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报纸对大学形象再现现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通过对《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和《华西都市报》的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本文研究了国内主要报纸对大学形象的再现现状。
     研究发现,作为一家综合性政党报纸,《人民日报》对大学形象的再现是一种配合政治宣传的再现;作为一家以深度报道为主的周报,《南方周末》对大学形象的再现则是一种社会机制和教育制度关照下的再现;作为一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对大学形象的再现是一种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的多元化再现。
     再现中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教师形象的相对缺失;二是大学形象在不同报纸中存在自相矛盾、各说各话的状况。与相关研究相比,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大学形象在报纸中的再现过程与现状上,并非论述其结果的正面性与负面性。
After analysis of the news and reports of People's Daily,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s representation.It has found that People's Daily gives the readers a kind of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about college as a party newspaper. Southern Weekly puts the issue in the social systems as a weekly.West China Metropolis Daily gives the people a kind of multirepresentation based on the market as a mass newspaper.The difference can be found in two ways:one is the college teachers'images relative absence;the other is that the ideas in different newspaper are self-contradictory. Compared with the relative studies,the author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presentional process rather than the positive image or negative image.
引文
① 黄小熳:《被妖魔化的大学生?》,《中山大学报》,2004年9月2日。
    ② 李效纯:《不要妖魔化大学生》,《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2期。
    ③ 郑一虹:《大学形象要素影响考生选择大学的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10期。
    ④ 于海琴:《关于大学形象内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程明雄:《大学形象CIS战略》,《高等建筑教育》,2003年第2期。
    ② 殷朝晖:《大学形象设计和品牌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③ 叶汉钧:《试论大学形象与校园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④ 段怡:《论大学形象与公共关系的实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⑤ 卞冬磊:《转型期大众传媒报道与大学形象塑造关系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⑥ 余兼斌:《大众传媒中的大学形象》,《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2期。
    ① 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4期。
    ② 王石番:《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第3页,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
    ①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66至6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84页,北京,中围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 王锡苓:《传播学研究方法》,第166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③ 王石番:《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第35页,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
    ④ 丹尼尔·贝尔:《西方社会科学》,第1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① 陈勇:《组织危机传的播策略应用与成效检视——以中国足协处理中超“十月革命”事件为例》,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论文,2006年5月。
    ② [英]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著,张威等译:《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第3至4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③ 曾庆香:《新闻叙事学》,第4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①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第91页,第96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②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第91页,第96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③ 法,米歇尔·福克,谢强等译,《知识考古学》第135-136页,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④ 英,阿兰·谢里登:《求真意志—米歇尔·福柯的心路历程》,第16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⑤ 梵·迪克:《话语 心理 社会》“译者前沿”,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① (荷)托伊恩·A.梵·迪克(TernA.Van Dijk)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第18-25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
    ② 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外国语》,2003年第3期。
    ③ (荷)托伊恩·A.梵·迪克(TernA.Van Dijk)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第27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
    ④ 丁和根:《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1卷第1期。
    ①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2005年11月4日。
    ② 张澜、温松岩,《“高等教育”和“大学”概念的界定与分析》,《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① http://www.moe.edu.cn
    ② http://www.eol.cn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4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①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2日第1版。
    ② 《华西都市报》,2006年9月1日第6版。
    ③ 卞冬磊,《转型期大众传媒报道与大学形象塑造关系研究——以2004年1月1日以来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④ 陈永明:《现代教师论》,第11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① 陈永明:《现代教师论》,第9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② 《南方周末》,视点,2006年8月24日。
    ① (荷)托伊恩·A.梵·迪克(TernA.Van Dijk)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第77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
    ① (荷)托伊恩·A.梵·迪克(TernA.Van Dijk)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第57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
    ① 《高等教育的高风险不容忽视》,《南方周末》,2006年5月25日第2版。
    ① 《高等教育适度发展,还是大力发展》,《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7期。
    1、(荷)托伊恩·A.梵·迪克(TernA.Van Dijk)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
    2、(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3、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4、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5、唐玉光,房剑森,《高等教育改革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姚启和,文辅相,《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高等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王帮虎主编,《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9、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王锡苓,《传播学研究方法》,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12、丹尼尔·贝尔,《西方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13、周立方,《新闻写作弊病剖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
    14、黄晓钟,《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15、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16、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5年。
    17、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蒋晓丽,《现代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19、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0、《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出版社,1999年8月。
    1、《国际新闻界》
    2、《新闻与传播研究》
    3、《新闻与传播》
    4、《新闻大学》
    5、《高等教育研究》
    6、《上海高教研究》
    7、《人民日报》
    8、《南方周末》
    9、《华西都市报》
    1、http://www.moe.edu.cn
    2、http://www.eol.cn
    3、http://www.nanfangdaily.com.cn
    4、http://www.people.com.cn
    5、http://www.wccdaily.com.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