The Law of Torts, Sweet & Maxwell Co., London, 1971, p. 77.
    ③ 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ed. West Publishing Co., 1999, p. 1496.
    ④ 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⑤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⑥ 参见《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第3款。
    ⑦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⑧ 佟柔主编:《中国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557页。
    ⑨ 王利明:“侵权行为概念之研究”,载《法学家》2003年第3期,第63页。
    ⑩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①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 中外汗牛充栋的侵权法的理论文献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③ 参见胡雪梅:《“过错”的死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认为:古老的侵权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冲击。享年不足百年的“主观过错”终于死亡了,已有两千年高龄的“客观过错”又在20世纪焕发了青春。为了更好地补偿受害者,不仅“客观过错”毫不客气地取代了“主观过错”,各种根本不考虑“过错”的补偿方案也纷纷出台,……不仅“主观过错”死了,蒙着“过错”面纱的“客观过错”的适用范围也逐渐缩小。参见该书第324页。
    ① 2004年11月21日,包头飞往上海的东方航空公司MU5210客机坠毁在包头市南海公园的南海湖中。这场突如其来的空难夺走了55条生命,也给飞机失事地——南海公园湖水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查清空难对南海湖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南海公园管理处委托具有甲级资质的中国环境科学院对南海湖的水环境、水生态和公众心理进行调查。经过仔细的勘查、取样分析,中国环境科学院提供了一份《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报告及环保方案设计书》。这份500多万字的报告认定:东航航空公司的此次空难事故造成南海公园的水系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总体水质恶化,石油类污染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加重。空难事故对南海公园造成的环境影响、公众心理影响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达1.052亿元。之后,东方航空公司对此提出异议,请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湖水治理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派自治区环保局作为第三方,组织专家组对南海湖治理作出最终评审,评审认为:应当对湖水进行换水并对底泥局部疏浚,同时实施湖区水生态系统修复,治理费用总计为2140万元。迫于时间的压力,南海公园和东航最终同意了专家组的意见。近日,南海公园已向社会发出南海湖治理工程招标公告。参见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1003/10062962170.shtml,2006年10月3日访问。
    ② 例如常见的波音747客机的重量为35万公斤。在2005年3月试飞的波音777—200L型飞机几乎能在全球任意两个城市之间进行不经停直飞,在搭载301名乘客的情况下航程可达9420海里(17445公里)。据波音公司的技术人员称,与竞争机型空客A340-500相比,波音777-200LR能多搭载20名乘客,多提供12%的收益货运能力,每座油耗低25%,而且航程更远600海里。参见http://news.camoc.com/list/49/49818.html,2006年9月29日访问。
    ③ 一般侵权行为和侵权行为一般条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尚有区别,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关此方面的详细论述,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6页。
    ①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②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③ Shawcross and Beaumout: Air Law (4th) 1977, p. 11.
    ④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⑤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6页。
    ② See In re Paris Air Crash of March 3, 1974, 399 F. Supp. 732 (US District Court, Central District of California, 1975).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① 1955年《华沙—海牙议定书》前言部分。
    ②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①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②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页。
    ① Bin Cheng, "A New Era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From Warsaw (1929) to Montreal (1999)",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October 2004, ICLQ 53.4(833).
    ② Stuart M. Speiser and Charles E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③ Morris, The Conflict of Laws, pp. 318-319.
    ④ M. Bogdan, "Aircraft Accident in the Conflict of Laws", Collected Courses of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 (1988),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London, 1988, p. 149.
    ① Simon Whittaker, Privity of Contract and the Law of Tort: the French Experience(1995) OJLS, p. 334. 转引自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② 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③ M. Bogdan, "Aircraft Accident in the Conflict of Laws", Collected Courses of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 (1988), Martinus NijhoffPublishers, London, 1988, p. 142.
    ④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② 美国在惩罚性赔偿的司法实践方面无疑是世界上最为惊心动魄的,司法判决高于实际损害的数十倍、数百倍,乃至更高的赔偿数额,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尤其在医疗事故、产品责任、交通事故、食品卫生、环境污染等领域往往被判罚“天价”赔偿。据闻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索赔案是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诉各大烟草公司赔偿2800亿美元的案件,在长达1400多页的起诉书中,美国司法部指控烟草企业隐瞒香烟的尼古丁含量、发布虚假广告、引诱青少年吸烟、损害美国公众健康等等,“一直参与实施、而且还将继续实施一项庞大的、长达50年的欺骗公众计划”,这个计划“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为烟草商带来巨大利益,但也给公众健康造成了毁坏性后果”。“现在是政府向烟草制造商开战的时候了,因为它们已经逍遥了40年之久。”美国总检察官约翰.阿什克罗夫特声称,“我们期待着在法庭上展示证据支持我们的诉讼,同时也是要实现补偿,夺回烟草商销售香烟获得的非法所得,让吸烟在这个国家远离年轻人。”据说,这个“非法所得”估算为2800亿美元,这也是联邦政府首次向特定行业明确要求赔偿金额。根据烟草企业的直接赢利和所有投资赢利计算,2800亿美元是个保守的数字。它是根据吸烟者的估计人数,以及从1953年他们处于青少年时期开始养成吸烟习惯、按每天吸5支烟计算得出。司法部的律师称,卷烟公司多次违反与各州签订的总和解协议,继续将广告目标瞄准“以青年人为导向”的出版物,并使用“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的肖像和信息”。他们提到了加州法官裁决雷诺公司的案件,该案中,雷诺因违反《总和解协议》在杂志上刊登针对青少年的广告,被罚款2000万美元。为此,凯斯勒法官7月7日判定,美国烟草企业6年前与各州达成的和解,并不妨碍联邦政府接着向其索赔2800亿美元。为打赢这场官司,联邦政府组织了由35名律师和16名助理组成的诉讼队伍。他们准备了数百万页的文件,列出了7.3万多项物证,还可能传唤著名的科学家和健康专家在内的300多名人证。有关报道参见http://finance.sina.com.cn/j/20041012/10521073087.shtml,2006年10月1日访问。有关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分析,参见A.米切尔.波林斯基,史蒂文.谢威尔,“惩罚性损害赔偿:一个经济分析”,载《哈佛法学评论》(侵权法学精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361—477页。
    ③ 1929年《华沙公约》只将承运人未交付客票、行李票或航空货运单或者所开票据不合格,及承运人犯有第25条规定的“故意造成损害的不法行为”(dol)或“有意或不顾后果不良行为”(willful misconduct)时,作为对承运人侵权行为的一种惩罚原则不适用责任限额。
    ④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4页。
    ⑤ 在1966年1月国际民航组织关于华沙体制限额修订的特别会议上,赞成美国提出的10万美元限额的寥寥无几。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即使不限制赔偿责任,一般赔偿也达不到10万美元。这就等于穷国人民对富国高收入阶层赔偿缴纳相应的保险费。因此,尼日利亚代表义正词严地问道:“为何要穷农夫为富国王的安适而掏钱?”
    ① 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② 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责任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229页。
    ③ [英]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97页。
    ④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⑤ 对于规范竞合与责任竞合概念的理解,理论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说认为,规范竞合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之中,如刑法和民法规范的竞合;狭义说认为,竞合仅应指发生在同一法律部门的规范或责任的竞合现象,而对于同一行为要承担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是责任重合。笔者同意前述狭义说。
    ⑥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二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①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② J.Grandmoulin,De L unite de responsabilite,these,Rennes,1892.转引自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③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④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80页。也有学者认为除了前述三种之外,还有请求权二重构造说、全请求权规范竞合说等观点。有关各种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其分析另见曾兴隆:《现代损害赔偿法论》,[台]1988年版,第16—18页。
    ⑤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①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 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1页。
    ③ [英]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97页。
    ④ Edward J.Kionka,Torts,West Group,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332页。
    ⑤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⑥ 《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害方有权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承担侵权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解释(一)》第30条规定:“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122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做出选择后,在一审开庭以前又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对方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经审查异议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
    ① 张新宝:“侵权行为法的一般条款”,《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52页。
    ② 参见我国《海商法》第58条第1款。
    ③ Stuart M. Speiser and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 ⅴ.
    ①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4页。
    ② 产品责任法是相对独立的法学部门。Smart M.Speiser and Charles F.Krause,在其Aviation Tort Law著作中仍然专门就航空产品责任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参见该书第五编。
    ③ 环境侵权一般包括大气污染危害、水污染危害、噪声污染危害、海洋环境污染危害、同体废物危害、放射性污染危害及化学物品污染危害等。参见张梓太著:《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9—61页。航空环境污染主要是噪声污染以及航空事故导致的水面、海洋、地面废弃物污染等。
    ④ 《蒙特利尔公约》于2003年11月4日生效,恰是《华沙公约》生效70年之后。依公约第53条第6款,公约于第30份批准书、接受书、核准或加入书交存保存人之日后60天起,在交存了该类文件的各国之间生效。
    ① 由于《华沙公约》在1929年签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殖民地、附属国获得了独立,曾代表它们的原宗主国、委任统治国参加《华沙公约》对它们有否约束力,有过争议。有鉴于此,1955年的海牙议定书在增加的第40(甲)条正式规定“‘缔约国’一词指:一个它对公约的批准或加入已经生效而它对公约的退出尚未生效的国家。”1999年的《蒙特利尔公约》则明确将过去文件使用的“缔约国”(High Contracting Pary)一律改为“当事国”(State Party)。
    ② 公约第2条第2款规定“本公约不适用于依国际邮政公约规定办理的任何运输”。1955年的《海牙议定书》明确规定“本公约不适用于邮件和邮包运输”。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④ 《华沙公约》虽然未对运输凭证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在1955年的《海牙议定书》第3条第2款明确表述了客票的法律地位:“客票构成运输合同订立与条件的表面证据”。
    ⑤ Andreas. F. Lowenfeld and Allan I. Mendesoh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arsaw Convention", Harvard Law Review, 1967(1), p499.
    ⑥ 参见《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第26条及其附件13:我国国务院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先后也制定发布了关于航空事故 调查的法规,如《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调查规定》、《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等级》和《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调查程序》等。
    ① Bin Cheng, "A New Era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From Warsaw (1929) to Montreal (1999)",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Ouarterlv. October 2004. ICLO 53.4(833).
    ② 《华沙公约》第23条。
    ③ 例如,德国曾于1922年制订了《航空法》,1982年参照《华沙公约》规则又进行了重要修订。英国在批准《华沙公约》后,专门制定了为执行华沙规则的《航空运输法》(1932)。我国1996年3月生效的《民用航空法》也大量参照了华沙规则。可以说,1929年以后的各国国内航空法有关运输责任的规定几乎是《华沙公约》的翻版。
    ④ 后来英、美各有一个英译本,都把法文词“Stipulations”译作“Contact”(合同)。在1955年海牙议定书英文本(正式文本)则译为“Agreement”(约定)。Block v.Air France案就涉及这样的问题。案情大致为:1962年2月,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美术协会”组织会员到巴黎作“卢浮宫之游”。所承包租的法航波音707客机返程时失事,122名会员全部遇难。此案中包机是按法航与包机人(亚特兰大市美术协会)协议进行的,法航对所有的乘客都交给了机票,票上载明适用《华沙公约》。在诉讼中,原告律师认为《华沙公约》不适用于包机,理由是“公约范围是以直接合同关系为前提的,而此次包机中并不存在这种直接合同关系。”第五巡回上诉法院判决指出,“承运人与旅客之间的关系,确实基于一种运输合同”,但《华沙公约》“并不反对第三者充当旅客的代理人,或者为旅客的权益与承运人订立合同”。有意思的是,判决批评了《华沙公约》英译本中将第l条第2款中“依当事人各方约定(stipulations)”的“约定”译作合同(contract)的错误,并得出结论说,“只要承运人与旅客之间有关于运输、始发地与目的地的约定,关于约定是承运人与第三者即包机人之间达成的,对实现《华沙公约》目的而言毫无紧要”。参见Briscoe v.Air France,CCH avi.vol.10,p.18,108(1968).
    ① 修改后的条文是:“凡经证明,该损害是由承运人或其受雇人和代理人有意造成或明知可能造成而不顾后果地作为或不作为所致,则第22条的责任限额不予适用:凡承运人的受雇人或代理人有该种作为或不作为时,还需证明:他是在行使职权范围内的行为。”
    ② Shawcross and Beaumont: Air Law, 1977, 4th, p342.
    ③ 包租一般分为干租和湿租两种。前者指租用其它航空公司飞机(不带机组人员)用以自己的航空运输行为;后者指带机组人员的租用飞机。
    ④ 全称是:《统一非立约承运人所作国际航空运输的某些规则以补充《华沙公约》的公约》。《瓜达拉哈拉公约》于第五份批准书送存之日后的第90天生效,即1964年5月1日。英国则在1961年9月签署该公约。美国始终没有加入。
    ⑤ “1966年蒙特利尔协议”并不是该文件的正式名称,而是一般学术论著中加给它的称谓。它是以美国民用航空委员会(CAB)为一方,而以各国航空公司为另一方的民问协议,正式名称为,美国民航委员会以E2368号令发布的“18900号协议”。
    ⑥ 如1943年的“罗斯夫人案”,在美国造成较大的轰动,一般美国人认为,《华沙公约》限额低得不可思议。
    ⑦ 先是1955年10月,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从纽约飞旧金山的409航班,于经停丹佛起飞后不久撞山失事,61名旅客及5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这本是一起国内航班事故,依美国绝大多数州法,承运人责任不受限制,罹难旅客家属 的赔偿从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惟独旅客中有5人是某宗教唱经班成员,且系从欧洲回国时购买的联程票,构成《华沙公约》意义上的“国际运输”。对他们的赔偿只能依据公约限额为8300美元。同一航班的旅客赔偿天壤之别,美国舆论哗然。另一个著名的案件是“凯皮哈特诉哥伦比亚航空公司案”。1960年1月,哥伦比亚航空公司671班机从美国迈阿密经停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飞哥伦比亚的波哥达,飞机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降落时失事。罹难的37名旅客中有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凯皮哈特的儿子与儿媳。当时美国和牙买加均是《华沙公约》缔约国,哥伦比亚不是。凡购买到波哥达的旅客没有赔偿限额,而凯皮哈特的儿子及儿媳等购买到蒙特哥湾的旅客只能适用《华沙公约》的赔偿限额,每人最高为8300美元。此案在美国激起一阵反对公约并反对批准海牙议定书的浪潮。并且,类似的案件不断发生。
    ① 有关辩论和双方的论点,参见Andreas. F. Lowenfeld and Allan I. Mendesoh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arsaw Convention", Harvard Law Review, 1967(1), pp. 497-602.
    ② 该方案是由加利福尼亚法学院的青年研究生桑德(P.Sand)提出来的。建议在批准《海牙议定书》的同时,以国内立法规定所有进出美国的航空公司均应强制保险,将对每位旅客的责任限额再增加50000美元,加上《海牙议定书》本身的16600美元,共计66600美元,基本可满足美国公民的赔偿需要。桑德方案后来成为美国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
    ③ 编号为民航委员会第18900号。
    ④ [英]彼得·马丁等修订:《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徐克继摘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页。
    ①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页。
    ②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42页。
    ③ 这个文件的正式名称是:“修订经1955年9月28日在海牙修订1929年10月12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议定书的议定书”,正式简称为:“经1955年在还有和1971年在危地马拉城修订的《华沙公约》”。危地马拉议定书于1971年3月18日签订后,至今仍未生效。
    ① 这个文件的正式简称是“经1955年在海牙和1975年第4号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的《华沙公约》”。
    ② 1966年的《蒙特利尔协议》的法律性质有些特殊,但从该协议产生的历史及其对后来《危地马拉议定书》的诞生发挥的影响和作用看,将其看作是华沙体系内修订华沙规则的一种特殊协议并不为过。
    ③ 例如,我国的国内民用航空赔偿限额的发展历史:依据1989年1月3曰国务院《国内航空运输旅客身体损害赔偿暂行规定》,我国国内航空运输旅客身体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为人民币2万元(约相当于当时的2000元美金),和60年前的《华沙公约》限额(125000普安卡雷法郎。当时约折合8300美元)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依据1993年11月 29日国务院修订的《国内航空运输旅客身体损害赔偿暂行规定》,我国国内航空运输旅客身体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提高为人民币7万元,折合约8500美元,这和1929年的8300美元仍然相差甚远;直至2006年3月28日,我国国内航班赔偿责任限额才从7万元提高到4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50000美元)。
    ① 参见郑斌:《关于统一航空运输责任的报告》,转引自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55页。
    ② 1974年3月3日,土耳其航空公司飞机从伊斯坦布尔经巴黎飞伦敦,但在巴黎起飞后不久失事,机上乘客346人全部遇难。由于土耳其不是华沙缔约国,凡购买伊斯坦布尔到伦敦或者其往返程的旅客,不受华沙规则的约束,适用有关国内法,承运人责任可能不受限制:而原定乘英国航空公司班机从巴黎到伦敦的旅客,因英法均是《海牙议定书》的缔约国,对旅客的责任限额为16600美元;从巴黎买至美国的旅客则受1966年《蒙特利尔协议》的约束,赔偿限额为75000美元;而一部分从日本经伊斯坦布尔去伦敦的旅客,则视日本当时是否参加《华沙公约》或海牙议定书而定。
    ③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著名律师、《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第四版主编彼得·马丁,他认为,如果用黄金市场价,就会使整个华沙体制规则乱套。参见Peter Matin,The Gold Price and the Warsaw Convention,Air Law[Holand],1979,p.70.实际上,依1971年危地马拉议定书,原意将责任限额提高至10万美元,并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价折算成150万普安卡雷法郎,但若依自由市场价每盎司350美元,150万普安卡雷法郎就是100万美元了。而且黄金市场价格极不稳定,时间、地点不同,价格差异极大。1974年国际民航组织法律委员会通过决议,反对按市场价格折算。 大部分国家也按黄金的“最后官价”,即每盎司黄金兑42.222美元来折算华沙和海牙限额。我国民航部门也采用这个标准。1974年,美国民航委员会曾专门发布一项命令,规定美国的航空公司一律按“最后官价”折算。
    ① 最早提出按黄金市场价折算华沙限额的是新西兰学者海勒(P P Hailer),1973年,他提出,计算华沙责任限额使用的黄金价格“应该是自由市场形成的价格,而不是那种人为的、仅用作稳定国际汇兑比值在各中央银行间通行的黄金官价”。参见P. P Haller, 'Warsaw Convention and Double Gold Price', Journal of World Trade Law, 1973,p.126.持相同意见的还有郑斌、曼凯维兹、门德森等。但在“1980年华沙空难”案,原告的律师认为应当按当时(1981年4月)自由市场的黄金价格(每盎司510美元)折算1966年蒙特利尔协议限额,但主审法官认为:市场价格不能满足《华沙公约》所要求的稳定性标准。参见ReAir Crash in Warsaw,CCH avi vol.16,p.18,249.
    ② 在1980年“夏米厄诉埃及航空公司”(Chamie c.Egypyair,1980)案中,法国法院强调“现在的法国法朗作为1928年普安卡雷法郎的继承者”,“是将《华沙公约》法郎折算成本国货币的唯一可使用的货币单位”。
    ③ 英国与瑞典于1978年通过国会立法,明令一律采用特别提款权。意大利明事法院在1978年“易航诉利西奥里”(Alitalia v.Riccioli 1978)案,采此说;1988年,法律规定将责任限额确定为100000特别提款权。
    ④ 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民主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英国、荷兰、挪威、西班牙和瑞士。
    ① 唐明毅,陈宇著:《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② Joseph Asse]ta & Lee Kreindler, "The Japanese Initiative: Absolute Unlimited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vel", 60 J. Air L. & Com. 819(1995).
    ③ Paul Stephen Dempsey, "International Air Cargo & Baggage Liability and the Tower of Babel", (2004)36 Geo. Wash. Int'l L. Rev. p. 263.
    ④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
    ⑤ 1995年《澳大利亚民用航空(承运人责任)法》将澳大利亚航空公司承担的国际运输旅客赔偿责任限额提高至26万特别提款权。
    ⑥ A. Mercer, "The Montreal Protocols and the Japanese Initiative: Can the Warsaw System Survive?" Air & Space Law, Vol. ⅩⅨ, 1994, pp. 301-316.
    ① 英国于1998年9月17通过了《航空承运人责任指令》(the Air Carrier Liability Order)得以适用。
    ② 关于第2027/97号条例的详细内容及其评论参见维尼克·比勒,唐明毅译:《欧洲共同体范围内对旅客人身伤害的航空承运人责任的规定:关于损害赔偿限额及其他事宜的处理》,载《英美法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80页。
    ③ Bin Cheng, "Air Carrier's Liability for Passenger Injury or Death: The Japanese Initiative and Response to the Recent EC Consulation Paper", [1993] 18 A & SL, p. 109.
    ④ IIA连同为执行它而用标准文字写成的《关于实施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承运人间协议的措施的协议》(Agreement on Measures to Imolement the IATA Intercarrier Agreement,简称MIA)作为一套文件通称“IIA/MIA”。
    ⑤ 损害赔偿可以根据旅客的住所地法予以决定和判给,这类似于美国主张的“第五管辖权”。其共同点在于引入了“旅客住所地”概念,不同点在于“第五管辖权”要求将旅客住所地法院确定为具有管辖权的法院,而IIA则将旅客住所地法确定为赔偿的准据法。但二者实质上区别不大。
    ⑥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页。
    ⑦ 参见Deter Martin, "The 1995 IATA Intercarrier Agreement Proposed Special Contract Amendments to Warsaw Convention-Will They Work?'"and "The IATA lntercarrier Agreement: An Update", Air and Space Law, [Holand], 1996, p. 17; p. 126. Ronald Schmid, "The Warsaw Convention between Dusk and Dawn", Air and Space Law, [Holand], 199 7, p.50.等.
    ①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② 1992年,日本从事国际航空运输的各航空公司修改了运输条件,放弃适用华沙—海牙责任限额,适用10万特别提款权的限额,并放弃《华沙公约》第20条(1)的抗辩权利。
    ③ 1994年,欧洲民航会议建议将旅客责任限额提高至25万特别提款权,并督促承运人参加类似1966年《蒙特利尔协议》的承运人间协议。1997年9月9日,欧共体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发生事故后航空承运人责任的第2027/97号条例,该条例并于1998年9月17日生效。
    ④ 英国于1998年9月17日通过《航空承运人责任指令》。
    ⑤ 1995年《澳大利亚民用航空(承运人责任)法》将澳大利亚航空公司承担的国际运输旅客赔偿责任限额提高至26万特别提款权。
    ⑥ IATA为了应对日本等少数国家突破华沙体制限额的IIA/MIA。
    ⑦ Ludwig Weber & Arie Jakob, "Reforming the Warsaw System", Air & Space Law, Vol.ⅩⅪ, NO. 4/5, 1996, p. 175.
    ⑧ 该公约己于2003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批准或加入了公约,包括航空运输大国,如美国和欧盟等。我国于1999年签署了公约,并在2005年2月28日批准。
    ① 参见《华沙公约》和《海牙议定书》第20(1)款。
    ② Bin Cheng, "A New Era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From Warsaw (1929) to Montreal (1999)",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October 2004, ICLQ 53.4(833).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页。
    ④ 1999《蒙特利尔公约》第3条、第5条。
    ⑤ 1999《蒙特利尔公约》第37条。
    ⑥ 1999《蒙特利尔公约》第50条。
    ① ICAO法律委员会第30次会议文件,编号:LC/30-WP/4。
    ② Bin Cheng, "A New Era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From Warsaw (1929) to Montreal (1999)",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October 2004, ICLQ 53.4(833).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承运人对旅客伤亡的责任范围”,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4年卷,第133页。
    ① 参见胡雪梅:《“过错”的死亡——中英侵权法宏观比较研究及思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此处提到“过错”的死亡是形象的说法,并不代表笔者同意胡雪梅博士关于侵权法上“过错”死亡的判断。
    ②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53页。
    ①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页。
    ②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页。
    ① 公约于1958年2月14日生效。但是,在国际航空运输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国家没有加入,如美国强烈反对公约确立的严格责任和限额,西欧一些国家反对公约第14条规定;甚至,加拿大还于1976年12月29日退出公约。
    ② 1952年《罗马公约》第23条第1款。该条第2款还规定:“就本公约而言,在公海上的船舶或者航空器应被视为该船舶或者航空器登记国的领土的一部分”。
    ③ 1978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第17条。
    ④ 在公约的制定过程中,对于飞机噪音和声震的问题,争论得很激烈。1976年,国际民航组织在起草修订议定书时,曾讨论将其纳入《罗马公约》,但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参见ICAO Doc.9222-Lc/177-1,177-2;Doc.9238-Lc/180-2.
    ⑤ 1952年《罗马公约》第1条第2款。
    ① 1963年9月14日签订于东京的《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某些其他行为的公约》第1条第3款。
    ② 1952年《罗马公约》第1条第1款。
    ③ 1952年《罗马公约》第1条第2款。
    ④ 1952年《罗马公约》第24条。
    ⑤ 1952年《罗马公约》第26条。1978年《蒙特利尔议定书》将此条修改为:“本公约不适用于供军事、海关和警察部门使用的航空器”。
    ⑥ 1952年《罗马公约》第23条第1款。
    ⑦ 1952年《罗马公约》第25条。
    ⑧ 依《罗马公约》第11条第3款,“重量”指航空器适航证上认可的航空器最大起飞重量,如用充气气体助升,则不包括助升气体的作用。
    ⑨ 该货币单位与《华沙公约》的定义相同,指含有900%0成色的65.5毫克黄金的货币单位,即普安卡雷法郎。参见1952年《罗马公约》第11条第4款和1929年《华沙公约》第22条第4款。
    ⑩ 1952年《罗马公约》第13条。
    ① 参见1929年《华沙公约》第25条,1955年《海牙议定书》第14条,1971年《危地马拉议定书》第10条,1975年《蒙特利尔第四号议定书》第9条和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22条第5款。
    ② 黄力华:《民用航空法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页。
    ④ [英]彼得·马丁等修订:《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徐克继摘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⑤ 不同学者就公约规定的免责项的论述,稍有不同。参见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379页;[英]彼得·马丁等修订:《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徐克继摘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荷兰]迪德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51页。
    ⑥ 1952年《罗马公约》第15条第2、3款。
    ① 1952年《罗马公约》第15条第4款。
    ② 1952年《罗马公约》第16条第7款。
    ③ 1952年《罗马公约》第16条第5款。
    ④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5页。
    ① [荷兰]迪德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61页。
    ② 1952年《罗马公约》第20条第1款。
    ③ 1952年《罗马公约》第21条。
    ④ R. O. Wilberforce, "Convention on Damage Caused by Foreign Aircraft to Third Parties on the Surface",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1953, p. 90.
    ⑤ M. Mild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r Law. Air Law (Holand), 1979, p. 41.
    ⑥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十二章。
    ① 文件全称为“《修改1952年10月7日订于罗马的关于外国航空器对地(水)面上第三人造成损害的公约的议定书》。
    ② 参见ICAO Doc.9357-LC/183.
    ③ 公约所称“货币单位”是指相当于含有900‰成色的65.5毫克黄金单位。
    ④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政策法规司编:《国际民用航空条约汇编》,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
    ①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②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③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五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页。
    ④ 有学者将故意归责和过失归责并列为不同的原则。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⑤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⑥ 我国大陆学者多称过错责任,如王卫国、王利明、张新宝、杨立新等;台湾学者王泽鉴则称过失责任。
    ①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② 参见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
    ③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9页。
    ④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⑤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⑥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51页。
    ⑦ 参见《民法通则》第123条。
    ①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7页。
    ② 1994年3月7日第162发布号,最近一次修改是通过1996年5月22日第382号法及同一日第385号法。
    ③ 1981年1月14日发布,联邦法律公报1981 I61。
    ④ 1924年5月31日航空交通法Art.L.141-1与1941年7月8日航空交通法第6条。
    ⑤ 1988年11月11日第1815号法。
    ⑥ 奥地利联邦法律公报1997 I第102/1997号。
    ⑦ 1989年9月25日第321/89号令—BolMinJust1989年,第89/10月刊,第118页以下。
    ⑧ 1990年3月2日第71/90号令,DR I Serie第51号,第894页以下。
    ⑨ SFS 1922:382,第1条规定,飞行器所有权人对旅客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坏的严格责任。
    ⑩ 1960年7月21日第8/1960号令。
    11 [荷兰]迪得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48页。
    12 参见《罗马公约》第5、6条。
    13 我国《民用航空法》第160条规定:“损害是武装冲突或者骚乱的直接后果,依照本章规定应当承担责任的人不承担责任。依照本章规定应当承担责任的人对民用航空器的使用权业经国家机关依法剥夺的,不承担责任。”
    14 台湾地区《民用航空法》第89条规定:“航空器失事致人死伤,或者毁损他人财物时,不论故意或过失,航空器所有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其因:不可抗力所生之损害,亦应负责。自航空器上落下或投下物品,致生损害时,亦同。”
    15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6 [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著:《欧洲比较侵权法》(上卷),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①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edition), West group, 1999. p.926.
    ② 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7—1298页。
    ③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④ 王利明:“论无过错责任”,载《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2期。
    ⑤ 孔祥俊:“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
    ⑥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⑦ 不过,我国也有学者指出,“在英国,不仅理论界普遍对归责原则反感与抵触,实务界的态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参见胡雪梅:《“过错”的死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55页。笔者认为,英美法系实行判例传统,以先例为侵权行为责任适用的依据和标准,与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体系自有区别。无论两大法系的法官、学者面对侵权行为时,必然都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凭什么让被告承担侵权责任?”。而以同样案件同样审理为原则的英美判例法,依然离不开“为什么同样案件同样审理”的内在思维逻辑,那就是“同样案件”的归责原则。所以,以成文法的思维逻辑审视英美法,可以得出英美法也有归责原则的结论。
    ⑧ 胡雪梅:《“过错”的死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⑨ 参见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194页。
    ⑩ 参见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5页。另请参见米健:《再论现 代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载《政法论坛》,1991年第2期。
    ① 王利明先生主张以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和公平责任为体系的三元说。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杨立新先生主张以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为体系的三元说,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145页。
    ② 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③ Arret Teffaine,Civ.16juin 1896,S.1897.1.17.Note Esmein,D.1897.1.433.转引自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④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⑤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⑥ 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5页。
    ⑦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⑧ 参见邱聪智:《民法研究(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129页。关于德国法上的损害赔偿归责问题,另请参见王泽鉴:“德国法上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5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8—278页,甚具参考与学术价值。
    ⑨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⑩ 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① 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3页。
    ② Salmond and Heuston, Torts, 21th edition, 1996. p. 115.
    ③ 参见胡雪梅:《“过错”的死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55页。
    ④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⑤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3页。
    ⑥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① 关于航空运输的管理预测及其相关机制,参见都业富编著:《航空运输管理预测》,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关于航空侵权的社会化及其未来,参见本文的第六章论述。
    ③ 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
    ④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① Arret Teffaine,Civ.16 juin 1896,S.1897.1.17.Note Esmein,D.1897.1.433.转引自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②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①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② 《海牙规则》系以普通法系的《哈特法》为蓝本,受普通法的影响甚为深远。关于《海牙规则》与《哈特法》的内容及其历史背景,参见[美]G·吉尔摩,C·L·布莱克:《海商法》,(中文版)杨召南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191页。
    ③ 以此原则作为承运人责任抗辩事由,在英美普通法上常见。本文将在第四章讨论此问题。
    ④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⑤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⑥ H. Drion, Limitation of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Law, Martinus Nijhoff, Hague, 1954, p.28.
    ① G. F. Fitzgerald, "The Four Montreal Protocols to Amend Warsaw Convention Air Transport System", Journal of Air Law & Commerce. 1976, pp.302-308.
    ②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①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② 又称the thing speaks for itself,我国学者一般译为“事实自证”,参见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许传玺:“侵权法事实自证制度研究”,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也有学者译为“事情不言自明”,参见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115页;或者“事情本身说明问题”,参见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或者“事实本身证明”,参见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或者“事实本身说明”,参见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也有学者译为“事物自道缘由”,参见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等。
    ③ Stuart M. Speiser and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p.18.
    ④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另请参见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115页;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等等。
    ⑤ 参见许传玺:“侵权法事实自证制度研究”,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⑥ 参见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⑦ 2 H. & C. 722, 159 Eng. Rep. 299(1863).
    ①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② 许传玺:“侵权法事实自证制度研究”,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35页。
    ③ Stuart M. Speiser and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p. 18-19.
    ④ Ybarra v. Spangard, Supreme Court of California, 25 Cal. 2d 486,489,154 p. 2d 687,689(1944);United States v. Kesinger,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Tenth Circuit, 190F. 2d 529(1951),etc.
    ⑤ Peter Martin, Shawcross and Beaumont: Air Law, 1977, 4th, ed. E78.
    ⑥ 许传玺:“侵权法事实自证制度研究”,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35页。
    ① Albert v. United Airlines, Inc.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Ninth Circuit, 1991 U. S. App. Lexis 792,(1991).
    ② 2006年9月29日在巴西空难事故就发生在巴西的原始丛林中,为搜救带来严重困难,机上155人全部遇难,没有目击证人。参见http://news.sina.com.cn/z/bxkjzhh/index.shtml,2006-9-30访问。
    ③ 如1964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一架DC-10型大型客机坠入加拿大沿海的太平洋,飞机失事原因不明。
    ④ Cox v. Northwest Airlines, Inc.,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389 U. S. 1044; 88 S.Ct. 788; 19 L. Ed. 2d.236 (1968).
    ⑤ Collins v. Stroh, (1968, Mo App.)426 SW 2d. 681, 10 CCH Avi. 17724.
    ⑥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119页
    ①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② 航空事故的调查是一件技术性、专业性、程序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且往往耗时数年。就外国航空器在一国境内的事故调查,往往还涉及调查小组的组成、调查员、专家、技术员等人的身份及商业机密,甚至还涉及政治、外交关系,所以更加复杂。由此《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对此有专门的规定。各国航空法往往也有专门规定,如我国《民用航空法》第十一章。
    ① 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20条。该条规定的“受害人过错”不仅包括受伤亡旅客本人,处包括“索取赔偿的人或者从他处获得权利的人”的“过失或其他不当行为或不行为”。
    ② 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17条第1款。
    ③ 参见ICAO理事会主席Assad Kotaite在1999年蒙特利尔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④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⑤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① 我国的《民用航空法》第十二章“对地面第三人损害的赔偿责任”,就是借鉴了《罗马公约》的主要内容,规定原则和内容与《罗马公约》一致。
    ② 1952年《罗马公约》第5条。
    ③ 1952年《罗马公约》第6条。
    ① Noel v. United Aircraft co. CCH avi, vol. 9, p.17, 578.
    ② 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
    ③ Stuart M. Speiser and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p.96-98.
    ④ Greenman v. Yuba Power Products, at California Law Report, 1963, p. 697.
    ⑤ Berkebile v. Brantly Helicopter Corpo. CCH avi. Vol. 13, p.17, 878 (1975).
    ⑥ 1973年10月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了《关于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海牙公约》,虽然于1977年10月1日生效,但由于签字国和批准国很少,并不能发挥应有的统一规则的作用。
    ⑦ Kriendler,Aviation Accident Law.P17-31.转引自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3页。
    ① 我国《民用航空法》对于旅客人身伤亡以及行李、货物的损失之承运人责任,并没有区分“事故”与“事件”的概念和不同,而是统一使用“事件”的概念。参见《民用航空法》第124、125条。
    ①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edition), West Group, 1999, p.15.
    ② De Marines v. KLM. CCh Avi, vol. 14, p.18,212(1977).
    ③ War Show v. TWA, CCH Avi, vol. 14, p. 18,297(1977).
    ④ De Marines v. KLM. CCh Avi, vol. 14, p.18,212(1977).
    ⑤ V. H. Saks v. Air France, IATA Air Carrier Liability Report, No. 641(1985).
    ⑥ Air France v. Saks, 470 U. S. 392, 405 (1985).
    ①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168页。
    ② Elmar Maria Giemulla Warsaw Convention: Commentary, 11-12 (1992).
    ③ Rullman v. Pan Am. World Airways, Inc,., 471 N. Y. S. 2d 478, 480(N. Y. Sup. Ct. 1983).法院在判决中指出,华沙规则的事故,必须是由“航空旅行特有的“的风险才可构成。
    ④ Tory A. Weigand, "Accident, Exclusivity, and Passenger Disturbances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 16 Am. U. Int'l. Rev. (2001).p.950.
    ① 参见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17条、第18条。
    ② De Marines v. KLM. CCh Avi, vol. 14, p.18,212(1977).
    ③ War Show v. TWA, CCH Avi, vol. 14, p. 18,297(1977).
    ④ 曹三明、夏兴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3页。
    ⑤ 曹三明、夏兴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3页。
    ⑥ Krys v. Lufthansa German Airlines, 119 F. 3d 1515, 1515(11th Cir. 1997).
    ⑦ Seguritan v. Northwest Airlines, Inc., 446 N. Y. S. 2d 397, 398(N. Y. App. Div. 1982).
    ⑧ Air Frances v. Saks, 470 U. S. 392, 399-400 (1985).
    ⑨ Padilla v. Olympic Airways, 765 F. Supp. 835,838(S. D. N. Y. 1991).
    ⑩ Diaz Lugo v. American Airlines, Inc.. 686 F. Supp. 373,375(D. P. R. 1988).
    11 参见1970年《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简称《海牙公约》)第1条。
    ①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页。
    ② [英]彼得·马丁:《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徐克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第208—209页。
    ③ Husserl v. Swiss Air Transport Co. (1972,SD NY) 351 F Supp 702, 12 CCH Avi 17637.
    ④ 14 Avi. 17, 128(C. D. Cal, 1975).
    ⑤ 13 Avi. 18, 144(2d, Cir, 1975).
    ⑥ 14 Avi. 17, 421 (1st Cir. 1976).
    ⑦ 曹三明、夏兴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页。
    ⑧ 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机A380于2005年4月27日进行处女航。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宣布,该公司制造的A380超大型客机将于美国东部时间27日4:30在法国城市图卢兹进行首次试飞。A380客机是迄今为止世界航空工 业界生产的最大飞机,这种双层客机通常情况下可载客约550人,最大载客量可达800人。据称,这次试飞是长达十年的“二十一世纪旗舰”发展的最新里程碑。双层A380客机由全世界主要航空公司、机场和耐飞行权威的通力合作设计,设有555个标准座位。它将为乘客提供一种新的飞行方式,提供无比的舒适、经济和技术。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27/content_2884277.htm, 2006年10月27日访问。
    ① See Suzi T. & John Scott Hoff, "In Flight Incivility Today: The Unruly Passenger", 12 Air & Space L. 23, 23(1998); Tory A. Weigand, "Accident, Exclusivity, and Passenger Disturbances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16 Am. U. Int'l. Rev. (2001).
    ② 据美国航空运输协会(ATP)于199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25%的空中暴力事件与酒精有关,16%涉及座位分配问题(seat assignment),10%涉及吸烟问题,9%涉及手提行李问题,8%是态度不好所致,还有5%是集中于机上食品服务问题。参见Tory A.Weigand,“Accident,Exclusivity,and Passenger Disturbances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16 Am.U.Int’l Rev.(2001).P.894.
    ③ “空中暴力”(air rage)一词来源于“公路暴力”(road rage)。也有称“天空暴力”(sky rage)或者“机舱暴力”(cabin fever). 关于 sky rage一词的使用, 参见 Sky Rage out of Control in South Africa, Airline Industry Info., Dec. 31, 1998.
    ④ Wallace v. Korean Airlines, Inc. 214 F. 3d 293, 297 (2d Cir.2000).
    ⑤ Tsevas v. Delta Airlines, Inc., No. 97 C 0320, 1997 WL 767278,at 2 (N. D. I11.Dec. 1, 1997).
    ⑥ Georgette Miller,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The Warsaw System in Municipal Courts 63(1977).
    ⑦ 参见Seguritan v.Northwest Airlines,Inc.,446 N.Y S.2d 397,398(N.Y App.Div.1982),aff’d,440 N.E.2d 1339(N.Y.1982).法院认为,导致乘客受伤害并非劫机事件,而是承运人为未能够提供充分的安全救助。
    ⑧ 14 Avi. 17, 421(1st Cir. 1976).
    ① No. 91 Civ. 4947, 1992 WL 170679,at 3(S. D. N. Y. July 7, 1992).
    ② 全称是《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某些其他行为的公约》,1963年9月14日订于东京,1969年12月4日生效。关于机长的权力,参见该公约第三章的规定。
    ③ Langadinos v. American Airlines, Inc., 199 F. 3d 68, 70(1st Cir. 2000).
    ④ Husain. v. Olympic Airways, 116 F. Supp. 2d 1121, I134(N. D. Cal. 2000).
    ⑤ Tsevas v. Delta Airlines, Inc., 1997 WL 767278, at 4(N. D. I11. Dee. 1, 1997).
    ⑥ 199 F. 3d 68(1st Cir. 2000).
    ⑦ Wallace v. Korean Airlines, Inc. 214 F. 3d 293, 297 (2d Cir.2000).
    ⑧ Wallace v. Korean Airlines. Inc. 214 F. 3d 299 (2d Cir.2000).
    ⑨ Lahey v.Singapore Airlines,Ltd.,115 F.Supp.2d (S.D.N.Y.2000),案情大致为:坐在前排的原告受到来自后排的被告侵扰,双方发生口角,但是在乘务员的主持下,双方均不愿调换座位。乘务员对二人给予关注。在机上餐饮后,后排的被告突然对原告进行拳击,并以餐盘砸向原告。法院判赔原告10000美元赔偿,驳回被告与有过失的抗辩。
    ① Tory A. Weigand, "Accident, Exclusivity, and Passenger Disturbances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 16 Am. U. Int'l. Rev. (2001). p.959.
    ② Fishman v. Delta Air Lines, Inc., 132 F. 3d 138, 138(2d Cir. 1998).
    ③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77页。
    ④ 参见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83.
    ⑤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78页。
    ⑥ 我国《合同法》第288条规定了运输合同:“是承运人将旅客或者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者运输费用的合同”。
    ① 参见《瓜达拉哈拉公约》第1条第(2)款。
    ② 参见《瓜达拉哈拉公约》第1条第(3)款。
    ③ 参见《瓜达拉哈拉公约》第7条。
    ① 参见《华沙公约》第30条;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36条。
    ② Caisse Parisienne v. Air France & Air Liban, Tribunal: (Civile de la seine Ire Ch), Junuary 14, 1955;(1955) RFDA 439.
    ③ Briscoe v. Compagnie National Air France, 10 Avi. 18, 108. (S. P. N. Y., 1968).
    ④ Stratton v. Trans Canada Airlines, (1962) 32 D. L. R. 2d 736 (Brit. Col. Ct. App. 1962).
    ⑤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727.
    ①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92页。
    ②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94页。
    ③ Lambeth c. Gniron, Revue Francaise de Droit aevien,1966, p.377.
    ④ Ross v. Pan Am. CCH avi. Vol. 2, p.14, 556 (1948),14,911 (1949).
    ⑤ Mertens v. Flying Tiger Lines, Inc., (1965, CA2 NY) 341 F2d 851,9 CCH Avi 17475, cert den 382 US 816, 15 LEd 2d 64, 86 S Ct 38, reh den 382 US 933, 15 LEd 2d 345,86 S Ct 307.
    ⑥ Warren v. Flying Tiger Lines, Inc., (1965, CA9 Cal) 352 F2d 494, 9 CCH Avi. 17848.
    ⑦ Block v.Compagnie National Air France, (1967, CA5 Ga) 386 F2d 323, 10 CCH Avi 17518, cert den 392 US 905,20 Led 2d 1063, 88 S Ct 2053.
    ①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② 参见《华沙一海牙规则》第20条、25条;《瓜达拉哈拉公约》第3条、第5条、第6条;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19条、第21条、第22条、第30条。
    ③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④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⑤ 《法国民法典》第1384条第3款。
    ⑥ 《德国民法典》第831条。
    ⑦ 《日本民法典》第715条。
    ⑧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⑨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20号司法解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第9条。
    ⑩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①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728.
    ② Pierre v. Eastern Airlines, Inc. (1957, DC NJ) 152 F Supp 486, 5 CCH Avi 17515.
    ③ Chutter v. KLM Royal Dutch Airlines (1955, SD NY)132 F Supp 611,4 CCH Avi 17733.
    ④ Reed v. Wiser, (1977, CA2 NY) 555 F2d 1079, 14 CCH Avi 17841, revg(SD NY) 414 F Supp 863, 13 CCH Avi 18426.
    ① Reed v. Wiser, (1977, CA2 NY) 555 F2d 1079, 14 CCH Avi 17841.
    ②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③ 例如专门研究规定飞行员的职责、工作规范的书籍在国外也很流行。参见S. E. T. Taylor and H. A. Parmar, Aviation Law for Pilots, 8th,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93.
    ④ 曹三明、夏兴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页。
    ① I. H. Ph. Diederiks- Verschoor, An Introduction to Air Law, 1997, 6th ed, p. 74.
    ② Air France v. Saks, 470 U.S. 392,398-400 (1985).
    ③ Eastern Airlines, Inc. v. Floyd, 499 U. S. 530, 536 (1991).
    ④ M. Veronica Pastor, "Absolute Liability under Article 17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Where Does It Stop?", 26 GW J. Int'l L. & Econ.P.E583.
    ⑤ 参见《1929年华沙会议纪录》,第60—80页。转引自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
    ① Herman v. TWA. CCH Avi, vol. 13, p. 17, 304(1975).
    ② Husserl v..Swissair, CCH Avi, vol. 12, p.18, 045 (1973);vol. 13, p. 17, 603 (1975).
    ③ Karfunkel v. Air France, CCH Avi, vol. 14, p. 17, 674 (1977).
    ④ Scarf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4 Avi. 17, 795(S. D. N. Y. 1955), 4 Avi 17, 828(S. D. N. Y. 1959), Aff'd. 4 Avi. 18, 076(2d Cir. 1956).
    ① Georgette Miller,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1977, p. 134.
    ② McDonald v. Air Canada, CCH Avi, vol. 11, p.18,029, (1st, Cir. 1971).
    ③ Mache c. Air France, (1963) 26R. G. A. 275 (C. A. Paris, 18 June 1963), Cassation, (1966) 29 R. G. A. E. 32 (Cass Civ, 1 re, 18 January 1966), on remand, (1967) 30 R. G. A. E. 289 (C. A. Rouen, 12 April 1967), aff'd. (1970) 33R. G. A. E. 300(Cass, Civ. 1 re, 3 June 1970).
    ④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193页。
    ⑤ Day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528 F. 2d 31,33-34 (2d Cir. 1975), cert. denied, 429, U. S. 890(1976).
    ⑥ Evangelinos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550 F.2d 152,155 (3d Cir. 1977) (en banc).
    ① M. Veronica Pastor, "Absolute Liability under Article 17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Where Does It Stop?", 26 GW J. Int'l L. & Econ. p.581.
    ② Martinez Hernandez v, Air France, 545 F.2d 279, 282 (1st Cir. 1976), cert. denied. 430 U.S. 950 (1977); Jefferies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No. 85 C 9899, 1987 WL 8168, at *3 (N.D. Ill. Mar, 17, 1987)
    ③ Evangelinos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550 F.2d 152,155 (3d Cir. 1977) (en banc).
    ④ Maugnie v. Compagnie Nationale Air France, 549 F.2d 1256, 1259 (9th Cir.), cert. denied, 431 U.S. 974 (1977); Martinez Hernandez v. Air France, 545 F.2d 279,282 (1st Cir. 1976) cert. denied, 430 U.S. 950 (1977).
    ⑤ Sweis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681 F. Supp. 501,503-06 (N.D. Ill.1988); Ricotta v. Iberia Lineas Aereas de Espana, 482 F. Supp. 497, 500 (E.D.N.Y. 1979) aff'd, 633 F.2d 206 (2d Cir. 1980) (mem.).
    ⑥ Upton v. Iran National Airlines Corp 450 F. Supp. 176 (S.D.N.Y. 1978), aff'd, 603 F.2d 215 (2d Cir. 1979) (mem.).
    ⑦ Buonocore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900 F.2d 8 (2d Cir. 1990).
    ① Day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528 F. 2d 31,33-34 (2d Cir. 1975).
    ② M. Veronica Pastor, "Absolute Liability under Article 17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Where Does It Stop?", 26 GWJ. Int'l L. &Econ. p.591.
    ③ Georgette Miller,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1977, p.144.
    ① All Transport Inc. v. Seaboard World Airlines, 12 Avi 18, 162 (N. Y. City ct. 1973).
    ② Favre v. Belgian State & Sabena, 1950 U. S. Avi. Rep. 392 (C. A. Brussels, 10 June 1950).
    ③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④ (1969) 23 REDA 405 (CA Paris 27 June 1969).
    ⑤ Syndicat d. Assurances des Lloyd c. St'e Aerofret, Revue Francaise de Droit aerien, 1969, 397.
    ①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202页。
    ② Georgette Miller,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1977, p.148.
    ③ (1936) 2 All E. R. 890 55 Lloyd's, Rep. 242(K. B. 1936).
    ④ Eve Boutuque Import, Inc. v. Seaboard Airlines, Inc., 10 Avi. 17, 703(N. Y. Sup. Ct. 1968).
    ⑤ Wing Hang Bank Ltd. v. Japan Airlines, Co. 12 Avi 17, 884(S. D. N. Y. 1973).
    ⑥ Dabrai v. Air India, 42 A. I. R., N. U. C. 18(High Court Bombay, 1953).
    ⑦ Vicotria Sales Corporation v. Emery Air Freight, 917 F 2d 705 (1990).
    ⑧ 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38条。
    ①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② 2001年9月11日,美国相继有四架波音大型飞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并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美国五角大楼等地,造成机上351人和地面约4500多人死亡。
    ③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④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页。
    ⑤ 例如我国《民用航空法》第十二章的规定,基本上是参照《罗马公约》的相关内容拟定的。
    ① 全称是《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某些其他行为的公约》,1963年9月14日订于东京,故称《东京公约》,1969年12月4日生效。
    ② 参见《东京公约》第1条第3款。
    ③ 全称为《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1970年12月16日订于海牙,故称《海牙公约》,1971年10月14日生效。有关航空器在“飞行中”的定义参见该公约第3条第1款。
    ④ 全称为《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1971年9月23日订于蒙特利尔,故称《蒙特利尔公约》,1973年1月26日生效。有关航空器在“飞行中”的定义参见该公约第2条第1款。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第50条:“通常情况下,准备起飞的航空器,在起落航线第四转弯后无其他航空器进入着陆时,经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或者飞行指挥员许可,方可滑进跑道;跑道上无障碍物,方准起飞。”
    ①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34页。
    ②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
    ① 关于飞机在飞行中的噪音与声震或声暴问题探讨,参见[荷兰]迪得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64—172页;另请参见A. F Lowenfeld, Aviation Law, Chapter 6; R. H. Mankiewicz, "Airport Noise-Compensation of Adjoining Landowners under Frenceh Law", Journal of Air Law & Commerce, (1969), p. 238.
    ② ICAO Doc. 9222-Lc/177-1.
    ③ ICAO Doc. 9238-Lc/180-2.
    ④ [荷兰]迪得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65页。
    ⑤ ICAO Doc. 7157-Lc/130, p. 143.
    ⑥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⑦ 参见《罗马公约》第2条第1款。
    ①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页。
    ② Matte, Air-Aeronautical Law, 1981, p. 535.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5条。
    ② 1999年10月31日,我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国际承认航空器权利公约》;同时声明:(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旧中国对《国际承认航空器权利公约》的签署;(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另行通知前,《国际承认航空器权利公约》暂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③ 参见《日内瓦公约》第1条。
    ④ 参见《日内瓦公约》第1条。
    ⑤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⑥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2条。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1条。
    ②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4条。
    ③ 参见《罗马公约》第2条第3款。
    ④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58条第3款。
    ⑤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⑥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舨,第22页。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66条。
    ①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页。
    ② ICAO Doc. 8582-Lc/153-1, 153-2.
    ① http://news.sina.com.cn/z/bxkjzhh/index.shtml,2006-9-30访问。
    ②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
    ④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①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8页。
    ② ICAO Doc. 8582-LC/238.
    ③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④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① 参见《中国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第50条。
    ② 参见《中国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第51条、52条、53条、54条。
    ③ 参见《中国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第55条、第71条。另参见《飞行间隔规定》。
    ④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148页。
    ①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62条:“两个以上的民用航空器在飞行中相撞或者相扰,造成本法第157条规定的应当赔偿的损害,或者两个以上的民用航空器共同造成此种损害的,各有关民用航空器均应当被认为已经造成此种损害,各有关民用航空器的经营人均应当承担责任。”
    ② ICAO Doc. 8582. LC/238.
    ①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② [荷兰]迪得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73—174页。
    ③ 参见《罗马公约》第13条第2款。
    ④ 参见《罗马公约》第12条。
    ⑤ [荷兰]迪得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74页。
    ①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页。
    ① [荷兰]迪得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75页。
    ②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99页。
    ③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mey Co. 1979, p. 473.
    ① 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② Jerry A. Eichenberger, General Aviation Law, 2nd Ed. McGraw-Hill, 1997, p. 178.
    ③ Richard A. Epstei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7th ed, CITIC Publishing House, p. 715.
    ④ 以下有关产品责任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主要参考Richard A. Epstei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7th ed, CITIC Publishing House, pp. 715—719.
    ⑤ Winterbottom v. Wright, 152 Eng. Rep. 402 (Ex. 1842).
    ⑥ MacPherson v. Buick Motor Co., 111 N. E. 1050 (N. Y. 1916).
    ⑦ Donoghue v. Stevenson, [1932]A. C. 562, 580, 599(Scot.).
    ① 英文: "The rule you are to love your neighbour becomes in law, you must not injury your neighbour; and the lawyer's question, Who is my neighbour?receives a restricted reply. You must take reasonable care to avoid acts or omissions which you can reasonably forsee would be likely to seems to be—persons who are so closely and directly affected by my act that I ought reasonably to have them in contemplation as being so affected when I am directing my mind to the acts or omissions which are called in question."
    ② Escola v. Coca Cola Bottling Co., 150 p. 2d 436, 440-444(Cal. 1944).
    ③ Greenman v. Yuba Power Products, Inc., 377 p. 2d 897 (Cal. 1963).
    ④ Vandermark v. Ford Motor Co., 391 p..2d 168 (Cal. 1964).
    ⑤ Richard A. Epstein, Cases andMaterials on Torts, 7th ed, CIT1C Publishing House, p. 716.
    ⑥ Sindell v. Abbott Lab., 607 p. 2d 924 (Cal. 1980).
    ① Richard A. Epstei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7th ed, CITIC Publishing House, p.716.
    ② 张骐:“在效益与权利之间”,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
    ③ 王晨:“揭开‘责任危机’与改革的面纱”,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④ 日本1994年出台了《制造物责任法》。
    ⑤ 韩国2001年1月12日出台《制造物责任法》,于2002年7月1日生效。
    ⑥ 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页。
    ⑦ 公约第四条规定:适用法律应为损害发生地法,凡该国也是:(1)直接受到损害人的常住地,或者(2)受诉的责任者的主要营业地,或者(3)直接受害人获得产品地。
    ⑧ 公约第五条规定:虽有上条规定,适用法律亦得为直接受害人的常住地,凡该国也是:(1)受诉的责任人的主要营业地,或者(2)直接受害人获得产品地。
    ① Maynard v. Stinson Aircraft, (1940) USA, R. 71, CCH, Avi., vol. 1, p. 638.
    ② [荷兰]迪得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27页。
    ③ I. H. Ph. Diederiks-Verschoor, An Introduction to Air Law, 1997, 6thed, p. 111.
    ④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9, Chapter 19-20.
    ① MacPherson v. Buick Motor Co., 111 N. E. 1050 (N. Y. 1916).
    ②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103页。
    ③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mey Co. 1979, p. 486—498.
    ④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
    ⑤ 关于航空器的适航管理与政府部门的责任,参见本文下一节的内容。
    ⑥ 典型案例如Noel v.United Aircraft Co.案,受害人乘坐的飞机因螺旋桨缺乏周期变距导致飞机长期超速失事坠毁。据资料显示,该种型号飞机此前已多次出现飞行事故,但飞机制造人却未及时告知用户这一重大缺陷。飞机制造人 构成产品责任。参见L.S.Kriendler,Aviation Accident Law,1973,p.8.
    ① Berkebile v. Brantly Helicopter Co., CCH avi., vol. 13, p. 17, 878(1975).
    ② K. H. Bockstiegel(edited), Product Liability in Air and Space Transportation, 1971.
    ③ Richard Coyle, Aviation Product Liability, International Aviation Law Seminer, 1981, 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p. 266.
    ④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104页。
    ⑤ L. S. Kriendler, Aviation Accident Law, 1973, p. 17-31.
    ⑥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1—343页。
    ① Dix. W. Noel & Jerry. J. Philips, Pruduct Liability, 2nd ED 1981, West Publishing Co., p. 1-2.
    ② 张海燕:“产品责任制度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29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1—544页。
    ③ 赵相林,曹俊:《国际产品责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① 刘静:《产品责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② 参见《芝加哥公约》第29—36条。
    ③ 《芝加哥公约》第29条规定:“缔约国的每一国航空器在从事国际航行时,应按照本公约规定的条件携带下列文件:(1)航空器登记证;(2)航空器适航证;(3)每一机组成员的适当的执照;(4)航空器航行记录簿;(5)航空器无线电台许可证,如该航空器装有无线电台;(6)列有乘客姓名及其登机地与目的地的清单,如该航空器载有乘客;(7)货物舱单和详细的申报单,如该航空器载有货物。”
    ④ 参见《芝加哥公约》第31条。
    ① Bruce v. Martin-Marietta Corp. (1976,CA10 Okla) 544 F2d 442, 14 CCH Avi 17472.
    ②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9, p.478.
    ③ Fisher v. Bell Helicopter Co. (1975, DC Dist Col) 403 F Supp 1165.
    ④ Jerry A. Eichenberger, General Aviation Law, 2nd Ed. McGraw-Hill, 1997, p.203.
    ①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9, p.493.
    ② Richard Coyle, Aviation Product Liability, International Aviation Law Seminer, 1981, 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p.268.
    ③ Alistair M. Clark, Product Liability, Sweet & Maxwell, 1989,p.27.
    ④ 朱克鹏,田卫红:“论我国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其完善”,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版),1995年第4期。
    ① Bruce v. Martin-Marietta Corp., (1976, CA10 Okla) 544 F2d 442, 14 CCH Avi 17472.
    ②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9, p.489-491.
    ③ Noel v. United Aircraft Corp. (1964),CA3 Del) 342 F2d 232, 9 CCH Avi 17333; app (CA3 Del) 359 F2d 671.
    ④ Braniff Airways, Inc. v. Curtiss-Wright Corp. (1969, CA2 NY)411 F2d 451, 10 CCH Avi 18382, cert den 396 US 959, 24 L Ed 2d 423, 90 S Ct 431;(CA2 NY)424 F2d 427, 11 CCH Avi 17547, cert den 400 US 829, 27 L Ed 2d 59, 91 S Ct 59.
    ⑤ Beech Aircraft Corp. v. Harvey, (1976, Alaska) 558 P2d 879.
    ⑥ Boeing Airplane Co. v. Brown, (1961,CA9, Wash) 291 F2d 310,7 CCH Avi 17446.
    ⑦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Inc. v. United Aircraft Corp. (1963) 56 Del 187,192 A2d 913,8 CCH Avi 17901, affd (Sup) 57 Del 322, 199 A2d 758.
    ①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47页。
    ② Jerry A. Eichenberger, General Aviation Law, 2nd Ed. McGraw-Hill, 1997, p.193.
    ③ Tayam v. Exective Aero, Inc. (1969) 283 Minn 48, 166 NW2d 584, 10 CCH Avi 18265.
    ④ Maros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1971, DC I11)324 F Supp 470, 11 CCH Avi 17966.
    ⑤ Berkebile v. Brantly Helicopter Co., CCH avi., vol.13, p.17, 878(1975).
    ⑥ Sun Valley Airlines, Inc. v. Avco-Lycoming Corp. (1976, DC Idaho) 411 F Supp 598.
    ① Berkebile v. Brantly Helicopter Co., CCH avi., vol.13, p.17, 878(1975).
    ② Sterner Aero AB v. Page Airrnotive, Inc., (1974, CA10 Okla) 499 F2d 709, 13 CCH Avi 17185.
    ③ Maros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1971, DC I11)324 F Supp 470, 11 CCH Avi 17966.
    ④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9, p.520.
    ⑤ Bruce v. Martin-Marietta Corp., (1976, CA 10 Okla) 544 F2d 442, 14 CCH Avi 17472.
    ⑥ Cronin v. J. B. E. Olson Corp. (1972) 8 Cal 3d 121,104 Cal Rptr 433,501 P2d 1153.
    ⑦ Anderson v. Fairchild Hiller Corp. (1973, DC Alaska) 358 F Supp 976, 12 CCH Avi 18062.
    ① Kaiser Steel v. Westing House Electric Corp., 55 Cal, App. 3d 737;127 Cal Rept L Review, p.838(1976).
    ② SAS v. Untied Aircraft, CCH Avi, vol. 15, p. 18,050(1980).
    ③ Tokyo Marine v. McDonnell Douglas, CCH Avi, vol. 15, p.17,699.
    ④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9, p.551.
    ⑤ Lindsay v. McDonnell Douglas Aircraft Corp., (1972, CA8Mo460 F2d 631, 12 CCHAvil7543, on remand (DC Mo) 352 F Supp 633, affd (CA8 Mo) 485 F2d 1288.
    ⑥ Boeing Airplane Co. v. Brown, (1961,CA9, Wash) 291 F2d 310,7 CCH Avi 17446.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第16—17条。
    ② Hoffman v. Simplot Aviation, Inc., (1975) 97 Idaho 32, 539 P2d 584, 13 CCH Avi 18030.
    ③ Myers v. Cessna Aircraft Corp., (1976) 275 Or 501,553 P2d 355.
    ④ Bachner v. Pearson, (1970, Alaska) 479 P2d 319,11 CCH Avi 17897.
    ① Nastasi v. Hochman, (1977) 58 App Div 2d 564,396 NYS2d 216.
    ②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③ 例如第21章:航空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资格程序:第23章:通用与特技航空器的适航标准;第25章:运输类航空器的适航标准,分为:一般规定、飞行一般规定、结构、设计与架构、动力系统、配置系统、操作限制与指示等内容;第27章:一般旋翼飞机的适航标准:第29章:运输类旋翼飞机的适航标准。
    ① E. Denza, "From Aerostats to DC-10s-Recognition of Certificates of Airworthness", at A. Kean (ed): Essags in Air Law(1982),p.49-57.转引自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3、395—396页。
    ①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②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
    ③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9, p.350.
    ④ 参见《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员执照管理规则》,1999年1月8日民航总局第2次修订。
    ⑤ 参见《美国民航规章》第612条。
    ⑥ 参见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37条。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83条。
    ②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③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第55条。
    ④ Todd v. United Stades, 384 F Supp. 1284, 13 CCH Avi, 17260, 1292 (D. Fla. 1974).
    ⑤ Hamilton v. United States, (1974, CA9 Cal) 497 F2d 370, 12CCH Avi 18454.
    ⑥ Spaulding v. United States, (1972, CA9 Cal) 455 F2d 222,12CCH Avi 17240.
    ① 《美国空中交通管制手册》7110—8条紧急决定的规定:“当你相信紧急情况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应当选择或采取与紧急情况最为合适的措施以及在本手册中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处理。如果你对采取紧急情况是否又构成另一个紧急情况犹豫时,还是按照紧急情况处理。”“警示措施: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当向飞机驾驶员作出合适的警示:(1)飞机存在会聚或相撞的危险;(2)飞机被发现有机械故障而驾驶员可能不知:(3)其它危险情况。”
    ② Stork v. United States, (1970, CA9 Cal) 430 F2d 1104, 11 CCH Avi 17633; American Airlines, Inc. v. United States, (1969, CA5 Tex)418 F2d 180, 11 CCHAvi, 17156.
    ③ Coatney v. Berkshire, (1974, CA8 Mo), 500 F2d 290, 13 CCH Avi 17195.
    ④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① 万虎是明朝的一位工匠,喜好研究火箭,并计划利用火箭飞行。他将一把椅子安在一个木制构架上,构架四周绑上47支火箭,坐在椅子内,两只手各握着一只大风筝。他打算等火箭升空后,就利用这两只大风筝带着自己在空中飞行。然而,随着火前发出的轰响,“飞龙”拔地升起,冲入半空,终于栽到山脚下,箭毁人亡。万虎作为世界上利 用火箭进行飞行的第一人而名流千古。在将近500年后,1959年在月球背面发现的一座环形山,以万虎命名。美国火箭专家赫伯特·基姆在其《火箭与喷气发动机》的名著中记载了“万虎”的事迹;华盛顿的美国航空和航天博物馆的飞行器陈列大厅中,有一块标牌,上面写着:“最早的飞行器就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①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② 参见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发布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反应和家属援助规定》第3条。
    ③ 参见《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等级》(GB14648—93)。
    ①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②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第167页。
    ③ 曹三明、夏兴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280页。
    ④ Tory A. Weigand, 'Accident, Exclusivity, and Passenger Disturbances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 16 Am, U. Int'l L. Rev. 2001, p. 911.
    ① Mc Donald v. Air Canada CCH Avi, vol. 11, p. 18, 029(1971).
    ②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页。
    ③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 参见《欧共体关于航班拒载、取消或延误时对旅客赔偿和帮助的一般规定》,2004年2月17日欧盟通过的第261/2004规则,并于2005年2月17日生效。
    ② 飞机机舱空间的狭窄,容易导致人群拥挤、旅客自控能力下降、精神恍惚和不理智行为。有关论述参见Mary Ellen Podmolik, "Airlines Go after Rowdy Riders", Chic. Sun-Times, Nov. 24, 1996. 以及 Nancy Lee Firak & Kimberly A. Schmaltz, "Air Rage: Choice of Law for Intentional Torts Occurring in Flight over International Waters", 63 Alb. L. Rev. 1.
    ③ 参见1952年《罗马公约》第1条。
    ④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544、906条。
    ⑤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edition), West Group, 1999, p. 393; p. 956; p. 789.
    ①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泫》(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091页。
    ③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4页。
    ④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⑤ 王泽鉴:《不当得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⑥ 佟柔主编:《民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240页。
    ⑦ 参见《民法通则》第117、121、122条。
    ①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②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页。
    ③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④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① 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②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页。
    ③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120页。
    ④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⑤ 例如:差额不存在,受害人主观利益与客观价值不一致,损益相抵,等等。有关案例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123页。
    ⑥ Oertmann于1901年发表《请求损害赔偿时的损益相抵》一书。转引自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125页。
    ①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②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9页。
    ③ 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另参见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等。
    ④ 对于受害者及其亲属因为人身、财产或者延误所致损害,除了金钱赔偿以外,航空公司往往尚有赔礼道歉、道义安抚、慰问等形式,但这些乃是道义、情理上的责任,不能视为法律责任。对于航班延误的责任承担方式,金钱赔偿、赔礼道歉、消除延误、恢复运输等方式,概由合同责任的竞合。
    ① 据统计,1992年—2001年的十年间,导致人员死亡的空难事故共汁480起,死亡人数达12150余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美国2001年9月11日的“9·11”事件。有关资料统计及空难事故资料,参见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287页。
    ②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张新宝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的80页。
    ①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修订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② 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1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
    ③ 参见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17条。
    ④ 董念清:“《蒙特利尔公约》适用条件的分析”,载《中国民用航空》2005年第8期,第3l页。
    ⑤ Krystal v. British Overseas Airways Corporation, 403 E Supp. 1322, 14 Avi. 17, 128(C. D. Cat. 1975).
    ① ICAO Legal Committee (Montreal 1970), Doc. 8878-LC162, P370 (Lc/Working Draft No. 145-18).
    ② See Burnett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368 E Supp. 1152(D. N. M. 1973); Rosman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314 N. E.2d 848(N.Y.1974).该两案判决认为公约第17条不包括单纯的精神损害责任。在Floyd v.Eastern Airlines,Inc.,872 F.2d 1462(11th Cir.1989);Krystal v British Overseas Airways Corp.,403 F.Supp.1322(C.D.Cal.1975).案中,法院认为公约第17条包括单纯精神损害的责任。
    ③ 499 U. S. 530(1991).
    ④ Floyd v. Eastern Airlines, Inc., 872 F. 2d at 1480.
    ⑤ 499U. S. 547, 549(1991).
    ⑥ M. Veronica Pastor, "Absolute Liability under Article 17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Where Does It Stop?", 26 GW J. Int'l L. & Econ. P. 581.
    ⑦ Kotsambasis v. Singapore Air, (1997) 148 ALR 498.
    ① Sidhu v. British Airways, (1997) AC 430.
    ② Husserl v. SwissAir, CCH Avi., vol. 12, p. 18, 045(1973).
    ③ 291 F. 3d 503 (2d Cir. 2002).
    ④ Husserl v. Swiss Air, CCH Avi. Vol. 12, p. 18,045 (1973); vol. 13, p. 17, 603 (1975).
    ⑤ Martin v.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563 F Supp 135 (1983).
    ① Newell v. CP Air, 74 DLR (3d) 574 (1976).
    ② Cohen v. Varig, 405 NYS 2d 44.
    ③ 参见《国际航协1986年运输(旅客与行李)共同条件》第1条。
    ④ Martin v.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563 F. Supp 135 (1983), at 138.
    ⑤ 参见《华沙公约》第4条;《蒙特利尔公约》第3条。
    ⑥ Martin v.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563. F. Supp 135 (1983).
    ⑦ Geogette Miller,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AirTransport, 1977. p. 11.
    ⑧ Dalton v. Delta Airlines, CCH Avi, vol. 14, p. 17, 219 (1974); 18, 425 (1978).
    ⑨ 据报道2005年11月上旬,在济南至广州的一架飞机上发生了一起重大盗窃案件:一旅客在乘机过程中被盗33万元现金。在案发28小时内,白云机场警方驱车往返省内2000余公里行程,将涉案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捕归案,同时追回32万元赃款。据悉,这是目前我国民航破获的最大一起机上盗窃案件。参见http://news.tom.com/1006/20051121-2670836.html,2006年10月31日访问。
    ⑩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① http://finance.sina.com.cr/g/20061003/10062962170.shtml, 2006-10-3访问。
    ② 我国航空公司的延误情况一直比较严重,航班正常率低于国际上正常率80%的行业水平,严重影响了中国航空公司的信誉和形象,社会对航班延误也议论纷纷。为此,中国民航总局从2004年4月份起在全系统开展“正点行动”,并于2004年6月向各航空公司发布了《国内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误给予旅客经济补偿提出指导意见(试行)》,以期减少航班延误,提高航班正常率。中国民航总局于2006年7月正式出台《国内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误给予旅客经济补偿》的政策,并于2006年10月12日施行。
    ③ 如准备在圣诞节前销售的货物在距离12月21日16天之后才到达。参见Panalpina v.Densil Underwear [1981]1 Lloyd's Rep.187.
    ④ Kupferman v. Pakistan International Airlines 438 NYS 2d 189 (1981).
    ⑤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① 穆书芹:“浅谈航空承运人航运延误之法律责任”,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64页。
    ② 郭丽瑥:“对航空运输延误的法律思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6期,第39页。
    ③ 贺元骅:“论航空运输不合理延误及其责任”,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17页。
    ④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贺富永:“论航空运输延误及其法律责任”,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34页。
    ⑤ 赵维刚:《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① 参见贺富永:“论航空运输延误及其法律责任”,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36-37页:郭丽瑥:“对航空运输延误的法律思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6期,第40—41页;贺元骅:“论航空运输不合理延误及其责任”,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曹三明、夏兴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页:栾海宁:《航班延误法律问题之探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11-12页等。
    ② 这正如我国法律服务行业中常见的“黑律师”不是“律师”一样,逻辑上是错误的,导致了社会的广泛误解。其错误的根源在于“黑律师”概念不属于“律师”概念的种概念,二者毫无内涵与外延上的关系。
    ③ 董念清:《航空法判例与学理研究》,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④ Panalpina v. Densil Underwear [1981] I Lloyd's Rep. 187., p. 191.
    ⑤ Diederiks-Vershoor, An Introduction to Air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1, p. 82.
    ⑥ 参见我国《合同法》第290条。
    ⑦ Bartv. British West Indian Airways [1967] I Lloyd's Rep 239.
    ① Ets Peronny v. Ste Ethiopian Airlines (1975) RDFA 395 (CA Paris, 30 May 1975).
    ② Georgette Miller, Liability in lnternationalAir Transport, Kluwer, 1977, p. 159.
    ③ 又称超售,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航空公司明知航班上没有空位,仍然向旅客售票并保证座位已订妥的行为。二是接受订座超过可提供的座位,以补充己订座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未登机的缺额。
    ④ Wolgel v. Mexicana Airlines, 821 F 2d 442 (1987).
    ⑤ Hendler v. Cie lberia (1980) 34 RFDA 215 (Prov Ct Montreal).
    ⑥ 28ZLW 134 (1979).
    ⑦ Imarisio v. Trans World Airlines (1992) 17 Air Law 30 (turin, 9 May 1974).
    ⑧ Loregrove c. Air India, Swiss Air Report. No. 1, 1974.
    ⑨ Medical Plus SARL c S A Sabena World Airlines 36 RFDA 252 (Paris CA, 15 September 1992).
    ① Robert-Houdin c La Panair do Brasil (1961 RGA 285 TGI Seine,9 July 1960).
    ② Kupferman v. Pakistan International Airlines 438 NYS 2d 189 (1981).
    ③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④ 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59—662。
    ①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60页。
    ②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159页;另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③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④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0—79页。
    ⑤ 例如《日本民法典》第711条,我国台湾《民法典》第194条等。
    ⑥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25页。
    ① 参见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4—65页。
    ② 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③ 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④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62页。
    ① 关于污染环境损害事实的特点,请参见曹明德:《环境侵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172页。
    ② 环境权是财产权和人身权以外的一种新型的权利,表现为宁静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通风权、采光权等等。参见曹明德:《环境侵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①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62页。
    ②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③ 王成:《侵权损害赔偿与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④ 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4—65页。
    ⑤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⑥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⑦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①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313页。
    ②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① 参见Seguritan v.Northwest Airlines,Inc.,446 N.Y S.2d 397,398(N.Y.App.Div.1982),aff'd,440 N.E.2d 1 339(N.Y.1982),法院认为,导致乘客受伤害并非劫机事件,而是承运人未能够提供充分的安全救助。
    ② Langadinos v.American Airlines,Inc.,199 F.3d 68,70(1st Cir.2000).
    ③ 199 F.3d 68(1st Cir.2000).
    ④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⑤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①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礼2001年版,第563页。
    ② 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对相当因果关系说的论述至为精当透彻,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228页。
    ③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①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② Hanover v. Alitalia, CCH Avi., vol. 14, p. 17, 710(1977).
    ③ 对相当因果关系的不足与局限的批评,我国哦台湾学者曾世雄先生论述颇为独到,值得回味。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109页。
    ④ 可能性在因果关系的判断规则中,亦称盖然性规则,这在各国法律制度中都是很重要的一项规则。有关论述参见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63—568页。
    ⑤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⑥ 曾世雄先生认为,相当因果关系说至少有不合理之:(1)可能率基数并不明确:(2)全有全无原则不合理;(3)已经发生只好肯定之;(4)同情被害人而肯定之;(5)推论常脱离构成要件。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105页。而对于可能率基数问题的探讨,还可参见[美]斯蒂文·萨维尔:《事故法的经济分析》,翟继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136页。
    ⑦ 例如因车祸受伤或残废之被害人,因不堪痛苦或厌世而自杀:或者因一连串损害事故致被害人患精神疾病。
    ⑧ 行为的违法性是确定的,但规范行为的禁止性法律与损害之间分属不同的法域,常见的是某甲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而某乙的损害与甲的违反行政管理法律行为之间并无因果关系而误以为有因果关系。
    ⑨ 反射性损害,常见为纯经济上的损失问题,是一行为之后果的连锁反应。
    ⑩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① 参见《罗马公约》第1条。
    ②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9—580页。
    ③ Owens v. Liverpool Corporations (1939) 1 KB 394, 400-01.
    ④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83页。
    ⑤ [荷兰]迪得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50页。
    ⑥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101,110—111页。
    ⑦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68页。
    ① 受害人自杀的因果关系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各国法院的司法实践也相差甚远。关于欧洲各国法院的司法实践案例,请参见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92—596页。
    ②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③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①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② 参见《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二)》,第432.2节。
    ③ 146 Min. 430, 179 NW45, 1920.
    ① 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认为,这样并非说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仅在观察自然的、机械的、没有价值事物的发展过程,仍含有一定程度规范性判断;并由此认为,迳称“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尚有疑问。颇有见地。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
    ②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62页。
    ① 也有学者分别称为主观说、客观说及折衷说。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②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8页。
    ③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④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228页。
    ⑤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①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92页。
    ② 参见德国联邦最高法院1981年1月27日的判决,载BGHZ 79,第259页。转引自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91页。
    ①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119页。
    ②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
    ③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243页。
    ④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①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3页。
    ②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4页。
    ③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119页。
    ①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页。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③ 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④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00页。
    ⑤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00页。
    ①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5页;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492页。
    ②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244页;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页。
    ③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①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5—576页;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t991年版,.第492页;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7页;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133页。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③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④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⑤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5页。
    ⑥ 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⑦ 郭明瑞:《民事责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05页;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271页: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6—618页。
    ①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②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323页。
    ③ 1929年《华沙公约》第20条第2款,在1955年《海牙议定书》审议时被删除了。
    ① 参见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19条。
    ①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1999, p.468,
    ②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1999, p.204.
    ③ 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1999, p.204.
    ④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中译本),北京:光明出版社t988年版,第751页。
    ⑤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① Blyth v. Birmingham Waterworks Co., 156 Eng. Rep. 1047(Ex. 1856).
    ② 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457页。
    ③ 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459—460页。
    ④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⑤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⑥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① American Smelting and Refining Co. v. Phillipine Air Lines Inc., 4 CCH Avi, 17413.
    ② Philios v. Transcontintal & Weatern Air Inc., (1953) US & C Av 479.
    ③ Ritts, Ex'x v. American Overseas Airlines, (1949) US AV R. 65 (SDNY 1949), p.68.
    ④ Glassman v. Flying Tiger Line Inc., 9 CCH Avi, 18295.
    ⑤ Manufacturers Hanover Trust Company v. Alitalia Airlines, 14 CCH Avi, 17710; 429 F Supp 964 (1977) 967.
    ⑥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123页。
    ⑦ Grein. v. Imperial Airway, Ltd., 1 CCH Avi. 622 (Ct. App. England, 1936)..
    ⑧ Chisholm v. British European Airway, Lloydrs Rep. 626 (Manchester Assizes, 1963).
    ⑨ Swiss Bank Corporation v. Brink's-mat Ltd, 2 Lloyd's Rep. 79 (1979).
    ①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② Air Inter c. Simon, 1968 RFDA 198 ULC 90.
    ③ Preyval c. Cie Air France, 1973 27 RFDA 345.
    ④ 贺富永:“论航空运输延误及其法律责任”,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36页。
    ① Swiss Bank Corporation v. Brink's-mat Ltd, 2 Lloyd's Rep. 79 (1-979).
    ② 曹三明,夏兴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页。
    ③ 曹三明,夏兴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页。
    ④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2页。
    ⑤ 有关不可抗力的论述,请参见本章第四节的内容。
    ⑥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5页。
    ① Haddad c. Air France, (1982) 36 RFDa 3421 S & B Av R Ⅶ/89.
    ② Case No 21 U 62/91 (1992) 2 S & BAv R Ⅶ/151.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
    ①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页。
    ②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4页。
    ③ 何孝元:《损害赔偿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页。
    ① 我国也有学者分为:故意、重大过失、一般过失和轻微过失四种。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5—447页。
    ②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 Torts, Causation and Remoteness of Damage, p. 110.
    ③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49页。
    ④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①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254条(1):“[共同过失]被害人对损害的发生负有共同过失的,应根据情况,特别是根据损害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当事人的一方或者另一方造成的,来确定赔偿义务和赔偿范围。”《德国民法典》第846条:“[受害人共同过失]在第844条和第845条规定的情况下,受害人对第三人所受损害的发生也有共同过失的,对第三人的请求权适用第254条的规定。”
    ② 参见王泽鉴:“第三人与有过失”,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85页。
    ③ 我国台湾地区学说称之为过失相抵或与有过失。参见王泽鉴:“第三人与有过失”,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85页。朱卫国:“过失相抵论”,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4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④ 参见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123条;《海商法》第115条,169条等。
    ⑤ 我国学者也将contributory negligence译为“共同过失”,参见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241页;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页等。也有学者译为“与有过失”,参见王泽鉴:“第三人与有过失”,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还有学者译为“促成过失”,参见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①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② Key v. Cessna Aircraft Co., (1977, CA9 Cal) 548 F2d 1370, 14 CCH Aⅵ 17671.
    ③ 法国民法典对受害人过失抗辩的效果虽未设明文规定,但学说与判例一致认为,在受害人与有过失时,双方当事人应各负一定责任。
    ④ 参见1811年《奥地利明法典》第1304条。
    ⑤ 参见1881年《瑞士债法典》第44、55、101条。
    ⑥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254、846条。
    ⑦ 参见《意大利明法典》1227条。
    ⑧ 参见《希腊民法典》第300条。
    ⑨ 参见《葡萄牙民法典》第570条。
    ⑩ 参见《日本民法典》第418条。
    11 Butterfield v. Forrester, 103 Eng. Rep. 926 (K. B. 1809),308,364.
    12 Richard A. Epstein: Torts,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PP.188-190.
    ① 参见《美国侵权法第二次重述》第17章,第463条、第467条。
    ② A. F. Lowenfeld. "United States and Warshaw Convention", Harvard Law Review. 1967, p.592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
    ①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②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页。
    ① 朱卫国:“过失相抵论”,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4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22页。
    ② 郑玉波:《民法问题展望》,台湾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208页。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
    ④ Page Keeton, Robert E. Keeton, Torts, Cases and Materials, p.510.
    ⑤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831条。
    ①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② 何孝元:《损害赔偿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1页。
    ③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④ 2004年11月11日,在昆明机场一架川航客机在起飞不久从起落架处掉下一少年,当场摔死在飞机跑道上。且尚有一少年在起落架位置随机升上万米高空,飞行800公里后在重庆机场降落,大难不死。有关报道参见2004年11月13日《重庆商报》及其后续报道。
    ① 曾隆兴:《现代损害赔偿法论》,台湾泽华彩色印刷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564页。
    ② 朱卫国:“过失相抵论”,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4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32页。
    ③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829条。
    ④ 刘德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204—208页。
    ⑤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48页。
    ⑥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49页。
    ①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
    ② Gary T. Schwartz,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Tort Law. Feminist Approaches to Tort Law, 2 Theoretical lnq. L. 2001.
    ③ 克雷斯帝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67页。
    ④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
    ①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②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68页。
    ③ Jerry A. Eichenberger, General Aviation Law, 2nd Ed. McGraw-Hill, 1997, pp. 142-143.
    ④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339.
    ⑤ Arney v. United States (1973, CA9 Cal) 479 E2d 653, 12 CCH Avi 17913.
    ⑥ Jerry A. Eichenberger, General Aviation Law, 2nd Ed. McGraw-Hill, 1997, p.141.
    ① Jerry A. Eichenberger, General Aviation Law, 2nd Ed. McGraw-Hill, 1997, p.141.
    ② Kaatz v. State (1975, Alaska) 540 P2d 1037.
    ③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E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344.
    ④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57页。
    ⑤ Helfet v.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Inc. (1972, NY Co Ct) 12 CCH Avi 17247.
    ⑥ Chutter v. K. L. M. Royal Dutch Airlines, 132F. Supp. 611, 4 CCH Avi. 17, 733.(SDNY 1955)
    ①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② 《危地马拉议定书》将《华沙公约》第17条修改后增加了受害人自身责任抗辩的内容:(1)如果死亡或身体损害纯系旅客健康状况所致,则承运人不负责任;(2)如果损失纯系行李的属性或本身的缺陷所造成,则承运人不负责任。
    ③ 第四号《蒙特利尔议定书》将《华沙公约》第18条修改后增加了受害人自身责任抗辩的内容:货物的属性或者本身的缺陷所致损失,承运人不承担责任。
    ④ Abramson v. Japan Airlines, 739 F.2d 130(3rd Cir. 1984).
    ① Krys v. Lufthansa German Airlines, 119 F3d, 1515 (11th, Cir. 1997),Cert denied, 1998 US Lexis 916.
    ② McDowell v. Continental Airlines, Inc., 54 E Supp. 2d 1313 (S. D. Fla. 1999).
    ③ Hipolito v. Northwest Airlines, 2001 WL 861984 (4th Cir (V. A.)).
    ④ Kemelman v. Delta Air Lines; Inc., 740 N. Y. S. 434 (App. Div. 2d Dep't 2002).
    ⑤ Husain v. Olyinpic Airways, 316 F. 3d 829 (9th Cir. 2002), Cert, Granted, 123 S. Ct. 2215 (2003).
    ① James, Fleming, "Assumption of the Risk", 61 Yale L. J. 141 (1952); Richard A. Epstein, Torts,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pp.197-209.
    ②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③ Larenz,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14 Aufl., 1987, p.542.
    ④ 也有观点认为,损害的发生纯粹是由受害人的行为所致,因此,受害人自担风险等同于受害人具有故意。参见何孝元:《损害赔偿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8页。笔者认为,受害人自担风险与受害人具有故意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不可等而视之。
    ⑤ 我国有学者认为,风险或危险是受害人自己形成的。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页。
    ⑥ 如明知司机没有驾照或者醉酒而搭乘其车发生交通事故,病人对新药试用,管理员对动物管理喂养中未施以必要的防范,已知或应知风险的美容、、隆胸、瘦身、减肥仍加以使用等等。
    ⑦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⑧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345.
    ⑨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E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t.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355.
    ① Walker v. Texas Electric Service Co., (1973, Tex Civ Appl) 499 SW2d 20, 12 CCH Avi 17997.
    ②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346.
    ③ 参见《华沙公约》第23条、《蒙特利尔公约》第26条。
    ④ Rubio v. Southern Air Transport, Inc. (1975, DC Puerto Rico) 388 F Supp 1021, 13 CCH Avi 17927, affd without op (CAl Puerto Rico) 539 F2d 701.
    ⑤ Braash v. K. L. M. Royal Dutch Airlines, lnc., (1970, EDNY)315 F Supp 389, 11 CCH Avi 17452.
    ① Jerry A. Eichenberger, General Aviation Law, 2nd Ed. McGraw-Hill, 1997, p.140.
    ②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9页。
    ③ 参见《民法通则》第127条,动物致人损害,“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④ 参见《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3条第2款,“完全是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造成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由第三者承担赔偿责任。”
    ⑤ 参见《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第3款,“水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过失所引起的,第三者应当承担责任。”
    ⑥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286页。
    ① 参见1962年《核动力船舶经营人责任公约》第2条。
    ② De Weese v. Untied States, (1974, DC Colo) 13 CCH Avi 17486.
    ③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71页。
    ④ Fisher v. Bell Helicopter Co., (1975, DC Dist Col)403 F Supp 1165.
    ⑤ 邓瑞乎:《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① Langaddinos v. American Airlines, Inc., 199 F. 3d 68, 70 (1st Cir. 2000).; Tsevas v. Delta Airlines, Inc., 1997 WL 767278,at4(N. D. I 11. Dec. 1, 1997).
    ② 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③ 此时是否还应当称为“加害人”或“责任人”,当有疑问。但似无其他名词可堪匹配,或者普通法之“被告”一词较为恰当,但是被告乃程序法概念,与实体法概念尚有不同。鉴于理论上通常也这样使用而不作区分,笔者在没有特殊说明时,几个词语不作区分。
    ④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2页。
    ①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p.349-350.
    ② 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3页: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500页,等。
    ③ 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500页。
    ① 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500页。
    ② Arrow Aviation, Inc. v. Moore (1959, CA8 Neb)266 F2d 488, 73 ALR2d 337, 6CCH Avi 17387.
    ③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第9章。
    ④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
    ①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6页。
    ② 曹三明,夏新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
    ③ 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劫机与破坏民用航空器都是被认为是与航空运输操作无关的事件”,从而认为由此引起的损害不属于承运人责任范围,实际上是承认恐怖主义与劫机是不可抗力的抗辩事由。参见曹三明,夏新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页。
    ④ 截至目前最大的恐怖主义行为应当是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
    ①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3页。
    ② Hussrel v. Swiss Air Transport, 12 CCH Avi., 17627(S. D. Y. 1972), affed 485 F 2d 1240 (2d Cir. 1973)
    ③ Krystal v. British Overseas Airways Corp., 14 CCH Avi. 17128 (C. D. Cal, 1975).
    ④ Day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13 CCH Avi. 18144(2d, Cir. 1975).
    ⑤ 参见1924年《海牙规则》第4条第2款。
    ①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② 参见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另参见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5页: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③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④ 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126条的“没有过错”一词包括了意外事故情形。参见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501页。
    ⑤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270页。
    ⑥ Black's Law Dictionarv. 7th ed, West Group, 1999, p.210.
    ⑦ 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⑧ 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①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页。
    ②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617页。
    ①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8页。
    ②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③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pp.355—356.
    ④ Johnson v. Eastern Air Lines, Inc. (1949, CA2 NY) 177 F2d 713, 2 CCH Avi 15033.
    ⑤ Orr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1964, CA6 Ohio) 332 F2d 177, 8 CCH Avi 18360(1).
    ⑥ 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第236页。
    ⑦ 参见我国《海商法》第167条,1919年碰撞公约第2条。
    ①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第1款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防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回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这些民事责任方式有的专门适用于违约责任,有的专门适用于侵权责任,有的二者可以通用。适用于侵权民事责任的方式有:(1)赔偿损失;(2)停止侵害;(3)消除危险、排除防碍;(4)返还财产、恢复原状;(5)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②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8页。
    ③ 损害赔偿的性质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债,在法学理论上有两种不同的学说,即“债权债务说”与“责任说”。债权债务说主张侵权损害赔偿的性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认为损害赔偿的实质是加害人因侵权行为使受害人的财产或人身遭受损害在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学者的传统观点即为债权债务说,并在大陆法系民法典的立法编制体例中有所展现,如《德国民法典》第二编第七章第二十五节、《意大利民法典》第四编第九章等。责任说主张侵权损害赔偿的性质是一种责任,是加害人或违约人不履行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而致对方当事人损害时,对受害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并认为我国《民法通则》“民事责任”一章就是立法直接确认责任说的依据。责任说认为损害赔偿的含义并不是指财产的取得而是指对受害人所受损害的尽力恢复,因而债权债务说不能反映我国《民法通则》的立法宗旨,不能突出我国侵权责任制度的制裁侵权行为和保护人们合法权益的目的。通说认为,损害赔偿首先是一种债,其次是一种责任。损害赔偿符合债的构成要件,在当事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损害赔偿之债。当债务人不自觉履行债务时,损害赔偿之债转化为损害赔偿民事责任,法律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笔者认为,前述之债权债务说与责任说都单方面强调损害赔偿一个方面的法律特征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法律特征,并把二者人为割裂开来的做法有欠得当。损害赔偿是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表现为一种责任;又符合债的构成要件,在当事人之间形成一种损害赔偿之债。而债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债务所生之民事责任是债务不履行的责任,不是损害赔偿的必然“转化”所致,也未必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权债务说将债务不履行之民事责任与侵权损害的民事责任混为一谈,是因果倒置;而责任说将侵权损害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损害赔偿,混为一谈,是概念混淆。就侵权损害与赔偿的因果关系而言,其产生发展的序列关系如下:侵权行为或侵权事故——损害——民事责任承担(方式)——损害赔偿(或者其它如回复原状、赔礼道歉等方式)——损害赔偿之债——债务履行(终结)/不履行——债务不履行之民事责任。有关论述,清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53-654页;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326页;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472页;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8页。
    ① 乔克裕,黎晓平:《法律价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② 卓泽渊:《法律价值》,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③ 法律的效率价值也称法律的效益价值,严格而言,二者尚有区别。效率是客观的投入产出比率,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收益的比称为效率最大化。而效益是投入产出的结果,不仅受到效率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投入因素的影响,效益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但是,通常所指的效益或效益最大化是指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收益的过程,因而与效率不加区别。参见卢云主编:《法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方法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陈金钊主编:《法理学——本体与方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99页: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8-510页。
    ①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② 吕世伦,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6页。
    ③ J. Esser, Grundlagen und Entwicklung der Gefahrdungshafiung, 2d ed, Munchen 1969, p.69ff.转引自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④ 空中风险比海上风险大,而海上风险比陆上风险大。但是,海上船舶侵权行为法律制度的公平价值的程度比陆上民商法中的侵权行为法的己体现的公平价值与公平的法律规则要低得多。这种状况是其来有自,自今犹无实质性的改变。参见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6页。
    ① Milde, "Warsaw System and the Limits of Liability: Another Cross-roads?" [1993] 18 Annals of Air & Space Law(Canada) 201.; Ludwing Weber & Arie Jakob, "Reforming the Warsaw System", Air & Space Law, Vol ⅩⅪ, Number 4/5 1996,p. 175.
    ② Martin, "50 Years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A Practical Man's Guide", [1979] 4 Annuals ASL 233, pp. 247,250-251.
    ③ Robert S. Pindyck, Daniel L. Rubinfeld, Microeconomics, 3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temayional, Inc.,1996, pp. 166-192.
    ④ 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方法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
    ⑤ 陈金钊主编:《法理学——本体与方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99页。
    ⑥ 各国对于航空侵权损害赔偿范围与赔偿额的规定,因其社会生活水平、社会制度、航空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法律传统等等因素而千差万别。华沙体制70余年的危机历程主要是各国对赔偿限额的实际要求不同所产生的,仅此一例可见一斑。
    ⑦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17页。
    ①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8页。
    ② 但是,对于事故侵权损害赔偿的效率分析,尚应加入其他变量,如损失的程度、损失的机率、受害人减损的机会、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当事人对风险的偏好以及风险分配机制等。有关论述,参见[美]斯蒂文·萨维尔:《事故法的经济分析》,翟继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8—510页;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62;[美]罗宾·保罗·麦乐怡:《法与经济学》,孙潮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三章;Richard A. Posner, WeaRh Maximization Revisited, Notre Dame Journal of Law, Ethics & Public Policy, 2(1), Fall, pp.85-105; Richard A. Posner and Francesco Parisi, Law and Economics, 1997,Volume Ⅰ.等。
    ②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9页。
    ③ D. D. Raphael, Justice and Liberty, Athloner Press, 1980, p.95.
    ④ 损害赔偿的性质或功能有时又被称为是侵权行为法的功能或者侵权责任的性质,但实际上是赔偿的法律价值体现。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3页。
    ① A.米切尔.波林斯基,史蒂文.谢威尔,“惩罚性损害赔偿:一个经济分析”,载《哈佛法学评论》(侵权法学精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361—477页。
    ②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③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④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① 体现在美国一些著名的航空法判例方面。如Jack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854 F. Supp. 654 at 663(N. Y Cal.1994); Floyd v. Eastern Airlines Inc., 872 F. 2d 1462 at 1483(11th Cir. 1989),Rev'd 499 U. S. 530(1991).其它如“韩国航空公司空难”案以及“洛克比空难”案的著名判例等。
    ② Zicherman v. Korean Air Lines, 116 S. Ct. 629(1996).
    ③ 参见《蒙特利尔公约》第29条。
    ④ 参见《华沙公约》第25条。
    ⑤ 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⑥ 如前述赔偿的补偿性与惩罚性之争、惩罚性赔偿的争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以及赔偿限额问题等等。
    ⑦ 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1—581页。
    ⑧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65—675页。
    ⑨ 王利明,杨立新编著:《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335页。
    ① 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111页。
    ②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9页。
    ③ 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258页。
    ④ 司玉琢,吴兆麟:《船舶碰撞法》(第二版),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5年版,第110—114页。
    ⑤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5—367页。
    ⑥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184页。
    ①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②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8页。
    ③ P. P Hailer, 'Warsaw Convention and Double Gold Price', Journal of Worm Trade Law, 1973, p. 126.
    ④ Franklin Mint v. TWA, CCH Avi vol. 18, p. 17,778.
    ⑤ Coccia et al. v. Turkish Airlines, at IATA Air Carrier Liability Report No.641.
    ①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② 我国学者邓瑞平教授还认为,导致我国“内外有别”的损害赔偿原因还在于“人们的长期观念是人的生命、健康、身体的损害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反映在立法、司法和有关政策上即为不重视甚至轻视人的生命权、身体健康权等人格权利,蔑视人的价值与尊严。”参见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③ 如美国1943年的“罗斯夫人”案,在美国引起较大的轰动。一般人认为,《华沙公约》限额低得不可思议。
    ① 例如国家损害赔偿,即属此类,舍去受害人个人的可能收入差距而以社会一般人为标准实行损害赔偿的限额化。参见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6条、第27条。
    ② 参见《华沙公约》第22条、第25条,《蒙特利尔公约》第21条、第22条、第23条、第24条、第25条。
    ③ 参见《罗马公约》第11条、第12条,1978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第3条。
    ④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214页。
    ⑤ 如美国、日本、加拿大、波兰等国家对于国内旅客航空运输不设赔偿限额,一般实行限额的发达国家的赔偿限额也较高,如澳大利亚为37万美元,哥伦比亚30.5万美元,德国22.72万美元,意大利12.25万美元,英国15万美元,法国15.43万美元,芬兰15万美元,丹麦15万美元,瑞典15万美元等。参见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17—319页。
    ⑥ 参见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284页;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219;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56—60页。
    ①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73—674页。
    ② http://www.legalinfo.gov.cn/moj/zgsfzz/2005-12/14/content_235613.htm,2005年12月27日访问。
    ③ 金秋,杨永浩:“从‘4·15’空难事故透视国际航空的赔偿问题”,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46页。
    ①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②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① Bin Cheng, "A New Era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From Warsaw (1929) to Montreal (1999)",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October 2004, ICLQ 53.4(833).
    ② H. Drion, Limitation of Lia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Air Law, Martinus Nijhoff, Hague, 1954, pp. 12-13.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④ Re Air Crash in Bali, 15 CCH Avi, p. 17,406 (1978).
    ⑤ Lisi v. Alitalia, 9 CCH Avi, 19.18,374 (1966).
    ⑥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59页。
    ①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② Observations of the German Delegate to the CITEJA, Doc.31 (1930), p.2,
    ③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① 据报道,2002年中国两架民航客机连续发生空难后,国人购买保险的热情空前高涨。参见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② 关于海事侵权赔偿限额及其分析,参见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13—431页。
    ③ 委付制始于1681年法国《海事条例》,为海事责任限制的萌芽,为《法国商法典》以及欧洲大陆国家所接受。
    ④ 执行制始于1644年德国《汉萨令》,为北欧国家所采纳,后被德国商法典发展完善。
    ⑤ 船价制产生于英国1734年《乔治法》。
    ⑥ 金额制产生于英国1854年《商航法》。现代各国海商法大都采金额制。
    ⑦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⑧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⑨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⑩ Hans Stoll, T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 Vol. 4, Torts, Chapter 8, Consequences of Liability: Remedies,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Tuebingen), 1972., p. 138.
    ① 目前除少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在航空法方面没有赔偿限额外,多数国家规定了赔偿限额。例如《葡萄牙航空法》规定飞行器责任身体伤害赔偿限额为25万马克:《德国航空法》第46条和37条规定,大型飞行器对其所运输之旅客的最高赔偿限额为32万马克,而非事故方第三人最高获得50万马克赔偿:我国《民用航空法》第128条、第129条规定了承运人赔偿限额。
    ② 例如,欧盟民用核能责任法。
    ③ 在死亡或人身伤害情形引入最高责任限额,例如《欧洲产品责任指令》第16条,德国《产品责任法》第10条、葡萄牙《产品责任法》(1989年第255号)第9条,西班牙《缺陷产品责任法》(1994年)第11条,等。
    ④ 但是,1994年《希腊消费者保护法》没有再次确认其1967/1991号《消费者保护法》规定的最高赔偿限额。
    ⑤ 有关海事侵权法的赔偿限额,如前所述,由来已久,参见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13-431页。
    ⑥ 例如《葡萄牙民法典》第508条,德国道路交通法也规定多人死亡或伤害时的最高赔偿额为75万马克,占有有偿旅客运输者才根据第12条承担无限额赔偿。
    ⑦ 德国铁路赔偿责任法规定的死亡或身体伤害最高年赔偿额为3万马克,见《铁路赔偿责任法》第6条、第9条。
    ⑧ 例如《葡萄牙民法典》第510条对电力和煤气设备责任规定了赔偿限额;《奥地利明法典》第970a条对旅馆主责任规定了赔偿限额等。
    ⑨ 这种情况在我国表现得非常突出。我国1989年1月3日国务院发布《国内航空运输旅客身体损害赔偿暂行规定》,将旅客身体损害赔偿限额限定为人民币2万,1993年11月29日国务院作出修订,提高至7万元。1996年3月1日《民用航空法》实施。但自1993年11月以来至2006年3月的13年间没有对赔偿限额作过调整。而这十几年间,我国的经济、物价、生活水平、通货膨胀系数等各项“数据”均己“翻两番”了,甚至更多。
    ⑩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75页。
    ① Shawcross and Beaumout, AirLaw (4th), 1977, p.11-12.
    ②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③ 《罗马公约》在国际社会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但是常被各国国内法参照,如我国《民用航空法》第12章。
    ④ Golstein (Belgium) in Minutes, p.145.
    ⑤ H. Drion, Limitation of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Law, Martinus Nijhoff, Hague, 1954, p.42.
    ⑥ 邓瑞平教授在论述船舶侵权损害赔偿限额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一次损失很小的事故中,责任人至多承担与全部损害赔偿相一致的赔偿责任,受害人与责任人处于公平的索赔与赔付的地位,当事人在赔偿额上不亏也不赢;但在重大事故中,损害额超过赔偿限额时,赢家永远是责任方,无论是单个的受害人还是全部受害人,都不能得到与其损害额相等的赔偿额。所以,“轻伤者赢,重伤者或死亡者大亏。”参见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页。
    ①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第59页。
    ① Georgette Miller,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197"7, p. 104-105.
    ② Sundberg, Air Charter-A Study in Legal Development, Stockholm, 1960, p.393.
    ③ H. Drion, Limitation of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I Air Law, Martinus Nijhoff, Hague, 1954, p. 195.
    ④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页。
    ① The Minutes of 2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vate Aeronautical Law, Fred B Bothman & Co., 1975, pp.59-60.
    ② 但是,“dol”这个词语却被认为“可能是整个公约最遗憾的用语!”。参见H. Drion, Limitation of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Law, Martinus Nijhoff, Hague, 1954, p.197.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287页。
    ④ 1955年《海牙议定书》第25条规定:“凡经证明,该损害是由承运人、其受雇人或代理人有意造成损害的做的、或者知道很可能发生损害而不顾后果地做的行为或不行为引起的,则第22条规定的赔偿限额不予适用。但是,凡承运人的受雇人或代理人有此种行为或不行为时,还需证明他是在行使其职权范围内的行为。”
    ⑤ 参见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22条第5款。
    ⑥ 参见我国《民用航空法》第132条、133条。
    ⑦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1页。
    ① [英]彼得·马丁等:《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徐克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② 我国学者往往没有区分侵权责任构成中的“受害人”与损害赔偿中作为“赔偿权利人”,笔者认为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不应混淆。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59-664页;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334页。
    ③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④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①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② 例如,我国《继承法》第3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1)公民的收入;(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文物和图书资料;(5)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③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④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4—79页。
    ⑤ 张玉敏:《继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3页。
    ⑥ 参见我国台湾民法典第194条。
    ① 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60、725页。
    ③ 参见《罗马公约》第三章第15—18条。
    ④ 参见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50条。
    ① 参见《罗马公约》第16条第5款。
    ② 参见《罗马公约》第16条第1款、第6款。
    ③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④ 例如,多数国家在人身损害赔偿的方法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损害赔偿表”。如荷兰最广泛适用的由Van der Veen创设的损害赔偿额表,英格兰Kemp & Kemp数册统计表、人身伤害及重大伤亡事故损害赔偿率,奥地利Jarosch/M[1]er/Piegler/Danzl/发行的“医学及法学上的损害赔偿额”,德国Hacks/Ring?boehn损害赔偿表,法国载于JclCiv的不断更新的Regime de la reparation,responsabilite civil,Fasc.202-3,202-4及202-5,意大利的Giannini的人身伤害赔偿表等等。
    ⑤ 有关对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批评,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92-697页。
    ⑥ 即1979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见》和1984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①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87页。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89页。
    ③ 参见《产品质量法》第32条。
    ④ 参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1条、第42条。
    ⑤ 参见《国家赔偿法》第27条。
    ① 不过,我国国内航空公司可以自主制定较高的赔偿限额。例如深圳航空公司的《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顾客服务指南(试行)》第十五章第二条规定:“赔偿金分为:意外身故赔偿、意外残疾赔偿、意外伤害医疗赔偿》”第三条规定:“持金鹏知音卡金卡旅客赔偿限额为人民币107万元;持金鹏知音卡银卡旅客赔偿限额为人民币87万元;普通旅客赔偿限额为人民币57万元(以上赔偿金额的100%赔付仅限于死亡及一级伤残意外事故)。”
    ②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页。
    ① 参见《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11页。
    ① 参见《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第2款。
    ②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9-490页。
    ①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海上人身伤亡案件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试行)第3条第1款、第6条第1-2款。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21页。
    ③ 曾隆兴:《现代损害赔偿法论》,台北泽华印刷公司1988年版,第196-197页。
    ④ Harvey McGregor, McGregor on Damages, 16th ed., London, Sweet & Marxwell, 1997, p. 1020.
    ⑤ 参见《国家赔偿法》第27条第1款第2项。
    ⑥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0页。
    ⑦ 参见黄松有:“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30日。
    ① 参见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第21条、第22条。
    ② 参见《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5条第1款。
    ③ 例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7条第6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0条第6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第6项。
    ①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844条第1款;《瑞士债务法》第45条第1项;《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1094条第1款;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92条第1款。等等。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页。
    ③ 黄松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页。
    ① 杨立新教授认为:“实际上一个‘抚慰金’的概念就可以完全包容”。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页。
    ②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页。
    ③ 参见《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条。
    ④ 黄松有:“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30日。
    ⑤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页。
    ⑥ 参见杨立新:《人身权法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411页。
    ⑦ 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⑧ 参见杨立新:《人身权法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412页。
    ⑨ 胡长清:《中国民法债编总论》,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29-130页。
    ⑩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25页;另参见杨立新:《人身权泫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412-414页。
    11 我国也有学者认为是“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或者“死亡赔偿金请求权的性质”,参见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页;也有学者认为只有扶养丧失说和继承丧失说是指死亡赔偿金的性质问题,而前五种理论则是死亡赔偿请求权的理论依据。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24-725、728页。
    ① 参见杨立新主编:《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释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345页。
    ② 参见张新宝主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91页。
    ③ 参见张新宝主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④ 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28页。
    ⑤ 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728页: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2-483页;黄松有:“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2月30日。等。
    ⑥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28页。
    ①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页。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30页。
    ③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25页。
    ①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844条第2款:《瑞士债务法》第45条第3款等。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36页。
    ① 参见《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8条第2款。
    ② 参见我国《婚姻法》第三章。
    ③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7页。
    ④ 贺元骅:“论航空运输的侵权责任”,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1期,第350页。
    ⑤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2年第4期。
    ⑥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页。
    ① 陈秋兰,张文静:“对包头空难赔偿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载http://www.legalinfo.gov.cn/moj/zgsfzz/2005-12/14/content-235613.htm, 2005年12月25日访问。
    ② 参见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17条第1款;1952年《罗马公约》第11条第2款。
    ①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87页。
    ② 所以,本文除非特别说明,精神损害是指物质性人格利益受有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也即是身体权、健康权和生命权受有侵害过程中所造成的精神损害。
    ③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86页。
    ④ 参见《德国民法典》第823条、847条。
    ⑤ 参见《法国民法典》第1382-1384条。
    ⑥ 参见《瑞士债法典》第第49条、第55条。
    ①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81页。
    ② 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页。
    ③ Ruwantissa I. R. Abeyratne, "Mental Distress in Aviation Claims-Emergent Trends", 65 J. Air L. & Com. 225, Spring, 2000. p.259.
    ④ 例如,意大利法就将人身伤害分为三种损害形态,即财产损失、生物学上的损害和精神损害。另外参见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第18条。
    ⑤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⑥ 例如研究发现,法国法特别致力于确定情感损害的个别形态,法院仅在生活乐趣的丧失这个领域就确立了大量的特殊形式(如性生活的损失,青少年生活的丧失、心理上损害及新近确定的传染的特殊损害)。另外还有所谓“感情损失”,这一损害形态使丧失近亲属的悲伤可以获得赔偿。因缺乏“直接性”和“确定性”要件而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姨夫或姨母”甚至可以通过“情感损失”这一范畴获得补偿。在其他一些法律制度中,则相反,可以说悲伤原则上都是得不到赔偿的。参见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208页。
    ⑦ 我国法学界对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额的原则与方法,甚至提出了多大20余种的观点。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814页。
    ⑧ 华沙体制对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在各国的司法实践,就是典型的例子,参见下文。
    ① 有关欧洲各国赔偿的差异案例,参见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224页。
    ②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黄松有就认为,对精神损害在客观上不能作出数理评价,而且精神痛苦的个案差异是比较典型的,统一确定赔偿数额没有科学依据,也难以实现个案的公平正义。赔偿数额只能在个案中斟酌确定,具体平衡。参见黄松有:“精神损害赔偿与人格权益的”,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7月12日版。
    ③ 例如我国1998年上海市虹口区法院审理大学生钱缘诉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一案,判决被告赔偿原告25万元精神损失费;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上诉审改判精神损害赔偿1万元。参见上海市海口区人民法院(1998)虹民初字第2681号民事判决书,和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998)沪中民终字第2300号民事判决书。
    ④ See Ruwantissa I. R. Abeyratne, "Mental Distressin Aviation Claims-Emergent Trends", 65 J. Air L. & Com. 225, Spring, 2000.
    ⑤ Ruwantissa I. R. Abeyratne, "Mental Distressin Aviation Claims-EmergentTrends", 65 J. Air L. & Com. 225, Spring, 2000. p.226.
    ⑥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7页。
    ① Burnett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368 F. Supp. 1152 (D. N. M. 1973).
    ② Rosman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314 N. E. 2d 848 (N. Y. 1974).
    ③ Huseerl v. Swiss Air Transport Co. 388 F. Supp. 1238(S. D. N. Y. 1975).
    ④ See, Caroline Desbiens, "Air Carrier's Liability for Emotional Distress Under Article 17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Can It Still Be Invoked?" 17 Annals of Air & Space Law 153, 159-166 (1992).
    ⑤ Floyd v. Eastern Airlines, Inc. 872 F. 2d 1462(11th Cir. 1989).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索引编号为:499 U.S.530(1991)。
    ① Rehe H. Mankiewicz, "The Application of Article 17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to Mental Suffering Not Related to Physical Injury", 4 Annals of Air & Space Law, 187, 192 (Nicolas Mateesco Matte ed, 1979).
    ① Ruwantissa I. R. Abeyratne, "Mental Distress in Aviation Claims-Emergent Trends", 65 J. Air L. & Com. 225, Spring, 2000.p.256.
    ② Jack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854 F. Supp.654, 665 (N. D. Cal.1994).
    ③ See also Ospina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975 F. 2d 35 (2d Cir. 1992); Tseng v. El AI Israel Airlines, Ltd., 919 F. Supp. 155(S. D. N.Y. 1996).
    ④ 291 F. 3d 503 (2d Cir. 2002).
    ⑤ 有关PTSD的详细研究,参见Mark Franklin, "Liability in Negligence for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viation Q. Part 3, January 1997.
    ⑥ Carey v. United Airlines, 255 F. 2d 1044, 1052 (9th Cir. 2001).
    ⑦ Terrafranca v. Virgin Atlantic Airways, 151 F. 3d 108, 110-111 (3rd Cir. 1998).
    ⑧ Weaver v. Delta Airlines, Inc. 56 F. Supp. 2d 1190(D. Mont. 1999).
    ⑨ Kotsambasis v. Sigapore Airlines,Ltd. (1997) 140 F. L. R. 318. See also David B. Johnston, "Article 17-Austalian Court Holds that Damages for Pure Psychological Injury Not Recoverable in Warsaw Convention Cases", 16Aviation Insurance and Law, 166(1997).
    ⑩ David B. Johnston, "Article 17-Austalian Court Holds that Damages for Pure Psychological Injury Not Recoverable in Warsaw Convention Cases", 16 Aviation Insurance and Law, 166(1997).p166.
    ① Morris v. KLM Dutch Airlines, EWCA Civ 790 (2001).
    ② King v. Bristow Helicopters Ltd. Lloyd's Report 95 (2001).
    ③ Zicherman v. Korean Air Lines Co. 516 U. S. 217(1996).
    ④ 954 F. Supp. 179 ( N. D. I11, 1997).
    ⑤ Report of the Rapporteur on the Moderniz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Warsaw System Aviation Q., July 1997, at 286, 313.
    ⑥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arsaw System-The ICAO Draft Convention on the Liability of the Air Carrier, Aviation Q., Part 5, July 1997, pp. 286, 298-299.
    ① 参见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17条第1款。
    ② Ruwantissa I. R. Abeyratne, "Mental Distress in Aviation Claims-Emergent Trends", 65 J. Air L. & Com. 225, Spring, 2000. p.227.
    ③ Pablo Mendes Deleon & Werner Eyskens,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Analysis of Some Aspects of the Attempted Moderniz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Warsaw System", 66 J. Air L. & Com. P. 1167.
    ④ Ehrlich v. American Airlines. Inc. 360 F. 3d 366 (2d Cir. 2004).
    ① 360 F. 3d 366,394 (2d Cir. 2004).
    ② 360 F. 3d 366,400 (2d Cir. 2004).
    ③ 2004 WL628864 (3rd Cir. March 29, 2004).
    ④ 151 F. 3rd 108 (3rd Cir. 1998).
    ⑤ 2004 WL 1574637 (S. D. N. Y. July 14 2004).
    ⑥ 2005 C. P. D. High Ct. of South Africa (January25, 2005)(case No. 03/7154).
    ⑦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2年第4期。
    ①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页。
    ② 陈秋兰,张文静:“对包头空难赔偿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载http://www.legalinfo.gov.cn/moi/zgsfzz/2005-12/14/content-235613.htm,2005年12月25日访问。
    ③ 董念清:“《蒙特利尔公约》适用条件分析”,载《中国民用航空》2005年第8期,第31页。
    ①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9条。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99页。
    ③ 有人对可赔偿数额与生命价值之间的关系提出质疑。例如,2000年底,重庆綦江彩虹桥案件中,除每个死者家属获得2万元精神慰藉费外,死亡补偿费按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分了两个级别,城镇死难者每人48450元,农村死难者每人22000元,死难儿童分别减半。学者指出,根据城镇户口、农村户口甚至年龄大小将生命赔偿分出不同档次,既是对罹难者的不公,也是对生命的蔑视。参见谢志伟:“生命之轻,生命之重”,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14日。
    ④ 谢志伟:“生命之轻,生命之重”,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14日。
    ⑤ 王成:《侵权损害赔偿与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183页。
    ⑥ 这些因素包括: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
    ① 参见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391页。
    ② 有关海事侵权法之财产损害赔偿与计算,参见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412页。
    ③ 1952年《罗马公约》及其1978年修订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由于批准加入国家很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一般作为国内立法的借鉴和参考。
    ④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⑤ 参见国际航协1986年《运输(旅客与行李)共同条件》第1条。
    ① 参见我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3条。
    ② 参见《华沙-海牙公约》第22条第2、3、4款。
    ③ 参见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22条第2、6款。
    ④ 参见1955年《华沙-海牙公约》第22条第2、4款;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22条第3、4、6款。
    ⑤ 在许多著名的航空货运案例中都涉及申报价值或金额问题。例如1968年Wing Hang Bank v.Japan Airlines案中,香港永亨银行托运一包25万美元现钞到纽约,未作价值申报,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判给按每公斤17美元(华沙限额)的赔偿。参见Wing Hang Bank v.Japan Airlines,CCH Avi,vol.12,p.17,884(1973).
    ①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
    ①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1003/10062962170.shtml, 2006-10-3访问。
    ① Stuart M. Speiser &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 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9, p. 534.
    ②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61—767页。
    ③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61页。http://www.carnoc.com/txtm/article/1179.html2005年12月25日访问。
    ① 曹三明,夏新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8页。
    ② 1985年1月1日制定,1996年2月28日修订,1996年3月1日施行。
    ③ 1996年2月28日修订,1996年3月1日施行。
    ④ 参见《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51条。
    ⑤ 参见《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第7条、第45条。
    ①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② 参见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22条第1款。
    ③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页。
    ④ Christiane Leffers, "Price Reduction for Delayed International Flight", Air & Space Law, vol. ;ⅩⅫ, Num. 6, 1997.
    ⑤ 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⑥ 据中新社纽约十二月十一日电(记者 刘小青)今冬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风雪十一日下午起开始横扫美东北部地区。包括纽约、华盛顿、费城、波士顿等地区都处于暴风雪警戒状态。美国国家气象局预测有的地方积雪会高达十二英寸。本次暴风雪天气还是造成了大量航班取消和延误。新泽西纽瓦克国际机场已经通告取消了超过100多个航班。 此外,纽约的拉瓜迪亚机场和肯尼迪国际机场也都部分取消了一些航班。许多航空公司取消了几乎整个美国东北部地区的飞行计划。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1000/20060212/13087935.html,2007年1月7日访问。
    ①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② 董念清:“欧盟关于航空旅客权利的261条例评述”,载http://www.carnoc.com/txtm/article/1793.hml,2005年12月27日访问。
    ①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② http://www.Rin.org.uk/pooled/articles/BF-NEWSART/viewasp?Q=BF-NEWSAR-T-107567,2005年12月27日访问。
    ① 董念清:“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与我国民航法的重建”,载《南方周末》2005年8月11日。
    ② 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6/07/161641,2007年1月7日访问。
    ③ 参见《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57—62条。
    ④ 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6/07/16164/,2007年1月7日访问。
    ⑤ 参见深圳航空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5日公布的《深航顾客服务指南》第12章。
    ① 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① 李双元:“中国法律趋同化问题之研究”,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② 叶乃锋:“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析论”,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6期,第89页。
    ① David T. Nort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viation Law", 67 J, Air L. & Com. 1107.
    ②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第153页。
    ③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① 1952年《罗马公约》第5条。
    ② 1952年《罗马公约》第6条。
    ① [意]毛罗·布萨尼,[美]弗农·瓦伦丁·帕尔默主编:《欧洲法中的纯经济损失》,张小义,钟洪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75页。
    ① 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② Business Insurance Law and Practice Guide 19.04[1](Matthew Bender ed., 2001).
    ③ David T. Nort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viation Law", 67 J. Air L, & Com. p, 1111,
    ④ Erwin E. Caban, "War-risk, Hijacking & Terrorism Exclusions in Aviation Insurance: Carrier Liability in the Wake of September 11", 2001. 68J. Air L. & Com. pp. 422-427.
    ⑤ 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① 参见2002年12月22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讨论稿)。
    ② 第42条:“航天器、航空器在运行中造成他人损害的,航天器、航空器的作业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航天器、 航空器的作业人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① 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第31页。
    ② 参见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继承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① Martin, "50 Years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A Practical Man's Guide",[1979] 4 Annuals ASL 233, pp. 247, 250-251.
    ① 曹三明,夏新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8页。
    ② 1985年1月1日制定,1996年2月28日修订,1996年3月1日施行。
    ③ 1996年2月28日修订,1996年3月1日施行。
    1.[意]毛罗·布萨尼,[美]弗农·瓦伦丁·帕尔默主编:《欧洲法中的纯经济损失》,张小义,钟洪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美]格瑞尔德·J·波斯特马主编:《哲学与侵权行为法》,陈敏,云建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加拿大]威廉·泰特雷:《国际冲突法》,刘兴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上卷),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英]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旭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罗宾·保罗·麦乐怡:《法与经济学》,孙潮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梁西主编:《国际法》(修订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赵理海:《当代国际法问题》,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2年版。
    14.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史尚宽:《债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胡长清:《中国民法债编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17.佟柔主编:《民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18.王泽鉴:《不当得利》,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8册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邱聪智:《民法研究(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曾隆兴:《现代损害赔偿法论》,台北泽华印刷公司1988年版。
    23.何孝元:《损害赔偿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4.刘德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版。
    25.郑玉波:《民法问题展望》,台湾三民书局1984年版。
    2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7.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8.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方法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9.陈金钊主编:《法理学——本体与方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0.吕世伦,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1.乔克裕,黎晓平:《法律价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2.卓泽渊:《法律价值》,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3.刘心稳主编:《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4.杨立新:《人身权法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35.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36.杨立新主编:《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释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杨立新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精神损害赔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张新宝主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39.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40.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修订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1.黄松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42.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3.王利明,杨立新编著:《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4.王利明主编:《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45.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修订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8.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继承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0.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1.邓瑞平:《船舶侵权行为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2.刘颖、邓瑞平:《国际经济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53.司玉琢,吴兆麟:《船舶碰撞法》(第二版),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4.郭明瑞:《民事责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55.刘静:《产品责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赵相林,曹俊:《国际产品责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59.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0.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1.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62.曹明德:《环境侵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3.邹海林:《责任保险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4.徐爱国编著:《英美侵权行为法二》,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5.王莹,史笔,徐晴编著:《侵权行为法典型判例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年版。
    66.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7.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叶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9.孙亚明主编:《民法通则要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70.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71.赵震江,付子堂著:《现代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2.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张军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74.贺万忠:《国际货物多式运输法律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5.徐冬根:《国际私法趋势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李旺主编:《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制度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77.曾二秀:《侵权法选择的理论、方法与规则》,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8.肖永平主编:《欧盟统一国际私法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9.尹玉海:《航天开发国际法律责任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0.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1.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2.盛勇强主编:《国际航空货运纠纷法律适用与案例精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3.吴建端:《航空法学》,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
    84.[英]郑斌:《国际航空运输法》,徐克继译,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版。
    85.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政策法规司编:《国际民用航空条约汇编》,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年版。
    86.赖怀南、彭巍编著:《公共航空运输概论》,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年版。
    87.孟昭蓉、杨春生编著:《世界航空事故汇编(1990—2001)》,北京: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2002年版。
    88.都业富编著:《航空运输管理预测》,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年版。
    89.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航空器适航司:《中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北京:中国民 航出版社1994年版。
    90.董念清编著:《航空法判例与学理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91.[英]彼得·马丁等修订:《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徐克继摘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92.[英]B·G·杰维斯:《航空法》,徐立达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89年版。
    93.黄力华:《民用航空法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4.杨惠编著:《航空法律问题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5.[荷兰]迪德里克斯—弗斯霍尔:《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96.[美]G·吉尔摩,C·L·布莱克:《海商法》,(中文版)杨召南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97.航空工业航空法选译编辑组:《航空法选译》,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年9月版。
    98.曹三明、夏新华:《民用航空法释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9.贺元骅:《航空民商法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0.刘伟民主编:《航空法教程》,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5年版。
    1.段匡:“日本的涉外人身损害赔偿”,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渠涛:“从损害赔偿走向社会保障性的救济”,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8月版。
    3.刘海奕:“加害给付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2月版。
    4.朱卫国:“过失相抵论”,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2月版。
    5.薛虹:“演变中的侵权责任和人身伤亡事故问题的解决”,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7月版。
    6.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版。
    7.梁慧星:“从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8卷), 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喻敏:“对侵权行为法中过错问题的再思考”,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版。
    9.于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与精神损害赔偿”,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0.于敏:“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1.王文钦:“论第三入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2.崔建远:“严格责任?过错责任?”,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3.[美]L.L.富勒,小威廉R.帕迪尤:“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韩世远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4.王旸:“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5.张晓军:“侵害物质性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之救济与目的性扩张”,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6.王立峰:“论惩罚性损害赔偿”,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
    17.[德]克里斯迪安·冯·巴尔:“欧洲侵权行为法中的替代责任”,张新宝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
    18.王雪琴:“惩罚性损害赔偿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0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9月版。
    19.黄力华:“国际航空旅客运输中承运人的责任”,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0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9月版。
    20.杰伦特·豪威尔斯:“欧洲产品责任法”,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0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9月版。
    21.于敏:“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消灭时效”,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2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3月版。
    22.张民安:“因侵犯他人纯经济损失而承担的过失侵权责任”,载梁慧星主编:《民 商法论丛》(第25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2月版。
    23.程啸:“违约与非财产损害赔偿”,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5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2月版。
    24.黄力华:“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中空运单记载事项欠缺及错误与承运人责任限额制度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5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2月版。
    25.麻昌华:“论侵权行为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4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9月版。
    26.黄海峰:“违法性、过错与侵权责任的成立”,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7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12月版。
    27.毛大春,王枫:“英国侵权法的注意义务述评”,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1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12月版。
    28.王传辉:“美国产品责任法革命述评”,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6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4月版。
    29.于海涌:“论侵权行为与不当得利的竞合与选择”,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7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7月版。
    30.张海燕:“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9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1.陈宜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9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2.刘信平:“美国侵权法因果关系中的可预见性规则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3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33.[英]Clive M.施米托夫:“冲突避免的理论与实践”,杜焕芳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0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4.南治民:“试论国际航空运输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1999》,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版。
    35.张茂:“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载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0》,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6.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37.谢晓尧:“惩罚性赔偿:一个激励的观念”,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38.朱凯:“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法中的基础及其适用”,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39.应松年,杨小君:“国家赔偿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40.刘凯湘,张海峡:“论不可抗力”,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41.邹雄:“论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42.张新宝,明俊:“侵权法上原因力理论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43.张新宝:“侵权行为法的一般条款”,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44.余延满,吴德桥:“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德若干问题”,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45.许传玺:“侵权法事实自证制度研究”,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46.赵维田:“航空法上的‘有意或不顾后果不良行为’”,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5年卷。
    47.赵维田:“美国的松绑政策与自由式双边航空协定”,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7年卷。
    48.赵维田:“国际航空承运人对旅客伤亡的责任范围”,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4年卷。
    49.刘伟民:“论国际航空运输的责任制度”,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年卷。
    50.刘伟民:“论国际航空法中的刑事管辖权”(上、下),载《法学研究》1983年第1、2期。
    51.赵维田:“国际航空运输责任规则的发展与现状”,载《法学研究》1984年第4期。
    52.赵维田:“论双边航空协定的三种模式”,载《法学研究》1988年第2期。
    53.赵维田:“论国际航空运输的客票规则”,载《中国法学》1984年第4期。
    54.赵维田:“劫机与承运人的客运责任”,载《法学前沿》1999年第3辑第153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5.张宪初:“试论与专属经济区有关的几个航空法问题”,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3期。
    56.吴正与:“修改我国航空事故赔偿制度的建议”,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3期。
    57.兰海昌:“当前外层空间的若干法律问题”,载《法学评论》1984年第1期。
    58.董宏、柳芳:“浅析国际定期航班运输合同的特征”,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
    59.(英)菲·罗斯库:“航空法与空间法的定义、原则及划界争议”,载《外国法学研究》1995年第1期。
    60.(俄)I.O.H.马列耶夫:“论国际航空法的基本原则”,载《外国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61.张宪初:“从国际公约看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载《政法论坛》1985年第1期。
    62.茂名:“浅析国内航空运输旅客身体损害赔偿暂行规定”,载《法学》1990年第1期。
    63.沈晓鸣:“民航华沙体制下的不足及其改进”,载《法学》1990年第5期。
    64.成建平:“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中的法律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87年第5期。
    65.宋亦松:“试论创立中国的航空法”,载《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2期。
    66.吴建端:“谈航空货物运输损失赔偿”,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3期。
    67.郑兴无:“WTO航空运输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中国民航的改革”,载《中国民航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
    68.刘志云:“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实践对我国影响及应对”,载《国际商务研究》2002年第2期。
    69.杨阳:“利比亚对洛克比案宣判后的反应”,载《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2期。
    70.陈详健:“论空间权构成及其三个法律问题”,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1期。
    71.王知:“民航的百年暨中国民航的发展”,载《中国民用航空》2003年第11期。
    72.华晶:“国际航运机票问题研究”,载《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3.芦宏生:“浅析《蒙特利尔公约》对民航国内立法的影响”,载《中国民用航空》2005年第8期。
    74.戴琼:“涉外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问题研究”,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6期。
    75.穆书芹:“浅谈航空承运人航运延误之法律责任”,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76.贺元骅:“不可抗力与航空承运人延误责任”,载《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77.贺元骅:“论航空运输不合理延误及其责任”,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8.贺元骅:“论航空运输的侵权责任”,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1期。
    79.郭丽温:“对航空运输延误的法律思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6期。
    80.贺富永:“论航空运输延误及其法律责任”,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81.贺富永:“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战略研究”,载《理论探讨》2005年第2期。
    82.唐明毅:“新国际航空旅客运输责任制度及其影响”,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3期。
    83.董念清:“《蒙特利尔公约》适用条件的分析”,载《中国民用航空》2005年第8期。
    84.柳芳:“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合同法律冲突的国际条约及其若干问题研究”,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85.金秋,杨永浩:“从‘4·15’空难事故透视国际空难的赔偿问题”,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6.黄力华:“从9·11恐怖袭击事件看航空旅客运输承运人责任”,载《法学》2002年第10期。
    87.何详菊:“国际航空法中的旅客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讨”,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88.任秋娟:“国际航空客运旅客伤亡承运人责任制度及对我国的影响”,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89.高万泉,丁晓燕:“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载《法学》2002年第6期。
    90.李双元:“中国法律趋同化问题之研究”,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
    91.董念清:“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与我国民航法的重建”,载《南方周末》2005年8月11日。
    1.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2.董宏:《国际定期航班运输合同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3.唐明毅:《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4.谭湘龙:《从国际航空法论开放天空的法律问题》,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 Steven L. Emanuel, Torts,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2. Richard A. Epstein, Torts,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3. Richard A. Epstei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orts,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4. James A. Henderson, Jr., Richard N. Pearson, John A. Siliciano, The Torts Process,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5. Stuart M. Speiser and Charles E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1,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8.
    6. Stuart M. Speiser and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2,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79.
    7. Stuart M. Speiser and Charles F. Krause, Aviation Tort Law, Vol.2, Cumulative Supplement, The Lawyers Co-operative Publishing Co. & Bancroft-Whitney Co. 1983.
    8. Peter Kaye, Privat International Law of Tort and Product Liabilit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1.
    9. R.A. Buckley, The Modern Law of Negligence, London Butterworths, 1988.
    10. Philip Butterworth-Hayes, Aviation Growth & the Environment Future Implications,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2001.
    11. Douglas A. Wiegmann & Scott A. Shappell, A Human Error Approach to Aviation Accident Analysis, ASHGATE, 2003.
    12. Klaus-Martin Goeters DLR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Aviation Psychology: Practice and Research, ASHGATE, 2004.
    13. S. E. T. Taylor and H. A. Parmar, Aviation Law for Pilots, 8th,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93.
    14. Jerry A. Eichenberger, General Aviation Law, 2th, McGraw-Hill, 1997.
    15. Pau Stephen Dempsey, European Aviation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4.
    16. J. Scott Hamilton, Practical Aviation Law, 3th,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Ames, 2001.
    17. J. Scott Hamilton, Practical Aviation Law, 2th,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Ames, 1996.
    18. Carole Blackshaw, Aviation Law & Regulation, Pitman, 1992.
    19. I. H. Ph. Diederiks-Verschoor, An Introduction to Air Law, 6th ed, 1997.
    20. Georgette Miller,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The Warsaw System in Municipal Courts, Kluwer, 1977.
    21. Peter Martin, Shawcross and Beaumint: Air Law, Vol 1. 4th ed, 1977.
    22. H. Drion, Limitation of Liablity Regime of the International Air Carrier, Martinus Nijhoff, Hague, 1954.
    23. L. S. Kreindler, Aviation Accident Law, Matthew Bender, 1994.
    24. Bin Cheng,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2ha, 1977.
    25. Rod. D. Margo, Aviation Insurance, 3ra ed, Butterworths, London, 2000.
    26. Ruwantissa I. R. Abeyratne, Aviation Trends in the New Millennium, Ashgate Publshing Limited, England, 2001.
    27. Lawrence B. Goldhirsch, The Warsaw Convention Annotated: A Legal Handbook, 2nd ed, Kluwer Law Inerlational, 2000.
    1. Bin Cheng, "A New Era in the Law of Intemational Carriage by Air: From Warsaw (1929) to Montreal (1999)",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October 2004.
    2. Gary T. Schwartz, "Contemporary Legal Scholarship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Tort Law: Feminist Approaches to Tort Law, Theoretical Inquiries in Law", January, 2001. 2.
    3. Nancy Lee Firak, "Kimberly A. Schmaltz, Air Rage: Choice of Law for International Torts Occurring in Flight over International Waters", Albany Law Review 1999.
    4. Tory A. Weigand, "Accident, Exclusivity, and Passenger Disturbances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 Americ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1.
    5. Kelly Compton Grems, "Punitive Damages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 Revisiting the Drafters' Intent",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FALL, 1991.
    6. Tracie S. Boone, "Aviation Law -Florida's 'Antifechnical' Statute: Should Insurance Exclusions be Included?—Pickett V. Woods", 404 So. 2d 1152 (Fla. 5th DCA 1981).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WINTER, 1983.
    7. Andrea L. Buff, "Reforming the Liability Provisions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Does the IATA Intercan-ier Agreement Eliminate the Need to Amend the Convention?" 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June, 1997.
    8. Paul Stephen Dempsey, "International Air Cargo & Baggage Liability and the Tower of Babel", Georg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4. 36 Geo.
    9. M. Veronica Pastor, "Absolute Liability under Article 17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Where does It Stop?" George Washingt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Economics, 1993.
    10. Ladd Sanger, Vickie S. Brandt, "Flying and Crashing on the Wings of Fortuosity: The Case for Applying Admiralty Jurisdiction to Aviation Accidents over Navigable Waters",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pring, 2003.
    11. Andres Rueda, "The Warsaw Convention & Electronic Ticketing",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pring, 2002.
    12. Christopher S. Morin, "Flying the Not-so-friendly Skies: Charas V. TWA's Definition of "Service' under the ADA's Preemption Clause Exposes Airlines to Tort Liability", Journal of Air.Law and Commerce. Summer, 2000.
    13. Michael S. Gill, "Turbulent Times or Clear Skies Ahead?: Conflict of Laws in Aviation Delict and Tort",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Winter, 1998.
    14. Derrick J. Hahn, "General Aviation Aircraft Insurance: Provisions Denying Coverage for Breaches that do not Contribute to the Loss",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ummer, 1999.
    15. Katherine A. Staton, "The Warsaw Convention's Facelift: Will It Meet the Needs of 21st CenturyAir Travel?",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April/May, 1997.
    16. Perry S. Bechky, "Mismanagement and Misinterpretation: U.S. Judici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in Air Disaster Litigation",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December, 1994/January, 1995.
    17. Jason B. Libby, "War Risk Aviation Exclusions",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 December, 1994/January, 1995.
    18. Garrett Hodes, "Terrorist Threats: The Friendly Skies Aren't Too Friendly About Notification", Kansas Law Review, January, 1998.
    19. Karen M. Campbell, "The Emotional Trauma of Hijacking: Who Pays?" Kentucky Law Journal, 1985.
    20. Dave Miller, "International Aviation Law Anarchy: Zicherman v. Korean Air Lines Dismantles the Warsaw System",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Journal, November, 1997.
    21. Mark F. Grady, "Res Ipsa Loquitur and Compliance Erro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January, 1.994.
    22. Randi Lynne Rubin, "The Warsaw Convention: Capping the Value of Life?" Templ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Journal Spring, 1998.
    23. Thomas M. Reavley & Jerome W. Wesevich, "An Old Rule for New Reasons: Place of Injury as a Federal Solution to Choice of Law in Single-Accident Mass-Tort Cases", Texas Law Review, November, 1992.
    24. Sean S. Kelly, "Federalism in Flight: Preemption Doctrine and Air Crash Litigation",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Fall, 2000.
    25. Jurgen Basedow, "Common Carriers Continuity and Disintegration in U.S. Transp ortati on Law",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1983.
    26. Davis L. Wright, "Flying Overly Friendly Skies: Expanding the Definition of an 'Accident'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 to Include Co-Passenger Sexual Assaults", Villanova Law Review, 2001.
    27. Dale M. Eaton, "Recovery for Purely Emotional Distress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 Narrow Construction of LESION CORPORELLE IN EASTERN AIRLINES, INC. V. FLOY", Wisconsin Law Review, March, 1993/April 1993.
    28. Edited by Sean D. Murphy, "Ratification of the 1999 Montreal Convention on Aviation Lia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January, 2004.
    29. Edited by Sean D. Murph.y, "Libyan Payment to Families of Pan am Flight 103 Victims",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October, 2003.
    30. Loryn B. Zemer, "Tseng v. E1 A1 Israel Airlines and Article 25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A Cloud Left Uncharted", Americ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1999.
    31. Jennifer McKay, "The Refinement of the Warsaw System: Why the 1999 Montreal Convention Represents the Best Hope for Uniformity", Case Western Rese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Fall, 2002.
    32. Paul Stephen Dempsey, "Aviation Security: The Role of Law in the War Against Terrorism", Columbi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41 Colum. J. Transnat'l L.2003.
    33. Keith Jacobson,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Airline Tort Liability: the Effect of Piamba Cortes v. American Airlines on American Airline Litigation", DePaul Business Law Journal, Fall, 2000 / Spring, 2001.
    34. Gregory C. Walker, ""Doing Business" in Montreal: The Effects of the Addition of"Fifth Forum" Jurisdiction under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Penn State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Summer, 2004.
    35. Melissa Pucciarelli, "Compensating Victims of Aviation Disasters: Establishing Uniform and Equitable Remedies for Accidents over Water", 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March, 2001.
    36. Paul Stephen Dempsey, "Flights of Fancy and Fights of Fury: Arbitration and Adjudication of Commercial and Political Disputes in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he Georgia Journal of l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pring, 2004.
    37. Jonathan L. Neville,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s Attempt to Modify International Air Disaster Liability: An Admirable Effort with an Impossible Goal", The Georg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ummer, 1999.
    38. Katherine R. Dieterich, "Forum Non Conveniens and the Warsaw Convention: Leaving the Turbulence Behind?", Hofstra Law Review, Summer, 2005.
    39. Charity Trelease Ryabinkin, "Let There be Flight: It's Time to Reform the Regulation of Commercial Space Travel",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Winter, 2004.
    40. D. Bruce Garrow, Do-Ellen S. Hansen., Meredith L. Parkes, "Damages for.Personal Injury or Wrongful Death in Canada",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pring, 2004.
    41. Eloisa C. Rodriguez-Dod, "Lucy in the Sky with Dimonds": Airline Libility for Checked-in Jewelry,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Fall, 2004.
    42. Allan I. Mendelsohn, Renee Lieux, "The Warsaw Convention Article 28, the Doctrine of Forum Non Conveniens, and the foreign Plaintiff",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Winter, 2003.
    43. John F. Easton, "Jennifer E. Trock, Kent A. Radford, Post Traumatic 'Lesion Corporelle': A Continuum of Bodily Injury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Fall, 2003.
    44. Larry Moore, "The World Trade Center—Terrorist Airline Destruction: Will this be the First Test of the War Between the Montreal Liability Convention's Article 21(2)(A) and 21 (2)(B)",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Fall, 2003.
    45. Devendra Pradhan, "The Fifth Jurisdiction trader the Montreal. Libility Convention: Wandering American or Wandering Everybody?",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Fall, 2003.
    46. J. Brent Alldredge, "Continuing Questions in. Aviation Liability Law: Should Article 17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be Construed to Encompass Physical Manifestations of Emotional and Mental Distress?",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Fall, 2002.
    47. Blanca I. Rodriguez,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viation Liability Law",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Winter; 2000.
    48. Pablo Mendes De Leon, "Wemer Eyskens,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Analysis of Some Aspects of the Attempted Moderniz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Warsaw System",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ummer, 2001.
    49. Judith R. Karp, "Mile High Assaults: Air Carrier Liability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Fall, 2001.
    50. Ruwantissa I.R. Abeyratne, "Mental Distress in Aviation Claims-Emergent Trends",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pring, 2000.
    51. J.C. Batra, "Modernization. of the Warsaw System-Montreal 1999",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ummer, 2000.
    52. Heather E. Reser, "Airline Terrorism: the Effect of Tightened Security on the Right to Travel.",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May/June, 1998.
    53. Sompong Sucharitkul, "Procedure for the Protection of Civil Aircraft in Flight", 1994, 16 Loy. L.A. Int'l & Comp. L.J. 513.
    54. Patti Stephen Dempsey, "Compliance & Enforcement in International Law: Achieving Global Uniformity in Aviation Safety", North Carol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Commercial Regulation, Fall, 2004.
    55. Speedy Rice, Shana Fitzpatrick, "Terrorism and the Aviation Industry: Insights from the 1929 Warsaw Convention", North Dakota Law Review, 2002.
    56. Tamara A. Marshall, "The Warsaw Convention: A Cat With Nine Lives Walks the Plank One More Time",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Law Review, Spring, 2002.
    57. Domenica DiGiacomo, "The end of an Evolution: from Air France V. Saks to Olympic Airways V. Husain-The Term "Accident" under Article 17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has Come Full Circle", Pace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Fall, 2004, 16.
    58. Caryn L. Daum, "The Great Compromise: Where to Convene the Trial of the Suspects Implicated in the Pan am Flight 103 Bombing Over Lockerbie", Scotland, Suffolk Transnational Law Review, Winter, 1999.
    59. Lisa J. Savitt, "Recovery for Injuries and Deaths Suffered on International Flights", 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Winter, 2003.
    60. Warren L. Dean, Jr., "Aviation Liability Regimes in the NewMillennium: Beyond the Wild Blue Yonder Air Carrier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Air Cargo Shipments In The 21 st Century",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Spring, 2001.
    61. Ruwantissa Abeyratne, "The Economy Class Syndrolne and Air Cartier Liability",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Spring, 2001.
    62. Paul Stephen Dempsey, "The Law of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What It Was, What It Is, What It Should Be",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Summer, 2000.
    63. Larry Moore, "The New Montreal Liability Convention, Major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Air Law: An End to the Warsaw Convention", Tulan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tive Law, Spring. 2001.
    64. Blair J. Berkley, "Warsaw Convention Claims Arising from Airline-Passenger Violence", UCL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Foreign Affairs, Fall, 2001 / Winter, 2002.
    65. Lucien J. Dhooge, "A Previously Unimaginable Risk Potential: September 11 and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mmer, 2003.
    66. Richard R Campbell, "The September 11TH Attack on America: Ground Zero in Tort and Insurance Law", Connecticut Insurance Law Journal, 02 / 2003.
    67. David Rapoport, "The Effect of Tort Litigation on the Airline Industry", DePaul Business Law Journal, ring, 2002.
    68. Ruwantissa I.R. Abeyratne, "Sustainability of Air Carriers and Assurance of Services",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Winter, 2003.
    69. Erwin E. Caban, "War-risk, Hijacking & Terrorism Exclusion inAviation Insurance: Carrier Liability in the Wake of September 11, 2001",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pring, 2003.
    70. David T. Nort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viation Law, '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Fall, 2002.
    71. Temesha Evans-Davis, "Pilot Fatigue: Unresponsive Federal Aviation R.egulations and Increasing Cockpit Technology Threaten to Rock the Nation's Pilots to Sleep and Compromise Consumer Safety",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ummer, 2000.
    72. Scan S. Kelly, "Federalism in Flight: Preemption Doctrine and Air Crash Litigation",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Fail, 2000.
    73. Jon P. Martin, "Tseng v. E1 A1 Israel Airlines, Ltd.: The Second Circuit Further Weakens the Warsaw Convention", Connecticut Law Review, Fall, 1998.
    74. Gary T. Schwartz, "The Ethics and the Economics of Tort Liability Insurance", Cornell Law Review, January, 1990.
    75. Andrea L. Buff, "Reforming the Liability Provision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 Does the IATA Intercarrier Agreement Eliminate the Need to Amend the Convention?", 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June, 1997.
    76. Jonathan L. Neville,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s Attempt to Modify International Air Disaster Liability: An Admirable Effort with an Impossible Goal", The Georg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ummer, 1999.
    77. Jose Tomas Baganha, "Macau Civil Aviation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ir Carrier Liability", Hong Kong Law Journal, 1998.
    78. Frederick P. Alimonti, "Recent Development in Aviation Liability Law",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Winter, 1998.
    79. Federico Ortino, "Gideon R.E. Jurgens, The IATA Agreement and the European Regulation: the Latest Attempts in the Pursuit of a Fair and Uniform Liability Regime for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pring, 1999.
    80. Robert B. Schultz, "Application of Strict Product Liability to Aeronautical Chartpublishers", Journal clAir Law and Commerce, Spring, 1999.
    81. George S. Petkof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viation Law",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August / September, 1997.
    82. Jennifer L. Anton,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General Aviation Revitalization Act of 1994",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May/June, 1998.
    83. David N. Zeehandelaar, "Recent Development in Aviation Law",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August/September, 1996.
    84. Naneen K. Baden, "The Japanese Initiative on the Warsaw Convention",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December, 1995/January, 1996.
    85. Francis Lyall, "The Warsaw Convention Cutting the Gordian Knot and the 1995 Intercarrier Agreement", Syracu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Commerce, Spring, 1996.
    86. James N. Fincher, "Watching Liability Limits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 Fly Away, and the IATA Initiative", The Transnational Lawyer, Fall, 1997.
    87. R.I.R. Abeyratne, "Attempts at Ensuring Peace and Security in International Aviation",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Summer, 1996.
    88. Lowenfeld and Mendelsoh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arsaw Convention", 1967, 80 Harv. L. R. 4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