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540~600 m榴辉岩中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出溶结构的特征及对榴辉岩折返动力学过程的意义
详细信息   
摘要
CCSD主孔540~600 m榴辉岩中集中发育了一种具特殊出溶结构的不透明金属矿物——具高度精细共生结构的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大部分则呈海绵陨铁状充填于单斜辉石和石榴石空隙之间。出溶分多个不同的期次,出溶片的大小可以从毫米级一直变化到纳米级,以至于很难测到纯的端元组分。出溶片在单个颗粒中按照平行(001)的方向定向排列,但在整个样品中则没有规律。出溶片中钛铁矿的摩尔百分数从23.80变化到89.84,反映了从不具明显磁性的赤铁矿和钛铁矿端元组分向具有强磁性的出溶体演化的过程。这样的出溶过程需要一个缓慢降温的环境,说明在超高压地体快速折返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个近等温降压或滞留在高温状态下(近等温等压)的阶段。该固溶体可以包含异常强且稳定的天然剩磁,所保存的剩磁即使在强的退磁磁场中也不会消退且能引起区域上显著的磁异常。结合前人的研究,认为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的成因与导致这段岩性段各种异常的成因有着直接的联系。赤铁矿‐钛铁矿固溶体出溶结构的出溶成分和所具磁性强烈依赖于榴辉岩温压条件的变化特征,对它的继续深入研究,将会为精确限定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变质岩石形成中的温压变化,解释CCSD主孔附近区域的磁性异常及钒钛矿的勘探等问题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