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4年第10期
详细信息   期数:第10期(总第32期)    来源:综合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20日

    


    


    
    
    

    

    

内部参考

                                                      


    

地学文化动态


    

2014年第10期(总第32期)


    


    


    
    
    

    

    

联合主办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41020


    

 


    

 



    


    

格言警句


    

·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文化研究


    

· 略论绿色矿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马伯永


    

文化推介 


    

· 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荐评


    

文化在行动


    

    · 2014年地学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等6


    

徽志解读


    

·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徽志解读


    

文化人物


    

· 张庆豫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营造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自201210月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廉政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踊跃参加,共征集廉政格言警句1363条,其中不乏警醒人心之语。故此,本刊将每期摘选部分佳句刊载,以资共勉。


    

以石之坚,行廉之志。


    

—— 


    

莲拒污泥身自洁,


    

廉抗贪腐行自公。


    

——丁建华


    

清风凉自林谷出,


    

廉洁源从自律来。


    

——张增杰


    

愿作一片顽石,历尽沧海桑田,


    

风化了些许,却依然质朴。


    

——牛新生


    

热情与汗水踏遍矿山,智慧与勇气寻觅宝藏;


    

廉洁与律己凝聚人心,正直与诚信惠民利己。


    

——赵海杰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文化研究


    

略论绿色矿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马伯永  中国地质调查局


    

绿色矿业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推进绿色矿业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它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绿色矿业文化与传统矿业文化都是伴随着矿业开发而产生和发展的,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矿业文化是真实地表达和陈述矿业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文化形态,具有一定的“中立性”特征,即“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元素同时并存。而绿色矿业文化则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新型矿业文化,既源于传统矿业文化,又是对传统矿业文化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是对现代人类面临传统矿业活动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现实反映,它有效地摒弃了传统矿业开发中存在的“重开发轻保护、重开源轻节流、重速度轻质量”等一系列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知识、观念、制度、行为。绿色矿业文化就是一种促进矿业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矿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基本特征,在核心价值理念上具有明显的导向性,逐渐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一、加强绿色矿业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一)绿色矿业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所引起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资源环境意识全面觉醒。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绿色矿业的倡导者,到推动者,再到实践者,国土资源部对绿色矿山建设精心部署、强力推动。2007年,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的徐绍史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明确发出了“发展绿色矿业”的倡议。20091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明确提出发展“绿色矿业”的要求,并确定了“2020年基本建立绿色矿山格局”的战略目标。同月,中国矿业联合会制定了《中国矿业联合会绿色矿业公约》。同年10月,李克强同志在给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致信时,指出要“发展绿色矿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开采和利用效率,为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2010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依法办矿、规范管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9个方面的绿色矿山建设基本条件。20126月,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到2015年,建设600个以上试点矿山;2015-2020年,全面推广试点经验,实现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矿山企业按照绿色矿山条件规范管理、基本形成全国绿色矿山格局的总体目标。新办矿山达不到绿色标准将不能获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为发展绿色矿业注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内涵,成为发展绿色矿业最具现实意义的纲领性指导原则和动力。


    

(二)绿色矿业文化的功能


    

绿色矿业文化既有一般文化的功能,又在具体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舆论导向功能。绿色矿业文化是一种新形势下体现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新型矿业文化、主流文化,是一种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限制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倡导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在现代矿业领域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绿色矿业文化通过各种媒介载体和手段的广泛传播,让社会公众,特别是矿业从业人员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绿色矿业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二是生成教化作用。文化的本义就是教化,文化的本质就是“化”人。绿色矿业文化源于矿业建设,但又与经济社会、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发生广泛关联和深刻影响。它不但在教育对象上由矿业从业人员这个特殊群体延伸到全体社会公众,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培养,从而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不同层次上使全体社会公众联系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建设绿色矿业的整体合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尊崇绿色的良好环境。同时还能使人们在获得知识、艺术享受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


    

三是规范制约功能。文化能激励人的思想和行动,也能规范人的思想和行动。绿色矿业文化通过鲜活的形式对其思想、理念、观点、行为、制度进行广泛的传播,并获得了国家、矿业管理部门、矿业系统内部制度力量、舆论力量和内心信念力量的一致支持后,就可以通过教育导向、行为约束和法律制裁等具体功能,调节矿业企业及员工群体在矿业活动中的情绪、心理、态度和职业行为的动机、目的、方向和方式,使他们与国家、与地方政府、与矿区居民达成利益上和精神上的一致。在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规章制度上对矿业企业及员工行为产生某种限制和约束功能,主要是对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的限制和约束,尤其是对乱采乱挖,破坏环境行为的禁止和控制。


    

四是鼓舞激励的功能。绿色矿业文化是一种具有以尊重自然规律和矿业发展规律、保障矿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文化,在矿业活动过程中具有的正确的行为指针、理想的角色模型和公认的行为模式,自然会对人们产生一种鼓舞、激励的作用。通过弘扬在绿色矿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科学理念、科学精神,通过总结、宣传绿色矿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展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有利于消除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矿业发展的错误和片面认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绿色矿业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党和政府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的坚定决心,鼓舞社会各界,特别是矿山企业自觉投身绿色矿山建设的实践之中。


    

五是社会监督的功能。绿色矿业文化的监督作用,在于其随着绿色矿业文化的传播、社会公众相关知识的丰富,能够唤起人们的监督意识而去监督,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而激起人们去监督,其主动监督意识也越来越强。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舆论工具及时向社会公众报导矿业建设情况,既能够促使政府加强矿山监管,又能及时监督矿山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通过小说、戏剧、电视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再现“黑色矿山”对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巨大破坏,再现党和政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全方位推进绿色矿业的坚定决心。


    

二、绿色矿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绿色矿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看,其核心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到矿业方面即是实现矿业的绿色发展,这也是我国矿业界肩负的政治使命。截至目前,我国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的单位共有661家,仅占全国16297家规模以上矿山单位的4.05%。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与构建绿色矿山格局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绿色矿山建设,不是简单的“复垦还绿”,而是一项关乎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资源集约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矿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才能促进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矿业文化建设的文化意义


    

绿色矿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矿业领域最鲜明、最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资源需求刚性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矿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和双重考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要有一个新的定位、新的发展和新的飞跃。而传统矿业文化“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重宏观轻微观”的传统矿业文化发展理念和惯性思维已不能适应当代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有更加先进文化的支撑、促进和推动,需要推动传统矿业文化向绿色矿业文化的科学转型发展绿色矿业文化,既是用绿色矿业文化理念武装头脑,从文化层面推进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绿色矿业文化建设的科学教育意义


    

加强绿色矿业文化建设,用先进矿业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矿业职工头脑,可以提高矿业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有利于激励矿业职工队伍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督促矿山企业更加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更加正视环境问题和关注人类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更加自觉地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矿产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对外树立矿业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促使矿山企业在绿色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加强矿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进一步转变矿业发展模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建设绿色矿业文化的途径和措施


    

(一)加强绿色矿业文化理论研究


    

文化建设实践离不开先进文化理论的指导。目前,绿色矿业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已有多年,但业界对绿色矿业文化的研究还鲜有涉及,更谈不上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需要加强矿业文化理论研究。要把绿色矿业文化研究纳入地质文化研究、环境文化研究和矿业企业文化研究的范畴,加强对绿色矿业文化建设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应用性问题的系统研究。围绕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深入研究绿色矿业文化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框架结构,深入研究社会公众、政府机关、矿山企业对绿色矿业文化建设的新需要、新要求,深入研究绿色矿业文化建设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山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关系,深入研究绿色矿业文化融入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抓手,全面系统地提出加强绿色矿业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有效方法。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兼采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文化之长,综合创新,不断提高绿色矿业文化建设水平。


    

(二)大力加强矿山企业文化建设


    

矿山企业是绿色矿山建设主体,也是实践绿色矿业文化的基础。绿色矿业文化是矿山企业进行绿色矿山建设的指导思想,它既是一种绿色文化符号,又是一种环境意识和文明发展观。矿山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自觉承担起建设绿色矿业的历史使命。一是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结合矿山企业的地域环境、经济技术条件和发展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构建具有鲜明企业特点和时代特征、为广大地质职工所普遍认同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核心价值理念要体现绿色观、安全观、创新观、效益观、诚信观和社会责任等核心内容,向员工,向社会宣告自己存在的价值、目的、意图、作用,企业及其成员的基本责任、承诺、经营方针、行为方式,建立企业的基础以及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推动目标实现的力量。二是加强企业制度行为文化建设。以本单位核心价值理念体系为指导,对本单位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审视,全面评估现有制度与价值理念体系的一致性,提出创建体现绿色发展内涵的思路体系、逻辑框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文化的贯彻和实施,贯彻企业的价值取向,约束和规范职工的行为。三是加强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建立独具特色、富有内涵的视觉识别系统,美化工作生活环境,为企业职工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三)加强绿色矿山文化资源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系统地梳理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宫禁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加强矿业文化资源建设,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有目的地、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和提炼绿色矿业文化资源的存量状况、价值状况。一是加强矿业史研究,深入挖掘提炼中国古代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等文明成果中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文化资源,古为今用,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二是加强古矿业遗迹的发掘、登记和保护,同时开展矿业遗迹的产业化开发的综合研究,为发展矿山公园等绿色文化产业创造条件。三是全面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矿业领域在保障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探索自然奥秘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独创性、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科学理论、技术成果以及衍生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文化元素,不断增强绿色矿业文化的科学内涵。四是系统梳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典型经验、典型教训。五是加强对现有矿山公园、矿业场馆等绿色矿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科学管理,加强文化资源的二次挖掘提炼,完善其科学知识体系提高展陈水平,为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奠定基础。六是加强不同类型绿色矿业文化资源的整合工作,推进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提供基础信息平台。


    

(四)完善绿色矿业文化传播体系


    

绿色矿业文化理念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进行大力宣传普及。一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的宣传作用,加大对《绿色矿业公约》的宣传力度,加强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绿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矿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地球日、土地日、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开展绿色宣传行动,让社会公众从心灵深处感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各类地学、矿业等相关院校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三是要加大对专业图书馆、博物馆、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其它矿业文化设施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


    

(五)加强绿色矿业文化产业建设


    

发展绿色矿业文化产业,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产业的规划、产品创意、产品制作、市场推广和服务的全过程,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绿色矿业文化建设。一是加强矿业公园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创建主题突出、内涵丰富,集矿业文化、矿山环境治理、娱乐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矿山公园文化旅游品牌,传播矿业知识,传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理念。同时以矿山公园为基地,整合地域内的环境特征、自然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元素,逐步延伸、辐射、扩展,形成综合文化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二是通过加强绿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创新,积极创作反映矿业领域工作生活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纪录片、科普作品。各类作品要集科学性、艺术性、地域风情和矿业文化于一身,互为借鉴、相互融合,以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弘扬绿色发展理念,展现绿色矿业建设成果,展示矿山行业良好精神风貌和责任意识。三是矿山企业、文化企业、地学院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要密切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四、结语


    

资源环境问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减少矿业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促进矿业活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国家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行业、一个单位若要创造出不辱时代使命的业绩,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理念。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矿业绿色发展理念和科学实践的结合,奠定了绿色矿业文化的基础。绿色矿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以文化的力量感召社会公众,强化资源保护意识,共同建设绿色家园。


    

 


    

 


    


 


    

    

文化推介


    

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荐评


    

《李四光中队科普丛书——用画笔 讲我和地球的故事》


    

中国知名科普作家董仁威曾指出:“科普作品要有六性: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独创性、思想性、文学性”,我们接下来为您推荐的这套科普书也许不能完全达到这六性的要求,但它却兼具了其中的大部分,它就是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全国组委会编辑出版的《用画笔讲我和地球的故事》(地质出版社,ISBN978-7-116-07885-7)。


    

该书是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小朋友的手绘图中精选100幅作品编制而成的,是一部真正由少年儿童自己动手绘制的科普读物。这也是该套国土资源科普书籍最大的亮点。它巧妙地将小朋友们充满丰沛想象力的绘画作品和创作说明与我们所欲宣传的国土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用儿童的视角来展现我们生存环境的面貌,其独创性和趣味性是毋庸置疑的;用小朋友为其他小朋友讲故事的方式,用“浪费让地球贫穷”、“污染让地球生病”、“地球被送进医院”这样的儿童语言宣传、普及国土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以及节约保护地球资源的理念,这就瞬间拉近了书籍和读者之间的距离,避免了生硬说教之嫌,于通俗易懂中宣扬了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理念。


    

 


    

(荐评人:徐梦华)


    

 


    

 


    

 


    

《克什克腾火山的奇幻故事》


    

翻开这本《克什克腾火山的奇幻故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可爱的卡通角色“火山精灵”和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还有宇航、阿莱、朝鲁这三个活泼开朗的小学生。简约的人物画像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读者的吸引力。


    

“这样的一群人物,会带领我们走近怎样的故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小读者们会紧跟人物的脚步,逐渐走进一次充满了神秘、奇幻和快乐的旅程。在这次旅程中,身为地质科学家的爷爷会带领孩子们领略蒙古地区的风土人情、见识克什克腾火山遗迹的独特容貌、揭开火山形成和爆发的种种秘密、了解种种地形地貌的知识、认识到火山喷发带来的许多益处……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绘画和插图,简约明了,灵动活泼,让人在故事的旅程中能充分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热情,看懂火山相关知识的显著特点。


    

可以说,作者用一次地质考察的行程串起了一系列关于火山的基本知识,用讲故事的形式、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以及平易近人的语言很好地向适龄儿童普及了相关地质知识。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你们对本书感兴趣,请记住以下基本信息:本书属中国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科学研究丛书之一,由田明中等编著,由地质出版社20116月出版,书号:978-7-116-07242-8


    

 


    

(荐评人:徐梦华)


    


 


    

    

文化在行动


    

2014年地学文化研讨会成功举办


    

1024日,由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学会21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共同承办的2014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成功召开。此次研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与地质调查工作发展为主题,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2014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为地质调查工作全面深化改革、找准工作定位、助推找矿突破群策群力,来自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和各科研院所的80余名代表着重就十八大精神与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期地质行业精神”以及“新时期加强地勘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展开研讨,与会者交流经验、共享成果,取得良好成效。


    

“爱我国土”摄影展在京举行


    

929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进一步推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繁荣和弘扬国土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由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主办、中国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国土资源摄影家协会筹委会共同承办的国土资源系统离退休干部“爱我国土”摄影展在京揭开帷幕。 “爱我国土”摄影展共展出摄影作品129幅,参展作品集文化艺术、摄影技巧、地质知识等元素于一体,将人文景观、自然景色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体现了国土资源系统的特色,首次面向社会宣传国土资源文化,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中国科协追授杨衍忠同志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013日,根据《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究决定追授杨衍忠同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表彰其为我国地质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并决定将杨衍忠纳入其“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对象。杨衍忠由此成为江西省首位入选“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的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号召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向杨衍忠同志学习,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学习他务实进取、争创一流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大公无私、甘守清平的高尚情怀。


    

第二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研讨会举行


    

109-11,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12个省市和加拿大等国的30余家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主题公园、地质环境保护基金会以及高校、科研单位等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研讨会旨在响应国家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理念,进一步扩大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的影响,交流科普工作经验。


    

《海洋六号2011》获第五届宝石文学奖


    

近日,中国地调局广海局编著的报告文学作品《海洋六号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主编杨胜雄)获第五届宝石文学奖。《海洋六号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是第一部由中国大洋科考队员们集体创作的科考纪实,于2012年出版。这部作品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科考队员120天科考活动的独特体验。这些带有个人鲜明特色和纪实风格的日记,向读者全面客观地展现了整个航次科考活动的全历程以及中国地质人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表现出了强烈的“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精神,丰富了海洋地学文化,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开拓深海大洋,履行国际义务,发展海洋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航遥中心举办全国科普日海洋资源勘探科普讲座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邀请物探部主任、全国海洋地球物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教授为中心青年职工作了一场海洋资源勘探科普讲座。讲座中,周坚鑫主任介绍了我国的海洋国土概况、海权现状、天然气水合物及航空物探技术等内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了航空物探利用地球磁场、重力场、电磁场及放射性特征寻找资源能源的方法原理。周坚鑫耐心回答了青年职工的提问,希望中心青年职工能够提升海洋意识,心系祖国海洋,从国家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踏实工作与探索创新,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徽志解读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徽志解读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Nanjing CenterCGS,以下简称南京地调中心)徽志的主图案为抽象的山水组合,象征着地质工作;圆形标志的背景为地球,意指南京地调中心从事的是地球科学的研究;下方构图为橄榄枝,象征着和谐美丽的地球环境。三道水波纹象征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1962意指本机构为1962年成立。山的图案之上的CGS英文字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简称。


    

此标志为圆形构图,线条流畅,庄重而不失活泼,鲜明地体现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


    

 



    

文化人物


    

张庆豫1937),曾用笔名野丁,1937年出生于河南漯河。1957年毕业于宣化地质学校矿产地质与勘探专业,先后在四川、甘肃地质战线工作20余年。曾任甘肃省地矿局科研所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处女作《早呵,祖国的山》发表于1956年《河北文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岩》、《奔腾》、《陈厂长》,中篇小说《海陆变迁》、《黑戈壁》、《苦送》,报告文学《共和国不应忘记》(合著)、《故道风雨》。其中《苦送》先后获首届地质文学宝石奖、甘肃省第三次优秀文学奖。《共和国不应忘记》获原地质矿产部1987年优秀文学创作奖和首届地质文学宝石奖,并受到文艺界和广大读者重视,原地质矿产部和《中国作家》杂志、甘肃省作协以及甘肃省地矿局等先后召开专题讨论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地质矿产报》、《山野文学》、《甘肃日报》和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等纷纷发表消息、评论或转载、联播。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沃土、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4年第10期(总第32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徐红燕 崔熙琳 徐梦华        联 系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