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华中地区慈善事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的中国处在一个历史转型的时期,受到外来的影响很大,这就引起了中国内部的剧烈变化。华中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区域,必然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近代华中地区的慈善事业,一方面,受整个形势的影响,是整个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地域特征和特色。近代的华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正常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上需要得到救济和帮助的人很多,数量和规模都大,慈善事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是极其重要的。1840年以后,华中地区的慈善事业从思想上开始向着近代化发展,在救济手段和程度等方面都开始走上了近代化的历程,抛弃了传统的慈善救济模式,向着近代化的慈善事业转变,虽然不能同现代的水平相比,但是它起到了社会调节的作用,解决了社会部分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本文以近代华中地区的慈善事业为考察点,对慈善事业在近代华中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了华中地区的慈善事业从古代的传统慈善事业到近代慈善事业的转变过程。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部分:这一部分阐述选题的意义,研究动态,资料的来源,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对区域概念的区分和从宏观上、时间段上对大区域研究的创新。
     第二部分:交代整个华中地区近代慈善事业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三部分: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期论述,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甲午战争之前(1840-1895年)的慈善事业,第二个时期是甲午战后到民国前期(1895-1927年)的慈善事业,第三个时期是民国后期(1928-1949年)的慈善事业,来论述近代华中地区慈善事业发展概况。
     第四部分:这一部分首先阐述华中地区的传统的慈善事业活动,然后通过新的慈善团体和机构的出现,进一步阐述近代华中地区的慈善事业的转变。
     第五部分:概括近代华中地区慈善事业的特点和影响。
     结语部分:对文章作简单的总结,论述研究近代华中地区慈善事业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对当代的慈善事业的发展的启示。
     本文在充分借鉴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选用的资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做到史实和议论相结合,对华中地区慈善事业在近代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华中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综合的考察和分析,对近代华中地区慈善事业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Modern China is at a historical transition period,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outside, which caused dramatic changes in China's internal. Central region, as China's one area is bound to drastic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Central area of modern philanthropy, on the one hand, by the impact of the whole situation is that the entire modern China's philanthropic undertaking a microcosm also has its own geographic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Modern central social unrest, the people's normal life can not be guaranteed, the community needs to be relief and help many people, the number and scale of large charities in such a contex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fter 1840, central China's philanthropy began ideologically oriented towards modern developments in the means and extent of relief in such aspects as embarked on a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charity model, Charity towar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anges. Although the level can not be compared with the modern, but it played a role in social regulation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the survival of vulnerable groups of society, easing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is paper, central area of modern philanthropy as study points to charity in the modern central social impact analysis. Expounded the central region, from the ancient tradition of philanthropy charity to modern philanthropy process of chang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Introduction:Describ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rt of the topics of research dynamic, data sources, research methods as well as major innovations and shortcomings, 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distinction and from the macro level, time period for large regional studies on innovation.
     PartⅡ:This part of the first set of modern philanthropy throughout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s historical background,
     PartⅢ:This section is on the phased development of philanthropy discussed,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 (1840-1895 years) philanthropy, The second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to the Republican period (1895-1927 years) charity, was created in the late third period (1928-1949 years) charity, and charitable activities in each period an overview, through the of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chang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to describe overview of modern philanthropy in central China.
     PartⅣ:This part of the first set in central China's traditional charity activities, and then through the new emergence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post-central region, the Republic of refugee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ssistance such as carrying out charitable activities, to elaborate modern philanthropy in central China change.
     PartⅤ:This part of the above exposition, broad central region of modern philanthropy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n society.
     Conclusion parts:a summary of the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study of modern philanthropy in central China learn the meaning of rea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hilanthropy inspi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results before the full reference on the history and sociology use a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data on the chosen multi-angle, multi-level analysis, so that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and arguments, Regions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philanthropy in the modern China and in the community process and the impact of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central region of modern philanthropy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引文
①参见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8,200.
    ①魏源.筹河篇,魏源集[M].上海:中华书局,1976:388
    ②魏源.湖广水利论,魏源集[M].上海:中华书局1976:388
    ①参见宋传银.湖北近代洪涝灾害[J].载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
    ②参见李文海等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295
    ③李文海等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296
    ④李文海等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359-360
    ⑤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32
    ⑥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4:45
    ⑦大公报[N].1931年8月21日
    ①鄂省水灾情形,申报[N].1931年8月26日,第4版
    ②李文海等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308
    ③赣北水灾损失统计,大公报[N].1932年2月20日,第5版
    ④陈三立撰.皇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花翎原任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南巡抚先府君行状,汪叔子、张求会编.陈宝箴集(下册)[M].上海:中华书局,2005:2001
    ⑤江西年鉴[Z],1936:721
    ①转引自周武.太平天国与江南社会变迁散论[J].史林,2001(3)
    ②南昌县志[M],卷五四,兵革
    ③[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3
    ①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53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288
    ①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4:372
    ②湖南通志[M]
    ③万年县志[M],卷三
    ①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62
    ②续辑汉阳县志[M].卷一
    ③参见武汉市志·民政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141
    ④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64
    ⑤续辑汉阳县志.卷一
    ⑥南县民政志·大事记[M].内刊.
    ①中国第一档案历史馆编:光绪朝殊批奏摺(第三一辑)[Z].上海:中华书局1996:10
    ②中国第一档案历史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摺(第三一辑)[Z].上海:中华书局1996:112
    ③参见武汉市志·民政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141
    ④湖南年鉴[Z].第十八篇:救济.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1935:759 ①洪江育婴小识[M].卷一②南康府志[M].卷七③育婴小识[M].卷一④长沙县志[M].卷九⑤赣州府志[M].卷九⑥赣县志[M].卷十三⑦江西通志[M].卷九十四⑧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①九江府志[M].卷十三
    ②吉安县志[M].卷十四
    ③育婴堂碑记,南安府志[M].卷十九
    ④鄱阳县志[M].卷三
    ⑤续云梦县志略[M].卷一
    ⑥增修施南府志[M].卷六
    ⑦汉阳县志[M].卷六
    ⑧赣州府志[M].卷九
    ①九江府志[M].卷一
    ②大冶县志后编[M].卷一
    ③通山县志[M].卷二
    ④大冶县志后编[M].卷一
    ⑤大清会典事例[M].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刻本,卷二六九
    ⑥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⑦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①随州志[M].卷十二
    ②郧西县志[M].卷十六
    ③清实录[M].顺治五年十一月辛未
    ①长沙县志[M].卷四三
    ②黄陂县志[M].卷二
    ③湖南通志[M].卷四十三.光绪十一年刊本
    ④道州志[M].卷三
    ①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光绪二十五年刊本,卷二六九
    ②南昌府志[M].卷十二
    ①转引自赵建群.清代江西恤政述略[J].江西社会科学,1993(2)
    ①德化县志[M].卷十三
    ②洪江育婴小识[M].序
    ①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84
    ②江西义宁县仁义书院变通冬课诗赋改为策论启,新知报[N].第48册
    ①张恺主编.赣县新志稿[M].赣县:赣县县志局编印,1946:104
    ②善化东乡不缠足会简明章程,湘报[N].第113号
    ③胡林翼.麻城县禀陈各局绅筹办捐输情形批,胡文忠公全集(四)[M].上海:世界书局,1936:1757
    ④黄公度廉访批犊,湘报[N].第21号
    ①江西官报[N].丙午年(1906年)第十五期
    ②田伏隆主编.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48
    ③湖南省志·政务志·民政[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463
    ④金双秋等编.中国民政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602
    ①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56
    ②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58
    ③张恺主编.赣县新志稿[M].赣县:赣县县志局出版,1946:96
    ④石大金主编.赣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458
    ⑤大庾县志[M].册一,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406
    ⑥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41
    ①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13
    ②东方杂志[J].1904年(光绪三十年),第8期
    ③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82.
    ④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46-247
    ⑤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7:539
    ⑥湖南通志[M].光绪十一年刊本
    ①许指严编.民国十週纪事本末(上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59
    ②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10
    ①红会紧要会议.申报[M].1913年7月20日
    ①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8
    ②参见最近十年之工作,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资料[M].民国铅印本及抄稿本
    ③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649
    ④转引自李传斌.教会医院与近代中国的慈善救济事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4)
    ⑤本年中国教会大事记[z].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三期),1916:华47.
    ⑥梁家驯.湘省战祸与教会之关系[Z].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五期),1918:73
    ①参见石莹硕士论文《近代中国教会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①修正内政部组织法,国民政府公报[N].第六一期,国民政府秘书处印行,中华民国十七年五月:1
    ②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814
    ①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R].附件四之四
    ②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11
    ③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R].第六章第一页
    ④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R].第四章第十五页
    ⑤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R].第六章第五页
    ⑥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16
    ①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21
    ②湖南省志·政务志·民政[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342
    ③万振帆.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1:245-248.
    ④陈星.江西通观[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34.
    ⑤赵效民.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1927-193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243
    ①参见鄂东南党史编写小组编:党史鄂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史.1985:107-108
    ②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545
    ③何友良.中华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01
    ④温锐.中华苏维埃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5
    ⑤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545
    ⑥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9.
    ⑦鄂豫皖区苏维埃与党关于粮食问题的文件[N].红旗周报(45),1932年07月10日
    ①中央给湘赣苏区省委的信.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327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163
    ③中央给湘赣苏区省委的信.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83-84
    ④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M].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9-10
    ①非常时期救济难民办法大纲第7条(甲),抗战建国纲领浅说[M].正中书局印行,1938:123
    ①卞镐田.怎样把伤兵难民去增强抗战力量[J].奋斗,1938(9)
    ②各地救济机关收容难民达百万人[N].新华日报,1938年5月5日第2版
    ③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印:统计月报[N].第75、76期合刊(1942年11、12月),P5,各省市救济院所数
    ④摺呈收谴难民办法[J].武汉文史资料.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8(3):218
    ⑤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533
    ⑥转引自孙艳魁.抗战初期武汉难民救济刍议[J].江汉论坛,1996(6):44
    ①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533
    ②钟可托.抗战中之服务难胞运动[N].新华日报,1939年7月9日,第3版
    ③钟可托.抗战中之服务难胞运动[N].新华日报,1939年7月9日,第3版
    ④钟启河、刘松茂.湖南抗日战争日志[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P111
    ①仇鳌.两年来的湖南振济[R].湘政二年,湖南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室编行,1941:P272
    ②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25
    ③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533
    ①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6辑)[M].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83:471-472
    ②大公报[N].1938年2月28日,第4版
    ③难民[J].第10期,1938年5月12日:12
    ④赵再周.怎样调整难民的生活?[J].难民,第4期,1938年4月2日:4
    ⑤江西省湖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湖口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472
    ⑥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6辑)[M].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83:10
    ①赈恤业务[R].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业务总报告,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1948:17
    ②余籍传.湖南的善后救济工作——一面计划,一面实施(上)[J].湘灾导报第1期,湖南省善后救济协进会编印,1945:11
    ③国民政府公报(204)[N].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④参见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31
    ①遣送与收容业务[R].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业务总报告,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1948:1-5.
    ②蔡孟坚.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业务总报告[R].1947(12):9
    ③蔡孟坚.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业务总报告[R].1947(12):11
    ④蔡孟坚.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业务总报告[R].1947(12):18
    ⑤周柏苍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R].1948:23,
    ⑥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26
    ①蔡孟坚.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业务总报告[R].1947(12):25
    ②蔡孟坚.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业务总报告[R].1947(12):69-74
    ③蔡孟坚.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业务总报告[R].1947(12):76-82
    ④蔡孟坚.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业务总报告[R].1947(12):84
    ①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经济室编:湖南善后救济区域现状调查报告[M].1946:22
    ②善后救济工作报告[R].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七编)战后中国(四)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508
    ①洪江育婴小识[M].卷一
    ①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②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③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④洪江育婴小识[M].序
    ⑤洪江育婴小识[M].卷一
    ①洪江育婴小识[M].卷一
    ①洪江育婴小识[M].卷三
    ②洪江育婴小识[M].卷三
    ③参见洪江育婴小识[M].卷三
    ④余治:得一录[M].卷三,育婴堂章程
    ⑤洪江育婴小识[M].卷三
    ⑥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⑦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⑧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①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②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③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①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②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③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④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①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②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③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①洪江育婴小识[M].卷二
    ①为湘南乱率告各慈善家(时评)[N].大公报(长沙),1917年10月8日
    ②来函(三)[N].申报,1911年10月23日
    ③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75
    ④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03
    ①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16
    ②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16
    ③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20
    ④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20
    ①赈务实施手册(上篇)[M].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24:2
    ②华洋义赈会1936年年度报告[R].华洋义赈会1936年新闻公报
    ③刘招成: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述论[J].社会科学,2003(5):101
    ①赈务实施手册(上篇)[M].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24:3
    ②科学方法之救灾述略[M].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29:4-5
    ③科学方法之救灾述略[M].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29:7
    ④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15
    ①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概况[M].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36:3
    ②详见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02
    ③薛毅,章鼎.章元善与华洋义赈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148
    ④薛毅,章鼎.章元善与华洋义赈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149
    ①李文海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47
    ②湖南省志·大事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462
    ③急赈会电请外商募赈[N].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3日
    ④湖南省志·大事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464
    ⑤大公报(长沙)[N].1922年1月5日
    ⑥助赈路工之发展[N].大公报(长沙),1922年6月4日
    ①赈务实施手册[J].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第25号,1928:5-6
    ①各地红(?)字会会址表[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5。该表本身未标明时间,该档案标注时间为1931-1933年。但据所掌握的情况看,九江红(?)字会分会成立于1935年6月9日,由此推断该表制作不会早于1935年。
    ②李宗禹.红(?)字会在汉中[J].见李铎主编:汉中市文史资料(第8辑),1990:166
    ③世界红(?)字会宜昌分会中西医药施诊所治疗人数工作报告表[Z].月表(1940年6月-1941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257-380
    ①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字会及其赈济活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2)
    ②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字会及其赈济活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2)
    ③(?)会最近赈救工作纪要:民国二十三年四月起至民国二十五年六月止[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91
    ④刘积福主修.九江市志(第四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584
    ⑤江西民国日报[N].1935年7月8日,第22卷,第五版
    ①江西民国日报[N].1935年7月8日,第22卷,第五版
    ②参见宋光宇.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字会“赈济工作”为例[J].国立台清大学考古人类学刊,2001(57)
    ③世界红(?)字会救济赣灾上海总办事处总报告[R].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1
    ④参见宋光宇.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字会“赈济工作”为例[J].国立台清大学考古人类学刊,2001(57)
    ⑤赈济苏浙皖鄂赣五省工作报告[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257-150
    ⑥红(?)字会赣省赈济队返沪[N].申报,1935年6月28日
    ⑦江西民国日报[R].1935年8月26日,第22卷,第六版
    ①沈兹九、罗叔章、季洪:在抗日烽火中培育民族的后代[C].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3
    ②有关数据参见自由西报[N].1943年11月11日(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第2版
    ③转引自张纯硕士论文《战时儿童保育会的保育事业及历史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
    ④五个月来的战时儿童保育会[J].见妇女新运第3期,重庆,1939年6月
    ⑤江西分会临时保育院[J].见战时儿童保育会年刊,重庆,1939年4月:47
    ①赵师慈.江西第一个保育院视察归来[J].见江西妇女5卷3期,1941年4月10日
    ②毛磊等.武汉抗战史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223
    ③刘建本.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湖南分会简史[J].保育生通讯,1999(4)
    ④朱剑华.一年来的江西保育工作(1939)[J].保育生通讯,1997(1)
    ⑤刘清扬.赴芷江途中[J].见妇女生活6卷2期,武汉,1938年5月16日出版
    ①沈滋九等.在抗日烽火中培育民族后代,抗日烽火中的摇篮[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5
    ②方雪琼.关于宜昌接运站[J].战时儿童保育会年刊,重庆,1939年10月:26
    ③难童救济实施办法大纲.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6辑)[M].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83:475
    ④难童救济实施办法大纲.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6辑)[M].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83:475
    ⑤顾嶽中编著.战时的新型教育机关[M].上海:独立出版社;1939:44
    ①言心哲.现代社会事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191
    ②从光祖.汉市难童学校参观记[J].教育通讯第二期,1938年4月2日出版
    ③罗叔章.抗战建国中的难童教育(上册)[J].见妇女生活8卷1期,重庆,1939年9月16日出版
    ④怎样使儿宜成为健全国民——蒋夫人指示三点[N].见中央日报(重庆)1939年10月22日三版
    ⑤海宇.八年来儿童保育工作的检讨[J].现代妇女,1946(1)
    ①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工作中的教与养[J].妇女新运第4卷第4期,1942年4月
    ②战时儿童保育会八年来工作总报告(1945)[J].民国档案,1996(4)
    ③战时儿童保育会八年来工作总报告(1945)[J].民国档案,1996(4)
    ④海宇.八年来儿童保育工作的检讨[J].现代妇女第7卷第1期,1946年1月出版
    ①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722
    ②余干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104
    ①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28
    ②王芳、万振凡.论近现代江西水旱灾害及防治构想[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1999(4)
    ①刘积福主修.九江市志(第四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595
    ②刘积福主修.九江市志(第四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594
    ③刘积福主修.九江市志(第四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595
    ④劝赈说[N].申报,1897年4月5日
    ⑤周秋光主编.熊希龄集[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643-644
    ⑥长沙市民日报[N].1934年5月24日
    ①陈凌云.现代各国的社会救济[M].自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①论慈善事业中外之不同[J].东方杂志,1904(11)
    ②论慈善事业中外之不同[J].东方杂志,1904(11)
    ③论慈善事业中外之不同[J].东方杂志,1904(11)
    ④徐直.对慈善家进一言[N].申报,1923年1月26日
    [1]申报[N]
    [2]大公报[N]
    [3]国民政府公报[N]
    [4]红旗周报[N]
    [5]新华日报[N]
    [6]统计月报[N]
    [7]江西民国日报[N]
    [8]湘报[N]
    [9]东方杂志[J]
    [10]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11]武汉文史资料[M].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8
    [12]蔡孟坚.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业务总报告[R].1947(12)
    [13]各地红(?)字会会址表[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5
    [14]世界红(?)字会宜昌分会中西医药施诊所治疗人数工作报告表[Z].月表(1940年6月-1941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257-380
    [15](?)会最近赈救工作纪要:民国二十三年四月起至民国二十五年六月止[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91
    [16]世界红(?)字会救济赣灾上海总办事处总报告[R].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1
    [17]赈济苏浙皖鄂赣五省工作报告[R].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257-150
    [18]中国第一档案历史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摺(第三一辑)[Z].上海:中华书局,1996
    [19]湖南年鉴[Z].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1935
    [20]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三期)[Z].1916
    [21]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五期)[Z].1918
    [22]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R].1933
    [24]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业务总报告[R].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1948
    [25]李铎主编.汉中市文史资料(第8辑)[M].1990
    [26]周柏苍编.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业务总报告[R].1948
    [27]洪江育婴小识[M].光绪十四年刊本
    [28]大清会典事例[M].宣统元年刻本
    [29]洪江育婴续识[M].光绪三十四年本
    [1]湖南通志[M].光绪十一年刊本
    [2]万年县志[M].同治十年刊本,
    [3]续辑汉阳县志[M].同治七年刊本
    [4]南康府志[M].同治十年刊本,
    [5]长沙县志[M].同治十年刻本
    [6]赣州府志[M].同治十二年刊本,
    [7]赣县志[M].同治十一年刻本
    [8]江西通志[M.]光绪七年刊本
    [9]九江府志[M].同治十三年刊本
    [10]吉安县志[M].民国三十年刻本
    [11]南安府志[M].同治七年刊本
    [12]鄱阳县志[M].同治十年刊本
    [13]续云梦县志略[M].光绪八年刊本
    [14]增修施南府志[M].同治十年刊本
    [15]汉阳县志[M].光绪九年刊本
    [16]光绪大冶县志后编[M].光绪十年刊本
    [17]通山县志[M].同治六年刊本
    [18]随州志[M].同治八年刊本
    [19]清实录[M].顺治五年十一月辛未
    [20]郧西县志[M].同治五年刊本
    [21]道州志[M].光绪二年刊本
    [22]黄陂县志[M].同治十年刊本
    [23]南昌府志[M].同治十二年刻本
    [24]德化县志[M].同治十一年刻本
    [25]张恺主编.赣县新志稿[M].赣县:赣县县志局出版,1946
    [26]石大金主编.赣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27]大庾县志[M].册一,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
    [28]余干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29]湖北省志·民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0]湖南省志·政务志·民政,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31]田伏隆主编.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32]南县民政志·大事记[M].1987
    [33]武汉市志·民政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1]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魏源.魏源集[M],上海:中华书局,1976
    [3]李文海等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李文海等著.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5]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影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4
    [6]汪叔子、张求会编.陈宝箴集(下册)[M].上海:中华书局,2005
    [7][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董宝良,熊贤君主编.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10]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11]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2]胡林翼.胡文忠公全集(四)[M].上海:世界书局,1936
    [13]金双秋等编.中国民政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14]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5]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6]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7]许指严编.民国十迥纪事本末(上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18]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0]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1]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2]万振帆.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1
    [23]陈星.江西通观[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
    [24]赵效民.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史(1927-193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5]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26]何友良.中华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27]温锐.中华苏维埃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8]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9]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M](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30]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M].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
    [31]抗战建国纲领浅说[M].正中书局印行,1938
    [32]钟启河、刘松茂.湖南抗日战争日志[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3]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4]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35]赈务实施手册(上篇)[M].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24
    [36]科学方法之救灾述略[M].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1929
    [37]薛毅,章鼎.章元善与华洋义赈会[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38]毛磊等:武汉抗战史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39]顾嶽中编著.战时的新型教育机关[M].上海:独立出版社;1939
    [40]言心哲.现代社会事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
    [4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
    [42]陈凌云.现代各国的社会救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3]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4]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5]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M].:中华书局,2005
    [46]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47]郑功成、许飞琼等.中华慈善事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48]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9]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50]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M].天津:天津人 民出版社,2003
    [51]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2]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3]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资料[M].民国铅印本及抄稿本
    [1]宋传银.湖北近代洪涝灾害[J].载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
    [2]周武.太平天国与江南社会变迁散论[J].史林,2001(3)
    [3]赵建群.清代江西恤政述略[J].江西社会科学,1993(2)
    [4]李传斌.教会医院与近代中国的慈善救济事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4)
    [5]卞镐田.怎样把伤兵难民去增强抗战力量[J].奋斗,1938(9)
    [6]孙艳魁.抗战初期武汉难民救济刍议[J].江汉论坛,1996(6)
    [7]赵再周.怎样调整难民的生活?[J].难民,第4期,1938年4月2日
    [8]刘招成.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述论[J].社会科学,2003(5)
    [9]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字会及其赈济活动[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2)
    [10]宋光宇.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字会“赈济工作”为例[J].国立台清大学考古人类学刊,2001(57)
    [11]五个月来的战时儿童保育会[J].见《妇女新运》第3期,重庆,1939年6月
    [12]江西分会临时保育院[J].见《战时儿童保育会年刊》,重庆,1939年4月:47
    [13]赵师慈.江西第一个保育院视察归来[J].见《江西妇女》5卷3期,1941年4月10日
    [14]刘建本.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湖南分会简史[J].保育生通讯,1999(4)
    [15]朱剑华.一年来的江西保育工作(1939)[J].保育生通讯,1997(1)
    [16]刘清扬.赴芷江途中[J].见《妇女生活》6卷2期,武汉,1938年5月16日出版
    [17]方雪琼.关于宜昌接运站[J].战时儿童保育会年刊,重庆,1939年10月
    [18]从光祖.汉市难童学校参观记[J].教育通讯第二期,1938年4月2日出版
    [19]罗叔章.抗战建国中的难童教育(上册)[J].见《妇女生活》8卷1期,重庆,1939年9月16日出版
    [20]海宇.八年来儿童保育工作的检讨[J].现代妇女,1946(1)
    [21]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工作中的教与养[J].妇女新运第4卷第4期,1942年4月
    [22]战时儿童保育会.八年来工作总报告(1945)[J].民国档案,1996(4)
    [23]论慈善事业中外之不同[J].东方杂志,1904(11)
    [24]曾桂林.清末民初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1895-1928)[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5
    [25]周秋光徐美辉.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9)
    [26]蔡勤禹.民国慈善团体述论[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4)
    [27]王卫平黄鸿山.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3)
    [28]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29]添地.中国近代的慈善事业[J].中国减灾,2005(11)
    [30]郭艳红.近代广西的慈善事业[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6
    [31]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5(1)
    [32]黄向辉.浅析晚清灾荒救助的措施[J].传承,2009(20)
    [33]鲁克亮.清末民初的灾荒与荒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4
    [34]黄建圣马宁.晚清善会善堂向近代慈善组织的转型[J].南通大学学报,2008(3)
    [35]石莹.近代中国教会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36]张小芹.近代湖南社会赡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37]何兰娟.清末民国年间(1900-1949)广州的基督教慈善事业[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38]郑自军.湖南辛酉大旱(1921年)及赈务研究[J].史学研究,2002(5)
    [39]陈丽华,罗彩云.会馆慈善事业述论[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40]朱英.戊戌时期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J].江汉论坛,1999(11)
    [41]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J].近代史研究,2000(6)
    [42]曾桂林.20世纪国内外中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3)
    [43]刘岩岩.北洋政府时期湖北义赈会述略-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9(8)
    [44]张礼恒.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事业[J].民国档案,1996(3)
    [45]任云兰.近代慈善救济事业的社会功能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8(5)
    [46]蔡勤禹.民国慈善组织募捐研究-以华洋义赈会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
    [47]郑自军.民国湖南华洋筹赈会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
    [48]郑自军.民国前期湖南减灾防灾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
    [49]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业[J].史学月刊,2002(12)
    [50]吴琦.传统慈善中的官方角色——以清代湖北育婴事业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5)
    [51]许金华.1898-1928年的赣南社会救助与社会变迁[D].江西师大硕士论文,2004.5
    [52]肖倩.清代江西民间溺女和拯婴研究[D].江西师大硕士论文,1999.5
    [53]肖倩.清代江西民间育婴事业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1)
    [54]赵宝爱.近代济南慈善事业论略(1904-1937)[J].济南人学学报,2005(1)
    [55]黄庆林.1931年洞庭湖水灾原因及荒政特色[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56]涂蕴漪.明清时期江西慈善事业研究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57]吴郁琴胡火清.民国江西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进程(1928-1941)[J].农业考古2006(3)
    [1]William T. Rowe.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夫马进.中国の善会善堂史研究[M].京都:同朋舍,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