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来自锆石SHRIMP年代学的证据
详细信息   
摘要
东昆仑东部约格鲁岩体中发育形态各异的暗色微粒包体和若干基性岩体。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暗色微粒包体(MME)和角闪辉长岩三者之间具有成因联系。选择花岗闪长岩(寄主岩)、角闪辉长岩和寄主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样品,应用SHRIMPⅡ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分别为(242±6),(239±6)和(241±5) Ma,年龄值基本一致,排除了花岗质寄主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为源区固态难熔残余或围岩捕掳体的可能性,也排除了基性岩浆在花岗质岩浆固结后才侵入的可能性。这一结果从年代学的角度证明,3种岩石为早、中三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其中,花岗质寄主岩更接近岩浆混合作用中的酸性端元,角闪辉长岩则靠近岩浆混合作用中的基性端元,而包体是注入到酸性岩浆中未完全混合的基性岩浆团块。结合对岩体所做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可以认为东昆仑花岗岩带在三叠纪中期经历过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的混合作用,表明地幔物质与能量对地壳的注入与反应在花岗岩成因中起了重要作用。(云海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