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详细信息   
摘要
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性发掘的宝贵机会,通过对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丰都县玉溪遗址等典型遗址和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环境考古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利用年代学、沉积学、重矿物组分鉴定、锆石形态统计、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方法辨别考古遗址地层中古洪水沉积的方法;建立了该区地表孢粉‐气候的转换函数,并将其用于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的研究,弄清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背景,并将自然沉积地层环境演变记录与典型考古遗址地层古洪水事件作了对比分析。遗址时空分布研究表明:长江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至宋代677处遗址时空分布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遗址多沿江河分布,且在河流交汇处呈聚集状态,这与人类多选择河流1~2级阶地为生、河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有关。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能延续5 000 a的原因一方面与其盐业遗址的属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其长期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关。从该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的分类统计证明了这一点。7.6 ka B.P.以来,水位在吴淞高程147.024 m以上的古洪水至少在玉溪遗址T0403探方中留下了16次沉积记录。神农架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及其148个孢粉样品和10个AMS14C测年数据表明,该泥炭地层为本项目提供了理想的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背景,尤其8.2 ka B.P.前后的降温事件很明显,6.7~4.2 ka B.P.为中全新世最适宜期,4.2 ka B.P.前后由暖湿转为凉干,3.5~0.9 ka B.P.季风降水整体较弱,0.9 ka B.P.前后转为较凉湿。根据对中坝和玉溪两处遗址地层的研究,在8.2~6.7 ka B.P.期间出现有10个古洪水层;在6.7~4.2 ka B.P.全新世最适宜期遗址地层中出现有8个古洪水层;在3.5~0.9 ka B.P.降水减少的时期,中坝遗址中仅出现2个洪水层;在0.9 ka B.P.以来降水较多的时期,中坝遗址中存在3个洪水层。这表明,8.2~6.7 ka B.P.的洪水在三峡地区次数是最多的,6.7~4.2 ka B.P.的洪水数量次之。长江三峡库区的这一古洪水发生规律或许可以解释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在7.8~5.1 ka B.P.期间遗址数量偏少的原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