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2年第5期
详细信息   期数:2012年第5期(总第05期)    来源:综合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2-06-18

文化研究


    

编者按:“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代代流传,历久弥新,已成为地质工作者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无怨无悔地献身祖国的地质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地质工作体制和机制的改变,随着地质文化发展高潮的再次到来,人们关于地质精神的思考也日渐深入——除了“三光荣”、“四特别”之外,还有什么更能概括地质工作的特点?这让我们不禁想到孙文盛老部长当年为《先行颂》所做的那篇序言。编者以为,文中概括总结出的地质“先行”精神,一语点破地质工作及其文化的精髓之处,可谓是对地质精神的又一绝好提炼,发人深醒。在此刊出,以飨读者。


    

可贵的先行精神


    

——《先行颂》序


    

(孙文盛 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党组书记)


    

1957517日,刘少奇主席在接见原北京地质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时,作了一次非常亲切感人、语重心长的谈话。他说地质工作者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并向地质工作者赠送了一杆猎枪,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中国地质博物馆里。刘少奇主席的这次谈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献身地质事业,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奋勇争先。


    

当年为这次接见做组织工作的王玉如等人给国土资源部写信,请求支持他们出一部书,纪念刘少奇主席接见50周年。部党组的同志都觉得这是好事,为了把好事办好,责成专人牵头,与地调局、部作协、地质大学商量,拿出个编辑出版方案。他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将本书定名为《先行颂》,分为“奠基”与“足迹”两编。《先行颂·奠基》由部内外20多名作家领题采写,深入挖掘建国以来国家重点工程、各类矿山建设、为全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地质工作;《先行颂·足迹》由几十位当年地质院校的毕业生讲述人生经历,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出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精神风貌。按照这个方案,两个编辑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这项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用一句当今流行的话来说,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大餐,一份丰盛又实惠的文化大餐,一份有滋味又有品味的精神大餐。


    

关于地质工作者的作用,毛泽东主席称之为“地下资源的侦察兵”,刘少奇主席称之为“建设时期的游击队”,概括出这支队伍灵活、机动,为三军进发探路侦查争当耳目的特点。“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更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万马奔腾”,离不开地质工作的骏马领先腾飞。周恩来总理说得尤其明确,在把钢铁工业称之为“元帅升帐”、把铁路运输称之为“先行官”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说,比铁路还要先行的是地质工作。


    

无论从理论上、实践上,还是中央决断上、社会认同上,地质工作的先行性是无可争辩的。我相信,凡是和我们一道享用《先行颂》这道大餐的人,都能品味出地质工作的先行精神。


    

这种精神,是地质工作的内涵和几代地质人实践的结晶,不是外力加上去的,更不是凭空编造的。因此,它就格外地可贵了。


    

可贵的先行精神,是一种勇挑重担、敢担风险的精神。


    

可贵的先行精神,是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可贵的先行精神,是一种肯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


    

可贵的先行精神,是一种功而不居、豪而不傲的精神。


    

可贵的先行精神,是一种胸怀大志、放眼未来的精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开头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先行颂》“奠基”和“足迹”两编所表现的正是这里所说的先行性、基础性以及服务性。


    

把地质工作的行业精神提炼和归纳为先行精神,正是为了继承光荣传统,完成更加艰巨的国家地质工作的新任务。因此,总结、彰显、发扬和丰富先行精神,是国土资源人和地质工作者进行行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我们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实际和深远的意义。《先行颂》的出版,不但是对刘少奇主席关心地质、关心青年的最好的纪念,而且是对于先行精神最好的解读和历史的钩沉。


    

我愿借此机会,把《先行颂》献给为中国地质事业牺牲和长眠的人们,愿它成为一曲安魂的乐章,奏响天上人间永恒的颂歌。


    

我还愿借此机会,把《先行颂》献给为中国地质事业奋斗了一生的人们,愿它成为一束不谢的鲜花,陪伴你们健康地安度晚年。


    

我更愿借此机会,把《先行颂》献给正在为中国地质事业奋斗的人们,愿它成为一条流淌着历史与激情的小河,与你一路同行,供你畅饮,供你洗涤,供你借鉴。


    

200731


    


 


    

文化沃土


    

加强团队文化建设 实现辽宁有色富强


    

(衣福成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成立于19495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支地质勘查队伍。建局60多年来,发现和探明了杨家杖子钼矿、抚顺红透山铜矿等有色、黑色、贵金属为主的各种中型、大型、特大型矿床70余处,为国家基础工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党组大力实施团队文化战略,抓班子、带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带出了一支拉得出、过得硬、打得赢的精英团队,有力地促进了地勘经济发展与和谐有色建设。现在,全局上下,风清气正,谋划未来,干事创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一、建设特色文化体系,打造辽宁有色品牌


    

辽宁有色团队文化是经过几代地质人长期实践、反复探索而凝聚成的文化精髓。特别是200412月,以王研为局长的局党组组成后,在明确辽宁有色的产业定位基础上,大力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对团队文化认真归纳和整理,建立了辽宁有色独特的文化体系。主要有:


    

团队精神:团结、务实、高效、发展。


    

经营理念: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


    

发展理念:善于自主创新,永远追求卓越。


    

发展目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实现辽宁有色富强。


    

发展战略: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条主线(发展地勘经济,建设和谐有色),四个围绕(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各产业加速发展;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团队文化,打造精英团队,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管理要效益;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建设和谐“有色”,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密切干群关系,切实为职工办实事、解实困。)


    

局魂:快。


    

辽宁省有色地质局经过近年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软硬件齐备的特色文化体系。现在,我们正将辽宁有色团队文化向深层次推进,重点突出文化核心理念,这就是“爱局如家”。我们的目标是在近几年内着力树立“辽宁有色”精神,打造“辽宁有色”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辽宁有色”文化,实现“人企合一”,快速推动全局跨越式发展,共建和谐富庶幸福辽宁有色。


    

二、围绕特色文化体系,搭建弘扬文化精髓的平台


    

团队文化体系建立后,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去弘扬光大,以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收益。为此,我们搭建了一系列弘扬团队文化精髓的平台。


    

办起了一报一刊。我们相继开办了《辽宁有色报》和《辽宁有色地质》杂志。《辽宁有色报》现已出刊133期,《辽宁有色地质》杂志出版21期。一报一刊作为舆论宣传的阵地、辽宁有色形象的窗口、创先争优的平台、团队文化的载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全体职工心声,团结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地质找矿事业,培养造就我局宣传工作人才队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谱写了局歌。我们结合地质行业特点,创作了局歌。由田豫才作词,王研谱曲的“辽宁有色之歌”,在大型会议上、在文体活动中、在野外工作点,职工们广为传唱。“辽宁有色群英荟萃,矿产勘查享誉海内,万丈豪情唤醒大地,地质找矿硕果累累……”一曲雄壮、豪迈的“辽宁有色”和谐之歌正在辽沈大地唱响。


    

组建了文工团。抽调局机关和各地质队的文艺骨干组成业余文工团,在局大型活动和节假日联欢会上演出。并经常到野外地质队、项目部、机台班组慰问演出,受到职工的普遍欢迎。


    

建设了辽宁有色展览馆。“业绩铭记历史,文化传承未来”,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兴建了1200平方米的辽宁有色展览馆。馆内一幅幅珍贵图片、一张张发黄图纸、一枚枚闪光奖牌、一块块厚重标本,见证了60年来几代地质人的栉风沐雨和辛勤耕耘,也激励了当代地质人的与时俱进和勇往直前,是局重要的“三光荣”教育基地。


    

建设了辽宁有色图书馆。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我们及时兴建了辽宁有色图书馆。图书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藏书近10万册。为职工搭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素质的平台。


    

此外,我们还制作了局旗、局徽,印发了宣传册、文化手册、发展史、廉政准则,制成了多媒体光碟等,着力推动团队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实施团队文化,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辽宁省有色地质局通过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弘扬正气,凝聚力量,提升职工素质,为辽宁有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了经济发展、队伍稳定的总体目标。


    

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抚顺红透山铜矿先后发现厚大致密型铜锌矿(化)体,其储量可延长现有矿山开采年限50年以上,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红透山铜矿。凤城青城子铅矿外围发现了4处金、银矿产地,提交金资源量213吨,成为辽宁省最大的金资源地。该项目于2006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国土资源部地质项目一等奖,该报告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此外,在凤城青城子铅矿北部探明“332+333”金地质储量100吨,在抚顺平顶山探明铌钽矿500万吨,在海南省罗葵洞探明钼金属量25.4万吨。


    

地勘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局累计完成货币工作总量28.08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29%;经营收入20.06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71%;利润(节余与收益)1.36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645%2010年拥有国有资产6.5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306%


    

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比“十五”末期增长315%;离退休职工人均年收入4.42万元,比“十五”末期增长234%


    

通过盘活国有资产,置换了辽宁有色大厦(4.37万平方米)、地下停车位(100个)、单身职工宿舍(566平方米);完成探矿权转让价款收入2亿多元,购置了大批先进仪器设备,促进了新基地建设,提高了辽宁有色对外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局地勘总院荣获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辽宁五一奖状”等荣誉称号;2009年,105队队长张明义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局勘察院院长陈殿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近年来,赵殿友等10人荣获“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奖章,2个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局先后被评为省政务公开先进单位、省党建信息先进单位、省文明机关、省直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直党建示范点、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扶贫标兵单位。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辽宁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多次报道我局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辽宁有色团队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经过60多年沉淀凝集而形成的特色鲜明和独具魅力的辽宁有色文化,是激励辽宁有色地质人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凸显辽宁有色特色的精神保障。它必将激励和鼓舞当代地质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再立新功!


    


    


 


    

    

文化推介


    

寻找地质之魂


    

——《生死罗布泊》荐评


    

(崔熙琳 中国地质图书馆)


    

看完《生死罗布泊》,迟迟不能落笔,心绪不断冲撞、激荡,无法宁息。这,是因为对地质工作者的敬重,因为那重于泰山的地质之魂,因为其阔于大海的伟大胸襟。


    

作为先遣队、侦察兵、先行者的地质工作者,在一望无垠的戈壁荒原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野外地质调查,为国家的发展和兴盛,为民生的安定,奠定了资源基础。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共和国没有忘记,后来人没有忘记。因为,每一座碑下,都深藏着一部丰富多彩的故事,每一个坐标点下,都承载着一曲关于先行与奉献的赞歌。


    

手持一张罗布泊的卫星遥感地图,肩负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历史重任,胸怀一腔舍命报国的雄心壮志,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子孙,地质工作者用汗水和热血激活了罗布泊这一生命禁区,用执著和信念重生了“死亡之海”。


    

从三万英尺高空俯瞰,“地球之耳”是如此的神秘而美丽。当镜头俯冲下来,勘探队员们正跋涉于酷热、严寒、风沙塑就的茫茫戈壁之上。经年呼啸的风声、踩碎盐壳的脚步声、沉重的气喘声,浑浊了天空的黄沙,挟卷着观众,挟卷着无数地质人的心,一起闯进了罗布泊,一起感受着罗布泊的震颤,一起为在那里经历生离死别的地质先行者们而震撼,而流泪不已。


    

荒漠茫茫、生命渺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几千年前,荆轲和筑而歌,视死如归;在罗布泊,和着地质队员们简洁而铿锵的“继续前进”的话语的,只有那仿佛永无停歇的呼啸凌厉的“白毛风”。队员们相互扶持着护送卤水的背影渐行渐远,杳渺不见;地质工作者的形象却越来越高大,生动鲜活。


    

苍凉、悲怆、顽强、永不屈服。高亢、充满力量而又仿佛声嘶力竭的歌声响彻天际,母亲对孩子归来的期盼从未停歇。只有这样的歌声与音乐,才能与用生命探路、用生命寻求矿藏的先行者们的高尚的灵魂相映衬。鲜活而质朴的生命留在了罗布泊,恒久、坚定的信念感动了罗布泊。当蓝宝石一样灼灼耀眼的卤水闪动在眼前,没有欢呼雀跃,没有抱头痛哭,只有静静的凝视。那璀璨之光背后刻骨铭心的艰辛与欣慰,已无法用语言表述。当卤水在钻井取心后喷涌而出,我们知道,罗布泊活了。那片蔚蓝,比大海更美丽、更深邃。


    

《先行颂》中,有这样一首诗:汗珠搅拌着血水/于灿灿烈日下锻铸辉煌/理想搀扶着信念/在茫茫戈壁中锁定胡杨/生而1000年个性张扬/死而1000年挺胸凝望/倒而1000年沉思默想/这便是/先行者用生命和青春/谱写成的永恒乐章。是的,地质人不会放弃这一事业,地质之魂也永远屹立不倒。


    

诚然,选择了事关国民生存的地质调查工作,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从事着在林密山险中奔波的矿产勘查工作,便需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执著;选择了在寒风劲厉的荒漠勘探开发工作,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选择了出征海外,“走出去”探寻宝藏,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无所畏惧,因为,如果石油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喷涌;如果水晶害怕打磨,那它永远不能闪耀;如果矿石害怕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金;如果铀块害怕苏醒,那它永远不能产生惊天动地的能量;……


    

当极富力量和穿透力的歌声渐渐隐匿于隆隆作响的钻机运转声中,当“冷工”对长眠于罗布泊的战友说,我们这一辈子为国家找到了钾,值了!仿佛是云淡风轻,又似乎如雷霆万钧。国之幸,民之幸,确为地质人之功。


    

时代变迁,地质精神历久弥新,地质之魂永不消逝,地质人先行者的角色不曾改变。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经拉开了序幕,而《生死罗布泊》所弘扬的地质精神,为地质人提供了一个标杆、一种标识,给了地质人继续前行的巨大精神源泉与支柱。


    

“谨以此片,献给全国的地质工作者。”这,是最好的铭记;这,是最响亮的再度出发的号角。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地质工作,是保障国家发展的先行者,是承载着人民生存希望的先行者,是完美践行理想与奉献之信念的先行者。地质之魂,美哉,壮哉!因为,有大野为证!罗布泊为证!


    


    


    

文化在行动


    

广西第二届国土资源文化周成功举办


    

4,以“弘扬国土精神,打造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系统第二届文化周在桂林盛大举办。本次文化周活动主要包括全区国土资源系统文艺汇演、摄影和书画作品展、国土精神演讲比赛等。据介绍,自2010年起,广西每两年举办一次国土资源文化周活动。


    

点评:提到广西,便想起国土资源系统主动作为、创先争优、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工作的模范代表——基层国土资源所所长韦寿增。这名优秀的国土资源人,为广西的国土资源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土资源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已成茁壮之势,这从此次文化周的规模可见一斑。国土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几台晚会、几次活动就能取得持续效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在此基础上,集中时间,凸显文化,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新疆厅深入开展国土资源文化建设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今年该厅将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行业特色文化资源,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自治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一是集中开展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国土资源系统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二是加强国土资源传统文化精神的总结提炼和传承弘扬,注重与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体系。三是深入挖掘“新疆国土资源精神”内涵,在全系统形成浓厚氛围,初步建成一批功能较强的国土资源文化基地


    

点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本是一个浩大的课题,其内涵之深厚、外延之丰富,非仅凭某个部门之力可以明晰。但涓涓细流汇集成海。结合地域特点来研究国土资源文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各展其美,由点及面地分析研究,或许是研究整个国土资源文化的一种有益探索。


    

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2012年新闻宣传工作会议


    

5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地质调查新闻宣传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做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宣传工作。一是围绕找矿突破中心工作,重点宣传地质调查系统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和大项目机制、加快实现找矿新突破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以及地质调查工作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积极实践和工作成效。二是宣传弘扬地质文化。要把塑造先进典型、创作优秀作品作为重要任务,深度发掘典型人物和事迹,充分展示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良好时代风貌,坚持用先进典型和先进文化感召人、鼓舞人、激励人。


    

点评:酒香也怕巷子深。较之所取得非凡成果,地质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升需要更广、更深、更有力的宣传,这是必然要求。地质调查系统的宣传工作定位于从整个地质调查工作的全局出发,以找矿突破为中心,任务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无须赘言,唯有期待。


    

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创作研讨班开班


    

510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一届创作研讨班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举行,来自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的近70名作者齐聚一堂,学习研讨交流文学创作的经验和体会。在为期三天的学习研讨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诗人任洪渊,著名作家刘庆邦,《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著名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张清华为创作研讨班授课。


    

点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即便是已经被授予“作家”桂冠的“才士”们,也时常需要学习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思想,是做“加法”。与不同领域的智者沟通,更是大有裨益。希望此类活动能够在行业起到示范效应,并推广到基层,为国土资源文化添智增慧。


    

广东706队“职工书屋”正式开放


    

广东706队为丰富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他们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通过购买新书及号召职工捐书等途径,筹集了政治理论、文学历史、社会百科、法律法规、家居生活、健康保健等各类书籍400多册。同时,制定了借阅与管理制度,设专职管理人员。“职工书屋”于近日正式开放。


    

点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后者是责之所在。曾几何时,地质工作的特性使得地质工作者静享书香的愿望不易实现。但随着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行业上下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愈来愈多的“职工书屋”、“流动书站”等面向职工开放并尽心服务,使“地质郎”好读书、读好书变得清晰和实在,枕着书香入梦不再是空谈,可喜可贺。


    

中国地质调查局合唱团首期培训班成功举办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合唱团第一期培训班圆满结束,对合唱团成员加强了专业培训,提高了其演唱水平。该合唱团成立于20124月,曾在第43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中闪亮登场,受到广泛赞誉。王研副局长对此专门要求,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来促进业务立局、科学发展建设,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文化好”的队伍,促进职工身心健康,提高中国地质调查局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建成世界一流业务、一流文化的地质调查局。


    

点评:歌以传情,歌以言志。把歌唱好不易,合唱要出彩更难。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文化建设也是百花齐放,以文化促进业务发展,促进找矿突破。正如这合唱一样,在高低起转间将不同的声部和谐一体,相互映衬,功力可见一斑。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研究正式立项


    

为传承、弘扬和改革创新国土资源文化,提高国土资源文化的软实力,助力寻求破解“两难”问题的方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国土资源部设立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研究项目,并由中国地质图书馆承担。该项目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国土资源知识体系为基础,把握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文化资源建设为重点,以现代传媒技术为手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国土资源文化向大众文化战略延伸,实现国土资源文化的创新与跨越发展,满足公众对国土资源文化的精神需求,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徽志解读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徽解读


    


    


    


    

1.图案整体呈球形,表面为示意经纬线,代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体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立足于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引导公众认识地球、爱护地球、合理开发地球。


    

2.图案右侧形似翻开的书页,寓意打开地球之书,探索地球的奥秘。


    

3.图案右侧半翻的书页与球形外围结合形似大写的英文字母“G”,“G”既是地质学英文单词“Geology”的首个字母,也是“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国”字拼音的首个字母。


    

4.图案底色采用天蓝色,代表地球在宇宙中的色彩。蓝色象征清新与宁静、庄重与崇高,表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精神。


    


    

文化人物


    

陶世龙(笔名石工、柳风、今明等) 1929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当代中国丛书》地质卷编委兼编辑部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陶世龙代表作品


    

1949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为《十万个为什么》地质地理卷主笔。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1980年参加中国科协科普考察团赴美国考察,此后致力于科普创作事业,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纵横谈》。


    

陶世龙自述


    

先生中国四川安岳人也,慕五柳先生之为人,复以曾罹三家村文字之狱,此网上家园遂以名焉。


    

诞于己巳春日,於今适六度蛇年本命。幼处山村,朝夕以花鸟竹木为伴,不知人间辛苦,然家传庭训,匹夫有责,遂以髫年而攻经史,致使早失童年;好读书复求甚解,遂迷途而不知返。及长,负笈北上,入民主之摇篮,更一发而不可收拾。然书生意气,与世常违,文网森严,欲说还休,幸尚能谈论天凉好个秋,而值此科学正囊括人间生活之际,盖亦世所关心。或以为能,实去初衷远矣。


    

回首往事,殆有帝乡不可期之感,但亦得感悟,复归自然之性。因习地学,得窥天人古今之变,斯人也,确渺如沧海之一粟,而在历史演变之长流中,长江亦须臾之存在,无足羡也。


    

平生唯一幸运,得与德坚相遇结合,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殆非虚语;伊人先我而去,亦平生最憾,自此形骸无定,友朋习以散仙相称,竟成真实。


    

赖此网络,使我客居天涯,独处斗室,仍能在瞬息之间,沟通万国,泼墨长空,挥洒自如,无远弗届。惟惜德坚,未能得见。但竭尽馀力,务使共度之风雨人生及先人遗墨,传之于世。人非草木,不同禽兽,在此精神。二三君子,能查其意,是亦幸甚。(注:此文为陶世龙个人网站“五柳村”上的自述)。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文化沃土、文化人物、文化保护、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2年第05期(总第05期)


    


    


 


    

主 编:史 静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 联系 人:崔熙琳


    

审 核:薛山顺 传 真:(010) 66554832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邮 编: 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