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5年第2期
详细信息   期数:2015年第2期(总第36期)    来源:综合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5年2月20日

    


    


    
    
    

    

    

内部参考

                                                      


    

地学文化动态


    

2015年第2期(总第36期)


    


    


    
    
    

    

    

联合主办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5220


    

 


    

 



    


    

文化研究


    

·加拿大博物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启示……………………于海涛


    

文化推介 


    

·意境高远与情思致远的欢歌


    

——读陈汉江《沉思韶山冲》诗歌集感悟


    

……………………………………………………………………赵俊杰


    

徽志解读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徽志解读


    

文化人物


    

· 高洪雷



    

    

文化研究


    

加拿大博物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启示


    

于海涛 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


    

国土资源科普是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肩负着普及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和国土资源管理新理念、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提升国土资源事业社会认知度等重要职责。同时,我国国土资源十分丰富,发育有38亿年以来各个地质时代的地质遗迹和各种类型的矿产,有许多世界罕见的地质现象,有大量独具行业特色的科普资源,为普及国土资源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条件。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手段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就成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近年来,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产生出一系列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技术,包括互联网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社交网络、移动APP、虚拟现实等,本文涉及的“新媒体技术”,主要指狭义的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具有形式新颖、便捷快速、吸引力强等特点,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和教育重要场所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地在展示、服务和科普宣传中应用新媒体,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这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科普工作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加拿大几家博物馆为例,通过总结、分析、借鉴其新媒体应用经验,探讨对我国国土资源科学普及的启示。


    

一、加拿大博物馆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现状


    

加拿大的博物馆普遍重视新媒体的应用,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无线导览。无线导览是指在参观过程中,用无线手持设备(导览机与手机、Pad等),感应用户所处位置,或者由用户输入展品编码,获取对应讲解信息的一种导览方式。这种方式应用比较普遍,比如加拿大自然博物馆(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馆内提供WI-FI无线网络,供免费使用。观众用手机或Pad下载博物馆导览软件,扫描展品对应的二维码,即自动打开相关网页,播放讲解视频,非常方便(图1)。


    
    
    
    
    
    
    
    

    


    


    


    

1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手机导览


    

这类导览方式相对比较“传统”,但有的博物馆在内容细分上下足了功夫,以多样性的服务满足各类人群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以加拿大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为例,其无线导览机可通过导览机和手机、Pad,提供包括中文在内的5种语言供选择;同时提供多达10种主题的个性化介绍。比如“经典作品展”、“馆长聊艺术”、“儿童看展览”、“展品中的时尚元素”、“跟着大山看展览”等,把固定的展品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让观众根据兴趣各取所需。观众只需手持导览机,选择感兴趣的作品输入编号即可(图2)。其中“跟着大山看展览”,是中文普通话导览,特别邀请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大山进行录制,很有亲和力。对同一个展品,也提供内容丰富的讲解,包括一般介绍、历史背景、作者讲解、观众感言、专家评论、甚至争论等,形式上也有脱口秀、采访、辩论等。


    
    
    
    
    
    
    

    


    


    

2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的多主题个性化语音导览


    

(二)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是指以一定社会关系或共同兴趣为纽带、以各种形式为在线聚合的用户提供沟通、交互服务的网络应用。社交网络对信息传播的形式与效率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将信息传播速度、影响力度和覆盖广度提高到了新的量级。加拿大博物馆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开放传播优势,不断提升自身宣传推介、科普知识宣传、内外互动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其应用主要包括 Facebook(国内微信、人人网与之类似)Twitter(国内微博与之类似)Youtube(视频网站,国内优酷与之类似)Blog(博客)、Google+Flickr(图片网站)等,就应用形式来说,本文涉及的几家博物馆情况如下表:


    
    
    
    
    
    
    
    
    
    
    
    
    
    
    
    
    
    
    
    
    
    
    
    
    
    
    
    
    
    
    
    
    
    
    
    
    
    
    
    
    
    
    
    
    
    
    
    
    

    

博物馆


    

社交网络形式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Blog


    

Google+


    

Flickr


    

Rss


    

加拿大历史博物馆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各种社交网络形式,均在其网站首页(见图3)和馆内显著位置张贴,广而告之,宣传推广。除了博物馆整体以外,有的博物馆内设部门也有各自的社交网络应用。比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Facebook下有3个应用,Twitter下面有13个应用。就内容来看,既有活动预告、图文介绍、视频讲座,又有科普宣讲、故事分享,还有解疑释惑、专题讨论等,大大丰富了信息量。


    
    
    
    
    
    
    

    

 


    


    

 


    


    

3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社交网络应用


    

 


    
    
    
    
    
    

    


    

4 加拿大历史博物移动APP


    

(三)移动APP移动APP一般指智能手机、Pad等移动平台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加拿大的很多博物馆都开发并推荐应用移动APP。如加拿大历史博物馆的移动APP(图4),提供4种语言讲解,既可在馆内对照实物收听,又可以在任何其他时间重温展览,就像拥有个人的随身博物馆。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的移动APP则更为丰富(图5),主要有3个部分,一是精选了52件加拿大经典艺术作品,分别提供作品介绍、作者简介、多图或者细节放大展示、作者和专家访谈等,作品涉及的有关地点还可以调出地图直观查看,有的还提供语音和视频介绍,可以在手机或者Pad上直接观看。同时,还显示这些作品在美术馆的具体展厅和位置,方便到馆欣赏。二是按字母排序提供艺术欣赏“关键词”讲解,丰富知识储备,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欣赏。三是提供美术馆基本信息,包括建筑特色、开放时间、交通指引、展厅图示等。


    
    
    
    
    
    

    


    

5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移动APP


    

可以说,移动APP的推广使用,一方面以便捷、移动、活泼的方式提供了大量相关信息,大大丰富了参观体验;另一方面,也有效延展了参观空间,比较适应现代社会时间碎片化的状态,增强了科学普及的深度和广度。


    

 


    

(四)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技术对现实进行模拟,产生一个三维虚拟空间,提供给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应用在博物馆展示和科普宣传上,具有不小的潜力。加拿大在国家层面有一个“加拿大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 of Canada),主要由联邦政府资助,其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丰富有趣的多媒体网络博物馆,了解并发现艺术、科学和加拿大历史”,其“藏品”之丰富、使用之便捷、影响之广泛远远超过传统的博物馆,特别是在其国内和全球传播加拿大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以全新


    

 


    
    
    
    
    
    

    


    

6 加拿大虚拟博物馆“黄金”专题展


    

 


    
    
    
    
    
    

    


    

7 让观众看到木乃伊的内部及“骨骼”


    

的网络方式整合了全加拿大1600多家博物馆、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私人部门的丰富文化遗产资源,并以崭新、便捷、互动的在线方式“陈列”、向公众开放。目前主要分虚拟展览、教育资源和创新项目三大部分,提供500多个虚拟展览,150多个互动资源、360余个学习教育资源。自20013月上线以来,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每年有来自200多个国家数百万人次的访问(图6)。在具体的展览应用上,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让深度触摸、观察展品成为可能。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Ontario Museum)开发了一个名为ScopifyROM的应用程序,观众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使用这个程序,能以之前不可想象的方式去感受展品,比如用x-射线“看”东西、使恐龙“复活”、让骨骼“长”出皮肤等,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图7)。


    

 


    

二、主要特点


    

    分析加拿大博物馆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8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地质和矿物展区交互性多媒体展示形式


    

(一)新媒体运用已与科普宣传深度融合。从以上几家博物馆来看,其对新媒体的应用已经走过了摸索试验的阶段。新媒体已与博物馆展览理念、内容、形式等融合在了一起,并体现在了传播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宣传理念上,加拿大历史博物馆在其建馆目标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其网站、巡回展览、参加会议、出版物、社交媒体、参与性项目以及其它拓展的形式,向加拿大和全世界传播知识。在组织机构上,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其 Museum Corporation(博物馆法人机构),就包括多媒体技术专家,他们与世界知名研究者、收藏家、教育家共同管理博物馆;其行政运营团队包括专门的社交媒体协调员,负责社交媒体的应用推广。在具体展览上,比较广泛地应用了展台式触摸屏、互动投影仪、多媒体互动游戏、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等媒体技术。比如,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地质和矿物展区就有50余种交互性多媒体展示,包括电脑游戏、动画、视频、实景模拟和动手实践活动等,其中互动游戏就有10余种,增强展示效果(图8)。


    

(二)“新”、“旧”媒体方式不断融合创新。加拿大博物馆在广泛应用各种新媒体方式的同时,没有削弱传统媒体方式的作用,比较注意在融合的基础上创新,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和较好的传播效果。以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为例,其地质矿物展厅有3台“岩石制造机”(Rock machine),分别叫做“岩浆造岩机”(Magmanator)、“变质造岩机”(Metamorphicator)和“沉积造岩机”(Sedimentator),采用冶炼炉的造型,由观众操纵选择不同的参数,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岩浆冷却的结晶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过程,并亲手“制造”三大类岩石(图9)。这既有传统的声、光、电形式,又有虚拟现实


    
    
    
    
    
    

    


    

9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岩石制造机”


    

技术的引入,更有观众亲身参与的理念,使地学知识科普变得妙趣横生,极为引人入胜。当然,加拿大博物馆对新媒体的充分利用,是建立在其较高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之上的,是与其具体国情相适应的。同时,其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受众仍然相对较少、投入产出费效比相对不高、新媒体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等,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进而去芜存精,结合我国实际参考借鉴。


    

三、启示和建议


    

近年来,我国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对大众媒体及现代化传播手段应用相对不足,丰富的国土资源科普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国家“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等,都明确提出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增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等要求,一定程度上,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深入发展的瓶颈之一。


    

通过了解、分析加拿大博物馆应用新媒体技术情况及其取得的良好效果,对于如何做好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积极应用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助力国土资源科普宣传。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新媒体更是异军突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 2014 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 亿[1]即时通信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为89.3%,社交网站覆盖率为61.7%,微博覆盖率为43.6%[2]。可以说,网络新媒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和重要的社会力量,正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必须勇于面对这种变革,紧跟时代脉搏,积极应用新媒体助力国土资源科普宣传。


    

(二)加强新媒体应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加强新媒体应用理论研究,注重用理论引领实践。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虽然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媒体形态,其网络空间安全、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伦理道德、信息审核机制、法律法规约束等方面,都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做法,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社交网络在高效便捷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极易成为伪科学和谣言的传播“利器”。目前,美国、欧盟包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围绕社交网络制定和完善了信息安全、网络隐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减少和遏制其负面效应。国土资源科普应用新媒体技术,也要加强理论上的分析研究,扬长避短。同时,各部门在应用新媒体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中,已经形成了很多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和机制,要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规范、提炼、推广,并结合部门实际加以创新、应用,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使新媒体应用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更好地为国土资源科学普及服务。


    

(三)自觉融入部门信息化整体建设。新媒体技术应用,需要一定的财政和技术支撑。加拿大的博物馆有较为完善的政府资助、商业赞助模式和较强的自盈利能力,其新媒体应用已纳入部门发展整体考虑,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当前,我国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相比于传统政务、业务类的网站及信息化应用,新媒体特别是国土资源科学普及新媒体应用差距较大。国土资源科普部门要主动争取各方支持,自觉将新媒体应用纳入部门信息化整体建设中,充分利用其技术、资金保障,稳步推进新媒体发展应用。


    

(四)开发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科普新媒体应用。比如,开发国土资源科普类APP,建设集专业性、权威性、实用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科普移动(手机、Pad)平台;广泛应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视频网站等社交媒体,利用其覆盖面广、传播多元、快速便捷、开放丰富和互动性强的优势,以图文、视频、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普及资源国情、科普知识、展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果;推动有关博物馆、研究机构藏品和实物资料数字化建设,整合资源,建设各类国土资源科普“虚拟博物馆”、开展“虚拟展览”等,让更多观众可以利用新技术随时随地了解、学习国土资源相关知识。


    

总之,飞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已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媒介与工具,国土资源科学普及也要紧跟时代脉搏,应用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技术,推进科普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文化推介


    

意境高远与情思致远的欢歌


    

——读陈汉江《沉思韶山冲》诗歌集感悟


    

赵俊杰 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


    

陈汉江同志是一位感情丰富、情思致远的诗人,也是我土地督察战线的战友、同事及好朋友。


    

有一天,他打电话告诉我:最近将自己这些年创作的诗歌,汇集成册出了一本小册子。想寄给我一本,让我把地址告诉他。没过几天,我就收到了他寄给我的这本诗歌集。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散发着油墨香、装帧精美的诗歌集《沉思韶山冲》,意欲一睹为快。该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1312月出版。全书共收录27首诗歌,从1986年获奖的《钻杆之歌》,到20136月创作的《我的理想我的梦》等,都是作者20余年笔耕不辍的经典之作。翻看着一篇篇作品,欣赏着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所表现出的意境演绎、深层启示,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乐观、洒脱、淡定和从容,表露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显现出作者多年对诗歌潜心探究的造诣,以及心灵深处感情的释放。


    

有人说,热爱诗歌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汉江同志就是一个有思想、爱思考,极端热爱诗歌的人。同他谈话聊天,只要一聊到关于诗歌的话题,他便兴趣十足,侃侃而谈。他常常利用工作之余,用诗人的“慧眼”去探索、发现工作与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用诗人的激情抒发、诠释着对人生的态度与思考。《钻杆之歌》是描写地质勘探队员的一首诗,诗中用“坦荡的心,坚实的壁,一节一节,连在一起”等写实的词句充分展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在《工程师的背包》中,“它体积不大看来确实太小太小,可它真正的容量外人又何曾知道。无数的磷矿盐矿从它的怀里欢跳而出,无数的铜厂铁厂在它的腹中迈步起步。”刻画了工程师为祖国建设付出的辛劳”。“我到过北国边陲,陶醉过白山黑水;我去过南海之滨,痴迷过浪涌鸥飞……”这些在《李四光的欣慰》等诗歌之中所表现出的意味与意境,都可以在《沉思韶山冲》这本诗歌集中得到印证,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


    

“大地在我脚下,朝阳伴我远征;汗洒南北西东,笑迎秋月春风。我自豪我光荣,我是红线守卫者! 我自豪我光荣,我是土地督察人!为了母亲的微笑我们播种希望,为了大地的丰收我们在守望中风雨兼程!”这是《国家土地督察之歌》所展现的土地督察人不辱使命的豪情壮志。我们在纷繁的生活中,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借口给自己的梦想套上无形的禁锢。然而,汉江同志却始终无法割舍他对于读书和诗歌写作的热情。特别是这些年他从事着辛苦的土地督察工作,但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对诗歌的热爱,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始终固守在文学的精神家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断思考和审视着生活与现实,用文字记录着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用诗情画意释放出内心的激情与浪漫情怀。


    

诗歌是作者的影子,思想是诗歌的灵魂。汉江同志在《守望的交响》、《写在细雨中的思念》等诗歌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真诚的美,而这种真诚的美在现实生活中却越来越少。“谁都有妻儿老小,谁都有床前月光,娇嗔的孩子需要远方的抚慰,年迈的爹娘盼望倾述衷肠。秉承使命,为国督察,庄严威武不是督察人的全部,侠骨柔情,百转回肠,也是督察人应有的形象。”“清明时节,细雨纷飞,湿润了山,朦胧了水,也浸透了我的心绪和思维!作者善于把诗歌这一传统的文化与日常的工作生活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和探究,用富有艺术特色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对工作与生活的情感表达,他敏感的心灵总是涌动着对种种生活状态的思考,总是真情流露。


    

汉江同志的诗歌作品朴实无华、字字玑珠、语言考究、朗朗上口,以流畅的文字夹杂着对人生的思索,又富含哲理意味,让人们久久回味。《祖国,我爱你》中“不行路万里,难晓地阔山奇;东奔西走,方知神州大地旖旎。”《阳春三月厦门行》中“阳春三月,草长飞莺,笔者来到美丽的鹭岛——厦门。我在鹭岛的环城路上漫步,看海天一色的美景;我在鼓浪屿上攀行,品万国别墅的风情;我在日光岩上远眺,听大海杨波的和声;我在大榕树下小憩,数那宛若关公美髯的根基;……”《我的故乡江城美》中“我的故乡江城美,千载黄鹤飞又回。江上千帆过,三镇浮碧水,大桥凌空架,龟蛇尽朝晖。呵,武汉/万里长江的明珠,光耀千山万水;祖国母亲的轿子,手挽东西南北。”《重庆行吟》中“这辈子东走西行,领略过无数的风景名胜。但重庆这座城市/仍让我心倾情!我不想史海泛舟,去浩瀚的典籍里溯源追根;我只愿凭我的直觉,去感受这山城的博大精深!他的诗歌无论是随意的,还是凝重的,无论是传神的,还是写实的,都是于无形生活之中表达独立的思想本质。这就是诗歌所追求的品质,也可以看作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人生总是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过往,有着太多的不尽如人意、迷茫与纠结。沿着作者的足迹与脚步,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工作经历。《五月十二走北川》写道“不到北川难做生死的思考,不到北川难有人生的体验:敬畏自然、热爱生活吧,世界才能和谐美满!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吧,生活才会幸福甘甜!”《放歌俄罗斯》中“我们在莫斯科的红场上徜徉,追忆斯大林二战阅兵的威武雄壮;我们在二战纪念馆里参观,重温苏联红军的战果辉煌;我们在谢尔盖耶夫的小镇上穿行,探寻俄罗斯民族的宗教与信仰;我们在苏斯达里的农庄里驻足,观赏俄罗斯民居的田园风光;我们在圣彼得堡的冬宫里流连,欣赏俄罗斯建筑的雄伟恢宏……”《我的理想我的梦》中“说实话,选择了督察就似乎选择了苦涩,选择了督察也就踏上相思的征程。多少回了,我梦醒时分不知身在何地,因为昨天还在一个城市奔走如风。凭窗远眺,遥望星空,我的思绪像雨像雾更像风!我仿佛听到了‘爸爸别走’的哭声,我好像看到了妻子无助的眼神,我宛若看到了母亲满头的白发,我似乎看到了父亲佝偻的身影……我敢说,督察人铮铮铁骨,作风强硬,但绝对不少真情实感与柔情,正像鲁迅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无论何种情况下,作者都能够保持一种侠骨柔情和豁达的胸怀,保持一种沉思与释然,用具有穿透力的笔,用精彩的描述,把人带入时空隧道,通过最真实的感受来展现工作与生活的过程,表现人生的美好,营造一种意境高远和情思致远的境界。


    

有位贤者曾说:“文章写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读了汉江创作的《沉思韶山冲》,我理解了诗歌的意义,那就是创作人们恰好能够欣赏的作品。“我是农民的儿子,您生前多次这样讲。翻开那本《毛氏族谱》,满是泥土的气息,没有丁点的书香。可就是您这位地道的农家子弟,却成就了常人无法企及的辉煌!您像巍巍昆仑横空出世,震得周天寒彻、天倾一方。您从韶山冲走进了中南海,硬是将一口湘音喊彻了天安门广场。您像硕大鲲鹏水击千里,搅得四海翻腾、五洲震荡。您把一个古老的民族领入了世界民族的殿堂,硬是让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投来诧异的目光!”作者用朴素的笔触、通俗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对熟悉人物或事物的了解和认可,而非用晦涩生僻的语言故作高深,这就是写好诗歌乃至写好文章的关键。


    

总的来说,《沉思韶山冲》是一本值得阅读、发人深省的诗歌集。诗歌中的许多词句值得人们回味、拿捏、揣摩,犹如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心田。作者以优雅的笔调刻画人生,表达思索,洗尽铅华,韵味绵长,别具一格,其内在的节奏之美和旋律之美使阅读他的作品成为一种审美享受。



    

    

徽志解读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徽志解读


    

 


    

    
    
    
    
    
    
    
    

    


    


    

基本图案 


    

简化图案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是指中央财政在一般预算内安排的着重用于国家确定的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前期勘查的专项资金以及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以折股形式上缴所形成的股权。


    

中央地质勘查基金标志由程立伟同志设计创作,由“中央”(Central)、“地质”(Geological)、“勘查”(Exploration)、“基金”(Fund)的英文字头“CGEF”和地球形象构成,主色调为蓝色、银色和金色。主要表现地质勘查、投入产出和滚动发展等内涵。该标志由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统一管理。


    

 



    

文化人物


    

高洪雷1964年—),男,汉族,山东省新泰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国土资源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先后在乡、县、市、省直机关任职,现任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经济、党建、文化、民族史、人类学、地质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随笔、专著,作品主要有《》、《片瓦集》、《百叶集》、《壮哉,钓鱼城》、《楼兰啊,楼兰》、《中国跨界民族》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55个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图书。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本书入选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创新教材,被《出版商务周报》评为2012年度风云历史书,被中国出版集团评为2012年度优秀常销书,据此改编的电影《冒顿》获世界文化遗产奖;同名长篇广播故事已在全国多家广播电台播出,被中国广播协会评为专家奖一等奖。其姊妹篇《另一种文明》则是我国首部记录东海平原文明史的纪实文学。


    

作者多用故事述说历史的方式进行创作,擅长用详实的史料、通俗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文字还原厚重的历史和文明,在字里行间投射出对平等、人性、和平的追求。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同仁赐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5年第2期(总第36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徐梦华               联系 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7月。


    

    

[2] 2014 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