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采集阶段噪音的归类与衰减方法
详细信息   
摘要
在野外采集阶段,传统的噪音分类方法将噪音划分为相干噪音与随机噪音,前者主要包括源自炮点的面波、折射波、声波等,后者主要指环境噪音。作者研究认为,相干噪音不仅包括面波、折射波、声波等“原生噪音”,也应该包括由震源引发的、由近地表介质不均性导致的“次生噪音”,以及环境噪音中具有“相干特征”的部分,比如机械干扰。震源激发后引起地表与大地耦合不良的部分产生对地的重新锤击形成的“次生干扰波”、外界规则干扰波在地震记录上的表现均具有明显的“相干性”,并且在近地表结构较为复杂或者外界干扰源众多的情况下,因相互干涉而表现得“杂乱无章”,容易让人误以为是“随机干扰”,希望用提高覆盖次数等措施进行衰减。事实证明,基于噪音“统计特性”的压噪方法并不能有效衰减次生噪音以及具有相干特征的环境噪音,必须通过检波器“横向大组合”,在野外采集阶段加以衰减。随机噪音主要包括系统噪音以及由风吹草动引起的、具有随机特征的环境噪音,同时因为耦合条件不够“理想”而导致的“耦合噪音”也是随机噪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通过两个“超小”排列试验证明了耦合噪音的存在,同时证明无论环境噪音大小,无论叠加前后,“耦合噪音”均为实际环境噪音强度的5%~20%左右;对埋置好的每个检波器而言,其“相对幅度”是基本稳定的;这说明“耦合噪音”是依附于环境噪音或者地震信号而存在,是一种“伴生噪音”,不会独立存在。这种噪音即使在相同地表、相同检波器的情况下,其强度仍然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在非“超小排列”的情况下是“不易察觉”的。同时,相干噪音与随机噪音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与追求地质目标的尺度有密切关系。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