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两湖地区的出版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出版史是研究文化史诸侧面(如思想文化史、哲学史、文学史、史学史、科技史、学术史等)的物化、复制、保存、传播的过程,也是当今出版业发展的历史依据。目前,关于区域出版史的研究方兴未艾,且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至于两湖地区的出版文化史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后人论涉多零星分散于个别章节材料之中,本论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入手,论述清代两湖地区的出版业发展状况,探讨其出版文化特征和演变规律,及其文化功能及社会意义。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个案分析和专题考察的方式,点面结合,通过对清代的原始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力图使两湖地区的出版文化史丰富化、立体化,为当今两湖地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本论文首先论述了清代两湖地区出版业的历史地理基础与文化区位,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土壤与出版内容要素。出版业是内容产业,需要一定的文化土壤和出版文化内容资源作支撑,离开了区域文化内容资源,出版业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至清代前中期,由于清廷的倡导,理学和经世实学渐兴,在两湖区域文化中占据突出地位。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华帝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炮舰、鸦片和商品打开,各种文化思潮渐趋兴起,原有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烈震荡。位于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正处在较开化的东南沿海诸省和较封闭的西北、西南诸省的中间地带。如果说整个近现代中国都卷入了“古今一大变革之会”,那么,两湖地区更处于风云际会的漩涡中心。传教士文化、洋务文化、维新文化、革命文化、市民文化等各种文化风雷激荡,在两湖地区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蓝图,从而为两湖地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土壤、内容资源和文化支撑。
     清代两湖地区出版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造纸材料及造纸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手段——印刷业的发展状态则是清代两湖地区出版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本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其次,从中国古代出版业发展的三大系统——官刻、私刻、坊刻三个方面初步观照清代两湖地区出版业发展的基本面貌,包括官府刻书、私家刻书、书坊刻书的机构或堂号、坊号,规模,刻书数量、品种,刻书兴盛原因,刻书内容特点,刻书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作用,以及官宦学者刻书家群体、私人刻书家群体、坊刻群体分析等内容。
     再次,本论文分专题探讨了清代两湖地区书院刻书业的概况、内容特点和文化功效;清代两湖地区的舆地学发展与舆图出版,尤其是对湖北舆图总局、武昌舆地学会、亚新地学社等舆图出版机构和出版风云人物编绘、印制地图状况、经营特点、文化贡献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个案分析;天平天国农民政权所刻书藉、文告、历书等,因其珍贵稀少、史料价值大而被列为善本书,本文探讨了太平天国在两湖地区的出版活动,包括出书品种、数量,图书内容和形制特点,及其对两湖地区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作用。最后论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两湖地区的出版机构、出版活动,及其兴盛原因、经营特点和社会作用等。
The publishing history is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materialization, copying, saving and popularizing of various aspects of culture history such as the history of ideology,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history of publishing is gathering a good momentum now, but most of the research and books focus on certain region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Fujian, Zhejiang, Jiangsu and Anhui. As for the publishing history in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few make a research on it, except for some descriptions appearing in related books and articles.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through the angle of cultural geography, and probe into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revolution, cultural function and social contributions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I adopt a combination of case analysis and subject discussion. After an analysis of the firsthand literature of Qing Period, I try to present a complete and vivid picture of the publishing history in the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and offer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in the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First,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position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and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factors of publishing content.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s the one focusing on content, which needs culture as a support. Without culture as its source of content,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would like water without source, or a tree without root. Till the early and middle times of Qing Period, the neo-confucianism and statecraft became prosperous because of the support of Qing government, and gradually they became dominant schools in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To the 19th century, different schools appeared and become prosperous one after another as western countries broke into China with gunboats, opium and other commodities. Thu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xperienced huge shake at that time, and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are in the center of the shake as the two are loca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zi River, in the middle area between civilized southeast coastal provinces and undeveloped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provinces. Various kinds of culture such as missionary culture, westernization culture, reformation culture, revolution culture and citizen culture collided with each other and constituted a prosperous picture of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All these culture offered constant content source and support for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of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The development of papermaking material and industry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industry, which is also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Qing period, in the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Thus, the dissertation will discuss these two industries specifically.
     Second, the dissertation is going to offer a general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e publishing culture in the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through discussing the three systems of the Chinese ancient publishing industry, which are official printing, private printing and workshop printing. The general condition includes the way and size of official printing, private printing and workshop printing, the number and variety of printing, the reason of the prosperity of prin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nting conten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 of printing, the printing group of officers and scholars, the group of private printers and the printing group of workshop.
     Third,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and cultural function respec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cartology and map publishing in the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especially the map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such as Hubei Mapping Bureau, Wuchang Mapping academy and Yaxin Mapping Association is going to be analyzed one by one. Besides, the dissertation is also going to analyze specif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how the men of that time to compile, print maps and manage publishing busines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The books, statements and almanacs printed by the peasant government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re listed as rare books as their scarcity and historic value. The dissertation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publishing activities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in the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including the variety, number, content and shape of books printed by the peasant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influence and culture function of these books.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and activity of missionary in the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and the reason for its prosperity as well as its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function.
引文
[1]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1]吴家驹:《清季各省官书局考略》,《文献》1989年第1期。
    [2]方振益:《湖北官书局——崇文书局始未考略》,《出版科学》1993年2期。
    [3]蔡学俭:《关于活字印刷版发明者毕昇的研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第二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7年版。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长沙叶氏观古堂宣统三年(1911)刊本。该书今有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以及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年版,等等。本论文主要参阅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本。
    [2]陈彬,查猛济:《中国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
    [3]杨寿清:《中国出版简史》,上海:永祥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1946)版。
    [1]王利器编:《中国书史》,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系1950-1951年刊印本。
    [2]刘国钧:《中国书的故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5年版。
    [3]刘国钧:《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
    [4]皮高品:《中国图书讲义》,武汉:武汉大学图书馆系 1964年编印。
    [5]皮高品:《中国书史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系 1974年编印。
    [6]昌皮得:《中国图书史略》,中国台湾;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974年版。
    [7]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8年版。
    [8]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报刊史讲义》,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8年编撰。
    [9]《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10]孙宝林,唐乃然编:《书的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11 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5年版。
    12 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中国书史》,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年版。
    13 来新夏等:《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14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5 肖东发主编:《中国编辑出版史》,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2年版。
    16 肖东发,杨虎:《插图本中国图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7 林启昌编著:《印刷文化史》,香港:香港东亚出版社 1980年版。
    18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1984年版。
    19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1](英)李约瑟主编,钱存训著,刘祖慰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1分册:纸和印刷》,北京、上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联合出版。
    [2]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欧州早期印刷术的比较》,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4]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张召奎:《中国出版史概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6]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1年版。
    [7]吉少甫主编:《中国出版简史》,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1年版。
    [8]张煜明编著:《中国出版史》,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4年版。
    [9]方厚枢:《中国出版史话》,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10]王振勋:《三十年来台湾地区儿童读物出版发展史》,中国台湾: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 1984年版。11 严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1年版。12 顾志兴:《浙江出版史研究——中唐、五代、两宋时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13 俞洪帆,穆纬铭,柯光勤主编:《江苏民国时期出版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14 白玉岱:《甘肃出版史略》,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15 海继才,温新豪:《河南出版史话》,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16 李瑞良:《福建出版史话》,厦门:鹭江出版社 1999年版。
    [1]熊复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出版史》,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年版。
    [2]周宝荣:《宋代出版史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3]田建平:《元代出版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4]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5]陈平原,夏晓红编著:《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6]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版。
    [7]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8]王余光:《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2]王建辉:《文化的商务——王云五专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3]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章宏伟:《出版文化史论》,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年版。
    [5]范军:《出版文化散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6]汪家熔:《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7](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1]叶树声、余敏辉:《明清江南私人刻书述略》,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王澄编著:《扬州刻书考》,扬州:广陵书社 2003年版。
    [3]徐学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4]林应麟:《福建出版史——建本发展轨迹考》,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4年版。
    [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1]王益压编著:《中国地理》(上),中国台北:国立编译馆 1961年版,第5页。
    [1]王益压编著:《中国地理》(上),中国台北:国立编译馆 1961年版,第34-35页。
    [2]参见蔡述明等著:《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区域开发与农业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9页。
    [1]参见乔盛西、唐文雅:《中国亚热带气候》,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第50页。
    [2](清)陈建勋等纂修:[嘉庆]《萍乡县志》卷九《物产》,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1](清)张云璈等修,周系英纂:[嘉庆]《湘潭县志》卷三九《风土下·土产·草之属》,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1](清)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曾国荃、郭嵩焘等纂:[光绪]《湖南通志》卷八《地理志八·形势》,清光绪是一年(1885)刻本。事实上,唐宋时期即有“八百里洞庭”之说。关于唐宋时期洞庭湖面积的大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果教授在她的博士论文《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中,详细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洞庭湖的水位季节性变化很大,夏秋水涨时湖面浩渺,冬春水落时洲滩显露,仅用“八百里洞庭”或“洞庭野”不足以概括洞庭湖的面貌。(参见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7页注释。)迨至清初,此说依然成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邹逸麟教授考证:清道光年间(1821—1850),洞庭湖扩展到了极致,湖区跨4府1州9邑之境,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为今湖面面积2倍以上。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洞庭湖演变最剧烈时期。由于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湖区面积从6000平方公里萎缩到不足3000平方公里。(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9页。)
    [2](清)陈宏谋修,范成、欧阳正焕纂:[乾隆]《湖南通志》卷二一《堤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3](清)辜天佑编:《湖南乡土地理教科书·第三册》,长沙:群益书社、群智书社、作民译社宣统二年(1910)版,第7页。
    [4](清)徐国相、丁思孔修,宫梦仁、姚淳焘纂:[康熙]《湖广武昌府志》卷三《风俗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5]参见陈代光著:《中国历史地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第2版,第180页。
    [1]《清史稿》卷六七《志四十二·地理十四·湖北》;《清史稿》卷六八《志四十三·地理十五·湖南》。
    [2]《宋史·地理志四》。
    [3]关于各省区名称渊源,参见谭其骧等:《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刊》(1980年)。
    [4]严格来说,今湖北省的个别边缘地区在明代还不属于湖广布政司管辖范围。比如,建始县在明代属于四川,清代改隶湖北:英山县直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前,一直隶属安徽省。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才改隶湖北。
    [5]据(清)张仲炘、杨承禧等所纂的[民国]《湖北通志·志五》载,清季荆州、武昌、汉阳、安陆、宜昌、施南六府,荆门,鹤峰厅及襄阳府之南漳县。德安府之安陆、云梦、应城、应山四县,随州南境,黄州府之黄冈、麻城、黄安三县,皆古时荆州之地。清代襄阳府之襄阳、宜城、枣阳、谷城、光化五县,均州及郧阳府之郧、保康二县,郧西县东境,德安府之随州北境,皆古时豫州之地。清代黄州府之罗田、蕲水、广济、黄梅四县及蕲州,皆古时扬州之地。参见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纂:[民国]《湖北通志·志五》,中国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本,1967年版,第1页。
    [1]详情参见石泉、鲁西奇:《东晋南朝长江中游地区侨州郡县地望新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2]关于明代湖广行省中湖北政区的变动和明代湖北境内行政区划情况,以及施州卫的设置与变迁,详参见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7-17页。
    [3]关于湖广分省时间,主要有“康熙六年说”和“康熙三年说”两种观点,现在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康熙三年说”。事实上,康熙三年湖广分省而治,康熙六年两省定名。参见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13-123页。
    [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五《湖广方舆纪要·序》。
    [2](南朝)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版,第2831页。
    [3](汉)班固:《汉书》卷一一六《南蛮传》。
    [4](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第五》,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版,第213页。
    [1](汉)班固:《汉书·西南夷南粤朝鲜传》,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第3848-3852页。
    [2](汉)班固:《汉书·西南夷南粤朝鲜传》,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第3848-3852页。
    [3]参见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6页。
    [4]《元史》卷五八《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 1976年点校本,第1346页。
    [1]参见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2-3页。
    [1]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序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页。
    [2]参见翟有龙、李传永主编:《人文地理学新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71页。
    [3]“迪克西”(Dixie)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在南部各州流行的战歌。直到现在,美国东南部得克萨斯州以东、俄亥俄州以南的“迪克西”(Dixie)区的一些商业设施、汽车牌照、企业电话薄上仍有这种文化符号标记,成为这种乡土文化区的文化景观标志。参见Terry G.Jordan & Lester Rowntree:HUMAN MOSAIC,Harper&Row,1990.P13.另参见王恩涌等编著:《文化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第44页。
    [1]关于春秋时代楚国“云梦”和“云梦泽”的区域范围,一千多年来,人们常常错将“云梦”误为“云梦泽”,并与洞庭湖混为一谈。历史地理学者经过严密考证,证实了“云梦”和“云梦泽”的历史区域范围和演化变迁过程。参见石泉、蔡述明;《古云梦泽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另参见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32-34页。
    [2]参见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下篇第二章第一节“春秋初期的形势与楚都迁郢”。
    [3]湖南省文物普查办公室:《湖南临澧古遗址调查报告》,《考古》1988年第3期。
    [4]湖南省津市文物管理所:《湖南津市古遗存调查报告》,《江汉考古》1993年第1期。
    [5]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等:《当阳赵家湖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2年版,第34-42页。
    [1]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下编第二章第二节,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283页。
    [2]参见李科威:《平江县安定区古城址调查》,《湖南考古辑刊》第四集,长沙:岳麓书社 1987年版。岳阳市文物管理处:《平江红门遗址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六集,《求索》1994年增刊。
    [1]参见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中华文史论丛》第2辑;熊传新等:《<鄂君启节>舟节中江湖地名新考》,《湖南师院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3期;张中一:《<鄂君启节>路线新探》,《求索》1989年第3期;陈伟:《“鄂君启节”之鄂地探讨》,《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陈伟:《“鄂君启节”与楚国的免税问题》,《江汉考古》1989年第3期等相关文章。
    [2]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树木岭战国墓阿弥岭西汉墓》,《考古》1984年第5期。另参见童恩正:《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湖南考古辑刊》第三集,长沙:岳麓书社 1986年版。
    [3](明)谭元春:《谭元春集》卷二十《游南岳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4](明)钟惺:《隐秀轩集》卷十七《舟岳集自序》,长沙:岳麓书社 1998年版。
    [5]参见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5-8页。
    [6]张永言:《语源札记》,《民族语文》1983年第6期。
    [1](唐)张说:《荆州亭入朝》,见《全唐诗》卷八十七。
    [2](唐)孟浩然:《夕次蔡阳馆》,见《全唐诗》卷一百六十。
    [3]参见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域及其历史背景》,《方言》1985年第4期。
    [1](唐)于武陵:《客中》,见《全唐诗》卷五九五。
    [2](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六《永州引柳拱辰<风土记>》。
    [3](清)王夫之:《明妃曲》之十一,见《王船山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第179页.
    [4](清)田雯:《古欢堂集》卷十二《武陵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释法京传》,见《高僧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6](唐)道宣:《感应记》,见《法苑珠林》卷五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7]《高僧传》之《刘宋长沙麓山法愍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8]《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9]《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1]《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
    [2]参见刘玉堂,张硕:《长江流域服饰文化》第六、七、八章,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夏日新:《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1]《清圣祖实录》卷七一,第11-12页。
    [2]《清高宗实录》卷三五二,第4-5页。
    [3](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第一章第二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4]《清圣祖实录》卷一七,第2页。
    [1]《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五,第12-13页。
    [2]南炳文等:《清代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203-207页。
    [3]参见周积明:《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第一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版。
    [4]参见周积明:《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余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版。另参见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第六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5](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九《戴先生震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1]李瑞良编著:《中国出版编年史》(上)“1652年”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姚伟钧:《乾隆禁毁图书考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2]姚福申:《中国编辑史》(修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242页。
    [3]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第193页。
    [1]姚伟钧:《乾隆禁毁图书考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2]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湖广”条、“湖南省”条、“湖北省”条,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89年版。
    [3]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564页。
    [1]宋原放、李坚白:《中国出版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1年版,第184页。
    [2](清)王韬:《弢园文新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354页。
    [3](清)王韬:《瀛鑐杂志》卷六,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第12页。
    [4](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53页。
    [5]参见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2页。
    [6]胡道静:《上海的日报》,上海通志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单行本。
    [7]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的造纸业》,《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补编·附》,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版,第572-574页。
    [8]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81页。
    [1]《申报》附张广告,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二十五日。
    [2]参见叶再生:《现代印刷出版技术的传入与早期的基督教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3-69页。陈建明:《近代基督教在华出版物的传播状况》,《出版史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129页。王余光:《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28-30页。
    [3](日)高乐康司铎:《公教出版事业的推进》,载《传教之研究》,上海:上智编译馆民国三十六年(1947)印行,第82-83页。
    [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81年版,第18页。
    [5](美)来会理牧师:《基督教书报公会》,民国十一年(1922)《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5期,第74页。
    [6]美国平信徒调查团:《宣教事业平议》,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第167页。
    [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8]江文汉:《广学会是怎样的一个机构(上)》,《出版史料》1988年第2期第34页。
    [1](英)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初编(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9-12页。
    [2](英)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初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4页。
    [3]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85-86页。
    [4]《清实录·穆宗皇帝实录》卷二零二《同治六年五月初六上谕》。
    [5]江澄波:《晚清江苏三大官书局》,载《江苏出版史志》1989年第2期。
    [1]江澄波:《晚清江苏三大官书局》,载《江苏出版史志》1989年第2期.另据朱士嘉统计,该局刻书203种,其中,经部41种,史部74种,子部46种,集部42种。见朱士嘉:《官书局书目汇编》,北京:中华图书馆协会民国二十二年(1933)版。
    [2]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版,第20-38页。
    [3]上海土山湾印书馆,清同治十三年(1874)设立,由法国人翁相公和华人邱子昂主持。
    [4]徐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8页。
    [1]胡道静:《<古今图书集成>的情况、特点及其作用》,《图书馆》1962年第1期。
    [2]胡根喜:《老上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184页。
    [3]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6页。
    [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122页。
    [1]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第9-10页。
    [2]蔡元培:《在<国民杂志>社成立会演说词》,见《蔡元培政治论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173页。
    [3]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 1971年版。另参见吉少甫主编:《中国出版简史》,北京: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4]王建辉:《出版与近代文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4页。
    [5]Alex Inkeles,"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Character.the Role of Parental Mediation",Journal of Social Issues,Ⅺ,(1995):D.Miller and G Swanson,Inner Conflict and Defanso,(New York,1957).
    [1]《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北京、成都:中华书局、巴蜀书社 1987年版。
    [2](清)黄式度修,王柏心纂:[同治]《汉阳县志·风土》,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
    [3]《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一二零《武昌府风俗考》,北京、成都: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7年版。
    [4](清)杜毓秀纂修:[康熙]《武昌府志·风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抄本。
    [5](清)陶士侯修,刘湘奎纂:[乾隆]《汉阳府志》卷一六《风土》,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6](清)张仁熙:[光绪]《黄州府志·楚北艺文志后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主编:《湖北文征》卷六,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230页。
    [7](清)李若愚:[雍正]《湖广通志·请旌楚二社稷臣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主编:《湖北文征》卷四,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399页。
    [8]《左传·宣公十二年》。
    [9](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杂记》,见徐明庭辑注:《武汉竹枝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77页。
    [10](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卷五《杂记》,见徐明庭辑注:《武汉竹枝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98页。
    [1]光绪二十四年一月七日“收湘抚电”,国家图书馆所藏“总理衙门档案”。
    [2]宋教仁:《呜乎,湖南与端方》,参见郑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14页。
    [3]李少陵:《江西老表和湖南骡子》,《湖南文献》卷三,1975年第1期。
    [4]钱基博:《湖南近百年学风》,长沙:岳麓书社 1985年版,第1页。
    [5](清)曾国藩:《湖北兵勇不可用摺》,见《曾文正公奏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6](清)卞宝弟、李翰章等修,曾国荃、郭嵩焘等纂:[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风俗》。
    [7](清)卞宝弟、李翰章等修,曾国荃、郭嵩焘等纂:[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风俗》。
    [1]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的蛮族血统》,《史学年报》卷二,民国二十八年(1939)第5期,第254页。
    [2]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试探》,《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
    [3]钱基博:《湖南近百年学风》,长沙:岳麓书社 1985年版,第1页。
    [4]周积明主编:《湖北文化史》(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第1页。
    [1]罗福惠:《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4年版,第20-21页。
    [2]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清儒学案序》,中国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0年版。
    [3]《清史稿》第四百八十卷《儒林一》“曹本荣”。
    [1]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十八《百柱堂全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二十一《晦明轩稿》。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清)王夫之:《诗广传》卷二,见《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 1988年版。
    [2](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六,见《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 1988年版。
    [3](清)谭嗣同:《仁学》,见《谭嗣同全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4](清)李文炤:《恒斋文集》卷四,见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年版,第675页。
    [5]吴雁南主编:《清代经学史通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184页。
    [6]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47-148页。
    [1](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长沙:岳麓书社 1989年版。
    [2]李肖聃:《湘学略》,参见《湖南近百年学风·湘学略》,长沙:岳麓书社 1985年版。
    [3]郑焱:《湖湘文化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19页。
    [4]李肖聃:《湘学略·九溪学略第九》,见《湖南近百年学风·湘学略》,长沙:岳麓书社 1985年版,第157页。
    [5](清)陈嘉榆等修,王闿运等纂:[光绪]《湘潭县志》卷八《二罗列传》,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6](清)陈嘉榆等修,王闽运等纂:[光绪]《湘潭县志》卷八《二罗列传》,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1]马文大、陈坚:《清代经学图鉴》,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年版,第279页。
    [2]赵载光:《王船山之后的近代湖湘文化及学人》,长沙:岳麓书社 1996年版,第221页。
    [3]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下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第24页。
    [4]参见郑焱:《湖湘文化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0页。
    [](清)陶澍:《陶澍集》(下册),长沙:岳麓书社 1998年版,第100页。
    [2](清)王闿运:《与李子正论湘中文学》,参见郑焱:《湖湘文化概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3页。
    [3](清)梅曾亮:《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见汤鹏:《浮邱子》,长沙:岳麓书社 1988年版,第1页。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年版,第27-28页。
    [1](清)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1976年版,第24页。
    [2]陶用舒:《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长沙:岳麓书社 2000年版,第211页。
    [3]李文海、孙祥吉主编:《清代人物传稿》(第五卷下篇),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329页。
    [4]赵载光:《王船山之后的近代湖湘文化及学人》,长沙:岳麓书社 1996年版,第156页。
    [1][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年版,第29页。
    [2](清)魏源:《海国图志》卷三十七《大西洋欧罗巴洲各国总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第1093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6年版,第364页。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第97页。
    [2](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卷二十,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1346页。
    [3](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卷十七,长沙:岳麓书社 1995年版,第748页。
    [4](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卷十二,长沙:岳麓书社 1995年版,第7116页。
    [5](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卷十,长沙:岳麓书社 1996年版,第549页。
    [6](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卷八,长沙:岳麓书社 1996年版,第136页。
    [7](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卷十,长沙:岳麓书社 1996年版,第486页。
    [8](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173-174页。
    [1](清)郭嵩焘:《伦敦上李伯相》,《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 1984年版,第191页。
    [2](清)郭嵩焘:《与友人论仿行西法》,《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 1984年版,第253页。
    [3](清)郭嵩焘:《伦敦上李伯相》,《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 1984年版,第191页。
    [4]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1946)版,第122页。
    [1]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湖南广东情形》,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一》,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1936)版,第7页。
    [2](清)熊希龄:《时务学堂缘起》,《知新报》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日。
    [3](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版,第343页。
    [4](清)唐才常:《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145页。
    [5](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版,第341页。
    [6](清)唐才常:《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34页。
    [1](清)易鼐:《中国宜以弱为强说》,《湘报》第20号。
    [2](清)唐才常:《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25-26页。
    [3](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版,第327页。
    [4](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版,第165页。
    [5]涂启先:《复欧阳瓣姜书》,《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3期。
    [1]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96页。
    [2]《敬告同乡学生》,《汉声》(《湖北学生界》)第六期,见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近现代报刊资料。
    [1]《词薮·自由吟》,《湖北学生界》第四期,见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近现代报刊资料。
    [2]张继煦:《叙论》,《湖北学生界》第一期,见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近现代报刊资料。
    [3]李书城:《学生之竞争》,《湖北学生界》第二期,见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近现代报刊资料。
    [4]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51页。
    [5]《武汉战纪初稿》,见《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三辑。
    [1]熊秉坤:《武昌起义谈》,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五册。
    [2]据《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五次报告》(自甲辰四月起至十月止),该报告见国家图书馆古籍部。
    [3]贾维诚:《湖南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见湖南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论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4]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 2002年版,第189页。
    [5]《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游学译编》第六期,见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近现代报刊资料。
    [1]《本社同仁启》,《游学译编》第二期,见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近现代报刊资料。
    [2]杨度:《游学译编序》,《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75页。
    [3]刘揆一:《黄兴传记》,《辛亥革命(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275页。
    [4]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辛亥革命(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388页。
    [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第182页。
    [1]《本社简章》,《二十世纪之支那》第一号,见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近现代报刊资料。
    [2]姚渔湘:《禹之谟传》,见《禹之谟史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6页。
    [3]景梅九:《罪案》,《辛亥革命》(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251页。
    [4](清)陈鲲修,刘谦纂:[民国]《醴陵县志》卷九《人物志下》,民国三十七年(1948)醴陵县文献委员会铅印本。
    [5]冯自由:《上海<神州日报>小史》,见《革命逸史》(第2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243页。
    [6]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下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43页。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第185页。
    [2]杨源浚:《陈君天华行状》,见《陈君天华绝命书》,湖南新化自治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行。
    [3]俞峻:《回忆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参见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第二十辑,第56页。
    [1](清)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纂:[民国]《湖北通志》第二十一卷《舆地志》二十一“风俗”,民国十年(1921)刻本。。
    [2]王百川纂,唐祖培校补:[民国]《沙市志略·遗闻十》,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3](清)张仲炘、杨承禧纂,吕调元、刘承恩修:[民国]《湖北通志》第二十一卷《舆地志》二十一“风俗”,民国十年(1921)刻本。
    [4]徐明庭、马昌松:《汉口竹枝词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89-99页。
    [1]杜平等编著:《中国各民族的消费风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377页。
    [1]龙华:《湖南戏曲史稿》,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8-19页。
    [2]聂荣华,万里主编:《湖湘文化通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199页。
    [1](宋)范晔:《后汉书·蔡伦传》,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点校本。
    [2](唐)房玄龄等纂修:《晋书·王隐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1](南朝)盛宏之著,谭麟点注:《荆州记》“蔡子池”条,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2]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年(1918)版。另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版,第141页。
    [3]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年(1918)版。另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第141页。
    [4]湖南省怀化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怀化地区志》(中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版,第1166页。
    [5]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工业》,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154页。
    [1]李文治:《历史资料(第一册)》,见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37页。
    [2]《中国的造纸业.》,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补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版,第579页。
    [3](清)高佐廷修,傅燮鼎纂:[同治]《崇阳县志》卷四《食货志·物产》,同治五年(1866)活字本。
    [4]湖北省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秭归县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版,第210页。
    [5](清)席绍葆等修,谢鸣谦、谢鸣盛等纂:[乾隆]《辰州府志》卷十六,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
    [6](清)唐凤德修,黄崇光等纂:[嘉庆]《邵阳县志》卷四十七,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7](清)陈吴萃、上官廉修,姚炳奎纂:[光绪]《邵阳乡土志·商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1](清)侯钤、张富业修,张孝龄、萧凤翥等纂:[道光]《衡山县志》卷十八,道光三年(1823)刻本。
    [1]湖南省怀化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怀化地区志》(中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版,第1166页。
    [2]《中国年鉴》民国六年(1917),第758-760页。
    [3]《东方杂志》第四卷第十二期,新编第十六册,总第11132页。
    [4]《东方杂志》第三卷第八期,新编第十一册,总第7348页。
    [1]《东方杂志》第二卷第二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东方杂志》第三卷第十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另见李玉:《长沙的近代化启动》表5,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18页。
    [2]参见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版,第141-154页。
    [1]章宏伟:《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出版文化史论》,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年版,第223页。
    [2]关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时代,众说纷纭。有东汉说,晋代说和六朝说,隋代说,唐初贞观时(627—649)说,唐代长庆时(821—824)说,唐大和时(827—835)说,五代说等。(参见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另参见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第一章,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笔者从曹之先生之唐初说,认为唐初系我国雕版印刷术有据可考的发明时代,武则天在位期间(684—704)刻印的《妙法莲华经》和武则天长安四年(704)至唐玄宗天宝十年(751)之间刻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为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1]关于毕界的籍贯,有益州说、杭州说、蕲州说(即今湖北英山县),益州说渐趋式微,后两说颇有影响。当代学人张秀民、曹之等赞同杭州说,蔡学俭、刘杲、周宝荣等赞同蕲州说,本文据近年出土的英山毕昇墓碑和其他历史文献,从蔡学俭、刘杲之蕲州说,初步认为毕昇系湖北英山县人,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论证。另参见张秀民:《毕昇墓碑质疑》,《中国文物报》1993年12月5日;孙启康:《答<毕昇墓碑质疑>》,《中国文物报》1994年2月17日;任昉:《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中国文物报》1994年9月15日;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第十一章,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蔡学俭:《关于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的研究》,《第二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6年版;周宝荣:《宋代出版史研究》第七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1]黄宽重:《宋代活字印刷的发展》,《“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中国台北),1987年新20卷第2期,第1—10页。
    [2]关于套版印刷技术的起源,有宋辽说、元代说、明末说等。冯鹏生、肖东发等主张宋辽说,其物证为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富寺木塔发现的三幅彩印《南无释迦牟尼佛》和1973年在西安碑林发现的《东方朔盗桃图》版画。参见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第四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重民、曹之等主张明末说,其物证为明万历、天启年间闵氏、凌氏套印的刻本。参见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第十二章,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3]关于湖北江陵县资福寺刻了一部无闻和尚注解的《金刚经注》的原件,现藏于中国台湾“中央图书馆”。其比较清晰的图案可参见熊小明编著:《中国古籍版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99页:另见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书前彩图21。
    [4]王重民:《套版印刷法起源于徽州说》,《安徽历史学报》1957年创刊号。另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第92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八《宋以来活字版》,见叶德辉撰、紫石点校:《书林清话》(外二种),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年版,第204-205页。
    [2]参见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85页。
    [3](清)张之洞著,吕幼樵校补:《书目答问校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397页。
    [4]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年(1918)版。另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141页。
    [1]净雨:《清代印刷史小纪》,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版,第114页。
    [2](清)张德坚:《贼情汇篡》,《天平天国》(三),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2年版。
    [3](消)张德坚:《贼情汇篡》,《天平天国》(三),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2年版。
    [4](清)涤浮道人:《陵杂记》,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天平天国(四)》,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2年版。
    [5]章义平:《太平天国在两湖地区刻书出版述略》,《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页。
    [6]详情参见王海刚:《近代黄冈陶氏刻书考略》附表,《出版科学》2007年第6期,第80-82页。
    [1]王汉章:《刊印总述》,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页。
    [2]贺圣鼎:《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页。
    [3]贺圣鼎:《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1]王肇鋐:《铜刻小记》,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307页。
    [2]贺圣鼎:《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3]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年版,第150页。
    [1]王汉章:《刊印总述》,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页。
    [2](清)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纂:[民国]《湖北通志》卷五十四,《经政》十二“新政”。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3]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年版,第393页。
    [1]参见湖南省怀化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怀化地区志》(中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70页。湖南省零陵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零陵地区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2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九《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长沙:岳麓书社 1999年版,第211页。
    [2](清)张之洞著,吕幼樵校补:《书目答问校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396页。
    [1]参见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607-638页。
    [2]张国淦编著:《中国古方志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另见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日提要》(中册),中国台北·纽约·洛杉矶;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6年初版,第17-1页。
    [3]参见(清)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纂:[民国]《湖北通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4]参见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册),中国台北·纽约·洛杉矶: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6年初版,第17-1至17-63页。
    [1](清)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纂:[民国]《湖北通志·序》,清宣统三年(1911)修,民国十年(1921)刻本。
    [2]陈诗:《书章实齐同年荆州府志稿后》,《大桴山人偶存集》,参见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册),中国台北·纽约·洛杉矶: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6年初版,第17-3页。
    [3](清)胡凤丹撰:《鹦鹉洲小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退补斋刻本。
    [1]参见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639-671页。
    [2]张国淦:《中国地方志考》,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另见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册),中国台北·纽约·洛杉矶: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6年4月初版,第18-1页。
    [3]谢华:《湖南省志·总序》,参见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册),中国台北·纽约·洛杉矶: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6年初版,第18-3页。
    [4]参见:(清)卞宝第、李瀚章修,曾国荃、郭嵩焘等纂:[光绪]《湖南通志》,光绪十一年(1885)铅印本。
    [1](清)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卷三,京华印书局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第3页。
    [2]梅英杰:《胡文忠公年谱》卷三,民国十八年(1929)宁乡梅氏抱冰堂刻本。第12页。另参见梅宪华:《晚清的官书局》,《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6页。
    [3]梅英杰:《胡文忠公年谱》卷三,民国十八年(1929)宁乡梅氏抱冰堂刻本,第12页。
    [4](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三,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59-60页。
    [5]本文认为,官书局首创之功当为胡林翼于咸丰九年(1859)在武昌设立的书局。另一说认为曾国藩于同治三年(1864)攻克安庆之后,设安庆书局。安徽官书局——曲水书局(又名曲江书局)即由安庆书局发展而来,并认为“安徽官书局实为清末各省官书局的嚆失”。参见徐学林:《曲江官书局是清末最早的官书局之一》,《出版史料》1989年第3、4期合期,第57页。
    [6](清)左宗棠:《札饬鄂粮台翻刻(六经)》,见《左宗棠全集·咨札·同治十年(辛未)》,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91页。
    [7](清)刘声木:《苌楚斋续笔》卷三,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版,第283-284页。
    [8]净雨:《清代印刷史小纪》,见《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1]《清史稿·志·艺文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5册145卷,第4265页。
    [2]陈作霖等编:《泾舟老人年谱》(卷二),民国二十八年(1939)铅印本,第八页。注:泾舟老人即洪汝奎,字蓬舫,号琴西,曾任金陵书局提调多年。
    [3](清)马新贻:《建复书院设局刊书以兴实学折》,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3-414页。
    [4](清)丁日昌:《苏省设局刊书疏》,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411-412页。
    [1](清)胡林翼:《<读史兵略>序》,清咸丰十一年(1862)武昌刻本。
    [2]《清实录·穆宗皇帝实录》卷一一三《谕曾国藩振兴文教》。另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页。
    [3](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三,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第一版,第59-60页。
    [4]罗玉东:《中国厘金史》第五章,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9-520页。
    [5]关于崇文书局的刻书业,先前学者王建辉、方振益、邹昌盛、张笃勤等人已做过一些研究和论述,尤以方振益先生的《湖北官书局(崇文书局)考略》论述较为精深.笔者不拙浅陋,以愚钝之力,对崇文书局进行点滴探讨,算是忝作诸位前辈的补充之作。参见参见方振益:《湖北官书局(崇文书局)考略》,《出版史料》1993年第1期;邹昌盛:《湖北官书局建立时间考及其它》,《湖北出版史料》第4辑(1990年4月);张笃勤辑:《湖北官书局书目》,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出版史料》编辑组编:《湖北出版史料》第3辑(1988年12月)。
    [1]王汉章:《刊印总述》,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版,第364页。
    [2]黄嗣艾:《湖北公藏版刻提要》之“湖北省立官书处本末记”。
    [3]黄嗣艾:《湖北公藏版刻提要》之“湖北省立官书处本末记”,另见邹昌盛:《湖北官书局建立时间考及其它》,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出版史料》编辑组编:《湖北出版史料》第4辑(1990年4月)。
    [4]宋原放、李坚白:《中国出版史》之“中国出版史大事年表”,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1年版。
    [5]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320页。
    [1]杨长风:《湖北官书局》,《湖北地方出版史词条选编》,《湖北出版史料》第2辑(1987年9月)。
    [2]吴家驹:《清季各省官书局考略》,《文献》1989年第1期。
    [3]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附录“出版大事年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版,第422页。
    [4]净雨:《清代印刷史小纪》,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第113页。
    [1]需要说明的是,朱士嘉先生把《黄帝内经太素》《重刊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神道碑帖》等三本杂著列为“寄售”书,这里把它们放入“杂著”中统计。参见朱士嘉:《官书局书目汇编》,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附《官书局书目汇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版,第141-154页。
    [2]参见张笃勤辑:《湖北官书局书目》,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出版史料》编辑组编:《湖北出版史料》第3辑(1988年12月),第44-49页。
    [3]参见李致忠:《古籍版本知识500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年版,第138页。
    [4]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320页。另见魏启元主编:《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3页。
    [1]参见张笃勤辑:《湖北官书局书目》,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出版史料》编辑组编:《湖北出版史料》第3辑(1988年12月),第44-49页。
    [2](清)柳诒徽:《国学书局本末》,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7页。
    [1](清)柳诒徽:《国学书局本末》,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447页。另参见《李鸿章全集·奏稿》卷一五,金陵书局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第24页。
    [2](清)俞樾:《春在堂尺牍》卷二,《春在堂全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石印本。另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534页。
    [3](民国)夏元漂:《最近湖北教育一览》,汉口新昌印书馆印行,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
    [4]黄嗣艾:《湖北公藏版刻提要》之“湖北省立官书处本末记”。
    [5]参见方振益:《湖北官书局(崇文书局)考略》,《出版史料》1993年第1期,第111页。
    [1]《《陕甘总督至湖北买书奏片》,《光绪朝朱批奏折·光绪十九年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2](清)李鸿章:《设局刊书合刊二十史折》,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418页中注释。
    [3]黄嗣艾:《湖北公藏版刻提要》之“湖北省立官书处本末记”。另参见魏启元主编:《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3页。
    [4]参见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下),武汉出版社 2006年版,第278页。
    [5]梁长洲:《关于劳乃宣建议直隶售书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第290页。
    [6]魏启元主编:《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下),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3页。
    [7]方振益:《湖北官书局(崇文书局)考略》,《出版史料》1993年第1期,第111页。
    [8](清)崧蕃:《动用公款设官书局由片》,《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十二辑,第471页。参见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27页。
    [1]《皇朝经世文四编》卷七《学术》之“论聚珍版有功于文教”。
    [2]参见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3]参见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8页。
    [1]参见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154页。
    [2](清)杜瑞联:《滇省拟设局刊书疏》,《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四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675页.
    [3](清)杜瑞联:《滇省拟设局刊书疏》,《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四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675页.
    [1]参见汪家熔:《“直隶官书局”和湖南书局》,《出版史料》1993年第1期,第135页。
    [2]湖南书局称“湘南书局”,见湖南书局存书《古经解汇函》第一册(现藏于湖南省图书馆)的牌记:“光绪己丑二月湘南书局重刊。”湖南书局称“省城书局”,见《湖南书局价目表》中所列《松阳讲义》《松阳抄存》二书的题记:“同治十三年仲秋月湖南省城书局刊行。《湖南书局价目表》,光绪十三年(1904)湖南书局刻本。
    [3]参见《湖南书局价目表》开头的广告性文字,光绪十三年(1904)湖南书局刻本。
    [4]参见胡昭熔:《湖南书局、传忠书局、思贤书局考辨》,《出版史料》1990年3—4合期,第113页。
    [5]参见《湖南书局价目表》开头的广告性文字,光绪十三年(1904)湖南书局刻本.
    [1]《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附录“湖南近百年省级官吏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版.
    [2]见《湖南年鉴》,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第六零八页.
    [3]注“书局“作为真正意义的出版机构的名词是在清咸丰年间之后,在此之前,书局意指校勘、编书、刻书的简单刻书机构,包括主持、编纂者和聘来的编校、缮写、刻工、印工等,人员不周定,多为专刻某一部书而设局,书成则局散。如湖南新化邓显鹤在家设局刊刻《沅湘耆旧集》,湖南宁乡黄本骥在学署设局刻《辟经学治》等,本文所指的“忠义录书局”即属于这种情况。
    [4]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1872)病逝于江宁两江总督任所。
    [5]参见汪家熔:《“直隶官书局”和湖南书局》,《出版史料》1993年第1期,第135页.
    [1]由于思贤书局有官方性质的思贤讲舍学款支持和半官方性质的湖南盐务公所的资金支持,加上主持王先谦等人属官方人士,因而称其为官书局是可以的。又由于主持王先谦等人是已告退还乡的士绅,加上资助者主要是半官方性质的盐务公所和安徽盐商朱昌琳等,因而称其为绅办书局也是对的。本文从多数前辈研究者观点,把其列为官书局。
    [2](清)黄嗣东:《湘阴郭公墓志铭》,《玉池老人自叙》卷首,光绪十九年(1893)养知书屋刻本。
    [3]参见顾承甫:《清末官书局二三事》,《出版史料》1989年第3、4合期,第55页。
    [4]《玉函山房辑佚书》系清人马国翰辑。《中国丛书综录》著录为清光绪九年(1883)长沙嫏環馆本;湖南省中山图书馆《中国古籍丛部目录》著录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湖南思贤书局本。思贤书局本(120册)第一册卷首书名页篆题“重刊玉函山房辑佚书”九字,反面有“光绪壬辰湖南思贤书局印行”的牌记。总目之后为篆书“玉函山房辑佚书易经六十五种”的书名页,反面亦有牌记“光绪甲申春日楚南书局重刊”十二字。按:长沙嫏環馆(又称小嫏環山馆)为湘阴蒋氏在长沙开设的书肆,道光至光绪年间曾刻书多种。
    [1]这个数字可能有值得商榷之处,根据湖南省图书馆的藏书目录《贩书偶记》《中国丛书综录》,王先谦、叶德辉等人的年谱、自述,以及当时报刊广告所登汇录的资料,一则可能有遗漏,二则可能有误收.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泱泱在其《思贤讲舍、思贤书局小考》一文中统计为78部(包括7种大型丛书和类书,不含《玉函山房辑佚书》)。参见刘泱泱:《思贤讲舍、思贤书局小考》,《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2]于先谦全部著述40余种,但在思贤书局刊刻问世的较少,多数著述以“虚受堂”的名号自刻。
    [3]王先谦于光绪十六年(1890)初任思贤讲舍主讲,创办思贤书局。光绪十七年(1891)二月,改任城南书院主讲,但该年思贤书局所刊刻书籍,仍多是在他主持下完成的。
    [1]姚福申:《中国编辑史》(修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2](清)魏源:《海国图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另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沈阳: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康有为:“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1]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饮冰室合集·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另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2](清)李瑞棻:“请推广学校设立译局报馆折”,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3](清)刘坤一、张之洞:《奏请提倡农学和译书折》,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4](清)张之洞:《张文襄全集·公牍十五》卷一零零,北平文华斋民国十七年(1928)版,第二十六页。
    [5](清)张之洞:《张文囊全集·公牍十五》卷一零零,北平文华斋民国十七年(1928)版,第二十六页。
    [1](清)张之洞:《劝学篇·游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另参见王余光:《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2](清)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7页。
    [3]邹振环:《晚清西书中译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4]谭汝谦主编:《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另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5]麦鼎华:《埃及近世史·自序》,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1]邹振环:《晚清西书中译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2]参见邹昌盛:《湖北最早的官书局》,《湖北出版史料》第2辑(1987年9月),第72页。
    [1](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下,《文渊四库全书·子部十二》,中国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2](宋)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毋公印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周必大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致程元成给事书曰:“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纪》二十八事,首恩台览”。见周必大:《周文忠集》第一九八卷,四书全书影印本。
    [2](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中国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初版.
    [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三《宋私宅家塾刻书》,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71页。
    [5](清)叶德辉:《书林请话·书林余话》卷三《宋私宅家塾刻书》,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71页。
    [1](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四《元监署各路儒学书院医院刻书》,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82页。
    [3]关于元代茶陵东山陈仁子古迁书院刻本,叶德辉在其《书林清话》中亦有较详细的记载,参见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四《元私宅家塾刻书》,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81、83页。
    [1](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五《明人私刻坊刻书》,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09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五《明人私刻坊刻书》,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07页。
    [2](清)叶德辉:《书林清活·书林余话》卷五《明人刻书之精品》,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01页.
    [3](清)叶德辉:《书林清活·书林余话》卷五《明人刻书之精品》,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06页.
    [4](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五《明人私刻坊刻书》,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06页。
    [1](清)张之洞著、吕幼樵校补:《书目答问校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6页。
    [1]赵飞鹏著:《观海堂藏书研究》,中国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印行,第57-63页。
    [2]韦力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批校本(插图珍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3]参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五——二六页。
    [1](清)杨守敬:《晦明轩稿·自序》,参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四三页.
    [2]参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七三页。
    [3]参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六一页。
    [1](清)杨守敬:《集帖目录·序》,参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七二页。
    [2](清)李莼客:《越缦堂日记》,光绪六年(1880)十二月二十日记。
    [3]容肇祖:《杨守敬小传》,参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九九页。
    [4]注:即光绪八年(1882)
    [5]注:即光绪十年(1884)
    [6](清)黎昌庶:《古逸丛书·序》,参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零零页。
    [1]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二《板本序跋》,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版。
    [2](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序》,参见杨守敬撰、张雷校点:《日本访书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外二种)之《书林余话》卷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页.
    [4](清)杨守敬:《留真谱初编序》,参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五三页。
    [1]参见邹华清:《杨守敬学术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4月),第79页。
    [2]邹华清:《杨守敬学术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4月),第81页。
    [3]严铁桥所编撰的《全上古三代秦汉晋六朝隋文》,全书746卷,自上古迄隋代,分代编为15集,共收录3497位作者之作,并各附作者小传.
    [4](清)杨守敬:《古诗辑存·序》,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七七页。
    [1]杨守敬:《元押序》,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文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七一页。
    [2]杨守敬:《补严铁桥古文存·序》,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一四页.
    [3]杨守敬:《壬癸金石跋·序》,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五八页。
    [4]杨守敬:《古泉薮·序》,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六六页。
    [1]杨守敬:《学书迩言·自序》,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五九页.
    [2]杨守敬:《邻苏老人年谱·自序》,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六○页。
    [3](清)余武祥:《粟香三笔》,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页。
    [1]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五六页.
    [1]杨守敬撰、张雷校点:《日本访书志》卷九《<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元刊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149页。
    [2]杨守敬撰、张雷校点:《日本访书志》卷九《<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元刊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1]参见耿心:《清朱民初<天演论>版本及其时代特征》,《文献》1996年第2期。
    [1]王葆心:《续汉口丛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2]黄裳:《清代版刻一隅》(增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页.
    [3](清)张之洞著、吕幼樵校补:《书目答问校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6页。
    [1]参见邹宗德:《车万育与<声律启蒙>》,邵阳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邵阳文史》第29辑,2001年12月版(内部资料),第132-138页。
    [1]参见本论文第五章《清代两湖地区的坊刻》之《湖南宝庆府的坊刻业》。
    [1](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见《船山全书》第十册,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
    [2]注:明崇祯十年(1637)。
    [1]周调阳:《王船山著作的版本和未刊稿》,《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3期。
    [1](清)缪沅:《王船山集序》,参见(清)阎肇娘修、马倚元纂:[嘉庆]《衡阳县志》卷三八,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2]李肖聃:《湘学略·九溪学略第九》,参见《湖南近百年学风·湘学略》,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57页。
    [1](清)邹汉勋:《与邓湘皋先生书》,参见《学敩斋遗书·文集三》,第2页.
    [2](清)邓显鹤:《王夫之先生传》,见《楚宝》卷十八增辑,第29页。
    ##属性不符
    ##属性不符
    [1](清)曾国藩:《邓湘皋先生墓表》,《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70-271页。
    [1](清)陈嘉榆等修、王闿运等纂:[光绪]《湘潭县志》卷十《艺文》,清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2]道光乙亥,即道光十九年(1839)。
    [1]即道光二十年(1840)
    [2]周调阳:《王船山著作未刊稿》,《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三期。
    [1]郑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0页。
    [2]急当务斋是一家民营书局,主持者为魏光焘的族人魏显达.这家书局曾刻过一些书,目前传世的只见《海国图志》一种.魏显达,字南杰,又字筠谷,邵阳县金潭人,系魏源的再从兄弟,著有《筠谷未定草》《默深清夜斋手录》等,魏源《古微堂诗集》中有《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十四首.
    [1](清)曾国藩:《王船山遗书序》,《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79页.
    [1](清)曾国藩:《王船山遗书序》,《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79页。
    [2](清)曾国藩:《王船山遗书序》,《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79页.
    [3]李肖聃:《湘学略》,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51页。
    [4]王建辉:《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出版》,《编辑学刊》1995年第5期。
    [1](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211页.
    [2](清)王先谦:《葵园四种》,《王先谦自订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736页。
    [3](清)曾国藩:《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13页。
    [4](清)曾国藩:《王船山遗书序》,《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278页。
    [5]章炳麟:《<船山遗书>序》,《船山遗书》,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刊本。
    [1]陈浴新;《纪湖南书刊之盛》,长沙:《国民日报》民国二十五年(1936)6月6日四版。
    [1]《湘军人物年谱(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99页。
    [2](清)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北京:京华印书局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体,第3页。
    [3](清)胡林翼;《<读史兵略>序》,清咸丰十一年(1861)武昌刻本。
    [1]《湘军人物年谱》(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01页.
    [2](清)左宗棠:《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95页。
    [3](清)秦翰才:《左宗棠年表》(手稿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古籍部.
    [4](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0页。
    [1]注:即刻工。
    [2](清)左宗棠:《翁藩司同爵呈赍各种书籍由》,见《左宗棠全集·批札》,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44-245页。
    [3](清)左宗棠:《札伤鄂粮台翻刻<六经>》,见《左宗棠全集·咨札》,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91页.
    [4](清)左宗棠:《创设正谊书局告示》,《左宗棠全集·批札》卷四,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另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9页。
    [5]净雨:《清代印刷史小纪》,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6]《清史稿·艺文志一》第15册145卷,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265页.
    [1](清)柳诒徽:《国学书局本末》,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3页.
    [2](清)柳诒徽:《国学书局本末》,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2页。
    [3](清)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序》,北京:京华印书局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1](清)华世芳:《近代畴人著述记》,见(清)诸可宝纂录;《畴人传三编》附末,万有文库本《畴人传》(八),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本.
    [2]钱宝琮主编:《中国数学史·近代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3](清)丁取忠:《<算书二十一种>序》,见《白芙堂算学丛书》,清光绪二十二年(1895)丁氏味经刊书处本。
    [4](清)诸可宝纂录:《畴人传三编》,万有文库本《畴人传》(八),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本,第819页.
    [5](清)华世芳:《近代畴人著述记》,见(清)诸可宝纂录:《畴人传三编》附末,万有文库本《畴人传》(八),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本.
    [6](清)华世芳:《近代畴人著述记》,见(清)诸可宝纂录:《畴人传三编》附末,万有文库本《畴人传》(八),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本。
    [1](清)诸可宝纂录:《畸人传三编》附末,见万有文库本《畴人传》(八),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本.
    [1](清)李希圣:《雁影斋题跋记序》,参见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页.
    [2](清)方功惠:《刻全唐文纪事跋》,参见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九《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一》,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01页。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九《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二》,长沙:岳麓书社1999版,第202页。
    ##属性不符
    [1](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三),光绪二年(1876)十一月十八日、十二月初六日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李文海、孙祥吉主编:《清代人物传稿》第五卷下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9页.
    [1]赵载光:《王船山之后的近代湖湘文化及学人》,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56页。
    [2]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1](清)王先谦:《葵园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876页.
    [2](清)王先谦:《复洪教谕》,见《葵园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870页。
    [3](清)王猷悛:《王猷悛上王院长书》,见《翼教丛编》卷六,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页.
    [1](清)王先谦:《葵园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864页。
    [1](清)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光绪二十二年(1897)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稿本。
    [2](清)皮锡瑞:《论立学会讲学宗旨》,《湘报》第2号,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十六日。
    [3]徐世昌:《清儒学集·鹿门学集》,见马文大,陈坚:《清代经学图鉴》,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
    [1]参见陈浴新:《湖南刻书原委》,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编:《湖南出版史料》第3辑(内部发行)。
    [2]马文大,陈坚:《清代经学图鉴》,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93页.
    [3][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1](清)叶德辉:《经学通诂》,长沙观古堂民国四年(1915)刻本.另见赵载光:《王船山之后的近代湖湘文化及学人》,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21页。
    [2]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下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八《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83页.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八《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83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八《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83页。
    [2]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下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3]叶德辉:《书林清话·缪序》,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页。
    [4]叶德辉:《书林清话·目叙》,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页。
    [5]叶德辉:《书林清话·缪序》,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页。
    [1]叶德辉:《<观古堂藏书目>序》,长沙:叶氏观古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2]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中国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
    [3]叶德辉:《书林清话·缪序》,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页。
    [1]叶启勋:《拾经楼紬书录》,中国台北:广文书局1989年版.
    [2]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一《总论刻书之益》,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3页。
    [3]许崇熙:《郋园先生墓志铭》,《碑传集三编》卷四十一,中国台北:台北文明书局1985年版.
    [1](清)周汉:《棘手文章》,《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编印,第1284页。
    [2](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三六,《电牍》十五《致总署》[光绪十七年(1891)十二月二十日]。
    [3]《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编印,第1352页。
    [4]《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编印,第1282页.
    [1]《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编印,第1347页.
    [1]参见(清)唐才常:《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5页。
    [1](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85页.
    [2]《湘学新报例言》,《湘学报》第1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二十一日。
    [1]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九九页。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九《乾嘉人刻丛书之优劣》,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09页.
    [3]卢前:《书林别话》,见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36页。
    [1](清)张之洞著,吕幼樵校补:《书目答问校补·丛书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页。
    [2](清)张之洞著,吕维樵校补:《书目答问校补·丛书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391,391页。
    [3](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九《乾嘉人刻丛书之优劣》,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09页。
    [1]清道光年间(1821—1850),湖南私家刊刻《船山遗书》,除湘潭王世全外,还有善化的贺长龄、安化的罗绕典等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两人在长沙以“听雨轩”的名号刊刻了王船山抄稿本《宋论》十五卷,字体清秀醒目,刻印精美清晰,刀法圆润有力,为清代湖南私家刻本上品。同年,贺、罗两人又以“听雨轩”的名号校勘、刻印了船山子部遗著《思问录》二卷,分内外篇,《内篇》一册,《外篇》一册,凡二册,此书是现存最早的《思问录》刻本,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九《刻乡先哲之书》,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09-210页.
    [1]注:即陶子麟。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九《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11页。
    [3]注:即传忠书局。
    [4](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九《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11页.
    [1](清)缪荃孙;《艺风堂文漫存·乙丁稿》卷三《与张石铭刘翰怡书》。
    [1](清)张廷玉等敕撰:《清朝文献通考·职役三》,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
    [1]张惠民等编:《曾国藩家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1]张惠民等编:《曾国藩家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2]参见舒怀、罗逸群主编:《中国文化世家·荆楚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明)邵宝:《容春堂续集》卷一零《秋野记》。
    [4]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岭南学报》第11卷(1950年)第1期。
    [1]张裕钊:《濂亭文钞·唐端甫墓志铭》,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科·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页。
    [2]参见(清)黄云鹄:《实其文斋文抄》卷三《激素飞清金石录序》。
    [1](清)陈衍:《卖书示雪舟》,见《陈衍集》之《石遗室诗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2](清)杨守敬:《访书志序》,参见杨守敬撰,张需校点:《日本访书志》之《日本访书志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参见本论文第五章第四节《清代两湖地区私家刻书的特点及其兴盛原因》。
    [2](清)叶德辉撰,紫石点校:《书林清话》(外二种)之《书林余话》,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1]薛仲英:《我国古代书籍贸易事业历史初探》,见詹本乾、熊建新:《古代荆州的刊刻、书肆、藏书》,《湖北出版史科》第2辑(1987年9月),第60页。
    [2]魏启元主编:《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下(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元稹集》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册府元龟》卷六零八《学校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7305页。
    [3]参见(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三《宋坊刻书之盛》,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71-74页。
    [4](宋)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书,第6558-6559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四《元时书坊刻书之盛》,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87页。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四《元时书坊刻书之盛》,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87页。
    [3](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7页。
    [4]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参见陈方权:《湖北刻书考略》,《湖北出版史料》第3辑(1988年12月),第101页。
    [1](清)杨守敬撰,张雷校点:《日本访书志》卷七《<孙子书>五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2]李致忠:《古籍版本知识500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1]注,指荆州知府倪文蔚。
    [2]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光绪三年丁丑”条,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七○页。
    [3]张振铎:《古籍刻工名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4]黄永年,贾二强:《清代版本图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1]黄永年,贾二强:《清代版本图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2](清)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6页。
    [3]参见王海刚:《近代黄冈陶氏刻书考略》附表《黄冈陶氏刻书表》,《出版科学》2007年第6期,第80-82页。
    [1](清)缪荃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2-1023页。
    [2](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九《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11页。
    [1]王清原、牟仁隆、韩锡铎编纂:《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2]详情参见王登福主编:《江汉史话》,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309页:杨长风:《解放前武汉的“文化街”》,《湖北出版史料》第2辑(1987年9月)第76-77页。
    [3]详情参见杨长风:《解放前武汉的“文化街”》,《湖北出版史料》第2辑(1987年9月),第75-76页;舒兴文:《武昌文化街概况》,《湖北出版史料》第3辑(1988年12月),第73-75页。
    [1]注:即魏源著《元史新编》九十卷。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321页。
    [1]罗元鲲:《新化陈氏三味堂刻书》,《湖南文献汇编》第一辑(1948年9月),第185页。
    [1]王清原、牟仁隆、韩锡铎编纂:《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2]王清原、牟仁隆、韩锡铎编纂:《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九《古今刻书人地之变迁》,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11页。
    [2]张秀民:《明清写工刻工印工及其事略》,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3](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七《明时刻书工价之廉》,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54-155页。
    [1]邹宗德:《车万育与<声律启蒙>》,参见邵阳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邵阳文史》第29辑,2001年12月版(内部资料),第135-138页。
    [2]郑振铎:《西谛书目题跋》,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0页。
    [3]毛春翔:《古籍版本常谈》(插图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162页。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二《巾箱本之始》,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7页。
    [1]参见本章第三节《清代湖南的坊刻》。
    [1]参见本章第二节《清代湖北的坊刻》和第三节《清代湖南的坊刻》。
    [2]详情参见本论文第二章第三节《清代两湖地区的出版内容资源》。
    [3]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之《诸儒笺解古文真宝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清)顾瑛:《大梁书院藏书序》,参见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项。
    [2](唐)张九龄等:《唐六典》卷九,文渊四库全书本。
    [3]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0集,民国十八年(1929)十二月至民国十九年(1930)一月。
    [4](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九《儒学志》,嘉庆六年(1801)刻本,宋元地方志丛刊本。
    [5](宋)马光祖:《程子序》,见(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九《儒学志》,嘉庆六年(1801)刻本,宋元地方志丛刊本。
    [1]魏启元主编:《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五《经部·四书类一》。
    [3]《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令”。
    [4]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0集,民国十八年(1929)十二月至民国十九年(1930)一月。
    [5]关于元代书院刻书的具体情况,参见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250页。
    [6]李致忠:《古籍版本知识500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1]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0集,民国十八年(1929)十二月至民国十九年(1930)一月。
    [1](清)顾炎武:《监本二十一史》,《日知录》卷一八,参见《日知录集释本》,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44页。
    [2](宋)林耕:《尚书全解序》,参见(清)饶佺修,旷敏本纂:[乾隆]《衡州府志》卷三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3]《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学校部》,北京、成都: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8年影印本。
    [4]《清史稿》卷一零六《选举志·学校上》。
    [5]参见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页。
    [1]罗新:《湖北历代书院考》,《江汉论坛》1988年第10期。
    [2]张建民著:《湖北通史·明清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1页。
    [3]罗新:《湖北历代书院考》,《江汉论坛》1988年第10期。
    [4]严复:《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严复集》第一册(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8页。
    [1](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议七十》卷七十,北平文华斋民国十七年(1928)版,第12页。
    [2]参见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30页。
    [1]邹昌盛:《清季湖北出书述略》,见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出版史料》编辑组:《湖北出版史料》第3辑(1988年12月),第103页。
    [2](清)薄有德:《勺庭书院记》,参见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插图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152页。
    [3]周积明主编:《湖北文化史》(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34-636页。
    [1]参见聂荣华、万里主编:《湖湘文化通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2](清)张寿镛等编:《皇朝掌故汇编·内编》卷四一《学校四·书院》,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求实书社刻本。
    [3](清)冯桂芬:《重儒官议》,参见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三《礼政四·学校上》。
    [4](清)陈宝箴:《河北精舍学规》,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六五《礼政五·学校下》。
    [5]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6页。
    [1](清)张廷玉等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卷七十《学校考八》,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
    [1]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2]龚抗云:《湖南书院在湖湘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见王兴国、聂荣华主编:《湖湘文化纵横谈》,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2]张继煦:《张文囊公治鄂记》,武昌:湖北通志馆民国三十六年(1947)刻本,第8-9页。
    [1]参见朱汉民、邓洪波、高峰煜:《长江流域的书院》,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313页。
    [2]梁启超:《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第14节,《湘报》第102号。
    [3]参见李国钧:《中国书院史·附录一》,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葛绥成:《清季民初地图出版工作及出版物》,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2]吴顺东:《马王堆古地图有关方位问题浅析》,《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1]葛绥成:《清季民初地图出版工作及出版物》,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2](宋)沈括:《长兴集》卷十六《进守令图表》,四部丛刊本。
    [3]葛绥成:《清季民初地图出版工作及出版物》,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1]俞守义:《董方立皇清舆地图·跋》,参见萧樾:《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页。
    [2]葛绥成:《清季民初地图出版工作及出版物》,参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1]参见(清)杨守敬撰、张雷校点:《日本访书志·日本访书志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杨守敬自述年谱曰:“戊午(咸丰八年),二十岁,是年太平孙君玉堂,避难宜都……与之交,适余杭郑谱香(兰)亦避乱至此,租余屋住,因其晒书,得见六严《舆地图》。假之,而与孙君各影绘,无间昕夕,余成二部,孙君亦成一部。”据此,在杨守敬绘制本图册之前,已有六严所制地图的摹绘本。参见宜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宜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五至二六页。
    [3]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界准备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巨著时,经毛泽东主席提议,确定以杨守敬等人编绘的《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为蓝本。到1979年,值杨氏《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出版一百周年之际,皇皇八册《中国历史地图集》由谭其骧先生主持完成。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1]注:郦亭,即郦道元,赵、藏,即赵一清、戴震,两人系乾嘉考据学派。赵一清著有《水经注释》,戴震著有《校水经注》,两书均为郦学名著。梅村,即吴伟业,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此段话引自宜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宜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七四页。
    [2](清)杨守敬;《寄王先谦信之》,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八八页。
    [3]参见(清)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21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本。
    [1]《古迹考》《东北边防辑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后均收入《曹廷杰集》中。参见(清)曹廷杰:《曹廷杰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清)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补注图说·考定里数》,《曹廷杰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7-149页。
    [3]刘忠武:《杰出的史地学者曹廷杰》,《荆楚文史》1990年第1期。
    [1]民国三年(1914),杨守敬76岁时,在《寄王先谦信之二》中,仍在讨论《水经注疏》之刊刻付印事宜及对《水经注疏要删》的新见解等学术问题。参见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八八至二八九页。
    [2]参见郑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3]李汉武:《魏源传》,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4](清)魏源:《<海国图志>后叙》,见魏源:《海国图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0-71页。
    [1](清)邹世诒等编,李廷箫等增订:《大清中外一统舆图》(三十卷首卷一卷中卷一卷),清同治二年(1863)新繁严树森湖北刻本,湖北抚署景桓楼藏版。参见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组编:《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四卷·地志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2](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页。
    [1](清)张之洞、谭继洵:《合衔恳请测绘舆图展限详文(节录)》,参见《陈宝藏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37-939页。
    [2](清)张之洞、谭继洵:《合衔恳请测绘舆图展限详文(节录)》,参见《陈宝藏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37-939页。
    [3](清)张之洞、谭继洵:《测绘舆图恳请展限摺》[光绪十七年(1891)十二月二十六日],参见《陈宝藏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40页。
    [1]罗福惠著:《湖北通史(晚清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8页。
    [2]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志·晚清卷(下)》,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3]罗元鲲:《新化邹氏舆地学会与亚新地学社》,《湖南文献汇编》第一辑(1948年9月),第192页。
    [4](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本传》,《天岳山馆文钞》卷二十,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版。
    [1]罗元鲲:《新化邹氏舆地学会与亚新地学社》,《湖南文献汇编》第一辑(1948年9月),第193页。
    [2]文浩然:《新化邹氏地学与武昌亚新地学社》,《湖北文史资料》第三辑(1981年9月),第168页。
    [3]罗元鲲:《新化邹氏舆地学与亚新地学社》,载《湖南文献汇编》第一辑(1948年9月),第194页。
    [1]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科学(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2]周岩:《邹氏家族和我国地图编绘出版事业》,《出版史料》1989年第2期,第88页。
    [3]文浩然:《新化邹氏地学与武昌亚新地学社》,《湖北文史资料》第三辑(1981年9月),第172-173页。
    [4]邹永敷:《邹氏地学源流记》,武昌:亚新舆地学社民国三十五年(1946)刊印本,第51页。
    [1]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418-419页。
    [2]邹永敷:《邹氏地学源流记》,武昌:亚新舆地学社民国三十五年(1946)刊印本,第52页。
    [3]文浩然:《新化邹氏地学与武昌亚新地学社》,《湖北文史资料》第三辑(1981年9月),第175页。
    [1]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中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3页。
    [2]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大事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页。
    [3]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7-2984页。
    [4]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2页。
    [5](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40页。
    [6](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页。
    [7](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页。
    [1](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页。
    [2](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637页。
    [3](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40页。
    [4](清)邹代钧:《译印西方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40页。
    [5](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40页。
    [1]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科学(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2](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页。
    [3](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页。
    [1](清)邹代钧:《译印西文地图公会章程》,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页。
    [2]罗元鲲:《新化邹氏舆地学会与亚新地学社》,《湖南文献汇编》第一辑(1948年9月)。
    [2]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1]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大事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2]舒兴文:《百年武汉书业回眸》,见湖北省政协文史资科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五辑(1987年10月),第93页。
    [3]文浩然:《新化邹氏地学与武昌亚新地学社》,见湖北省政协文史资科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第三辑(1981年9月),第180页。
    [4]参见李明杰:《我国近代地图出版业的文化贡献》,《编辑学刊》2001年第6期。
    [1]参见魏启元主编:《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1]关于太平天国的出版事业及其在两湖地区的刻书出版情况,先前学者章义平、唐德元已有所论述,本文在写作时借鉴了其一些成果。参见唐德元:《太平天国的出版事业》,章义平:《太平天国刻书出版及其兴衰原因初探》《太平天国在两湖地区刻书出版述略》。上述三篇文章均见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编纂组编:《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216页。章义平:《太平天国刻书出版概述》,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科(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352页。
    [2]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3页。
    [3]参见章义平:《太平天国在两湖地区刻书出版述略》,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出版史料》编写组编:《湖北出版史料》第4辑(1990年4月),第58页。
    [1](清)张德坚:《贼情汇纂》,参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
    [2](清)张德坚:《贼情汇纂》,参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
    [3]《武昌纪事》,参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583页。
    [4][民国]王彬修、雷飞鹏纂:[民国]《嘉禾县图志》卷二二《人物·贤达传二七》,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5]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湖北简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298页。
    [6](清)黄再兴:《诏书盖玺颁行论》,见《太平天国印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4页。
    [1]《武昌兵燹纪略》,参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
    [1]参见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1页。
    [1]参见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翻印本。
    [2]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后,即按我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传统,重定“正朔”。太平天国称他们的历法为“太平天国历”。郭廷以先生认为,太平天国历创行于广西永安城,约在1851年11月至1852年2月间。太平天国历基本用阳历,每年12个月,但和公历略有不同:单月31天,双月30天,每年平均366天。太平天国历以咸丰元年(1851)一月三日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正朔”,即元旦;第二年,元旦为阴历十二月十五日,阳历2月4日。并同历代传统,用六十甲子循环纪年、日。天干、地支22字中,太平天国忌“丑、卯、亥”3字,相应改为“好、荣、开”3字。所以太平天国元年称“太平天国辛开元年”。太平天国历也有24节气,但严格固定交节日期。每月两节气,第一个节气固定在每月1日;第二个节气逢单月固定在每月17日,双月固定在每月16日;元旦就立春,12月小寒、大寒,24节气不跨年。关于太平天国历与我国阴历、世界通用阳历的具体换算,参见郑声鹤编:《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53-880页;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附录《天历与阴历对照及日曜简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郑表与郭表不同,相差1天。
    [2]宗教中的“约”一词原文LeTestament在汉语中有两层意义,太平天国用了该词的“遗嘱”意义而译为“遗诏”而未循“约”字,较之当时来华传教士所译更贴切。太平太国癸好三年(1853)四月,英国公使文翰(Sir.Samuel George Bonham)和海军大佐费士班(Captain Fishbourene)到天京。费士班曰:太平军散布《圣经》极广,有四百人终日从事印刷。他所得到仅《旧约·创世纪》第一至二十八章。太平天国甲寅四年(1854)五月,美国公使麦莲(Robert Miligan McLane)到天京,《旧约》已印至《约书亚记》。太平天国所印《圣经》,依据郭实腊译本,但没有刻全。
    [1](清)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参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
    [2]《教匪来》,《太平天国史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3页。
    [1](清)黄再兴:《诣书盖玺颁行论》,《太平天国印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另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页。
    [1](清)洪仁玕等:《戒浮文巧言誼谕》,《天平天国文选》,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
    [2](清)洪仁玕等:《戒浮文巧言誼谕》,《天平天国文选》,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页。
    [3]以往农民起义曾用过竹竿、揭帖、旗报、牌报,但这些东西类似传单和小字报,与书籍有很大不同。而从物质和技术条件说,最迟至宋代的起义者就已经有了出版书籍的可能;从时间方面看,以前也有几次农民起义经历的时间比较长。
    [1]详见本章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军在两湖地区的活动及其出版业》。
    [2]详见本章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军在两湖地区的活动及其出版业》。
    [3]参见(清)黄再兴《诏书盖玺颁行论》,见《太平天国印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4页。另参见本章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军在两湖地区的活动及其出版业》。
    [4](清)潘钟瑞:《苏台麋鹿记》卷上,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
    [1]参见本章第三节《太平天国在两湖地区刻书特点分析》。
    [1]方豪:《清代民间仇教与朝廷禁教之原因》,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3页。
    [2]《筹办夷务始末》,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册第2964页。
    [1]周振鹤:《范约翰和他的<中文报刊目录>》附表《中文报刊目录》,《出版史料》1992年第3期。
    [2]据范约翰的《中文报刊目录》载,《益文月报》创刊于1887年2月,主编为杨建东(译音)。另据王福康、徐小蛮的《清末的科学杂志》一文载,《益文月报》于1888年7月在汉口创刊,两者互有出入。笔者认为,范约翰系美国北长老会教士,1860年3月来华,在上海传教,寓华整整五十七载。期间,他广泛调查中文报刊的出版发行情况,撰成《中文报刊目录》一文。1890年5月,该文收入在上海召开的“在华基督教传教士第五次大会报告”中。显然,范约翰所调查的资料比较可信。然而,范约翰毕竟是外国传教士,他将《益文月报》创办者杨鉴堂写成“杨建东(译音)”,杨建东实为杨鉴堂。详情参见周振鹤:《范约翰和他的<中文报刊目录>》附表《中文报刊目录》,《出版史料》1992年第3期。王福康、徐小蛮:《清末的科学杂志》,《出版史料》1987年第3期。
    [1]刘望龄:《铁血·金鼓》,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另参见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下)》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2]注:1901—1920间的某一年,不确指哪一年,有可能为民国八年(1919)或民国九年(1920).
    [3]《1901-1920年基督教文字事业的出版与发行机构》,《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参见《中华归主》(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7-1034页。
    [4]《贩卖宗教书籍活动》,《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页.
    [1]《(中国传教士)创刊宣言》(1888年5月)。
    [1]韦卓民:《武昌文华书院及其后身华中大学》,见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武汉市文史资料》第九辑(1982年9月),第123页。
    [1](清)查慎行:《敬业堂集·汉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舨,第274-275页。
    [2]参见《湖南省志·宗教志》初稿“天主教部分”,1990年油印本.
    [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4]参见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上海圣教杂志社民国二十七年(1938)版,第279-280页.
    [5](清)李杕:《拳祸记》(下编):上海: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印本,第389、396页。
    [1]韦卓民:《武昌文华书院及其后身华中大学》,见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第九辑(1982年9月),第126页.
    [2](清)张之洞:《劝学篇·外篇第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1][美]G·麦金托什著,方桥译:《在华早期的教会书馆》。参见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2]《1901-1920年基督教文字事业的出版发行机构》。《中华归主》(中文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7-1034页.
    [3]参见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下)》,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1]《贩卖宗教书籍的活动》。《中华归主》(中文版)第13章第5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参见王福康、徐小蛮:《清末的科学杂志》,《出版史料》1987年第3期。
    [1]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85-287页.
    [2]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教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3]参见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08-110页。
    [1]参见王明伦编:《反洋教书文揭贴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6页注①。
    [2]《教务教案档》第五辑,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编印,第1352页。
    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全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明·《万历邸抄》(上、中、下三册),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
    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西安:三秦出版社影印本。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搞》,北京:中华书局编印本。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龙文彬撰:《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清·《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清·贺长龄、魏源等辑:《清经世文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清·葛士浚辑:《清朝经世文续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清·盛康辑:《清朝经世文编续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藩锡恩总纂:《嘉庆重修一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明·袁宗道撰:《白苏斋类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明·袁中道撰:《珂雪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明·陈士元撰:《江汉丛谈》。北京:《丛书集成》本。
    明·黄淮,杨琦编:《历代名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明·张居正撰:《张太岳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明·谭元春撰:《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明·吕坤撰:《实政录》,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黄汴撰:《山下水陆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明·高儒撰:《百川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明·周弘祖撰:《古今书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明·陶晋英撰,温显贵点注:《楚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明·吴琯编著,温显贵点注:《楚书祷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明·祁承曗等撰:《澹生堂藏书约》(外八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005年版。
    清·叶昌炽撰:《藏书纪事诗》,北京:四库全书本1897年版。
    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书林余话》,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清·叶德辉撰,紫石点校:《书林清话》(外二种),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清·董桂敷撰,李经天、李珠点注:《紫阳书院志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清·周凯编《襄阳府属义学章程》,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
    清·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道光三年(1823)刻本。
    清·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北京:《丛书集成》本。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北京:四部丛刊三编本。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林斋板图书集成局铅印本。
    清·陈诗原著,姚勇等点校:《湖北旧闻录》(上、中、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清·甘鹏云:《潜江旧闻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清·范锴撰,江浦、朱忱、饶钦农、胡锦贤校释:《汉口丛谈校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清·叶调元撰,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清·查慎行撰:《敬业堂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严如煜撰:《三省内风土杂志》,北京:丛书集成本。
    清·王闽运撰:《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清·施闰章撰:《学余堂诗集》,北京:四库全书本
    清·曾国藩撰:《曾文正公全集》,中国台湾: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年印行。
    清·胡林翼撰:《胡林翼集》(全四册),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清·魏源撰:《魏源集》(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清·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插图珍藏本),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清·张之洞著,吕幼樵校补:《书目答问校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清·杨守敬撰,张雷校点:《日本访书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清·王葆心著,陈志平、张志云、余皓等点注:《续汉口丛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清·王葆心著,温显贵点注:《续汉口丛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清·[宣统]湖北通志局编纂,石洪运校注、补遗:《湖北艺文志附补遗》(上、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清·孙毓修著:《中国版本源流考》,《出版史料》1990年2-4期。
    《湖北文征》(第1—1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元明史科笔记》二十四种,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明代野史丛书》七十二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12辑,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7年版。
    王重民著:《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王重民著:《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
    常书智,李龙如主编:《湖南省古籍善本书目》,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谢贵安编:《明实录类纂·湖北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姚伟钧等编:《明实录类纂·经济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染方仲编著:《中国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统计》,武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丁世良、赵放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1985~2005年。
    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北文史资料》,1980~1996年。
    湖南历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湖南历史资料》,1980~2002年。
    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1978—2001年。
    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78—2001年。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1—6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1—8),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第一、二卷),《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二、三卷),武汉、济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联合出版。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组编:《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四卷《地志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历史博物馆图书资料信息中心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普通古籍目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册),中国台北·纽约·洛杉矶: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地理(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人物(上、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教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附录》之《湖北省地方志目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湖北省图书馆编印:《湖北省地方志目录》(初稿),一九八一年九(内部资料)。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新闻出版(下)》,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人物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教育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文化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新闻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出版史料》编辑组编:《湖北出版史料》第1—4辑,内部发行。
    黄冈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冈市志》,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版。
    叶再生主编:《出版史研究》第一辑至第五辑(1992—1997),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编:《湖南出版史料》第1—3辑,内部发行。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二十九卷《著述志》(上、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二十卷《新闻出版志·出版》,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二十卷《新闻出版志·报业》,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沙市志》第十七卷《著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沙市志》(第十三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常德地区志·报刊志》编辑组编:《常德地区志·报刊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清·赓音布等修,刘国光等纂:《德安府志二十二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清·倪文蔚等修,顾嘉蘅等纂:《荆州府志八十一卷》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清·吴葆仪等修,王严恭等纂:《郧阳府志九卷》清同治九年(1870)刊本
    清·聂光銮等修,王柏心等纂:《宜昌府志》十七卷清同治五年(1866)刊本
    清·林佐修,陈氅纂:《大冶县志续编附后编九卷》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
    清·吴念椿修,程寿昌等纂:《云梦县志略十四卷》清光绪八年(1882)刊本
    清·刘焕原修,史致谟续纂:《潜江县志二十一卷》清光绪五年(1879)刊本
    清·钟桐山等修,段映斗等纂:《光化县志九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刊本
    清·周承弼等修,王慰等纂:《公安县志九卷》清同治十三年(1874)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印本
    清·阮恩光等修,王柏心纂:《当阳县志二十卷》清同治五年(1866)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印本
    清·李元才修,李葆贞等纂:《当阳县补续志五卷》清光绪十五年(1889)铅印本
    清·常丹葵修,邓光光仁纂:《竹山县志二十七卷》清乾隆五十年(1784)刊本
    清·周士桢纂:《竹山县志三十卷》清同治四年(1865)刊本
    清·王履谦修,李廷锡纂:《安陆县志四十一卷》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本
    清·陈廷钧纂:《安陆县志补正二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
    清·袁景晖纂修:《建始县志五卷》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本
    清·黄世崇纂修:《利川县志十五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清·松林修,何远鉴纂:《施南府志三十一卷》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清·王庭桢修,雷春昭纂:《施南府志续编》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清·杨廷烈纂修:《房县志十三卷》清同治四年(1865)刊本
    清·程启安修,张炳钟纂:《宜城县志十卷》清同治五年(1866)刊本
    清·姚德华纂:《宜城县续志二卷》清光绪九年(1883)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补遗
    清·张行简纂:《汉阳县志四卷》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清·黄世崇纂修:《兴山县志二十二卷》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
    清·余思训修,陈风鸣纂:《归州志十一卷》清同治五年(1866)刊本
    清·沈云骏修,刘玉森纂:《归州志十卷》清光绪八年(1882)刊本
    清·刘昌绪修,徐赢纂:《黄陂县志十六卷》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清·金国钧纂:《黄陂县志稿不分卷》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明·童承叙撰:《沔阳州志十八卷》明嘉靖九年(1530)刊,民国十五年(1926)重刊本
    明·祝羽修,蔡元伟纂:《罗田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修,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清·张梓修,张光杰纂:《咸丰县志二十一卷》清同治四年(1865)刊本
    清·王庭桢修,彭崧毓纂:《江夏县志八卷》清同治八年(1869)修,清光绪七年(1881)重刊本
    清·陈树楠修,钱光奎纂:《咸宁县志九卷》清光绪八年(1882)刊本
    清·廖恩树修,萧佩声纂:《巴东县志十七卷》清同治五年(1866)修,清光绪六年(1880)重刊本
    清·崔培元修,龚绍仁纂:《宜都县志六卷》清同治五年(1866)刊本
    清·劳光泰纂:《蒲圻县志十卷》清道光十六年(1836)刊本
    清·英启修,邓琛纂:《黄州府志四十一卷》清光绪十年(1884)刊本
    清·范锴辑:《汉口丛谈六卷》清道光二年(1822)刊本
    清·钟铜山修,柯逢时纂:《武昌县志二十八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清·朱希白等修,沈用增纂:《孝感县志二十四卷》清光绪八年(1882)刊本
    清·查子庚修,熊文澜等纂:《枝江县志二十一卷》清同治五年(1866)刊本
    清·林让昆等修,杨世霖纂:《保康县志八卷》清同治五年(1866)刊本
    民国·向承煜等纂修:《南漳县志二十一卷》民国十一年(1922)重刊本
    清·熊启咏撰:《建始县志八卷》清同治五年(1866)刊本
    清·多寿等纂修:《恩施县志十三卷》清同治三年(1864)修,民国二十年(1931)铅字重印本
    清·多寿、罗凌汉等纂修:《恩施县志十三卷》清同治七年(1868)刊本
    民国·余晋芳纂:《麻城县志前编十六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民国·余晋芳纂:《麻城县志后编十七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民·郭治平纂修:《郧西县志十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本
    清·邓绎林等修,秦述先等纂:(远安县志九卷》清同治五年(1866)刊本
    清·王庭桢修,雷春沼纂:《施南府志续编十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清·恩聊修,王万芳纂:《襄阳府志二十六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清·文龄、傅诗等修。史策先纂:《随州志》清同治八年(1869)重修本
    清·余良栋修,刘凤苞纂:《桃源县志十九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清·陈家榆等修。王闿运等纂:《湘潭县志十二编》清光绪十五年(1889)刊本
    清·彭玉麟,殷家俊等纂修:《衡阳县志不分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清·上官廉等修,姚炳奎纂修:《邵阳县乡土志五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本
    清·无纂修人姓氏:《辰州府义田总记二卷》清道光年间(1821—1850)刊本
    清·徐淦修修,江普光纂:《醴陵县志十六卷》清同治九年(1870)刊本
    清·符为霖修,刘沛纂:《龙山县志十七卷》清同治九年(1870)修,清光绪四年(1878)重刊本
    清·林葆元修,申正飏纂:《石门县志十五卷》清同治七年(1868)刊本
    清·刘华邦纂修:《江华县志十三卷》清同治九年(1870)刊本
    清·传熊湘辑:《醴陵乡士志不分卷》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清·曾钰纂修:《宁远县志十一卷》清嘉庆十六年(1811)刊本
    清·嵇有庆修,魏湘纂续修:《慈利县志十五卷》清同治八年(1869)刊本
    清·张大煦修,欧阳泽闽纂:《宁远县志八卷》清光绪元年(1875)刊本
    清·周来贺纂修:《桑植县志九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
    清·苏益馨修,梅纂:《石门县志五十六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本
    清·李镜蓉修,许清源纂:《道州志十三卷》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
    民·田兴奎修,吴恭亨纂修:《慈利县志二十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清·金蓉镜纂辑:《靖州乡土志五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本
    清·黄心菊,胡元士纂:《东安县志八卷》清光绪二年(1876)刊本
    清·隆庆修,宗续辰纂:《永州府志十九卷》清道光八年(1828)刊本
    清·吕肃高修。张雄圆纂:《长沙府志五十一卷》清乾隆二十二年(1756)刊本
    清·黄文琛纂:《邵阳县志十卷》清光绪二年(1876)刊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
    清·黄宅中等修,邓显鹤纂:《宝庆府志—四八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
    清·孙炳煜等修,张钊纂:《华容县志十六卷》清光绪八年(1882)修,民国十九年(1930)铅字重印本
    民国·张之觉修,孟庆暄等纂:《澧县县志十一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刊本
    民·王燝编纂:《安乡县志二十七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手抄本
    清·王开运等修,张修府等纂;《清泉县志十三卷》清同治八年(1869)刊本
    清·於学琴等修,宋世煦等纂:《耒阳县志九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清·唐荣邦修,杨岳方纂:《酃县志二十一卷》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清·嵇有庆修,刘沛纂:《零陵县志十五卷》清光绪元年(1875)修,民国二十年(1931)补刊本
    清·陈玉祥等修,刘希关等纂:《祁阳县旧志二十四卷》清同治九年(1870)刊本
    清·赵文在等修,易文基等纂:《长沙县志二十九卷》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增补本
    清·陈必闻修,范大淮等纂:《汝城县志三十七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刊本
    清·刘华邦,郭岐动纂:《桂东县志二十一卷》清同治五年(1866)刊本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本
    民·雷飞鹏等纂:《修嘉禾县图志三十四卷》民国二十年(1931)刊本
    清·张映蛟等修,俞克振等纂:《晃州志四十三卷》清道光五年(1825)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印本
    清·郭树馨、刘锡九修,黄榜元纂:《兴宁县志二十卷》清光绪元年(1875)刊本
    民·王树人修,侯昌铭纂:《永定县乡土志二篇四卷》 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清·吕履恒等撰:《宁乡县志十卷》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刊本
    清·关培钧等修,刘洪泽等纂:《新华县志三十五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
    黄应培等修,乐明绍等纂:《新田县志十卷》清嘉庆十七年(1812)刊本,民国二十九年(1940)翻印本
    清·梁葆颐等修,谭钟麟等纂:《茶陵县志二十四卷》 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本
    (美)施坚雅著,叶光庭、徐自立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4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拉拉克·威斯勒著,钱岗南、傅志强译:《人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罗威廉著,江熔、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刘阳等译:《书籍的历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玛丽娜·弗拉斯卡—斯帕达、尼克·贾丁主编,苏贤贵等译:《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八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恩涌等编著:《文化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翟有龙、李传永主编:《人文地理学新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熊月之,熊秉真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冯尔康、常建华著:《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
    冯尔康著:《清史史料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年版。
    陈国庆编:《晚清社会与文化》,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周昌忠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王铭铭著:《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礼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笛著:《跨出封闭城市——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毛春翔著:《古书版本常谈》(插图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赵前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明本》(插图珍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裳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清刻本》(插图珍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王桂平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家刻本》(插图珍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镇伟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坊刻本》(插图珍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韦力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批校本》(插图珍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江庆柏等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稿本》(插图珍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李敬一著:《中国传播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姚福申著:《中国编辑史》(修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撰,姚伟钧导读:《中国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王余光著:《中国文献史》(第一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曹之著:《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施廷镛著,张秀民校:《中国古籍版本概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肖东发主编:《中国编辑出版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严佐之著:《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李致忠著:《古籍版本知识500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郑如斯,肖东发编:《中国书史》,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郑如斯,肖东发编:《中国书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曹之著:《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熊小明编著:《中国古籍版本图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施廷镛编著,李雄飞校订:《古籍珍惜版本知见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姜亚沙编:《影印珍本古籍文献举要》,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沈津著:《书城挹翠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王清原,牟仁隆,韩锡铎编纂:《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肖东发,杨虎著:《插图本中国图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召奎著:《中国出版史概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致忠著:《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年版。
    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中国书史》,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来新夏等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来新夏等著:《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宋原放、李白坚著:《中国出版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
    吉少甫主编:《中国出版简史》,北京: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吉少甫著:《书林初探》(增订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张煜明编著:《中国出版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方厚枢著:《中国出版史话》,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周宝荣著:《宋代出版史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田建平著:《元代出版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林应麟著:《福建出版史——建本发展轨迹考》,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
    范军著:《出版文化散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广宇编著:《书文化大观》,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屈义华,苟昌荣主编:《中国书文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汪家熔著:《近代出版人地文化追求》,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章宏伟著:《出版文化史论》,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徐雁著:《秋禾书话》,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曹之著:《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魏隐儒著:《中国古籍印刷史》,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李约瑟主编,钱存训著。刘祖慰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1分册:纸和印刷》:北京,上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联合出版。
    潘吉星著:《中国、韩国与欧州早期印刷术的比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肖东发著:《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树声、余敏辉著:《明清江南私人刻书述略》,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澄编著:《扬州刻书考》,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徐学林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雷梦辰著:《清代各省禁书彙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
    黄裳著:《清代版刻一隅》(增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方汉奇:《古代文化专题史话·报刊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年—1995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刘小清,刘晓滇编著:《中国百年报业掌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倪延年著:《中国古代报刊发展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玉申著:《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李楠著:《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建辉著:《出版与近代文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余光著:《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来新夏著:《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史春风著:《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古籍版本研究组:《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袁庆述著:《版本目录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汪辟疆著:《目录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积明著:《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高路明著:《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孟昭晋著:《书目与书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钟瑛:《中国古代官修书目的文化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11月。
    傅璇琮,谢灼华主编:《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
    胡应麟等著:《旧书业的忧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韦力著:《书楼寻踪》,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陆昕著:《闲话藏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周少川著:《藏书与文化——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河主编:《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徐雁、王雁均主编:《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彭斐章主编:《中外图书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瑞良著:《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郑士德著:《中国图书发行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信成著:《中国图书发行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萧樾著:《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学论集》。武汉:崇文书局2003年版。
    石泉:《古代荆楚历史地理新探》,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王光镐著:《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杜1988年版。
    马世之著:《中原楚文化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徐少华著:《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海勇著:《楚人对湖南的开发及其文化融合与演变》,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8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湖北简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李怀军主编:《武汉通史·宋元明清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皮明庥,邹进文著:《武汉通史·晚清卷(下)》,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皮明庥,吴勇主编:《汉口五百年——新编汉口丛谈》,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汉口租界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口租界志》,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傅才武著:《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舒怀,罗逸群主编:《中国文化世家·荆楚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林济著:《长江中游宗族社会及其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汉民、邓洪波、高峰煜著:《长江流域的书院》,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张建民著:《湖北通史·明清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罗福惠著:《湖北通史·晚清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皮明庥、何浩等编:《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罗福惠著:《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周积明主编:《湖北文化史》(上、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陈本立等编著:《湖北历史文化论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上、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北文史集粹》,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湖北省宜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宜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邹华清著:《杨守敬学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论文2001年4月。
    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王兴国、聂荣华主编:《湖湘文化纵横谈》,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聂荣华,万里主编:《湖湘文化通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郑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湖湘文化论集》(上、下册),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泱泱著:《近代湖南社会变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陶用舒著:《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
    李玉著:《长沙的近代化启动》,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分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条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任放著:《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苏云峰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
    苏云峰著:《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5)1976年版。
    王先明著:《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先明著:《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继平著:《晚清湖南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继平著:《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长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志辉著:《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杨果著:《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国雄著:《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梅莉、张国雄、晏昌贵:《两湖平原开发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杨国安著:《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伟然著:《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钧、张元俊、方辉亚编:《湖北农业开发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宋传银:《历史时期湖北人口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论文1999年6月。
    方志远著:《明清湘鄂贑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吴量恺主编:《清代湖北农业经济研究》,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龚胜生著:《清代两湖农业地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
    王登福主编:《江汉史话》,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宜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宜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杨世灿总编纂:《杨守敬学术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编纂组编:《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
    郭松义:《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年》,《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魏玉山:《出版史研究百年沿革》(一、二、三),《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3期、第4期、第7期。
    肖东发:《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出版科学》2002年第3期。
    肖东发:《试论出版史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出版发行研究》2002年第2期。
    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试探》,《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
    肖东发:《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宋元时代的发展与传播》,《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蔡学俭:《关于活字印刷版发明者毕舁的研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第二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
    范军:《两宋时期的书业广告》,《出版科学》2004年第1期。
    曹之:《宋代书局考略》,《河南图书馆学刊》1995年第3期。
    曹之:《明代官修书考略》,《晋图学刊》1998年第4期。
    曹之:《古书的“目录“》,《广东图书馆学刊》1985年第2期。
    胡文华、陈恒芬:《明朝书市探微》,《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4期。
    杨成凯:《清代版本散论》,《文献》2004年第2期。
    秦海滢:《明初乡村教化初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日)森正夫:《日本80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要旨)》,《史学集刊》1993年第4期。
    王先明:《清代社会结构中绅士阶层的地位与角色》,《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王先明:《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巴根:《明清绅士研究综述》,《清史研究》1966年第3期。
    王先明、尤永斌:《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
    张建民:《明代湖广人口变迁论》,《经济评论》1994年第2期。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
    陈锋:《论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发展》,《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8期。
    陈锋:《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进展》,《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0日。
    吴琦:《晚明至清的社会风尚与民俗心理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张建民:《明代两湖地区的宗藩与地方社会》,《经济论坛》2002年第10期。
    张家炎:《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经过》,《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1期。
    谭其骧:《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徐茂明:《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李琳琦:《徽商与清代汉口的紫阳书院》,《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曹树基:《湖南人由来新考》,《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张伟然:《湖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刘盛佳:《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曹之:《历代官修书考略》,《晋阳学刊》1998年第4期。
    刘国君:《清乾、嘉、道间版本学的突出成就》,《南开学报》1993年第2期。
    徐建青:《清代的造纸业》,《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曹之:《章学诚与图书编撰学》,《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5期。
    肖东发:《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在宋元时代的发展与传播》,《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胡文华、陈恒芬:《明朝书市探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4期。
    黄润华:《满文坊刻图书述论》,《文献》1999年第2期。
    姚伟均:《乾隆禁毁图书考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李华:《清代湖南商人的经商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吴家驹:《清季各省官书局考略》,《文献》1989年第1期。
    方振益:《湖北官书局——崇文书局始未考略》,《出版科学》1993年第1期。
    汪家熔:《“直隶官书局”和湖南书局》,《出版史料》1993年第1期。
    曾建华:《古代书院的藏书与刻书》,《出版科学》2005年第4期。
    肖东发等:《中国古代书院藏书概论》,《图书馆》2001年第1期。
    许磊:《我国古代寺院藏书简论》,《文献》2002年第4期。
    周少川:《论古代私家藏书的类型》,《文献》1998年第4期。
    肖东发,袁逸:《中国古代藏书家的历史贡献》,《文献学论坛》1999年第1期。
    肖东发,袁逸:《略论中国古代官府藏书与私家藏书》,《图书情报知识》1999年第1期。
    周岩:《邹氏家族和我国地图编绘出版事业》,《出版史料》1989年第2期。
    沈俊平:《从(观古堂藏书目)看叶德辉的编目学》,《文献》2001年第1期。
    沈俊平:《叶德辉观古堂藏书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
    刘孝平:《叶德辉与图书编撰学》,《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年第1期。
    叶再生:《现代印刷出版技术的传入与早期的基督教出版社》,《出版史料》199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