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个体情感与艺术实践:一个民居彩绘传承人的生活史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dividual Emotion and Art Practice: The Personal Life History of an Inheritor of Folk House Painting
  • 作者:刘敏
  • 英文作者:LIU Min;
  • 关键词:白族民居彩绘 ; 个体情感 ; 艺术实践 ; 李云义
  • 英文关键词:folk house painting of the Bai nationality;;individual emotion;;art practice;;LI Yunyi
  • 中文刊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0
  • 出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04
  • 基金: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绘生活: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生产”(2017syl0068)
  • 语种:中文;
  • 页:29-35
  • 页数:7
  • CN:42-1328/C
  • ISSN:1004-941X
  • 分类号:TU241.5
摘要
艺术通常被视为整体文化的建构形式及多重力量的承载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低估或忽视了艺术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在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人李云义的个人生活史中,民间艺人在个人、家庭和国家三个不同的社会场景中的个体能动性、个人情感、艺术实践与特定历史传统、社会情境、国家政策的相关性得以集中展现,为人类学阐释民间艺人在艺术实践中的主体性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与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传播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Art 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construction form of the whole culture and the bearing way of multiple power,which to some extent underestimates or neglects the initiative of the subject of art practice. In the personal life history of Li Yunyi,an inheritor of folk house painting of the Bai nationality,folk artists' individual initiative,personal emotion,art practice,and their relevance to specific historical tradition,social situations and national policies in the three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of individual,family and country are concentrated and reflected,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anthropology to expound the subjectivity of folk artists in art practic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economy,society,culture and the inheritance,inno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folk art.
引文
(1)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王铭铭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27页。
    (2)格雷戈里·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李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2-23页。
    (3)朱迪斯·巴特勒:《消解性别》,郭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25页。
    (4)张慧:《羡慕、嫉妒、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24、173页。
    (1)目前洱海周边从事白族民居彩绘的人很多,其中有许多并没有将其作为专门的职业,只是在没有活计的情况下,协助掌握彩绘技艺的师傅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如打线条、粉纸筋灰、涂色等。此处所统计的是完全掌握彩绘技艺并将其作为主要生计方式的艺人,包括目前年事已高且较少做彩绘的老艺人。
    (2)朱凌飞:《边界与身份:对一位老挝磨丁村民个人生活史的人类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121页。
    (3)步朝霞:《自我指涉性:从雅各布森到罗兰·巴特》,《外国文学》2006年第5期。
    (1)资料来源:据笔者对李云义的访谈,2017年5月19日,李云义家中。
    (2)资料来源:据笔者对鸡足山祝圣寺方丈宏盛法师的访谈,2017年6月5日,鸡足山祝圣寺。
    (3)资料来源:据笔者对李明的访谈,2017年5月21日,李云义家中。
    (1)资料来源:据笔者对张惠模的访谈,2017年5月19日,李云义家中。
    (2)Robert Desjarlais,Body and Emotion:The Aesthetics of Illness and Healing in the Nepal Himalayas,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2,pp.103-105.
    (1)据笔者调查,20世纪90年代整个双廊地区专门从事彩绘的大师傅只有两人,一人为李云义,另一人为双廊村的杨震,两人年纪相仿,且都在20世纪60年代向李文秀师父拜师学艺,只不过杨震的学艺时间较短,仅跟随师父在鸡足山学习了一两个月的时间。
    (1)资料来源:据笔者对李云义的访谈,2018年9月21日,李云义家中。
    (2)资料来源:据笔者对大理市非物质文化管理所所长杨建华的访谈,2017年6月10日,大理大学。
    (3)资料来源:据笔者对李云义的访谈,2017年5月20日,李云义家中。
    (1)宋红娟:《西方情感人类学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