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c在CCSD主孔榴辉岩中的系统关系:一种可透视变质作用并指示基性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工具
详细信息   
摘要
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540~600 m钛铁矿‐赤铁矿榴辉岩的V/Sc比值的变化特征,进一步限定榴辉岩原岩可能的成岩过程:(1)相当高的V,十分低的Nb和Ta;(2)较高的TFeO,Fe2O3/FeO比值,高度变化且较高的Eu正异常;(3)异常高的V/Sc比值,且与MgO呈负相关关系,但与Fe2O3/FeO呈正相关关系;(4)近乎正相同步变化的V和Fe2O3/FeO,但反相变化的V和Eu/Eu*。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在原始基性岩浆中,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岩浆氧逸度升高,诱发钛磁铁矿和斜长石及单斜辉石的同步分离结晶作用,优先猎取大量的V和Fe,Sc主要分布在单斜辉石,导致所成堆晶的V和Fe含量升高及高度变化且增高的V/Sc比值,同时MgO、SiO2相对降低。这种过程导致上述的V和Fe2O3/FeO之间近乎同相变化关系,但V和Eu/Eu*反相变化。CCSD主孔100~600 m榴辉岩的V/Sc和MgO系统关系实际上透视了上述的过程,即除橄榄石堆晶作用外,含钛铁矿物相的分离结晶作用对形成的堆晶及相应岩浆的V、Sc和V/Sc比值的强烈控制作用。CCSD及区域地质所揭示的南北长约2 000 m,宽约500 m的反S型、层序较完整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所经历的岩浆过程有可能代表着大别—苏鲁超高压带中榴辉岩原岩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