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
详细信息   
摘要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发生了数十个M>5、数百个M>4以及更多的M>3的余震,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通过利用P波到时数据对M>3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发现余震分布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绝大部分的余震都分布在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向上,但在汶川地震的震中附近有一个北西向的余震分布区。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裁剪‐粘贴”法,获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MS≥5.6)。从震源机制解来看,尽管多数较强余震显示出逆冲的性质,但在断裂带的北部余震仍有一部分显示出明显的走滑性质。震源机制解显示北川—映秀断裂(BYF)的南部发生的余震主要为逆冲型地震,和主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在BYF断层的北部余震同样以逆冲状态为主,这和主震在该区域的破裂性质有很大差异。在青川—平武断裂附近,震源机制以右旋走滑为主,且震源深度比较深(~18 km)。由此猜测主震在北部可能发生在北川断裂和青川断裂两个断裂上,而不是只发生在中央断层上。这种复杂的余震机制显示出龙门山断裂带断层系统的复杂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