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岩浆‐构造‐钼成矿地质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
详细信息   
摘要
兴蒙造山带是中国一条重要的成矿带。通过近几年的调查研究,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在该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钼矿床,但是钼矿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还不是很清楚。对该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地质图分析以及钼矿的研究得知:(1)研究区印支期和燕山期是两个独立的造山旋回,印支期造山在220~200 Ma左右结束,以区域上发育一套碱性、过碱性含晶洞的A型花岗岩类为标志。燕山期造山始于早侏罗世,并于早白垩世晚期进入后造山,以区域上分布的一套碱性、过碱性含晶洞的A型花岗岩类(如巴尔哲岩体、阿龙山岩体)为标志;(2)该区燕山期钼矿的主要成矿期有两期,180 Ma左右及130 Ma左右,180 Ma是燕山期造山的早期,主要为Cu‐Mo组合的矿床,有关的火成岩组合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等;130 Ma是燕山期造山的晚期,系以Mo(W/U)为主的矿床,有关的火成岩组合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霏细岩等;(3)研究区中生代可以大致识别出4次区域挤压逆冲事件,J1之后、J2之后、J3之后及K1之后4次b。K2沉积把上述的逆冲构造全部不整合覆盖,区域挤压事件结束。因此,燕山期的钼矿成矿是在挤压造山的总体背景下,而不是岩石圈尺度伸展的大陆裂谷环境下形成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